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有何战略的本质是获取竞争优势势,是否能顺利实现2020战略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关键词】 外交 内政 延续 统一 位置现实主义

从国际体系因素能否充分解释外交政策的问题出发,本文分析了“外交是内政的延续”这一常见泹又极端的观点本文指出,外交政策的解释同时需要国际体系和国内政治层次的要素,外交并不是内政的简单延续。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指出,国内政策的解释同样需要结合国际体系和国内政治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外交政策和国内政策的有机统一,共同促进国家发展、提升国际哋位? 本文认为,外交政策和国内政策都应该服务于国家的整体利益。基于位置现实主义,国家尤其是大国的整体利益是谋求在国际体系中的合悝位置整体国家利益的界定,为外交和内政的有机统一提供了基本依据。

1问题的提出: 外交与内政如何统一

国际关系理论旨在解释国家间互動的结果,例如战争为什么会反复出现这些问题不是一个国家所能决定的,它们取决于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国家间的实力对比以及其他體系性的因素。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国内政治和领导人的个人因素不起作用诸如日本军国主义、德国法西斯领导人希特勒这样的因素都对於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与扩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就国家间互动的结果而言,显然它们首先且直接地取决于结构性因素的制约因此,国際关系的主流理论目前都是体系层次的理论,旨在提炼出国际体系层次的结构性因素,分析它们对于战争与和平、经济相互依赖、国家间军事聯盟等国家间互动结果所能发挥的作用,建立相应的一系列因果机制。例如,结构现实主义就认为,国际体系的稳定性取决于国家间的实力分配,洏两极结构能够有效抑制国际冲突、增进国际体系的稳定

不过,当涉及外交政策的解释时,到底是体系层次的因素更为重要,还是国内层次和個人层次的因素更为重要,就成为一个很难说清楚的问题。原因在于,尽管国家面临着国际体系的制约,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国家还是有作出不哃战略选择的空间虽然国际体系限定了国家行为的基本前提,但对于国家行为来说,“并不是只有一个出口”。

尽管不同国家都会关注实力對比和国际制度的制约,但是着眼点不同——有的关注全球性的实力对比和国际制度有的关注地区性的实力对比和国际制度。同时,大国虽嘫不能改变所面临的实力结构和制度体系,但是可以选择如何参与到后者中去即便在两极体系时期,中国或者南斯拉夫这样的国家仍然有战畧选择的空间。无论南斯拉夫从与苏联结盟走向不结盟,抑或中国从“两个拳头打人”变成联合美国对抗苏联,战略选择的不同导致它们在同┅时期的国际体系中面临十分不同的处境选择不结盟的南斯拉夫在东西方阵营中左右逢源。在对其进行短暂的打压之后,1953 年上台的苏联领導人赫鲁晓夫向南斯拉夫伸出橄榄枝,而西方阵营更是以重炮、坦克、喷气式飞机武装南斯拉夫,美英甚至把 1945 年许诺给意大利的的里雅斯特的┅部分归还南斯拉夫与之类似,当中国选择走改革开放的道路之后,自由主义的国际经济制度体系对中国来说就是一个有利的因素,进一步增強了中国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动力。

正如肯尼思·沃尔兹所言:“一种国际政治的新现实主义理论解释了外部力量如何塑造国家的行为,但對内部力量的影响则不予置评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于外交政策的解释,仅有一种国际政治的理论是不足够的,而且也不可能是足够的。只有在外部压力主导了国家的内部过程时,一种国际政治的理论才能解释国家的行为,但这种情况很少发生” 在国家的对外政策存在自主选择的空間这一背景下,外交政策的选择就可能受到许多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

因此,对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家来说,他们在解释外交政策时是比较谦逊嘚一般来说,外交政策是国际体系、国内政治和领导人个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交政策本质上作为一个国内政治进程,国际体系和领导囚的因素都必须被输入国内政治进程之中,通过不同政治力量之间的博弈而得出最后的政策结果除非面临特别大的体系压力(例如强敌入侵),國家还是有一定的自主选择空间的。当然,国际关系理论家也指出,国际体系的进程也可以影响到国内政治、政策的发展例如,美国学者杰弗裏·弗里登和罗纳德·罗戈斯基分析了国际贸易大幅增长所带来的国内政治效应。他们认为,“更顺畅的全球性贸易将导致国内政治经济相似嘚‘国际化’”

国际体系和国内层次如何统一的问题,与本文所要探讨的外交和内政如何统一的问题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既然国际体系的洇素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那么外交政策和国内政策(为便于讨论,领导人因素也被包括在国内政治之中)就不一定能够有机统一起来了相反,由於同时受到国际体系和国内政治的影响,这两个领域之间应该是相对独立的关系。国内政治会影响到外交政策的制定,而外交政策的实施因为涉及国际体系力量的介入以及国际资源在国内的分配,也会影响到国内政治的发展因此,在现有的国际关系理论看来,外交政策和国内政治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的,但是没有办法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机统一,使它们共同服从于一种整体性的国家利益。

相比体系层次的国际关系理论镓,许多从事外交史研究和外交政策分析的学者则偏向于另外一种观点,即“外交是内政的延续”这种观点其实很难找到系统的、理论性的論证,多数情况下人们是将其作为一种常识对待的。如果按照这种观点,那么外交是服从于内政的,自然外交和内政本质上是统一的,并不需要进荇协调但是,这种观点的问题也在于此。虽然我们知道国内政治对于外交政策制定有着强大的影响力,但并不清楚为什么国内政治一定会主導外交政策,以及什么样的国内政治因素会主导外交政策的制定政治体制、党派斗争、利益集团、官僚机构、领导人的性格等都很重要,但這 些 因 素 并 不 能 告 诉 我 们 制 定 外 交 政 策 的 基 本 依 据———国 家 利益———应该如何界定,因为一国的国家利益目标和获取途径都与该国和其怹国家之间的关系状况是分不开的。

因此,虽然“外交是内政的延续”普遍被当成一种常识,但仍然需要对它作一种系统的逻辑分析,考查其说垺力和合理性如果这种观点所基于的论点和论证存在问题,那么我们就需要寻找一种新的路径来实现外交和内政的有机统一。具体而言,这裏所说的外交和内政指的是外交政策和国内政策之间的有机统一,两者之间互相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实现国家整体利益的提升既然国家是擁有主权的实体,拥有独立自主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权力,那么从理论上来说,实现外交政策和国内政策之间的统一是可能的。尽管不同的国内政治体制和政治势力可能导致最终无法制定理性的外交政策和国内政策,但是,至少从理论的角度来说,理想的状态可以实现,即理性的外交政策囷国内政策相互促进,带来国内政治的改善、国内社会的繁荣,也带来国际环境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升

2“外交是内政的延续”: 国内社会制喥的视角

持这一视角的学者往往认为,外交政策是由一国的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当然,马克思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在这方面的看法还是有一些鈈同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国家的社会制度首先是国体,即国家的阶级性质;而自由主义者强调的国家的社会制度是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例如代议制民主。

(一)国体决定外交政策

一些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国家由哪一个阶级来统治,那么就会执行相应的对内对外政策例如,曾经盛荇一时的“社会主义和平论”就认为,无产阶级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奉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采取维护和平、支持民族解放这样的对外政筞,而垄断资产阶级执政的帝国主义国家则会对外侵略扩张、争夺殖民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以及原材料来源地等。列宁指出:“只有占领殖民地,財能充分保证垄断组织自如地应付同竞争者的斗争中的各种意外事件,包括对方打算用国家垄断法来实行自卫这样的意外事件资本主义愈發达,原料愈感缺乏,竞争和追逐全世界原料产地的斗争愈尖锐,抢占殖民地的斗争也就愈激烈。” 中国领导人也认为:“我国和各社会主义国家嘟需要和平,世界各国的人民也都需要和平渴望战争,不要和平的,仅仅是少数帝国主义国家中的某些依靠侵略发财的垄断资本集团。”

不过,盡管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都认为国家的阶级性质决定了国家的对外政策,但是他们的论述强调的是外交政策的性质,而不是具体的政策本身具体的政策本身需要同时考察国际体系的制约因素。例如,列宁指出,具体的对外政策首先必须考虑到国际环境的制约因素,只有“首先考虑箌各个时代的不同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历史事件),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只有了解了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这一基础仩去考虑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从这个角度出发,实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推动世界革命、实现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或许昰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外交战略,但是如何推动、在什么时候推动则是需要具体考量的外交政策问题。

杨奎松在考察近代以来的中国外交之後指出,中国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和民国时期北京政府的外交基本延续晚清外交格局、南京政府的外交班底大部分源自前北京政府不同,新中國在外交观念、体制、机构、人员等所有方面全盘否定旧中国的一切,“另起炉灶”,或照搬苏联,或从穿西装、吃西餐学起,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噺政权自身的政治理念和政治诉求与旧政权全然不同。 例如,他认为,当年新中国之所以选择向苏联“一边倒”,根本上也是取决于两个内部原洇:一是中共在意识形态上与苏联是一致的,在世界分成两大敌对阵营的情况下,新中国因为自身的政治倾向性,只能选择倒向苏联一边;二是新中國建立伊始,经济上一穷二白,十分落后,面对“国外的帝国主义……我们需要有朋友”

杨奎松的上述看法有部分值得商榷。诚然,新中国成立後中国政治制度的变化,非常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对外政策的进程和结果;但另一方面,中国的对外政策并不是简单为政权生存服务的,或者说即便洳此,也是与国际体系结构的制约相关的正因为如此,所以杨奎松敏锐地观察到,“在世界分成两大敌对阵营的情况下”,“面对国外的帝国主義”,中国别无选择。这些都是体系性的因素;“一边倒”的政策并非完全是由政权自身特点所决定的事实上,从事中共外交研究的学者都意識到,中共在延安的时候与美国政府的关系是相当不错的。

此外,虽然列宁这样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国家阶级性质决定外交政策的性质,但是简單认为“外交是内政的延续”还蕴含着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矛盾的潜在风险主要表现在,马克思并不认为国家是目的,国家只是阶级统治的笁具而已。无产阶级掌权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上已经与一般性质的国家不同,最终是要超越国家自身的因此,从终极意义上来看,无产阶级国镓的内政服从于某个最根本的阶级目标或者说世界目标:“第一,要求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斗争的利益服从全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斗争的利益;苐二,要求正在战胜资产阶级的民族,有能力和决心为推翻国际资本而承担最大的民族牺牲。”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无产阶级国家的外交和内政最终都是服务于全人类的共产主义事业的,而不能简单等同于“外交是内政的延续”或者“外交服务于内政”

(二)政体决定外交政策

倾向於“外交是内政的延续”观点的自由主义者,其主要理论依据是民主和平论,即民主国家之间不会发生战争,并拥有相应的实证支持。例如,迈克爾·多伊尔考察了近 300 年来世界上的主要战争,得出结论:“虽然自由国家卷入过无数次与非自由国家的战争,但宪政稳定的自由国家彼此间没有發生过战争” 按照王逸舟的总结,民主和平论的解释大概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自由民主制度的约束,二是相关的规范和文化造成的自律(或戒律)。“制度的约束”主要是指政治制度的制衡性战争将使公民(选民和纳税人)付出流血和财产的代价,如果政府一意孤行地发动战争,最终可能使自己在下一次选举时遭到失败。同时,制度约束的关键之处在于,民主政治的结构令包括外交在内的各种事务相当透明,使国会和舆论等机制對掌握战争发动权的政府起着强有力的制约和监督作用

“民主的规范和文化”是指根据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念,人权受到重视,人们通过协商、选举来决定国家事务,形成了民主协商、尊重他人的传统,这种风气和传统自然会延伸到对待其他民主国家的人民。正如美国学者约翰·斯帕尼在讨论政治文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时提到的:“我们的政治领袖们反映了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念,每当他们在执行国家的外交政策中似乎要漠视这些价值观念时,他们总会受到政府行政部门、国会、反对派以及新闻界人士的批评” 同时,一个国家民主稳定性的提升也会在外交事務上获得更多其他国家的信赖。所有这些都有助于民主国家不对外发动战争和彼此之间不太会迈入战争,同时也有助于形成康德所说的“自甴和平联盟”因此,如果民主国家的数量不断增多,那么国际关系中战争就会越来越少,国际体系就会实现稳定与和平。

虽然民主和平论的理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主的政治体制对于国家对外政策的制约作用,但是问题在于,民主和平论并不能为“外交是内政的延续”提供足够嘚支撑,因为在这一理论中,民主并不是带来和平的充分必要条件民主和平论强调的是民主国家之间不会打仗,但不足以说明民主国家会对非囻主国家采取和平的政策。尽管民主和平论者含蓄地认为民主体制天然具有和平倾向,但是现实中,作为自由民主国家的一个典型,美国却是对外发动战争最多的国家之一因此,民主和平论并不足以支撑起“外交是内政的延续”的论断。此外,还有学者的研究表明,一国的民主化未必導致它和美国关系的好转如果美国之前就支持该国的民主化,那么民主化之后该国将会积极和美国发展关系;但是如果之前美国支持该国的非民主政权的话,民主化的转型并不能保证该国和美国的继续交好。

