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steam商店卖东西西的人对你耍鬼头被你发现了,你会怎么对待这个卖东西的人呢?

一直跑商店卖东西【星露谷物语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94,374贴子:
一直跑商店卖东西
玩了整整一年,才知道家门口那个是卖东西的,总是跑各种商店里东西,还老遇不到人
。。。我没笑出声来
开头的剧情没看吗?
我之前也是这样
对了,各位大神,第二年种什么酿酒比较好,我锄好地了,准备种东西,有什么好建议吗
可以的,小伙子,很有想法
hhhhh我是之前玩过牧场物语 差不多的 不然我也不知道
我已笑出声
笑死了一看就是不好好听镇长讲话的人
牧场物语无压力?
厉害了,一看就没玩过牧场物语,符文工房之类的!
我差点笑出声,话说你不看开头说明的吗?
刘易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我第一年也这样~作物卖种子店,鱼卖鱼店,遇到周末,周3不开门还缺钱就超级尴尬
哈哈。楼主无敌
我玩了十年都不知道
是第一档的我。而且我升级铱水壶了依旧不知道有蓄力浇水这回事。洒水器是神马就更不知道了。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其实你不懂天津人
我的图书馆
其实你不懂天津人
《平民文化的另类生活:其实你不懂天津人》
& 城里城外(1)
&&& 天津人为什么看北京人不顺眼?
&&& 北京和天津,皇城文化和草根文化呈现出巨大的反差。
&&& 北京、天津,120公里的距离,开车不过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应该说是两个距离最近的特大城市了;但是,天津人和北京人文化心理之间的距离,却比这120公里要远得多。1949年前北京的城墙城周四十里,高三丈三尺五寸,有九个城门;而天津城,城周却只有九里十三步,高三丈五尺,只有四个城门。城区的大小、城墙的高矮和城门的多少倒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北京人把城墙看得十分神圣,而天津人从有城墙那一天开始,就没把城墙看做是一回事。当然,这也是因为天津的城区太小,小小的天津城给天津人提供的生活空间实在是太小了,天津人住在城里,却要到城外去谋生。这一点,天津人就和北京人比不了,北京城关上城门,北京人可以舒舒服服地活得十分自在;而天津人如果只在城里,就没法活。头一条,城里没有河,九条大河,全在城外,天津人不出城,就连水都没的喝。北京在通自来水之前,喝水有井,而天津就没有井,天津的井水是苦的,只能喝大河里的水,你说天津人不出城行吗?
&&& 问题就出在天津人每天都要出城的上面,一个人总出城,实在是太危险了。总出城的人,眼皮子杂,耳朵根子乱,久而久之就会活得不本分,就和不出城的人不一样。不出城,外面的事看不见,自己就可以安安静静地过自己的日子,还总觉得自己的小日子过得很不错。总出城的人,就会看见大河上过往的行船,好的、坏的,他就要跟着学,越学越觉得自己活得不如人家好。这就和如今总出国的人一样,不出国的人,心里就静,身上也没有洋毛病;总出国,就是你立场再坚定,也是免不了要学些洋症候回来。
&&& 就因为城墙管用和城墙不管用,天津人和北京人从性格上就不一样,北京人老老实实地过日子,天津人就天天都盼着有变化。北京人住在城里,无论是吃俸禄、还是做生意,每天、每月,都有固定的收入;而天津人很可能一月没有收入,也可能碰巧在大河里捞上一只金元宝来。天津人不本分,许多天津人天天盼着天上掉馅饼,就因为天津人总去河边的缘故。
&&& 天津城小,而且城里没有一个稳定的居民层,天津人吃不到俸禄,必须自己给自己找饭辙;而且,天津的经济繁荣,生活节奏快,天津人每天必须奔波劳碌,天津人说自己一天不挣,就一天没有饭吃。这样,天津人就没有时间去思考,也没有时间去感受。对于天津人来说,活着,就是最高的人生追求,天津人要想活得好些,就必须比一般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天津不养懒汉,天津人看不起坐在家里吃老子的人,天津人说“宁养贼子不养吃儿”。无论你是以什么手段挣钱,天津人都尊重你;无论你老子有多少钱供你挥霍,天津人也看不起你,顶多也就是说你是一个“少爷羔子”。八旗子弟可以在北京过得平平安安,到了天津他们就没法活,天津人会把八旗子弟的钱一分一分地全弄到自己手里,然后再看着他们挨饿。所以,天津人看北京人,尤其是北京的八旗子弟,不顺眼。
&&& 北京城保护着北京人,只要入侵者攻不进来,北京人就可以过着太平日子。住在一座古老而又坚固的城堡里,人们可以顽固地坚守着自己的生活信条,他们可以完全不管外界的变化。他们为自己活着,活给自己看。
&&& 天津人没有这份福气,天津城管不住天津人,因为天津城养不活这么多的天津人。在天津,是九条大河养活着天津人。如果说到文化上来,也许可以说,北京是城文化,而天津则是河流文化了。在城文化和河流文化这二者之间,本来就没有多少相通的地方,所以,历史上北京人说天津人粗,而天津人却说北京人酸,“粗”与“酸”,是融不到一起的。
&&& 天津人犯酸行不行?不行,天津人犯酸,没有人养活你。北京人学粗行不行?也不行,北京人学粗了,大家就要把你从东直门轰出去。北京的城墙保护着北京人,同时也把外来文化阻隔在城墙之外,天津城养不活天津人,天津人把外来影响带进到城里来。守旧与开放,就成了天津、北京两大城市的根本区别。
& 城里城外(2)
&&& 北京人生活在城里,环境安定,就是有外来户迁进来,也必须遵守城里的规矩和传统,城里人看你不顺眼,大家伙一起哄,就能把你“开”出去,因为城里人是按照传统生活的,传统就是法律.而住在九河下梢的天津人,却必须以九条大河的流动和汇合来协调自己的生活,因之,天津人的生活信条,只能是顺从和适应。大河涨潮,河运繁忙,你就得抖起精神来给人家干,你要是不拼命干,对不起,过两天潮落了,你再想干,也没有你的份儿了,天津人说:“扛刀去吧,您哪!”于是尊重传统、墨守成规,对于天津人来说,只能是一句空话,河水不等人,卸货装货,都要赶在潮起潮落的时候,你不干,有人干,没有谁地球也转,别想在天津“拿”人,天津人什么也不信,就只信真格的。
&&& 生存条件不同,生活环境不同,生存状态也就不同,城文化和河流文化、传统文化和开放文化、纯文化和杂文化,或者说是文化的文化和非文化的文化,它们之间,是永远不可能相通相融的。
&&& 1949年之后,时代进步,北京和天津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北京成了国家的首都,天津成了直辖市,二者的位置和关系一起变了。北京成为国家首都之后,就算是北京人不出城,全国各地的人也全要涌到北京来,如果说过去是九条大河决定着天津人的生活,那么如今就是五湖四海一起决定着北京人的生活了。传统固守不住了,也没有必要再固守了,北京成了国家的中心,也成了时代的潮头。作为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北京人的品位高了,北京人的素质也提高了。不仅是全中国一切的信息全都要在北京集中,就是全世界的信息,也要先进入北京之后,才会再传播到全中国。北京人的经历和见闻,远远地高于全中国其他地方的人。而有了这些经历和见闻,北京人就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于是他们就有了自己的见解和结论。因此,北京人变得善于思辨,他们指点江山,评说天下大事,他们要以自己的思想影响全国,他们要明明白白地活着,他们也要全中国人活得明白。再加上全中国的高级干部、精英人士云集北京,这样,北京人也就随之产生了一种优越感,无论是从生活水平上,还是从思想意识上,北京人和天津人的差距,已经是越来越大了。
&&& 比较两个城市的区别,标志是看青年人的生活,因为人老了,差别就小了,老到一定的火候,也就没有差别了,天下的老人全都是一个模样。天津老头儿和北京老头儿有什么区别?没什么区别,全都是没事好做,遛鸟儿、晒太阳,坐在墙根处一天也不说话,都不说话,还有什么差别呢?没有了,高度一致了。
&&& 抛开老人们的高度一致,再看青年一代之间的差距,北京青年和天津青年之间,就显出大的差距来了。曾经有一首民谣,当然也只是随便唱的,唱的是“北京青年学科技,四化建设献能力;上海青年学外语,考好托福留学去;天津青年打木器,搞好对象拜天地。”这虽然只是一种玩笑,但也多少道出了一些道理。北京青年有自己的广阔天地,北京的地位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他们可以大显身手,对于他们来说,成功的机会实在是太多了;而天津青年却没有北京青年的这份福气,天津青年的活动空间小,又要面对实际生活的种种难题,他们没有太多的选择,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打好木器,早早地和对象拜天地。从此,只盼着单位运作正常,按时调工资养家糊口,就是福气了。
&&& 面对理想和面对现实,走进理想和走进现实,活得空灵和活得实在,这也许就是如今北京青年和天津青年的根本差别。北京青年说天津青年只想着拜天地,天津青年说想别的行吗?我想发财,发得了吗?天津卫一共才有多少钱?能只让我一个人赚来吗?大家不是全要吃饭吗?本本分分,天津人只能这样活。北京青年拥有太多的文化,而天津青年却缺少接近文化的机会。意大利雕塑家罗丹作品展,在北京青年中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旋风;而天津青年根本就不知道谁是罗丹。“嘛叫罗丹?干嘛的?是老外吗?”等等等等,你说说这中间有多大的差距吧。
& 城里城外(3)
&&& 天津人、北京人,情感上有鸿沟;天津青年、北京青年,生活上有差距;他们之间已经有了不可逾越的距离。最先是天津开放、北京封闭,而现在是北京开放、天津落后,于是北京人和天津人就在许多地方显得格格不入了。
&&& 老老年间,北京人看不起天津人,天津人也看北京人不顺眼。不喝一眼井的水,果然民性不同。
&&& 北京人说天津人“粗”,绝对准确。天津人到北京,向北京人问路,大嗓门:“二爷,跟您扫听个路。介地南门怎么走?”北京人听着就烦,满脸不高兴地回答:“没有地南门,有地安门。”天津人听着更不高兴:“唉,‘南’跟‘安’不是一个音儿吗?”在天津是一个音儿,在北京就不是一个音儿了。
&&& 北京人到了天津,看着什么都别扭。头一宗,没有一条正道,天津的路倚河而修,不求纵横规范,只图便利通畅,弯弯绕绕,不管北南西东。北京人逛天津,找不着北,草根文化把皇城文化绕迷糊了,真是有罪。
&&& 天津民居,以人为本,既有规范四合院、豪宅小洋楼,更有大杂院、“篱笆灯”。但居住条件绝不是天津人身份的标志,豪门出“阿斗”,市井有奇士,天津人从不以居住区炫耀自己,而更敬重自立人格。
&&& 天津人信奉平安是福,家里没有病人,外面没有罪人,是天津人最高的生活理想。天津人不仇富,人家富那是人家的造化;天津人教育子女“长本事”,来日凭实力参与残酷竞争;天津人以攀附权贵为耻,天津人认为即使是贩夫走卒,只要是凭本事吃饭,就不嫌“寒碜”。
&&& 天津没出过状元,天津没有文渊阁、文溯阁,天津没有白鹿洞,没有岳麓书院,但天津却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发祥地。何以天津选择了近代教育?近代教育何以选择了天津?原因之一就是天津文化的草根特质面对最广大民众的教育,自然是最富生命力的教育。
