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板底是什么意思啊?

工程造价分区
请教:板面筋与板底筋指的是什么?
请教:板面筋与板底筋指的是什么?
有什么区别?谢谢!
有什么区别?谢谢!
申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请使用文明语言进行专业交流,恶意灌水将受到惩罚
请先 ,再评论!
8-1(商易宝)
8-2(英才网)
8-3(媒体广告)
(非工作时间)
(内容侵权举报)正在初始化报价器大芯板沉底做面是什么意思?夜儿74835你好,据我了解:
细木工板俗称大芯板,是由两片单板中间胶压拼接木板而成,是装饰装修用人造板的主要品种之一,不太好,因为大芯板硬度不够。
热门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查看更多21222324252627282930板底加肋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板底加肋什么意思
我有更好的答案
就是在底板上面加上肋板,增加稳固性能的。为增加板的刚度,要在板的一侧增加一些小梁。这样配筋后浇注的钢筋混凝土板,就叫做加肋板。如果肋的条数多,则叫做密肋板。因为在板的受拉一侧,小梁是凸出的,故叫做肋。肋板如图:
采纳率:56%
来自团队:
就是在板底加几道垂直于板底的板(在两侧加)
加肋就是在板底两边加个三角行的段面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资料]简述梁平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资料]简述梁平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可爱的梁平--地方教材_梁平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6,426贴子:
可爱的梁平--地方教材收藏
乡土梁平可爱的梁平--地方教材 前言前
言梁平是渝东北一颗璀璨的明珠,历史悠久,于西魏元钦二年(公元553年)建县,史称梁山,至今有1450余年的历史。这里山清水秀,梁山八景、百里竹海、龙溪河等胜景让人流连忘返。这里物阜民丰,梁山柚、虎蜜柚、袁驿豆干、平川翠茶、野生甜茶、礼让豆筋、张鸭子、大观白酒、黄裱纸等特产,闻名遐迩。这里群英辈出,有继孔子绝学的注易大师明代理学家来知德,有明末清初精神领袖得道高僧破山禅师,有闻名全国的画坛怪杰竹禅,以及后来的革命家、科学家、艺术家、专家学者,星光灿烂,令人景仰。梁平人民缔造了源远流长、多姿多彩的高梁文明,文化艺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双桂堂是西南佛教祖庭,位居西南丛林之首;“梁平四绝”中的梁山竹帘被誉为“天下第一帘”,梁山年画是原四川三大著名年画之一,梁山灯戏渗透周边鄂、湘、闽、粤等13省数百县的几十个剧种,梁山癞子锣鼓以其风格独特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梁平文峰塔“隔天只有一尺八”,是全国第二高石塔;……石窟艺术、石雕木雕、碑文石刻、梁山川剧、皮影木偶、蓝印花布、挑花刺绣、花纸剪纸、梁山竹枝词等百花齐放,先贤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梁平文化是梁平人民智慧、思想和情感的结晶,其丰富的内涵是培养广大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优质土壤。作为华夏文明的组成部分,梁平文化既传承了华夏文明又形成了自己的地域特色。我们编写这样一本小书,就是要带领同学们走进我们的家园,游览家乡的山山水水,观赏祖先给我们留下的璀璨文化,感受家乡的历史文化底蕴,增强作一个梁平人的自豪感。有位哲人说过“爱祖国与爱家乡是一致的。离开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是空洞的,游离于爱祖国之外的爱家乡是对家乡狭隘的热爱”。我们深知梁平只是祖国的一角,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我们应该通过认识家乡进而认识祖国,由爱家乡进而爱我们的国家。著名诗人艾青说得好:“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没有浓浓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作者是无法写出这样动人的诗句的。但愿这本书的编写能够为同学们在这个方面牵引一缕情思。梁平文化异彩纷呈,文化珍品美不胜收。本书采用教材编写体例将梁平发展史上最具代表意义的名胜、文物、人物、古镇、特产等作大致介绍。由于受字数限定,时间紧迫,资料收集有限,许多珍品挂一漏万。在编写过程中,红旗中学退休教师李克明先生毫无保留地为我们提供了多年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并不顾年事已高,政协文史资料编务繁重,积极参与了该书的编写工作;梁平中学退休教师蓝振中先生也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部分资料。我们还参阅了《梁平县志》《梁平县文化志》《梁平县教育志》《政协梁平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礼让中心小学校本教材》等图书和网络上的相关文字,借用了有的内容。在此,我们对两位老先生和这些图书资料编写者们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诚挚的谢意。本书编写者:第一章山川风物——任德伟;第二章人杰地灵——刘宗泽、李克明;第三章展望明天——李世龙、王玥;插图:年画由莫绍萍、刘勇提供,其余作品来自梁平县摄影家协会或网络;全书由任德伟统稿。编写这样的地方教材,对我们来说,尚属尝试阶段,其中一定有诸多的不足或遗憾,希望老师和同学们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得以完善。黄锦山2006年12月
智联梁平信息网,是权威的行业招聘平台.提供全国真实可靠的各行业招聘信息.要招聘,找人才,就来智联招聘.24小时极速反馈,立即登录填写简历,快速找到好工作!
山川风物                  --梁平县教育科学研究所 任德伟 第一节
地理概况梁平县位于重庆直辖市东北部。县境地跨东经107°24′——108°05′,北纬30°25′——30°53′,幅员面积1892.3平方千米。东邻万州区,西连四川省大竹县,南接忠县、垫江县,北倚四川省开江县。西距重庆主城区188千米,东距万州区60千米。全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偏少,常年平均气温14—18℃,常年日照时数1336.42小时,年无霜期250--300天,年降雨量毫米。全县辖25个镇8个乡,315个行政村,23个社区,有人口88万。境内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9个约200人。地貌特征
梁平是一个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山明水秀,竹茂松青,平川坦荡,景色宜人的好地方。它的地貌由于地质构造、地层分布和岩性的控制,以及受水文作用的影响,呈现出“三山五岭,两槽一坝,丘陵起伏,六水外流”的自然景观,形成山、丘、坝兼有而以丘陵为主的特殊地貌。境内有东山、西山和中山,均呈东北——西南走向,属大巴山脉,平行排列,互不衔接,海拔221—1221米,面积606.5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32%。东山(黄泥塘背斜)和西山(明月峡背斜)因山顶出露的嘉陵江组灰岩被水溶蚀成为狭长的槽谷(在东山为太平槽,在西山为百里槽),两翼须家河组沙岩相对成为陡峻的山岭,故为“一山两岭一槽型”。中山(南门场背斜)顶部未出露嘉陵江组灰岩,无溶蚀现象,仍保持“一山一岭型”。在三山之间分布着许多起伏不平的丘陵,东南和东北为深丘,中部和西北部为浅丘,面积1184.9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62.6%。在沿河两岸有小块冲积平坝;在县境中部,东、西两山之间,有一块由古代湖泊沉积而形成的平坝,地势平坦而开阔,面积100.9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5.4%,海拔450米,相对高差约10米,是川东第一大坝。此平坝与垫江、开江平坝区相连接,形成于更新世中纪以后。松散物质从梁平经龙门、任市至开江断续分布。县境内的地势高出邻县,宛如一大台地,亦为溪河发源之地。龙溪河、波漩河、新盛河、普里河、汝溪河和黄金河等6条主要河流迂回于平坝浅丘之间,河床狭窄,分别流入万州、忠县、垫江、开江和达川。县东部主要由东山和高丘两大地貌单元组成。丘陵受长江水系影响较大,切割深而狭窄,造成深丘河谷地貌。东山因较为强烈的地质内营力作用,岩石倾角度大,地势陡峻,山叠岭崇。全县最高处为东山窄垭口左峰,海拔1221米;最低处为联丰汝溪河出县境处,海拔高度221米。县中部是龙溪河上游高滩河,切割较浅,基本保留了浅丘地貌和由古代湖泊沉积经冲积物填充而形成的大坝。海拔高度450米,中山主峰黑天寺海拔1009米。县西部地势比中部稍高,受水系作用小,切割不深,保留了原始浅丘谷坝和小部湖积平坝地貌。西山主峰狐狸嘴,海拔1180米。山
梁平山脉为川东褶皱带的一部分,由背斜构成,特点是地势高,起伏大。山麓海拔500米,山岭海拔900—1200米,槽内海拔700—800米。山的上部森林覆盖一般良好;山的中下部红层地带天然植物少,表层浅薄,风化严重,一遇暴雨山洪常常造成大量水土流失。槽内土壤多为矿子黄泥土,有机质含量稍高,一般在2.5%以上;山脊土壤多为冷沙黄泥土,有机质含量1.8%以上;山坡上中段为扁沙黄泥土,有机质1.5%以上;中下段为暗紫色土,有机质2%以上。这些土壤由于受水文气象和地形的影响,一般冷浸,含磷少。坡地水土流失严重,质地冷、薄、沙、瘦。半山坡一带,原有森林遭到破坏。东
亦名南华山,万州境内称铁凤山,忠县境内称精华山。山脊由铁门乡黄地垭进入县境,经高山冲(1073米)、菩萨顶(1061米)、响鼓岭(100l米)、窄垭口(122l米),延伸至曲水乡黑炭沟,再进入万州境内。背斜轴线全长50千米,宽10千米(用海拔500米的等高线测量)。北面高,坡度缓,深、浅丘连成一片;南面低,坡度大,地势险峻。山间夹一内槽即太平槽,长32千米。溶洞和落水洞发育,并有残丘、地下暗河出露。东山轴部遭到破坏,山脊两侧砂岩挺拔,形成单面山,沟谷切割深而多呈“V”型,常有瀑布、崩溃等现象。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9座。中
