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为什么产品人应该重视产品质量分享

讲真,为什么产品人应该重视分享-ZAKER新闻
很多人读了某本好书,看了某部高分电影或发现一个有意思的 App,就只管自己开心而不愿意与身边人分享。这事儿并没对错。有些人天生就不乐于分享,自顾自地,独善其身就好。但是,无论你是不是这样一种天性,你——尤其是产品经理、设计师等等产品人——都应该开始重视分享的力量。让我来说说为什么。1. 分享能让你增强提炼和总结能力 分享,意味着你得把自己脑袋里的东西装进别人脑袋,而这是世上最难的事情之一。无论是分享介绍一本书、一部电影还是一个 App,都需要你提炼和总结这个东西为什么好。不要小看这个总结的过程。把一个半小时的电影或者需要四个小时才能读完的书,压缩成 30 秒或 100 字,极其考究一个人的提炼和总结能力。「这个 App 非常好玩,画面精美,极具挑战,还免费!」这样的描述难说服人。那要怎么描述?这里就先不展开了,这不,我也还在摸索中嘛。2. 分享能让你巩固知识,甚至建立体系 教,是分享,也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当你教别人的时候,原来自己没有特别理解的内容,也会开始变得清晰起来。甚至,为了让别人更容易明白你的东西,你还可能将零散的知识内容系统化。而这个过程,你也把自己的知识巩固了一遍。再者,如果没把东西教好,面子就过不去,所以你会更努力整理思路。学霸之所以学习好,很大原因就是经常给学渣们补课,无形中又给自己升了一级。3. 互惠互利 交换苹果,那大家只能得到一个苹果;但交换一种思想,大家却能得到两种思想。道理都很浅显吧?这回你分享了好东西,人家记着你,下回人家有好东西了自然也会分享给你。说得功利一些,这是一种互惠互利的过程。4. 建立影响力 这似乎也是极其浅显的道理。但是,建立影响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你今天给我分享了一个好玩儿的 App,在我心目中你就立马成为 App 达人了。需要持续分享,持续输出,才能让影响力慢慢扩展开来。想想你现在在朋友同事心中会是一种怎样的形象?当她们想找一个好用的写作软件,会第一时间问你吗?分享得多了,心理上的满足感也会进一步的推动你去分享更多的好东西,而你的影响力也会逐渐扩散。正循环。但是,最开始最好专注在某一个特定方向,不要今天分享有意思的 App,明天却分享八卦新闻。5. 锻炼沟通能力 准确来说,应该是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提炼总结归提炼总结,不当面沟通,你就不会发现原来整理好的文字到了嘴边也可能结巴了。好多人文字写得好,但当面沟通起来却特费劲,在工作上是极为不利的。分享,无疑提供了口头表达的机会。为了让别人更高效理解,你会开始钻研怎样表达才能让别人更高效地吸收你的信息。噢,害羞不好意思分享?在做到之前,先假装自己可以。或者,把自己想象成传递美好事物的天使呗(如果你分享的不是什么下三滥东西的话),谁不爱天使?那么,要怎么分享,分享什么呢?别紧张,你总有什么可以分享的。是个吃货?那就分享美味。爱看电影,那就分享影评。是个 App 狂人?那就把好玩的 App 做成清单。如果什么都半斤八两,那也没关系,找到你想变得更好的方向,然后把变好的过程分享出来就行。比如很多人实在不知道自己能干啥,于是就想着成为一名产品经理了(毕竟,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嘛)。那就从体验 App 开始呀,按照大神纯银 V 的《自学方法》去实践:把 App Store 上除了游戏之外,23 个分类下,TOP 20 的免费 App 全部下下来,一共 460 款应用。每一款应用平均把玩 20 分钟,把所有页面捋一遍,所有功能撸一遍。然后为每款应用记录笔记,把脑子里浮出来的东西全都记下来。这至少得 200 多个小时。按每周业余时间投入 10 个小时计算,大约需要半年。在这半年里,你应该会有一些「融会贯通」的想法,搜索对应的关键字,看看别人是怎么说的。如果有了自己的见解,就写成公开的文章,到处找人交流。至于怎么分享,这倒不难。在等电梯、等公交的碎片时间里口头分享 「嘿,我今天发现一个能让你写作更高效的 App,有没有兴趣了解下?」第一句话,就应该勾起对方的欲望,让她 / 他知道你即将分享的好货是有用的。然后,言简意赅。听说过电梯演讲吗?把每一次分享都当成电梯演讲,你会更加注重表述的艺术。当然了,分享也要看时机。