&&& 天津艺苑,更显现出了天津文化的草根性,戏曲界名言道:北京学戏,天津唱红,上海赚包银。何以一定要在天津走红?天津走红,就是得到了最广大民众的认同。藏之宫禁,流于堂会,最多就是一种观赏,只有在天津唱红,经历一次草根化过程,才真正具有艺术生命。
&&& 天津更是曲艺的发祥地,相声、大鼓、坠子、单弦、评书、时调,天津为艺术葩苑作出了非凡的贡献,近代几个剧种在天津成熟,更从天津走向全国,天津是培养艺术大师的沃野,天津人是艺术家们的知音。盘点植根于天津、并在天津发展成熟、从而走向全国的曲艺和戏剧艺术,草根性是它们共同的成功基因。
&&& 烹饪文化博大精深,八大菜系争奇斗艳,天津自然也不甘寂寞,创建天津菜系,挖掘天津名吃。天津三绝,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大炸糕,且不论这三种名吃的特色,只这三种名吃的冠名,十八街、耳朵眼、狗不理,草根文化内涵,草根文化包装,地地道道的草根文化,天津当之无愧。
&&& 草根文化和皇城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和距离,但毕竟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开放的时代里,人们之间已经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了。生活状态的相互借鉴,文化心理的相互渗透,人们之间已经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各自封闭。如此看来,差异只能是暂时的,而共同进取、共同提高才是永恒的。随着生活的不断进步,文化总是要占领每一个角落,天津人也罢,北京人也罢,都要随着生活一起前进。
& 平民城市天津卫(1)
&&& “十块钱五斤”和“两块钱一斤”就是不一样
&&& 一位文学界的朋友来到天津,走出火车站就叫了一部出租车.坐在车里,司机问他去哪里,他说去天津作家协会。当即,那位司机就对这位作家说:“你一定是找谁谁谁。”这位司机出口就说出了一位天津著名作家的名字。恰好,这位作家到天津来,就是要找这位著名作家的,于是,这位作家就问出租车司机:“你认识这位作家?”“哥们儿。”还没等这位外地作家把话说完,出租车司机就信口答了出来。无需客气,这位司机就拉着这位外地作家在天津转起来了,拉到了天津作家协会,司机向这位外地作家要了40元钱,然后就开着车子走了。
&&& 待到这位外地作家见到我们天津的这位作家之后,当面就问:“你有个哥们儿开出租车?”一下子就把我们天津的这位作家问懵了:“我哪里会有个哥们儿开出租车呢?你一定是被他骗了,他向你要了多少钱吧?”于是,这位外地作家就告诉我们天津的这位作家说,他要了40元。“唉呀,你算上当了,你若是不提我,他把你老老实实地拉到这里来,最多也就是10元钱。”
&&& “唉哟,你们天津怎么会是这样?我到别的地方,只要一提是找哪位名人,那地方的司机几乎就会分文不收地把我送到地方,你们天津卫怎么就不买名人的账呢?”说来,是这位外地作家到底不是天津人,他不知道天津人就是这么个脾气,你越提名人,他就越坑你,别拿名人吓唬天津老百姓,天津老百姓不认这一套。
&&& 在天津你若是不想吃亏,不想挨“涮”,头一条,就是别充“大尾巴鹰”。还说打的,一上车之后,天津司机都爱和你搭话,先拿话钩你,听听你的口音,是不是天津人,再探个虚实,看你属于哪个社会层次。如果你开口就说天津话,再说“这年头真是不好活,昨天农贸市场进了一车白菜,今天早晨掉价儿了。”这就算给了他一个信号:听明白了,我可不是什么教授学者,都是穷光蛋。一说这个,他绝对不会拉着你满天津转了。
&&& 你若是跟他甩京腔,再玩派儿,还掏出大中华香烟摆富。好了,你就在车里坐着吧。就算是你熟悉天津道路,他也会告诉你这儿修路,那儿拆迁,乖乖地你等着多拿钱吧。
&&& 天津和上海最大的区别,就是上海人崇拜偶像,上海人羡慕上等社会。我在上海一次去医院看一位前辈作家朋友,上得车来,一提去什么什么医院,司机立即对我肃然起敬;因为那家医院是高干医院,还不是一般的高干,是特高的高干。司机爱说话,先问我是看老领导,还是看亲朋,我说去看一位作家。哪一位,我说出了那位前辈作家的名字,司机立即对我说,早听说这位作家住院了,你到医院后一定向这位作家转达一个上海普通市民的问候。你看多感动人。
&&& 路上,司机带我去买了花篮,到了地方还在收费上再三谦让,上海司机的修养真令人敬重。
&&& 上海当然也有许多平民,但上海人仰慕名人,每个人都有成功梦。上海人在做普通人的时候,其实是在积累进入上层社会的资本,对自己进行进入上层社会的培训。上海人的精神世界永远高于他们的物质境界,上海能够有发展,上海人的上进心是一个重要因素。
&&& 天津人平视人生,以平民意识观察世界,更以平民意识对待社会。
&&& 大江南北,笔者曾到过不少地方,每到一处新地方,当地人都会向我介绍说,他们这个地方出过什么名人。比如江南的一个城市,这个城市几乎每一个人都向我说他们这个城市出过十八位状元,而且如数家珍,他会告诉你每一位状元的家,原来住在什么地方。又比如一个中等城市,这个城市连多少年前什么名人坐过的茶楼都完好地保存着,自己的城市没有出过大人物,但是有大人物到过这里,当地人也认为是一种莫大的荣誉。
&&& 其实天津也出过不少的名人,从正面人物到反面人物,堪称出过不少,可是问起天津人来,你们天津出过什么大人物?他很可能一个人名也说不出来。难道天津人不以本乡本土的名人为荣吗?也说不上,但天津人一般不把这些名人看得很重,天津人认为:一个人一出了名,他就不是天津人了。因为,历史上,凡是天津人,一旦成了人物,这个人就不在天津待了,天津人也就不把他再看做是天津人了,下野之后再回来,天津人也和他没有任何关系了。天津人有深厚的平民意识,从根本上说,天津人一直把自己的城市只看做是一个平民城市。
& 平民城市天津卫(2)
&&& 古往今来,天津也有富人,但是天津富人和天津穷人之间有一个严密的隔离带.
&&& 天津不像北京,北京城的首富,很可能有一大帮穷亲戚。为什么?譬如旗人,同是正黄旗,既有达官贵人,也有引车卖浆者流,说起来都是亲戚,谁也不能不认谁。你不认他,他认你,论起来,他比你还金贵,你家老爷子还是他家老爷子的奴才呢。
&&& 天津则不然,天津人富了,和穷亲戚就“断道”了,穷亲戚也不讨那个“没味儿”去了,日久天长,同姓不同宗了。
&&& 天津富人,多住在老南开、老城里一带,家家是深宅大院,和平民社会极少联系。再以后,天津有了租界地,新派的人家,大多迁到租界地住去了,和平民百姓就更是老死不相往来了。
&&& 天津人可贵,人穷志不短。你有金山银山,那是你的造化,我一文不名,汗珠子落地摔八瓣,我也饿不死。天津流传一个故事,一位张姓少爷,自幼锦衣玉食,老爹去世之后,没几年时间家产光了,无以为计,想起自己少时在家里爱蘸糖堆儿的雅趣,就是北京人说的糖葫芦。于是他放下架子,蘸了上百支糖堆儿,放在提盒里来到北大关叫卖。张大少爷蘸的糖堆儿,绝对不粘牙,糖是糖的味儿,果是果的味儿,要形有形,要色有色,看着就招人喜爱,没多少时间张大少爷的糖堆儿就卖出了名。张大少爷在北大关卖糖堆儿,自食其力,自己倒没觉得是什么伤面子的事。他家亲戚耐不住了,张家也是名门,后辈人中怎么出来个卖糖堆儿的呢?一天,张大少爷正在北大关吆喝:“糖堆儿呀,好也!”突然走过来一个人,张大少爷一看,是一位叔叔辈的长者,张大少爷不敢走上前去问安,怕损了叔叔的尊严,只装什么也没看见,还是大声吆喝:“糖堆儿呀。好也!”
&&& 张大少爷吆喝声未落,他的叔叔走了过来,厉声地对张大少爷说道:“你给我回家!”
&&& 张大少爷自然不肯,依然叫卖,这时那位叔叔急了,立即对他的侄儿说:“这一提盒糖堆儿,我全买了。”
&&& 那位叔叔买下这一提盒糖堆儿,是想就别让侄儿在这里“现眼”了,也就是别丢人了。谁料这位张大少爷不买账,当即回答他的叔叔说:“我的糖堆儿不卖一个主儿!”你瞧,多有志气。
&&& 这就是天津人,骨子里就是平民。
&&& 天津人的生活理念是:富,是人家的造化;穷,是自己的命相。旧时代,天津有拆白党,专门坑蒙拐骗,但杀富济贫的义举,天津人从来不干。杀了一个富,济不了天下贫,武侠作者编的骗人故事,胡弄不了天津人。
&&& 天津,贫富之间,泾渭分明。天津有平民区,也有贫民区,他们严格地按照自己固有的生活方式生活着,而出身于平民区和贫民区的下一代人,他们从思想上就对不属于自己生活范畴的任何人,都有一种抵触情绪,在他们的意识里,根本就没有名人、富人,任何在天津人面前“拿”大的人,都只会得到天津人的戏弄,天津人没有偶像,更不崇拜贵族。
&&& 天津平民大多住在大杂院里,笔者见到过的一个大杂院,杂到一个大院里几乎住了几百户人家。走进院来,东转西绕,绕不了多少时间,你就再也休想绕出去了。据住在这个大杂院里的人说,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这个大杂院里到底住了多少户人家,就连派出所也搞不清这个大杂院的户籍情况。在这个大杂院里,每户人家的门外都有一辆卖货用的车,每辆车子的橱窗上都写着大红字,什么李记烧鸡、正宗老号锅贴,等等等等。看得出来,住在这个大杂院里的人家全都是做小生意的,日子虽然还能过得去,但全是底层的城市平民。再到天津的“篱笆灯”看一看,那景象就连大杂院也比不上了,家家户户都是用捡来的半头砖,在铁路边上搭起来小矮房,只有一个门,后墙上开一个小窗子,也能进些光,天津人管这叫“篱笆灯”,一遇雨天就家家户户抢险,那景象实在可怜。
&&& 就整体而言,天津的城市人口中,平民大约占到70%左右,贫民的比例也不少,但大多数贫民,也就是住房情况不好,而收入却未必就比其他阶层的人家少,生活水平也不比一般人家低。看天津人的生活水平,你不能光看他的居住条件,许多人家虽然住在“篱笆灯”里,但饭菜的水平却不比任何人家低,每天也是鱼呀肉呀地吃着,姑娘们出来进去,也是绸呀缎呀地穿着,走在路上,谁也看不出来谁家是在什么地方住。
& 平民城市天津卫(3)
&&& 所以,天津人走在路上全都是贵族,回到家里之后,是不是贵族就和任何人都没有关系了.天津人的不景仰贵族,其原因也就在这里,而且天津人还最看不起那些装贵族的人,天津人称那类人是“充大尾巴鹰”。“大尾巴鹰”是怎么一回事,大尾巴鹰就是本来是一只老鹰,但是它挟了一条大尾巴,想充凤凰,所以天津人管这种人叫大尾巴鹰。
&&& 天津人不想做贵族,就是身上穿着名牌服装,但在骨子里,天津人心里也还是有着根深蒂固的平民意识。在天津,门面装潢豪华的商店进去的人就少,越是那种小门脸的商店,生意就越多。天津人开小饭铺,为了拉顾客,就在门外放几辆自行车,过路人一看,来这家饭铺吃饭的人全都是骑自行车的人,于是他也就进来吃饭了。你在饭铺门外停上小汽车,进来吃饭的人就少。天津人不登高门楼,天津人说这是“不吃没味儿”。
&&& 小商贩们卖东西,也是迎合天津人的这种心理。好好的苹果,摆在货架上两块五一斤,没有人过问,但是往地上一堆,大声一吆喝:“五块钱二斤啦!”人们立时就围上来抢。近来小贩们更是掌握了天津人的这种心理,市场上吆喝已经听到了“十块钱五斤啦!”的喊声。难道天津人就不知道十块钱五斤和两块钱一斤是一个价钱吗?知道,反正你一做生意就会知道了,你说两块钱一斤,就是不如说十块钱五斤好卖,信不信由你。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他喊十块钱五斤,自然有他的道理,否则他为什么不喊“一块钱半斤”呢?
