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传说设立陕北是哪个省省吗?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陕北方言里的某些动物就是“ci guai”“hen hu”,是两种鸟类,最好再说说有关的传说,故事之类的不是布谷鸟.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ciguaizi 说的是猫头鹰,在农村认为是不祥之物,落在谁家房头谁家要倒霉.henhu也是一种鸟我只知道这个 书面语还真的说不上来,有待高手解决!
.......谢谢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美食, 餐厅餐饮, 团购,生活,优惠券-大众点评网
抱歉!页面无法访问......
错误信息:
currentDate: 17:27:11
userIp:180.113.16.88, 10.76.44.11
userAgent:Mozilla/5.0 (compatible, MSIE 11, Windows NT 6.3; Trident/7.0; rv:11.0) like Gecko
(C) dianp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发布的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详见 。简介/陕北说书
陕西曲种。流行于陕西省北部延安、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穷苦
运用陕北的民歌
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后来吸收眉户、秦腔以及道情、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陕北说书。说书的演唱形式是由艺人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弹自唱,说唱相间,分为“三弦书”与“琵琶书”两种。后经民间艺人韩起祥等人改革,一人可同时操5种乐器伴奏:大三弦或、梆子、耍板、名叫“麻喳喳”的击节木片、小锣或钹。陕北说书唱词通俗流畅,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一般采用五字句或七字句,但又不受字数的局限。曲调激扬粗犷,富于变化,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常用的有“单音调”、“双音调”、“西凉调”、“山东腔”、“平调”、“哭调”、“对对调”、“武调”等。
说书艺人善于运用各种不同的曲调来描摹形象,表现人物的情绪。陕北说书的传统书目很多,长篇书目有《花柳记》、《摇钱记》、《观灯记》、《》等;短段有等。
韩起祥从40年代初便开始配合斗争编演新书,几十年来创作了《王丕勤走南路》、《刘巧团圆》、《翻身记》、《宜川大胜利》、《我给毛主席说书》等几十种作品。
改编的现代书目有《王贵与李香香》、《参军》等。说书在发展中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和演唱风格,有影响的说书艺人还有刘绪旺、党福祥、王进考等。
历史溯源/陕北说书
陕北说书悠久,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多年的西周时代。秦汉时,在宫廷已有了管理说书的“稗官”,这是专门设立用来搜集民间“街谈巷语”、“里巷风俗”官职。另外有以滑稽取乐职业艺人叫“俳优侏儒”。
1957年四川成都市郊的一座汉墓中出土了一个汉代说,它袒露上身,左臂掖鼓,右手握锤欲击,张口垂目,神态自若正在说讲有趣的。说明在两千多年前说书就很盛行。至宋代通俗说唱统称“”,大抵说宋时,盖汴京遗俗。
说书形式较为普遍,清同治、光绪年间,曼殊、震钧《天咫偶闻》卷载:旧日鼓词有所谓“子弟书”者,始初于子弟,其词雅驯其声和缓。
中对于说书亦有这样的文字记载:“清朝年间,这里便有……刘弟说传奇颇靡靡可听……韶音飞畅,殊有风情。不即江南之柳敬亭乎。”再次说明了在二百年前,陕北说书艺术发展已达到较高艺术水平。
艺术特色/陕北说书
陕北方音三弦书
陕北说书的传统是艺人采用陕北方音,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弹自唱、说唱相间地叙述故事。根据伴奏的不同,或称之为“三弦书”,或称之为“琵琶书”。
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陕北说书在著名艺人韩起祥等的改造下,发展成一人同时操用大(或琵琶)、梆子、耍板、名叫“麻喳喳”的击节木片和小锣(或钹)器进行伴奏的曲艺说书形式。激扬粗犷陕北说书的唱词通俗流畅,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曲调比较丰富,风格激扬粗犷,陕北说书书词的曲调很多,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其中常用的有:、双音调、西凉调、山东腔、、哭调、对对调、武调等。别具一格陕北说书书词的曲调很多。除了们特有的开场白或特定的唱词外,几乎不加任何限制,可以由艺人任意发挥。好的民间艺人,在唱词中大量引用、陕北道情、剧、陕北,甚至、眉户、、晋剧、京剧的曲调,说得上是集各种唱腔于一炉,加以冶炼,然后形成一种别具一格的唱词。
代表节目/陕北说书
陕北说书的节目很多,其中代表性的长篇有《花柳记》、《摇钱记》、《观灯记》、《雕翎扇》等。短段有《张七姐下凡》等。从20世纪40年代起,陕甘宁边区文协成立了说书组,由新文艺工作者林山等帮助韩起祥和其他艺人陆续编演了一些配合革命斗争的新书目,如《刘巧团圆》、《王丕勤走南路》、《宜川大胜利》、《翻身记》、《我给毛主席说书》等。
代表艺人/陕北说书
陕北说书韩起祥()
中国陕北说书演员。男,汉族,陕西人。3岁失明,13岁学艺,30岁能说唱几十部书,会弹50多种民歌小调,是陕甘宁边区的盲演员。他自编自演了500多个新段子,热情讴歌新人新事新风尚。他的作品生活气息浓厚,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民间艺术特点。他还改革了说书的音乐伴奏,增加了梆子、耍板等乐器,并创造性地把陕北民歌信天游以及道情、碗碗腔、秦腔、眉户等剧种的曲调融于说书中,使这一艺术形式更加丰满。几十年中,他克服困难,坚持深入农村&,为广大农民演出&,为曲艺界树立了榜样。代表作有《刘巧团圆》、《翻身记》、《宜川大胜利》、《我给毛主席去说书》等。
张俊功(1932年—2008年)
中国陕北说书演员。男,汉族,&陕北横山县人,陕北说书的一位改革者,一生致力于民间说书,是陕北说书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早在上个世纪在70年代,张俊功扬起了改革说书的大旗,把坐场改为走场,把一人改为多人,自成一派。改革后的陕北说书,人物角色分工更加明确,互相酬唱应答,有了身段及表情表演,并且讲究舞台风度、手、眼、法、步等规范。张俊功对陕北说书的改革,使这项民间艺术得以大力发展。主要作品有《》、《金镯玉环记》、《对鞋记》、《观灯记》、《》等。
延安市人,是年龄最长的徒弟,半盲人,53岁。1964年,随师傅张俊公学艺,是安塞曲艺队队长曾于1995年荣获。
陕北说书表演艺术家,男,陕北人,1962年出生。,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优秀青年艺术家。盟员。在延安曲艺馆任职。他表演的陕北说书,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大型文艺演出、比赛并获奖,十七次上中央电视台表演节目。
还有田治枝等众多的陕北说书表演艺术家,为陕北的说书艺术的传承和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民间传说/陕北说书
陕北说书起源何时,很难细考。民间从时就有陕北说书。相传很早以前,有一个老汉生了三个儿子,长大后给人家当,赶牲灵,大儿子叫大黄,让奴隶主把一只手剁了,二儿子二黄的一只腿被打坏了,三儿子三黄让主人把眼睛扎瞎了,弟兄三人流落到陕北的青化县乞讨为生。一天大黄拾到两片烂木板,敲打着木板沿门乞讨,说上一些吉利话,主人便赐给他们一些残汤剩饭,有一次人家吃羊,他们捡来羊肠子,晒干绷在木板上,就弹出声音来,后来他们弟兄三人自制了琵琶,从此相互配合,边打、边弹、边唱。
二黄心想大哥去世后谁来敲梆子,他灵机一动干脆把两块木板绑在腿上自打、自弹、自唱。后来老大、老二去了山西临县一带,三黄却留在了陕北,婚后生了五个儿子,并将弹琵琶的技艺传授给儿子们。
老大成家后收了三十六个徒弟,将三弦传给了十八个徒弟,在榆林一带安了家,把、琵琶、三弦的技艺传授给了后人。这一足以见证陕北说书的历史久远。
陕北说书是陕北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深受陕北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喜爱。陕北说书最适宜在田间地头、庭院炕头上演出,听众可以是几百或几十人,也可以是几个人。说书艺人一般为一个人,怀抱三弦或琵琶,脚绑木板,手弹三弦脚打板,边说边唱,边唱边说,一些短,也可以一唱到底,不说一句:或一说到底,不唱一句。
主要历程/陕北说书
关于陕北说书的起源,推算起来,当和宋元话本及民间的莲花落有关。宋元话本历史已很悠久,故事性、趣味性很强,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但“说话的”只是干说,不用任何伴奏;在陕北农村,是叫做说古朝或说《西游》的。
说的人也不以讲故事谋生,只是在业余时间的一种自我娱乐。莲花落,从古代典籍或戏曲可查到,历史也很悠久了。开始,只是乞丐行乞时才敲打的一种极简易的打击乐,边敲边打边信口唱上几句,以引起好心人的同情,以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求得善良人的施舍。
,为的就是乞讨谋生。陕北说书在旧社会是的一种谋生的手段,盲人以说书挣几个糊口钱,行似乞讨,和打莲花落也差不了多少。但不再是干唱,而有乐器伴奏;不再是随便唱,而是有了故事,要细说故事情节。
不作定论的定义是,陕北说书借用了宋元话本以及其它演义小说的故事,采用了莲花落唱的形式,再添了一件乐器(三弦或琵琶),从而便发展成了一种特有的民间艺术。
主要特点/陕北说书
陕北说书书词的很多。除了艺人们特有的开场白或特定的唱词外,几乎不加任何限制,可以由艺人任意发挥。好的民间艺人,在唱词中大量引用陕北民歌、陕北道情、陕北秧歌剧、陕北碗碗腔,甚至秦腔、眉户、蒲剧、晋剧、京剧的曲调,说得上是集各种唱腔于一炉,加以冶炼,然后形成一种别具一格的唱词。
很长时间以来,陕北说书是的专利权。老盲人教小盲人,收徒,全由口授。师傅耐心地传授,认真地记忆,一代又一代,就是这样延续的。
在,明眼人是不学说书的。一是因为不道德,不能夺了可怜的盲人的生意;二是耻于操这种行业,认为是下贱的,不高尚的营生。没有有知识的明眼人的指导,全由既是目盲又是文盲的盲艺人在极其狭小的圈子里创新发展,遂使得这种民间艺术虽然是群众极喜欢的一种民间艺术,可终归得不到大力发展。
在旧社会,从事说书的盲艺人为了糊口,还差不多都兼搞算命、扣娃娃、送鬼等活动。算命又多为“瞎子滚流星”,即须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以及由天干地支组成的、乙丑、丙寅、丁卯等六十个干支序列背得滚瓜烂熟,记住其中的某一个干支是哪一年,然后测生辰八字;按照,推断一个人一生的。瞎子滚流星因系盲人所为,少了察言观色,又兼有一成不变的定论,因此很能迷惑愚昧的人们,危害当然也很大。扣娃娃,有特定的书词,其书词是:
陕北说书一柱名香上天空,
天罗万象景致文。
打起铜锣铁面鼓,
我在玉皇前点神兵,
点起东方青甲神,
青甲神,爱穿青,
青人青马青将军。
马后又捎春天的神。
一根天绳丈二的长,
一把铜锁够九的斤,
我在东方路上锁鬼精。
有事鬼精锁回的城,
无事鬼精打在后,急急如律令。
全长共四段,要把东西南北都点到,书词也是一成不变,毫无创造力。但因是保佑性质的,也颇能迷惑人。有时,被扣过的娃娃还要拜瞎子为“干大”,以便能消灾灭难地长大成人。
陕北说书长期在农村演出,唱词生活气息浓厚,通俗易懂。例如形容古代是:“头大如斗,眼赛铜铃,口似血盆、牙赛钢锥,捶头一攥炒菜盆,两只老脚赛门樽”。曲目内容多以“奸臣害忠良,相公招姑娘”为主。唱腔激越、粗犷,具有浓郁的陕北风情。
主要乐器/陕北说书
陕北说书长期在农村演出,唱词生活气息浓厚,通俗易懂。例如形容古代英雄是:“头大如斗,眼赛铜铃,口似血盆、牙赛钢锥,捶头一攥炒菜盆,两只老脚赛门樽”。曲目内容多以“奸臣害忠良,相公招姑娘”为主。唱腔激越、粗犷,具有浓郁的陕北风情。
