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北”和“兆”很像像u一样的符号号,两边的点都成太阳,

订阅最新的管理资讯
热点搜索:
热点搜索:
&/&&/&&/&正文
像数量子论
象波 像数 像数量子 像坐标系 自然螺旋定律 晁感应原理
一、&& 前言
世界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个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思索的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公元前500多年时,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与数的法则相符合的完整单子(晁),是万物的终极存在&1&。然而,到公元前400多年时,古希腊的德漠克利特认为:包括人在内的一切都是由原子组成的&2& 。特别是在1808年道尔顿阐明了独特的象形原子符号之后,很多人由此踏入了原子世界的大门&3& 。导致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物理学界发生原子真实存在与否的激烈论战。
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一个类似太阳系的原子有核结构模型,1913年玻尔在此基础上,假设原子内部有电子绕核做圆周运动的角动量,只能是h/2&的整数倍。的揭示了氢原子光谱之謎。但是,玻尔理论应用于较复杂的原子时,其理论与实际不符合&4&。不同的科学家,对玻尔理论应用到较复杂的原子上时,出现的严重困难,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海森伯慷慨地抛弃了玻尔&电子绕核做圆周轨道运动&的形象概念。创立了&量子力学&,进一步提出了测不准关系最小值h/4&的统计性几率概念&5&。从而遭到爱因斯坦的坚决反对,爱因斯坦认为:量子力学所用的统计性的描述方法,只能是一种暂时的过渡状态。必将会有人提出一种理论,在这个理论中用定律联系起来的对象,并不是几率。最后要使理论的基础摆脱统计概念。统计性几率,不可能是自然界的最终描述&6&。爱因斯坦与玻道尔斯基和罗森在《物理评论》第2辑第47卷上发表的《能认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备的吗?》强调:&对于一种物理理论的任何严肃的考查,都必须考虑到那个独立于任何理论之外的客观实在,同理论所使用的物理概念之间的区别。这些概念是用来对应客观实在的,我们利用它们来描绘出实在的图像。&&7&本文利用作者新发明的&像坐标系& &8&,阐明了&像数量子&新概念,揭示了像数量子及象波和动量与极半径的函数关系,进而提出了原子光谱的像数量子论。
二、像数量子
中国汉语文化博大精深,无论科学与技术有多么深奥和抽象,人们总是能够找到非常简洁和贴切的汉语词汇加以表达&9&,从而收到汉语言简意赅的特别效果。汉字汉语是地球上四分之一人口的语言工具,不仅代表着东方古老灿烂文化,而且是最悠久光辉历史的象征。有专家预言:21世纪,是汉语发挥威力的时代。
数(读音为sh&),起源于数(读音为shǔ);量(读音为li&ng),起源于量(读音为li&ng),其先取一个单位作为标准,然后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量(读音为li&ng),这个单位量(读音为li&ng),则可简称为量子。由太阳像符号&日&及太阳光波动数量单位符号&兆&组合成的&晁&(读音为ch&o),其字面意思可综合概括为:太阳像数量单位,可抽象出含义为&像数量子&。由&晁&和&感应&组合成&晁感应&,可理解为基于&像数量子&的诱导感应。那么,&像数量子&究竟是什么呢?
三、像坐标系
将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围成圆,其斜边自然要形成螺旋线,而另一条直角边则变成螺旋线的螺距(导程)。将螺旋中轴称为&像轴&;做垂直于像轴的一条射线称为&极轴&;在像轴和极轴上规定单位长度,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像坐标系。其特点是像轴可以是曲线,极轴为直线,极轴可以在像轴上滑动。像轴和极轴的原交点称为&极点&,用0表示;质点到极点的连线与极轴间的夹角称为&极角&,用&表示;质点沿螺旋线运动的轨迹称为&象波&,用S表示;质点对应极轴上的实数称为&极半径&,用r表示;质点对应像轴上的实数称为&像数&,用t表示;质点运动轨迹的螺旋线螺距(即:象波波长),对应像轴上像数的量就是&像数量子&,用&表示。
四、自然螺旋定律
人类知识与文化的有一种奇特现象,这就是经过一定时期的历史积累以后,便会出现一位具有代表性的杰出的里程碑式的人物。诸如:亚里士多德,他认为物体都有其固有的位置,偏离其固有位置的物体将趋向固有位置;牛顿,他考虑了苹果垂直的掉到地上的问题,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然而,引力是怎样产生的?爱因斯坦,针对牛顿力学留下的难解之谜,提出了时空是弯曲的,引力是不存在的。在弯曲的时空中,星球只能作曲线轨道运动。然而,曲线轨道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地球上的人们看:太阳、月球在绕地球做圆周运动;而在地球外的参考系上看:太阳、月球地球都是在绕一轴线做螺旋运动。为了说明&圆周运动与螺旋运动二象性&的本质,我们再进行以下数理推导:
在像坐标系的多维空间中,一个质量为m的质点在其相对初速度为零的状态下,做圆周运动一周期,其加速度为:
a=u/T&&&&&&&&&&& (1)
由(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可知:质点要做圆周运动需要作用力:F=mu/T&&&&&&&&&& (2)
&能&是一个表明物体做功的本领的物理量,物体具有的&能&是用它克服合外力的功来量度的。由质点本身的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质量为m,相对初速度为零的质点的动能增加,等于它的质量和速度平方的乘积的一半,即:
E=mu2/2&&&&&&&& (3)
圆周长与合外力之积等于质点绕像轴做圆周运动一周期的功:W=F&2&r&&&&&&&& (4)
由(3)、(4)根据动能原理可知:质量为m的质点,从相对初速度为零状态开始做圆周运动一周期,其合外力对质点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加,即:
F&2&r= mu2/2&&&&&&&&&& (5)
将(2)代进(5)得:u=4&r/T&&&&& (6)
显然,(6)式为螺旋运动的轴向波动速度,而不是圆周运动速度u=2&r/T .
可见,卢瑟福-玻尔的类似太阳系的原子模型,其内部的电子绕核运动的轨迹,是一种螺旋而不是圆周。
根据波速与波长的关系可知:波长&与波动周期T之比等于波速:u=&/T&&&&&&&&&&&& (7)
将(6)代进(7)得:&=4&r&&&&&&& (8)
因为象波的波长&,也就是象波的像数量子&.所以,由(8)式可概括出:象波的像数量子为极半径的4&倍,这个规律称为自然螺旋定律。
五、晁感应原理
玻尔假设电子绕转轨道并不是任意的,它只能在核外一定的轨道上旋转,这些可能轨道的周长和电子动量的乘积必须等于普朗克常数的整数倍。就是说电子运动的轨道半径r和电子线速度u之间必须遵循关系式:
2&r&mu=nh&&&& (n=1,2,3&&)
即:mur=nh/2&&&&&&&&&&&&&& (9)
式中的m为电子质量;h为普朗克常数;n为正整数,叫量子数。
然而,一种&特殊氢&的光谱,却导致了玻尔的量子化理论中n可以是半整数。电子运动的轨道半径r和电子速度u之间,也遵循关系式:2&rmu=1/2&nh& 即:
mur=nh/4&&&&&&& (10)
海森伯的测不准原理认为: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在一次微粒测量中最理想的也只能是&DX&&DP&h/4&,而决不可能出现:&DX&&DP<h/4&的结果。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现象的科学,要研究自然现象就要进行各式各样的量度,不论量度什么,都必须有一个标准单位。像数量子就是象波在像轴上投影的标准单位。不同的象波,有不同的像数量子。
如果在像坐标系中,我们根据勾股弦为1,1,&~2~的相似直角三角形建立起一个象波物理模型。其象波圆周C=2&r, 象波为S=&~8~&r,象波波长即像数量子为:&=2&r.若将&=2&r带进德布罗意物质波的波长公式:&=h/mu可得出:mur=h/2&&&&&&&&& (11)
如果在像坐标系中,我们根据勾股弦为1,2,&~5~的相似直角三角形建立起一个象波物理模型。其象波圆周C=2&r, 象波为S=&~2~0~&r,象波波长即像数量子为&=4&r.若将&=4&r带进德布罗意物质波的波长公式:&=h/mu可得出:mur=h/4&&&&&&&&&& (12)
如果在像坐标系中,我们根据勾股弦为1,3,&~1~0~的相似直角三角形建立起一个象波物理模型。其象波圆周C=2&r, 象波为S=&~4~0~&r,象波波长即像数量子为&=6&r.若将&=6&r带进德布罗意物质波的波长公式:&=h/mu可得出:mur=h/6&&&&&&& (13)
可见:(11)式与玻尔的量子条件(中的h/2&)相符,(12)式与海森伯的测不准关系(中的h/4&)相符。
因此:玻尔的量子条件和海森伯的测不准关系理想值,均与像数量子有联系。
质点在像坐标系的多维空间中运动,其像数量子&与质点的质量m之积,如果是力F作用在质点上绕极半径旋转一周所做的功。根据《数理化自学丛书物理》上海科学出版社物理小组编写的物理第一册,1964年第1版第317页:功的原理,可列出数学表达式:m&=F&2&r& 即:
F=m&/2&r&&&&&&& (14)
根据《数理化自学丛书物理》上海科学出版社物理小组编写的物理第一册,1964年第1版第203页第八章动量和冲量,动量定理可知:初速度为零的质点,运动一个像数量子的周期的冲量FT,等于质点的质量m与沿像轴方向运动的末速度u的积,即:FT=mu&&&&&&&&& (15)
根据功能原理可知:质点在初速度为零的状态受到作用,其像数量子&与质点的质量m之积,等于质点的质量与沿像轴方向运动的末速度u平方的乘积的一半,从而可列出数学表达式:m&=mu2/2& 即:&= u2/2&&&&&&&&&&&&& (16)
将(14)代进(15)式得:&T/u=2&r&&&&&&&& (17)
将(16)将进(17)式得:uT=4&r&&&&&&&&&&& (18)
在像坐标系的多维空间中,质点在像轴方向运动的速度,等于像数量子&与运动一个像数量子的周期T的比值,从而可列出数学表达式:u=&/T&&&&&&&&&&&&&&&&& (19)
将(19)式代进(18)式得:&=4&r&&&&& (20)
将(20)式代进德布罗意物质波的波长公式:&=h/mu可得出mu=h/4&r&&&&&&&&& (21)
亦即:mur=h/4&&&&&&& (22)
可见:(22)式为(10)式n=1的情况,其洽好为海森伯测不准关系理想值。
显然(20)式与(8)式相同。
综上所述,可知:象波及其圆周长、动量、像数量子,均为极半径的函数。这个规律,称为晁感应原理。
