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说有些人天天去搞鸡 ,你们说会不会米诺地尔缩短毛囊寿命寿命?像养的蚕到了蚕蛾拉蚕籽的时候天天拉出那么多水来,最

扫码关注有意思吧微信
欢迎同学们转载但请注明出处及链接,媒体、微信请获得授权,联系QQ:。
21:18:59 发布 丨 1421416 人浏览
你可能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这些回复亮了
吐槽一下&蜘蛛不算昆虫&它们都属节肢动物但蜘蛛是蛛形纲、昆虫是昆虫纲
要纠正几个错误啊。。。。首先,第7个是长戟大兜虫,有不同亚种,拉丁文缩写有(不同亚种):DHL、DHH、DHP、DHO等等,并不是所谓的“独角仙”独角仙是A属的,在我国有分布,但是长戟大兜虫只有在南美才有,且原产地已经濒临灭绝,属南美当地保护种,《华盛顿公约》禁止国际买卖种,其次,它们不是吃蔬菜,是吃是吃树汁和水果(包括腐烂的)等高糖分、低水分的食物,还有,长戟大兜最大的长度能够达到18CM以上,某些个体脾气暴躁,很容易伤人。。。
田鳖真TMD恶心哈
建议把它删了,真的很恶心啊
真的唉~&刚才我在豆瓣上&看到这个玩意了&还不知道叫什么呢&&&这就知道了&呕~~~
球你了啊删了吧......
都跟你说了做好心理准备,你还在这看了三遍!回复:雪茄大叔&球你了啊删了吧......
不算毛骨悚然啊&
个人觉得蛮漂亮……不过特写有点恶心也是正常啊,似乎昆虫界的家伙放大了个个都能主演恐怖片的。田鳖背上的好像是卵吧,打光棍的时候大概没这么恶心,哈哈
长得太完美了~~外星生物·赞~
最黄最暴力____白带~~~天蚕~~~~蛾
别的没事就是那个田鳖太恶心了,背上好像要腐烂了一样删了吧回复:无名&都跟你说了做好心理准备,你还在这看了三遍!回复:雪茄大叔&球你了啊删了吧......
兰花螳螂&&很漂亮....田鳖&&&&&&我想死....
田鳖~~~删吧删吧!
真的删了吧
不是因为恐怖哈是太恶心了
.......还没删
恶。。。我在网页上看到一套昆虫图片,很恶很恐怖,我赶紧把它给关了。。。。。。
今天晚上吃田鳖!
恶翻了。。。。还没吃早饭捏。
(⊙o⊙)...回复:tzx&看上瘾了
挖靠,这田鳖背上太恶心了!和当年PS的莲蓬乳有一拼。。
强烈要求删除田鳖
顶一下...回复:雪茄大叔&田鳖真TMD恶心哈
它们的唾液能够让肌肉液化难道能用它来练化骨绵掌
那啥。。。蜘蛛不属于昆虫纲。。。囧
它背上应该是卵吧,一部分孵化了,一部分还没有孵化……回复:叶隼&个人觉得蛮漂亮……不过特写有点恶心也是正常啊,似乎昆虫界的家伙放大了个个都能主演恐怖片的。田鳖背上的好像是卵吧,打光棍的时候大概没这么恶心,哈哈
TMD,,,要人命啊
田鳖。。。“它们从肛门喷射出一种液体,让自己看上去非常恶心,令捕食者丧失胃口。”看到它们天生丽质的素颜,觉得以上这个步骤极其没必要。。。
大部分都很恶心,最怕那种毛茸茸的奇形怪状的爬虫了。。。就那个像兰花的还看的过去
白带天蚕蛾太恶心了!!!我怎么没觉得田鳖很恶心呢...莫非我是异类??
现在女生都走豹纹路线!看来最后那个娥很潮很强大哦!
晕了求你们了删了吧
可否设个命题因为:鲜艳颜色是动物体用来警告或引起它类动物恐惧的;人类作为动物,在看到这些时,带有动物本能的恐惧感结论:恐惧的外形也许就如黄金分割一样,是与生俱来的视觉习惯。恐惧有某种标准?
大家的留言比昆虫好看!
天&我都不知道&田鳖那么厉害&小时候经常在水里看见这个来&&漂在水面上&薄薄的&像死了似的&&后怕!!!!!
呵呵&你老来看&&&回复:雪茄大叔&晕了求你们了删了吧
有一半有点恶心。其他的还好。
。。神奇的自然啊~~!!还是很漂亮的么。。
兰花那个很清纯可人啊,田鳖……身上那个扎着吃应该味道不错把
哈哈&握手握手回复:Atta&兰花那个很清纯可人啊,田鳖……身上那个扎着吃应该味道不错把
大叔就像是爱看鬼片的女生,越怕越想看,您是越觉得恶心越要来一遍一遍来看回复:雪茄大叔&晕了求你们了删了吧
http://www.panoramio.com/photo/1065647&g-long&评论于&&06:07&┆&回复&今天晚上吃田鳖!发现还真有人要吃呀,这部都当菜卖了!这才晕呢?
还真有人吃呀http://www.panoramio.com/photo/1065647回复:g-long&今天晚上吃田鳖!
魔花螳螂``我小时候见过一次```还被我抓住呢`````
小时候以为是这是蒙面超人螳螂来的超开心的直到把它玩到死挂````
看了我想哭~~
不但想哭了,现在脚已经软了.
鸡皮疙瘩~~~
大叔太执着了!
还行啊……感觉没想象中的可怕的原因吧……=&=人家更害怕蟑螂【死】=&=其实呢,我看见您的头像满眼熟,挺想笑的……回复:祭司&恶翻了。。。。还没吃早饭捏。
蟑螂我倒不怕,我就害怕那种很小的东西堆在一起的比如那个田鳖(呕),再就是蠕动的东西。我的头像很搞笑么?回复:脆苹果&还行啊……感觉没想象中的可怕的原因吧……=&=人家更害怕蟑螂【死】=&=其实呢,我看见您的头像满眼熟,挺想笑的……回复:祭司&恶翻了。。。。还没吃早饭捏。
同意。。。我邻居家那小孩啊,爱看鬼片又怕鬼,上厕所还要我陪她去。。。怕归怕,还是要看。。。回复:花清觞&大叔就像是爱看鬼片的女生,越怕越想看,您是越觉得恶心越要来一遍一遍来看回复:雪茄大叔&晕了求你们了删了吧
田鳖好恶心!莲蓬乳哦!
<div id="review_contents_4&6都挺漂亮的啊!蜘蛛就算了。。。。我从小就怕那个东东~~
哇,兰花螳螂太漂亮了
田鳖人气最高~hahaha还是喜欢兰花螳螂
很好很彪悍!回复:数虫虫......&小时候以为是这是蒙面超人螳螂来的超开心的直到把它玩到死挂````
&&&吐了...再抽一只烟~~再重新仔细的研究...........回复:数虫虫......&小时候以为是这是蒙面超人螳螂来的超开心的直到把它玩到死挂````
体长可达到6英尺以上(约合15厘米)6英尺以上&=&约合15厘米?
果然很恶心
怎一个霸气了得
笑死我了!无名&评论于&&22:00&┆&回复&都跟你说了做好心理准备,你还在这看了三遍!
兰花螳螂~&很漂亮~
&魔花螳螂&&变形金刚
好像只有几张是吧!
喜欢这个刻克罗普斯蚕蛾很有虫族的王后风范~~
强烈赞同&我刚看到图片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想法~~回复:丫de賏&&魔花螳螂&&变形金刚
怕怕。。。鸡皮疙瘩一直起。。。
午饭因田鳖而在胃翻腾
豹蛾好漂亮~
....我真的是太佩服作者和摄影者了!!!恶心透顶!!!
大部分都恶心&0.0
其他还好,田鳖太恶心,会起毛。。
反正是什么畸形都有。
顶一下,看的偶这个寒啊,鸡皮疙瘩起了一身啊回复:雪茄大叔&建议把它删了,真的很恶心啊
我顶你个先!白带天蚕蛾真的好令人毛骨悚然,给我吓得本本差点没扔到地上,田鳖也不好看啊,删了呗?!回复:中午酒&最黄最暴力____白带~~~天蚕~~~~蛾
说的对,我现在还这样。大叔太有个性啦,不敢看,还看很多遍。变*的心理啊!恶寒ing回复:乱飘的风&同意。。。我邻居家那小孩啊,爱看鬼片又怕鬼,上厕所还要我陪她去。。。怕归怕,还是要看。。。回复:花清觞&大叔就像是……
好有感觉啊
田鳖最恐怖!!
原来叫&田鳖&!!!!!!!!!!!!!!!!!!!!!!!!!!!!!!!!!!!!!!
我看了两个就看不下去了,直接把网页拖到最后留言好了!前两个就很恶心了,第三张图片光看上半部分就没勇气看下面了。我最怕这些东西了~~
我喜欢兰花螳螂和豹蛾。看虫子看多了,没觉得太恶心。
螳螂和甲虫不错,其他的都太恶心了~~
看完浑身痒痒,感觉有东西再爬,怕怕~
额。。田鳖。。。囧汗毛直立
田鳖,呃~很可爱
太神奇&有的像巧克力&&有的却恶心的让我一身发毛&好恐怖
我竟然有勇氣進來
就一个有点感觉.
淡定~淡定啊~......你这都因为让删这个图&回复了好几遍了&&(不过话说真的很恶心)回复:雪茄大叔&晕了求你们了删了吧
咕~~(╯﹏╰)b不过田鳖真的恶心。。。
田鳖好恶心&&&好.....................我想踩死它&&狠狠地踩
哪里悚然了,多美多可爱,毛茸茸的,萌死了,那几个螳螂帅呆了!
吐槽一下&蜘蛛不算昆虫&它们都属节肢动物但蜘蛛是蛛形纲、昆虫是昆虫纲
见您头像看一次笑一次,哈哈!!那个土鳖真的很恶心,密集恐惧症!!回复:雪茄大叔&别的没事就是那个田鳖太恶心了,背上好像要腐烂了一样删了吧回复:无名&都跟你说了做好心理准备,你还在这看了三遍! ...
