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找到魏氏微信表情多大才能保存族群

我国古代哪个朝代是由北方游牧民族所建立的
我国古代哪个朝代是由北方游牧民族所建立的
09-11-07 &匿名提问
元朝是中国古代唯一由北方游牧民族所建立的全国统一王朝。近十几年来,国内(主要指大陆)史学界在蒙元史研究领域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包括贡献出两部学术水平很高的断代史著作,即韩儒林主编《元朝史》(人民出版社,1986)和周良霄、顾菊英合著《元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以及一些专题著作和大量的学术论文。然而历史的复杂性,就在于学者可以不断选择问题、变换视角,见仁见智,对其进行不重叠的考察。本文打算将近年读书所得,结合元朝的特性这一主线,就若干问题稍陈管见。题目较大,而个人学识浅薄,本不当率尔操觚,其中浅陋愚妄之处,尚望学界师友垂谅。一 从“征服王朝论”谈起  建国以来的历史研究,在很长时期内存在着将历史简单化的倾向。以对各北方民族所建立王朝(以下简称“北族王朝”)的研究为例,学者多以马克思的著名论断——“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1〕 为指导,重点强调各北族王朝学习、吸收汉文化以及民族融合、“建立各族地主阶级联合统治”的一面,而忽视各族文化冲突、抵制、双向影响以及民族政策不平等的一面。实际上,后一面的问题十分重要,在元朝的表现尤为人所共见。近十几年来,蒙元史学者已对这方面作出大量研究,从而在事实上予上述总体偏差以不小的纠正。  然而,只有从理论上对中国古代诸北族王朝作出类型划分,特别是从文化差异(主要是与汉文化的差异)的角度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才会对这些王朝(包括元朝)的特性、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复杂性有更深入的了解。笔者并无能力进行新的理论概括,只是想提到一种外国学者早已提出、运用而我们却长期回避、排斥的理论模式——“征服王朝论”。   “征服王朝论”是德裔学者魏特夫于本世纪前半期提出的。他在《中国社会史:辽》一书(与中国学者冯家升合著)的导言中认为:中国古代诸北族王朝按其统治民族进入内地的不同方式,可划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渗透王朝”(Dynasties of Infiltration),以十六国、北魏为代表;第二类为“征服王朝”(Dynasties of Conquest),辽、金、元、清均属其列。各北族王朝与汉地的文化关系,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同化(Assimilation),而是双向性质的涵化(Acculturation)。它们对汉文化诸因子,并非被动地全盘接受,而是能够进行主动的选择。具体而言,它们对汉文化的态度也有程度上的差别。“征服王朝”较倾向于抵制,而“渗透王朝”较倾向于吸收。在诸“征服王朝”中,又由于从前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的差异,辽、元较倾向于抵制,而金、清较倾向于吸收。〔2〕这一看法问世以后,在西方以至日本、港台学术界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也引起若干争论。但在新中国的学术研究中,它却一直受到冷遇,研究者多小心地避开这一论题,即使偶尔提及,也都是作为反面观点,斥之为“别有用心”、“居心叵测”。今天看来,我们的上述态度似有重新检讨的必要。   我们冷遇和批判“征服王朝论”的理由,主要是认为魏氏这一理论强调历史上北方民族与中原汉族的对立、冲突,有挑拨中华民族大家庭内民族关系的嫌疑。这种从现实出发的义愤或许有其理由,但学术研究毕竟不应该过多地受感情左右。魏氏究竟出于何种目的、是否是在纯学术背景下提出他的理论,姑置不谈。我们所关心的,是他的理论对我们的研究是否有启发和借鉴价值。我认为,尽管魏氏“征服王朝论”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有待商榷,但大体而言,还是值得参考的,特别是他对各北族王朝划分类型的努力应予肯定。固然“征服王朝” 的“征服”二字比较刺眼,但如果仅将它理解为一些北方民族进入中原时的方式和曾经(!)存在的状态,似乎尚无大误。承认历史上一度存在过北方民族对汉族的征服状态,与今天将它们共同看待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并不矛盾。不应该为现实曲解历史。台湾学者萧启庆在评论大陆蒙元史研究状况时说:“蒙古人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是其征服及统治中原江南的结果,而不是先存事实。”〔3〕此语实为平实通达之论。  假如将“征服王朝论”当作学人一家之言,承认其启发和借鉴价值,我们就可以平心静气地来讨论它的得失。如细加分析,魏氏的一些观点亦有扦格难通之处。在划分类型时,他似乎过分强调了各统治民族进入中原过程、方式的重要性,而将该民族南下前的经济生活状态只置于从属地位。即使就南下的过程、方式而言,魏氏将北魏作为“渗透王朝”的代表,而将辽当作“征服王朝”之一,恐怕也有问题。北魏建立者拓跋鲜卑由大漠以北迁至阴山南麓,还可以说是较和平的“渗透”过程,而当道武帝南下伐后燕时,“亲勒六军四十余万,南出马邑,逾于句注,旌旗络绎二千余里,鼓行而前,民屋皆震”〔4〕 ,克晋阳,出井陉,下信都,破中山,从而初步确立在中原的统治,其实也不妨说是一次成功的“征服”,只不过直接对手不是汉族政权而已。契丹族在建立辽朝时与拓跋鲜卑相似,是一个已经长期附塞的民族。辽并未真正“征服”汉地,所占汉地一隅——燕云十六州只是因帮助后晋取代后唐而得到的酬劳。后来辽太宗耶律德光南下攻灭后晋,一度控制中原,但却未能稳定局势,最终慨叹“我不知中国之人难制如此”〔5〕 ,狼狈北归,“征服”并未实现。终辽一代,国家统治重心一直没有像北魏、金、元、清那样移入汉族农业区〔6〕 ,因此它的“征服”意义实在可以说并不明显。魏特夫提出“征服王朝论”虽有新意,但将辽代当作“征服王朝”典型加以研究,似乎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那么哪一个北族王朝可以看作最典型的“征服王朝”呢?这个王朝魏特夫也已注意到了,那就是他用来与辽并称的元朝。但由于种种原因,他没有能够就此进行深入阐述。甚至对“征服王朝”的概念,他也没有作出十分清晰的界定。按照魏氏有关叙述以及其余外国学者的继续发挥,我觉得以下三个条件对考察中国历史上的典型“征服王朝”可能是很重要的。首先,其统治民族在“征服”汉地以前,应是一个经济生活与汉族农业社会判然迥异的、比较纯粹的草原游牧民族。第二,该民族在“征服”汉地以前,应当已对漠北草原实施了相当有效的统治,建立了强大的草原游牧帝国。第三,该民族充分实现了对汉地的“征服”,尽可能大部分、乃至全部占有了汉族聚居地区。当然在广义上“征服王朝”也可以仅具备上述一到两个条件,但我认为只有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才可称为最典型的“征服王朝” 。  在中国古代诸北族王朝中,只有元朝同时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蒙古族最初活动于大兴安岭北段,后迁至蒙古高原中部偏东的不儿罕山(今肯特山)地区,以畜牧、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直到成吉思汗建国和南下伐金时为止,几乎看不到任何蒙古人从事农业经营的材料。甚至在建国近二十年、基本平定中原以后,还有贵族提出将汉族农业区“悉空其人以为牧地”〔7〕 的主张。元朝的前身——大蒙古国立国漠北半个世纪,实施了分封制、怯薛制、千户百户制等一系列游牧国家的政治制度,对漠北草原控制的强化程度超出以前任何一个北方民族。而这样一个游牧帝国最终又完成了统一全中国的任务,建立了“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8〕 的大一统王朝。从这些方面看,元朝作为“征服王朝”的研究价值,实在是要大大高于辽代。而这也正是它区别于其他朝代、乃至北魏、辽、金、清等北族王朝的关键之处。从这一角度来考察蒙元历史,可能会对元朝的特性认识得更加清楚。我在本文首先提到“征服王朝论”,是认为这一理论对我们了解元朝的特性有所裨益,应予重新评价。而对“征服”二字,仅仅理解为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一种状态,并无意特别强调。得鱼忘筌,是所愿也1206年,成吉思汗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源被蒙古贵族拥戴为大汗,标志着大蒙古国的建立。此后历经窝阔台、贵由、蒙哥三代大汗,直到1260年忽必烈即位于汉地为止,这半个世纪的历史在蒙元史上被称为大蒙古国时期。狭义的元朝概念,专指从忽必烈即位到1368年元亡为止的历史;而广义的元朝概念,也包括了大蒙古国这一阶段。在这段时间里,蒙古贵族四出征伐,所向披靡,建立了横跨欧亚,亘古未有的庞大帝国。大蒙古国半个世纪的统治,对蒙元历史、漠北草原历史、乃至中国历史都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  与前代北方民族建立的政权相比,大蒙古国具有其特殊之处。在前代的同类政权当中,凡占有中原者——如北魏和金,皆未有效控制漠北;即使仅占有中原部分地区的辽,也一直以大兴安岭南端、西拉木伦河上游一带为统治中心,对漠北草原大部只能实行部族式羁縻统治,控制并不牢固。北部边疆是长期困扰它们的一大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促使它们衰亡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真正在漠北实施过有效统治的政权——如匈奴、突厥汗国,都没有能将势力伸入中原地区,它们始终是一个比较纯粹的游牧政权,最后也亡于单一游牧经济结构的不稳定性。而大蒙古国则有所不同,它既崛起于并牢固控制了漠北,同时又完成了对中原乃至中亚等大片农耕地区的征服,形成了一个疆域辽阔的游牧-农耕帝国,创造了世界历史上的奇迹。  情况还不仅如此。在对外征服完成后相当长时间里,大蒙古国仍然像最初一样维持着漠北作为统治中心和国家本位的地位,对所占有的农耕地区仅采取间接统治的方式加以控制。这是“征服王朝”特性在蒙元帝国初期的显著表现,也是理解大蒙古国历史的一个关键因素。从成吉思汗到蒙哥的四任大汗,都坚持实行草原本位政策,“视居庸以北为内地”〔9〕 ,而将中原只看作帝国的东南一隅,从未考虑过针对汉地的特殊状况,采用历代中原王朝的典章制度加以统治和管理。在大蒙古国统治下的半个世纪中,中原法制不立,缺乏秩序和稳定感,贵族军阀剥削残酷,竭泽而渔,平民百姓“虐政所加,无从控告”〔10〕 ,其根源就在于这种间接统治方式和草原本位政策。