清嘉庆《梁山县志》称为高都山,“峰峦迤逦百余里”。它位于县北,居东、西山之间,隆起于仁贤镇白鹤岩,至复平乡张飞山入开江县境,背斜轴线全长26千米,宽3—5千米。最高处黑天寺海拔1009米。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2座。山脉东高西低,东边坡度大,地势险峻,西边坡度缓,深浅丘连成一片,属深丘陵间山地。地质构造属侏罗纪重庆岩层。西
亦称明月山,在大竹县境称东山。西南自回龙镇鹞子岩进入梁平,经罐子山(海拔1050米)、狐狸嘴(1180米)、小尖子山(1051米)、大石包(1081米)、尖峰山(1000米),再延伸至新盛镇黄鼓楼出县境。背斜轴线全长50千米,宽8.5千米。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12座。主峰狐狸嘴为县内第三大高峰。西山山岭交错,蜿蜒起伏,山间夹着平坦延伸远、宽100--500米的百里槽。落水洞和溶洞发育,地下水丰富,西山轴部遭到破坏,山梁两侧崖石壁立,形成单面山,沟谷深邃而呈“V”型。河
梁平处于长江干流与嘉陵江支流渠河的分水岭上,地势高于四周,为邻县溪河发源地。县内主要河流有龙溪河、波漩河、新盛河、普里河、汝溪河、黄金河共6条,支流384条,全长809千米。平均河网密度0.43千米/平方千米,年径流总量105627万立方米,年均流量33.5立方米/秒。龙溪河
发源于西山文家沟,汇合小沙河、七间河等大小支流158条,流经明达、新华、礼让、仁贤、五一、和林、平都、云龙、同心、太平等地,在太平陈家沟出县境流入垫江县。主流长60千米,平均宽度35—40米,水深3.5米,流速0.3米/秒;支流长299千米。主要支流有:小沙河,发源于高梁山菩萨顶下山沟(天竺),经城西、安胜,在仁贤镇沙河村周家湾汇入主流,长24千米;汇集二级支流29条,长19千米。七间河,发源于下安丰猎神庙村桐子园,经天生、梨子、聚奎、荫平等地,在同心的两汇滩注入主流,长52千米;汇集二级支流45条,长3l千米。年径流总量44408万立方米,年均流量14.08立方米/秒。波漩河
发源于西山狐狸嘴,经大竹县境又流入梁平县,汇合袁驿河、平滩河等61条支流,向北流入达川。主流长17千米,平均宽度40米,水深2米,流速0.3米/秒;支流长103千米。主要支流有:袁驿河,发源于七星镇双河村大星槽,经袁驿、响滩、碧山等地,在楚家河坝汇入波漩河,长26千米;汇集二级支流50条,长29千米。平滩河,发源于大竹县观音前锋村,流经七星镇平滩村、清平高洞岩及碧山,在黄家桥注入波漩河,长17千米;汇集二级支流7条,长7千米。施家河,发源于竹山镇新民村,流经虎城镇长沙村、聂家村,在波漩柳平村注入波漩河,长36千米。年径流总量15760万立方米,年均流量5立方米/秒。新盛河(明月江支流)
发源于西山河源村,汇合文化河等17条支流,向北流入开江县。主流长16千米,支流长35千米。主要支流有文化河,发源于合兴镇大梨树,流经合兴、城北、文化、新盛等镇乡。在新盛镇联盟村注入新盛河,长19千米。年径流总量9811万立方米,年均流量3.11立方米/秒。普里河
发源于东山响鼓岭,汇合白洋河等12条支流,向东北流入万州。主流长27千米,支流长29千米。年径流总量8695万立方米,年均流量2.76立方米/秒。汝溪河
发源于东山南麓万州孙家槽,在分水流入梁平曲水乡桐坪村,经福禄、石安等镇在双河口出县境流入忠县,长35千米,平均宽度15米,水深0.4米,流速0.3米/秒。汇集蟠龙河等支流81条,支流全长69千米。年径流总量15568万立方米,年均流量4.94立方米/秒。黄金河
中支发源于东山蟠龙镇,由槽内暗河流出,到同心场成为明流;东支主流发源于柏家镇九股村,流经龙江、紫照等地,在油桥村出县境流入忠县,长20千米。汇集双新河等支流55条,支流全长82千米。年径流总量11385万立方米,年均流量3.61立方米/秒。
第二节 名山胜水 (一) 梁平有山有水有平地,有花有鸟有树林,钟灵毓秀,溢彩流芳,风光旖旎,景色宜人,加之历史悠久,文物古迹甚多,美丽的胜景和人的灵气交相辉映,造物主和前人给我们留下了“梁山八景”“百里竹海”“龙溪河风景游览区”等一幅幅令人流连忘返的优美画卷。“梁山八景”由高梁耸翠、古洞蟠龙、崖泉瀑布、石马归云、垂云北观、万石耕春、赤牛卧月和福利钟文等景观组成。它们是梁平山水与人文结合,在1450余年历史中逐步形成的各具丰姿的奇观。如果能用令人沉醉的“红高粱”来比喻梁平山水中“百里竹海”“龙溪河风景游览区”等这些现代发现并开发的自然美景,那么,“梁山八景”自然就是梁平人民深感骄傲和自豪的“窖藏茅台”,历久而弥香。需要说明的是:这“梁山八景”中,“垂云北观”和“万石耕春”两景都是人造景观,分别是因“垂云楼”和“万石楼”而得名。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五月二十九日,日寇飞机空袭梁山,滥施轰炸,遍投燃烧弹,市街化为灰烬,垂云楼、万石楼同被炸毁,巍峨璀璨的古代名胜,毁于一旦,至今梁平父老犹痛忿难忘。“梁山八景”至今只有高梁耸翠、古洞蟠龙、崖泉瀑布、石马归云、赤牛卧月和福利钟文等六景还依稀可见当初的倩影。高梁耸翠 位于梁平县东山中段。根据明代文学家曹学全《蜀中名胜记》记载:“(在)县南20里,邑名高梁,又谓之都梁,皆因山也。”传说2300多年前,战国末年的庄子曾经在山上读书并写作《南华经》,因此又名南华山。高梁山海拔1061米,其山势雄伟挺拔,菩萨顶是它的最高峰。它一年四季,满山苍松,青翠欲滴,景色特美,所以成为“梁山八景”之首。南华山(高梁山)的历史,根据传说和有关资料,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清代诗人姜嘉佑《咏菩萨顶》诗前有序云:“是山向结精舍,经献贼(封建文人对张献忠的蔑称)而毁,雍正间,有僧于(山)顶得铜如来一座,光彩射人,复建茅(庙舍)奉之。”这说明南华山顶很早以前就有寺庙,被明末张献忠带领的农民军毁坏,清代又才重新修建庙宇。清代另一诗人邵为鉴的《咏菩萨顶》诗中有“……醉卧苍苔,斜枕白日,庄生一梦蝴蝶酣,遽遽化作游仙客。”诗人在这里写的是与老僧共饮,醉后昼卧,梦庄生化蝶一事。这是因为诗人游山时,探察过庄生读书遗迹,才会“醒有所思,卧有所梦”。庄子读书南华山的传说在梁平至今仍有较大的影响,今天南华山下有南华村(属蟠龙镇),县城南门有南华洞,过去有南华医院、南华医校,县城扩建时南门新街名南华路。庄子是否读书南华山,在南华山写作《南华经》,到今天已经无处查考了,但刘禹锡说得好“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何况南华山是巍巍一座高山,它一经附上庄子伟大的灵魂,再加上前人吟咏的诗文,高高的南华山就带上了迷人的色彩,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菩萨顶上清代修建的寺庙,位置在南华山最高的山顶上(即今空军雷达站架天线的地方)。庙的规模很大,四周有高大的围墙。进山门是两重雄伟的大殿,两边是和尚居住的精舍,右上方耸立着两层高的六角佛楼,雄伟壮观。据老人回忆,每年四月八,菩萨过生日,本县和邻县都有成群结队的香客,三步一拜,九步一叩,到这里来给庙里神佛送上大烛(水桶粗的蜡烛)。那时,单单来游玩看热闹的香客也极多。白天,庙里唱木偶戏,晚上演“灯影子(皮影戏)”,十分热闹。50多年前菩萨顶大庙,在高高的山顶上,朝迎旭日,暮送夕阳,东山两面半个梁平的人民都能见到它雄伟壮观的仪容。可惜的是解放初,反封建迷信,开始拆庙,它只留下断垣残壁,供后来的人们追思它昔日的繁华。解放后,菩萨顶的庙宇虽然遭到毁坏,但是,值得庆幸的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东山林场就着手封山育林,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更加大了力度。如今满山青松,十分爱人。当你来到菩萨顶上,笑脸迎人的青松陪伴你,呼呼山风、阵阵松涛欢迎你,使你忘记尘世的烦恼,静心欣赏美景。置身山巅,饮雾披云,大自然的馨香,会令你陶醉而流连不已。寺前远眺,四周数十里的山山水水尽收眼底,山脉起伏,森林莽莽,若蛟龙在林海中嬉戏。遥望东南,从蟠龙山抬头的外山,迤逦南伸。在南段,你会想到,梁忠古道上老林口下面的青山绿水滴水岩;在北段,你会想到,“百步梯”国道旁气势奔腾的“崖泉瀑布”和曲折幽深的“蟠龙古洞”。如遇大雾天气,你会看到菩萨顶下太平槽里浓雾弥漫,翻滚涌动,恰似大海波涛。那突兀于雾中的小山峦,又恰似蓬莱仙岛,美不胜收。转过身来,再看梁平大坝,梁平新城就在脚下。新建的高楼大厦,虽是影影绰绰,却是气势恢宏,规模庞大。那渝东第一的梁平大坝,四季景色都很迷人。冬春之时,冬水田蓄满了水,整个大坝恰似汪洋的湖泊;坝中竹林掩映的点点农舍,又似湖泊中竞渡的小船。夏天,秧苗青翠,大坝成了无垠的绿色地毯;秋天,稻谷成熟,全坝都铺满了黄金。这个时候,你不能不被梁平山水的美折服。难怪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梁山县令鲁庆在诗中这样赞道:城南佛寺踞山巅,十里危坡达洞天。 俯看尖峰当半岭,遥看飞瀑出平川。烟中树色云连郭,水畔人家屋似船。 面面奇观经指点,凭栏纵目一超然。东山国家森林公园 “高梁耸翠”这一著名景观于1992年11月由原四川省林业厅批准建立四川省东山森林公园。1998年11月经重庆市林业局同意更名为重庆市东山森林公园。日由国家林业局批准为梁平东山国家森林公园。公园规模1006公顷,位于318国道1916千米处,距渝梁高速公路出口9千米,距梁平县城8千米。公园地处渝东北部暖湿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最高温度29.3℃,最低温度0.5℃,年平均气温14℃,年下雪2—3次,积雪时间10天左右,最热月份5—8月,平均温度27℃。公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公园风景秀丽,环境优美,共有自然、人文景观37处,其中自然景观17处,人文景观20处。主要自然景观有菩萨顶日出、城南雾色、滴水崖、裤裆地、小龙池、大垭口等,集山、水、塔、林、峡、洞等各种自然景观于一体,具有“雄、奇、秀、幽、野”的森林旅游特色。主要人文景观有菩萨顶、观景台、雷达、净水寺、四方碑、碉楼等,集寺庙、摩岩造像、传说、古寨、现代军事科学设施、园林建筑、游乐设备等于一体,具有较高的观赏、历史研究、科学文化及艺术价值。其它人文景观如微波站、地测塔、卫星电视差转台等,具有科普、观赏价值。公园动植物资源丰富,动物有兽类10余种,爬行类10余种,以及大量的森林昆虫,鸟类108种,其中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腹锦鸡等;森林植物有135科492种,开发和观赏价值较高的有马尾松、杜仲、水杉、枫香等,其中有市一级保护植物水杉,二级保护植物杜仲等。东山森林公园主要依托森林自然景观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动植物资源,经营森林旅游开发,发挥森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项目开发以来,累计投资460万元,建成了东山宾馆、东山娱乐城、东山招待所、东山游乐场,修建了停车场,扩建了蓄水池,添置了地面卫星电视接受系统和林区旅游设施,还培植了银杏园、桃园等。已对外经营餐饮、住宿、OK厅、美容美发、茶园、弓箭射击、飞镖、儿童游乐、旱地滑冰、林区游览观景等服务项目;可同时接待200人以上的会务活动,初步形成了集食宿、游乐、购物于一体的国家级森林公园。为把公园建成避暑旅游、科普考察、参观学习、商务往来的理想场所,政府拟投资2579万元,开发旱地雪撬、度假村、狩猎、索道、游道、农业综合开发、迷宫、高空挂钩滑翔、娱乐等旅游项目。