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曾经这样说过:我们必须把目前的宇宙状态,看作是它以前的状态的结果,以及以后发展的原因。如果有一种智慧,能了解在一定时刻支配着自然界的所有的力,了解组成它的实体各自的位置;如果他还伟大到足以分析所有这些事物;他就能用一个单独的公式,概括出宇宙万物的运动;从最大的天体到最小的原子,都毫无例外;而且对于未来,就像对于过去那样,都能一目了然(拉普拉斯:《概率解析理论》绪论)。
爱因斯坦就曾设想:从一个最抽象、最简单的方程出发,导出一个物理学的新世界。进而再导出整个自然科学领域的一切定律和公式,并以此作为整个物理学大厦的理论基础。根据世界在某一时刻的状态,应当无歧义地得出它在过去和未来的其它一切状态。爱因斯坦是一个把握了一定的正确哲学思想的自然科学家,他提出了单值决定论的统一场论核心思想。
薛定谔在荣获创立原子理论新形式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时指出:人们面临着的一个困难任务&&既要拯救在微观世界中权威性已明显地发生了动摇的旧体系的&灵魂&,同时又要从旧体系的自身深处得出量子条件&10&。
本文从物理学体系的自身深处,取得了拉普拉斯和爱因斯坦曾期望的简单方程 &=4&r& 推导出了海森堡角动量理想值mur=h/4& ;总结概括出了。
根据德布罗意定律和自然螺旋定律可以认为:
〈1〉吉林人民出版社& 陈日朋等主编& 《科学五千年》1992年第1版第一卷第56,63页。
〈2〉吉林人民出版社& 陈日朋等主编& 《科学五千年》1992年第1版第一卷第61,65页。
〈3〉吉林人民出版社& 陈日朋等主编& 《科学五千年》1992年第1版第三卷第76页。
〈4〉科学出版社& 李守中编著 《共振》1987年第1版第111,112页。
〈5〉科学出版社& 宋玉升等译 《诺贝尔奖获得者演讲集》1984年第1版第250,256页。
〈6〉吉林人民出版社& 陈日朋等主编& 《科学五千年》1992年第1版第四卷第198页。
〈7〉吉林人民出版社& 陈日朋等主编& 《科学五千年》1992年第1版第四卷第199页。
〈8〉《中国发明专利公报》第23卷第47期
〈9〉《科技术语研究》2005年第期卷首语
〈10〉科学出版社& 宋玉升等译 《诺贝尔奖获得者演讲集》1984年第1版。
推荐到管理&&&
推荐到生活
推荐标题: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博主最新博文
你还没有登录,无法回复主题,请首先&&或&
(关联新浪微博帐号)
最具潜力的博客新星
十大热门博文
评论最多的博文
收藏最多的博文(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14386',
container: s,
size: '234,60',
display: 'inlay-fix'
&&|&&4次下载&&|&&总292页&&|
标志设计。
您的计算机尚未安装Flash,点击安装&
阅读已结束,如需下载到电脑,请使用积分()
下载:60积分
0人评价36页
0人评价2页
0人评价1页
2人评价81页
0人评价2页
所需积分:(友情提示:大部分文档均可免费预览!下载之前请务必先预览阅读,以免误下载造成积分浪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文不对题,内容与标题介绍不符
广告内容或内容过于简单
文档乱码或无法正常显示
文档内容侵权
已存在相同文档
不属于经济管理类文档
源文档损坏或加密
若此文档涉嫌侵害了您的权利,请参照说明。
我要评价:
价格:60积分VIP价:48积分2011年北回归线“夸父追日”活动 广州从化中心站“岭南太阳文化”学术沙龙资料汇编-五羊天象馆
当前位置: -> 活动专题 -> 活动剪影
2011年北回归线“夸父追日”活动 广州从化中心站“岭南太阳文化”学术沙龙资料汇编
来源:五羊天象馆浏览次数:9336发布时间:
<FONT style="FONT-SIZE: 20 FONT-FAMILY: 楷体_GB年北回归线“夸父追日”活动广州从化中心站“岭南太阳文化”学术沙龙
时间:日(夏至)地点:广州从化市经济开发区办公楼&
印制:广州五羊天象馆地址:广州市荔湾区南岸富力路22号之三邮编:510160
纪念广东省建成北回归线标志 25 周年华南师大 刘南威
&&& 今年是广东省建成北回归线标志 25 周年,本文就当年广东省兴建北回归线标志的过程,作个回顾,并对广州从化北回归线标志公园进一步完善,提点建议,以为纪念。&&& 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地球表面的最北界限线,又是天文热带和北温带分界线。在北回归线上,每年夏至的晴朗正午,都能观察到“太阳当头照,立竿不见影”的景象。&&& 地球上北回归线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而是“漂移”的。现在惯称的北回归线纬度23°26′N,是23°26′21″. 448N的约数。而23°26′21″. 448N,只是2000年的北回归线位置,是根据197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决定,于1984年开始采用的。&&& 我国是北回归线经过的16个国家和地区中,唯一建有北回归线标志的国家。在北回归线通过我国的台湾、广东、广西和云南四个省(区)中,先后建成北回归线标志15座,现在保存下来的,有花莲瑞穗第二代、花莲丰滨、嘉义第五代、嘉义第六代、汕头、广州从化、封开、桂平、西畴、墨江等10座。&&& 在我国大陆,最早倡议在广东省建立北回归线标志的,是华南师院(1982年改称华南师大)地理系胡继勤先生,他在日的《羊城晚报》上发表“广东应建北回归线标志”一文,建议“在广州北郊风景区中测定一个准确的位置,建立北回归线标志,使它成为华南具有科学意义的名胜之一”。这是我国大陆第一次关于兴建北回归线标志的倡议。胡继勤的倡议很快得到政府重视和支持,于1964年上半年,广州市委、广州市城建委和中科院中南分院合作,在从化太平场蟹地村设置一个高出地面80厘米,宽50厘米的正方形水泥天文观测点,以固定观测仪器,进行精密的天文测量。夏季,中国科学院中南分院把测量任务交由武汉测绘与地球物理所天文测量组的陈俭德和连文彬负责施测,按一等天文点精度作业,测得水泥天文观测点的纬度为23°26′50″30±0″.15,东经为7h33m55s.65±0″.01。当时确定北回归线标志建在日的北回归线(北纬23°26′44″.96)上,即在水泥天文观测点正南方164.28米处。后因“文化大革命”而搁置。这是我国大陆首次进行精密的北回归线纬度测量。&&& 1983年4月,广东省地理学会发起,会同广东省天文学会、广东省测绘学会,联合向广东省科协提交在广州市、封开县和汕头市兴建北回归线标志的建议。日,得到省科协给予“同意筹建,由广东省地理学会会同天文学会、测绘学会等单位协商,提出具体计划方案,工程经费预算,以几个学会的名义联合报来,以便上报省科委、省政府”的批复。&&& 1984年5月至翌年3月,广东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何大章和常务理事温长恩,测会学会王卫民、天文学会易家强先后赴封开县、从化县实地踏勘,选择建标志的适宜地点,研究设计方案,并与有关方面联系落实,决定封开北回归线标志由封开县筹建,从化北回归线标志由广州市科委筹建,从化县政府承建,广东省地理、天文、测绘三学会协助和指导。&&& 广东省地理学会通过汕头市中学地理教师黄赞发、高凌旭、陈大石等,于1984年8月中旬,向汕头市人民政府提出“关于在汕头市北郊建立北回归线标志的建议”,并得到批准。1984年12月中旬,何太章、温长恩、王卫民共赴汕头市,指导筹建、选址和落实计划方案。&&& 封开北回归线标志日动工兴建,日竣工,当年6月21日落成揭幕。该标志建在封开县江口镇滨江公园内,高15米,是我国大陆首座北回归线标志。&&& 广州从化北回归线标志(原称广州北回归线标志)日动工兴建,日竣工,日揭幕。该标志建在从化太平场油麻埔村,高23.5米,连底座总高30.35米,是全球最高的北回归线标志。&&& 汕头北回归线标志日动工兴建,日竣工,当年6月22日揭幕。该标志建在汕头市西北部鮀浦区鸡笼山南麓蜈蚣岭脊线上,高13.6米,是我国大陆最东的北回归线标志。&&& 至1986年6月,广东省封开、广州从化、汕头三座北回归线标志都已落成揭幕,标志着广东省成为我国大陆最早建成北回归线标志的省份和我国最多市、县兴建北回归线标志的省份。这是广东省科技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它意味着北回归线这一抽象概念,在广东省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地理实体,给广东省增添三处旅游景点,普及科学知识的园地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 、22日,为了纪念广东省三市(县)建成北回归线标志,广东省地理学会与广东省邮票公司合作,在广州从化、汕头北回归线标志揭幕之日,&&& 发行我国大陆第一个北回归线标志纪念信封。纪念封由广州26中地理教师谭伯钧和广东省地理学会特邀理事、澳门培正中学地理教师黄就顺设计,何太章写信封背面的中文说明,广州地理研究所邓汉增译成英文。信封面绘有广东省轮廓地图,并在相应位置标示封开、从化、汕头三座北回归线标志图案,面贴4分的海南岛椰林风光(代表热带)、10分的东北林海(代表温带)及8分的虎年(代表丙寅年)邮标,邮戳是广州从化回归线标志。&&& 1998年10月,为庆祝台湾嘉义北回归线标志建成90周年,由云南、广西、广东组成9人的大陆北回归线学术交流参访团,应邀赴台出席“98′海峡两岸北回归线学术交流联谊会”。会议商定联谊会由云南、广西、广东、台湾轮流举办,公推台湾嘉义、广东广州、广西桂平、云南墨江的北回归线标志为省级代表座。迄今为止,云南、广西、台湾都主办过联谊会,而且他们的省级标志(公园)在内容和规模上都超过广州。为适应广东省和广州市的经济实力,把广州北回归线标志公园建成“省级”的样子,笔者建议完善这个省级代表座的广州从化北回归线标志公园的设施和规模,整饰、美化标志公园正门,以吸引更多游客前往参观;兴建展览馆,以普及北回归线及标志知识;建造“窥阳台”,使更多游客能观察到夏至正午太阳直射的景象;兴建各种日晷,以观测真太阳时;在北回归线经过的广从公路两侧各竖一块“北回归线指示牌”,使北回归线概念,让更多群众知道;编制彩色精印的“广州从化北回归线标志公园”简介,让游客了解北回归线形成以及广州从化北回归线标志的历史沿革、建筑结构、造型特色等。以便在广州有机会主办海峡两岸北回归线学术交流联谊会时,不致令与会代表失望。&广东省建成北回归线标志 25 周年华南师大地理科学学院 刘南威
今年是广东省建成北回归线标志 25 周年。本文就广东省建成北回归线标志过程中,最具历史意义和最有影响的事件,作个回顾,以为纪念。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地球表面的最北界限线,又是热带和温带天文界线。在北回归线上,每年夏至的晴朗正午,都能观察到“太阳当头照,立竿不见影”的景象。中国是北回归线经过的16个国家和地区中,唯一建有北回归线标志的国家。在北回归线通过中国的台湾、广东、广西和云南四个省(区)中,先后建成北回归线标志15座,现在保存下来的,有花莲丰滨标志、花莲瑞穗第二代标志、嘉义第五、六代标志、汕头标志、广州从化标志、封开标志、桂平标志、西畴标志、墨江标志等10座。
一、最早倡议在广东省兴建北回归线标志日,华南师院(1982年改称华南师大)地理系胡继勤先生在《羊城晚报》上,发表“广东应建北回归线标志”一文,建议“在广州北郊风景区中测定一个准确的位置,建立北回归线标志,使它成为华南具有科学意义的名胜之一”。这是第一次关于在中国大陆兴建北回归线标志的倡议。