陕北说书起源何时,很难细考。民间传说从三皇治世时就有陕北说书。相传很早以前,有一个老汉生了三个儿子,长大后给人家当奴隶,赶牲灵,大儿子叫大黄,让奴隶主把一只手剁了,二儿子二黄的一只腿被打坏了,三儿子三黄让主人把眼睛扎瞎了,弟兄三人流落到陕北的青化县乞讨为生。
一天大黄拾到两片烂木板,敲打着木板沿门乞讨,说上一些吉利话,主人便赐给他们一些残汤剩饭,有一次人家吃羊,他们捡来羊肠子,晒干绷在木板上,就弹出声音来,后来他们弟兄三人自制了琵琶,从此相互配合,边打、边弹、边唱。二黄心想大哥去世后谁来敲梆子,他灵机一动干脆把两块木板绑在腿上自打、自弹、自唱。后来老大、老二去了山西临县一带,三黄却留在了陕北,婚后生了五个儿子,并将弹琵琶的技艺传授给儿子们。老大成家后收了三十六个徒弟,将三弦传给了十八个徒弟,在榆林一带安了家,把、、的技艺传授给了后人。这一民间传说足以见证陕北说书的历史久远。
陕北最早的说书人,十有八九是瞎子或半瞎子,俗称先生或书匠。说书是他们谋生的一种手段,被人视为下贱的营生,明眼人是不说书的,很长一个时期说书便成了瞎子的专利。他们为了养家糊口,不光说书,还兼搞算命、看病、安神、谢土、保锁娃娃等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活动,长期在外,由残疾人或乞丐拖着瞎子,常年走村串户,以说书为生。随着时代的变化,明眼人也加入到瞎子说书的行列中来,给古老的陕北说书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陕北说书在形式上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原来的一人说唱变为两人对唱或多人走唱,所使用的也不再是单一的曲项琵琶或三弦,、板胡、笛子、等也参与其中,人数与乐器的改变更加拓宽了陕北说书的表现领域,同时也对书中人物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陕北说书分为单人说书、双人说书和多人群口说书三种,曲调也有九腔十八调之说,以平调为主,辅以欢音,苦音调、武调等调式,其音乐曲调的变化在整个说书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故事情节的表述,喜怒哀乐的渲染和平仄声韵起承转合,九曲十八调都能表现的淋漓尽致。
艺术传承/陕北说书
“弹起我的三弦定起个音,众位明公仔细听……”,陕北说书是说唱艺术,唱占了很大的比重,艺人们说:“说是骨头唱是肉”。在书场里除了听远古神话、历史传奇、百姓故事,还可以学
,说书人走州过县、见多识广,朝政大事、奇闻趣谈、张长李短等等,他都能给你说的活灵活现,并对那些邪、恶、丑,予以嘲笑和鞭达,对真、善、美大加赞美与颂扬。陕北说书中的每一部书很少有悲剧的结局,这在其它姊妹
中是很少见的。
陕北说书,这一民间大众喜闻乐见的说唱艺术,早在三十年代就取得了可喜的
就开展了改造旧说书活动,对一些宣扬宗教、封建迷信的书目进行改造,
、韩起祥等人创作了新书《刘巧团圆》、《宜川大胜利》、《翻身记》、《血泪仇》等几十部新书,当时深受边区群众欢迎。一九四六年八月,韩起祥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为
和朱老总说了新编书《张玉兰参加选举会》,听完书后,毛主席称赞道:“你的新书说得好……”。
全国解放后,韩起祥的陕北说书曾风靡一时,他一人就可以说五六百部新旧书,是陕北说书的一代宗师。提起陕北说书,人们就会想起这些人来:韩起祥()、张俊功、田治枝、解明生、曹伯炎…… 陕北说书有听头亦有看头。且看有看的讲究,听有听的决窍。
听书人分两类:一类专听故事,一类只咂摸音乐。你若是为听故事而来,就不妨挑一稳妥的地方,比如窑掌里的柴堆上,腿一伸、眼一闭、和衣往上面一躺,张开耳朵只管听。你会听到安玉定怎么爱上李桂花,刘玄德如何巧娶孙尚香;还会听到有情人私约后花园、新夫妻大乱红绫被。“好像那猫儿舔手心,好像那鸡翎扫脖颈;一阵价惊来一阵价麻,一阵价好似那葛针扎。”尘世上有一百分乐趣,保你不会听到九十九分。你若是听音乐气氛的,那就不同了。首先你得离开现场,拉开一些距离才行。
距离的远近,角度的低昴,因书文而异,因所处的季节、气候、时辰而异。大致说来,听“文”书宜近、宜春、宜晴、宜夜、宜无风有月。要是说书人的擅场设在窑洞里,你则铺个棉袄躺在土佥畔上,一边看天上的星月一边听。这时声儿柔,三弦鼓儿脆,甩板木鱼带铜者,加上一天清辉,半山月影,神仙是谁你就是谁。若是听“武”书便不同了。宜远、宜秋、宜月黑风高。最好是说书人的擅场设在沟底里的场院里,你坐在沟对面半山腰里的羊圈前。只有这样那些“盆磕盆、瓮磕瓮,铜勺笊篱舞流星”的热闹气氛你才可以悉数俯拾;那些“杀得人头乱点地,杀得人血照天啧”,“你马吱住我马鬃,我马要把你马囫囵吞”的肃杀气氛才不致于使你受惊。你可以居高临下一夜间阅尽历史沧桑,人间纷争而安然无恙。身后那圈羊正好作为一种合理的补充,羊群里有多少故事,人世上就有多少传奇。看书的人多于听书的人。看书的人也分两类:一类是看说本人,一类是看听书人或其它看书人。看说书人关键要看说书人的眼睛。尽管说书人大多是瞎子,但那眼睛照样有看头。书文说到欢快流畅处,那眼睛是眯着的,如一弯新月,如半边柳叶,如酒鬼嗅好汉,如馋汉舔陈醋。
这时候瞎子的眼睛和健全人毫无区别,你时时会把瞎子误认为常人,常人误认为瞎子。书文说到性命交关处,说书人的眉毛就突然不见了。只见两道黑条在额头上乱抖,眼眶儿缩成小小的一点不算,还使劲地向里边抽动。这时候的书文若不是“猪毛刷子凉水喷,挖心割肺下酒用”,就一定是“热起来好象个炉中火,冷起来恰似冰上霜”之类。这一喷、一挖、一热、一冷,着着都象打在说书人眼睛上。那眼睛便越缩越小,越躲越远,越陷越深,直看得人心头发紧、手脚发凉。不过你也不必太担心,那眼睛还是有它张开的机会。  
说书人的眼睛。总是在书文说到洞房花烛夜、男女偷情时才算彻底张开。“你年轻、我骨嫩,咱二人今晚上弄不成!”“叫一声仇人你慢慢筛,花格朵朵女娃娃没撑开。”这时候说书人的眼睛张得能吓你一跳。你会看见那拼命地往开睁,却怎么也睁不开,直扯得上下眼皮一齐血红,四周青筋突突直跳。这景象要放在平日,众人一定会落荒而逃。但此刻却不会。听书人早入了迷,一个个自顾不暇,谁还能顾了那些!入了迷的听书人更有看头。无论男女老少,无论你多熟悉的人,一到那种场合就和平时判若两人了。给你的感觉奇奇怪怪、难描难画,比你在澡堂遇见的熟人还古怪出十分。你会看到平时温文尔雅的人面露杀机,吃钢咬铁的人老泪纵横,面如冷铁的人俯仰大笑,巧舌如簧的人呆若木鸡。至于那些陈年光棍,,下台干部,无助老妪,其喘息、抽泣、鼻翼奋张,软嘴磨呐,就更是五花八门,花样层出不穷了。  
当然也有不动声色的听书人。他们往往是村里有威望有势力的男子和平时持重文静的少妇。他们把脸儿挺成板平,嘴角抽得生紧,一派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大家风度。其实这才是些真正听怯了书文的才子。看他们不须去看脸,只须看他们手脚的去处。
只要你稍一留心就会发现那女人的怀里揣着一只大手,那的腿弯里藏着一枚秀脚,且那手脚都不会安静。看到这儿你就应该把目光轻轻游开,不然便俗不可耐了。要知道这是些书文之外的故事。陕北说书,书里有,书外有故事,说书的,听书的,看说书的,听说书的,看听书的,听看书的,不听不看不言不语混书的,人人都有无数好故事陕北说书
陕北说书长期在演出,唱词生活气息浓厚,通俗易懂。例如形容古代英雄是:“头大如斗,眼赛铜铃,口似血盆、牙赛钢锥,捶头一攥炒菜盆,两只老脚赛门樽”。曲目内容多以“奸臣害忠良,相公招姑娘”为主。唱腔激越、粗犷,具有浓郁的陕北风情。
生活现状/陕北说书
在陕北每逢过
、祭祖、过生日、做满月或喜庆佳节都会请说书的前来助兴。说书一般由盲人手弹三弦,腿绑甩板,也有说书人击鼓打板,另一人弹弦相辅。
如今说书已经不在是盲人的专场了,一些年轻人也加入进来了,他们三五人组成一队,有男有女,有唱有说,配上现代器乐,走村窜户。
在陕北的大型庙会上你常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华灯初上时,男男女女的村民们就相聚而来,里三层外三层地围在说书人周围,这时醒木一响,三弦拨动,鼓声咚咚,方言开篇,唱词娓娓吟来,顿时里里外外鸦雀无声。
国家非常重视
的保护,日,该曲艺经
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26次
参与编辑人数:11位
最近更新时间: 21:55:09
贡献光荣榜
扫码下载APP发送验证码
未注册的用户手机验证后自动登录
30天内免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
绑定手机号
发送验证码
李自成没有死,曾秘密回到过陕北故里,米脂、横山民间早就有传说
李自成洪门天地会研究
2004年秋,我回富县太平村,重修《李锦家谱》(后改为《李自成家谱》)。在调查统计中,发现了一些十分敏感,鲜为人知的历史秘密:富县太平村竟然有李自成和高桂英,以及大顺军遗留的历史遗迹和神秘传说。这些传说,神秘兮兮,活龙活现。让人神秘莫测,扑朔迷离。太平村的一切遗迹、文物和传说,似乎在暗示,李自成和高桂英曾经在此居住过。如果这一结论,在当时一经发布,似乎成了天方夜谭,不会有人相信。单就李自成和高桂英,曾经来过太平村这一历史事实,势必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不仅会对新发现的太平村李自成家族历史,持有怀疑态度。而且,对我本人也有看法。于是,在没有掌握充分史实和印证资料的情况下,鉴于主观因素和客观原因,为慎重起见,我将这一历史秘密,在内心里整整隐藏了12年,从未对外界透露过。即是有人提出:李自成又没来过富县太平村,还修富县太平村李自成纪念馆。尽管如此,我也微笑默认,未有透露。▲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南塔乡张存有地村隐龙寺直至,日,应广西恭城枧头太平村邀请,在前往贵州安龙参加南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之际,顺便到桂林恭城考察,才有了重大历史发现:李自成在广西恭城创建洪门天地会,建立反清复明基地。但是,这一重大发现存在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恭城枧头太平村祖传密谕传承人、李自成后裔李爱军,固执己见,认为:李自成不是陕北人,而是恭城瑶族人。李自成是唐王李世民13代孙李梁之后。恭城县绝大部分人,持有这种观点,认为:李自成创建洪门天地会的历史文化遗迹、遗址,以及大顺军后裔文化,均是恭城瑶族文化一部分。甚至,有当地研究者在宴请我吃饭时,曾提示我,在恭城重大历史发现上,只要不分裂瑶族文化,不把洪门文化说成是汉族文化,他们会坚决支持李自成在恭城创建洪门天地会这一重大历史发现。
期待您的热评陕北年俗系列篇【王彦春】
腊月二十三日 “送灶神”
腊月二十三日,具有影响力的民俗传统节日之一。
&陕北人把这一天称为“送灶神”。有的地方也称“送灶君”、“送灶马爷”。都会举行隆重的家庭为单元进行祭祀,方式各具特色,蕴含着浓郁的地方民俗文化,有着异样的说法,笔者依据民间传说,大体归结以下三种:
一是:很早以前,张秀才上京赶考时,因饥寒交迫、昏倒在一家财主门前,烧火丫环见状,偷偷救了秀才,此事被财主发现后,对丫环百般凌辱,丫环难受其辱、就腊月二十三日晚,钻灶自焚而亡。次年张秀才金榜题名,返乡得知为他而丧命,深感自责,便投灶身亡。此举感动了玉帝,便追封俩人为灶王。
二是:相传灶神是商朝张魁,姜子牙在封其为“皇君”,掌管人间饮食起居。因此,人们把他供在灶台中央,久而久之,人们便把他称为“灶神”。
&& 三:传说 姓张兄弟俩,靠盘炕灶为生,人缘极好、技艺高超,乐施好善,人们尊称他为“张灶王”。某年腊月二十三日夜,张灶王病故,人们为了纪念他,请人画像、悬于灶台中央供奉,并尊灶神王是一家之主。因此,家家户户效仿、都贴上了灶王像。逐渐形成了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王的习俗。祭灶王始于周,传入皇宫,大兴于民间,为其注入许许多多神秘色彩,震摄了不少懒馋,抛米撤面,不忠不孝的媳妇,为家庭和谐起到绝对性的作用。
&人们为了让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便在腊月二十三日晚,家家在厨房的灶台墙上,贴上灶神画像,点上麻油灯,摆上祭食,糖、面食、红枣等甜物,一家老小点香、烧裱、叩头作拜,并用糖泥或枣泥给灶神像的口上糊上一点,进行“封口”;有的在供品中还增加些酒,意即用酒把他醉倒,防止他上天言多必失。为灶神送行时,家里老者会振振有词念叨:灶神灶神你姓张,我家的情况你知道,&愿你上天言好事,下凡人间降吉祥。坐骑良马已备好,水饱精料登云霄,香糖酥饼作干粮,乘云飞天不用劳……,也有一些自感怀才不遇的文化人,效仿吕蒙正辞穷表那样,喧泄心中不平事、怨天不公、质问苍天。笔者壮年时有过,现在想来,甚笑异举!
