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颖电子 芯片水平现在到什么水平了?

单片机、电路板
连接器、接插件
其他元器件
中国芯片设计 至少落后世界水平5年
中国芯片设计 至少落后世界水平5年
,英国ARM公司中国业务总裁谭军对新浪科技表示,中国芯片设计能力与世界水平相比,至少相差5年。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在未来也面临来自产业化、知识产权、人才和资金等四大障碍。
验证能力与设计能力一样 同样考验芯片研发
7月26日,市场研究公司In-Stat发布了一份报告,其中表示,中国有能力设计世界级的微处理器。 <b
,英国ARM公司中国业务总裁谭军对新浪科技表示,中国芯片设计能力与世界水平相比,至少相差5年。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在未来也面临来自产业化、知识产权、人才和资金等四大障碍。
验证能力与设计能力一样 同样考验芯片研发
7月26日,市场研究公司In-Stat发布了一份报告,其中表示,中国有能力设计世界级的微处理器。
谭军博士对此表示,半导体行业100%需要知识产权,但并不见得都是100% 的自有知识产权。谭军表示,根据摩尔定律,芯片中的晶体管的数量在18个月或2年将翻一倍,这仅仅只是就芯片的制造能力而言。但纵览全球行业,芯片设计能力还做不到这点,更不用谈芯片的验证能力了。
验证能力指的是芯片开发人员验证芯片中的晶体管是否能够完成设计工作的流程。不过,随着晶体管在芯片上的数量日益增多,这一能力已成为芯片研发的巨大挑战。因此,行业内大部分芯片企业都购买知识产权,以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有调查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大部分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都已过亿,如何连接这些晶体管并验证其设计功能成为芯片企业巨大的挑战。因此,在全球芯片行业中,如何连接以及实现设计的知识产权中有近50%都是购买而来,从而无需芯片公司自己来一一验证。根据预测,到2008年,单一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将会突破10亿个,届时将有80%的晶体管设计和实现技术是购买而来。
因此,谭军认为,芯片设计公司将会更愿意去购买已经设计好的东西,转而关注自己特长的部分。这时,如果有侵权产生的话, “会反映在商标、产品设计版图、设计原理上,或功能如何实现等专利上。”
中国半导体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In-Stat研究报告发布之后,中国半导体市场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也引起了媒体关注。
谭军引用CCID最新报告说,1999年,中国集成电路公司的总体营业额为16亿人民币,到2004年时翻了5倍,为82亿人民币。目前中国半导体市场的容量为2900亿,但中国只能提供82亿人民币的产品。
但他认为,经过这5年的发展,中国公司在不断通过获得知识产权授权发展产业,同时也在创造着自己的知识产权。“中国现在有些领先的知识产权公司不比国外差多少”,谭军说。
中国市场已经对发展自主的芯片技术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投入也正在逐步增大。谭军对此表示说,芯片的设计能力,还有验证能力将会成为中国芯片研发,乃至整个半导体产业的成长造成挑战。
报告显示,中国有能力设计世界级的芯片,但芯片生产技术比整个产业落后了两代。对于这点,谭军认为,中国市场在制造工艺上差了两代,但验证能力方面至少也差2代以上,设计能力则落后了5年。
他还表示,对目前成长中的芯片产业,在选择一个良好的研发技术、软件、产业化,乃至知识产权上都面临各种挑战。“国内半导体产业还处于起步期,如果不能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机制,可能会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
