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们你们有没有在七天贷利息借过钱 我最近因为家里有事在七天贷利息贷款才逾期一天他们就爆我通讯恶我该办

哪有借款的无前期的。不要说什么前期,我已经被骗了!人心就是这样,家里有事情所以需要钱。_百度知道
哪有借款的无前期的。不要说什么前期,我已经被骗了!人心就是这样,家里有事情所以需要钱。
哪有借款的无前期的。不要说什么前期,我已经被骗了!人心就是这样,家里有事情所以需要钱。这是我吃饭的两百还被骗了。信用卡已经刷了,家里需要一笔钱,爸妈农村的经济来源本来就少,父亲身体还不好。我就想办法给家里筹几千块,多了我也还不起。朋友不多,...
提示借贷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我有更好的答案
去正规的现实的吧,网上这种骗子太多
采纳率:33%
本地没有分期贷吗,为你家人着想好好工作就行了。
有,不符合要求,我们家修房子花的钱都是家里人攒的,装修是我自己挣的,尽力了
分期需要什么条件?身份证就可以了。
可以说全是骗子!遇到事情别慌!要淡定!要冷静!总会有办法的!也别上火!吃一欠长一智!这才是刚接触社会!以后要小心!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江南愤青:为什么现金贷风控无用江南愤青:为什么现金贷风控无用冰安共享百家号第一消费金融:此文为第一消费金融根据3月22日一次现金贷闭门会议上,江南愤青的演讲录音整理而成。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比较系统地了解江南愤青关于现金贷的思考。演讲者:江南愤青整理:第一消费金融第一个点是现金贷业务的定义。我一直觉得定义从来是约定俗成的,所以现金贷到底是什么,不是看他本来的意义是什么,而是看市场上约定俗成的叫法是什么,才是最关键的。这个话很绕口,但是举个例子就明白了。我们最早称同志是指志同道合的朋友,但是现在市场上把同志一般理解为GAY,所以你去较真同志本来的意义,其实已经不重要了。时代在演变,很多原来的意义都丧失了,还有互联网金融领域里P2P的定义,国外都是把网络撮合平台性质的叫做P2P,但是现在的国内都把网络贷款业务都归类为P2P,所以现金贷业务本来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市场现在把什么称为现金贷更重要。目前市场上的现金贷业务指的是那些发放小额短期的高利息的贷款业务都称为现金贷业务,这类业务目前有上千家平台在操作,很多人习惯把他们叫做金融公司或者金融科技公司,这个说法说对也对,说不对也不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我看来这个业务虽然形式上是金融业务,因为他的确是涉及资金借贷的在线业务,但是现实上来看,他其实跟金融无关,因为金融的核心是风控,而恰恰现金贷业务并不需要太多的风控,因此他更多是一个以流量为核心的电商业务,为什么会是这么一个情况呢?核心的原因是因为这个小额贷款业务里最大的成本并不是风控成本而是贷款业务的运营成本,你要在十几亿人里面找到人借钱,然后用最低的成本把贷款放出去,这个成本比你去控制风险其实更高,这个我们在后面会再详细阐述,为什么风控业务实质上并不重要。所以,这个角度来看,现金贷的确是中国才有的特色业务,国外虽然也有现金贷业务,但是因为都是线下操作,导致的结果就是贷款发放成本很高,业务规模化难度也很大,所以趣店上市那天晚上,我去恭喜吴世春总的时候,跟他聊天提起现金贷业务,他跟我说美国给中产阶级放贷业务做了十几年,中国应该也有十几年可以做,问我怎么对现金贷业务这么悲观,我说中美的现金贷本质是根本性的区别,并不能放在一起讨论。总体而言,是因为美国的的放贷效率不高,所以规模一直不大,才能做十几年,而中国的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互联网的特色在于增速提效,带来的结果就是本来十几年可以做的业务中国两三年就把他做掉了,我们其实在国外也投资过一些类似现金贷的公司,称之为PDL业务吧,这个业务其实国外规模都不大,原因总结起来是多方面的:第一个就是支付技术不发达,导致国外的提款体验效率都不高,国内都可以做到秒级放贷,国外都做不到。互联网的底层征信技术也不如中国发达,当然这里打个引号,为什么打引号,其实是因为并非技术不如中国,而是很多时候,国外对个人的隐私保护非常的齐全,不像国内个人的数据可以被随意爬虫获得,也能被当成商品一样贩卖,所以国外对人做征信,不但不能网络化还涉及到非常苛刻的业务审核,典型举例如同国外是不能明确加入歧视性审查条款的,你明知道一个黑人可能比白人的信用就是要差一些,但是你在你的评估条款里就是不能把这个作为审核要素放进去,否则就要被告有种族歧视,同理,女性也不能被歧视等等,这个也使得发放贷款的模型其实效率不高。也让很多业务并不能批量化。第二点,国外很多贷款公司都不被允许跨州经营业务,还必须进行资格审查,贷款总额不得超过借款人的工资总额的两倍等等,都让国外的现金贷业务效率很低,你要发放一笔贷款的审查条款就会让你需要很多的成本,而中国其实是什么都不需要去做,什么都不需要,闭着眼睛买流量逼着眼睛放贷款,没有操作审核成本,发放几十亿贷款,十几个人就足够了。