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道网怎样

又是一年高考时。每年夏天,“高考”都是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无论是怎样身份的家长,陪考的心情大都是相同的。而当代文学名家笔下的高考故事,读来则更让人回味无穷。下面,是2000年时,著名文学家莫言写的一篇散文,真实再现了自己陪女儿高考的一整天。

来源:摘自《会唱歌的墙》一书

7月6日晚,带着书、衣服、药品、食物等诸多在这三天里有可能用得着的东西,搭出租车去赶考。我们很运气,女儿的考场排在本校,而且提前在校内培训中心定了一个有空调的房间,这样既是熟悉的环境,又免除了来回奔波之苦。信佛的妻子说这是佛祖的保佑啊!我也说,是的,这是佛祖的保佑。

坐在出租车上,看到车牌照上的号码尾数是575,心中暗喜,也许就能考575分,那样上个重点大学就没有问题了。车在路口等灯时侧目一看旁边的车,车牌的尾数是268,心里顿时沉重起来。如果考268分那就糟透了。赶快看后边的车牌尾数,是629,心中大喜,但转念一想,女儿极不喜欢理科而学了理科,二模只模了540分,怎么可能考629?能考575就是天大的喜事了。车过了三环路,看到一些学生和家长背包提篮地向几家为高考学生开了特价房间的大饭店拥去。虽说是特价,但每天还是要400元,而我们租的房间只要120元。在这样的时刻,钱是小事,关键的是这些大饭店距考场还有一段搭车不值的步行又嫌远的尴尬距离,而我们的房间距考场只有一百米!我心中蛮是感动,为了这好运气。

安顿好行李后,女儿马上伏案复习语文,说是“临阵磨枪不快也光”。我劝她看看电视或者到校园里转转,她不肯。一直复习到深夜十一点,在我的反复劝说下才熄灯上床。上了床也睡不着,一会儿说忘了《墙头马上》是谁的作品,一会儿又问高尔基到底是俄国作家还是苏联作家。我索性装睡不搭她的话,心中暗暗盘算,要不要给她吃安定片。不给她吃怕折腾一夜不睡,给她吃又怕影响了脑子。

终于听到她打起了轻微的鼾,不敢开灯看表,估计已是零点多了。

凌晨,窗外的杨树上,成群的麻雀齐声噪叫,然后便是喜鹊喳喳地大叫。我生怕鸟叫声把她吵醒,但她已经醒了。看看表才四点多钟。这孩子平时特别贪睡,别说几声鸟叫,就是在她耳边放鞭炮也惊不醒,常常是她妈搬着她的脖子把她搬起来,一松手,她随即躺下又睡过去了,但现在几声鸟叫就把她惊醒了。拉开窗帘看到外边天已大亮,麻雀不叫了,喜鹊还在叫。我心中欢喜,因为喜鹊叫是个好兆头。

女儿洗了一把脸又开始复习,我知道劝也没用,干脆就不说什么了。离考试还有四个半小时,我很担心到上考场时她已经很疲倦了,心中十分着急。

早饭就在学校食堂里吃,这个平时胃口很好的孩子此时一点胃口也没有。饭后劝她在校园里转转,刚转了几分钟,她说还有许多问题没有搞清楚,然后又匆匆上楼去复习。从七点开始她就一趟趟地跑卫生间。

我想起了我的奶奶。当年闹日本的时候,一听说日本鬼子来了我奶奶就往厕所跑。解放后许多年了,我们恶作剧,大喊一声:鬼子来了!我奶奶马上就脸色苍白,把提着裤子往厕所跑去。唉,这高考竟然像日本鬼子一样可怕了。

终于熬到了八点二十分,学校里的大喇叭开始广播考生须知。我送女儿去考场,看到从培训中心到考场的路上拉起了一条红线,家长只许送到线外。

女儿过了线,去向她学校的带队老师报到。

八点三十分,考生开始入场。我远远地看到穿着红裙子的女儿随着成群的考生涌进大楼,终于消失了。距离正式开考还有一段时间,但方才还熙熙攘攘的校园内已经安静了下来,杨树上的蝉鸣变得格外刺耳。一位穿着黄军裤的家长仰脸望望,说:北京啥时候有了这玩意儿?另一位戴眼镜的家长说:应该让学校把它们赶走。又有人说:没那么悬乎,考起来他们什么也听不到的。正说着蝉的事,看到一个手提着考试袋的小胖子大摇大摆地走了过来。人们几乎是一起看表,发现离开考还有不到十分钟了。几个带队的老师迎着那小胖子跑过来,好像是责怪他来得太晚了。但那小胖子抬腕看看表,依然是不慌不忙地、大摇大摆地向考场走。家长们都被这个小子从容不迫的气度所折服。有的说,这孩子,如果不是个最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最坏的学生。穿黄裤子的家长说,不管是好学生还是坏学生,他的心理素质绝对好,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可以当军队的指挥官。

大家正议论着,就听到从学校大门外传来一阵低声的喧哗。于是都把身体探过红线,歪头往大门口望去,只见两个汉子架着一个身体瘦弱的男生,急急忙忙地跑了进来。那男生的腿就像没了骨头似的在地上拖拉着,脖子歪到一边,似乎支撑不了脑袋的重量。一个中年妇女(显然是母亲)紧跟在男孩的身后,手里拿着考试袋,还有毛巾药品之类的东西,一边小跑着,一边抬起胳膊擦着脸上的汗水与泪水。

一群老师从考试大楼里跑出来把男孩从那两个男人手里接应过去,那位母亲也被拦挡在考试大楼外。红线外的我们一个个都很感慨很同情的样子,有的叹气有的低声咕哝着什么。我的觉悟不高,心中有对这个带病参加考试的男生的同情,但更多的是暗自庆幸,不管怎么说我的女儿已经平平安安地坐在考场里,现在已经拿起笔来开始答题了吧。

考试正式地开始了,蝉声使校园里显得格外安静。我们这些住在培训中心的幸运家长,站在树阴里,看到那些聚集在大门外强烈阳光里的家长们,心中又是一番感慨。因为我们事先知道了培训中心对外营业的消息,因为我们花了每天120元钱,我们就可以站在树阴里看着那些站在烈日下的与我们身份一样的人,可见世界上的事情,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譬如这高考,本身也存在着很多不公平,但它比当年的推荐工农兵大学生是公平的多了。对广大的老百姓的孩子来说,高考是最好的方式,任何不经过考试的方式,譬如保送,譬如推荐,譬如各种加分,都存在着暗箱操作的可能性。

有的家长回房间里去了,但大多数的家长还站在那里说话,话题飘忽不定,一会儿说天气,说北京成了非洲了,成了印度了,一会儿又说当年的高考是如何的随便,不像现在的如临大敌。学校的保安过来干涉,让家长们不要在校园内说话,家长们很顺从地散开了。

将近十一点半时,家长们都把着红线眼巴巴地望着考试大楼。大喇叭响起来说时间到了,请考生立即停止书写,把卷子整理好放在桌子上。女儿的年级主任跑过来兴奋地对我说:莫先生,有一道18分的题与我们海淀区二模卷子上的题几乎一样!家长们也随着兴奋起来。一位不知是哪个学校的带队老师说:明年海淀区的教参书又要大卖了。

学生们从大楼里拥出来。我发现了女儿,远远地看到她走得很昂扬,心中感到有了一点底。看清了她脸上的笑意,心中更加欣慰。

迎住她,听她说:感觉好极了,一进考场就感到心中十分宁静,作文写得很好,题目是《天上一轮绿月亮》。

下午考化学,散场时大多数孩子都是喜笑颜开,都说今年的化学题出得比较容易,女儿自觉考得也不错。第一天大获全胜,赶快打电话往家报告喜讯。晚饭后女儿开始复习数学,直至十一点。临睡前她突然说:爸爸,下午的化学考卷上,有一道题,说“原未溶解……”我审题时,以为卷子印错,在“原未”的“未”字上用铅笔写了一个“来”字,忘记擦去了。我说这有什么关系?她突然紧张起来,说监考老师说,不许在卷子上做任何记号,做了记号的就当作弊卷处理,得零分。她听不进我的劝,心情越来越坏,说,我完了,化学要得零分了。我说,我说了你不信,你可以打电话问问你的老师,听听她怎么说。她给老师打通了电话,一边诉说一边哭。老师也说没有事。但她还是不放心。

无奈我又给山东老家在中学当校长的大哥打电话,让他劝说。我说:退一万步说他们把我们的卷子当成了作弊卷,给了零分,我们一定要上诉,跟他们打官司。爸爸认识不少报社的人,可以借助媒体的力量,把官司打赢……

凌晨一点钟女儿心事重重地睡着了……

我躺在床上暗暗地祷告佛祖保佑,让孩子一觉睡到八点,但愿她把化学的事忘记,全身心投入到明天的考试中去。明天上午考数学,下午物理,这都是她的弱项……

莫言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

相信亲会非常想要知道莫言女儿的高考成绩

以及她以后的发展道路,

且听小编跟亲一一道来!