谭军由此建议说,中国芯片产业要想尽快赶上,可以通过购买别家企业知识产权授权的方式,可以很快赶上。同时需要的还有产业链的共同努力。从用户的角度来看,他们应该考虑是选择一个知识产权,还是选择一条整合的产业链。“芯片研发现在已经不仅仅是硬件设计,还需要软硬件同时设计。也就是在设计电路的同时,还需要把怎么使用这个电路的软件写好。这时惟有产业链的共同努力。同时,作为知识产权供应商,如果自己要成功,那必须帮助客户以及客户的客户成功,大家携手推进产业链的发展,进而实现共赢。这一点对于处于‘弱冠’期的中国IC设计产业尤为关键。” (新浪科技)
,英国ARM公司中国业务总裁谭军对新浪科技表示,中国芯片设计能力与世界水平相比,至少相差5年。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在未来也面临来自产业化、知识产权、人才和资金等四大障碍。
验证能力与设计能力一样 同样考验芯片研发
7月26日,市场研究公司In-Stat发布了一份报告,其中表示,中国有能力设计世界级的微处理器。
谭军博士对此表示,半导体行业100%需要知识产权,但并不见得都是100% 的自有知识产权。谭军表示,根据摩尔定律,芯片中的晶体管的数量在18个月或2年将翻一倍,这仅仅只是就芯片的制造能力而言。但纵览全球行业,芯片设计能力还做不到这点,更不用谈芯片的验证能力了。
验证能力指的是芯片开发人员验证芯片中的晶体管是否能够完成设计工作的流程。不过,随着晶体管在芯片上的数量日益增多,这一能力已成为芯片研发的巨大挑战。因此,行业内大部分芯片企业都购买知识产权,以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有调查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大部分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都已过亿,如何连接这些晶体管并验证其设计功能成为芯片企业巨大的挑战。因此,在全球芯片行业中,如何连接以及实现设计的知识产权中有近50%都是购买而来,从而无需芯片公司自己来一一验证。根据预测,到2008年,单一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将会突破10亿个,届时将有80%的晶体管设计和实现技术是购买而来。
因此,谭军认为,芯片设计公司将会更愿意去购买已经设计好的东西,转而关注自己特长的部分。这时,如果有侵权产生的话, “会反映在商标、产品设计版图、设计原理上,或功能如何实现等专利上。”
中国半导体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In-Stat研究报告发布之后,中国半导体市场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也引起了媒体关注。
谭军引用CCID最新报告说,1999年,中国集成电路公司的总体营业额为16亿人民币,到2004年时翻了5倍,为82亿人民币。目前中国半导体市场的容量为2900亿,但中国只能提供82亿人民币的产品。
但他认为,经过这5年的发展,中国公司在不断通过获得知识产权授权发展产业,同时也在创造着自己的知识产权。“中国现在有些领先的知识产权公司不比国外差多少”,谭军说。
中国市场已经对发展自主的芯片技术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投入也正在逐步增大。谭军对此表示说,芯片的设计能力,还有验证能力将会成为中国芯片研发,乃至整个半导体产业的成长造成挑战。
报告显示,中国有能力设计世界级的芯片,但芯片生产技术比整个产业落后了两代。对于这点,谭军认为,中国市场在制造工艺上差了两代,但验证能力方面至少也差2代以上,设计能力则落后了5年。
他还表示,对目前成长中的芯片产业,在选择一个良好的研发技术、软件、产业化,乃至知识产权上都面临各种挑战。“国内半导体产业还处于起步期,如果不能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机制,可能会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