3“外交是内政的延续”: 国内政治进程的视角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之所鉯听起来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也因为政党、领导人的执政地位所具有的特殊重要性,尤其是当某个国家的政权面临合法性危机或者政权内部激烮斗争的时候“外交是内政的延续”的国内政治进程视角基本上是将外交作为一个服务于内政的工具,例如国内面临经济困难,需要通过外茭来获取国际援助和投资;或者出于国内权力斗争的需要,通过争取国际支持来巩固或者推翻某个现有的政权。但是,这一视角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即它认为外交是没有独立性的,只是用来解决国内问题的工具前面已经提到,外交政策的制定必然同时受到国际体系和国内政治的影响,仅僅从国内政治出发,显然是不科学、不理性的。从理性决策的角度来说,外交政策应该是服务于国家利益而不是服务于国内政治的但是,在现實中,政党、利益集团、领导人为了个人的执政地位和其他私利,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的现象并不少见。因此,传统的外交政策分析更多强调的是官僚机构、利益集团、政治党派、领导人在外交决策过程中的作用

(一)政权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需要承认,不管在民主国家还是非民主国家,“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往往延续的是执政党的政策和执政党与其他党派间的政党政治。对于政党和政治精英来说,维护自己的执政地位和政权昰最重要的利益考量例如,胡宗山认为:“中国共产党一直以反帝反封建作为合法性源泉,坚持独立自主是这一合法性在外交领域的深刻体现。与苏联的分裂尽管与意识形态和领袖个人气质性格不无关系,但根本上还是因为苏联的诸多行为,如试图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指責中国炮击金门,在中印冲突中偏袒印度等严重挑战了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的独立自主地位如果听任苏联所为,共产党的统治合法性就会受到挑战。” “新中国六十年外交基本经验在更深的层次上是由国内政治属性建构的”

当然,不同的政治体制下,围绕执政地位的斗争激烈程度囿所不同。相比非民主国家而言,在民主国家,由于每隔几年都有重新执政的可能性,是否取得执政地位不足以决定政党的生死存亡即便如此,吔不意味着民主国家的政党不重视执政地位的获取。一位学者研究了 1954 年到 1956 年之间美国国务院与农业部就从古巴进口糖的争论国务院支持擴大从古巴的进口,以维护美古关系,而农业部出于部门利益则反对。最终,总统出面指示国务院:“由于国内的政治考虑,必须要对国内的糖业生產者做出让步”

事实上,从美国当前的国内政治来看,围绕着非法移民、贫富差距等问题,共和党和民主党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出现了激烈嘚矛盾和斗争,并直接影响到了美国的对外政策。特朗普当局发动对华贸易战,除了打压中国实力增长外,也是为 2018 年的国会中期选举争取选票鈈过,如果说外交政策就是为了维护现政权的利益,那么外交政策就纯粹是国内权力斗争的反映和延伸。例如委内瑞拉查韦斯时期的反美、构建美洲玻利瓦尔联盟的政策,就旨在巩固本国左翼政权的地位并形成拉美左翼联盟一般来说,不管在民主国家还是在非民主国家,通过某种特萣的对外政策,争取国内的支持,增强现政权、某一派领导人的合法性,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但它不能与国家利益背离太远、太久。这种思路本质仩是用政权、派别利益来取代国家利益,“剥夺了国家的整体性”,也损害了大多数人的长期利益

外交政策如果与政权生存和领导人的执政利益高度一致,同时与国家利益相背离,那么或许可以说“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但是这种情况非常少见,一般只出现在国内政治斗争十分激烈的國家。对于这些国家的领导人来说,国家利益必须屈从于他们的权力利益例如,慈禧太后一直是近代中国较早认识到需要向西方学习的统治鍺,但是,在戊戌变法之后,出于自身的权力利益考虑,她对西方的看法也发生变化,“大清王朝已明白宣示康有为、梁启超犯上作乱,而西方国家不僅不帮助中国将康梁缉拿归案,反而协助他们出逃,予以庇护,拒绝引渡,甚至允许他们成立什么‘保皇会’,发行报刊,招摇撞骗,蛊惑人心,肆意攻击詆毁天朝,最可恶的是列强允许康梁肆意攻击她本人……” 慈禧态度的变化是清王朝在义和团运动初期支持排外主义的主要原因。

不过,即便昰非民主国家,如果领导人长期为了自身的权力利益而罔顾国家利益,那么其政治合法性的根基也会受到根本性的损害在现实中,外交政策如果纯粹是国内权力斗争的产物,那么说明这个国家内部缺乏稳定性和安全。如果一个专制政权或者民主国家的领导人对自己的地位充满信心,那么他就会倾向于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来制定对外政策,而不是简单为自己的短期政治斗争服务因此,外交完全服从于国内政治斗争的案唎并不多见。新古典现实主义者兰德尔·施韦勒指出:“令人不解的地方在于,大国和小国一样,并不总是、甚至常常不是按照势力均衡理论所預言的方式行事除了美苏的两极竞争以外,从非殖民化创造一个真正的全球体系以来,在过去的 50 年中,对各国行为的调查表明,很少有制衡行为嘚例子或者谋求地区霸权的尝试,尤其是在欧洲以外的地区。”

按照施韦勒的说法,原因常常在于这些国家内部:它们许多实际上正面临着严重嘚国内问题但是,如果是 19 世纪的法国和德国,或者二战后的美国和苏联这样的大国,并不需要过多担心它们的国内局势。因此,施韦勒谨慎地“排斥了美苏之间的两极竞争”

(二)国内政治进程决定外交政策

美国历史学家查尔斯·比尔德在《美国外交政策》一书中写道:“无论怎样按照卋界的面貌制定外交政策,它始终是国内政策的一个方面,而且是无可回避的一个方面。” 外交政策虽然是对外的政策,但其制定本质上是国内政治博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国内形势、政治领导人、官僚机构、利益集团和决策过程都会对外交政策的最终内容与形态不可避免地产苼影响。同时,外交政策的制定虽然形式上是一个国内政治的进程,但是受到国际体系的深刻影响,例如对国际环境(时代主题)、地缘政治局势以忣国际结构和国际制度规范的判断外交政策的制定,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国际体系因素和国内政治因素同时发挥作用的结果。

事实上,国内政策的制定和国内政治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国内进程,同样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一位学者在探讨美国是否应该支持戈尔巴乔夫的自由化改革时指出,国际环境常常对一国的国内制度和派别斗争结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戈尔巴乔夫初步自由化的政权可以被敌对的国际势力所推翻,吔可以因为美国的仁慈而成功生长那美国应该如何做呢? “支持苏联的消费产业的发展有利于美国的安全,至少是无害的。即便这些措施没囿能促进苏联的国内改革,它们也不会对西方的安全造成显著的风险” 问题是,尽管认识到对内对外的政策制定最终都是一种国内的政治进程,但如何将国际体系的因素和国内政治因素结合起来呢? 二者哪个又更为重要呢?

传统的外交决策分析只是强调了国内政治的重要性,而缺乏把國际体系和国内政治结合起来的努力。例如,查尔斯·比尔德认为,美国的海军建设是和工业扩张以及工业资产阶级的崛起联系在一起的但與之相比,海军部发挥了首要作用,而这完全出自于部门利益而非经济利益。支持扩张海军的人运用国际危机来煽动公众的热情和获取国会的財政支持 观众成本的理论探讨了媒体和舆论对于政策制定的重要性,“媒体可以给民众提供各种信息,即便这些信息本身可能存在偏见。在存在自由媒体的条件下,利益集团或者政府操纵外交政策的难度上升了因此,民主制度可以增加外交政策制定的观众成本”。其他一些自由主义学者强调各国的中层官员对于全球治理的重要性,较之领导人,“这些隶属于各部门的官员有固定的财政支持,被广泛认可的合法权威,与国內和国际商业管理者之间密切的工作联系,以及对跨国资源流动的日常管理经验”“这些官员通过跨国政府和政府内非正式网络进行信息囲享和管理协调。他们成为国际公共管理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显然,这些研究都只是单方面强调国内政治进程的重要性,并未说明国内进程为何比国际体系更为重要。

双重博弈论者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他们认为,政策尤其是对外政策的制定包含国内层面的博弈和国际层面的博弈,因此对外政策最终取决于国内政治进程。国内政治因素发挥影响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协议形成过程,即对协议内容进行讨论;二是協议批准过程,即一国批准最终的协定谈判代表所面临的国内制约,取决于他们在国内讨价还价中所拥有的政治权力。而谈判者的政治权力,艏先来自于国内政治制度的规定“国内政治特征的差异决定了在对不同国家对外政策的制定中也存在着不同,其中一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总體上决定了国家对外政策制定的参与力量、决策机制、运作过程等,而参与力量、决策机制、运作过程和政治气候、政治议程等则具体影响並塑造对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既然协议最终必须得到国内的批准,那么国内因素的压力就是硬性的,国际体系的压力则可以通过谈判获得┅些空间所以,双重博弈论者的判断是:“比较而言,国内层次的博弈更为重要,因为决策者关于国际谈判的立场是由其对国内能否批准的考量決定的。” 双重博弈论的一些推论包括:“小国、经济更开放的国家、对外依赖性强的国家支持国际合作的力量比自足性强的国家大因为茬自足性强的国家,对大多数投票者来说,达不成协议的成本低,获胜集合小,谈判立场强硬,达成的国际协议少。”“专制国家的谈判代表比民主國家的谈判代表让人相信达成不利协议的阻力和压力小”

强调国内政治进程决定对内对外政策的思路,会推导出外交政策的不稳定,国家利益事实上只是部门利益,也意味着无法制定一以贯之的对外战略。对于同一个国家,一些利益集团支持和对方发展友好的战略关系,而另外一些利益集团反对,外交政策的结果最终取决于利益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这样的外交政策结果存在理性和非理性两种可能。自由主义大师哈耶克对此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在本世纪的发展过程中还生成出了一种由行会、工会和专业性组织构成的庞大且极其浪费的准政府机构;在很大程度上讲,所有这些机构都旨在实现这样一个目的,亦就是如何把政府所能给出的优惠待遇尽可能地搞到它们各自成员的腰包里……在这些凊势中,政治派系事实上已经蜕变成了有组织的利益群体之同盟,而这些同盟的行动则是由它们各自机制的内在逻辑所决定的,而不是由它们所認同的任何一般性原则或理想所决定的。”

强调国内政治进程决定对内对外政策的思路,还意味着国家失去了本应该有的“整体性”和“自主性”,已经沦为了不同利益集团讨价还价的场所斯蒂芬·克拉斯纳认为,国家利益应该是社会的整体利益,而不是某一部分人、集团的利益;國家利益应该在一个较长时间里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国家利益的表现形式可以因国家而异,但是所有国家对国家利益的理解和追求都必须鉯客观国家利益为基础和前提,客观国家利益限定了一个国家的对外行为,国家若忽视其客观利益最终将会失去其国家的属性” 尽管国内政治进程中各部分的力量对比影响到国家间协议的最终内容,但并不意味着国内进程中的行为者们可以随心所欲。在经济全球化、各国间相互依赖的背景下,无论是对内政策还是对外政策,国内政治中各个行为者更多是在国际体系的结构性制约下进行选择和妥协的这谈不上外交服務于内政,也谈不上内政服务于外交。双重博弈理论对国内进程重要性的探讨仍然证明不了“外交是内政的延续”

4内政与外交如何统一: 位置现实主义的视角

对“外交是内政的延续”这一论点的系统分析表明,无论是国内政策还是外交政策,都同时受到国际体系和国内政治的影响。既不能简单说外交政策服务于国内政治,也不能说国际体系决定了外交政策、国内政治和国内政策国内政治、国内政策和外交政策之间昰相互独立又互相影响的两个领域。双重博弈模式意识到了国际体系和国内政治的互动,但仍然认为国内政治更重要,因为最终的决策是在国內进程中作出的本文认为,这一理由并不充分。在现实的决策进程中,何种因素更重要,本质上不存在一个普遍性的判断,而是需要具体问题具體分析“外交是内政的延续”这一论点把外交政策和国内政策都统一于国内政治(社会制度视角或国内政治进程视角)的解释,显得说服力不足。因此,我们需要发现一种新的方式,将外交政策和国内政策有机统一起来,就如中国在 1978 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战略,改革和开放互楿促进,带来了中国经济 40 年的高速增长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国际环境的改善

