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从电影叙事角度度,《社交网络》的价值远高于《公民

从叙事角度看《罗生门》和《社交网络》对《公民凯恩》的超越|界面新闻 · JMedia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江寒园/文
因为之前已借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分析过《公民凯恩》,并总结出了巴赫金所定义的复调的几个主要特征。运用复调叙事看《公民凯恩》,其大概只算得上标准范式,然而其后的几部电影如黑泽明的《罗生门》、汤姆&提克威的《罗拉快跑》以及近几年大卫芬奇的《社交网络》在复调叙事上对《公民凯恩》又有所超越。下面主要看借复调理论以及叙事学上的几个理论定义来分析对比以上几部影片。
多学科交融下的&复调&理论
&复调&该词最初来自于音乐术语。&音乐上的复调,是指同时展开两个或多个声部(旋律),它们尽管完全合在一起,仍保持其相对的独立性。&
巴赫金从音乐当中借用复调这个术语。并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当中首次提出这个概念:
&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基本特点。在他的作品里,不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的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志支配下层层展开。这里恰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他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同一事件下,而相互间不发生融合。&
值得注意的是,复调这个概念从音乐中到巴赫金所定义的小说理论中已经发生了一些改变。关于这个变化这里暂时按下不表,以后会详细撰文写出。巴赫金的复调理论自有其价值,自上世纪20年代提出以来,作为正统的文艺理论而被诸多研究者借用研究其他跨学科的领域比如传播学、比较诗学、符号学等等。这里我们主要借用巴赫金的复调而非音乐所定义的&复调&来分析电影。
运用小说理论来分析电影并没有什么错位。自上世纪下半叶以来,结构主义、符号学、弗洛伊德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交融,学者跨专业的研究已是大势所趋。光顾着自己本领域的专业而不顾其他学科的发展无异于闭门造车。况且自上世纪80年代引进巴赫金的学说以来,复调小说理论、对话理论,狂欢化诗学已和各科互相交融,借其理论研究阐释学、超语言学、比较诗学等等已成为一个潮流。
而电影本身就与文学息息相关。上溯上个世纪的法国,新浪潮运动发轫之初,兴起一批左岸派导演,如阿仑&雷乃、玛格丽特&杜拉斯。&左岸派&电影在法国被称为&作家电影&,意即由文学作家拍摄的电影。戈达尔甚至声言&拍电影,就是写作。&
因此我们在当今学科交融的大背景下更要大胆地奉行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以他山之石,攻己方之玉。
《社交网络》叙事分析
《社交网络》双线索并进,采取以闪回为主的非线性叙事手段,以一场质询案(当下的时空)为引,五次闪回构成另一条叙事线索,互相补充,相互渗透,同一事件,几位当事人的不同说法,影片的对话性贯穿始终,暗中成功建立起扎克伯克模糊不清的复杂形象。
主线:A线索
A线索是主线,主要叙述Facebook的开创发展以及其中波折。按时间顺序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1、Facebook诞生之前。这一段的主要事件是失恋的马克搞出了FaceMash这一系统,自身因此遭遇麻烦,同时被温克尔斯兄弟看中;
2、Facebook的初步实施。马克瞒着温克尔斯兄弟开发了Facebook的主程序,爱德华多加入菲尼克斯俱乐部并且Facebook的财务官。两人将其试运营,温克尔斯兄弟发现此事极为震惊。马克和爱德华多的生活状况开始改变;
3、Facebook的正式运营。马克决定扩张Facebook,爱德华多开始跑赞助。温克尔斯兄弟开始反击,肖恩&帕克介入运营。马克和爱德华多初步分歧。
4、Facebook进一步扩张。马克和肖恩关系进一步发展,温克尔斯兄弟船赛失败,马克和爱德华多裂痕加大,肖恩和爱德华多决裂。
5、Facebook走上第一个运营高峰。爱德华多彻底出局,肖恩因为吸毒同样失去马克信任,官司缠身的马克意图与旧女友恢复联系。[3]
第一部分以马克视点为主,第二部分以温克尔斯兄弟视点为主,第三部分以肖恩和温克尔斯兄弟视点为主,第四部分以爱德华多视点为主,第五部分再以马克视点为主。
副线:B线索
B线索是副线,相当于当下的时空。参照来看A线索里的五个叙事段落全部变成了B线索的闪回。这和《公民凯恩》很相像&&凯恩的形象由一个纪录片和五个闪回拼凑而成。
