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 负面清单呼呼出行能合作吗,网上负面的信息啥情况?泉州磁灶办公,说是民间集资和传销??

您当前的位置:&&&&&&&&&&&&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公开方式:
信息类别:
规划计划方案意见
发布机构:
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公开日期:
备注/文号:
泉政文〔2016〕41号
内容概述: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市十五届人大七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 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 日市十五届人大七次会议批准&
  本纲要根据《中共泉州市委关于制定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明确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要求、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景。&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泉州发展迎来重大历史机遇并取得重大发展成就的五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支持泉州发展的政策措施,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全力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基本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坚持做大总量与提质增效并重,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6137.74亿元,保持全省首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7.24万元。中化炼油、海峡轨道客车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以物流、金融、电子商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3A级以上物流企业数量居全省前列。成为“中国制造2025”首个地方试点,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等一批重大科研机构(平台)落地建设,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比2010年提高0.46个百分点,实现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九连冠”。现代特色农业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发展成效显著,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9.3%。&
  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惠民利民工程加快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和“校安”工程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外省籍学生在流入地参加高考。全面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市县两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药品销售零差率全覆盖,新增医疗机构床位1.1万张,中医联合医院、福医大附属二院东海新院建成投入使用。荣膺“东亚文化之都”、“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成功举办世界闽南文化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暨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重大活动,启动实施古城文化复兴计划,完成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十百千基础工程”,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新增城镇就业76.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2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参保率和养老保障参保率分别达99.98%和98%,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73万元和1.59万元。&
  城乡建设呈现新面貌。海湾型城市框架逐步成型,环湾区域建成区面积达206.5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率达63.6%。东海、城东、北峰丰州、晋江滨江、泉州台商投资区等新区开发加快,东海隧道、田安大桥、黄龙大桥、南北迎宾路拓改等一批重要城市主次干道和跨江通道建成通车,滨海公园、桃花山公园、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亚洲园、江滨路绿道慢线等一批公共空间和市政设施建成投入使用,中心市区新增绿地2000公顷,全市新建污水处理厂11座、改造建设污水管网1070公里。城市管理水平稳步提升,环湾建成区实现“数字城管”全覆盖。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深入推进,16个镇列入全国重点镇,5个中心镇获批省级“小城市”试点。全面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初步建立村庄保洁常态化机制,5年累计解决13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提级改造农村公路800公里。&
  基础设施再上新水平。实施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5万亿元,泉州湾大桥、沈海高速复线泉州段、南惠高速、南石高速、晋石高速、金安高速、莆永高速泉州段、福厦铁路惠安站、泉州晋江机场改扩建、南埔电厂二期、鸿山热电厂二期、晋江下游防洪岸线整治及江滨路续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实现县县通高速,83%乡镇通达三级及以上公路,5年累计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60公里、220千伏变电站11座、110千伏及以上线路1085公里,泉州动车站开通始发动车,泉州晋江机场获批对外开放。&
  生态文明迈出新步伐。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省前列,通过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继续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完成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5年累计投入重点流域和近海水域治理资金近80亿元,完成552个整治项目,“两江”上游水资源保护专项补偿资金提高到每年3亿元,县级以上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Ⅲ类水质达标率100%,近岸海域水质达标率达84.6%。空气质量位居全省前列,所有县(市、区)空气质量均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在全省率先启动排污权交易,率先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成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坚持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并举,获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民营经济综合改革试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泉州台商投资区、高新区建设扎实推进,改革开放红利加速释放。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审批事项大幅削减。开展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新增登记市场主体超18万户。组建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金融改革取得实效,在全国率先建成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小微企业信贷覆盖率比金改前提高20.8个百分点,新设银行机构网点195个,新增上市企业39家,43家企业发行债券融资306亿元。县域特色主题改革亮点突出,晋江新型城镇化、石狮中小城市综合改革成为国家级试点。全面实施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累计发证300余万张。对外经贸规模日益扩大,5年累计外贸出口超700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170亿美元。&
第二节&&&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纵观国内外发展环境,泉州发展既面临历史新机遇,也面对严峻挑战。&
  面临的机遇: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但时势总体于我有利。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央支持福建加快发展力度加大,福建在全国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民营经济综合改革试点和“中国制造2025”地方试点城市等多种政策叠加效应将进一步显现,不断激发新动力,释放新红利,拓展新空间。&
  面对的挑战:泉州正处在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加快结构调整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产业转型升级与增强创新动力、要素成本上升与保持区域竞争力、城镇化加速与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等诸多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亟需解决制造业扩量提质遭遇瓶颈、新旧增长动力转换艰难,重大项目生成落地困难、投资驱动后劲不足,城市竞争软实力不强、极化效应加剧区域竞争,民生保障和生态环保短板依然明显、各种风险矛盾逐步显露,文化、港口、生态、侨台、泉商网络等独特资源优势和改革开放潜能释放不够等突出问题。&
  总体来说,泉州率先发展大有作为,转型压力也前所未有。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始终保持爱拼敢赢的锐气、先行先试的勇气和海纳百川的大气,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科学谋划、真抓实干,求新求变求突破,努力开创“十三五”发展新局面。&
专栏1:“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年均增长(%)&
年均增长(%)&
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6500以上,力争比2010年翻一番&
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
3、财政总收入(亿元)&
900亿元以上,力争突破1000亿元&
4、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3、轻重工业比例(%)&
65.2:34.8&
4、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亿元)&
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7、实际利用外资(历史可比口径,亿美元)&
5年累计140亿美元&
5年累计超170亿美元&
8、出口商品总值(海关口径,亿元)&
9、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1、环湾区域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
2、城镇化水平(%)&
3、港口货物吞吐量(万吨)&
4、集装箱吞吐量(万标箱)&
5、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6、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
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
比2010年下降14.5%&
2、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吨/万元)&
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
3、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
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
完成省下达指标&
4、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万吨)&
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
完成省下达指标&
5、氮氧化物排放量(万吨)&
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
完成省下达指标&
6、氨氮排放量(万吨)&
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
完成省下达指标&
7、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吨/万元)&
比2010年下降20%&
比2010年下降51%&
8、耕地保有量(万亩)&
9、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10、全市森林覆盖率(%)&
1、人口自然增长率(‰)&
2、城镇登记失业率(%)&
3、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14000以上&