&&& 平民城市,所谓的“派头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气派”,不仅要受到歧视,而且还会受到愚弄。天津人称这种人是“大头”,那是比乡巴佬还要被人看不起的,笔者自己就深受其苦。笔者在作家协会工作,到协会去,自然要穿得体面些,再加上笔者生来就是一副斯文相,所以每次下班在路上买东西,总是吃亏的时候多。小贩们卖给我的东西,不是缺斤少两,就是把那些烂的坏的卖给我。久而久之,我也分析原因,到最后,我终于悟出了一些道理:小贩们看我好欺,就是看在了我的这个“风采”上了。于是从此我在下班的路上再也不买东西了,我下班之后,直接回家,到家之后,立即换下上班时穿的那套服装,然后再换穿上一身旧蓝布衣裤,夏天再拿上一把破扇子,提了个破篮子,才去市场,果然见效。这个样子买回家来的东西,就很少缺斤少两,也很少有坏的烂的了。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小贩们再也不把我当“大头”看了,他们看我也是一个平民,钱挣得挺不容易,也不是好胡弄的,他也胡弄不了,于是他也就老实了。我曾亲眼在市场上见到过一次老百姓是如何和小贩们打交道的,一定是那个小贩胡弄了这位大爷,这位大爷手里提着东西找了回来,劈头的第一句话就是:“唉呀,兄弟,这是怎么的了?咱们可全是干这个的,有难处跟大爷说,大爷不会不给面儿,手底下玩花活,家门口子,可别让我说出话来。”二话没说,那个小贩乖乖地给这位大爷把东西换了。你说说,在天津卫,你充“大尾巴鹰”行吗?
&&& 作为一个平民城市,直到现在,大款们也不能在天津飞扬跋扈,应该说这是天津民心顺畅的一个主要原因。天津也有大款,但是天津的大款们虽然有钱,却没有人宠着他们。不像有的地方,一个人只要一成了大款,立即就有一群人围在他的身边,他想做什么,一帮人就想着法儿地满足他的欲望。天津的大款,必须是挟紧尾巴做人;再至于那些不可一世的明星们,就更是早就领教过天津人的厉害了。有许多自以为横行天下的明星,到了天津,天津人就是不买账,我亲眼见过一个大明星,就硬是被天津人轰下台来了,那景象实在也太惨不忍睹了。
&&& 天津人不崇拜贵族,不宠明星,不买大款的账。天津人就是有了钱,也不想让下一代做什么贵族,天津人认为做老百姓最好,过小日子,是天津人最高的人生理想。前不久,天津也开设了一些什么贵族小学、贵族中学之类的学校,但是报名的人廖廖无几,最后这些贵族学校不等上面下通知,就自己关了门。
& 平民城市天津卫(4)
有人说,老一辈人受苦,待到生活好了之后,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下一辈改变一下家风,所以有的地方大款们拼命地让孩子读书,为此他们不惜花重金送孩子进名牌学校。前不久传来消息说,一个地方的一个小学生想进名牌中学,学校开出的价钱是5万元。这种事在天津肯定没有人干,天津人说,孩子是那个材料,用不着你花钱,孩子不是那个材料,你花一百万,他也是出息不了,索性听之任之,是什么材料就成什么材料好了。
&&& 天津是一个平民城市,天津人安于做平民,而且安于世世代代做平民。
& 揭秘“卫嘴子”(1)
&&& 为什么说天津人都是“卫嘴子”?
&&& “京油子”、“卫嘴子”,是中国人对北京人和天津人的总体界定,它把北京人和天津人的性格特点做了最根本的概括。.
&&& 北京人为什么被人们认定是“京油子”,与本文无关,但天津人被人们说成是“卫嘴子”,笔者却有义务对此做一些深究。因为这本书既然写的是天津人,那就必须先把天津人的基本性格特点说清楚,否则读者就无从打开天津人的心灵门户,也就无法对天津人有一个准确的了解。
&&& 最有趣的现象是,说北京人是“京油子”,北京人非常反感;而说天津人是“卫嘴子”,天津人却为此感到非常骄傲。我自己是天津人,在我的感觉里,大家说天津人是“卫嘴子”,此中并没有什么贬义,在某种程度上,这里面还包含着对天津人的好感。每次到外地,一说自己是天津人,立即,人们就会说:“哟,卫嘴子。”说大家对我歧视,谈不上;说大家看不起天津人,也上不了这么高的纲。尽管有的地方人们常常把中国人分做三六九等,好像中国人之中,也是身价不同的,一说“阿拉上海人”不用花钱就能吃上香饽饽,而一说“我是天津人”,那就无论花多少钱,你也吃不上热窝头。人的身价是不能以地域分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难道天津人就不在四海之内了吗?
&&& 也有本乡人士认为“卫嘴子”是贬义词,是在拿天津人“遭改”。“遭改”者,丑化也,或者比丑化略轻一些,是在开玩笑,调侃。前不久在一个座谈会上,我提到“卫嘴子”一说,就有人反对:“嘛叫卫嘴子,卫嘴子是对天津人的侮辱。”
&&& 真那么严重吗?
&&& 天津人能说,爱说,天津人语言表达能力强,这是个优点。善于挖掘语言潜能,更是天津人的生存本能。天津人说话表情活泼,话语幽默,语音动听,内容丰富。请问,说天津人是“卫嘴子”有什么不恭之处?
&&& 天津人何以被人们认为是“卫嘴子”,而天津人又何以认为自己就是“卫嘴子”呢?这其中有许多原因,我们不妨做一些探讨,也好解开这个“卫嘴子”之谜。
&&& “卫嘴子”,可能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
&&& 既然是“卫嘴子”,一定爱说。这一点没错儿,天津人是爱说,从小孩儿就爱说,街头巷尾,常见到一些孩子们在一起,也不做什么游戏,也没有什么事情要做,就是凑到一起说天道地,一个接着一个地说,说起来没完没了。再大一些,一群一群的青年人,也是爱说,常听见老人们问孩子:“你干嘛去?”要出门的孩子回答他的老人说:“我找谁谁谁说说话去。”你看,没有正经的事情要做,就是说说话。
&&& 亲朋往来,上海人“来我家白相呀”。“白相”其中有说话的内容,但也可能是打麻将、唱曲呀什么的。天津人亲朋往来,内容单一,“上我们家说说话”。“白相”的内容只是说话。
&&& 说话,是天津人的一项生活乐趣。没有指定话题,没有预定议程,说话就是想说什么说什么,说到哪里是哪里,绝对东拉西扯,除了政治之外,什么都可以说。衣食住行,亲朋近况,往年旧账,吃喝玩乐,说起来就是大半天。天津居民区妇女,天刚明就出来,提着板凳儿,坐在大院里,也不必有人开头,才见面就说起来了,一直说到午饭,午饭后稍事休息再出来,再一直说到黄昏,晚上不出来了,看电视剧。
&&& 天津人爱说话,首先是因天津的地理位置造成的。天津地处九河下梢,南运河、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和永定河在天津汇合成海河流入大海,此外还有子牙新河、独流减河、永定新河、潮白新河流入天津。在陆路交通还不发达的过去,天津有了这九条大河,那就已经是一个八方民众聚会的地方了。这许多天南地北的人聚到一起,第一件事,就是要互相沟通,用什么沟通?自然是用语言。这一下,天津人就要说话了,先要说说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再要说说自己的家乡是个什么样子,然后再听你说说你们家乡是什么情形,还要听你说说你为什么到天津来,这样你说我说,综合到一起,那就是天津人一起在说。
& 揭秘“卫嘴子”(2)
&&& 也是一种有趣的现象,陆地上的人见了面,未必全都要说话,但是两只船遇到一起,那是一定要相互说上几句。所以,依附于土地的人,就沉默;而生活于行船上的人,就爱说话。
&&& 唐代诗人崔颢,写过一首叫作《长干行》的诗,诗中写到在两只相互驶来的船上,一男一女的对唱。那女子先问:“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然后那个男子就回答说:“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唱得真是何等的美丽委婉。
&&& 两船相遇,一个女子和一个陌生男人尚且要说上两句话,而一条大船由南而上,另一条大船又自北而下,每条船上又是商人、又是船家,还有纤夫,这样的两行人等对面相见,你想想,他们能彼此不说一句话吗?就是一个人说上一句,那也是很壮观的场面了。天津人的爱说话,其渊源,可能也就在这里了。
&&& 九河下梢、八方居民杂处,天津人需要相互沟通,需要自我表白,需要申诉,所以,天津人就需要不停地说。在这一点上,天津人和北京人不同,住在北京,全都是老门老户,人们每天见面,只要点一下头,就算是把一切该说的全说到了,没有说到的,彼此也就无须再问了。而上海人则又是一种活法儿,上海人怕别人对自己的事情知道得太多,所以上海人一不需要述说,二又不能询问,这样彼此就免去了好多的话,相互匆匆地见上一面,能看上一眼,也就是够交情的了,多说了,就没意思了。
&&& 天津人被称为“卫嘴子”,还有第二个原因,那就是天津人见多识广。从九条大河来的人,也算得上是来自五湖四海了,后来再加上开埠通商,办洋务,天津又成了一个开放城市。小时候,常听见市井间的城市民谣,那没有腔调的民谣里唱着:“你吃过洋白面吗?你喝过自来水吗?你打过特律封吗?你坐过四轮电吗?”由此,人们不难看出天津人见识确实比外地人要多得多。洋白面,自然就是进口的白面,那时候天津米面铺卖的是美国“兵船”牌的进口面,还不是后来以加拿大小麦为原料在国内加工制成的面粉;四轮电就是有轨电车;特律封是电话;自来水么,现在虽然没有什么新鲜的了,但是那时,这也和喝大河里的水不同,仍然是一种区别。
&&& 天津卫有这么多新鲜事,见到外地人,天津人能不向他们炫耀炫耀自己的见识吗?所以,和外地人在一起,天津人就是爱说,天津人成堆儿的地方,那就更是说得没完没了。这样,天津人就落了一个“卫嘴子”的绰号,应该说是名副其实。
&&& 天津人所以成为“卫嘴子”的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天津人说完的话,随后自己也就忘掉了。九河下梢嘛,大家在船上说的话,说完之后,开船走了,谁也不会去调查,自然也就不怕有人追究。天津人和北京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北京人说的话,有人去核对,你说前门楼子上边长了一棵梧桐树,立即就有人说他刚从那里来,怎么就没有看见你说的那棵梧桐树?你再说别的,也就没有人相信了。天津人就不同,天津人什么都敢说,说过之后,一走了之,就是有人调查出真相来了,再找这个说话的人,你也是找不到了。所以,天津人有一句老话,叫作:“哪儿说,哪儿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天津人对于自己说的话,从来不负任何责任。说到什么地方,就是什么地方;说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你们谁也别和天津人“较真儿”,天津人说的话,水份多。
&&& 这样,天津人就给人留下了一个不好的印象,大江南北,举国上下,全对天津人有一种看法,觉得天津人说话不牢靠。但是对于天津人来说,语言的真实性并不很重要,语言自身的价值在于它本身的能量。说得明白些,就是看你能不能把死人说活了,能把死人说活,就是语言的力量,说不活,语言就毫无意义。
&&& 天津人真的能把死人说活了吗?看来倒也未必,历史上的几位大说客,没有一个是天津人。诸葛亮舌战群儒,那是一个能把死人说活的人,可是诸葛亮是山东人。西周时,主张“连横”的张仪是山西人,另一个主张“合纵”的苏秦则是河南人。自然,那时候,中国的版图上还没有天津这么一个地方,可是到后来有了天津,也没见天津出过什么有名的说客。就是到了明清时期,和洋人办交涉时,也没见谈判桌上有过天津人,由此可见,天津人的能说,说的全都是“闲白”,真正关乎国家命运、人类前途的话题,天津人一概谈不来。天津人常常说自己说的话“没 儿”,那就是说天津人的爱说,也不过就是说些没有多少用处的闲话罢了。
& 揭秘“卫嘴子”(3)
&&& 那么“卫嘴子”又有什么价值呢?
