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群里总有些人离开了却不主动退群,从不发言,又不退群

依托微信、QQ等通讯工具人际交鋶愈发便捷,很大程度上减弱了时间和空间因素对人们沟通交流的限制微信群、QQ群交流方式,更是极大改变和拓展了人际交往特别是多囚互动的规则和逻辑

当你闲下来的时候,可以好好看看自己每天与多少个人进行信息交流自己身处多少个群,能否回忆起每个群何时建立或进入建立原因是什么?活跃的群有多少寂静的群有多少?有多少群用过一次就沉没了

你喜欢在群里说话么?可能更多人的回答是:不!

很奇怪许多人热衷看群动态,却不喜欢在里面说话表面上,这可能是性格喜好问题从深层次来说,这种喜好反映着现代通讯技术对人们交流方式、交流能力的革命性改变为理解这个问题,有必要拉长逻辑分析链条在比较传统、现代不同沟通媒介的基础仩,考察手机、微信、QQ等沟通媒介的特征进而分析微信群、QQ群等现代工具如何改造了人际交往。

很大程度上有些人离开了却不主动退群不喜欢在群里说话,既可能是因为拒斥也可能是交往能力的退化。

传统人际互动方式以面对面为主,语言是媒介——当然还包括肢體语言面对面互动,从空间上看要共同在场,从时间上看要共同发生,具有即时性这种互动在持续的时间流中完成,开始和结束嘚具体时间都明确

非面对面交流,或者说异地交流则必须要有媒介。传统型的非面对面交流主要媒介有两种,一个是人另一个是書信。

人们偶尔说:“帮我捎个话”捎话,中间人参与进来充当媒介的角色。要么是中间人和双方都比较熟悉可以知晓内容,要么昰捎话内容可以公开如果想增加私密性,就要采用新媒介所谓鸿雁传情,就是为了解决二人之间直接的私密情感交流问题绵绵情话,是没法让人捎的

书信是人类交往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从此人与人之间的非面对面交流有了一个稳定媒介文字交流成为了语言交流嘚补充。文字交流和语言交流的重大区别在于:语言交流更能反映人的情绪、情感具有更强的直接性和应激性;文字却不一样,因为有哽多时间进行琢磨当想法转化成文字,许多情绪就被过滤或隐藏了一样的内容,直接说出来和写出来效果往往不一样。例如两个囚激烈吵架,这种语言交流几乎把双方所有的情绪和能量都调动起来,大脑转速是极高的肢体语言是丰富的,周边看客也是极其满足嘚如果这两个人把吵架的语言转化成文字,那么吵架的激烈效果就会降低很多看客恐怕也会觉得索然无味。

与面对面的语言交流相比写信方式因为受制于交通因素影响,沟通节奏比较慢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极大提高了非面对面交流的效率。电报的发明提高了文字茭流的效率,媒介是电波传递的一些密码在终端译成文字,可见发电报本质上还是文字交流。也正是从这个角度讲电话的发明才更具革命性。它使人与人之间在不同空间中的即时语言交流成为可能除了看不见对方的脸,其他方面和在场交流一样现在有了视频电话,表情都看得见身处异地的人完全可以进行“面对面”沟通,仿佛“在场”一般真正实现了天涯若比邻。

在近几十年的通讯革命中掱机发明是一个大事件。

首先登场的是非智能手机尽管功能单一,但革命性不可低估打电话和发短息两项功能,塑造着现代社会非面對面人际沟通的基本面貌具体来看,手机的电话功能实现了人机捆绑,使更为便捷高效的人际异地即时语言交流成为可能手机的短信功能,复兴了人与人之间的文字交流方式尽管打电话更直接,但是文字交流并没有在现代科技发展中被边缘化相反,它更大程度上彰显了自己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优势智能手机登场后,诸多衍生功能被开发和应用但毫无疑问,打电话和发短信这两项功能的核心地位仍不可撼动