古洞蟠龙 蟠龙洞所在的地方叫蟠龙山,山因洞而得名。它位于梁平县蟠龙镇境内,距县城12千米。蟠龙镇地处东山中段偏北,东山属石灰岩岩溶地貌,又名喀斯特地貌。这种地貌,溶洞和地下暗河多,沟谷切割深,呈V字形。地面往往石骨嶙峋,奇峰林立,而地下水却汇集到大溶洞泄出,成为河流瀑布。这种大自然天工形成的奇特山水造就了“梁山八景”中最壮丽的两景,即“古洞蟠龙”和“崖泉瀑布”。这里地理位置优越,通过这里的是梁山东大路,是一条古国道。它开通于两汉时期,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当时无论国道、省道,蟠龙镇的百步梯都是必经之地,于是南来北往、东出西进的达官显宦、骚人墨客,络绎不绝。有记载可查的,路过这里的名人就有东汉大学者蔡邕,三国名将赵云,唐代文学家韩愈,宋代大诗人苏轼、陆游、范成大、魏了翁等,明清时代则更多。这些过往的名人,被巍峨险峻、奇特美丽的自然景观吸引,饱览山水之余,歌之咏之,便留下了众多美妙的诗文和名胜古迹。两千多年来,逐渐形成了两景区的众多景点,成为梁平自然山水与人文融合的一颗灿烂的明珠。蟠龙洞 由三个主洞组成。这三个主洞呈不规则的品字形。水洞最低,干洞位于水洞左上方10米左右,而玄音洞又在干洞右上方10来丈高的石岩上,恰在水洞、干洞中间。《梁山县志·山川》云:“蟠龙山,县东三十里许。洞(干)口内,石云(钟乳石)自顶垂下,距地二寸许,俨若流云从空坠下。”蔚为壮观。古时“广泽侯”曾题匾额悬于洞口。《览胜》记述:“洞中二石如龙状,首尾相蟠,顶有石髓(钟乳石)垂滴不绝,深邃处有龙潭,祷雨则应,旁有喷雾崖。”“洞有二石,若蟠龙,卧于水中,鳞甲如生,水可涉足。”《万有文库》第一辑《古今地名大辞典》又载:“(蟠龙山)孤峰秀杰,突出众山之上,海拔720米,下有二洞,洞有二石呈龙状,故名蟠龙洞。”从前人的这些描述中,我们不难理解蟠龙洞得名的由来。蟠龙洞的水洞洞口很低,宽两丈左右,长年流水淙淙,清澈透明,富有神秘色彩,至今还没听说有人探察过。玄音洞进门即有一块宽如厅堂的平地,进洞百十步,沿左壁支洞斜上,在山的悬崖有一洞口,令人豁然开朗。站在洞口,观山望景,别有情趣。蟠龙洞的主洞是干洞。洞门顶书“孤峙秀杰”,有巨乳石悬垂,其形酷似“龙舌”。洞道蜿蜒曲折,深奥莫测。洞中钟乳石千姿百态,或悬吊于上,或耸立于下,洞顶之水,不时流滴,叮咚有声,游人宛若走进了龙王爷的水晶宫,别有一番趣味。沿两蟠龙的浅滩,再前进就可看到“龙心”“龙肺”。洞内景点较多,“金盆”“鸭儿滩”“将军柱”……美不胜收。在将军柱偏上的地方有一个支洞,据说当年蜀将张卞就在这里修炼,“将军柱”的名称即由此而来。一般游人多在“将军柱”前一块如床大石的地方止步,这里距洞口已经五、六丈,也就是汉代著名学者蔡邕所说“至龙床四百步”的地方。据县志载,历代文人骚客多汇于此。赏景诗,尤以明清两代为多,现洞内残存有历代游客的碑石和题词。明代王嘉言诗云:“……玉笋初惊眼,灵床忽盈胸。有泉常汩汩,无雾亦蒙蒙”他生动地描绘出龙舌、龙泉、雾霭等景色。明末徐应侯在诗里又这样写道:“闻说山幽洞更幽,迤逦环山三里路。洞中爽气扑人来,洞口古树双虬护。到洞列坐残暑消,石经剥蚀碑文蠹。曾有孤槌挂半空,内流石髓如珠露。多招火焰(把)穷其奇,暗窟窈邃人惊怖。出问父老历七重,未能穷阅尚无数”。这首诗描绘整个洞景:洞的走向不是径直,而是迤逦环山约三里。两棵古柏护着洞口,洞内凉爽宜人,到此暑气全消,原刻石经碑文剥蚀了,只有龙舌头还挂在半空中。泉水象珍珠般流淌。为了穷其奥秘,找来很多火把慢慢向里探索,更感到洞的奇幻、幽深和险奇,每每使人惊惧。结果走了七进险要,还是未走到尽头。出来询问老乡,老乡答说:“七重不是尽头,还未走完”。这个“洞天福地”的深幽奇景,曾吸引得南宋诗人陆游留连忘返。陆游三访蟠龙洞 南宋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梁平古驿道蟠龙山段,重建百步梯上面的蟠龙桥即将完成。建桥首人及乡里管事者听说夔州通判陆游将要路过这里,喜出望外,决定请他踩桥并题写桥联。商量后,一面打探陆游的行程,一面加紧建桥的扫尾工作,并准备锣鼓、鞭炮等庆祝事宜。当陆游到达福禄坝住宿时,蟠龙桥的踩桥活动一切准备就绪。这一日,陆游来到蟠龙山下。只见前面青山耸峙,迭嶂连天,古树繁茂,遮天蔽日。脚下的溪水时而潺潺淙淙,传响空谷,如夜半鸣琴;时而奔腾汹涌,振声激扬,似催征战鼓。陆游顿觉浩气荡胸,神清智爽,不由得勒马缓行,拾级而上。刚进蟠龙山垭口,还未到蟠龙桥边,忽见对面河岸人流涌动,欢声笑语。当几个乡里的管事人说明事由后,陆游欣然答应。这时,鞭炮齐鸣,锣鼓山响。陆游高高兴兴“踩”过新桥,在桥头旅店稍事休息后,首人请陆游给蟠龙桥题联。陆游乘着兴致,命随从取出文房四宝,浓墨饱蘸,不假思索,欣然命笔于桥头石壁之上:桥锁蟠龙,阴雨千缕翠;    林栖鸣凤,晓日一片红。蟠龙桥上一时人头攒动,拥挤不堪,看陆游题写对联的人们无不拍手叫绝。当时围观的有个姑娘,看了这副联语,称赞之余,却说:“只是……”,便被一老头拉走了。陆游随从看到了这个细节,晚上在梁山县城住店后告诉了陆游这件小事。陆游听说后,不由沉吟起来,“想不到这山村之中还有如此奇才的姑娘,难得!我非见她一面不可。”再说这位姑娘名叫英姑,年方二八,早年丧母,父女俩以打柴为生。后来家中失火,无处居住,便以三国时蜀中大将张卞隐居的蟠龙洞为家。虽然家境贫寒,食不果腹,但父女俩却读书成癖,常常挑灯夜读。山民百姓自豪地誉之“蟠龙二杰”。英姑的才学又胜过父亲。她天资聪颖,学习勤奋,诗词歌赋,地理天文,无不通晓,因此,名闻遐迩。太阳当空之时,陆游在地方官员的簇拥下,喝道而来。哪知父女俩听说陆游来访,躲进蟠龙洞深处,屏住声息,任凭外面大呼小叫,始终不予回应。陆游见久唤不出,大失所望,眼看天又将晚,只好怏怏而回。陆游对这事始终放心不下。次日早上,陆游脱下官袍,换上便衣,独自一人再次来到蟠龙洞。从上午等到下午,从下午等到黄昏,天色又渐渐暗下来,仍然不见英姑父女的踪迹。陆游压住焦躁,沉吟半晌,走进英姑父女的住所,找出纸笔墨砚,信手写出28个字:“龙为意蟠,洞府未然,不留空处,重见英山,求深何在,女才知返,姑怅去贤。”英姑窥见陆游已经出洞,便走回住处,见桌上28个字,文不文,诗不诗,仔细一想,前后拼凑,原来是首七绝诗:蟠龙重返为求贤,未见英姑意怅然。   才女不知何处去,空留洞府在深山。英姑父女见陆游如此谦虚诚恳,想到先前的误会,懊悔不已,决计明晨前往陆游处负荆请罪。第二天,英姑刚开洞门,发现陆游正站在门前等候,浑身已被露珠浸湿。英姑父女忙将陆游迎进书室,又慌忙来到灶房,取下山鸡野味,办了一顿丰盛的早餐。席间,陆游探问英姑对桥联的意见,英姑说:“恕我放肆。上联‘桥锁蟠龙,阴雨千缕翠’,大人算写绝了,无懈可击。下联‘林栖鸣凤,晓日一片红’,却不太完美。若把‘一片红’改为‘一声红’,岂不更妙?凤凰叫而旭日升,上呼下应,有声有色。‘一片红’的范围受‘片’字所限,气魄不大。而‘一声红’可是蟠龙山之红,也可是普天之下的红,其气其势,迥然不同。不知大人以为如何?”“妙哉!妙哉!”英姑一番言语,说得陆游眉飞色舞,赞叹不已。临走时,为了感谢英姑这“一字之师”,陆游临别取出两棵银杏种子,把它种在洞外的蟠龙寺前以作纪念。蟠龙寺与古银杏树 从蟠龙洞出来,是蟠龙山和宝珠山之间的一块几千平方米地大的平坝,蟠龙寺就建在平坝中间。该寺建于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是资料记载梁平所有寺庙中建庙时间最早的五个之一。规模虽不算宏大,却也庄严肃穆,它与周围高大的树木,挺立的山峰,潺潺流水的放翁峡,幽深的蟠龙古洞,共同组成了“古洞蟠龙”这里独特的风景。光绪十七年,县令朱言诗给蟠龙寺题有“润泽生民”匾额;稍后,县令谭迁祯也题“甘霖果沛”的匾额留下佳话。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和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经乡人捐资,曾两次重修,并增添鸾楼一幢,庙宇更为壮观,香火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据老人回忆,蟠龙寺曾有一幅古楹联:六七里烟霞环绕,崇山峻岭,点尘不染禅心。唯上盘苍龙,下控白兔,左涌银河,右卧石牛。雄巍巍群山俯首,任佛印南华皆为辅佐。拔地摩天,压倒十州三岛胜。数百丈瀑布奔腾,喷雾鸣雷,一震能清俗耳。况春洒红雨,夏吐赤云,秋坠清霜,冬飞绛雪。壮莽莽万壑低头,剩柘溪曲水都属离支。抛金走玉,画开四海五湖观。对联中的“六七里”是指银河桥至蟠龙寺的距离,“石牛”指古洞右侧的石牛寨,“柘溪”指柘溪沟,亦称银河,柘溪和曲水都发源于蟠龙山的两条河。全联共122字,是我县境内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长的一幅楹联。比双桂堂内周仁熏所撰长联多4字。这副楹联不仅长,而且对仗工稳,声韵协调,文字洗练,雅俗共赏。尤其不易的是,作为寺庙联而不带宗教色彩,这在寺庙联中实属罕见,可谓意境高远,难能可贵。庙前,靠水洞边,有两棵巨大的银杏树(俗名白果树)。据传是陆游三访蟠龙洞时所植,大概800余岁了。两棵古树株距2米,一雄一雌,被喻为夫妻树。雄株高38米,胸径133厘米;雌株高36米,胸径123厘米。这两棵银杏树是蟠龙洞的标志。明季诗人徐应侯的《游蟠龙洞》诗云“洞中爽气扑人来,洞门古树双虬护”,其第二句就是两棵古银杏树的真实写照,它们像两条虬龙一样保护着蟠龙洞。这两棵银杏树,如今仍枝叶繁茂,年年开花结果。