要纠正几个错误啊。。。。首先,第7个是长戟大兜虫,有不同亚种,拉丁文缩写有(不同亚种):DHL、DHH、DHP、DHO等等,并不是所谓的“独角仙”独角仙是A属的,在我国有分布,但是长戟大兜虫只有在南美才有,且原产地已经濒临灭绝,属南美当地保护种,《华盛顿公约》禁止国际买卖种,其次,它们不是吃蔬菜,是吃是吃树汁和水果(包括腐烂的)等高糖分、低水分的食物,还有,长戟大兜最大的长度能够达到18CM以上,某些个体脾气暴躁,很容易伤人。。。
浏览:45238 / 评论:32
一个今天看上去犯错倒霉的熊孩子,后面往往都站着给他加油呐喊的熊父母
浏览:17560 / 评论:16
我已经毕业两年了,但是每年到这个季节,我都感到莫名的忧伤。
为我自己两年迷惘的生活;为所有毕业朋友感到伤感;或是为那些刚刚熬过高考的学生感到前所未有以及不会再有轻松。
浏览:30510 / 评论:53
文章配乐:Clubbed to Death自打2012上映,世界末日已然成为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下面的图片都充满一股子未来世界的颓败味道和科幻气息。世界末日到底会是什么样子,你我有
浏览:158080 / 评论:82
高老师高,高老师高,高老师叫我们做早操。一不伸手,二不弯腰,气得高老师发高烧。
浏览:42149 / 评论:7
杜绝熊孩子,从爸妈抓起!
浏览:607570 / 评论:5
不经意间望见的天空,却是如此美丽。
≡ 本站荣誉 ≡
十大杰出U秀青年
本站带宽由
提供,特此鸣谢!
有意思吧版权所有有关蚕的知识
动物的生命周期
一、单元概述
在三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学生对常见植物、动物、人体的外形、基本构造以及一些
生命特征进行了观察,有了一些了解。本册对植物和动物的观察重点将是它们的生长变
化和生命周期。
动物具有生命周期。不论是我们身边常见的蚂蚁、蝴蝶、金鱼,还是南极的企鹅、
北极的熊;不论是凶猛的野兽,还是温顺的家禽,包括人类自己,都具有生命周期。尽
管生命周期的长短不一样,但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过程。有了这样的过程,生物的个体虽然死亡了,但其物种不会灭亡,通过繁殖,它们能一代代地延续下去。
本单元以指导学生认识动物的生命周期为日的,让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从
卵中孵化,经过生长变化成蛾,然后产出卵,最后死亡这一生长变化的生命全过程。在
此基础上建立动物生命周期的模型,并运用这个模型去认识各种动物以及人的生命周期
教学内容是这样安排的。
第1课到第5课指导学生认识蚕的生命周期。通过亲自养蚕,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学生初步认识生命周期现象。
第6课认识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从常见的鸡、蝴蝶、蜻蜓、熊猫、山羊、蟾蛛等动物的生长变化过程,指导学生归纳发现:其他的动物尽管具体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各不相同,寿命的长短也不相同,但和蚕一样,一生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些阶段构成了动物的生命周期。生命周期经历的时间就是动物的寿命。
第7课将指导学生认识人的生命周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长经历和对人的身体特点的观察,知道人从刚出生的婴儿到成年人,身体要经历很多变化。人变化的阶段分为出生——婴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死亡。每一个人的变化尽管和其他人不完全相同,寿命有长有短,但都要经过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和动物都有生命周期现象。
二、单元教学目标
&#9679;蚕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
&#9679;蚕的一生会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一过程称为蚕的生命周期。
&#9679;自然界中的动物都有生命周期,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9679;人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和动物一样也具有生命周期。
&#9679;人和动物寿命的长短与生活环境有关。
&#9679;人和动物通过繁殖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亡,并得以不断延续。
过程与方法
&#9679;养蚕并对蚕的一生形态变化进行观察。
&#9679;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对蚕的身体变化进行比较和测量,并进行记录和描述。
&#9679;对蚕的生长发育进行预测,并在观察中发现问题。
&#9679;用流程图和循环图表示蚕及其他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规律。
&#9679;查阅资料了解其他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归纳和比较它们生命周期的相同和
&#9679;从自己的生长经历和对周围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观察比较中,了解人的生命周期
情感态度价值观
&#9679;认识到较长时间坚持不懈进行观察记录的必要。
&#9679;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
&#9679;认识到动物和人的生长变化、生命周期是有规律的,是不可违背的。
&#9679;人和动物的生命周期与环境因素及其疾病有关。
&#9679;养蚕& 丝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值得我们自豪。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一)背景和目标
本单元的第1课到第5课是指导学生通过亲自饲养、观察蚕一生的生长变化,从而认识蚕的生命周期。前面4课按蚕的生长和变态过程进行教学,第5课总结蚕的一生,认识蚕的生命周期。
因为养蚕活动中大量的观察、记录是学生在课外进行的,因此,每节课既有当堂指
导学生观察记录的任务,又有指导学生课外观察记录的任务,同时还有对蚕生长发育情
况的预测。每课大体有三个步骤。
1.过去几周观察到了什么?
2.现在的蚕是什么样的。
3.预测蚕今后的变化,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课外观察。
蚕的生命孕育在蚕卵中,新的生命即将从蚕卵里出生。本课指导学生观察孕育着生
命的蚕卵,让学生做好饲养小蚕的物质准备和思想准备,以及了解饲养、观察、记录小
蚕的方法。
本节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观察蚕卵”,第二部分“从卵里出来的小生命”。
&#9679;了解蚕卵的颜色、形态、大小等。
&#9679;蚕卵里孕育生命,新的小蚕将从蚕卵里孵出。
&#9679;在气温、湿度适合的时候,小蚕才会孵出,小蚕孵出后就要吃食物。
过程与方法
&#9679;饲养小蚕的方法,经历小蚕孵出及小蚕不断长大的过程。
&#9679;观察、描述和记录蚕卵孵化及小蚕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9679;用放大镜对蚕卵进行仔细的观察,用测量的方法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9679;培养饲养、观察动物的兴趣。
&#9679;培养对动物的爱心及责任心,细心地照管小蚕。
&#9679;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和记录。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蚕卵、放大镜和养蚕用的小盒。
教师演示器材:蚕卵、放大镜、养蚕用的小盒;桑叶、葛笋叶以及介绍养蚕方法的
图片或课件。
(三)教科书说明
本节在教科书中共两页,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观察蚕卵”,第二部分“从卵里出来的小生命”。教学重点是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学生平时见过不少动物,他们养过蜗牛、金鱼等,对动物的生命周期是有自己感性
认识的。教科书首先是引导学生回忆三年级上学期学过的相关内容,唤起学生的经验,
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兴趣,了解学生对生命周期的初始认识。第22页是蜗牛的几个生长阶段,分别是卵、蜗牛交尾、成年蜗牛和蜗牛产卵。
第一部分:观察蚕卵
本课是单元的第1课,也是学习养蚕、认识蚕的生命周期的第1课。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在学生们的眼里,生命的存在形式多数是动态的。那么静态的蚕卵是不是生命呢?相信学生们通过讨论,能把蚕卵和蚕联系起来,明白静态的蚕卵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
对蚕卵的观察,重点要观察蚕卵的颜色、大小和形状。
蚕卵近似圆形,看上去很像小米粒,宽约1毫米,厚约0.
5毫米。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或黄色的,经1天~2天变成淡红色、浅褐色,再经3天~4天变成灰绿色或紫黑色,以后不再发生变化。学生观察的应该是滞留到第二年春天的卵,颜色应该是紫黑色的。
除了蚕卵的颜色、大小、形状,希望学生在仔细观察中,能有另外的发现,比如蚕卵的中心处是凹下去的等。学生也可能会发现有黄色的卵,那可能是未受精的卵,是不会孵出小蚕来的。如果是白色的,那是已经孵出小蚕的空卵壳,如果仔细观察,在空卵壳上还会发现有小孔。
第二部分:从卵里出来的小生命
这个活动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导学生为小蚕准备好家;二是课外观察蚕卵的变化;三是指导学习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我们要为即将孵出的小蚕建造一个舒适的“家”。这个活动的重点是为蚕的出生做准备。具体来说要准备一个盒子作为蚕的“房子”,还要在盒盖上扎些小孔,“如果天气干燥,可以在蚕卵上洒一些水”。
“为什么要在盒盖上扎些小孔呢?”“为什么要洒水呢?”这是因为蚕的生活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比如空气和湿度。可以看出教科书在活动设计中有意引导学生关注蚕的生命和环境的关系。课文中学生的对话还有另一层的意思,即启发学生在养蚕过程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仅要知道怎样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第二方面内容是指导学生课后继续观察蚕卵的变化。具体来说观察小蚕是怎样孵出
的,刚孵出的小蚕是什么样的。
在蚕卵坚硬的卵壳里面,是卵黄与浆膜,当外界温度合适的时候,蚕卵内部的变化
在悄悄进行,受精卵中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不断摄取营养,逐渐发育成蚁蚕。这时候,
细心的学生可能会发现,从卵壳外隐约看到里面有黑色的环状物在蠕动,这就是即将出
壳的小蚕。也许还能看到刚好有小蚕咬破卵壳从蚕卵中爬出来。小蚕从蚕卵中孵化出来
时,身体的颜色是褐色或黑褐色的,极细小,且多细毛,蚁蚕长约2毫米~3毫米,体宽约0.