第三点,就是国外的催收被严格监管,非常的严厉,相比中国的催收暴力,国外如果你给客户打三个电话,在打第四个电话就属于违法等等,一系列严格的要求,都让小额信贷业务的无论在流量、放贷还是催收上都非常的重成本,属于资金和动力密集型行业,或者说合规成本极高的行业。这几个都使得PDL业务在美国并不是非常赚钱的业务,因为规模起不来,效率人为被控制在相对低的范围,投入产出就不是非常成正比。而显然中国一切都被突破了,很多时候也很难说是美国技术不好,而是因为人家的业务并不期望是涸泽而渔,我们呢?赶紧往死里杀,吃了骨头还不吐肉。当你在洋洋自得夸我们技术多牛逼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个符合社会发展良好方向么?当很多专家不要脸的提普惠的时候,有没有去市场做过调研么?都属于夸夸其谈。不了解市场就大放厥词的典型。所以现金贷的业务虽然从最根本上来看,的确看上去是由于技术的大面积升级才出现效率提升所带来的业务。但是就我自己来看,更多还是因为缺乏监管,而使得技术被滥用的结果,这个结果带来的所谓大面积的利润增长的所谓爆发,其实也走到了差不多收尾的道路,留下了市场一地鸡毛的概率是很高的。就我自己感觉借款人群体已经被收割的差不多了,哪怕政府不干掉他,其实他自己也活不了多久,这个我们等会放在第三章节来在详细解释。我们在这个章节首先还是补充提下,为什么风控其实意义并不大,我们来看几个截图(第一消费金融注:截图丢失。此类截图网上遍地都是,大家可以自行寻找。下同):这个截图是一个为弟弟还赌债然后在网络贷款上借钱的案例。这个女孩子从最开始借钱几千开始到现在总共欠款四十多万,其实是典型的网络贷款用户。他们在最开始的时候过于乐观的估计了自己的还款能力,以为生活稳定,每个月还几千块钱还是很容易的,结果现实是很残酷的,生活中稍微出点意外,譬如失业了,譬如临时生病了,这个女孩子是突然怀孕了被迫辞职在家带孩子,然后就陷入了危机,在第一次面临逾期的时候,如果能及时止损,找亲戚朋友借下钱,度过危机的话也好了,但是他们选择了借新还旧的方式,然后就开始陷入了噩梦之中,不断的借新还旧,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是不断债台高筑。因为,他们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利息增长的幅度是很高的,他们无论如何努力,他们都永远赶不上利息的增长幅度,世界上哪里有一份工作或者投资可以赶上年化超过300%的利息,而且是利滚利呢?其实,任何一个人只要开始了借新还旧这条路,都是这个结局,无非是有人早死,有人晚死的区别。没有人能全身而退。这个女孩子仔细算下,四十多万的借款里面,其中真正本金大概不到十来万,大部分都是利息。大部分人的网贷历程都差不多,都是过高的估计自己当下的能力的结果以为自己只是临时性周转,但是结果都是陷入了长期高利贷的噩梦。这里当然还有一部分是因为的确被诱导的,很多公司告诉你利息很低,但是他们不告诉你其实手续费很高,一笔一千块的借款,利息大概是只有年化36%,但是一次性会扣去你150块钱的手续费,实际到账850。看上去很便宜的利息,其实仔细一算,十天超过20%的利息,月利息就是60%,年化自己去算。在消费贷款里更是如此,在商品价格上下文章,让你感觉不出来,实际还款过程中才发现其实是非常高的,也让很多年轻人陷入债务危机。总的来说,其实现金贷这个行业面临的群体其实是还款能力最弱的群体,很多有钱人都说,一千块钱而已,谁不会还,但是你们反过来想,一千块钱都要借的人,那得多穷啊。这里面许多人来跟我较真的意思是说,临时周转的钱,利息高点,不能用年化去计算,这个话其实是自我安慰用的,典型的脱离市场讨论问题,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借贷的人,高达9成的人,都是重复借款的。也就是说,他们7天或者10天按照年化300%多借款了以后,还是会继续用这个利息借钱,很少有人会停下借钱的脚步,为什么?因为停不下来,只要他们不能赚到一笔大钱,把之前的钱给还了,就永远停不下借钱的脚步,而他们自己却从没想过,停下来和停不下来的结果其实都是一样的,最终都是死,不同的是越早停下来的人,死的概率反倒会更低,为什么因为金额小,越往后金额越大,死的概率更高,许多人是害怕被家人知道,被亲戚朋友知道,不断的逼迫自己不断的借钱,隐瞒债务,到最后实在撑不住了,跟家里交代,这个时候其实是已经金额很大,家里其实也没有办法解决了,而越早交代,越早坦白,反倒大家想想办法还有可能解决。这个就是我为什么一直说,越不怕死,反倒越能活着的原因。第二章节:我们再说说,为什么风控其实用处并不大的原因,很简单的一点是你们去看我刚才这个图表里的借款平台,囊括了市场上号称风控能力最强的平台,但是这些风控能力强的平台跟风控能力不强的平台的底层客户居然是一样的,那风控强在那里呢?!这里还有很讽刺的一点其实是什么呢?是风控强的平台的利息还是符合国家规定的18%或者24%或者36%,但是其他的平台压根不做风控,但是他们的利息是300%,这个角度看特别有意思,也就是说,到最后一个客户死了的时候,大平台撑死了只赚这个客户10%的利差的钱,而其他平台可能都已经赚了好几倍的收益走了,这个就是为什么市场上,其实高利贷的平台利润远远高于低利率的平台,而风险并没实质增加的核心原因。