&&& 二、最早在中国大陆进行精密的北回归线纬度测量胡继勤的倡议很快得到政府重视和支持,于1964年上半年,广州市委、广州市城建委和中科院中南分院合作,在从化太平场蟹地村设置一个高出地面80厘米,宽50厘米的正方形水泥天文观测点,以固定观测仪器,进行精密的天文测量。夏季,中国科学院中南分院把测量任务交由武汉测绘与地球物理所天文测量组的陈俭德和连文彬负责施测,按一等天文点精度作业,测得水泥天文观测点的纬度为23°26′50″30±0″.15,东经为7h33m55s.65±0″.01。当时确定北回归线标志建在日的北回归线(北纬23°26′44″.96)上,即在水泥天文观测点正南方164.28米处。后因“文化大革命”而搁置。这是我国大陆首次进行精密的北回归线纬度测量。
&&& 三、最早建议在广州、封开、汕头三地兴建北回归线标志&&& 1983年4月,广东省地理学会发起,会同广东省天文学会、广东省测绘学会,联合向广东省科协提交在广州市、封开县和汕头市兴建北回归线标志的建议。日,得到省科协给予“同意筹建,由广东省地理学会会同天文学会、测绘学会等单位协商,提出具体计划方案,工程经费预算,以几个学会的名义联合报来,以便上报省科委、省政府”的批复。这是第一次关于在广州、封开、汕头三市、县兴建北回归线标志的建议。
&&& 四、中国大陆首座北回归线标志封开北回归线标志 日动工兴建,日竣工,当年6月21日落成揭幕。该标志建在封开县江口镇滨江公园内,北纬23&26'28".91,东经111&29',高15米是,广东省三座标志中最早建成北回归线标志,也是中国大陆建成的第一座北回归线标志。
&&& 五、全球最高的北回归线标志广州从化北回归线标志(原称广州北回归线标志)日动工兴建,日竣工,日揭幕。该标志建在从化太平场油麻埔村。在中国现有的10座北回归线标志中,瑞穗第二代标志高9米,丰滨标志高10余米,嘉义第五代标志高约14米,嘉义第六代标志高约25米,汕头标志高13.6米,封开标志高15米,桂平标志高18.7米,西畴标志高8米,墨江标志高23.5米。广州从化北回归线标志地处北纬23&26'28".44,东经113&29',高23.5米,连底总高30.35米,是全世界最高的北回归线标志。
&&& 六、中国大陆最东的北回归线标志汕头北回归线标志日动工兴建,日竣工,当年6月22日揭幕。该标志建在汕头市西北部鮀浦区鸡笼山南麓蜈蚣岭脊线上,北纬23&26'37".50,东经116&35'8".78,高13.6米,是中国大陆最东的北回归线标志。
&&& 七、中国大陆最早建成北回归线标志的省份在北回归线经过中国大陆的省份中,云南墨江北回归线标志 1996年春节建成,云南西畴标志日落成,广西桂平标志日落成揭幕。至1986年6月,广东省封开、广州从化、汕头三座北回归线标志就都已落成揭幕,标志着广东省成为中国大陆最早建成北回归线标志的省份。
&&& 八、中国最多市、县建成北回归线标志的省份在北回归线经过中国的4个省(区)中,台湾有花莲、嘉义2市、县建成北回归线标志,云南有墨江、西畴2县建成标志,广西有桂平1市建成标志,而广东省有封开、广州、汕头3 市、县建成北回归线标志,使广东省成为中国最多市、县建成北回归线标志的省份。
&&& 九、创建检验太阳直射的设施广东省3座北回归线标志的顶部圆球中央均有供太阳直射阳光穿过的圆孔,底座表面中央均有表示太阳直射的点(圈),每年夏至正午太阳直射于此。在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之间,太阳直射,每年两次,而未见有检验太阳直射的设施。因而广东省的检验设计,是创造性的。此后,云南墨江标志、广西桂平标志以及台湾嘉义标志旁的“窥阳台”均仿此。
&&& 十、中国大陆发行的第一个北回归线标志纪念信封&&& 广东省建成北回归线标志,意味着北回归线这一抽象概念,在广东省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地理实体,给广东省增添三处旅游景点,普及科学知识的园地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为了纪念这一广东科技史上具历史意义的大事,广东省地理学会与广东省邮票公司合作,在广州从化、汕头北回归线标志揭幕之日,发行中国大陆第一个北回归线标志纪念信封。纪念封由广州26中地理教师谭伯钧和广东省地理学会特邀理事、澳门培正中学地理教师黄就顺设计,何太章写信封背面的中文说明,广州地理研究所邓汉增译成英文。信封面贴4分的海南岛椰林风光(代表热带)、10分的东北林海(代表温带)及8分的虎年(代表丙寅年)邮票,邮戳是广州从化回归线标志。信封面绘有广东省轮廓图和用虚线表示的北回归线,并在相应位置标示封开、从化、汕头三座北回归线标志图案,图文并茂,一目了然,笔者至今仍珍藏着,作为历史文物保存。&太阳文化纵横——兼谈从化太阳文化资源广东天文学会、广州五羊天象馆秘书长 邝穗雄
关键词:太阳、崇拜、文化、逐日、太阳与哲学、太阳节、从化太阳资源
提要:太阳直接影响人类及社会生存生产各种活动,在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产生太阳文化,这种影响深远而且广泛,具有世界性,从远古至当代一直未停止过。“太阳文明”产生的“夸父逐日”至今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具有丰富太阳资源的从化经济、旅游建设等等有重要作用。
距离地球最接近的恒星天体——太阳,其光和热、电磁、引力、粒子射线等等赋予人类社会影响是无以复加的,由此而形成的相关人类文明成果,我们称之为“太阳文化”。在人类进化史漫长发展轨道上,太阳文化逐渐形成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在经济基础,由农耕文明而形成“太阳图腾”的自然崇拜民俗信仰。上层建筑方面由政治文明而形成的“龙凤图腾”的政治崇拜与政治信仰。民俗信仰与政治信仰相结合,进而形成“人类图腾太阳文化”,维系着特定社会关系架构的和谐与世界和平。
一、 缘起于太阳崇拜“日月经天”,太阳的寿命据科学推算现在还正值壮年时期,相对于地球个体生命而言,太阳与时间几乎是一个永远恒定的标杆。日、天、宇宙时空,是人类宇宙观的最早认识,无论是古埃及、古非洲、古美洲还是古中国的象形字,不管表现在岩画、在纸草或羊皮龟甲上,“日”几乎都无一例外地用同一形象表达同一意思。这是我们现在还可以推溯最早记载人类对太阳文化的共识。我们按人类童年生活生产累积的经验、从而产生丰富的幻想结晶——神话来推溯。原始社会生存成为头等大事,还没有衣食的时候,刚渡过冰河期的人类,在茫茫寒冷的黑夜中醒来,旭日东升,万物复苏生长,太阳永远康慨地给我们的先祖带来光明与温暖、还有希望与憧憬。这是最早和最自然的“衣食”。后来,我们的祖先从太阳辐射下,学会了取火,火的应用当然是人类社会跨进文明的分界线,至今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奥林匹斯山的圣火,仍然取自同一个太阳。太阳文明从产生时候起,就与“神”“圣”不可须臾分离。至高无上的太阳赐予,引起了人们对永恒的思考。人类太阳文明思维向哲学层面升华。太阳周而复始,每天傍晚在西边落下消失,整个自然陷入黑暗与死寂;每天早上又从东方冉冉升起,世界再次充满光明和温暖。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永无穷期。这是生死的永恒循环,进而令先民感受到,太阳具有死而复生的能力,产生“生生之谓易”(《易传&#8226;系辞》)的认识。这自然会将太阳人格化,尊之为神为圣,之后推崇到“天无二日”的高度,天子就是日的至高象征,直到今天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层面。在人类早期社会,自然而然地,对自己敬畏之物象加以礼赞祭祀,必然地,会创造出难以计数的令人激动不已的太阳神话。太阳于是成为世界各民族神话中最具有普遍性的意象。太阳文化是一种博大的情怀,一种包容的文化,它所蕴含的文化元素绝不仅仅限于某一地区某一种族,其普遍意义绝对是世界性的,属于人类所共有。上古先民特别崇拜日月星辰,这在世界范围内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其原因是对于日月星辰赐予的阳光、温暖、方向感、自然界的生息运动等等,时时刻刻感到其至高无上的意义。例如古埃及人、古西亚人、古墨西哥人都建有巨大的金字塔、神庙、方尖碑等建筑以表达他们对太阳和天体的崇拜。古埃及人把太阳神“瑞”奉为他们的最高神。后来费尔巴哈对宗教的研究中,特别强调了太阳的笼盖一切:人站在自然宗教观点上崇拜太阳,因他看见一切都是依赖太阳的,没有太阳无论是植物动物或人都不能存在。现代宗教学奠基人、德国学者麦克斯&#8226;缪勒(Max Muller1823-1900)说:太阳的名称是无穷的,关于太阳的故事也是无穷的。“太阳具有无数的能力。……太阳能看到人们的正与错,他巡视整个世界,洞察人们的一切思想。”与世界其它民族相似,中国原始文化中亦长期盛行太阳崇拜,例如在北方的鄂伦春人看来:太阳的光辉,给人们照明取暖,使万物得以生长,鄂伦春人就把它奉为神灵。太阳神被叫做“得勒软”。每逢旧历正月初一,人们朝拜它。平时遇上什么苦难,也向“得勒软”祷告,祈求它的救护和帮助。文献记述则更多,例如古代匈奴人的酋长“朝出营,拜日之始生。”直到元代,“北隆之俗,敬天而畏鬼,……代有拜天之礼。……宪宗即位之二年,秋八月八日,始以冕服拜天于日月山。”“匈奴”是古突厥语“jun”(太阳)的汉语译音。中原的华夏民族崇拜太阳亦有久远的传统,郭沫若曾根据殷墟甲骨文的记载指出:“殷人于日之出入均有祭,……殷人于日,盖朝夕礼拜之”近年的研究者亦指出,与古埃及、印加人和墨西哥人等皆奉太阳为自己的保护神相类似,“商人的先祖被称为少白皋,无疑具有‘太阳’的意义。很可能是古商人尊奉太阳为保护神之后追谥先祖的名号。”直到春秋时,晋国巫师仍然把太阳视为本族的象征。可见在上古时代,对太阳的崇拜乃是全民族生存的关键。所以后人遍祀上天诸神时,仍以祭日为首,即《礼记》中所记:“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大报天而主日也。”汉代郑玄《注》对此的解释是:“天之神,日为尊”;唐代也颖达《正义》的解释是:“天之诸神,莫大于日,祭诸神之时,日居诸神之首,故云‘日为尊’也。”“夸父逐日”、“羲和浴日”、“后羿射日”、“日出禺谷”等等,就是人类童年这种认识的一些突出典型。