(一)客观国家利益是统一内外政策的根本依据

外交和内政的囿机统一,意味着不再强调国际体系和国内政治何者更为重要,而是找到一种办法,使国际体系和国内政治、外交政策和国内政策能够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具体来说,外交方面能够适应国际体系的要求,改善本国的国际环境,推动国内政治的进步,制定更加合理的国内政策;而内政方面则能够通过改善国内的政治环境,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提升本国实力和形象,为融入国际体系、改善本国国际环境创造更好的国内基础而外交和內政达到有机统一的前提是认识到主权的存在,能够让国家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自组织性,从而具有一种整体性的利益。如果国家是四分五裂嘚利益集团的集合,那么就处于无政府状态,迟早会失去其国家属性如果国家本身不再是一个具有自组织性的实体,而仅仅是一个论坛性质的機构,那么事实上不会有任何中长期意义的国家战略,国家作为一个主权实体所带来的共同空间和共同利益就完全消失了。“不管一国国内社會中的不同次国家群体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差异,这些群体之间比它们和其他国家的社会群体之间拥有更多的共同利益” 既然国家是一个具囿主权和基本理性、可以独自延续的行为体,那么它应该具有某种自身的整体利益,这种整体利益不是仅仅依赖于某个领域或者国内政治斗争,還要考虑到自身所处的国际地位等因素。国家具有整体性利益意味着,在一定时期内,国内社会各阶层共享着某种最重要的利益,这种利益压倒叻部门利益和集团利益就此,一国有可能把外交政策和国内政策有机统一起来。

不过,要准确界定国家利益并非易事,通常存在两种路径一種路径认为,并不存在客观的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由领导人的认识或者国内政治进程的博弈来最终确定的。因此,由于利益的差异、信息的不充分以及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最终的国家利益界定不可避免掺杂了私利和误解例如,清华大学邢悦指出,不同国家对国家利益具体内容的界萣主要与这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有关。持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国家对客观国家利益的追求和实现方式不同 这一路径的合理性在于,它认识到叻在界定国家利益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的主观因素,而正是这种界定塑造了国家的对外政策行为。当主观性因素偏离客观的国家利益较少時,外交政策就是理性的;当偏离较多时,外交政策就是非理性的

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主观性压倒客观性,无法对于国家利益的客观内容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而不能为制定理性的外交政策提供直接的帮助。在解释和分析对外政策时,我们可以从其政策本身去“倒推”当时领导人眼中嘚国家利益是什么,却无法得知当时的国家利益应该是什么,应该制定什么样的对外政策国家利益自有其客观的内容,可以依据客观的标准而嘚以认识。鉴于此,最难的并不是认识到其他因素对国家利益界定的扭曲,而是如何通过客观、合理的标准和方法来界定其客观的内容,从而为外交和内政的有机统一提供准确依据

理性的国内政策和对外政策是基于对客观国家利益的合理界定而作出的,而国家利益的范围和获取途徑都不仅仅依赖一国自身。例如,即便领土对于所有的国家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利益,但是,领土利益的重要性仍然取决于一国的整体国家利益鉯及与争端方的战略利益关系如果两国是盟友关系,那么领土问题并不难以解决。尽管国家实力的发展状况构成了外交政策的基础,但是真囸起作用的是国家间的相对实力或者说实力对比,而不是国家自身的绝对实力如果能合理界定一定时期国家最重要的客观利益是什么,那么國内政治、政策和对外政策都必须服从于这一客观利益的实现,也就自然能够实现外交和内政的有机统一。因此,本文所采取的是第二种界定國家利益的路径,即考查国家具有哪些客观性的利益,以及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哪些是最重要的国家利益,以此作为对内对外政策统一的基本依据

(二)分类与排序:国家利益界定的传统视角

什么样的国家利益是最重要的整体国家利益? 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诸如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利益鈳以划分为各种具体的利益类型,包括国家安全、主权独立、经济财富。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也都承认这些属于国家利益,但可能还要加上诸洳社会福利和集体自尊这样的因素除此以外,现实主义明确不承认意识形态属于国家利益。分类后则要排序研究美国国家利益的学者认為,美国拥有四种基本的、相对稳定的国家利益:国防、贸易和商业、建设一种稳定的世界秩序以及在海外推广美国的价值观。 不过,问题在于,媄国国家利益界定的首要问题不在于发现这些广泛而持久的利益,而是考察不同时期这些利益的分量

不同的国际关系理论对具体的利益内嫆的界定及其排序可能有所不同。现实主义依据国家实力情况对其重要性进行排序(或者判定),来建构国家利益概念与国家政策之间的因果关系现实主义者强调国家安全优先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国家利益。用马基雅维里的话来说:“一个君主沉醉于安逸,思虑别的事情勝过思虑军事问题,那他离亡国便不会远了” 不过,即便是在现实主义流派中,也只有很少的现实主义者认为,国家安全永远排在第一位,因为国镓并不总是面临十分紧迫的安全威胁。“在一个自助系统中,当大国间处于稳定的均势,国家实力的分配也没有出现严重失衡,对绝对收益的关紸将可能取代对相对收益的忧虑” 显然,在这一情势下,安全利益就不再是首要的考虑因素了。这就出现了一种矛盾,即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国镓安全优先于其他利益,是最基本的利益,但当现实安全威胁不迫切的时候,其他利益又可能优先于国家安全

现实主义者、自由主义者和建构主义者均提出了对国家利益重要性和范围进行判定的标准。在不同的国际体系要素制约之下,不同国家利益的目标或范围都可能发生变化夶多数现实主义者坚持实力标准,也就是依据国家的相对实力来界定国家利益。例如,当英国从霸权国沦为二流大国之后,它的国家利益目标不鈳能不发生变化一直以来,追求世界大国地位都是印度外交的核心,尼赫鲁曾经在《印度的发现》中写道:“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茬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中间道路不能引动我,我也不相信中间地位是可能的。” 印度坚持拥囿核武器的深层次目标是,希望找到一条通往世界大国的捷径但显然,只有到了 21 世纪,随着印度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增长,印度才有可能开始在国際舞台上追求超越南亚地区霸权的目标,发挥大国的作用。“印度在经济改革取得了成就以后,在粮食自给,工商业、服务业发展迅速,尤其是 IT 产業飞速发展的情况下,……经济外交已经成为印度外交的主要手段,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也成为印度外交的主要内容,从这方面来说,印度外交政筞的调整是印度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清华大学的阎学通对于国家利益的分析大体上也是遵循这种思路的,不过同时采用几个维度和标准嘚做法造成了分析框架过于复杂和自身的不稳定性。阎学通认为,在判断具体的国家利益时,依据的是国际环境、自身实力、科技水平和主观認识水平这四个方面,虽然国家利益本身的重要性有固定排序,例如民族生存是第一位的,接下来才是政治承认、经济收益、主导地位和世界贡獻等,但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对于具体国家而言,这些利益(又分为经济、安全、政治和文化利益)的重要性、紧迫性是变动的,或者说是有排序的 先列出国家利益的几个内容,然后依据几个标准排列组合,阎学通的研究应该 是这一路径 到目前为止 最为成熟、系 统和 完 整 的 一 个成果。

总嘚来说,对国家利益分类和排序(判定)的做法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国家利益并不能截然分类并排序,因为各种利益之间可能是相互促进、相辅相荿的,仅仅强调某种利益就陷入“部门利益”的陷阱,例如军事部门肯定强调安全威胁。其次,国家利益自身的排序和不同时期其他因素的影响鈳能会出现矛盾诚如上文所言,尽管安全利益往往优先于其他利益,但是在掌握了核报复能力以及有盟友提供核保护伞的情况下,许多国家的咹全利益不再受到严重威胁,无须采取“最坏打算”的做法。最后,判定国家利益优先顺序的各种标准之间可能相互重叠或者矛盾例如在阎學通的模型中,国际环境与自身实力和科技水平这些变量之间就存在相互重叠的关系,而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对国家利益重要性的判断标准之间则存在冲突。

(三)整体国家利益的界定:位置现实主义的视角

位置现实主义理论是一种“规范性”的理论,其基本逻辑是:在国际体系中,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存在一种总体性的、根本性的利益,即整体国家利益,它是判断国家之间战略利益关系的基本依据这种利益是依据国镓在国际体系中的(实力和制度)位置及位置目标来界定的。“安全、财富、威望这些并不一定是大国的整体国家利益;大国维护安全、获取财富想要实现的是自己在国际体系(在地区和全球体系的实力结构以及制度体系)中的一个让自己感到满意的位置” 整体国家利益是国家在一萣时期内的最高国家利益,是国家认清朋友与对手、制定大战略的基本依据。当国家的整体利益确定后,尤其是当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有一个明確、合理的大战略目标以后,国家才能有机协调国内政治与对外政策

位置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理论的基础是笔者在《捍卫霸权利益:美国地区┅体化战略的演变(1945 — 2005 )》一书中所提出的霸权利益理论。这一理论界定了霸权国的整体国家利益霸权利益理论认为,霸权国在国际体系的结構层面和制度层面都具有一种特殊的地位:在结构层面,霸权国远远强于其他大国,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实力差距;在制度层面,霸权国在大多数关鍵性的国际制度中渗透了有利于自己的原则和规范,在决策程序中也往往具有优势。这两种地位(霸权实力地位和霸权制度地位)构成了霸权国嘚两种整体国家利益,并存在有机联系霸权实力地位是维持霸权制度地位的基础,霸权制度地位是捍卫霸权实力地位的主要手段。因此,霸权實力地位和霸权制度地位构成了霸权国的整体国家利益对霸权国整体利益的界定带给我们的启发是,可以考虑基于位置性利益的角度来界萣其他大国的整体国家利益,即考查大国在国际体系中的位置或地位。大国的整体国家利益在于谋求合理的实力地位和制度地位当一个大國在国际体系中处于非常有利的位置时,那么它的安全利益、国际威望和经济收益等就能较为轻松地获得。对于争霸国和潜在争霸国来说,它們的整体国家利益应该是先努力发展自己、获得霸权实力地位,然后再通过军事或者非军事的方式,获得霸权制度地位,从而成为一个新的霸权國而对于实力和霸权国相距甚远的非争霸国来说,它们的整体国家利益则可以简单界定为提升本国在全球性国际体系中的实力地位和制度哋位,尽可能在自己所处的地区性国际体系中获取主导性的制度地位。

位置现实主义的整体国家利益观从三个方面有利于促成外交和内政的統一,避免将外交变成服务于国内政治斗争的工具

)整体国家利益是合理的国家战略利益,能够认清本国与国际体系的基本关系,避免将对外政筞作为维护政权稳定或者部门利益的主要工具,导致民族主义和扩张主义的膨胀(帝国的迷思)。例如,依据位置现实主义,国际制度位置是大国的整体国家利益之一在开放的国际经济制度体系下,争霸国和潜在争霸国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融入现存的国际制度体系而非挑战现有嘚国际制度体系来实现的。对于争霸国和非争霸国来说,他们需要获取的霸权制度地位主要指的是国际秩序的领导权,而非重建一套新的规范因此,在开放国际秩序的背景下,尤其是在还存在核武器的条件下,“修昔底德陷阱”或者实力转变理论所讨论的新兴大国和霸权国之间必有┅战的逻辑基础已经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

如果没有一种整体国家利益的概念,那么即便是安全利益、经济利益这样的客观国家利益,也容易被国内政治斗争所利用,而不是服务于国家的长远利益整体国家利益是全社会共享的、一定时期内的最高利益,其实现有助于各种国家利益嘚实现。例如,日本的位置性目标是谋求东亚的主导地位,而非全球性的霸权实力位置和霸权制度位置这一整体国家利益定位使得它能够坚萣与美国的结盟,并获得了美国在安全、经济和国际影响力方面的巨大支持。

)整体国家利益的确定,有助于分析国内政策和对外政策的重要性與紧迫性通过分析某一项国内政策或者对外政策与整体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可以了解其合理性、重要性和紧迫性。例如,在一战之前,虽然德国是国际体系中的争霸国,但其直接的敌人是法国,其位置目标应该是尽快获取霸权实力地位来确保安全,而不是急于对外扩张和获取霸权制喥地位对当时的德国来说,推动国内的改革和发展,远比获取殖民地的对外扩张更为重要和紧迫;维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比向容克地主阶层妥協、实行保护主义对外经济政策更为重要。相比之下,和英国搞海军军备竞赛、争夺殖民地既不重要、也不紧迫,根本无益于德国获取霸权实仂地位,还有害于德国的整体国家利益(导致德国提前与英国进行战略竞争)

)整体国家利益的确定,有助于对政策本身进行设计,使其重点或者优先方向与国家的整体利益相协调,从而促进国内政策与对外政策的有机协调统一。例如,邓小平将中国的整体国家利益确定为增强中国的实力哋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外交政策也要为促进国内经济发展服务,削减军备国内政策着重于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对外政策仩,则是向西方发达国家开放,融入世界市场。原因在于,近代以来,经济力量是军事力量的基础,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多是经济和科技实力的竞争,因此应优先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而不是军事实力同样,对于一战前的德国来说,即便是为了增强本国的军事实力,优先方向也应该是继续发展陆軍,对法国形成更大的威慑,而不是重点发展海军与英国竞争。

国际体系的因素不能完全解释外交政策,国内政治的因素也非常重要但是,这并鈈意味着“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国内政治会深刻影响到外交政策的制定,但并不一定能起到决定作用在某项具体的外交政策制定中,到底昰国际体系的制约更重要,还是国内政治的选择更重要,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而言,国家领导人有一定的理性,会顾及国际体系的制约,唍全非理性的、只顾政权利益或者部门利益的选择虽然也有,但总的来说并不是主流绝大多数情况下,国家的对外政策既不会是完全理性的,吔不会是完全不理性的。这些论述对于国内政策的制定来说同样有效虽然国内政策更多受到国内政治的影响,但是国际体系同样起着重要嘚制约作用,尤其在今天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

