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侣第一次和最后一次聊天截图:后来的我们图片带字没

原标题:朋友圈现实版《后来的我们》,情侣扎心聊天记录曝光!

最近又有一部很火的电影上映了

很多人光是看预告片就湿了眼眶

今天给你们看现实版的《后来的我们》

30对情侣刚在一起时和分手前的聊天截图

“后来,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有了我们”

曾经想尽方法靠近我的是你

如今一键删除不说再见的也是你

后来拔不出爱还硬逞强的是我

开始你用一个红包收买我做你的女朋友

最后也用一个转账打发我快滚

喜欢我的时候我在你面前是最牛逼的人

不喜欢我的时候我在你眼里就是个垃圾

我话很少,爱很沉,小心翼翼怕你烦

你话很多,爱太短,不知不觉就走远

曾经你说话的语气里全是爱心

后来你字里行间只留冷漠给我

爱一个人的时候,演技最差

别强颜欢笑,你的皇冠会掉

你走了,你给的承诺也一起带走了

知道你想分手也会顺着你

删掉你,是我最后的自私

好聚好散,分手应该体面

我对你的爱,终于消耗殆尽

最后的吝啬,拥抱也不愿意给

曾经的暧昧温存,现在的决绝冷淡

最后舍不得分手的人却是我

感情这回事,不负彼此就好了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一开始去看这部电影,我是因为五月天才去看的,看完之后发现电影剧情确实和他们那首歌没有多大关系。 电影主要讲的是两个年轻人十年里相遇、相识、相爱、分手、重逢、告别的故事。 十年前,方小晓和林见清在火车上相遇。十年后,方小晓和林见清在飞机上重逢。只不过,他们早已回不到从前了。 十年的春运,方小晓和林见清在回乡的火车上第一次相遇,那时候的林见清只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和大部分刚毕业的学生一样有着一腔热血,总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 而方小晓是早已在北京混了几年日子的人,在北京工作、生活的艰辛,让方小晓一开始看起来有点“拜金”。她总希望自己能够嫁个北京人,有房有车,这样就可以不为生活所愁了。 也正因为这个信念,小晓交的男朋友看起来条件都不错,但实质上却一点都不靠谱,让她一次次地被伤害。 而林见清早在第一次见面之后就喜欢上了小晓,一直默默守在小晓的身边,每次她受伤了,他总是第一个出现在小晓的面前,安慰着小晓。 在后来的相处过程中,他们都爱上了对方,然后在一起了。这个时候的他们,像大部分北漂青年一样,挤在一间小小的屋子里,虽然没钱,过得也不好,但是两个人能在一起总是感到很幸福甜蜜。 日子也就这样一天天地溜走,即使再幸福甜蜜的日子,也会有厌倦的一天,他们俩也都慢慢变了。 其实小晓在决定和见清在一起时,她就开始改变了,她不再像之前那样“拜金”,妄想希望通过男方来改变生活现状,而是希望通过两人的努力奋斗,慢慢地改善生活。 但是林见清在踏入社会后,开始接触到生活的艰辛、朋友的嘲讽,也开始变了,脾气变得不耐烦、和小晓的话也不多了,并且他对小晓的了解还一直停留在最开始的“拜金”,根本没有发现小晓的改变,也不了解现在的小晓。这也是导致他们之后分手的引火索。 终于有一天,小晓忍受不了这样的日子收拾行李走了。见清发现后追了出去,在地铁站找到了她,但是他并没有上去,两人就这样分开了。 在小晓离开后,见清开始继续设计他的游戏,最终这个游戏也给他带来成功,他买了房子,以为小晓会回到他的身边。 又到一年的春节,两人相约回到家乡,继续装作情侣,见清自作主张地让他的父亲跟着他一起去北京生活,也让小晓一起去新房子,但是他的父亲和小晓根本就不愿去。 见清在挽留小晓的时候,还一直以为小晓还是一开始的小晓,但是小晓却说:“我想要的不是房子,而是一个家。”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以为自己很爱对方,却其实根本不懂得用正确的方式去爱,很容易就让对方受伤。在懂得爱的时候了,身边的人或许再已不在,就像奶茶的《后来》里面说的: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是你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在。 在那次之后,他们再也没有相见了,见清也找了新的女朋友带回了家。 过了几年,他们在飞机上重逢,方小晓还是孤身一人,而林见清早已有了妻儿。他们可以很轻松地谈起以前发生过的事情,也承认着他们曾经都深爱着对方,只是缘分太浅,最后没能一直走下去。 几年前的匆匆分手,可能都给两人留下了遗憾,而这次重逢,正好是一次很好的正式告别。 其实我也挺赞同,现任最好就不要见前任,但是从另一角度上说,如果一个人心中有遗憾,他就会一直念着想着,倒不如找个机会好好说清楚,和以前做个告别,这样起码两人都可以慢慢释然放下,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感情中去。青春嘛,总会有些遗憾,那就和遗憾好好做个告别,放下心中的那些遗憾,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才是真。 若干年后,或许你早已收获到了稳稳的幸福了,再回想起当初年轻时稚嫩爱情,可能会有点小遗憾,也可能会觉得往事早已成浮云了,还是好好把握当下吧。就像《爱情那点事》里面唱的:年轻时不懂爱情,懂了爱却不再年轻,多少的刻骨铭心,转眼已是浮光掠影。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我们是如何表达爱情的?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当导演试图用语言探讨爱情时,我们看到了《爱在黎明破晓时》——