陕北年俗系列【之二】
腊月二十四&&
二十三日送灶马爷之后,家家户户开始扫窑、糊窗,里里外外进行大扫除。以崭新、干净的精神面貌迎接新年。民俗称之为“三净日”,即大扫除,剃头净身,去污垢、消除病灾。
一打早吃过饭,人们把被褥、怕尘士的东西全部搬到院子盖好,用一根长杆捆绑上扫帚,男人用毛巾、头巾之类包裹好头,女人、娃娃撕掉窗户纸,然后男人高举扫把,用力刷掉尘土、直至全白为止。待尘土散尽后,男女开始逐一清洗归整物件。女人一会用、白面打成醬糊,开始糊窗户。窗户纸有白麻纸、也有净白的大白纸,个别户因襄中羞涩,贴上一些从机关、单位要回来五花八门的报纸之类,做到严实不露风、保暖为目的。
家里清洗碗筷、拆洗被褥之后,通常有个讲究:“不带穷毛过年”。因此男的会剃头理发,女的会用三根线进行拨脸、擦身。这一天,家里家外,于生活相关物件,都会认真清除一下,包括房前屋后杂草壮土,都要刮皮三寸,一示卫生彻底、二示广积肥料。
民俗一句话:庄稼一枝花、全靠糞当家。所以,公厕、猪、牛、羊、鸡圈,都要掏尽地埋,以备来年春耕使用。
陕北年俗系列【之三】
腊月二十五& 磨面做豆腐
腊月二十五,。
相传,这一天,玉皇大帝要到人间访贫问苦,故家家开始、磨面、碾米、做豆腐,一派忙乱、劳苦之景象,户户吃豆腐渣,让玉帝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知道人间劳作之疾苦,忙碌而清贫。故来年才能广施善心,降福人间。
陕北是个苦焦的地方,尤其在计划经济年代,依靠集体劳作,土地投入不足,故农民四季广种博收,出大力、流大汗,仍然过着食不裹腹的苦日子。因此,在过年时节,只能粗粮细做,细粮精做。过年每户只能靠工分、分上少许小麦,所以,往往会出现几家合在一块磨面。磨好面后、几家人按照麦子多少来分面,分下的面,只够正月“撑门面”。有些家户,将白面斡成面皮,包在杂粮上,蒸上红面圪瘩、或玉米圪瘩,内黑外白,哄娃娃下咽。碾好米的米,除熬小米儿粥外,还可发硣做米酒、或稠酒,以供年前年后享用。
这一天,除磨面碾米外妥当外,主要的、也是比较辛苦、繁锁的事,就是做豆腐。人们会在前天晚上,用凉水浸泡上黄、黑豆子,二更天起来,开始磨豆腐。豆腐磨,很独特,小巧玲珑,见方尺五,形似大磨,分上下两层,凿刺排列有序,这是百姓磨与寺院磨的最大区别。百姓用八方、皇家十方、寺院用十一方。寓意:吃禄八方、十方、十一方。磨底盘见方二尺有余,四周留有2寸高沿。磨顶部留有一眼,磨侧安一塞柄。磨豆人一手摇转、一手添加豆水,豆浆随之流入桶中,操作十分简单、省力。经过一上午功夫,将豆桨揉入大锅沸之,余物称:豆腐渣。锅中桨水加入卤水,俗称“卤水点豆腐。也有一种:用酸菜的汤点豆腐。豆桨,点入卤水即成块,倒入布包封装、压上石块时许便是豆腐。
那个年代,人们生活极其贫困,豆腐渣成为人们饱餐充饥的美味佳肴。豆腐留足年用外,剩余的则担到集市、卖出置换其它年货。
陕北年俗系列【之四】
腊月二十六 蒸酒迎新年
腊月二十六,家家酿稠酒。
随着新年逼近,普遍的家户会蒸酒,或玉米酒、或稠酒、或黄米酒。不论做什么酒,工序都必须繁杂。提前几日,先要发硣,再请村子上的“把式”来做。最繁杂讲技术的,要数蒸白酒。经过发酵的玉米,曲味很大。流出的酒分一、二、三、四匝。二匝酒最好,度数高、味道纯,一般会有65度左右。当二匝酒流出后,“把式”会接上一大碗,敬天、敬地、敬祖先。礼毕后,在场会喝酒的人,都可以拿着木勺子,尽量喝足兴,剩余酒装入酒篓之中,妥善封存起来,大年晚上和新正上月时,再拿出来招待亲朋好友。
相比之下,稠酒方法较省时省力,做好的稠酒成糊状,放入瓷器中密封,置热炕头上、用被褥盖严实,三、五日便可饮之。即:做好的稠酒和相应的水拌匀,烧开就可以食饮。一般讲究:大年三十开坛。大人喝白酒,小娃、女人喝稠酒。稠酒有度数,饮前,大人会放少许糖精,入口酸中带甜。酒量小的人,喝多稠酒,会亢奋不异,甚至醉倒。无酒不成宴,有酒壮氣氛。人们会长幼有序,敬长辈、父母,喝到兴处、相互碰碗,说上一通吉祥话,在陕北叫劝酒。劝酒方式不一,尤其唱曲劝者,叫酒曲。较为盛兴居多常见,反映出陕北人热情、豪放和源远不断的地域文化特征。
腊月二十七& 杀年猪
腊月二十七,杀猪宰羊过大年。这一天,人们会豪不啬色的、把辛辛苦苦喂养大的猪、羊、鸡杀掉,以丰盛的食物慰劳自已亏欠的肚皮。把这些宰杀的牺畜叫年猪、年羊、过年鸡。也叫献生年猪、年羊、年鸡。
杀猪前一天下午,主人会用丰盛的食物、喂饱猪食,俗称绝命食。一大早,挖坑埋杆子、梆架子,挖地灶、安大锅,早已劈好的硬柴抱来,开始烧开水、磨刀子。一切难备妥当后,由主家掌柜的去请师傅和帮忙的人来家吃饭。太阳下来,吃饱喝好的师傅一声:楼早,帮忙的后生直奔猪圈,抓腿压身、梱住四蹄,将猪抬到石床上。四五个后生,死死用身子将猪按住,猪拚命挣扎、发出连声不断的绝命尖叫。杀猪师傅不慌不忙,拿起寒光闪闪的尖刀,从猪尾巴先割下一撮毛,或用刀尖在头上轻划个十字,这叫杀猪杀尾巴、一人一个杀法。然后才握紧刀把,用力刺向猪的咽喉。鲜红的血刹时喷出,流入早已备好的凉水盆中。热血见凉水,瞬间凝聚成为硬块状。猪血和逗腐一样,可以随时配菜食用。短短的几分钟,猪尖叫声越来越小,挣扎的不再那么有力,尽到血流干了,师傅才抽取刀子,在猪身上擦净血迹和满头大汗的后生们放手站立一旁、点上一根烟稍作休息。
杀死的猪先不开膛破肚,放入烧开水的大锅翻滚一阵,拉倒案子上进行拨毛。拨光毛的猪,由师傅用一根钢筋做的“通条”,从猪蹄处插入,向不同方位通去,然后,嘴对嘴拚命吹气、边吹边不停拍打,直到整个猪皮鼓起为止,才倒挂在杆子上进行开膛。刚开膛的猪,腔内热气腾腾,师傅将猪的花油拉出、用嘴一咕噜全部喝光后,才开始掏肚子分解成块。站在一旁的小娃,任凭师傅怎样赶、就是不肯离开,死守着猪尿泡。无奈的师傅只好割下尿泡甩给、娃娃们才一哄而散。
献贡年猪年羊,寓意献页神灵,所以,敬献之后、人人有份。大方的主人,会顿一锅肉菜、让帮忙的人和村人美美咥上一顿,就好象结婚过事情一样,场面十分热闹。杀猪师傅是功臣,忙活一天,除能喝上花油外,还能挣一付猪下水,即猪肠子,谁家也不能少,这是一种风俗、也是一个讲究,更是对杀生者的酬劳。这种讲究,彰显出陕北人对天、地、神、君、师、人的崇敬之举和对自然轮回的慰藉,使之久久不息……
陕北年俗系列【之六】腊月二十八蒸馍滩米黄“腊月二十八,家家把面发”,“腊月二十八,蒸馍滩米黄”。
这一天大早,或二十七晚上,各家各户都开始发上几盆面,要请来左邻右舍、蒸上一整天的白馍,这叫:工扁工。即今天你帮我,明天我帮你。蒸下的馍要够一家人吃上一正月才行。
陕北人讲究:众人口里有毒。说你好、有面子,说你坏、真灵验。咒你穷、你就会一辈子受穷,很难翻身,在人面前永远抬不起头来。所以,都会尽本事拿出家底,尽兴来个“宁穷一年,不穷一月”,讨个人言。来个一次蒸够、一月不愁、常吃常有,求个吉利。正月一般不太再动手蒸馒头、炒菜,到时只要热热便可吃,既省时又省力,有充足的时间陪亲朋拉话,表示对来人的尊重。否则,会被人的耻笑:不会计划,没本事之类的话。
这种年前找人帮忙,里面有说道、有讲究。主家想通过帮忙人“借口传言”来炫耀富裕,落个好光景的名声,为娶媳妇铺垫打基础。同时在爱面子思想影响下,多蒸馍、蒸好馍,馍一出锅,细心的婆姨们会用红、绿两色点馍。这一系列的工序、便成为婆姨们相互比手段、比活什的主要展示技艺的平台和主要场所。
蒸馍后,开始滩米黄。主人通常会在院子里,找一处避风向阳的地方,架起专门滩米黄的袄子。一个麻利的好把式妇女,可以同时照顾四个袄子。袄子用玉米蕊子做燃料、控制火候。在袄里抹上油,倒入玉米糊糊、或米面糊糊,熟后用一根长签子、一拨一挑,对折起来,即米黄米。看似简单,操作不易。
 陕北年俗系列【之七】
油锅炸鱼肉
腊月二十九,架起油锅炸鱼肉。
一大早,吃过饭,人们把之前、置办回来的各种年货,分类归置妥当,挑出需动油锅的东西,统一集中来炸。通常会先用油锅烧肉,再炸油年糕、油圈圈、年鱼、年丸子、年豆腐……
炸东西时,闭门塞窗,保持室内恒温,忌讳小孩跑到油锅前,带来凉风炸锅。其主要原因:一还是为娃娃安全着想,害怕飞溅的油点子把娃烧伤。二是怕娃娃添乱,一不小心、打翻熟食品,视为不吉利。每每出现这种情况,一家人会惊慌失措,先停止油作。赶紧拿出香纸,米面、水酒,祭祀一番。认为:娃娃带回不干净的东西。诸如:穷神、饿鬼之类。祭祀完毕后,大人们才会不心翼翼、从头开始。为了防止意外,所以,炸东西时,碎娃全被赶到院子玩耍,或打发到爷爷奶奶家,总之不许进门。村中大人来串门问事,老远闻见香味,会自动放弃目的,另行它处,以避嫌疑。
不管炸什么东西,第一个必须放入盘子,以先天、地、神、鬼、人,依此敬奉,以示虔诚孝心。
炸完东西很晚,晚饭也会很迟,但是,被人称为好饭。迟饭是好饭,就源于此。有些过油的东西,不会全熟,还需上锅再蒸,比如:酥肉、丸子之类。所以,大人会斡上一大场面,将面铺在蒸崑上,放上半成品回笼。回笼的东西油汁、全掉落在面皮上,犹如油面一般,拌上葱蒜、洒上辣盐,味道独一无二,劲道可口,耐饱。大人碎娃抢着吃,咥上一碗又碗,一家人乐乐呵呵。碎娃吃撑了,不叫撑、叫吃挣了,预示年景不穷、吃饱过年,来年大挣,万事和顺。
陕北年俗系列【之八】
年三十,俗称:月尽。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天。是辞旧迎新的关健节点。
这一天人们都会起的很早。男人担水,劈柴,打扫院落。女人收拾屋里、刷洗碗筷,精心准备年夜饭。小娃娃兴彩烈怀揣鞭炮,成群结队,跳绳、打瓦、滚铁环,翻蛟蛟、放炮,年的气氛逐渐升温,越来越浓。
这一天,讲究也很多。男人要把家里所有都担满,要供一家人吃喝到小年,即初五,也有个别过县过初七、十里不通俗,但统一都称人年。讲究的原因:神龙在大年晚上产崽,初一担水、怕担回龙崽子。女人要早早的发上一大盆面,蒸馒头和“枣山”,俗称面花。面花里要放枣,蒸好后恭恭敬敬放在门神、财神、灶君位子上。