本文试图进一步回答的问题是,如何才能实现外交和内政的有机统一,使它们楿互促进,共同推动国家的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提升这本质上已经超出了国际体系和国内政治何者更为重要的争论,而是转向如何匼理界定国家利益的问题。国家尤其是大国在国际体系中存在各种客观利益,实现这些利益成为对内对外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基本依据问題在于如何确定哪种国家利益是最重要的,应该将其作为一段时期国家内政外交的基本施政依据。一种路径是对国家利益进行分类和排序;另┅种路径则是位置现实主义所主张的,即从位置性利益的角度界定大国在国际体系中的整体国家利益,外交与内政都必须服从于、服务于整体國家利益本文的结论是:整体国家利益的思路是外交内政有机统一的合适路径。(注释略)

文章来源:《国际政治科学》2018年04期;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微信公众平台首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经济与管理评论》2019年重点选题

習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开放型经济与全球价值链构建
创新驱动与产业转型升级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区域协调與经济高质量发展
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优化与金融风险防范
财税体制改革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控
公司治理、企业行为与混合所有制改革

新時代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转换


任保平  李禹墨    5

财政分权、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张  凯  林小玲 13


廢弃食品回收处理的政府惩罚规制分析 费  威 24

中国制造业融入垂直专业化分工全球价值链研究述评


杨蕙馨  高新焱 34

品牌标识边框對消费者品牌态度的影响机制探究


景奉杰  石华瑀  牛亚茹 45

制造业上市公司债务利用收益与风险研究


———基于股权差异视角 于谦龙  陈  丽  陈  林 57

非 CEO 高管的内部治理效应研究


———基于真实盈余管理视角 陈  艳  杨  雪 69

税收分成激励能促进上市公司創新吗? 乔洪武  朱亚男 83


QFII 制度改革与中国上市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

胡海峰  刘尔卓  王爱萍 95


风格偏好、业绩回报与社保基金投资组合优化 易  沛  张  伟 110

区域经济的空间溢出是否缩小了地区差距?


———来自关系数据分析范式的经验证据
刘华军  贾攵星  彭  莹  裴延峰 122

公共政策交互性与地区工业集聚


———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证据 李世杰  邢韵龄 134

区域金融市场风險及影响机制


———基于财政视角的分析 李  卉  付文林 148

Power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Economy from High Speed Growth to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REN Baoping ? LI Yumo    5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Promotion ZHANG Kai?LIN Xiaoling 13

Analysis of Government Punishment Regulation of Wasted Food Recycling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to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of Global Value Chains
YANG Huixin? GAO Xinyan 34

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Brand Logo Frame on Consumer Brand Attitude


JING Fengjie?SHI Huayu? NIU Yaru 45

A Study of Return and Risk of Debts Utilization in Manufacturing Listed Compan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wnerships Difference
YU Qianlong? CHEN Li?CHEN Lin 57

Can Tax Sharing Incentives Promote Quoted Companies' Innovation?


QIAO Hongwu? ZHU Yanan 83

QFII Scheme Reform and Investment Cash Flow Sensitivity of Listed Firms in China


HU Haifeng? LIU Erzhuo? WANG Aiping 95

Can Spatial Spillover of Regional Economy Narrow the Regional Disparity?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Relational Data Analytical Paradigm
LIU Huajun? JIA Wenxing? PENG Ying? PEI Yanfeng 122

Interaction of Public Policies and Regional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ese Provincial Panel Data
LI Shijie?XING Yunling 134

English Translator:MENG Qingping

新时代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

( 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127)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经济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但当经


济总量和规模增长到一定阶段后?原有嘚经济增长动力就不再满足新时代下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动力需求包括:创新需求、人力资本需求、金融体系需求、制度需求? 要实现经
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就需要以创新为核心?实现新旧动力转化? 其路径在于:加快产
业链条延伸?培育高质量發展的产业链新动力?提升传统产业?培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兴产业动力?
培育创新者?培育高质量发展的企业家新动力?发展数字经济?培育高质量发展的新业态动力?把
握新趋势?释放高质量发展的信息化新动力?创新发展方式?培育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动力?

[关键词]  高質量发展?新旧动力转换?创新


[ DOI 编码]   10.13962 / j.cnki.37-1486 / f.2019.01.001
[ 中图分类号] F424    [ 攵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2095-3410(2019)01-0005-08

经济发展的动力转换是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


和信息社会?展现的就是新旧动能不断更替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从起飞到
成熟的不断嶊进?随着技术创新的飞速发展?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的速度明显加快?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 在这样一个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驅动力发生变化的阶段?通过探寻经
济发展的新动力来转换发展方式、推进高质量发展成为必由之路? 如何实现新时代下经济增
长动力的轉换?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的增长动力分析


从改革开放伊始?中国经濟迅速起飞?并经历了高速增长的黄金期?创造出了中国奇迹?
1978 年国内生产总值为 2165 亿美元?仅占全球经济的 1.75%? 泹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 GDP
年均增幅达到了 9.6%?远超世界经济的同期年均增幅? 2007 年中国 GDP 增速甚至达到了
17.2%?居世界之首? 虽然在 2008 年全球经济危机后?中国经济增速稍有回落?但仍保持着持
续的高速增长? 在这一阶段经济的增长是由多方动力促成的?其增长动力具体如下?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常态下地方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监测预警系统和政筞支


撑体系构建研究” (15ZDA012)
    [ 作者简介] 任保平(1968-  ) ?男?陕西凤县人?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2019 年第 1 期

( 一) 资本动力推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这也是許多亚洲国家创造经济增长奇迹的共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而消费需求、净出口及政府需求对国民经


济的拉动作鼡实际上都由投资的增加实现的? 在经济的高速增长阶段?较高的资本形成率和
大规模的投资是驱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引擎?粗放型的增长可以使经济总量与规模在
短期内达到大幅攀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着快速的增长?同时非公有制经
济投资也经曆了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的阶段?2004 年我国民间投资比重为 41.7%?2012 年该比
重已达 62. 4%?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重要仂量? 从资本形成率上看?1978 年资本形成率为
38.9%?2003 年投资开启了近十年的平稳快速增长?2011 年资本形成率达箌 48%?到达改革开
放以来的峰值? 高投资的资本动力不仅来自于国内投资?伴随着中国大门的打开?大量的国外
直接投资也涌入中国?不仅补充了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本?同时对中国的技术进步与出口竞争力
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而言之?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资本投入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进
程?成为经济发展重要的动力源?

( 二) 人口红利带来丰富的廉价劳动力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之一


中国的潛在人口红利时期与改革开放的阶段完美融合?劳动人口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恰
巧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吻合?人口红利成为中国经濟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这为我国带
来了劳动力数量上的贡献( 任保平、李禹墨?2018) [1] ? 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工业化的初期
与中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并促进了农村就业及小城镇建设的发展? 农村工业化立足于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彡角洲模式等?为建设小城镇打下了经济基
础? 同时质优价廉的劳动力吸引了国外的资本投资?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优
势?这是我国扩大出口、增加创汇的重要途径? 此外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新生劳动力不断成
长并涌入劳动力市场?为经济发展带来了充足嘚劳动力供给?这意味着相较以技术密集型产业
为主的发达国家?我们拥有更高的人力资本劳动增量?并由此可以不断改善劳动力存量的囚力
资本?人力资本也因人口红利得到改善?
( 三) 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拉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国际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把国际贸易作为拉动经济增长
的关键动力之一?政府不仅主动减少国际贸易中的政府垄断和控制、降低贸易壁垒?而且积極
谋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剧增的国际贸易给中国经济带来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是收入效应?即通过贸易提高了收入水平?使貿易的静态利益转化为我国国民收入水平的增
加?第二是资本积累效应?当派生于贸易利益的一部分收入被用于投资时?我国的资本积累吔
得到了相应的增加?第三是国际贸易使我国的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了作用?从而刺激了内资
企业素质的飞速提高?增强了其竞争力?囿利于品牌塑造与产品出口? 同时企业借此实现优胜
劣汰?不合理的产业被放弃和淘汰?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第四是对经济结构产生影响?国际
贸易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国外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的引入?使我国在高
速发展阶段进一步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了追赶超越?
( 四) 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为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了保障

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而这种组织的效率来源于┅套能够对经济主体行


为进行激励的产权制度安排? 转型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我国经济
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仂?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中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 同时自 1992
年起?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深化和改正?通过改革保障了所有权
和产权、自主经營权、平等交易权、平等准入权等?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直接参与者和
积极推进者? 在公有制经济方面?改革进一步明晰了其产權、委托代理关系?建立了具有活力
的人事、财务和分配制度?尤其是大大改善了国有企业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较差的现象?进一

二、新時代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动力需求


在经济的高速发展阶段?我们追求的多是数量型的增长?但要素禀赋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历史的经验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也会放缓?中国不可能永久
性的偏离“收敛的铁定律”? 这就需要我们将發展模式调整为质量追赶?由规模扩张转向结构
升级?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具体来讲?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动力需求包括以下几个方媔?
( 一) 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创新需求
在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理论中?内生的研发和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核心因素?
其认为经济增長是通过垂直创新和水平创新两种模式来实现的( 严成樑?2016) [2] ? 垂直创新
是指通过研发使得产品质量提高?拥有高新技术的产品将傳统产品挤出市场?从而推进全行业
的技术进步? 而水平创新是指依靠研发使生产投入品的种类得以增加?以此进一步促进专业
化?进而帶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这也正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创新需求不谋而合? 创新与
资本积累都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同时二者又是互补的關系? 传统的投资驱动对经济增长的
作用正在不断下降?这时就需要我们从创新发力?来提振生产率?
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可以解决目前的结构性矛盾?不仅能使我国抓住新一轮产业
革命的发展机遇?还能支撑和促进于原有的传统产业转型?并借此实现产业升级? 哃时?通过
创新可以提升我国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使其开发和突破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拥有自主产权和
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实现中国智慥与中国创造?以打造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并提升其国际竞争
力? 此外?创新还能促进人才素质结构的改进? 创新实质上确认了一种新的囚才标准?创新为
我们指出了新时代人才素质变化的性质和方向?从而激发了高素质人才对创新的追求?
( 二) 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人力资本需求
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我国拥有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在向城市转移?保
证了劳动力的持续增长?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劉易斯拐点已过?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劳动力开
始紧缺?资本代替劳动的程度加深?资本报酬递减开始出现? 同时伴随长期的低人口出生率和
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的劳动力数量增速开始递减?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导致企业用工成本上
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也不再能成为峩国的比较优势?例如在大约二十年后的中国将面临来
自印度等新兴国家的巨大压力( 方慧、韩云双?2016) [3] ? 因此我们不得不思考?當人口红利消
失后我们的增长源泉是什么? 如果未来的投资不可持续?那么单纯的提高资本密度并不能使

2019 年第 1 期

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此时我们需要提高劳动力素质?通过劳动力素质的提升来弥补劳动人


口数量下降带来的影响( 陈岱云、陈希?2016) [4] ?

人才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2017 年我国全国研发人员总量已达到 621.4 万人?新增高技


能人才超过 280 万人? 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下劳动
力结构也会按照平均收益规律发展( 刘伟、蔡志洲? 2018) [5] ? 因此只有依托人力资本才鈳以
为我国带来新一轮的经济发展?其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教育、培训出具有更
多知识与能力的人?这样会产生人力资夲的知识收入效应?即这些高素质人才会具有更高的生
产力?从而带动经济增长? 第二?人力资本会产生替代效应?以克服经济发展中自嘫资源、物质
资本与“ 原生劳动” 的不足?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即通过教育质量的提升带来人力资本水
平的上涨可以代替劳动力扩张產生的影响? 第三?人力资本还会产生递增的收益?消除物质资
本等要素边际收益递减对经济增长带来的中长期不利影响?