所以最终的结果可能出现的悖论就是高利息无风控的平台可能全身而退,而低利息强风控的平台可能死去,这个是非常悲催却现实的问题。我有段时间评价过高利贷的商业模式,其实就单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来看,金融领域里,其实高利贷的安全度比低利贷高,核心就是因为他们的底层客户是一样的。我做过大概的统计,目前市场所有的现金贷平台其实多头借贷也就是所谓的共债率大概在7成左右,甚至可能更高,到最后的结果你会发现,其实如果真出现危机的时候,高利贷平台是可以全身而退的,而低利贷的平台,则基本上可能就要死在里面。目前现金贷整治,高利贷平台其实压根无所谓,为什么,他们早就把本金赚了好几倍回来,即使不做了,也无所谓了,最多利润少点,两个月前好多高利贷平台就已经压缩规模了,其实按照年化600%的收益计算的话,投入一个亿,一年就赚了差不多六倍回来。其实很多公司都已经把本金拿走了,留下点利润在市场上做现金贷哪怕全部亏完了,其实也无所谓。而所谓的有风控的低利息平台,哪怕一分钱坏账也没有,也就是一年不到24%或者36%的收益,而一旦出现大面积坏账的话,他们可能就会亏损,甚至可能死去,为什么?因为高利贷平台撤走之后,他们的坏账率飙升幅度会超过他们的想象。这个商业模式的核心是需要有更多的平台来给客户借款然后去归还之前的借款平台,一旦没有平台进入,他们就得死,从而把之前的平台给拖死,这个逻辑听上去很像是毒品的逻辑,一旦沾上现金贷,基本上就是必须不断的借款才能生存,有一天没有了来源,他们就死给你看。所以,这几年很多现金贷的平台来找我投资,来跟我扯风控多好,我基本上不听,技术好坏最后决定的坏账率的差距最高不会超过8%,好平台和差平台的坏账幅度也就是8%,撑死了也就是这个极限值,也就是说,只要把利息抬高8%,风控优势立马就丧失了,而市场上压根不是抬高8%这么简单,是抬高至少100%以上,所以风控的优势是毫无意义的。我从来不听这种自欺欺人的言论。现金带就是典型的击鼓传花的游戏,谁最早走,谁就能活。谁走的晚,谁就是接盘侠,就得死。尤其目前市场上把低于300%的称之为低利贷的阶段,你还来跟我说风控多好,那不是傻逼X是什么呢?事实上我是从来不相信的,你风控再好,能好过蚂蚁好过京东好过微粒贷?纵然如他们,也是很悲催,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被薅羊毛了。市场上现在出现的放贷模式千奇百怪,五花八门,例如蚂蚁贷,微粒贷贷,看上去是蚂蚁金服、微粒贷的产品,实际上不是,都是民间的产品。他们的逻辑就是只要你证明了你拿了蚂蚁金服或者微粒贷的贷款,到他们这里立马就可以无条件获得贷款,只不过利息是人家的十倍。从而直接导致了蚂蚁、腾讯那么好的风控客户立马被污染了。我很多年前评价拍拍贷的时候说过,在一群都是狼的世界里,你要做个羊,铁定是活不下去,当时的意思是说,大家都做担保的P2P,你拍拍贷不做担保,那不是找死是什么,后来张俊还写文章跟我探讨,几年后,人家转型做了中国最大的现金贷公司,最终也脱离了P2P的初心,做起了高利贷的生意。所以,风控什么时候才有用,风控必须是大家都是讲规则的时候是有用的,例如有一天国家规定利息不得高于36%的时候,才是比拼风控的时候,否则你再好的风控比不过人家高利贷啊,风控有毛用,在市场没有统一规则的时候,你跟人家去拼刺刀,那就是找死。在过去几年里,现金贷的核心是流量,流量还是流量。最没有用的就是风控,这个也是为什么过去几年赚钱最多的公司除了现金贷公司本身以外就是流量公司了,大量的公司通过贩卖客户流量,赚了很多很多的钱。说到流量本身其实也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其实,这个市场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的人要借钱。很多人跟我说互联网金融解决了大家融资难的问题,这个其实就是扯淡的事情,如果市场普遍性融资难,还需要流量公司的存在么,流量公司的存在本质就是拉皮条的。我曾经举过例子,一个城市里嫖客很多,妓院很少的话,其实是不需要你去拉客的?因为一定人满为患啊。只有一个城市里妓院很多,嫖客很少,才需要妓女站街去拉客才要付所谓流量成本出去做业务啊。所以专家们说现金贷满足了很多市场需求,我觉得就是扯淡呢?目前的市场里获客成本已经到了极为高昂的地步,个别城市为了争夺客户还发生了激烈的群架事件,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客户需求是有限的,而供给是明显超越了需求的。当然这个逻辑也进一步反证了风控是无效的,因为供给是无限的,需求是有限的,所以大家不计一切成本去获得客户,当你千方百计花费了很多钱获得客户,最后发现客户不符合你的风控标准的时候,你怎么办?你必然是降低你的风控要求,不然你就会饿死。现实就是这样的,本来一个貌美如花的妓女,非才高八斗的书生不接客,后来青楼越来越多,她就两个选择,要么从良退出这个行业,要么就是降低标准,哪怕是个卖猪肉的,也闭着眼睛安慰自己关灯了都一样。第三点,我们在来讲讲,现金贷为什么必须严格监管的问题,核心就是如果再不监管,估计会导致大批量的社会难民的出现,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更别提什么伟大民族的复兴计划了。