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和公众号真的已经落后于新媒体时代微信公众号了吗

后微信时代,公众号怎么办
【欢迎登录
权威的新闻出版第一门户】
后微信时代,公众号怎么办
&&& 编者按
随着微信用户的增长,微信公众号做得也越来越多,这种现象也使越来越多的公众号陷入自娱自乐的状况,而人们对于转来转去的微信内容出现了阅读疲劳状态。对于出版单位及阅读类公号而言,在微信发展初期而获得的利好也渐行渐远。那么出版单位及阅读类公号未来该何去何从呢?
就此,本周刊派出记者针对出版单位及阅读类公号的转型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采访。
出版单位公号定位成关键
□本报见习记者 张君成
8月24日,老舍去世50周年,《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注意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其公号发表了一篇汪曾祺于1984年所写的纪念老舍的文章,阅读量很快就突破一万,读者留言也十分踊跃。在同一天,隶属于北京联合天际公司的公号“未读”也推出一篇文章,纪念日本导演今敏逝世6周年,阅读量也很快突破一万。同样是出版单位的公号,不同的定位,却有着同样的精彩表现。现在越来越多的出版单位公号开始明确自身定位,闯出了不一样的天地。
&&& 走入泛文化的转型
如果说过去还处于探索阶段的话,那么现在的出版单位公号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成熟期。在“未读”首席执行官韩志眼里,只要坚持下来,还保持每天更新的出版单位公号,水平基本上相差无几,所差的就是彼此间的定位不同。他说:“现在微信公号的运营技术问题已经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例如如何涨粉、如何提高阅读量,出版单位一般都不会投入营销经费进行推广,所以选择的手段无非就是互推等形式。”
所以他觉得当前出版单位公号存在着一定雷同的现象,而且他认为“未读”能够脱颖而出的原因,就在于它的定位。韩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将新媒体发展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板块来投入,只要是符合‘未读’品牌定位的选题,我们都不会干涉,比如在图书推荐方面,不会局限于自家的图书。”
“未读”的这种泛文化发展趋势,使得它在短时间内集聚了不少的人气。人民出版社营销编辑方也(化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认为出版单位公号泛文化的转型,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他在接手人民文学出版社微信公号的时候,更多选择大家的文章作为头条,同时文章的体裁选择以散文为主。这既考虑到读者对于文章长度的接受度,也顾及到了人文社作为严肃类文学出版单位的品牌效果。
不过方也觉得出版单位的公号还是和一些大型的阅读类微信公号有差别,这个差别主要体现在文章的风格上。他说:“很多大微信公号其实体现的是一个人或者两个人品位,所以他们的风格较为固定。然而我们的公号上的文章题材多样,有时候还要与书的内容相互结合,所以在风格上不免有些凌乱。”因为方也在每篇文章前都加上一句编者按,以此确立人文社微信公号的统一风格。
&&& 定位比数据更重要
韩志觉得自己在最近说过的一句话把其微信公号工作人员给得罪了,“微信公号其实对于图书的销售没有实际意义。”虽然话很尖锐,但是韩志觉得自己说的有理。“书店销售所依赖的还是传统销售渠道,书的品质至关重要。”他觉得除非是非常特殊的体裁或者是内容,才有可能引爆在微信上的销售。他举了前不久的话题图书《S.》的例子,“因为其形式足够特别,所以在微信上卖得好”。
同时他觉得现在微信运营不要过度关注于数据,比如粉丝增加多少,或者是文章阅读量是多少,“现在粉丝经济变现时代已经过去了,这些数据就显得虚无缥缈。”所以他觉得一个微信公号的定位要比数据更为重要。“之前一家企业通过门户网站来展示自己,而现在就是通过微信公号。如果从粉丝角度来看,关注一家出版社是有自己的理由的。其所推送的,是其关注的。”韩志认为一个好的出版单位公号要告诉读者自己是干什么的,这样读者才会认可你的产品。
方也觉得虽然现在出版单位公号泛文化是一种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丢失自己的风格而随大溜儿。他说:“就像你要在所在的出版领域深耕细作一样,事实上微信编辑就是一个淘沙的过程,让自己的风格固定在一个范围以内。”
“好的定位才会使其微信公号有更高的转化率,其实这才是市场所关注的。”韩志以甲骨文微信公号举例,“他们的微信运营团队,只不过是编辑运营,粉丝数量也不是很多。但是他们每条微信内容的命中率都很高,原因就在于其清晰的定位。”
“内容一定要大于形式,人人公号的年代,排版是次要的,难点是内容的输出。”方也补充道。韩志也有类似的观点:“现在微信公号做得越好看越容易陷入自娱自乐的状态,最终的结果就是迷失。”