5毫米,样子有点像蚂蚁,所以叫蚁蚕。
在观察蚕卵的变化时,教科书要求记录小蚕孵出的日期和气温,思考小蚕的孵化和
什么条件有关。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蚕的孵化还需要另一个环境条件,即需要一定的温度。
第三方面内容是指导小蚕的饲养方法,这是养蚕活动中很关键的问题,也是本课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拿到蚕卵后可能不久就会孵化出小蚕,它从卵壳中爬出来后,经过2小时~3小时就会进食桑叶。教科书第23页资料介绍养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主要提到了小蚕的食物是什么(第23页右下图中的叶子是蚕的食物——桑叶),怎样让小蚕吃饱吃好,怎样保持蚕房的清洁及避免受到伤害。这段资料不仅介绍养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它还告诉学生:除了气温、湿度,蚕还需要另外的生活条件——食物及安全卫生的场所。
(四)教学建议
这一课教学的时间,选择在当地蚕卵即将孵化之前为宜,南方城市一般在3月底4月初。蚕适于在温度范围为22&#51;的环境中生长,其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7&#8451;左右。
教学前可先了解一下学生对蚕及养蚕了解多少,然后进入新课的学习。
1.观察蚕卵。
教师要为每组学生准备观察用的蚕卵及放大镜。为便于观察,最好每两人一套观察
器材。在观察产卵时,除明确观察的任务及要求外,要教育学生细心和小心。细心指细
致观察,在观察中善于提出问题。小心指爱护蚕卵,不要把它弄坏,因为一个蚕卵就是
一个生命。观察蚕卵的活动结束后,让学生预测一下,小蚕什么时候从卵里出来,小蚕
是怎样从卵里出来的,出来以后会干什么?激发学生继续观察的兴趣。
2.从卵里出来的小生命。
(1)为小蚕的孵出做准备。
可让学生讨论,小蚕就要出来了,我们要为它准备什么呢?学生可能会讲道:要准
备住的地方、吃的东西,还要为它保暖。教师在学生讲的基础上要进行补充讲解,并引
导学生阅读课文资料,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最后教师要强调,小蚕与其他动物一样,也
是需要一定生活条件的,我们要满足它的生活条件,它才会生长得好。
学生得到蚕卵后由于急于想看到小蚕孵出,可能会用棉花把蚕卵包裹起来,或者把
它揣到怀里,也有可能会把小蚕放到火炉旁边给它加温等。对于这些做法,教师要耐心
说服学生,最好还是让蚕卵在自然状态下,自己孵化较好。因为适合小蚕孵出的时候,
也正是桑树萌出嫩芽的时候,如果提前让小蚕孵出,可能会找不到桑叶喂养小蚕,小蚕
便会死掉。再说,蚕卵被棉花包裹,可能把空气也隔绝了,放到火炉边,蚕卵可能会被
高温烤死。
(2)怎样饲养小蚕。
掌握饲养小蚕的方法,是这个单元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们对养蚕活动兴趣很浓,但因是初次饲养,加上饲养和观察活动多是在课外完
成,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学生喜欢用手抚摸小蚕,把它放在手心当玩具;在换叶子及
清扫粪便时,容易把小蚕弄丢;在缺少桑叶时,把一些似桑叶但不是桑叶的食物喂给小
蚕吃;在给小蚕喂桑叶时不会计划及节省;等等。为此教师必须加强指导,除了课堂上
讲,教师在课下还要多了解学生的饲养情况,出现问题,及时指导。养蚕还应注意的事
项如下所述。
&#9312;给蚕投放桑叶,叫给桑。桑叶不要水洗,保持自然状态。给桑要有一定的时间和
数量,每天可以在清晨、中午、下午放学和晚上睡觉前各给桑一次,睡前可多放一些。
对4龄~5龄大蚕可适当增加给桑的次数。桑叶的数量以蚕能基本吃净为宜。如果桑叶剩得太多,说明给得多了,如果桑叶被吃得只剩叶脉,说明给得少了。
&#9313;清除蚕粪和桑叶的残渣的过程,称为除沙。为避免小蚕丢失,对1龄小蚕可以不除沙。2龄、3龄每天各除沙2次,4龄、5龄的大蚕应每天除沙1次~2次。如果是用莴笋叶养蚕,因莴笋叶含水量大,会使蚕的粪便也有较多的水分,蚕盒内湿度大,要增加除沙的次数,及时清除粪便和残叶。
&#9314;蚕在眠期,室内要安静,光线要稍暗,不要翻动眠蚕。眠蚕蜕皮后,要到头部呈
现淡褐色、爬动找食时才开始喂桑叶。刚起眠的“起蚕”,消化力较弱,要喂鲜嫩桑叶并逐渐增加叶量。
&#9315;温度和湿度对蚕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在温暖和干燥的环境中,蚕吃得多,可以
缩短饲养期,还可以防止病菌繁殖。1龄、2龄小蚕,最适宜的温度是26&#51;;4龄、5龄大蚕,最适宜的温度是24&#51;,相对湿度是75%左右。蚕室最忌闷热和潮
湿,蚕房应放在阴凉的地方,一定要通风干燥;还要消灭蚊、蝇和鼠类,以免蚕受侵袭
和被吃。发现病蚕或死蚕,应立即剔除,以免蚕病蔓延。
&#9316;采摘的桑叶如果一时吃不完,可以储存起来。储存的方法是放在塑料袋中扎紧带
口,放在冰箱中冷藏。需用时,取出后要等几分钟,使桑叶恢复到常温,擦净并晾干后
才能给蚕吃。
&#9317;如果找不到桑叶,可动员学生用莴笋叶代替桑叶,但是小蚕出世就得用莴笋叶喂
养。如果开始用桑叶喂养,后来再改用莴笋叶喂养,小蚕会拒绝吃食。用莴笋叶喂养的
蚕,在三龄期以后,比吃桑叶的蚕的体长和体重要稍差一些,外皮颜色也要深一些。不
过吃莴笋叶的蚕最后一样能吐丝结茧,也能变成蚕蛾,蚕蛾也能产卵。只不过茧较薄,
产卵较少。第二年春天,吃莴笋叶的蚕蛾产的卵也能孵出小蚕。喂莴笋叶的蚕,因蚕室
内湿度大,要勤打扫,及时清除粪便和残叶。
(3)怎样观察记录。
养蚕的观察记录分两个阶段。第一是观察蚕卵的变化阶段。教科书第23页有记录蚕卵变化的表格,其中很重要的是记录小蚕孵出的日期和气温,意在引导学生关注蚕的生活和温度的关系。第二是观察小蚕孵出以后的生长变化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阅读第24页第2课的内容,了解观察的内容和方法。即从体长、吃食情况、排出的粪便、活动情况等方面进行。除用文字和数据外,鼓励学生采取拍照、画图、写观察日记、制作标本等多种方式进行记录。
三年级学生观察能力还不够强,往往观察不全面不精细,在描述时不善于用数据说
明问题。教师要鼓励和指导学生仔细、全面的观察,而且在观察中量一量、数一数,尽
量用数据说明问题。观察记录可分别记在书中第23页和第24页。
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很重要的特征,但学生在饲养过程中,不一定会注意到蚕的蜕
皮。教师可让学生提前阅读第2课的内容,知道什么是蜕皮,并注意观察和记录蚕的蜕皮过程。蜕皮的记录记在第24页。
如果当地养蚕有困难,可以选择饲养其他适合的动物来代替养蚕。如果人人养蚕有困难,可以小组饲养和个人饲养相结合。
(4)教师还应该做什么。
教师还要准备比较富余的蚕卵和小蚕。因为学生刚开始饲养小蚕,极容易养死和弄
丢。在学生养死和弄丢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补充,让学生的观察活动能进行下去。还要
经常了解学生的养蚕情况,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养蚕过程中的观察记录将持续近两个月的时间,教师一定要想法培养学生长期坚持
的兴趣和能力。如果可能,教师最好与学生们共同饲养几条蚕,做好观察记录,起到示
要做好学生家长的工作。有些家长对学生的养蚕活动不理解,会起到反作用。教师
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把开展养蚕活动的意义告诉家长,家长的支持是养蚕活动成功的重要
条件之一。
一定要重视安全和环保方面的问题,并经常提醒学生不要私自外出采摘桑叶,一定
要有大人陪同。不要到危险的地方采摘。不乱采摘桑叶,公园、自然保护区的桑叶不能
采摘,农户家的桑叶要征得同意后才能采摘。
蚕的生长变化
(一)背景和目标
教学进行到这里时,蚕孵出已经两周多了,蜕过3次皮,成了四龄蚕。蚕不仅身体长大了不少,颜色也逐渐由黑色变成了白色。在养蚕过程中,学生已经有不少发现,也可能产生了许多问题。应该创造机会让他们交流和讨论。教师也需要对学生养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下一阶段的观察给予指导,本课教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教科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交流蚕的生长变化;第二部分,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第三部分,蚕还会长成什么样。
&#9679;蚕在生长的过程中,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都会不断发生变化。
&#9679;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蚕每次蜕皮后身体都会发生变化。
&#9679;蚕的生长情况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过程与方法
&#9679;学习给桑、除沙等养蚕的技能。
&#9679;用测量等科学的方法观测蚕身体的变化。
&#9679;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及描述蚕的生长变化。
&#9679;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后,再进一步去观察。
&#9679;对蚕的生长变化进行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9679;发现生命的生长变化,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9679;认识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直尺,天平;学生自己饲养的蚕。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蚕的外形特征、行为,以及蜕皮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三)教科书说明
第一部分:交流蚕的生长变化
学生从小蚕孵出开始,观察、测量蚕的生长变化情况并记录下来。有的还可以采用拍照、画图、写观察日记、制作标本等方式记录蚕的生长变化。小蚕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本课首先是交流汇报前一段时期养蚕活动的发现和体会。课文提示从体长、吃食情况、排便情况、活动情况、蜕皮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和交流。书中第24页的两个表格,第一个是日记式的记录,记录蚕每天的生长变化。第二个是专门记录蚕蜕皮后的变化和蜕皮的过程。两个表格都要求学生尽量用数据说明问题。
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也是学生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和交流的重点。蚕生长到一定的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蚕一生要蜕好几次皮。蚕蜕皮前食欲逐渐地有所减退乃至完全停食,它吐出少量的丝,将腹足固定在蚕座上,头胸部昂起,不再运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眠性是蚕的生长特性之一,眠性是蚕的遗传性状,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眠中的蚕,外表看似静止不动,体内却进行着脱皮的准备,脱去旧皮之后,蚕的生长就进入一个新的龄期,从蚁蚕到吐丝结茧共蜕皮4次。从蚁蚕到第一次蜕皮为第一龄;眠起后进入第二龄;再次蜕皮后进入第三龄;第三次蜕皮后进入第四龄,第四次蜕皮又称大眠。大眠后就进入第五龄。
关于蜕皮学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也有一些问题,希望与同学交流。交流活动能帮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生命的变化,提高对养蚕的兴趣。
第二部分: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
蚕长大了,对它的外形特点和行为也就容易观察清楚了。蚕的外形是指蚕身体的颜色、形状,以及它的头部、胸部、腹部、足等。行为是指蚕用什么爬行,怎样爬行?蚕是怎样吃桑叶的等。
蚕的外形特征是怎样的?蚕的形态是圆筒形,分头、胸、腹3部分。头小,两侧各分布着6只黑褐色的单眼;下方具咀嚼式口器;下唇中间有1小孔,为吐丝孔。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各具1对胸足。进食时,胸足能协助口器把持桑叶。腹部由10个体节组成,第3、4、5、6节各生1对腹足,为蚕的运动器官。第10节有1对尾足,可用来挟持他物,并固着身体。第8节背面,生有一尖形肉质突起,称尾角。在胸部第1节和腹部前8节每节两侧各生有1个黑点是气门,是蚕呼吸器官的开口。
因为任何生物的身体结构都有维持它生存的功能,所以教科书要求学生思考、讨论蚕的身体结构和它的生存有什么关系。比如,蚕的口器对它吃桑叶有什么好处,如果它是像蚊子一样的刺吸式口器行不行,蚕的足对它的爬行和进食有什么作用等。最后把观察和讨论记录在教科书第25页“我们的观察和记录”上。
第三部分:蚕还会长成什么样
这部分内容是预测蚕将会怎样变化,并指导学生下一步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及方法。教学的重点是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