谭军由此建议说,中国芯片产业要想尽快赶上,可以通过购买别家企业知识产权授权的方式,可以很快赶上。同时需要的还有产业链的共同努力。从用户的角度来看,他们应该考虑是选择一个知识产权,还是选择一条整合的产业链。“芯片研发现在已经不仅仅是硬件设计,还需要软硬件同时设计。也就是在设计电路的同时,还需要把怎么使用这个电路的软件写好。这时惟有产业链的共同努力。同时,作为知识产权供应商,如果自己要成功,那必须帮助客户以及客户的客户成功,大家携手推进产业链的发展,进而实现共赢。这一点对于处于‘弱冠’期的中国IC设计产业尤为关键。” (新浪科技)
型号/产品名
深圳创恩电子有限公司
深圳市鼎嘉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硅虎电子有限公司
东莞开发科技有限公司抛弃幻想!中国芯片不会永远受制于人-中青在线
抛弃幻想!中国芯片不会永远受制于人谢戎彬 赵觉珵
13:35 来源:
【环球军事4月20日报道 环球时报记者 谢戎彬赵觉珵】在美国商务部此前公布的“301”调查报告中曾对“中国制造2025”计划指手画脚。美国政府日前再次祭出打压中国高科技产业的组合拳——对中国知名通信企业中兴执行为期7年的出口禁令。而从另一角度看,中兴事件也再度暴露出中国在包括芯片在内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长期受制于人的现实。18日晚,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F YOCSEF)紧急召开了一场名为“生存还是死亡,面对禁芯,中国高科技产业该怎么办?”的特别论坛,论坛上国产芯片相关领域的专家纷纷为中国芯片面临的危机与未来出谋划策。
唯一的办法是抛弃幻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长李国杰18日对《环球时报》等媒体表示,中兴禁运事件的发生并非偶然,它显示了中国在芯片技术上受制于人、国产芯片还无法完全替代国外产品的现状。“芯片的研发和生产水平一定程度反映了整体科技水平。可怕的不在于差距,最大的问题是我们有没有掌握主动权。”李国杰提到,中国在芯片研制方面的问题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不是靠“砸钱”就能追上的,经验和人才都需要积累。不过,李国杰表示,我国集成电路领域近几年的发展进步很大,紫光、华为等企业研发的芯片已今非昔比,尤其是设计能力的快速提升。此外,国内企业在突破发达国家计算机基础系统垄断方面,已做了一些尝试,尤其是在“去IOE化”(去掉IBM的小型机、Oracle的数据库、EMC的存储设备,代之以自己在开源软件基础上开发的系统)方面已经有所突破。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电信设备业专家19日向《环球时报》记者提供了另一种看待此次中兴事件的角度。他认为,单从这件事来说,由于中兴在芯片上过度依赖美国,导致了它当下的处境。但换个角度去说,在芯片、操作系统乃至一些硬件等高技术领域,没有一个公司,甚至没有一个国家能做到全产业链。如果这次美国不是对中兴开刀,而是对准爱立信等外国公司,他们一样挺不过去,他们也不能完全规避美国的产业链。现在有一种声音,说中兴在自主研发上投入不足,但每年中兴砸在研发上的真金白银可不少。高科技产业是一个讲究国际化合作的产业,而越是国际化,越讲所谓的开源共享,就越容易在某个单一环节被掐住喉咙。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包云岗认为,目前的差距是因为中国错过了一个时代,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黄金时代”,但也应该看到,相比英特尔等公司几十年的积累,我国国产“龙芯”18年的发展速度已经很快了。
“美国要禁运,我们更要理直气壮地发展自己的芯片”,李国杰称,“中国芯片不会永远受制于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龙芯”处理器负责人胡伟武也表示,这或许是一个国产芯片行业“转危为机”的机会。“过去大家说,‘自己做的不如买的,买的不如租的’,但这件事情告诉我们,唯一的办法可能就是抛弃幻想。”