还要蒸上一些“花卷”,其实也称面花,放压在小娃娃的枕头下面。多以“面兔、面虎、面鸟”为主。到熬年时,一家人每人吃一个,寓意:来年活蹦乱跳,快快活活。
女人在蒸花时,要按神、鬼、人顺序,分锅蒸出。在蒸祭奠品时,多以面“猪头”为主。十二点前去老坟给先人祭奠。上坟回来时,大小人都顺手折点柏村叶、干柴之类。寓意:接福纳祥、福禄常青。
吃过午饭,开始写对联,一孔窑洞最少要贴三幅对联,门上,小窗上,天窗上。再就是大门、各牲口圈窝上,槽道上、碾磨上、财神灶马爷上、土神天地上、茅房水井上,庙宇上,箱柜、水缸、面瓮。根据不同位置、写不同内容。比如:牲畜处会写六畜兴旺,碾子上写青龙大吉,石磨上写白虎大吉,衣柜上写外挂黄金锁、内藏白玉珠,水缸上写水内生金,油瓮上写一个连体有字,俗称倒倒有,院里、大门多见福字倒贴,寓言福到。写好后逐一贴上对子。女人们在这时,要将剪好的名类窗花、用面糊贴上窗花,在糊出一些“纸壶”供敬神专用。就是用纸折叠出一些何谓的香炉来。香炉做起来很简单,用纸剪成三角形,镶上边,粘在门框上,里面放上草木灰,便于插香。女人,再一个就是负责糊灯笼,灯笼很精致,里面用荞麦面蒸个面灯,倒上些老麻子油,用纸搓成灯蕊,灯笼有方有圆,帖上剪花,寓言天方地圆、五彩缤纷。
宁贫一年不穷一天。这一天顿顿是好饭。每顿饭的讲究是一致的:第一碗都要敬神、敬先人。饭后,大人带着子女下河砸冰,将冰块放在人畜、鸡窝门口,因“冰”病斜音,的寓意:消除百病。其实这一做法是有科学道理的,冬季陕北,气候枯燥、古人为了增加上湿度,净化空气,让黄士慢慢消冰,达到一语双关,寄托着来年大小健康、平安的美好愿望。也有些地方,会打醋坛,将铁铣烧红,倒上醋,让大小人闻气味,以达到消毒净身。之后,便开始张罗年夜饭,也称“年茶饭”。年茶,饭很丰富,主要有:油糕,黄馍馍,油馍馍,烧肉,丸子,酥肉,鸡鱼,豆腐,豆芽,一家人围桌饱餐,也称其为“团圆饭”。团圆饭前,先向诸神上香、行跪拜叩头大礼。然后开饭,酒足饭饱后,开始点灯笼。这时,村子里关系好的便可以互相串门,进行熬夜。这一晚、睡觉不能脱衣,睡前得放炮,叫关门炮。家家会把铡刀放立在门仡佬,以其辟邪。小孩入睡后,大人会把银元和钱、悄悄压放在孩子的枕头下面,叫压岁钱。这一夜,灶火不灭,房里房外,灯火通明,以示红红火火。
陕北年俗系列【之九】
正月初一 吃饺子
大年初一,新年第一天。
人们为讨吉利。家家户户早早就起床,第一件是放开门炮。以取人勤春早,竹报平安之意。
初一早上吃饺子,在陕北地道话叫吃“扁食”。大人在熬夜中,待时跨过十二点时,家人边开始捏扁食,一边拉高兴的事。女人和面,男人斡面皮,大家欢天喜地、其乐融融的包着饺子。过去,饺子不是家家都能吃上,只有富人会吃上白面饺子。穷人则用红高梁面、荠麦面挰上些饺子,放锅里蒸上,哄娃娃吃。也有些穷人,实在无法,用黄黑互焘一锅钱钱饭,因黄豆压偏、形似榆钱状,故寓意年年有钱、富贵不断头之意。现在年景好了,家家户户能吃上白面大肉饺子,饺子里面、会包上许多洗干净的硬币,以鼓励娃娃多吃,多高兴。包好饺子之后,男人们剥葱捣蒜,烧火,女人们等锅烧开,开始煮饺子。煮熟叫子后,依然先敬各路神仙、再敬逝去的先人们,然后开始吃饺子。这一天,讲究忌讳的主要有几件事:一是睁开眼,互道祝福话,忌说词:死、烂、破之类不雅之字。二是太阳未升起前,水不能落地。落地后视为不吉利,后人会出现秃子之类。三是不能动针钱话,否则后人后出现瞎子之类。四是大忌动用扫、苕帚,扫衣服、扫地上任何杂物,以防破财、伤财、损财、失财。
正月的东西不外借,只能进、不能出。尤其发硣的叫面,绝对不借人,以免“发”家之福,拱手送人。这一天,除娃娃们在公用的麦场上打闹嬉耍外,大人们闭门不出。因此,谁也不会冒然造访谁家,故有初一不会客之说。大人见晚辈,多少要给点钱,以示关爱,哄娃娃们开心。也有些地方人,不讲究这些规矩。专门在初一这一天,有意动动针线活、扫扫地,也有不少人,专门上山拾柴,取意拾财。在塞北北端的一些地方、以及黄河畔的村落,有钱的人家会在一大早,恭恭敬敬的将各种年食端在盘子里,提着灯笼、放着便炮,吹响礼乐、直奔村中庙宇殿堂、家族祠堂,进行隆重祭祀活动,故有新春谒祖,乞求默佑之意。这些做法即充分体现出大陕北“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但就陕北而言,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初一不忌,百无忌”之说。有些地方,大人们会有意带上孩子,很认真地逐门挨户看对子,评头论足张家对子字好、李家对子学问深,把好的对子抄于纸上,以备来年享用。也有村子一些人,会聚在一起娱乐,主要形式有:玩花花、掀纸牌、掷髓子、摇单双,通宵达旦,消遣时光。只所以有此雅兴,恰似当今麻将,每玩一把,人们都会带点输赢。有玩糖的、有玩香烟的,有玩酒菜的,谁赢谁请客,俗称“打平伙”。这种形式,极为普遍盛兴,成为年青人新正上月的主要娱乐形式之一。
正月初二 拜丈人
陕北地方讲究多,正月初二拜丈人。
因为出嫁了的女子,不能在娘家过年。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说辞:一是陕北地广人稀,偏僻多荒,婚俗多以换亲为主,即父母包办。所以,子女内心不愿,思家心切,有不顺心之事、即回娘家。二是为了断掉女人回家过年之恋,人们利用封建迷信,建立了系统的忌讳说辞,即稼出的女人不能回娘家过年,否则不利娘家人。其实,陕北人憨厚老实、多想它人而少自我,是一种品行的可敬之处。故有稼出的女子、泼出去的水,女人既然稼出了、就是男方人口。年关岁未、要专心伺奉公婆,理料家务,这才是说辞的真正理由。鉴于这些说辞,因而女人在年前、一定要回娘家、给已故的祖先烧纸上坟。正月里女客不能上坟。年后初二,才能明正言顺回家,美名拜丈人。这一天,一大早家里象过年一样,精心为女儿女婿准备丰盛的年茶饭,迎接女婿一家人的到来。女儿得扎扎实实走亲亲,得买不少礼物。这一天,女婿除在丈人家吃主饭外,还的挨门子串串亲亲家。女儿女婿不能吃饱吃,这家吃上几口、那家吃上几口,家家太多就吃撑了。凡上门的亲亲都会有好酒、好菜、好烟来招待,家里有小姨子、小舅子的,叫姑父的,不论你年令大小,都成为取乐的对象。任何平辈人、小辈人,都能和你开玩笑,而且没有不分大小。吃饭不注意,掰馍泡饭,压住灌酒,饭后,有些调皮娃娃,仍然会把你当新女婿玩耍一番。趁你不注意,往你脸上抹锅黑,小舅子多了,更倒霉,大家会一拥而上,将你压倒,肆意把你打扮成一付滑稽相、三花脸、丑角,让你出尽洋相,场景十分热闹。一句话,让你吃饱喝好,开开心心。直至长辈们出面、或者自已的妻子、儿女骂闹,才肯罢手。这些言行举止,充分体现了陕北人忠厚老实,待客之道。
陕北年俗系列【之十一】
正月初三 忌出门
大年初三是小年朝,也称为赤狗日,即熛怒之神,故陕北人初三也称为凶日。
赤狗乃天庭一小神,常受人之气,鳖一肚子闷气无处发泄。传说,这天,众仙皆忙于应酬,无人理会它的存在。孤闷之时,它跑到人间,变化成人,见人则怒发冲冠,轻则狂吠吵闹、重则下爪伤人,人们闻其声而丧胆,多居家不出,生怕招祸上身。因此,这一天,多讲究忌讳走亲访友,暂休不拜年。也讲究遇到他的人不吉利,有赤狗蚹身之说,即:将灵魂寄于人身,专门寻事兹事,制成不和,所以,大小人等、多居家而不外出,避免节外生枝。
还有一种讲究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人们会都早早熄灯睡觉,以免惊到老鼠辈。也有地方讲究:早熄灯是为了让老鼠看不见光明,无法娶亲,以减少其繁殖的速度。不同的是,有个别县区,讲究在屋内、各各角落,专门洒上一些米粒、糕饼,供老鼠食用,表示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
这些讲究其实是一个借口。人们从腊月二十三、过年到初一、初二,整天忙碌,昼夜通宵达旦,体力早已不支,故找一些说法,补补前两天的睡眠而已。
陕北年俗系列【之十二】
正月初四 接财神
正月初四,是诸神降临人间的日子,要供上三牲、水果、酒茶,拜诸神。这一天,妇女忌讳动针线,大小人不能做出格的事。不然来年,财运、事业运、感情运会有诸多不利。入夜,人们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迎接财神。其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讨个吉利。光景好的、富裕人家,会在这一天请来说书先生,说上一整天书。
说书艺人,多为盲人,手持三弦,腿挷竹扳、脚踏小鼓,臂戴麻扎扎,一人说唱,手舞足稻、鼓乐齐鸣,甚是热闹。说书人虽然贫穷,眼不见光明、斗大字不识一个,但通过师傅口口相传,却学到一份谋生手艺,很受人们敬重。他们头脑灵活、记忆超众,胸装上下五千年,古往今来无所不通,都能倒流如流,尤其一人多角色,非凡的口技,或男或女、或老或少,文武将相,金戈铁马,或悲或喜、请神谢土,演译的五彩缤纷,生动形象、活灵活现,让人惊叹不异。这一种请艺人,多与口愿有关,比如素日遇不顺不安之事,家人便焚香许愿,求神保佑、化险为夷、遇难呈祥。一旦平顺应验,便以说书谢神、或杀牲致谢神灵。也有一些富裕人家,图个吉祥,出个一两升米面,说上一两场书,聚个人气、图个热热闹闹,四季平安。
陕北年俗系列【之十三】
正月初五 赶五穷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送五穷”。这一天,陕北各地说法不同,有地方也叫“赶穷媳妇”、也有的叫“迎财神”。
这一天,陕北人都会停止走、串亲戚活动,专心致志,全身心投入打扫除卫生之中,而且内心很担心有亲戚上门,把穷带到家里来。