主人公伊桑·霍克与朱莉·德佩尔在一列前往巴黎的火车上相遇,短暂相处之后决定在维也纳共度一天。

在这一天当中,只是不断散步伴随无休止的一来一往的对谈,说着彼此对于各种事物的看法,藉由谈话相互交心,彻底地“谈”了一场恋爱。

当作家试图用语言探讨爱情时,我们看到了《新手》(Beginners)——

雷蒙德·卡佛在这篇小说中,让两对夫妻在厨房餐桌旁喝着琴酒,闲聊彼此的前任情人与现在伴侣、各式不同类型的情感关系。

男主角之一贺伯最后发出这样的喟叹:“当我们聊到爱情,还以为我们真的很懂自己在说些什么。”

当诗人试图用语言探讨爱情时,我们看到了《那些闪电指向你》——

诗人林婉瑜写星巴克的大杯热可可、全糖的冰的珍珠奶茶、礼品上的缎带、一大串氢气球、HB铅笔、握在手里的许愿币、融化的霜淇淋,这些意象是属于孩子的,带着纯粹。

她在诗作「十七岁——眼睛」里,写一个女孩子与青春期的恋人相逢,这次重逢有着很独特的布景——夜市

后来我又看到那双眼睛 /发现那双眼睛 /跟踪那双眼睛 /经过了烤鸟蛋、套圈圈、捞小鱼的摊位 /停在/十元杂货摊子前/啊,是你 ……/变胖/揽着恋人肩膀的你/你笑了/一个/比较胖的笑

他发福、衰老,想必是“梳着油头读着财经版”的一类。但她,仍旧停留在十七岁。

在不同创作者心中,爱情呈现出纷繁的样貌,却又常常以自然的口吻带着语言的律动,似乎只有在设定情境下的那些不经设定的话语,才能真正说清楚——

爱之于我们,到底是什么。

白洞和老陈相恋10年,他们相识于大学时的英文课,确切地说,是白洞单方面认识了临时被叫上讲台、脱稿谈论欧美文学的老陈。

此后一年,大学生活的百无聊赖,成了白洞和老陈缘分的助推器。她悄悄跟踪他,抄他的电话号码,查他的借书记录,发现两人都很喜欢卡尔维诺,她发短信给他:

“你觉得卡尔维诺怎样?”

“卡尔维诺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作家啊,手机刷机了,你是哪位?”

就这样认识了,聊天、见面,循序渐进。

老陈总说自己性格怪异、不适合恋爱,说自己是火坑、是南墙。

白洞给了老陈三个月时间,他如果不想改变自己去恋爱,那就不再打扰。

汤汤母胎单身23年。当她带着满腔少女的纯情开始憧憬爱情时,已经是个挣扎在工作一线、满面油光的小职员,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为 0。

因此有人心怀怜悯地为她牵线,汤汤认识了One。

第一次见面,两人约在德云社。那是北京的冬天,大街上肃杀萧条,他们在寒风里互相找了半天,冻得鼻头通红、面目可憎,还没来得及寒暄一下,相声已经敲锣打鼓地开场。

他们磕着瓜子听着相声傻笑了俩小时。

后来,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乃至第N次约会,北京也由冬入春,眼看又要由春入夏,汤汤自己却没有跟着时间变得热烈清晰。One每进一步,她就来一点支吾忐忑、犹疑彷徨。

直到有一天,One约了汤汤和自己的朋友们聚餐,大家商量着晚饭吃什么,汤汤端庄地说“都行”,One紧接着补了一句:

“她不爱吃日料和海鲜,其他都行。”

写出来很平常,但就是这句话,让汤汤心里一动,心想这个人还不赖,值得一试。

当晚,汤汤在朋友圈里分享了一首诗,One点赞了。然后,总之,黄昏恋开始了。

北京也入夏了,树叶密实,处处蝉声。

凉子和小天马上就要认识一整年了,凉子准备了小天最爱球队的队服,她要悄悄跑去他家楼下,为他送上惊喜。

凉子也不知道喜欢小天什么,这个大怪咖,举手投足处处拒人千里,他内心深处永远有个小男孩,可凉子好爱分糖给他。

很长一段时间了,无论风大雨大,两人都会见面,坐在一起喝碗粥,或者靠在对方身上看上次没结束的电影,做什么、在哪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方在。

他们约好了,一起去重庆吃火锅、去深圳喝海鲜粥、去云南尝见手青,一起去小汤山泡温泉、去探险周三凌晨的鬼市、去景山看夜幕下的北京

她陪他去球场,他陪她逛书店,她为他洗手作羹汤,他为她榨每一杯新鲜果汁……

“咱俩这段时间应该是两个人认识最美好的一段时间吧?”