&&& 做生意。当然也做不成大生意,真正的石油、军火生意,天津人是做不成的。但是做小本生意,天津人是高手。过去天津有一种职业叫“跑合”,也就是后来所说的“经纪人”,全中国中数天津人最多;而全中国的皮包公司,天津人开的则只比上海人少一些。
&&& 直到现在,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是几个人凑到一起说起来没完没了的,那一定是天津人;而一些人在一起,大家听一个人说话的,那个说话的人也一定是天津人。火车上,轮船上,旅馆里,只要有了天津人,就一定是热闹非凡。所以,“卫嘴子”有“卫嘴子”的价值,那就是可以活跃气氛,可以促进友谊,可以使人们相互信任,更可以使人们感到开心。长途旅行,能够和天津人结伴,那是一种福气,无论是多远的路,只要天津人一“白话”,不多的时间,就到地方了。到这时,你真舍不得和这位天津人分手,分手后,要想再听他“白话”一段,那就不知要到哪年哪月了。
& 天津男人(1)
&&& 惹惹惹,能惹惹,爱惹惹
&&& 天津爷们儿热心肠
&&& 天津男孩儿街头打架,一拍胸脯:“这爷们儿不含乎你”其实还不到十岁。不称哥们儿,要的是个气势。天津娃娃,走在街上,看见长辈讲规矩,有礼貌,长辈对于晚辈也非常尊重:“爷们儿哪儿去?”表示没拿你当“小孩儿”看。
&&& 男性天津人,老一辈少一辈都是爷们儿,都是爷。山东人管未成年人叫学生,但在天津,未成年人也是爷,谁家谁家的少爷。少爷家未必有钱,穷人家的男孩儿,也是爷。朋友问候,“家里少爷好?”其实这位少爷还尿床呢。
&&& 平民城市,男性成员顶天立地,年龄小,将来也是栋梁,自幼要得到社会尊重,别拿豆包不当干粮。要是总拿人家当小毛孩子看,长大了缺少自信,说不定就是一个窝囊货。
&&& 天津男孩儿注重仪表,要的是个“戳棵儿”,什么是“戳棵儿”?旧时天津烧灶,用的是秫秸;秫秸,就是高粱秆,晒干了,一捆儿一捆地扎起来,卖秫秸的推着独轮车走街串巷;秫秸买到家里,依着墙立在门外,看着甚是挺拔。男孩讲究“戳棵儿”,要的是体形,更要有精气神,精气神足,体形好,戳棵儿好,带着三分的人缘儿,进入社会就有人雇佣你,面试效果就佳;弱不禁风,丁零当啷,豆芽菜,谁也不会用你,啃老吧。
&&& 天津男子讲诚信,无论读书做事,都要有诚信。天津人常说,人要说话算话,“算”就是诚信,说话不算,天津人说“蒙事”,不受人敬重,市面上也没有威信。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是天津人的生活信条。既然讲究诚信,自己免不了就要吃亏,打掉牙肚里吞,胳膊折了袖里藏,是天津人的诚信美德。自己做事讲诚信,对朋友更要两肋插刀,天津爷们儿讲戗火,讲拔闯,有时候是美德,有时候也吃亏。
&&& 说起戗火,你可千万别和天津爷们儿戗火。什么什么事情你敢干吗?不管后果如何,天津爷们儿绝对不含乎。酒席上天津爷们儿戗火喝酒,不溜桌子不收场,咱爷们儿不能被别人叫“呲”了,豁出去了,要的是个男子汉。
&&& 说到戗火,笔者真遇到过这样一件事。那一年走访监狱,一个少年,抢劫犯,我问他抢了多少钱,回答说“60”,判了六年,法律上说情节严重,是用凶器抢劫。问为什么抢劫,回答说“戗火”,哥儿几个一起喝酒,喝足了,出来说明天喝酒没钱了,有人说“抢”,又是人问他:“你敢抢吗?”一拍胸脯:“这你妈有嘛?”正好一个路人过来,拾起一块砖头就过去了,将路人砸倒,掏个精光,只有60元,没等天亮,就被公安局掏窝抓走了。活该。
&&& 再说到拔闯,更有天津特色了。自己的哥们儿吃了亏,找朋友给自己壮威风,不问青红皂白,为朋友两肋插刀,挺身而出,找到对手:“你敢欺侮我哥们儿?”围上来就打,气倒是出了,后果也只能自负了。
&&& 也是那一年走访监狱,看到的因拔闯进大牢的为数不少。问犯了什么法,回答说“打人。”为什么打人?不知道,哥们儿让打的。你和被打的人有什么仇?没仇没恨,就是不打不够哥们儿。也有后悔的,“我这不是犯傻吗?”后悔莫及了,至少五年。
&&& 本来,戗火、拔闯都不是坏事,一个人不戗火,遇事退缩胆小怕事,绝对不是美德。一事当前,先声明自己干不了;一难当头,不敢冲锋在前,谁还和你做朋友呀?现在电视有一个关键词:“我能”,这就有点戗火的意思。还没比赛,先表明我不行,还能得冠军吗?压底儿去吧。朋友遇见麻烦,找到你头上,不管,不够意思了吧。问题是要有个分寸,遇见什么事情,先要冷静思考,“你行吗?”一件东西落到河里了,一定要打捞上来,自己水性好,非我莫属,一马当先,不用戗火,挺身而出,“我能。”多么风光!朋友遇见强手,吃亏了,找到自己头上恳求帮助,首先要问清原因,什么事情,占理不占理,本来没理的事,找上门去大打出手;谁吃这份哑巴亏呀,人家告到法院,法律没有拔闯这一项,是什么事定什么罪;吃不了兜着走,只能自己认倒霉了。
& 天津男人(2)
&&& 天津男子性格开朗,说话嗓门大,不拘小节,大大咧咧。大多数天津男子不修边幅,穿衣随便。天津大街上西装革履,系领带的,多是做生意的老板,再有就是找工作的外乡人了。天津男子热心肠,最明显的就是朋友吃饭争相埋单。话剧《天下第一楼》有个段子,一位角儿说:“饭馆里争着付钱的,一准是中国人。”其实这话不准确,应该说饭馆里为付账争吵打架推来搡去的,一准是天津人。
&&& 天津爷们儿惹惹惹
&&& 天津爷们儿的生存模式,惹惹惹,能惹惹,爱惹惹。
&&& “惹惹”,天津土语,类若于起哄的意思;但又不完全是起哄,它还有一点摇旗呐喊的成分。惹惹,就是跟着前边的人一起干,既不是不卖力气,也不是真卖力气,这就是惹惹,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成功了,有我的好处;失败了,自己也没有多大的损失,还是惹惹。
&&& 那么,惹惹惹,又是什么意思呢?惹惹惹,就带有更大的游戏性了,做事情不认真,“谁谁谁光跟着惹惹惹”,就是说这个人不出真力气,到了关键时刻就要“掉链子”,指望不得;有他这号和没他这号都一样,千万别拿他当一回事。
&&& 惹惹惹,是一种生存状态,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解放前,许多天津人没有准事由儿,也就是没有固定的职业,你问他做什么事?他回答你说“瞎惹惹”。也就是今天干点这个,明天再干点那个,没有固定的工作。不过呢,天津这个地方也很好活,你好歹做点事,就能挣来一家人的吃喝,只要这个人没有不良嗜好,一家人就可以有吃有穿。
&&& 惹惹惹不光是天津人做事的一种态度,从另一个方面说,惹惹惹还是天津人参与意识的一种表现。天津人说某个人正在惹惹什么事,也就是说这个人正在操持一件什么事;只是,惹惹不同于负责,惹惹允许成功,惹惹也允许失败,惹惹成了,就算是把事情办成功了,没惹惹成,谁也不要怪谁,惹惹么,就只是一个惹惹而已。
&&& 惹惹,也许类似于后来的作秀,参与惹惹的人,只跟着摇旗呐喊,不投入,出力气不卖命。
&&& 作为城市居民,天津人有自己的人生态度。天津人缺少农民的认真,看不起农民的执拗,天津人说那是“拧”(nìng)。找死理儿、钻牛犄角、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在天津没有饭吃。天津人的生存模式,就是一个“灵”字,怎么就是“灵”?“灵”就是变化多端,见风使舵。也不是真卖力气使舵,风么,都是一阵一阵的,这阵风你卖力使舵,风向变了,不光是力气白费了,说不定还弄一身臊。十年浩劫过后查三种人,天津出的三种人特少,都没事。怎么呢,惹惹。
&&& 何以天津人就这么“灵”呢?时势造英雄。近百年来,天津卫城头变幻大王旗,今天袁世凯,明天段祺瑞,没几天又来了张大帅。改朝换代归改朝换代,天津人照样是天津人,天津不出死党,除了青帮、洪门,别的,都可以一脚门里一脚门外,惹惹成了,有我的一份儿;惹惹不成,又惹惹别的去了。
&&& 对于天津人来说,愿望和努力都不重要,选择和意志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是最后的结局。天津人在立下愿望和付出努力的时候,都不敢把话说得太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敢把弓拉得太满。说不达目的,绝不罢休,说不定就是不让你达到目的,而且还得让你罢休。怎么办?只好在开始的时候,不把话说得太过,那种破釜沉舟的做法,在天津是行不通的,天津没出过破釜沉舟的英雄。漕运后辈的天津人,是知道什么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许多成功的天津人,所以能够上青云,靠的全是在遇到“好风”的时候会惹惹。笔者不才,什么好风也没赶上,所以,直到今天还在骂自己无能。
&&& 惹惹,作为一种生存态度,它带有极大的游戏性,它也使许多本来十分神圣的事,变得不再那么严肃,惹惹,就是大家都不要过于认真。在天津这个大舞台上,天津人什么好戏都看过,即使你把一件事情说得再崇高,天津人也不会投入太多的激情,天津人有自己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就是两个字:“惹惹。”
& 天津男人(3)
&&& 那么,这种惹惹的价值观到底可取不可取呢?认真的人,自然持批评态度:人怎么可以这样对待世界和人生呢?道理有千千万,但是天津人有自己顽固的看法.也不是所有的天津人全惹惹,而是有的天津人只能惹惹,只有对事物取惹惹的态度,才不至于使自己陷得太深,更不至于落入欲罢不能的地步。船小好掉头,大船在水里要严肃,而小船就只能惹惹了。所以,天津人宁肯在人生的大舞台上做一只小船,也不愿去做什么迎击********的大船。
&&& 既然有许多天津人以惹惹的态度对待人生,那么这种惹惹的人生态度,也一定让天津人尝到了好处。这不假,天津人在许多事件当中没有吃大亏,就是因为天津人只是跟着惹惹,而没有过于认真。
&&& 笔者在天津生活了几十年,天津人因惹惹而得福的事实,笔者是亲眼所见的。远的自然就不说了,天津人因惹惹而得便宜,最突出的一段时间,就是十年浩劫给天津人带来的灾难,很可能比外地要小得多。
&&& 那是1966年的深秋时刻了,中国大地已经烧成了一团“烈火”,天津也跟着全国一片红起来了,但是真正的天津人,却红得并不十分认真。就以运动初期的抄家来说,除了小将们的抄家之外,社会上的抄家,全都带有一些象征性,好歹拿些东西也就是了。当然也有浑水摸鱼的人,胳膊上戴着一个红布条,见到门口贴有大字报的人家就进,进去了见到东西就拿,说是抄家,其实是顺手牵羊。自然,后来许多这种人都被捉住了,无论是什么出身,一律全进了牛棚。当时和笔者关在一个牛棚里的,就有一位这样的人物。他不会写交代材料,就求我代他交代:“怎么深刻,你就怎么替我写,就说我破坏大革命吧,问题不是要说得严重些才好吗?”我问他都有什么“犯罪”事实,他告诉我说,也就是拿了一双皮鞋。
&&& 这个牛鬼蛇神自然很快就解放出来了,后来我见他参加了造反队,见到我之后,他小声地对我说:“惹惹。”至于这次惹惹给他带来了多少好处,他就不对我说了。只是后来,分配买抄家物资的时候,他分到了一个小条,凭着这个小条,可以到天津的一些地方买一份从牛鬼蛇神家里抄来的东西,非常便宜,类似土改时期的分浮财,好歹给点钱,就能买一个大件。
&&& 天津人参加造反派,那才真是惹惹的多,而认真的就极少。天津的造反派,辩论的时候多,行动的时候少。我看过保皇派和造反派的辩论,双方都是声色俱厉地辩论,有时候还有人出来喊两句口号;但是辩论之后,只要有人一说到此结束,立即大家一哄而散,双方也不问什么观点,就你一伙我一伙地喝酒去了。有什么不同的观点,明天再说。好在辩论全是在工作时间进行,参加辩论的人,可以停工闹革命,大家何乐而不为呢?