二、“逐日”的现实意义《淮南子》天文篇:“日出于易谷,浴于咸池,……至于昆吾,是谓正中,……至于虞渊,是谓黄昏,”古人对天文地理的理解仅止于此。基于其生活生产中对亲密的太阳认识,产生了“夸父”这一巨人形象。《山海经&#8226;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有趣的是,对于夸父这一形象,历史上向有两种截然解释,这另一种就是以《列子&#8226;汤问》(我们姑且戏称为“列派”)为代表的:“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不量力”等贬句外,还少了“入日”、“弃杖化林”的情节。显而易见,《山海经》(姑戏称为“山派”)突出颂扬的,是追求光明、坚强不屈、以及为后人营造进步阶梯形象象征。这里,夸父已经“入日”,也有人理解为已经捉住了太阳,已经打开了通往幸福道路的大门。特别是结尾的情节,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桃林,可以“生生不息”提供给以后逐日者解渴的条件,更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不仅表现为他本领大,更使这个人类文明英雄的形象丰满高大,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光是文学色彩而言,就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列派看到的,是生活和现实的残酷,也可以说尊重自然规律一个折射,光从故事本事,两派很难分什么高下。不过,从今天现实来说,显然积极意义却比不上“山派”,山派不单歌颂夸父的胜利,人类的不懈追求,而且对未来的认识是积极向上的,“化为邓林”,在后来追求者的前途上一片郁郁葱葱。这在当今现实社会的积极意义不可低估。对营造太阳文化的氛围有更大范围更深厚的象征意义。宗教学研究指出:“恐怖创造了最初的神”,“宗教基本上是以恐惧为基础的。……恐惧是整个问题的基础。”这一原理对于我们现在讨论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原始先民的知识和生产水平极为低下,他们完全生活在无穷无尽的危险和灾难的包围之中,所以对于这苦难的恐惧成了他们思维的基础。而太阳等神明的光辉,则是唯一能够为他们或多或少驱走黑暗和点燃希冀之火的力量,即如费尔巴哈所说:如果太阳老是待在天上不动,它就不会在人心中燃起宗教热情的火焰。只有当太阳从人眼中消失,把黑夜的恐怖加到人的头上,然后又再度在天上出现,人这才向它跪下,对于它出乎意料的归来感到喜悦,为这喜悦所征服。所 以佛罗里达的古代阿巴拉支人当太阳出山落山的时候,唱着颂歌向太阳致敬,同时祈请它准时回来,使他们能够享受它的光明。“夸父”的形成,就是追求太阳具像化永志心中的具体表现,通俗来说,他就是部族的、人类的“大救星”。“大救星”更伟大的意义在于:他是唯一能够在整体上拯救人类的力量。乌斯纳的《神明论》中说:对光的崇拜编织成整个人类的存在。它的基本特征对所有印欧语系民族的成员来说是共同的。……要处在阳光下,这就意味着要活着:“看见了光”,意味着诞生,“离开光”意味着死亡。……早在荷马史诗时代,光就代表拯救。……这种直觉被直接转化成真理和正义的至高无上的概念。这段话经过学者概括,就是“太阳崇拜”中三个相互关联的文化内涵:1、它是整个人类,而不仅是个别民族立身基础;2、它是人类生存的每一环节、而不仅是某些环节存在的基础;3、因此,对之的崇拜是绝对的和至高无上的真理。英国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说:神话有建立习俗,控制行为准则,与赋与一种制度以尊严及重要性的规范力量。神话在原始社会中施行一种不可或缺的作用;神话表现信仰,加强信仰,并使信仰为章典;……它保证仪式的效用并指导人类的实际规则。从这些丰富的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充分认识到太阳文化的威力。
三、“逐日”的科学探求这里,还想再啰嗦一下,除了“逐日”的文化含义外,其实还应对太阳文化作多角度多层次的探求。目前对夸父这一行动,一个流传很广的科学解释,就是认为,这实际上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长距离的部族迁徙,是一次很有胆略的探险。在远古时期,任何一个部族在一个地方定居了相当长时间,其原始的、破坏性的劳动,必定会使那里的资源受到破坏并趋于枯竭。土地肥力下降或盐碱化,狩猎和捕鱼范围增大而获得的数量却减少,诸如此类都是不可避免的,能获得的食物和其它物资只会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种选择,部族必须迁徙,移居到新的,更好的地方。夸父部族就是人类认识的这么一个象征,他们遇到这个问题时决定:向西,去太阳落下的地方——禺谷。这个决定,在科技发达的现代来说不可思议,因为我们早已知道:大地是球形的,围绕着太阳运转,太阳根本不会落入地球,更何况向西迁移,不是被高山挡住,就是进入沙漠,适于人类居住的地方不多。现在科技发达,人们尚且难于很好地生活在绿洲中,至于远古时代的闯入者,生活下去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对夸父族这样的一个内陆部族来说,作出这个决定却是正常的。地日科学知识以及中国西北部的地理状况,他们一无所知。他们最多可能从靠近黄海、渤海的部族那里知道:东面,就是大海,太阳从海中升起。至于西面,尽头是禺谷——太阳落下的地方。夸父族应当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他们肯定已经认识到了阳光决定了季节,决定了农业以及其它的生产活动,那么,在太阳落下的禺谷里,阳光是最充足的,对于因资源不足而面临困境的夸父族人,迁移到那里去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不幸的是,他们却走进了沙漠。黄沙漫漫,无际的黄色沙丘,白天一片酷热,又十分缺水,干渴令人难于忍受。从记载上看,他们在沙漠中找到了河流,并把这条河的主干叫河(黄河),源头的分支叫渭(渭河)。这种河是在夏季由远处高山的冰雪融化汇集形成的,是季节河。随着时间推移,由夏入秋,气温下降,冰雪融化减少,就会变浅、干涸。当夸父族人发现河水突然迅速变浅,水面变窄,水量不断减少时,他们明白赖以生存的水源就要消失。是坚持前进,还是退回去?夸父决定:留一部分人在绿洲,其他的人在夸父率领下,向北,去寻找大泽。很有可能,他们看到了海市蜃楼,但不管是什么原因,结果是一样的:向北走,还是沙漠。沙漠是严酷的,又是漫无边际的。在跋涉中,体力迅速下降,又没有足够的水。最后,夸父和他所率领的族人都倒在沙漠之中。这就是夸父逐日传说中的实际情况。人类在远古时代是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才能够生存下来,居住一处,就会破坏一处。所以,迁移、拓荒是较为频繁的。而夸父逐日,由于其非凡的胆略,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被记住的因水源不足而造成的拓荒失败。夸父的失败,使远古的人们认识到征服西北的无比艰难。从此,水,而不是战乱,决定了中华民族只能向南发展。几千年来,南方一直在移民开发,原始森林、荒芜之地不断变为繁华的城镇,而西北部至今还是地广人稀。从这个流行观点的科学探求可以看出,太阳与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进入社会各个领域。夸父追日,不过是人类丰富的太阳文化一个小小典型缩影而已。
四、太阳文化的起源世界上的太阳崇拜有五大发源地:中国、印度、埃及、希腊和南美的玛雅文化。19世纪西方宗教研究领域自然神话学派的代表人物麦克斯&#8226;缪勒提出,人类所塑造出的最早的神是太阳神,最早的崇拜形式是太阳崇拜。太阳神话是一切神话的核心,一切神话都是由太阳神话派生出来的。太阳“从仅仅是个发光的天体变成世界的创造者、保护者、统治者和奖赏者——实际上变成一个神,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宗教的演变历程是从崇拜太阳的单一神教向多神教发展,最后又演变成唯一的神教。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卡累利亚岩画(发现于俄罗斯奥涅加湖和白海地区)已知逾千幅,画面所绘大多为飞禽走兽,“此外,尚有种种图形——圆和半圆,并绘有辐射之光束”。一些研究者认为,绘有光束的圆和半圆,是日月的象征。苏联学者C&#8226;A&#8226;托卡列夫认为,“青铜时代确有太阳崇拜之风”。这一时期世界各地都发现有太阳崇拜的遗迹,如挪威特伦霍尔姆发现的青铜车,上载日盘;西班牙特鲁埃尔发现的青铜驹,蹄下、背上均有日轮。太阳形象“或呈现为盘状;或呈现为轮形(带有光束或并无光束);或呈现为圆形,中有‘+’字”。兴建于公元前后的世界著名的墨西哥古代神殿都市狄奥提瓦康,其最大的建筑物就是太阳神殿。中、南美洲地区其他著名的文化,如阿斯德加文化、玛雅文化、印加文化、莫奇卡文化、纳斯卡文化和蒂亚瓦纳科文化等古代文明,也都发现有巍峨壮观的太阳神殿建筑。狄奥提瓦康的太阳神叫托纳提乌,出土的这一时期代表文物为“太阳圆板”,是个放射着光芒的骷髅,为太阳神形象。太阳给大自然带来光明、温暖和生命。因此,对太阳的崇拜便一度盛行于世界的绝大多数地区与民族之中。根据考古资料来看,中国太阳神观念和太阳崇拜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形成。1976年青海东部出土的马厂型马家窑文化中有四圆圈“+”字纹彩陶壶、四圆圈“+”字网纹彩陶壶、四圆圈“米”纹彩陶壶、六圆圈“×”字网纹彩陶罐。1974年和1977年青海民和出土有“卐”形纹彩陶壶。其中“+”字纹与印第安人象征太阳的“+”字完全相同。此外,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第三期文化遗存中出土了绘有太阳纹和月亮纹的彩陶片。这些应是中国原始社会对太阳崇拜的延续。三星堆《发掘简报》报道说,三星堆二号坑出土的一件大型玉石边璋(编号:K2③201-4)上,即刻划有两座大山,山上有一圆圈,似代表太阳。圆圈两侧分别刻有八字形的云气纹,云气纹下是一座小山,山的中部也有一圆圈(按:亦应是太阳),圆圈下还有一座小山。两座大山的两边各有一只大手,作半握拳状,拇指按着大山的山腰。三星堆二号坑出土有一种青铜“轮形器”(共6件),呈圆形。已修复的两件直径约为84厘米;中心似轮毂的大圆泡的直径约28厘米,有5根似轮辐的放射状直条与外径相连。这应是三星堆先民太阳崇拜的遗物。“轮形器”的中心大圆泡可释为太阳,放射状直条可谓四射的光芒。将太阳描绘成“轮形器”,是世界各国太阳崇拜民族比较一致的一种简易画法,如中国青海乐都县出土的彩陶盆上的太阳纹,广西宁明花山岩画上的太阳图案,四川珙县僰人悬棺壁画上的太阳图案。学者何新在《诸神的起源》中认为:日神信仰虽然在商周以后逐渐沉没于较后起的对天神、地示、人鬼多神系统的信仰中了,但是其痕迹和遗俗,同东、西方(包括美洲在内)各大文明区同样,却仍然比比皆是。何新认为“所谓‘华族’,就是崇拜太阳和光明的民族。东亚海洋文化圈其实是一个太阳崇拜文化圈。”这种诠释更符合“文化”作为一种光芒普照的思想是人类用以治理世界的有力武器的理念。以太阳崇拜为特征的海洋文化是营造中日韩人民共同精神家园的重要武器,也是东亚海洋文化圈的共同特征。