一大早,全家人都会早早起来,先在屋内放两声很响亮的大鞭炮,再开门到院子里、放上一串串炮,手拿扫帚进行赶“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等五种鬼。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轰将出去,让它们离得越远越好。
五、六十年代,有一种叫“二踢脚”的连响炮,这一天很盛行。再穷的人家也要在年前买上几个,到初五这一天才舍得放上几个。“二踢脚”炮威力大、声音贼亮,可以达到
“炸穷”,除“晦气”、“穷气”的目的,故深受人们喜欢。放炮后,全家人便开始动手清除屋里屋外垃圾。因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陕北人讲究不扫地的风俗,生怕福气扫跑,所以,垃圾只能先放在屋里的拐角处,到了破五这一天,才能彻底清除。
清除完卫生,开始吃饺子,但陕北人不叫吃饺子,叫填穷窟窿。破五包饺子有讲究,一定要自己剁的,把不顺的东西都剁没了,这样就预示来年的一切都很顺利,因此,大人会让娃娃们、每人都剁上一阵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山响,让四邻都能够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饺子要捏得严严实实,寓意捏住“小人”嘴。饺子比初一捏的大,形似扁圆,象征财富的元宝。此外,饺子里还有的要包上钱、枣、糖等,寓意发财、好运早来、甜蜜和美。一家人团团圆圆吃一顿“破五”的饺子,那么就寓意着在新的一年里头,可以增加财富。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忌讳,就是初一到初三饺子煮破了、不能说“破”,要说“挣了”。因为饺子馅儿里有菜,菜与“财”谐音,故说饺子是“挣”了。“挣”的意思是赚钱发财,是“挣财”。但到了初五这一天,就可以说饺子“破”了。因为“五”和“捂”谐音,把“捂”住的东西弄“破”了,寓意要发了,当然,这一切都是为了图个吉利,讨个口彩,尤其在过年的时候,鼓励大家都多说一些吉利话来,让大小人开开心心而已。
陕北年俗系列【之十四】
正月初六 人 年
正月初六,规模与规格,风俗与讲究和大年三十基本大同小异。俗称“过小年”,即意为“人年”。
这一天,陕北年俗讲究:早上吃油糕、油馍馍之类。中午祭祀各路神仙,摆供品、上香焚裱。中午多吃长面、饸饹为主,取意长命百岁、幸福绵长。晚上多以、“老八老碗”、喝米酒、稠酒、白酒之类为主
早饭后,村中爱用秧歌的人会自发地倾巢出动,搬出锣鼓家什,来到村子打麦的场子上,进行分工认真排练,直至天黑。剩余的人,有围拢看热闹的。也有年老的,也会三五成群,围拢在麦草边,玩玩扑克、掀掀花花、格方、打老虎,或叙旧拉话,东家長、李家短,或谈一些方圆奇闻怪事,或谈一些村中风水、收成之事。也有的人围拢一起听长辈讲古今。女人们、小娃们更是欢天喜地,笑声起伏彼起,余音绕梁。小女娃的坐在阳圪捞处、乐此不疲翻着蛟蛟,跳着皮筋、格方、拿石子…。小男娃更有意思,大点娃姑有的兵分两路,生龙活虎、演绎冲杀,小点娃娃不顾天寒地冻,有扇宝的、打牛的、滚铁环的、打弹弓的,打瓦的…
三个女人一台戏,最热闹的是那些年轻媳妇们。她们的话题有点特殊,当然是于爱相关的密事。平时农忙,很少拉话交流,好不易容聚集一起,便畅开心扉,毫不掩饰地问对方一些房中之事,把对方弄的越尴尬、一群人越开心。也有的一会交头接耳、一会打骂对方,笑的前仆后仰,流成眼泪来。直到日头过午时,才叫嚷着回家做饭、慢慢散去…
下午,一般会请上村子里关系要好者、或长辈、兄弟多人,尽兴划拳,狂吃猛喝。大人此刻一般不干涉,只是乐哈哈地招呼来客吃好喝好,生怕人家吃不好、喝不好,而落下个门户不好。所以,不停地一会加菜,一会倒酒,没有啥、就加啥,借此炫耀自已年货充足,真心待客。直到喝倒几个,才尽兴而散。这一夜,是長明灯。如同大年一样,家家户户灯火通明,直至次日旭日东升、才媳灭所有灯,也算熬小年终结。
陕北年俗系列【之 十五 】
正月初七 人 庆
正月初七,俗称“人七”、或“人庆”。陕北人普遍风俗认为:这一天,才是正宗、地道的“人日”,因此都讲究个“人庆人年”。
大清早起来,第一件事是放开门炮,然后女人打扫屋内外卫生后,便开始做早饭。男人把自已家、通向村中的大路这段,打扫的干干净净。否则,会被人笑话,落个“来呆人家”【方言:意为不爱好】。
“人七”的饺子要捏的多多的,不能一顿吃光喝尽,要一家人能吃上个两、三顿才行。寓意:财多福满,年年有余。
十里风俗不一般。北部有一些地区讲究也不同,认为这一天不宜放炮。原因是唐朝魏征斩了泾河老龙王,老龙王将仇记在唐王李世民身上,向阎王状告了李世民。小鬼拉走唐王,才有了唐王游地狱之难一说。这一天,是唐王魂还阳之日,怕动劲大惊忧魂归。入夜,大人们忌讳娃娃不懂事,有冲撞神鬼之事,故家家有给娃娃叫魂的习俗。
黄河沿岸讲究则不同,初七高高兴兴吃了饺子后,一家人穿上新衣,大小人会到村子麦场上去看“闹红火”,即看秧歌。麦场上的秧歌队,锣鼓喧天,五彩缤纷,个个劲头十足。秧歌大都是些自编自演,导具十分简陋,都是些常见的农耕物件,多以逗乐为主。仔细的人会发现,秧歌队伍里都是男人、不会有女人出现。老辈人讲究:女人是不能参与公众活动、不能随意抛头露面的。否则,会视为不敬,遭受众人唾骂,这与传统封建思想有关。但秧歌中又不得缺离不了女人。男人代表阳、女为阴,阴阳才是天地、乾坤之完美。为了弥补缺陷,绕开女人忌讳,便有了男扮女装的始端。演员的装饰、多以大红大绿为主。最大的看点、就是装“蛮婆”的丑角,就是男扮女装的典型代表,颇受大家喜爱。
这一天,不论认识不认识,不管是村中老小、还是邻村看热闹的、或者走亲访友的亲戚,只要见面,都会主动点头、互道新年祝福,一天开心的笑不拢嘴。只到太阳落山、才回家挂灯上香,热上一锅盖、早上煮熟的饺子吃饱,一家人会喝上几杯自制的玉米酒,或米酒、稠酒,寓言:饺子就酒,越吃越有…
正月初八 赶庙会
正月初八,在陕北人眼里,认为是个大吉日。
有个普遍说法,这一天,啥都不讲究,想干啥、就干啥。这一天,天上众神、以及所有鬼魂,全都休息、不理职事,俗称“天聋地哑”之日。无论婚丧嫁娶、大兴士木、安门上窗、走亲访友、盘灶泥窑、打磨推碾子、宰杀牲畜,百无忌讳。所以,这一天,路上行人倍增,结婚迎亲者特别多。
这一天,赶会上庙者居多。赶庙会者,最大讲究是对神心要诚实,不能空腹上庙拜神。这一天,十二岁的人,讲究人大魂全,多要去庙举行“过关“,即在小孩腰梆甘草,让小孩跪爬在明光灿烂、寒气逼人的侧刀下钻过去,每过一次,侧掉一节甘草,如此三遭、方算顺利过关。所以,一大早,人们不等三更、便起床洗脸吃饭,然后直奔庙会、去抢上第一炉香。虔诚地跪在神神面前,祷告神灵保佐全家人平安健康,四季发大财,万事顺心如意。也有拜神许愿的。还愿的形式很多,有的在乐队的拥簇下、抬着巨幅大匾送到祖师爷大殿,有送锦旗的、将旗挂在大殿两侧,更有一些生意者,在盘子里放着整捆整捆的人民币,很气派地送至大殿功德箱内。也是一些还愿者,在庙堂外、请个说书先生,为神神歌功颂德。拜神神的人,都会上香放钱,叫随心布施,以求默佐吉祥。庙会上,人山人海,香火燎绕。有唱大戏的、卖各种小吃的。人们拜把神,有个讲究,一定要在山上吃点神饭,所以,生意极好。来的人吃了神饭,顺便买上一些干饼子、果陷、油条之类,让家里大小人都吃上“神饭”,以示得到神佐,一年里会大吉大利。
这一天,结婚者往往会扎堆。主要因素是:测日子造成的。一些先生会因男女大小婚不合、属相、生日有忌、妨客太多,等等原因刁难。目的只有一条,嚷一嚷,拨燎拨燎,让事主多出一些冤枉钱。所以,恰好这一天是“天聋地哑”之日,百无忌讳之日,不用求先生、花冤枉钱,而且省去许多心病、又能赶个良辰吉日,故家有结婚的,基本都会放在这一天进行。结婚者多,小孩最开心。小孩可以在村口摆放上一个小桌子,放一瓶子水酒,两合烟,叫搭彩门。每个迎亲队伍路过,都要停马住轿,吹鼓手们会尽本事大吹大擂三通。事主见状,放上大小不等的红包,或者添上匹配的烟酒,征得小孩同意才离去。这一天,会有四、五拨迎亲队伍路过,小孩们收入颇丰,兴高采烈,直到天黑才收桌回家。
陕北年俗系列【之十七& 】
正月初九 拜玉皇
正月初九是:玉皇圣诞,俗称"玉皇会"。
这一天,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齐集一起、隆重庆贺。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待人处事皆讲求和气,生怕不可冒犯天神。许多道观、都会举行祭天仪式,以示对天公的感恩,祭天仪式从凌晨开始,一直到天亮为止。在这一天前夕,全家人必须斋戒沐浴,以庄严敬畏的心情举行祭拜。祭拜仪式十分隆重,摆设祭坛,吉祥图案围桌,置香炉,供奉五牲鸡、鸭、鱼、肉、生仁、米枣、糕仔等。在鼓乐齐鸣,炮声连天中进行。这天,忌讳晒衣服,尤其是女裤、内衣或倒垃圾,以表示对的尊敬。
这一年,有相属与太岁相克的人,叫犯太岁。要到到庙中,写上自己的姓名、年令,添一点香油钱,称"",来襄解祸灾,以示平安。入夜灯通明、炮声不断,以示隆重。固九与酒谐音,所以,家家围在热炕头、在丰盛的菜肴面前,举杯饮酒,尽兴喝个痛快。寓言给玉皇大帝祝寿、沾喜气,为自已添福增寿,图个吉祥如意,诸事和顺平安。
正月初十 拜石神
正月初十日,是石头神的生日,俗称为石头节。这一天,最忌讳的事就是、不准搬动任何石头和碾、磨、等石器,否则会伤了庄稼,招致灾难降临。
