电脑一直显示测试,但是就是退不快递发出去可以退回吗,重启了还是叫你测试,测试完了退出重启又是测试,有谁知道怎么回事

悟达法师:《心经》也被索达吉堪布大改! - 实修驿站
您当前的位置:&>&&>&
前段时间,诸多汉地法师揭露了索达吉堪布篡改鸠摩罗什所译《法华经》《金刚经》等经典的事实,近日悟达法师一篇文章则表明:他那改经的手也伸向了玄奘法师译本,早在2006年,就把汉地流传最为广泛的玄奘译版《心经》篡改!篡改手法依旧是用藏译本来给汉传本添删内容!
悟达法师:索达吉堪布的&536字组装版奘译《心经》&
索达吉堪布不仅改动鸠摩罗什大师所译的经典,还直接改动了玄奘大师所译《心经》。
2006年春节前,索达吉堪布讲完了《心经讲记》,该讲记收录于五明佛学院内部印行的《智慧宝灯》一书中。
堪布此次讲经,问题最大的依然是经本的版本与篡改问题。有人说,《心经》总共篇幅就这么短,还有哪里能改的呢?但是,索达吉堪布确实继续发挥其改经惯用路数,组装了一部&536字版奘译《心经》&。
你见过536字的&奘译《心经》&吗?&&索达吉堪布为你倾情奉献
玄奘大师翻译的《心经》有多少字?当然是260字,这还用说吗?但是,到了索达吉堪布这里,这个人人皆知的&260字&就成了错误答案,因为堪布选用的&玄奘译本&是你从未见过的&536字版&。
索达吉堪布在《讲记》最初讲解《心经》版本诸问题时说:&我们这次传法所选用的,仍然是以玄奘大师的译本为主,再加上其他版本的开头序言和后面结尾部分(这一部分内容,参照了法成论师译藏并由任杰老师译汉的译本)。&于是乎,大部分汉地佛子滚瓜烂熟、倒背如流的《心经》成了这样(红色为索达吉堪布会集部分,方括号中为玄奘大师原译,删除了原译中的最前面一段话:&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比丘众,及诸菩萨摩诃萨俱。尔时,世尊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异门。复于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察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时具寿舍利子,承佛威力,白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若善男子,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复当云何修学?作是语已,观自在菩萨摩诃萨答具寿舍利子言:若善男子及善女人,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彼应如是观察,五蕴体性皆空。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尔时世尊从彼定起,告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彼当如是修学般若波罗蜜多,一切如来,亦当随喜。
时薄伽梵说是语已,具寿舍利子,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一切世间天人阿苏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按照堪布的习惯,会把所讲经论的经文单独成篇地列在讲记前后,以供学人读诵。我们看到在《心经讲记》的正文前,堪布也单列了《心经》全篇,但所列甚至连&会集版&也不是,而是直接照搬了唐代敦煌法成三藏译成藏文而有任杰再译成汉文的《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把玄奘大师的译文全盘弃列了。
既然在《讲记》中建议学人诵读奘译260字《心经》,为什么不直接列出?为什么还要拿一个由梵译藏再译汉的版本放在前面?这是在标明真实判断取舍的态度吗?虽然索达吉堪布建议&读诵用奘译原本,讲解用此组装本&。但是,为什么我们所背与所解的经要分成两个?难道原来翻译经典的文字不足以表达这部佛经的圆满含义吗?这不是对这部大家熟背的经典的颠覆吗?
