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Value在生态激励上有哪些技术创新管理?

InterValue互联价值有哪些应用实例?_百度知道
InterValue互联价值有哪些应用实例?
我有更好的答案
InterValue互联价值具体的应用实例主要包括虚拟资产应用、条件支付应用、隐私交易应用、场外交易应用、社交交易应用、共享经济等。InterValue典型链上的具体应用如下:(1)虚拟资产:游戏装备,直播打赏;(2)条件支付:知识付费,API调用,去中心化保险等;(3)隐私交易:赌博,博彩等;(4)场外交易:币币交易(5)社交交易:群红包,群收款;(6)共享经济:内容分发(CDN)激励,广告流量分成。
采纳率:76%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权威发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英对照)
>> 权威发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英对照)
分类: 标签:
中译语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yeeworl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24号InterValue互联价值的目标是什么?_百度知道
InterValue互联价值的目标是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InterValue的目标是实现价值传输网络各类底层网络协议,构建全球价值互联网,为各类价值传输应用提供基础网络。将彻底重塑现有互联网的运营模式,把经济激励系统本身变为能够在系统内循环的体系,创造一个完全去中心化互联网价值传输生态系统,成为构建下一代全球价值互联网的基石。
采纳率:50%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生态补偿价值评估体系研究
张思雪, 林汉川, 方巍, 胡海晨. 生态补偿价值评估体系研究[J]. 资源科学, ):
ZHANG Sixue, LIN Hanchuan, FANG Wei, HU Haichen. Study on the system of assessing value of eco-compensation mechanisms[J]. Resources Science,): &&
Permissions
生态补偿价值评估体系研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北京 100029
通讯作者:林汉川,E-mail:
作者简介:张思雪,女,山东东平人,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管理。E-mail: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3JZD017);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建设项目(13JBG001); 北京企业国际化经营研究基地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201508)
中国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有一个关键环节和重要难点,即生态补偿价值的评估。本文通过对生态补偿机制构成要素的识别,围绕谁补偿给谁、补偿额度是多少、补偿资金从何处来、如何进行补偿以及补偿效果怎么样五个维度,从资金运作链和行为效应链分析了补偿机制的隐性运行机理。以此为基础,以自然资源类生态补偿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价值评估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在生态补偿价值评估中,应更加重视环境价值,同时应充分考虑空气洁净度、空气负离子含量、植被覆盖率和资源稀缺度等的价值或对生态系统的贡献程度。
生态补偿机制;
资源补偿价值;
补偿价值评估
文章编号:(2-08
Study on the system of assessing value of eco-compensation mechanisms
ZHANG Sixue,
LIN Hanchuan,
HU Haichen
Business School,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Beijing 100029,China
There are two main difficulties with establishing an eco-compensation mechanism in China. First,what is the mechanism of eco-compensation,that is,how and why does it work? Second,how do we assess the compensation value of ecological resources? It is necessary and urgent to establish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s in China because the resource services' function of the ecosystems have been abused,environmental damage,a scarcity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and lack of supply,and the excessive use of resources. The elements of the eco-compensation mechanism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has been analyzed from funds chains and behavior chains. Ideas and the overall design of the framework focused on five dimensions: who compensates for whom,how much is the compensation amount,where are the compensation funds sourced from,how to compensate,and compensation effects. Taking eco-compensation of resources as an example and using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es,we established a system of assessing the value of eco-compensation,and found that the environmental value should be highlighted in assessing eco-compensation value. Further,China should pay full attention to the values or contributions of these indicators,such as clean air,air negative ions,vegetation cover and resource scarcity.
