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桥大道到中电海康集团总部软件园总部大楼怎么走

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
您的位置:
> 规划 > 文章内容
长沙高新区“十二五”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p style="color:#12/9/5 17:06:00
来源:互联网
  “十二五”(2011年-2015年)是长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长沙高新区)承担创新发展的国家使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造麓谷生态科技新城,促进“两型”社会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关键时期。本规划主要对长沙高新区在“十二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进行部署,是未来五年长沙高新区的发展蓝图和行动纲领。在本规划指导下,重点编制了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和现代服务业等六大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和人才发展专项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的现实基础    “十一五”期间,长沙高新区围绕国家“四位一体”的发展定位,按照“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要求,紧紧抓住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的契机,积极探索转方式、调结构的科学发展路径。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持续招大引外和培新育小,产业规模与效益同步增长;全面拉通城市路网框架,完善城市配套功能,着力建设麓谷生态科技产业新城;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创新工作机制,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产业经济实力、开发建设效益和社会发展水平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2010年,长沙高新区“一区四园”完成技工贸总收入1841亿元,与2005年比较,增长近两倍,五年年均增长23 %,其中,麓谷总收入1088亿元,比上年增长43%,与2005年比较,增长2倍;完成财政总收入35.5亿元,一般预算收入 14.6亿元,与2005年比较,均增长近4倍,五年年均增长36%以上。“十一五”期间,长沙高新区实现了产业总收入三年翻一番、财政总收入两年翻一番的加速发展,为“十二五”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十一五”期间,长沙高新区麓谷累计完成高新技术总产值2855亿元,实现利税23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累计达到690亿元,占全市90%以上、全省30%以上。特色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形成以中联重科为龙头、以工程机械为特色,冶金矿山、精密机床、电力和电站装备以及汽车零部件等多行业共同发展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规模工业总产值占“十一五”末总量的70%以上,成为长沙高新区第一大支柱产业和千亿产业集群的领跑者;依托国家软件产业基地,以智能仪表、计算机终端设备研发制造为代表,形成了以长沙软件园、长沙信息产业园、中电软件园和麓谷信息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和软件产业集群,聚集了包括威胜集团、长城信息等一批骨干企业以及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多家世界一流企业。“十一五”末电子信息和软件产业总收入达180亿元,位列中部第一;以杉杉新材、科力远、金瑞科技、博云新材、金天钛业等企业为龙头,以先进电池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为特色的新材料产业集群规模稳步增长,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先进电池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0%,钴酸锂电池正极材料产销量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三;以中成药为主导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初步形成,聚集了九芝堂、方盛制药、金沙药业、中和制药、德康制药等多家规模企业和双鹤医药、康尔佳等大型医药物流企业,干细胞研究、生殖技术和生物遗传基因工程技术全国领先,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重点引进和扶持红太阳光电科技、潇湘神光和神州光电等一批龙头企业,以太阳能光伏产业为主导的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中联环卫、永清环保、凯天环保、力合科技、华时捷、华强电气、佳宇环保和麓南环保等一批以环保机械设备制造、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污染源在线监测、洁净产品生产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业的节能环保企业聚集发展,建立省级环保产业示范园;以动漫游戏产业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以及以电子商务、服务外包和现代物流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蓬勃兴起,成为新兴产业发展重点。    (二)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不断加大财政政策对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以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为契机,研究出台了《关于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若干政策意见》和有关实施细则。“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5亿多元,支持企业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创新平台建设和国际交流与合作。园区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建立了460多家科研开发机构,湖南大学和中南大学相继在麓谷建立产学研生产基地,湖南大学科技园被评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有企业博士后工作站23家,占全市的76%、全省的39%;建立了包括中联重科国家混凝土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大学湖大海捷国家高效磨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冶长天国家烧结球团装备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光琇人类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南大学博云新材粉末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科力远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中联重科建设机械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在内的1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拥有71家省市级企业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十一五”期间,累计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532项,争取国家、省市各类项目资金5亿多元;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的企业达320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和项目4000多项;连续四次成功举办中国(长沙)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累计发布科技成果、技术需求、融资需求2万多项,签订科技合作项目847项,签约金额达816亿元,新增产值360亿元、利税51亿元;实施品牌、专利和标准战略,培育了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累计完成工矿企业专利申请12320件,授权11653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6353件。企业国际化步伐加快,中联重科跨出国门,成功收购世界第三大混凝土机械制造商意大利CIFA公司,跃升成为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企业。    (三)生产要素加快聚集。“十一五”期间,坚持以项目建设带动发展,主动对接央企和国有大型企业,大力实施“6211”工程,吸引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高端资本和科技人才加快向麓谷聚集。截至2010年底,长沙高新区已注册各类企业3000家,其中,“十一五”期间引进的企业近2000家,引进外资项目68个,实际利用外资近8亿美元,有180个项目在麓谷购地,总投资额近220亿元;戴尔、富士康、伊藤忠、霍尼韦尔等世界五百强企业相继入区,全区世界五百强企业总数达到15家。以国家大学科技园和留学生创业园为主体,整合社会资本,加快孵化器、加速器项目建设,各类孵化器、加速器总数达到10个以上,孵化总面积达到50多万平方米,引进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17个国家的180余名留学人员入园创业,孵化中小企业1300多家,成功毕业200多家,孵化企业累计上缴税额5.9亿元;积极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开展非上市企业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工作,大力推动投融资平台建设,鼓励金融和投资担保等中介服务业发展,全区已有上市企业29家,91家投资机构落户麓谷,注册资本达60多亿元。科技从业人员数量增长加快,“十一五”末期,全区从业总人数达到17万多人,年均增长11%,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达8万多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6千多人,中级职称人员近1.5万人;先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近300人来区创业,其中,1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3人入选湖南省“百人计划”,5人入选市优秀专家及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5个高端人才及团队入选市“313计划”,占全市的50%,36名海外高层次人才获得各级人才奖励资金2000多万元。    (四)开发建设整体推进。“十一五”期间,长沙高新区整体接管岳麓区原望城坡经济开发区,望城县雷锋镇全境和黄金乡部分村纳入管理范围,麓谷规划总面积从44平方公里扩大到101平方公里。麓谷作为宜居宜业的生态科技产业新城和城市副中心的开发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完成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成功将东方红镇、雷锋镇纳入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彻底解决基本农田、建设规模两大征地难题,征地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突出“两型社会”建设要求,进一步优化城市发展规划,充分保留山体和水面,实现生态和产业和谐共生。