&&& 革命高潮到来,外地的武斗已经动用了机枪大炮,天津人跟着惹惹,自然也不能不武斗几场。那几天,天津的气氛果然异常紧张,大街上不时地传来要武斗的消息,有几次也见到几十辆大汽车,拉着成群结队的“战士”,高唱着语录歌曲,奔赴战场。据说是去攻打一个什么工厂,而这个工厂是最大的走资派的一个“老黑窝”。但是,出发的景象人们看到了,而武斗的枪声却一直没有传来。当时,为了武装这些战士,各工厂打开了库房,每一个参加武斗的战士,都领到了一套最好的工作服,每人还有一件帆布雨衣,一双高筒雨靴,再有一顶工作帽,此外,自然也还有其他种种的装备。据到过现场的人说,也有人扔了几块砖头,但是还没有交手,就听说是“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于是也就散伙了。令人为之感到庆幸的是,每个参加武斗的战士所领到的那些东西,也就归自己所有了。笔者当时所在的工厂,也下过收回劳保用品的通知,但是人们说参加武斗时现场太乱,所发的劳保用品,全都扔在现场了,谁也找不到了。
&&& 恰在这时,天津兴起了一种收买劳保用品的行业,一件工作装可以卖到一个月工资的价钱,就连一副帆布手套,也能卖到一包烟的价钱。有的工厂,为了节约开支,就到收购劳保用品的地方去买劳保用品,买回来一看,上面都盖着本工厂的图章,这一下好了,再发放时,就省了盖图章的时间了。
& 天津男人(4)
&&& 天津人因为惹惹惹,沾了不少的便宜。据说外地人参加武斗,傻兮兮地很是“贡献”了不少的战士,后来呢,也就算了,连烈士的名份也没捞上,白搭了。天津人就没出过这种事,天津人历来是跟着惹惹,喊的人多,动手的人少,就是到了非动手不可的时候,也是看着别人动手的人多,自己动手的人少。不就是跟着惹惹吗?“有咱的嘛?”天津人最爱说的一句话,给自己带来过不少的实惠。
&&& 前些年,对人生持惹惹态度的人,还全都是天津人;但最近以来,惹惹之风大盛,影响所及,已经过了长江,波及全国。就以北京来说,北京人历来看不起天津人的惹惹惹,但是最近以来,北京人比天津人惹惹得还要凶。那句“一不留心就写出了一部《红楼梦》”的名言,就是典型的惹惹语言。再至于玩这个、玩那个的人生态度,难道还不就是惹惹的人生态度吗?现在全中国,惹惹的人已经是越来越多了。
&&& 暑天,家门口的男孩儿
&&& 天津男人喜欢养狗的人不多,喜欢玩鸟养鸽子的人不少
& 天津女人(1)
&&& 只有大姐没有小妹
&&& 会生孩儿先生女
&&& 多子女时代,天津有句老话,会生孩儿先生女.可见在天津人心里女儿的重要。
&&& 农村人则不同,他们的生育观念,是要先生儿子。长子对于农耕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男孩儿长到五六岁,就要下地干活,春耕踩田埂,冬天拉个小“辊子”压压麦苗。
&&& 城市里没有男孩儿干的活,男孩儿只会淘气,女孩儿则不同了,女孩儿可以帮助妈妈收拾房子,有了弟弟,女孩儿就是保姆,妈妈忙家务活,弟弟就交由姐姐带了。能跟弟弟一起玩,哄着弟弟不哭的就是好姐姐;当然妈妈也赋予了特权,弟弟如不听话,可以打一巴掌。妈妈还嘱咐弟弟,要听姐姐话。
&&& 这就能看出女性在天津人生活中的位置了,所以也造就了天津女性的自尊。天津人称女孩儿为大姐,就是在还不到姐姐的年龄,称妹妹,也要称大妹子。天津不兴称小妹,家里父母溺爱小女儿,可以唤小妹,到了公共场合,不兴称小妹,要称大妹子。过去在工厂劳动,常常听见女工呼唤:“大妹子,把什么东西拿过来。”亲切而又得体。男性师傅唤徒弟,熟了,也可以唤大妹子,但绝对不许唤小妹,唤小妹,人家要生气,那是很尴尬的事情。
&&& 天津女性不欣赏“小”字,如今动不动就称“小姐”,这在过去是不允许的,女性可以称姐,但一定要称大姐。走在路上,对面过来一位姑娘,迎上去,大姐问您一下路。换成小姐,现在行,过去说你不怀好意,拿白眼珠子夹你,活该。
&&& 旧日走街串巷做生意,看见有女性出来买菜,一律称大姑:“大姑,您要点嘛?”明明看上去只有十几岁,也是大姑。女性之间玩笑,“我的大姑奶奶”,表示这位女子不好侍候,要是说“我的小姑奶奶”,就略有微词了。
&&& 天津,平民城市,家庭格局,老爹老妈,在家养老,吃闲饭,什么事也不管。老爹只要每天晚上有壶酒,老妈只要有件老棉袄,就是享福。男人出去挣钱养家,女人料理家务,大闺女是妈妈的帮手。男孩儿,混球一个,大街上跑,跑饿了,回家啃块饽饽。
&&& 女儿渐渐长大,权力积累,介入的事情越来越多,下面弟弟妹妹,都听大姐支使;穿衣吃饭也是大姐安排,家境不好,吃饭有定量,大姐负责分份儿,谁也不许争执。家境富裕的人家,大姐安排一切,给母亲做参谋,所以,一家之中,大姐是最不能得罪的关键人物。
&&& 不光是管着弟弟妹妹,大闺女还有权力参与家政。《骆驼祥子》中的虎妞,北京人,有权利数落老爹,敢和老爹翻脸,敢拍桌子:“你做的那些好事,别以为我不知道。”吓得老爹不敢吭声。天津大姐,没有虎妞的气势,斯斯文文,也有发言权。老爹在外面有了什么不良行为,老伴儿不能说,老伴儿说,老爹敢犯混,由大闺女说,老爹不敢“翻呲”。
&&& 农业人口,重男轻女,城市家庭,女权主义。有钱人家,女儿尊贵,自视身价千金,娇生惯养;平民家庭,大姐当家。做生意开夫妻店,父母在外经营生意,家里交给大闺女料理,保证头头是道,没出嫁就学习当家。双职工时代,父母上班,大姐下学,烧饭烧菜,虽未必可口,至少进门吃饭,并且于家务劳动中培养了自信,结婚后也一言九鼎。在天津,“气管炎”之所以是顽症,此中颇有道理。
&&& 平民家庭,女孩儿的社会接触是从买油买醋开始的,双职工家庭,女孩儿放学回来,发现家里没有油了,立即找出油票,算好钱,跑到副食店去买油,路上如果看见卖葱的,比店里便宜,还可以买捆葱回来,而且要挑好的,葱白壮的。点点滴滴,练就了一身本事,结婚成家,婆母面前,一把好手,再加上自己有工作、有收入,婆婆早就撂一边儿去了。
&&& 自幼接触社会,遇事不怵,多高的衙门口,也敢进,拿得起,放得下,舍得脸。改革开放初期,滨江道摆摊,女店主吆喝,比男店主嗓门大;男店主个个坐在摊前,姜太公钓钱,愿者上钩。女店主,大嗓门喊叫:“出口转内销啦!”生意绝对火。不相信,就是现在你去逛滨江道,满街还是就只听见女人吆喝,男人都坐在摊前打焉儿。听着那个痛快呀,十足的天津气派。
& 天津女人(2)
&&& 天津女子道德观念重,中国有的地方笑贫不笑娼,只有天津这个地方笑娼不笑贫。m家里无论多穷,没人笑话,女子至死也不会流落风尘。旧时代天津风尘女子多不是土著天津人,而是来自附近农村,来天津混事由儿,日久天长一嘴天津话。天津是曲艺之乡,但真正天津曲艺界的名伶,也很少天津姑娘,20世纪20年代,天津曲艺界,梨园行名伶多是从苏州一带流落到天津的,她们被贩到天津时年龄很小,对于自己的家乡几乎没有记忆。天津一位著名评戏表演艺术家,说到自己童年,只记得门外有一条小河,天津民房离海河很远,只有苏州一带江南水乡,门外才有小河。
&&& 天津女子赶时髦
&&& 天津女子赶时髦,天下闻名。
&&& 在老老年间,天津人自然用不着赶时髦,那时候天津人最时髦;就算彼时北京是朝廷的所在地,但是,国都并不等于时髦。明代的建都北京,并不像唐代的建都长安那样,成了当时全世界最时髦的地方。比如日本的赶时髦,其实就是学长安,至今在日本随处可见的建筑,几乎大多有长安的昔日风貌。所以,在唐代,长安是世界最时髦的地方,恰如今日世界的巴黎。
&&& 事实上,在明代定都北京之后,北京并没有发展成为一个时髦城市。北京虽然有紫禁城,但紫禁城外,却是一片土气;多少年来,北京不仅是建筑上守旧,北京人的意识也守旧,所以那时候中国最时髦的地方,不是北京,而是天津。
&&& 天津为什么那时候时髦?因为天津水陆交通发达,南通江南,北连关外,而且,外通东洋、西洋,那时候,时髦的东西一定要先在天津兴起来,然后才会传到北京去。有时候北京不接受,那就只在天津一处地方时髦,北京人永远也时髦不起来了。最后,到了清末,一些追求时髦的王室成员,开始迁居天津了,为什么?就为了到了天津,可以享受现代文明,也就是可以过上时髦的生活;而住在北京,他就一点时髦生活也享受不上。