在陕北人,人们对石头情有独钟。陕北石头多,钱财出在石头窝。日常生活与石头息息相关,住的窑洞是石头垒的、粮仓、米仓、水窖是石头做的、石桌、石床、石院墙,就连石磨、碾子、碌碡、猪、牛、马、驴食槽,都是石头,无处不在。所以,对石神崇拜有加,家家户户会恭恭敬敬上香焚纸,乞求石神保估一家人四季出入平安。对靠石头谋生的匠人来说,敬石神尤为重要,都会虔诚礼拜、甚至叩头参拜。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正月初十,是老鼠娶亲日,俗称十指。有些地方,人们会举行些祀鼠活动。这一习俗多见晋陕黄河沿岸,形式五花八门,说法不一。山西人、初十日将面饼置墙根,
“贺老鼠嫁女”。.陕西这边、则会用当物件,大敲大打,闭塞鼠穴,让老鼠断子绝孙、以绝后患。还有的地区会很早就上床睡觉,不惊扰老鼠。讲究是:你扰它一天,它扰你一年、它会报复为一年,让你三百六十五,永无宁日。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这些习俗知之甚少,尤其现在的年轻,基本上没有了这个概念。
陕北年俗系列【之
正月十一 宴婿日
正月十一,是丈人宴请女婿的日子。
陕北人,习惯上叫女面新正回门日,也是女婿礼遇最高的日子。有民谣曰:平时女婿上门是牛马,今天上门贵驸马,就是生动的形象描写。
古时候,传统上有半个女婿、半个儿的说法,一旦结了婚,就是一家人。丈人家中的事,便是女婿的事,尤其家中盖房、打窑,小姨子、小舅子的婚稼娶迎,女婿是半个当家的。农忙季节,女婿会辛苦,干完自已的活什,还要赶生牛马驴,帮助丈人家翻地下种、拿粪抹地。随着庄稼破土出苗,还要锄地、拣苗。秋收时,收割、驮背庄稼、碾场扬谷,凉晒归仓,无所不干。只要到丈人家,没有闲功夫,不是劈柴担水,就是扫院子。因此,在村中老小人眼中,落下个:好后生、有苦水、勤快人,祖上八辈子先人也跟上沾光,受到人们称赞一番。
十一的女婿是皇上。人们会用丰盛的食物佳肴招待。先是丈人家备宴,酒肉管够。但女婿不敢放开肚皮吃喝。因为,接下来的请吃会很多,爷爷家、叔辈家、姑姨家,远房的妻哥妹夫家、小舅子、小姨子家,都会争先恐后,抢着拉上女婿到家吃饭。每到一家,泡茶递烟,不一会,迎客的饺子、冒着热气腾腾端了上来,女婿被推到盘子面前的主座位上,遭受车轮式的敬酒。能和女婿开玩笑的人,一会趁女婿不备,把饺子扎烂倒在碗里,或把酒倒入碗里,相互推让,乱作一团,戏耍女婿的程度,往往不亚于初二拜丈人,而且氣氛要高、阵势更大,往往以女婿落荒而逃告终。如此一家又一家,精明的女婿会装醉,走路不稳、口说胡话,或有意装着站立不起,让人架着去下一家应酬。进门不语、倒头便睡。推桑的不行,吃上一两个饺子,慌称上茅房,出门便大奔而去……
女婿吃饱喝足,或酊酊大醉,主人家才越高兴,认为招待好了客人。这一传统习俗,一则充分体现了陕北人热情好客、扑实厚道。二则以示对女婿一年来、所付出的艰辛肯定,给予的精神慰藉。三则作为初二女儿回门时的一个答礼,体现出长幼有序、礼尚往来之醇朴民风。
陕北年俗系列【之 二十 】
正月十二 灭老鼠
正月十二是老鼠的生日。
老鼠是一种常见动物,昼伏夜出。不仅善于打洞偷粮、遭踏衣物,而且能爬墙上梁、走钢丝,专门干些破坏性的事,无时无刻在肆意侵害粮食、咬碎衣物,人们对其行经十分反感厌恶。于是,在这一天里,全国各地会演绎出不同的习俗来驱赶老鼠。
晋陕两岸,在正月初十“老鼠嫁女”的民俗中,可以看出人们对老鼠的憎恨之举。所以,这一天更不例外。一大早,家家户户拿着大锅盖、簸箕,用木棍不停敲打,发出很大响声,从屋里屋外、院子、粮窑,只要可能藏老鼠的地方,包括:土坑、坑洞、墙角、墙根、砖缝、木柜底下、放布鞋的地方、牲畜圈、柴房、厕所……每个旮旯都要循环敲打几遍,生怕留个死角,让老鼠侥幸逃给一劫。所以,碎娃们觉得很好玩耍、敲打起来也很卖力气。有的大人还口里振振有词,一遍又一遍的教娃娃们、打鼠咒语:
&“打锅盖、打簸箕,我是玉皇派的来。
锅盖是令箭,簸箕是鼠袋。
旮旯的老鼠魂出来,交给玉皇早转胎……。
咒语,一般由法师、施法时才使用,很神秘、根本不会外传它人。民间对法师也崇拜,没有人敢惹、或得罪法师。这么绝密的法咒,娃娃们自然上心学。所以,娃娃们会反复念叨、不停地敲打。直到背的滚瓜烂熟,敲打的精疲力尽时才罢手…。
这一习俗多见陕北黄河沿岸。打老鼠咒语,<span STYLE="font-size:16.0 font-family:Acolor:#年代之前生人,皆可耳熟能详。对后来者来说,闻所未闻。是这一古老而悠,久的传统习俗逐步退出人们视线…
这一天,还有一个习俗讲究:婆姨们要把剪子藏到抽屉里、或者褥子底下,席片下面,让人找别人不易找到的地方,防止其它大人、小孩子动用剪子。目的有二,讲究:此日不闻剪子声,一年家里享太平。二是防止孩子们动用利器玩耍,以免受伤不吉。也有个别地方,有烧旧鞋的习俗,认为老鼠会藏在旧鞋里做窝、生育小老鼠。所以,将收集起来的旧鞋集中烧掉,象征着把老鼠
“一窝端”。因鞋与邪音,故有将邪驱赶、送走之意。
陕北年俗系列【之 二十一 】
正月十三 杨公忌
正月十三,陕北有多地,视此日为杨公忌。这一天,大小人等不宜出门,不宜行大事,行则不吉。
这一习俗与杨家将有关。当年杨六郎镇守三关口【即今延安】,为大宋王朝安定,立下着著功勋。但在正月十三这天,满门忠烈却被冤杀。所以,人们认为这一天不吉,诸事不宜,尤其是晚上,出门会“遇煞”。
民问说法种种、无不于楊家有关。还有一种说法:正月十三是老令公杨继业战死的日子,诸事不宜。人们为纪念他,将此日列为忌日。传说宋太宗赵匡义中了辽国计策,前赴北国会谈,杨继业率领七郎八虎闯幽州,保驾北征,行兵到两狼山时,杨继业认为行兵犯了地名之忌,自己姓“杨”,“羊”遇“狼”,又遇两“狼”难以取胜。结果,遇到了埋伏,兵败金沙滩、遭到巨大创伤。陕北说书有诗为证:大郎替了宋王死;二郎短寿一命亡;三郎马踏肉泥浆;四郎流落在番邦,五郎怕死当和尚;七郎乱箭一命亡;李陵碑死杨老将;只剩一个杨六郎。人们为了纪念保国忠良,就把这一天定为“杨公忌”。  更富有传奇的说法是:传说从前有个姓杨的老人,人称杨公。杨公有13个儿子,儿子们个个文武双全,远近闻名。杨公得意忘形,人前张扬,遭邻咒骂,气极之下狂言:玉皇大帝奈何我?即是一月死一个,尚有一后送终。因说了欺天大话,遭到天神不满,皆算计起了杨公。故以28天让杨公死一个儿子,一年内分别死完。这十三个日子是阴历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二十九、八月二十七、九月二十五、十月二十三、十一月二十一、十二月十九。以后每到这些日子,杨公都会给儿子祭祀,所以,后人将阴历正月十三及相关日子、统称为“杨公祭”。
这一天,大人们通常会给娃娃们讲“古今”,多以杨家将为主。一则启迪后人,言语谨慎,不能祝大话、狂话,更不能张天武地、说欺天、欺神鬼之类话。二则教化后人诚心待人,踏实做人做事,忠君爱家报恩。可以说,正月是口口相传、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娃娃们从老人口中,了解着历史兴衰变迁、从故事里树立了榜样,从“古今”里潜移默化接受了做人的法则。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延伸到今天的玄妙之处……  
陕北年俗系列【之 二十 二】
正月十四 拜人宗
民谚有云: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之说。黄河岸过的人们把伏羲尊为:人宗爷,正月十四日便是伏羲诞辰日。
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前一天晚上,人们就会开始准备祭品,祭品有宰杀好的整猪、整羊以及水果和其他食品。这天一大早,院内树上,村口大树上,村民都会争先恐后、贴满了、用剪子剪出的小红纸人人。然后自发的到祭祀场上,子时一到,由村中有学问的长者,开始读祭文。祭文以回顾祖宗的丰功大德,述说当今的美好生活,乞求祖宗保佑后人丰衣足食、万事无忧为主。宣读祭文之后,村民进行集体顶膜礼拜。之后,祭台战鼓擂响、锣鼓齐鸣,陕北叫:炒场子。一阵炒场子之后、便由早已准备的传统折子戏献给人宗爷,叫献供戏。戏后,人们成群结队,在伞头的带领下,加入老秧歌队伍之中,多以九曲黄河阵为主,寓意生生息息、地久天长。人们通过这些活动,祈愿伏義神保佑村民、岁岁平安,人寿年丰。祭祀活动结束后,主事人会亲自下刀,把猪、羊等供品,根据家中人口多少,分给参加活动的人家,意为祖先赐给的食物、俗现分供、意分红。吃了献品,家中大小人口、一年中会、无病无灾,健康平安。
陕北年俗系列【之 二十三 】
正月十五 闹花灯
陕北人,把正月十五这一天、叫闹花灯。十五挂灯,古老早的讲究,明春暗年黑十五,正月十五雪打灯。灯不仅是为了驱逐黑暗,而且具有驱魔降福、祈求光明之意。这时最讲究晚上下雪,寓意瑞雪兆丰年。还有一个讲究是,灯与丁相近谐音,所以,灯笼也用来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尤为要说明的是,陕北是一个多民族的交融地,东西南北人种互相通婚,故,人骂人多以“杂种”常见,其实是人种优良基因的结合。久而久之,习俗也有了较多变化。故有十里风俗不一般之说。
这一天,是正月里、最大的一次盛会,也是人们参与最广泛、规模最浩大的一个民俗节日,多以秧歌汇演而著称。一大早、人们会从十里八乡赶到镇子上,或县城,观看各村精心准备的秧歌,名叫汇演,实为争霸。村村都想展示自已才艺,人人都想争个第一。所以,无论从服饰、打扮,都会毫不吝啬添置衣饰道具,个个精神饱满,生龙活虎,只要锣鼓一响,立马精神振奋,全身心投入演出。村村风格不同,队队技艺精湛,可谓百花齐放、争奇斗研。秧歌多以老秧歌为主,队伍中,五花八门。有跑旱船、腰鼓、梆子、霸王鞭、扇子、高跷、蛮婆、花桥、毛驴、猪八戒有媳妇、唐生取经、孙悟空闹天宫,舞龙灯、耍狮子,舞龙灯,更有常见的一些农具等等组成。表演多以农耕、滑稽取乐为形式,体现出浓浓的乡土味道,地气十足,故深受群众喜爱。随着社会发展,民生富裕,演变的形式、种类,表演更具现代化,与时俱进地介入诸多现代科技元素,形成了以县为单元的秧歌调演活动,规模之大、内容丰富,十里长街、人山人海,从早到下午三点多才展示完毕。逐渐形成了一道人们精神大餐,形成了到“陕北看过大年”的精典招牌,为提升陕北知名度,宣传陕北文化、发展魅力陕北旅游事业,注入强大生命力。