五、太阳文化的异化古代太阳文化中太阳神的形象,后来往往又被融入各种各样的理解之中,异化为各种各样的鸟、花、树等物。原始社会的先民们在与太阳长期共处中观察到,太阳能促进树木花草和农作物的生长、成熟,能给人带来光明、温暖,还能明辨善恶,洞察人间。所以,大约在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便开始奉太阳为丰产之神、保护之神以及光明正大、明察秋毫之神。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高达2.62米的大型青铜立人像以及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近0.15米高的青铜小立人像,就糅合了传说中的太阳神形象。值得注意的是,金沙遗址出土的直径0.12米的“四鸟绕日”金箔,直接以12条涡状牙纹象征太阳,与三星堆的青铜“轮形器”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中国日神传说中,太阳往往又被异形为莲花。《淮南子&#8226;地形》高诱注说:“若木端有十日,状如莲华”。据何耀华先生的调查,新中国成立前云南昆明西山区大小勒姐等村的彝族,每逢农历冬月二十九日都要举行“太阳会”,村人到山神庙中去祭祀“太阳菩萨”。祭祀时,用五色纸书写“太阳菩萨”几个字,念《太阳经》7遍。供品上雕刻的象征太阳的图案就是莲花。三星堆大型青铜立人像头上戴的那顶高17.7厘米的花冠,繁茂怒绽,明显如盛开的莲荷——这与古巴蜀符号中的七角星造型(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释为古蜀的“日”字)是一致的。因而,这青铜立人像的造型,似可释为头顶太阳,是古蜀人顶礼膜拜和祈祷的对象。金沙出土的青铜小立人则是头戴涡状牙冠,当是另一种形式的“头顶太阳”。头顶太阳的形象,在中国古传说中的对应神是先前在东方建立了鸟国——少昊之国,尔后又去统治西方的天帝少昊。他是黄帝与西陵嫘祖在江水(岷江的古称)所生之子青阳。郭沫若先生主编的《中国史稿》第一册里考证说:少昊部落集团各氏族“全是鸟的名字,明显地是图腾的残迹”。据甲骨学专家们考证,少昊是商人的先祖,商人又曾以太阳为名,且奉太阳为神。少昊的昊,从日从天,是头顶太阳的人。可以说,少昊是集鸟崇拜(属图腾崇拜)与太阳崇拜(属自然崇拜)于一身的部落族团。少昊就是太阳鸟。金沙出土的“四鸟绕日”金箔上的那绕日四鸟以及三星堆青铜树上的神鸟,也都是太阳鸟。在世界不少民族传说中,都将鸟视作太阳的象征,如古埃及的鹰神荷拉斯即为太阳神。在古波斯人的钱币上,其作为太阳子孙国王的皇冠上,便装饰着象征太阳的翼翅。中美洲的马雅印第安人的太阳神也有乌鸦相连结,他们“传说日神是一只乌鸦变的”。然而,将日与鸟联系得最为紧密与广泛、持久者则数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国古籍中常说的“金乌”、“赤乌”、“阳乌”、“踆乌”,即指太阳。《淮南子&#8226;精神》言:“日中有踆乌”,高诱注云:“踆犹蹲也,谓三足乌。”《山海经&#8226;大荒东经》也说:“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戴)于乌。”郭璞注云:“中有三足乌。”山东肥城孝堂山石室画像中之日像即画一圆日,中有乌。四川出土的汉代石棺上,亦刻有金乌驻日的图样……这些都是上古神话在艺术中的具体表现。为什么古人要以乌鸦比太阳呢?何星亮先生认为,这是由于古人观察到太阳中有黑子(在甘肃临洮沙村辛店文化遗址出土的一只彩陶罐上绘制的太阳中,描有一黑点,这是青铜器时代中国观察太阳黑子的证明),而乌鸦色黑,故比之为乌。至于日中的乌鸦有三只足,主要是为了表明此乌不是凡乌,而是神乌。
六、哲学起源于太阳原始人类关注的两大主题是:生与死。生是一种永恒的渴望;而关注死,是希望再生。因此古代先民们对具有长生不死以及死而复生能力的万物非常崇拜,称之为图腾崇拜,这种图腾崇拜在上古时期非常普遍。太阳每天清晨从东方升起(重生),给自然以光明和温暖,傍晚从西边落下(死亡),给自然以黑暗与死寂,具有死而复生的能力,以及给万物以生机的能力;同时先民的农耕生产,特别是稻作生产对阳光的需求和依赖,希望太阳多给人们一些光和热,让人们有吃有穿、身体健康。先民们就自然而然地对“生生之谓易”的太阳产生了敬畏的心理,而萌发了崇拜太阳的思想,尊之为神,称太阳神。古人崇拜太阳,必然要仔细观察太阳,研究太阳的运动。而阴阳二字就是对太阳运动(生与死)的形象白描。白天,太阳升起(生),光芒四射属阳字表述的意蕴,自然界呈现一派生机与活力。黑夜,太阳落山(死),光芒被遮属阴字表述的意蕴,自然界呈现一派死机与萧条。于是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自然界万事万物就是在太阳的生与死即阴与阳的变化中而变化着的,自然而然地太阳就上升成为宇宙主宰之神的地位。何新先生认为:日神信仰虽然在商周以后逐渐沉没于较后起的对天神、地示、人鬼多神系统的信仰中了,但是其痕迹和遗俗,同东、西方(包括美洲在内)各大文明区同样,却仍然比比皆是。“所谓‘华族’,就是崇拜太阳和光明的民族。而日华之华,可能就是华夏民族得名的由来。”他主要从中国新石器时代器物中大量被表现的十字、亚字以及类十字的装饰图案、大量有关太阳崇拜的实物遗迹、古文献资料以及世界上一些文化最古老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日神和火神来佐证日神信仰是华夏先民上古图腾宗教的基础观念。而所谓的“后羿射日”反映了上古人类对太阳运动认知的深化,即由直观中的太阳中心,向复合化太阳天文运动及黄道运动的推理认知的理性深化。由于“太阳的光和热不仅是农作物生长的保证条件,太阳的规则运行本身亦为定居的农夫们提供了最基本的行为模式(所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提供了基础的空间和时间观念,成为人类认识宇宙秩序,给自然万物编码分类的坐标符号。”保尔拉定在《作为哲学家的原始人》一书中也指出,太阳的规则运动对于原始哲学的发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在许多原始民族的信仰中太阳能充当了至高之神的角色。由于人类是借助于太阳的升落而确定东西方位和昼夜之别的,所以它实际上是空间意识和时间意识得以建立的最主要的天然尺度。在神话思维的投射作用下,“产生出如下神话命题:太阳是时、空的创造者和管理者。这种神话命题的直接表现便是奉太阳神为诸神之主。”吴天明先生也认为:“‘华’的本义就是‘晔’,即太阳;如同金文中的‘皇’字,取太阳光芒万丈,照耀大地之意。”“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之义配日月”(《易传&#8226;系辞上》)、“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素问&#8226;四气调神大论》)、“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管子&#8226;四时》),阴阳变化是宇宙有节律运动的最根本的原理与法则,阴阳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万物的生长收藏均受阴阳的支配,阴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全过程中。根据元气阴阳学说,宇宙万物是由阴阳二气的交互作用所生成,由此就决定了宇宙万物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所以,阴阳也就成为宇宙万物中存在的普遍规律。一般认识阴阳概念的来源是很朴素的,即指日光的向背。正是有了日神信仰,才会使由本来很原始朴素的“阴阳”概念上升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至为深远的阴阳学说。作为一种系统的方法论,阴阳学说确乎形成于晚周秦汉之际,但其基本概念,即早就孕育在中国上古日神信仰观念的母腹中了。而这样的文化寻根,有助于我们对中国传统灿烂文化的重新认识,更有助于解读阴阳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七、当代的太阳崇拜学者王毅先生对太阳文化一种特殊现象,“文革”中的太阳崇拜内在发展逻辑作了相当透彻深入的剖析。这对当代社会现象有相当的现实意义。所谓“万物生长靠太阳”,是“文革”中亿万崇拜者对毛泽东无比崇高地位和无限广大威力的一句典型的颂辞,语出自名为《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不落的太阳。”“文革”期间,个人崇拜发展到极为狂热的程度,与“文革”的发动、运行、一切政治力量的生死存亡、消长荣辱等等有着最直接的关系,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了亿万中国人生存的基本方式和终极的目的。这种太阳文化现象也起源于古代原始文化的太阳崇拜。所谓原始崇拜,是指原始时代的先民对于神秘力量恐惧、敬畏、依赖的心理情感及其宗教崇拜仪式。世界众多民族的原始文明都是以此为基本特征的,例如北美印第安人宗教中的最重要的活动就是亲自为自己获得某种保护的精灵或神膜拜。非洲黑人、亚洲蒙古人都有自己的守护神;在罗马人的社会里,关于守护神的学说获得了人类生活哲学的意义。人们甚至把这种保护神与自己祖先的神灵合二而一,使之成为自己民族的图腾或标志,即如摩尔根所说:图腾“意指一个氏族的标志和图徽。”“万物生长靠神灵”是无数非常真实而具体的生活内容和文化环节,生活在这种文化环境之中,最看重的当然就是随时随地竭力表达自己对神灵的无限崇拜、无限信仰、无限忠于、无限爱戴。“文革”时人们之所以狂热地把无数的人名、地名统统改为“向阳”、“向东”、“卫红”等等,其文化源头乃是出于先民对于本族图腾的无限崇拜、出于必须随时随地对之仰赖和皈依的原始思维定势。把“红太阳”的形象以及人们对之顶礼膜拜的形象描绘出来,使之随处可见。这种类似于族徽和图腾的形象无疑能够给自己带来福祉和佑护。在上古彩陶中,太阳是一种普遍流行的图案,某些民族在建房时还要在房子上画上太阳、月亮等图案,认为这是吉祥的象征。这些古老的观念和做法都与后来“文革”时到处描绘太阳(当时称之为“红太阳光辉照大地”、“红太阳光辉照万家”)相去不远。受害者对“文革”造神运动的反思是:“崇拜是把自己掏空了,交给人家。如果人家拿过去随手一扔,或在人家手里丢失了,你呢?你就光剩下一个空壳,……你便永远像个空纸盒那样被遗落在世上,无法挽回:被崇拜者搞垮崇拜者,是一种心灵屠杀。”千百年后人们还不得不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以全力延续那样古老的造神方式,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因为:这种造神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人类生存和文明延续的最基本方式。在世界各民族的原始崇拜之中,“万物生长靠太阳”所强调的都不仅是太阳或图腾对万事万物的逐一创造和赐生,而且更是对涵盖万物的逐一创造和赐生,而且更是对涵盖万物的宇宙体系之结构、秩序的建立与维系。所以宗教社会学研究指出:与现代文明使社会秩序不断趋于世俗化恰恰相反,“最初的一切秩序化都具有神圣的持征。……首先只有借助于圣者,人才可能设想一个宇宙。”“文革”中,以“万物生长靠太阳”为核心而建立整个宇宙中完整的文化体系、文化制度和神话般的世界秩序,这曾经是亿万中国人最熟悉、最热衷的事业,很显然,“文革”之所以能够成为对整个民族具有无比强大规范力量的“章典”,这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按照原始文化的上述规律依靠“万物生长靠太阳”的神话和信仰才实现的。原始崇拜是上古时代的文化形态,而“文革”是中国当代社会的产物,两者的时间上的间隔极大。所以其间的中间环节意义就十分重要。这个作为渡桥的中间环节,就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几千年始终延续不断的神化王权的传统。通过这种承传,原始时代的图腾和红太阳崇拜不仅没有因为年代的久远而归于湮灭,反而得以不断光大。日本学者梅原称“太阳崇拜才是人类文明的原点”,的确证明太阳文明的基本精神;但也如“文革”这种太阳现象一样,太阳文化复杂而庞大,正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样,值得研究,更值得深思。