整部电影结构体系相当于一个&大型对话&,而人物彼此之间对同一话题的不同看法则形成一个个具体的&微型对话&。
&大型对话&来自巴赫金的理论,意指作品在整体结构上的对位关系,也就是人物组合在同一命题下的对立和联系。对位关系所表达的思想上的对立,超过了具体的对话,而在思想意识层次形成对话关系。
《社交网络》的对话性贯穿始终,以高超的复调手法展示了生活的真实面目。
正如阿伦&索尔金在访谈中提及到的《社交网络》剧本写作的模糊化倾向:&这部剧中不存在一个明确意义上的好人坏人、正确或是错误、诚实的人或者撒谎的人。&
《罗生门》叙事分析
《罗生门》在叙述结构上类似《社交网络》。分两重叙述层。第一层是樵夫、僧人、杂役之间的讨论。第二层即武士、强盗、武士之妻三人各自对杀人事件的回顾与自己的说法。最后又回到第一重叙述层由樵夫给出真相。可以看出《罗生门》是由多人围绕一起杀人事件由各自角度重复叙述而构成的一部影片。
强盗的叙述:
a见到武士妻起色心;b诱骗武士;c在武士面前占有其妻;d其妻表明只能和一个人(意指决斗);e强盗主动割断捆绑武士的绳索光明决斗;f大战23回,最后用长刀杀死武士;g女人逃跑,占有其马与兵器等(短刀丢失遗忘)。
武士妻的叙述:
abc与强盗描述一致;d强盗得手之后离开,女人无助哭泣;e武士眼神冷酷无情,充满轻蔑;f拿起短刀要求武士杀自己,结果拿着刀昏过去,醒来武士已死,短刀插在武士胸口;g逃走,强盗被抓后也去自首。
武士的叙述:
abc与强盗描述一致。d强盗得手之后,妻子狠毒的要求强盗杀武士;e强盗反将女人踩在脚下,问武士如何处置;f女人逃走,强盗松绑了武士;g用短刀自杀身亡,死后有人拿走短刀。
樵夫的叙述:
abc不知;d强盗得手之后,要求女人跟他,女人要求男人用手里的刀来解决,遂拿起短刀给武士松了绑;e武士其实懦弱,强盗也不愿杀人,女人挑拨引起决斗;f两个胆小的人打斗非常狼狈;g最后强盗侥幸拿长刀杀死武士,女人逃走,短刀下落不明。
强盗、武士、武士之妻、樵夫四人对这起杀人事件的叙述各不相同,其本身构成一种对话关系。巴赫金借用&复调&这一音乐术语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独白型"小说里各个人物的声音实际都统一于作者的意志之下。
而复调小说则不同,其主旨不在于展开故事情节、性格命运,而在于展现那些拥有各自世界、有着同等价值、具有平等地位的不同的独立意识。
《罗生门》里每个人都是不受作者(导演)掌控的独立意识,影片本身的杂语性和对话性构成了其复调的叙事模式,深层次地显露出人性的幽暗与复杂。
《社交网络》、《罗生门》综合分析
我们根据巴赫金的原话概括出了复调叙事的三点基本特征:
1.诸多声部(意识)各自独立且不相融合
2.统一于某个事件下
3.杂语性和对话性是复调理论的主要特性
从以上三点比较分析可以可以得出,在复调叙事上《社交网络》比《公民凯恩》更近了一步。《公民凯恩》里虽然也采取了五个人的视角分别描写,不过基本都是客观实情,只是形式上采取了主观回忆而已。观众只需根据各人回忆一步步拼凑出凯恩的完整形象,看完答案也就出来了。
而《社交网络》则是各执一词,以质询案为引,实际上是重构扎克伯格的形象,观众看完需要根据多个人物的叙述自己分析扎克伯格的好坏。每个人看法都不一样,你需要自己的判断。这里事件和人物的复杂性比凯恩更要高出一层,显得扑朔迷离。
而《罗生门》则走得更远,《社交网络》里叙述的分歧并没有太过显露,还是以故事为主;《罗生门》则是直接针对一个事件的四个不同版本的叙述,有真有假,叙述者因为牵扯到自己的利益,而在关于自己部分的叙述上撒谎。
如果说《社交网络》还只是隐晦地表达出人性的复杂,那么《罗生门》里四人对同一事件的不同叙述则是直接显露出了人性的幽暗和复杂。
一部作品在形式结构上走到足够远的时候,其实也就不自觉回到了内容本身。正如昆汀所说:&讲故事的技法本身就是一个故事&
隐含作者、不可靠叙述者与内聚焦型视角
上世纪在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思潮的推动下热奈特推出了&聚焦者&这一概念。并且根据视角的划分推出了三种具体类型即非聚焦型、内聚焦型以及外聚焦型。
在内聚焦视角中,每件事都严格地按照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感受和意识来呈现。
内聚焦型也可以出现在第三人称叙事文中。叙述者虽以第三人称的口吻讲故事,但采用的却是故事中某个人物的视角,并将这一特定的视野范围贯穿于作品的始终。
而影片《罗生门》和《社交网络》的叙述则完全符合多重内聚焦型&&同样的事件被叙述多次,每次根据不同人物各自的位置现出。
虽然是以第三人称的口吻讲故事,但采用的却是故事中某个人物的视角。含有相当大的主观成分。叙述者往往是不可靠的,隐含作者让一个或多个有着不同价值观和意识的人物进行叙述,同时在讲述过程中暴露出叙述者的偏见、主观等弊病。让叙述者表达出一个信息,而给读者暗示另一个信息。