完成了麓谷五期控规、信息产业园控规和信息产业园城市规划设计,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道路交通、给排水和电力设施等规划,启动雷锋镇城乡一体、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实施功能分区、组团开发,全面拉开路网框架,整体推进信息产业园和麓谷三环线以西、黄桥大道以东近40平方公里的开发,形成“六纵四横”的路网框架,金洲大道、东方红路建成通车,枫林路、岳麓大道拓改相继完成,青山路、望雷大道、黄桥大道、雷高路拓改工程相继启动、加快推进,麓谷竣工通车道路总里程达58.4公里;供水、电力、通信和燃气等市政基础设施同步建设,市第四水厂麓谷主水管网改造完工,110千伏望城坡变电站、110千伏枫林变电站、220千伏麓谷变电站和110千伏金南变电站相继投入运行,新奥燃气麓谷储配站建成投入使用。“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建设项目征地面积约21478亩,完成拆迁总面积21000亩,腾地20000亩,动迁人口10700人,开发用地面积23097亩,麓谷已建成区面积达20多平方公里,初步展现新城面貌。    (五)社会发展水平同步提高。充分发挥“小政府、大服务”的机制优势,逐步建立健全了覆盖城乡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人口计生、民生保障、劳动就业、城市管理、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与人民群众关系密切的社会发展服务体系和工作网络,社会管理工作的能力和服务的水平逐步提高。教育事业大发展,新建麓谷中心小学、湖南一师虹桥实验小学和保利麓谷明德中学,全面规划和逐步建立起包括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内的教育发展体系;公共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重点建设基层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等文化基础设施,麓谷公园和保利麓谷体育公园建成投入使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基层医疗服务条件有效改善,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整体增强,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建立;人口和计生工作环境进一步优化,优生优育和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完善了城乡社会救助服务体系,城乡低保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基本实现应保尽保;落实食品安全分级负责制,着力构建食品安全新区;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实施被征地农民社保工程,全面启动和有序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扩大企业社会保险参保范围,社会保险各类参保人员累计达到52000余人,参保率达到96%;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力度,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总数达到6500余人;强化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和隐患排查,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围绕平安和谐模范园区建设目标,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不断优化社会治安环境,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加大对社会矛盾和纠纷的调处和化解力度,有效净化园区建设环境,社会法制秩序持续改善,安定和谐氛围更加浓厚,高新区成为全市最具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城区。按照“创业之都、宜居城市、幸福家园”的总体要求,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城市管理工作网络;加大环境管理和监测工作力度,开展污染源的普查和预防污染专项整治工作,初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环境保护监察网络。    (六)投资服务环境全面优化。深化“投资中部,首选麓谷”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对服务环境也是生产力的认识。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以服务产业发展、推进科技创新、建设生态科技产业新城为目标,进一步整合管理职能,理顺工作机制,优化办事流程,推行精简、统一、高效的大部门制管理。全面实行首问负责、信息公开、限时办结、承诺服务、投诉举报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建立健全“一站式”办公和帮办带办“一条龙”服务,着力营造“低成本、高效率、零障碍”的投资服务环境。以“企业服务月”、“项目服务年”和“两帮两促”活动为契机,扩大服务范围、延伸服务深度,形成一名委领导联系、一个部门具体负责、一名工作人员对口联系的“三加一”长效服务机制。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核心,创新党员教育管理,进一步发挥党员示范作用,“十一五”期间累计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495人,发展新党员425人。进一步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完善领导体制,改进议事方式,优化决策程序,提高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加大干部引进和交流任职工作力度,实行干部全员聘任制,不断规范选人用人程序,用人导向更趋合理,进一步搭建“干部能上能下、人才能进能出”渠道,干部队伍建设更加充满活力。加大教育培训工作力度,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优化行政资源配置,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成麓谷街道析置工作,充实了“两镇一街”力量。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完善行政效能监督,加强和改进绩效考核管理,工作作风进一步改进。    二、发展的形势、思路和目标    “十二五”期间,长沙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加快发展,必须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努力化解不利因素,切实抓住有利条件,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推进开发和建设的进程。    (一)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1、宏观经济形势向好,国家高新区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十二五”时期,将是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经济格局加快调整的阶段,发达国家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我国经济将逐步摆脱国际经济危机影响,进入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的过渡时期,同时也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加快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形成区域经济优势互补,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中部地区崛起的重点是巩固提升国家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地位,加快承接东部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湖南全面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坚持全面推进“四化两型”的发展方向,长沙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明确把自主创新作为内生动力,以加快产业高端化进程、创新发展“两型”化模式为重要着力点,进一步加快以大河西开发建设为核心的“两型社会”示范区建设,这些都为长沙高新区的下一步发展提供了重大的战略机遇。    2、产业转移和升级加快,高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是大势所趋。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不断催生新的产业和经济形态,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并加速渗透到制造业各个环节,三网融合、云计算、网络IT、智能电网、智慧地球等核心技术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高端制造、综合集成等前沿科技领域不断融合,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技术的推广应用,将推动传统产业从价值链条低端向高端跃进,将进一步催生和引发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的深刻变革。这使麓谷发展面临着既要扩张规模、做大产业,又要调整结构、培育新兴的双重任务,同时也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    3、发展基础空前牢靠,成为长沙高新区转型升级的坚强后盾。在发展过程中,长沙高新区(麓谷)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矛盾和不足。管理体制和创新发展要求之间、产业规模和结构优化之间、专业园区建设与城市功能配套之间以及经济发展总量和发展质量之间的矛盾相对突出,企业的发展规模、自主创新能力和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能力相对薄弱,自身产业发展环境、园区开发建设水平、社会管理和发展能力、融资保障功能和干部队伍建设等还存在与加快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长沙高新区面临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形势。但是,经过“十一五”的发展,长沙高新区(麓谷)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正处于产业发展由企业聚集向产业集群发展转变、开发建设由单纯工业园区向生态科技产业新城转变、项目引进由招商引资向更加注重招商选资转变、经济增长由看重产业规模向质量和效益并重转变、价值取向由普通制造向价值链高端创造转变的关键历史时期,这些将成为“十二五”发展的坚实基础。    (二)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长沙高新区麓谷生态科技产业新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导向,以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为主线,以壮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打造生态科技产业新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为重点,把长沙高新区(麓谷)打造成为中部地区自主创新领航区、“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区域经济增长极。    (三)发展原则及战略    1、以两型社会建设改革为主线。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建设两型社会的关键,扶持创新企业,培育创新组织,鼓励创新活动,推进创业富民,建设中部自主创新领航区;在园区规划建设方面体现两型社会要求,在高新产业壮大方面支撑两型社会发展,在深化各项改革方面保障两型社会推进。    2、以高端要素提升产业为重点。围绕经营企业、壮大产业这一核心,继续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全区龙头,突出招大引外、培新育小两个重点,牢牢抓住高端人才、核心技术、新型业态等高端要素,遵循产业规划,打造专业园区,不断提升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核心竞争能力和区域辐射带动能力。    3、以麓谷生态科技产业新城为基础。坚定不移地高举“跨江发展、麓谷先行”的旗帜,牢牢把握大河西先导区产业核心的定位,拉开路网框架、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功能分区、彰显生态特色、深化精细管理,推进园区组团式开发、跨越式发展,使麓谷成为长沙跨江发展的城市副中心、产业支撑区、科技创新极和生态宜居城。    4、以持续优化发展环境为保障。