蚕到了五龄末期(蜕皮四次以后的5天~8天),就逐渐体现出老熟的特征:先是排出的粪便由硬变软,由墨绿色变成叶绿色;食欲减退,食桑量下降;前部消化管空虚,胸部呈透明状;继而完全停食,体躯缩短,腹部也趋向透明,蚕体头胸部昂起,口吐丝缕,左右上下摆动寻找营茧场所。在蚕吐丝前需要为它搭个小架子,或用纸做些小格子,以
便它在那里结茧。
教科书第26页左上图所示的是即将吐丝的蚕,身体缩短,发黄而透明。第26页左下的两幅图,从上到下是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在教师用书的参考资料中有详细的介绍),右下的两幅图分别是纸做的格子房和草扎支架的示范。
如何观察记录呢?第26页最下面是一个提供给学生在课后观察时填写的记录表,对观察记录的内容作了提示。要求学生填写的内容有:吐丝前的蚕、吐丝后的蚕、蚕怎样吐丝、其他发现。
(四)教学建议
建议本课的教学在蚕孵出两周后进行。这样做的好处:一、这时的蚕食量逐渐增大,
长得也很快,身体的变化较大,体色也逐渐变淡;二、它已经从那个黑黑的蚁蚕变成又
白又壮的四龄蚕了,学生们可交流的话题较多;三、对蚕两周时间的观察记录进行小结,为继续观察好蚕的生长做准备。
课前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养蚕情况,通知学生把自己养的蚕连蚕盒及桑叶一起带来。
如果学生蚕的数量不够,教师也要准备一些供观察的蚕,要保证每个组都有几条蚕供学生观察。
1.交流蚕的新变化。
在进行这个活动时,教师要让学生把带来的蚕先放在一边,以免影响交流。交流时,
让学生出示自己的记录单、照片、图画、标本等。交流的内容有蚕的身体变化,如体长、颜色、重量等,另外还有吃食、粪便、活动等情况。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也是交流的重点。
由于蚕一次蜕皮的时间较长,学生们观察起来有困难,对蚕蜕皮过程的描述,可以
相互补充,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作补充。如果条件允许,最好利用影像资料向学生们再
现蚕蜕皮的过程。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在恰当的时候告诉学生:蜕皮之前,蚕不吃食
物,头胸部昂起,不再运动,好像睡着了一样,这样的现象叫做“眠”。眠中的蚕,外表看似静止不动,体内却进行着脱皮的准备。另外教师还要强调,蚕每蜕一次皮,其生长就进入一个新的龄期。
2.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
这个活动是本课的重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全面、细致和科学地观察,必要时应该数
一数、量一量,比如:量量蚕的身体长度或称称重量,数数身体有多少环节,多少对足,多少只眼睛等。对蚕行为的观察,重点观察吃食和爬行行为。为了便于学生观察,可给学生准备一些玻璃片或透明塑料片,让学生把蚕放在上面,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从上面观察,还能从下面清楚地观察到蚕足的形态和爬行的特点。蚕足的功能较多,提醒学生认真观察不同部位的足其功能是否相同。胸部的3对足能够把持桑叶帮助进食,腹部的4对足能够使身体前进,腹部最后的1对尾足可以和腹足附着在物体上,使身体的前半部分抬起来,进行各种活动。
昆虫的嘴叫做口器,各种昆虫因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口器有不同的类型。蚕的口
器是咀嚼式,非常适于咀嚼桑叶。
关于蚕的呼吸器官——身体两侧的小黑点(气门),学生往往很感兴趣,并且觉得不可思议。教师可告诉学生气门和蚕体内的气管相连,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进出口。有研究者做过实验,如果仅把蚕的头部放入水中,身体留在外面,蚕不会死。相反,如果把蚕的身体放入水中,头部留在外面,蚕就会死掉。这样做比较残忍,不提倡学生去做。
3.蚕还会长成什么样。
“蚕还会长成什么样”这个问题应先让学生进行预测,然后教师补充。教师可出示图片或多媒体课件,介绍蚕下一阶段会怎样,重点指出蚕会吐丝结茧,并提出观察的要求和注意事项,以及如何为蚕的吐丝结茧做准备。
蚕什么时候结茧呢?这是学生们非常感兴趣的问题,除了教师介绍,更需要学生
们在养蚕的过程中细心观察。一般情况下,蚕蜕皮四次后进人五龄蚕,再经过约一个
星期的时间,蚕就不再吃桑叶,身体也发黄发亮了,自己悄悄地爬到盒子的角落寻找
吐丝的地方。要告诉学生,为了方便蚕结茧,事先要用草梗扎小架子、用纸做圆筒或格子房,也可以为蚕用小棍搭架子。教师可出示事先做好的小架子、圆筒或格子房,还可以演示一下怎么做。提醒学生一旦发现具有上述特征的蚕,就可以把它放到格子或架子上。
蚕变了新模样
(一)背景和目标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观察蚕蛹和蚕茧,所以教学活动最好在蚕吐丝后几天进行。蚕结
茧后经过2天~3天,就会变成蛹。相信对于没有养过蚕的学生,在观察蚕吐丝结茧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很多激动人心的发现,需要和同学交流,也有很多问题急切地想要知道为什么。例如,蚕为什么要做茧把自己包起来,茧里面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这个时候,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说出自己的疑问很有必要。同时,蛹是蚕的另一种形态,让学生观察蛹是否还有生命,哪些地方和蚕的幼虫时期相似,哪些是新发育出来的部分,对下面的教学及认识蚕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蚕蛹;第二部分是观察蚕茧和蚕丝。
&#9679;变蛹前的蚕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幼虫,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另一个形态。蛹的外形和幼虫区别很大。
&#9679;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9679;蚕茧是由一根丝组成的,蚕丝可以织成丝绸或被加工成各种丝织品。
过程与方法
&#9679;观察、猜测和描述蚕蛹和蚕茧。
&#9679;估计蚕丝的长度和抽取蚕丝。
&#9679;用画图、语言文字记录和交流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9679;培养对动物研究的兴趣。
&#9679;理解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环境,并可以通过技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9679;对我国古代劳动人们的创造发明及对世界做出的贡献表示敬佩和自豪。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蚕茧,放大镜,小剪刀,手电筒。
教师演示器材:热水,小碗,竹签,丝绸制品。
(三)教科书说明
第一部分:观察蚕蛹
本课的活动是先观察蚕蛹,再观察蚕茧。茧在外面,蛹在里面,为什么要先观察蚕蛹呢?这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的?因为外面的蚕茧学生已经看见,而里面的蚕蛹却看不见,这就更增加了学生对它的好奇。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使活动在学生的强烈求知欲中进行,所以先安排学生观察蚕蛹。另外,观察蚕蛹也是本课的重点活动。对蚕蛹的观察主要围绕教科书上提出的五个问题进行。
(1)蛹的外形和蚕有什么不同?
(2)还能找到眼睛和足吗?身上的环节还在吗?
(3)蛹会动吗?它的身上长出了什么东西?
(4)在剪开的茧里还发现了什么,它可能是什么?
(5)其他发现。
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的重点是蚕蛹的身体与蚕进行比较,突出蛹是蚕的幼虫阶段和成虫阶段的过渡,既保留有幼虫时期的特点,又有成虫时期的特点。
剪开茧观察,蚕蛹的体形粗短,像一个纺锤,分头、胸、腹三个部分。头部很小,长有复眼和触角;胸部长有胸足和翅;腹足、尾足消失。鼓鼓的腹部长有9个体节,从第2个~7个腹节两侧都有发达的气门。蚕蛹的身体与蚕比较,身体缩短,颜色由白色变成了深褐色,还能找到眼睛和胸足,身上的环节减少,腹部的足消失,但气门还在。已有翅的雏形,长出了复眼,出现了触角。
第三个问题的实质是蚕蛹还有生命吗?答案是蛹还有生命,因为蛹一般情况下不动,但当受到外界刺激时会动。
其他发现,指茧里还能发现蚕吐尽丝后化蛹之前蜕下的皮等情况。
最后的推测是蛹还会变化吗?它会变成什么模样?希望学生的推测能以一定的观察事实作为依据。
第二部分:观察蚕茧和蚕丝
这个活动分两步进行。
第一,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量茧的长度,统计全班同学的蚕茧大小、颜色,挑出最大和最小的蚕茧,它们分别长多少,宽多少?这个活动的目的意义在于对蚕茧有一定的认识。蚕茧的大小和重量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标准,蚕茧的大小和重量与蚕的生长发育有关。只有精心地饲养,蚕才能结出又大又好的茧。蚕茧的颜色告诉学生天然的蚕茧颜色是有限的,这样才为后面科技人员利用科技手段,培养出彩色的蚕,吐出彩色的丝,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埋下伏笔。
第二,指导学生进行拉蚕丝的活动。养蚕、抽取蚕丝织成丝绸,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活动的意义在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蚕丝的长度和质地,了解抽取蚕丝织成丝绸的可能性。学生在前面观察蚕吐丝的时候,可能对蚕丝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当时注意力都集中在蚕是如何吐丝结茧的,对蚕丝可能没有过多的注意。
拉蚕丝的活动,对学生来说,既感到新奇,又觉得有趣。方法并不难,“把蚕茧放在热水中浸泡一下吧”“用竹签把丝头挑出来,绕在纸板上”等。这个活动使他们对我国劳动人民的发明有更多的认识。蚕丝为什么要绕在纸板上,是为了便于计量蚕丝的长度。
现在人们利用科技手段,能养出彩色的蚕,吐出彩色的丝,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四)教学建议
为了落实观察活动,建议本课在部分学生养的蚕已经结茧后进行。在上课的前一天
通知学生把蚕茧带来,还可以带一些没有吐丝结茧的蚕作对比用,教师也要准备一些蚕
1.交流我们的观察和发现。
主要是交流蚕吐丝结茧的过程,以及蚕发生的变化。学生会自然地提出:蚕为什么
要做个茧把自己包起来?茧里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从而进人新课的学习。
2.观察蚕蛹。
蚕吐丝把自己裹了起来,结茧后就看不见蚕了。蚕变成了什么样呢?茧里面的蚕还活着吗,这是学生们非常好奇的问题。希望学生们能做出猜测,同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特别是城市的学生,大部分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先从外部感知,摇一摇、听一听、照一照,然后再把蚕茧剪开来直接观察。每组剪开1个~2个蚕茧。在剪开的茧里,学生应该能看到两样东西蚕蛹和蚕第五次蜕下的皮。“在剪开的茧里还发现了什么,它可能是什么?”是提醒学生不要忽略了观察蚕第五次蜕下的皮。
接着判断蚕蛹是不是活着的?活着的标准是什么?可让学生自己讨论。然后让学生
用手轻轻拿着蛹的身体,用软的东西触摸它,用手电筒照射它,或发出声音等,看看会
不会有反应。需要提醒学生们注意的是,不能伤害了蚕蛹。
对蚕蛹的观察内容,教科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重点是:蚕蛹的身体与蚕比较。在
比较时,应该先认真观察蛹,并用文字和画图详细记录其特点,然后再和蚕进行比较。
如果还有没有吐丝结茧的蚕,可以对照观察,如果没有,只有把前面的观察记录(画下
的蚕及文字),和现在的蛹进行比较。在观察过程中要认真、细致。最后教师一定要强
调,在蚕的一生中,蚕是幼虫,蛹是蚕生命的另一个发展阶段。
教学中,还应鼓励学生们发现、提出更多的问题。比如蚕第五次蜕下的皮到底是什
么时候蜕下的?应该是蚕吐完丝化蛹之前蜕下的。
最后要让学生把蚕蛹放回茧中去,因为蚕茧对蛹起到了保护其不受外界不良条件影
响的作用。当然如果有学生要专题研究蚕茧的作用,观察裸露蛹以后会不会变成蚕蛾就
另当别论了。
3.观察蚕茧和蚕丝。
对于蚕茧外形特点的观察应该说没有困难,重点是估计一个蚕茧的丝有多长,并想
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估计也应该有一定的依据和合理的方法。这个
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比如可以根据蚕茧的大小、厚薄进行估算。先测量出蚕茧的纵周
长和横周长是多少,平均周长是多少,再根据剪开的蚕茧观察其厚薄,估计大约蚕丝绕
了多少圈,然后用平均周长乘以圈数。当然这个估计的结果会和实际相差很远,但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估计应该有一定的依据和合理的方法。
接下来的活动就是实际测量一个蚕茧其蚕丝的长度。要测量蚕丝的长度就要把丝抽