&&& 当然,在清代末年,天津还不能说是全中国最时髦的地方,全中国最时髦的地方应该说是上海。但是,到底上海距离天津远,上海再时髦,也渗透不到天津来,所以,尽管天津不如上海时髦,但那时候的天津人却不肯学上海,天津人以为自己才最时髦。
&&& 天津人开始向上海人学时髦,那是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的,这时候无声电影兴起,天津人看到了上海人的时髦生活,于是天津人知道上海比天津时髦了。等到了上世纪30年代,有声电影大繁荣,大量在上海制作的电影进入天津,这才终于使天津人真正看到了大上海的时髦社会和时髦人生,于是从此开始,天津人开始向上海赶时髦了。
&&& 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兴时髦和赶时髦,全都是从时代女郎开始的,时代女郎们永远是时髦的标志。上世纪30年代,上海出了一种“美丽”牌香烟,而那时的天津则生产了一种“前门”牌的香烟;但是在天津,天津出品的“前门”烟,却卖不过上海出的“美丽”牌香烟,其原因,就是上海出的“美丽”牌香烟,烟盒上的图样是一位大美人,而且这位美人独具东方特色,身穿中式大衣,头戴西式小帽,以中国式的娇态坐在一把椅子上,脸上有中国式的微笑。就凭着这个香烟盒封面上的大美人,“美丽”牌香烟几乎完全占据了天津的香烟市场。而且最重要的是,由于“美丽”牌香烟的侵入,天津的时代女性开始了向上海美女们学时髦的热潮。一时间,天津的时代女郎们,全都是“美丽”牌香烟包装盒上大美人的装束,看着也煞是壮观。
&&& 应该说,上海在中国的地位,是和电影制片业以上海为中心的这一事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再到后来,流行歌曲盛行,从“春天里来百花香”,到“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一个不夜城”,唱得全中国唯上海为时髦;这一下,上海在全中国的时髦地位,就再也没有任何地方可以替代了。
&&& 上世纪30年代,天津人的时髦,其实就是赶上海,从吃喝穿戴,到待人接物,有身份的人是以和“上海人一样”为荣的。赶不上上海,就是“老侉”,就进不得大地方,就见不得大世面,自然也就成不了大气候。
& 天津女人(3)
&&& 如今,老一代天津人的赶时髦,都已经是俱往矣了;新一代天津人的赶时髦,比起老一代天津人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如今天津人的赶时髦,说不上是赶谁,谁都赶,看着谁时髦就赶谁,北有北京,南有上海,改革开放又来了许多老外。看好莱坞电影,学好莱坞,崇拜中国电影明星,就学电影明星。谢园在一部电影里剃了一个小平头,满天津卫大街小巷,年轻人全是小平头,哪怕是正方形的脸型,也是小平头,越看越像豆腐干,自己也不知道好看不好看,反正就知道小平头时髦。
&&& 十几年前一阵风,芥末黄为天津人所喜爱,于是女性每人一条芥末黄的毛线围巾,而且上身是芥末黄的外衣,足登芥末黄皮鞋,下雨天,芥末黄色的塑料雨衣,还有一把芥末黄色的雨伞,再加上黄脸汉子黄脸女士一张张黄皮肤面孔,扎扎实实把天津染成了一片芥末黄。恰好那时我有机会登上劝业场七楼楼顶鸟瞰天津市容,感觉活赛是黄河水流进了天津城,满街的芥末黄,煞是壮观也哉!
&&& 芥末黄流行色一阵风过,时髦派兴起了喇叭裤。呼哒呼哒,大肥裤脚一尺多长,走起路来,扇起一街土。初起时,看着倒好潇洒,三二摩登女性,长发披肩,胸部坚挺,高高的身材,和谐的颜色,再有喇叭裤摇摇摆摆,果然别有风趣。但未及几时,喇叭裤风靡津城,少男少女,青年中年,从艺员职员,到学士靓女,再到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流,人人一对大肥裤脚,忽扇忽扇,把天津城忽扇得尘土飞扬。出门骑自行车,呀的一声,肥裤脚被自行车缠住的悲剧,真是出了不少。天津人赶时髦吃了苦头,没多少时间,肥脚裤不见有人穿了。
&&& 又一阵风刮起,女性穿长裙,长到过膝,长到没脚踝,最长的要拖地。据做学问的人考证,这穿拖地长裙的时尚,是从外国电影中学来的,彼时彼际,《简?爱》、《巴黎圣母院》正在公映,拖地长裙,自然令人神往。只是女士们忘记了,人家洋妞儿、老外穿拖地长裙,室内有地毯,院里有草坪,出门还有马车好坐;而我中国女士穿拖地长裙,却实在只能是代替环卫工人扫马路。那一段时间,果然天津马路格外干净,说起来,此中穿拖地长裙女士的功劳不可埋没。
&&& 长裙之风过去不久,物极必反,立即又兴起了短裙风,一步到位,同时更兴起了超短裙风。短到不能再短,而且有了名分,叫作一步裙。一件小裙在身,双腿只能迈一步,当然不是一大步,必得是一小步,这才有味儿,也才充分显示出了女性美。只是未过多久,天津的时髦女性又叫苦了,她们发现,这小短裙,原来是为走小碎步的女性设计的,这等女士没什么急事要办,也不必自己弯腰躬身地拾东西扫地,整天只要直着身子走路,或者是只要坐在椅子上,就算是尽到职守了。但是对于大多数女士们说来,她们要追汽车,要健步如飞地赶时间,到了工作单位,她们还必须时时地弯腰做事,这一下,小短裙不够用了,时不时地就要令女*到不雅,觉得这衣服简直是在和自己为难,没有多少时间,就再没人穿它了。
&&& 女性们赶时髦吃够了苦头,直到现在,天津女性也不知道自己应该穿什么好,依然是赶时髦。北京人穿什么,天津人就跟着穿什么,上海人穿什么,天津人也跟着穿什么,和人家穿得一样,就是时髦。
&&& 一个地方的人民不能形成自己的审美情趣,在生活中不能形成独具个性的自我表现方式,这实在也是可悲得很。但天津人就是这样的一种活法儿,时髦赶了多少年,在赶时髦中体验人生,在赶时髦中享受人生。
&&& 20世纪90年代后期,天津兴起了一种洋泾浜,还不是北京、上海姑娘的那种洋泾浜,天津女性的洋泾浜,羞羞答答,洋味不足,土气有余,听着煞是可亲。譬如天津姑娘的“拜”,不像北京姑娘那样,一个“拜”拉得好长,分成三个音阶“拜阿哎”,有韵有味。天津姑娘没那份耐心,充分发扬天津话的干脆利索传统,嘎嘣脆,放炮一般“拜”,发音短促,底气足,听着令人振奋。而且天津还创造了一种天津特色的洋泾浜,还是那个“拜”,丰富了,两个人说够了话,“拜吧您啦。”潇洒且又温馨,也是洋为中用了。
& 天津女人(4)
&&& 操洋泾浜的女性,自然还有洋派包装。如何包装?从头做起,染发。最先摸索出来的办法,是用啤酒洗头,此时虽然也能看见街上有黄发美女过市,但黄得还不够亮丽。于是*推出了特色服务,进口染素染发,果然见效,一下,就黄到家了。只可恨新生出来的头发不黄,没过多少时间,时髦姑娘的黄头发下边就生出黑发来了,再过些时间,黑发越生越长,这半黑半黄的长发就煞是好看了。再加上洋派女性走路都要踮脚,这一下,长发就波动起来了,黑黄相间,这才知道洋人姑娘的彻底黄发原来一点也没有魅力,一发二色,才是最高时尚也。
&&& 洋派女性,大多养宠物,于是养狗之风开始盛行。年轻女性养狗,中年女性也养狗,你家有个贝贝,我家有个莉莉,抱在怀里,千般娇爱,真是一道亮丽风景线了。宠爱宠物,人自然就要吃些苦,每到晚上不知多少姑娘出来遛狗,狗儿跑在前,姑娘追在后,狗儿跑得快,姑娘拼力追,狗儿四条腿,姑娘脚一双,狗儿赤脚,姑娘还穿高跟鞋,那一番美女追狗图,的确是人间美景。
&&& 洋腔甩得俏,洋派学得像,女权意识觉醒,新女生对于后代,也有了新的包装。最新潮的包装,就是起洋名儿。什么洋名最新潮?天津女性有了新的选择,我家邻居生活维新,一天,女子抱着新生的宝宝向人夸耀说:“我们的小宝宝起了四个字的名字,娘的姓在前,爸的姓在后,全名叫张王宝宝。”我一听,暗自笑了。我的天爷,那港人女性于自己姓名前多一个字,那是她家老公的姓,可不是前面是娘的姓,后面是爹的姓,全错了。你家宝宝如今就是双姓,来日嫁了人家,如果还要加上夫君的姓,倘若夫君姓赵,那就应当叫赵张王宝宝了。
&&& 赶时髦,学到这般地步,也就可爱了。
&&& 赶时髦,天津人就是这样地活着的,而且活得也蛮好,如此,谁又能说赶时髦的人就是“老侉”呢?要知道,天下还有许多人赶天津的时髦呢。世界就是如此,你赶我、我赶你,就这样赶着赶着,生活就前进了,时代也就进步了,那美好的未来也就实现了。
&&& 其实,赶时髦又何尝不是一种时髦呢?