eco-compensation mechanism;
operation mechanism;
compensation value of resources;
compensation amount assessed
1 引言中国的生态补偿实际上是在全国生态恢复与重建背景下, 由单纯行政行为向经济激励机制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如何建立合理的、能够长效运行的生态补偿机制, 至今仍在积极探索中, 并未得到满意的答案。近年来, 生态补偿问题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 取得了一批具有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的研究成果。随着研究的深入, 人们逐渐意识到生态补偿的价值是一个很难量化和评估的抽象概念, 生态服务的价值可以高至千金难求, 无法用金钱衡量, 也可以低至无偿享有, 就如没有人能够阻止你呼吸空气中的氧气, 或者对你呼吸的氧气进行收费。也正因如此, 生态补偿机制的运行机理和补偿价值评估成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环节和难点问题。随着生态学的研究由注重生态系统结构的研究逐步过渡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探讨[], 人们也开始越来越重视生态系统的那些人类无法替代的功能[], 例如生态系统再循环的服务功能[]。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估算[], 引起人们对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关注和研究。某种生态系统服务可能是由多种生态系统功能共同作用的结果, 生态系统服务与其功能并非完全对应, 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可能存在依赖性[, ], 由于缺乏对这种生态系统服务间相互作用的足够认识, 评估生态系统价值时可能存在漏算或重算, 降低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为了规避这种现象的发生, 使生态补偿资金的使用更有信度和效度, 迫切需要了解资金运作和行为效应的链条, 掌握内部的运行机理,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同时为实现生态保护资金投入收益最大化, 提高资金的投入产出比, 在分配补偿资金时必须将生态系统的各种服务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联系及累积效应等相关因素考虑进去[]。如何对考虑的这些因素进行权重配比, 成为继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学术界关注的又一热点问题[, , , , , ]。本文试图以自然资源类的生态补偿为例, 运用AHP方法建立生态补偿价值的评估体系, 分析资源社会价值、资源自然属性和环境价值以及15个具体指标的权重, 对设计的3个补偿方案进行筛选, 以期在了解生态补偿机制内部运行机理、外在流程表现的基础上, 确定既能够在当地支付能力范围之内, 又能够满足对生态系统补偿的生态补偿价值, 为完善中国的生态补偿机制提供补充和新依据。2 生态补偿机制构成要素与运行机理2.1 机制构成要素识别生态服务功能的滥用, 生态与环境破坏问题的产生, 稀缺性导致生态与环境资源供给的不足, 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阻碍, 也是迫切需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主要原因[]。按照逻辑顺序解答六个问题, 可以对生态补偿机制的构成要素进行识别, 依次是:谁补偿给谁, 补偿额度是多少, 补偿资金从何处来, 如何进行补偿, 怎样使补偿有效率, 补偿效果怎么样, 即生态补偿机制的构成要素包括生态补偿主体、生态补偿价值评估、融资途径、支付方式、生态补偿的监管和效果评价。构建生态补偿机制需首要识别的构成要素就是生态补偿的主体和对象, 将生态补偿的支付者界定为生态补偿主体, 通常是资源或生态环境的破坏者、直接受益者或由受益者组成的各级组织, 包括国家、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跨国组织等; 将生态补偿的受益者或生态服务的提供者称为受偿主体, 包括依法从事生态环境建设的单位和个人、生态功能区内的地方政府和居民、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和国家等[, ]。实际的补偿额度可以通过生态补偿标准和生态补偿价值的评估进行计量, 补偿标准可以依据生态保护者的直接投入和机会成本、生态受益者的获利、生态破坏的恢复成本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等多种方法确定[, , , , , ]; 生态补偿的价值可以通过建立补偿价值评估体系, 建立特征价值模型进行评估[], 再结合地方的实际补偿能力确定生态补偿额度。与此同时, 生态补偿机制需要建立各种筹集资金的渠道, 保证生态补偿资金和经费的来源, 包括环境财政, 生态转移支付, 税收/费和与污染环境需支付的相关费用的征收, 也可以建立国际组织、社会组织募集资金等其他融资渠道[]。在生态补偿基金到位的基础上, 中国已有研究多选择以政策补偿为引导, 以资金补偿为主体, 以实物补偿为辅助和以智力补偿为提升的支付方式进行生态补偿[]。中国政府补偿为主导的现行生态补偿机制, 容易产生效率低下等问题, 因此, 政府部门或社会应设立或成立独立的协调监督机构, 确定监督主体,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设计合理的监督流程, 控制补偿进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实现监管权力的制衡等[, ]。