出来,抽丝的方法学生一般是想不出来的,教师可让学生模仿教科书第28页学生对话中的方法去做。为了少“牺牲”一些蚕蛹,这个活动不一定每个小组都做,教师要给学生做思想工作,把几个小组合并成一个大组,每个大组抽一个茧的丝。抽丝活动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可在课外继续抽。
关于养蚕抽丝的意义,我国劳动人民栽桑养蚕的悠久历史,以及丝绸之路,等等,
教师可通过多媒体介绍给学生。教学中还可以出示一些丝绸制品给学生欣赏。
学生手里的蚕蛹,不久将会陆续地变成蚕蛾,为了能让蚕蛾及时配上对,可告诉手
里只有少量蚕的学生,待蚕蛾出来后,可以把它和其他同学的蚕蛾放在一起。
蛹变成了什么
(一)背景和目标
蚕吐丝结茧后,经过大约10天~15天,蚕蛾便从茧中钻出,蛹就变成蛾了,蚕又发育到另一种生命形态。本课的教学安排在这个时期进行,是要引导学生交流蚕蛾出茧的过程及蚕蛾出茧以后观察到的现象,描述蚕蛾的形态、行为和蚕蛾是怎样繁殖后代的。
蚕蛾属于哪一类动物?也是这节课希望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获取的知识。
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交流我们的新发现;第二部分,观察蚕蛾的形态
特征和行为;第三部分,蚕蛾是什么。
&#9679;蚕蛹经过to天一15天,会变成蚕蛾。
&#9679;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
&#9679;观察和描述蚕茧发生的变化和蚕蛾的形态、行为。
&#9679;在观察比较中认识昆虫的外部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9679;领悟到生命的神奇。
&#9679;进一步培养观察动物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三)教科书说明
本课有三部分,其中“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是本课的重点。“比较蛹和蚕蛾的形态,找找蚕蛾身体的各部分分别是蚕蛹的哪一部分发育而来的”是本课的难点。
&第一部分:交流我们的新发现
蚕蛹在蚕茧里待上约10天~15天,蛹变成的蚕蛾就破茧而出了。学生在课后的观察中可能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教科书第29页右上图所示的蚕蛾中,就有蚕蛾正从茧中钻出,蚕茧上明显地看到蚕蛾从茧中出来的时候弄出来的洞。
“茧里钻出的蛾子就是蛹变的吧?”这只是一种推测,到底是不是呢?需要学生经过思考来回答。这个问题关系到蚕蛾是不是蚕的另一种生命形态,对认识蚕的一生很重要。相信学生会做出合理的回答:茧里只有蛹,而我们又亲眼看见蚕蛾从茧里爬出来,不是蛹变的会是什么变的呢?当然这样的回答还需要从下面对蚕蛾和蚕蛹的对比观察中去发现更多的证据。
第二部分: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
教科书的安排是先观察蚕蛾的行为,再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这是按照儿童的心理特征设计的。三年级的学生肯定是先对动态的蚕蛾更感兴趣。
怎样观察蚕蛾的行为?具体来说,就是“看看蚕蛾在干什么”。学生会发现蚕蛾不吃东西也不会飞;两只蛾尾对尾。可能还会发现蚕蛾在产卵。教师要启发学生有更多的发现,比如刚羽化的蚕蛾身体湿润,翅下垂,柔软皱缩,但很快便干燥展开;还有不少蚕蛾在震动翅等。同时也希望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提出问题。
对蚕蛾身体形态的观察,应该是一种有序的观察,先观察蚕蛾的身体有哪几部分组成,然后观察各部分是怎样的,有什么器官。
蚕蛾的形状像平常看见的飞蛾,全身披着白色鳞毛,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呈小球状,长有鼓起的一对复眼和触角,触角羽状。口器退化,不进食;胸部长有一对胸足及两对翅;但由于两对翅较小,已失去飞翔能力;腹部已无腹足,末端体节演化为外生殖器。
在对蚕蛾形态观察的基础上,教科书还安排了对比观察蚕蛾与蚕蛹的活动,这是对本课开始提出的问题——茧里钻出的蛾子是蛹变的吧?所作解释的论证。蚕蛾在身体的形态和行为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和蚕蛹有很大的差异。但仔细观察仍能找出蚕蛾是蚕蛹发育而成的证据。比如翅、触角、气门、环节、复眼等。这对学生认识蚕蛹、蚕蛾都是蚕发育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蚕蛾是蛹发育而来,蚕蛾是蚕的成虫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区别蚕蛾的雌雄?这是学生很感兴趣的问题。雌蛾体大,触角灰色,腹部肥大,翅短小,爬行慢;雄蛾体小,触角黑色,腹部狭长,翅大,爬行较快,翅膀振动飞快。
蚕蛾羽化不久就交配,一般交尾3小时~4小时后,雌蛾就可产下受精卵。产卵可延续2天~3天。一只雌蛾可产400粒~500粒蚕卵,1
700粒~2 000粒蚕卵重约1克。蚕蛾留下后代,不久之后便会死去。刚产下的卵是黄色的。
第三部分:蚕蛾是什么
活动的思路是比较蚂蚁、蚕蛾、蜻蜓的身体外形,看看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蚂蚁、蚕蛾、蜻蜓等昆虫,它们尽管外形差异很大,但都有共同的特征,即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和翅。具有这种特征的就是昆虫。蚕蛾也具有这样的特征,所以蚕蛾也是昆虫。
(四)教学建议
1.交流我们的新发现。
这节课的教学时间最好在一部分学生的蚕蛹已经变成蚕蛾的时候进行,课前教师
可让学生把自己的蚕盒带来。交流时把自己的蚕蛾向别的同学进行介绍,在学生交流
的基础上,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蚕蛾从茧中出来的过程:蚕蛾先吐出一种碱性的液汁,
使粘着蚕丝的丝胶溶解,然后用头和足把丝拨开,形成一个圆洞,蚕蛾就从圆洞中钻
蚕蛾是蚕蛹变成的吗?这个问题不是一个多余的问题,希望让学生认真思考并说出
自己的理由,这是为了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思考问题。
蚕蛾从茧里出来后,教师要提醒学生,要把它从茧上面拿下来,最好专门放到另一
个比较宽大的盒子里,以避免蚕蛾把卵产在茧上,不便于卵的保存。
2.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
为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教学时先对蚕蛾的行为进行观察,包括雄蛾、雌蛾的区别,
以及雌蛾产卵的问题,然后再观察蚕蛾的外形特征。
部分学生在课下对蚕蛾的行为其实已经有了一些观察,也有了一些发现。比如蚕蛾
不吃东西也不会飞,有的蚕蛾不断地扇动双翅、原地打转等,课堂上让学生继续观察,
主要围绕“看看蚕蛾在干什么?”同时也希望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提出问题。
这时学生很可能就会提出哪一只是雄蛾,哪一只是雌蛾,它们有什么区别,以及雌
蛾怎样产卵等问题。教师不必急于回答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学生可能
会发现雌蛾肥大,雄蛾瘦小,雌蛾不太活动,雄蛾运动量较大等。这时教师补充:还可
看触角的颜色,雌蛾触角颜色较浅,雄蛾触角颜色较深。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特征鉴别
一下自己手里的蚕蛾是雌蛾还是雄蛾。
对于“一只雌蛾大约能产多少粒卵?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的,和我们观察过的卵
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这些问题也留给学生回答,相信学生通过观察也是可以找到答案
这时回头再来看看,蚕茧里有两层皮,一层是蚕在变成蛹时留下来的,一层是蛹变
成蛾留下来的。可让学生回忆一下,蚕的一生蜕了几次皮。这两次皮也是蚕变成蛹,蛹
变成蚕蛾的证据之一。
观察蚕蛾的形态时,教师最好让学生把蚕盒拿开放到旁边,每个同学面前放一只蚕
蛾,这只蚕蛾不一定是活的,可以是已死掉但身体各部分比较完整的,这样便于学生观
察,也避免了许多干扰因素。观察时要求学生要有序地观察,先观察蚕蛾身体有几部分,然后观察各部分是怎样的,有什么器官。
画蚕蛾和蛹的图,需要较长的时间,希望教师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
在对蚕蛾形态观察的基础上,再对比观察。蚕蛾与蚕蛹相比,找一找蚕蛾身体的各
部分分别是蚕蛹身体的哪些部分发育而成的。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没有观察到的地方,教师可进行指导和帮助。
3.蚕蛾是什么。
因为时间关系,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蚂蚁、蜻蜓属于昆虫,昆虫的特征
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然后让学生看看
蚕蛾是不是具有昆虫的特征,如果具有这些特征,就是昆虫;如果不具备这些特征,
就不是昆虫。最后要强调:这些特征中,有些是鉴别昆虫必需的特征,比如身体分为
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而翅不一定,因为有些昆虫的
翅已经退化。
蚕的生命周期
(一)背景和目标
学生们通过养蚕已经经历了对蚕生长发育全过程的观察,做了许多记录,对蚕的一
生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了让学生们的经历变得更有意义,学习像科学家一样分析和看待
事物,教科书安排专门的内容,让学生对自己积累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通过整理记
录,发现蚕的一生所经历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阶段经历的时间,感受到坚持观察记录
的价值,从数据中发现生命的存在与变化。
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小结蚕的一生,可以让学生带来观察记录、画的
图和拍的照片、制作的标本、小报等,对蚕的生长变化过程进行总结。认识蚕的一生所
经历的卵幼虫蛹成虫几个阶段。第二部分是蚕的生命周期,从蚕经历的几个时期,认识到蚕的一生分为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第三部分回忆养蚕的过程,分析哪些因素影响了蚕的生命和变化,认识到环境因素对蚕生命周期的影响。
&#9679;蚕的一生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
&#9679;蚕是蚕的生命周期中的幼虫,蚕蛾是蚕的成虫,蚕蛾交配繁殖后死亡。
&#9679;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
过程与方法
&#9679;整理资料,归纳概括蚕的一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
&#9679;培养对生命的珍爱之情。
&#9679;认识资料积累和整理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学生自己的观察记录、画的图和拍的照片、制作的标本和小报等资料。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蚕的一生的图片或课件。
(三)教科书说明
建议本课的教学在部分学生的蚕蛾产卵之后进行。
本课的重点是整理观察记录,因此学生平时是否坚持记录和认真记录就显得很重要,教师在平时一定要督促学生填写观察记录,课前要检查课本上的观察记录表格是否都已填好,以保证本课教学的顺利进行。
第一部分:小结蚕的一生
教科书第31页上,是孩子们制作的关于蚕的小报,上面是学生饲养过程中的观察记录及发现,以及对蚕一生的总结。小结蚕的一生,主要围绕经历了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形态和行为有什么不同来进行。具体可参照第31页下的表格进行。表格中要填写的内容有外形特征、行动、食物、时间几个项目。“外形特征”主要指体长、体形、颜色、身体分成几部分,各部分有什么重要器官等。“行动”指能不能行动,行动方式、范围等。“食物”指需要不需要食物,什么样的食物,食量的大小等。“时间”指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经历的时间,其中卵的时间可以不填,也可以填写老师发给蚕卵的时间,但这个时间是不计入生命周期的。这个表格的填写是下面总结蚕的一生和生命周期的基础。
在填表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蚕的一生用循环图表示出来。教科书第32页上是一个学生用画图方式制作的循环图。循环图表示一系列连续循环发生的事件,最后一个事件结束后,第一个事件又重新开始了。建立循环图时,除了用图表示外,也可以用文字表示。首先把每个事件简要地写在方框中,把第一个事件排在顶部的中间。然后,沿着一个假想圆圈的顺时针方向,按时间顺序依次排列各个事件。最后,把事件依次用箭头连起来形成一个连续的圆圈。
学生对蚕的一生的总结,可能为卵——蚕——蛹——蛾。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要启发学生,蚕在蚕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是幼虫,蚕蛾是成虫。蚕的一生应为卵——幼虫——蛹——成虫,然后从卵开始又产生一个新的循环。