应用层面成为最大掣肘
随着近日芯片成为关注焦点,一张“当前中国核心集成电路的国产芯片占有率”的图表在网上被广泛传播。图表显示,国产芯片在服务器MPU芯片、个人电脑MPU芯片、可编程逻辑设备FPGA/EPLD芯片等领域的中国市场占有率几乎为零。虽然上述数据的准确性难以考证,但也确实反映出制约我国芯片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人用”。在当日的论坛上,多位专业人士均提到中国的芯片设计能力没有问题,最大的掣肘反而在应用层面。
李国杰表示,核心技术是用出来的,只有在用的过程中才能不断提升。“不要等到国产芯片和外国芯片一样好的时候再用,不会有这样的机会。国家应该大力支持使用国产芯片,最初问题一定会很多,但坚持住、迈过一个门槛后就会实现良性循环。”
2001年,中国科学院启动了国产芯片“龙芯”课题组,如今“龙芯”CPU已形成3个产品系列。作为“龙芯”处理器的负责人,胡伟武表示,经过18年的研发,国产芯片应该到了开始大力推广的时候。“用了之后会发现,其实国产的也是很好用的。”
“我们应该加大自主研发的基础电路的应用力度”,胡伟武认为,只有应用才能帮助芯片不断发现错误、改正错误,从而实现迭代。“就好比我想要上二楼,但是没有楼梯。别人是爬楼梯上去的,而我们没有楼梯,但最少也得给一根绳子。”胡伟武用了一个这样的比喻,来强调应用方面的支持对国产芯片发展的重要性。
中国计算机学会秘书长杜子德建议,为了鼓励市场更好地培育芯片相关产业链,政府可以考虑对新兴产业采取减税或免税等激励措施,或者以政府采购的方式帮助企业成长。
推动应用也离不开生态建设。北京并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YOCSEF副主席陈健表示,支持国产应该是全生态链的支持,而不仅是芯片。中国的国产芯片其实速度是很快的,比如当今世界排名第一的超算——“神威太湖之光”,就使用我国自主制造的芯片,而现在欠缺的是生态环境。陈健表示,一方面,需要加大对芯片企业的投资;另一方面与芯片有密切关联的软件企业也需要支持。“大生态才能解决‘缺芯’的问题。”
胡伟武在会上预测,自主生态体系上,中国3年可能有小成,5年可能有中成。
人才培养必须“治本”
在当日的会议上,行业专家对于芯片人才的重要性有着高度一致的观点——中国不缺少应用型人才,而是急需更多的基础研究人才。
“中国在IT领域的人才培养极不平衡”,胡伟武提到,大多数人才都集中在技术应用层面,但研究算法、芯片等底层系统的人才太少。胡伟武举例称,中国的JAVA工程师数以百万计,但研发JAVA虚拟机的人才可能全国只有几十名。“全国2600多个计算机专业,本质上都在教学生如何用计算机,而不是怎么造计算机,就如同汽车专业只培养驾驶员一样。”
李国杰分析称,之所以国内IT人才培养中存在“头重脚轻”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芯片等底层技术有较高门槛,只有顶尖院校才培养得出来;另一方面也因为国内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仍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对计算机人才的考核大多以发表论文为主要评价标准,而芯片研究领域发论文较难,因此入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培养计划的机会也更少。此外,科研机构的芯片研发人员的薪资待遇,也与互联网公司相差甚远。
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李浥东表示,“在市场的‘红旗效应’引导下,现在的计算机学生们谈的最多是机器学习、大数据和云计算,而几乎没人愿意研究芯片。”李浥东称,如果这样的情况继续发展下去,未来3-5年,计算机底层研究就会没有人才可用。“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体系化的建设来治根、治本。”【责任编辑:董志成】
他们遨游苍穹,探索宇宙;他们肩负使命,载誉归来。想上天?先来航天员大队,看看你能不能经受这些训练吧!80年前的那场胜利,激励着驻守在平型关的官兵。这支钢铁劲旅,正在强军路上阔步前行……