不要在别人心情不好或正忙的时候分享,热脸贴了冷屁股,信心会打折扣。写文章 要更系统、全面地整理分享内容,写文章就对了。简书上就有很多有志于成为产品经理的同学在做一些产品分析或体验报告,这就是一种绝佳分享方式,还能给求职铺路。至于怎么写,许多牛逼的建议,搜搜就有。不过,我倒是有两个小建议:写好文章后,分享给你的朋友或者同事,看看他们对于你的想法或文字有什么建议。别害羞不好意思拿出来,相反,你应该为成为一名创造者感到而骄傲。即便是简书这样的平台也是鱼龙混杂,内容五花八门的,你发了文章之后,受到关注的大量阅读的可能性极低。所以,别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有多少人刚开始激动无比开了微信公众号,可一年半载下来没人关注,自己的激情会慢慢消退。如果你是一个产品新人,可以选择把文章同步发在 PMCAFF 或投稿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等等平台。去知乎、贴吧或 XX 论坛 / 社区分享 谁没在几个社区潜过水呢,这就不赘述了。重点是,多分享,别只做伸手党。哪怕自己只是一知半解,也极有可能让某些人获益匪浅。总结 无论是提升了口头表达或提炼总结能力,也无论是让你巩固了知识体系或建立了影响力,一句话来说就是,分享能让你进步。而开始分享的途径并不难,从一篇文章或一次交谈开始,你会慢慢感受到分享的力量。加油,做一个更厉害的自己。「Dominic Huang,又一枚产品经理,开始喜欢码字,养着一个公众号 BuildForever,每天推荐一篇产品 / 设计 / 用户体验领域的高质量英文文章。」
相关标签:
原网页已经由 ZAKER 转码排版
砍柴网12小时前
亿邦动力网16小时前
36氪6小时前
砍柴网昨天
36氪7小时前
品途商业评论17小时前
猎云网4小时前
亿邦动力网4小时前
砍柴网5小时前
砍柴网6小时前
品途商业评论6小时前
砍柴网6小时前
砍柴网6小时前
36氪11小时前
36氪11小时前摘要:(中国人智商世界第一)中国人是否比日本人聪明,是坊间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不少人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拿出许多案例和权威的统计数字,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中国人确实比日本人聪明。他们
(中国人智商世界第一)中国人是否比日本人聪明,是坊间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不少人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拿出许多案例和权威的统计数字,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中国人确实比日本人聪明。他们认真的态度令人肃然起敬,严密求证得出的结论也让国人振奋。至于结论能否深入人心或者做到智行合一,那就另说了。其实作为一个怀疑论者,经常犯有钻牛角尖的毛病,唯独对此事跟大众保持出奇的一致。因为在某个领域,我由衷感到:中国人确实比日本人不是一丝半点的聪明。这个领域,就是无人货架。新零售的风口就是大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北京的各大写字楼里,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各种无人货架。甫一出场,无人货架便被叽叽喳喳的小女生们围住了。因为里面有她们爱吃的辣条、薯片、虾条、糖果,重要的是就在办公室门口,手机扫一扫就能享用,同时还有各种力度到家的优惠券。不用说,这种很互联网+的做派颇受欢迎,懵懂的同学还以为是公司新增的零食福利。表面上看,无人货架简单到没什么技术含量,放个货架、摆上零食饮料、贴上二维码,就可以开张了,逼格高点儿的整个摄像头、重力感应什么的。基本不上锁,没有店面,占地面积小大多在1平方米以内,无人值守,用户自行取货+扫码付款。这样低门槛的模式很快聚集了众多玩家,着实培养了不少的忠实用户。但是,千万不要就此小瞧了无人货架,因为它有一个逼格很高的标签:新零售。不少玩家正是籍此,融到大把银子,开启了疯狂的扩张模式。自从被马云“开光”后,专注于打通线上线下渠道的新零售,就成了互联网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热词。遭遇增长天花板的电商平台、前路艰难的线下实体,无不指着新零售这根“救命稻草”。