这个不是我危言耸听,而是现实。前几天我有个师兄发表了篇文章,意思说现金贷的发展壮大赚钱说明符合市场需求,不应该被严格监管,这个问题其实是典型的脑残言论,市场上最赚钱的业务其实是黄赌毒,是所谓的三俗业务。很多现金贷的流量供应商跟我说过,现金贷业务我们是看不上的,因为那点钱赚的没意义,我们给三俗产业倒流赚的钱比现金贷多了去了,如果不是因为最近风头紧张,我们才不屑做现金贷业务呢。说明黄赌毒的盈利能力远远超越了现金贷,如果按照我师兄的观点,意思是黄赌毒赚了暴利,也不正是符合了市场需要么,为什么各个国家都要把这三俗给干掉呢?完全可以放开啊。这个说明什么问题,说明了不是所有的市场需求都是合理,如果这点基本认知都没有,还出来扯淡基本上都属于大傻X类型,现金贷的典型特征是给没有还款能力的人放款而且利息之高,基本上断绝了人家这辈子归还贷款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人家就是不吃不喝没日没夜的干活赚的钱,都可能还不了你的钱,而且年限越长,基本上归还的概率越低,最后的结果会是什么呢?结果是牛逼的人直接做老赖,而懦弱的人直接跳楼自杀。愚蠢的人青楼卖身,悲催的人远在他乡,强悍的人就是杀人泄愤成为反社会分子了。那么这之后,带来的问题是什么呢?自己去想想,目前的数据来看,我可以下个结论就是大概不低于200万人陷入了债务危机,很多人问我这个数据怎么来的,其实很简单,看逾期数据就行了,这些人陷入债务危机才会逾期,而逾期迎来的问题是什么,是跟催收人群的斗智斗勇,两边都是悲催的社会底层人群,为了赚点钱,斗的死去活来,相互伤害的典型。高利贷催收的办法非常的简单,就是给债务人电话骚扰,以及各种危言耸听的言论,导致很多债务人生活在恐惧之中。下面会放几张高利贷的催收图片。我给大家截图一些催收短信,大家就知道了,为什么明明不合法律保护的高利贷业务,却还能逼迫大量的人不断的去借新钱来归还贷款,而不寻求法律保护,因为大量的人都生活在社交关系中,一旦被催收用这种图片大量转发,或者不断的打电话给亲戚朋友,或者打给工作中的老板同事,他们就基本上没有可能在原有的社会关系中生存,所以为了避免被恶意催收,他们都被逼着一步一步的走进了更大的深渊,不断的寻找新的借钱的APP,去贷款,然后苟延残喘,最后的结果其实还是一样的,还是死。所以我说过,现金贷的商业模式其实本质还是个对赌游戏,他就赌这个世界上怂人比坏人多,怂人面对这种短信下扛不过去,然后被逼着一步一步还是走到死的过程。所以,我很早就说了现金贷的本质是一帮怂人给坏人买单的商业模式,欺负老实人的商业游戏,国家明确规定超过36的利息这个利息包括各种因为贷款产生的各种费用,不受国家法律保护,现在动辄百分之三四百甚至六百的利息,明显都是违法的生意,也就是说很多人的贷款如果不还,债权人去法院起诉判决,到最后,估计不用还多少钱。弄不好,还能退回不少。但是为什么很多人还每天担惊受怕,提心吊胆,到处筹钱去还钱。说白了就是怂,胆子小,遇到点事,不相信法律,不相信党,不相信政府。非要把自己逼上绝路,再醒悟,那时候既定事实,来也来不及了。而现实中很多坏人则一开始就知道借这个钱是不用还的,所以想尽办法借钱,借了以后就不还钱,家家户户盖小洋房,你贷款公司,一点办法也没有,你去起诉吧,不划算,催收吧,人家比你懂法律。最终结果就是一堆怂人,好人,给一堆坏人买单。所以,这个世界其实每个人都在为认知买单。现金贷也一样,同样的事情,不同的认知,结果截然不同,一些人家破人亡,一些人身价暴富,区别在于对事物理解不同。所以,现金贷走到最后其实理解起来特别简单,从监管的角度来看问题就更简单了,只有任何一个人理解到了这个业务的本质,势必采取的监管办法肯定就是从严监管,为什么?因为影响社会稳定。金融业务跟别的业务最大区别,不在于多快,多有效率,而在于负面社会成本有多大,所以,很多行业试错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涉及金融业,一旦出了差错问题就会非常的大,所以他不能轻易试错,你看最近的共享单车,本来挺好的商业模式,但是涉及到了押金,他就成为了一个金融公司,现在光跑路的企业的押金就到了十几个亿,这个试错的成本最后谁来承担?金融业一旦试错带来的社会动荡,几百万人的债务危机怎么解决?最后你会发现擦屁股的还是政府。那这个时候政府会怎么来监管这个行业呢?日本、韩国和台湾都经历过这个阶段,日本就直接采取要求企业归还超过20%以上的利息的钱,直接导致放贷企业破产;台湾因为太多民众涉及到了债务危机,政府出面协调债权债务豁免了大量的债务,也让很多放贷企业直接消失。这些都是活生生的案例,相信如果再不进行监管,中国也必然面临这个问题,到时候的社会成本谁来承担呢?所以我很早前说,做金融业务高喊科技效率本身是非常不靠谱的行为。政府其实也无法承担这种成本,最终会转嫁给大量的社会民众为这个后果买单,那么换成你,你会怎么想呢?第三个问题,是监管一刀切的问题,怎么看,所谓一刀切的说法最早是说把互联网小贷牌照给暂停批设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本身是伪命题,目前市场上一千多家现金贷公司基本上没有用互联网小贷牌照发放贷款过,都是采取所谓的信托发放或者超级放贷人的模式发放的贷款,所以批不批小贷牌照跟是否做现金贷压根没有屁关系。