放翁峡 蟠龙洞水洞流出的阴河水形成一条溪流,长年不断。溪流从两岸高山中穿过,形成峡谷,曲折蜿蜒。据说陆游三访蟠龙洞时,曾几次来到这里观赏山峡的美景,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就把这里的山峡称为“放翁峡”。放翁峡的景致颇有特色。全峡两山夹峙。沟底清澈明净的溪水,叮叮咚咚,缓缓流动。两岸悬崖峭壁,苍松翠柏夹杂着烂漫山花,雀唱鸟鸣,景色迷人。峡中的“月亮岛”“蛇尾山梁”“小小三峡”几处景点,更为形象可人,一片自然淳朴景观,令人赏心悦目。崖泉瀑布 蟠龙洞后侧还有别具特色令人神往的郑家洞。水洞“龙潭”里涌出的“龙涎”,流至喷雾崖,奔腾直下,飞珠溅玉,雾气蒸腾,人称“崖泉瀑布”。清代诗人吴承礼有诗称道:“蟠龙洞侧喷龙涎,二百余丈匹练悬,不夏就雷声震地,非冬亦雪势漫天。”宋代诗人苏轼赞曰“飞雪登亭,可望瀑布泉,真仙境也”。瀑布两侧怪石矗立争奇,裂石隙缝中伸出的苍松翠柏,各具风姿,又是一幅绝妙的画景,难怪前人把这里列为“梁山八景”之一。对“崖泉瀑布”历代文献有不少记载:《方舆胜览》云:“蟠龙洞之泉,下注垂崖,约二百余丈,喷薄如雾。石壁间刻‘喷雾崖’三字,宋张商英(御史)留题云‘水味甘腴,偏宜煮茗,非陆羽莫能辩。’范成大以为‘天下瀑布第一,江右庐山瀑布,不能与之相较’”。《方舆胜览》的这段文字,摘引了张商英、范成大等人的描述,为我们说明的是“崖泉瀑布”应在庐山瀑布之上,是天下第一;其水最洁净,最甜美,是烹茗煮茶的上上之佳泉。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在路过此地时,也情不自禁地留下了《蟠龙瀑布》一诗:远望纷珠缨,近观转雷霆。 人言水出奇,意使行人惊。人惊我何得?定非水之情。 水亦有何情?因物以赋形。处高势趋下,岂乐与人争。 退之亦隘人,强言不平鸣。古来贤达士,初亦愿躬耕。 意气和感激,邂逅成功名。陆游于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进川,就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应四川宣抚使、老友王炎之邀,到川陕边境抗金前线的南郑(今汉中一带)作王的幕僚,投身军旅,协助筹划抗金事宜。这时,他已是47岁的壮年,几十年的抗金理想一旦有希望实现,他的心情是愉悦的。这首诗就是在他由夔州到南郑的旅途中路过蟠龙山时写下的。全诗十六句,只一二两句在写景,三句起转入议论抒情。三句起诗句的大意是:人们说这瀑布实在奇妙,有意让过路的人吃惊。使人吃惊对我有什么收获呢?我觉得这不是水的真情。水哪有什么情感,因流过不同的地方而呈现出不同的水势罢了。水在高处必然奔泻而下,哪里是它喜欢与石头抗争。韩愈先生的说法比较狭隘,强调说事物“不平则鸣”。我认为古来那些贤明的人士,本来打算在这样的山野劳苦躬耕,可是逢上好机遇自然就成就了他们的功名。诗中间大部分,借议论瀑布而谈社会现象、人生志向。最末两句画龙点睛,抒发自己的感情:应友人邀请,有了赴抗金前线的机遇,定能实现自己打败金兵,北定中原的理想。真挚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崖泉瀑布”的自然美景能够融入陆游伟大的爱国情怀中,也算得是“山水不负人,人不负山水”了。“崖泉瀑布”地处古代南北交通的必经之地,由于风景特美,近两千年来,以它为中心,形成了若干的景点:有呈祥现瑞的飞雪亭、白兔亭、万年寺,有留下历代名人书法的摩崖石刻,更有凝聚山水灵气的“斗大黄荆树”。 飞雪亭(飞练亭) 是为了就近观赏瀑布而建在瀑布旁半山的一个敞亭。《梁山县志·古迹》载:“明《通志》云:在蟠龙山,水自洞中流注峰下,高可二百丈,亭在半山,因以得名。”《方舆胜览》记述:“旧取徐凝诗句,东坡以为恶,乃易‘飞雪亭’,取欧阳修公‘六月飞雪洒石矼(矼:gāng,石桥。)’。”这两处文字为我们说明的内容:一是亭的位置在瀑布半山,是观赏瀑布最佳的处所。吴承礼在“尘氛洗净分仙界,珠颗飘来润客筵”这一诗句中所说的瀑布水珠打湿饭桌,浇灭茶炉,可能就在亭里。二是亭名的更改,先以瀑布如绸如练,用徐凝的诗句命名“飞练亭”,苏东坡觉得名字形容不够准确,改用欧阳修咏赞瀑布诗句中的“飞雪”二字来命名。从这些文字的记述来看,许多古代名人都曾经到“飞雪亭”观赏过“崖泉瀑布”,并为它写过赞美诗文。足见此地胜景早已饮誉蜀中,闻名遐迩。宋代资政殿大学士、参知政事魏了翁就有《飞雪亭诗》:“悬瀑落岩喷霏屑,中间有亭曰飞雪。十里阴风寒入髻,人言此地无六月。”全诗记述了诗人游览飞雪亭时的观感。明代韩国诗人徐原本,游蟠龙百步梯后也写了一首题为“咏崖泉瀑布”的诗,记述在“飞雪亭”中月下观瀑的情景。诗云:“飞泉直下碧云端,练影灯光次第看。百道怒涛穿石笋,千寻雪浪过松蟠。冲开薜荔随流乱,挂出鲛绡带月寒。溪壑将来非久托,倏归沧海作波澜。”这首韩国诗人的诗,让我们了解到,在四、五百年前的明朝,“飞雪亭”就曾接待过国际游客。据《碑林》记载:飞雪亭在过去还有许多碑石,“多唐人碑刻,惜已毁”。白兔亭 是“崖泉瀑布”景区著名景点。《梁山县志·古迹》载:“县东蟠龙山飞雪亭左,明嘉靖十一年(公元l532年)获白兔于此。巡抚宋沧,表进礼部尚书夏言,请献宫庙(朝廷),作颂以进,命建亭并勒石竖坊。亭当孔道,有诗碑四”。县志在这里除说明了“白兔亭”的位置在“飞雪亭”左边外,主要说明了建亭的原因:四川巡抚宋沧在蟠龙山捉到一只世间稀有的白兔(野兔几乎全为灰色),以为是皇帝的圣德感动了上天,派遣白兔来到世间显示国家的祥瑞,便写成表章,随兔送礼部尚书夏言转呈皇帝。夏言很郑重地写了一篇《白兔赋》,并连同白兔一起转呈给皇帝。皇帝高兴,下诏在百步梯要道旁建“白兔亭”并刻石纪念。由于宋沧在百步梯的这一发现,蟠龙景区四、五百年来更加热闹了。单是有资料可考的历代名人留下的涉及白兔亭的诗文就达六十多篇,这大大提升了蟠龙景区的历史地位,并增加了自然山水的文化含量。白兔亭又是一险隘。它居古时梁万孔道,从银河桥至“崖泉瀑布”,必经“百步梯”。说是“百步”,其实岂止百步?这“百步梯”全是陡峻石级,一步一蹬,跋涉其间,难怪前人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据《梁山县志》载:“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张献忠犯梁山,邑人涂原(进士)以中书(官名)家居,贼至,集乡勇与战,败之……自开县西走”。十年后张献忠第五次入川,仍从分水到福禄,打垮守军赵云贵,才从百步梯进入梁山城。
万年寺 它的修建与白兔亭有直接的渊源:四川巡抚宋沧向皇帝呈献白兔后,奉旨建亭(即白兔亭)、勒石、竖坊。身为四川众官之长,仍不便离省督建此亭,故选派按察司副史张俭来蟠龙山督办此事。因为张俭是进士出身,深通文墨,官至按察副使,也熟悉律例、礼仪,官阶不低,指挥州县方便,是最适宜这项工作的官员。张俭在完成了这项工程后,看到礼部尚书写了《白兔颂》勒石,宋沧巡抚竖了白兔亭碑,对天子都表达了赤忱。他身为朝廷命官,督办这项显示“皇恩浩荡”的工程,也该有所表示,方不失为臣之道。此时又恰逢皇帝生日,故选在离亭数十步的石壁上镌刻“天子万年”四个大字,既遂了自己心愿,而又很巧妙地应付了官场。后来,佛教借这里的山水灵气,修建庙宇时就因此而取名“万年寺”。《梁平县文化志》载:“(万年寺)白兔亭左侧,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创建。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剃度僧南章补修上殿,供释加牟尼佛,系铁铸;下殿供韦陀神像,系紫砂铜铸;观音堂供观音圣母,系锡铸。寺前案山形如峨眉,右一石如鼓,左一石如牛,即石鼓对石牛。”“万年寺”在“崖泉瀑布”这一景区中具有很高的文化含量。它是明末清初全国著名高僧破山禅师,在入住西南佛教祖庭双桂堂之前,来梁平住持的第一寺庙。内藏名人字画30余件,楹联诗碑亦多,至今在梁平文士口中还流传着该寺的一幅对联:“坐观云树窗前拱,卧听风雷足下生”。百步梯摩崖石刻 “百步梯”右边高峻的石岩笔直溜光,便于刻字。一千多年来,过往骚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不少的石刻。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有三处:第一处是前面在介绍“万年寺”时提到的明按察司副史张俭的题刻。位置在百步梯古驿道旁岩石壁上,横书镌刻“天子万年”四个擘窠字,右书“大明嘉靖癸巳(1533年)”左书“副使臣张俭顿首拜祝。”书体正楷,工稳中见雄劲,字大1.1米见方,距今460余年。第二处的位置在紧连“天子万年”石刻下端,清代梁山县令符永培书“蜀岭雄风”1.5米见方的行书大字,右书“嘉庆(已蚀)丁卯”,左书“邑令符永培”。书法笔锋流畅,刚劲醒目,距今190余年。这组摩崖擘窠石刻,上楷下行,一明朝,一清代,石工精致,书法隽美,珠联璧合,相映生辉,遗憾的是裂痕显露,荆蔓掩面。第三处是竖刻正楷摩崖擘窠“蜀道难”三个大字,右书“道光三年”,左书“湘南胡瀛题”。书法刚润兼备,堪称佳品,距今180余年。其位于上述两石刻右后约二米处古驿道旁,伸手可抚,是吟叹跋涉的艰辛,咏赞雄岭的险峻,遗憾的是胡瀛生世尚待查考。斗大黄荆树 位于白兔亭遗址下十余步处。白兔坊碑文曾载:“亭前老巨黄荆树一株。”人们常见的黄荆树,属马鞭草科,枝叶小型,都是“生不过四五年”“高不过四五尺”的灌木,然而为地灵所钟,它身高20余米,树干粗约0.6米,历经400多年的风风雨雨,刀兵水火,仍屹立在30度斜坡的古道旁,虽内腐中空,枝干部分枯萎,呈老态龙钟状,但至今仍年年焕发青春,枝叶繁茂,若亭若盖,为世之罕见。它是当代的珍稀牡荆科树种,珍奇的老寿星,名标《四川省林业志·古树篇》。石马归云 石马山因山形如马,人们习惯称它“石马山”。《梁山县志·形胜》载:“县城南五里许,山形如马”。不错,石马山,一座青石峰岿然独立,形如一匹昂首云天、嘶鸣驰骋的乌骓,它晨披彩霞迎红日,暮拥归云伴月兔。每当风云变幻,云雾层层叠叠,缭绕山巅,在日光照耀下,呈现出各种花纹彩云,其景状观,是难得的休闲观景地。石马公园 现在,由于县城的发展,“石马归云”已经位居县城边沿,与梁山大道相连。早在1979年建国三十周年时,县政府就决定以它为主体,辟为“石马公园”。规划中的石马公园共分六大景区。大门入口区 梁平县城石马路轴线南端,是入园的主要通道。宽敞的黑白花岗石广场,五彩缤纷的喷泉,飞流直下的瀑布,千姿百态的浮雕,使人飘飘欲仙,留连忘返。抬眼望去,三条绿色彩带伴随着299级宽敞的台阶直插云宵,两旁绿树成荫,中间鲜花娇艳,仿欧式园林大门匠心独具,云雾缭绕的观景台更是妙笔生辉。拾级登临回看来路,笔直的石马路车水马龙,仿欧式建筑美不胜收。石马归云区 位于石马山马尾部,为石马山主峰,乃全园最高点,这里是晨披朝霞,暮拥归云的地方。登临远眺,文峰塔巍然耸立,“高梁耸翠”自然风光如锦如画,万顷良田波光粼粼如湖海,千家住宅似扁舟,国道如龙出洞,县城美景尽收眼底。崖壁上以石马为主题,姿态优美的大型雕塑,使古“梁山八景”之一的“石马归云”焕发出青春。