第二部分:蚕的生命周期
蚕的生命周期是下面两课认识其他动物和人的生命周期的基础。这个活动要帮助学生从蚕的一生为:卵——幼虫——蛹——成虫,上升为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几个阶段,并且依据前面填写的表格把各阶段经历的时间统计出来。认识到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
要说明的是教科书把蚕的生命周期总结为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而不是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是因为学生对繁殖比较熟悉,对生殖比较陌生,所以教科书用“繁殖”没有用“生殖”。教师也可以把蚕的生命周期总
结为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四个阶段。
第三部分:什么因素影响蚕的生命和变化
影响蚕的生命和变化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因素,比如气温、湿度、食物、病虫害、环境的污染等。这个活动分两步进行,首先让学生回忆养蚕过程中,蚕健康生长需要什么条件,自己是怎么满足它的;第二步是通过寻求学生们养蚕的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进行验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和环境因素息息相关。
(四)教学建议
课前,教师要提前通知学生把关于蚕的生长发育过程的观察记录都带来,特别不要
忘记带教科书,因为有很多记录都是填写在教科书上的。
1.小结蚕的一生。
教学开始,先检查学生带来的资料,并对学生资料准备的情况进行简单的评价,接
着告诉学生本节课的日的是总结蚕的一生。总结之前,教师可先听听学生的意见,怎样
整理这些资料。在学生意见的基础上,让学生看教科书第31页的表格,建议按照表格的项目进行整理。在整理前要求学生阅读和讨论表格的项目。要说明的是,最后表格中
“共计多少天”,指的是蚕从卵中孵出开始,到蚕蛾死亡结束的时间。弄清表格的内容和要求后,先让每个学生自己依据平时的记录整理在笔记本上,再通过小组的讨论,把小组的情况汇总填写在教科书的表格中,最后再进行大组汇报交流。交流时教师把全班得出的结果填写在班级大表上。下面是班级大表的举例,其中填写的内容仅供参考。
教师在最后小结的时候告诉学生,蚕是蚕一生中的幼虫阶段,蚕蛾是成虫阶段,并
在上面的表格最左边一列补充注明:蚕(幼虫),蚕蛾(成虫)。
然后让学生思考,蚕一生中的几个阶段是不是一系列连续发生的,蚕蛾产下卵,第
二年春天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变化的过程是不是又跟我们观察到的一样?像蚕这样,
它的生命虽然分阶段,但却是连续循环没有终点的一代一代传下去,我们可以用循环图
表示它的一生。
接着根据表格内容制作循环图。制作循环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教师可首先列举一
个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例,比如某一条公共汽车的循环行车路线,把它制成循环图。然
后让学生把蚕的一生用循环图表示出来,即用箭头把蚕一生的各个阶段依次用箭头连起
来,形成一个连续的圆圈。在制作循环图时,蚕一生的各个阶段不需画图,用文字表示即可。
2.蚕的生命周期。
这个活动的重点是帮助学生从前面总结的蚕的一生为:卵幼虫蛹成虫,概括为: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几个阶段,并能依据前面填写的表格把各阶段经过的时间统计出来。相信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这个问题是不难解决的。最后教师要强调,这个过程及其所经历的时间,就是蚕的生命周期。
3.什么因素影响蚕的生命和变化。
影响蚕生命和变化的因素,可以让学生回顾自己养蚕的过程来进行总结。比如让学
生讨论,我们是怎样让蚕健康成长的?学生可能会说:不要让它饿着,要给它新鲜、清
洁的桑叶;还要天天给它打扫卫生,清除蚕粪和桑叶的残渣;另外不能让它生病,如果
生病了要赶快拿开,避免传染;要避免别的动物把它们吃掉;等等。气温和湿度学生不
一定想得到,教师可启发学生:“为什么小蚕要在适宜的温度下才孵化?为什么要在蚕盒上扎孔呢?清除蚕粪和桑叶的残渣仅仅是为了清洁吗?能不能把蚕放到阳光强烈的地方呢?”让学生知道温度、湿度、空气、食物、光照、病虫害等都会影响蚕的生命和生长变化。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养蚕体会,谈谈成功和失败的例子,进一步证明蚕的生命和
上述因素有关。说明虽然蚕的生命周期有一定的规律,但是如果没有满足蚕的生活条件,蚕就不一定能完全经历这几个阶段而提前死掉,或者长得很瘦弱。
&&最后最好开个展示会,让学生把自己的记录表、制作的小报、标本、拍的照片、专
题研究报告等资料都展示出来,大家互相参观、学习。也可以让学生就养蚕中印象最深
刻的事,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些成果都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一)背景和目标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们已经认识了蚕的生命周期。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其他动物也存在这样的生命周期吗?动物的生命周期长短、变化一样吗?本课将指导学生对一些常见动物的生命周期现象进行观察、交流和讨论,发现不同的动物,尽管各自的生命周期长短不同、变化不同,但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观察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第二部分,不同
的生命周期。
&#9679;动物都有生命周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9679;不同动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繁殖方式各不相同,寿命的长短也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
&#9679;查阅和交流资料,了解更多动物的生命过程。
&#9679;从多种动物的生命过程中发现共同的规律,提高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
&#9679;用流程图和循环图表示动物的生命周期。
&#9679;按卵生还是胎生、变态还是不变态给动物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9679;认识到动物的生长发育都有自己的规律。
&#9679;培养研究生命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学生课前收集的一些有关动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图片和资料。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动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图片、资料和课件。
(三)教科书说明
第一部分:观察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是了解其他动物的一生要经历什么样的过程。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教学的方式主要以查阅资料和交流讨论为主,了解的动物种类也比较有限。教科书第33页图片中的动物分别是鸡、蝴蝶、蜻蜓、山羊、熊猫、鱼等,这些动物都是平时比较熟悉的,包括了鸟类、昆虫、哺乳动物、鱼类。它们的生命周期和寿命如下表所示。
在查阅资料中还要注意:动物的寿命问题较复杂,它同环境关系极大,尽量采用人工饲养条件下取得的数据。
上页表中动物的生命周期过程是用流程图表示的。流程图是表示某一事件是按什么样的顺序发生的,它能有效地概括某一过程的各个阶段。因为动物的生命是连续和循环的,也可以像蚕的一生那样用循环图表示。教科书第34页最上面蜻蜓的一生的图就是循环图。从最右边的图(水虿)开始,按顺时针方向发展和循环,依次是水虿(chai)——水虿蜕皮上岸——变成蜻蜓——雌雄蜻蜓交尾——雌蜻蜓在水中产卵。第34页下图是蟾蛛一生的流程图。
第二部分:不同的生命周期
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是比较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通过对不同动物生命周期的比较,希望学生能总结出它们相同的地方是: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不同的是有的要经过变态,有的不经过变态;有的是卵生,有的是胎生。
在上面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给动物分类。分类的标准就是是否经过变态,以及卵生还是胎生。教科书上没有给出卵生、胎生的名词,但是教师可以视学生情况把“从卵孵化而来”转译成“卵生”,把“由母亲直接生下来”转译成“胎生”。
鸡、蝴蝶、蜻蜓、山羊、熊猫、鱼、蟾蛛这几种动物中,经过变态的是蜻蜓、蝴蝶、蟾蛛,它们的幼年期和成年期形态与生活习性相差很大。不经过变态的是鸡、山羊、熊猫、鱼,它们幼年期和成年期形态基本一致。卵生的有鸡、蝴蝶、蜻蜓、鱼、蟾蛛,胎生的有山羊、熊猫。
教科书第35页的分类图是简单的概念图。它从总的概念“动物”出发,展开为“变态”和“不变态”,然后又展开为不同的动物,清晰地表示上下级概念之间的关系。正规的概念图应该在概念之间有联系词(关系词)。如下面的“有些要”“有些”“比如”就是关系词。本课教学中不要求学生认识概念图。
(四)教学建议
1.观察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这个活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关键,下面的活动建立在这个活动的基础之上。为了
保证活动的顺利完成,课前要求学生收集鸡、蝴蝶、蜻蜓、山羊、熊猫、鱼等动物生命
周期和寿命的资料,并带到课堂上来。教师也要准备这方面的资料。要求学生查阅的动
物种类,不限于课文中的这6种,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有所改变,但是种类的数量不要少于课本上的8种。
活动方式主要以小组查阅资料和大组汇报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过程可以如下进行。
(1)布置任务并提出要求:每组从上述动物中选择两种,了解其生命周期及经历的
时间,并把它们的生命周期用流程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对于什么是流程图,教师要加以
解释。如果小组的资料不够,可求助于其他小组和老师。教科书中的图片已经表达了很
多的信息,教师应要求学生仔细观看教科书中的图片。
(2)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查阅资料,并用流程图或循环图表示它们的生命周期。为
节约时间,流程图或循环图都用文字和箭头表示。为了顺利进行下面的教学活动,鼓励
学生能查找出某种动物的每个生命阶段的形态、行为、食物和生活环境。如熊猫刚生下
来的时候身上没有毛,要吃母亲的奶,过一段时间才会长出毛,并自己啃食嫩竹和行走,小熊猫和大熊猫样子相差不大,只是大小不同。小鸡刚孵出没多久就会自己站立行走并寻食,小鸡和大鸡样子也相差不大。山羊一生下来就会自己站立、行走,并吃母亲的奶,小山羊和大山羊模样相差不大等。
(3)大组汇报交流。在某个小组汇报的时候,查阅相同资料的组,可以补充和提出
不同意见。学生汇报时,教师要把大家认可的结果,填写在班级大表上。
2.不同的生命周期。
活动重点是比较以上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个活动虽然是在上面汇报的基础上进
行,但对三年级的学生可能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互相启发,可在全班进行讨论,前面
总结的班级大表最好也保留在黑板上。
在学生讨论中教师要在恰当的时机,把“由母亲直接生下来”和“从卵孵化而来”
转译成科学的语言:“胎生”和“卵生”;把幼年期和成年期样子差别太大和不大转译成“变态”和“不变态”。
给动物分类,并填写第35页的概念图的活动可以在小组进行,然后大组交流。
最后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其他的动物尽管具体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各不相同,生
命周期的长短也不相同。但和蚕一样,一生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动物的寿命有长有短,但最终都会死亡。
教师要告诉学生,虽然动物个体最终会死亡,但是通过繁殖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
的衰老死亡而灭绝,并得以不断延续。
我们的生命周期
(一)背景和目标
所有的动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我们的生命周期是怎样的呢?本课指导学生通过