其主要交流通过暗示,因此不可靠叙述人对作者的才华和读者的推理均构成挑战。但同时这也扩大了不确定性,避免用直白的话直接把自己的思想灌输给读者,让判断从最大的歧义当中产生,以满足现代人的智力和道德信念条件。
运用多重内聚焦型的视角可以给故事里的各个人物以平等的叙述身份和话语权,从而保证其对话的平等性,贯穿始终的&对话&构成了影片具有深刻意蕴的复调叙事。
以上我们通过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分析了《罗生门》和《社交网络》的叙事脉络。并从叙述学上引入&不可靠叙述&以及&多重内聚焦型视角&,与复调理论相补充从电影叙事层面展开了对影片的分析。
通过对同一事件几种不同可能、不同版本的叙述引发对主题的思考。互相补充辩论的对话性以及不可靠叙述者为观众的观看思考带来挑战。其双线并进,多重叙述层的互相渗透使影片意蕴更加深邃。
最近写作范围:电影研究,西方文论,书影评论,文史随笔。微信公众号:jhanyuan
版权信息:本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江寒园 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编剧帮】及作者信息、并保留此版权信息,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评论 相关文章界面JMedia联盟成员推荐阅读你现在的位置:&&&&&&《社交网络》:一个混蛋天才的成功之路
《社交网络》:一个混蛋天才的成功之路
文/公元1874      《社交网络》这部电影,有两个方向是我感兴趣的:一,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他的成功之路能给我们一些什么启示?二,一个全球数亿用户的社交网站,将如何改变我们的沟通方式?      关于第一点,我倒是在电影外发现了有趣的地方:国外的影评里,对这部电影所展现的马克·扎克伯格的成功之路,多是批评与自省,似乎他们并不把这个亿万富翁如何敛财当回事;而国内有不少观众,却有着不少的羡艳,试图在本片里找到一条致富的途径。我觉得造成这种价值观差异的原因,离不开国内多年来失去信仰,一切拜金的根基,看看报刊杂志上那些买几十个同号的彩票,中几千万的暴富新闻,以及越来越显著的贫富差距、高昂的房价……有着这样和他们截然不同的社会现状,也就难怪大家看这部电影的着力点有所不同。      关于第二点,影片里大卫·芬奇用了一个细节来道出了内涵。影片的结尾处,扎克伯格刚刚结束完和唯一的朋友的对质,坐在会议室里小憩。百无聊赖的他,在甩掉了他的初恋女友的Facebook页面上,添加了好友的请求,然后一遍又一遍的按着刷新。大卫·芬奇用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镜头道出了故事的本质:即便有一个足不出户就能让你交到上千上万好友的网站,但你真正在意和关心的人,想简单的通过这样一个网站去试图修复彼此破裂的关系,结果却是乏力的。“添加为好友”,面对冰冷的电脑屏幕,现实生活里的人际关系,依然是这位亿万富翁无法解决的难题。      找到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之后,我对这部电影有了一些其他的想法。虽然已经有媒体拿《社交网络》和《公民凯恩》相比,实在显得有些太过激动,但这部电影有一点是和《公民凯恩》的一样:他们都通过讲述一个成功人士的成功经历,来凸显出各自时代的一些特有的现象,在这些现象里,导演更多关注的,是那些现象背后的问题。      《社交网络》中,大卫·芬奇对于马克·扎克伯格这个现实生活里存在的人物,这个凭借创办facebook网站身价上百亿的年轻富翁,态度是非常冷峻的。影片可以说几乎没有一点倾向于羡慕他财富或者成功的视角(例如在用户数破记录的时候发生的剧情却是扎克伯格和朋友的分道扬镳),对于这位亿万富翁,大卫·芬奇并不着眼于他多么多么的有钱,他如何乐善好施,他怎样凭借辛勤的汗水、天才的智商、宿命般的机遇以及神赐的灵感,获得了最后的成功----实际上这也是大多数传记题材电影的典型套路,导演只是告诉你,这个人在爱情上做了什么混账的事,在友情上做了什么混账的事,在社交上做了什么混账的事,而后这个做着混账事的混蛋获得了一笔巨额财富。当然,《社交网络》也不是讲述某个毒枭或者黑帮老大的发迹史,如同片中漂亮的女律师对扎克伯格的“混蛋”称谓,这个带有那么一点调侃气质的称号,其实是对那些光鲜亮丽的当代企业家发家史的一种朴实还原。      影片的开篇就用酒吧里扎克伯格和女友的分手,来揭露出他虽然智商很高,但却不善交际的特点,在观众早已知道这个人物将来故事的前提下(他最终创办了全世界用户最多的社交网络),带着这一个特点去看电影就显得趣味十足;接着,通过大学校园里那些受到学生憧憬的、品学兼优的完美型人物,对比显出扎克伯格的卑微与不甘;帅气多金的富二代双胞胎拥有着全哈佛学生最羡慕的俱乐部,里面香槟美酒,美女如云;而扎克伯格和他的朋友想进这个俱乐部,必须做一些龌龊难堪的事,而扎克伯格却又孤傲的不想低头去做这些事,暗地里却又想阻拦朋友进俱乐部;当富二代双胞胎发现了扎克伯格的天才之处,邀请他来一起做网站的时候,智商过人的扎克伯格意识到了这个点子的牛逼之处,他瞒着对方,抢先一步自己做好了网站;当网站获得成功,他为了网站的发展,可以放任公司的手下把自己的挚友排挤出公司。