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8000以上&
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6、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8、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
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1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11、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高等教育比例(%)&
12、每千人医生数(人)&
1.7以上(户籍人口)&
1.88(户籍人口)&
1.6(常住人口)&
13、每千人病床数(张)&
3.8(户籍人口)&
4.4(户籍人口)&
3.74(常住人口)&
14、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参保率(%)&
15、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参保率(%)&
16、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套数(套)&
完成省下达任务&
完成省下达任务&
第二章 &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明确“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架构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着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认真落实中央、省委支持泉州加快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遵循“六个坚持”原则,以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创新泉州、智造泉州、海丝泉州、美丽泉州、幸福泉州,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争当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建设的“领头羊”。&
第二节 &发展架构
  分析研判泉州所处发展阶段和发展中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明确“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架构。&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创新泉州”。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把创新驱动战略融入制度创新、城市转型、要素引进、环境构建等方方面面,强化中心城市创新集聚能力,突出体制环境再造,深化国家级“金改”、“民综改”,突出综合创新平台建设,突出人才强市战略,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实施泉州制造2025,打造“智造泉州”。智造是泉州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要全面落实《泉州制造2025》,紧抓智能制造、质量品牌和服务型制造三大行动,以“数控一代”、“互联网+”引领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蓬勃发展,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延伸和跨界融合、现代服务业集聚扩量、网络经济“由虚变实”、城市智慧、智能发展,打造“中国制造2025”样板城市。&
  致力海丝先行区建设,打造“海丝泉州”。海丝是泉州扩大开放、提升城市影响力的战略机遇,要立足服务国家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加快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建设,汇聚泉州力量,加快实施“十大行动计划”,建设海陆丝绸之路互联互通的新通道,搭建“海丝”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新平台,开启泉州国际经贸交流新窗口,提升开放型经济文化发展新水平,全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推进“大泉州”开发建设,坚持环湾、向湾、同城化发展理念,延续海丝历史文脉,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强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
  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市,打造“美丽泉州”。美丽是绿色发展、永续发展的直观体现,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要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为引领,凸显城市滨海山水生态特色,突出生态功能区保护,优化国土空间科学开发,发展绿色经济,强化水、大气、土壤污染综合治理,推进生态环保工程建设,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进一步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泉州。&
着力补齐民生“短板”,打造“幸福泉州”。幸福是人民的期盼,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大民生投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有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居民收入,开展脱贫攻坚,加强城市文明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建设包容发展示范城市和高质量的民生幸福城市。&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设“创新、智造、海丝、美丽、幸福”的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综合实力跨越提升。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增长、经济总量保持全省首位,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超9000亿元、年均增长8.5%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消费和投资良性互动,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协同共进,创新驱动和经济转型有效对接。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加快实施,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约40%,轻重工业比例为58:4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6%,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四化同步”扎实推进,“一湾两翼三带”发展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全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的地位更加凸显,环湾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区域间协作协同效益显著,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迈上新台阶,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8.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环湾区域建成区面积达233平方公里。&
  创新创业活力显著增强。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上新水平,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区域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更趋完善,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逐步迈进创新型城市行列。&
  改革开放红利更加显现。“晋江经验”进一步创新发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争取若干领域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建成富有创造力、充满活力的改革“排头兵”和“试验田”。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全面提高,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进出口贸易规模效益不断提升。泉台经贸合作、文化交流更加密切。&
  人民生活品质全面提高。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人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法治泉州建设全面推进,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生态文明示范效应凸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建成,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内,土地、水等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8.7%。&
专栏2:“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表&
2020年目标&
年均增长(%)&
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6、出口商品总值(亿元)&
7、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亿美元)&
5年累计90亿美元&
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10、轻重工业比例(%)&
65.2:34.8&
11、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12、互联网普及率(%)&
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
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
13、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14、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5、城镇化率(%)&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
16、环湾区域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
17、环湾区域建成区人口(万人)&
18、港口货物吞吐量(万吨)&
1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40000以上&
20、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5年累计新增75万人&
21、贫困人口减少(万人)&
全面消除贫困人口&
22、城镇基本社保综合增长率(%)&
比2015年增长14.2%&
23、保障性住房覆盖率(%)&
24、每万人口接受高等教育人数(人)&
25、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张)&
26、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生数(人)&
27、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的养老床位数(张)&
28、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城市建成区常住人口比例(%)&
29、耕地保有量(万亩)&
30、万元GDP用水量(立方米)&
31、单位GDP能源消耗(吨标准煤/万元)&
完成省下达指标&
32、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
完成省下达指标&
33、森林发展&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森林覆盖率(%)&
34、城市空气颗粒物(PM2.5)浓度(mg/m3)&
完成省下达指标&
35、海水水质达到或优于二类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比例(%)&
36、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万吨)&
二氧化硫排放量&
完成省下达指标&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完成省下达指标&
氮氧化物排放量&
完成省下达指标&
氨氮排放量&
完成省下达指标&
&&&&&&&&&&&&&&&&&&&&&&&&&&&&&&&&&&&&&&& &第三章 &加快转型升级 打造泉州产业升级版
  持续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推动主导产业高端化、特色产业集群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和服务业特色化,推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建设,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构建轻重并举、三产繁荣、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泉州产业升级版。&
第一节 &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