分析自己生长变化的数据,以及对周围不同年龄段人的身体特点的观察,知道人一生中
身体要发生很多的变化,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活泼可爱的儿童,再到精力充沛的青年和
年富力强的中年,最后到步履瞒珊的老年。在每一个年龄阶段身体的特点都不相同。尽
管这些变化具体到每一个人,会有些差异,但总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就是人的生命周期。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第二部分,我们的一生。
&#9679;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今后还将发生变化。
&#9679;人在生命的不同年龄阶段,身体的特点各不相同。
&#9679;人也有生命周期,人的一生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9679;人的寿命长短和是否健康生活有很大关系。
过程与方法
&#9679;收集并整理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体生长变化的资料。
&#9679;预测今后的身体还将发生什么变化。
&#9679;调查不同年龄段人身体的特点。
&#9679;分析研究人一生中身体变化的规律,以及影响寿命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9679;懂得珍爱生命、健康生活是十分重要的。
&#9679;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二)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学生课前收集的有关自己从出生到现在每年的身高、体重、牙
齿以及能力发展的变化。
教师演示器材:“0岁~9岁我们的生长变化”班级大表,“各年龄段人的身体特点”班级大表,婴儿、幼儿园或小学儿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身体特点、活动能力的影像资料。
(三)教科书说明
本课重点是指导学生认识人的生命周期,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分析人一生中身体变化
的数据和相关事实。三年级的学生一般在8岁~9岁,从出生到八九岁这段期间的生长变化是他们的亲身经历,收集、分析的是自己的资料。而8岁~9岁以后人身体变化的特点,需要通过观察别人获得。
根据分析研究的对象和相关事实的收集途径,教科书将本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
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第二部分,我们的一生。
第一部分: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
课文开始提出三个问题: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刚出生时是什么样子的?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三个问题都是研究自己身体变化的。
“出生”这是人的生命周期必经的阶段,所以知道“我们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很重要,但是教学中对于这个问题不要求过多地展开,简单地说是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子结合,然后受精卵在母亲肚子里(子宫)生长发育,经过大约
280天(九个多月)的时间,胎儿从母亲体内生下来。
“我们刚出生时是什么样子的?”这一问题是为了和以后的生长发育变化相比。教科书中“样子”主要包括身长(婴儿是躺着量的所以是身长)、体重、行为特点(比如整天躺着、除了吃奶大部分时间是睡觉)、能力(饿了会哭、不会翻身、不会说话)等几个方面。
“从出生到现在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主要指:身高、体重、牙齿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学习、运动等能力发展情况。
以上这些都是学生所能收集到的数据和事实,在对数据和事实收集、整理时可以按下表的格式。因人的个体差异较大,表格中的内容是大致情况,不作为标准,仅供教师教学参考,教学时按学生汇报的情况填写。
表中“身高”“体重”“牙齿”反映的是身体生长情况,而“力所能及的事”可以反映身体发育方面的情况。生长和发育的概念是不同的,但也是密切相关的。生长是指孩子整体和各器官的长大,可测出量的增加,比如身高、体重等;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本身及功能的成熟,是质的改变,可以体现在孩子的体能、行为或学习、活动的能力上。比如说孩子能吃比较粗糙和硬的东西了,这说明他的牙齿和消化器官的发育比较
成熟了。孩子跑得比以前快,耐力比以前强,说明他的心、肺、骨骼、肌肉的功能都在增强。
最后“在我们的一生中,身体还将发生什么变化?”这是一个推理活动,根据其他人的情况推测自己身体会发生的变化。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为下一个活动做铺垫。
第二部分:我们的一生
“我们的一生”主要是指导学生了解人一生的身体变化特点。三年级的学生一般在8岁~9岁,对以后的身体变化,也就是对人的一生的身体的特点,只有通过对身边的人进行观察和了解,因此教科书安排学生调查身边最熟悉的人,把握不同年龄段人的身体特点。活动分为四步:一、找出身边最熟悉的人;二、弄清他们的年龄段;三、把他们归到不同的年龄组;四、观察他们的身体特点。
人可以按年龄划分不同的阶段,比如:儿童、青年、中年、老年。怎样划分呢?划分的方式很多,比如国际上和我国的划分方式就不同,心理学上的划分和一般传统上的划分方式也不同。教科书综合各方面的划分方法整理为:15岁以前都叫儿童(其中不满1岁的为婴儿,12岁~15岁的为少年),16岁~35岁的为青年,35岁~60岁的为中年,60岁以后的为老年。
如果和学习、工作的年龄结合起来看,也就是说从婴儿开始到上幼儿园、小学和初
中这一段时期都属于儿童,其中初中学生也可划分为少年;上高中后,就基本上是青年
了;退休以后,就基本是老年了。
不同年龄段的人,其身体的特点是不同的。只有了解到整个儿童、少年、青年、中
年、老年的身体特点,才能发现人一生的身体变化规律,为总结人的生命周期打下基础。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因此教科书只要求每个组选两个年龄相近的组,了解和比较他们的不同。比如儿童组和青年组;青年组和中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然后再通过交流,对人一生的身体特点有较全面的把握。下面的内容仅供参考。
婴儿(1岁以内):食物以乳类为主,生长发育迅速,开始长出乳牙,能坐,会爬,
开始学走,会说单音字。
儿童组:乳牙掉了,长出恒牙;皮肤细腻娇嫩,身高、体重增长得较快,会自己穿
衣服、吃饭;上学了,认识了很多字,会算加、减、乘、除的算术题,会跳绳、踢毽、
跑、跳,能帮妈妈做简单的家务活等。
青年组:比儿童时又长高了许多,身体很壮实,皮肤光滑,力气很大,开始长胡须,
声音也发生了变化;懂得了很多知识,做事自己能有主意;不少人结婚,生孩子了。
中年组:身体已经完全停止生长;有些人身体开始发胖,皮肤开始出现皱纹,精力
和体力不如青年人了,记忆力开始减退、眼睛开始老花。
老年组:头发花白,看东西要戴老花镜,牙齿嚼不动硬的东西,有人装假牙了,腿
脚不灵便了,脸上很多皱褶和老年斑,记忆力下降,退休在家,比较容易生病等。
教科书第37页大表中的内容要在各组比较的基础上填写,经过综合、概括得出各年龄段的特征。表格的空间有限,填写时应围绕人的生命周期的阶段(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选择各年龄段最显著的身体变化特点进行填写。下面填写的内容仅供参考,教学时按学生的观察和理解填写。
&&&&本课教学的最后,要指导学生总结出人的生命周期和植物、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
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这样共同的四个阶段。
要说明的是,虽然大多数人基本上都要经历这样的生命周期,但毕竟还是有极少数
人会夭折。其他人即使经历了生命的每个阶段,但每个人的寿命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是和生存条件有关,二是和疾病有关。本课最后的问题——我们该为今后的健康成长做哪些准备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提出的。希望学生明白,虽然每个人最后都
要死亡,但是如果我们关爱自己的生命,注意自己的健康,我们的寿命就会长一些,生
命的质量就会更高一些,人生就会更快乐一些。
凡是生命,必有死亡的那一天,而且都有自己一定的寿命。人的生命有多长呢?这
个问题只有通过事实来回答。事实上,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善和医疗的进步,人的平均寿
命比以前延长了。但是活到100岁的人仍然只占少数比例,绝大多数人的寿命在85岁以下。历史上记载过许多长寿的人,据说现在世界一些地方也有活到150岁的,但是这些都没有经过确证。
(四)教学建议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自己所经历的生长变化,以及身边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身体特
点,了解人的一生身体是怎样变化的。因此需要学生课前收集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生长
变化资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每年的身高、体重、牙齿等变化的数据
及力所能及的事。为便于学生收集资料和交流资料,教师可以把空白的表格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家人的帮助下填写相关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尽量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但不勉强,收集多少算多少,不要给学生及家长造成负担。在一个班级中,只要有部分学生能收集到相关资料就可以了。
1.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
教学中,对教科书第36页开始提出的三个问题: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刚出生时是什么样子的?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可以通过全班的讨论来进行教学。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基本都知道,自己是母亲生下来的。教师适当补充即可,不要求过多展开。学生对第二和第三个问题的发言,教师要把它填写到班级大表上(大表如前面的“0岁~9岁儿童生长变化表”),把其中的“儿童”改成“我们”。身高、体重可以计算平均数。“力所能及的事”,选有代表性的填写。第36页“在我们的一生中,身体还将发生什么变化”的问题,是一个推理问题,要求学生有根据地推测。比如学生可能会说“体重和身高还会增加”“会变老,头发会变白”“相貌会变化”等,教师要让学生说说这样推测的依据,并把大家认可的推测记录到黑板上。同时也要求学生把它填写到教科书第36页下的空白处。
2.我们的一生。
人的一生身体是怎样变化呢?这个活动首先要求学生把人划分成不同的年龄组。划
分为哪些组、怎样划分?可以让学生先讨论,然后教师综合学生的发言,给出一个合理
的分组方法。比如可以分为儿童、青年、中年、老年,也可以分为儿童、少年、青年、
中年、老年。
这些不同年龄段的人,其身体的特点有什么不同?在比较时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平时
观察,找出两个年龄组的人,观察和比较他们身体特点有哪些明显的不同。除了根据自己平时的经验,也可以通过阅读单元资料或其他的资料。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播放
不同年龄段的人的影像资料,让学生现场观察和比较。甚至可以由教师先在全班指导比
较两个年龄组,比如儿童组和青年组。然后再由各小组任选两个相邻的年龄组进行比较,比如青年组和中年组,或者中年组和老年组。在小组比较的基础上,最后全班汇报、交流、汇总。教师把学生的汇总填写到班级大表上。学生要把这个汇总填写到教科书第37页的表格中。
根据这个表,全班讨论:我们每一个人在一生中,所经历的生命阶段是哪些?出生
后,身体的生长发育主要在哪个时期?什么时候可以结婚生孩子?是不是像动物一样也
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人也有生命周期。
接下来,让学生谈谈一生中每个人的身体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比如说每个人的
身高、体重增长的情况一样吗?每个人的健康状况一样吗?每个人的寿命一样吗?有没
有在儿童时期或青年时期就夭折的?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那些长寿的老人,他们有
什么秘密呢?