& 天津人讲板眼(1)
&&& 包袱里面是一颗人头
&&& “板眼”,是一个音乐用语。奏乐和唱曲时,每一小节中强拍以鼓板敲击,称“板”,用签敲鼓按拍的次强拍和弱拍,称为是“眼”。一般的乐曲分为一板一眼二拍和一板三眼四拍两种。古人称拍板为“乐句”,“盖凡曲,句有长短,字有多寡,调有紧慢,一视板以为节奏,故谓之‘板眼’。”
&&& 而天津人说的“板眼”,却只是一种生活行为规范;不光是自我生活的行为规范,更是天津人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在这里,“板眼”是一种社会义务,但同时,“板眼”也是一个人可以向社会索取的权利。所以,天津人要想生存,就必须时时处处讲“板眼”。
&&& “板眼”二字,始用于行帮之中,是一个行帮用语。天津历史上是一个漕运中心,所以当年的漕运遗风,直接地影响着天津人的生活。
&&& 从历史上看,漕运始于元代,当时的江浙海盗张万户,弃恶归正,献书元廷,建议开发漕运,自此海运开始,每年运粮七十万石。到了明代,朝廷设立了漕运侯,从此,漕运成了官商,中国的南粮北调,也由此建立了官方制度。但是,漕运民夫人役常常会遇到种种欺侮,为了保护自身利益,民夫人役们才结而为帮,这就是最早的粮米帮。随着漕运的日益发展,粮米帮日渐人众,到了清代雍正年间,朝廷为了控制粮米帮,就在粮米帮内部成立了清门组织。清门组织和当时的洪门组织并存,这样就出现了两足鼎立的局面,也就形成了中国社会的两大行帮。
&&& 清门、洪门作为两个行帮,他们都有严密的组织,而作为一个组织,他们更有自己的帮规;这种帮规,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行帮内部的行为规范和行帮内部的人际关系。天津是北方的漕运中心,清门、洪门在天津全有自己的强大力量,而天津的脚行和各种各样的行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又必须得到帮会的保护,于是这种帮会行为,就渐渐地渗透到天津人的生活中来了,天津人直到今天所说的“板眼”,其实就是当年的行帮行为。
&&& 清帮漕运造船有统一规格,他们规定漕运船只长12丈8尺一年12月8节,宽2丈4尺24孝,深1丈8尺18罗汉,每船用板365块一年365天,用钉7772只72地煞。不符合统一规格者不得参与漕运。各地粮帮之间相见都要有回答要义,回答无误,引为兄弟,回答有误,便被视为仇敌。
&&& 一支粮帮遇事求助,抵达异地,联系当地粮帮。求见者入座茶馆,一杯清茶,目不旁视,将帽顶朝天放于右侧,静候本帮兄弟引进山门。第一天无人理睬,第二天依然不见来人,等到第三天,便有人过来问话:“兄弟哪条船,船上多少板,板上多少钉?”开始不能直说,只回答:“好说兄弟,在外不敢言师,有船便有板,有板便有钉,有钉有眼,无钉无眼。”云云云云。第一个回合对答无误,再往下盘问,越说越对,最后,“何事相求?”“访一个仇人。”“姓甚名谁?几天为期?”再说明白,按时告知对方下落。
&&& 等着吧,到了日子,一个蓝布包袱送到,不要打开,提着包袱就走,回去交差,里面一颗人头。
&&& 这就叫“板眼”。
&&& “板”,就是门里的规矩,没有明文规定,但是谁都要遵守。不够板,你就休想存在,你既不可能得到帮助,你也没有资格帮助别人。这时,你只是孤身一人,不具有任何社会性;你不为组织作贡献,组织也就不对你负责任。板,对于一个人有多么重要,你就自己想想好了。
&&& 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讲,一切的“板眼”,一切的行为规范,都必然渗透着儒家文化的伦理观念;所以,天津人的“板眼”,说到底也仍然是儒家文化的一种表现罢了。天津人的“板眼”都有些什么内容呢?说来说去,也不外就是“忠孝仁义”四个字罢了。一切体现了忠孝仁义的行为,就算是“够板”,一切与忠孝仁义相悖的行为,就算是不“够板”。天津人常说某某人够板,也就是说这个人严格地以儒家伦理观念约束自己的行为。一臣不事二君,为老主子卖命献身,算是“够板”;背叛了老主子,就说是不“够板”,这就是一个“忠”字。对待父母兄弟,尽孝者,谓之“够板”,反之,就不“够板”。常听见人说某某人发丧老爹老娘“够板”,这就是说这个人于父母去世之后,尽其所有厚葬父母,世人看了深受感动,“够板”,于是就落下了好名声。明明有经济能力,而不肯厚葬父母者,谓之为不“够板”,于是,以后你也休想得到世人的敬重了,这里体现的则还是一个“孝”字。
& 天津人讲板眼(2)
&&& 为朋友两肋插刀,“够板”早以先,只要是一个行帮的,无论有什么难事,只要找到你的头上,你就不能不管。茶馆里看见一个人把帽子底儿朝天地放在了桌子上,你看见了就有责任过去问:“老大哪条船?船上多少板?板上多少钉?”答对了,再问因为什么事情到天津来,如果说是路上困住了,那么无论对方要多少钱,你也得给他凑上,而且不问姓名,不问去处,不问什么时候还钱。事过之后,渡过了这道难关,他再回来感谢天津弟兄,算他是“够板”。就是他不来,来日你有了过不去的事,找到他的头上,他也得为你两肋插刀。
&&& 要钱只是小事,还有报仇。“谁谁谁摘了咱的眼罩了。”黑话,就是说受了什么人的气了。“好说,老大。”说个地点,说个时间,把那个人找来,不把这口气挣回来,算咱哥们儿不“够板”。其实,那个人你压根儿就不认识,就因为人家找上门来了,咱就得管。别以为这是笑话,也别认为这全是老年间的事了,现如今许多人也还是这样活着,不问为什么,就说是找你帮个忙。帮个什么忙?出口气。于是就和那个人一起去了,也把对方打了,也打胜了,可是打过之后,还不知道打的是谁,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打这个人。为这种事关进去的人有没有?公安局会告诉你的。为什么要做这种傻事呢?义,所谓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 当然,讲“板眼”也不全都是做傻事。有时候讲点“板眼”,也能协调社会各个人群之间的关系。我家是老天津卫,小时候对于家里的种种“板眼”,就总是觉得碍事,就以坐车为例,我家的老规矩是本家人坐车,一律要在胡同口外下车,就是下雨天,也不例外,自己要下车走回家来。我的祖父,直到他没有车子好乘时为止,他从来就是百步之内不乘车的。一次,本家的一位叔叔到我家来,祖父问他在什么地方下的车?他说就在家门口下的车。当即,我的老祖父就把他臭骂了一顿,然后还看着他从家门走出去,同时让拉车的人把车子也拉出去,到了胡同口外,再看着他走过来。这时,我的老祖父才问他到我家来有什么事情要办?你说这算不算是“板眼”。
&&& 如今这“板眼”已经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里去了,有车坐的人不仅可以让车子开进胡同,还要把车子开到门口,更有的就索性把车子开到院里。还有的人从家里到单位不过几百步距离,也要坐车子,而且还必得坐奥迪,别的车子不坐。你说说,人家不讲“板眼”,不是也过得蛮好吗?
&&& 但是,既然天津人讲“板眼”,那就一定有讲“板眼”的好处。我家有钱有势时知道“板眼”,这样待到我家败落时,也就多些同情,邻居们从来不因我的事而找我家的麻烦;那些年,管我的部门,每到一定的时间就到街道来了解我的“情况”,老门老户们没有一个说我的坏话的。为什么?还是老辈人留下的面子。倒是那些新贵们,今天得势时盛气凌人,明天一旦失势,便立即就受世人唾骂。我亲眼看见一位了不起的爷,扬扬得意地坐在什么高级轿车里;而在车外,那些被他看不起的人,就冲着他的车子骂娘。他哩?也只好装做没听见罢了。
&&& “板眼”,不是法律,也不是制度,“板眼”就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你可以遵守,你也可以不遵守。但,无论遵守还是不遵守,你都会得到社会回报。如果说我们今天制定的市民守则是一种官方的文件,那么天津人的“板眼”则是一种民间的自我约束。
& 天津人嘴馋(1)
&&& 借钱吃海货,不算不会过天津人认为全中国就是天津人最讲究吃穿,而且也只有天津人最会吃穿。
&&&有一句老话,说的是“借钱吃海货,不算不会过”。由此人们又可以看出来,天津人不仅可以把自己的钱全部吃掉,而且就是借钱吃,也不以为是过错。
&&& 就是因为天津人爱吃,所以天津的饭馆多,街头卖小吃食的摊摊也多。天津人一天二十四小时,无论什么时候想吃,都能吃到你想吃的东西。天津人也常说:“半夜下饭馆,有什么吃什么。”但是真正半夜下饭馆的人并不多,那些真正嘴馋的人,等不到半夜,就跑到饭馆里去了。
&&& 既然天津人如此讲究吃穿,那天津人一定有自己的吃法了吧?说来惭愧,天津的饭馆,没有一家是天津饭馆,因为天津没有自己的菜系。天津的饭馆,解放前,大多是山东菜系,无论是登瀛楼饭庄还是正阳春大饭店,挑出来的名号,全是山东大菜。那时候,天津人的讲吃,其实就是吃人家山东菜,吃的是山东口味。
&&& 天津人为什么爱吃山东菜呢?因为山东菜的最大特点,就是货真价实。山东好汉的作风是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而山东饭馆的饭菜就正是体现了这种山东风格。进得门来,无论吃什么全都是一大盘,说是吃肉,上来就是一只大肘子,足够五个人吃的。山东饭馆就是这么个卖法,他不问你吃得了吃不了,他就是这么大的盘,盘小了,他怕你说是看他不起,怎么我就吃不下一只肘子呢?山东人认为,饭量小的,不是好汉,鲁智深一顿饭吃多少来着?他一吃就是一整天,你说说他吃多少吧?