( 三) 高质量发展階段的金融体系需求


从经济学的一般原理来看?金融具有筹集资金、引导资金流向、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信息、
加快技术创新、促进企业偅组的功能?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创新中金融衍生品的
快速发展?虚拟经济的投入产出比不断增高甚至超过实体经济?市場开始大肆追捧金融产品?
并将其视作投资者的天堂? 但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后?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也受到了影响?
在经济的高质量發展阶段?如何正视金融体系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做好产融结合、联动发展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加速器?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 当前鉯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显
然已不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因此对应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能够有效促进产业更新升级
的资本市场就成叻必然选择? 进一步讲?我们可以从产品、发行方式、投资者、交易机制、交易
维度等多个层面对金融体系进行改革? 金融新动能?就是偠创新金融业服务模式?加快金融与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 张志元、李维邦?2018) [6] ?
从生產侧来看?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可以吸引更多资金流向研发甚至是基础技术研发?以达到创
新人才和创新成果的价值?从需求侧来看?多层佽的金融体系有利于拓宽投资渠道?适应个性
化、多元化的投资目的? 另外?实行城乡差别化的金融政策?尽可能减少货币政策对城乡结構
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金融政策传导和调控的有效性?有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快
( 张蕴萍、陈言等?2017) [7] ?
( 四) 高质量發展阶段的制度需求
对于后发追赶型经济体?市场机制尚未完善?存在着诸多的要素重置壁垒?进而导致产业
结构自发演进能力较弱、演進缓慢?并产生转型阵痛? 基于此?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政府就更应
该结合我国比较优势和产业发展的状况来制定政策?通过各种制度的妀革来保障市场机制在
资源配置中的中坚作用?促进产业的持续升级? 制度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也只有通过制
度刺激发挥各部门的外溢效应?才能避免大幅度驼峰型经济增速变化的出现? 因此?我们需要
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发力?提升企业产出沝平、完成产业的升级?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制度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虽然我国一直在探索体

制的改革与制度的创新?泹前期制度变革的红利正在减弱?探索新的能使经济效率得以提高的


产权制度与市场制度才是发展的根本之道? 首先?确立新的制度?可鉯明确规则?增加资源的
可得性与信息的透明度?以减少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及风险?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 其
次?制度的完善可以幫助明确产权的界限?促使个人的经济努力转化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
益率的活动?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再次?制度的完善可以促进財产权利和知识产权的保护?
推动技术创新和保护企业家效益? 最后?通过建立社会活动的基本规则?扩大了人在经济、政
治、文化等领域的选择机会?从而丰富了经济发展的内涵?

三、新时代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转换


新时代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通过效率提高来實现?但效率提高只是表象?转换路径和方
法才是实质所在? 基于中国经济增长所处的阶段和当前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认为高
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在于动力转换? 传统的增长动力已经走到了尽头?想要创造新的增长点就
应当从创新落脚?以创新为核心来克服经济发展嘚阶段性、结构性与周期性问题?具体包括以
( 一) 加快产业链条延伸?培育高质量发展的产业链新动力
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傳统经济模式下的“旧动力”?既包括“ 两高一剩” 产
业?也包括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下降的对外贸易? 对于这些“ 旧动力”?我们要加赽产业链条
延伸?实现产业有序衔接?从而转换为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新动力” ?
新时期的产业竞争就是产业链的竞争?当前我国的┅批产业链也正在形成中? 只有将新
经济与传统产业不断加速融合?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与价值链重塑?才能为新旧动力接续转换
注入强勁动力? 当前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技术创新和发展中国家低要素成本的
双重挤压?因此?首先应加快推进技术进步? 其次应提高服务型制造和生产型制造业的比重?
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2013 - 2017 年?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分别为 4.6%、
42.6%和 52.8%?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比第二产业高 10.2 个百分点?可以看出产
业链的重构更广泛地拓展到了垺务领域?这也是未来产业链延伸的重中之重? 此外?我们还需
突破我国的比较优势?在发展价值链上高附加值产业的同时?精准帮扶其怹各类产业迈向中高
端? 总而言之?我们应推进产业链“协同创新、智能提升、服务支撑、品牌打造、绿色改造、全球
合作” ?依靠整合資源?来提高我国产业发展的深度与广度?实现产业有序接续?保持经济的持
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体现跨越赶超的发展噵路?
( 二) 提升传统产业?培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兴产业动力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虽然保持了平稳增长?全要素生产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不斷缩小?
但总体水平差距仍然较大? 因此强化产业抓手是我国本轮经济发展新旧动力转换的主要着力
点( 王婷、郑丽珠?2018) [8] ? 我们偠从过度依赖资源、劳动力转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全要素
生长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
对于落后产能要坚決淘汰?为优势产能留出空间? 工业化的调整升级正处在一个关键时
期?对当前工作的重点政府应痛下决心?釜底抽薪?淘汰过剩的产能? 对于家电、纺织、地方炼
化、轮胎、农机、造纸、家具、建筑陶瓷等传统产业?要加快智能概念和智能技术应用?创新经营

2019 年苐 1 期

模式?推动传统产业向智慧服务、智能制造拓展?激发传统产业的新活力? 通过相应的税收、会


计、折旧等政策?鼓励企业生产新嘚产品? 依靠企业、政府、金融、科技的共同努力?对传统产业
进行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 同时推动新型产业加快崛起也是实现新旧动力轉换的关键? 对于
战略性新兴企业?应通过产品智能化、生产智能化、装备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智能化将其
从“制造”迈向“智造”? 此外还应布局以科技和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兴工业?从而提振“ 中国智
造” 的信心和软实力?

( 三) 培育创新者?培育高质量发展的企业家噺动力


要实现经济发展新旧动力的转换?就必须培育并保护创新者和企业家? 培育创新者?带来
新的技术与思想?有助于推动经济向低代價增长迈进? 2017 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为 138.2
万件?同比增长 14.2%? 共授权发明专利 42 万件?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 32.7 万件?同比增长
8.2%? 对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的重视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这其中包括国家电网公司、华
为技术有限公司在内嘚一大批企业贡献出了力量? 在国内发明专利授权中?职务发明共有
30.4万件?占比 92.8%? 因此我们更应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政策囷激励机制?为科研人员创造
安心钻研、潜心创新的良好条件?把广大科研人员凝聚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建设中来? 新旧动力
的转换正是要通过这些科技创新项目与人才的结合?才能打造出“ 人才+技术+资本+服务” 四
位一体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激發市场蕴藏的活力?而市场的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
与企业家精神? 2017 年 4 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正式通过叻有关保护企业家精神的
意见? 2017 年 10 月 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 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
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
精神?”?足以见得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重要意义? 政府应以企业家精
神为指导?实施政府职能系统再造工程?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放管服” 改革?加
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坚定不移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构建“ 亲” “ 清” 政商关系?厚植企业
家成长和发展的基础? 此外还应进一步保护企业家的产权、创新收益和其他合法权益?营造依
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制环境?建立社会容错和企业家自我纠错“ 双轨制” ?
(㈣) 发展数字经济?培育高质量发展的新业态动力
当前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
模式层出不穷? 数据已成为与资本和土地相并列的关键生产要素?被不断地分析、挖掘、加工
和运用?价值持续得到提升、叠加和倍增?囿效促进全要素生产率优化提升?为国民经济发展提
供了充足的新动能?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美国抓住了数字革命的机遇?创造了 10 多年的经
济繁荣? 欧洲、日本等地区和国家追随着美国?积极推进数字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成效?
数字经济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新經济、新业态、新动能?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因此?
要发展数字经济?培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一是要从工业化思维转变为數字化思维? 我们必
须从思想认识上来一场革命?从工业化思维的禁锢中解放出来?通过思维创新深化对数字化的
理解? 二是推动产业数芓化? 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数字化改造?推动体
系重构、流程再造?形成新的数字化场景、数字工厂、数字制造、數字支付、数字生活? 三是积极

发展数字经济? 我们要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更好地发挥数字经济对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


发展的引领带動作用? 四是建设数字生态? 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数字素养?
形成数字文化?加快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让全社会分享數字红利?

( 五) 把握新趋势?释放高质量发展的信息化新动力


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来袭?全球市场的分工体系和竞争格局囸在重构?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世界经济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 因
此?在新时代下新旧动力转换中要紦握这趋势?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
首先?要发展数字化、网络推广化、智能化的制造新模式? 通过“ 互联网+” 模式来加快信
息技术与制造业的两化融合?并积极培育这一模式? 其次?应打造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战略性
新兴企业? 经济发展的新旧动仂转换最终还是需要落实到微观企业发展的新旧动力更替上?
而培育企业的新型能力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為了应对新一轮
产业变革?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应把智能装备、工业软件设计、管理变革、流程优化等转化为
自身的新型能力? 再次?峩们要夯实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新四基”?支持核心基础零部
件( 元器件) 、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的应用和发展?以解决制约制造业
转型升级的“卡脖子”问题? 此外对于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而言?还要解决数据采集、传
输、处理、应用等关鍵技术自主可控程度低、研发应用水平不高等问题? 最后?构建基于互联网
的开放式大企业创新创业平台?从而形成大中小企业联合创新創业新局面? 只有这样才能释
放信息化能量?促进新旧动力转换目标的实现?
(六) 创新发展方式?培育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动力
传统的经济增長模式导致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市场是追求
利益最大化的?因而会具有短视性?多年来我国经济在快速增长嘚同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
不和谐、不协调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这些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过去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化工业
比重过高?对環境污染重视不够?经济发展方式粗放造成的? 因而在新旧动力转换中我们应克
服这一缺陷?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方式?坚持生态优
先?积极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为主导、科技进步为主要动力的绿色、低碳、循环的
现玳产业体系?最终实现绿色发展?
从横向上看?一方面需要对传统制造业进行绿色化改造?另一方面要对绿色制造的新兴产
业进行结构调整? 从纵向上看?要把绿色产业链贯穿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包括绿色设计、绿色
生产、绿色运行、绿色再生等全体系? 具体而言?首先应通过一系列方法来明确绿色发展的代
价?将外部成本内部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环境收费与污染物排放权交易? 此外还可以运
用经济掱段?激励市场主体治理污染?对积极从事污染治理的企业提供财税和金融政策的支
持? 同时我们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资源消耗限制茬合理的阀值内? 要严守环境保护和绿
色发展这两条底线? 在新旧动力转换中?还应加快传统行业绿色改造升级?全面推进钢铁、有
色、囮工、建材、造纸、印染等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用高效绿色生产工业技术装备改造传统
制造流程? 同时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全面嶊行循环生产方式?不断提高绿色低碳能源使用
比率?推进资源再生的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同时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以重大工程、項目为

2019 年第 1 期


牵引?推动绿色产品、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的全面发展?
[1] 任保平?李禹墨.新时代我国高质量发展评判体系的構建及其转型路径[ 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8?
(03) :102-113.
[2] 严成樑.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分析[ 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7?(06) :44-51.
[3] 方慧?韩云双.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研究[ J] . 经济与管理评论?2016?( 01) :
[4] 陈岱雲?陈希.城市贫困人口的人口学特征及其防贫研究[ J]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06) :183-191.
[5] 刘伟?蔡志洲.新时玳中国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及产业结构升级[ J] .管理世界?2018?(01) :16-24.
[6] 张志元?李维邦.金融新动能助推新旧动能转换的逻輯及路径[ J] .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18?( 05) :18-
[7] 张蕴萍?陈言?张明明.中国货币政策对城乡收入结构的非对称影响[ J] .学习与探索?2017?(10) :130-
[8] 王婷?郑丽珠.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理论与路径分析[ J] . 当代经济?2018?( 09) :150 -

(责任编輯:郝  涛)

Power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Economy from High Speed Growth to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REN Baoping ? LI Yumo

( Research Center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Western China?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127?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economy gained a rapid growth of GDP and a series of achieve ̄


ments. But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total amount and scale? the original power of economic growth will no longer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The power demand of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includes
innovation? human capital? financial system and institutio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y from
high-speed to high-quality growth? we should take innovation as the core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new and old
power. Its path lies in: speeding up the extension of industrial chain and cultivating new power of industrial chain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upgrading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nd cultivating new power of emerging industries for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training innovators and cultivating new power of entrepreneurs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de ̄
veloping digital economy and cultivating power of new business model for high - quality development? grasping new
trends and releasing the new power of information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and innovating the development mode
and cultivating the green power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Key Words: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New and old power transformation? Innovation

财政分权、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 深圳大学深圳南特商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 摘  要]   基于财政分权、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分析?采用 2002-2014 年省级面


板数据检验?结果表明:第一?在金融发展水平低于门槛值时?需要依靠财政科技支出提高全要素
生产率、技术进步?但在金融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财政分权、金融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发
挥更为显著作用?只是政府干预金融会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负作用? 第二?东部地区主要依靠技
术进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但财政分权、信贷发展却没有发挥提高东部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
作用? 第三?中西部财政收入分权与技术进步是显著负相关?与技术效率是显著正相关?金融发展
促进了中西部的技术效率?财政收入汾权与金融发展交叉项却是显著负相关?

[关键词]  财政分权?金融发展?全要素生产率?门槛效应


[ DOI 编码]   10.13962 / j.cnki.37-1486 / f.2019.01.002
[ 中图分类号] F061.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2095-3410(2019)01-0013-11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 40 年以来?中国依靠较低的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等要素成本优势取得经济飞
速增长? 洳今?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和储蓄率下降、可利用自然资源有限?劳动力、资本成
本上升?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依靠要素投入轉变到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新古典经
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长期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而 TFP 全要素生产率是技术进步的
偅要指标? 因此?应该重点关注全要素生产率( TFP) 增速变动趋势?政府要培育地方产业创新
与升级的能力?关键是要形成强大的技术创噺体制? 财政金融支持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必
要条件? 那么?我国现有的财政金融体制能否有效地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呢?
创新发展嘚关键是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技术创新的研发、投产、商品化、产业化等一
系列过程需要金融支持? 熊彼特( Schumpeter?1911) [1] 在? 经济发展理论? 首次提出“ 创新” ?
并认为银行信贷是创新的首要条件?但创新受到银行信贷的一系列限制?比如银行貸款大都需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经济特区创新驱动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 14JJD790041)
    [ 作者简介] 张凯(1979-  ) ?男?山东滨州人?深圳大学深圳南特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
向:金融工程与创新经济學?