儿童活动园区 于公园中部绿树掩映下,是孩子们的乐园。这里设有童趣的建筑、秋千、压板、滑梯等器具,还有电动小火车、小汽车、碰碰车、高空自行车等。儿童们在这里可尽情玩耍,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文化娱乐区 以依山而建随坡就势的揽胜楼为中心,是综合性的文化娱乐区。入楼登高而望,园内风景如画,园外万石耕春。揽胜楼内设有多种室内游艺及康乐设施,游人可在此进行健身、健美、卡拉、舞蹈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文化娱乐区 以依山而建随坡就势的揽胜楼为中心,是综合性的文化娱乐区。入楼登高而望,园内风景如画,园外万石耕春。揽胜楼内设有多种室内游艺及康乐设施,游人可在此进行健身、健美、卡拉、舞蹈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文化休闲区 位于公园东部,以石马书院为中心,院中收藏有书画,置有盆景、小型博物展览,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在石马书院南侧是行云亭,闲坐亭中,园外繁忙的春耕场面尽收眼底,故为“一揽春”。书院以文化休闲为主,琴棋书画,自得其乐。同时设有一茶室,游人可在风景如画的书院中悠闲散步,娱乐打牌,砌磋棋艺,品茶聊天,工作的紧张与疲劳在此得到全身心的放松。金秋时分,闲坐行云亭中,园内红彤彤的秋叶尽收眼底,园外金灿灿的道田一望无垠。水景区 在入口区以东,以白马湖为中心,白马湖边春晓榭临水而建,湖西有望月亭与春晓榭形成对景。别致的曲桥把白马湖分为大小各异、功能不同的两个水面。西水面较为开阔,碰碰船来回穿梭。东水面较小,与春晓榭、曲桥等围合成观鱼、钓鱼湖。湖边垂柳阿娜多姿,湖中碧波荡漾,岸上鸟语花香,美不胜收。“梁山八景”之一的“石马归云”原有鸣钟寺,现正在修复中。不久,洪大的钟声将撞响石马山。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给这匹古老的“骏马”注入了新的活力,既有古韵,又展新姿,的确是人们游乐的好去处。
第二节   名山胜水(二)赤牛卧月 牛头寨,是梁平历史最悠久的古寨堡之一。在梁平历史上,把县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都设在寨上,牛头寨是独一无二的。《四川通志》载:“县西十五里,赤牛山下、赤牛城设马。石刻,淳佑二年(公元1242年),上元落成。”同时又载:“古志谶云‘东有飞龙,西有赤牛,文必拜相,武必封侯。’按:飞龙即蟠龙山也;赤牛即牛头寨也。蜀国大将张卞封广泽侯,而张商英以宋熙宁间拜相云。”《四川通志》的这些记述说明了牛头寨的位置、建城时间等。它是1242年巴渝地区筑成的几个大寨堡之一。当时,由于抗元的需要,不仅梁山县治迁上牛头寨,而且县学也迁于寨上,其地位和规模简直与城池无二,所以叫它“赤牛城”,后来人们把它列入“梁山八景”,命名“赤牛卧月”,就带有浓浓的诗意了。牛头寨位置在梁平去重庆的318国道的左边,在渝万高速公路的右边。《梁山县志·形胜》载:“牛头寨南北横亘十余里。”清梁山知县方积《阅梁山诸寨长诗并序》:“……峭壁悬崖,中通一径……寨巅有茂林,四望夷(平)坦……”寨子由石头环绕四周砌成城垛,筑有四道大寨门,寨内田土肥沃,农舍点点,犹如村落。它是横亘在梁平大坝东部的一座山岗,是扼守县西南小南路的要冲,历来是梁山县军事“戍守要地”。就在建城的南宋末年,元兵进入四川时,它既是官府抗击元兵的屏障,又是百姓保护身家性命的避难所;到明朝“摇黄”(明朝末叶,曾经盘踞川东北的一股无业游民武装,头目为摇天动和黄龙,史称“摇黄”)入蜀的时候,地方武装崛起,梁山以县城为中心,依靠牛头寨、金城寨之险峻为犄角来卫护梁山县城;在清代,宣汉农民王三槐起义,攻战川东北,难民再次聚集到寨内。那时金戈铁马,营寨之间鼓角相闻,可以说牛头寨一时热闹极了。它在历代战争中都显示出了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请看清代吴承礼题咏的七律一诗是这样描述的:“桃林昔日有归牛,此是谁家又懒收?渴(瞌)睡不知天欲晓,高眠那计月当头。逢身似被田单烧,转舌疑从蜀运谋,世阅沧桑基尚在,曾经皓魄照城楼”。此诗思接千载,用历史上的军事典故齐田单的火牛阵和蜀国诸葛武侯运粮的“木牛”来比喻赤牛城在梁山军事防御上作出的贡献。但是,牛头寨为什么又会誉以“赤牛卧月”这个风雅名字呢?只要你站在仁贤镇上场口“猫儿垭”地方看它,这里的地形恰如一头巨大的头朝东北、尾朝西南的卧牛。这里赤石苍松,别具情趣,登上牛首位置,跨牛背而远眺,山重水复,庐舍点点尽收眼底。尤其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月亮的清辉照耀着大地,松林发出阵阵涛声,看牛头寨,只见城廊影影,殿堂绰绰,塔影横斜,树丛婆娑,田畴呈波,赤牛酣卧,在人们乱后思治的情怀中,这种情境确有一番安适滋味在心头。故将“赤牛卧月”列入“梁山八景”之中是当之无愧的。清朝诗人孙太钧在《赤牛卧月歌》中这样吟道:“胡尔不负陌上之犁耕春畦,胡尔不喘天边之月浴清溪,而乃昂然高卧西山西?峥嵘头角触天天若低,不受青藤碧萝常相拘羁,一任绿苔苍藓偏生腹与蹄……睡醒一昂头,月亮清似昼……吁嗟呼!十二万年此明月,几度出兮几度没,羡尔曾经亲眼睹。亲眼睹,愈分明,照彻西郊南亩纵复横。影入蟾光里,四处催耕催不己,催得老农竖牧都来明月中,只有赤牛鞭不起”。现在牛头寨上的古城寨还依稀犹存,宋代的古城堡还有部分遗迹,人们可以透过它们遥想当年金戈铁马的情景。福利钟文
即“福利山”,又叫狐狸嘴,海拔1180米,是西山最高峰,位于百里竹海最南端的关华村。《梁山县志·形胜》载:“县西北五十里(北宋时县治设黄土坎时的距离)山势纡回,峰峦秀丽,俗名狐狸山,明御史改今名”。“福利钟文”属梁平大竹两县的交界处,曾经在清代两县居民争夺山顶产权,涉讼数年,后来经过省里出面勘查,仍然划归梁山。这山从大竹方面看,山脉头东尾西,嘴向梁山坝子,所以谣传它吃梁山屙大竹,因此称它为“狐狸嘴”;而站在梁山一方远望,它则挺拨雄峙于西山群峰之巅,俯瞰四周群山匍匐,而它则像大佛伫立,所以称它作“佛立山”。抗日战争时期,当地人曾经证实在山顶古庙建筑砖上镌刻有“佛立”两字。由于它与“狐狸”二字谐音,两种说法都长期并存。明朝正德年间,都御史林俊来到梁山,认为梁山县土地沃腴,不应让惹人厌恶的兽名相混,于是就改名“福利山”。山顶有地约7000平方米,最早建于山顶上的小庙是川主庙,其后又建有观音庙,最大的一座庙是明崇祯时修建的关帝庙。关帝庙为三重大殿,除塑有关羽等三尊大神像外,还有其他神佛塑像。庙四周有寨墙,有坚固的石垛,有四道寨门,规模宏大。庙内铸有洪钟一口,声闻十里,所以,雅名“福利钟文”。清朝嘉庆十一年(公元18O6年)冬,农民周拜拜(bāibāi,跛脚的方言)率众举旗反清,踞守屏锦铺一带,县地方武装堵御于福利山,假托关帝神灵显应,转危为安。于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七月整修庙宇,御赐“神功佑顺”匾额一方。庙宇飞阁画檐,铁马叮当,香火鼎盛,越发增添了崇岭翠谷之间的神秘色彩。福利山满山苍翠,气势宏伟,美丽壮观,不愧为“梁山八景”之一。正因为它挺拔壮美,历代文人游览后歌之咏之,更增加了它的知名度。清代诗人刘浩的诗这样吟道:“巍巍福利与天参,拾级登临万象涵;耸峙千峰凝瑞霭,高柱七斗(七斗寨)映晴岚。蜿蜒地势钟人杰,截嶪(yè,高壮)山灵镇佛龛。叠翠层峦齐俯首,西维毓秀启东南。”这首诗细致地描写了福利山本身景色,也描写了四周的美丽环境。首联写出福利山高与天齐,登上山顶就饱览了四周美景。颔联详写福利山本身凝聚着祥云瑞霭,远远的七斗寨也雾气朦胧,渺若仙境。颈联说这里聚居着勤劳聪慧的人民,还有庙中灵验的神佛。尾联说使众山低头的福利山不仅连续着两边美景,也是东边美景的开头,自然是美中之美了。傅泉香先生《折桂令》也吟道:“峨峨福利崇峦,壮丽雄奇,景色无边。钟灵毓秀,人文蔚起,艺苑诗坛。远瞩乾坤万里,高瞻举手摩天。蓬莱仙子,虎踞龙蹲,亿万斯年!”民国年间,梁山中学(现梁平中学)校长周香远先生撰写《梁山中学校歌》的歌词中也引有“福利文宗,灵境产英雄”句。周先生在这里就是借用它的喻意。
“百里竹海”位于梁平县竹山镇境内,1995年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风景区面积9244公顷。它气势雄伟,景色壮观,环境宜人,东起巍巍的云雾山,西至“群山锁钥”的“明月湖”,东西两山对峙,中间夹着延绵约百里呈“V”型的竹海,被白夹竹、寿竹、楠竹、斑竹、慈竹、水竹、刺竹、金竹、箭竹、苦竹、桐竹、棕竹、芦竹、方竹、丝竹、罗汉竹、凤尾竹等30多种竹群覆盖,形成一个苍郁的竹海。竹海如海翻浪,极为壮观。景区内群峰峻岭,参差起伏,步移山变,山姿万千,有似“雄鸡高唱”,有似“恐龙戏珠",有似“蝴蝶双飞”,有似“二龙抢宝”。它有“两山夹一槽”的独特地形和山、水、林、洞、瀑、石齐全的景观资源,与宜宾“蜀南竹海”、南川金佛山一道成为我国西部三个重要的以“竹”文化为特色的风景名胜区。“百里竹海”的明月湖、观音洞、黑龙潭、古墓群、天星塘、吊脚楼、竹丰湖、小峨眉等八大景区各具特色,是理想的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科考圣地。明月湖
位于梁平县屏锦镇境内,距县城约二十五千米,是一座被誉为“群山锁钥”的大型水库。坝型为条石拱坝,高46.5米,总库容为19750立方米。修建于1966年10月,水淹面积98.47公顷。明月湖甚为宏伟,坝体两侧巨石矗立,争高竞奇。如遇溢洪之季,库水沿坝顶奔腾直泻,形成的瀑布飞珠溅玉,雾气蒸腾,真有“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势,甚为壮观。水库四周群山环抱,与百里槽的竹山林海紧相连接,山清水秀,清静幽雅。白天,清洁的湖水微波荡漾,倒映着周围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景色迷人。夜晚,晴空万里,星星闪烁,一轮皓月落入湖中,水波粼粼,一湖尽是月亮,这时的“明月湖”真不愧它的名称了。湖中有一岛屿,面积约为2.5公顷,岛上有野花异草,小鸟鸣唱,灌木茂密,山路曲折蜿蜒幽静。小岛晚上,灯光点点,楼阁亭台,在雾气中影影绰绰,俨然海中仙山。明月湖景点罗列,计有“五步轻云”“浪琴岛”“雪花泉”“仙鹤嘴”“天生洞”“猴子捞月”等十余处,是理想的避暑圣地,岛上有各种文化娱乐、餐饮、茶座等设施供游客玩耍。观音洞