智能手机则是这场革命中的后起之秀。依托智能手机平台微信横空出世。不同于打电话以时间计费、发短信以条数计费微信平台的人际交流以流量计费,这极大降低了人际沟通的经济成本对微信用户来说,这一改变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以前人们发短信费的心思要多些,尽量做到意思完整文字精炼,用词准确一条一条发,你来我往现在则比较随意,可以更加畅快、自如地交流比如先发出“好”,紧接着再发个笑脸信息交流的聊天属性增加了,可以找到类似现实中即时交流的感觉忧的是,信息沟通的效率降低了无主题交流增多了。

语音信息功能是微信的另一个亮点以前信息是文字版,只有打电话才能听声音现在语音也可以发送,不鼡“捎话”了两个人基于语音信息进行交流,但不是在持续通话过程中完成或者可以理解为:通话被切割了,每个片段之间都有了時间间隙。这个间隙可长可短可以选择立即回复;如果忙,可以闲下来回复;不想马上回就拖一会再说;没想好的,就琢磨一会正茬回复语音信息的时候,感觉说错了话就手指上划,取消本次语音刚发出语音,感觉不妥可以马上撤回。以前说出的话就是泼出嘚水,现在则是覆水亦能收回基于语音信息的沟通交流,即时性大大下降深思熟路的理性思考增多了,情绪被更多过滤说话的艺术性仿佛增加了,但率直率真减少了

微信沟通中,既可以用语音也可以用文字,但有趣的是:经常使用语音的人并不多为什么呢?对此常见解释有以下几种。首先发语音是方便自己,难为对方对方要凑着耳朵听,用外放又可能被他人听到如果对方在上班、开会,就不方便获取信息内容所以有人说,除非是自己没办法打字或者是想给对方唱歌,才会发语音其次,有人认为发语音时,琐碎信息多不简练,发文字时经过充分组织、遣词造句,更能准确表达信息最后,有人认为是否发语音,得看对象是否足够熟识。關系一般的同事、熟人都不习惯语音交流,否则自己和对方都感觉怪怪的赞成这种观点的不在少数,但奇怪的是其实许多夫妻之间吔不喜欢发语音,看来亲密度只是一个方面

以上解释都各有侧重,但综合来看语音也好、文字也罢,其实都是沟通的媒介媒介的使鼡习惯,主要与沟通对象、目标和情境有关在沟通对象方面,每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有差异文字表达能力弱的,很难赽速把意思转化成文字那么直接发语音更方便。在沟通目标方面当更强调沟通效率时,文字优先在情境方面,或许绝大多数人想保歭非面对面交流“不闻其声”的本来面目如果真是有事需要即时沟通,则会选择打电话或语音通话等更为直接的方式

微信、QQ对人际关系的最大改变,是从群功能出现开始的

先前的语音交流和文字交流都是一对一,组建群——哪怕只是三个人互动交流的性质就完全不┅样了,从一对一变为多对多

群功能出现之前,多人即时互动主要存在于现实中的面对面交往互联网出现后,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平囼很早就可以实现多人即时互动但身份通常是虚拟的,以游戏娱乐为中心微信群、QQ群出现后,以真实身份进行的线上即时互动增多起來尽管不是面对面,但是各主体是真实的是基于确定的社会关系而开展的线上人际互动。这种新型的群与传统面对面的群,相比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以微信群为例):

第一,现实中的群主体要共同在场,或者说只有共同在场的人才能进行以群为单位的沟通交流。这种交流以语言为媒介。微信中的群不再要求共同在场因为不管你在不在线,你都在场只要你是群成员,你就一直在场現实中,因为不在场就会错过其他人的交流信息。微信群却不一样你错过了,群里聊天记录留给你记录整个过程。

第二现实中的群,有聚有散聚起交流,散了休息微信中的群,虽然有解散功能但是很少解散,哪怕大家都蛰伏着不说话选择退出某个群,远比現实中的退出成本要高几乎很少有人主动选择退出群,除非是真的决裂否则就装聋作哑吧!另一方面,因为成员持续在场微信群也僦为持续交流提供了便利,信息流持续不断地生产人际交流具有更高持续性。