在生态补偿机制中引入评价机制, 不仅可以检验生态补偿行为是否及时、合理、有效, 生态补偿实施是否取得预期效果, 还可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保证生态服务的可持续供给。2.2 机制运行机理分析生态补偿机制的运行由两条相互连接、相互渗透的链结合而成, 分别是资金运作链和行为效应链。资金运作链起始于生态补偿的补偿主体, 经过政府的生态补偿金的财务管理账户等中间环节, 以受益主体为终点。资金运作链的核心是将生态补偿资金依据相关的税费制度, 通过不同的融资途径集合, 再以不同的方式支付出去, 以达到补偿、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目的。行为效应链的两个端点是补偿主体和受益主体, 中间环节是生态系统, 目的是创造顺应自然规律, 让更多的人参与环保的平台和路径, 这个链条具有双向性特点, 一方面以补偿主体为起点, 对破坏生态资源和环境的行为进行惩罚, 并对受害者进行补偿, 以减少或遏制脆弱的生态系统再遭破坏; 另一方面以受益主体为起点, 通过对保护生态资源和环境行为的补偿或奖赏, 鼓励社会积极探索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发展道路。资金运作链隐含在行为效应链内, 行为效应链显现在资金运作链中, 共同构成生态补偿机制的运行机理。3 生态补偿价值评估体系3.1 生态补偿价值评估的层次结构模型3.1.1 决策目标 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对生态补偿价值额度的确定起着重要而不可忽视的作用。根据生态资源社会价值的不同体现形式, 可将生态资源社会价值划分为资源社会价值、资源自然属性、环境价值。由此提出的生态补偿价值评估目标, 在于根据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和保护成本, 给予各指标合理的权重分配, 结合各地区的支付能力, 评估出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生态补偿价值[]。3.1.2 指标体系 针对生态资源补偿价值评估的目标, 结合生态系统服务的外部性、公共物品等特征, 提出包含15项指标要素的生态补偿价值评估体系, 用于计算生态资源的补偿额度[, ]。自然资源社会价值包含美学观赏价值、康娱价值、科学考察价值和教育价值3项指标; 资源自然属性包含资源要素种类、资源规模、资源稀缺度、资源组合条件和资源集聚度5项指标; 而环境价值则通过6项指标考察, 包括空气洁净度、植被覆盖率、空气负离子含量、自然灾害频率、植被危害性和危险天气等。3.1.3 备选方案 评估的目的是选择恰当的备选方案评估生态资源的补偿价值, 分层目标是生态资源社会价值在各组成部分的具体体现, 即中间要素层。各个补偿方案通过具体指标的赋值来表现对于资源社会价值、资源自然属性和环境价值的不同权重侧重, 根据Papagiannakis等关于企业环境责任的研究[], 确定三个中间要素的重要性, 认为补偿方案一为环境价值在补偿价值评估中的重要性最大, 其次是资源自然属性的重要性, 最后是资源社会价值的重要性, 即C> B> A; 补偿方案二为环境价值的重要性大于资源社会价值的重要性大于资源自然属性的重要性, 即C> A> B; 补偿方案三为A> C> B。根据决策目标、中间要素层和备选方案组成的层次结构模型如所示。为了避免部分内容的重复和篇幅限制, 将生态补偿价值评估的层次结构模型和权重分布统一绘制为, 其中, 略去中的权重值即为生态补偿价值评估的层次结构模型, 将图片左侧的决策目标、中间要素层和备选方案略去, 即为生态补偿价值评估的权重分布。图1Figure 1 图1 生态补偿价值评估的层次结构模型和权重分布Figure 1 The hierarchy model and weights of assessing ecological compensation3.2 生态补偿价值评估的指标权重与一致性检验3.2.1 分层目标对决策目标的权重计算与一致性检验 考虑到中国地区差异, 分别选择东北、中部、西南和东北四个地区的12位专家进行咨询, 同时权衡知识结构上的差异, 在选择了生态补偿领域专家学者的同时, 适当吸收了2位相关专业领域的学者和2位环保机构管理者, 研究普适性的生态补偿价值评估体系, 遵循德尔菲法的征询过程, 根据资源社会价值、资源自然属性、环境价值对生态补偿价值总目标的影响程度, 通过专家打分法构造1~9标度的判断矩阵, 计算所得的最大特征值是3, 对生态补偿价值的权重是1, 最大特征值对应的归一化后的权向量见。表1Table 1表1(Table 1)
表1 分层目标对决策目标的判断矩阵
Table 1 The judgments matrix of sub-objective to decision objective生态补偿价值ABC对生态补偿价值影响权向量资源社会价值A1150.142 9资源自然属性B1150.142 8环境价值C5510.714 3一致性比例:0.0※; 对生态补偿价值的权重:1.0; 最大特征值&#x003 max:3注:※表示通过一致性检验。
表1 分层目标对决策目标的判断矩阵
Table 1 The judgments matrix of sub-objective to decision objective由权向量可以看出, 资源社会价值和资源自然属性对生态补偿价值的影响权重均为14.29%, 共计为28.58%, 处于不可忽视的地位。环境价值的影响权重为71.43%, 处于决定性地位, 即在分层目标中, 生态补偿价值的评估主要取决于环境价值。3.2.2 分层目标的指标权重计算与一致性检验(1)资源社会价值的指标权重与一致性检验。根据影响资源社会价值的各要素构造判断矩阵, 要素包括美学观赏价值(A1)、康娱价值(A2)、科学考察价值(A3)和教育价值(A4)计算最大特征值是4.142 3, 对生态补偿价值的权重是0.142 8, 最大特征值对应的归一化后的权向量见。表2Table 2表2(Table 2)
表2 资源社会价值A的判断矩阵