一面批评会集,一面组装《心经》
《心经讲记》中,索达吉堪布批评了&会集佛经&的行为:
&如果真正要汇集经书的话,还是应该对不同时期的版本予以详细说明,将每个不同版本原原本本地保留,然后汇集一处。如果只是将这个版本的内容加在那个版本上,再将那个版本的内容加在这个版本上,这样东拼西凑以后,虽然读起来很完整,但可能不大合适。&
&玄奘的译本已受到了加持,如果我们以自己的分别念对经文进行修改,则将会使整个经文都失去加持力。我们以后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不同的情况,但一定要有自己的正见,不能随随便便随顺世间人的见解,或是以自己的分别念随随便便修改佛经,改动佛的金刚语,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在分析了《心经》汉译的七种译本后,堪布也表示:
&既赞叹《心经》略本(不汉序言结尾部分,如玄奘大师译本),也赞叹《心经》广本(含序言结尾部分,如法成三藏译本),因为这两种版本没有任何矛盾,没有必要一取一舍。&
但说完这些话以后,仅有260字的《心经》转手就被堪布毫不犹豫地组装了。玄奘大师的&略本&硬被安上了法成三藏版的开头和结尾,并配上堪布的解释:
&我认为,玄奘大师所翻译的《心经》,是最有加持力的,如果要持诵,完全可以依照玄奘大师的译本。只不过在给别人讲解、或自己要完整通达理解整个《心经》的意思时,将开头和结尾的部分加上也可以。&
奘译《心经》完全成了任由堪布打扮的&小姑娘&:想保持原样就保持原样,想加个装饰就加个装饰;想变成&持诵版&就成&持诵版&,想改成&讲解版&就成&讲解版&。只是,不晓得《心经》的&金刚语&被堪布这样改来改去后,会不会像堪布所说的&使整个经文都失去加持力&?那么,这个责任,堪布担得起码?并且,大家也都知道,堪布是断然不敢这样去改动藏译经论的。
一面盛赞玄奘大师,一面直改奘译本结构
宗舜法师在《评雨山&法华经的汉译与藏译&》一文指出:&非常吊诡的情况是,如果索达吉每次讲经都根据最可靠的藏文本来纠正罗什本,那讲藏文本即可,用罗什本干嘛?如果罗什本没有问题,与藏文本一样完美,照着罗什本讲即可,又何必调整罗什本?&
这里同样要问:如果索达吉堪布认为《心经》最可靠的是藏文本,直接用藏文本即可,何必用藏译来组装奘译?何必一面讲&会集本《心经》&,一面又在出版物里单列藏译汉本而不列奘译?
这个问题有答案。从《心经讲记》的内容看,索达吉堪布既不愿直接用260字奘译,但又无法完全抛弃,因为260字《心经》是要为其所用的。
怎么用?用什么?加持力。
尽管堪布在《讲记》中重点讲了般若的法义,但是&般若&离开了玄奘译本也可以照讲不误;而不敢不用奘译《心经》的理由是,离开了这个版本,不好谈《心经》不可思议地加持力,因为历史上玄奘大师在西行途中受持读诵《心经》而度过各种艰难险恶的动人公案,启迪了不同时代无数佛弟子对《心经》、般若以及大乘佛法的真实信心。这个公案,广为流传,广泛接受,不可回避。
但可惜,玄奘大师是汉地的祖师,不是藏地的祖师,使得堪布不能完美地从一而终地使用藏译本,只好按惯例使用投机做法,一面极力盛赞玄奘大师及其译本&有极大加持力&,待用完了&加持力&,便按照藏译结构,组装出一个不藏不汉的536字版《心经》,并矜为独得。
通过索达吉堪布对奘译《心经》的会集、篡改,我们再次看到索达吉堪布对待汉译经论的一贯态度与改经的固有逻辑:
(1) 重显轻密、重藏轻汉、依藏摄汉;
(2) 迫于需要而用汉译本,但因重藏轻汉,故不全用,总要改动;
(3) 口中赞叹广为流传的汉译本及译经大师功德,但因内心实不尊重,故汉译只是为我所用,&一言不合&即能下手改经,毫不犹豫,毫不畏惧。
  上一篇:&
  下一篇:&大乘经庄严论第四品&-&索达吉堪布,生西法师宣讲&整理笔记
丁二(种姓品)
分三:一、宣说有种姓;二、宣说无种姓;三、以赞叹胜乘种姓而总结此品。
有人会想:大小乘虽然同样皈依三宝,但有些是大乘皈依,有些是小乘的皈依,出现三类种姓的原因是什么呢?