日,民族英雄关天培率部在虎门与英国侵略者激战时壮烈牺牲。琦善一到广州,就反对林则徐、关天培的做法,下令撤除关天培多年苦心经营的海防,水师被遣散三分之二,战斗力最强的募勇被全部遣散,这正迎合了英军的需要。从芯片大厂看中国为何不受国际社会待见
来源:内容来自「知乎@山有枝」,谢谢。
我是偏乐观的。
首先声明我承认中国有很多问题。但我个人是不太相信那种把中国的各种问题一罗列,就得出结论吃枣药丸之类结论的。这种论证太廉价。要说问题,三四十年前问题更多,八十年代的公知讲喊的是“河殇”,但中国没有完蛋,还是走过来了。风物长宜放眼量。
看这个问题有很多角度。给大家提供一个我自己私人的一个角度。算是十几年参与中国制造业的一个体会。
我在一家美国集成电路公司X。虽然不涉及什么机密但我还是隐去公司名字,当然行内人一看也明白。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说X在世界顶级之列应该没有争议。销售额X不是最大,Intel最大,X稳定在全球第三到第五左右。但X特点是产品线特别特别宽。宽到什么程度呢?如果按完整产品型号来细分:几万多种,比排名第二到第十加起来的总和还多。从几千美金一片的专用处理器,到中国花钱都买不到的禁运的高性能AD,到几角几分美金一片的小逻辑小运放芯片,X都有。
正因为这样的特点,X产品应用的领域非常非常广泛。基本上只要带电的地方,都可能用上X的产品(只是说可能而不是一定,毕竟X也面对很多竞争),甚至你眼前这个手机可能已经用上了。基站、服务器、手机、电脑、电视、数控机床、医疗器械、汽车、高铁、高压输电、智能穿戴、点钞机、POS机(扫二维码那种)、伺服、PLC、空调、机器人、工业控制、数控机床、变频器、电影、照明、新能源、无人机、电梯、冰箱、洗衣机、音响、示波器、声光电玩具、水电气表、摩拜的GPS电子锁……基本上你能想到带电的应用,或多或少都能用上X的产品。我罗列的这些应用,只要在中国能排进前几位的公司,肯定都是X的重点客户。行外人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但X就是这么样的公司。
所以我自己观察一个东西:"X指数"--就是X在中国的总销售额。我觉得这个X指数能反应一定的问题,因为:
1. 如前面所说,X的产品很全,可以覆盖非常非常多行业。
2. 芯片是很多行业的源头或核心。很多产品都需要芯片,连运动鞋里都带芯片了。因此芯片是很多行业的指向标。很多行业要么直接是我们的客户,要么被我们的客户所间接覆盖(譬如纺织业被我们做电动缝纫机的客户所覆盖)。通过芯片可以见微知著。
3. X在中国的销售额规模已经很大,而且高度分散。快速增长到今天已经每年几百亿人民币,这个规模我认为已经有统计代表性了。而且因为产品种类多,X在国内的客户数以万计,高度分散。
4. 能用X产品的公司,或者说需要芯片的公司,需要一定的研发能力。虽然不一定是最高精尖的部分,但在制造业里也绝对脱离传统或低端了,不是钢筋水泥傻大黑粗,也不是衣服鞋子塑料盆。他们的产品可算中档工业品,少部分可算高档工业品。他们的表现一定程度反映了中国制造业的转型。
5.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X的数据系统统计销售额,是把纯代工加工排除在外的。举个例子:富士康在中国生产苹果手机戴尔电脑,里面用到X的芯片。在X的体系里这个业绩是算在美国团队而不是中国的。因此这里说的X在中国的销售额,反映的是研发设计和生产都由本土客户产生的生意。行内话叫Local Demand Creation,本土需求。虽然富士康之类也是中国制造业的一部分,但本土需求显然含金量更高。
说了那么多,结论是什么呢?
1. 结果是按年看05年至16年的每年,都刷新前面的记录,创造了历史最高。包括08年金融危机那两年。
2. 12年还是13年,中国就成为X全球第二大市场了。超过日本,超过整个欧洲之和,台韩自然不在话下,整个印度大概还没有我们一个城市生意大。当然最大的还是美国(一家苹果就占了X全球生意的不小一块,也是最大的客户),但中美已经是一个等级,远超其它国家。如果按照宽口径统计中国制造业,就是把上面第5条所排除的代工需求算进去,中国早就超过美国了。