而当影片最后,他孤家寡人坐在电脑前一脸落寞的时候,大卫·芬奇在一旁不紧不慢的打出了字幕:扎克伯格,最年轻的亿万富翁。金钱和情谊,扎克伯格的经历,映射出当下的人类在这两种物事上,最根本的冲突。      至于《社交网络》在技术上,已经不需要做过多的分析,大卫·芬奇,《七宗罪》《搏击俱乐部》《返老还童》,还不够牛逼轰轰的?本片用迅猛犀利的对白和插叙的闪回剪辑来填补在剧情上的平缓,这次阿伦·索尔金贡献了一个他一贯套路的剧本,影片里大量的对白衬托起了扎克伯格的个人形象。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没没有像普通传记片那样,围绕着主角和主角的家庭工作生活学习爱情这么展开,马克·扎克伯格的家人在影片里被刻意的回避掉了,而扎克伯格也在片中没有显露出太多的个人喜好,甚至连个性都较为模糊(除了他刻薄的话语之外,而这似乎也是天才的通性),大卫·芬奇似乎是想模糊掉扎克伯格在现实生活里的样子,留下的只是一个亿万富翁的符号,通过这个符号,来将扎克伯格的故事,投射到当代每一个的身上。      十一年前,大卫·芬奇用一部爆烈的《搏击俱乐部》来对世纪更替那个年份里的虚无主义一次反思;十一年后,年近半百的大卫·芬奇逐渐的平和下来,在《十二宫》和《返老还童》一次比一次更加温婉抒情之后,《社交网络》再度讲述起当下的时代,而这一次大卫·芬奇再一次像《搏击俱乐部》那样对观众说道,钱的多少跟人的开心幸福与否不一定是正比。本质上,两部电影都是反物质的,看得出大卫·芬奇的价值观在这十多年来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依然是精神至上。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两个问题。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他的成功之路能给我们一些什么启示?答:赚钱固然重要,善待自己的感情与友情更加重要;一个全球数亿用户的社交网站,将如何改变我们的沟通方式?答:网络再好,可你没法知道电脑那头是不是条狗。
本话题来源于日志: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c1874/楼主
参与话题讨论,请先
511734名成员75135个主题
可用积分:25分网络时代的寓言 《社交网络》为何成为了大赢家_网易娱乐
网络时代的寓言 《社交网络》为何成为了大赢家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2010年,大卫·芬奇的《社交网络》成为了最受瞩目的影片,它在不动声色之中,让克里斯托弗·诺兰多年苦心打造的《盗梦空间》掀起的热潮都显得黯然失色。
时光网特稿 2010年,大卫·芬奇的《社交网络》成为了最受瞩目的影片,它在不动声色之中,让克里斯托弗·诺兰多年苦心打造的《盗梦空间》掀起的热潮都显得黯然失色。《社交网络》为什么会得到如此高的评价,赢得众多影评人大奖?影片到底在表达什么样的主题?下面,我们将以关键词的方式,从六个部分来解读影片,并附上国外影评人对本片的综合评析,全面分析《社交网络》缘何成了这个时代的寓言
无论它是否最终能拿到奥斯卡奖,《社交网络》都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最有力的年度之作。SOCIAL for Sex(欲望)Facebook拥有超过5亿的用户,甚至比Twitter还要有影响力,有人总结说,原因很简单:性。影片中,Facebook第一次成功亮相,就是扎克伯格把全校女生的图片上传来让大家(自然主要是男生)打分,一夜之间,网站就得到了大量点击,甚至造成校园网络堵塞。这使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看到了“性”带来的强大驱动力。Facebook让宅男把妹(get laid)的梦想变得触手可及,欲望/性由此变得赤裸、透明,同时又很安全和无责任。这也就是影片为何开始于男主角扎克伯格与女友的约会,或者说辩论的缘故