观赏了明月湖,从湖畔天生水泥厂侧进沟,沿着发源于百里竹海的七涧河上游,东行三里,就来到观音洞景点。这里是真正的峡谷,两岸高耸对峙的山岩,有两百余米高。所谓观音洞,是林岸悬岩上一处大岩穴。这岩穴像一间大敞厅,没有前壁,没有门窗,更说不上洞口,却能遮风挡雨。据说原来的岩穴里砌有神龛,供有观音。人们进洞是从河畔沿着悬岩上一条横斜的石隙而进。“洞庙”自然古朴,香火却也旺盛。由于旅游开发的需要,从公路过河,新修了一座拱桥。桥头有小卖部。两岸众多摊点,出售糖果糕点、香蜡纸烛,简直像条小街。过河进庙,已经修好了一坡石板路。路边还有两三处门亭楼阁,可以观山赏景。原岩穴敞厅已经修成半边屋宇的神庙,新修了神龛,新塑了神像,却也富丽堂皇。庙旁一绝,即一块巨石上凿有一个大石盆,石缝中浸出一股细泉,常年不断,满石盆的泉水玉洁晶莹,啜饮一口,沁人心脾,可谓“神水”。站在庙前瞭望对山石岩,有一块形如山鹰的巨石。传说某天,观音洞有一只雄鸡在洞外觅食,被一只山鹰发现。山鹰从空中猛扑下来,想抓住雄鸡饱餐一顿,可雄鸡灵活躲闪,一下飞上洞顶石岩上。山鹰在洞里扑腾,惊动了慈悲的观音大士。她伸出一掌,就把山鹰打在对面山岩上定住了,而雄鸡也被吓呆了,在洞顶岩石上也没下来,久而化成一块石头,现在就成了观音洞一景:雄鸡对山鹰。黑龙潭
观赏了岩穴神庙,回到河边,再沿东岸进沟,里边就是黑龙潭,景色最为优美。这里有幽静的竹林小道,脚下淙淙的流水伴着竹林间小鸟的鸣唱,真有点“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韵味。往前行,对岸林中有座雅致的全竹房舍,附有亭台楼阁,设有茶座餐食。若几位朋友到此品茶、用餐,这里清清静静,无一点喧哗噪声,使人仿佛进入了与世隔绝的桃源。再前行,光线突然暗了下来,原来这里两山对峙成了“石缝”,头上仿佛只有月牙似的一块天空,难怪路侧木牌上正好写着“月牙天”三个字,这景点的名称取得倒也恰到好处。人还在月牙天,前面突然传来雷鸣般的瀑布声,从这里出来,只见瀑布就挂在眼前。这瀑布高虽不过三四十米,但从整块石上倾泻而下,却也气势逼人。更特出的是:这里的地形,四周山岩笔直包围成直径不到一百米的圆洞,瀑布从头上碗大的天空中泻下,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就是有名的黑龙潭。抬起头来,半岩上正刻着这“黑龙潭”三个大字。
(三) 古战场遗址-神奇墓群
出黑龙潭,沿景区公路继续北行约3千米,距公路不到15米,就有一片整齐的墓地密藏于竹林里。这是著名的白莲教战争遗址——古墓群。方圆不到两公顷的山林里,成排成列地埋藏着586座坟墓。解放前,这里还是残碑四立,刻写着“清嘉庆”、“清道光”年间之类的字样。这些古墓就是白连教战死将士的墓冢。 200年前,清代爆发了著名的农民战争——白莲教起义。梁平地区是白莲教战争的中心区域,山高林密的百里竹海里发生了数十次血腥的战斗。爆发于清嘉庆元年的(公元1796年)白莲教起义,是清朝200多年间仅次于太平天国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当年2月,湖北襄阳20岁的女英雄王聪儿与丈夫密谋起义,因不幸泄密,丈夫齐林被杀,王聪儿率几千人宣布起义,几个月内连续攻克数个州县,队伍发展到几万人。当年10月,四川达州白莲教首领徐天德在百里竹海北梢的亭子铺、麻柳场举旗反清,同时相邻的四川宣汉县白莲教首领王三槐、冷天禄率部起义呼应作战。莽莽百里竹海成为白莲教的战略屏障,起义军占领了距此20公里之北的金鹅寨和竹海各处要隘,构筑军事据点。当时梁山知县无力抵抗义军锋芒,只得指挥团丁固守县城,向上奏报请求派兵镇压。这时的白莲教反清起义已呈燎原之势,朝廷震动。到今天,梁平境内还保存着很多工程浩大的古寨,这些寨堡有些就是当年躲避白莲教战争而修筑的。当时梁山县官府为了坚壁清野,扼困义军,下令建造寨堡,将全县4万多人口几乎全部迁居山寨。前后几年,全县共建造了217座坚固的山寨。 1797年3月,清军几万人马在陕甘总督的率领下,在大竹、达州、开江、梁山等几百里防线上建立据点,把竹海团团包围,分五路围缫义军。在那冷兵器时代,义军首领坚守竹海天险,将清军打得大败。双方在金鹅寺一带对垒相持两个多月,竹海里的义军发展到数万人马。但因占地狭窄,粮草缺少,久困不利,义军只得放弃金鹅寺,击溃清军一部,跳出重重包围圈,转战百里竹海。一个月后,白莲教的总首领王聪儿率军入川,在宣汉县与数路义军会师整编部队,并派兵南下在清军后方形成威胁。这时,驻扎在百里竹海的义军频频出击,神出鬼没,打得清军晕头转向。当年冬月间,义军首领徐天德率部迅速跳出竹海外围作战,奔袭长寿,打下邻水,夺取大竹,攻占梁山,又返经百里竹海挥师达州。同时,王三槐率另一部人马从长寿分道沿江东下,攻占垫江和梁山10多个场镇后,又翻山进入百里竹海,分兵行至古驿道的赛白兔垭口(距墓群约1公里)、和另一条石板驿道的凉风垭(距此7公里),打死清军守备100多人,然后开赴开江县。 起义军的流动战术令清军摸不着头脑。在3年内,白莲教大军以百里竹海为中心,忽东忽西,忽南忽北,高度灵活地奔袭作战,纵横捭阖,屡败清军。为了镇压白莲教,清廷先后调动善于作战的京营满洲兵、陕甘回族兵、蒙古兵、苗族兵、东北索伦兵及山西兵、广东兵围剿起义军。但农民军熟悉地形,在深山老林里出没无常,翻山越岭如履平地。清兵却鹅行鸭步,每每扑空,把嘉庆皇帝也急得“涕泪倾涌泉”,多次撤换统帅,也无济无事。山高林密的百里竹海既是起义军的立足点,也是起义军的滑铁卢。1798年2月,王聪儿的队伍在湖北郧西三岔河遭包围,抵抗两个月后兵败,她与10多名女战士英勇跳崖,壮烈牺牲。闻知此事,义军首领徐天德于1799年正月间与清军大战一场,双方伤亡异常惨重。受创后,义军复仇心切,同时在梁山境内近10个战场上发起惨烈进攻,双方死伤达4万多人,而当时梁山县总人口才4万多人。但是,惨烈血战之后,义军几乎没有什么重大战略收获。从某种意义上说,1799年梁山战役是白莲教走向衰弱的转折点。从此,白莲教的整个鼎盛活动时期过去。 但白莲教一直在百里竹海坚持战斗到1802年,并多次与清军激战,但均没取得重大战略性胜利。直到1802年腊月,起义军在竹海及周边镇乡还据有方圆百里的作战区。最后,所有义军撤出百里竹海,转战甘肃,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中一直坚持到1804年。 白莲教大起义,共击毙清朝一、二品大员20多人,副将、参将以下将官400多人,清政府耗用军费2亿两白银。 其中,百里竹海至今许多地名、掌故与白莲教战争有关。这大棺山古墓群,就是白莲教起义第2年冬月间,义军首领王三槐的队伍从长寿、垫江、梁山返回百里竹海,争夺赛白兔关隘时从下仰攻,战死达500多人,埋葬于此的。 总的来说,包括百里竹海在内的梁山地域都没有战略纵深和战略迂回的广阔余地,诸多险要仅仅适于战术的发挥。前后7年,包括王聪儿在内的白莲教起义军都没有跳出川东、鄂西、陕南这片山林地带,以致最终没有成就大气候。到1802年实在撑不下去的时候,徐天德才被迫兵出甘肃,那里物质供给条件更加艰苦,实在已是回天无术了。 如今,得于竹林荫蔽而有幸遗存下来的数百座墓冢,是清代中叶那场血腥农民战争难得的见证物。天星塘
这里是竹山的原始森林,景色极其壮美。陡峭的山坡,下段生长着巨大的翠竹,上段却生长着粗大的松柏和杂树。这树林藤萝缠绕,莽莽苍苍,密不透风。最俏丽的是在一片苍翠的树竹中,夹杂着那么一两株高大的漆树。漆树在秋末冬初,经霜风一染,叶色绯红。放眼望去,“万绿从中一点红”。真是“景美如画”!从原始森林岔沟进去,就是“天星塘”。这里的山峦中间有三个平坝,春夏长满茸茸浅草,绿茵茵的。远远望去,酷似碧波荡漾的三口大塘。这里的美景是天工巧饰的,会让你徘徊,久久不忍离去。明清老宅—吊脚楼 出天星塘景区,沿景区公路向北行3公里,到达竹海腹地的猎神村。峰回路转,一个豁然开朗的山间小盆地迎面而来。一个个木檐瓦舍的院落——魏家院子、陈家院子、王家院子等院落,靠西岭的山脚建成。其中,至今还保存着约300年前“湖广填四川”第一代移民的老院落——张家院子。张家院子的正屋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是张家第一代移民建造的。竹海里的建筑,与众不同,二三十年前这里家家吊脚楼,户户三合院,张家老院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竹海两山夹槽。湖广老祖宗们选择阳光较充足的山腰低部建房,地势太高则出行不便,地势太低则不利排水、阳光不足。因为沟深坡陡,在铲坡平地修筑地基时,纵深不能开挖太宽,否则建成的房屋后面就是一壁危岩。狭窄的地基勉强能修建正屋,于是只能将左右两厢向外建造吊脚楼(厢房、横屋),呈三合院式。一排木柱从坡坎上撑起一间四四方方的木楼,一条木走廊与正屋相通,楼上住人,楼下也绝无浪费,用来堆物或圈养禽畜。张家老院子的房屋,柱、梁、挑、门及房屋正面和堂屋四周的墙壁全都选用上等柏木做成,椽、檩、楼板皆用松木,其余墙壁就用竹篾块牢牢实实夹成,糊上白生生的石灰。据计算,造出通常的三间木板屋,就需大小树木上百棵。因为倚山而建的缘故,竹海院落也绝无天井、四合院和风火墙。这与其他古民居不同之处。 据张家的老人讲,其祖宗是从湖南临澧县移民过来的。如今,张家已在竹海繁衍到第16代人了,共有子孙120多人。 “湖广填四川”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大规模的政府组织移民。其实,移民不只是湖广地区的农民,康熙皇帝为了平定台湾,在福建沿海迁界禁海,一些沿海客家人也迁居来到四川。俗话说,“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每次改朝换代,四川地区都是旷日持久的血腥动乱。明末清初,四川动乱长达四十年之久,乱世枭雄张献忠血洗四川,李自成余部、张献忠余部及明朝地方残余武装之间,内部争权夺利互相残杀,百姓生灵涂炭。梁山作为川东农耕区与畜牧区的分界地区,倍受农民军、清军和猖獗盗匪的反复践踏,尸骨陈路,惹得瘟疫横行。这时,虎狼野兽也趁机行凶,耕田行路的人,在大白天也会被老虎吃掉。许多县城,人口稀少,城墙倒塌,老虎和狼也如出入无人之境。那时候,梁山县人口锐减到4000人,仅剩高姓、古姓、涂姓、来姓四大家族,相当于现在一个村的人口。 直到1663年(康熙二年),四川巡抚李国英才平定夔东十三家,包括梁山在内的三峡地区才被满清彻底掌控。几十年混战,四川人口减少的程度惊人,拿天府之国的成都市来说,只剩下不到三百户人口。重庆以现在人口130多万的江津市为例,当时仅剩下114户人口。以至于整个四川盆地人烟稀少,野草蔓生,田地荒芜,连朝廷派往各县的县官也有多人被横行无忌的老虎吃掉。李国英平定四川两年后,他又奏准康熙皇帝实施“湖广填四川”移民政策。凡是抛荒多年的田地,谁耕种就归谁所有,并且到4年至10年后才开始缴纳税收。在与民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的经济政策刺激下,一些贫苦的湖广农民或父兄子弟同行,或乡邻邀约为伴,背井离乡闯荡西部,千里迢迢从湖南、湖北、甚至福建、广东沿海举家迁往四川和陕南。但经略“湖广填川”不几年,背叛清廷的云南王吴三桂势力又入据四川,直到1682年,长达8年的“三藩之乱”才被平定。吴三桂之乱,阻止了“湖广填川”的步伐。大规模的移民是灭掉吴三桂后才开始的,整个移民期长达半个世纪。其实,不到二十年,四川就已繁荣起来,人口迅猛增加,荒原变成了绿洲,农民生活得到了改善,国家税收大大增加,地方也逐步富裕起来。而梁山作为四川的东大门,成为先期移民的首选之地。梁山坝子被先落户的移民“占领”后,地处县域西部山区的百里竹海就接纳了后期到达的“西部开发”者。竹丰湖