像某些有互联网小贷牌照的公司,都宁愿采取信托或者超级放贷人的模式去做,为什么啊,不就是因为小贷牌照的利息受到严格管制么,本身就没有什么人用。所以所谓一刀切的提法本身就是一帮啥都不懂的专家和媒体扯淡忽悠的事情。另外,我前面提到过目前我个人感觉不需要政策监管,就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的原因是什么呢?很大程度其实现在已经到了坏账风险的集中爆发期,大家稍微留意下就会发现最近一两个月各种因为网贷的社会事件频繁发生,先是四川一个孕妇喝农药自杀,然后是无锡、安徽、福建学生或者刚毕业的年轻人多起自杀的事情,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去年发放的现金贷的群体到了今年已经到了强弩之末的崩盘期的前兆,差不多从第一笔贷款开始到这一两个月基本上已经走到了不可持续的地步,任何一根稻草压下来都会发生崩盘的情况,如同雪崩的最后一刻只是一片雪花助推而已,任何一个人从欠一千块钱开始不断借贷的情况,用一年多时间其实差不多应该都滚到了十来万的地步,对于一个农村人口,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来说,这个已经基本上可以让他们无力偿还了,到最后贷款的本金可能都不够支付利息的地步了,这个时候就是他们最绝望的时候到了,面对一辈子也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时候,深怕社会的责难,家人的不理解,亲戚的冷眼,会有很多人轻易选择了结自己的生命作为回应,预示的是其实是崩盘的前兆——大量的社会群体密集型违约期到了。现在其实很多人还在很多平台还被显示为是优质客户群体,因为他们的贷款一直在归还过程中,但是爆发逾期已经是注定的了,很多平台注定是跑不开的,尤其是新成立的平台,基本上都可能无法摆脱大面积逾期的结果,而政策其实只是一个加速时间到来的助推器而已。回到监管问题,目前从监管来看,我感觉一般可能的监管方式应该是三个核心方面的约定。第一个是持牌机构,第二个是杜绝高利息,第三个是打击暴力催收。这里面就我自己理解我认为最不重要的其实是持牌机构的规定。但是现实可能是监管会强化这个规定,没办法政府理解问题比较简单,注重形式不注重实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贷款其实是能力约束而不是牌照约束,像某个消费金融机构,作为牛逼的股东背景获得的消费金融这么好的牌照,坏账规模几十亿,本身就是说明了很大的问题。牌照不能解决你能力问题,你是个傻X,并不会因为牌照就变得牛逼起来,但是我们监管往往不这么看。我在暂停互联网小贷审批之前,就发过微博说,互联网小贷牌照会分两个部分进行整理。第一个部分就是暂停新批,第二个就是缩减存量,很多人不相信会收回牌照这种行为,其实是很容易理解的,我当初几个方面的考虑是这样的。第一个方面是小贷牌照本身就是个畸形产物。小贷牌照,顾名思义就是可以用来发放小额贷款的牌照,但是前面说了现实中可以用来进行小额放贷的方式有很多,并不必须需要小贷牌照,目前绝大部分的现金贷公司进行放贷的都采取超级放贷人的模式在做,绝大部分都没有小贷牌照,但是他们照样在从事贷款业务,即使有小贷牌照的公司,他们也不采用小贷牌照进行业务发放。因为根据小贷牌照作为持牌机构的规定要求的,必须符合36%的利率规定,而现实中没有一家符合,所以他们规避的办法是,拿了牌照做护身符,但是并不采用小贷牌照经营业务,而是个人放贷或者就是通过信托通道进行业务,信托表明利息符合,多余部分以服务费的形式进行。所以小贷牌照现实意义并不大。事实上从我个人的感觉,贷款它更多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而不是用牌照的体现,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能力牛逼,那你不需要牌照也可以放贷款的放很好,但是如果你能力不牛逼,那么给你一百张牌照其实也没有用。牌照在现实业务中的意义并没有那么大,他只是给了你一个可以从事贷款业务的许可而已。他不代表你有牌照业务就可以做的很好。事实上我们温州金改以后发放了大概七八千张牌照,目前为止,在开展小贷业务的公司极为有限。绝大部分公司都是一堆烂账,一堆鸡毛。本身银监会对小贷牌照就要有意向进行整顿,趁这次的机会一并收回的概率是很高的。另外还有个很大的原因是小贷牌照的现实监管其实是有冲突的。中国的小贷牌照系由银监会制定贷款的规定细则,但是它的具体的监管及执行归属地方金融部门,而地方金融部门发放贷款小贷牌照的冲动和意愿,远远大于银监会。所以带来的结果就是地方大量的发放牌照,而且我国的小贷牌照最早是有明确的区域限制的,不能跨区域经营,这个在美国的很多贷款机构里面都有类似的条例。但是现在通过互联网的形式,很多省份它可以发放所谓的互联网小贷牌照,是在传统小贷的基础之上加上了互联网业务这一块,通过互联网就可以遍及全国。变相的成了全国性的放贷机构,这里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矛盾所在,地方的金融部门哪里来的权力可以发放全国性的牌照呢?势必带来监管的压制。