&&& 如何走上赢利前路
现在人文社微信公号会举办各类的线下活动,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当属“朝内166?公益文学讲座”。讲座会邀请国内知名的专家讲解古今中外的作家和作品,而且在活动当天,人文社所有图书一律以员工内部价七折出售。
当问到未来是否考虑更多的赢利模式时,方也表示这个公号目前就是承担出版社的品牌宣传作用,并没有过多的打算。“公号现在有19万粉丝,我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服务品牌。”他觉得很多出版单位的公号对宣传的需要大于赢利的需要。“包括我们现在设立的微店,看重的还是品牌建设。里面所售卖的签名本、精装本实际上就是对消费者的一次回馈,以此来强化品牌的黏着度。”
然而韩志觉得出版单位一旦拥有较大的粉丝数量,很多事情便身不由己,比如内部协调问题。“一旦粉丝数量超过10万,这个微信公号就是很多部门抢夺的资源,到时如何分配是一个难题。”
在前几年,韩志并没有给“未读”运营团队太多的压力,因为他觉得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培育的过程。现在“未读”的粉丝数已经超过60万,他开始考虑赢利与变现的事情。“我们已经在业界获得了口碑,应该说‘未读’的生存资本来源于此。现在我们会尝试更多的商业模式,将其打造成一个互联网公司。比如探索线上和线下的融合,融合各个板块,形成完整的闭环。”
方也觉得微信具有互联网的基因,因此在开发的过程中也需要一些新的手段与方法,不能局限于之前的思路。“我希望更多的出版社能够将微信的潜力挖掘出来,超越图书宣传的范围。”
阅读类公号该何去何从
□本报见习记者 张君成
&&&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这是英国作家狄更斯用来形容那个风雨飘摇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经典名句,放在今天的微信公号格局里似乎也同样适用。无数人因为这个平台走上了人生巅峰,然而也有无数人黯然离场。成功者的背后有掌声与艳羡,也有无数双眼睛在注视着他们,伺机取而代之。成名的光鲜与竞争的残酷,在无数1和0的代码里波涛暗涌。曾经的弄潮儿有可能变为明日的弃儿,在这样一个时期,微信公号尤其是阅读类微信公号又将如何突围呢?
&&& 最好的时光不再
作为拥有90万粉丝的阅读类微信公号“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的创始人,陈师明这几天有点心烦,他发现自己公号无论是文章的阅读数还是粉丝数和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不少。“微信的粉丝红利期已经过去。”陈师明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有些无奈地表示。有这种想法的不仅仅是陈师明一人,越来越多的微信公号,尤其是阅读类公号的经营者都有同样的想法。“不止读书”的创始人魏小河向记者表示,目前他的公号头条文章的打开率也就是在5%左右,这也就意味着拥有着41万粉丝的“不止读书”,头条文章阅读量也就在2万左右。“没办法,整个大环境就是这样。”魏小河表示。他觉得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微信阅读产生审美疲劳,任由微信APP右上角的未读数字不断增长。
陈师明觉得用户对微信公号产生疲劳的一个原因,就是现在微信公号实在太多了。2015年12月,腾讯罕见地高调宣布腾讯企业号用户数已经达到1000多万,同时这个数字还在呈几何倍数增长。然而陈师明在听到这个消息后,却有一丝苦涩涌上心间。他说:“虽然公号的数量在增加,但是内容与风格同质化却越来越严重。”尤其对于阅读类公号而言,好的内容是其生存的根本,然而用户对于这类内容会越来越挑剔。所以现在陈师明觉得运营阅读类公号越来越难,而要想其取得更好的效果更是难上加难。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还有不少年轻的撰稿人前赴后继地涌入这个平台。目前“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拥有签约作家12位,能够保证其原创内容的持续供应。不过这些签约作家想要凭借写文章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恐怕还要尚需时日。很多作家的稿酬平均每千字在100元左右,而且还要保证有一定阅读率,有的公号甚至将这个标准提升为“10万+”。虽然微信是新媒体阵地的代表,但是在作者的稿酬方面似乎继承了传统媒体的精髓。
&&& 变与不变很纠结
虽然微信的红利期已过,不过陈师明觉得这个平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优势不会消失。他说:“微信拥有如此庞大的粉丝数,腾讯会实施更多的策略保障其可持续发展。”现在让陈师明最犯愁的,是他身后还有一个团队需要养活。现在很多一定量级的微信公号都是团队运营,这些团队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这些团队往往是围绕着一个大号,开始向多个领域延伸辐射,设立相关的微信号,进行粉丝倒流,打造微信矩阵。