莫言女儿管笑笑,1981年出生。2000年考入山东大学外语学院。毕业时,由于成绩突出,被保送到清华大学文学院攻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学位。后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当代文学博士。现就职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作品有长篇小说《一条反刍的狗》、译著《加百列的礼物》等。

刚上一本线,考得比平时模考差

高考那几天,莫言如临大敌。虽然笑笑的考场就安排在本校,莫言还是不放心,看考场的时候就亲自去检视了一番,低着头、猫着腰找到贴笑笑准考证的那张桌子,用手在桌面上细细摸了一番:“嗯,这张桌子够平滑。”说着,还坐在椅子上晃了晃,生怕椅子也不够结实。

笑笑回忆说:“高考那三天,父亲每天都把我送到考场红线处,等我从考场出来的时候,红线处聚集的那一堆等候孩子的中年人里,我总是能一眼找到父亲。他偏胖的体格,在炎炎夏日的炙烤下不住地冒汗,一看见我,会先给我递上水壶,里面是解渴散热的冰镇酸梅汤。我看着父亲那张被晒得黑里透红的脸,就禁不住暗暗祈祷:让我考得好一点吧,给这个如此爱我的父亲一个慰藉!”

“然而,世事又岂能如人所愿。高考成绩出来后,我考得比平时模考还差,刚刚上了一本线,填报北京的重点大学都不怎么保险。于是,第一志愿填报了山东大学。我当时非常沮丧,我们班是尖子班,同学里面考取清华、北大、复旦大学的不在少数,我的沮丧还来源于无法面对父亲,我知道他在我很小时就对我期望值很高,他的遗憾会比我更甚。不过父亲并没有说我什么,他只是说,山东老家的亲戚多,有什么事有人可以照顾,他比较能放心。开学时,他和母亲把我送到了济南,离开时,父亲对我说:‘笑笑,要好好读书,肯用心的人,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发光的。’”

以《一条反刍的狗》作为处女作杀入文坛

现就职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2000年,笑笑成为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一名学生。在大学里,笑笑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通讯工具来与父母交流:打电话、发电子信件、手写书信……而且笑笑特别对手写的书信情有独钟,喜欢用这种质朴的方式来和父母交流,倾诉对他们的思念之情。

进入大学后,笑笑开始构思、酝酿,计划写一部反映当代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长篇小说。大一暑期,因为已经有了一定的大学校园生活积累和素材,她就开始把自己关在小屋里写作。暑假过完了,19万字的初稿也画上了句号。笑笑忐忑地把稿子拿给父亲看,莫言着实吃了一惊:没想到啊,女儿已经开始写小说了,而且一个暑假就拿出了十几万字的稿子!而且是在老爸眼皮子底下偷偷完成的。然而看完初稿后父亲却又只是淡淡地说:还行。

笑笑说:“现在想来,这本书写得很幼稚。"还行"其实是父亲的一种鼓励。因为他知道鼓励对一个年轻人而言是多么重要。”

2003年初,笑笑以一本笔调冷峻的《一条反刍的狗》作为处女作杀入文坛,在读者中引起不小的反响。

此后,由于笑笑的成绩突出,被顺利保送到清华大学文学院读硕士,硕士毕业后,她成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实验教学中心指导教师,并在职攻读北京师范大学当代文学博士。

最后,小编祝所有考生一切顺利!

原标题:准高考生必看 | 专家解析2018年九道高考作文存在怎样的命题点?,启迪2019高考

这首安和桥是@琼玉点播给大家的,

这篇文章比较干,但是对于2018高考作文的命题解析特别透彻,基本上把命题组的命题思想抓住了,作文君分享给大家。有心的同学,看到这篇文章后,对于明年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向应该有所感悟!

各位老师、家长,2018年高考虽然已经结束,但是对于语文作文题的解读却依然火热,作文历来是高考中综合性最强、社会关注度最高、影响面最大的试题,好的作文题不仅会让考生铭记终生,还能引发社会的广泛讨论和深入思考。

2018年高考,全国各省市共采用了9道作文题,其中3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其他6道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命制。9道作文题以材料作文为主,以厚重感与鲜活性兼具的材料、新颖而灵动的形式,反映了时代主题,巧妙传递了当下中国社会广泛倡导的价值观念。

为了更全面、系统地梳理9道作文题所传递出的教育改革信号和背后折射的社会思潮,中国教育报特邀请多位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命题专家、教育教学一线的语文特级教师、知名大学语文研究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此进行解析。今天中国教育报记者就带您一起解析深藏在这九道高考作文题里的密码。

重在强化作文“以文化人”功能

花几个小时仔细研究了今年9道作文题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北大附中原校长康健认为:“今年的作文题,风格比较相近,其最大的共性特点是都比较注重思想引领,都比较强调与高中生的成长相联系,都比较重视和时代发展相联系

康健的感受与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学科高考命题组的命题初衷不谋而合。2018年的作文试题命制,与往年高考作文强调育人导向的立意基本相同,秉承了语文学科“立德树人”“育才成人”“以文化人”的独特优势,着重考查支撑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引导考生积极关注国家发展需求,启迪考生争做国家栋梁。

与往年稍有不同的是,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立足时代特征,着力把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团结奋进、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精神有机融入其中,以此鲜明体现出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意义,明确传达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激发考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考生树立远大理想,投身新时代建设伟业,在接力奋斗中追梦、圆梦。

据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学科高考命题专家介绍,今年的作文试题命制,充分调动了文化积淀,融会新思想,将“四个自信”贯穿其中,并着力画龙点睛,在关键处破题,形成点面结合、精神深蕴的格局。

以全国卷3道作文题为例,这3道作文题在整体布局上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力求将彰显宏大主题与贴近考生实际相结合,以厚重感与鲜活性兼具的材料、新颖而灵动的形式,直观而巧妙地反映时代精神,正面而有策略地传递价值观念,在考查、区分考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同时,有效落实对其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的测评。

比如,全国I卷作文试题“世纪宝宝中国梦”。这道作文题精选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在科技、民生以及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成就作为材料,又选取“2020”“2035”这两个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目标作为材料,充分发挥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更创编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这样饱含启迪、指明方向的引导语,启发考生强化自己的代际身份感、集体认同感,引导考生在体会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同时,感受大国风采、民族精神和时代品格,从历史的纵深与未来的愿景中,更充分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时代的深刻关联,不断增强自己和同代人的获得感、荣誉感、责任感,更切实感受到“四个自信”,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和激情奋斗中放飞青春梦想。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认为,今年各地作文题非常突出立德树人、时代特点和学生特点。比如,全国I卷作文试题“世纪宝宝中国梦”、北京卷作文“新时代新青年”,还有浙江卷的“浙江精神”,都充分体现了命题者立足今年参加高考的“千禧一代”特点,引导他们思考自己对国家和民族肩负的责任。

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学科高考命题专家分析说,强调思想引领、对标“立德树人”,成了今年高考作文不约而同的价值选择。以天津卷为例,其作文要求考生围绕“器”展开联想和思考,注重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引导考生对成才成器、国之重器等进行深入思考,启迪考生争做大国栋梁,落实高考“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对于学生审题和下笔写作,康健认为,全国I卷和Ⅲ卷是很像的,提供历史时间线索写文章,线索给得比较细,但题干“据此写一篇文章”中的“据此”,给出的信息其实是比较笼统和简约的。这也是今年大多数作文试卷的一个共性特点——强调的都只是基本方向,提供了一些条件,“比如全国I卷作文题,看上去不难,大致有三条思考线索:个人一条线、国家一条线、未来一条线。但对于社会阅历尚浅的高中生来说,其实难以将其与自己的生活体会产生很直接联系,想真正写好其实并不容易”。