窝阔台时耶律楚材当权,试图改变上述状况,但以失败告终。直到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后,定都汉地,改行汉法,并击败其弟阿里不哥的竞争,夺回漠北,才将蒙古国家的统治政策由草原本位变为汉地本位。大蒙古国也由此正式变成了元王朝。  大蒙古国半个世纪的草原本位统治,深刻地影响了以后元王朝的历史。首都虽然南迁,但漠北草原作为“祖宗龙兴之地”,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统治集团难以做到完全从汉族农业地区的角度出发看问题,草原本位政策的阴影长期笼罩不散。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元王朝早衰的原因之一(下文还要述及)。但另一方面,大蒙古国的统治却对漠北草原社会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在蒙古建国前的漠北草原,千余年里民族更迭频繁,兴衰无常;而自蒙古建国至今的近千年中,漠北草原上一直只有蒙古族一个主体民族,即使在元朝灭亡、蒙古统一政权解体之后亦不例外。这应当说是漠北草原历史上的一个阶段性变化。  汤因比在他的名著《历史研究》中,曾将游牧文化归入“停滞的文明”的行列,断言游牧社会“基本上是一种没有历史的社会”〔11〕 。显然在他看来,游牧社会没有前进、发展,其历史仅仅限于单调的循环往复。从大蒙古国建立前后漠北草原的变化来看,他的这一看法恐怕失之偏颇。在蒙古族登上历史舞台之前,漠北草原上先后出现过由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等民族建立的强大国家或部落联盟。它们虽曾盛极一时,曾对中原王朝构成严重威胁,但其政权组织却都是建立在氏族或部族共同体基础之上。换言之,它们并没有冲破氏族或部族组织的血缘外壳,相反却通过这种血缘外壳构筑起政权,形成一种“部族联盟国家”。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这个话题我自己也尝试回答过多次,但每次回答完又总是觉得角度过于分散,这些角度要么互为因果,要么是事后诸葛,什么都讲到了却最终模糊了主线和焦点。&p&好在失焦后,慢慢又能重新聚焦,这里我想讲一下对这个话题主线的把握。&/p&&p&其实这个话题,就不能从中国和日本去切入,因为两个国家可讲的东西太多,怎么讲好像都对,唯独主线出不来。这个话题,比较正确的打开方式,是把他置换成「韩语和越南语为什么全面拼音化了」。&/p&&p&这样一来,主线就清晰了很多。首先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日韩越三国历史上是怎么用汉字的。&/p&&p&朝鲜和日本一直都有独立的国家机构,所以日韩都经历过,将汉语文言改造成「汉文训读体」的阶段,这个算是日韩精英的一大成果,因为这样方便了日韩精英理解汉语文言。&/p&&p&韩语和越南语跟汉语有一点相似处,就是都是以单音节词根居多。韩语也有大量双音节词根,但不如单音节的多。&/p&&p&这种单音节的结构,会给本地精英一种「我们也能模仿汉字造字」的动力。反正都是一字一音节,各地的汉语方言造了多少方言字,朝鲜越南造字,是完全合理的逻辑。&/p&&p&但是真正杯具的情况出现了:由于汉语方言终究是汉语,韩语、越南语终究不是汉语,这就使得,朝鲜越南一旦开始模仿汉字造字,就会走上一条邪路:&/p&&p&「造出来的字,比汉字更复杂」,汉语方言再怎么变,也是「一二三四五」,越南语却是「
」,汉字的「石」,朝鲜字是「乭」,越南字是「 」。&/p&&p&虽然这是一条邪路,但是在古代越南和韩国的精英眼里,应该是要好于训读的。因为训读造成的一字多音,更加混乱,直接为本土词造字,清晰明了。&/p&&p&日语是双音节词根为主的语言,他反而只有训读这一条路可走,因为「一字一音节」的逻辑没办法应用到日语。&/p&&p&朝鲜越南这套复杂的文字,一方面打击了训读,另一方面,又不可能普及到民间。由于精英阶层本来就认识汉字,所以复杂的朝鲜字、越南字倒也在精英阶层一直流传,作为他们用本土语言进行创作的工具。&/p&&p&但是当拼音文真正出现的时候,这套反人类的文字就完全失去了竞争力。口语的本土用词,却写得比抽象的汉借词更复杂,这样扭曲的逻辑,很快就被老百姓抛弃。&/p&&p&韩语用的是15世纪自产的拼音,越南语用的是传教士带来的罗马拼音。这两者的差别其实对这个话题而言不是很重要,但因为韩语的拼音还是方块字,他跟汉字在形状上是兼容的,所以朝鲜时代的白话文学,只是本土词写成拼音,汉借词仍然是写成汉字。而使用罗马拼音的越南语,由于跟汉字完全不兼容,所以从一开始就不存在混写。&/p&&p&韩语的汉借词也逐渐去掉汉字,在二战后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算是韩国人自己慢慢试验出来的结果,最终的结果就是韩语几乎没有汉字了。&/p&&p&日语由于有稳定的训读系统,百姓识字压力较小,所以这套系统比韩越都更有适应新时代、适应大众教育的潜力。训读和假名最终形成了一种混写体系,江户时代的白话文学也完全采用了这个体系。&/p&&p&训读系统的存在,使得日语和韩越有了巨大区别,在汉字的使用上,跟汉语更加相似;甚至比闽、粤方言的用字更接近中原汉语,比如「俺」字伴随江户时期中国白话小说的流行,而强势成为日语おれ的表记。&/p&&p&讲到这里,基本解决了一个问题,就是「韩越拥抱拼音文的土壤,在中日是基本不存在的」。当然如果认真说起来,汉语的闽方言,由于跟官话差异太大,文白读层次叠加,导致汉字对口语的表记比其他方言更加困难。所以在传教士带来罗马拼音后,闽方言成为了汉语当中拼音文流传最广的方言。而最不流行拼音文的,毋庸置疑,是官话。&/p&&p&虽然官话和日语都不存在韩越那样的土壤,但在近代那个东亚大幅落后欧美的时代背景下,两国的部分知识分子很认真的提出了废除汉字、拼音化的计划。他们认为,这样有利于减轻百姓识字负担、普及教育。&/p&&p&但由于中国和日本在近代前都没有流通拼音文学,两国汉字文体的白话文学都已经足够成熟,这就使得不平等条约放进来的传教士,为了省事也都是用汉字文体来翻译《圣经》&/p&&p&白话文学的成熟,伴随着民间俗字的大量产生。提倡拼音化的知识分子很快注意到了这点,他们认为,虽然没有现成的拼音文学可用,但拼音化的第一步可以从简化汉字、俗字扶正做起。&/p&&p&根据历史来看,这个的所谓第一步也是困难重重。因为清代和江户时代旧体制下的文化人,是绝对不会允许自身的优势就这么丧失。而辛亥和明治,又几乎都是延续了前朝的阶层格局(另方面,列强也并不会推动你进行阶层洗牌)。&/p&&p&所以这就使得汉字一直拖到1930年代还是没什么变化,虽然政府机构也提出了一些简化草案,但是都被实力派否决。&/p&&p&共和国的建立和美军的占领,对中国和日本的原有阶层都进行了相当的洗牌。土地改革、农民翻身,整个社会充满着「跟旧的一切说再见」的左翼氛围。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汉字简化才终于开始,中国、日本终于推广了「一简字」。&/p&&p&我最近做了个抽样统计,统计中国、日本的一简字造成的字位合并。我抽了普通话的ji4、日语的ki 做样本,这两个音节都含有大量的汉字。结果是出乎意料的:&/p&&p&普通话的 ji4,《康熙字典》正字字位84个,简化后还是84,但因为「系」属于外来的,替代了「繫」,所以可以当做85变成84&/p&&p&日语的 ki,《大辞林》正字58个,简化后「畸」被「奇」合并,所以58变成57&/p&&p&总的来说就是,字位合并的情况极少,连2%都不到。迹、跡、蹟 这种情况属于互为异体字,本来就只有1个字位,不算合并。&/p&&p&拼音文,自然就是把 84个ji4 变成1个,58个ki变成1个。&b&中国和日本的文字改革者,误以为一简字就是拉丁化的第一步,结果连2%都没有&/b&。&/p&&p&1940年代末、50年代初,中国、日本的土地改革如火如荼。拼音化也好、一简字也好,在那个告别旧势力的年代,都是绑在一起的思潮。可是,简化汉字 vs 拼音化 却是两条不同方向的道路,有一点关联,但还是走不到一起。&/p&&p&中国、日本在近代以前白话文学的发达,带来了俗字的实践,却没有拼音文的实践。这使得&b&两国在20世纪折腾的这条拼音化理想之路,&/b&&b&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顺理成章的将民间俗字大规模扶正罢了&/b&。最终,传统字位还保留了98%以上。&/p&&p&俗字在一代人当中普及后,&b&新旧时代的转换完成,汉字简化也就失去了他原来被赋予的使命&/b&。&br&&/p&&p&70年代之后,左翼运动在中日两国都逐渐转入低潮。伴随着日本、中国先后的经济起飞、工业化、城市化,与欧美差距的缩小,支持传统文化的思潮逐渐远远超过了革命思潮。&/p&&p&&b&在21世纪的这个时代背景下,汉字的任何大规模变革都已经没有土壤&/b&。中国和日本,在西方工业国面前,经历了对东方文化的各种否定,最后还是用汉字普及了识字率、完成了工业化、完成了数字化,用汉字进行着可控核聚变的研究,用汉字迎接未来。&/p&
这个话题我自己也尝试回答过多次,但每次回答完又总是觉得角度过于分散,这些角度要么互为因果,要么是事后诸葛,什么都讲到了却最终模糊了主线和焦点。好在失焦后,慢慢又能重新聚焦,这里我想讲一下对这个话题主线的把握。其实这个话题,就不能从中国和日…
上周写了&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知乎专栏&/a&《汉语和日语为什么还在用汉字》一文,把近代后中国日本无法废除汉字的原理讲清楚了,但是对于韩越不训读、造怪字的原理却没讲明白,这一回再详细讲一下。&p&先讲越南,这个是最简单的。交趾本来是唐朝藩镇,人名地名都按中原方式一字一音。作为中国的一部分,汉字对地方土语是天然的敌视。由于雅言、文言的强大势力,又由于汉字&b&「越晚越繁」「叠床架屋」&/b&的特性,中古之后的地方土语,往往只能作为笔画繁多的怪字,在后期加入文本。&/p&&p&今日人们看到粤方言字普遍有这种感觉,本身就是中国地方土语(尤其是非官话)在汉字的等级结构中,处于底层的一个结果。&/p&&p&越南语由于在语言学上,连汉语方言都不是,所以他在华夏汉字逻辑的等级中,处在最下层。汉语方言再怎么土,也是「一二三四五」,越南语却是「