所以我们只要仔细推想一下,就可以理解这个逻辑,一旦地方金融部门大量的发放牌照以后,对银监会来说其实是无法制约和约束的,但出了问题以后,很大程度上会,把责任推到银监会上,这个时候一定会很尴尬。所以银监会是不希望市场上有大量的牌照存在,而地方金融部门却不是这样的,为了招商引资也好,为了吸纳大公司也好,为了人情也好,他们总是不加约束的,发放小额贷款牌照,但现实的情况是并没有那么多公司实际上会用跑小额贷款牌照来做业务,这就形成了地方和中央的悖论。所以这次金融工作整顿一定是,强化中央的权力,而弱化地方的权力,这个角度上来看,中央他一定有收回牌照的意愿。所以我才能断定,中央收回牌照的概率非常的大,现实也是这么做的。其实未来的监管,从政府的角度上来看,要从监管最低成本角度考虑问题,未来的他不再关心你做什么业务,怎么做业务,他更关心你是谁,你是谁你就可以做什么业务,你不是谁你就做不了什么业务,他会抬高准入的门槛,抬高你做业务违规的成本。按照政府的逻辑,他一定认为是,成本越高的企业,犯错的概率越小,因为代价很大,关键这样做,他监管的成本最低,因为现实中不可能允许政府提供无限人力和精力去做足够多的行为监管,所以未来你是谁决定了你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至少短期三五年应该如此。所以,三个规定里最不重要的其实是牌照,最重要的其实是杜绝高利息。在高利息前面,所有的风控能力都没有意义,只要利息足够高,配合暴力催收,再烂的人其实都会想尽办法去还钱,直到死去为止。我在夜场里遇到一个昆明的小姑娘,就是因为被忽悠着分期买了辆电动车,然后发现压根没有能力还钱,听人说在上海夜场陪酒一个晚上能赚两三千就跑来了。我跟她说,完全可以不还钱的,相信法律,她说如果法律能保护她的话,她还会来这里么,她家人天天被催收电话给骚扰的,压根无法正常生活,工作没有了就算了,家里几十岁的父母天天被骚扰,亲戚朋友都看不起她,她去派出所报案要个说法,结果都说不归他们管,到最后不堪其扰,只能想着还钱,好有个正常的生活,于是一个人跑到上海滩的夜场拼命赚钱。这个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到最后明知道高利贷不合法还是要还钱的原因,因为对抗成本太高。现在很多线上高利贷被干掉了,进入了所谓超利贷的线下模式,我跟很多人聊过,他们的逻辑更简单粗暴,只要证明是个人,他们就可以放贷款,利息是借600还800,七天时间,也有借600还一千的,也是七天时间,你们自己去想想下,利息多高,对于他们来说,压根没有风控这个说法。他们就赌在催收的威胁下,两个里面又一个会还钱,就没有风险,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风控有什么意义呢?风控有用的前提是大家都在一个规则下玩,离开了这个规则,谈不上风控这个说法。所以我为什么评价所谓持牌机构其实是没有意义的,除非你明确规定,不持牌机构就不能放贷款,放了就搞死,否则最后的结果就是持牌和不持牌竞争一定是被不持牌的搞死,正规被野蛮搞死是常态,你要让正规机构能活前提是社会法则健全。其实这里面很多人都说高利息不违法,其实,说反了,高利贷在全球其实都是个罪,明显违法,唯独中国不是,中国只是说高利息不受保护,却没有说高利贷有罪,相比之下,西方国家都明显把高利贷列为罪名,而且还是重罪。从历史沿革上来看,早在古希腊,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600年间,就颁布法律规范利率。古罗马在公元前443年规定利率不得超过8.3%;公元前88年,将最高利率提高到12%。公元前27年—395年的罗马帝国时代,利率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放贷人与借款人之间协商之后确定,法律并没有明确限制,民间利率一般在4%—12%之间。当时的利率比较奇特,如果提高利率,不是提高到15%或16%,而是24%或48%,即12的倍数,这大概与罗马数字的表达习惯有关。外国对高利贷的认识大多数与宗教有关。多数宗教认为,利息收入不是劳动所获,是剥削他人的劳动成果,是罪恶的。1275年,英王爱德华一世颁布了《犹太人法令》,认定犹太人收取利息非法,根据该法令,300名犹太人被绞死,其他犹太人被驱逐出境,他们的财产被没收。 1311年,教皇克雷芒五世规定,放贷收取利息是异教行为,于是,废除了所有允许收取利息的法规。进入16世纪,随着分工的细化和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人们对利息又产生了新的认识。假如没有利息,有钱人就不愿意把钱借给别人,这样的后果就是使货币的使用效率降低,经济的发展变得滞后。允许收取利息有悖教义,而不允收取利息,则需要资金的人又很难获得贷款,经济发展与宗教文化再次发生激烈的冲突。 1542年,英王亨利八世颁布了《反高利贷法案》,允许放贷人收取一定比例的利息,但有最高利率限制。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天主教对利息解禁,允许放贷收取利息。在当今时代,一些国家仍然严格遵守宗教关于利息的制度,严禁高利贷,不得收取任何利率的利息。有些经济体是允许借贷利息存在的,多数国家都有利息的相关法律,来限制利率的最高额度,借贷的利率超过最高额度就构成高利贷。