在众多巨头的涉足下,新零售风口迅速起飞。无人货架把新零售的标签往身上一贴,也跟着飞了起来。既然有新零售的光环加持,无人货架的来头就显得不简单。流行的说法是:在一、二线城市中,有近一亿的上班族,且以80、90后为主力人群,恰好是零食的主流消费群体。无人货架瞄准的就是“办公室零食经济”,市场少说也是千亿级别。自2017年9月以来,无人货架就成了继共享单车之后最大的一个现象级风口,短短90天,入局者就超过50家,行业融资总额达20亿元。道德止损,比共享单车生猛挑战人性这么富有争议性的事件,共享单车干过,无人货架也在这么干。无人货架在办公室广受欢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防盗设置,消费过程没有约束,全靠道德自觉。这样风格激进的挑战人性的设计,创业者其实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无人货架的一个重要前提,是面向办公室白领群体。白领群体怎么着?素质高,文化高,收入高。而且,消费过程还有高素质同事之间的互相监督。熟人面前,你好意思白吃白拿?你就缺那点钱?一旦你敢偷吃,我用道德谴责你,我用眼神杀死你。这样你还敢吗?自然是不敢了。如此一来,无人货架的想象空间就大得去了。偷拿忽略不计,货损这块就剩误拿了。没有店面,无人值守,甚至连锁钱都省了,无人货架要是不赚钱似乎天理难容。本来,无人货架的货损率在10%以上,在风口起飞后,货损率更是有所降低。大伙一致将货损率降到了5%,甚至更低。有位创业者很认真地算了笔帐:30%左右的毛利,12%的配送成本、5%的货损、10%的综合运营成本,运营得当的话可以有3%的净利。不过,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现实总是让人意外——寄予厚望的道德止损失效了,白吃白拿竟然很普遍……白领们,这是你们的锅一名消费者说,“我们单位有一个无人货架,上架一个多月就撤柜了。拿的人多,付款的人少,每天都要补货。”无人货架的内部员工表示,无人货架的商品丢失很严重,有些点位的商品几乎全部丢失,“有些员工可能以为是公司福利,但即使做出提醒,对方还是一样白吃白拿。”并且,由于缺乏监管,部分丢失的商品可能是补货人员自己顺走了。有调查显示,凡宣称能把货损控制在5%到10%的无人货架都是说瞎话,行业的实际平均货损率至少在30%以上,有的能到50%甚至更高。据报道,无人货架“用点心吧”铺设64个无人货架,用户数量超过5000个,货损突破10%,最严重的甚至达到39%,甚至出现后台显示架上还有不少商品,现场却发现什么都不剩。“用点心吧”创始人易涛复盘项目时,更是给出了最高货损达50%的数据。不用说,这又是一起典型的国民素质的锅:白领素质也高不哪去。一位无人货架创始人就忿忿不平:“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人拿了东西却不付款,虽然都是写字楼里的白领,但也不见得就有多高的觉悟和素质。”更有甚者,一位名叫“浪味仙不浪”的网友“厚颜无耻”地写信,公开宣称:我们吃垮两家无人货架了。作为一个激进的创新产品,无人货架遭遇高货损率,着实让人痛心。但戳穿白领高素质的真面目,很有必要,也未尝不是件好事。去年,共享单车的高损毁率就引发了一场国民素质的大讨论,某种程度上倒逼国民素质得到了提升——虽然没有数据,但至少感觉上是这样,大街上破坏共享单车的行为少了。何况共享单车中的ofo和摩拜,各自坐拥2亿用户,融资冲到E轮,融资加一块都有数十亿美元,估值更是蹭蹭蹭往上涨,俨然成了行业巨头。谁能保证在新一轮的白领素质大讨论后,在无人货架的千亿市场里,不会出一个ofo和摩拜?显然是个不用拍脑袋,也能得出结论的问题。只是,无人货架既然可以甩锅给白领,明明货损率高达百分之30,为什么却要撒谎呢?创业者当然不是无的放失了,这也并非一个简单的道德问题。加油,一切TO VC前面说,创业者经过计算得出,无人货架的市场至少是千亿级别。千亿市场是怎么算出来的姑且不管,但至少有一点,投资人喜欢。这几年创业开始变得浮躁,人傻钱多的VC成了竞相争夺的目标。一切TO VC,成了许多创业者最明智最现实的选择:简单粗暴,效果还好。所以,投资人喜欢什么,创业者就做什么。这么一来,无人货架的许多问题都可以解释了。为什么高货损率的情况下,创业者要故意撒谎?因为TO VC,数字好看,要给投资人以盈利的希望。为什么高货损率的情况下,不对无人货架技术改进?因为TO VC,技术改进无人货架会增加成本,资产变重,投资人可能不喜欢。为什么高货损率的情况下,对无人货架技术改进?因为TO VC,技术改进无人货架可以降低货损率,要给投资人以盈利的希望。