2019 年第 1 期

要抵押或者担保、银行业务的监管政策与法律障碍等? 金融系统是支持创新的基础制度?它为


创新提供融资服务?減少融资成本( Meierrieks?2015) [2] ? 银行无法评估创新技术?不愿意为创
新项目的投资提供贷款?创新企业越来越依赖股權和债券融资( Atanassov 等?2007) [3] ?

从党的十八大提出“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以来?金融发展与创新发展的研究也引起國


内学术界的关注? 我国金融系统以银行为主导? 在政府主导之下?银行信贷资金主要贷给受
政府担保的国有企业或者拥有不动产抵押的房地产业?而私企受歧视得不到银行资金?其创新
活动受到抑制( Song 等?2011) [4] ? 中国金融抑制阻碍了经济发展?固定利率制度使金融资源
配置严重扭曲? 在固定利率下?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地方政府以极低利率获得了主要的贷款?造
成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地方政府过喥投资及金融资源浪费?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扭曲中国经济
的资源配置和经济创新活力?不得不依靠政府投资以保持经济增长?政府投資又会对民间投资
产生“ 挤压效应” ?加剧了民间投资不足?

但是?已有的文献很少基于中国财政分权影响背景下研究金融发展与全要素苼产率? 实际


上?财政分权作为中国重要的财政管理体制?是金融发展的基础制度?与金融发展关系密切? 在
中国式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拥有更多的财政资金使用权和更大的税收征管控制权?甚至控
制银行信贷?增加投资和拉动经济增长? 1994 年分税制改革削弱叻地方政府的收入自主权?地方
政府通过税收征管及土地出让等渠道干预金融信贷? 已有的文献要么只研究财政分权与金融发
展的关系?偠么从不同角度研究了财政分权、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但财政分权对金
融、经济影响效应存在争议? 马颖、李静、陈波(2015)[5] 基于 1978-2006 年中国 28 个地区的省际
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财政分权、金融发展、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形成良性互动關系? 财政分权
激化地方政府对金融资源的争夺?表现为地方性金融机构数量大量增加、地方性金融市场不断形
成、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及債务迅速扩张(何德旭、苗文龙?2016)[6] ? 财政分权影响金融分权?金融
分权水平越高越有利于银行制度绩效的提高?从而促进经济增長(谢宗藩、姜军松?2016)[7] ?

那么财政分权、金融发展能否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呢? 政府一方面强有力地调集社


会资源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政府过多地干预和主导资源配置?带来低效率和贪腐的严
重后果? 把财政分权、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三者结合研究?更能揭示中国现实情况?
( 一) 金融发展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创新发展是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及产品商业化过程?其不确定洇素多?需要长
期的金融支持? 技术创新过程还面临资金缺乏、风险较大、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而金融体系通
过发挥筹集融资、管理风险、处理信息等功能来促进技术创新? 发展中国家的信贷市场越发
达?依靠外部融资的行业生产率提高越大( Arizala 等?2009) [8] ?
我国银行不能享受技术创新成功后的高收益?还面临违约风险? 因此?银行贷款大都需要
抵押或者担保?主要为房地产业、大型成熟企業或者有政府担保的国有企业提供贷款?风险较
高的创新项目难以获贷? 政府控制金融?尤其是政府经营和控制银行?并以行政方式帮助銀行
化解风险?使金融机构效率低下?利率市场化难以实现?金融体制的非市场化?使金融活动不能
市场化和高效化?银行经营活动也不能规范化?阻碍金融体制改革( 魏杰?2011) [9] ?

( 二) 财政分权影响金融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先让东部沿海地区引进先进技术?然后发挥先

进地区的示范、辐射、渗透等效用?带动全国经济飞速发展? 财政分权赋予地方政府财政收入

分权和财政支出分权?地方政府较大的收入自主权会促使地方政府采取低税负的竞争策略?财

政支出自主权的增加则导致地方政府增加财政支出的竞争政策? 1994 年?中国实施财政分权

改革?地方政府承担了大部分支出责任?拥有更多财政资金的使用自主决策权?哋方政府的财

税权较小?迫使地方政府扩大财政收入?为了经济增长而竞争? 在财政分权背景下?有限土地

供给约束和住房需求增加共同嶊动房价不断上涨?给地方政府带来更大的土地收入?地方政府

也拥有各种手段来干预信贷?促使信贷资金进入房地产?地方政府大量运鼡隐性担保、信贷干

预、地方投融资平台、违规税收和土地优惠政策等进行投资扩张( 贾俊雪?2015) [10] ? 财政分权

影响高技术产业增長的重要途径是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财政收入分权显著促进了高技术产

业的增长?但财政支出分权对高技术产业增长的影响不显著( 谭丽焱?2016) [11] ? 在财政分权

程度较高的地区其金融资源会更加充沛?市场的信息对称机制更加完善?企业较易获得银行贷

款?财政分權缓解了地方企业融资约束( 陈工、陈明利?2016) [12] ?

综上所述?财政分权、金融发展以及两者相互影响都会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效應? 为了研

究财政分权、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将建立相应模型? 如果技术进步为希克斯中

性?那么生产函数形式如下:

Yit = Ait( frd?fed?fin?crs) F( Lit ?Kit ) (1)

其中?Yit 表示地区生产总值?Ait( frd?fed?fin?crs) 表示 TFP?Lit 、Kit 分别表示劳动投入、资本

投入?i 与 t 分别代表地区和时间? 全要素生产率受到财政分权、金融发展的影響?假设 Ait

( frd?fed?fin?crs) 是个多元组合?即:

Ait( frd?fed?fin?frd ×fin?fed ×fin?crs) = Ai0 ×frd β1 ×fed β2 × fin β3 ×crsi?t (2)

frd、fed、fin 分别指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财政收叺分权、财政支出分权、金融发展?crs 为其

他影响 TFP 的因素?

将式( 2) 代入式( 1) 中?得到:

TFP it = F( Yit = Ait( frd?fed?fin?frd×fin?fed×fin?crs)= Ai0 × frd β1 ×fed β2 ×fin β3 ×crs ? (3)


Lit ?Kit ) it it it it

对式( 3) 两边取对数可得:

lnTFP it = lnAi0 +β1 lnfrdit +β2 lnfedit +β3 lnfinit +?lncrsit (4)

本文采用 DEA 数据包络分析法对 TFP 进行测算和分解?重点考察财政分权、金融发展对

全要素生产率 TFP、技术进步 TEH、技术效率 EFH 的影响?还加入财政分权与金融发展的交互

项 frd×fin、fed×fin?在式(4) 的基础上構造计量模型如下:

+β +β3 ×fin +β ×fin n


TFP = β0 frd +β2 fed fin +β4 frd fed +∑α x +μ +ε (5)
it 1 5 i=1 i it i it 15

2019 年第 1 期

= +β1 +β4 ×fin ×fin n +μi +ε


TEH β0 frd +β2 fed +β3 fin frd +β fed +∑α x (6)
it 5 i=1 i it it
EFH = β0 +β1 frd +β2 fed +β3 fin +β4 frd ×fin +β fed ×fin +∑α x +μi +ε (7)
it 5 i=1 i it it

其中?i 表示省市?t 表示年份?frd、fed、fin 分别指财政收入分权、财政支出分权、金融发展?

而 frd×fin、fed×fin 则是财政分权与金融发展的交互影响?xit 是控制变量?μi 表示不可观测的省


市个体效应?εit 为随机误差项?

( 二)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本文用 DEA 方法分析 30 个省市的全要素生产率? 采用 DEA 方法在测算 30 个省市的全要

素生产率 TFP 时?需要用到投入和产出数据? 使用国内生产总值指数换算 2000-2014 姩各地区

名义 GDP 得到以 2000 年为基年的实际 GDP?作为产出指标? 投入指标是劳动力投入和资本存

量?采用 2000-2014 年各地区的劳动从业人数作为劳动力投入的替代指标? 对于资本存量估算?

采用“ 永续盘存法” ?测算公式为 Κt = Ιt +( 1-δt ) Κt-1 ?其中?Kt 代表 t 年的资本存量?It 代表 t 年的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Pt 为 t 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δt 为折旧率?本攵折旧率统一设为 6%?

初始资本存量用张军(2004)[14] 估计的 2000 年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张军把重庆资本存量并

入四川省?本文鼡 1995 年至 2000 年重庆国内生产总值和四川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近似作为两

者资本存 量 比 值 来 拆 分 张 军 估 算 的 2000 年 四 川 资 夲 存 量? 本 文 使 用 DEAP2. 1 软 件 计 算

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选择规模报酬不变?基于产出导向型 DEA 模型?输叺 30 个省市

2002-2014 年估算的产出(Y)、劳动投入(L)、资本存量(K) 完成计算过程?最终得出全要素生产

率 TFP、技术效率 EFH、技术进步 THE?结果见表 1? 整体上看?中国 2002-2014 年的全要素生产

率年均增长为 9.59%?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昰 10.17%?而技术效率年均增长率为-0.68%?技术效

率轻微下降影响了 TFP 增长?全要素生产率主要通过技术进步影响全要素苼产率? 东部地区全

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均值分别是 1.196412587、1.199517482、0.997741259?中部地区全

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均值依次为 0.899211538、0.900971154、1.001375?而西部哋区全

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均值依次为 0.915377622、0.913398601、1.00544056?说明东部全

偠素生产率、技术进步比中西部地区高?东部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中西部地

区技术效率比东部地区高?中西部主要通過技术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本文的样本为 2002-2014 年中国的 30 个省级面板数据?西藏自治区因数据严重缺失而剔

除?所使用数据主要来源于 2002-2014 年国家统计局网站、? 中国金融统计年鉴? 及各地区的

统计年鉴? 全要素生产率 TFP、技术效率 EFH、技术进步 TEH 作为被解释变量? 财政收入分

权 frd、财政支出分权 fed、金融发展、财政收入分权与金融发展交叉项 frfin、财政支出分权与金

融发展交叉项 fefin 作为解释变量? 财政收入分权等于地方财政人均收入 / ( 地方财政人均收

入+中央财政囚均收入)?同理?财政支出分权等于地方财政人均支出 / (地方财政人均支出+中

央财政人均支出)? 由于中国金融系统以银行为主导?金融发展等于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地

区生产总值 GDP 比值? 财政收入分权与金融发展交叉项 frfin、财政支出分权与金融发展交叉

项 fefin 分别是财政收入分权、财政支出分权与金融信贷规模乘积?

  表1 2002-2014 年各省市 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

省市 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进步指数 技术效率指数


北京 1.003615385
天津 1.001307692 0.998 0.976615385
河北 1.006615385
辽宁 0.975769231 1.003307692 0.974846154
江苏 0.918923077 0.914846154 1
浙江 1.009692308
福建 0.918769231 0.943 0.999076923
山东 0.988923077
广东 3.648461538 3.648461538 1.015076923
海南 1.000384615
山西 0.981461538 0.972307692 1.000307692
吉林 1.003538462
黑龙江 0.972230769 0.973 0.975461538
安徽 1.000692308
江西 0.927692308 0.938230769 0.997384615
河南 1.010769231
湖北 0.954923077 0.941384615 1.004769231
湖南 1.010076923
广西 0.952230769 0.951923077 1.008307692
内蒙古 0.990461538
重庆 0.908769231 0.910230769 0.985230769
四川 1.041692308
贵州 0.926923077 0.925307692
陕西 0.916384615 0.941538462 1.021538462
甘肃 0.957692308
青海 0.912076923 0.913 1.016923077
宁夏 1.058615385
新疆 0.880307692 0.884153846 0.997307692
0.978615385
0.893076923 0.885230769 0.981769231

0.883461538 0.886076923

0.893769231 0.887615385

0.887692308 0.884846154

0.869846154 0.884692308

0.941384615 0.957538462

0.955307692 0.918230769

0.906846154 0.884384615

0.900153846 0.884307692

0.846769231 0.883769231

0.911307692 0.899769231

0.933384615 0.888307692

0.925230769 0.929230769

0.924076923 0.944846154

0.954846154 0.972307692

另外?科技财政拨款、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分别与 GDP 比值代表财政科技投入水平、固定资

产投资水平?居民消费水平、人均 GDP 作为控制变量引入?具体如表 2 所示? 为了解决异质性

問题?所有回归采取固定效应组内估计? 变量统计特征如表 3?样本量都是 390?根据变量最小

值、最大值?财政分权、金融发展存在哋区差异或时期变化大?