突出时代主题 侧重涵养考生家国天下情怀

有人说,作文是时代的影子,它把时代的影响留存下来。

融会新思想、突出时代主题,讲好中国的改革故事,作为今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鲜明特点,在多道作文题中有明显体现。

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学科高考命题专家表示,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而且深刻影响了世界。今年的高考作文就充分发挥和体现了明显的导向功能,致力于让考生讲好改革故事,凸显时代主题。

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学科高考命题专家举例说,全国Ⅲ卷作文精选了三条标语口号,浓缩了改革开放不平凡的40年历程,折射出国家发展阶段的演变和发展方式的变迁。

分开来看,三条标语口号分别喊出了各自阶段历史任务与时代精神的最强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代表着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告别贫穷与大锅饭,对速度和效率的渴望与追求;“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反映了新世纪后注重环境和生态保护、追求科学与和谐发展的理念与态度;“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则显示了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这个比以往更接近“中国梦”光明前景的重要时刻,是对历史使命和责任的强调与召唤。

综合起来看,三条标语口号背后是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三部曲,可以在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同时,帮助考生在完成写作任务的过程中,时刻铭记前辈们的光荣与梦想,深刻领会当代青年的使命与挑战,不忘初心,接力奋斗,砥砺前行,全力以赴走好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事实上,除了突出时政性之外,对于考生的时代性关照,是今年高考作文的另一个显著特点。

今年参加高考的考生主要出生于2000年前后,是名副其实的“世纪宝宝”。2018年是“世纪宝宝”步入成年、接力“追梦”的开始,高考则是他们开启这段人生新征程的“成人礼”。

不只是全国卷体现了这样的特点。北京作文题“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也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此外,像北京卷“绿水青山图”和浙江卷“浙江精神”等作文题,也都面向时代的宏大主题,立意空间广阔。

北京市第二中学高级教师刘智清分析说,“新时代新青年”这道作文题关注到本届考生的年龄特征,他们成长的这18年,也是国家快速发展的18年。这一过程中的自己是如何成长的,所思所想如何?作为“新时代新青年”,考生一定有话可说。小到身边事,大到国家事;小到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变化,大到国家的建设,都可以引发考生对自己的成长与祖国发展的思考。“绿水青山图”要求考生展开想象,以“绿水青山”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形象生动地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生态环境关乎每个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未来美好生活的建设既关乎考生自身发展的前景,也正是他们应有的担当和责任。考生完全可以发挥主人翁精神,放开手脚,积极创作。

在北京市丰台二中特级教师陈维贤看来,今年高考的这几套作文题,最大的特点就是把个人和时代、国家联系起来,把个人成长奋斗和时代变迁、中国发展变化联系起来,“让考生从大时代看个人价值和意义,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引导考生将思考人生和关注现实有机结合”。

今年的浙江卷作文题,给不少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道作文题以浙江大地传统思想“务实、经世致用、知行合一”,引导考生迈向“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回望历史,紧贴时代主题,引导考生站在人生新起点,在宏观视野中找到个人意义,思考未来人生。

“浙江卷作文命题坚持以考生为本,贴近生活,贴近考生实际,力求让考生看得明白、有话可说,容易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今年回到‘文体不限’的要求上来,也给有语言天赋,叙述有长处的考生充分发挥其写作才能的空间,既接地气,也彰显考试竞争的公平。材料中的浙江文化、浙江精神、浙江故事、浙江传奇与浙江学子密切相关,地域文化色彩鲜明,时代气息浓郁。”浙江省杭州市余杭第二高级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苏贤明分析道。

“纵向对比来说,今年作文出题进步很大。”陈维贤分析,过去作文要么侧重时代要么侧重个人,侧重时代容易空泛,被“压中”;侧重个人容易被“宿构”,写成套路。而今年的作文题凸显时代特色,引导考生从大时代中寻找个人意义,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在立德树人和文化自信方面更进一步,在语文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的考查上更上一层楼。

作文选材重在测试考生逻辑思辨能力

2018年高考作文加大对思维品质的考查力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进行了全面的测试。

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学科高考命题专家分析说,全国Ⅲ卷作文“改革开放三部曲”精选的三条标语口号,既借重标语口号言简意赅、反映时代的特点,又发挥标语口号自身的思想力量和彼此间的思维张力,启发并鼓励考生从所知所闻、所感所想出发,在对宏大话题的把握中,理性思辨、感性叙说、畅所欲言,展示他们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

同样,全国Ⅱ卷作文“幸存者偏差”,取材于“二战”期间的真实事件,材料明白晓畅、饶有趣味,又耐人寻思;事理逻辑严密,又有“留白”;内容明确,又有开放性。这就引导考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鼓励学生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进行分析和阐述。

这道作文题强化了对考生信息加工、逻辑推理和独立思考等关键能力的考查,素质教育导向显著,也拓展了命题的选择空间,能更好地引领教学与备考。陈维贤认为,“不按套路出牌”才能真正检验出水平,“到底是弹痕多该加强,还是弹痕少该加强?”引导学生跳出惯性思维,用事实说明,不要只从“幸存者角度看问题,而忽略了存在问题、需要被加强的都被击落了”这一现实。对于这道作文题,考生可以通过聚焦思维方式来立论,如全面地、综合地看问题;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透过现象看本质;遵循认识事物的规律进行理性分析;跳出思维惯性,以逆向思维挖掘被隐藏的事实真相等。

“全国Ⅱ卷作文的材料很传统,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很突出。”陈维贤认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需引导学生全面备考,抓住语文素养三个关键点——思想深度、思维能力和写作技巧,而不再是“考啥练啥”。

引导考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使每个水平段的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这是今年高考作文的另一个鲜明特点。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兴奋地说,天津卷作文要求考生围绕“器”展开联想和思考,在提供多向思维路径的同时,又有一定的思维梯度,需要考生通过想象和思辨,达到叙述或论证的深度与高度。江苏卷作文“语言”内涵深刻,涵盖有形与无形、有声与无声、具体与抽象、艺术与科技等维度,可以引导考生拓展思维空间,充分施展写作才华,这些题目为学生在不同的水平上发挥能力提供了空间。

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考查,也是今年作文命题的一个新偏好。

“我们一线教师最关注变化,今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整体上来说,全面考查主干知识和核心素养,稳中求变,守正创新。作文题不在审题上为难学生,立意有高下,完成度有区分,但让每个学生都能写、喜欢写。”北京十一学校特级教师、语文学科首席教师史建筑分析说,好的题目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比如全国I卷的“世纪宝宝中国梦”,讲真实情境中语言的运用,有考生的代入,写一篇文章装进时光瓶,给2035年,那个时代18岁的一代人,这就是责任担当精神的传递和延续,不管是从大的立意还是技术动作都谈得特别好。

“我个人觉得,如果说全国三张卷是一盘棋的话,全国Ⅱ卷作文‘幸存者偏差’是一个特别活的棋子,它来调动你的思维,让你的思维在思辨、在创新求异方面得到大的发展。这特别符合青年思辨能力的培养。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你怎么想就会用怎么样的角度来探讨。”史建筑说。

高考作文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集中考查,导向明确。新时代、新高考、新课标对语文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培养方式和思路。

“第一,不是简单的让学生关注现实,要引领学生以语文的方式关心现实,再对现实进行深度思考。”陈维贤说,新课标提出以具体情境为载体,我们大量的现实生活应该转化为具体情境,进而在探究过程中培养思考能力。第二,要有效训练学生的基本思维能力。第三,要加强写作技巧和写作手法的训练,不是套路化的训练,而是个性化特色化的训练。

我们尊重原创,因无法查明原出处,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1、造论三因是_内有菩萨加持、外有诸大善知识的劝请、内外因缘积聚P19(本论中一通达五明、二具足教受、三获本尊开许)P72

2、论中所讲修行者存在的四种过失是_一_寡闻盲修、二多闻不善修要、三片面了解佛法、四缺乏理解辨别教义的能力P38-40___;