」,如果问为什么 越南语不把数词训读成「一二三四五」,那古代越南精英是不答应的。因为在他们眼中,「一二三四五」就得读成汉音。&/p&&p&越南的人名、地名,用土语起,就不会用汉字写,而是写自己的土字。这样一来,百姓最常用的词汇,却比抽象的汉借词还难写,这套文字在近代被抛弃也就成了理所当然。&b&跟越南语同样情况的还有壮语&/b&。&/p&&p&再讲朝鲜,如果说交趾在10世纪前是中国的一部分,自动被归到华夏汉字等级的最下层,那么朝鲜则是自己选择成为最下层。&/p&&p&朝鲜的前身——新罗,一直到8世纪都还是有训读传统的,但是8世纪的时候,新罗的贵族阶层却全面开始模仿唐朝的一切。他们把全国的地名几乎都改成唐式地名,他们把人名改成唐式人名。更雷人的是,他们竟然还「引入」了 李、崔、郑、柳、裴、卢 等北朝-唐朝名门望族姓氏,来分给自己的贵族。在这样的氛围下,训读的体系就完全被破坏了,他们自愿选择让朝鲜语成为一门华夏土语。精英阶层用汉字写着自己的唐式人名,然后造出一堆怪字去写他们奴婢的朝鲜人名,比如「乭」。&/p&&p&造怪字的过程当中,朝鲜精英根据朝鲜语特点,慢慢摸索出了「表示辅音的声符」。这为15世纪谚文拼音的出现铺平了道路。拼音出现后,原本怪异的朝鲜字自然很快就被百姓抛弃,常用词汇全部写成谚文。&/p&&p&当汉字仅限于音读词,汉字在朝鲜百姓的读物里几乎就如同孤岛一样被谚文包围,这样的文字背景,很容易让百姓感到「为了那几个不常用的词,有必要学这么复杂的汉字吗」。最终,在二战后逐渐变成了全面的去汉字。&/p&&p&日本就与他们全都不同了,自从汉字进入日本,日本人就对训读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从一开始,日本的地名人名就几乎&b&全部都是训读,全部都是训读,全部都是训读&/b&。因为训读,汉字在日本与所有人都捆绑在了一起,汉字没有与百姓脱节。所以到了17世纪,连「俺」字都可以跟着中国白话小说进入日本社会。&/p&&p&日本与朝鲜越南不同,要说根本原因,就很深了,他是地理位置、古代地缘政治的结果。所以日语没有成为一门华夏土语。&/p&&p&不论怎么说,日语最终和汉语一样,用汉字成功适应了现代社会。&/p&
上周写了《汉语和日语为什么还在用汉字》一文,把近代后中国日本无法废除汉字的原理讲清楚了,但是对于韩越不训读、造怪字的原理却没讲明白,这一回再详细讲一下。先讲越南,这个是最简单的。交趾本来是唐朝藩镇,人名地名都按中原方式一字一音。作…
汉语方言的形势确实是很严峻的。现在根本不是什么普通话不够普及,影响民族团结或者影响不同地区交流的问题,而是再不做出改变搞不好几十年后汉语方言完全在中国大陆消失的问题。我们通常认为情况最好的粤语,近七八年地位也出现了迅速的衰落,而且是粤港两地同时都在下降。其他各种非官话方言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br&&br&我自己从小成长在那种人们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型国企,母语是普通话,也是北方人,我是对任何方言都没什么个人感情可言的。但我也认为所有的华人都应该警惕目前所有方言逐渐消亡的趋势。&br&&br&从历史经验来讲,基本上所有传统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都出现标准语取代大量方言的过程,18-19世纪的法国就极为典型。民族国家的形成,自然会需要共同的语言作为民族认同的纽带,古代中国有文言文,尽管口语有巨大差别,但书面表达仍然基本维持一致。现代中国一来白话文运动以后倡导“我手写我口”,文字和口语统一,所以想要统一文字,语言也必须得到相当程度地统一,所以不管是共产党在大陆,还是国民党在台湾,都要推广共通语;二来现在的大众传媒除了文字,也会依赖于语言,也就需要语音上的统一。此外,共同市场的形成,各地贸易往来的增多,增大了对共通语的需求;人口的流动也增加了共通语的传播范围。&b&普通话的普及当然是必须的,不管有没有政治强力施加,也都会发生,无非是快慢问题。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b&&br&&br&但问题在于,推广共通语,是否意味着方言就必须消失呢?国际上双语甚至三语的地区相当多,而且像瑞士的法语、英语、德语之间的差距,远比我国的汉语方言之间的差距大得多,何况还不像汉语有统一的书写系统。现代社会传媒很发达,几个不同层次的语言环境(媒体,办公/学校,社区,家庭)采用不同语言的话,其实同时掌握2-4门语言完全可能,&b&并不存在允许方言存在会影响普通话的普及&/b&的问题。&br&&br&&b&至于方言的保留会危害民族统一吗?对于很多国家确实是的,但对于中国来说,其实不太可能&/b&。一个地方的离心力有多强,不是只取决于这个地区和国家主流的文化区别有多大,也不是只取决于这个地区的经济优势有多大——这两个因素只决定“推力”。同样重要的是“拉力”,&b&就是与这个地区临近的外国地区跟这个地区的文化相似度有多高,经济优势又有多大&/b&。加泰罗尼亚语本身其实跟西班牙语的区别并不算大,但之所以有很强烈的分离意识,除了历史上政治整合的时间和程度不及中国内地各省以外,更重要的是存在一个更富裕的邻国——法国。加泰罗尼亚地区跟法国南部处在一个经济区,又没有后者发达,而加泰罗尼亚语又跟法语有一定相似度,并不明显低于与西班牙语的相似度。是这样一个法国的存在让马德里代表的西班牙主流缺乏吸引力。对于中国来说,语言跟官话区别较大的地区都在东南方向,都完全不跟任何外国接壤(广西粤语区跟越南接壤,但越南发展程度尚不如中国),甚至连比较近的隔海相望的都没有,远的如日本跟江浙地区的语言和文化区别都太大,还有历史仇恨,也远不足以成为推动江浙地区独立意识的力量。&br&&br&从另一个角度来说,&b&中国的方言地区,特别是吴语地区,缺乏独立动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整个国家民族的主人翁意识(ownership)其实是很强烈的&/b&。这在世界各国的方言地区其实是比较少见的一个情况(也许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的普鲁士地区有一点类似,但其实普鲁士地区也早不说普鲁士语了)。上面一段讨论的推力和拉力,都是从“认同感”(我是否属于这个国家)的角度来说的。但一个国家要有凝聚力,其实各不同族群对国家的ownership(这个国家是否属于我)同样重要。其实明清两代直接跟当代有传承关系的这近千年的中国文化,根本就有相当成分就是江南文化,或者是江南人创造的文化。你让江南人背弃中国,相当于让江南人背弃自己。何况,江南地区长期处于帝国核心,见识过在一个大帝国内如果握有权力能够施加的影响力,即使现在情况离好的时候有相当差距,但也不至于就要自断一臂回到小格局中去。对于江浙人来说,最理想的情况恐怕是像南京国民政府那样,以江浙为核心建立一个起码囊括所有汉人区域的大一统国家,次选也只是实现地区更高的自治权,财政和文化上不受到中央的挤压。江南地区特别是苏南浙北一代长期受儒家思想影响,长期在中央集权的大帝国的官僚体制内如鱼得水,分离意识只存在于极少数人。&br&&br&岭南广府地区因为长期远离政治中心,对中华概念的ownership要低很多。但一来,孙中山领导革命大大地增强了广东人士对于全国政治的参与度,民国以来的共和体制既为广东人所建立,孙中山也仍然为整个华人社会高度尊重,再加上今天广东的一些全国性的企业和媒体,比如南方报业和腾讯,今天的中国让当代广东人产生的主人翁意识虽然不算太强,也绝不至于弱到让大部分人觉得这个国家不属于我。二来,就广府地区两千多年的历史来说,文明化的进程就是华夏化的进程,今天的广府人其实也是中原人同化本地土著的产物,统一的中华在历史上带来的是更先进的文明,只要“华夏”仍然是一个国家概念而不是一个地区概念,广府人也没有太多理由要跟这段历史分道扬镳。我个人曾经在广州做过的调查也支持这个观点。&br&&br&其他的地区,情况也不会比这两地更差。&br&&br&最后一个支持方言消失的理由,大概是避免地域歧视。但首先,&b&语言相同不代表歧视就会消除&/b&,部分上海人瞧不起同样说吴语的所谓“乡毋宁”,部分北京人瞧不起华北贫穷农村同样操北方话的外地人,都是赤裸裸的现实。二来地域歧视在近几十年的中国尤为突出,是个时代性问题,一方面经济高速发展同时整体还较为落后,所以存在巨大的地区差异,另一方面人口流动性又是空前的。但未来随着中国经济水平更接近发达国家,各地之间的差距会更小,穷省人民的精神面貌也会有很大的改善,&b&地域歧视在长期未必是一个严重的问题&/b&。&br&&br&在这样的前提下,保留方言其实是有很多好处的。&br&&br&&b&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语言本身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多样性,语言学层面的,文化层面的,乃至思维层面的多样性&/b&。历史最后自然发展的结果一定是在“统一语言方便沟通”和“多种语言保持多样性”之间的一个均衡,语言总数一定会大幅减少,但不会只剩一种语言。如果对外语学习有所了解,就知道学习第二门外语有的时候反而对学习第一门语言有所促进,甚至反过来加深对母语的认知。一个人都可以掌握多于一门语言,何况是整个社会?如果语言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是否全人类只说英语就是好的呢?为什么我们要坚持使用汉语,除了民族情感以外,难道没有别的原因吗?&br&&br&中国是一个人口超过10亿、历史悠久的国家,要像美国这样高度同质化本来就是不正常的,何况美国也有大量的移民语言仍然被使用。这种同质化一来非常无趣,从小的方面来说&b&影响了旅游业的繁荣&/b&,二来使得人们的视野相对狭窄,&b&对异质文化缺乏体验&/b&(在美国移民相对弥补了这一问题,但因为移民在本国的影响力不够高,这种体验相对较弱,对于大部分美国白人来说,仅限于品尝本地化的移民食物),三来从最宏观的角度来说,&b&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多样性和活力&/b&。我国的社会本身对多样性的宽容度是远不及西方的,但地区差异其实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多样性,对于聪明人来说,总是会得到很多启发和撞击,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创新和发展。&br&&br&而从最狭窄的语言角度来说,方言的消失也是非常遗憾的。&b&与实际语音分离的汉字为各方言共享的特点,使得方言之间的借词特别的容易&/b&。处在对外交流前沿的近代的上海话和8、90年代的粤语其实都对汉语普通话贡献了大量的新词,前者如“沙发”,“麦克风”,后者如“街机”;在白话文运动中也大量的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比如一个“炫耀”就有“显摆”“显宝”等多种说法;互联网兴起以后,各地方言也贡献了不少新词,比如“赞”,恐怕就是吴语区的常用语在全国普及并被赋予新用法的一个例子。语言是思考的基础,&b&词汇的多样性本身也会给予人们更丰富的思考材料&/b&。&br&&br&对于学习语言的人来说,方言的存在也提供了近水楼台。我从小学英语,一直学了十多年才算基本可以自如使用,这中间的挫折和痛苦太多,使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很排斥学习语言。相比之下,西方人不需要花费太多力气,就能掌握很多门语言的优势让人十分艳羡。但后来我在南大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学习时,同班有广东同学为中美两国的同学开设了粤语课,我们第一次体会到学习语言也可以有如此轻松,有乐趣和成就感。我有一次跟美国女友(前)一起做国泰航空的飞机,跟她一起听乘务员广播,居然发现我一个完全没有学习过粤语的人,也能听懂好多(毕竟飞机上播报的内容都是类似的,一联想加上对粤语歌和粤语电影的基本了解也能猜出是什么字),比她跟一个澳门人谈了几年恋爱还学过一点还多,也很有优越感。