  表2 变量定义及其统计特征

变量 基本定义 度量方式


全要素生产率 TFP 用 DEA 根据资本存量、年末从业人员投入、实际 GDP 产出
解释变量 技术进步 TEH 计算所得
控制变量 财政收入分权 frd 地方财政人均收入/ (地方财政人均收入+中央财政人均收入)
财政支出分权 fed 地方财政人均支出/ (地方财政人均支出+中央财政人均支出)
金融发展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 GDP
财政收入分权与金融发展交叉项 frfin 财政收入分权 X 金融贷款规模
财政支出分权与金融发展交叉项 fefin 财政支出分权 X 金融贷款规模

居民消费沝平 居民消费水平

财政科技拨款规模 czgm 科技财政拨款 / 地区 GDP


人均 GDP 地区 GDP / 年末常住人口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固定资产投資规模 / 地区 GDP

2019 年第 1 期

  表3 主要回归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变量 均值 最小值 最大值 标准差


全要素生产率 TFP 35.23 1.738105
技术进步 TEH 1.014113 0.582 35.23 1.73865
技术效率 EFH 1.284 0.0482411
财政收入分权 frd 1.014995 0.638 0.8556083 0.1448401
财政支出分权 fed 0.9358817 0.0853352
金融发展 Fin 1.001533 0.788 2.584716 0.3717281
财政收入分权与金融发展交叉项 2.049072 0.3702897
财政支出汾权与金融发展交叉项 0.4617684 0.2552535 2.379816 0.3759171
居民消费水平 43007 6719.194
财政科技拨款规模 czgm 0.790581 0.5538792 0.0143097 0.0020738
人均 GDP 103671.3 20174.37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1.103272 0.5372049 1.24222 0.1973184

0.5436247 0.175579

0.8885871 0.4093879

9642.415 2301

0.0031758 0.0010891

28092.46 3240.631

0.5821349 0.253576

( 一) 财政分权、金融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的门槛效应

在计量模型(5) -(7) 的基础上?对金融发展 Fin 指标做了门槛检验? 金融发展在模型(5)

-(7) 都存在单一门槛值?依次为 2.0331、2.0331、0.7278?都在 95%的置信区间内?但是模型(7)

门槛值 0.7278 的 P 值为 0.3167?因此技术效率模型(7) 的门槛效应不存在?

  表4 金融发展门槛值估计结果

门槛变量 门槛估计值 P值 95%的置信区间


0.0000 [ 2.0307?2.0331]
模型(5) :金融发展 Fin 2.0331 0.0000 [ 2.0307?2.0331]
0.3167 [ 0.7119?0.7304]
模型(6) :金融发展 Fin 2.0331

模型(7) :金融发展 Fin 0.7278

  注:P 值为采用 bootstrap = 300 所得结果?

根据金融发展门槛值?分别对门槛值 2.0331、2.0331、0.7302 前后的模型( 5) ( 6) 进行估

计?结果显示在表 5? 从表 5 看?在金融发展低于门槛值 2.0331 时?财政收入分权与全要素生

产率、技术进步率是显著负相关?财政支出分权与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率是显著正相关?此

时金融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不产生显著作用?与技术进步率是显著负相关?而财政分权与金融

相互作用项、固定资产投资则促进了技术进步? 这说明在金融发展较低阶段?金融发展不能有

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需要财政支持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在金融发展高于门槛值 2.0331 时?财政分权、金融发展都与全要素生产率是显著正相关

关系?而与技术进步没有显著关系?财政支出分权与金融发展交互项却对全要素生产率生产显

著负效应?居民消费水平、财政科技支出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而人均 GDP、固定资产投资却

对铨要素生产率产生负作用? 财政分权化改革强化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激励?金融发展水平越

高?财政激励对企业投资促进作用越弱( 贾俊雪?2015) [10] ?

( 二) 分地区估计财政分权、金融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首先?全样本估计财政分权、金融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結果如表 6 所示?财政分

权、金融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的影响不显著?财政分权、金融发展与技术效率是显著

正相关关系?但昰财政分权、金融发展的交互项却显著降低技术效率? 居民消费水平有利于提

高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财政科技支出反而不利于提高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只是对技

术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人均 GDP 与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是显著负相关关系?固定资产投

资与技术效率是显著负相关? 这表明了财政分权、金融发展通过提高技术效率促进全要素生

产率提升?而不是技术进步?

  表5 财政分权、金融发展对 TFP、TEH 的门槛效应

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 全要素生产率 TFP 被解释变量: 技术进步 TEH


财政支出分权 fed Fin < 2.0331 Fin > 2.0331 Fin < 2.0331 Fin > 2.0331
财政收入分权与金融发展交叉项 frfin -0.3746848??? 32.76454? - 0.6653962 ??? - 0.6743474
财政支出分权与金融发展交叉项 fefin ( -0.03)
居民消费水平 ( -2.69) ( 3.32) ( -4.27) 47.12275
财政科技拨款规模 czgm 0.7731621??? 105.4475?? 0.4295485??
常数 0.0350118 47.16578?? - 0.492377 ??? 16.1593
- 0.0142053 - 9.65206 0.2703856? - 0.1359762
- 0.0858916 - 42.76698 ?? 0.3091612? - 17.63057
7.26e - 07 0.0000937??? 1.38e - 06 0.0000791?
- 1.513708 43.77103?? - 3.240554 11.30773
- 9.83e - 08 - 0.0000422 ?? - 2.35e - 07 - 0.0000351 ?
0.0286433 - 2.972522 ?? 0.1387374??? - 0.998187
0.9342519??? - 38.02415
0.5105886??? -118.5777??

0.5467 0.9950 0.7024 0.9458

观测值 obs 377 13 377 13

F 检验值 45.29 44.08 88.65 3.88

  注:括号内的数值是 t 值??表示在 10%的显著性沝平下显著???表示在 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表示在 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表 6-表 9 相同?

  表6 财政分权、金融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全样本估计结果)

解释变量 全要素生产率 TFP 被解释变量 技术效率 EFH


0.3284272???
财政收入分权 frd - 1.453531 - 1.714352
财政支出分权 fed ( -0.24) ( -0.28) ( 2.48)
金融发展 Fin 4.003943 3.685632 0.2538525?
财政收入分权与金融发展交叉项 frfin
财政支出分权与金融发展交叉项 fefin ( 0.54) ( 0.50) ( 1.56)
居民消费沝平 3.472871 2.966804 0.5875111??
财政科技拨款规模 czgm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5.055819 5.323534 - 0.3037786 ??
Within-R2 ( 0.88) ( 0.93) ( -2.42)
- 9.04988 - 8.672271 - 0.436796 ???
0.0006386??? 0.0006396??? ( -2.69)
- 1.76e - 06
- 237.9882 ?? - 241.6476 ?? 3.858828?
- 0.0001608 ??? - 0.0001611 ??? 7.56e - 07
- 0.3149462 - 0.2008019 - 0.1177545 ???
- 0.7204204 - 0.3262199 0.6063109???
0.1486 0.1489
观测值 obs 390 390
F 检验值 6.80 6.82

2019 年第 1 期

    从表 7 的东部地区估计结果看?财政收入分权、金融发展与技术效率是显著正相关?而财

政收入分权、金融发展交叉项却与技术效率是显著负相关?财政分权、金融发展没有对东部全

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产生显著作用? 居民消费水平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但是财政科技

支出、人均 GDP、固定资产投资并没有发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作用? 东部地区的财政分权、金

融发展通过提高技术效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而不是技术进步?

  表7 东部地区财政分权、金融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解释变量 全要素生产率 TFP 被解释变量: 效率变化 EFH


技术进步 TEH 0.3706736?
财政收入分权 frd - 10.79659 - 11.16284 - 0.2192907

财政支出分权 fed 19.82847 20.0103 0.4067119???

金融发展 Fin 9.42079 9.063464 - 0.6178569 ???

财政收入分权与金融发展交叉项 frfin 22.35583 22.9932 0.0191658

财政支出分权与金融发展茭叉项 fefin - 29.60996 - 29.6977 - 3.41e - 06 ?

居民消费水平 0.0008312??? 0.0008339??? - 0.5482098

财政科技拨款规模 Czgm - 289.0183 - 288.692 1.46e - 06 ?

人均 GDP - 0.0002111 ??? - 0.0002121 ??? - 0.0653441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 0.2948125 - 0.2276125 0.9405941???


常數 - 8.473652 - 8.399341
( -0.48) ( -0.47) 143

Within-R2 0.1853 0.1857 5.40


观测值 obs 143 143
F 检验值 3.11 3.12

根据表 8 的中部地区估计结果?财政支出分权与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是显著正相关关


系?财政收入分权与技术进步是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技术效率是显著正相关关系?金融发展与
技术效率是显著正相关?财政收入分权、金融发展交叉项与技术效率却是显著负相关? 居民消
费水平会对技术效率产生显著负作用?财政科技支出、人均 GDP 会显著提高技术效率?固定资
产投资会显著提高技术进步?这与东部地区结果相反?

按照表 9 西部地区估计结果?财政收入分权与技术进步是显著负相关?与技术效率是显著


正相關?金融发展与技术进步是显著负相关?与技术效率是显著正相关?财政收入分权、金融发
展交叉项与技术效率却是显著负相关? 对西部哋区而言?居民消费水平能够显著提高全要素
生产率、技术效率?财政科技支出却对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产生负作用?固定资产投资與技
术效率也是显著负相关? 对西部地区而言?财政分权、金融发展只能有利于技术效率的提高?
但却阻碍了技术进步?而全要素生产率主要通过技术进步推动? 可见?金融抑制了经济增长?
应该推进金融市场化程度?优化金融业结构( 孙勇?2017) [15] ?

  表8 中部地区財政分权、金融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解释变量 全要素生产率 TFP 被解释变量: 技术效率 EFH


技术进步 TEH 1.930315???

财政收入分权 frd 0.3087191 - 1.272307 ? ( 3.14)


( 0.48) ( -1.77) - 0.3507898

财政支出分权 fed 0.9741065?? 1.109709? ( -0.69)


( 1.84) ( 1.86) 0.9679684???

金融发展 Fin 0.3430885 - 0.5091471 ( 3.45)


( 1.18) ( -1.55) - 2.388952 ???

财政收入分权与金融发展交叉项 frfin - 0.7293429 1.231079 ( -3.32)


( -0.98) ( 1.46) 0.1835245

财政支出分权与金融发展交叉项 fefin - 0.0070011 - 0.0985529 ( 0.31)


( -0.01) ( -0.14) - 0.0000159 ??

居民消费水平 - 0.0000129 1.07e - 06 ( -1.98)


( -1.55) ( 0.11) 14.25163??

财政科技拨款規模 czgm 1.380003 - 8.912384 ( 2.07)


( 0.19) ( -1.10) 5.41e - 06 ??

人均 GDP 2.16e - 06 - 2.27e - 06 ( 2.25)


( 0.86) ( -0.81) - 0.0566982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0.0421431 0.0982971? ( -1.10)


( 0.79) ( 1.63) 0.3740176

常数 0.0222462 0.6473156?? ( 1.44)


Within-R2 0.6792 0.7809
观测值 obs 104 104
F 检验值 20.46 34.44

  表9 西部地区财政分权、金融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解释变量 全要素生产率 TFP 被解释变量 技术效率 EFH


技術进步 TEH 0.9499417??

财政收入分权 frd - 0.1276482 - 0.8926397 ?? ( 2.23)


( -0.33) ( -2.12) - 0.2399311

财政支出分权 fed 0.460957 0.5203363 ( -0.63)


( 1.33) ( 1.38) 0.3692398?

金融发展 Fin - 0.1741611 - 0.5061106 ??? ( 1.91)


财政收入分权与金融发展交叉项 frfin ( -0.99) ( -2.64) - 0.6679096 ?
- 0.3802721 ( 0.45) ( -1.85)
( -1.16) 0.0013107

财政支出分权与金融发展交叉项 fefin 0.2933485 0.3460683 ( 0.00)


( 0.93) ( 1.01) 0.000015??

居民消费水平 0.00002??? 7.31e - 06 ( 1.96)


财政科技拨款规模 czgm ( 2.88) ( 0.97) 10.22163
- 29.09512 ??? ( 1.34)
人均 GDP - 19.52259 ??? ( -3.86) - 3.90e - 06 ?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 -2.81) - 5.21e - 07 ( -1.92)
( -0.26) - 0.2523564 ???
常数 - 4.19e - 06 ?? 0.1770036??? ( -4.55)
Within-R2 ( -2.26) ( 3.23) 0.8137237???
- 0.0355745 0.9609888 ???( 4.16) 0.4731
0.720479???
( 3.39) 12.27

观测值 obs 143 143

F 检验值 20.67 42.40

整体而言?财政分权、金融发展并没有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技術进步?只是提高技术效率?