从一开始,女性就从这部电影里退场了,她们成了欲望的对象。导演大卫·芬奇并没有把视角放在主角与女人的关系上,Facebook所象征的性的欲望与成功的欲望混杂在一起,影片的三位主角看起来全都野心勃勃但又不知何往。肖恩·帕克在酒吧里对扎克伯格讲过“维多利亚的秘密”的故事:这个品牌的创造者只是想讨好老婆,最终品牌被人卖去,自己却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这个故事的寓意就是:没有足够强烈的欲望,你只能成为loser。甚至短暂的成功都已经不足重要,欲望就是生命,就是一切。从这一点上说,《社交网络》可以称作“不是青春片的青春片”,“不是成人电影的成人电影”。于是,我们看到《社交网络》中的扎克伯格渴望成功,但原因却非常模糊:为了钱?为了成名?为了女人?为了虚荣?他只是不断地快速前进,把一切都扔在后面。影片对欲望以及崇拜欲望带来的一切做了不动声色的呈现、反思。SOCIAL for Online无可否认,这是一个网络的时代,在线的时代。但好莱坞对此的反应却显得迟缓笨拙,除了像《黑客帝国》那样的寓言游戏,剩下的只有《剑鱼行动》、《反托拉斯行动》等片中摆摆样子的黑客形象和极其皮毛的互联网展示。网络时代的人内心在想什么?他们如何看待互联网?除了科幻片略有象征性的表现,剧情类电影很少扎实地面对它。好莱坞很少为还活着的人物拍传记片,怕的是把握不准,难以发掘。而且传记片的主角也多偏重于政治家、科学家(《美丽心灵》)、歌手、商业大亨
《社交网络》的主人公马克·扎克伯格今年才26岁,大概可以算好莱坞传记片中最年轻的传主了。大卫·芬奇敏锐地抓住了这个能代表时代的潮流人物,并准确地把握住了他们的独特特征。《社交网络》没有着眼于展现主人公的传奇经历,没有走通常传记片的励志路线,摆脱了大多传记片先入为主地设定好立场、出发点,以此褒贬主人公的形式,而是采用去中心或者叫无中心的叙事态度来展现主人公的历程
主人公扎克伯格的是非善恶完全由观众来判断,影片不预设他的好坏。要知道,互联网时代的特点之一就是无中心化,如今方兴未艾的云计算、云存贮也是基于这样的特质发展而来的。我们完全可以把《社交网络》和影史上的不朽经典《公民凯恩》相比较:同样是投身媒体的时代巨子;同样的多角度叙事;同样没有预设的立场;同样以一个争议人物来作为一个时代的寓言
只不过《社交网络》没有做宏大叙事,它只是细碎地呈现了很多生活碎片
这不也是在线时代的特征么?SOCIAL for Communicate(交流)Facebook的成功,关键是着眼于人的交流。第一代的互联网网站,还是搭建一个平台,然后在上面提供信息、服务或者商品;而现在最成功的网站,几乎全都是搭建一个平台让网友自己来玩
所谓WEB2.0,说白了就是从WEB1.0人与网络/机器的互动发展到了人与人的互动。但颇为讽刺的是,在WEB2.0的背后,却都是一些不善于人交流的极客(Geek)宅男的影子。《社交网络》就是一部关于交流的电影,同时也是一部关于极客宅男的电影。扎克伯格这样的极客,热衷于电脑、网络,智力高超,情商却可能很低。他们宁愿与机器交流,崇拜技术,也不愿意费心与人交往。扎克伯格在影片中始终在快速敲打键盘,他始终一意孤行,没有人真正了解他在想什么,而他也不在乎别人的感觉
但这是真的么?那为什么影片结尾他想在Facebook上把女友加为好友,然后一遍一遍刷新网页呢?SOCIAL for Information(资讯)作为一部传记片,《社交网络》没有非常吸引人的故事,没有热闹的动作元素,没有华丽的视觉效果。它靠的是精巧的构造以及大量的信息抓住了观众。影片的主体其实只有一场官司和一次讯问。但大卫·芬奇用简洁平实的叙事风格,加入大量的闪回,配上编剧阿伦·索尔金信息量超大,极具智慧的台词,影片竟然具有了一种强烈的戏剧张力。举例来说,当扎克伯格的好友Eduardo Saverin被女实习律师讯问时,其对话非常简单直白,完全没有修饰女实习律师:扎克伯格先生的股份稀释到了多少Eduardo Saverin:没有稀释女实习律师:莫斯克维茨先生的股份稀释到了多少Eduardo Saverin:没有稀释女实习律师:肖恩.帕克的股份稀释到了多少Eduardo Saverin:没有稀释女实习律师:彼得.提尔的股份稀释到了多少Eduardo Saverin:没有稀释女实习律师:你的股份稀释到了多少Eduardo Saverin:0.03%在简单的对白之中,Eduardo Saverin强烈的不满以及扎克伯格冷漠的行为则显露无疑。大卫·芬奇早期的影片都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甚至有些用力过猛,但从《十二宫》开始,他的风格越来越趋于克制、冷冽、平淡,不动声色之中显示出强大的冲击力。《社交网络》通过多角度叙事(或者称复调叙事),让各个人物从不同角度来讲述故事,从而可以让观众更客观全面地去看待主人公。而同时,各个配角的性格也表现了出来。此外,自《十二宫》成功的使用了数字摄影机之后,大卫·芬奇这次使用RED ONE数字摄影机来拍摄影片,但避免了数字摄影机通常的弊病,无论是景深、明暗、质感、对比度都非常出色。SOCIAL for Asshole(混蛋)影片中的马克·扎克伯格说话语速极快(互联网时代信息过剩的表现),他的女友艾瑞克形容说“跟你约会就像和跑步机约会一样”,但问题却不在这里,她最后对扎克伯格说:“女孩子不喜欢你不是因为你是书呆子,而是因为你是个混蛋。”这句话正好和最后女实习律师对扎克伯格的评价形成呼应:“你并不是一个混蛋,马克,你只是极力想成为混蛋。”影片海报上的宣传辞似乎也说着同样的意思:“你不可能在拥有5亿朋友的同时没有几个敌人。”对影片的主人公扎克伯格,似乎很难用正确、错误、善或者恶来概括,他只是把别人都看做是傻瓜,于是自己变成了混蛋。