为了遣除这种疑惑而宣说种姓品。具备殊胜种姓者发无上菩提心,因此随后说发心品。以意乐发心而实行就是修行,所以继发心后宣说修行品。修行前后出现两次,前面仅以分别所了知大小乘修行之差别总说;后面宣说修行品,是真实阐释修行所分的实修。
戊一(宣说有种姓)
分二:一、以总纲略说;二、广说彼等各自之义。
己一、以总纲略说:
有殊胜法相,相及种姓类,过患与功德,二喻各四种。
有胜性相类  过恶及功德金譬与宝譬  九种各四种
一般来说,种姓有不同,其中大乘种姓为殊胜;种姓之法相(自性);种姓之相(相貌,通过外在的表现推知有大乘种姓);种姓之类别;不苏醒种姓之障碍或过患;种姓之功德;种姓之金喻、宝喻二种比喻。如此八义各自一一也以四种来宣讲。
己二(广说彼等各自之义)
分八:一、有种姓;二、大乘种姓殊胜;三、种姓之法相;四、种姓之相;五、种姓之类别;六、种姓之过患;七、种姓之功德;八、种姓之二喻。
庚一、有种姓
界性及信解,修行异类别,果异可得故,定说有种姓。
由界及由信  由行及由果
由此四差别  应知有性体
若问:如何看待种姓有不同呢?如云:“众生界中种姓或界性有诸多种种。”
所谓界性、种子、种姓,仅是名称的差别,一切众生界不同种种,有些行贪,如是有些行嗔、有些行痴、行我慢等严重,有些是声闻种姓,有些是缘觉种姓,有些是大乘种姓,各不相同,因此种姓必定有不同。众生贪等各自严重的差别也成为众多种种不同。《毛坷子经》中云:“长宽各一由旬之毛坷子堆中,谓‘此乃声闻种姓众生,
此乃缘觉种姓,
此乃行贪种姓……’”以如此方式计算各自界性的众生,毛坷子或丸子堆很快穷尽,而众生界尚未穷尽。
所谓信解(爱好),由种姓或界性使得信解也有种种不同,对一个食物,有些人爱甜的,有些人特别爱酸的,以此为例,信解有无量。就解脱道而言也是,不管善知识宣说也好没有宣说也好,有些人对声闻乘有信心而不信大乘,诸如此类,有不同情况。
同样,能不能修行波罗蜜多有差别,
解脱之果也有声闻的小菩提、缘觉的中菩提与大乘大菩提的差异,
如此四种理由可得的缘故,确定说有不同种姓,如果种姓或界性无有不同,那么因相同的缘故信解等后三种也理应成了无有差别,但事实并非如此,所以成立界性有差别。
庚二、大乘种姓殊胜
彼善悉超胜,一切及大义,无尽之因故,是谓种姓胜。
明净及普摄  大义亦无尽
由善有四胜  种性得第一
大乘的种姓:大乘的善根作为远离二障之明净因,因此超胜小乘种姓;
作为(十)地、(十)波罗蜜多、最终果十力等一切善根圆满之因(小乘善根不能普摄);
成办自利及其余众生利益的缘故作为善法大义之因;
即使无余涅槃,但力、无畏等善法乃至轮回际之间不会穷尽。
以这四种原因,可说大乘种姓殊胜。以明净、超胜等四种特点的善法,声闻无有,声闻种姓不能作为如此善法之因。
庚三、种姓之法相:
自性与随增,彼为所能依,当知有无性,功德度脱义。
性种及习种  所依及能依
应知有非有  功德度义故
自性住种姓(中观安立为如来藏)与随增性种姓(习种)两种,前者是所依,后者是能依,以差别有四种。
自性住种姓,按唯识宗的观点,从无始时起众生之六处的差别以法性(法尔)获得,是自性如此,谁也未造未改而具有真实成佛的种子,因为具有这样的种子而承许有成就无上菩提佛果的缘分,比如,石类的有些界性中有金子,有些有铁,有些是铜等界性,为此相互不能转异。
此宗承许有三乘种姓,不定种姓、永离解脱种子之断种姓五种。本论也宣说了它的安立。大欲望者根本不生想舍轮回之意乐时,诸佛也不行持将他们安置解脱道。这种情况必然有,如果没有这种情况,那么获得声闻缘觉的行者与轮回际无尽期间就有众生,在那些众生期间,虽然有诸多佛陀出世,可也有仍未得解脱的众生,因此唯识的观点从一意趣方面而言并非不合理。
然而,众生的心本性不可能离开无生自性光明如来藏,它如同火的热性般是心的法性,这样的法性一切众生不可能没有,为此是承许不存在断种姓者。本论中也以“
真如虽无别……”一偈宣说一切众生具有如来藏。“法性心外心,非光明自性。”究竟义中自性住种姓心的法性明空双运之实相,如《宝性论》中有广说。这些的意义,于此不广述。
所谓随增(通过修习而形成的种姓,成为习种,有为法),是真实修行的种姓,安住于自性种姓的菩萨何时遇到善知识,让他发无上菩提心,行持菩萨行,那时就称随增性种姓或真实修种姓。
对这两者,仅以差别解释方式,《广释》中说:菩萨种姓者首先入大乘为自性住种姓,菩萨种姓者入声闻乘,因善知识而再入大乘,为真实修种姓。再有,决定种姓者为自性住种姓,不决定种姓者以善知识摄受而决定成为大乘种姓,名为随增性种姓。
种姓就是因之义,为此是指安住于自性住种姓时,它有仅是因的法相,无有果的法相,所谓“有无性”仅仅是从为因的角度宣说的。
依于自性住种姓产生随增性种姓,因此随增性种姓观待前者是果,从中产生后面道,为此也是因。
自性住种姓是佛陀之力等功德门的因,因为依于它产生道与果。种姓之定义:梵语“够札”,是“革讷”功德与“达绕”度脱的省略词,就是功德度脱之义,因为依此种姓能从发心信解行及十地次第究竟度到佛地的一切功德间(暂时究竟的功德都能得到)。
庚四、种姓之相
相貌,通过外在的表现推知有大乘种姓
加行前悲心,信解与安忍,真实行善法,定说种姓相。
大悲及大信  大忍及大行
若有如此相  是名菩萨性
种姓之相虽然极多,但归纳起来,任何行者若具足四相,则是大乘种姓,如同以烟能知有火。是指什么呢?