  实施“泉州制造2025”和“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发展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推动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协调发展,增强产业竞争力,建设“中国制造2025”样板城市。&
  促进主导产业高端化发展。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推动纺织鞋服、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建材家居四大主导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绿色化发展,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
  ——纺织鞋服。围绕建设世界纺织鞋服基地和中国纺织鞋服流行趋势策源地,提升产业链竞争力,推动产业高端化、差异化发展,产品个性化、定制化、时尚化、功能化发展。纺织服装业要完善棉纺→化纤→织造→染整→服装→辅料→营销产业链条,开发高科技纺织品,支持高端面料、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应用数控一代先进设备。制鞋业要重点打造鞋成品→鞋机→鞋材→模具→设计→皮革→鞋业化工产业链,支持新型鞋材和鞋产品研发,推广数字化鞋业设计和自动化制鞋设备。&
  ——石油化工。围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和海峡西岸石化产业先导区,推动泉港、泉惠石化园区加快开发建设,以福建联合石化、中化泉州石化为龙头,提升炼化一体化产业竞争力,加快发展多元化原料加工和石化深加工产业,突出发展各类化工新材料、专用精细化学品等高端石化产品。&
  ——机械装备。围绕打造全国重要的机械装备制造中心,强化基础研发平台作用,全面提升机械装备自主研发能力,完善毛坯铸锻→零部件生产→整机装配→产业服务产业链,提升纺织服装机械、制鞋机械、建材机械、食品机械、卫生用品机械等产业机械、数控机床、新型消防装备、输配电设备、工程机械等产业智能化、大型化、特色化、高端化水平,加快推动汽车制造、海工装备、轨道客车等重大项目建设。&
  ——建材家居。围绕建设全国建材(装饰)产业现代化基地,推动石材、建陶、水暖厨卫、水泥、墙体材料等建材产业向节能环保、高科技绿色材料及新材料转型、智能家居发展。石材产业要发展精加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推进产品高端化、精细化、工艺化、薄型化、保温型发展。建陶行业要打造原材料加工→坯土制造→色釉料生产→机械模具制造→物料配送产业链,推动产品向薄型化、功能性和工业陶瓷发展,向产品研发、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延伸。水暖厨卫行业要开发面向新生代的个性定制、数字化、智能化、节水轻量型、健康环保型、厨卫一体化产品。&
专栏3:主导产业发展路线图&
发展方向及重点&
园区(基地)&
建设世界纺织鞋服基地,到2020年产值超5000亿元。&
①化纤行业&
②印染加工设备、染整行业&
③纺纱与织造行业&
④服装行业&
海西纺织新材料工业技术晋江研究院、晋江国际鞋纺城、石狮国际轻纺城、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等。&
晋江经济开发区、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园(石狮园)、泉州开发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轻纺)等。&
三六一度(晋江)综合基地、特步“数控一代”鞋业智能制造产业园、龙峰纺织、华联服装配件生产项目等。&
打造海峡西岸石化产业先导区,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绿色石化基地,到2020年产值超3000亿元。&
①乙烯、丙烯、芳烃、→合成纤维原料→合成纤维产业链;②乙烯、丙烯→合成树脂→塑料制品(建材、包装材料、薄膜等)产业链;③丙烯、芳烃→工程塑料等化工新材料及其制品产业链;④乙烯、丙烯、碳四→有机化工原料→专用精细化学品产业链&
福州大学化工学院(泉港)、福建师范大学泉港石化研究院、晋江海峡石化产品交易中心、福建石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
泉港石化工业区、泉惠石化工业区和晋江、石狮纺织工业园区等。&
中化泉州石化公司年产100万吨乙烯及炼油改扩建、福建联合石化公司三期工程、邦丽达(福建)新材料公司丙烯酸及高吸水树脂项目等。&
打造全国重要的机械装备制造中心,到2020年产值超2000亿元。&
①通用设备制造业&
②专用设备制造业&
③汽车整车制造业&
④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⑤金属制品业&
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泉州华中科大智能制造研究院、哈工大泉州工程院等。&
福建装备制造业(南安、晋江)基地、福建(洛江)智能装备产业示范园、晋江智能装备产业园等。&
晋工工程机械、泉州台商投资区台湾医疗器械产业园、金星莲花汽车、嘉泰数控二期扩建、北车二期项目等。&
建设全国建材(装饰)产业现代化基地,到2020年产值超2000亿元。&
①石材行业&
②建陶行业&
③水暖厨卫&
④水泥行业&
⑤建筑墙体&
水暖洁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水头国际石材博览中心、海西建材家居装饰交易中心等。&
南安市石材加工集中区、晋江磁灶天工陶瓷城、南安仑苍水暖城、中国家居工艺城等。&
南安建筑装饰产业示范基地、新文行灯饰、九牧卫浴洁具扩建等。&
  促进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坚持龙头项目带动,推动食品产业、工艺制品、纸业印刷等三大特色产业集中布局、集聚发展,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化、产品差异化发展。&
  ——食品产业。围绕建设全国休闲食品饮料基地,坚定走差异化战略,开发适应国内外需求的时尚、高端产品,发展高附加值营养健康食品饮料、功能性食品、海洋食品、地方特色食品、保健食品,推动现代先进加工技术装备应用,建立食品质量可追溯系统和食品安全体系,加快建设集材料贸易、创新研发、检测、培训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工艺制品。围绕建设全国特色工艺品基地,保护和传承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加快工艺制品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以陶瓷、石雕、藤铁及木根雕、树脂、香品等为主,完善集设计、生产、原辅料配套、创新培训、销售展示、旅游观光等于一体的专业化产业链,打响“世界陶瓷之都”、“世界石雕之都”、“中国香都”品牌。&
  ——纸业印刷。围绕建设全国纸业印刷基地,加快调整纸制品产品结构,延长生活用纸、产业用纸、文化用纸等产业链条,提升集群化发展水平。印刷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型产品、新兴智能产品、多层复合高档软包装印刷和即时印刷、按需印刷、个性化印刷、远程印刷等新型业态。&
专栏4:特色产业发展路线图&
发展方向及重点&
园区(基地)&
建设全国休闲食品饮料基地,到2020年产值超1500亿元。&
①休闲食品业&
④粮油加工业&
⑤水产品加工业&
福建省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福建)、国家茶叶质量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等。&
晋江食品产业园、惠安休闲食品产业集中区、安溪茶都、茶博汇、永春特色食品加工园等。&
晋江深沪湾水产品加工基地、盼盼食品生产、安溪海西茶业基地、明发华昌国际城(中国粮食城三期)等。&
建设全国特色工艺品基地,到2020年产值超1000亿元。&
①石雕石材产业&
②陶瓷工艺品&
③藤铁工艺品&
④树脂工艺品&
⑤香工艺品&
⑥木根雕工艺品&
福建省陶瓷产业技术开发基地、福建省陶瓷产业质量检测中心、福建省香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惠安石雕职业学校等。&
德化陶瓷产业园区、安溪中国家居工艺城、惠安雕艺文创园、中国香都产业园、泉州台商投资区木雕产业园等。&
泉州工艺美术创意园、国际陶瓷艺术城、中国茶具城、中国工艺文化产业总部基地、中国香都产业园二期、海西香品物流城等。&
建设全国纸业印刷基地,到2020年产值超1000亿元。&
①生活用纸&
②产业用纸&
③文化用纸&
福建省造纸行业技术开发基地、泉州市包装印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
中国包装印刷产业(晋江)基地、石狮五金印刷机械园、中国(泉州)卫生用品产业基地等。&
恒安生活用品智能化生产基地、中国包装印刷产业(晋江)基地、玖龙纸业文化纸扩建等。&
  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推动形成规模效应。&
  ——新一代信息技术。抢抓当前“互联网+”和促进信息消费的有利时机,加快产业技术、产品、管理创新,重点发展移动通讯、数字对讲机、数字视听、北斗卫星应用设备、智能安防监控、LED、新型元器件、软件等,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重点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加快做大产业规模。&
  ——生物与新医药。以产业集聚区、产业园、产业链为抓手,以重大项目为支撑,带动产业规模化发展,重点发展培育药用天然植物、现代中药、功能性食品以及新型海洋医药等。&
  ——新材料。加强产业自主创新,推进技术攻关突破,重点发展先进高分子材料、高端精细专用化学品、功能性纤维、功能性薄膜、石墨烯、特种陶瓷、功能性纸品、光伏新材料等。&
  ——新能源。以优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率为核心,发挥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提高技术水平,重点发展光伏发电、新型环保电池、风能等。&
  ——节能环保。抓住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机遇,坚持能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治理并重的清洁生产模式,重点发展大气、水污染防治和节能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加快形成节能和环保装备、材料及技术服务产业链。
专栏5:新兴产业发展路线图&
发展方向及重点&
园区(基地)&
建设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
①新一代信息网络产业&
②电子核心基础产品&
③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业&
福建省物联网科学研究院、泉州微波技术研究院、泉州市云计算物联网公共服务中心、石狮甲骨文纺织服装创新发展云等。&
泉州高新区(江南园、石狮园)、泉州开发区电子信息特色产业基地、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泉州软件园等。&
丰泽、洛江对讲机“模转数”产业化、德润电子、飞通海洋船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通讯设备生产基地、锐驰智能家居等。&
建设成为海西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特色重要制剂基地。&
①生物医药&
②生物医学工程&
③生物农业&
④生物制造&
⑤生物服务&
永春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石狮海洋生物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等。&
永春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基地、石狮海洋生物科技园区、晋江海洋生物科技园等。&
华宝海洋生物扩建、克利贝尔、永燠灵芝生物、三安植物工厂等。&
建设新材料产业化基地,促进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
①新型功能材料&
②先进结构材料&
③高性能复合材料&
④共性基础材料&
数控一代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关村科技服务业产业联盟海西基地等。&
泉州台商投资区新材料集中区、德化高性能陶瓷材料产业基地、泉港新材料高新科技园区等。&
辉锐纳米碳薄膜太阳能电容电极材料、火炬电子高端陶瓷电容器介质陶瓷粉料、信和高端涂料项目、铂阳精工CIG靶材研发及生产项目等。&
初步建成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专业园区,形成在国际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③生物质能&
国家大学科技园福建分园、半导体照明技术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海西光电信息产业技术成果对接推广平台等。&
泉州(南安)光电信息产业基地、安溪(湖头)光电产业园、晋江光电信息产业园等。&
阳光大地光伏太阳能电池、晶安光电、钧石能源高效光伏电池产业化、港坤新能源、永春外山风力发电项目等。&
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新兴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
①高效节能产业&
②先进环保技术&
③资源循环利用&
泉州环科所、排污权交易中心、华侨大学环保所等&
福建海西再生资源产业园、泉港石化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石狮新型染整产业循环发展园、德化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德化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等。&
南安大理石粉循环经济、石狮鸿山循环经济、德化矿山尾渣和陶瓷废弃物再利用项目等。&