SOCIAL for Love(情感)《社交网络》不是一部爱情电影,但影片中充满了感情的元素(虽然导演没有去煽情)。在三个男主人公中,你很难说清谁对谁有着真挚的友情,谁又背叛了谁。影片里没有英雄和配角,只有金钱与技术、理想的矛盾。每个人似乎都感到自己受了伤害,而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怎样伤害了别人。我们发现,不管影片中的主人公如何成功,不管他创造了什么样的东西,开创了什么样的时代,在内心里,这仍然是一个关于爱、理解、孤独、友情、背叛、英雄、成长、梦想的情感故事。Yahoo媒体综评:A烂番茄网站新鲜度:96%(247篇新鲜,9篇烂番茄)IMDb评分:8.3(满分10分,TOP 250第140位)《社交网络》在北美甚至全世界都受到了一致好评,尤其是一向苛刻的影评人,几乎一边倒地不吝赞美之辞。著名的MetaCritic网站汇集了影评人们的各种声音,为我们展示了他们对这部影片方方面面的评价。下面就是该网站的综合分析《社交网络》怎样将最吹毛求疵的影评人加为好友之前说过,现在再强调一次,《社交网络》不仅是本年度评价最高的电影之一,更是我们整个数据库中十年来的电影中排位几乎最前的。在我们统计的41篇影评中,除了一篇之外,全部都给出了好评,包括一些一直不怎么喜欢大卫·芬奇或者阿伦·索尔金的作品的影评人。从下表可以看出这些影评人给芬奇或索尔金的平均分和给TSN的评分之间的巨大差别(vs. Critics给出的是与媒体综合评分的差距):影评人&&& 《社交网络》评分&& 之前对芬奇作品的评分& 之前对索尔金作品的评分到底是本片对前作们的何种改变使得影评人大逆转?可以参考以下例子。《奥斯汀纪事报》影评人Kimberly Jones对芬奇和索尔金之前的电影都不感冒,但两者双剑合璧的力量现在却征服了她。Jones对《本杰明·巴顿奇事》的不满主要在于剧本和芬奇过于怪诞的导演手法。她喜欢芬奇的《战栗空间》多一点,但始终不爽导演在镜头上耍花枪,因为她觉得这样是迷惑人而不是迷人,尤其当在电影情感不足的时候。对于电影《查理·威尔逊的战争》,她又觉得索尔金的剧本太装小资,既俗套又矫情,没能做到其题材要求那样锋芒毕现和立场鲜明。以上问题在新电影中貌似得到了完整解决:“结果索尔金标签式的机关枪型对白和芬奇几尽令人疯狂的气氛营造可以完美联婚TSN在以上两种状态之下像丝带般穿梭自如芬奇,再加上迈克尔·曼,贡献了当今最为美丽和爽快的数码映像我们所认知的历史依然在慢慢展开,而TSN是一部对其有所实质表达的罕见电影,不一定最佳,但肯定激发思考。”《洛杉矶时报》的Kenneth Turan赞扬索尔金这“强而有力的”剧本,而对这位《白宫风云》主创之前的电影剧本不为所动。Turan认为《义海雄风》的故事勉强,而《查理·威尔逊的战争》是油腔滑调而不是机智幽默,零零碎碎生硬地粘在一起。但是在TSN中,索尔金那“鞭炮型的”对话带给电影一种“火箭发射型的力量”, “而此故事的内在爆发力可以穿透任何观众的眼睛而不受动摇”。Turan还写道,新电影的剧本“没有一盎司的脂肪”,他还特别表扬了编剧选择这么一个“极端不受欢迎的”主角。影评人们还喜欢什么?以下是影评人们从各个方面对TSN的评价的综述。影评人解析故事和角色大部分影评人对故事的历史真实性毫无兴趣,他们承认部分故事(如果不是全部)只是事实的文学改编,但电影不因此贬值
反而可能升值了。《纽约邮报》Lou Lumenick:“索尔金的剧本非凡地敏锐与犀利,关于扎克伯格的生活和经商细节的激烈辩论对TSN的重要性没有一丝影响。”《纽约客》David Denby:“大家开始辩论电影的真实性了,但是芬奇和索尔金,从选取一些以披露的事实接着自由地发表自己的阐述,创造了一项艺术品。真实性是次要的。”《时代周刊》Richard Corliss:“电影是故事,不是法庭证词;而索尔金追随了约翰·福特的电影《双虎屠龙》中的名言 当传奇成为现实,就传颂传奇吧 。”很多影评人赞扬电影人选择了这么一个不讨好的主角,而他引人注目的存在成为电影可能最强的一项。《娱乐周刊》Owen Gleiberman:“很难想起上一部围绕着一个聪明的无赖展开的电影了。
TSN的力量在于扎克伯格是一只有着一个不可阻挡的任务的黄鼠狼。电影暗示他将自己对人际关系的矛盾心理编写进了Facebook的每个DNA。这就他成为我们时代的狗肉英雄的原因。”《好莱坞报道者》Kirk Honeycutt:“在前期的一些优先放映场中,有些人抱怨电影中好像没有一个角色是令人喜欢的。我不反对,但这不是重点。马克·扎克伯格是个狗肉大混蛋但胜在人家真性情。问问自己:在美国电影中出现过多少铁血真汉子?”而主角的确被描述得很狗肉。《旧金山纪事报》Mick LaSalle:“不管电影正大光明还是纂改历史,我只是打酱油的,但它对扎克伯格的描写真是史诗式的恶毒攻击。”有趣的是,LaSalle表示创作者们对TSN的另一个被大家广泛理解的角色
Facebook本尊