看《梦想改造家》的时候,也发现配上字幕的话,其实上海话不用学就这么总听总看也能学不少。但很遗憾的是,今天的汉语方言除了粤语基本上对外地人都已经没有什么实用的价值,而粤语的学习价值也在迅速下降。&b&如果未来方言真的消失,汉语官话将彻底成为一门孤岛语言,是很不利于我们培养语言学习的能力的&/b&。&br&&br&我们常说中文因为是意音文字,相比拼音文字有很大的劣势,比如难于学习,难于数字化处理等等。但意音文字确有的一个巨大优势,即在语音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保持文字基本统一,或者说保持文字统一的前提下,维持语音多样化。这一优势也要依赖于汉语内部仍然存在方言的存在。此外,汉语一个重要独特之处也是魅力之处——&b&“文白异读”,其实也依赖于方言的存在&/b&。&br&&br&再进一步来说,&b&方言的消失会导致中华文化包容性的下降&/b&。我有一些在中国学习的外国朋友,如果他们长着一张亚洲人的脸,不管是韩国人、越南人还是泰国人,也能说一定水平的普通话,往往在中国不会被当做外国人,而被当成普通话不够好的香港人或者是南方各省人。而这种被错当成中国人的经验都大大提升了他们对于中国的好感,也让他们在中国的生活变得更加自在。&br&&br&相比国民同质性非常高的日本、韩国,自古以来“华夏”概念其实是基于文化而非种族的,即使在西式民族主义的影响下,今天的中国大陆因为人们长相和语言的差异性,对于“本国人”的定义也往往比我们的邻居们要更宽松不少。台湾朋友到了大陆来,即使有明显的口音差别和用词差别,在绝大部分普通民众面前装成某南方省份的人也非常容易,但反过来大陆人去台湾却往往刚开口就被识破,这就是多元性上的差异。&b&这种多元性是以唐朝为代表的古代中国能够“四夷来朝”的基础,也是未来中国扩张国际影响力的必要条件&/b&。君不见缺乏多元性的日本是如何在国际竞争中败下阵来,越来越退变为“孤岛文化”?如果有一天方言消失,全国人民都操标准普通话,何为“中华”的概念自然变得更加狭隘,中国对于异质文化的包容性也必然下降,不仅对外国人的吸引力受到影响,本民族的创新能力也不容乐观。&br&&br&在学校语文课普遍教授普通话读音当然是必要的,在公职机关要求使用普通话也无可厚非,但真的有必要在所有大众传媒领域禁止方言吗?有必要强制要求所有课程用普通话教授吗?有必要在宣传上将方言抹黑为“不文明”吗?我国不是印度,&b&官话人口本身占大多数(70%),共同市场和人口流动自然会将普通话普及到全国&/b&。毕竟,大部分电视媒体当然都会使用普通话,以拥有更大的市场,而更大的市场、更高的制作预算反过来使得内容质量变高,增强普通话对于受众的吸引力。而人口的流动也会让普通话的需求量远大于官话的人口比例(比如在一个方言区只要有10%的人来自于外地,就有19%的场合需要使用普通话)。这样的自然推普力度也已经足够,而阻力又要小得多,方言母语人口对于普通话的排斥感也会更小。而我们只要容许一个“语言的自由市场”的存在,就可以将语言政策交回给自然秩序,&b&用市场的力量自然地决定语言的存废&/b&。在这个过程中,恐怕有些方言仍然会消失,但最终一定会保留比现在强力压制方言的政策更多的语言多样性。&br&&br&在普通话和方言这个问题上,很多北方人会以为这是个南北文化争夺话语权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这也确实是。但普通话不管怎样已经占据绝对上风,成为普遍使用的语言,还要将方言赶尽杀绝,其实是对整个民族文化的自残,还需各位深思。而对方言地区的人来说,保护方言,也绝不仅仅是对家乡之情的维护这么简单。这个问题的可怕之处在于,方言消失的过程其实就像生育观念一样,是不可逆的,等到我们的下一代只会说普通话的时候,我们就再也没有机会重新教会下下一代方言,甚至我们的下一代自己,也会成为让方言消失的帮凶,一旦从小接受普通话而不是方言教育,整个观念也随之改变,就像独生子女已经认同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一样,认同单一语言的文化。
汉语方言的形势确实是很严峻的。现在根本不是什么普通话不够普及,影响民族团结或者影响不同地区交流的问题,而是再不做出改变搞不好几十年后汉语方言完全在中国大陆消失的问题。我们通常认为情况最好的粤语,近七八年地位也出现了迅速的衰落,而且是粤港两…
谢邀,其实神秘的故国不少,细加梳理还是有一些十分有意思的古国。以中国境内的为主。&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1aa544af7f149bc58da277_b.jpg& data-rawwidth=&293& data-rawheight=&23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93&&&/figure&&br&&br&&b&1.巴国&/b&&br&都听过巴蛇吞象的传说,也许重庆人知道巴蔓子的故事,这个古老的民族和国家在先秦时期十分活跃,与秦、楚、蜀、周、庸、邓各国有着复杂的关系。&br&而后巴人建立巴国,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说:&br&&blockquote&“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日覃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餘姓悉沉,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不虫,与诸虫群飞,蔽掩曰光,天地晦冥,积十餘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乎君于夷城,四姓皆臣之。”&br&&/blockquote&这个传说就是廪君传说颇有些神秘的浪漫色彩,盐水女神和廪君的爱情似乎曲折复杂的道出了远古时期巴人父系氏族部落逐渐居于上风的历史进程,也反映了原始巴人族群迁徙路线和氏族姓氏等重要线索。&br&“西南有巴国。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这是最早关于巴国的文字记载,出自《山海经》。&br&  从部落到立国,几经迁都,在与自然和强敌不断抗争中,巴国人民的足迹遍及川渝鄂陕黔的大巴山之间,留下了许多精彩动人的故事和传说。战国烽烟后,巴国灭亡,其文化精华渗入秦汉文化,成为博大精深华夏文明长河的一条涓涓细流。&br&&blockquote&
频繁的战争让迁徙成为巴人生活的常态。艾露露介绍说:“巴国与楚国往来密切,关系时好时坏,时敌时友。东周时,巴因受楚西进压迫,不断将政治中心向西部地区转移,丰都、涪陵、重庆、合川、阆中等地都曾做过巴国政治中心。历史上,巴与秦、楚联盟灭掉庸国后,得到庸国渝东峡江地区,也是其进入今重庆地区的重要原因。”&br&  巴与邻国蜀的关系,《华阳国志·巴志》载有“巴蜀世战争”。与蜀国的长期交战,让巴国国力大大削弱,最终导致了灭亡。有资料显示,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巴蜀为战,巴求救于秦,遂引狼入室。秦国派司马错、张仪率师伐蜀。在蜀国灭亡后不久,巴王被俘于阆中,巴国灭亡。此后,秦国在江州筑城,设巴郡。&/blockquote&  “将军将秦师,西南奠遐服。故垒清江上,苍烟晦乔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登司马错古城》,正是当年秦灭巴蜀的真实写照。&br&&b&2.蜀国&/b&&br&&b&蜀国璀璨的文明令世人惊叹。而蜀人早期的历史则是疑团很多,迷雾重重,透过考古发现考古学家得以接近这个失落的文明。&/b&&br&&br&&br&&蜀&字最早发现于商代的甲骨文中,据记载武王伐纣时蜀人曾经相助。但关于蜀国的历史在先秦文献中一直没有详细记载,直到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蜀志》中才记载了关于蜀国的历史和传说。&br&关于蜀国历史最著名的诗句是李白在《蜀道难》中所写:&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br&依据《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中神话般的简略传说,难以厘清成都平原先秦历史。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都平原的考古调查与研究取得了许多新成果,古蜀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才逐渐明晰。&br& 2009年在什邡桂圆桥发现了成都平原最早的、距今约5000年的史前文化遗存。该文化的特征与岷江上游以茂县营盘山为代表、距今5000多年的新石器文化十分相近,而营盘山新石器文化与中国西北地区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面貌基本一致。&br&  距今年,成都平原的古文化进入宝墩文化阶段。宝墩时期的成都平原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聚落,最大的宝墩聚落可达276万平方米,其他小型聚落一般只有几千平方米。各种迹象显示,此时这一地区已出现早期文明的一些特征。&br&&blockquote&  目前的考古材料已初步显示:成都平原的古代人群最初是从岷江上游逐步迁徙下来的,他们的传统农业是种植小米。最初进入成都平原时,他们主要在平原西北至西南靠近山地相对较高的边缘地带活动,人口少,聚落小。而平原腹心地区多河流、沼泽,不适宜种植小米。到了距今4500年前后的宝墩文化初期,长江中游的水稻种植技术传入成都平原,这时宝墩时期的人们开始种植水稻。随着对成都平原多水环境的适应,人群逐步向平原腹地移动。到了宝墩文化中晚期,成都平原腹地出现了密集聚落。由于种植水稻,食物得到保障,带来了人口增长,聚落随之不断增多、规模逐渐扩大,社会向更复杂化方向演进。&br&&/blockquote&之后蜀人的文明继续发展起来,得益于平原的有利地理优势,他们的铸造技术、农业生产和手工业技术都达到了鼎盛。&br&在距今3700年左右,二里头文化南下长江中游,并很快从鄂西沿长江西进。在这一背景下,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走向衰落,&b&与此同时,四川盆地东部的哨棚嘴文化和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也紧随其后,纷纷衰落,整个四川盆地的文化发生了大的突变,其结果是三星堆文化的兴起。&/b&&br&  三星堆文化的年代在距今年,代表性聚落是广汉三星堆遗址。三星堆社会拥有发达的青铜冶铸和玉器加工工艺,精美的艺术品作为宗教神器,用于各种宗教仪式。&b&三星堆文化的社会相当复杂,具有系统的原始宗教,可能已跨入了国家时代,代表的是一个古代王国。&/b&&br&&b&或许三星堆文化就是古蜀国的组成部分之一。