第二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实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推动服务业与一二产业深度融合,重点推动旅游、现代物流、创新金融、健康养老、体育服务、中介服务等产业发展,培育现代城市商圈,推动房地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旅游业。围绕建设世界海丝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推动旅游开发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构建多元产品体系,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海洋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积极发展研学旅游、老年旅游、商贸旅游、康体旅游。适应房车、自驾车、邮轮、游艇等新兴旅游业态发展需要,合理规划配套设施建设和基地布局。进一步实施旅游景区创新提升工程,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加快区域间旅游资源协调联动,推动旅游景区串点成链、优势互补。实施品牌引领战略,强化“海丝泉州”旅游品牌整体营销,加快建立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协作机制,联合打造海丝特色旅游产品和线路,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深化泉台旅游合作。推动泉州旅游商品品牌建设。加大互联网营销力度。培育若干家年营业额超五亿元的旅游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完善旅游集散服务中心、旅游道路、旅游直通车、旅游信息咨询服务平台、旅游厕所等公共服务配套,完善“快进慢游”的全域化便捷交通服务体系,加强旅游市场监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探索建立导游员服务质量考评和信用评价制度。开发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旅游服务产品,发展旅游定制服务。&
  现代物流业。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现代物流中心,加快传统物流转型升级,培育现代物流体系。优先发展制造业物流,建设与制造业企业配套衔接的仓储配送设施和物流信息平台,鼓励大数据、云计算在物流领域的运用。加快发展商贸物流、电商物流、冷链物流、临空物流,构建电子商务物流服务平台、配送网络和区域性仓储配送基地,建设快递运转中心,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鼓励发展绿色物流,提高铁路和水路运输比重,培育外贸集装箱航线,大力发展甩挂运输,提高储运工具的信息化水平。&
  创新金融业。围绕建设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加快建立主体多元的金融市场体系,建立功能完备的金融产品创新体系。建立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体系,吸引社会资本共同设立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兼并重组基金、城市发展基金等专项子基金。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消费金融、金融租赁等新型业态。加快推进公益性金融服务中心、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海丝先行区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色金融服务模式,在产业金融、普惠金融、对台对外金融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
  健康养老业。围绕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培育壮大健康服务业相关支撑产业。扩充优质医疗资源,支持社会资本兴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并与公办医疗机构享受相同基本医保定点准入政策。培育康复护理、老年护理、家庭护理和母婴护理等护理服务业态。发挥中医药预防保健特色优势,提升中医健康服务能力,培育发展体育健身康复产业。推动泉台健康医疗产业合作。推进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融合发展,发展健康养老服务。发展养生服务、商业健康保险,推动健康服务多样化发展。&
  体育服务业。围绕建设海峡两岸体育产业合作开发示范基地、全国一流的滨海运动休闲基地、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拓展体育服务产业链。加强体育赛事规划布局,鼓励社会力量在泉州组建职业运动队(俱乐部),形成“四位一体”体育赛事体系。积极申办和承办国际及国内品牌体育赛事,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国际影响的品牌赛事,建设区域体育赛事中心。大力发展体育场馆服务业,鼓励公共体育场馆采取特许经营等方式,委托企业专业管理,提升运营管理水平。争取更多国家级运动项目训练基地落户,支持各类体育运动学校、业余体校和体育专项协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偿培训,发展体育培训业。&
  中介服务业。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重点发展市场交易中介组织、市场监督鉴证机构、法律和财务服务机构、信息咨询服务机构等各类中介机构,加强对现有中介机构的培育扶持,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竞争力。加强对中介机构规范管理,建立公开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完善中介机构资质审核资格准入制度,严格中介服务市场禁入、退出机制,建立信用评价制度。&
专栏6:现代服务业发展路线图&
发展方向及重点&
园区(基地)&
建设世界海丝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总收入达1300亿元。&
①休闲度假旅游&
②文化旅游&
③乡村旅游&
④旅游购物&
泉州古城、环清源山文化旅游圈、崇武半岛、大戴云旅游区、围头湾滨海旅游区、安溪生态茶庄园、永春香都、德化陶瓷文化旅游区等。&
德化九仙山旅游度假区、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亚洲园、中国(惠安)海丝文化旅游城、石狮永宁滨海旅游度假区、云中山生态旅游区等。&
建设海峡西岸现代物流中心,到2020年增加值超过700亿元。&
①制造业物流&
②商贸物流&
③港口物流&
④绿色物流&
⑤临空物流&
晋江陆地港、晋江现代物流园区、泉港石化物流园区、泉惠石化物流园区、石狮石湖物流园区、南安观音山物流园区、洛江双阳物流园区、泉州台商投资区临港物流园区、“一心多区”综合快递物流园等。&
晋江陆地港二期、洛江工业物流配送中心、石狮富星电子商务仓储、南安观音山现代物流产业基地、德化城南物流园等。&
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到2020年交易额超5000亿元。&
①移动电子商务&
②跨境电子商务&
③农村电子商务&
泉州市电子商务企业总部基地、海西(石狮)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泉州(晋江)快递物流电子商务园区暨海峡两岸快件集散中心、石狮青创城国际网批中心等。&
福建中兴外贸电子商务项目、泉州网商(虚拟)产业园、安溪弘桥智谷(泉州)电商园、中国鞋都电商创业园、石狮海西电商园(二期)、德化电子商务创业园等。&
建设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到2020年增加值超过600亿元。&
①产业金融&
②小微金融&
③民间金融&
④互联网金融&
⑤区域资本市场&
⑥农村普惠金融&
⑦对台对外合作金融&
海峡股权泉州交易中心、海峡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海峡石化产品交易中心、鲤城科技金融服务中心、东海片区银行总部、晋江金融广场等。&
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泉台合资证券公司、泉港合资证券公司、产业股权投资基金、金融服务中心等。&
建立覆盖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体系&
①医疗服务;②康复和护理服务;③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④健康养老服务;⑤健康保险服务;⑥健康旅游和文化服务&
泉州市社会福利中心、晋江市社会福利中心、晋江颐生园、泉州台商投资区健康休闲养生基地、泉港综合社会福利中心、永春县社会福利中心等。&
福医大附属二院(东海院区)、泉州市中医联合医院、泉州滨海医院、泉州颐和医院等。&
建设海峡两岸体育产业合作示范基地、全国一流的滨海运动休闲基地、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 &
①竞赛表演&
②体育健身休闲&
③体育场馆服务&
④体育培训&
⑤体育中介&
泉州湾滨海运动休闲产业带、海西体育赛事中心、东南亚民间民俗传统体育赛事交流中心、泉州生态休闲旅游体育产业区、八仙山全民健身中心、永春CBO中国业余篮球基地等。&
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晋江羽毛球训练基地及游泳跳水比赛基地、国家篮球训练基地、泉州凯歌体育管理学院、晋江市第二体育中心等。&
打造全国特色文创产业基地,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500亿元。&
①工业产品设计和工艺美术设计&
②数字内容服务&
③广告产业&
国家级海西广告产业园区、源和1916创意园区、石狮星期YI·创意园、晋江洪山文化创意产业园、闽台文化创意产业园等。&
领SHOW天地文化创艺乐园、英良印象五号、安溪惠普聚贤国际数字媒体产业基地、晋江婴童产业文创园、顺美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等。&
第三节 &加快发展网络经济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积极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兴业态,推动网络经济成为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推动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向制造业延伸渗透,促进生产需求和市场供给精准对接。支持龙头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发展个性化定制模式。加快质量信息网络工程建设,促进企业向垂直一体化职能供应链运营管理模式转变。推动发展基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新兴消费模式,推进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信息消费。&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产业。围绕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争创中国(泉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加快发展移动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和农村电子商务,重点规划建设电子商务园区(基地),发展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代理运营服务、数据基础服务、咨询教育等产业,做大做强“泉州购”综合大平台,实现电子商务由供应链末端向供应链上游环节转变,打造具有区域产业特性话语权的电子商务平台。&
  大力培育物联网产业。推进物联网技术研发、产品应用、行业发展“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扶持福建物联网研究院加快建设,培育一批物联网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微波通信、数字对讲机、安防智能、集成电路、北斗卫星应用等产业,建设泉州国家级微波通信产业基地、海西电子信息产业育成基地、晋江众合联物联网产业基地,打造泉州物联网示范产业园,集聚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加快发展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加快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泉州软件园等大数据中心建设,推广大数据在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领域的全面应用。鼓励发展政务、交通、医疗、教育、文化、旅游等行业性大数据云平台,培育大数据龙头企业。深化云计算在重点行业推广典型应用示范,推进政务云、制造云、教育云、医疗云等云平台建设。&
第四节 &做大做强建筑业
  发挥建材家居产业和建筑之乡优势,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延伸产业链,打造集成化、系统化、规模化的建筑产业集群。 &
  优化建筑业产业结构。扶持骨干企业从施工总承包向工程总承包发展,由单一建筑施工向关联度较高的上下游产业延伸,培育一批企业向公路、铁路、港口航道、电力、石油化工、通讯、隧道工程等科技含量高的专业发展。壮大建筑业总部经济,鼓励建筑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实行资源整合,引导企业向品牌化、专业化发展,鼓励创建品牌优质工程和品牌建筑企业。&
  提升建筑工业化水平。推广工业化建造模式,加强建筑工业化技术开发应用,提升建筑品质和水平。提升产学研合作实效,支持骨干企业建立科技研发中心,鼓励建筑企业与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探索建立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一体化、设计施工管理一体化、建筑与装饰装修一体化、房地产投资与开发一体化的运行模式,推动建造建筑产品向经营建筑商品转变。&
  推动建筑业走出去。引导建筑企业创新经营管理模式,提升资质等级,提高融资能力,引进培养建筑专业人才,提升建筑业综合竞争力。发挥建材、水暖等营销网络和品牌优势,带动建筑业拓展外埠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建筑业外向度。&
第四章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建设创新型城市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第一节 &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强化创新服务平台、载体建设和优化整合,切实增强全社会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服务载体。移植复制中关村创业大街运作模式,大规模推进创新载体布局建设。加快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泉州分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泉州智能制造研究院、中纺院、中国皮革和制革研究院、中国食品研究院泉州分院等科研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加快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软件园、留学生创业园等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鼓励企业技术平台对外开放,强化资源共享。加强公共检测、认证等平台建设,力争每个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均形成一个以上创新服务平台。&