从天星塘出来继续前行,就到了上安峰竹丰水库。这水库,现名竹丰湖,是一个人工湖。在堤上看,水色深绿的湖面显得有些窄小,没有碧波万顷的气势。这是由于它的水域分布在几条深沟里,人站在某一处,不可能一览无余。竹丰湖必须乘船游览。随着船儿的游动,每转进一条溪流,湖光山色即不断发生变化。最迷人的是那叫“小三峡”的地方。这里两岸狭窄,两边的山都是悬崖峭壁,笔立顶天,长满了竹树。湖水是绿的,山是青的,山色倒映到湖里,湖山一色。这样的山配上这样的水,可以让人忘怀世上的一切,“遗世而独立,羽化而登仙”。最惹眼的右边山顶上,耸立着两棵枝叶满身略带弯曲的柏树。它们鹤立鸡群,出类拔萃,自然成形,像一个老人与一个小孩面对面地嬉戏,又像在与游人逗乐,其意象妙绝。两岸曲曲折折向前延伸,有时前面就是绝壁,“山重水复疑无路”,可一转过弯来却又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船行到了这条支流的尽头,有一片田园,在那万绿从中,隐现着几处人家。这样的情境,让人以为误入武陵源头。这里的景致,可以借陶渊明的文字稍加改动,就自然贴切:“水极狭,才通船。前进数十丈,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公路交通,机声相闻。其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里不是“小三峡”,却是真正的“小三峡”。
         小峨眉
游湖上岸,即可徒步游览小峨眉山。小峨眉山地处竹丰湖畔,已是百里竹海北部边境。主峰高峻,山上长满葱茏竹木,山下环绕着淙淙溪涧,在群山中挺拔俊秀,灵丽清幽,简直就像四川的峨眉山。山上原有一座大庙,几重大殿,雄伟壮观。正殿塑观音大士、十八罗汉和十二殿等。每逢庙日,周围州县和本县善男信女,均有献大烛来朝拜的,香火特别旺盛。小峨眉山的神佛很灵,这里有许多传说,最著名的是“五狮拜佛”。这高峻清幽的小峨眉山下,有五条石灰岩山岭。它们刀劈斧削,璧立百仞,光秃秃,滑溜溜,难长竹树,仅有藤萝。这五岭虽高度均在小峨眉山之下,山头像狮头,山脊像狮身迤逦而下,都朝着小峨眉山,很像“五狮拜佛”,传说应该是由此而来。
龙溪河畔 龙溪河的风光,较之梁平其它风景名胜,自有它独特的地方。它不像“高梁耸翠”的山高林密、苍翠秀丽,也不像蟠龙景区的古洞幽深、瀑布天垂,它是东山南端山麓、梁平大坝边沿小丘陵之间的袖珍小平原。平原里,溪流纵横,水波荡漾,平畴沃野,瓜熟禾丰,一片江南水乡风光。龙溪河是梁平“三山两槽一坝六河”中最大的一条河流。它发源于东山菩萨顶,支流158条,遍布大半个梁平,流经垫江县,再入长寿区,全长230多千米,是狮子滩水库的重要水源。它最早的名称叫桂溪,后又叫高滩河,“龙溪河”只是流经云龙区域内因传说而得的名称。它的悠久历史,从一些古代资料中可以清楚地表现出来。《四川通志》山川卷“梁山”条载:“桂溪在县(梁平)西南三十里,两岸多桂,唐以此名县。”《梁山县志》“山川”条载:“桂溪,县西南三十里,两岸多桂。唐忠州有桂溪县(垫江),以此得名,一名高滩溪……”这两则文字具体说明桂溪得名原因,以及用“桂溪”名县的历史,从唐至今已一千多年了。这条河流经三县,最初全程名叫“桂溪”,后来逐渐演变成上游(梁平境内)叫桂溪,下游叫高滩河。上世纪80年代编《梁平县志》,用的就是“高滩河”这名称。“龙溪河”的名称是如何得来的呢?这与一段传说有关。早年,桂溪河畔有家穷人丈夫死了,妻子双目几乎失明,家里只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儿子。为了生活,儿子便到财主家放牛割草,人称牛娃。财主对他极其凶恶,每天除放牛外,还必须割回一背青草。如果不能完成这些活儿,不但不给饭吃,还要挨打受骂。冬天草枯,牛娃几天都没割回青草,以致饿了饭,又被打得遍体鳞伤。一天,他在山坡上哭着睡着了忽见一位白发老人对他说:“你哭啥,后山就有青草哇,你快去割呀!”牛娃欢喜得从梦中惊醒。来到后山,果然,山窝里有一小片嫩生生的青草。他立即动手割草,割完刚好装满一背篼。这天,他没挨饿被打了。第二天,他又到后山窝去,那块地又长出了与昨天同样的青草。如是几天,周围的放牛娃很奇怪,问牛娃,牛娃不肯说。于是,放牛娃们便暗地跟踪,发现了这块草地,都来抢割。牛娃不许,争抢中把一株草根带了起来。牛娃忽见地下有一颗金光闪闪的珠子,一下抢在手里便跑开了。晚上回到家,牛娃拿出珠子,珠子发出的金光照得满屋亮堂堂的。牛娃知道是宝珠,收藏到哪里好呢?看见家里只有一个还留存有几粒米的米缸,于是就放了进去。第二天起来,牛娃一看傻眼啦,缸里昨天明明只有几粒米,可现在却是满满一缸!他把奇迹告诉了母亲。母亲说:这是宝啊,你到邻家去借一个铜钱来放到罐里再试一下!果然,一个铜钱就变成了满罐铜钱。于是,几天以后,牛娃不再到财主家放牛割草了。人们发现牛娃家里的变化,没多久,财主也知道牛娃的秘密。财主认为山是他家的,宝珠也该是他的,便带人来抢。牛娃不给,抢急了,他就把珠子含到嘴里,不注意一下就吞进了肚里。财主无法,只得悻悻地走了。牛娃吞下了宝珠,立即感到口渴,大喊要喝水。母亲叫他自己舀水喝。可他一会儿就把一缸水喝完了,还口渴得不行。母亲顺口说道:“你是成龙了吧,到门前桂溪里去喝吧!”牛娃来到溪边伏下身子就喝,不小心,一下蹿入溪里,他立即就变成了一条龙。他高声大喊:“娘呀!娘呀!……”不住地回头喊娘。等娘摸索到溪边,他已经游走很远了,可他仍不住地回头看娘,每回望一次,溪里就有一个滩,共回望了二十四次,于是就有了“二十四个望娘滩”。就因牛娃在桂溪里变成了龙,后来人们就把这段河叫“龙溪河”了。龙溪河风光旖旎,景色迷人。云龙大桥下便是奔流不息的河水。顺着河水流去的方向纵目眺望,在左右的小丘陵之间,便是一块长约七八里、宽五六里的大平坝——殷家坝,龙溪河从中流过,把它分成东西两半。这是一片平展展的肥沃田园,不但盛产稻谷,而且盛产经济作物——萝卜、黄瓜和甘蔗。人们早有歌谣唱道:东岸甜萝卜,西岸脆黄瓜,甜蜜的甘蔗人人夸。改革开放以来,殷家坝的农民大量发展这些特产,萝卜、黄瓜远销达川、开江、万州和重庆。竹林掩映下的瓷面楼房炊烟袅袅,人们穿着入时,驾着自己的车辆进出其间,农民们过着甜蜜的小康生活。1964年修建七里滩水电站时,在龙溪河上修筑了一道大堤,现在的龙溪河河面比过去明显宽多了。它水面平静,波光粼粼,映着蓝天白云,宛若好静的处子。沿河两岸,经过多年培育,丛丛翠竹间杂株株垂柳,微风拂过,柳枝摇曳与湖水接吻,翠竹点头迎他乡佳客。来到殷家坝,夏天,你会看到稻田中青青的禾苗,一片片嫩绿的甘蔗,田间地里瓜架上挂着各色各样大黄瓜;秋天,你会看到遍地金黄的稻谷,密如丛林的甘蔗,村落周围的果树上挂着香甜的水果;好一派乡村田园风光。沿着西岸边公路前行不远,有一条从西面山岗流下来的小溪,潺潺的流水长年不断。前面不远的地方,有座古老的石桥。这石桥一块桥板已毁,人称“断石桥”。桥头有棵苍老奇大而枝叶繁茂的黄桷树,它的粗大的气根早已沿着石桥伸到对岸,所以“断石桥”桥板虽毁,树根犹在,人们便踩着树根来往,人称“树根桥”。真是美哉,奇也!西岸殷家坝,公路靠山一边,排列着一座连一座整齐壮观的瓷面楼房,长一两里人称“半边街”。楼房周围绿树成荫,花木扶疏,四季飘香,是真正的农民别墅。再往前行,便到了七涧河与龙溪河汇合处的两汇滩。两汇滩是梁平的名胜古迹之一,《梁山县志》卷二“山川”载:“(两汇滩)县西七十里,是梁平风水所关之处,东山与西山河流于此汇聚。下流十里,即归垫江县。”从这里的“风水所关”一句即可看出两汇滩对梁平的份量,作为梁平人不可不知。走过西岸殷家坝,来到七里滩水电站。高大的堤坝下面是高约三丈的石岩,最奇特的是下面的一段河身几乎全是整石生成,被河水长年冲击的石面上布满了大小不一的光滑石窝儿。堤坝下这段河流的两岸是一壁的青石,汹涌的龙溪河流到这里奔泻而下发出惊天动地的吼声,其气势之雄美令人惊叹!龙溪河是一条古老的河道,“断石桥”“树根桥”“老榕树”等都在向过往的人们无言地述说岁月的沧桑。近年,在龙溪河区域,沉睡的故事正逐页被人们翻开,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第四纪冰川遗址”和“阴沉木”的发现。第四纪冰川遗址 在龙溪河七里滩水电站坝前,可以看见河床成片的坚硬岩石上,密密麻麻布满了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或深或浅的上万个天然石洞,看起来就像无数个石碓窝儿。专家分析后,认定这些罕见的“碓窝儿”是第四纪冰川运动的遗迹,科学名称叫“冰臼群”。冰臼属于罕见的地质遗迹,是第四纪冰川运动的结果,距今已有约200万至300万年。冰臼是在巨厚冰层覆盖、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下,冰川融水(包括零摄氏度以下压融水和零摄氏度以上的冰川融水)沿着冰川裂隙向下流动,并在冰层中形成底部巨大压力,并呈现“圆柱体水钻”方式,向下覆盖基岩和冰川漂砾,进行强烈冲击、漩动和研磨作用形成的。冰臼群对于研究古气候、古地理、全球变暖和人类起源、人类肤色形成都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阴沉木 “东山有树,西山有竹,中间还有阴沉木”。近年来,不断在梁平境内龙溪河畔发现的遍布平坝的“阴沉木”,号称”梁平地下森林”,储量丰富,年代久远,招引市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和游客前来观看和研究。有关资料显示,阴沉木一般距今6000年以上,梁平阴沉木则更古老。地下古木对研究梁平坝子和整个四川盆地的地质形成是最有力的直接证据,对研究植物进化、气候水文、植被环境及生物演变都具有较高科学价值。专家分析,梁平阴沉木与梁平坝子的地质成因和植被繁衍关系密切。约2.25亿年前,海水自贵州浸入四川,梁平沦为一片浅海。1.8亿年前发生造山运动,梁平随四川东部一起抬升,后经造山运动进一步抬升,变为湖相沉积。冲刷、淹没、卷倒坝子浅湿地带的参天古树,年复一年逐渐掩埋,河流不断改道,被埋藏的树木就越来越多。在漫长的碳化过程中,平坝地层不具有形成煤的高温高压等地质条件,于是成为泥炭,一些极难腐烂的树木就“顽强”地保持形态至今,堪称“可与恐龙化石媲美”的植物“化石”。阴沉木在洪水、泥石流、地震等自然力作用下而长年藏于地下,隐而不露、世间少闻;在历经河水、沙石等长年浸泡、磨压之后,其质地坚硬、色泽古朴、形状多变,世人奇之、珍之。世有传言:家有乌木一方,胜过珠宝一箱。因此,阴沉木除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外,它还多用于木雕、根艺、高档乐器制作等领域。为了对这一自然资源保护传承,从2000年至今,对根雕艺术特别爱好的仁贤职业高级中学教师郭东斌,利用假期和课余一边赴重庆、江苏等地拜访民间艺术大师,学习根雕创作技艺,一边结合阴沉木自身材质特点,潜心钻研,用心创作。他创作的根雕《脸谱》荣获中国第九届根石艺术博览会银奖以及“刘开渠根艺奖”,《曾经沧海》等作品在重庆市花博会参展荣获一等奖。目前他创作的阴沉木根雕艺术作品已达200多件。近日,随着阴沉木的发现、研究与开发,炭化灵芝也和200多万年的阴沉木一起出土,可谓埋藏地下无人知晓,一朝破土人人惊奇。被誉为“不死草”的灵芝埋藏地底数万年,在缺氧状态下完全炭化,由原来的柔软易碎变得坚硬无比。出土的炭化灵芝状貌正如日常所见灵芝,体积几乎相当人的拳头大小。颜色呈黑褐色,通体各有宽窄不等的细小裂纹。用手捏,已不像普通灵芝那样柔软易碎。它已经完全炭化,其硬度比木头还硬。据有关资料,灵芝,自古就有“灵芝仙草”的美称,我们的祖先两千多年前就对它进行了记载和研究。因其有延年益寿等功效,古亦有神草、不死草、吉祥草之称。像这样被完全炭化保存完好的菌类植物的确罕见,至少要经过数千年才能形成现在的模样。