&&& 但是到底天津这个地方人多,光是山东馆,也满足不了市面上的需求;于是随着商业的发达,其他的菜系,也就引进到天津来了。俗话说无商不吃,商人们做生意,就是要吃饭,一宗买卖,从谈判到成交,全要在饭桌上进行。天津是个商业城市,来天津做生意的不光是北方人,也有南方人,南方人认为山东菜口味太重,人家要吃江南菜。那怎么办呢?于是从上世纪初开始,广东菜、四川菜渐渐地也进入天津了。到了解放前的40年代,天津已经是全中国的各个菜系全都有了,这时候再说“吃尽穿绝天津卫”,也才是名副其实了呢。
&&& 天津人发现自己的吃文化,那还是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上世纪70年代各地都在创建自己的吃文化,天津作为中国第三大都市,没有自己的菜系实在是太说不过去了。挖掘来挖掘去,天津人发现,原来我们也有一种闻名天下的食物,那就是有名的狗不理包子。严格地说起来,狗不理包子算不得是一个菜系,但是天津没有别的菜系,于是这狗不理包子就成了天津的菜系。笔者小时候,狗不理包子铺,就在一条小胡同里,进去之后,一盘包子,桌子上有蒜瓣儿,还有一个小醋壶,别的就什么也没有了。到了今天,狗不理成了天津的大饭庄,你再进狗不理,就另是一种气派了。坐下之后,先是冷盘,再是热菜,一道一道,直吃得你以为吃完了,这时候才给你端上来几盘包子,这才是你要吃的狗不理包子。所以,你问吃过狗不理包子的人,狗不理包子味道如何?他们中的许多人说不清。为什么?那就是在他们吃狗不理包子的时候,嘴里早已经吃不出味道来了“饿了吃糠甜如蜜,饱了吃蜜也不甜”,就是这个道理。
&&& 天津人后来又发现自己有一种独特的饭菜,这就是天津人最爱吃的一种传统饭菜贴饽饽熬鱼。贴饽饽,就是贴棒子面饽饽,天津人管玉米面叫棒子面。饽饽全都是椭圆形的,长约20公分,大体上是一巴掌大小,厚度约2公分,以能够贴熟为限。贴,自然就是在铁锅里贴了。天津人的贴饽饽熬鱼,先把鱼煎了,然后把鱼放在锅底儿处,再放上种种烧鱼的佐料,这时候再把饽饽贴在鱼的四周,最后盖好锅盖,大灶里烧起柴火,烧熟了,饽饽里带着鱼味,鱼里还有一点饽饽味,这样吃起来才最香。
& 天津人嘴馋(2)
&&& 其实哩,贴饽饽熬鱼,原来是一种渔家的吃法。渔家吃住在船上,一网鱼上来后,熬在锅里,鱼的四周,再贴上几只大饽饽,一把柴火,就烧熟了一锅饭,然后一人一只大饽饽,一人一条鱼,蹲在船帮上,吃起来又热又香,吃完之后,弯下腰来在大河里把碗一洗,这样就算是吃饱了,日子就是这样一种过法。天津百姓爱吃贴饽饽熬鱼,就是昔日的渔家遗风。天津人的许多吃法,细究起来,全和过去的生活有着直接的关系。
&&& 天津人最爱吃的东西,还有一种令外地人垂涎的煎饼馃子。也就是一张煎饼卷着一根油条,讲究的,再在煎饼上另加上一个鸡蛋,如是而已。天津人为什么吃煎饼馃子?方便。两种东西卷在一起吃,历来是天津人的一种吃法。天津人还有一种吃法,是大饼卷牛肉,半张大饼,当然是很大很大的大饼,一张饼二斤面,半张饼就是一斤面,再卷上半斤五香酱牛肉,一面走路一面吃,这叫“吹喇叭”。为什么有这种吃法?笔者曾在一部里作过分析,那就是这种吃法不需要吃饭的时间。何以连吃饭都没有时间?因为苦力们要赶船,肩上拉着绊儿,谁也停不下来,怎么办?就要一面拉绊儿一面吃饭。于是这样就有了一种吃法,就是“吹喇叭”吃法。
&&& 由贴饽饽熬鱼,到煎饼馃子、大饼卷牛肉,直到“吹喇叭”,大家不难看出,天津的吃文化,基本上是渔家文化的一个分支。再说到上面的狗不理包子,其实也仍然是渔家文化,因为包子也是可以托在手上吃的,那就可以一面赶船、一面吃饭了。也仍然是有做苦工的时间,没有吃饭的时间。
&&& 所以,严格地说起来,天津人的吃,是和中国传统的吃文化不同的。中国传统的吃文化,食不厌精,一个人要吃,大家就侍候着他一个人吃,是一种享受文化。而天津人的吃文化,类若美国人的方便吃法,以不占用时间和少占用时间为取舍,把肉馅包在面里,只要把馅做得味道好些,主食和菜肴一起下肚,这样就省去了好多的麻烦;把牛肉卷在大饼里面一起吃,类若风靡世界的热狗、汉堡包,基本上是方便食品。所以,天津人的吃文化,和全中国的吃文化比起来,具有平民意识。天津人的吃文化是一种具有近代开放意识的吃文化,是一种具有奋进精神的吃文化。
&&& 平时只吃方便食品,到了海鲜下来,大大方方地吃一顿,算不算是罪过?偏这时没有钱,借些钱来吃上一顿海鲜,算不算是不会过日子?人们自然会有自己的判断。果然,“借钱吃海货,不算不会过”,就成了天津人的一种生活信条。吃海货的日子并不长,春天的海蟹,也就是十几天的时间,就算再加上后来的黄花鱼、大虾,总算起来,也不会超过一个月;过了这段时间,再想吃,就没有这么容易了。那时候没有冷藏技术,下来什么吃什么,吃过了,再想吃,明年见。所以,说来说去,还是吃的时间短,而且借钱吃了海货之后,还钱的日子也有的是,不怕还不上。天津人嘴馋,说到底还是吃不上多少日子,也吃不上多少好东西。
&&& 现在自然不同了。天津人以贴饽饽熬鱼炫耀自己的吃文化,但是天津人自己却很少吃贴饽饽熬鱼了;天津人现在讲究吃粤菜、吃四川大菜,再有就是吃潮州菜,近来又有什么马来菜,还有日式料理、韩国料理。而且现在天津人也用不着借钱吃海货了,第一是有了冷藏技术,海货什么时候想吃,就什么时候可以吃到嘴;第二是有了空运,上午从长岛才打捞上来的海鲜,两个小时就可以在天津上席,保证吃个新鲜,就是这时你没有钱也不要紧,因为借钱吃海货的时代已经永远过去了,现在是不花自己的钱吃海货,那才是越吃越会过了呢。
& 天津人好眼力(1)
&&& 有了好眼力,才有好前程
&&& 曾经读过俄国大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写的一部书,在这部书里,他说自己训练演员,有一个好办法,那就是把一个演员拉到公众场所,然后由他随便指着一个过路的行人,要演员按照这个人的相貌、举止和气度,说出这个人的种种生活情况。据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自己说,他这种训练演员的方法极有成效,它可以调动演员的生活积累,可以自由地发挥演员的艺术想象,还可以帮助演员在此后的演出中,把握角色的性格。因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他训练演员的这种办法,比只给演员排戏要高明得多了。
&&& 如果按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训练演员的方法来衡量天津人,那么天津人大多全是好演员,天津人历来是以眼力好而著称于天下的。“尊家不必开口,我自说出原由。”这本来是江湖术士们的职业本领,天津人却能掌握自如。天津人常说:“没这两下子,就不敢在这码头上混。”而在这两下子之中,第一就是要有一副好眼力。
&&& 不说现在,只说解放前。那时候,笔者才只是一个十岁上下的孩子,每次随家长去饭店吃饭,最高兴的事,不是吃什么鸡鸭鱼肉,也不是要见什么大世面;那时候去饭馆最大的乐趣,就是看饭馆进门处的那位堂倌。如今五十岁以下的人大多没有见过这种景象,一个大饭店的入口处,迎着正门,有一个高台,就在这个高台上,立着一位胖胖的人物,他既不是这家饭店的掌柜,也不是掌勺的厨师,他的任务就是把进来吃饭的人请到里面来。后来人们常听见电视剧中饭店里伙计们喊的那句:“二位喝酒,里面请!”就是这位先生喊出来的。
&&& 一个大饭店,为什么要设这么一个人物呢?他一不会烧菜,二不会记账,三又不管端盘子,要这么一个人有什么用呢?说起来确实没有用,于是解放后,各家饭店就都把这么一个角色给取消了,也算是精简了一下机构。可是在解放前,这位先生是绝对不能取消的,取消了这位先生,立即,饭店就要出事。因为,这位先生就是门神爷,他保佑着饭店的平安。
&&& 那么,这位先生是凭什么本领来保佑饭店平安的呢?
&&& 就凭他的一副好眼力。
&&& 天津卫,八方居民杂处,什么人物都有,而且这些人物之间,也无时不在相互倾轧,无时不在寻找机会一决雌雄。电视剧里面,一家饭店里面,这张桌子上吃饭的爷们儿一回头,正看见旁边桌子上吃饭的几个爷是冤家对头,于是一拍桌子:“冤家路窄,狭路相逢,咱们今天不决出个你死我活,就谁也休想从这里出去。”话音未落,两家就打起来了。这个踢桌子,那个飞盘子,直打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可怜开饭馆的掌柜,他好好的一个饭馆,就活活毁在这两帮爷们儿的手里了。
&&& 只是呢,看电视剧的人心里明白,这纯属是瞎编。解放前,天津卫这么多家饭馆,也没有几家饭馆发生过这类的事。若是饭馆里总发生这类事,那谁还开饭馆呀?索性开跤场好了。
&&& 可是,解放前,天津这一帮、那一伙,河东的、河西的,清门的、洪门的,这些爷们儿晚上全都要吃馆子,难道他们就从来也没有遇到一起的时候吗?遇见了,就要打,怎么天津卫就没在饭馆里出过事呢?
&&& 对了,这就要说到正题上来了,为什么各路的英雄好汉们遇不到一起呢?就因为各家饭馆进门的地方全有的这一位先生。他凭着他的好眼力,把各路的英雄好汉们分开了。你别以为他那里是随便喊什么“二位喝酒,里面请。”他的那个“里面请”后面还有吩咐呢,而领座的堂倌,就照他的吩咐,把不同身份、不同门派的客人,全都领到了他们各自应去的地方。
&&& “二位喝酒,里面请,三楼看座。”这就是告诉堂倌,来的这几位爷不好惹,高高地请上三楼,开一个单间,让他们别和任何人接触,也别让任何人看见他们。“二位喝酒,里面请,正堂侍候。”这就是告诉堂倌,这几位爷没什么来头,都是肚子饿了来这里吃饭的,吃完饭就走,保证不会闹事,你只要把他们让到楼下的大厅里就是了,别的不要管他们。旧社会,三教九流,各有矛盾,一个分不开,就要出事。做生意的看不起读书人,而读书人又看不起生意人,所以有商人来吃饭,要让到商人们坐的地方;而读书人来吃饭呢,好歹在旮旯里找个地方就是了,他们穷,最多也就是吃碗面条罢了,用不着侍候得太周到了,别太拿他们当人看。
& 天津人好眼力(2)
&&& 不光是在饭店做堂倌的天津人要有一副好眼力。每一个想在天津立足谋生的人全都必须要有好眼力。有了好眼力,才能有好前程;没有好眼力,就要吃大亏。就说是大街上扫马路的吧,他也要有好眼力。光知道低头扫马路,那就不是天津人了。看着够身份的人过来了,你把扫帚压一下,说不定就会得到一点称赞;不注意过往的行人,只知道扫马路,一扫帚横在了一位什么爷的脚下边,吃不了兜着走,天知道会惹出什么祸来。要是这位爷今天顺心,大不了骂你一句“瞎了你的狗眼了!”若是偏偏这位爷刚刚受了一肚子闲气,正想找个地方消火,这时候你撞在了这位爷的枪口上,你想想,他能轻饶得了你吗?
&&& 天津人有一句老话,说是“混事由,不容易”。什么叫做“事由”?“事由”就是现在大家常说的“工作”,如果你想有一份固定差事,又能平平安安地做着,那就必须要有好眼力了;眼力上稍微出一点差错,弄不好,就会把饭碗砸了。那时候,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 斗转星移,新一代的天津人是不必有什么好眼力了;所以,到了今天,无论你进到什么地方,也无论你是一身什么穿戴,等着你的,全都是一副“丑”脸子。话难听,脸难看,只要是你来找他,无论是吃饭、还是住店,他都不会给你好脸子看。
&&& 但是,你可千万别认为如今的天津人再没有好眼力了。他们不用心辨认你,是因为没有辨认你的必要,你要是真想在他们的眼皮子下边耍“花活”,他们也不会轻易地就会上你的当。天津出过这样一件事,一个无赖,想找点便宜,于是在路边叫了一辆“面的”,就坐了进去。坐在了“面的”车里,他就对开车的司机说:“哥们儿,借几个钱花,我是刚出来的。”这就是在说他自己是刚从“里面”放出来的,想从司机的口袋里掏几个钱出来。司机当然是好汉不吃眼前亏,二话不说,就给了他几十块钱。这个人得了钱,立即也就下车走了,但这个司机一转身,就跑到交通岗亭报了案,说是一个无赖劫了他的钱,而且这个人还冒充说是“刚出来”的。交通警问他,你怎么就看出他不是“刚出来”的呢?这位司机回答说:“‘刚出来’的,我见过,那些人全不敢正眼看人。”你瞧瞧,多厉害,直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steam商店卖东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