为什么高货损率的情况下,仍要继续扩张计划?因为TO VC,数字好看,要给投资人以盈利的希望。…… ……创业者不是不明白防盗机制的重要性,只是在第一阶段,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市场问题,把市场放在了货损的前面。抢占市场是战略问题,控制货损是战术问题。“说白了就是烧钱培养用户习惯。”一位投资人表示,“所有人都在想着以后靠垄断点位和精准营销把钱赚回来。”有O2O、网约车、共享单车的前车之鉴,无人货架的各种“烧钱”打法,创业者、投资人都玩得轻车熟路。在这种情况下,无人货架的某些乱象也是可以理解的。比如:为了抢下一些优质点位,很多无人货架不惜用“返利”给企业的方式来挤走对手的货架,你给500,我就给1000。在其他家把进驻企业的人数门槛提高到50人的情况下,某头部无人货架仍然愿意进驻30人的企业。更有一家无人货架企业,为了抢占网点,竟然宣称“货架上的商品随便吃”。但无论如何,大家都无比相信:付出总有回报,总有一天,你吃进去的会给我加倍吐出来。日本人果真不如中国人聪明日光之下无新事。近来飞起来的无人货架,也并不是什么稀罕事物,与自动售货机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或许,发明无人货架者就是受了自动售货机的某种启发。自动售货机于上世纪70年代在日本发展起来,据日本自动售货机制造商协会的数据,目前,日本自动贩卖机的数量已经超过了500万台,年销售额超过600亿美元。算下来,大约平均23个日本人,就拥有一台自动贩卖机。这些自动贩卖机什么都卖,包括报纸、杂志、雨伞、鲜花,避孕套、水果、内衣、手信、制作贩卖名片在内的6000多种商品。对比国内,自动售货机总数不到30万台,见得最多的,大概就是24小时成人用品的无人售货柜了。所以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无人货架的风口发生在中国,而不是日本?日本人坐拥数百万台的自动售货机,有着数十年的使用经历,难道就想不到无人货架作为新零售,也可以变出一个千亿市场来?其实,早在 1998 年,日本企业江崎格力高就推出了无人小卖部 Office Glico,据统计货款回收率高达 95% 以上,现在全日本有超过 13 万台 Office Glico 放置在办公室。但问题是,日本无人货架创业公司都很沉寂,跟中国这波声势浩大、非搞出个巨头不可的创业风潮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对于无人货架这样巨大的流量入口,通过简单的复制合并,进而产生行业巨头的想象空间,一贯标榜科学严谨的日本人竟然意识不到,或者视而不见,简直匪夷所思,这几乎不能用智商来解释了。这充分说明:在移动互联时代,日本已经全面落伍,移动支付不行,O2O不行,网约车不行,共享单车不行,无人货架更不行,世界的未来发展只能看中国。而尤其令国人振奋的是,2017年12月以来,担心错过风口的中国互联网巨头们也纷纷入场了。2017年11月,顺丰宣布旗下无人货架品牌“丰e足食”,京东到家新一代智能货柜——京东到家Go正式对外运营;12月,阿里联合美的发布无人零售新产品—小卖柜,腾讯领投每日优鲜便利购;2018年1月,苏宁宣布将在全国布局5万组无人货架“苏宁小店Biu”;2月,中通旗下的中通商业与无人货架平台考拉便利开始达成战略合作;至此,阿里、京东、腾讯、苏宁、顺丰等互联网巨头,均完成对无人货架的业务布局。有这么多巨头在背后撑腰、站台,无人货架要想在中国不成功,怕是很难的。因此,那些认为无人货架会死的论调,是极其愚蠢的。中国人比日本人聪明,也是极其肯定的。至于聪明多少,我猜大概是1000倍。狗年,我们来了2017年8月,领蛙获得长岭资本数千万元 A 轮融资。彼时,无人货架刚开始起飞,仗打得热火朝天。锌财经曾对作为“无人货架开创者及领跑者”的领蛙,做了一个专访,文章的题目让人印象深刻:《一家300,一万家就是300万,领蛙或成为下一个摩拜》2018年1月,便利蜂宣布以数千万的价格收购领蛙。这也是果小美合并番茄便利、猩便利收购 51 零食之后,无人货架行业的又一次重大整合。与此同时,无人货架的玩家们貌似出了一些状况。成都的无人货架项目“GOGO小超”被曝停运,与其隶属同一家公司的“GOGO无人超市”也暂停运营。七只考拉被曝大裁员90%以上,仅保留物流和仓储部门,并将基本告别无人货架行业。2017年融资近5亿元的猩便利在日,接连传出关闭首家便利店、疑在多个城市撤柜、裁员的消息。当被质问为何要出售公司时,领蛙CEO胡双勇说了这样一句话:“除了你所有人都觉得这个市场已经完蛋了,没有机会了,要尽快撤出。”