运营范围的扩大所带来的成本,使得越来越多阅读类公号的运营者开始考虑粉丝变现问题。毕竟有了真金白银,公号才有生存下去的可能。对于当前很多阅读类公号来说,广告收入占据了其收入大头。
不过对于很多阅读类公号运营者来说,广告的收入能否长久依靠还是未知数。因此不如提升自己的造血运营能力,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更为稳妥一些。目前“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就开始充当图书经纪人的角色,比如它旗下的知名作者箫箫依凡的图书《仅有一次的人生,就要酣畅淋漓地活》就是在其运作之下出版的。在这其中,“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承担着与出版社沟通、宣传企划等多重任务,同时其也会获得作者的四成版税收入作为代理费。
除此之外,开展线下活动也是公号自救的方式之一。如“做书”立足于出版业,开展读书会以及编辑培训会,目前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与影响力。
不过这些努力所带来的收益并不高,很多时候这些业务的推进也很难。陈师明觉得自己是不是考虑得过多,才使得自己如此焦虑。他说:“大家都在问我们的赢利模式,我真的希望除了广告以外,我们还能拿出更多的东西。”
相比于陈师明的焦虑,魏小河则是淡定许多。他现在就想顺势而为。“走一步看一步呗。”他有些懒洋洋地说道。
&&& 改变不了大环境
相较于陈师明的焦虑与魏小河的淡定,侯俊谋觉得自己处于两者之间的状态。他创立的“花边阅读”目前有48万粉丝,其头条的阅读量在4万左右。目前其赢利主要来源于软文广告。较高的转化率,使得仅有两个人的团队赢利持平甚至超过一些规模在十几人的团队。
他对于阅读类公号的未来始终持有比较积极的态度,因为在这个大环境下,“花边阅读”无论是在阅读数上和转化率上相较于之前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他告诉记者,在改变不了大环境的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改变自己。“我们做公号的时候是否清楚自己的定位,掉粉与涨粉的原因,为什么有的文章图文转化率高,而有的文章图文转化率就低,搞清楚这些其实更为重要。”他觉得现在好多阅读类公号并不清楚自身运营的短板,就急急忙忙地开始所谓的商业模式运作,有本末倒置之感。侯俊谋为“花边阅读”的运营思考了很多,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为了将文风不同的文章统一,他在每一篇文章前都加上一段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再有就是他将每天推送的条数削减为1条,在特殊情况时,会增加至2条。最后就是增强与读者互动,读者在文章下面的留言侯俊谋都会认真回复。很多读者也愈加信任他,甚至会向他请教一些个人比较私密的问题。侯俊谋特别注意读者的反馈,他在微信上添加了500位热心读者,如果有一篇文章有较高的阅读数,但未在其读者朋友圈里引起太大的波澜,他就会分析原因,做出改进。
“对于内容来说,其实做到这种程度之后,大家都知道什么样的文章能够达到‘10万+’,但是我们也不想一味地追求数据,降低自己的品质。”侯俊谋向记者表示。在他看来,关注自身的品质,比从外部找方法更有效。
后微信时代,公众号怎么办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匿名发表&&&&您在以匿名发表时可以输入昵称
如果您是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在下面输入有效的用户名密码。
用户名:&&&&&&&&密码:
&|&&|&&|&&|&
京ICP备号 Copyright 2007 chinaxwc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镜像青瓜传媒 全球顶尖移动APP推广游戏推广平台!全球领先移动营销金牌服务商!交流②群:
今天聊聊,后时代的一些思考。
从长远来看,对企业的营销价值,会比今天更为重要。
从本质上说,市场三维度,推广,转化,品牌;四维度,拉新,留存,活跃,推荐。
很惊奇的是,微信公众号几乎同时满足了这些营销维度。
首先从推广的作用来看,微信公众号背靠微信,用户数极其海量,虽说许多公众号打开率下降,但以整体用户数和最终抵达率来看,微信公众号的流量是最多的。无论是一二线还是三四线城市,微信用户查看微信公众号内容的比例也极高,停留时长也相对可观,如果按照用户注意力来考量,以用户数*用户平均停留时长计算,借助微信的力量,微信公众号掌握了用户注意力是最多的。其次,从微信公众号的阅读环境,微信用户的高质量,广告展示的良好体验和软性植入等来看,微信公众号的广告形式十分有优势。
超多流量,用户质量佳,较高抵达率,超强的用户注意力,良好的广告形式,这样的渠道不是极佳的推广渠道?