智者欢喜道是__圆满教要胜教授P40__。

3、止迦摩啰室啰的讲法方式是开示造论者和论典的殊胜以生信心及求法意乐;遵循讲闻

 轨理以使上师、弟子和法三者相应。其中,造者殊胜、正法殊胜、如何讲闻规理为初要, P46

4、 总此教授,即是至尊弥勒菩萨(慈氏)_所造《现观庄严论》所有教授。别则此之教典,即是_《菩提道炬论》P49_。

5、戒香寺智者承许以教授引导之前的最初关要是造者殊胜、正法殊胜、如何讲闻规理之后,再开讲“如何教授引导学徙的次第”__P47_。

6、 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此中“法”指_道次第教授的根本论典——《菩提道炬论》P80__。

7、 能成办欲解脱者现时、久远一切利乐之方便是_诸佛菩萨的经续论典都是宣说引导众生成佛的方便P121_。

8、 “如何讲听二种殊胜相应法”科中二种殊胜是_造者殊胜和法殊胜的道次第P122_。

9、应如《菩萨地》说,须以五想听闻正法。其中五想是:由稀贵故,作珍宝想;由生慧故,作眼目想;由其所授智慧目能见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故,作光明想;由于究竟能与涅槃菩提果故,作大胜利想;由止观乐故,作无罪想。P134-136

10、应如《菩萨地》中所说而正听闻,即指应当心无杂染、不应作意法师五外而听闻。其中前者无杂染有内心远离高举及轻蔑两种;后者有一于怀戒不作异意、二于坏族不作异意、三于坏色不作异意、_四_于坏文不作异意、五于坏美不作异意五处。P141

11、 离高举的六相是_一应时听闻、二发起恭敬、三发起承事、四不应忿恚、五随顺正行、六不求过失。P141_。

12、 离轻蔑杂染的四相是_敬重正法、敬重法师、不轻正法、不轻法师P141。

13、 听闻轨理由三个方面阐述,分别是一思维闻法的所有胜利、二于法、法师发起承事、三、正听轨理P122_。

14、正在听闻有二轨理,分别是断器三过、依六种想_其中六种想是_一于已作病者想、二于师作良医想、三_于教械做良药想、四于殷重修起疗病想、五于如来所住善士想、六正法理起久住想。P147。

15、以何种意乐加行而说法中,“意乐”有安住五想和断除六过,其中断除六过是一恐他高胜嫉妒、二推延懈怠、三数数宣说所生疲厌、四赞自功德举他过失、五于法悭吝、六顾著财物谓衣食等P165_。

1、 数取趣 P95轮回转生之主体,有情流转,数数取诸趣者亦即众生。

2、道种智P87“道”是道法“种”是种种,“道种”即所有声闻道法、缘觉道法、佛陀道法广说有无数种能得解脱的道法。“道种智”即了达种种道法的智慧。

3、 胜者母P87即般若经,般若为胜者佛陀之母,故称胜者母。

4、 菩提P22《大智度论》:菩提名佛道,菩提素言无上智慧。《瑜伽》:云何菩提?谓略说二断二智是名菩提。

5、妙音P3妙指断德自性身,闻尽二障粗涩习气,名为妙,音指智慧法身,妙音之增上缘为智慧法身,还有一种解释妙指断德的自性身和智慧法身,音指一历耳根,遂可开启智慧之极悦意音声,妙音是梵语“曼殊廓喀”之义,汉译文殊师利菩萨。

三、 原文解释(在解释原文的基础上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请从因、作用、体性的角度解释颂义。P31-32

俱胝圆满妙善所生身,成满无边众生希愿语,如实观见无余所知意,于是释迦尊主稽首礼。

解释“前三句分别顶礼释迦佛之身、语、意:主要从因之角度赞叹佛身;从作用之角度赞叹佛语;从体性之角度赞叹佛意。

a、此为赞叹佛身之因极为圆满,即佛身非属业惑所感,而为无量圆满妙善所生之身。

b、佛以一音说法时,上、中、下三种根机之众生各得相应自己根机之理解,

c、然佛陀已经断尽烦恼障与所知障,故佛意为如实照见一切所知之遍知智慧

d、顶礼身语意如此圆满之释迦尊主,

2、此中总摄一切佛语扼要,遍摄龙猛无著二大车之道轨,往趣一切种智地位胜士法范,三种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无所缺少,依菩提道次第门中,导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谓此中所诠诸法

解释:文中此二“此中”,前者指《菩提道炬论》,后者指《广论》。“一切佛语”即三转圣法轮,其扼要即三藏所诠义戒定慧。此《菩提道炬论》总摄一切佛语扼要,即戒定慧三学,亦遍摄龙猛、无著二大车之道轨,趣往一切种智地之胜士法范,以及上中下三种士夫一切行持之次第无一缺者。

依于阿底峡尊者《菩提道炬论》所说菩提道次第,引导善缘者趣入佛地修行之理,此即《广论》所诠之诸法。

3、故彼造者,亦即此之造者。

解释:故彼《菩提道炬论》造者,亦即此处所要“显示造者殊胜”之造者

4、善知识敦巴仁波卿亦云:“能知以四方道摄持一切圣教者,谓我师长。”此语即是极

大可观察处。(复请说明为什么宗大师说此语即是极大可观察处?)P97

解释:善知识仲敦巴仁波切也说:“能知晓以四方道摄持一切圣教的人,便是我的师长。”这一句便是极大的可观察处。

“四方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释:

一、指三主要道——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和密法。

二、指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不共上士道、止观和密法。

三、指实修、发愿、积资、净障四方面。意思是说,无论对何种圣教,现在能修的,就实际修持;暂时还不能修的,就由发愿、积资、净障,积集能修持的因缘。

四、指经律论三藏和密法,或有部、经部、唯识、中观,或戒、定、慧三学与生圆次第。

以上都是把“四方道”理解为四种道。但并不一定要按这样解释,也可解释为方方面面无有欠缺的完整之道,或方方面面互不相违的圆融之道,或方方面面配合得极好的善巧之道。

5、如《释菩提心论》云:“如自定欲令,他发决定故,诸智者恒应,善趣无谬误。”《释量》亦云:“彼方便生因,不现彼难宣。”(请略说依此我们应如何去做?)P85-86

解释:如同《释菩提心论》所说:“教导他人时,应当如自己所决定的那样,使他人也发起定解,因此,智者恒时应当无错谬地趣入法义。”《释量论》中也说:“若方便生之因未能在心中显现,则难以为他人宣说。”此处,自己无误通达圣教义,是方便;以此为因,为众生开示,是方便生。

这就像自己还不知道如何煮酥油茶时,就不能教别人一样,自己对三乘妙道没有如实地决定,就不能为三乘种性者无误地开示。比如:摄受声闻种性者,应当传授与他的心相应的声闻乘法,如果自己不通达声闻乘,就无法摄受他作饶益。因此,菩萨必须学习一切道法。

6、若未获得如是知解,于一种法获得一分相似决定,便谤诸余。特于上乘若得发起一似胜解,如其次第遂谤弃舍下乘法藏诸度彼岸,即于咒中亦当谤舍下三部等,则当集成极相系属、甚易生起。尤重异熟毁谤正法深厚业障。(并用实际修学中的遇到的实例加以说明)P95

解释:如果未能对“一切圣教无违”获得如上认识,则很容易产生舍法过失。也就是,在对一种法获得一分相似决定时,就会毁谤其它法。特别地,如果对上乘金刚乘生起一分相似胜解时,便会毁谤、弃舍下乘法藏(波罗蜜多乘或声缘乘法藏),纵然在密乘中对无上瑜伽部获得一分相似胜解,也会毁谤、弃舍下三部(事、行、瑜伽部)等的法藏,如此则会积集极相系属、极易生起极重异熟的谤法重障

学人应当依止善知识,对于“一切佛语都是一补特伽罗成佛支分顺缘”的道理引起定解。

引起定解之后,一切三乘法藏都成为自己依止、修习的法类。

7、修者即当修习,诸现未能实进止者,亦不应以自未能趣而为因相,即便弃舍。应作是思:“愿于何时于如是等,由趣遮门,现修学耶?”遂于其因,集积资粮,净治罪障,广发正愿。以是不久,渐渐增长智慧能力,于彼一切悉能修学。(请结合实际修学谈谈你对这段论文的体会)P96

解释:问:三乘法藏广大无边,凡夫暂时无力全分修习,这时应如何处理呢?