着力营造“投资中部、首选麓谷”的招商品牌,打造和谐平安园区,营造促进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深化各项改革,推行规则服务,大力优化投资服务环境。创新政策体系,培育创新文化,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营造人才高地,加强队伍建设,优化干事创业的人才成长环境。    (四)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全面实施“6543”工程,培育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与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6大产业集群,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与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5大专业园区,到2015年, 新建40平方公里生态科技新城的主干路网框架,麓谷园区总收入突破3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00亿元。    1、园区经济及产业规模与效益同步提升。主导产业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显著,到2015年,形成1个产值过千亿的产业集群,10个产值过百亿的产业基地,40家以上产值过十亿的科技型企业;麓谷园区总收入突破3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00亿元。    2、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各项指标达标,麓谷成为长沙市创新型城市建设重要载体;科技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产学研金紧密结合,企业创新活动活跃有效,主导产业日益向价值链高端升级;各类创新资源聚集,科技金融形成体系,符合园区产业发展需求的创新体系基本完善。    3、麓谷生态科技产业新城初具规模。整体规划不断优化,园区功能分区科学合理,土地集约化水平有新的提高,专项规划基本完善并逐步完成。新建40平方公里科技产业新城的主干路网框架,总部经济区、现代商务区、物流园等城市配套功能和公建配套初步完善,基本达到数字城区要求。以电子信息、新能源(光伏)产业为主要方向的信息产业园基本建成,先进装备制造与节能环保园基本成形,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专业园区完成加速器或孵化器布点、形成项目承载能力,雷锋湖城市副中心启动建设。    4、社会管理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合理布局的文化体育设施和医疗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创业富民,被征地农村劳动力基本实现转移就业或自主创业。形成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等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提高,社会福利及救助体系更加健全。    5、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园区管理体制不断理顺,创新政策体系完善有效,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投资中部、首选麓谷”的品牌效应日益明显。以真人桥城乡一体化试点、桥头铺村新农村建设试点、生态保留区和公园、绿化带等组成的城市生态体系不断优化。单位预算地区生产总能耗和CO2排放量在2010年基础上分别降低20%和15%,湖南省环保产业示范园基本建成,形成比较成熟的资源高效节约利用体系。    三、切实增强创新引领和产业支撑能力    “十二五”期间,长沙高新区(麓谷)经济发展将成为长沙实现跨江发展的产业核心,成为中部地区发展的重大引擎,发展的重点是通过努力增强园区创新引领能力和产业支撑能力,实现以产业为基础、以创新为特色、辐射带动作用得到充分显现的科学发展。    (一)产业发展方向。未来五年,麓谷要进一步突出产业链完善、龙头骨干企业引进和培育、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等发展重点,形成“2+3+1”产业发展的大格局。即做大先进装备制造这个千亿产业集群,做强电子信息这个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根据麓谷新城和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包括文化创意产业)。    1、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工程机械优势核心产业,积极发展电力和电站装备、精密机床等特色产业,培育航空航天、汽车零部件等新兴潜力产业,打造国际一流的高端化、规模化、协同化、集约化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示范基地。    2、电子信息产业。依托软件、服务外包和信息服务,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以通用电子仪器仪表和通信与电力设备制造为重点,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和汽车电子,保持对新型显示器与彩色显像管的战略关注。    3、新材料产业。依托杉杉新材、博云新材、湘投钛金等重点龙头企业,着力推进新材料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发展,形成以先进电池材料、先进复合材料、超硬材料与硬质合金为主导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先进电池材料产业基地综合实力达到国内第一;先进复合材料基地综合实力位列国内前三;钛金属材料生产能力进入国内前三。    4、新能源产业。光伏产业以中电48所为龙头,以光伏装备为基础,以多晶硅产品为重点,大力发展薄膜电池与单晶硅产品、太阳能照明系统与光伏电子消费品,保持对其他电池组件及应用系统的战略关注。    5、节能环保产业。以水和有机废气污染治理装备(产品)制造、环保服务业和资源循环利用业为重点,充分发挥对湖南省环保产业发展的辐射和领航作用,建设产业体系完善、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和重要影响力的环保产业创新示范基地,争取建成国家级环保产业园。    6、生物医药产业。以医药物流产业为基础,以现代中药制造、生物疫苗和诊断试剂、医疗器械设备为重点发展方向,以基因工程药物、医疗康复服务为战略高端,为建成国内较为领先的高端诊疗服务示范基地、湖南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源泉和创业高地奠定坚实基础。    (二)实施工业发展“千百十工程”。以促进园区工业经济跨越发展、推动主导产业集聚升级、扶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为目的,全力实施麓谷工业发展“千百十工程”。    1、一大“千亿产业”。以中联重科、中冶长天等企业为龙头,大力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核心零部件等配套企业引进与培育,重点发展中高端装备制造,努力促进工程机械、精密机床、汽车零部件产业升级,以工程机械为主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到2012年主营业务收入力争突破1000亿元大关,到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力争突破1800亿元。    2、十大“百亿基地”。(1)先进电池材料及电池产业百亿基地;(2)电力和电站装备产业百亿基地;(3)国家住宅产业化示范百亿基地;(4)航空航天产业百亿基地;(5)节能环保产业百亿基地;(6)太阳能光伏产业百亿基地;(7)生物医药产业百亿基地;(8)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和文化创意产业百亿基地;(9)国家移动电子商务产业百亿基地;(10)应用软件与电子信息产业百亿基地。    3、一批“十亿企业”。一手抓好现有企业的扶持引导,鼓励其加快发展,做大做强;一手抓好招大引外、招优引强,着力形成一批年收入过10亿元的有行业代表性、带动能力强、规模和实力处于行业前列的“十亿企业”,成为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完善城市功能、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园区效益、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和内容,以科技信息服务业(包括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研发设计服务业、服务外包业)、现代物流与商贸流通为引擎,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努力实现从“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创意经济”的初步转变。    1、商业服务业。大力引进和培育、发展商业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新型业态,以大型超市、便利商店、自选商场等商业配套为重点;积极引进知名商业连锁企业,以大型购物中心、综合超市、货仓式商场等为重点,依托现代化新型商业业态,健全园区基础商业设施。围绕麓谷核心区的商圈建设,打造麓谷商业街区(东至雷锋大道、西至麓云路、南至枫林路、北至岳麓大道),以咸嘉湖路、麓龙路两厢为中心,打造麓谷商业一条街。加快推进位于东方红路以西、枫林路以北的麓谷汽车城项目建设,增强麓谷辖区的人气凝聚力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着眼园区整体规划和布局,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吸引现代酒店、餐饮及休闲娱乐业企业入驻发展。主要以麓谷中心区为核心,通过引进品牌餐饮、休闲、娱乐业企业,开设中西餐厅、歌厅等休闲娱乐场所,支持湘麓国际·雅阁酒店、保利·麓谷林语五星级酒店建设,满足辖区内居民的生活休闲娱乐需求。    2、科技信息服务业。依托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加速器体系、科技咨询与信息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等载体,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立足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引进知名品牌和人才团队,发展各类研发设计服务。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完善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管理体系,建立人才培养与引进体系,同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优化完善发展环境和促进政策,支持企业开拓离岸外包市场,建立知识产权和信息安全保护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统计考核体系。侧重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呼叫中心业务、数据中心业务、研发/设计外包;努力拓展韩日软件外包,积极拓展对欧美外包业务的承接;采取直接吸纳跨国服务外包企业落户、吸引国内其他省市的服务外包企业设立分/子公司、吸引专业投资商来区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园等多种方式。    3、现代物流业。依托结合长沙市现代物流规划,以满足园区企业物流需求为牵引,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打造区域物流中心。主要立足于三环线以西的现代物流节点,通过培育一批具有科学管理流程和管理手段的现代物流龙头企业,重点发展以工业物流为主、商业物流为辅的物流市场,依托九芝堂、双鹤医药等医药物流龙头企业带动麓谷医药物流的发展。到“十二五”期末,形成较为完善的物流体系。    4、房地产业。结合园区功能定位,加强宏观引导和经营性用地的整体规划工作,主动谋划和吸引房地产企业开发符合各层次居民居住需要的商品房和适宜发展总部经济与新型经济形态的写字楼宇,在三环线以西区域,建设以麓谷国际社区为龙头的一批高品质楼盘。形成以工业房产、商品住宅、保障房(包括安置保障房和公共租赁住房)为主要形式的房地产业。    (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十二五”时期,麓谷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的主要思路是强化规划引导实现功能分区、促进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之间的良性循环。