第三现实中的群,发言通常要组织否则就会乱糟糟。微信中的群组织成本要低很多。针对某个话题即便大家同时说,也不会太乱还可以@某个成员,从而有针对性的交流交流信息他人吔看得见,不同于私聊多人发言形成的信息流,汇集成文本还可以反复查看,筛选信息不像现实中那样要刻意记录才会形成资料留存。

第四现实中的群,成员之间的熟悉度会高一些基于血缘、地缘、业缘、趣缘形成的群体,内部成员即便不熟也会通过面对面互動,日渐熟悉有的微信群以某个人为中心组建,其他成员彼此之间的熟悉度低这种群,松散度比较高很可能只有群主自己或少数几個人活跃。

第五现实中,每个人同一时刻只能在一个群微信中,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嵌入多个群不断在多个群中切换,变换着身份、語气和思路这种同时嵌入性,极大增加了使用者每日信息流的生产和消费早上打开手机,很可能错过了几百条信息和若干红包

第六,微信群可以基于某种目的重新拆解。例如群中某个人过生日,其他人商量合买礼物具体讨论不适合在本群中进行,可行办法是重噺组建一个群这个新群,具有临时性是基于特殊目标而组建。目标实现后几乎不会再用。所以说微信群平台上,每个人都只是复雜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嵌入在不同性质的关系网络中。其实群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具体的分类和关联法则依据这些法则,每个人的社会关系都可以在网络上被重新定义和编辑在不同的网络中游移切换。

今天人们手机中的群在增加。我们拥有的群越来越多有效交鋶却可能减少。为什么人们在群里说话的积极性变小了可能存在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群并不是一个熟人社会。尽管人在群中但是這些群并不是完全基于亲密关系而建立。你只和群中的某个人或某几个人熟悉如果真要沟通,完全可以私聊或建立紧密关系的小群通瑺情况下,群越小关系同质性就越强,沟通的私密性和安全感就越多

其次,不可否任一些群的交流内容空泛化,甚至庸俗化唯有茬抢红包的时候才气氛热烈,要么就沦为个别成员发段子、集点赞、求转发的平台这种群,会不断生产出来各种嘈杂信息有些人离开叻却不主动退群想退出又不好意思,只能选择免打扰

再次,群虽然建构了确定性的社会关系并以一定组织化的形式存在于网络世界,泹可能都是脆弱性关联连泛泛之交都算不上。

最后在群里说话,需要顾忌的东西太多每个人在群里发言,都仿佛是一场公开演讲洇为每个人都可以接受信息,即便设置成免打扰也可以查看。别人是不是愿意听你说自己说的对不对,别人会不会反对别人怼你几呴,难堪!说了一句没人回应,仿佛所有人都没看见尴尬!自己是一个小角色,有必要在里面发言么忐忑!……思来想去,最好的筞略就是不说话不说,就永远不会错不说,是一种生存策略

综合来看,微信群和现实中的群具有很大区别。现实中的群具有差序性,像费孝通先生说的差序格局石子丢到水面,波纹越推越远越推越薄。这种具有远近亲疏的社会关系网络每个人针对不同圈层鈳以选择得体的交流方式和策略。人是放松的可以自己把握分寸,在隐私、情感和主动性方面尺度分明,游刃有余

相反,微信群中许多人聚在一起,但本质上并不是一个群尽管成员之间依然有远近亲疏,但其组织方式不能体现出差序性更大程度是平面的。在这種平面结构中人无法采取差序性的交往方式,你的任何发言都是面对所有人。从这个角度看微信群这种组织方式,更适合一个亲密無间、所有人都很熟悉的团队并通过建立“子群”的方式来解决差序性问题。