&/b&&br&&b&古蜀国开明王朝传至十二世,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大量蜀人被迫南迁。“乃移秦民万家实之”,从考古发现的移民墓看,其移民的成分非常复杂,不仅有秦民,更多的是楚人,还包括秦兼并六国后的工商富豪和工匠。至汉初,关中大饥,“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大量的移民加速了蜀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的融合。至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后,保持自身特色2000多年的古蜀文化最终融入汉文化之中。&br&&/b&&br&&br&&br&&b&3.僰侯国&/b&&br&&b&在周代就曾经跟随武王伐周,最后在明代万历年间全部消失被讨灭。其发展耐人寻味。&/b&&br&这个国家留下的遗产是遍布中国南方的崖棺,这个国家的主题民族是僰(bo)人。他们的丧葬习俗是悬棺葬,在今天四川省宜宾市境内,珙县、兴文、筠连等县境内均有分布。&br&&br&&b&4.鱼国&/b&&br&鱼国,发现于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的黄土台塬上,村民在耕作时无意中刨到一个土坑。据古文献记载,鱼人在春秋时期就已立国于江汉地区。唐·杜佑《迪曲·州郡》载:&夔州(注:今理奉节县):春秋时为鱼国,后属楚。&&br&&blockquote&日,在距茹家庄3公里外的竹园沟村,农民在田间劳动时先是发现了土壤中的异物,继而找到了一个藏有一些形状怪异器物的洞口。考古队员闻讯而至。经勘查、发掘后,这里竟然是一个拥有22座墓葬和2个马坑的、保存得非常完好的西周时代古墓群。更令卢连成欣喜不已的是,其中一座出土了大量青铜器的古墓(竹园沟四号墓)中的青铜器铭文记载它的主人名叫鱼季。这是一座西周早期偏后大约是周昭王时代的墓葬,根据墓葬的形制及出土的青铜礼器、玉器来判断,这座墓葬与茹家庄一号墓在时代上相互衔接,略早于茹家庄出土的鱼伯墓。这样,在同一地域(当年的鱼国疆域)内,鱼国王室宗族的墓葬终于开始露头了。&br&&/blockquote&&br&5.陆浑国&br&号称最后的戎狄,周天子脚下的异族西戎的后裔,夹缝于晋国和楚国两个超级大国间的外邦异族的求生智慧,问鼎中原和它有密切关系。没错,楚庄王最初就是要征伐陆浑故国。&br&6.南越王国&br&&p&秦末刘邦项羽楚汉相争之际,时任南海郡尉的赵佗乘势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南越国是岭南第一个封建割据政权,在岭南统治长达93年。前196年,在汉使陆贾劝说下,赵佗接受汉高祖赐给的南越王印绶,臣服汉朝,南越成为汉朝的一个藩属国。&/p&&p&公元前112年,权相吕嘉等人终于发动叛乱,杀死国王赵兴、樛太后和汉使者。汉武帝闻讯大怒,调遣10万人火速进攻南越。前111年冬,南越战败,吕嘉和赵建德出逃被擒获,南越国灭亡。&/p&&p&7.闽越王国&/p&&br&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践七世孙无疆与楚威王作战,失败被杀,越被楚所灭。越王族于是从海路进入福建建立了闽越王国,后来成为中国东南一带势力最强的王国之一。许慎著作《说文解字》时解释说,“闽”字为“东南越蛇种”。越人的到来,福建遂有“闽”这个简称。&br&公元前110年,闽越国欲脱离汉王朝版图,汉武帝派军消灭之。&br&&br&8.神秘的西夏&br&这个就不多说了,央视还有纪录片,大家熟悉些&br&&br&9.骆越&br&&b&骆越是百越族群中活跃在岭南的一支古老部族,主要活动于左右江流域、邕江—郁江流域、越南北部红河流域。古代的百越族群分布广泛、支系繁多,随着历史更迭,其中的西瓯和骆越发展成为今日的壮侗语族各民族。&/b&&br&&br&  “岭南有自己的青铜文化,有自己的‘夏商周’”,已故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一书中曾如是言讲。壮族先民骆越人在先秦时代是否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发展轨迹?在绵延千年的时光中,骆越人留下的稻作文化、铜鼓文化、花山岩画的印记尚可供后人追寻。&br&&br&  本期“探秘消失古国”系列独家报道走进广西,记者辗转于隆安县、武鸣县、宁明县、龙州县等多地考察骆越文化遗存,直击考古试掘的第一现场,走访十余位学者,力图拨开骆越文化的重重迷雾。&br&&br&  由于史籍中有关记载十分有限,加之年代太过久远,造成骆越研究难度极大。学界众说纷纭,对骆越研究达成的共识很少。武鸣县马头镇的元龙坡、安等秧古墓群系骆越遗址,就是其中为数不多的一项共识。因此,这次独家报道路线,记者选择将武鸣马头古墓群遗址作为探寻原点,层层梳理古骆越若隐若现的脉络。&br&&br&&b& 缘起:千年古墓群再现人间&/b&&br&&br&  武鸣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南部,是自治区首府南宁市辖县。1985年3月的一天,武鸣县马头镇一位农民在元龙坡山顶挖到一个铜盘。农民虽不知铜盘来历,但隐约觉得是个“宝物”。他把铜盘带给当地的一名中学老师鉴别,教师认为可能是文物,便上报给有关文物部门。后来曾任南宁市博物馆馆长、当时只有20多岁的黄云忠陪同两位老专家赶到元龙坡实地调查。只见元龙坡光秃秃的红土一片,看不出任何有古墓封土堆的迹象。再加上在南宁周边从来没有发现过大规模古墓群,两位老专家认为,铜盘可能是出于窖藏而非古墓。于是,一行人无功而返。&br&&br&&blockquote&  但黄云忠心里不踏实,觉得有必要进行深入调查,于是他二访马头镇,找当地的农民再次核实情况。当地农民告诉他,在元龙坡还挖到过青铜矛、剑等,而且每经雨水冲刷后,在一些“高出来”的坚硬土块里经常能挖到东西。黄云忠根据农民介绍的“寻宝经验”,试着清理了一块看起来被夯实过的土块,果然挖出了一些陶片、青铜器。黄云忠赶紧回去汇报了情况,又一批专家到元龙坡进行调查,确证了这里确有古墓群。经过近半年的发掘工作,尘封于红土之中的数百座先秦古墓再现人间。1988年发表的“发掘简报”认为,元龙坡墓群的年代,上限为西周、下限为春秋时期。后来,年代上限又修正为商代晚期。而更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元龙坡西南约300米的安等秧山也发现了战国古墓群!&br&&br&  从商晚期至战国时期,居住在马头一带的是什么人呢?已故壮学学者覃圣敏在文章《西瓯骆越新考》中做出了解释:按照前人的说法和清代《武缘县图经》,今武鸣河是由东江(今香江)和西江(今两江河)汇合而成,西南流入右江,古称“骆越水”;武鸣县城东北的“陆斡”镇,当地人的读音与“骆越”的古音非常接近,应是“骆越”的另一种译写。覃圣敏认为,包括马头一带的环大明山地区为古骆越分布区。&/blockquote&&br&10.象雄&br&神秘的青藏高原的古国,谜团恩多。&br&象雄国,是古代横跨中亚地区及青藏高原之大国,历史上曾称它为羌同、羊同,藏文作(Zhang zhung);古象雄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辉煌而灿烂的远古文明,是象雄文明真正的源泉。被尊称为万法之源的&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就是由古象雄的王子辛饶弥沃如来佛祖所创。古象雄佛法在古象雄传统文化中居于最至高无上的位置,是西藏本土最古老的宗教,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佛法。象泉河流域是西藏西部最为重要的古代文明发祥地,历史上著名的象雄王国(汉文史书称其为&羊同&&br&象雄佛教发祥地玛旁雍措湖&br&&blockquote&象雄佛教发祥地玛旁雍措湖、&女国&等)、古格王国都曾以这一流域为中心创造过辉煌灿烂的文化。由于这一流域与南亚次大陆、中亚草原地区相毗邻,因此也成为中外文明交流的一个十字路口,历来被国内外学术界高度重视。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以意大利藏学家图齐(Giaseppe·Tucci)为代表的外国学者开始在这一区域内进行考古调查,但在进入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后,这一地区的考古工作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学者才重新进入到这一区域开展考古工作,相继取得了佛教时期的古格故城考古、托林寺考古、皮央·东嘎石窟寺考古等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考古新成果。&/blockquote&&br&&br&&b&象雄与吐蕃,原为青藏高原“四强”(即象雄、吐蕃、苏毗、吐谷浑)中遥遥领先的“双子星座”。双雄之间竞争激烈,难以两立。在疆域、人口、文化等方面,象雄都一度领先,吐蕃位居其后。但是,随着双方力量的消长变化,象雄先是沦为吐蕃的附属国,在松赞干布时期,又中了吐蕃雄主的“美人计”,兵败后被纳入吐蕃版图。&/b&&br&&br&  当时的吐蕃生机勃勃,主动创造文明、引入文明、拥抱文明,积极与唐王朝交流,迎娶文成公主。文明的因素加上雄浑、健朗的民族生命力,吐蕃的强大为今天藏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象雄并入吐蕃,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这也从某种意义上构成了今天我国多元一体民族格局形成的一个环节。&br&&blockquote&&b&  苏秉琦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中提出,中国文明起源经历了“古文化—古城—古国”过程,此后沿着“古国—方国—帝国”三部曲发展,以帝国为顶点。但这一理论构架对西南地区古代少数民族开创的文明国家着墨不多。如果能将其应用到对西藏地区文明起源及象雄—吐蕃关系等问题的分析中,也是对其理论的延伸和补充。&/b&&/blockquote&&br&&br&参考文献:&br&1.&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x.cssn.cn/djch/djch_djgz/&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独家关注-独家策划-中国社会科学网&/a&&br&2.&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so.com/doc/5630.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象雄_360百科&/a&
谢邀,其实神秘的故国不少,细加梳理还是有一些十分有意思的古国。以中国境内的为主。 1.巴国 都听过巴蛇吞象的传说,也许重庆人知道巴蔓子的故事,这个古老的民族和国家在先秦时期十分活跃,与秦、楚、蜀、周、庸、邓各国有着复杂的关系。 而后巴人建立巴…