主要工作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需求,确定先进装备制造与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5大专业园区的规划,同时科学布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按照统一规划、多元投入、目标可控的专业园区规划建设管理机制,突出重点功能区和专业园区的产业定位,优先保证符合专业园区重大项目的土地供应,通过重大项目布局引导相关企业向专业园区集聚,形成专业集中,特色突出的产业集聚区。    ——建立全区统筹的招商引资协作机制,加强对各专业园区、招商主体项目布局的管理和引导,形成严格有序的产业供地和功能分区制度。    ——确保电子信息专业园基本建成,先进装备制造与节能环保、新能源专业园基本成形,新材料、生物医药专业园完成总部经济、加速器、孵化器和生产生活配套建设,具备项目承载能力。    ——科学布局专业园区孵化器、加速器、项目用地及预留空间,建立“一个分管领导,一批招商引资、产业管理和投资服务人员”的专业园区“1+3”运行模式,加强专业园区的横向协调,提升专业管理服务水平。    ——加快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专业园区生产生活服务和公建配套等城市功能,改善产业发展环境,形成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趋势。    ——结合专业园区建设,启动建成区产业置换与升级,形成以总部经济区为点、以主干道路现代服务业为线、以专业园区为面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五)聚集产业发展高端要素。通过聚集高端人才、先进技术、生产性服务业和产业品牌,打造包括研究开发、测试、技术创新、品牌和贸易交割等高端要素的产业功能区、人才高地、金融中心、创新基地、信息网络城市、高科技企业集群等平台,提升园区发展整体水平。    1、突出招大引外与扶优扶强。    ——始终把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作为园区发展的重点工作,按照“大项目带动、配套企业跟进、产业集群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和“千百十工程”的要求,坚持“大招商、招大商、引名企、建名区”原则,重点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0强、行业500强等优势企业在麓谷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先进制造基地、配套基地以及采购中心等,并做好与其生产销售相配套的关联企业的投资引进。    ——进一步集中资源,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全球资源整合、技术改造等手段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高度重视产业集群、产业链条中核心企业的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发挥规模和技术优势,吸引为其配套的上下游企业。鼓励企业通过行业内并购(包括纵向并购和横向并购)方式提高经营规模和盘活区内其它企业的闲置生产能力。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和本地中小企业的产业配套功能,推动园区内上下游企业开展价值链整合。    2、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立足园区制造业增加工业附加值、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迫切需要,结合园区经济依靠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实现集约式经济增长转型的要求,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研发服务、物流业、商业服务和技术支持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一是大力发展科技研发服务业。依托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和行业技术联盟等载体,搭建科技服务平台,使麓谷成为重大创新攻关项目的主要承载地。二是全面提高信息服务业的规模和水平。依托富士康研发中心、“三网”融合试点城市等条件,积极发展互联网及计算机服务业,加快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推动信息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企业参与国际软件外包服务,推动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三是做强做大商务服务业。吸引会计、咨询、设计、创意、律师、知识产权、信用管理等商务服务业,着力吸引国际著名商务机构入驻,打造国际化、专业化的商务服务品牌,发挥商务中介在配置资源、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方面的积极作用。四是大力发展物流服务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综合物流和保税物流,在城市建设特别是专业园区建设过程中,科学布局制造业物料供应中心和产成品仓储转运中心、生活资料后勤供应和储备基地和其他物流节点,构建与制造业协调发展,与国内外市场紧密衔接,业态创新、管理先进、功能完善的商贸流通服务体系,促进生产与流通有机融合。    3、筹划和建设产业国际化平台。切实贯彻落实企业“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重点加强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的建设,鼓励园区企业在境外设立公司或驻外机构,发展科技商贸合作关系,全面提高园区企业国际贸易能力;以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提高传统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为核心,调整对外贸易结构,继续发挥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产业出口优势;重点培育外经外贸龙头企业,强化企业外贸出口主体功能,鼓励企业以国际化的视野整合产业发展资源,形成一批国际化品牌,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和影响力。结合城市综合体、企业国际化社区等重大项目建设,完善国际信息交流平台、国际技术培训平台、国际贸易结算平台。利用现有资源与各国际组织建立联系和合作关系,积极引进境外机构来区设立办事机构,邀请境外代表团来区考察,举办境外投资环境和科技交流推进会、研讨会、讲座等,组团赴境外参展或进行商务考察,搭建国际创新合作平台。完善园区企业发展外经外贸的优惠政策体系,坚持在省、市商务部门的联合指导下,建立多部门参加的领导组织体系。    (六)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把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作为推进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作为促进“两型”社会改革建设的重要手段,作为长沙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主要内容,以高端人才为支撑,以创新企业为主体,以完善创新体系为重点,以科技金融为保障,全面提升园区自主创新能力。    1、全力打造人才高地。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突出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等关键环节,以开发人才资源为根本,以人才队伍能力建设为主题,以调整人才结构为主线,以培养实用型人才和引进高层次急需人才为重点,以创新人才开发机制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为动力,全力打造麓谷人才高地,为高新区的快速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一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要以提高战略发展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培养引进具有战略眼光、市场驾驭能力强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达到4万人以上。二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为核心,培养和引进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和学科带头人,着力打造科技水平高、自主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到2015年专业技术人员总数达到7万人,其中高、中、初级职称分别达到10500人、24500人、28000人,职称比例为15∶35∶40。三是技能型人才队伍,要加快培养社会所需的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造就一支爱岗敬业、技艺精湛、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区技能型人才达到6万人。四是党政人才队伍,要按照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标准,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加快培养一支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开拓创新能力、德才兼备的高新区管理机关人才队伍。    出台《长沙高新区鼓励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意见》,制定本区紧缺人才目录,突出吸引高层次人才与紧缺人才。一是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刚性”引才和“柔性”引才相结合,进一步降低人才引进的门槛,设立“一站式”人才引进服务窗口,做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管理服务工作;鼓励国内外高级人才通过项目合作、短期兼职、担任业务顾问等多种形式到高新区工作、创业,鼓励企事业单位采取咨询、兼职、短期聘用、技术合作等方式引进国内外智力,5年内争取新增5-6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二是积极搭建吸纳人才的平台。加强建设高新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大学科技园和各级产业基地等人才载体,加强与科研单位合作,加大科研项目资助力度,创建新型研究机构等措施,搭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聚集平台;扶持大型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自主引才纳才;对于技能人才,要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全面推进技师考评制度改革。三是精心营造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环境。贯彻落实科技人员、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政策,完善合理的人才分配与激励机制,健全有利于人才发展的保障体系。加快大河西科技人员创业示范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设立留学人员专项资金,扶持留学人员创办高科技企业;加强与海外留学生组织、华侨华人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吸引海外人才精英;设立海外人才招聘网页、定期组织海外人才招聘团,建立人才智力投资与服务的合作机制,积极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和外国专家,提高海外人才引进的数量和质量,推动人才聚集的高端化和国际化。    2、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引导企业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创造条件、优化环境、深化改革,着力引导企业研究和实施技术创新战略,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建设一批以大中型企业为依托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鼓励中小型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研究开发,组建联合开发中心。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创建技术战略联盟,组建开发研究院等产学研联合体,联合开展前瞻性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立足产业发展需求,引导部属高校、科研机构集成优势科技资源投入麓谷产业发展。