Table 2 The judgments matrix of resources value A资源社会价值AA1A2A3A4对生态补偿价值影响权向量美学观赏价值A111/61/51/40.061 3康娱价值A2611/220.295 0科学考察价值A352140.480 6教育价值A441/21/410.163 1一致性比例:0.053 3※; 对生态补偿价值的权重:0.142 8; 最大特征值&#x003 max:4.142 3注:※表示通过一致性检验。
表2 资源社会价值A的判断矩阵
Table 2 The judgments matrix of resources value A(2)资源自然属性的指标权重与一致性检验。根据影响资源自然属性的各要素构造判断矩阵, 要素包括资源要素种类(B1)、资源规模(B2)、资源稀缺度(B3)、资源组合条件(B4)和资源集聚度(B5)计算最大特征值是5.389 9, 对生态补偿价值的权重是0.142 8, 最大特征值对应的归一化后权向量见。表3Table 3表3(Table 3)
表3 资源自然属性B的判断矩阵
Table 3 The judgments matrix of resources nature B资源自然属性BB1B2B3B4B5对生态补偿价值影响权向量资源要素种类B1131/61/31/40.079 4资源规模B21/311/71/21/60.046 2资源稀缺度B3671740.532 3资源组合条件B4321/711/30.108 2资源集聚度B5461/4310.233 8一致性比例:0.087 0※; 对生态补偿价值的权重:0.142 8; 最大特征值&#x003 max:5.389 9注:※表示通过一致性检验。
表3 资源自然属性B的判断矩阵
Table 3 The judgments matrix of resources nature B(3)环境价值的指标权重与一致性检验。根据影响环境价值的各要素构造判断矩阵, 这些要素包括空气洁净度(C1)、植被覆盖率(C2)、空气负离子含量(C3)、自然灾害频率(C4)、植被危害性(C5)和危险天气(C6), 计算最大特征值是6.423 4, 对生态补偿价值的权重是0.714 3, 最大特征值对应的归一化后的权向量见。表4Table 4表4(Table 4)
表4 环境价值C的判断矩阵
Table 4 The judgments matrix of environment value C环境价值CC1C2C3C4C5C6对生态补偿价值影响权向量空气洁净度C11639470.443 3植被覆盖率C21/6116370.185 3空气负离子含量C31/3115660.219 3自然灾害频率C41/91/61/511/210.037 7植被危害性C51/41/31/62130.077 4危险天气C61/71/71/611/310.037 0一致性比例:0.067 2※; 对生态补偿价值的权重:0.714 3; 最大特征值&#x003 max:6.423 4注:※表示通过一致性检验。
表4 环境价值C的判断矩阵
Table 4 The judgments matrix of environment value C3.2.3 方案层对指标的权重计算与一致性检验 生态补偿价值评估体系共有15个指标, 3个方案, 每个指标的判断矩阵如所示。本文采用和积法计算最大特征向量。本文所有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向量均采用和积法, 包括至。将判断矩阵B的每一列元素做归一化处理, 再按行相加得到向量, 再进行归一化处理, 即得到所求特征向量的近似解, 最后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x003 max。表5Table 5表5(Table 5)
表5 方案层对指标的判断矩阵
Table 5 The judgments matrix of alternatives to indicatorsA1一二三权向量A2一二三权向量A3一二三权向量A4一二三权向量方案一11/21/40.130 7方案一11/21/50.122 2方案一11/31/40.119 9方案一11/21/50.117 9方案二211/50.192 5方案二211/30.229 9方案二311/30.272 1方案二211/40.201 4方案三4510.676 6方案三5310.647 9方案三4310.608 0方案三5410.608 6一致性比例:0.091 9※; 对生态补偿价值的权重0.008 8; 最大特征值&#x003 max:3.095 6一致性比例:0.003 6※; 对生态补偿价值的权重:0.042 1; 最大特征值&#x003 max:3.003 7一致性比例:0.071 3※; 对生态补偿价值的权重:0.068 7; 最大特征值&#x003 max:3.074 1一致性比例:0.023 8※; 对生态补偿价值的权重0.023 3; 最大特征值&#x003 max:3.024 7B1一二三权向量B2一二三权向量B3一二三权向量B4一二三权向量方案一1630.639 3方案一1450.676 8方案一1360.672 2方案一141/20.346 0方案二1/611/40.086 9方案二1/411/20.130 7方案二1/3110.182 4方案二1/411/40.110 3方案三1/3410.273 7方案三1/5210.192 5方案三1/6110.145 4方案三2410.543 8一致性比例:0.052 0※; 对生态补偿价值的权重:0.011 3; 最大特征值&#x003 max:3.054 0一致性比例:0.091 9※; 对生态补偿价值的权重:0.006 6; 最大特征值&#x003 max:3.059 6一致性比例:0.052 1※; 对生态补偿价值的权重0.076 0; 最大特征值&#x003 max:3.054 1一致性比例:0.051 8※; 对生态补偿价值的权重:0.015 5; 最大特征值&#x003 max:3.053 9B5一二三权向量C1一二三权向量C2一二三权向量C3一二三权向量方案一1340.632 7方案一1750.723 5方案一1640.685 3方案一1650.722 5方案二1/3110.192 4方案二1/711/30.083 3方案二1/611/30.093 4方案二1/611/20.103 3方案三1/4110.174 9方案三1/5310.193 