最后告诉学生,人的健康是建立在平时健康生活的基础上的,特别是儿童少年时期
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其健康状况会影响到人的一生,一定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关爱生命,珍惜健康。
四、评价建议
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应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从科学概念、过程与方法、情感
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来制定。
1.对科学概念的评价。
通过本单元教学,学生应该知道:蚕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自然界的动物和人尽管具体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各不相同,寿命的长短也不相同,但和蚕一样都有生命周期,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和动物通过繁殖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绝,并得以不断延续。动物和人的生命周期长短和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对学生掌握和理解科学概念情况的评价,可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问题的解释与回
答、学生自己的总结、书面考核等方式进行。
观察、实验的记录单是评价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尽量让学生人人记录,
课后应妥善保管好学生的记录单并认真阅读。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养蚕和对蚕一生形态变化过程的观察,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对蚕的身体变化进行
比较和测量,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录、描述能力;培养学生有根据地预测,在观察中发
现问题并进一步去观察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查阅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的资料,能归
纳和比较它们生命周期的相同和不同,并能用流程图和循环图表示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
阶段;能从自己的生长经历和对周围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观察比较中,了解人的生命周期。
过程和方法的评价主要通过教师的观察、学生课堂上的观察记录、课前有关资料的
准备、课后的专题研究等途径进行。如对蚕的一生的观察记录和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
和分析,以及教科书上各种表格的填写(填写的数量、质量等)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饲养与观察蚕的活动,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蚕的
生长过程,并积极收集有关蚕、动物、人的生命周期的各种资料;在观察研究动物和人
的生命周期的活动中发现生命的发展变化,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认识到动物和人的
生长变化、生命周期是有规律的,长生不老是不可能的,珍爱生命,健康生活能在一定
程度上延长人的寿命;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感到自豪。
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除了教师的评价,更多的可充分利用小组的作用,
让学生通过自评、互评来进行,同时也可以让家长来参与对学生的评价,因为学生对科
学课学习的态度往往也反映在家庭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家长的评价及课堂表现、观察记录表等情况来综合加以考评。
五、教学案例
我们一起来养蚕
记北京小学“动物的生命周期”教学研究活动
&&&&&&&&&&&&&&&&&&&&&&&&&&&
于宪生金娜张军周大为
我们首先确立了这个单元的内容是一个长周期的科学观察活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
亲历养蚕活动的过程,我们明确了指导思想:发动尽可能多的人参与到活动中去,形成
具有影响力的活动氛围。有意识地整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搭
养蚕宝宝的实践活动是从三年级开始的。让我们欣喜的是,三年级的学生竟然找来
了相当多的蚕卵,尤其是当一位家长无偿向学校一次性提供了两万只蚕卵时,我们感到
这是一个契机,同时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活动扩展到全校,形成全校范围内的专
题科学实践活动。
科学社团的学生首先在校园内张贴了海报和倡议书,号召大家关注饲养蚕宝宝这项
科学实践活动。从此科学教室成为了学校中最受关注的地点之一,学生们在课间总是来
询问饲养蚕宝宝的事宜。尽管我们不知道后面的事情是否会像预计的那样发展,但我们
相信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伴随着老师和学生的关注,两万只幼蚕破壳而出,然而刚刚露出笑容的我们,就被
蚕宝宝们的一日三餐难住了。桑叶成为了最宝贵的东西,两万只蚕“嗽嗽待哺”,这可急坏了我们。于是我们向全校学生发出了S()S求救书,没想到求救书刚刚贴出,立刻得到了学生们的响应,许多学生自觉自愿地利用假日采摘桑叶,为两万多只蚕提供食物。学生们的热情被激发起来,我们每天都要接待无数名不同年级学生的来访,有来看蚕宝宝的;有要领养蚕宝宝的;有的是送桑叶的;还有来询问有关蚕宝宝问题的……由此还诞生了“护蚕英雄榜”“蚕医院”等学生们自发形成的活动和社团。
在那一段时间里,我们感觉是学生对蚕宝宝的爱促进了整个活动的展开;是学生的
爱将活动推向了一次又一次的高潮;是学生的爱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老师(大学教授、教研员)、家长、社会(企业、网络公司)等力量卷人了这次活动中来……使养蚕成为了全校瞩日的大规模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校际之间的合作也在同期进行着。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的高老师熟知
宣武区各地桑树的位置,像活地图一样提供了宝贵的信息。我校于老师不止一次带领多
个学校的青年老师前往远在大兴区的桑树种植基地采摘桑叶。
当饲养蚕宝宝的活动在全校展开后,举着蚕宝宝喃喃自语的孩子成为了北京小学的一景。
开展小课题研究——蚕吐丝的研究
随着蚕宝宝一天天的长大,大家观察和研究的兴趣也越来越高,老师和学生们都期
盼着它们快一点吐丝、结茧,因为有那么多的有趣问题都和蚕宝宝的吐丝、结茧有联系。
学生们自愿组成了一个个的研究小组,设计了多组对比实验,准备从磁场、光线、
温度、颜色等多个角度观察蚕在吐丝、做蚕茧时的情况。例如“颜色对蚕吐丝有影响吗?”的实验小组就是这样开展研究的。
实验开始时,学生们准备了同样大小的红、绿、蓝、黑四个圆凳,把它们在相同的
环境下一字排开,将正在吐丝的蚕宝宝放在圆凳的表面,观察它们吐丝的速度和数量。大家一致认为颜色应该会对蚕吐丝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每一位学生预测的结果各不相
同,都有各自的理由;谁也说服不了谁。经过了一天的观察,结果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大家并没有看出蚕宝宝在吐丝速度和数量上的差异,这说明颜色对蚕吐丝影响不大,但
是蚕宝宝在吐丝时的一边倒现象却吸引了每一个人。有学生发现,一字排开的圆凳形成
了光线的强度不同,即由南到北光线由强到弱,于是提出蚕吐丝可能喜暗光;还有人发
现,圆凳是南北向的,恰好和地球的磁场一致,如果地球的磁场对蚕吐丝有影响也会出
现一边倒现象;另外窗户开着有风不停地吹过,是不是蚕吐丝怕风吹。到底是什么原因
谁也不能确定,只有进行第二次的实验来进一步地研究。
第二次实验时大家注意了使光线、温度相同并尽可能减少空气的流动,还是将小圆
凳南北走向一字排开。学生们的预测是:如果蚕吐的丝仍然是一边倒就说明磁场对蚕的
吐丝是有影响的,如果均匀了就说明光线对蚕吐丝有影响。第二次的实验结果出来了,
蚕宝宝吐出了十分均匀的蚕丝,大家发现了地球磁场、空气流动对蚕吐丝没太大的影响,而光线对蚕吐丝有较大影响的事实,同时也使学生们感受到科学实验的操作需要严谨,要获得科学的事实不能只凭想当然,要经过反复实验。
网络教学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认为在养蚕活动中应该更加深人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更为广阔的科学教育活动。于是我们与北京师范大学的朱京曦教授以及甲骨文公司合作开展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课题,利用http://www.think.com网
站为学生的研究成果展示搭建平台。
网络学习不仅要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需要让学生学会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使网络成为与国内外的小朋友、专家、老师进行
交流的平台。于是我们制订了详细周密的工作计划,设计网上活动的内容、时间和板块,力求使网络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
我们设计的板块有:“养蚕活动开始了”“彩色的蚕宝宝”“蚕的形态”“你问我答”“你来告诉我”“蚕的用途”“我眼中的蚕宝宝”“我们的活动”“亲子乐园”等。
在“养蚕活动开始了”板块中,我们号召学生们积极参加到养蚕活动中来,介绍养
蚕活动的日的与意义以及具体活动内容与时间。在“彩色的蚕宝宝”板块中,我们为学
生们介绍了一种奇特的彩色蚕宝宝。它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影响下人类发明的一个新品种,它不仅可以从吃桑叶改为吃蚕饲料,而且还可以吃不同颜色的蚕饲料,变成不同颜色的蚕宝宝,更不可思议的是它可以吐出不同颜色的丝。在“蚕的形态”板块中,我们为学生介绍了有关蚕的基础知识。而在“你问我答”“你来告诉我”“蚕的用途”“我眼中的蚕宝宝”这几个活动板块中,我们为学生们搭设了互动的平台。随着养蚕活动的深人开展,学生关于养蚕的问题越来越多了,于是在“你问我答”的板块中,我们请来了山东蚕业研究所的顾寅钮研究员,每周请她固定两次在网上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这样,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学生们在养蚕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而且还为学生们讲解一些养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练健美能缩短人寿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