  建设众创示范空间。加快构建市场化的众创空间,支持引导城区老旧工业区改造,充分利用闲置工业厂房、商务科研楼宇、仓库等载体,打造投资促进、培训辅导、宣传营销、专业服务、创客孵化、咨询交流等创新创业孵化器,推广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星创天地等新兴孵化模式。加快完善现有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孵化器、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等创新创业平台的服务功能,打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
  提升创新服务能力。加大创新载体扶持力度,鼓励创新载体瞄准产业技术瓶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推动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支持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新建一批专业化、高水平的科技中介机构。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转化与应用,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和科技资源共享与交易云服务平台。&
  优化创新创业发展环境。加快构建覆盖创新全链条的金融服务体系,推进国家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建立财政科技投入逐年增长机制,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支持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发展,培育发展天使投资群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倡导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弘扬用于创业创富的社会价值取向。&
专栏7:众创空间重点平台&
到2020年,建成45家市级及以上众创空间。&
o&培育一批创业示范基地:泉州网商(虚拟)产业园、弘桥智谷产业基地、晋江“三创园”创客大街、晋江陆地港众创空间等。&
o&创建一批创业大本营:知识产权创客家园、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等。&
o&改造一批创客天地:创客领SHOW、星期YI创客空间、晋江洪山文化创意产业园、源和1916、骑士创客空间、春风众创空间、灵感文化公社等。&
o&提升一批传统孵化器:智造2025众创空间、感创众创空间等。&
第二节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支持企业产业组织、商业模式、技术和品牌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支持产业组织创新。实施产业龙头促进计划,引进产业链关键环节龙头项目,培育一批国际化大型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强强联合,鼓励龙头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进行兼并重组,鼓励开展境外投资、并购和技术合作。提高产业集群分工协作水平,深入推进“万家企业手拉手”,推进龙头企业和中小微企业订单对接、供应链协同、技术协作。推动企业股份制改造,引导企业开展精益生产、绩效管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管理等咨询诊断活动。&
  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实施“蓝火计划”,引导企业高位嫁接先进技术、科研院所、高端人才。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行业技术开发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加快推进“机器换工”专项行动和智能化改造提升工程,提高企业关键生产制造工艺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支持龙头企业牵头成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参与各类标准制修订。引导企业加强技术研发,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提高发明专利比重,培育一批核心专利的产业化示范项目。&
  支持商业模式创新。鼓励和支持企业探索更多形式、市场接受的商业模式,引导企业跨界经营,打造商业模式创新先行区。实施最佳商业模式示范计划,探索生产环节外包、门店功能升级、并购国外渠道、顾客会员式管理、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加强示范企业的政策扶持和宣传推介。&
  支持企业品牌创新。深入实施名牌战略,引导品牌创新、品牌管理和品牌经营,鼓励品牌企业全球布局。支持品牌企业拓展市场,提升泉州品牌在“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鼓励龙头企业或行业协会组织品牌企业抱团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鼓励品牌企业到国内外重点地区设立销售网点,鼓励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提高泉州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专栏8:企业全方位创新五大行动计划&
o&智能制造行动计划:到2020年,全市60%的规模以上制造企业实现自动化、数字化制造;建成30个数字化制造车间/企业、10个智能制造车间/企业和1-2个国内有影响力的智能化制造基地。&
o&质量品牌行动计划:至2020年,实现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5以上,新增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行业、联盟标准10项以上。&
o&改制上市行动计划:到2020年,全市上市企业达到14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100家,海峡股权泉州交易中心挂牌企业达到1000家。&
o&商业模式创新行动计划:推行最佳商业模式示范,每年筛选培育认定50家商业模式创新典型示范企业。&
o&龙头企业促进行动计划:至2020年,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产业龙头企业15家,进入中国500强企业或民营企业500强8家,产业龙头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3%以上。&
第三节 &构筑创新人才高地
  深化人才强市战略,持续实施“海纳百川”高端人才集聚计划,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大招才引智和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健全集聚人才、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民营经济人才特区。&
  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实施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引进一批从事国际前沿科学技术研究、带动新兴学科发展的杰出科学家和研究团队,培养一批熟悉国际市场、具有广泛国际联系的产业领军人才和创业团队,集聚一批由高端人才领衔的创业投资、科技中介等创业服务团队。深化产学研合作,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以及科技孵化基地、科技研发平台,培养集聚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工程技术人才。发挥泉州市海外联谊会、留学人员暨归国创业人员联谊会等社团组织的作用,集聚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
  优化创新创业人才队伍结构。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支持企业与院校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加强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培养。全面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通过完善继续教育体系、强化公益性培训,促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创新能力提高。实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职工技能提升计划以及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一批我市紧缺急需的技能人才队伍。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创业引领计划和服务基层项目计划,做好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和创业项目资助。&
  优化人才政策。建立科学的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加快创新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统一的人才基础信息库,促进各类创新人才的互动合作。优化人才培育、引进、激励、评价机制,推进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支持智力要素、技术要素参与创新收益分配,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创造激励机制。推进科研人才双向流动,改进科研人员薪酬和岗位管理制度,鼓励带项目带成果、保留基本待遇到企业开展创新或创办企业,鼓励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技术人才到高校和科研机构兼职。&
专栏9:人才培养工程&
o&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工程:引进100名左右的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到2020年全市研发人员总量3.6万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达800人左右。&
o&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培养150名战略企业家,150名左右具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的高级职业经理人,450名左右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到2020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达34万人。&
o&海丝急需人才培育工程:重点培育引进对外文化交流、涉外法律、港口航运、海洋渔业、国际旅游、国际金融、自贸区、外语外事等方面的人才。&
o&专业技术人才发展工程:加强对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引进、知识更新和境外研修工作,到2020年,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79.7万人,其中,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9:35:56。 &
o&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建成50个服务对接各县(市、区)产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每年培养不少于600名高级技师、技师,7000名高级工。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4.5万人。&
o&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工程:每年培训100名年产值千万元以上的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者,200名农村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500名种养致富带头人。到2020年,全市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20万人。&
第四节 &培育发展新动力
  统筹发挥投资、消费、出口的作用,积极扩大有效需求,着力扩内需、稳外需,培育发展新动力,合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
  努力创造新供给。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不断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和公共服务购买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新领域、新业态。积极拓展投资载体,加强重大项目策划储备,完善推进机制,促进更多大项目、好项目落地。积极释放投资活力,全面推广公共私营合作制(PPP)模式,强化企业投资主体地位,释放民间投资潜力,促进投资合理增长和结构优化。&
  全面释放新需求。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培育和释放农业转移人口等群体消费潜能。推动消费升级,提升发展现代商贸新业态,拓展旅游休闲、教育文体、养老健康、家政服务等消费新热点,稳定住房消费。优化消费环境,合理布局建设消费网点设施,改造提升城乡流通体系,进一步健全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信用消费、消费维权体系。&