&b&大唐遗民收复4000里河山&/b&&br&&br&&br&&br&公元850年。&br&&br&长安城,朱雀大街上,有一个和尚从河西而来。&br&&br&“河西大捷,沙州大捷,瓜州大捷…”&br&&br&这句话仿佛用尽了他所有的力气,随时都可能倒下。&br&&br&“节帅张议潮率领义军已收复沙州,瓜州,希望与王师共复河陇故土。”&br&&br&那一日,长安城万人空巷。&br&&br&所有人都疯狂地挤在朱雀大街上,欢迎这位从河西远道而来的和尚,他们欢呼,他们奔走相告,他们甚至跪倒在地,泪流满面,天佑大唐。昔日的荣光再次焕发在他们的脸上,内心的骄傲让他们记起曾经属于唐人的燃情岁月。今夜他们的热情要点燃长安城,这座曾经荣耀无双的城市。&br&&br&那一日,和尚有故事,长安城的酒够吗?&br&&br&不知道会不会有人想起,长安上一次为一个和尚空城还是二百年前,那个和尚叫玄奘。&br&&br&今天这个和尚叫悟真,他的事迹比起那个和尚也是不遑多让。&br&&br&宣宗皇帝以最隆重的仪式召见了他,封他为“京城临坛大德”,任命张议潮为沙州防御使,以表彰他们的功绩。&br&&br&那一日,长安城记住了张议潮的名字。&br&&br&张议潮,祖籍河南南阳,汉族人,祖辈都是唐将,后来迁到了河西。公元799年,出生于河西沦丧后的沙州(即今敦煌)。张氏世代是沙州豪门,但显赫的家族地位并没有为张氏家族带来平安。吐蕃政权根本就没有考虑过为维护统治要去联合、笼络当地汉族豪强大户,更没有打算让他们参与政治,而是继续施行吐蕃的奴隶主制。&br&&br&因此当地的豪门望族跟普通河西百姓一样忍受着吐蕃贵族的压迫,被吐蕃奴隶主视为贱民。唐人走在大街上,见到吐蕃人必须弯腰低头,不许直视。吐蕃人的风俗是贵壮贱老,唐人老弱面临被全部杀光的悲惨境地,“断手凿目”,视同牲畜。为了断绝唐人与大唐的血脉文化联系,吐蕃人严禁唐人穿着唐装,要求他们象吐蕃人那样,辫发左衽。每到元旦(古时元旦指夏历新年,即今春节)的时候,汉人穿起久违的汉家衣裳,祭祀自家祖先,都忍不住放声痛哭,向着大唐的方向遥拜,表达自己对故国的无尽思念。&br&&br&河西遗民心怀故国,百年从未改变,只要碰到唐使,就有民众夹道哭迎,口音已经有点变了,但穿的衣服还是唐服。有的人指着自己的心,泪流满面,有的人朝东面跪拜,哭泣不止,希望王师能够收复这里,他们可以重归故国。他们拉着唐使哭诉:皇帝犹念陷蕃生灵否?&br&&br&目睹了这一切的张义潮年轻时就下定决心要赶走吐蕃人。于是,他从小就开始读兵书,操练武艺,把全部家财充作军费,秘密招募训练义军,联络当地的豪门,收拢其他被吐蕃迫害的义士,积蓄力量,时刻等待机会推翻吐蕃统治,收复故土。&br&&br&公元848年。&br&&br&吐蕃闹饥荒,内部权力争斗不止,而当时大唐正处于会昌中兴,国力日益恢复,也收复了一些之前沦陷的州郡。&br&&br&张义潮觉得起义机会到了,于是率领招募的义军起义,向城内的吐蕃军发动了攻击,由于唐人团结一致,勇敢无畏,再加上张议潮调度得当,很快就把沙洲的吐蕃人赶了出去。没多久,吐蕃人就纠集大军反扑,张义潮率领义军数次击败敌人,经过多次恶战,终于击败了吐蕃大军,控制了沙州这块根据地。&br&&br&然后,张义潮就派出了十路信使给唐王朝报信,希望与朝廷的军队两面夹击吐蕃人。&br&&br&可是这次送信的历程却是一次极其悲壮和英勇的历险,可以说是九死一生,十队信使从沙洲的各个方向出发前往长安,他们穿越巴丹吉林大沙漠、腾格里大沙漠、库布齐大沙漠……茫茫的戈壁,无边的草原。行走了数千里,生死茫茫,有的永远倒在了无边的沙漠里,有的被吐蕃人无情的弯刀斩杀。最后,只有悟真这一支向东北方向进发的队伍,绕过了莽莽的大漠,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了天德军(今天的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在天德军防御使李丕的协助下,于大中四年(公元850年)抵达了长安。&br&&br&这时候,离张议潮沙洲起义已经整整过去了两年。&br&&br&从地图上来看,从沙洲到天德军的直线距离大约为1400公里,而从天德军到长安的直线距离约为800公里。这段路程中,80%以上的路途是沙漠地带,包括了巴丹吉林大沙漠、腾格里大沙漠和库布齐大沙漠。难以想象,悟真大师在路途中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困苦。&br&&br&&b&所谓的大唐风骨,也正是由无数这样的唐人所创造的。&/b&&br&&br&张议潮在派出使团的同时,也以沙州为根据地,采取“且耕且战”的战略,一方面整训军队,扩充军队;另一方面发展生产,囤积粮草军需。虽已历数代,但当地汉人仍然心念故国,自认为是大唐帝国的子民,对义军空前的团结和支持。父母送子,妻子送夫踊跃参军,并捐献大量粮食、钱款以充作军费。在河西人民的全力支持下,义军迅速壮大。张议潮感觉实力已经足够强大,遂决定转入对吐蕃的全面战略反击!&br&&br&公元851年。&br&&br&张议潮率领义军对吐蕃在河西地区驻军发起大规模战略反攻。河西故地民众闻风纷纷揭竿而起,义军势如破竹,连克伊州、西州、河州、甘州、肃州、兰州、岷州、部州、廓州九州(注:分别是今新疆哈密、吐鲁番;甘肃临夏、张掖、酒泉、兰州、岷县;青海乐都、化隆)。至此,已经沦落吐蕃统治近百年之久的大唐河西“甘、凉十一州”全部光复!&br&&br&同年8月,以张议潮弟弟张议谭为首的29人河西使团到达首都长安,朝见大唐宣宗皇帝。同时以河西义军领导人的身份,正式向大唐中央政府呈递河西走廊地区沙州、瓜州、伊州、西州、甘州、肃州、兰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十一州地图、户籍和贡品。&br&&br&几代河西大唐遗民魂牵梦萦的归国夙愿终于实现,大唐也等待了很久。一接到河西十一州捷报后,宣宗就立即通报天下。河西的回归在整个大唐以及周边诸多国家中都引起了轰动,影响巨大。&br&&br&自安史之乱后近百年,在大唐国力和威望极端衰落的情况下,极为罕见的从西域强国吐蕃手中收复如此庞大的极具战略价值的国土。大唐举国欢庆,那一夜也不知道唤醒了多少唐人记忆深处的骄傲!&br&&br&宣宗封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十一州观察使、检校礼部尚书,兼金吾大将军,成为整个河西地区最高军政长官。张议潮虽然有了官职,但当时唐朝已经国力衰败,党争严重,内忧外患,中央政府已无力西顾,给不了他什么实际的支持。&br&&br&而被吐蕃掠夺式地统治近百年,河西昔日的繁华如今已是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此外,除了要防止吐蕃的反扑,张议潮所要面对的还有河西北方另一个强悍的少数民族回鹘对河西的觊觎。&br&&br&在这万般凶险的情况下,张议潮开始在河西地区大力进行改革。&br&&br&首先是恢复经济生产和文化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恢复大唐的政治制度。张议潮以归义军强悍的武力震慑了周边势力,在河西地区全面恢复了大唐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河西是多民族聚集地,民族矛盾众多,张议潮采取恩威并施的手段,彻底废除了少数民族那些对国家统一构成威胁的,近乎半独立的部落制度。而同时,张议潮又坚定的奉行唐朝一贯的民族平等政策,大力争取少数民族上层的支持。同时在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等方面充分尊重和保护,甚至制定了极为严明的法规和军纪以约束归义军和汉族民众。在这些正确政策作用下,河西地区有巨大影响力的少数民族吐蕃首领尚延心、回鹘首领仆固俊等相继率众归降。张议潮奏请朝廷,任命尚延心、仆固俊的成为唐朝武将。&br&&br&然后,张议潮将其所属吐蕃、回鹘等少数民族兵士进行整编,组成忠于自己的精锐骑兵军团,总人数接近7000人,成为河西归义军一支强大的精锐武力。同时大力发展经济生产、商业贸易,从中原地区引进大量先进技术,并与西域各国通商。同时,他还大力兴修水利设施,修建沟渠,开垦荒地,努力恢复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另外还大量兴办县学,努力发展河西的教育事业,他将教育看得极为重要,认为实现文化的大一统是维护当时民族团结的重要方式。&br&&br&经过张议潮的几年不懈的努力,河西地区迅速恢复了元气。一改吐蕃统治时满目疮痍的惨淡局面,河西的经济、文化和军事势力都得到显著增强。唐朝官员巡查河西之后在奏章中称:“观河西之地,旧时胡风尽去,唐风大盛。人物风华,一同内地”。&br&&br&随着经济的恢复,河西军事实力也不断增强。于是,张议潮开始大规模对侵犯河西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用兵。&br&&br&公元856年。&br&&br&张议潮三次击败周边少数民族军队,震慑了周边势力。&br&&br&第一次是吐谷浑王袭击沙州,两军在西同附近交战,张议潮率领归义军一战而胜,长途追击吐谷浑王1000余里,活捉土谷浑宰相3人,斩杀数千人,俘获俘虏、牲畜、甲仗无数,大唐旌旗再次扬威西域。&br&&br&第二次是纳职县回鹘和吐蕃携手抄掠伊州,张议潮千里奔袭,回鹘人措手不及,再次败逃。&br&&br&第三次是叛乱的回鹘人劫夺唐朝册立回鹘王的文书,张议潮出兵平乱。&br&&br&公元858年。&br&&br&张议潮亲率7000精锐骑兵,东征吐蕃在河西走廊最后的据点凉州。凉州是吐蕃在河西的最后一块堡垒,所以吐蕃重军镇守,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归义军人人舍生忘死,浴血奋战,“汉家持刃如霜雪,虏骑天宽无处逃,头中锋矢陪垅土,血溅戎尸透战袄”,大唐精神如同昂扬的鼓点,奏出了记忆里盛唐的豪迈。&br&&br&张议潮率领唐归义军在凉州城跟吐蕃激战三年,歼灭万余人,终于收复河西最后一块失地凉州!至此,吐蕃势力被彻底赶出了河西走廊,河西从此畅通无阻。张议潮终于实现了他那“驱逐胡虏,河西归于中华”的毕生理想。&br&&br&朝廷任命张议潮兼任凉州节度使,统辖整个河西走廊地区军政民一切事务,张议潮成为河西真正意义上的掌控者,他经过休整以后决定继续挥军西进,收复陇右故土。&br&&br&公元866年。&br&&br&张议潮率领麾下河西各民族士兵组成的主力骑兵数万人西征。唐军一路所向披靡,共斩首吐蕃军万余人,陆续收复西域西州、北庭、轮台(注:即今新疆高昌、吉木萨尔、轮台县),深入西域几千余里。这是自安史之乱百年后,唐朝军队进入西域故地距离最远、战果最大的一次远征!&br&&br&同年10月,张议潮率领归义军又深入吐蕃腹地在廓州(注:即今青海贵德)生擒了吐蕃主帅尚恐热。对河西实行血腥统治的尚恐热先被砍掉四肢,而后又被凌迟,最后斩首,随后,张议潮将吐蕃贼酋尚恐热首级送往长安。吐蕃残部逃亡秦州,被唐将尚延心击溃。曾经攻占了长安的西域强国吐蕃王朝受到了毁灭性打击,加之内部内讧分裂以及西方大食帝国的蚕食,从此彻底衰败,退出了西域。&br&&br&唐军凯旋之时,全军高唱《大阵乐》,一如当年盛唐时的军威,恍惚之间,当年不可一世的大唐好像又回来了。&br&&br&按史书记载,唐军“&b&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旧”&/b&。张议潮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b&“败吐蕃,河西、陇右之地尽归大唐”&/b&的不世武功。&br&&br&&b&然而这为大唐收复4000里河山的旷世功绩,文治武功可以媲美岳武穆的民族英雄,如今却鲜为人知,不免让人唏嘘。&/b&&br&&br&河西归宗,复我唐土;&br&百年左衽,复为汉冠;&br&十郡遗黎,与子同袍;&br&汉人遇途,不必低头;&br&人生如此,夫复何求。&br&&br&&b&璀璨迷人的大唐,吸引世人的除了诗与远方,还有张议潮,悟真大师,还有那九路没有留下名字的信使,还有那无数的归义军,这些真正的唐人所代表的大唐精神。&/b&