答:如果是现在能修的道品,那就应当修习。如果现在还不能实际做到进修、遮止,也不应当以自己不能趣入作为理由就轻率舍弃,而应当想:“何时我能对此由趣、遮二门现前修学呢?但愿因缘尽早成熟。”这样就会为了使修习因缘尽早成熟,而积资净障、广发正愿。由此不久就能逐渐增长智慧能力,对彼一切都能修学。

善巧地运用这一方法,就能避免造下舍法重罪,而且能积集修学的顺缘。比如,学习中观暂时不能相应时,如果想“我再不学中观”,就会由此造下舍法罪。为了避免舍中观法,应当思惟:“空性妙法是成佛的要道,我现在无力受持,但愿早日成熟领悟中观空义的因缘。”由此,为了使因缘尽早成熟,就会积资、净障、发愿、回向,以缘起的力量,不久便有能力修学。

8、若起是解:诸大经论是讲说法,其中无有可修要旨,别有开示修行心要正义教授。遂于正法执有别别讲修二法,应知是于无垢经续、无垢释论,起大敬重而作障碍。说彼等中不显内义,唯是开辟广大外解,执为可应轻毁之处,是集诽谤正法业障。是故应须作如是思而寻教授:“诸大经论对于诸欲求解脱者,实是无欺最胜教授,然由自慧微劣等因,唯依是诸教典,不能定知是胜教授,故应依止善士教授,于是等中寻求定解。”莫作是念,起如是执,谓诸经论唯是开辟广博外解,故无心要,诸教授者,开示内义,故是第一。(并说明执著经纶非教授之过患和不了知经纶为教授之过失的不同点是什么?思考末代所化之机应如何如实通达一切圣言皆为教授之旨。)

解释:如果这样理解:诸大经论只是讲说的法,并没有可修的要旨,在经论之外,才特别有开示修行心要真实义的教授。由此便对正法执著有彼此无关的讲、修二法。要知道,这是对无垢经、续、论生起大敬重的障碍。而且,如果说:“此等经论中并没有显示实修内义,只是拓广外在知识”,由此执教典为可轻视之处,便是集聚诽谤正法的业障。

因此,需要这样思惟来寻求教授:“虽然对求解脱者而言,诸大经论实是无欺的最胜教授,然而,我等由于自身智慧微劣等原因,只依靠此等教典,并不能断定地认识到它是殊胜的教授,因此我等应当依止善知识的教授,在教典中寻求定解。”不能想:经论只是拓广外在知识,因此全无实修的心要,而经论之外的教授开示了修心内义,才是最好的。

不同点:执著经论不是教授,会轻视经论而成谤法罪,难以忏悔;不了知经论是教授只是得一“不学”之吉罗小罪,忏悔后通过修学了知即可

9、如敦巴仁波卿云:“若曾学得众多法已,更须别求修法轨者,是为错谬。”虽经长时学众多法,然于修轨全未能知,若欲修法,诸更须从余求者,亦是未解如前说义而成过失。(请结合自身实际思考此段论文深意)P104

解释:像仲敦巴仁波切所说:“如果在学了众多法之后,还需要另外求修行方法,这是错误的。”虽然很长时间学了很多教法,但对修行的方法全不知晓,到了想修法时,还需要再从其他地方寻求修法,这也是没有理解“经论本为教授”而造成的过失。

因此,不认识诸大经论本是指示修行的教授,则会产生弃舍经论另求修行教授的过失。

10、修宝喇嘛说:“阿底峡之教授,于一座上身语意三碎为微尘,今乃了解一切经论皆是教授。”(依此语,你获得何种启发?)P103

解释:又如,阿底峡尊者的弟子修宝喇嘛说:“阿底峡的教授,在一座上,身语意碎为微尘,现在才了解一切经论都是修行窍诀。”须要按这样来认识。

启示:如果能这样依止道次第的教授精勤修习,就一定能认识一切经论都是指示修行的教授。

11、至言及论诸大教典,虽是第一最胜教授,然初发业未曾惯修补特伽罗,若不依止善士教授,直趣彼等难获密意,设能获得,亦必观待长久时期极大勤劳。(思维下划线句的含义,并思考如何依靠团体善友来提高自己的学修。)P108

解释:虽然佛菩萨的经论教典是最好的教授,但对还没有习惯于修习的初学者来说,如果不依止善知识的教授,而直接趣入彼等,则很难获得密意。即使能获得,也要观待长久极大的勤劳。

比如,初学修理电器,虽有详细的维修手册,写明了修理方法,但没有人指点,也很难掌握要领。即使能掌握,也一定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实践。如果换一个方式,最开始就向行家请教,得到直接指点(这种指点就是教授),依靠指点就容易获得密意、掌握要领。

因此,虽然诸大教典是最殊胜的教授,但对劣根者而言,不依止善知识的教授,也不能现前它的殊胜。如同富含营养的食物,对没有吸收能力的婴儿来说,也不成为殊胜。

12、 此亦若能获得如前定解即能遮除,故其恶行自趣息灭。P118

解释:而这执著“佛语中一类是成佛方便、另一类是成佛障碍”的邪分别,如果能获得上述的定解,就能得以遮除。因此使谤法的恶行自然趣于息灭。

13、 《听闻集》云:“由闻知诸法,由闻遮诸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涅槃。” (请说明此段论文的科判是什么)P122

解释:往昔有一位天子问佛:如何了知诸法?如何遮止诸恶?如何断除无义?如何证得涅槃?

佛答:由闻知诸法,由闻遮诸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涅槃。

比如,由听闻业果,就了知什么是不善的身、语、意业,这些不善业会感得何种苦果,由此就能遮止身口意造恶;由听闻苦谛,能了知生死纯是苦性,断除耽著全无实义的三有盛事;由听闻菩提心,能遮止自利为重的心念;或者,由听闻空性,能遮止耽著人我、法我的戏论。总之,通过听闻正法,调整自心,就能遮除粗分和细分的散乱,摄心安住,而开发智慧;发起了智慧,就能断除执著证得涅槃。因此,闻法具有成就戒定慧的殊胜利益。

这一颂,前二句可对应戒学,第三句可对应定学,第四句可对应慧学。

14、若器倒覆,及纵向上然不净洁,并虽净洁若底穿漏,天虽于彼降以雨泽,然不入内,及虽入内或为不净之所染污,不能成办余须用事,或虽不为不净染污,然不住内,当泻漏之。如是虽住说法之场,然不属耳,或虽属耳然有邪执,或等起心有过失等,虽无上说彼等众过,然听闻时,所受文义不能坚持,由忘念等之所失坏,则其闻法全无大益,故须离彼等。(请观察自身是否有如上所说之过失,并说出对治的方法。)P144-145

上述比喻中讲到了三器、三过。“三器”,是覆器、秽器和漏器;“三过”,是不入、不净、不住。

“覆器”,指器口向下倒置的容器。“不入”,指天虽降以雨泽,但以器口向下,雨水不入器中。

“秽器”,指器内不洁净的容器。“不净”,指雨水虽然降入器内,但是被不净物染污,也不能发挥用处(如不能饮用、灌溉等)。

“漏器”,指底部有漏洞的器皿。“不住”,指虽然雨水进入器内,也没有被染污,但由于不能住留,很快就漏光了

以上所讲的比喻显示了法器三过。

一、覆器不入过:身体虽在讲堂,讲法的声音却不入耳根。

二、秽器不净过:声音虽入耳根,但内心有颠倒执著,或动机不清净,有求名求利、寻过失等的颠倒发心。

三、漏器不住过:虽然远离了不入、不净二过,但在听闻时,所听的文义不能记持。以忘念等失坏,法义不能住留在心。

如果染上了这三过之一,闻法就根本没有利益,因此必须远离这三种过。

以上三过依次障碍闻思修,由内心昏沉等,传法的声音不历耳根,障碍听闻;由内心颠倒执著等,不能正确地受持法义,障碍思惟;由内心不能忆持文义,障碍依法实修。

这三种过失的对治,在经中宣说了三语——“善谛听闻,意思念之”(汉传佛教翻译的经文中译为“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一、“善听”对治不入过