积极开拓新市场。实施优进优出战略,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市场对接,加快培育外贸新优势。推进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提高纺织鞋服等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附加值,扩大机械装备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规模,提升服务贸易比重。拓展出口市场,巩固欧美、日韩等传统市场,拓展俄罗斯、中亚、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充分挖掘东盟自贸区市场潜力。加快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完善国际贸易摩擦预警和应对机制。&
第五章 &全面深化改革 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把确定政府行为的边界作为改革的首要任务,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实现人的城镇化为重点,扎实推进各项改革试点,全面释放改革红利。&
第一节 &深化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
  按照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要求,强化公共服务意识,优化组织结构,提高政府效能。&
  进一步放开民营经济市场准入。建立平等公开的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统一规范市场准入,持续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现事前审批转向事中事后监管。积极引导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公用事业运营,加快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福利、环境、技术、安全等领域引入社会资本步伐,建立多元化的投资和运营机制。&
  建设阳光高效服务型政府。建立明确权力主体和权力运行流程的政府“权力清单”和权责统一、主体明确的“责任清单”,实现部门权力、责任目录化和监管网络、监管机制全覆盖。整合行政审批服务信息平台、便民服务平台和电子政务平台,构建一体化的政府服务平台。大力推行电子化,完善并联审批制度,实现线上线下相统一、运作事项、流程、时限的公开透明。健全绩效评估与管理体系,强化行政问责制。&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培育壮大市级财力,整合财力资源,建立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财政管理制度,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和政府举债融资管理机制,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健全预决算信息公开制度。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开展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大力推进企业减负,建立公开透明的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全面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实现“涉企收费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收费”。&
第二节 &深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改革
  积极探索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新模式,有效打通金融资本进入实体经济和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两个通道”,拓展金融对外开放合作通道。&
  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推动符合条件的各类金融机构来泉设立区域总部、分支机构,推动在泉银行业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延伸服务网络。争取获批设立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引进培育第三方支付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等配套服务机构。做大做强海峡股权泉州交易中心、海峡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海峡石化产品交易中心,推进设立海洋产权交易中心。积极稳妥发展准金融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小贷公司开展网络小额贷款等业务创新,发展政府主导的融资担保公司和行业性融资担保公司,规范发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第三方支付等。深化对台对外金融合作,积极引进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金融机构来泉设立法人机构、分支机构或战略投资我市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推动设立海陆丝绸之路投资基金。探索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人民币资本项目限额内可兑换等业务试点,争取获批设立泉台、泉港合资证券公司。&
  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推动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场外市场挂牌融资,鼓励上市企业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引导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和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支持发行企业债券等非金融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工具,依托海峡股权泉州交易中心打造区域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提供增信服务。支持开展品牌、技术、排污权、水权等产权交易。&
  加大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加强小微企业金融专营机构建设,健全小微企业线上线下融资服务平台,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面向小微企业的创新产品和服务。鼓励开展各类非信贷融资, 积极发展各种债权、股权类融资,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完善提升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健全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分担机制,构建小微企业“征信+评级+增信+授信”金融服务模式。推动保险公司向有融资需求的小微企业提供无抵押小额贷款的综合金融服务。&
  强化金融风险防控。健全金融风险预警和处置体系,建立金融综合改革风险防范机制。提高企业应急保障专项资金使用效率,建立防范民间金融向金融体系渗透传导风险的隔离机制。建立健全小微企业征信和信用评级体系,推动全国小微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完善准金融机构监管机制,强化对准金融行业的动态监管。建立健全民间借贷登记备案制度,强化民间融资综合服务、跟踪监管和司法保障。严厉打击非法金融行为,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 第三节 &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
  以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为导向,实现精细化和动态化管理,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水平和人民群众满意度。&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建立将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依据的制度。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推行后勤社会化。全面实施教师“县管校用”,实现校长、教师在县域内城乡学校之间合理流动。建立多方参与的将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基本评价标准的评价体系。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集团化”办学和农村薄弱校“委托管理”。推进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办学制度改革试点。开展多元投资主体共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改革,探索以现代学徒制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坚持公益属性,建立科学补偿机制。开展公立医院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试行编制使用备案制,建立健全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人事管理制度,实现同岗同酬、优绩优酬。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全面实行总额控制下的按月预付、按病种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等多种复合付费方式。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建立责权对应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落实院长经营管理自主权。鼓励社会办医,落实同等待遇政策。&
  建立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建立健全合理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积极探索公建民营模式,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委托管理等方式,运营公有产权的养老服务设施。建立公开透明整合各类社会救助资源的救助信息平台,做到兜底线、救急难。&
第四节 &全面深化其他领域改革
  统筹协调推进各项改革,坚持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将各类改革推向深入。&
  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探索进城落户农民承包地流转和宅基地退出机制和土地、房屋、林地、海域等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健全林权动态管理制度,建立规范有序的林权流转市场,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林权收储机制。深化水资源综合管理改革,推进小型农村水利设施产权改革。创新农村工作机制,探索“136”农村工作法,完善党员干部驻村任职等制度,健全市县乡“三农”服务机构,推行农村网格化管理。&
  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土地集约利用机制,鼓励工业企业在原用地范围内不改变用途前提下进行增资扩产改造,鼓励园区外的现有工业企业“拆企并企、拆企入园”。建立健全工业用地退出机制,创新多元化土地供应机制,探索“分阶段出让、短期出让、租赁”等弹性土地供应方式。建立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逐步实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市场并轨,探索通过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投资建设鼓励类产业项目。&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国有企业分类改革,以管资本为主,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鼓励非国有资本投资主体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股权置换等方式,参与国企改制重组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稳妥推动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建立健全绩效考核、车改、休假津贴制度,着力提高一线公务员待遇,完善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薪酬制度,开展新提任领导干部家庭财产事项公开试点。加大财政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建立最低生活保障随物价指数增长而增长的长效机制。&
  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机制。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价格,尊重企业自主定价权,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深化电力、油、气、医疗服务、教育、交通运输、旅游景区门票等重点领域改革,实施促进节约资源的价格措施,落实环保价格政策,创新促进区域发展的价格政策。建立健全科学、规范、透明的政府定价制度、价格监管制度和价格调控机制。&  
第五节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完善军民融合机制。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和国防知识。加大国防动员投入,加强战略通道和战备物资储备基地建设。坚持党管武装,抓好预备部队和民兵建设。完善人防体系,加强海防管理和军事设施保护。完善国防动员预案体系和国防动员运行机制,提高战时国民经济快速反应能力、保障能力和重点经济目标防护能力。弘扬双拥光荣传统,扶持驻泉部队基础设施、训练设施、文化设施和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做好优抚安置工作,认真解决军转干部安置、随军家属就业、部队子女就学等问题。&