1、行持或趋入大乘之前,是指没有发殊胜菩提心之前,行者见到众生痛苦自己生起悲心。
2、仅听到大乘深广之法,尽管不了知其义,但自然生起信解。(例如六祖大师)
3、听到为利他而苦行也不会生起“这岂能做到”的怯懦想法,而感到稀有,心里能安忍。
4、自然愉悦欢喜真实(毫不拖延)行持六度善法。
这四种决定说是大乘种姓之相,不具备大乘种姓是与之相反的本性。
庚五、种姓之类别
讲大乘的种姓的分类,对不定种姓菩萨,要他们修大乘。
种姓定不定,诸缘夺不夺,如是若略摄,种姓分四种。
决定及不定  不退或退堕
遇缘如次第  品类有四种
声闻缘觉菩萨三种任意一种完全确定的决定种姓,获得各自菩提而如何行也不得其余菩提,就像石界中有金银等任意界性一样。
不定种姓,遇到三乘任何一乘,都可变成那一种姓,就像石界以冶炼及药物的差别而成为金或银、铜一样。
如是决定种姓以诸外缘不可夺(不会退),即使善知识宣说其他法,也以各自种姓所致就是那一菩提而不取受其余菩提。
不定种姓,以外缘可夺,就像白布遇到红色染料等能染上红色一样,遇到善知识,获得决定宣说的道果。
如此略摄,种姓的分类有这四种。一般而言是这样,但此处应当认定是决定大乘种姓与以不定缘入大乘两种,因为是讲大乘种姓时。
庚六、种姓之过患
有四种障碍。针对决定大乘种姓,离开四种障碍,大乘种姓决定能苏醒。苏醒会生起大精进。
习惑恶友伴,贫困随他转,简言当了知,种姓过有四。
应知菩萨性  略说有四失习惑与恶友  贫穷属他故
虽有种姓但不趋入善行的魔障或过患是:
1、长久熏习贪嗔痴等烦恼。(烦恼串习的很严重。例如内心嗔心严重,障碍大乘种姓。要各种对治,减少次数,把烦恼变微薄)
2、随罪业的恶友所转而行不善。(增长罪恶,障碍苏醒大乘种姓,远离恶友)
3、资具贫乏不行善行而造罪业。(为了维生而不得不遭罪,发个誓愿,即使饿死也不造恶。上供下施)
4、被国王、大臣、盗匪等他人所控制,无有断恶行善的自由。简略而言,应当了知,种姓的过患有以上四种。(不愿意造的恶业必须造,祈祷上师三宝,力力修持善因,发个善愿)
庚七、种姓之功德
从最差的情况,堕恶道
久远堕恶趣,能速得解脱,于彼受轻苦,具悲成熟众。
功德亦四种  虽堕于恶道迟入复速出  苦薄及悲深
《注释》中解释说:
1、声闻缘觉种姓及无解脱种姓者如果造了五无间等重罪,那么死后会即刻转生到众生地狱,菩萨种姓者即使造了无间罪等业,也是间隔多劫或多年后久远时才堕入恶趣(迟入),而不会像其他种姓者那样很快成熟,其原因也是依靠大乘种姓的力量,虽然造了不善业但有惭有愧与后悔而不执为欢喜等,也难以像其他众生一样很快感受不善异熟。(有机会受报前忏悔清净)
2、转生到恶趣时,其他众生需要住到地狱等寿量圆满之间,但菩萨种姓者不需要住那么久,能很快就得以解脱。
3、在恶趣处也是仅感受轻微痛苦便能解脱,如未生怨王造了杀预流果父亲的无间业只是感受了线团弹起般短暂的地狱异熟果。