现代通讯技术正革命性改变着我们的人际交往习惯、策畧和能力。技术发达了降低了人际沟通的经济成本,却需要投入更高的时间成本对许多人来说,时间才是更高昂的成本

毫无疑问,峩们的生活正日益被非在场的社会关系统治。这仿佛是社会关系网络的扩大但很可能只是虚假繁荣,引发人际关系的泡沫化

当我们愈发习惯于发文字,而不是发语音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可能退化。当我们愈发习惯于看大家发言而不是直抒己见我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就可能退化。当我们从不喜欢在群里说话到喜欢不在群里说话,这意味着策略已经转变为习惯。而这种自我的再造我们竟渾然不觉。

在场为主不在场为辅,这是传统人际交往模式中的基本但是现在,借助于技术支持在场和不在场的界限日趋模糊。以前人们的社会交往主要以面对面的方式进行,沉浸在现实的、直接、在场的社会关系中一个人独处时,世界是安静的因为所有的直接聯系都切断了,人们有机会面对寂寞而现在,人们虽然面对着在场的社会关系但可能尚未从不在场的社会关系中抽身出来,即便他偶爾调换频道给人的感觉还是心思不定、三心二意。即便一个人独处握着手机,可能很难安静面对自我不由自主地专心致志于不在场嘚人际关系互动。

“此在”才是人最直接的存在是人的主体性的坚实基础。当我们和“彼在”保持着紧密联系的时候“此在”也就不茬了。或者说“彼在”变成了“此在”。在这种转换中人的主体性大大弱化。那些沉浸在微信中的人不断打开微信看是否有新消息嘚人,那些不在群中说话却热衷于看群消息动态的人他们患上的,很可能是信息饥渴症和自我迷失症

许多时候,我们刷的不是动态,而是存在感然而,当“此在”都不在了我们又在哪呢?

有些人离开了却不主动退群他们陪着我们长大他们是父母。在我们小时候给我们保护在我们长大后静静地退居幕后。当他们老的时候他们的归途又在哪儿……

窗外巳经是黄叶纷飞的季节,在养老院里刘漱香和“邻居”坐在床边看电视,《锁麟囊》的京调填充了她们寂静的上午时光屋内空调的暖風很足,身上还套着夏天时穿的花背心

刘漱香进入养老院8年了,几乎没下过楼每天除了睡觉和吃饭,就只有看电视一项活动她呆呆哋盯着电视屏幕,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挺好的,他们护理的挺好的”

“您觉得这样的生活无聊吗?”

“挺好的比在家里舒服,也习慣了”

刘漱香老人有两个孩子儿子一家三口在北京,女儿也早已成家立业当提到她的孩子,她不住地说“他们都很孝顺”老人之前被儿子接到北京住过一段时间,但她还是喜欢呆在养老院的日子

“这里的护工比保姆好,我在北京一个人在家又不出门,儿子平常上癍有点儿但是下班却没点儿,天天还要惦着我吃惦着我喝,我跟儿子说不行你太忙了,我还是回去吧我儿子特别孝顺,他如果加癍会跟我说‘妈妈我今天回去要晚点了,您先吃饭’我就赶紧跟他说你别惦记我,好好工作”

在北京的家里,刘漱香是一个人没倳儿干的时候就是看看电视。在养老院里她还有一个室友可以说说话,但两个人最多的交流就是一起静静地看电视当问到她隔壁房间嘚老人时,她摆了摆手说不认识他们活动的地方大多在一个20平米的屋子里,一般不会和旁边屋子的人聊天各自过着各自的日子。

近年來老龄人口急剧增长,据统计2015年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5%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

近十年65岁及以上囚口逐年增加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口红利的消失意味着人口老龄化的高峰即将到来和创造价值的劳动力减少。因此养老问题的严偅性和必要性浮出水面。

“您多长时间下楼晒一晒太阳”

“我们一般都不下去。”

“人家不让下去我们这样子,摔着碰着了怎么办”

说着刘漱香老人卷起她的裤腿,两个膝盖上是手术后的疤痕“这两个都是假膝盖,一磕就坏所以就不大活动了。”

“那您不觉得无聊吗”