万缘放下、一心听闻,句句入耳,是为善听。由专注一心地听闻,对治昏沉、散乱或看书、闲谈等过。听闻正法时,禁止做其它行为,即便捻念珠念咒也不开许。

二、“谛听”对治不净过

“谛听”,就是真实的听闻,包括正确的发心和领受,也就是为了佛法、为了利他而闻法,听法时没有错误理解和颠倒执著。这要求每次闻法前都调整好动机,不求现世名闻利养,不求后世人天福报,唯一以“为利有情愿成佛”的发心摄持而闻法。听法时,无有偏执,正确地领会法义。

三、“善思念之”对治不住过

“善思念之”,是指善加思惟忆念法义,铭记于心。那么,怎样对治法义不住的过失呢?可行的方法是:做笔记,反复温习,时常思维、忆念法义,与善友切磋研讨。

15、如大德月大阿阇黎赞悔中云:“此中心亦恒愚昧,长时习近重病疴,如具癞者断手足,依少服药有何益?”(正如论文中所说病情极为严重,但怎样做才能去除百过病呢?) P151

解释:如同大阿阇黎大德月(旃札古昧)在《赞悔偈颂》中所说:此中,心是恒时愚昧的,由长时串习养成的烦恼重病,如同麻风病人手脚脱落,只靠服一两次药,有何利益?

罹患严重麻风病,手脚脱落,只靠吃一两次药,全不济事。我等无始劫来恒时遭受烦恼重病逼害,只依教授义修习一两次,定不足够。因此,对具足一切道之支分的菩提道,应当励力精勤,如瀑流般,持续地以观察慧如理思惟。

16、如是亦如《听闻集》云:“设虽有多闻,不善护尸罗,由戒故呵彼,其闻非圆满;设虽闻寡少,能善护尸罗,由戒故赞彼,其闻为圆满;若人既少闻,不善护尸罗,由具故呵彼,其禁行非圆;若人闻广博,及善护尸罗,由俱故赞彼,其禁行圆满。”P154

解释:如是,也如同《听闻集》所说:如果听闻广博,而不善护净戒,由不护净戒故,呵斥其人的闻法并非圆满;如果听闻寡少,而能善护净戒,由善护净戒故,赞叹其人的闻法为圆满;如果听闻寡少,又不善护净戒,由具足二种过故,呵斥其人的禁行并非圆满;如果听闻广博,又能善护净戒,由具足二种德故,赞叹其人的禁行已得圆满。(此中有四句:多闻不护戒;少闻而护戒;少闻不护戒;多闻且护戒。)

因此,下至听闻圣法一偈,能依教守护净戒,便是听闻圆满;上至听闻圣法十年,不依教奉行,听闻也不圆满。

1、若以是轨讲闻正法者,虽仅一座亦定能生如经所说所有胜利。2、若讲闻法至扼要故,依是因缘,则昔所集于法法师不恭敬等一切业障,悉能清净,诸新集积亦截其流。又讲闻轨至于要故,所讲教授于相续上亦成饶益。3、总之先贤由见此故,遂皆于此而起慎重,特则今此教授,昔诸尊重殷重尤极。4、现见此即极大教授,谓见极多由于此事未获定解,心未转故,任说几许深广正法,如天成魔,即彼正法而反成其烦恼助伴。5、是故如云“初一若错乃至十五”,故此讲闻入道之理,诸具慧者应当励力,凡讲闻时,下至应令具足一分讲教授前第一加行,即是此故。恐其此等文词浩繁,总略摄其诸珍要者,广于余处应当了知。P173-175

1、如果能遵照上述的轨则讲闻正法,即使只讲闻一座,也一定能产生如经中所说的殊胜利益。2、往昔所造集的对法和法师不恭敬等的一切业障,都能得以清净,并能截断此种罪业的相续,而不复新造。又因为讲闻正轨达到扼要,所讲的教授在讲者和听者的相续上也成为饶益。

3、总之,先贤由于见到遵循这一正轨讲闻极有利益,因此对此讲闻轨则都很慎重。特别是对上文所说的“如何讲闻的教授”,昔日师长尤极殷重。

4、现量可见,这是极重大的教授。意即,见到很多人都由于对此事未得定解,心未转变,因此无论讲多少深广的正法,都如同天尊变成魔王,正法反而成为引生烦恼的助伴。

5、是故,如同常言所说“初一若错,错至十五”,因此对这一讲闻入道之理,具慧者应当励力实行。“凡讲闻时,至少要具足一分传讲教授之前的第一加行”,就是这个原因。这里恐怕文词浩繁,只是总体上略摄诸精要义。详细应阅读其它教典而求得了知。

1、依喻释题名“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涵义。请问:声闻、缘觉、佛三“菩提”与题名中“菩提”的涵义相同吗?为什么?P21-25

论名中,能诠为“广论”,所诠为“菩提道次第”。“所诠”当中,所得是无上菩提,能得为道次第,也即是依循道次第渐次修心,便能获得无上菩提。

按照《现观庄严论》,“道”,指甚深道与广大道;“次第”,指深广二道在资粮、加行、见、修四道中的修行次第。

按照《入行论》,“道”,指菩萨行所依的菩提心,及依于此心所发起的六度万行,也即是愿行二种菩提心;“次第”,指内心安住不放逸之后修习布施、持戒等。

按照《道炬论》及本论观点,“道”,即三士道——共下士道、共中士道和不共上士道;“次第”,是指在具足了共下、共中二道次第的前提之后,修习不共的上士道。

声闻、缘觉、佛三“菩提”与题名中“菩提”的涵义不相同:菩提可分为三类:法身菩提、报身菩提、化身菩提。如《宝性论》云:“彼者分类由深广,大自性三功德法,当知如是自性等,安立法报化三身。”对于大菩提,从功德甚深难以测度方面,安立为法身;从具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无量功德故而广大方面,安立为报身;从契合众生根机而作利他故是大自性方面,安立为化身。

法报化三身亦可摄为二身,即胜义菩提法身与世俗菩提色身。报身与化身即世俗菩提色身,因为报身是于近之清净眷属(一至十地菩萨)前显现的真实色身;化身是于远之不净眷属(凡夫、声闻、缘觉)前示现的色身影像。是故,报化二身均摄于世俗菩提色身中,如《宝性论》云:“此处初者为法身,其后二者为色身。”又云:“自利圆满功德处,即一切佛胜义身,他利圆满功德处,即一切佛世俗身。”

此处菩提为三种菩提(声闻、缘觉、佛菩提)中的佛菩提,亦即大乘究竟佛果。菩提之体性,有断、证二分,亦即烦恼障、所知障之垢染无余清净之断菩提;以及如所有与尽所有一切诸法现量证悟之证菩提。

2、 听闻本论的法器应具备的三种德相是什么?为何听闻本论需具如是德相?P42

(为什么具足如是德相才能成为道次第的法器?)

答:具善者的三种德相是:质直[这里指虽偏执自宗.憎恶他宗,心未被偏执愚暗覆盖而质朴正直]、具慧[具足辨别善恶.是非.邪正.真妄的能力,能如理抉择.无误取舍,闻法能趣入教授]、希求法义[珍惜难得的暇满人身,不愿虚耗,唯求真实法义.正法甘露],具此三相堪称为法器。

答:具足上面质直、具慧、希求法义这三种德相的人,不会造轻谤佛法的罪业,不会因为弘扬自宗而诋毁他宗,能对佛陀所有教法一视同仁,能够辨明法的真伪、邪正,明了佛法的修习次第;善于选择适合的法要来充实自己,且能把适合其它众生的法,令其得闻。这样,就把自己变成了真正的法的载体——法器。

3、开示造者殊胜、法殊胜的必要性是什么?如果对法的信心和敬重未能在心相续中升起,会对我们的闻思修学带来哪些障碍?请结合自身相续思考。P49-83

1. 首先开示造论者殊胜和其法殊胜有什么必要?