再从转化和留存来看,精准的用户群体锁定,KOL的信任背书,软性内容的产品价值认知促进,微信支付的便捷,都为转化和留存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从现阶段的微信大号推广的数据来看,微信大号营销依然是最好的效果渠道没有之一。如果你效果不好,多半还是操作不当。
最后从品牌和推荐来看,一些专业严肃媒体具备了较强的PR价值,包括一些各领域的知名KOL,正受到各类公关代理公司的青睐。而像一些时尚博主,,草根KOL,在营销走向娱乐化和参与感的趋势下,也成为了企业品牌社会化运动过程中的合作优选。
总的来说,目前基于微信公众号的营销,还是以效果需求为主,品牌为辅。包括像一线包揽了各类网红,时尚博主,大凡是在知乎,豆瓣,微博,博客,甚至是一些垂直领域,如旅行美食,育儿,健康教育等社区有一定影响力的人,都成为了他们追逐的广告合作对象,但这种需求还是基于效果。
从腾讯在广告方面的野心来看,既不希望博主拿走了大头,也不希望企业主专注于效果,所以其再已有朋友圈的形式上,推出了广告形式更精彩的互选广告,后续在方面,我觉得微信公众号还会有更多新的形式和玩法。
不管怎么说,后微信公众号时代,只要用户的注意力还在微信,那么微信公众号的营销价值不仅不会衰退,还会出现新的增长。而在掌握了用户注意力的时代,随着用户对微信公众号的需求从基本的新闻信息获取,再到从KOL那里接收产品信息,如依靠KOL来做购买决策,微信公众号的营销价值会进一步凸显。
在流量昂贵的后时代,我还是建议企业加强在微信公众号上的投入。
到底用户喜欢什么样的内容呢?
首先肯定不是,太无趣了。另外如果真的是爱学习,上网搜索一堆干货。如果你写的干货太深,大约没多少人看得懂,看了人家也好难学,就像很多运营专家画的思维导图,那么多条条框框,但实践中用不上,很可能只要把握一两个核心模块就够了。如果你写的太浅,那用户更没法转发了,这要转发别人会笑他LOW。
所以好的内容多半是有趣的,引发共鸣的。我不是媒体出身,实话讲,写过很多内容,也有被人转发后10万+的,但对人性,我是不太懂得,所以我创作不出好内容。
从目前用户比较喜欢的公众号来看,有许多是传统媒体人士做的,他们拥有敏锐的选材能力,这是关键。像近期很火的一篇台湾走心广告片,选的很好。
随着更多优质内容创作团队的入驻,微信公众号的内容门槛会进一步提高。一种是能持续产生优质原创内容的写手和团队,这些人往往本身就已经功成名就,知名的KOL。另一种是有较强的筛选和加工能力,如潮生活。
可以预见的是,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质量会进一步提升,优质的内容会往上浮,垃圾内容会下沉,垂直化越来越明显,像一些诗词类公众号也受到热捧。
如果不能创造优质的原创,还可以做什么?基于热点,节日,福利的活动,应该是刚需。
最后说说活动和渠道。
利用微信公众号吸粉无疑是最快的。
渠道方面,比较有效的就是微信个人号和。
如果一个企业能建立100个,拥有100个满好友的微信号,那么也就意味着能覆盖近百万用户的渠道能力,如果用户群体本身与产品是有关联的,利用这个渠道来做活动,就能事半功倍。
好像什么也没说,但有一点说的比较清楚,那就是微信公众号以后的营销价值会更重要,而内容并不是唯一,活动,服务,或许对用户更重要。
移动应用产品推广服务:
本文作者@刘渝民 由()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转载请注明: &
or分享 (0)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选择APP还是微信公众号公众号? - 知乎35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分享邀请回答10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当年影响力堪比微信的天涯论坛,为何被时代所遗弃?