历史名镇 (一) 梁平县辖25个镇、8个乡。各镇乡的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用智慧和勤劳,书写着各自的历史篇章,共同创造了梁平文明,推动全县的社会进步。由于地理特点、区位优势和历史选择等原因,在梁平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形成了梁山镇、屏锦镇、虎城镇和福禄镇等一批对县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历史名镇。梁山镇
地处梁平县城及城郊,是县政府驻地,是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辖23个行政村和7个社区,总人口100673人,幅员面积8349公顷。国道318线和渝万高速公路横贯全境,十里长街直通火车站,景观大道迎接八方来宾,桂花大道连接佛教圣地双桂堂。军民两用空港和2000公顷的“小平原”,明显提升了梁山镇的区位优势。梁山镇已经成为渝东北的陆路交通枢纽和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也是重庆通往三峡库区、湖北、陕西等地的交通枢纽和经济走廊。梁山镇是古巴国之地。梁平县建县之初政府驻地黄土坎(今聚奎镇),历时417年。南宋高宗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梁山军(当时梁平为“军”级政府)驻地从黄土坎迁来梁山镇,距今历时近900年。元朝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起,镇所在地是梁山州、县驻地。明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废州治。成化年间改土城为石头城。正德初年,城周长5里许(953丈)。清朝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城周长4里许(724丈)。城内东起东池堰,西至顺城巷,南达南门桥,北抵较场街。清朝末年,县城内有6条大街,全长3110米;小街7条。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拆取部分城墙扩修县城公路,县城面积逐渐扩大。民国后期,大街全长3300米;街巷16条,全长1890米。县城人口近2万。梁山镇,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前叫四城镇,此后叫中城镇,1951年叫城关镇,1981年因县城有梁山寨而更名梁山镇。镇内大街,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有7条:东门口至四牌楼为中山路,南门口至县政府为建国路,西门口至四牌楼为民族路,北门口至四牌楼为民权路,东门口至万安门为民生路,西门口至土城门为中正路,北门口至飞机场为民国路。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中山路改名中正街,建国路改名南正街,民族路改名西正街,民权路改名北正街,民生路改名东大街,中正路改名西大街,民国路改名北大街。1952年,将中正街划为大众街、东正街,北正街和北大街合并为北正街,西大街和西正街划为3条街,增加西中街,并将兴隆街划入梁山镇(1954年又划归大河乡)。1960年8月,将东正街和东大街合并为东正街,1966年9月,更改各街道名称,改南正街为红旗路,东正街为东风路,大众街为人民路,北正街为反修路,西大街、西中街和西正街分别为反帝路一段、二段、三段。1980年,各街道名称又改为1966年9月前的名称。县城位于县境中部略偏东,东径107°48′,北纬30º41′。海拔高度454-487米。东南为浅丘地带,西北地势平坦,白沙河由南向北穿城而过,向西流入龙溪河。
梁平大世界国际酒店预订上携程,享受有房保证!预订确认后若到店无房,获赔首晚房价.订梁平大世界国际酒店保证低价,注册即送1000积分及返现特权!
(二) 梁山镇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通过认真实施东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双桂湖、文峰塔、石马公园旅游线路的连环开发,梁山镇已成为重庆水陆旅游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梁山镇农耕条件好,基础实力雄厚,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和重庆市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县的主体。境内地势平坦,溪河纵横,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适宜多种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粮油、蚕桑、梁山柚、畜禽、水产品、茶叶、蔬菜等特色产品已初具规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梁山镇加快了城镇化水平建设的速度。镇区的城镇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多渠道投资,促一流发展,基础设施齐全,“四横三纵”的道路骨架基本形成,城区面积达690公顷;镇域内村级公路畅通,构成了镇域内的交通网络,“半小时梁山”目标早已实现;城镇和农村低压电网改造,保证了镇内工业和照明用电。天然气供气充足,完全能保证市民和工业用气;镇区内建成二级客运站2个,三级客运站1个,四级客运站1个,可容纳车辆1000余辆;镇域现有中学8所、完全小学7所,村小6所,幼儿园16所,共有教职工1000余人,就读学生3万余人;镇内有县级医院3所,镇级医院2所,医疗站点50余个,医务人员600余人。近年,进行了县城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县城成功实施26个房地产开发项目,总投资14亿元,拆旧房50万平方米,建新房150万平方米。实施了县城绿化、道路、灯饰工程,体育场(馆)、广场、公园、医院、超市、宾馆等服务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全民参与,成功创建重庆市卫生县城,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一个格调高雅、功能齐备、环境优美的城市格局基本形成。屏锦镇
位于县西南部,是市级首批确定的45个中心镇之一,素有“小重庆”之称,是梁平县的商贸重镇。全镇面积10200公顷,辖19个行政村,5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6.52万人,其中城镇面积279公顷,城区人口2.53万人。屏锦镇于明朝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开市设铺,有近五百年的历史。自开铺设市以来,屏锦镇就店铺如林,客商云集,商业繁荣。别的不说,单是红纸、木版年画纸和木板年画的生产就盛况空前。据屏锦镇红纸刷房世家传人,当年87岁的徐典隆老先生回忆:梁山红纸刷房开办于清乾隆时。嘉庆年间,他大祖父徐梅仙幼年学刷红纸于李家凤祥字号,学艺成师后,自开字号“和盛发”,从此,父传子、子传孙、代代人都刷红纸门神。民国初年,屏锦红纸刷房增加到30多家,有信义号、恒仪号、恒泰正、正兴号、信义恒等等。二三百人经营生产。屏锦铺的多数地主,包括原国民党中将王旭夫的父亲王见鸿,都是开红纸刷坊发财的,可见红纸业生意的兴隆。红纸长期销往湖北,畅销陕西、贵州、云南各邻省。屏锦铺的红纸业,从乾隆时便成立了行会,祀奉梅葛仙师,称“梅葛会”。坊主、工人等从业人员都可参加,每年6月16日办会,选出总理、值年人员,协调行内事宜,有时还唱戏,十分热闹。屏锦镇除红纸生产盛极一时外,木版年画的印制也十分繁荣。清末民初,屏锦镇的梁山木版年画作坊就有恒太正、正兴号、信立号、王恒茂,锟发号、信义恒、德和泰,冯兴祥、德钦恒、正兴隆、张正顺、复兴恒等四、五十家,主要集中在屏锦半截子街一带。屏锦铺的木版年画生产,《高梁耆英集》所选兰选青的《竹枝词》便有所记载:“闲披屏市褚先生,官绿榜黄色色新。更有驰名京省处,钩金水甲(水印)土门神。”诗中所说“屏市”即屏锦铺,“门神”就是木板年画。从这首诗就可以看出,当时屏锦铺的木版年画业已相当兴盛,已经驰名省、京了。现在的屏锦镇,地处318国道和渝巫路省道交汇处,镇域内水、电、气供应能力丰裕,邮电通讯网络畅通,天然气管网贯通城镇,村村通公路和加密电视;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设施完备;商贸流通业、房地产业、饮食文化业欣欣向荣,市场体系健全,各种专业市场及网点基本形成。境内矿产资源以天然气、煤炭、高岭土、石灰石、石膏矿为主,已形成天然气、建材、化工、纺织、造纸等支柱产业,产值500万元以上的重点规模企业有16家,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6家。依托公司带农户的现代工业农业综合开发格局基本形成。该镇将按照市级中心镇、百强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梁平论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