2方案三1/4310.221 3方案三1/5210.174 1一致性比例:0.008 9※; 对生态补偿价值的权重:0.033 4; 最大特征值&#x003 max:3.009 2一致性比例:0.063 3※; 对生态补偿价值的权重0.316 7; 最大特征值&#x003 max:3.065 8一致性比例:0.052 1※; 对生态补偿价值的权重:0.132 4; 最大特征值&#x003 max:3.054 1一致性比例:0.028 1※; 对生态补偿价值的权重:0.156 6; 最大特征值&#x003 max:3.029 3C4一二三权向量C5一二三权向量C6一二三权向量方案一1430.623 2方案一1650.707 1方案一1420.557 1方案二1/411/20.137 3方案二1/611/30.091 5方案二1/411/30.122 6方案三1/3210.239 5方案三1/5310.201 4方案三1/2310.320 2一致性比例:0.017 6※; 对生态补偿价值的权重0.026 9; 最大特征值&#x003 max:3.018 3一致性比例:0.092 1※; 对生态补偿价值的权重:0.055 3; 最大特征值&#x003 max:3.095 8一致性比例:0.017 6※; 对生态补偿价值的权重:0.026 4; 最大特征值&#x003 max:3.018 3注:表中的“ 权向量” 为对生态补偿价值影响的权向量; ※表示通过一致性检验。
表5 方案层对指标的判断矩阵
Table 5 The judgments matrix of alternatives to indicators3.3 生态补偿价值评估体系的权重分布与结果最终所得的生态补偿价值评估的权重分布如。分目标层(资源社会价值、资源自然属性、环境价值)对决策目标生态补偿价值的权重分别为0.142 9, 0.142 8和0.714 3; 指标层对决策目标生态补偿价值的影响权重则为美学观赏价值(A1)0.00 8 8, 康娱价值(A2)0.042 1, 科学考察价值(A3)0.068 7, 教育价值(A4)0.023 3, 资源要素种类(B1)0.011 3, 资源规模(B2)0.006 6, 资源稀缺度(B3)0.076 0, 资源组合条件(B4)0.015 5, 资源集聚度(B5)0.033 4, 空气洁净度(C1)0.316 7, 植被覆盖率(C2)0.132 4, 空气负离子含量(C3)0.156 6, 自然灾害频率(C4)0.269 0, 植被危害性(C5)0.055 3, 危险天气(C6)0.062 4, 备选方案对决策目标生态补偿价值的影响权重是:补偿方案一为0.610 2, 备选方案二为0.125 5, 备选方案三是0.264 3。补偿方案一(C> B> A)明显优于其他两个补偿方案, 补偿方案三(A> C> B)略优于补偿方案二(C> A> B)。资源社会价值对生态补偿价值的影响权重中, 科学考察价值和康娱价值的影响权重最大, 这两项指标占资源社会价值影响权重的近80%。资源自然属性中, 资源稀缺度的影响权重最大, 仅此一项指标的影响权重就占五项指标影响权重的50%以上。环境价值中, 空气洁净度和空气负离子含量的影响权重最大, 单项指标对生态补偿价值的影响远优于其他13项指标, 在10%以上, 这两项指标占环境价值影响权重的66.26%。在生态补偿价值评估时, 应更加重视环境价值, 同时, 在资源社会价值中, 加大科学考察价值的重要性, 在资源自然属性中, 加大资源稀缺度的考察程度, 在环境价值中, 则应尤为重视空气的洁净程度。4 结论与讨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有两个关键问题:①补偿机制的运行机理和逻辑结构; ②生态补偿价值的评估体系。本文从资金运作链和行为效应链两个隐性链条阐释机制的构成要素和运行机理, 并通过生态补偿相关机构之间的关系将运行机理外化, 将缄默的隐性链抽象、概况、总结形成可识别的显性知识和可操作的流程。识别生态补偿机制的构成要素, 补偿主体通过不同的融资方式, 根据评估出的生态补偿价值或生态补偿额度, 通过各种形式的支付方式补偿给受益主体, 再对补偿的效果进行评价, 同时各级政府在整个生态补偿过程中起到重要的监督和管理作用, 最终形成生态补偿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促进生态建设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在实际的生态补偿过程中, 应选择环境价值重要性最大, 资源自然属性重要于资源社会价值的补偿方案一, 次优的补偿方案是资源社会价值重要性> 环境价值重要性> 资源自然属性重要性, 这个补偿方案略优于本文设计的第二个补偿方案(环境价值重要性> 资源社会价值重要性> 资源自然属性重要性)。从影响要素进行分析, 生态补偿价值的确定主要来源于环境价值的影响。从15项评价指标对决策目标生态补偿价值的权重判断, 影响权重最大的2项指标合计达40%以上, 影响权重最大的3项指标合计已达60%。按照生态补偿价值的评估体系中的权重进行排序, 可以充分反映生态补偿的价值主要取决于空气洁净度(0.316 7)、空气负离子含量(0.156 6)、植被覆盖率(0.132 4)、资源稀缺度(0.076 0)、资源的科学考察价值(0.068 7)等方面的价值或对生态系统的贡献程度。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过程, 生态补偿价值的确定更应在当地具有支付能力的前提下, 尽量满足对生态系统的补偿。可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技术、法治程度, 选择聚类分析等方法, 对“ 待评估区” 进行区域细分, 再根据评估体系中的指标权重, 使用回归分析对生态补偿的价值进行评估, 从而确定更加科学的、具有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的生态补偿额度。需要指出的是, 论文中构建的生态补偿价值层次结构模型更多地反映了资源类生态补偿的要求, 体系所采用的指标、权重计算公式及相关参数的确定也依据了资源类生态补偿的特点, 如资源的美学观赏价值、科学考察价值, 资源的集聚度、稀缺度和资源的环境价值等。因而非资源类的生态补偿在使用价值评估体系时, 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经验指标及权重的使用问题。论文中采用的方法便于理论构建和从现象中归纳发现重要的启示, 所形成的指标体系和权重还需要后续研究和实践的检验。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Holder J, Ehrlich P R.