发挥特色专业园区集群创新特点,构建包括产品研发、质量检测认证、职业教育培训和电子商务四大体系在内的产业创新平台,推动区域内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加强区域和国际合作,推进包括品牌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产业制度创新、生产方式创新、业务流程创新、经济概念创新等方面的全面创新。支持主导产业技术联盟的建设。进一步推进工程机械、新材料产业技术联盟的发展,推进软件外包产业联盟、先进储能材料产业联盟、生物医药行业协会等技术联盟的建设,鼓励各产业技术联盟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进行协同创新,推进创新网络建设。实施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战略,加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工作,提高专利服务水平和企业专利申请量,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支持企业参与国家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推广,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按照“政府引导、公司运作、政策支持”的总体原则,积极探索多元投资主体,加快推进以标准厂房为主体、以公共技术平台与综合配套服务平台为支撑的加速器建设,进一步完善孵化、加速体系,提升服务水平,培育一大批成长性好的创新型企业群。    3、整合创新资源,不断完善园区创新体系。一是整合省会创新资源及服务平台。引导、整合省会重大创新资源向高新区集中,汇聚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联盟、重点公共技术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和交易平台、重大综合性科技创新平台和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不断提高麓谷知识载体层次和创新资源富集程度,重点启动雷锋湖国际服务与科技创新区等重点创新服务平台。二是加强园区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努力夯实工作基础,创新运作模式,进一步做实做强信息产业园、国家级软件园、留学生创业园、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产学研基地等创新平台,做实做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等特色产业基地,打造“创新麓谷”品牌。三是以全球视野整合国际创新资源。结合高新区发展现状和产业特色,通过建立健全对外科技交流合作机制,与国际知名企业、一流大学、科研院所、技术联盟加强交流,开展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全方位合作;促进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在长沙设立分支机构、成立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结合产业发展特色和需求,引进国际国内高端人才,引进、吸收和消化高新技术,进一步提升高新区的创新能力。在整合创新资源的基础上,依托国家各类产业化基地,完善公共研发平台和技术支撑平台,为企业提供设计、生产、测试、质量保障等社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服务,完善公共服务平台。5年内完成每个产业集群一个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目标。    4、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逐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年加大财政对高端产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扶持企业自主创新、做大做强,在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品牌建设、改制上市等方面加大奖励额度;加大财政的科技投入力度,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支出的年增长速度,与湖南省、长沙市联合设立高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研发专项资金、创新合作基金等。以政府资金支持为杠杆,吸引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等各类金融资本支持高新区企业的创新创业;积极申请开办长沙科技银行试点,进一步完善与开发银行合作的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建设,鼓励科技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积极推进企业进入股权代办转让系统、创业板、主板上市,形成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建立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风险准备金制度,完善担保代偿评估体系,实行财政有限补偿担保代偿损失,带动金融担保机构支持产学研结合项目的实施;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和举办天使投资论坛、推介会、天使投资培训等,引导建立商业天使投资网络,吸引天使投资人对高新区的初创企业进行投资。    四、加快麓谷生态科技产业新城开发建设    “十二五”期间,在长沙大河西先导区强力实施“沿江建设、跨江发展”战略、打造湘江西岸城市新中心的战略背景下,麓谷开发建设将处于重要的历史时期,面临着发展定位更加明确,开发建设框架全面拉开,城市形态基本成形的根本转变,必须抢抓历史机遇,突出规划优化、功能分区、基础建设、高效运营、精细管理等重点工作,争取把麓谷建设成为创新资源密集、产业特色鲜明、创新环境优越、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社会管理创新的宜居宜业生态科技产业新城。    (一)麓谷新城开发建设的总体要求    1、新城定位    科技创新领航区:承担国家创新引领发展的战略任务,全面推进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成为中部地区创新领航区,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增长极,长沙建设国家创新城市的窗口。    长沙城市副中心:围绕雷锋湖地区建设长沙城市副中心,集聚创新产业,吸引大型企业、研发机构、跨国公司总部入驻,成为湖南创新人才创业高地,创新企业发展摇篮,打造长沙大河西先导区产业核心区。    “两型”城市示范区:以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为目标,坚持环境优先,基础先行,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化城市综合服务设施,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两型产业”体系。成为生态良好、功能完善、品质优雅、宜居宜业的两型新城。    2、发展格局    “十二五”期间,高新区将以大河西先导区空间战略发展规划为指导,在《长沙市总体规划()》(修改版)提出的“一轴两带多中心,一主两次六组团”的城市整体空间格局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特色,以打造科技新城为目标,加强骨架路网和专业园区建设,逐步完善新区“五纵四横”主干路网结构,并同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为专业园区开发建设奠定基础,通过五年的时间,初步形成“一心,两区、三带、四圈、五园”的城市整体发展格局。    建设“五纵四横”主干路网:建成黄桥大道、望雷大道、雷高路、西三环、东方红路等五条纵向主干道路,岳麓大道、金洲大道、枫林路、龙王港路等四条横向主干道路。以主干路网为依托,以规划金桥城际站、麓谷汽车站交通枢纽为引导,结合轨道交通2号线、长常城际线、长潭城际线网建设,加快园区支路网建设。    形成“一心、两区、三带、四圈、五园”开发格局:    “一心”:即启动雷锋湖城市副中心开发建设,打造集高端人才高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总部经济聚集区、现代服务业集中区为一体的麓谷高品位核心区。    “两区”:即促进麓谷建成区和新建区良性互动。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功能配套,尽快形成以五个专业园区和雷锋湖为主的新建区项目承载能力。在此基础上,借助新建区缓解空间发展压力,通过置换升级、扩容提质,强化建成区总部经济基地、低碳产业区的功能定位。    “三带”:围绕《长沙市总体规划()》提出的北部产业发展带(319国道—金洲大道沿线),未来五年将重点打造以岳麓大道为轴的电子信息及新能源(含光伏产业)产业带,以金洲大道为轴的高端制造千亿产业带,以枫林路为轴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带。    “四圈”:①围绕管委会综合服务大楼,依托长沙软件园、麓谷信息港、麓谷坐标、创业大厦等基地,打造政务商务服务圈;②围绕尖山湖,依托长沙信息产业园、中电软件园等为主体,集电子信息、服务外包、文化创意、动漫文化产业城于一体,打造信息科技与创意产业圈;③围绕雷锋湖综合开发,向东承接梅溪湖国际科技服务中心,向北辐射带动东方红路大型城市综合体及配套教育科研、居住项目,逐步形成集商业金融、文化、教育等现代服务业为一体的高端商务圈;④围绕西部城乡一体化试点区,依托真人桥、桥头铺村、雷锋纪念馆等元素,打造集都市高效农业、生态休闲于一体的休闲商务圈。    “五园”:加快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与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5大专业园区。形成集总部基地、孵化-加速体系、制造基地、服务产业和预留用地于一体的产业功能区。    3、开发建设目标    ——到“十二五”末,麓谷新建路网框架达到40平方公里,城市开发规模达到40平方公里,建成区城市功能比较完善、项目承载能力显著增强、现代服务业符合城市需求。    ——雷锋湖城市副中心完成规划并启动开发建设,建成区提升与新建区开发形成良性循环,三个产业带及其他城市组团基本成形或启动建设。    ——按照要求推进先进装备制造与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专业园区建设,强化商业用地开发,城市功能分区不断完善。    ——按照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的要求,推进以城市化为目标的城乡一体化,到2015年基本实现全区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和管理体制的一体化。    ——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创新引领能力大幅提升,土地集约程度显著提高,规划效益日益体现,城区科技支撑、“两型”示范效应比较明显。    (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配套功能    1、加快构建开放性的路网体系。进一步拉开路网框架,在主干道上实现南向、西向与北向主干路网与区域路网、城际路网及国际化干线的对接,构建开放性的路网体系。充分利用地铁二号线、城际铁路建设机遇,加强对周边土地升值、产业布局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及时高标准跟进配套建设,构建立体交通网络。    2、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建设。围绕整体提升城市品质,超前谋划、加快建设产业扩容所需的基础设施体系。有步骤地新建、改造一批市政设施,重点对望雷大道、黄桥大道、桐梓坡西路、枫林三路、岳麓大道、麓谷大道、东方红大道等园区主干道整体提质改造,同时加大市政设施维护力度,提高维护管理能力,增强园区城市道路综合承载能力,为“畅通高新”打下坚实基础。合理布局市政公用事业基础设施,重点加强污水处理与排水体系、双回路供电、数字化无线通信系统等建设。新建金南、华龙、真人桥、长川4座垃圾转运站,规划建设15座厕所、垃圾站、保洁工人作息“三合一”场站。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园区公共交通覆盖面,改、扩建雷锋湖中型公交枢纽站,新建三座公交首末站和二处公交停保场,主干道建设港湾式公交站,开通BRT交通体系,形成快捷的园区交通出行体系,把麓谷园区建设成为街区干净、空间清爽、道路平整、设施精美、秩序规范、灯饰亮丽的生态科技产业新城。    3、强化园区城市综合功能。加快推进城市综合体、科技商务区、文体场馆等重大综合配套项目建设,强化创业就业服务、教育资源配置、医疗卫生体系、社会管理创新等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建立由安置保障房、公共租赁住房、商品住宅组成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建成麓谷和馨园、和沁园、和润园、华龙和金南家园等5个农民保障房项目,实现“先安置、后拆迁”。    (三)强化“两型”城市示范作用    1、坚持“两型”城市发展方向。高起点、高标准制订《长沙高新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长沙高新区生态环境控制规划》,划定所辖100平方公里区域内重要生态系统功能保护区,严格保护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山地、林地、湿地。加大对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鼓励与支持力度,鼓励水资源循环利用,倡导“绿色消费”、“绿色建筑”,开展“两型社区”、“两型企业”创建,在“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率先示范,打造“天蓝、地绿、水清、气净”的生态城区。    2、加大生态环境整治力度。    ——营造以社区和企业为重点的环境友好氛围。支持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逐步推行清洁生产审核,争取到2015年拥有15家以上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重点工业企业。积极推进中水回用试点,到2015年,园区内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达75%以上,社小区中水回用率达到15%。督促、鼓励园区企业开展ISO14001环境质量体系认证,到2015年,80%以上规模工业企业通过ISO14001认证。    ——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完善排污治污体系,2012年前完成枫林路以南、三环线以东区域污水管网建设,将麓谷建成区污水全部纳入岳麓污水处理厂,解决制约麓谷园区发展的瓶颈问题。2015年前,完成三环线以西、岳麓大道以南、龙王港西沿线以北区域的截污管网建设。加大雷锋河流域综合整治,2011年底前,完成雷高路、龙王港西沿线、枫林三路至龙王港西沿线的截污管网,建立完善农村固体废物收集设施和清运、处置机制,划定畜禽规模养殖区域;年完成雷锋河清淤、河道修缮工作,年完成沿河生态走廊建设。    ——强化环保日常监管。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建设项目准入制度,坚决杜绝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高消耗低产出、污染严重或污染治理难度大的项目入园,确保新、扩、改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执行率保持100%。对重点排污企业进行严格监管,保证其污染处理设施正常运转率达95%以上,并确保不发生等级污染事件。严格控制扬尘污染,严格执行工业废气、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园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0%以上;严格执行污水排放标准,确保工业企业废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加强固体废物管理和回收利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年处理率达到100%。认真查处环境污染投诉和上访案件。    3、强化城市“两型”产业支撑。充分发挥创新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方面的巨大作用,通过技术水平的提升,提高城市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活绿色化,实现经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抓住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以环保设备制造为重点,以环保产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大力发展环保制造业、环保服务业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湖南省环保产业示范园,到2015年,实现环保产业总产值300亿元以上。    (四)提升开发建设的综合效益    1、科学规划保障最大效益。立足国际化视野、两型化要求明确园区定位,强化城市功能分区,强化园区主干道路两厢综合用地控制和合理开发。注重园区总体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合理布局建设项目、确定开发时序,形成规划引导建设、建设服从规划的开发机制,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    2、集约节约提升土地效益。优化土地利用规划,严格项目准入和供地管理制度,鼓励发展工业地产和标准厂房,最大限度提升园区土地价值。严格执行投入强度标准,建立招商项目后评价机制,逐步提高土地投入产出比。及时淘汰落后产能,完善企业退出机制,完善闲置用地处置、转产企业土地调整置换等政策措施。    3、整合资源提高综合效益。按照“统一规划、多元投资、分段调整、目标掌控”的原则,保障财政投入,吸引社会投资,推进组团开发,进一步降低开发建设成本。进一步整合区位、土地、产业、配套、公建等资源,建设标准厂房,发展产业地产项目,实现开发建设和产业集聚效益最大化。坚持创新企业-特色产业-品牌园区的思路,打造精品专业园区,提升品牌效益。    五、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管理创新    为实现城市全面发展,改善民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满足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需求,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切实改善社会发展环境,建设和谐平安园区。    (一)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1、建立适应麓谷新城需求的教育体系。建立适应城市发展、投资环境改善和产业升级需要的教育教学体系,加强道德教育,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实现教育强区目标。    重视发展学前教育。科学布点幼儿园,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发展学前教育。大力推进普惠性幼儿园建设,通过新建公办幼儿园、收购社区幼儿园等方式,在两镇一街建设一所以上标准化幼儿园,使公办幼儿园容量比例保持在50%以上,基本形成0-6岁幼儿学前教育一体化体系,城市社区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6%以上,农村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6%以上。促进动漫产业发展与学前教育提升有机结合,提高学前教育办学水平。创办一所省级示范幼儿园。重点发展义务教育。根据农村拆迁进度、城市发展趋势、入园企业发展、外来务工和创业人员需要,通过新建和对现有学校进行布局调整,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鼓励多种办学模式,贯彻精品办学理念,建设好麓谷中心小学、虹桥小学、雷锋小学和麓谷明德学校,办好师大附中延风中学。全面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城区低于1%。确保2012年年底之前,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全部通过省级合格学校验收。积极发展高中教育。按照2020年普及高中教育的要求,新建设一所以上高级中学,并创建为省级示范性高中,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初步解决区域内初中毕业学生升学问题。抓紧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园区产业平台资源和职业教育资源的对接,深化工商职专与企业共建的订单式培养职教模式,将工商职专打造成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典范以工商职专为龙头,进而统筹全区高等职业教育及社区终身教育的发展;支持长沙职业技术学院发展。整合中软国际、新华电脑等社会专业培训资源,面向企业需求,开展继续教育,提升在岗职工素质。支持发展高等教育。支持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加入美国劳瑞德国际大学联盟,走国际化发展道路,支持湖南第一师范的发展壮大。根据园区自主创新需求,启动与国内一流大学的合作,建设新的大学。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切实保障教育投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保证全区财政教育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建立有效的生均教育经费增长机制。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源办教育,更好促进高新区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大投入,把高质高效的教育作为政府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满足社会需求。理顺教育管理体制,整合各类教育资源,积极落实各种优惠政策,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加大面向全社会的教师招聘力度和与名校(明德学校、湖南一师范等)合作力度,打造一批精品名校。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推行素质教育,巩固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推进十二年制义务教育。加大投入,落实国家一费制全免政策,推进各学校扩容提质工程。    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推行新任教师招聘制度,及时补充农村教师,争取三年内农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全部配备到位。建立区域内优秀师资交流制度,促进师资均衡配置。组织实施中小学名校长培养计划,探讨并试点推行校长职级制和优秀校长年薪制,大力开展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坚持德育为先,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强化公民意识教育、法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学校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和衡量标准;围绕两型社会和创新型园区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条件开展音、体、美教育,提升学生审美水平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强化学生健康心理教学,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完善提升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    建立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形成覆盖全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结合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加强与湘雅等一流医疗服务机构的合作,建立以综合性的高新医院为龙头,乡镇医院、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农村卫生室为网络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按照一个城市社区建设一个卫生服务中心、每2-3个居委会或1-1.5万人左右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标准,严格执行卫生服务机构与社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的机制,建立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合理配置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加强对公共卫生、医疗专业、社区卫生服务等多层次人才的培养;有重点地做好社区全科医疗卫生培训、学科骨干培训和中医临床专业骨干培训;加强对农村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培训,提升基层卫生服务水平。