答:开示造论者殊胜,才能显示出其所说的法根源清净、准确无误,是从佛陀延续下来,中间没有出现教法及证法的传承中断;同时阐明作者目的明确,丝毫没有个人利益,全为弘扬正法、利益他众。◎开示其法殊胜,是为了让学者恭敬尊重、如法修学。具足增进学者的信心和求法的意乐,得到法的真实利益。

4、 怎样才是通达一切圣教无违?如何证成一切圣教均成为一补特伽罗成佛的支分顺缘?P83

答:“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意思是说,在这部《道炬论》中,能了达一切圣教都是一个补特伽罗成就佛果的妙道,而且随其各自的体性,有些教是说道的正体,有些教是说道的支分。比如,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是道的正体,其余则是道的支分。

所谓“一切圣教都是一补特伽罗成佛的支分(部分)顺缘”,有两方面的理由:一、利他方面,三乘法藏是成办利他的所有方便,为了求得利他圆满,菩萨应当遍学三乘。二、自利方面,欲求获得断证圆满的无上菩提,应当断一切过、证一切德,一切断证的品类又全部都摄在大乘道中,而一切佛语都具有离过生德的功能,因此都摄归为成佛大乘道的部分顺缘。

5、如何以教理遮破“若入波罗密多大乘,虽须劣乘法藏所说诸道,然于趣入金刚乘者,度彼岸乘所有诸道非为共同,道不顺故。”?P90-92

1、如果说:虽然趣入波罗蜜多大乘,必须具足下乘法藏中所说的出离心、因果见等道,但是对于趣入金刚乘者而言,波罗蜜多乘诸道并非共道,道不随顺故。

这是把金刚乘和波罗蜜多乘视为互不相同的道,理由是“两种道不随顺”。以下就破斥“道不相顺”的观点

所谓“波罗蜜多乘诸道不随顺金刚乘道”的说法,极不合理。实际上,波罗蜜多乘诸道的体性完全含摄在金刚乘中,并非互不随顺。其原因:波罗蜜多乘的体性大体分为意乐和行为两方面,意乐是对大菩提发起取证之心,行为是修学六度,而这些是金刚乘行者一切时处定应依止的道分。如《胜金刚顶经》所说:“纵为活命,也不应舍弃菩提心。”又说:“毕竟不应舍弃六度之行。”在其它密宗教典中,也多有此类说法。

《曼殊室利根本续》云:“若具三法,咒行圆满。何等为三?谓不弃舍一切有情,守护菩萨净戒,不舍自咒。”(“不舍自咒”,即不舍弃密法。)

《金刚顶经》亦云:“六波罗蜜行,如次应当学,具足有情利,而行菩萨行。”

《金刚幕续》第十二品亦云:“我发最胜菩提心,希有请唤诸有情,正行菩提殊胜行,为利众生愿成佛。”

《三补止续》、《金刚顶经》、《金刚空行续》等密续中亦云:“我发最殊胜,无上菩提心,戒学摄善法,及饶益有情,我于三聚戒,别别坚固持。”

由以上密续教证可知:发菩提心和六度行是金刚乘与波罗蜜多乘的共行之道。不能将这二种乘误解为毫不相关。实际上,并不是抛开波罗蜜多乘而另有一金刚乘,而是在完全含摄波罗蜜多乘的体性上,再加不共方便,才有所谓的金刚乘。因此,“道不随顺”的观点极不应理。

2、众多趣入无上瑜伽坛城时,也多有说:须受持共与不共二种律仪。“共”指菩萨律仪。“受共同律仪”,即受学三聚净戒等菩萨学处,此中含摄有一切波罗蜜多乘之道,因为除去发菩提心后誓愿修学所誓受的菩萨学处外,再没有别的波罗蜜多乘的道法。

3、又于《金刚空行续》、《三补止续》、《金刚顶经》中,受持阿弥陀佛三昧耶时,也一致说道:“无余受持外、内、密三乘妙法。”由于受取金刚乘律仪时,须誓受菩萨律仪,因此波罗蜜多道的体性全分含摄在金刚乘当中。

4、如果见到密乘律仪和菩萨律仪稍有开遮不同,就把二者执为一切部分都像寒热一样相违,显然暴露出自己的智慧极为粗浅。

因此,不能由稍有不同就断定为完全相违。实际上,下根者必须奠定好下下乘的基础,才能趣入甚深密乘

6、有道友讲:一般刚学佛的人都容易犯这样无意识的错误,比如对于自己有一些受用法门就说这个好,而希望别人都来学自己现在学的这个,这样不是很多学佛的人都要犯谤法罪吗?那怎么办?请用您的智慧为道友解除疑惑。(仅供学习时参考,不作考试)

7、 清净教授必定有何种作用?不清净教授是何种教授?P100

答:若为一清净之教授,于广大之经典论著必须能给予决定之信解。不清净教授是何种教授:若对某种教授,虽经多次练习,然于经论之义理,仍不得决定信解,甚或有负作用,反而显示与经论相违之道,对如是教授,唯应弃舍。

不清净教授是若对某种教授多次串习之后,却不能对广大佛语和论典的义理获得决定信解,或者反而显示一种与经论相违的道

8、 从教证二法的角度,以理成立经论是教授。怎样做才能使教证法久住世间?P104-105

答:《俱舍》云:“佛正法有二,以教证为体。”佛法唯有教证二法,教法是抉择修行的正轨,证法是按所抉择的法轨而修习,如此即可成立:经续论典的教法,唯一是指导修行的教授。

欲法久住则需:⑴依赖讲闻,自己如法讲闻,也带动他人也如法讲法;⑵依赖佛子住持,以闻思修受持佛法,用法来对照自己、抉择自己、检点自己。法住持在心中,就会相传不绝。或简答:如理闻法,愿佛法的讲闻兴盛于十方;且听受之后,好好受持,不失坏佛法。

9、 为什么说道次第教授具有一切圣言现为教授的殊胜性要依赖安住修与观察修才能成立?P106

答:若不如此作安住修与观察修,而仅仅对非圆满道体的一分,离观察

慧而修,那么即使终生修习,不但不能把诸大经论显现为真实教授,反而会妄见此等经论只是拓广外在知识,而毁谤、舍弃。实际上,现量可见,诸大经论中所诠释的诸义,大部分都要以观察慧如理观察抉择。如果在修时舍弃了观察修,那么对彼等义理怎么能产生定解,而见为最胜教授呢?如果佛的契经和龙树等的论典都不是最胜教授,那又有谁能造出比这些更殊胜的教授呢?谁又能找到超过佛陀、弥勒、龙树的论师呢?

答:若不如是“舍修”与“举修”,而仅耽著非圆满道体之极小一分,如是远离观察智慧,虽修习一生,然诸大经论非但不会于彼心中显现为真实教授,反而会将彼等经论视为仅开辟广大的表面知识而作毁谤与舍弃.实际上,现量可见诸大经论中之所诠义,大多皆须以观察慧而如理思

抉择.如欲对三宝生信,则须多观察三宝功德。若不断观察,信心遂不断增上。相反,若不作观察,仅认为“反正三宝有功德”,如是不思维观察,则不能有益相续之改善。

10、 有人说,经是佛金口宣说的,而论是菩萨祖师造的,所以学论不如学经好。你对这种讲法是否赞同?为什么?P

答:不赞同.因为对于寻求解脱者而言,诸大经论确实为无欺之最胜教授,然末法众生大多心不坚固,因不能长久串习深入,故靠自力通达大乘甚深经典之密意甚难然因自己智慧微劣等因素仅依诸经论教典,不能决定了知其为殊胜教授,既然自己不具能力,故应依善知识之教授,由善知识之口传,于此中寻求定解,最后方能通达。因以自力不能通达,故应发心依止善知识,以善知识之指导而获定解

11、有人说;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能了生死,只要对机,一门深入修行即可,不必门门都修。比如念佛参禅学教都可成就。所以一切圣言都是要修行的(教授)不成立。请对这种说法加以分析。(仅供学习时参考,不作考试)

答:此因不能推出彼果。修哪一法门都能成就,恰恰证明了一切圣言都是修行的教授。

12、 请分析“于殊胜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所分四科之间的内容和联系。并说明既然是讲道次第法的殊胜性 ,那为何在前二科中却说 “一切圣教”、“一切圣言”?P119

答:从阿底峡尊者传来的道次第教授具有通达一切圣教彼此无违、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易于获得胜者密意、极大罪行自趣消灭这四种殊胜。认识了这四种殊胜后,才了解本法的殊胜之处,由此会对道次第教授生起恭敬心和希求心,策发自心趣入修学。