高利贷属于非法,如果利率超出法定最高利率非常多,则构成严重的刑事犯罪。在美国,反高利贷法是属于州法律,各州来规定各自的最高利率。美国有的州对高利贷的认定,消费者和企业有不同的标准。比如,新泽西州的法律规定,个人贷款利率超过30%认为是高利贷,而企业贷款利率超过50%才会被认定是高利贷。另外,美国联邦政府还有《反欺诈腐败组织法案》,这个法案规定了,如果利率是各州利率的两倍以上,不管是金融机构借贷还是民间借贷,都构成“放高利贷罪”,这属于联邦重罪。美国法律还规定,如果放贷人索取的利率比规定的最高利率还多的话,则该借贷合同将被视为无效;如果借款人不偿还借款,放贷人则没有追索借款人偿还贷款的权利。美国各州的法定最高利率有很大的差别,大多数是在10%左右,比如阿拉巴马州为8%,伊利诺伊州为9%。有的州根据贷款性质和类型以及贷款额度的大小,得出了不同的最高利率。为了防止变相高利贷,美国联邦法律规定,利息包括费用,判定一笔借贷利率是否超过法定最高利率,还要把放贷人收取的各项费用如管理费、手续费等加到利息里。澳大利亚的两个州也有反高利贷法。各国对高利贷的管理与美国的基本相同,只是法律规定的合法利率的上限有些差异。英国在1660年也颁布的《反高利贷法》规定,最高合法利率是6%,但在19世纪,英国将《反高利贷法》废除了。现在,英国虽然没有反高利贷法,但银行利率由于市场化,在供求关系的制约下,也很难形成“高利贷”。对于国内目前的现金贷国外也有所谓“合法高利贷”,也叫做“高成本信贷”。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发薪日信贷”就是高成本信贷的一种,这是一种“快速小额短期消费贷款”,贷款额度不超过税后工资额,申请即得,非常快速,大多数情况下都不需要证明和担保,要求到下一个发薪日立即还贷。发薪日贷款的月利率一般在20%左右。发薪日信贷必须经过法律许可,信贷公司必须注册领取执照。当然,有的国家把发薪日信贷列入高利贷范畴,属于非法。借款人到发薪日信贷公司申请贷款,交验工资单或银行账户证明,有的不需要提供任何证明,只要把贷款额度和利息及管理费总额写张远期支票交给信贷公司,就立即拿到贷款。美国借贷法定最高利率虽然由各州法律规定,但联邦政府并不袖手旁观。2006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法律,对军人的任何借贷年化利率不得超过36%,因为美国军人工资普遍较低。英国的发薪日信贷业务发展很快,2008年的贷款总额在7亿—9亿英镑之间,共有230万—300万笔贷款业务。2009年,英国有2000多家街面发薪日信贷营业所,共有120万人获得该项贷款410万笔,贷款总额为12亿英镑,平均每笔贷款额度为293英镑。在申请发薪日贷款的人中,年收入低于25000英镑的人占67%。英国对小额贷款管理非常严格,公平贸易局经常在客户中进行调查。2008年4月到2009年3月,公平贸易局收到了3656份投诉,34家信贷公司因经营中存在违规问题被吊销执照。加拿大用反高利贷法律约束发薪日信贷业务,利率不得超过60%,超过了即触犯了刑律,会受到刑罚处罚。加拿大各省也有自己的法定最高利率,但省的法定最高利率不得超过联邦法律规定的最高利率。所以从全球来看,都有非常明显的规定,必须对利息上限进行约束以及借贷总额进行两个约定,以避免群体性危机的出现,从而导致社会动荡,显然中国的现金贷都在这两方面都被突破了。借贷总额如何不被突破,我个人感觉央行是有责任的,央行完全有能力可以借鉴银行征信系统的模式把所有借贷人的借贷信息加入征信系统内,但是现实是没有并没有,当然这里可能有一些技术方面的难题,但是这个方向是必须坚持的,完全可以把不列入征信系统的借贷行为列为无效,逼迫放贷机构加入征信体系,从而随时可以监控个人贷款规模的上限,然后不承认非法放贷的结果,自然可以解决类似的问题。至于非法暴力催收这个行为,必须予以打击。事实上绝大部分的贷款为什么要非法暴力催收是因为他们本身就不合法,自然只能通过不合法的方式进行催收。我们必须坚持法律为社会底线的行为,一旦借款人无法归还资金,那么完全可以通过法律诉讼的方式进行,但是显然这种诉讼途径,对于放贷平台而言,压根不可能进行,因为他们的利率明显超过了法定标准,自然带来的结果就是不可能合法进行。从商业角度逻辑来看,催收其实只能加剧市场的恶化,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还不起钱的时候,你再怎么催其实都是还不起钱,你只能逼迫这些人变得更坏,去别的地方骗钱来还你钱,让这些人进一步沉沦。我之前提过那些人去夜场上班,或者去银行套取信用卡还网贷,都是因为被催收逼迫的结果,所以催收会进一步加剧市场的好人变坏,催收只能解决赖的问题,就是有钱不还的问题,而现实中,这些人你用催收又不划算,所以你都转到那些丧失还款能力的怂人头上,欺负他们,让他们变坏。我一直觉得欠缺能力的人,你应该是债务和解,而不是债务催收,催收是让原本本来就很不好的群体进一步变坏的加速器,这块在国外为什么受到严格管制就是因为如此。总体而言,我认为现金贷的监管,只要约束以上三点就可以了。但是这里面所有的问题核心难点在那里呢?在于小额借贷的利息是否适用36%,这个其实是可以讨论的。因为为什么是36本身就是个很有争议的命题,凭什么是36呢?