3. 这两年都说经济不太好,生意也没有想象的难做--17年2季度X指数又创新高。现在3季度过去两个半月,再刷新历史最高没有悬念。而且上半年增速还达到了近年少见的水平。几个规模类似的友商增速也都创近年最高。
4. X自己生意涨,但其实在中国市场可能是丢份额的。部分是输给了外资竞争对手,不少是丢给了国产。譬如华为的海思芯片就在IPNC等图像处理领域把我们的DSP干翻了。说明中国对芯片的消耗涨的可能更快。
本质上,没有下游巨大的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是不可能需要上游这么多芯片的。所以,以我在X这么长时间观察中国制造业的理解,我们的制造业确实在扎扎实实的转型升级。中国现在靠的是海量的工程师红利(不光是IT电子类,也包括土木工程、化学生物等)。现在看耐克把工厂搬到东南亚就宣称中国药丸的人,大概活在一二十年前。
很多国家,连X这个以触角长为特点的IC公司,甚至连个办事处都没有。但是X在中国,晶圆厂、封测厂、物流中心、做研发,更不要提市场、销售、技术支持。投资以数百亿计。从这个角度上说,我觉得中国的产业在一点点往上爬,已经和普通国家拉开差距。
产业、科技能不能往上爬,是国家能不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最重要的决定因素,甚至是推动上层社会生态政治生态的因素。除了那些资源型国家(如沙特),所有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的根本原因,就是在科技树、产业树上站得高。老牌发达国家从工业革命就开始爬了,后起如韩国虽然时间晚但在直追。普通农业、低端制造业不可能使国家富裕,那些行业不可能有超额利润。只有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才能带来丰厚回报,这点对个人、对公司、对国家都是如此。
关于补充评论:
很多人质疑这个角度的代表性。我觉得:讨论中国经济,全面谁也不敢说。但数百亿规模、近百个季度的趋势、高度分散的下游应用和客户,总能反应点什么吧?更重要的:芯片是高端制造业的根基,对它需求直接反应了很多行业,是很多行业的指向标。很多行业要么直接是消耗芯片的客户,要么被芯片客户所间接覆盖。
想知道现在中国制药企业怎么样?去看看那些卖光谱分析设备的客户买多少东西就知道了。想知道房地产怎么样?看看我们的芯片在电梯控制器客户里如何,看看空调客户业绩如何。想知道电影院线生意好不好,看做影院投影的买了多少数字微镜芯片--这个芯片拿过奥斯卡奖。
想知道国内自主汽车怎么样?看几个国内车厂要的汽车级芯片多不多。想预测下互联网巨头的生意?看看服务器上芯片要的多不多、数据中心专用的电源和温湿度传感芯片卖的如何。前些天大家看到消息说世界烟草销量跌了,你以为是因为控烟?那是因为电子烟…… 至于那些本来就是电子产品的行业,如手机电脑通信设备之类,更是不用说了。
所以大家可以理解为什么国家下大力气要搞定集成电路芯片。
201703补充
今年一季度X指数很好,不一定超过去年四季度,但同比增速应该是近年来一个高点。今年半导体业回暖应该是路人皆知的现象吧,知乎上都有人问。说明下游制造业很好。
201707补充
上半年国内所有大区和所有团队同比生意都非常好。全国年化几百亿的生意规模,还成长了百分之*十多。尤其是中小客户团队,就是专做长尾中小企业的部门(全国上万客户),也全部成长了百分之*十多,非常难得!
【讲个故事吧】
前东家大小产品线有几十条。以前有个产品线有一种芯片,xxx2046. 是个很简单的IC,就是电阻式触摸屏控制器。手机用的早的都知道,iPhone之前也有触屏手机,但那是电阻式触屏,体验远没有现在的电容式触摸屏好,还需要一个小笔点来点去。当年高档品牌多普达(后来的HTC)、三星、各种PDA、国产品牌等有很多款。
那时触屏手机不像现在那么100%流行,但也算是海量消费品了,作为一个生意来说量很大。我司那个IC卖多少钱呢?刚出来时候1美金一颗,每个手机就要一个,而且市占率极高,几乎垄断。
大家不要小看1美金,一般一个手机公司的年销量都是以百万千万计,也就是说这么个十几平方毫米的芯片上一个手机公司一年就要花数百万数千万美金。
做这个产品的老外不要太爽啊。就几个人,每次来中国就像是拯救世界似的,对国内品牌手机是看不上眼的,缺货时还涨涨价。欧洲那位七八月是肯定休假的,去客户那还总是鄙视加班---my value is family first.