4、于恶趣感受痛苦时,也对由业力所感一切众生无有自在而受痛苦,感到悲伤并由这种因而对如我一样的其余众生生起大悲,将他们安置善法令其成熟,如匝哦之女与江布西达的传记。而感受恶趣痛苦非菩萨种姓的其他众生,感受剧烈痛苦并且当时相互生嗔心等。
以上是大乘种姓的四种善妙功德。
庚八(种姓之二喻)
分二:一、如金;二、如至宝。
辛一、如金
金矿出四种特法
当知如金类,无量善根处,智慧具无垢,亦是威力处。
譬如胜金性  出生有四种诸善及诸智  诸净诸通故
应当了知,大乘种姓如同上品金子种类或界性,比如,上品金子或优质纯金具有作为金子众多(无量)之依处或所依、作为金子光明之来源、作为金子无垢之来源、作为金子堪能(柔软,调柔)之来源这四种功德。
同样,菩萨种姓,也成为(十)波罗蜜多、(十)地、(十)力、(四)无畏等无量善法之依处,犹如纯金境域或来源作为产生十万两等无量黄金之处。
如金子界性中能出现善妙金色、光芒灿烂一样,菩萨种姓也作为无误了知一切法总相自相智慧光明之依处或所依。(来自大乘菩萨种姓)
如上品金类所成的金子无有少许垢染,即使焚烧色泽也变得越来越好。同样,菩萨种姓无有烦恼垢(烦恼障,所知障),成为涅槃之依处。
如上品金类所成的金子进行锤打也无有破裂、散失等有耐受性(可以打造成其他形状),同样,菩萨此种姓,也成为堪能一切欲妙、神通威力之依处。
辛二、如意宝
当知如意宝,大菩提因故,大智圣等持,群生利益处。
譬如妙宝性  四种成就因大果及大智  大定大义故
应当了知,菩萨种姓如同琉璃、蓝宝石、红宝石等至宝种类或界性来源一样,比如,珍宝界(真实珍宝)或处不作为产铁、碔砆等之处,而作为琉璃、金刚钻石、珍珠等丰富珍宝类之依处。同样,菩萨种姓也不作为声闻缘觉菩提之所依或依处,而是于金刚喻定后无间产生解脱一切障碍大菩提之因(真实的,究竟的,小乘的是暂时的)的缘故。
如同所有至宝颜色鲜明美妙一样,菩萨种姓也以大圆镜智等四智光明成为具足广大智慧之依处。(智慧清澈的)
如同上等珍宝类形状圆满一样,菩萨种姓也成为首楞严、虚空藏等殊胜三摩地(大乘不共的禅定,禅定是圆满的,没有缺陷的)之依处。
如同珍宝源盛产无量种种珍宝或价值无量的最极珍宝作为众生生存之因一样,菩萨种姓成为芸芸众生此世及永久安乐利益之依处。有这四种原因。
戊二、宣说无种姓
没有佛性。按中观没有不具种姓,按唯识,有不具种姓。
有终定造罪,有尽灭白法,无解脱分善,善微远离因。
一向行恶行  普断诸白法无有解脱分  善少亦无因
所谓无种姓,也有暂时无有解脱之因而无有种姓与永不得解脱而无有种姓两种。
暂时无有解脱之因:
其一,宣说四种差别:并非永久离开解脱的种姓,但当时似乎无有种姓,不能生起解脱道,因此对低微用否定词,如同只有恶劣的儿子而说无子一样。
若问,那是指什么?