新建高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充分利用辖区医疗资源,依托高新区“政务网”、以及街道信息网络等网络资源搭建包括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医疗救治的新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    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经费投入,确保卫生事业经费投入逐年增长;进一步调整卫生事业经费支出结构,重点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精神疾患防治、妇幼保健、社区卫生服务、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等公共卫生领域倾斜。不断拓宽筹资渠道,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吸引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公共卫生建设,鼓励多种社会医疗资源进入社区卫生服务领域。整合各种卫生资源,为弱势群体和流动人口提供医疗保健服务。支持医院积极承担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改革乡镇卫生院运营体制和管理机制,积极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和医药分离等改革措施,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到“十二五”末期,基本实现全区人人拥有基本医疗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目标。    3、促进文化事业和产业融合发展。    正确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相协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积极提供文化公共服务、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全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结合城市功能布局,推进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影剧院等重大文体设施建设,探索建设数字文化服务设施,逐步完善乡镇、社区文化站、图书室、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大力开展以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休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生活,提升文化品位;深入开展“送文化下乡”、“文化活动进社区”等活动,努力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按照“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的方针,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管理机构、管理网络和文化市场监控平台,积极培育健康、文明、有序的文化市场,坚持开展打击“扫黄打非”等文化市场专项整治。重点支持文化创意、数字动漫等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鼓励和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开发,促进文化消费,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城市文化整体实力。    大力开展体育竞赛和群众体育活动,通过系列体育活动,宣传低碳环保理念,增强人民体质。加强各类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筹备雷锋湖城市副中心体育馆建设,加强麓谷林语体育公园的维护管理。    4、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这个中心,加强行业作风、技术服务能力、新型生育文化三大建设,强化领导、投入、队伍、责任四大保障,努力开创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局面,为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发展环境。    ——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和出生性别比。大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行动,提高已婚育龄人群生殖保健意识,从根本上转变群众的生育观念。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5.5‰以内,性别比控制在110:100以内。    ——进一步加大以技术服务为主的计生优质服务。加强生殖健康咨询服务,实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促进计划,积极开展婚前和孕产期保健、产前诊断和筛查,积极防治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全面提升出生人口素质。    ——不断完善计划生育政策体系。落实计划生育家庭优惠政策和奖扶政策体系,逐步提高相关奖励扶助,深入实施“少生快富”工程。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管理机制。按照“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原则,不断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一管理、优质服务新体制,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纳入经常性工作范围,提供与户籍人口享受同等的免费服务。    ——强化计划生育工作领导机制。落实计划生育“党政一把手亲自抓”、“黄牌警告”和“一票否决”制度,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科学的人口发展政绩考核、评估体系;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队伍建设,不断优化队伍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干队伍。建立和健全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长效工作机制。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和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坚持男女平等,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    5、适度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推进城乡一体化。以高效农业、生态农业为重点,以强街强镇为抓手,加快以城带乡和工业反哺农业进程,率先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按照主城区——都市圈——城郊带分类指导,努力实现空间形态上城乡有别、社会形态上城乡一体。大力推进中心区新型城市化;突出搞好城郊中心镇、新村庄和集居点建设,鼓励和引导农民通过宅基地整理、置换,向城镇和居民点集中居住。    ——发展都市型农业。整合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重点发展园区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形成适合高新区特点的都市型农业体系。在黄桥大道以西打造都市高效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以高新产业服务承接为主导,以都市农庄休闲度假为助推,以特色农业种植基地为配套的产业架构体系,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推进城乡一体化。强街强镇建设为抓手,优化镇街布局,强化街镇的经济职能、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和镇街公共生态环境整治,实现城乡同质。推进雷锋镇城乡一体化示范村建设,建设高新技术产业拓展区和都市高效农业示范区;加快东方红镇城市化进程,加速高新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实施麓谷街道办事处城中村改造,推进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形成街镇经济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局面,引导和规范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全区社会保障统筹,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体系,完善全区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城乡各项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政策。结合城中村改造,推进集体资产量化,稳妥解决按60号令拆迁的失地农民保障问题。以农村低保户、失地农民、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为重点,逐年提高企业人员社保参保率,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各项社会保险参保覆盖率均达到95%以上。加大公共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逐步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险的待遇水平。    2、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切实改善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完善全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医疗救助制度、教育助学制度以及法律援助、就业援助、公益事业救助等社会救助配套制度。加强低保与扶贫、最低工资、失业保险和新农保政策的衔接平衡,建立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和物价联动机制。建立留守儿童、孤寡老人、流浪儿童等困难群体救助制度。到2015年,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40%以上。    3、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鼓励民间资本兴办“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社会福利事业,加大孤残儿童的养育、教育、医疗、康复等工作力度,推动福利机构的建设发展,探索福利企业管理新模式,不断健全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增强救孤、助残、养老、济困、扶贫等公共保障能力。增强社会慈善意识,积极培育慈善组织,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    4、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围绕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建立健全以农民安置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为主体的保障性住房供给体系。“十二五”期间,盘活安置房70万平方米、企业自建20万平方米、政府统建10万平方米,形成10万人以上的公共租赁住房规模;加强农村安居工程建设,完成危房改造。    (三)促进社会就业和创业    1、深入开展创业富民活动。加大对创业富民成功经验、先进典型和优秀服务单位的推介力度,弘扬创业精神,大力培育崇尚创业、宽容失败、敢闯敢干、自强不息的创业文化,使敢创业、谋创业、善创业成为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以推进大河西科技人才创业示范区建设为重点,鼓励科技人员、企业经营者联合创业;以发展现代服务业、社区服务业为重点,推动被征地农民、大中专毕业生和下岗职工创业;支持城乡居民创新致富方式,着力培育新型农民,引导和支持农民充分利用新型工业化需求务工经商,让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努力培育和壮大创业主体。不断完善和落实优化创业环境、壮大创业主体、激发创业热情的创业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创业长效机制,确保全区非公有制经济综合实力有明显增强,创业富民环境有明显改善,基本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实业、干部创事业的良好局面,加快建设全民创业型社会。