  发展军民融合产业。积极推动军民科研融合,推动科研院校参与部队重大课题攻关、技术革新。重点推进电子信息产业与国防工业的合作,在光纤通信、物联网、平板显示、北斗应用、陶瓷纤维材料、光电子等领域加快军民融合步伐,建设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化信息平台。积极引进军队科研院所、大型军工开发项目。推进动员保障基地化建设,加强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食品和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军民通用物资储备,逐步建立完善军民通用物资储备机制,鼓励和引导优势民企参与军品建设领域。&
专栏10:特色主题改革&
o&市级主题改革试点:民营经济综合改革试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改革试点。&
o&县市区主题改革试点:鲤城区金融服务科技创新试点;丰泽区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洛江区转变产业培育与发展模式试点;泉港区产城融合发展改革试点;石狮市国家发改委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晋江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国家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国家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南安市省级沿海三镇产城融合培育小城市综合试点;惠安县促进雕艺产业转型升级试点;安溪县茶业经营体制改革试点;永春县桃溪流域生态经济试验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和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试点;德化县省级做强城关统筹城乡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试点;泉州开发区建设转型升级示范区;泉州台商投资区产城融合改革试点。&
第六章 &推进港口复兴 &发展海洋经济
  &&&&面向海洋、走向海洋,向海洋要资源、要空间,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港口经济,是泉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一节 &加快推进港口建设
  实施泉州港复兴计划,全面提升港口现代化功能,致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枢纽港。&
  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力量推进泉州湾中心港区规划建设,尽快启动石湖5#-6#泊位建设,推进秀涂人工岛起步工程、锦尚作业区4#泊位建设,在秀涂作业区建设一体化的工作船基地。加快南翼石井作业区、北翼肖厝大型散货深水泊位等整体连片滚动开发。推动斗尾国际深水集装箱码头规划建设,打造成以深水集装箱、大型散货为主的重点港区。推进泉州湾国际邮轮码头规划建设。加快泉州湾航道二期和围头湾石井作业区航道工程建设,解决公共航道制约问题。&
  推动港区功能整合。推进港区功能定位调整,泉州湾港区重点集中发展集装箱运输,巩固内贸集装箱枢纽港地位,逐步打造成外贸集装箱干线港,建设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围头湾港区重点发展石材和粮食运输、集装箱喂给和对台直航运输,建设对台经贸、客运交流中心。推动港口整合转型,石湖作业区集中发展集装箱运输,梅林、崇武和后渚作业区部分功能向秀涂和锦尚作业区转移,加快建设石井石材专业化港区。&
  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推进“一横三纵”干线铁路及港口支线和专用线规划建设,加快兴泉铁路、福厦客专、中化铁路专用线建设,推进秀涂铁路支线等项目前期工作,抓好石湖、石井等疏港铁路规划研究,加快形成便捷经济的铁路运输网。至2020年,全市建成铁路总里程达到585公里。加快推进晋江陆地港二期工程建设,构建服务中西部省份对外开放便捷通道和陆地港网络。&
  提升港口管理与运营水平。加强港口物流园区、货运场站及物流通道的建设与衔接,发展集装箱、大宗货物专业化物流和多式联运,加强运输组织管理协调,加强港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商务平台建设,鼓励船代、货代企业集聚发展。优化口岸通关服务,提高通关效率,促进查验方式、管理方式、监管体制和作业流程等方面的改革创新。&
专栏11:港航基础设施和集疏运体系重点工程&
o&港口航道:秀涂作业区4-7号泊位及整体筑岛围堰工程、16#泊位工程;肖厝作业区5-6#泊位、7-10#泊位、鲤鱼尾作业区4#泊位;锦尚作业区新建4#泊位工程及2#泊位改扩建工程、8-9#泊位工程;石湖作业区5#、6#泊位工程、梅林作业区梅林码头改扩建工程;斗尾作业区7#泊位、外走马埭作业区外1#泊位;泉惠石化工业区公用码头项目;泉惠石化园区重件道路以东区域码头及配套PPP项目;泉州湾航道二期;湄洲湾航道四期工程;石井作业区3万吨级航道工程。&
o&铁路交通:兴泉铁路(泉州段)、福州至厦门铁路客运专线(泉州段)、中化泉州石化铁路专用线、泉州秀涂港口铁路支线。&
第二节 &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提升传统优势海洋产业,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打造高端临海产业群,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优化海洋经济布局。合理布局发展空间,以环泉州湾为核心、湄洲湾南岸地区和围头湾地区为两翼的新增长极,构建“一核两翼三带五岛十区”总体开发框架。加快推进石狮海洋生物科技园、石狮现代海洋产业园、泉州台商投资区海洋经济产业园、晋江深沪海洋生物科技园等一批园区规划建设。&
  加快发展海洋产业。优化发展现代渔业,大力发展健康生态养殖和远洋渔业,扶持建设渔港经济区、远洋渔业口岸和海外综合基地。大力发展海洋食品精深加工,鼓励引导民营企业进军水产品加工业。积极培育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精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装备、海洋通讯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海洋文化与创意、海洋信息服务等现代海洋服务业。集聚发展临海石化、海洋装备、临海能源等高端临海产业,储备发展深海装备、深海采矿、深海生物基因技术等深海产业。&
  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推动海洋科技创新,支持涉海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健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和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组建海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整合涉海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资源,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加强涉海人才引进,建立海洋人才培训中心,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海洋科技创新团队、学科带头人和管理人才。&
第三节 &加强海洋资源科学利用与保护
  节约集约利用海洋资源,加大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科学保护与利用海洋资源。严格实施海洋功能区划,科学配置海域资源,全面推进海砂用海、旅游用海和经营性无居民海岛使用招拍挂,逐步推行经营性项目用海市场化配置。对岸线资源实行分类监督管理,实施岸线有偿使用制度,严格保护深水岸线。加强重点区域沙滩保护,制止海上和陆域非法盗采海砂行为。严格控制和压缩近海捕捞强度,严格实行禁渔区、禁渔期和休渔期制度,加强海域水生资源繁殖区保护。&
  构建蓝色生态屏障。加强海岸带和近岸海域整治,加强陆源污染综合治理,减少陆源污染物直接入海总量。启动安海湾整治工程,推进沿海乡镇垃圾收集处理、废旧船舶清理及海漂垃圾治理。加强沿海消浪林、海岸基干林带和纵深防护林建设,建成沿海森林综合防御体系。加强近岸海域海洋环境监测,严格查处海洋环境违法行为。&
  推进海岛有效保护和利用。加强对海岛资源的分类管理,推进海岛资源合理利用,形成港口物流岛、休闲旅游岛等主体功能岛。加强海岛资源的有效保护,强化规划指导,加强对生态环境脆弱的无居民海岛的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强化分类管理,规划建立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
  &  专栏12:泉州市海洋环境保护与功能分区示意图&
第七章 加快海丝先行开放合作 构筑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把握“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机遇,以海丝先行区建设为引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基点和开放门户。&
第一节 &扩大经贸往来
  全面提升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优化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结构,推动双向投资贸易。&
  推进经贸合作平台建设。持续开展泉州品牌海丝行系列活动,扩大中国(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品牌博览会、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商品博览会等展会平台影响力,打造“海上丝路”经贸合作品牌。提升联合国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工商理事会平台功能,加强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重点城市缔结友城,探索建立常态化合作交流机制。&
  推动外经贸转型升级。优化外贸结构,推动进出口向更加平衡的方向发展。积极扩大进口,促进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重要零部件等进口,合理增加一般消费品进口,加大重要物资储备进口,培育大宗商品进口集散地。积极吸引“海上丝路”沿线国家企业来泉投资,主动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技术、先进生产力转移,重点吸引世界500强、全球行业龙头企业和细分市场的领先企业。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争取并用好亚投行等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引导国际产业资本、投资基金参与我市企业并购重组。&
  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民营企业组团到“海上丝路”沿线城市共同设立经贸合作区、工业园区、商品城和营销中心,开展项目投资、矿山开发、金融合作、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经营。引导和支持企业进行商标国际注册和海外商标收购。鼓励“走出去”民营企业在泉州设立海外业务总部,探索开展准离岸贸易和国际结算中心业务。构建境外投资综合服务体系,加强对企业境外投融资风险防范的指导。&
专栏13:海丝先行区十大行动计划&
o&港口复兴行动计划:扩大与“海上丝路”沿线港口城市的互联互通,推动泉州港列入全国主要港口名录,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枢纽港。&
o&双向投资贸易行动计划:全面提升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地区间的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重点发展与东盟、南亚、中东等国家的合作。&
o&自贸区建设行动计划:积极复制推广自贸区政策,争取获批面向“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定向自贸区,推进贸易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
o&阿拉伯新走廊拓展行动计划:深化与阿拉伯国家在石化、金融、矿山、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产业合作,打造伊斯兰金融中心、伊斯兰文化旅游品牌。&
o&绿色制造提升行动计划:建设“海上丝路”绿色制造基地,与沿线国家合作打造“中国制造2025”样板区、“海上丝路”现代服务业专区。&
o&金融创新行动计划:加大涉外金融领域先行先试力度,加强与境外金融机构合作,大力开发推动“海上丝路”建设的贸易金融产品。&
o&发挥侨力携手共赢行动计划:鼓励泉籍华侨华人参与共建“海上丝路”,探索侨商民商开拓丝路新途径。维护侨益,建设服务侨商新平台。&
o&现代海洋城市建设行动计划:推进中华海洋文化的传承创新,打造融海洋经济、科技、文化、旅游、生态为一体的现代海洋城市。&
o&文化旅游合作行动计划:传承弘扬“海上丝路”文化遗产,打造立足亚洲、走向世界的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
o&人才培养引进和往来行动计划:培养引进“海上丝路”合作急需人才,积极向海外青年学生、华裔新生代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人员往来便利化。&
第二节 &汇聚泉州力量共建新丝路
  深化提升泉州与台港澳在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携手侨商、民商、台商,发挥合力共同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
  充分发挥侨力。扎实做好新时期侨务工作,加强与海外侨胞联谊,鼓励引导泉籍华侨华人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有效挖掘侨力资源,充分运用东南亚泉籍侨胞的贸易网络优势和东南亚市场优势,进一步密切与泉籍华侨集中地在文化、经贸、金融、科技、教育、新闻、海洋、旅游及中医药等领域的合作,助推泉州与东南亚国家的人员互通、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加强与港澳间政府高层往来和经贸合作,落实CEPA延伸联络协调工作机制。发挥港澳人才优势,探索推动在旅游、文化、卫生、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深化“港澳泉籍精英故乡行”活动,以港澳重点人士和社团为纽带,努力促进泉港澳交流合作。&