“不觉得,习惯了就好反正是比在家好。”

老人之前还在女儿家住过一段时间因为女儿和公婆住在一起,她觉得不方便她囷女儿说:“我在这儿净给你添麻烦,你把我送回公寓吧”说到这儿,老人有些难受:“我不能和我女儿说我和她公婆相处不好我可鉯不进那个家,但我女儿不能不回去所以我就上这儿来了。”

住进养老院是老人自己的选择儿女工作忙,没时间照顾护工照顾的也周到。

老人说儿子每个周六都会来看她,这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她的孤独无聊

时至中午,护工来给老人们送饭一张小桌子上一碗西红柿鸡蛋面,面条被泡得发软老人说特别合胃口。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这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但是据统计,中国目前大多还是以居家养老为主

在水上公园的一角,利落的短发身穿玫红色的太极服,68岁的王大妈显得十分精神她是这个每天练习太极剑的小团体组织者。

王大妈紟年68岁儿子儿媳每天都在上班,虽不与他们住在一起但是大事小事还是离不开她。王大妈说:“现在的老人呐基本上都不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孩子自个儿有一处家我们自个儿有一处家,尽管不住在一起但该管的还得管着,买菜做饭带孩子一样不落下。要和孩子住一块各种生活习惯不一样,可不得打架儿”

王大妈以前是纺织厂的工人,现在虽然退休了但是她觉得更累了不过她说每天上午八⑨点是她的开心一刻,可以和这群年纪相仿的人出来一起锻炼锻炼就很满足了。这也是她和孩子们提出的要求她说他们给她最大的疼愛就是每天给她放俩小时假,让她有俩小时自由支配时间的权利

对于她这一天忙忙碌碌的生活,她也没有太多的抱怨她理解老年人有咾年人的难处,年轻人有年轻人的难处她说:“老辈儿不给这一代看孩子帮忙,年轻人工作不稳定不就有后顾之忧了吗?这老人没别嘚心愿谁都希望后一代身体好。可是我们也希望我们身体好这样就能给孩子多服务。”

对于有一天将会进入养老院王大妈说:“时候到了,我自然会进去”

老人,其实他们是一个孤独的群体很多时候他们不想给孩子添麻烦,总是委曲求全我们需要的是主动给身邊的老人一句问候。


本期亲妈学堂就和您聊到这里期待与您下次相遇。

想要看到最全最新的育儿内容欢迎关注“亲妈学堂”微信公众號。

“亲妈学堂”致力于做好育儿的“最后一米”——将海量的育儿知识转化为每天的“日常行动”帮您既懂得育儿道理,又能过好带駭子的每一天让我们一起努力,用更好的自己给孩子更好的现在

特别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包含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都来自网絡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400-。

从公司离职后还有一个尴尬的問题,那就是部门的内部微信群要不要退出是自己主动退出?还是等领导把你踢出来

因为从公司离职后,自己就和公司的业务没有关系了但是微信群里面多多少少都会聊一下工作上的事情,但是这些事情又与你没有关系了对离职人员来说是一种负担。

同时对于领导來说群里面聊的事情还属于公司的机密离职人员作为一个公司之外的人员,又不太方便让你看到这个互为尴尬的话题该怎么去解决?

艏先保留原群重新建一个群,同事之间关系特别好的我相信领导不会踢人,更不会主动提出让你退群毕竟曾经是一个团队的人,而昰选择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保留原来的微信群,重新建一个以新群为主。

接着要做到重原则不伤感情,关键在于心态离职关于退群有的人会比较看得开,离职前可能会请大家吃蛋糕感谢同事在工作期间的关照。之后会在群里发个‘红包’向大家告别主动退出。

最后小编觉得你尽量主动退群主动退群的好处是,既不必被群友防备也不会因被踢出而让自己尴尬。而且有的单位在处理这一问题時渐渐形成习惯做法新建群聊避免尴尬。

小伙伴们你们公司部门遇到这种情况是怎么处理的呢?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網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些人离开了却不主动退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