Human population and
global environment[J]. American Scientist, 1974, 62(3): 282-292.
[本文引用:1]
Westman W.
How much are nature's services worth[J]. , 1977, 197(4307): 960-964.
[本文引用:1]
Pimentel D, Wilson C, Mccullum R, et 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of biodiversity[J]. , 1997, 47(11): 747-757.
[本文引用:1]
Costanza R.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 Nature, 1997, 387(6630): 3-15.
[本文引用:1]
Daily G C. What are Ecosystem Services?[M]. Washington D C: Island
Press, 1997.
[本文引用:1]
Daily G C. Nature's Service: 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M]. Washington D C: Island
Press, 1997.
[本文引用:1]
Turner R K, Paavola J, Cooper P, et al.
Valuing nature: Lessons learned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J]. , 2003, 46(3): 493-510.
[本文引用:1]
Junjie W, Bruce A.
Babcock relative efficiency of voluntary versus mand atory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J]. , 1999, 38(2): 158-175.
[本文引用:1]
Loomis J, Kent P, Strange L, et al.
Measuring the total economic value of restoring ecosystem services in an impaired river basin: Result from a contingent value survey[J]. , 2000, 33(1): 103-117.
[本文引用:1]
Seidl A F, Moraes A S.
Global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pplication to the Pantanal da Nhecoland ia, Brazil[J]. , 2000, 33(1): 1-6.
[本文引用:1]
Kreuter U P, Harris H G, Matlock M D, et al.
Change in ecosystem service values in the San Antonio Area, Texa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0, 39(3): 333-346.
[本文引用:1]
Beukering P J H, Cesar H S J, Janssen M A.
Economic valuation of the Leuser National Park on Sumatra, Indonesia[J]. , 2003, 44(1): 43-62.
[本文引用:1]
Patterson M G.
Ecological production based pricing of biosphere process[J]. , 2002, 41(3): 457-478.
[本文引用:1]
Hoekstra A Y, Hung P Q.
Virtual Water Trade: A Quantification of Virtual Water Flows between Nations in Relation to Inter- national Crop Trade[C]. Delft: UNESCO-IHE Institute for Water Education, 2003.
[本文引用:1]
Jakovcevic A, Steg L.
Sustainable transportation in Argentina: Values, beliefs, norms and
car use reduction[J]. , 2013, 20(3): 70-79.
[本文引用:1]
徐大伟, 涂少云, 常亮, 等.
基于演化博弈的流域生态补偿利益冲突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22(2): 8-14.
[本文引用:1]
孙红霞, 张志超.
西部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利益之争[J]. 当代财经, 2012, 329(4): 101-111.
[本文引用:1]
禹雪中, 冯时.
中国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9): 14-19.
[本文引用:1]
李彩红, 葛颜祥.
可持续发展背景的水源地生态补偿机会成本核算[J]. 改革, 2013, 237(11): 106-112.
[本文引用:1]
靳乐山, 左文娟, 李玉新, 等.