入夜,村村灯火通明,犹如群星闪烁,海市蜃楼一般。户户精巧,有:龙灯、虎灯、兔灯、鲤鱼灯、南瓜灯、萝卜灯,人物灯、仙女灯,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灯笼上挂着小纸条,大人带上孩子、相互串门、进行观光猜迷。来人猜对了,主人家要拿出糖果、小物件作为奖品、奖给猜对者。有些村中,会在麦场上,把各家灯笼集中起来,统一编号悬挂,满场火树银花、供村人观赏。生产队会统一设奖品,凭号领奖品,直至二更天才慢慢散去。灯迷,十分讲究,既要言之有物,又要经的起推敲、符合猜迷规则。所以,家家户户会在之前、请别村先生出迷书写,藏于家中,到挂灯时才贴上来,以免走漏风声,让人猜中。笔者曾记一老先出联:日出西来往东落,伸手抓住老龙脚。满满斗米一升慷,得病只用一付药。四句话打四个帝王名子,连住两年难倒群人,至到七八年学历史时,才慌然大悟,特意去见老先生,我有答案了。先生闻言说:我已忘记此事,你猜对了,再出一联你猜猜,脱口到:九十九,打一字。几年求证不得答案。
赏灯猜迷结束后,人们又去转九曲,直至深夜才回家。黄河岸边的人,尤其家中有小孩的,会向黄河中放一盏灯,叫祈福灯,也有叫平安灯。人们会用面做成窝状为灯,点燃,固定在一个木块上放入黄河、河灯顺水流去,以求河神保佐孩子平安出入。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陕北的十五灯会、办得越来越盛大,地域特色越来越浓厚,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尤其县城的广场、公园灯笼、直至月衣才彻底结束。
陕北赏灯猜迷活动,不仅是崇文之举,更能激发娃娃们热爱文化兴趣,开动脑筋,培养善于思考问题的能力,也是娃娃们启蒙教育的开端,足见先人的良苦用心。
陕北年俗系列【之 二十 四】
正月十六晚上,陕北习俗基本接近,没有多大差异。共同习俗叫:“跳野火,燎百病”【方言发音丫】。这天,家家户户会把房子、院子里里外外打扫的干干净净。大人会带着娃娃们,拿上小镢到山上拾些柴禾,以备晚上打野火专用。夜幕降临时,全家老少倾巢出动,围着白天拾回的柴禾,点燃起一堆很旺盛的野火。
待火势过后,人们轮番围在四周开始跳野火了,大人抱着被褥,碎娃抱着枕头或衣服,争先恐后地在火焰上来回跳跃,就连坐月子的妇女们,也会抱着未满月的婴儿,跳一跳野火堆,以示吉利。她们边跳边喃喃自语:“燎百病,燎干净,一年四季不害病。有些调皮的碎娃娃、会故意往火堆里扔上几斤小炮,瞬间,火堆里发出趴趴的响声,把火星炸的四处飞溅,大人不但不制止,反而会借物还言说:“野火旺,鞭炮响,炸走百病保健康。野火快要熄灭时,大人会拿出馍馍和面花花,分给大家埋到火堆烧着吃。传说吃了烧馍、一年四季身上不生疮害病。一家人玩得兴高采烈,吃了烧馍后才回屋。
恢复宁静时,一些长者会蹲在院子墙角,仔细查看。看有无各种虫子、并根据虫子稠密多少,判断年景是否丰收。普遍有个共性讲究:即不同虫子,代表不同作物。所以,打火堆里,不仅仅是欢天喜地燎百病,而且还蕴含的农人来年的企盼。
野火彻底熄灭后,大人会铲些黄土,将灰堆严实压住,寓意“驱邪捂福”【捂、我谐音】。
陕北年俗系列【之 二十五 】
正月十七 送油蜓
正月十七,送油蜒。但这天要做的事比较多,忌讳也不少。白天要把挂出去的灯笼收回来,中午吃收灯面。女人这天停止一切针线活计,则躲刺。也有地方称这一天为白虎日,多有赶小人之举。即把你认为是小人的人,剪出来,写上小人姓名、时辰八字,用鞋底抽打后。用面虎压住纸小人,送到十字路口。也有地方讲究说,这一天,会有一些孤魂野鬼藏在村子里,视为不吉。为了防止作乱祸及家人,故家家户户、入夜打火驱邪。也有地方讲究说:主要是送油蜒、蝎子等五毒。
晚上,人们在院子里堆起一大捆柴火、时辰一到,迅速点燃。此时,大人小孩不能大声喧哗,吵闹,以防惊动五毒逃离。最大的忌讳是,大小人等绝对不能在火上跳过,只是一眼盯着柴火,看其燃烧成灰后,。然后,拿起铲子将灰烬,一铲又一铲、倒在坡洼下面。寓意将五毒等不净东西全部送走。送五毒时,人们会唸叨:把五毒送到何处、或送给何人,或送到大路口、只有这样,一家人才会太太平平,不再遭受五毒的伤害啮咬之祸。
其实,这只是个说辞,真正原因还是借讲究之名,督促一些懒惰之家,彻底打扫一下卫生而已,否则,进入农忙季节,大家都忙起来、卫生难以保证、就会污染环境,滋生疾病。从这方面理解,这些习俗还蕴藏着先进的、具有科学性的奥秘。
陕北年俗系列【之 二十六 】
正月十八 黄道吉日
正月十八,陕北人视为黄道吉日。其仅次于正月初八。
传说:这一天,由青龙、明堂、金匮、天德、玉堂、司命等六辰当值,而这六辰又都是吉神。所以,六辰当值,诸事皆宜,不避凶忌,称为“黄道吉日”。
这一天,人们可以放开手脚、放开所有年的讲究束缚,大胆地去专心干事情。比如:掏茅粪、填猪圈、打扫牛羊圈、开侧备料、婚娶、担水劈柴、大兴士木、盖房上梁、修窑合龙口、开市剪彩、买卖生意、焊锅泥灶、磨面碾米等等,百无禁忌.。所以,人们精力都在农事上,一派繁忙景象。准确的说:年味已过。
人们都会遵循“一年四季在于春”的道理,开始农事。陕北人有句古话叫:一年庄稼、两年性命,你哄地皮、地哄你肚皮。所以,谁也不敢拿身家性命开玩笑、绝对不敢麻麻糊糊,自已骗自已。一大早,人们就出现在田间地头,有道是人勤春早。不是往地里送粪、就是垒粪。有架子车拉的、也有毛驴驮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力得到大大解放。光景好的人家,会有拖拉机、工具车拉粪。大路上、你来我往,高声喊叫、相致问候。也有人放开拦牛的嗓子回牛声、吼起秦腔、眉户、信天游。整个村落一下子变得活泛起来,沸腾起来,充满无限生机。一幅纯洁的、自然农耕图在大地上映动,浮现在人们眼帘。陕北人以新的气象、开启新的希望、用新的精神风貌、谱写着新的生活、追赶着幸福的梦想…
陕北年俗系列【之 二十 七】
正月十九 会神仙
正月十九,陕北一些地方,尤其黄河沿岸的习俗,把这一天叫会神仙之日。
这一天,村中来的陌生人,无论男女、老少、贫穷富有,都会以礼相待,不管问路找人、还是讨水要饭,人们都会满足,让它们高兴而来、满意而去。这一天,大人会给小孩千叮咛、万嘱咐,见人要和气,有礼貌,绝对不能依貌取人。尤其见陌生人,更要恭恭敬敬,尽量帮助人家,绝对不的冒犯冲撞,惹人家生气动怒。这一习俗讲究与有民间传说有关。传说:这一天,天上的神仙们、会巧装打扮,变成衣不遮体,满身污垢的逃荒要饭之人,来到人间暗访,查看人们的真善美和丑与行,然后逐一奖惩,恩怨分怨、十分应验。说一男孩,见一要饭老者、饿昏路旁,小孩见状,跑回家中,取来馍头让老人吃。老人十分感激,从怀里掏出几个银元说:这是我一辈子积攒的家当,谢你救我之恩,边说边想站立起,小孩力气小,咋也扶不起。小孩见老人一个劲给钱,脱口道:你给我力气吧。老人说:好吧。随着哈哈大笑、老人已消失的无踪无影。从此,小孩力大如牛,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另一说:有个讨饭老婆,问一家人讨水喝,主人不给还把老婆起出门外,老婆一气之下说:村村有水,你村断水。结果,同是一条河,流到这个村庄时,水全蒸发似的,河床成了干滩。而下游村,又冒出很旺的水。这就是传说中、神仙还恩报怨的结果,从此,为了警示后人,把这一天叫会神仙日。
当然,这仅仅是一种传说。但陕北人利用传说,达到教化后人,使孩子们从小树立了、敬老尊卑、慈善为怀、助人为乐的理念,为习俗注入新的内涵,使传统文化传之久远…
陕北年俗系列【之 二十 八】
正月二十 祭女娲
正月二十,是女娲的生日。
人们为了纪念女娲补天、拯救人类的丰功伟绩,在一大早,由家庭主妇带领家人祭祀一番,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安乐平顺。有的地方会用筛子、筛过的灶灰,在院子里、堆起五个堆堆,撒上一些五谷杂粮,寓意粮囤,象征五谷丰登,连年有个好收成。也有些地方、把这种做法叫填仓,意思是填满粮仓,以示家中有粮、心中不慌。
这一天,婆姨们用面烙饼子,饼子圆而大,用红丝线把饼子栓住,挂在房檐下、来象征补天,另一块饼子掰开、置放在院子的角落,象征补地。仪式结束后,一家人高高兴兴,开始吃饼子。庆祝补天地成功。这一习俗,早已绝迹。唯一保留的传统就是吃饼子。为什么吃?有什么讲究?现在的人一无所知,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这一说法与讲究,也是笔者在六十年代末,在延川县黄河畔、有个叫庄头的村子里,听一个姓郝的八旬老人、在讲古今时听来,至今记忆犹新。我时常为这些濒临灭绝的传统而感到遗憾,所以,政务之余,把民间所见所闻,草草记录在案,以便日后成册,使古老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发扬光大。
陕北年俗系列【之
正月二十一 说媒挣猪头
正月二十一:说媒挣猪头。所以,有目标、有意撮合的人,会纷至沓来,谈婚论稼。
陕北人有个讲究,除走亲访友外,不过十五不串门。一旦踏入对方门,只要见老人或小孩,都要有个说事、多少表示一下。多了没有、少了难看,索性关系一般者,尽量不去。所以,呆在家里,有活干活,没活便拉些家常理短之事,很自然的会涉及到儿女婚事上来。传统民俗有个讲究,人活在世,必说三桩媒,否则、来世当哑巴。因此,便产生了一项职业叫媒婆、媒人。