胡双勇的话或许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心声。但其实,胡双勇同学在这里至少犯了两个错误:一,创业九死一生,经受不了挫折和考验,心理素质有待加强;二,竟然怀疑无人货架的风口,这等于宣称自己比资本、比巨头更聪明。试问,美团、滴滴、摩拜,哪个不是摸爬滚打、死人堆里杀出一条血路来的?资本和巨头需要你来教它们怎么做事吗?在资本、创业者更加成熟的情况下,在巨头纷纷入驻的背景下,处于风口的某个行业,洗牌时间只会提前、缩短,该挂的挂,该并的并,这都是正常现象。耗到最后,大家都没好果子吃。因此,胡双勇同学的话很可能是他个人的情绪发泄,对无人货架的整个行业,并无参考价值。毕竟,不能以偏概全, 以管窥天,而要善于用发展的,全面的,甚至包容的眼光,去看待这个新生的千亿市场。最近陷入负面漩涡的猩便利,其堪称经典的回应,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虽然北京的晚上寒冷彻骨,但街道两旁火红的灯笼亮了,它们以融融的暖意告诉人们:要过年了,喜庆的日子就要到了。是的,新年新气象,一切都欣欣向荣,看起来如此美好。暴打小三、惩治奸商、为民除害……暴力视频泛滥,自己违法心里没点逼数吗?刘强东回怼苏宁,冷不丁,被阿里“捅了一刀”王思聪周杰伦之后,鹿晗宣布“杀入”电竞仅凭3毛钱的拉链撬动50亿大生意,一位流水线普通工人的逆袭史IT时代网、IT时代周刊所有原创投稿文章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转载必究。创客100和创业者一起创业,寻求报道及合作、找融资、找项目、分享创业故事、文章转载加小编微信(wind6951)与我们取得联系,转载文章若涉及版权请联系我们。创客100创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专注于TMT领域早期项目投资。LP均来自政府、互联网IT、传媒知名企业和个人。创客100创投基金对IT、通信、互联网、IP等有着自己独特眼光和丰富的资源。决策快、投资快是创客100基金最显著的特点。原《IT时代周刊》微信平台 /span>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百家号作者平台APP
扫码下载安卓客户端
便捷管理文章信息
随时查看文章收益您的位置:
讲真,凭什么这些人值100w年薪?
作者:Mano_
【文章摘要】创业团队更需要的是多方面的人才,多学习新的技能,去挑战更多的事情,就像毕业后不应该就停止学习了,毕业后才更应该自我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10年富士康高管经验,告诉你,到底怎么样的人才值100W年薪。”
这两天被一篇叫做《年薪10W和年薪100W的人,差在哪里?》刷屏,里面所说的5个谎言让人产生共鸣。
有不少的团队成员转出来说“这碗鸡汤不错”,而我们的CTO是这样评论的:
世界上最牛逼的情商就是永不放弃,用心把有意义事情自己能力范围的最好。
这让我想起了,我决定创业的时候。
曾几何时,当你下定决心自己开公司当老板时,你觉得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终于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了?终于可以向别人发号施令了?终于不用看老板的脸色了?终于有机会赚大钱了?好吧,这些都是可能的变化,但却因人而异。
而作为创业者,有一件事情,一定是每个作为老板都会经历的巨大转变。
猜猜是什么?没错!就是在每个月的同一天都会发生的那件事!
你想啥呢?是发工资好嘛?以前啊,是期待越早越好,现在呢,变成了最好不来。
但是,作为老板,大家都明白,雇人干活要给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可是,你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
公司里有的人工资其实是给多了的,而有的人的却给低了?你有没有发现有的人任劳任怨做了很多事情,却因为不太懂得巴结上司、处理人际关系,于是乎,在每次升职加薪“说好话”的时候都把他给“忘”了,最后这个好员工只好“默默” 地跳槽了?
可有的人貌似一整个月也没干什么,整天无所事事混日子,到了月末考评的时候,他的主管也答不上他做没做,反正到最后就是没理由开除他?甚至为了开除还得额外赔钱?