水源地生态补偿标准估算-以贵阳鱼洞峡水库为例[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22(2): 21-26.
[本文引用:1]
李国平, 李潇, 萧代基.
生态补偿的理论标准与测算方法探讨[J]. 经济学家, 2013, (2): 42-49.
[本文引用:1]
代明, 刘燕妮, 江思莹.
主体功能区划下的生态补偿标准-基于机会成本和佛冈样域的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 23(2): 18-22.
[本文引用:1]
汪运波, 肖建红.
基于生态足迹成分法的海岛型旅游目的地生态补偿标准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24(8): 149-155.
[本文引用:1]
魏楚, 沈满洪.
基于污染权角度的流域生态补偿模型及应用[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6): 135-141.
[本文引用:1]
杨欣, 蔡银莺, 张安录.
武汉城市圈跨区域农田生态补偿转移支付额度测算[J]. 经济地理, 2013, 33(12): 141-146.
[本文引用:1]
郭文献, 付意成, 张龙飞.
流域生态补偿社会资本模拟[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24(7): 18-22.
[本文引用:1]
王昱, 丁四保, 王荣成.
区域生态补偿的理论与实践需求及其制度障碍[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7): 74-80.
[本文引用:1]
普书贞, 吴文良, 陈淑峰, 等.
中国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的法律问题与对策[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2): 66-72.
[本文引用:1]
马爱慧, 蔡银莺, 张安录.
基于土地优化配置模型的耕地生态补偿框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10): 97-102.
[本文引用:1]
Ramkissoon H, Weiler B, Smith L D G.
Place attachment and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s in national parks: The development of a conceptual framework[J]. , 2012, 20(2): 257-276.
[本文引用:1]
穆艳杰, 罗莹.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生态问题”-乔纳森·休斯对西方生态主义的批判[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 54(1): 126-175.
[本文引用:1]
王志平, 陶长琪, 沈鹏熠.
基于生态足迹的区域绿色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24(1): 35-40.
[本文引用:1]
Ejsmont K J.
The usefulness of zooplankton as lake ecosystem indicators: Rotifer Trophic State Index[J]. Polish Journal of Ecology, 2012, 60(2): 339-350.
[本文引用:1]
Papagiannakis G, Lioukas S.
Values, attitudes and
perceptions of managers as predictors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veness[J]. , 2012, 100(10): 41-51.
[本文引用:1]
... 随着生态学的研究由注重生态系统结构的研究逐步过渡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探讨[1],人们也开始越来越重视生态系统的那些人类无法替代的功能[2],例如生态系统再循环的服务功能[3] ...
... 随着生态学的研究由注重生态系统结构的研究逐步过渡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探讨[1],人们也开始越来越重视生态系统的那些人类无法替代的功能[2],例如生态系统再循环的服务功能[3] ...
... 随着生态学的研究由注重生态系统结构的研究逐步过渡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探讨[1],人们也开始越来越重视生态系统的那些人类无法替代的功能[2],例如生态系统再循环的服务功能[3] ...
... 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估算[4],引起人们对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关注和研究 ...
... 某种生态系统服务可能是由多种生态系统功能共同作用的结果,生态系统服务与其功能并非完全对应,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可能存在依赖性[5,6],由于缺乏对这种生态系统服务间相互作用的足够认识,评估生态系统价值时可能存在漏算或重算,降低评估结果的可信度[7] ...
... 某种生态系统服务可能是由多种生态系统功能共同作用的结果,生态系统服务与其功能并非完全对应,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可能存在依赖性[5,6],由于缺乏对这种生态系统服务间相互作用的足够认识,评估生态系统价值时可能存在漏算或重算,降低评估结果的可信度[7] ...
... 某种生态系统服务可能是由多种生态系统功能共同作用的结果,生态系统服务与其功能并非完全对应,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可能存在依赖性[5,6],由于缺乏对这种生态系统服务间相互作用的足够认识,评估生态系统价值时可能存在漏算或重算,降低评估结果的可信度[7] ...
... 同时为实现生态保护资金投入收益最大化,提高资金的投入产出比,在分配补偿资金时必须将生态系统的各种服务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联系及累积效应等相关因素考虑进去[8] ...
... 如何对考虑的这些因素进行权重配比,成为继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学术界关注的又一热点问题[9,10,11,12,13,14] ...
... 如何对考虑的这些因素进行权重配比,成为继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学术界关注的又一热点问题[9,10,11,12,13,14] ...
... 如何对考虑的这些因素进行权重配比,成为继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学术界关注的又一热点问题[9,10,11,12,13,14] ...
... 如何对考虑的这些因素进行权重配比,成为继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学术界关注的又一热点问题[9,10,11,12,13,14] ...