大唐遗民收复4000里河山 公元850年。 长安城,朱雀大街上,有一个和尚从河西而来。 “河西大捷,沙州大捷,瓜州大捷…” 这句话仿佛用尽了他所有的力气,随时都可能倒下。 “节帅张议潮率领义军已收复沙州,瓜州,希望与王师共复河陇故土。” 那一日,长安…
&p&我来帮题主科普下中亚五国,下文均为转载&/p& 形而上的忧伤:中亚的故事&br&&p&   中亚基本就是五个斯坦,相应的五个大的民族,哈萨克、吉尔吉斯、乌兹别克、塔吉克、土库曼,当然还有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东干、朝鲜等等。&/p&&br&  顺便提一下,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以及不安定因素,中亚五国的官方民族论证上,是没有畏兀儿的,畏族主要被划分为乌兹别克族。&br&  先来将这五个大的民族简单的区分一下。&br&  一个最大的分类是,可以将五个民族划分为两堆,一堆为塔吉克,一堆是其他四个。&br&&br&  理由如下:塔吉克是中亚最古老的原住民,种族上位纯正的高加索白人,语言为东伊朗语族,与伊朗、阿富汗人的主体民族接近,宗教是伊斯兰什叶派。也就是跟伊朗一样,与大多数的阿拉伯国家是不一样的。基于此,塔吉克人与其他四族通婚率很低。&br&  而其他四个,大抵可以归到“突厥”一类中去,因为都说突厥语。&br&  但这四个,又可以分为两堆,哈萨克、土库曼和乌兹别克都算真正的突厥,当然这个真正也是相对的,至少父系确实是来自我国北方草原的突厥,与当地的吐火罗人、塞人混血而来的。&br&  而吉尔吉斯人呢,父系来自俄罗斯北方,具体什么河流我也就忘了,我也就不百度了,就是往北冰洋流的什么额雇**河吧,古名坚昆,南下之后,改变了自己的信仰与语言,于是也就说突厥语了。&br&  这四个都是黄白混血,但是混的程度不同,白的越多,证明吐火罗和塞族的血统越多。&br&  因为吐火罗和塞人属于原始中亚人,主要居住在中亚南部的绿洲中,北边依旧是放牧的草原。所以绿洲的后代居民,势必白的成分多得多,这部分即乌兹别克人。&br&  而其他三个,则是蒙古血统较多,在中亚民族中,包括我国,蒙古人是认可哈萨克人是自己兄弟的,只是认为他们是突厥化的蒙古,但是哈萨克人不认同蒙古,呵呵,有点意思。说到突厥化的蒙古,自然还有蒙古化的突厥,那就是图瓦人,我国是算到蒙古族里的,但是他们习俗宗教与蒙古人一样,语言是突厥语,另外还有个蒙古化的畏兀儿,也就是我国的裕固族,称为黄畏兀儿,他们是畏兀儿血统,但习俗蒙古化,语言还是古回鹘语,人因为在甘肃,没有白的原住民来混血,自然也就跟咱们一模一样的长相。&br&  现在来讲各民族之间的嫌隙和龃龉,虽然泛突厥和泛伊斯兰的时候,貌似很亲密,其实千百年来的仇恨岂是那么简单的一笑泯恩仇?&br&&strong& 中亚各民族的矛盾,主要为如下几对:&/strong&&br&  体现在内部:&br&  1,南吉尔吉斯与北吉尔吉斯人的矛盾&br&  2,东乌兹别克与西乌兹别克人的矛盾&br&  3,哈萨克大中小三个玉兹之间的竞争&br&  4,南塔吉克与北塔吉克族之间的矛盾&br&  依矛盾激烈度轻重排行,3为最轻,1、4较重,2居中&br&  体现在民族间&br&  1,乌兹别克族与吉尔吉斯族 水火不容&br&  2,塔吉克族与乌兹别克族 水火不容&br&  3,东乌兹别克人最受其他四族的歧视&br&&strong& 先来按照大往小叙述,先讲民族间的矛盾&/strong&&br&  1,塔吉克族与乌孜别克族&br&  首先来说宗教,这一片基本上都是伊斯兰的天下,但是细分开,还是三块,一是中亚的突厥伊斯兰、二是南亚的巴基斯坦、北印度伊斯兰,三是伊朗、阿富汗的伊斯兰&br&  而塔吉克人恰恰分布在东伊朗、阿富汗北部及塔吉克斯坦这片,与其他两个伊斯兰是不同的文明,这点除了地缘外,还有历史原因,曾经都是阿拉伯倭马王朝阿拔斯朝的东方行省。&br&  只是宗教民族原因,自然咱们冷冷清清不相往来就是,关键的火药桶,被老毛子暗算了一脚。&br&  撒尔马罕和布哈拉是两个中亚的历史名城,也是宗教历史圣城之二,以塔吉克人居多。历史上的塔吉克人伊斯马伊尔曾经创立了著名的萨曼王朝,首都即是布哈拉、陪都撒尔马罕。1924年,苏联把这两个城市给划给了乌兹别克斯坦。本来两个民族之间就有隔阂,结果这下更成了火药桶。之前在苏联的高压下,一直高唱几十个民族几十个花,都是苏维埃一家,现在分家了,自然矛盾就出来了。&br&  收回圣地,在解体后,所有的塔吉克人都有这样的呼声,包括在阿富汗和伊朗的全世界的塔吉克人,第一个呼吁此口号的,倒不是塔吉克斯坦,而是阿富汗著名的塔吉克族将军,反苏英雄马苏德。他说:我一定要到撒尔马罕做乃麻兹。&br&  塔吉克人占阿富汗总人口的25%。占塔吉克斯坦人口的65%。&br&  塔吉克人跟乌兹别克人的心结一直是解不开的,在近世,乌兹别克人建立了浩罕王朝,统治了中亚这一地区,与我国西域隔着葱岭隔山而居。于是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塔吉克人一直认为对塔吉克人政治权利的剥夺、人口的减少、民族文化的倒退以及地域的四分五裂,都归咎于乌兹别克人。在这二十年的报纸媒体的口水仗中,塔吉克人都把乌兹别克人称之为“外来人”、“乡巴佬”、“邋遢鬼”。&br&  1999年,乌兹别克斯坦举办纪念阿维斯塔问世2800年的活动,更是让与伊朗同源的塔吉克人愤怒到了极点,国家级的报纸在头版登出《阿斯维塔,究竟哪个民族的遗产?》猛烈抨击无耻的乌兹别克人抢夺塔吉克人的民族文化。文中说:3500年前的先知叫啥忘了写的著作,跟你们16世纪才从中国来的游牧人有个屁关系?&br&  总之,塔吉克人与乌兹别克人现在是民间关系很不好。&br&  好,这段介绍完毕。&br&&strong&  开讲第二个:&/strong&&br&&strong&  2。乌兹别克人与吉尔吉斯人&/strong&&br&  我们相当多的一部分朋友,肯定是因为去年的吉尔吉斯暴乱,才赫然发现,哟,原来吉尔吉斯人跟咱们也差不了多少嘛,一直以为很多人对吉尔吉斯的印象,是畏兀儿的模样。呵呵。其实错了,吉尔吉斯现在基本是蒙古人的长相。&br&  中亚五个民族中,论信仰伊斯兰的虔诚度排行,哈萨克、土库曼、吉尔吉斯已经非常淡薄了,举个例子,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是吃猪肉吃猪油的,在苏联期间,也有养猪的牧场。&br&  但是塔吉克人和乌兹别克人就要信仰严重的多。当然这两个国家内部也分轻重,费尔干那盆地的南塔吉克人与东乌兹别克人,要比北塔和西乌虔诚得多。北塔认为共产主义世俗化要更好点,而南塔则是要恢复畅兴伊斯兰社会。所以塔吉克才会一直陷入内战中这么多年。&br&  费尔干那盆地的乌兹别克人呢,与我国的畏兀儿人,非常相似。呵呵。&br&  经常看书的人,该知道葱岭以西那边就是费尔干那盆地,是片绿洲,有两条很著名的河流,因为是直接打字,我就不百度是啥河了,河名忘了,汗。&br&  绿洲地区自然人口稠密,代表性的地区,就是安集延。&br&  葱岭以东呢,就是咱们的地盘,咱们这边,在满清一直到民国,对这片区域有个称呼,叫六城地区,后来又加了一城。叫七城地区,也就是:库车、阿克苏、乌什、莎车、和阗、喀什、英吉沙。大家看民国南京谁写的进新疆游记,以及老毛子的著作,经常会提到七城地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南疆地区。&br&  简单介绍下畏兀儿的分类,畏兀儿主要有三大族系,民族的划分都是苏联搞出来的,其实没有苏联这套理论方法之前,大家都是部落啊、云贵那就是寨子之类的,根本互相之间没有什么认同感。&br&  畏兀儿也是一样,要不是咱们伟大的党给他们分门别类了,畏兀儿其实完全是三个加半个民族,甚至在民国的时候,也是如此。&br&  畏兀儿的民系为塔兰奇人、吐鲁番(哈密)人、喀什噶尔人,外加一个模棱难可的萨尔特人。&br&  塔兰奇人分布在北疆的伊犁河谷,最早的一批是准格尔蒙古人抢来的奴隶,后来的一批是康熙乾隆年间,平定了准格尔,大片的北疆土地荒芜,于是从南疆调了一部分的贫苦的牧民来到伊犁垦荒。因为属于农奴部曲性质,200多年过去,早形成了与喀什噶尔人完全不同的民族性格。老毛子的著作说,这些塔兰奇人比较木讷,长期的巨大的劳动量让他们的目光思维迟钝。为人朴实。&br&  而喀什噶尔人,则被老毛子形容为狡诈游手好闲不讲信义婚姻观念淡薄……反正就是很不堪的一个民族性格了。&br&  以上两者,都是吐火罗塞人血统比较多的,长相上也就是咱们印象里的长相,但是吐鲁番人则是蒙古血统较多的,长相上更接近黄种人。&br&  如果按照以前称呼民族的“生”“熟”来说,吐鲁番哈密人就是“熟畏兀儿”,除了靠近汉地外,一直的行政区划也是原因,别看现在新疆是一个政区,但在清朝,阿勒泰地区,归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副将军属下的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 哈密、巴里坤、乌鲁木齐地区划归甘肃布政司辖。剩下的才归四大将军府的伊犁将军府管辖。&br&  这下明白了吧?吐鲁番哈密一直是归甘肃管的。一直到现在,东疆的畏兀儿都是比较拥护中央政权的。&br&  最后说一下萨尔特人,萨尔特的意思,本身是商人的意思,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商人?开店的,一开店自然就是居住的城市居民了,于是草原的游牧民族就把定居的叫做萨尔特人,这个称呼有点类似于犹太人的定义,并不是某个血统才能叫萨尔特,只要你定居了,你就是萨尔特,塔吉克人是原住民,于是后来的乌兹别克人叫他们萨尔特,后来的哈萨克人再南迁的时候,看见原先的乌兹别克人是“当地居民”了,于是又称乌人是萨尔特。当然最后一批的哈萨克人,就是终结了。再没新的南迁民族称呼他们萨尔特了。&br&  在老毛子的著作中,或者西域自己这些民族称呼中,喀什噶尔人某种意义上是等同于萨尔特人的,但是外面的浩罕人——乌兹别克人呢,被吉尔吉斯和哈萨克人也一样称呼为萨尔特人。&br&  大家可能恍然大悟了,原来按地域可以分成:安集延人和喀什噶尔人,但是实际上别人都叫他们萨尔特人!&br&  虽然现在我们的课本,包括史书,甚至乌族和畏兀儿自己,都强调两者祖先不同,族源不同。但那只是研究和考古,苏联期间,畏兀儿人被划分成乌人,一部分按照教科书的教育,被培养出了乌族的光荣认同感,当然还有少部分,认为自己是畏兀儿。