“这句太悲观了,不给回答。”

“以后也好,我的意思是这段时期更好点儿。”

阿朱和锦衣卫就没有那么好运气,同样相恋十年,却折在了结婚的那一年。

阿朱其实一早就想结婚,也做好了成为一位妻子的准备,甚至从头至尾幻想了整整一生与锦衣卫相伴的琐碎日常,生老病死、下一代嫁娶,每一步都不落。这些得意的幻想让她误以为一切早已拥有。

锦衣卫呢,也把自己的人生计划与阿朱紧紧相连,却忘了,女孩子是需要承诺的。

一个婚期,一只指环,或者一句口头允诺,什么都没有。

于是,阿朱那边,骄傲遮蔽珍惜,平乏慢慢长了出来;锦衣卫这边,习惯成了日常,疲乏慢慢长了出来。

冬天快要开始的时候,他们分手了。

两个人流了泪,十年啊,话没说透,就匆匆分开。

“分开一段时间,各自好好生活。”

他们没有料到,真的就此分开了,再无联系。

语言的力量即是如此,平凡中足见真知与浪漫。

从暧昧,到决定,到热恋,到分开,是我们吐口而出的一句句话,组成了爱情的完整图章。

爱情中的事,不需要解构或戏谑,摊开来看,它们本身就蕴藏着诗意,只需要用各种感官去看、去听、去嗅、去品尝,就能够感觉得到。

文学作品也同样如此。高明的作品,从不在字句上故弄玄虚或沉痛表达,反而常常传递着某种“轻”——

同样是林婉瑜,「泳」中她回忆恋人教自己游泳

用精准角度把手切入水中 / 划开两个世界像红海,就能出现一条顺遂的路

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却偏偏用了很沉重很巨大的比喻——《圣经》里的出埃及记:摩西率领希伯来人度过红海时,神将海水分开,露出一片干燥的土地,使他们如履平地。这个典故在林婉瑜的笔下化作了一个轻松的泳姿。

「醒时需要爱你」中,情侣之间的别扭和争执,被她写作“战争时我们彼此掩护”;然而在三首描写分手的诗歌中,林婉瑜的笔触却更轻了,不管失恋带来的悲伤有多么巨大,只不过是在喷水池边“水雾筑起的小型彩虹中/目睹你/步出草地”,不过是列车上的一次逃票,一次跳求偶舞不成。

这种“轻”,不是对人生避重就轻,而是天生的特殊能力,把“极重”和“极轻”完美结合。

暴雨把城市变成水族箱的时刻/勇往直前的超级玛利救到公主的时候/坏掉的/被修好/痛哭的人可以笑的时刻/我决定/我决定

整个白天整个黑夜/那人的影像层出不穷/把他消灭把他消灭/是全宇宙最难的打地鼠游戏

我曾喝完一整杯长岛冰茶/在脑中种下铅块

放之爱情,放之人生,放之我们每日所面对的繁杂细小,是否以轻巧消解沉痛,用我们最能相互理解的方式去表达,就能完成自我的和解、传递对他人的关切。

我们吐口而出,很轻,但属于它的意义在后来很多年里,开出一朵花。

所有都市生活的起起伏伏、爱情的明明灭灭、每一天可能遇到的雪雨云雾,你此刻脑海里想起的那个人的笑、那个人的坏脾气、那个人的小毛病,以及你们之间发生的、每一次的闲来聊聊、一句晚安,就顺理成章的,在疲惫生活里,成了最好的慰藉。

台湾诗人,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毕业。第11届台北文学年金得主、“2014台湾诗选”年度诗奖得主。已出版诗集《刚刚发生的事》《可能的花蜜》《那些闪电指向你》《爱的24则运算》。

获赞誉“丰饶的性情、黠慧的诗心、带着釉光的诗风,确实显示她超越同辈的才华,为中生代最具代表性的诗人。”

《那些闪电指向你》共收录79首情诗作品,描喻了爱情里的各种样态:相遇、单恋、热恋、想念、分离……直抵爱情中的本真和纯粹。

本文配图来自影视作品《爱在黎明破晓时》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我可能不会爱你》《何以笙箫默》《后来的我们》

瞬间的爱情感觉,像稍纵即逝的闪电——

加印9次,直抵人心的现象级诗作

台湾诗选年度诗奖获奖作品

[攻略] 2018上海书展 · 中信出版逛展全攻略

[话题] 魏璎珞:会说话是个技术活

[书单]2018上海书展最值得期待的24本中信好书

[商业] 薛兆丰:免费的才是最贵的

[人物] 关于中国的衣裳的故事,没人比他更懂,沈从文的中国服饰情结

[文化] 影响莫言、余华等几代作家的文字,还会影响今天的我们吗?

「书单」不可不看 · 每周新书丨2018年第32周

「历史」公然支持抢劫,一个大国的强盗式崛起
[科技] 基因技术三步复活一头猛犸象,一大波史前生物来袭

近期新书一览,点击书封即可看到有关内容!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后来的我们图片带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