... 如何对考虑的这些因素进行权重配比,成为继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学术界关注的又一热点问题[9,10,11,12,13,14] ...
... 如何对考虑的这些因素进行权重配比,成为继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学术界关注的又一热点问题[9,10,11,12,13,14] ...
... 1 机制构成要素识别生态服务功能的滥用,生态与环境破坏问题的产生,稀缺性导致生态与环境资源供给的不足,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阻碍,也是迫切需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主要原因[15] ...
... 将生态补偿的受益者或生态服务的提供者称为受偿主体,包括依法从事生态环境建设的单位和个人、生态功能区内的地方政府和居民、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和国家等[16,17] ...
... 将生态补偿的受益者或生态服务的提供者称为受偿主体,包括依法从事生态环境建设的单位和个人、生态功能区内的地方政府和居民、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和国家等[16,17] ...
... 实际的补偿额度可以通过生态补偿标准和生态补偿价值的评估进行计量,补偿标准可以依据生态保护者的直接投入和机会成本、生态受益者的获利、生态破坏的恢复成本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等多种方法确定[18,19,20,21,22,23] ...
... 实际的补偿额度可以通过生态补偿标准和生态补偿价值的评估进行计量,补偿标准可以依据生态保护者的直接投入和机会成本、生态受益者的获利、生态破坏的恢复成本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等多种方法确定[18,19,20,21,22,23] ...
... 实际的补偿额度可以通过生态补偿标准和生态补偿价值的评估进行计量,补偿标准可以依据生态保护者的直接投入和机会成本、生态受益者的获利、生态破坏的恢复成本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等多种方法确定[18,19,20,21,22,23] ...
... 实际的补偿额度可以通过生态补偿标准和生态补偿价值的评估进行计量,补偿标准可以依据生态保护者的直接投入和机会成本、生态受益者的获利、生态破坏的恢复成本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等多种方法确定[18,19,20,21,22,23] ...
... 实际的补偿额度可以通过生态补偿标准和生态补偿价值的评估进行计量,补偿标准可以依据生态保护者的直接投入和机会成本、生态受益者的获利、生态破坏的恢复成本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等多种方法确定[18,19,20,21,22,23] ...
... 实际的补偿额度可以通过生态补偿标准和生态补偿价值的评估进行计量,补偿标准可以依据生态保护者的直接投入和机会成本、生态受益者的获利、生态破坏的恢复成本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等多种方法确定[18,19,20,21,22,23] ...
... 生态补偿的价值可以通过建立补偿价值评估体系,建立特征价值模型进行评估[24],再结合地方的实际补偿能力确定生态补偿额度 ...
... 与此同时,生态补偿机制需要建立各种筹集资金的渠道,保证生态补偿资金和经费的来源,包括环境财政,生态转移支付,税收/费和与污染环境需支付的相关费用的征收,也可以建立国际组织、社会组织募集资金等其他融资渠道[25] ...
... 在生态补偿基金到位的基础上,中国已有研究多选择以政策补偿为引导,以资金补偿为主体,以实物补偿为辅助和以智力补偿为提升的支付方式进行生态补偿[26] ...
... 中国政府补偿为主导的现行生态补偿机制,容易产生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政府部门或社会应设立或成立独立的协调监督机构,确定监督主体,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设计合理的监督流程,控制补偿进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实现监管权力的制衡等[27,28] ...
... 中国政府补偿为主导的现行生态补偿机制,容易产生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政府部门或社会应设立或成立独立的协调监督机构,确定监督主体,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设计合理的监督流程,控制补偿进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实现监管权力的制衡等[27,28] ...
... 由此提出的生态补偿价值评估目标,在于根据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和保护成本,给予各指标合理的权重分配,结合各地区的支付能力,评估出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生态补偿价值[31] ...
... 2 指标体系 针对生态资源补偿价值评估的目标,结合生态系统服务的外部性、公共物品等特征,提出包含15项指标要素的生态补偿价值评估体系,用于计算生态资源的补偿额度[32,33] ...
... 2 指标体系 针对生态资源补偿价值评估的目标,结合生态系统服务的外部性、公共物品等特征,提出包含15项指标要素的生态补偿价值评估体系,用于计算生态资源的补偿额度[32,33] ...
... 各个补偿方案通过具体指标的赋值来表现对于资源社会价值、资源自然属性和环境价值的不同权重侧重,根据Papagiannakis等关于企业环境责任的研究[34],确定三个中间要素的重要性,认为补偿方案一为环境价值在补偿价值评估中的重要性最大,其次是资源自然属性的重要性,最后是资源社会价值的重要性,即C#cod#x0003E ...
生态补偿价值评估体系研究
[张思雪, 林汉川, 方巍, 胡海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常州技术创新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