后来呢?国产的这种IC出来,东西刚出来大概是我们80%的品质,70%的价格,也有人用,低端品牌。然后慢慢的,品质越来越好,价格越来越低。人家慢慢往上爬,往大做。我司反正利润高,跟着降价,九毛美金、八毛、七毛...就这样一路和国产的杀下去,你猜最后杀到多少? $0.22美金。完全同样的东西,以前卖$1,现在卖$0.22,还在卖,说明还是有钱赚。后来我司出了个改进型号,也没太复杂,就是加强了ESD防静电,加快了反应速度。新型号出来后市场价格大概稳定了大半年,后来国产的也跟进同等性能产品,价格迅速降到$0.2以下,我司觉得没意思,就不做了。那六七个人也不在这产品上了,有的换产品做,有的换了个产品线,有的换了公司。现在这种IC还是有,不过不用在手机上了,在只能用电阻屏的特殊场合,如一些工业、汽车等。现在这种触控IC大头都是国内的了。
我那时看着一个芯片从一块多杀到一毛多,都看傻了。2毛多我司都还有利润,再想想以前国产替代品没出来时赚的利润,更傻了。那时我开始隐约理解为什么欧美人能过得那么优雅了。
这只是我司一个型号上的小故事,我司产品有大几万个。
后来这种事也越见越多,类似的事情在客户那也越见越多---国产通信电源出来前,国际品牌卖上万,我们的客户做出来了,现在卖几百,还送一堆服务。进口变频器几万块,国产出来后卖几千。
那些老外以前下午五点就下班了,现在晚上还要陪着国内客户concall。利润降低算是好的,整个市场被端了那是要丢饭碗了。--关键是中国人还特别多,好多领域都想搞。不知道他们想起以前的奶酪,想起在深圳的日子,是否待见中国。
你抢了别人那么多饭碗,当然不可能受别人的欢迎,至少也是原因之一。君不见特朗普竞选,三句不离“中国人抢了我们的工作”。当年美国的排华法案,最大的推手就是美国的“无产阶级”--各个产业的蓝领工人,因为中国劳工吃苦耐劳抢了他们不少饭碗。
=========
有人误解我举的例子只是中国人做点低端的东西。首先,芯片分档次,但能做出芯片就不低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再小的芯片也比做衣服鞋子塑料盆、或者卖矿卖石油高端多了。其次,低端不一定不赚钱。我司现在自己的理念是:把产品做的又便宜又够用是门有技术含量的手艺活。
大产品的例子也不少,如我司数字电视、IP camera的芯片早就被华为海思干翻了。还说手机,当年摩托诺记一统天下的时候,我司的手机主芯片差不多在全球每个角落,影响力大到公司CEO来华被386接见。现在早就从手机套片撤出了,倒是华为海思的手机套片这两年有数以亿计的销量。
===============
还有人说,日本人、韩国人也抢了很多高端的饭碗,为何他们没有那么不受“待见”?我想说:这么说的人肯定是小年轻,八九十年代日本和美国烽火连天的贸易战、汽车战、牛肉战大概没有什么印象了。
其次更重要的,中国和日本、韩国是完全不一样的国家。我是说规模。这个规模是质的不同。日本才1.3亿人口,韩国满打满算才5千万人口。中国是14亿。日本才能抢多少产业?韩国更不用提了。而中国的人口比所有发达国家总人口加起来还多。如果这么多人口可以加入工业化的大潮,不管你是用何种方式加入进去--富士康产线的小妹也好,京东的送货员也好,大疆的研发工程师也罢,天天跑企业的PE/VC也罢---如果这么多人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发展起来、动员起来,大家觉得中国可以到什么水平?
中国的规模保证了:
中国人可以进入很多的领域:如果你只有5000万人口,你可能电子发达、造船发达,但是你机械工程、生物、IT、航天...就没有足够的工程师了。而中国不会,中国每个领域的潜在人力资源规模都差不多顶上一个中等发达国家。
2. 中国从产业链低端往上吃,但是即使往上爬,吃到嘴里的也不放口。日本、韩国他们的产业链升级,相对低端的就转移出去了,转移到中国、东南亚、印度。可中国有丰富的不同层次的资源,少数人少数产业往上走的同时,相当部分的金字塔的低端仍然吃在自己口里。中国现在机电制造发达,可还是有大量的来料加工企业、衣服鞋子塑料盆。富士康深圳呆不下了,可以去东莞、去河南。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内,产业转移可以在中国内部完成。以前是日韩吃肉中国喝汤,等中国这么多人开始吃肉时,汤也没法剩给别人。这个是很恐怖的。
原标题:从芯片大厂看中国为何不受国际社会待见
责任编辑:关文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cpu芯片制造水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