1、有些人,虽然具有大乘种姓,但因烦恼猛烈而始终决定造无间业等罪行,尽管他们有种姓但暂时无有涅槃的缘分,因此相当于无有种姓而安立为无种姓者。
例如五无间罪。习气,含摄了小乘种姓,解脱种姓。
2、有些人,被外缘恶知识摄受而以认定业因果解脱不存在的邪见完全摧灭一切白法善根或断绝善根,在没有离开那种见解之前无有解脱种子,因此当时称为无种姓者。
产生没有因果邪见。
3、有些人,唯一为了享受人天等轮回异熟安乐而行有漏善法,但无有以希求解脱意乐摄持的随解脱分善,因此于多劫中也不现前涅槃,为此称为无种姓者
也可以叫做无有佛性
4、有些人,虽有下劣或微少随解脱分善根,但在当时不具备任何能修行福慧资粮威力上面的功德,由此称为无种姓者。
念念佛,看两本经书,茶余饭后的打坐。
以上四种都是,尽管已有大乘种姓,但以强力违缘所执受,因微薄,没有苏醒种姓的缘故,在没有得以转成其他阶段前,长久不会获得菩提,所以是对低微用否定词而称无种姓者。
其二、所谓远离因,与上面四种均不相同,因为永远离开了获得解脱之因而称谓无种姓者。
最究竟没有无种姓。
戊三、以赞叹胜乘种姓而总结此品
多修行大悲心,空性慧来苏醒大乘种姓
于为利他说,深广之大法,未知生大信,修行能安忍。彼等终究时,胜二圆满者,随增种姓知,菩萨具性德。
广演深大法  令信令极忍
究竟大菩提  二知二性胜
由宣说空性法,故为甚深(包括如来藏),宣讲(十)地、(十)波罗蜜多、(十)力、(四)无畏等,故为广大,对于为利益其他众生而宣说的深广大乘法,
虽然没有如实了知其义,但仅仅听闻便生起(前世福报)极其广大的信解,对修行波罗蜜多苦行能够安忍(法义能接受),
以那些因积累二资粮究竟最终时获得超胜世间(自在天等)出世间声闻、缘觉二果的圆满大菩提果,
那就是由真实修行善法随增性的种姓(对应究竟大菩提)中生起,由此可知菩萨具有自性住种姓功德(对应信解,安忍)。
生巨德觉树,得乐灭剧苦,利乐自他果,胜种如妙根。
增长菩提树  生乐及灭苦自他利为果  此胜如吉根
因为能生长如同树干与花朵般(十)力等极其广大功德的无上菩提妙树,以树荫灭除酷热,令身心安乐。
如是为一切众生获得无漏大乐、灭除剧烈痛苦,如同妙树硕果般成熟利乐自他众生果的缘故,殊胜种姓如同妙根坚固不朽一般。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通灵佛教网&||||||
说大乘佛子过失将失毁自己的大乘戒律(索达吉堪布)
说将失毁自己的戒律索达吉堪布讲说的问题上,大乘经论都进行了极力遮止,萨迦班智达在格言中说:“圣士自过失,劣者他过失,孔雀观察自身体,鸱鸮给人起恶兆。”世上有智者和愚者两种人,智者时时刻刻观察自己“我今天说了什么话,心里想了什么,身体做得怎么样”,而根本不看别人过失。就像是孔雀常常观察自己的羽毛,一有污点立即剔除,使身体保持艳美无暇。而愚者的话,整天对别人指指点点,今天说这个是坏人,明天说那个是坏人,就好像鸱鸮一样,经常发出“呜呼、呜呼(意即倒霉)”的声音,给人带来不祥的恶兆。特别喜欢说人过失的话,那绝对是个坏人。广化法师曾讲过,他以前见过两位法师,既能说,又会写,才华很不错,但终生都穷困潦倒,他对此百思不得其解。后来通过不同的因缘,他突然恍然大悟,原来那两位法师经常喜欢议论别人,不是说这个大德有老婆,就是说那个和尚有太太,除了他俩以外,整个台湾没有一个戒律的。而他们自己呢,声称小戒虽不能一一守持,但大戒从来没有破过,在“大戒不破、小戒不算”的口号下,经常肆意诽谤别人。广化法师说:“他们的穷困潦倒仅仅是现世现报,来世的地狱还等着他们呢!”看见别人就开始说过失,是非常不好的现象。作为大乘修行人,应当像那天《行》所讲的一样,尽量把别人观为,最好不要说入了大乘的佛子过失,不然将失毁自己的大乘戒律。以前上师讲过,即使有些管理人员不得不说,也应该在正知正念的摄持下,知道“我今天要说某某人的过失,不是我自己跟他有矛盾,或者以自己心眼不清净而说的。这个不说的话,对僧众、对佛教可能会造成一些危害”,然后一边忏悔,一边在私下或公众场合说出来,这种情况是允许的。除此之外,这个看不惯、那个看不惯,这个是坏人、那个是仇人,这种做法是失坏大乘佛子的一种行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苹果5s siri退不出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