我的图书馆
当年影响力堪比微信的天涯论坛,为何被时代所遗弃?
天涯的没落,公众一般都是从微博的出现作为起始点,事实上其在变现道路上的屡屡失败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才是没落的根本。而今的互联网已成为90后的时代,承载着70后、80后情怀的天涯社区再转型的困难更有不可跨越的“代沟”。已经老去的天涯和天涯人或许只能成为互联网史上的一段传说。作者:张伟靖来源:新财富3月23日,搜狐社区发布公告称,将于日正式停止服务,这一已运营18年的网友老家园正式落幕,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而同年创立的天涯社区仍然在努力转型,蹒跚着试图登上高速旋转的时代列车。2015年8月登陆新三板时,公司创始人邢明曾表示:“天涯社区正在倾斜,但还没有倒塌,如何止住倾斜,这次之后,恐怕再无机会”。但新三板显然无法拯救天涯的衰退,这一打造了最早一批中国网红、在互联网论坛时代影响力不亚于今日微信的老兵已注定走向坍塌。最新公告显示,地产大佬华夏幸福(600340)以2200万元非公开认购天涯社区100万股,占股超1%,并未进入前十大股东,不过此次投资是华夏幸福首次以母公司身份直接参与认购新三板企业,激起了一小波对这一原本陷入“化石级”互联网企业的关注。但事实上,对于年销售额已进入千亿级的华夏幸福来说,一笔2200万元的投资显然没有必要过度解读。天涯社区创建于1999年,其捧红的当年明月、十年砍柴、芙蓉姐姐等第一代网红至今依然活跃在网络江湖;引领发酵的朱令被毒案、山西黑砖窑、孙志刚案等社会热点事件奠定了其在公共事务的话语权;天下霸唱的《鬼吹灯》、孔二狗的《黑道风云20年》、熊顿的《滚蛋吧肿瘤君》、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等诸多超级IP,最早都出自天涯社区。而今打开天涯社区的页面,竟然有一种数年未变的怀旧感,说到变化只有无处不在的广告小框在不断增加,以及由此带来的客户体验的下滑。此次ST天涯(833359.OC)定增共募集资金6600万元,公司称将用于建设泛文化娱乐平台、研发移动端产品、升级云计算大数据平台及补充流动资金。作为早期最具影响力的互联网企业之一,天涯社区在成立之初并未设立商业目标,后来的商业模式在战略上更像是一家传统媒体,以广告收入为主,2012年因广告业务触碰天花板,开始向个人增值服务和社区型电商转型,但从数据来看,转型从未成功(附图)。2015年其首现收入多样化的迹象,然而到2016年半年报时,因其他收入大幅下滑,广告业务收入占比又超过85%。尽管天涯社区本身的商业模式乏善可陈,但可以借此复盘中国互联网的商业化路径。如今还算当红的豆瓣、知乎甚至强势社交媒体微博均以“用户创造内容(UGC)”、“制造舆论热点”为优势,其商业模式也将成为决定其生命周期的关键。&粗暴的变现模式:从“用户决定内容”到“公关广告”的癌变纵观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发展历史,本质无外乎两步:流量的获取与流量的变现。天涯社区建立于1999年,当时电商尚未破茧,淘宝网直到4年后的2003年才上线,真正爆发更是在数年之后。“流量”的概念尚未出现,“流量”的变现更是处于想象与摸索之中。但“流量”的获取,却已进入了首波黄金期。与后来兴盛的互联网屌丝文化完全不同,彼时受技术所限,电脑与互联网对普通百姓来说仍算一定意义上的奢侈品。能够使用电脑并接入互联网的用户还充满了精英色彩,他们中绝大多数拥有较高的专业能力与素养,对新兴的开放式的传播渠道表现出很高的兴趣,真正毫无功利地愿意通过互联网分享自己的知识与思考,推进互联网世界的发展,也由此形成了最早期的网络红人和意见领袖。在这一阶段,天涯社区凭借其创新的站务管理体系,成为UGC模式的始祖,成就了其“全球华人网上家园”的高位,至今都难以被超越。天涯社区的站务管理基本划分为两大块,分别由公司和义务网友主导。社区的运营事宜由公司员工组成的团队负责。社区运营按片区划分,最常见的运营模式就是将版面内帖子置顶,以及在首页进行推荐。而义务网友组成的庞大的版主管理团队构成了站务管理的第一梯队。这些版主工作的动力主要源于虚拟网络的荣誉感和对天涯社区的归属感,基本没有任何实际酬劳。