到目前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这个36是怎么的出来的,基础逻辑是什么?我个人感觉这个完全可以结合实践去讨论出一个更合乎市场的利息出来,既能解决一批用户的着急贷款的问题,也不给社会带来普遍性的问题的前提下寻找利息平衡点,在这个点寻找到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大量没有风控能力的公司自然会因为能力问题或者利润问题就会退场,然后给予那些留下来的企业更多的空间和机会去真正意义上做一些事情,然后慢慢培养出合乎中国国情的金融科技公司,否则就都是扯淡的事情。第四点,现金贷的监管问题带来的反思。我一直在说我们的监管其实真的是需要反思的,结合之前的所有政策法规业务出台,每次政策的出台都伴随着一批平台和群体的死亡相伴随,我们每次都是非要出了一堆事情之后才会迎来监管,虽然这样的监管的成本可能最低,但是社会代价是不低的。每次都是以极大的群体性危机爆发之后才迎来了所谓的纠错的监管,根源在那里?这个很值得反思,我在股灾之后写过一篇文章,我说在中国业务刚开始的时候都是各种支持,鼓励,扶持创新,然后慢慢的鼓动人家爬上了五千米的山顶,然后人家在你的鼓励下走到了高山顶上的时候,你这个时候突然跟人说,不行,你这个是违法的,你必须在一个星期里下去。你妹的,你好不容易让人用了大半年爬到了山顶,让人必须在一个星期里下山,那人家只能跳崖了,还能怎么办呢?因为监管不管而野蛮生长,也必然因为监管开始管了然后就一夜死亡。这个循环往复在过去几年各行各业都是如此,代价的确太大了一些。我一直觉得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去杠杆要缓缓的去否则就是加速行业衰败的同时,留下很多社会问题,这些都不是一夜之间发个文就能解决的,这个循环的确不应该继续了,要么一开始就别让人家去做,要么就是慢慢的收拾场子,逐步的去掉杠杆,我想这么简单的道理,应该政府监管比我们还应该更明白才是。为什么总是如此循环呢?每次碰到这种事情,就让我想起我去年在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的年会上的演讲的最后一段话,让我真不得不怀疑,政府是不是故意这么做的,本质目的都是为了消灭中产阶级从而消灭流动性。这个说法估计会让很多人难以接受,但是的确带有很大的可能性。我把那个演讲稿的最后一段放出来,大家自己思考哈:现在很多人说是保守主义上台,自由主义受到挑战,怎么说呢。我感觉压根没有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现在其实只有实用主义。在经济迷茫时候,越是实际有效明确的政策越容易让民众追随,这个时候民众最讨厌的就是嘴炮,你们别叽叽歪歪说那么多,只要告诉我们怎么做就行了,越明确实际越有人愿意跟着。每天说一堆嘴上正确,但是实际大家都心知肚明不可能的事情,很容易让人失望。俄罗斯,日本,美国,欧洲都这样的背后其实恰恰反应的是经济情况的不如意,民众日子的煎熬。我上次在日本呆了一段时间写了一段话,我感觉我在日本身上看到了全球目前面临问题的症结:任何一个社会发展到最后必然面临一个压根无法解决的难题,就是中产阶级庞大以后对物质需求的不断提升和对自由的无边际追求。事实上全球都承载不了一个庞大的中产群体,因为社会资源是有限的,怎么可能支撑的了呢?同样,社会管理也是有成本的,自由也必然是有限度的,不可能没有边际的延伸,最终就会碰到瓶颈无法突破,社会就停滞,矛盾就会激发。这个时候,不管政府还是民众是否愿意,都会出现一个情况就是中产返贫,无非就是主动和被动的问题,过程是渐进式的还是断崖式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复杂。很多国家其实采取政府主导的渐进式方式,利伯曼的书说工业革命之后的英国就是一个不断消灭和培养中产的过程,当把中产阶级都搞得没钱了,他们就又开始积极发展。我感觉现在也真有点像,消灭中产第一个手段是加税,第二是通货膨胀,第三是给你机会,让你觉得哪里都有钱赚,结果发现到处都是坑,其实,我可以看见未来几年一定是违约的开始,大量违约的背后,都是一批又一批中产的倒下。所以,我个人感觉未来放在中产面前最大的问题不是如何赚钱,而是如何保护好你手里的钱的问题,如何让你在未来收割中产的过程中能活下来的问题,这个时候,我的建议是一定要保护好你的流动性,等别人都倒下了再去找机会,绝对比现在就到处去找机会活得更好。以上为江南愤青在现金贷闭门会议上的演讲全文。如果您希望跟江南愤青作进一步交流,请加江南愤青个人微信号(ID:anna91968),或者关注江南愤青的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昵称:扯淡堂)。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冰安共享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本人有丰富的综合领域写作经验。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七天贷会上门催收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