类似上述情况真的是太常见了,尤其是当创业团队发展到了20人以上后,根据管理学逻辑,管理的“触手”开始无法伸至每个人的身上时,类似问题就开始出现了。
刚开始那些年还好,只要自己能拉到单就行,反正能赚钱,内部管理粗放点也无所谓。但随着这些年用人成本不断攀升,生意却越来越难做,你在想办法多拉生意开源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学会适当地节流?
这里的节流不仅仅是指“炒人”,更多的应该是想办法让员工的效率提升起来,给他们创造更多价值的机会,把一个人当两个人用的同时付他们1.5倍的薪水,这才是大家都希望的双赢方式,也一直是卓越的企业能成功的不二法门。
说到这里,相信很多CEO会很“委屈”的说:“只要经理主管HR们觉得应该给多少薪水就给多少。”这话说得有道理,虽说应该信任下属,但每个人的立场不完全相同,你还真的不能指望每个人都能在不花自己钱的时候竭尽所能地把钱花在刀刃上?
这就回到了我们的这个话题,凭什么有的人就是值100w年薪?
总结了十年以来的管理经验,虽说不上逢看必准,但至少这些人都具备以下特点:
特点一:积极向上,愿意逃离舒适区
很多人毕业后,都希望找个“肥差”——离家近,薪资高,环境优雅,工作不忙。
这还是某招聘广告主打的方向。然而,哪有这么多的“肥差”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进入创业企业,响应口号。而就在在这个双创的时代,作为团队中的一员,都应该要有这样的“认识”:不应该仅满足于眼下的事情。举个栗子,作为一个文员不应该只做“文员该做”的事情,创业团队更需要的是多方面的人才,多学习新的技能,去挑战更多的事情,就像毕业后不应该就停止学习了,毕业后才更应该自我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特点二:不是等老板安排工作,而是自己积极的提出工作
在创业团队中,每天一定会有各种新鲜,甚至稀奇古怪的想法需要被执行(简单重复的事情不应该再让人来做了,亲)。但是这样一闪而过的想法往往没有被记录下来就在脑中“消亡”。这让团队错失了很多好的IDEA。
当时,为了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我试遍了市面上的企业管理软件,直到我遇到了“大管加”。
为了能让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会随意“流失”,每个成员名下都有一系列的任务(也可以叫做目标),这样,就可以实现各司其职、目标导向、简单高效了。于是,再也不用让员工浪费时间去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了》。渐渐地,部门主管都不再需要每天苦思冥想让团队成员“忙碌”起来,而是让成员们自主形成习惯,让自己“没事找事”,尽自己的能力做更多的事,以实现自己的价值所在。
特点三:专注于工作,不再靠“办公室政治”上位
在有效提高成员积极性以后,我们更在意,如何让员工进一步实现个人价值。
绩效考核大家都知道,至少“应该”是个有用的工具。虽说现在各位“名嘴”都在强调企业文化、强调扁平化管理、强调给员工自由,但任何人如果说绩效考核已经不需要了,那我只能说,您too young too naive,被雷军、马云洗脑洗傻了。你只要看看谷歌、Facebook、阿里、小米这么多牛逼的公司,哪家没有绩效考核,你就明白只听别人怎么说,不看别人怎么做是有多可怜了。重点是,文化、自由、创意和考核本身完全不矛盾好么?关键是怎么考核、考核什么、怎样让考核的过程简单、有效、不流于形式才是重点。
通过综合员工 “硬表现” 的考核,比如说主动性、积极性、工作量、工作质量、工作时长、迟到缺勤等等,甚至是创新贡献的考核,都不需要你做什么,这些项目的分数自动就出来了。至于“软实力”方面,系统会自动挑选和被考核员工相关性最大的其他员工,包括他的上司以及同事,每人每月一共只需花几分钟,就能把态度、意愿、乐观与否等品质迅速统计出来,虽然不敢说百分百精确,但至少相对准确,避免了由一个人下定论导致的片面和误差。
因此,在我看来,具备以上特点的人大多数都是对自己“狠”的人,能够严格要求自己。
从此,作为老板的你,再也不用担心说“请错人”或者“抄错人”了。人才流失不再是你得心头之恨,将有共同梦想追求的人留在自己身边,才能更好的实现梦想。唯有这样的人才配获得100w年薪。
(转载请保留)
您刚刚看过
互联网的一些事,已超50万小伙伴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视蜂产品真假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