他们手中的权限包括:对所任职板块帖子的删除、编辑、限制回复、加精,以及网友在其所任职板块的发言权管理。就连处理网友与版主之间纠纷的事务也是由义务网友和公司员工共同组织的团队负责。网友自治的理念,不仅增强了用户黏性与归属感,同时也为天涯公司节省了大笔开支。这一模式伴随着网民的不断扩张与下沉,以及互联网商业生态的形成变得越来越复杂。一方面,互联网由早期的精英主导转为大众狂欢的舞台,在一次次的网络热点案例中,大众观点极易受到操纵的观点得以证实;另一方面,电商的崛起使得“纯粹的分享”变得稀缺,用户发现了互联网能够为自己带来潜在的收益。根据TOMsInsight的观察报告:“2010年几乎是一个分界线,在此之前,我们在中国互联网生态中还可以看到很多纯粹的分享。匿名网友们出于成就感来相互帮助,信息也都真实靠谱。而2010年之后,这种情况已经逐渐消失。随便找一个垂直爱好类的论坛,一般来说,版主推荐的或版主自己的淘宝店几乎也是利润最高、假货最严重的(只是普遍现象)”。有相关人士透露,天涯社区甚至有版主年收入超过整个公司利润的现象。而天涯未能顺应市场变化,在通过技术运营升级改善用户体验的基础上实现变现,相反却在盈利的压力下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将流量变现,不加限制的营销广告与公关口水战加剧了天涯社区帖子内容的癌变。天涯的帖子不再是由网友产生的内容,而是各公关公司、广告公司策划出的内容,天涯的每一个板块都沦落成公关公司用机器或水军刷的水帖,进而导致大批有影响力的用户流失。当其内容优势已经不在的时候,天涯还是当初那个天涯吗?&错失关键的移动互联升级天涯公司曾于2007年接受谷歌的投资,2009年申请创业板IPO失败,2010年回购谷歌的股权,2011年再次备战A股IPO。期间,互联网早已经演变为流量争夺近乎白热化的江湖。2009年8月,新浪推出新浪微博,2010年微博迎来首个春天,天涯的流量遭遇大面积分割。天涯的没落,公众一般都是以微博的出现作为起始点,事实上其在变现道路上的屡屡失败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才是没落的根本。时至今日,互联网流量变现的终端从本质来讲仍然绕不开电商、游戏和广告。天涯自2006年确立了上市目标后,便开始了对盈利的探索和追求。2009年,天涯引入外部团队匆忙上马页游联运平台,因对外部团队不了解,外部团队也不了解社区用户而遭遇亏损。随后的天涯旅游、天涯文学、天涯视频、天涯微博等新项目均由于公司内部决策不统一不断重蹈覆辙。2011年,移动互联网呼啸而出。在这一全新的大陆,流量的聚集速度远远超过了PC互联网,几乎在2年内就完成了流量的垄断与再分发。而当时天涯公司正处于冲击创业板失败、大量员工离职、流量下滑、原有业务丢单严重的恶性循环中,错失了这趟快车。全新的移动互联时代,简单粗暴单向度的硬广告已经失去了价值和注意力,挑战用户智商的软广更引发反弹,取而代之的是符合用户兴趣、能为用户提供服务、并为用户口口相传的社群互动模式。对于广告业主本身来说,广告早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信息发布,而升级为“信息服务”。微信产品总监曾鸣对此的解释是:“什么是服务?我需要你的时候招之即来,不需要的时候挥之即去。”而由于种种原因,天涯社区的运营仍然停留在互联网1.0模式——即传统媒体“硬广+软广”的简单复制:“向广告客户直接售卖用户”或者“将广告隐藏在帖子之中”,连最基本的原则“尽量减少对用户的打扰”都没有做到,更别提顺应移动互联与大数据的趋势向精细化运作升级。一步错过,步步落后。而今的互联网已成为90后的时代,承载着70后、80后情怀的天涯社区再转型的困难更有不可跨越的“代沟”,根据公开资料,天涯公司16位高管的平均年龄超过46岁,最低年龄也超过41岁,让他们去理解90后的兴趣和需求恐怕是强人所难。马化腾曾说过:“有时你什么错都没有,就错在太老了。”已经老去的天涯和天涯人或许只能成为互联网历史的一段传说。■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信公众号登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