“十二五”期间,全区个体工商户年均增长15%,新注册公司年均增长20%,大学生、留学生创业企业年均增长25%。    2、加强创业基地建设。科学布局全区创业基地,为创业主体提供科技研发、生产经营场地和相关配套服务。在五大专业园区建设集总部经济、孵化场地和加速器于一体的创业基地;继续促进留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软件园等孵化基地的扩容升级;有效盘活区内现有存量土地和闲置厂房,推进创业基地建设;研究制定促进孵化器加速器发展政策,引导各类投资主体投身孵化器加速器建设联合企业、大学等多种主体和多种模式共建各类创业基地,对符合条件的积极推向市级创业基地。整合各类孵化器,充分发挥其示范和聚集效应,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区域创业环境建设。探索形成“科技孵化+创业投资”、“创业导师+专业孵化”、“共性平台+创新网络”的新型孵化机制。面向各种创业基地,强化创业培训辅导,加大创业教育和培训力度,健全创业辅导体系,建立创业辅导队伍。到“十二五”末,新增孵化面积50万平方米以上,新增加速器面积40万平方米以上,其中建设各类标准厂房15万平方米以上,市级创业基地面积达100万平方米以上。    3、健全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工商登记注册、公共行政秘书、政策咨询等基础服务,引入法律、财务、管理咨询等中介机构,积极为企业提供财务代理、专利申请、质量认证、管理咨询、营销策划、市场调查等进深层次的专业服务。延伸服务内容,大力协助企业办理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申报、双软认证、科技项目申报、科技成果鉴定、行业标准制订、新产品实验与测试、各行业相关资质等服务。结合创新型园区建设的总体要求,丰富和完善各种公共服务和技术服务平台。不断完善长沙创业网建设,建立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科技信息情报共享、知识产权综合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高端人才储备库等公共服务与技术平台,加强创业项目库建设。拓展创业融资渠道,着重抓好融资方式创新,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发展风投、创投资金,建设信用担保体系,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支持创业型企业上市融资。建立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支持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失地农民、城镇待业人员等创业和就业;加强就业教育,引导失地农民转变就业观念,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每年组织培训被征地农民和其他创业培训5000人次以上,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新增岗位年均达到2500人以上。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1、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联系政府与公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提升政府治理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组建园区企业协会,培育建立各类社会组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和委托服务等方式,将部分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拓展空间和提供机会,优化“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管理格局。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律,依法运行,承担社会责任。探索社会组织与公众广泛参与的公共治理模式,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培育和建设现代公民社会。    2、积极稳妥推进基层自治。完善基层政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村(社)务公开和企业事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加快社区民主建设步伐,大力抓好园区村居、企业自治制度建设,推行基层直接选举,健全社区民主选举制度,完善自治功能,提高基层自治水平。对于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拆迁、安置补偿等重大事项,及时向社会公布,切实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3、着力维护群众权益机制。依托社会组织、社区管理机构等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畅通社情民意诉求渠道。高度重视基层民意,建立舆情引导机制,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发挥信访主渠道作用,健全信访部门诉求反应联动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健全群众权益维护和协调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社会矛盾调解体系,有效解决群众反应强烈的热点问题。建立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和预警应急机制,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4、健全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充分利用园区先行先试的条件,深入研究制约社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性、结构性、制度性问题,制定符合园区情况的社会管理政策制度,建立健全社会管理职能,构建覆盖全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以提供公共服务为载体,建立完善的社会管理网络,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加强城市管理,加大投入,完善环卫、园林等市政设施,健全交通体系,加强城乡环境整治,改善园区面貌。坚持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加强出租房屋的管理、流动人口的管理和从业状况的管理,夯实社会管理基础。努力提高对流动人口、虚拟社会、新社会组织和新经济组织的服务管理水平。    5、加强园区法治建设。坚决贯彻依法治国的方针,坚持依法治园、依法行政。加强法纪教育,培育法治观念。加强行政监察,督促落实法治内容。加强依法行政,严格公正执法,建立法治园区。推行阳光政府,增强执法的透明度,完善在线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规范权力运行,优化行政效能。积极促进和参与关于高新区的各个层面立法工作,主动争取合法法律主体地位。积极参与关于高新区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国家和地方性法律法规体系的整理和汇编,促进《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的修改和重新制定,健全园区法律制度。建立健全园区法律服务体系,抓好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促使园区建设、管理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6、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快建设“平安和谐园区”。建立园区综治工作的组织体系,组建镇街综治、司法、信访、调解“四位一体”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和社区居委会办公室、警务室、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调解室“四室合一”的工作机制。做好流动人口服务和信息化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大社会管理薄弱环节整治力度。加强防控体系建设和科学合理布局派出所、社区警务站等,加强公安基础设施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加快公共安全信息化建设,加强对虚拟社会管控,完善城市综合管理电子防控系统监控(指挥)中心和应急联动指挥中心。    7、构建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健全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加强监管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建设,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创新监管机制,全面实施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溯源制,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加大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领域的监管力度,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抓好全区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防范公共突发事件、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环境污染和社会风险的预警和应急机制,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全面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加强消防站等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消防安全保障水平,坚决遏制重特大火灾事故发生。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防止重大安全事故,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年均下降10%。    8、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以建设全省最具安全感和满意度城区为主要目标,努力提升人民内部矛盾调处能力、打击和预防犯罪能力、国家安全防范能力。一是推进公众安全满意工程。不断探索健全新时期专群结合、警民联分晓的基层平安建设工作模式,持续深入开展以“保民生、促和谐、保稳定、促发展”为主的“两保两促活动”,努力实现“无可防性刑事案件、无群体性上访事件、无重大消防安全事故”的“三无”目标。二是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深入开展命案侦破和“打黑除恶”;严厉打击“两抢三盗”等多发性侵财犯罪、涉黄涉毒违法犯罪和赌博活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三是加强防控体系建设。强力推进“风声、棋盘、天网”等三大工程建设,坚持落实邻里守望、企业联防等群防群治措施、内部单位与社区“三防”措施;建立完善信访排查调处机制、情报信息研判预警机制、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群体性事件快速处置机制;打击金融、财税、知识产权、食品药品安全等重点领域的违法犯罪,加大对学校、公共场所、重点企业、重点区域等专项防控和整治力度。四是切实加强维稳基础建设。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及时充实警力,坚持政治建警,狠抓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落实从优待警措施,进一步提高民警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法律素质和体能技能水平。以“金盾工程(二期)”为载体,进一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安全技术设施、应用运行平台等基础建设,推进警务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大投入,完成警营、机关、治安巡防站、社区警务室等场地建设,配强专业装备。  
来源网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电海康集团总部基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