&br&  现在很多人说乌族和畏族是双胞胎民族,是因为他们老是拿喀什噶尔人和安集延人做比较,那等同于拿广东人跟新加坡人作比较,如果是拿吐鲁番人跟西乌兹别克人比呢,差距就比较大了。&br&&strong&  2。乌兹别克人与吉尔吉斯人&/strong&&br&  讲乌兹别克人怎么讲咱们的畏兀儿讲了半天,言归正传,还是讲乌人和吉人的民族矛盾。&br&  先来讲一个至今流传在费尔干那盆地的关于“麦子”的故事,乌族16世界起开始定居在平原,后来南下的吉尔吉斯人居住在山上以及半山腰。&br&  两个不相识的人相遇,就说一句“麦子”作为接头暗号,类似于韦小宝说的地振高岗一派溪山千古秀。玄机在哪呢,乌族人发音麦子是:布格达衣,吉尔吉斯人发音是:布衣达衣,如果两个人发音一样,就是友好的同族人,大家手拉手去上学,如果不一样,就拔刀刺杀,厮杀个你死我活。这个故事来源于老毛子的《东方全史》,有点让人震撼。呵呵。主要中亚人都是黄白混血,虽然吉尔吉斯总体上没有乌族混得白点,但是乌族也有混的黄的,吉族也有混的白一点的,互相不好认。要是一老毛子跟咱们,老远就看出不是同族人了。&br&  有时候觉得共产主义在某段时间还是很成功的,当年老毛子真是费尽了心血发展建设这些地区,建工厂,建学校,这些原来受尽欺压没有文化的屈辱民族终于站立起来了,他们光荣的认为自己首先是一个苏维埃公民,其次才是一个乌人/吉人/哈人,再其次,这个要分了,很多人当时视安拉为粪土,已经不能算是穆斯林了。&br&  乌兹别克人在中亚人口最多,也是跨界最广的一个民族,五国,每个国家都有它,另外阿富汗和咱们也有。&br&  吉尔吉斯斯坦的西南部,有个州叫奥什州,东边就是咱们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北边是乌兹别克斯坦。这个州呢,吉尔吉斯人占60%,乌兹别克人占30%,剩下的就是老毛子和其他的咯。&br&  我之前说了,东乌人,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当然其自身也有问题,一直是落后愚昧狡诈的代名词,所以吉尔吉斯人很看不上这些人,双方一有个小问题,立马就会演变成械斗,大家可以去百度奥什冲突,几十年来发生了无数起,去年的吉尔吉斯冲突,也是两族之间的冲突。&br&  双方惨烈到什么程度呢,把对方杀了,头挂在电线杆上,尸体挂在肉铺的吊钩上……而且电视台还播出这样的画面。1990年,双方就死了1000多人。&br&  现在的奥什州中,种族隔离,各自有自己民族的学校、清真寺、商店,互不来往,当然在整个吉尔吉斯,歧视乌族的风潮根深蒂固,大量的乌族返回乌国,但是就像去年咱们看到的,乌国也不是个东西,居然封锁边境,不让同族难民回国,很让我们这些看客都寒心。&br&  唉。主要乌国的日子也不好过啊,中亚五国,最穷的是塔吉克斯坦,倒数第二就是乌兹别克斯坦了。它拿什么养活难民呢,也怕引起自己本国的社会动荡。&br&  好,终于把吉乌的矛盾讲完了。&br&  今天就到这儿好了,大家可以看看咱们的西域边疆。&br&&br&\&br&  也能看出门道的,真正的喀什中心地区是不与外国接壤的,呵呵。虽然我们提到喀什觉得很西了,外面还有个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包裹着,柯尔克孜是咱们的说法,其实就是吉尔吉斯这个民族。&br&  而喀什地区的最南边,与克什米尔接壤的,是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br&  反正就是不让你与外面串联。&br&   前段时间,中塔之间的勘界,塔方实际控制下的1158平方公里土地划归我国,论坛上顿时愤愤和JY都起来骂政府卖国。以前中国是跟强劲的老毛子做邻居,一分好处讨不到,一百多年前,沙俄侵入西域,逼迫满清政府签下不平等条约《伊犁条约》,强行从我国掠夺了伊犁河下游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其中包括惠远及周边八城,从此西域首府被迫东迁到近千公里外的迪化。&br&   当初左忠棠收复西域时,惠远及周边八城均被老毛子占领了,中国在外交上做了很大努力,负责谈判的是曾国蕃的儿子曾记泽,最后赔了400万卢布,又拿了几倍的领土去换现在的伊犁地区回来。&br&  要从别人嘴里挖出来,要不是换了这批小民族们,还真是吐不出来。&br&  咱们有民族情绪,人家就没有吗?&br&  中苏交恶后中国地图开始主张乌宗图什河源区主权,2002年中吉划界勘定后,此处中吉三七开,吉尔吉斯斯坦将争议区的一部分交还中方,中国不再主张剩余争议区的主权。&br&  因为这件事,吉尔吉斯斯坦从2002年5月伊始,各地民众开始大规模游行抗议,有点类似咱们的54运动,说政府卖国,签订丧权辱国的协议,至5月22日,吉尔吉斯斯坦政府被迫总辞职。5月30日,新总理阿卡耶夫就任,老百姓还是不买账,反对派利用民众情绪继续煽动,最后还是阿卡耶夫动用军队,对最高立法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明其中的利害关系,才让这项协议得以通过。我国暗中也给了不少援助这件事国内基本没有报道。&br&  为什么发不出来,不知道敏感词是什么。只能一点点尝试发&br&  所以现在的小白免,在西北的堪界中,基本是把别人已经吃掉的给挖出来,实在还是很不容易的。&br&  中亚的九十年代,基本有老毛子做冤大头,轮不到我国威胁论,现在批老毛子批累了,开始轮到咱们了。&br&  比如哈萨克斯坦,对于我国的一些举动,民生反应很强烈。&br&  比如伊犁河的上游建立水坝、比如额尔齐斯河的南水北调,比如中国公司进入哈萨克斯坦的矿产开发,于是哈萨克人觉得老白免实在太坏了,比老毛子坏多了。呵呵。&br&  在塔吉克斯坦,北塔的部分地区,甚至开始怀念苏联期间,要求独立出塔吉克斯坦,重新成为老毛子的一个州。&br&  中国现在的西域能够保持,看地图,还是以自然山川作为屏障的。尤其南疆。&br&  老毛子研究我国长城外的边疆地区(呵呵,这就是本书名),很认真的。&br&  一个可能性,是将七城地区与中亚那边合并,而减少中国这边的领土。老毛子掺沙子的功夫一流,不过也干了几件蠢事。&br&  一是北哈萨克斯坦的18万领土,一个克里木半岛,一个划给哈萨克,一个划给乌克兰。&br&  本来是用来掺沙子的,让哈萨克的俄罗斯人口得以多数,结果一解体,全部丢了。&br&&br&   对中亚有兴趣的,推荐几本架空历史小说吧&br&  《回首东顾》、《华夏立国传》、《强兵》。很有意思。小说里的中国,把那些地方经营的很好,也免于伊斯兰的荼毒。&br&  《北唐》也不错,可惜太监了。中亚的历史比较模糊,研究最多的还是老毛子。也多亏了老毛子,才将他们有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意识,而民族意识是需要培养的,一旦形成,则难以改变。&br&  古代中亚史实在是笔糊涂账,我看了很多书,也没搞清楚乌古斯、突厥蛮、匈奴、乌孙、月氏这些乱七八糟的关系,这个大家也不要觉得奇怪,就跟咱们的东北高句丽一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反正鲜卑扶余高句丽渤海契丹这些民族都消失了,后代到底是谁,谁也说不清。&br&&strong& 咱们还是说既成事实,在老毛子进入中亚的时候,中亚土地上,有如下的族群:&/strong&&br&&br&  1,吉尔吉斯人(即现在的哈萨克人),分为三个玉兹部落,外加一个“库拉玛”人&br&  2,土尔克明尼亚人(即现在的土库曼人)&br&  3,卡拉吉尔吉斯人(即现在的吉尔吉斯人)&br&  4,布哈拉人、西瓦人、浩罕人,外加克鲁恰克人(即现在的乌兹别克人)&br&  5,塔吉克人&br&  以上的划分,来自老毛子的中亚史纲,还有1921年给斯大林的报告书。民间又把4(除掉克鲁恰克人)、5叫萨尔特人&br&  里面实在是很混乱,尤其1和3,老毛子分不清哈萨克和吉尔吉斯,张冠李戴,把哈萨克叫吉尔吉斯,相应的现在的哈萨克草原,也叫吉尔吉斯草原。把真正的吉尔吉斯,叫卡拉吉尔吉斯。&br&  只有2和5,是非常有特点的民族,2是单独的一支“突厥蛮”人的后代,游离于真正的突厥部落,所以具有独立的民族性,向东走,就是咱们青海的撒拉族。&br&  库拉玛人是什么呢,就是仍然说哈萨克语,但是已经认为自己是乌兹别克人的人。(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日占台湾时,仍然说汉语,但心里层面已经认可日本的人群)库拉玛的意思是混合,这个库拉玛后来80%融于乌兹别克人,还有20%左右被划分成哈萨克人。&br&  克鲁恰克人呢,其实汉译就是钦察人,世界通史里写的是钦察,老毛子用克鲁恰克,顾名思义,与钦察汗国有关系,其实他们要比17世纪才从俄国叶尼塞河下来的吉尔吉斯人早多了,不过最终他们同化了吉尔吉斯人的语言,却被老毛子一脚给踢到吉尔吉斯族里去了。&br&  只是在语言学上,还留个痕迹,那就是吉尔吉斯族(柯尔克孜)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东匈语支克普恰克语组。&br&  上面讲的1,2,3,4,5,都是老毛子统计人口时,设的名称。后来老毛子一算计,真是太乱了,给整合整合吧,于是老毛子坐在莫斯科的办公室里,就给编排了。&br&  布哈拉人?浩罕人?希瓦人?(希瓦就是花剌子模人呐,老毛子叫希瓦),也不管他们之前打过仗,是仇人(布哈拉国(老毛子的傀儡)灭了浩罕国),你们统统叫乌兹别克人吧!!&br&  什么?还有个杂种库拉玛人?看你们大部分愿意做乌兹别克,得,户口本上,你们也叫乌兹别克人吧!&br&  克普恰克人,你们跟吉尔吉斯人一起跟乌兹别克人作战,结成了兄弟友谊,干脆你们全叫 吉尔吉斯人算了,看你们说话也差不多。&br&  于是最终,5个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形成了。&br&&strong& 今天晚上,咱们来讲讲哈萨克三个玉兹之间的关系。&/strong&&br&&br&  哈萨克有三个玉兹,玉兹是地区或者部分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三个部落,这三个部落基本在历史上是独立发展的,根据老毛子的中亚史纲研究,中小玉兹联系比较紧密,历史上关系较好,大玉兹则比较独立,一人独干。&br&  人口分布,中玉兹最多,大玉兹主要占据哈萨克斯坦的东南片,代表城市阿拉木图,中玉兹主要占据北部和东部,小玉兹则在整个哈萨克的西边。实力最强的是中玉兹。&br&  跑到咱们中国的哈族呢,基本也是中玉兹为主,少量大玉兹,没有小玉兹,因为实在太远了。&br&  草原上自然就是牧场牛羊财产女人的争夺,大家虽然都属于哈萨克,但还是为了利益相争,斗过好多回。自己小打小闹,没想到准格尔蒙古从东边的新疆来了,哈萨克人傻眼了,自己这么来回打,简直就是小孩子过家家,蒙古人才是真的狠。于是大玉兹和中玉兹的大部,都成了准格尔的部众。大量的大中玉兹的哈萨克人逃亡到西边的小玉兹,于是小玉兹为了对抗准格尔蒙古,只好派使者去圣彼得堡找俄国人帮忙,为了增加自己的筹码,小玉兹的代表说,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打开微信才能收到消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