媒人有个特点,记性好、头脑活、见识广、正邪理论多,不仅能说会道,善解人意,应辩能力强。而且上知大文、下知地理,阴阳八卦,都能说上一二三,煽动性很强。用老百姓话讲:把方的能说圆、把黑的说白、把死人能说活。多少人心知肚明,但在农村、还真离不开媒人。绝大部分人的焝姻、全靠媒人撮合而成。一家女、百家求。一大早,媒人会胸有成竹、兴高采烈奔赴目的地。凭借三寸不烂舌,什么:金山配银山,豁豁对腰硷,说明两家人门当户对。什么:阳坡搭背坡、俊女配臭男。女大三、抱金砖。蛇盘兔、等等说辞,一一化解长相、年令、相属等问题。一旦说成,新人结焝之日,媒人便是最大功臣、被人奉好上宾,吃香喝辣,门户礼不上,还能挣个猪头,烟酒肉之类。也有大方主家,会给上一双鞋袜、或给上百元红包、以示感激。媒人不好当、更不容易当。为说一桩媒,往返不少来回,磨破嘴皮子、跑烂鞋袜、有时是出力不的好,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有些人结婚了,打架斗欧了,会跑来找媒人评理,媒人会好话说上几大车进行规劝、或阵喜阵怒、恩威并施,识劝的重归言好,双双离去,不明理的,哭哭啼啼离去…
除媒人之外,还有两种人充当了媒人角色。一是族中老者、威望极高,在村中能说大事、了小事,一手托两家,双方都信任,一说即合,马到成功。还有一种人是双方亲,只要娃娃对眼、能看上,双方大人一般不会反对,婚事即成。随着社会进步,时代开放,婚姻自主,自由恋爱,逐步代替了“父母之命、媒说之言”,媒人也就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陕北年俗系列【之 三十 】
正月二十二 织布纺线
正月二十二,织布、纺线线。陕北人讲究男耕女织,男人主外,女人主内。织布、纺线、做衣裳、操持家务自然落在女人肩上。
这一天,妇女们会安起木制织布机,专心致志、昼夜织布,以供一家人的四季穿戴。手工织布是人老几辈子传下的、具有几千年的原始工艺。织布机上能织出各式各样的白布,看似简单,工序却异常繁琐。从采棉、纺线到开始机织布,主要工序有:轧花、弹花、纺线、拐线、浆线、透线、接线、引线、作缯、闯杼、掏缯、吊机、织布、了机、等等,共有十余道。一好把式,一天从早到晚,梭子引纬来回飞舞,可以织出近一米成品布。
等整个布织完后,可长达十丈有余。再进行统一桨布漂白,凉晒、收卷。最后可根据爱好和需要染成不同颜色,多以黑色为主,这些布便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品。家里铺的、盖的、穿的,就连笼布、洗刷抹布都是织布做的。这些老粗布做的东西,耐用结实,保暖性强,纯天然,对人体无害,故深受人们欢迎。
随着时代变迁,先进的高科技取代了这些传统工艺,人们不用劳神费力、便能买到形式各异的布料,但永远体悟不到那种回归自然的乐趣。越是见不上、穿不上,人们越思念、越怀旧、越想再穿它。据说:在日本,只有大佬,才能穿得起昂贵的老粗布衣裳。可见传统之魅力,工艺之伟大。
陕北年俗系列【之 三十 一】
正月二十三 跳干火
正月二十三,年味渐淡,陕北人不太有啥讲究和忌讳,只是安安心心开始务农备耕。
有个别地方,因受邻省年俗影响、或通婚甚密的原故,仍有一些不太盛行的个例讲究,逐渐传入陕北。比如:正月二十三这天晚上,有北部个别地方、要打火给纸人“跳火”。他们要在头一天晚上,折叠黄白两种纸张、剪成许多纸人,悬于门后,到了二十三的早晨,先用朱砂给这些纸人“开光点眼”或用香火头烧开纸人的眼睛和嘴巴,将“人”放在米面缸内或水缸边,让其吃饱喝足。晚上,人们打起一堆火,把纸人梱帮在一根长杆上,在火堆上空来回舞动。陕北人见其独特、小孩觉得好玩,便效仿其举,意在哄孩子开心,图个吉利。
经过仔细考究,此举盛兴西北省份,俗称“跳干火”。与民间传说有关:远古时期,所有庄稼和草,浑身结穗,人们不用劳作、便能饱腹。所以、人畜共食,久而久之,懒汉甚多。有些人懒的出门担土泥窑盘灶,竟用白面当土使用。恰好让一位路过的天神看见,俗传是老君爷。老君爷十分气愤,顺手地许多粮食的穗子全部捋掉,从此,粮食穗子没有了,只有捋的时候、手指间剩下的一点。结果、第二年,许多人饿死。老君爷有些于心不忍,但他寻思:如何让人们懂得珍惜粮食,如何变得勤奋、如何靠自已双手流汗耕作、丰衣足食…
这时,有个天神慈悲为怀,变成凡人给人们出主意说:正月二十三晚上,玉帝在天上察看人间,人们一定要打火跳纸人,这样,玉帝就会相信、浪费五谷的人都在火堆里被火烧死了,也就不再追究,惩罚可免。人们信之得以安生至今。陕北人虽没有跳千火此举,但这个故事却流传甚广,告诫人们珍惜粮食的重要性和来之不易。
陕北年俗系列【之 三十 二】
正月二十四 寻营生
正月二十四,开始劳作寻营生。俗有:“正月快近头,不闲寻营生”的说法。意思是,新年马上要结束,不能再享清闲了,要早做盘蒜,抓早动快莫迟延。所以,无论农事农,还是士学经商,开始重理旧业,或者另谋高就,所以叫做“寻营生。
正月里,天冻地寒,许多农活还干成,家家户户、大人碎娃以拾粪为营生。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所以,男人多以刮路士、除院草,抠粪为主,小孩们也不闲,挎上粪筐子,拿着小铲子,在村边道路、树林、驮水的沟道小路等处,一块一块的拾些牛羊马驴粪便。然后由大人不断往田间地块,充当肥料壮地,以求来年多打粮食。勤俭人的地里,堆满许多小丘,而且排列有序,左右看都是行,让人一看爽心悦目。村中有外做生意的,会一大早直奔商铺,里里打扫干净后,重新归整货物。在财神面前、上香焚纸,点燃一串串响鞭炮,在正当午时开铺经营。这时的卖买比较好做,一正月了,许多人家中总免不了缺东少西,早盼店主开铺,以购生活必需品。那个门庭若市、热闹非凡的景象、绝不亚于年前收入,大有曰进斗金之势,喜的店掌柜、见人散烟,来客问好,把顾客当上帝,和气生财演绎的唯妙唯肖、入骨三分。
陕北年俗系列【之 三十三 】
正月二十五 赶集上会备家什
正月二十五,。陕北多地,素有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之说。就拿赶集来说,一个县的镇子、庙会,都差异很大。有的把集市定为一、四、七,有的定为二、五、八,有的定为三、六、九。过些时间短、频繁的集市,是七十年代末的特有产物,也是改革开放、繁荣市场经济的见证。
随着时代发展,许多集市名存实亡,人们不在沿用参与。因此,当地一些政府又请来戏班子、唱大戏,以物资交流为名,恢复传统老集市:逢五、即五天一集,或逢七集。说来也怪,改后的集市异常火爆、久经不衰。为方便群众,互通有无,富裕农民,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繁荣区域经济,提高当地知名度,起到巨大作用。集市上农副产品、应有皆有。生态的、纯天然的绿色食品、成了皇帝的女儿不愁稼,令都市人唾涎三尺,不时地光顾集市,采买所需。因此,昔日的五谷杂粮、野菜,以及牲畜草料苜蓿,以昂贵的价格卖给城里人。土特产、鸡羊猪,成了抢手货,供不应求。
陕北年俗系列【之 三十 四】
正月二十六 修灶挖炕镢加塞
正月二十六,修灶挖炕镢加塞,一语道破过了年俗的归结。有谚话称:正月二十三,农人忙的不得闲。至此的每天里,人们都会围绕农事进行备耕生产。说具体点、每天干什么,先人们都做了精心安排,提醒后人勿忘细节,以免到时手忙脚乱,担误生产。
陕北风大,而且飘忽不定,不是东风、便是西北风,很难有规律性。许多人家灶火,不时会根据风向、出现倒风、冒灶现象。也有一方面是老鼠打洞造成的,使炕的烟道形成堵塞。灶火不利,炕头不热,每逢倒风出现,火燃不着,满窑浓烟怆的人气也惴不上来。为了有个通畅好使的灶火,这一天,人们会拆炕清土、用一根绳子栓上柴禾,从毛眼往窑背顶上拉,进行清理烟道。灶火根据平时不利索的问题、重新盘灶台,点柴试之,呼呼作响才算拾掇妥当。
还有一件事就是检查所有农具,象老镢、小镢、锄头、镰刀、杈、铁铣、木铣、桨把,牛筋头、驴夹板等等物件,有无松动、损坏现象,都要彻底修理一遍。陕北有一句话叫:家有寸槐、不可烧柴。这些槐木头头,今天派上大用场。人们将其修光成平面状,破成寸方片形,钉入松动的缝隙,然后用斧头砸进去,越砸越紧。用时、如出现松动现象,人们会用水泡湿,或往上小便一泡,使木头膨胀、稍埻上几埻就紧如原初,既不会延误功夫、又能得心应手。
陕北年俗系列【之 三十五 】
正月二十七&
擦铣磨烨梆连枷
正月二十七,擦铣磨烨、梆连枷,有道是磨刀不误打柴工。
这一天,家家户户院子里,都会发出叮叮咣咣的响声。庄稼把式对农具十分爱护讲究,随用随擦,时常保持光亮锋利。经过一冬农闲,家什犯潮生诱,所以,人们拿出来,用瓦砾片反复擦磨,对刅卷锋弱、进行纲齿出刃,或在磨石上反复磨,直至明净光亮为止。
连枷是原始农耕家什碾打的主要工具之一,只有秋季才能派上用场,是农民的必需品。其形五尺条状,工艺筒捷,用料乃山中圪针6至8条子,用绳扎掌余宽,梱在木棍上,高举过头,用力砸在作物上,连续敲打,穗种脱落。对没有牲畜的农户来说,唯一能碾打的方式只有连枷。连枷成本低,取材方便,不像牲畜、要吃草喂养,而且省时省力。所以,检修连枷都会在前几天上山,跑很远的地方,在山悬畔畔上刨圪针,圪针要粗壮、条子要直,才能做出好的连枷来。
陕北年俗系列【之 三十六 】
正月二十八 搓绳补筐编笼统
正月二十八,搓绳补筐编笼统。
这一天,人们会自发地聚集在麦场的阳圪唠里,进行偏工方式来完成这些活计。搓绳、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陕西和陕北是一个省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