却几无笔墨。《旧金山纪事报》Mick LaSalle:“可以说,这是一部关于一个发明家和他怎样发明一项全球5亿人使用的东西的电影。但电影对发明事件的不屑和疏远是你在一部爱迪生电影或者 贝尔电影或者莱特兄弟电影中难以想象的。电影的语调在暗示这里发明的这个玩意不但对人类文明毫无好处,反而是一项没用的,满足人性黑暗或者起码例如装低B 和装B这样琐碎的一面的东西。”起码有一位影评人以上对电影对扎克伯格的强烈炮轰幸灾乐祸。《芝加哥读者》J.R. Jones:“想到近来关于Facebook的妄顾用户隐私问题不断涌现,看到其创始人被人肉真不是一个爽字能完全概括。”剧本和对白当《娱乐周刊》的Gleiberman认为TSN是“头脑惊悚片”的时候,他不是唯一强调电影的高智商的,几乎任何影评人都提及到,就像《纽约每日新闻》Joe Neumaier强调电影是怎样的“超聪明”。实际上,《Slate杂志》的影评人认为电影的高IQ正是其得到媒体广泛好评的原因。《Slate杂志》Dana Stevens:“看看外面的辩论
这是年度最佳电影,或者只是一般般?一部小题材的传记还是一代人的全面反映?
我对人们总是仰望那些大电影那些聪明电影那些宏大野心的电影感到无语乐,我们被感叹、被市场化得真累。”对剧本的赞美如滔滔江水翻涌至天边的更远处再消失在无尽的银河里,这有可能是索尔金史上最佳的剧本了。《芝加哥太阳报》Roger Ebert:“被施了魔法的对白在两个小时里激流猛进。它将一个难以讲述的故事变得清晰又吸引。
在一个电影对白那么没脑又要故意放慢来满足那些慢人半拍的无趣观众的年代,这对白有着脱线喜剧的速度与激情。”《俄勒冈人报》Shawn Levy:“剧本充满了尖锐、剧烈和睿智的写作,相当部分以一种猫鼠游戏的激情和持久爆发力演绎出来。”
对剧本的赞美不局限于索尔金那签署式的对白。《迈阿密听众》Rene Rodriguez:“索尔金
将两部电影长度的对白,以一种够胆你就跟上来的狂欢速度,包装在一部两小时的电影里。
但不管怨言如何喋喋不 休,TSN带来一种奔放轻快的冲劲,而又将慢慢营造出一种攻其不意的巨大情感冲击将你一举击败
Facebook的崛起故事已经足够挑人胃口,但是使 TSN振翅高飞(轻松成为年度迄今最佳电影)的是对人类行为的深刻见解。”大部分(不是全部)影评人同时也喜欢电影《罗生门》式的多重视觉讲述结构。《纽约观察家报》Rex Reed :“TSN将众多印象和冲突的第一人称叙述耳目一新地整合在一个流畅的弹道轨迹上。”
但是对电影的很多赞美也集中在其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精神和评论了科技进步对现代人际关系的影响。《纽约邮报》Lou Lumenick:“TSN的确是由Trent Reznor和Atticus Ross配乐的,也的确集中在一个大学小毛头怎样变成Y世代最有钱的人的故事上,但它是一部超越时代局限的、反映我们时代生活方式的佳作。”《俄勒冈人报》Shawn Levy:“TSN是那种恰到好处地将当时代元素
无论是好是坏
完美结晶的艺术品。
我们保持传统挑选年度最佳电影、年度最佳图书或者年度最佳音乐专辑,甚至十年最佳;好吧,TSN是代表我们时代的电影。”《华盛顿邮报》Ann Hornaday:“以外科手术医师般的精准、哲学家般的洞见和强大的讲故事天份,索尔金和芬奇将扎克伯格变成我们理解当代文化的一个隐喻或者是透视镜。”《纽约客》David Denby:“结果是一部完全可以成为代表其时代和地域的一个象征的电影。TSN是对社会阶级、行为、伦理和一位天才的高度专注的精明观察。它有着这次网络革命的高度兴奋,和金钱世界翻江倒海吞噬万众的磅薄气势。”大卫·芬奇已现大师气象导演虽然人们讨论芬奇时候最多集中在其视觉方面的精湛技艺,这里的影评人第一次对他进行了全方位的赞赏;事实上,这次他对明显的导演小花招的放弃本身就得到了赞赏。《综艺》Justin Chang:“芬奇的导演是一个凝聚与条理的典范,从没依靠意欲创造任何风格上的花招,而是通过镜头设置和剪辑的行业传统美德去讲述故事。”《时代周刊》Richard Corliss:“这世道,几乎没有人可以将电影弄得更好了;振奋士气,激发幕后的创作,接着将一群卓越的演员塑造出毫无缺陷的群像演技。”《Movieline》Stephanie Zacharek:“从技术的炫目角度来看,这是芬奇迄今最为朴素的。同时也可能是他最好的:可能他已经到一个不需再证明什么的境界,就是那种很多电影人开始拍摄其最伟大的电影的时候的境界。”《芝加哥太阳报》Roger Ebert:“TSN是一部伟大的电影,不是因为其炫目的风格,也不是因为其精妙的画面,而是因为其最精良的制作。”《滚石》Peter Travers:“芬奇
将其视觉高招应用在了语言上的绚烂烟火大轰炸上,加上索尔金万马奔腾般的剧本,他们都创造了其从影以来最佳和最大胆的作品。”《华尔街日报》Joe Morgenstern:“芬奇
没有将动作和爆破、会议室斗争和划船比赛划清界限。他以无惧的能量和扎实的触觉布置每一招式,将索尔金剧本那把聪敏的倚天剑炼成独孤九剑。”《纽约每日新闻》Joe Neumaier:“其他电影人有可能被虚弱的腔调所压倒,但芬奇的最佳作品可以强有力地让我们将梦想改变现状的宅男加为好友,而这里有我们时代最正中的那位。”《Slate》Dana Stevens:“索尔金和芬奇很了不起地将闷死人的那些事