  探索合作新途径。打造侨商、民商合作新平台,发挥全球世界贸易中心商务信息网络平台作用,推动国内外商协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开展工商论坛、双向投资对接等活动,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携手开展更多“海上丝路”城市项目合作。深入实施“回归工程”,吸引海内外泉籍乡亲回乡投资兴业。&
  建设服务新平台。积极探索和争取支持侨商参与新丝路建设的先行先试政策,争取在泉州设立海上丝绸之路侨商银行、华侨综合保税区。进一步落实新时期侨务政策,注重“养内引外”,做好侨务扶贫、社区侨务、服务侨企、侨捐表彰等国内侨务工作。积极探索保护华侨权益的新举措。建设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和华侨捐赠数据资料库,支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建设。继续加强世界泉州同乡恳亲大会、泉州市海外交流协会、世界泉州青年联谊会等平台建设,不断拓展联谊服务功能。积极推动海外华文教育事业发展,进一步扩大海外华裔青少年夏(冬)令营办营规模,规范办学质量,涵养华裔新生代资源。&
第三节 &打造互联互通平台
  积极拓展国际友城网络,加快打造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枢纽港,推动与“海上丝路”沿线港口城市互联互通,推动开放投资与人员交流往来便利化。&
  加强与“海上丝路”港口城市互联互通。推动泉州港与“海上丝路”沿线主要港口城市缔结友好港口、互设办事机构、拓展代理业务等,争取泉州港区全部纳入国家一级口岸对外开放范围。鼓励国际航运经纪人公司和大型船舶管理公司在泉设立分支机构,推动航运企业增开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间的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支持我市航运企业参与东南亚、南亚等国家的航运及配套设施建设。提升跨境通关和海空运输便利化水平,增加国际通道,争取机场获得更多航权、时刻资源和实行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
  建设贸易便利化服务平台。复制推广自贸区政策,积极申报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海关监管、检验检疫、退税、跨境支付、物流等支撑体系。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整合升级,积极探索一区多园发展模式。&
  推动人员往来便利化。以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等活动为载体,推进与东南亚等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员往来,加强民心交流,增加城市和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开辟深化南南合作的民间对话渠道。争取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员往来、居留和营商等方面的简化手续,营造便利人员往来的政务环境。拓展国际友城网络,培育和发展与我市在经贸合作、城市化建设、产业结构、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较强互补性、合作前景广阔的友城关系,优化对外交往格局。&
专栏14:“海上丝路”开放载体&
o&海关特殊监管区:推动泉州出口加工区升格综合保税区,并争取将围头、石湖、肖厝、秀涂等港区纳入扩区范围,形成一区多园发展模式。&
o&对外交流合作平台:联合国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及联盟工商理事会、中国(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品牌博览会、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商品博览会、泉州品牌“海丝行”系列活动、“海丝福建周”活动。&
o&对外经贸合作平台:波兰中国福建商品城、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中国福建商品城、“海上丝路”产业合作园区等。&
第四节 &深化泉台交流合作
  深化《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下的泉台经贸合作,密切泉台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推动泉台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发展。&
  加强泉台产业合作。加快泉州台商投资区开发建设,建设两岸经济对接重要平台和先行先试示范区。积极承接台湾先进制造业转移,深化与台湾百大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同业公会对接,推动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和泉台双向投资。推动医疗、健康、养老、金融、教育、旅游等方面合作取得突破,扩大泉台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规模。&
  推动泉台直接往来。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和大通关机制建设,提升泉金航线服务能力,增辟客运、货运直航新航点。拓展泉台港口合作领域,建立泉台港口合作机制,加强与高雄、台中、基隆等港口对接,扩大对台货运直航规模,推动港航服务合作。加快金门供水工程建设。&
  深化泉台文化交流。推动闽南文化、海丝文化、郑成功文化等特色文化的对台深度交流,深化泉台文学艺术、戏曲、广播影视等领域交流合作。充分发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功能,推动乡镇、同名(同宗)村、社区对接,深化姓氏宗亲、宗教和民间信仰、民俗文化交流。扩大泉台青少年交流交往,设立台湾青年创业基地。&
&&&&&&&&&&&&&&&&&&&&第八章 &夯实三农基础 统筹城乡发展
  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力推进扶贫攻坚,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第一节 &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夯实农业基础地位。&
  做优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严格保护耕地,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扩大主要农产品生产,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大力发展高优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创意农业,加快构建新型现代农业体系。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着力提升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水平,实施园艺产业“3111”工程、畜禽产业“7153”工程、林业产业“31347”工程和休闲农业“324”工程,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打造茶叶、水果、蔬菜、畜禽、水产、花卉苗木、林竹等全产业链优势特色农业。加强农产品专业市场和冷链物流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电商,拓展农业营销网络。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引导、运营管理和保护。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开展农业“三品一标”认证,强化对农产品质量的全过程、全产业链监管,推进可追溯试点建设。&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龙头,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鼓励发展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积极培育新型农民,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
  提高农业科技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农业信息技术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全面提升现代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加强农业“五新”推广,建设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平台。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深化泉台农业对接,加快推进泉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安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台湾农业技术交流推广中心、惠安台湾农民创业园等园区建设。&
专栏15:农业产业化四大工程&
o&园艺产业“3111”工程:3个万亩以上果蔬种植示范基地,1个5万亩标准化茶园示范基地,1个千亩智能温室大棚示范基地,1个食用菌工厂化示范基地。&
o&畜禽产业“7153”工程:7个存栏10万羽以上蛋鸡生态养殖示范基地,15个年出栏万头以上生猪养殖示范基地,3个存栏千头以上山羊圈养示范基地。&
o&林业产业“31347”工程:3万亩花卉苗木种植示范基地、1万亩林下种植示范基地、3万亩现代油茶示范基地、4万亩高产竹林示范基地、7个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示范基地。&
o&休闲农业“324”工程:创建“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和“休闲茶叶庄园”3条休闲农业发展体验带,重点发展24个承载点。&
第二节 &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按照“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和宜居、宜业、宜游的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层层推动,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加强村庄人居环境整治。逐步推行农村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处理,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推进生活污水整治,乡镇镇区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重点建制村和主要流域水源保护区一侧村庄实现污水处理。加强村庄地上空间整治,打造景观节点,留足公共空间。加强村庄水系整治,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加强村庄工业污染源、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业污染源排放治理,加快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所建设。&
  提升公共设施建设水平。加强乡村道路建设,完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加强乡村绿化,建设绿色村庄。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提升乡村生态保护与建筑风貌特色水平,加快危旧房和石结构房改造。推进乡村公共设施场所、活动场地和运动场地建设,完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设施配套。&
  建设新型社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新农村综合体,统筹、集约配置村落民居、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建设等生产生活要素,打造农村新型社区样板。推进“两村一带”建设,挖掘利用田园风光、山水林资源和乡土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民宿、观光农园、教育农园、休闲农场等新业态。&
第三节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为主线,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持续提升人口城镇化水平。&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全面放开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条件,在自愿基础上,逐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及随迁家属在城镇落户。完善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实行以居民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为基本依据的户口迁移政策。有序推进就地城市化,市域内农村人口转为城镇户口后,落实允许在一定时期内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用地收益权政策,允许自主选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或新农合。&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将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实行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待遇无差异、普惠性学前教育同标准,保障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鼓励农业转移就业人口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探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福建睿能科技负面新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