八、各地太阳节略述目前,世界上已经有许多国家举办了太阳节,其中秘鲁举办的太阳节还被列为全球十大特色节日。亚洲地区日本、韩国也有多种形式的太阳节。6月24日是秘鲁印第安人-克丘亚人最重大的节日,在库斯科市近郊的印加遗址萨克萨瓦曼城堡举行庆典,祭奉太阳神,也称为太阳祭。每年都吸引大批的国际游客,十分兴盛。克丘亚人的祖先是印加人,他们崇拜太阳,“印加”意即太阳的子孙,他们的国王也叫“印加”。库斯科是印加帝国的首都。云南的白族古往今来,对太阳的崇奉随处可见。在民间,冬月十九日太阳生日这天,遍布白族乡村的莲池会、洞经会都要举办“太阳诞“祭祀活动,仪规程序庄严隆重,参加人数众多,有专门的传世经文讽诵。老人们还要制作表、诰呈献,表达对太阳的感佩之情,祈求太阳神给予保护庇佑,保佑村庄和民众和平祥瑞、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活美满。喜洲大庙中还有一个大殿称为“太阳宫”,祭祀太阳神。祭天坪喜洲是白族社会的代表地区之一,喜洲是大理地区文化发展的一个摇篮。就在喜洲西南两三公里处苍山脚下,古时,有一片宽敞的平畴,称为“者害白”。“者”是祭,“害”是天,“白”是坪坝,“者害白”即是“祭天坪”。在“者害白”原址上,至今保留着一个著名的农贸集市,名为“匹知”(白语称太阳为“尼匹”)。《山海经》记载,中国的太阳崇拜起源于山东东部沿海的日照一带:“东海之外,甘泉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羲和,为帝俊之妻,是生十日,常浴日于甘渊。”《山海经&#8226;海外东经》:“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汤谷即“旸谷”,神话传说中太阳升起之处。日照的天台山主峰有5000多年前开始使用并延续了近3000年的远古太阳神祭坛遗址,山中现存有汤谷,汤谷之上有远古部落遗址、太阳神石、太阳神庙、刻有北斗七星的观星台、反映太阳崇拜的石刻岩画和古人确定四季的量天台等遗迹。日照,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历史记载最早见于宋元佑二年,当时这里拟建置镇,因发现每天凌晨太阳从海中冉冉升起的时候,那一缕缕阳光最先照到的就是这片土地,所以取其“濒海日出处初光先照之意”而命名。据传日照天台山就是该神话的发生地,天台山许多古代岩画,既有男女人形围着太阳欢呼跳跃,也有力拔山兮的壮士拖曳弓箭面对太阳跪拜祈祷。中国历史上起源最早,流传最广的太阳生日是农历六月十九,日照地区有在这一天过太阳节,祭祀太阳神,为太阳过生日的习俗。日照地区的太阳崇拜习俗以太阳节(涛雒老母庙庙会)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为宏大,影响最为广泛。周围几百里的乡民都来赶庙会,祭太阳,祀老母,祈求五谷丰登,幸福安康。老母庙庙会(太阳节)大型节庆活动一直延续到解放前。民间的祭祀活动一直没有停止。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革”开始,红卫兵到这里破四旧,将老母像、佛像砸毁。到七十年代人们在这里采石,老母庙被彻底破坏了。在民间,人们在太阳节这一天仍然保留吃面饼的习俗。据说这饼比照太阳的形状,越做越大,大的就叫锅饼,小的就叫煎饼,这也是山东大煎饼的由来。近年来,日照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业已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以太阳色为日照市的主题城市色调,从视觉上集中体现太阳文化。日照是一座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的港口城市。日照市已经建设了两个以太阳文化为主的旅游景区:天台山景区和太阳山景区。日,农历六月十九,传说中太阳的生日,日照市隆重举了行2010年日照太阳节祀日大典,重新恢复太阳节活动。古蜀地金沙人也是崇拜太阳的,在金沙遗址发现的“太阳神鸟”金箔就充分体现了先民们对自然的崇拜与热爱,太阳崇拜是金沙人永恒的祭祀主题。每年2 月份的成都金沙太阳节,让人一览金沙、古蜀、中国、世界的太阳崇拜文化,古今中外,尽收眼底,并有专业的演出队伍呈现不同地域、民俗的太阳文化表演,在寒冷的冬日里带来太阳般的温暖。古蜀文化中有大量反映太阳崇拜的遗迹和遗物,表明了古蜀王国太阳崇拜祭祀活动的昌盛。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铜太阳形器、青铜神树等,都真实体现了古蜀先民对太阳的崇拜。在金沙遗址中,太阳崇拜的信仰体现得更为清晰和突出。太阳节的灯展在太阳神鸟广场上,树起9 面气势宏大的太阳鼓灯,最大一面高达15 米。鼓身通体透光,鼓面纹样变幻无穷,光芒四射的太阳鼓心,被飞翔的太阳鸟环绕,和太阳神鸟雕塑相得益彰。
九、从化的太阳资源地球上北回归线(北纬 23.5 度)穿过的地方,多属沙漠和草原地带,唯有经过中国云南、广西、广东、台湾四省时,却是另一番景象。这一带林木繁茂,郁郁葱葱,雨量充沛,物产丰富,人们称之为“神奇的回归绿带”。而广州从化,正是这绿色冠冕上最耀目的一颗宝石。从化,位于广州市城区60 公里的东北部,景色如诗如画如梦如幻,是名副其实的“广州花园”。180 多万亩青山恰似碧绿莹润的翡翠,100 多个湖泊水库犹如天女洒落人间的颗颗珍珠镶嵌其间,清澈的流溪河长157 公里,流光溢彩。辽阔的森林,芬芳的野花,不时窜起的飞鸟,美丽自然健康的人居环境让人缱绻流连。荔枝、蜂蜜等特产丰盛。从化自然景观多姿多彩,地理环境多元化,地势自北向南倾斜,东北高,西南低,地形呈阶梯状。全市总面积1985 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为57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 万人。从化建县于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 年),隶属广州府,距今已有500 多年历史,1994 年撤县建市。境内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川流纵横,水资源丰富,年均气温19.5℃~21.4℃,年均降雨量1580mm。森林覆盖率高达68%,有国家级森林公园2 个、广东省级森林公园1个、市(县)级森林公园14 个,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和广州市级自然保护区各1 个,被喻为“广州母亲河”的流溪河流贯全市。秀美从化,是广州生态卫星城和重要自然生态屏障,是全国著名的“荔枝之乡”和温泉旅游胜地,公路、铁路、水路、电信发达,是宜游、宜居、宜商、宜学之地。从化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从化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体系,打造了鲜明的“温泉之都,生态从化”的旅游整体形象,从化旅游的新地标不断涌现,从化的旅游品牌形象不断提升,从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亦日渐扩大。至2010年12月底止,全市有各类品牌旅游景区景点40多处,包括国家4A级景区1处、国家3A级景区和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1处、在评国家3A级景区4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处、省级森林公园1处、广东省和广州市旅游特色村4处、全国红色旅游村1处、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物保护杰出项目奖第一名的建筑1 处、广东省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2处、市星级农家乐23处、中国绿色名镇2个。全市有各类旅游接待场所600多家,其中设施较完善的宾馆饭店有50多家,四星级酒店2家,三星级酒店10家,二星级酒店2家,在评四星级酒店2家,在建或筹建的五星级酒店7家。全市有餐位5.5万多个、床位1.6万多个;有较大型的旅游购物商场及土特产专卖店60多家;旅行社6家及分社3家门市部7家。旅游经济运行水平正在不断提高。2006年~2010年,从化市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接待人数大幅提高,累计接待游客达3124.6万人次,累计旅游总收入达104.58亿元人民币,年均递增均超过30%,旅游经济正以朝阳产业的态势迅速成为地方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发展为从化产业调整、应对世界经济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化自然风光秀美,温泉、森林生态和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独特;乡村旅游有很大特色。近年大力发展现代休闲观光农业、特色农家乐旅游村、特色农业采摘活动三大类乡村旅游。重点打造生态、农耕、运动、观光、怀旧、休闲六型农家乐。全市共有乡村旅游景区30多处(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各种类型的农家乐100多家,开展旅游接待的大小农庄近300个,从业人员达1万多人。2010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约490万人次,占全市总接待量48%;乡村旅游总收入约10亿元,占全市旅游总收入28 %。在北部片区相继建成溪头旅游村、宣星运动谷等乡村游示范点和碧水园、农家庄园等一批星级农家乐,小杉旅游村、狮象村农家乐等亦在规划建设中。依靠“乡村游”兴旺起来的溪头村、宣星村,农产品变成了旅游商品,农家村屋变成了农家旅馆,田间小道变成旅游休闲步道。从化市乡村游的发展,有效改善农村面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已成为从化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回归线也是热带和北温带的分界线,人跨立在这条线上,就等于脚跨两带,南面是热带,北面是温带。北回归线具有特定地理含义,在地理学、气候学、生物学、农业科学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每年夏至日,太阳将垂直射向北回归线,这一天的正午时分,站在漫长的回归线上,先后出现“立竿无影”的独特景象。广州北回归线标志于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五日动工,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七日竣工,座落在从化太平场水泥观测墩正南460米的从化太平场油麻埔村,标高25.6米,土名三甲子的坡地上,地处北纬23°26′28″.44(1985年北回归线纬度值),东经113°29′,由底座、碑身和顶球三部分组成。碑身高23.5米(暗喻北回归线纬度值约数为23.5°)。总高30.35米,是全球最高的北回归线标志。标志周围为占地1.87公顷的北回归线公园,公园内栽有乔木、灌木、花草等观赏植物40余种。广州从化北回归线标志,在1998年海峡两岸北回归线学术交流联谊会上,被推举成为省级标志。从化富有丰富的太阳文化资源,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如何整合资源,推动经济、旅游等产业发展,借助太阳在北回归线每年的“华丽转身”打造独特太阳文化品牌,是一项有深远战略意义的重大课题。 (文中引用丰富资料,未能一一注明出处,谨向作者致谢)&北回归线的明珠“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广东从化经济开发区科协主席 李世友