在电脑前打字,在审讯室上呆着
变得不但有趣而且那么紧张。不单靠配着紧张的音乐(虽然前半段过多了)接着将大堆场面倒出来,更靠步步为营地建造角色和思想。”《费城问询者报》Carrie Rickey:“令人尤为惊讶的是,一部大部分镜头是在电脑前或者审讯室里的电影,一部大家都知道结局的电影,可以激发出如此紧张的气氛。芬奇和索尔金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事。但他们更将我们拉了进去,深入地拉进去,看看是为什么。”事实上很多影评人赞扬芬奇快速推进电影以适应索尔金对白密集型剧本的做法,因此产生出“难以喘气”的效果。但之前对芬奇电影的一个主要批评
装酷、抽离和感情淡薄
也不只出现在一篇影评里。《纽约杂志》David Edelstein:“芬奇的导演那样的酷、那样的非人性,以至于故事都不剩下感情了。”批评的声音虽然电影的媒体综评高达惊为天人的95分,也不是人人都认为TSN是一部完美的电影,唯一没有整体赞扬电影的主要影评人Edelstein也不是唯一找到缺点的。起码一位影评人以上觉得电影过于男性中心,还有另一位质疑导演处理女性角色的方式。《波士顿环球报》Ty Burr:“TSN就差一个女强人。”《纽约杂志》David Edelstein:“电影不止一次从后面审视年轻女生,像电影中的性饥渴偷窥宅男一样赞美她们。”有一位影评人批评索尔金的对白令人分心:《环球邮报》Rick Groen:“索尔金的大部分作品都有一个问题。不管是美国政客(《白宫风云》),还是电视专家(《Sports Night》),他的角色们总是过于雄辩。实际上,他们像一大包滔滔不绝的阿伦·索尔金们。然而这帮人思维太敏捷、攻击太尖刻,所以他们的最大缺点也正好最容易被原谅。”《社交网络》获奖一览获奖状况《社交网络》无疑是今年的得奖专业户,几乎所有的影评人奖,所有的年度十佳名单中,它都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不知道这种势头是否能延续到奥斯卡尘埃落定,《社交网络》最终封王。波士顿影评人协会最佳男主角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最佳音乐广播影评人协会(提名)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整体表演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最佳配乐金球奖(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配乐最佳剧本最佳剧情类男主角最佳男配角好莱坞电影奖最佳整体表演最佳编剧最佳剪辑国家评论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最佳剧本华盛顿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导演金卫星奖(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原创配乐最佳剪辑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纽约在线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旧金山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多伦多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东南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电影手册》年度十佳美国电影学院年度十佳其他:非裔美国人影评人协会、印第安纳电影记者协会最佳影片;菲尼克斯影评人协会(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改编剧本;演员工会最佳集体表演提名等等。下一页各种恶搞《社交网络》视频
《社交网络》原本讲的就是网络大亨的故事,于是上映后,网络上出现了许多恶搞本片的视频。有人从“如果别的导演拍会是什么样”入手,有的则从Facebook联想到了Twitter、Youtube,有的甚至琢磨如果马克·扎克伯格自己拍会拍成什么样子
这些恶搞之作更确定了《社交网络》已经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很可能成为了一道分水岭。未来的电影人真的会从这些恶搞之作身上汲取灵感么?
本文来源:Mtime时光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叙事角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