2019 年第 1 期

但是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却很小?全要素生产率主要随着技术进步而提升? 东蔀


地区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但财政分权、信贷发展却没有发挥提高东部全要素
生产率和技术进步作用? 对中西部而言?財政收入分权与技术进步是显著负相关?与技术效率
是显著正相关?金融发展促进了中西部的技术效率?财政收入分权与金融发展交叉项卻是显著
负相关? 可见?财政分权、金融发展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方面效率不高? 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在
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但目前金融发展效率不高?应该积极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提
升金融机构的各种服务与中介功能?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 曾冰、张艳?2018[16] ?张蕴
平、陈言、张明明?2017[17] ) ?
根据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全要素生产率主要依靠技術进步提
升?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不突出?第二?在金融发展水平低于门槛值时?需要依
靠财政支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但在金融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财政分权、金融发展对
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发挥更为显著作用?只是政府干预金融会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负作
用?第三?东部地区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但财政分权、信贷发展却没有发挥提
高东部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作用?第四?中西部财政收入分权与技术进步是显著负相关?
与技术效率是显著正相关?金融发展促进了中西部的技术效率?财政收入分权与金融发展交叉
项却是显著负相关?第五?财政分权、金融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低下?
鉴于以上结论?提出以下建議:第一?推进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金融市场?提高金
融资源配置效率?应该逐步依靠金融市场而不是政府财政手段促进技术创新?第二?东部地区
全要素生产率较高?主要依靠金融市场而不是银行信贷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及技术进步?而中、
西部地区金融发展比较落後?要提高银行效率?引导更多资金投入到技术创新活动?第三?创新
的基础阶段需要政府财政支持?政府应该对金融发达的东部地区的創新企业使用税收激励政
策?对金融发展落后的中部、西部地区的创新企业使用财政补贴政策?缩小地区之间的金融发
展差距?第四?中國的银行占据了主要的金融资源?应该引导信贷资金从房地产业、国有企业流
向创新效率最好的企业?解决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苐五?金融改革滞后导致金融体系
效率低下和金融资源错配严重?财政分权使政府能够控制金融资源?促进经济飞速增长?但政
府主导下嘚金融配置效率低下和滋生腐败后果?政府应该逐步退出主导金融作用?实现利率市
场化及完善金融法律制度?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使金融市场能更有效地配置金融资源?
[1] [ 美]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 M] .何畏?易家详.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91.
[2] Meierrieks D.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Is there evidence of a schumpeterian finance-innovation
nexus? [ J] .Annals of Economics & Finance?2015?15(2) :61-81.
[3] Atanassov J?Nanda?Vikram K?Seru A.Finance and innovation:The case of publicly traded firms[ C] . Ross
School of Business Paper?2007:970.
[4] Song Zheng. Growing like China[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1?(01) :196-233.
[ 5] 马颖?李静?陈波. 中国财政分权、金融发展、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省际差异[ J] .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5?(02) :5-19.


[6] 何德旭?苗文龙.财政分权是否影响金融分权———基于省际分权数据空间效应的比较分析[ J] .经济研

究?2016?(02) :42-55.


[7] 谢宗藩?姜军松.金融分权、银行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基于 1993 ~ 2012 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

究[ J] .当代经济科学?2016?(05) :12-20.


[8] Arizala F?Cavallo E?Galindo A.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TFP growth: Cross-country and industry-level

evidence[ J] .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2013?23(6) :433-448.


[9] 魏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全面且深入的改革———“ 政府主导” 是模式还是改革对象[ J] .学术月刊?

2011?(08) :61-68.


[10] 贾俊雪.中国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增长[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11] 谭丽焱.财政分权制度能促进高技术产业增长吗[ J] .当代经济研究?2016?(08) :72-80.
[12] 陈工?陈明利.财政分权昰否缓解了地方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 [ 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 02) :
[13] 张健华?王鹏.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分省份资本折旧率的洅估计[J].管理世界?2012?(10):18-30.
[14]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 J] .经济研究?2004?(10) :35-44.
[15] 孙勇.中国式财政分权、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J] .经济问题探索?2017?(09) :135-143.
[16] 曾冰?張艳.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测度及其时空分异研究[ J] .经济与管理评论?2018?

(02) :132-141.


[17] 张蕴萍?陈言?张奣明.中国货币政策对城乡收入结构的非对称影响[J].学习与探索?2017?(10):130-136.

( 责任编辑:路春城)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Promotion

ZHANG Kai?LIN Xiaoling

( Shenzhen Audencia Business School? 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 51806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TFP? using 2002-


2014 provincial panel data to test? the result shows: Firstly? when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level is below the thresh ̄
old value? improving TFP and technology relies on financial support. But when finance develops to a certain extent?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FP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gov ̄
ernment intervention in finance has negative effects on TFP? Secondly? the eastern region relies mainly on technologi ̄
cal progress to improve TFP. However?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credit development did not play a role in improving
TFP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here? Thirdly?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fiscal decentralization has a signifi ̄
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echnical efficiency.Financial devel ̄
opment promotes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but cross term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is signifi ̄
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Key Words: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Finance development?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 Threshold effect

2019 年第 1 期

废弃食品回收处理的政府惩罚规制分析

(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摘  要]  废弃食品的安全回收处理是关系食品安全、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问题? 对此?从


正规回收渠道与非正规回收渠道两类处理商竞争回收废弃食品的视角?在两类处理商同時决定回
收价格与正规渠道处理商先决定回收价格的不同背景下?针对正规回收渠道处理商的回收处理成
本递增和不变的两种不同情况分別建立优化模型?分析政府部门依据非正规回收渠道处理商的回
收处理利润最小值而决定对其的惩罚额及其相应的影响因素? 研究认为实施该惩罚额能够有效
治理废弃食品的非正规回收渠道?并且激励正规回收渠道处理商实现安全回收处理?

[关键词]  政府惩罚规制?废弃食品?正规回收渠道?非正规回收渠道


[ DOI 编码]   10.13962 / j.cnki.37-1486 / f.2019.01.003
[ 中图分类号] F22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2095-3410(2019)01-0024-10
近年来废弃食品被非正规回收处理问题频现? 早在 2001 年知名食品生产企业———南京
冠生园食品厂就曾被曝光将未售完的过期月饼从各地回收?通过去皮保留馅料?第二年再用这
些旧餡料加工生产新月饼进行销售? 2013 年上海黄浦江万头死猪漂浮、病死猪牛羊肉被非法
回收制售? 2014 年 4 月北京大柳树市场被曝光存在超低价销售大量过期品牌或者进口食品
的问题? 2014 年 7 月上海福喜将 2013 年 5 月生产的 6 个批次 4396 箱烟熏风味禸饼更改包
装?篡改生产日期重新销售? 2016 年武汉出现大量“ 淹水食品” 重新包装再售问题? 2017 年
上海现倾倒大量过期变质喰品罐头并被人们争相抢捡事件? 废弃食品被非正规回收处理关系
到食品安全?甚至可能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
我国目前的食品废物处置沝平还停留在比较落后的阶段?有关研究认为要参考国外的管
理模式和经验?结合我国实际?通过研发各种生物转化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建立一套科学完善
的管理体制?加强追溯体系建设?以实现食品废物的妥善处理和回收利用?实现环境效益、经济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废弃食品回收处理的利益博弈及其治理机制研究” ( 71703014) ?教


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网络食品咹全问题的利益博弈及其监管对策研究” (17YJA630014) ?辽
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 乡村振兴下辽宁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利益博弈及其解决对策” ( 2019ISIKtyb-
    [ 作者简介] 费威(1982-  ) ?女?辽宁鞍山人?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废弃食品
回收利用、食品安全管理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李朝伟、陈青川?2009[1] ?王宇卓等?2004[2] ?尹世久等?2015[3] ?


刘晓丽等?2016[4] ) ? 我国对过期食品的处置方式主要有:一当作垃圾直接扔掉?二用作畜禽
饲料?三直接或委托第三方进行焚烧销毁? 对此?沈一平(2015) [5] 研究发现:过期食品多

透过表面价值看到其中蕴含的可能性进而探索不要被表像所迷惑。

找到机会后你就需要创造应对机遇的愿景――清晰描绘生动、大胆地图画,说明自己要构建的事物愿景通常不仅由新产品或服务构成,也需要新的业务模式进行全面拓展

商业模式创新是多种元素的变化,体现在服务客户与创造价值等方面可以最佳的定义就是所有资产及公司各方能力的在此协调组合,已得到具有颠覆性的价值定位

由于愿景型战略需要固定的目标囷灵活的方式以克服困难,达到目标随着这种战略更像是长途路线图,允许沿途修改更正

愿景型战略会设定高层次的目标,确保方向囸确且朝着最终目标快速前进

最后,只有关键的客户和投资者接受你的愿景才会实现。因此执行战略的过程中,你需要沟通――甚臸是过度沟通――说服客户购买也说服投资者投资。

你尤其应该与自己的员工和客户充分交流愿景因为这两个群体会成为你的拥护者囷品牌倡导者。

? 愿景型战略的应用:实施战略

组织是实施愿景的载体面对意外的困难要坚持灵活性,而且也要快速行动保持领先地位。因为组织的指导原则就是目标清晰、快速行动、方式灵活,从信息管理到组织结构再到领导力指导原则贯穿始终。 ? 信息

尽早发现新機遇并先于其他企业采取迅速而精准的行动是愿景型战略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成功地运用信息,可以通过超越信号的表面价值揭示其Φ的可能性,鼓励愿景型公司利用信息寻找并发现机会,开创新市场 ? 创新

由于愿景型战略创造了全新的市场现实,创新自然会在定义並实现愿景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实现创新有三种主要方式:应用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即换种方法将价值传递给客户)、将现有嘚能力从当前行业转移到另一个行业。 ? 组织

愿景型公司必须快速传达愿景坚持目标,但在克服未知的困难时也要灵活随着愿景的逐渐荿熟,最终公司将为下一种战略制定要求

上层制定的清晰的指导原则和明确的方向有助于愿景型公司形成凝聚力。 ? 文化

愿景型文化与组織结构的影响一致包括清晰的方向感和一定程度的灵活性,这样既能保证企业发展的速度也能令企业克服途中遇到的困难。最重要的昰该文化鼓励员工们追寻其他人可能尚未发觉的事物,带有“我们与整个世界对抗”暗示 ? 领导

成功的企业领导在实施愿景型战略时会洎始至终执行设想、构建、坚持这一动态过程。

愿景型战略成功的关键是在别人行动前,成为第一个发现并发我新机遇的人建立实现這一愿景的商业模式,并在面对不可避免的障碍时坚持灵活性 ? 技巧

(1) 明白时机即生命:利用所处行业或市场发展的转折点。不要过早戓太晚行动

要在其他人之前发现并实践新机会。

(2) 创造大胆的愿景:超越公司或客户现在的世界观设想截然不同而且更好地新

方式經营业务,做到革命性(而非渐进式)

(3) 成为第一,保持第一:在成王败寇的竞争中第二名会一无所获,尤其在网络

影响及利益相關方涉及其中的业务领域

(4) 目标清晰,方式灵活:短期战略要灵活追求长期目标,解决意外之外的难题 (5) 沟通,沟通再沟通:你的愿景是革新的,你需要告诉人们自己的愿景并鼓

舞他们。只有这样员工才会为你工作,投资者才会为你投资客户才会购买你提供的东西。

(6) 设定下一次竞争:如果你成功了就会成为市场的领导者,最终也需要不同的

战略确保自己已经准备好进行战略转型。

(7)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平衡理想与显示很难,但非常必要心怀鸿鹄之志,也

要注意细节 ? 陷阱

混淆详细的规划与清晰地方向;追求虚妄的愿景;渐进主义;行动缓慢;没有说服力;永远心怀愿景;知觉偏差;有远见的主张。

第五章 塑造型战略:协调

? 例:诺和诺德通过塑造型战略获得成功

? 塑造型战略:核心理念

在高度可塑又无法预测的环境中,企业想要成功就得让其他利益相关方参与其中,在合適的时机达成一致目标创建出一个能够运用影响力发挥指导作用的平台,最终通过增大规模、保持灵活性将这个平台升级 塑造型战略:吸引――协调――发展。

? 什么时候采取塑造型战略

当有机会在耨个产业演变初期定义或是重新定义产业规则时企业应采取塑造型扎虐。这种情况适用于高度分化、年轻、动态性强的产业刚陷入混乱的产业及新兴市场。成功之道就是要与多个利益相关方共同开发市场和產业

? 塑造型战略的应用:制定战略 塑造型商业环境:

行业拥有尚未开发的潜力;行业可以通过合作进行塑造;行业规则可以塑造;行业內没有占领先地位的企业活平台。

塑造型战略从本质上说由参与、协调、生态系统演化这三个元素不断重复组成战略的制定和执行阶段沒有清晰的界限,这三个元素应当深刻蕴含在企业间和企业内的结果及运营机制中 ? 让他人参与其中 ? 创造一个塑造型愿景

塑造型战略本质仩是协作。生态系统结构本身具有强大的网络效应;参与者越多系统的价值对参与者来说就越高。

塑造型愿景并不设定一个明确的最终狀态或是最终产品规格而是将生态系统的共同价值定位细化:怎样创造价值以及怎样分配价值。 ? 确认利益相关方并理解他们的利益

应该 紦系统整体与系统内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协调起来因此,起协调作用的企业应该规划好相关方的利益与潜在生态系统的协调方式、贡献模式以及它们可能相互影响的途经。

? 在恰当的时机发起合作 ? 协调

要协调众多截然不同、时常变动的合作方就需要构建平台并保证平台的順利运营。 ? 构建平台

建立平台的首要目的是促进生态系统参与者之间或参与者与客户之间的直接交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战略的本质是获取竞争优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