<FONT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年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域经济专家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城市经济研究中心主办的“辉煌60年&#8226;中国特色开发区可持续发展创新高峰论坛”颁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奖项。经专家调研、网上投票、综合审核,最终广东从化经济开发区以高票荣获十大“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的称号。从化经济开发区之所以成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的开发区,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去布局、经营、建设、管理开发区,最突出的就是他们对土地的有效利用上,用最少的土地创造了最好的效益,为全国省一级开发区作出了榜样。很重要的一条,从化经济开发区是北回归线上唯一的经济开发区,是北回归线上的一颗经济开发活动的明珠。我们将紧紧抓住这个北回归线“夸父追日”的非常难得科普活动的机遇,做好开发区进一步扩区、拓展、提高的工作,特别是一定要瞄准信息产业、日用化工产业、机场后台服务产业做好文章,把这个已经有光荣历史的开发区再进一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真正打造成为全国不管从量上还是质上都具有影响力的开发区。&北回归线标志要具备“六要素”广州五羊天象馆 李建基2011年夏至(6月22日)是广东从化北回归线标志和汕头北回归线标志揭幕25周年的日子。25年来,广东北回归线标志的建成,对宣传天文科学,普及地理知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大陆共有5座著名的北回归线标志。从东往西排列,它们是广东汕头、从化、封开;广西桂平和云南墨江。这5座北回归线标志,各具特色,但也存在不足,应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完善。建立北回归线标志,除了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和趣味性外,也应当符合一定的规范和标准,笔者认为,北回归线标志需要标注和具备“六要素”:一是地理纬度。虽然各个北回归线标志都标有地理纬度,其数值准确到0.01秒,但在实际上,从化北回归线标志碑文纬度值可能与实际纬度值相差2.45秒,封开北回归线标志碑文纬度值可能与实际纬度值相差4.09秒。因此,有关方面必须重新测量、鉴定。二是地理经度。有的北回归线标志没有标出经度,如从化北回归线标志和封开北回归线标志就没有标出经度,人们难以测算“夏至”何时日上中天,立竿无影。三是海拔高度。我国的北回归线标志,几乎都没有标出海拔高度。海拔高度是重要的地理要素,是分析当地气候、植被、林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状况等方面的重要参数之一。如果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即使在赤道,也可能终年积雪,乔木也难以正常生长。四是夏至日上中天时间。广东汕头、从化;广西桂平和云南墨江北回归线标志,都没有标明夏至日上中天的时间。夏至何时观察最佳,众人不知。封开北回归线标志虽然标上夏至日上中天时间是12时34分,但比实际日上中天时间大约提早了两分钟。五是夏至太阳直射当地北回归线标志的年份,也就是历元。北回归线是一条“漂动”的纬线,每年的纬线值都不同。目前,北回归线每年由北向南移动大约14.4 米。因此,要标出当地北回归线标志的历元时间。据分析,目前广东3 座北回归线标志,一年比一年远离真正的北回归线;而云南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又一年比一年接近真正的北回归线。太阳可能在2038 年垂直射向云南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六是夏至应有观察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设施、仪器。为了使公众在“夏至”能观察到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我国大陆5座著名的北回归线标志都设有“窥阳孔”。但有的北回归线标志“窥阳孔”,只能满足几人或十几人观看。建议各地的北回归线标志,不但要设置“窥阳孔”,而且要在附近建有地平式日晷和赤道式日晷。这样,不但可以容纳多人观看,而且还可以全年天天观察太阳的方位角、高度角、廿四节气状况、日上中天时间、全年时差的极大值和极小值等等。目前我国大陆著名的5座北回归线标志,尚未同时满足上述要求,亟待逐步完善。(日)&肇庆出米洞的古科学内涵五羊天象馆 李开乐摘要:位于肇庆市区不远的出米洞,目前是一处烟熏石头黑,内部建造寺庙供奉着神像让村民祭拜的所谓“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从洞的构造、每年夏至前后在洞中的太阳直射奇观、洞名等事实,结合广东水稻种植和成熟节奏,经过综合分析揭开了神话背后的本质,可知该出米洞实际上应该是先民因青黄不接而对稻米产生迫切需求而得名,从而推理得出肇庆出米洞应有古科学内涵,很可能是日、月观测以及古农业和古历法的研究基地,呼吁政府部门给予充分重视。关键词:广东肇庆 出米洞 古科学内涵 独特旅游景点一、肇庆出米洞情况简介肇庆出米洞,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北郊,距离市区不远,是与肇庆七星岩相同地质的中空石灰岩山包被多方向爆开了口的岩洞。石洞内宽约两百平方米,洞顶有“天窗”约5×2平方米,与地面相距10多米,光线可垂直照到洞底。从互联网上可阅到资料:“洞内构筑寺宇,称石洞神庙,始建于初唐,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庙中供奉的周氏神,四邻乡亲朝拜者甚多”,“古庙旁,有一人形石笋面北而坐,其下有一小洞,洞口光滑,传说有米从中吐出”,“一贪心庙祝……将洞穴凿大,希望米流如水,滔滔不绝,岂料事与愿违,洞穴一凿,再无米出矣”。由此看来,在民众眼里此出米洞乃神灵胜地,“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的名义也因有庙而成。二、肇庆出米洞名称的由来分析肇庆出米洞位于北纬23°08′,在北回归线(23°27′)以南,每年夏至前后,太阳有两次直射到此地,具体时间是6月11~12日以及7月1~2日。到了其时的正午时分,太阳光柱从“天窗”垂直投射到洞底地面,约半小时后消失。此种奇观一年就此两次,每次就此一两天,而每天可见的时间也只那么半小时。该奇观真可谓难得一见,该天然的地点又是世上稀有。虽然我国各地有不少“出米洞”,但唯有肇庆出米洞才有此奇观,因此实在不宜再对它假以跟其它地方相同的神话,从而掩盖了本来的古科学内涵的本质。究竟有何古科学涵义呢?可以想象得到,广东远古的先祖们最早就集居在这个天然的山洞里,他们除了打猎之外也逐渐学农耕。那时刀耕火种,也无历法,怎样耕作?怎样掌握季节呢?当然研究四季变化,按照冷热将一年分为几个时段,以便于掌握下种和收获的时机,这是最首要的。于是乎,肇庆出米洞就成了广东的先祖贤人研究天文历法的天然设施和基地了。按照目前广东种植水稻的情况看,早稻的大收割期正好在6月底到7月初,而6月11~12日前后是稻穗点头和开始黄熟的时候。显然这个种植习惯是自古传承下来的,这种种植规律的应用正是先祖们对天文历法和耕种技术潜心研究并结合了实践的成果,我们应该思今而不忘古。冬去春来,先民们勤耕力种,每每到了6月11~12日前后却总是青黄不接、求米心切之时,人们是多么渴望收获啊!住在出米洞里的先民们这时突然见到了太阳直射奇观,知道盼望已久的收获季节就快到了,你说该有多么高兴啊!再到了6 月底至7 月初,也就是一年中的第二次太阳直射洞底之时又正好是大收割的“出米”高潮。很奇妙,两次太阳直射出米洞正好对应着青黄不接和大收割这两个关键期,于是乎,“出米洞”的名字不就很自然地产生出来了吗?这才是肇庆出米洞名称的真实出处哩!此“出米洞”名称的真实来历,应该有其历史上十分厚重的科学内涵,不应该是小石洞自动流出米来的神话。此洞其实是广东远古的先祖们开始研究天文历法,用以指导科学种地的天然设施,是极其稀有的天然科研文物胜地。看来,有关部门对此种天然文物的认识尚缺乏科学观念,才使文物的性质发生了如此严重的变味。三、肇庆出米洞古科学内涵及被发现过程1958年发现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狮子山岩洞中的马坝人,距今约13万年。显然,居住在肇庆出米洞中的古人,其年代应与马坝人的年代不相上下,最少也有几万年以上,因为人类的逐渐发展必然会在同一个大时期里从不同的山洞里先后迁移至洞外居住。在古人移居到出米洞外之后是否会对该山洞做过进一步的改造和利用,使这个特殊的山洞更成为古人天文历法研究的专用基地,这似乎有些迹象,但尚未确定,有待进一步探讨和论证。但是,该洞的洞口和天窗更应该是早期地质变化天然形成的,是日射和月照观测的优越条件,肯定会被先祖们利用于对日、月的运行进行观测,并初步开展过天文历法的研究,对农耕节气的日期做出确定。然而,那段历史后来必然被逐渐中断了。到了初唐时期在石洞内建造神庙的时候,相信都已无人知晓该山洞的有关远古历史。而再到后来的人们就更只看到洞中有庙,庙旁有“出米洞”,只知此地乃神灵胜地,对更早和洞中更重要的古科研史却完全一无所知了。若干万年前居住在山洞里的祖先们所艰难缓慢走过的生活、生产、科研的崎岖小路不见了,肇庆出米洞中的古科研活动终于变成了当今的奉神祭拜活动,这是多么令人遗憾啊!这不能责怪我们的祖先当时没有将历史作了记载,因为文字的出现要比科研晚,比生产和生活就更晚。这只能责怪我们这些不孝子孙的脑袋里少了一根弦,只会从神像去简单了解一两千年来的人类历史,不去探知上万年前的远古祖先的生活、生产、科研活动。我们对历史的研究不能一味强调必须根据文字记载和文物考古来下结论。刚步入初级文明的古人就没有文字,也没有文物遗迹可考,怎么办?看来,科学的综合推理分析的方法应该得到重视。史上岭南被称为南蛮,是否就意味着岭南是后文明的地域呢?五羊天象馆馆长齐步云先生不忍岭南的古文明被无端埋没掉,认为岭南地域气候条件优越,最适合人类生存,也最适宜农业生产,北回归线又贯穿其中,最利于对日、月的运行规律进行观测和研究,所以岭南地域必定是较早进行历法研究和创制农历的地方。于是,他发财不忘科研,对岭南古人的文明历迹孜孜探求,除了收集古书典籍之外,多年来奔走于岭南各地山川,终于发现了肇庆出米洞最具有古科学内涵,明显是古人观测日、月,研究历法的基地。四、应该重视恢复肇庆出米洞的古科研基地原貌笔者日随同齐步云先生初次到了出米洞参观,发现了此奇洞既高兴,见到了当前的情况又很遗憾。洞内烟熏石头黑,连“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石刻牌匾也只谈庙宇历史,毫无古科学的内涵。当然,石洞一两千年来的庙宇历史也可以保留,但按笔者之见,应该更重视将石洞的历史上溯至若干万年以前,认真把它的科学史开发出来,将先祖生动活泼进行科学研究和辛勤劳作的图景绘制出来,洗刷干净洞里被熏黑了的石头,探究此洞在四季定点、节气定格等天文研究中曾经起过哪些作用,有过哪些具体印记,让洞内充满古科学的气氛。另外,可以在岩洞外面另设香炉,或者另建神庙,将那些信奉神灵的烧香者引出洞外。必须清醒认识到,真正主宰着“出米”的神灵其实就是劳动人民自己。从“出米洞”名称的由来我们可以想象出一幅广东先民们钻研科学、辛勤耕作、渴望收获的多么生动的古图景呀!我们这些子孙后代怎么能够忘记他们呢?怎么能够忘记古天文的研究就是从这个洞里开始的呢?我们认为应该将肇庆出米洞建设成为几乎是世界上难以再找第二例的“古科研基地”,也让它成为世界有名的独特旅游景点。希望有关政府部门给予充分重视。(2011 年6 月14 日)&北回归带上的地理景观——浅析“回归沙漠带”与“回归绿带”中山大学 广州五羊天象馆 梁必骐
摘要:本文讨论分析了北回归线的意义,北回归线上四大沙漠(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塔尔沙漠和齐瓦瓦沙漠)和“回归绿带”的特点,探讨了回归沙漠带及其“绿洲”形成的原因。结论指出,“回归沙漠带”的形成主要是回归线附近地区长期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所致;而“北回归绿带”的出现则是亚洲季凤影响的结果。关键词:天文学 地理学 北回归线 沙漠 绿带
一、引言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除了不断自转外,还以椭圆形的轨道绕着太阳旋转,即公转。地球的自转产生昼夜更替,而地球的公转则形成四季轮回。地球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交相成66.5度的夹角,因此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光垂直照射地球表面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有时直射北半球,有时直射南半球。把太阳光直射在地球最北面的点连成一条纬度线,就叫北回归线(Tropic of Cancer)。每年只有夏至日(6月22日)正午12时左右,有一瞬的时间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从这一瞬开始,北半球进入夏季。当时我们在北回归线上可以看到“立竿不见影”的天文现象。一年之中太阳光的垂直照射点在北回归线到南回归线之间移动,所以每年在北回归线只能看到一次太阳直射地球的“立竿无影”现象。北回归线位于23°27′N,实际上是一条看不见的假想线,人们在沿线建立标志塔,就让人能直观地看到北回归线的客观实体,感觉到这条纬线的存在。到目前为止,中国是世界上建立北回归线标志最多的国家。中国在北回归线经过的地方,如台湾的嘉义、花莲,广东的汕头、(南澳)、从化、封开,广西的桂平、(武鸣)和云南的(西畴)、墨江都建起了标志塔。
二、北回归线的意义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南至南回归线的区域每年太阳直射两次,获得的热量最多,因而形成为热带。因此南、北回归线是南温带、北温带与热带的分界线;南极圈、北极圈(90 度减去回归线的度数)则是南温带、北温带与南寒带、北寒带的分界线。北回归线经过地球上16个国家和地区,它们多属沙漠和草原地带,如北非的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的阿拉伯沙漠,印度、巴基斯坦的塔尔沙漠,北美的墨西哥沙漠等等,即所谓“回归沙漠带”。但经过我国云南、广西、广东、台湾四省的地区,却是另一番景象。这一带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林木茂盛,物产丰富,到处是生机盎然的绿色大地,人们称之为“神奇的回归绿带”,也就是所谓的“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无论是沙漠或是绿洲,都具有不同的地理景观,自然生态各有特色,所以北回归线不仅是气候带的分界线,而且对天文、地理、生物、气候的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北回归沙漠带地球上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15°~30°纬度带),由于常年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所控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气流下沉,气温又高,降水量小而蒸发量大,所以气候干旱,因而逐步形成沙漠地带。世界上的沙漠多分布在那里,其中包括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塔尔沙漠和齐瓦瓦沙漠,故称为“回归沙漠带”。撒哈拉沙漠(Sahara Desert)是世界最大的沙漠,几乎占据了整个非洲北部。该沙漠位于14°~35°N 之间,西起大西洋海岸,东到红海之滨,北临阿特拉斯山脉和地中海,南为萨赫勒半沙漠干草原的过渡区。东西约长4,800公里,南北为1,300~1,900公里,总面积约906.5万平方公里,约占整个非洲面积的32%。撒哈拉沙漠将非洲大陆分割成两部分,北非和南部黑非洲,这两部分的气候和文化截然不同,撒哈拉沙漠南部边界是半干旱的热带稀树草原,阿拉伯语称为“萨赫勒”,再往南就是雨水充沛、植物繁茂的南部非洲,阿拉伯语称为“苏丹”,意思是黑非洲。整个沙漠区分为:西撒哈拉,中部高原山地(包括位于阿尔及利亚的阿哈加尔高原、尼日尔的艾尔高原和乍得的提贝斯提高原),东部是最为荒凉的特内雷沙漠和利比亚沙漠。提贝斯提高原的库西山海拔3415米,是撒哈拉沙漠的最高点。撒哈拉沙漠也是世界上除南极洲之外的最大荒漠,气候条件极其恶劣,乃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长的地方之一。阿拉伯语的撒哈拉意即“大荒漠”。撒哈拉地区虽然气候炎热干燥,地广人稀,但盛产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据考证,撒哈拉沙漠大约形成于250万年以前。从现代的认识来看,撒哈拉沙漠的形成,除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外,还与紧邻亚洲大陆、埃塞俄比亚高原阻挡及西岸加那利寒流的影响有关。阿拉伯沙漠(Arabian Desert)位于埃及东部,尼罗河谷地、苏伊士运河、红海之间,在撒哈拉沙漠之东缘,又称东部沙漠。沙漠面积达233 万平方公里,为世界第二大沙漠。阿拉伯沙漠中部有马阿扎高原,东侧有沙伊卜巴纳特山、锡巴伊山、乌姆纳卡特山等孤山,南部与苏丹的努比亚沙漠相连,多为海拔300~1000 米的砾漠和裸露的岩丘。沙地常带红色,外形差异很大。西北部的内夫得沙漠和东南部的鲁卜哈利沙漠是阿拉伯的两个最大沙体,内夫得沙漠面积为6.4万平方公里,鲁卜哈利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连片纯沙沙漠,面积约为65万平方公里。两沙体之间是两个几乎平行的沙丘之弧。向东凸出的外弧是代赫纳沙漠,实际上是一条缓慢流向鲁卜哈利沙漠的流沙河,长约1,300公里,宽度不超过80公里。内弧较短,包括6个延伸出去的沙漠,处于中央纳季得西向石灰岩陡坡之间的低地。最大的沙丘在沙漠的最东部,高度超过240米,沙脊长达48公里以上,它们之间的低处常为盐沼。阿拉伯沙漠也蕴藏有极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阿拉伯沙漠纵跨12°~34°N,被视为热带沙漠。其形成的基本原因也是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长年盛行下沉气流,夏季酷热,气温可高达54℃,降水很少,年均雨量不足100毫米,有些地区干旱长达10余年。塔尔沙漠(Thar Desert)位于印度西北部和巴基斯坦东南部,西以印度河、萨特卢杰河为界,东以印度马尔瓦高原东侧为缘,面积约59万平方公里,亦称为“大印度沙漠”。海拔100~200米,主要为沙质荒漠,东南部多砾漠,沙丘一般高达30~90米,沙垄、盐滩地、龟裂地广布。沙漠中有季节性盐湖及干河道,地下水位埋藏较深。大部分地区无植物生长,只有少数耐干、热的植物生存。塔尔沙漠地区属亚热带荒漠气候。该地区不仅受副热带高压和信风气流影响,而且由于周围高原山地,特别是西侧伊朗高原的影响,很少降雨,年均雨量小于100毫米,夏季最热月气温达48~51℃。印度河河谷是古印度许多灿烂文明的摇篮,从遗留下来的古城考证,如莫衡佐-达罗与哈拉帕等城市,都有宽大的街道排水管,并且在许多房屋中都设有洗澡间。这说明那时的水源是充足的,季风雨可达印度河谷,但历史上人们对印度河流域的过度开发,导致了森林植被的破坏,这也可能加剧了沙漠的形成。齐瓦瓦沙漠(Qiwawa Desert)是墨西哥最大的沙漠,也是北美洲的最大沙漠,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占墨西哥总面积的12.6%。齐瓦瓦州北部是中央高原,南部是马德雷山脉,气候多种多样,北部温和,东部干燥,南部半温暖,西部山区半湿润。齐瓦瓦沙漠相当干燥,位于其东、西两侧的马德雷山脉,阻隔了来自墨西哥湾和太平洋的潮湿气流,这也是其主要成因之一。只有在夏季,一部分潮湿气流能穿过山脉,为齐瓦瓦带来充沛的季风雨。季风雨水流经沙漠的季节性河流、湖泊,并从地表下渗,慢慢积累形成丰富的沙漠地下水资源。不过,不同的地区,地下水含量、水位也不同。例如,横穿齐瓦瓦沙漠的格朗德河流域,地下水位在地表下4~6米,而在沙漠山区,含水层则深居地下60~212米。齐瓦瓦沙漠充满神奇,无论是水晶洞、干尸,还是世间稀有的洒脱美酒、仙人掌和奇异动物,都为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齐瓦瓦沙漠的夸特罗—塞内格斯山谷,有一片罕见的内陆沙漠沼泽,地下泉水涌出地面,形成许多大大小小的绿洲。这些地下水大都富含矿物质,几个世纪以来一直为人们所开发和利用。事实上,人类并不是唯一的开发者,据考证,在方圆150多平方公里的夸特罗—塞内格斯沼泽中,星罗棋布的泉水湖,养育了几百种鱼类、贝类及爬行类动物,犹如一个个水族乐园,水面则是野鸭及各种水鸟的家园。沙漠中的仙人掌多达1500余种,是世界上仙人掌最多的地区。奈卡山大约由两亿个石灰石山丘构成,内部到处都是洞穴,其中有一巨大的“水晶洞”,洞深330多米,洞中温度高达44℃,湿度达90~100%,洞穴内至少有170根巨型水晶柱,大的长十几米,直径两三米。这些“巨型水晶”,其实是“透石膏晶体”(硫酸钙晶体)。齐瓦瓦沙漠的形成也主要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所致,同时西侧山脉对海洋水汽的阻挡以及加利福尼亚寒流的影响也是重要因素。但夏季风雨水可进入齐瓦瓦,因此为沙漠绿洲和地下水的积累提供了条件。
四、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在地球的回归线及其附近地区,由于长期处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下,而且盛行热带大陆气团,气候炎热,干旱少雨,基本上是沙漠和草原地带。但是,中国南方和中南半岛地区却是例外,那里常年是郁郁葱葱的绿色世界,所以被称为“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究其原因,可以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南方大陆是属于热带、亚热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像x的符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