这是佛法教学上的窍诀。就是为了使学人尊重所学的教授,而详细地从多方面讲明本法的功德,由此而引发听者的希求心。这与广告的原理相似,但在发心和所起的作用上则截然不同。

13、 为何说“一切佛语或实或权,皆是开示成佛方便”?造成谤法的因由是什么?P110-114

某个阶段中,针对某种根机、情况,暂时使用的方便法,称为权;究竟不变的真实法,称为实。因佛了知众生具有种种意乐,深心所著,故随众生本有的根性而说三乘法,相应地引导,时节因缘未成熟时,暂时说声缘乘法,都是欲令众生获得一佛乘一切种智。因此,佛语的权实教法同为成佛方便。若不理解“佛语都是成佛方便”,而把佛语分成两类,妄执一类是成佛的方便,另一类是成佛的障碍,以此分判好与坏、应理和非理,认为只应学习一类,不应学习另一类,将另一类佛语执为应当舍弃,遂造成谤法。

14、由那种途径所造成的毁谤正法的过失最为严重?为什么?P116

答:“执著佛语中一类是成佛方便、另一类是成佛障碍”这一门是极为重大。

    如果毁谤如来的正法,就会造下极重的罪业。《三摩地王经》说:与毁坏南赡部洲中的一切佛塔相比,毁谤契经的罪业尤极深重;与杀尽恒河沙数的阿罗汉相比,毁谤契经的罪业尤极深重。

《般若八千颂》中也说:“何人若造五无间,不及相似谤正法。”可见,相似的毁谤正法,就已造下超过五无间罪 的罪业。

而且,毁谤正法也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最大障碍。在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中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阿弥陀佛的大誓愿海,普能摄受法界有情,如果具足真信切愿,乃至十念必定往生,唯除造作五无间罪和毁谤正法。

15、 结合自相续谈谈学习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这一科内容有那些收获。(仅供学习时参考,不作考试)

16、 思维闻法胜利的必要性是什么?应如何思维听闻胜利P132-136

答:一、广大地寻求听闻正法,有极大的必要。因为能否由思惟和修习调伏自己的心,完全依赖于听闻正法。(如果没有以闻法为前提,则无从展开对法的思惟和修习。具有广泛的听闻,才能按照所闻的法义如理思惟,引生定解,并安住在定解中串习。因此,务必要首先广泛地寻求闻法。)

比喻:要使一张坚硬的牛皮变得柔软,就必须在上面涂抹酥油,反复揉搓。凡庸之心如同牛皮,圣法犹如酥油,听闻正法就像用手揉搓,心缘圣法长期听闻,就能使心变得柔软。

二、求菩提者寻求听闻极有必要,因为能成办从轮回中解脱的正因,唯一是闻思修三慧,而三慧的生起又依赖于听闻。

比喻:上述十二种比喻及其它比喻。比如,由听闻正法,能显示一切功德及过失,如同明镜。

教证:《宝性论》云:“三轮诸分别,是名所知障;悭等诸分别,是为烦恼障。除慧无余因,能断此二障,闻为胜慧体,故闻为第一。”

以上是依据世亲菩萨的教言而宣说的。

三、闻法之果:总的如《涅槃经》所说,生起一切清净功德都依赖于闻法。分别言之,闻法有如下四种妙果。

(一)异熟果:以听闻正法为因,能获得从增上生直至决定胜的圆满所依身。

(二)领受等流果:以听闻正法为因,直至成佛之间,都不缺少闻法。

(三)造作等流果:以听闻正法为因,一切生中能以大欢喜心趣入闻思。

(四)增上果:以听闻正法为因,能成就增上生善趣的安乐处所,乃至诸佛清净刹土。

务必要按《菩萨地》所说的五想听闻正法。

既:佛陀出世极难值遇,佛所说的妙法也是如此。因为听闻正法是极为稀有、珍贵的,因此应当对听闻正法作珍宝想。

由于听闻正法时时能增长俱生慧,因此应当对听闻正法作眼目想。

由听闻正法所授予的慧眼能见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故,应当对听闻正法作光明想。

听闻正法于究竟时,能给予闻法者涅槃菩提的无上妙果,因此应当对听闻正法作极大义利想。

不必说究竟之时,现在也能获得涅槃与菩提之因——止观之乐,因此,应当对听闻正法作无罪想。

答:听闻前,首先通过思惟闻法的利益,而引起闻法的意乐。闻法的殊胜利益来自佛法和法师的恩赐,因此,应从内心和行为上发起对法与法师的承事,端正闻法的心态和行为。

17、在思维闻法所有胜利后,请对照自身观察,现在对听闻佛法有欢喜心吗?为什么?您是怎样听闻佛法的?请观察日常生活中您的最求、喜好是否和闻法无关联还是对于修行的初步听闻佛法有极大的欢喜心而以此为重呢?(仅供学习时参考,不作考试)

18、 您认为和放生,开法会,做慈善事业等事情相比,听闻佛法是否更重要?为什么?(仅供学习时参考,不作考试)

19、 请根据略、广、摄义三科讲讲怎样才是对法法师发起承侍?P137-143

答:随《地藏经》略说。于正法及法师发起承事者,如《地藏经》所说:“用

专一、信心、恭敬来听闻正法(即闻法时应具三心——专心、信心、恭敬心,有专心则不散乱,有信心则不怀疑,有敬心则不轻慢),不应对法和法师起毁谤心。所谓供养说法师,就是对法师发起如佛想。”应将法师视如佛陀,以狮子座等恭敬、利养而供养承事,断除一切不尊敬的行为、语言和态度。

随《菩萨地》广说。应当按照《菩萨地》所说,无颠倒而听闻。也就是,应当心无杂染及不作意法师五处。

随《本生论》摄义。总之,应如《本生论》所说:听法时,坐在低劣的位置上;心态方面,发起调伏之德,调柔、温和;神态方面,以欢喜的眼神瞻视法师,如饮甘露般,汲取妙法精华。发起恭敬、专一、至诚之心,意乐清净无染,如同患者聆听医生嘱咐,发起承事,听闻正法。

20、为什么闻者我要生起病者想?六想中于己作病者想尤为重要的原因是什么?请反观自心是否真正认识到自己有百过病的病人呢?P151

答:对自己作病人想极为切要。因为:如果有这一想,其余“于法师作良医想”等都能依此而发起。如果这一想只是空言,便不会为寻求断烦恼而修教授义,变成只喜爱多闻,如同病人求得医生开药后,不服药而只爱著所配的药品,终究不能遣除疾病。

因此,对自己作病人想极其重要,生起了这一想,其余想都会生起,不

21、 说出正闻轨理的六种想中前四想的比喻及其对应的意义。P147-151

六种想:一、于己作病者想;二、于师作良医想;三、于教诫作良药想;四、于殷重修起疗病想;五、于如来所住善士想;六、于正法理起久住想。

22、 思维如何对照自心而实修六种想。(如何是“正为抉择自身而闻法”?为何要“正为抉择自身而闻法”?)P157

答:a无论讲法或听法,如果把自相续放置一边,认为是讲一种与自己无关的法,则会导致无论讲授何法,都不关至要。因此,听法时务必要对照自己、抉择自己而听闻。

“抉择自身”:以法为镜,向内对照自己、抉择自己、检点自己。

b 、如同欲知脸上有无黑幕污等垢,在照镜见到有垢之后,就立即除去污垢,在听法时,如果自己行为有过失由闻法而现在法镜中,这时心中便生起热恼,想:我怎么成了这样!此后就遣除此过,修习功德,这就切中了关要,因此,一定要随法修学。

23、您认为听闻轨理重要吗?容易做到吗?谈谈您的体会。复请结合道次第的法门说明于道次第的实修引导之听闻轨理的重要性。并请您谈谈学习听闻轨理后有哪些收获。(仅供学习时参考,不作考试)

24、 如何从自身做起而令正法久住?P156

一、佛法久住世间依赖讲闻。学人以身作则,如法地听闻,就能带动他人进入听闻的正轨,由此能令正法久住世间。反之,无人遵守闻法规矩,正法就逐渐隐没。

二、佛法久住世间依赖佛子的住持。如果听法者能遵照闻思修的正轨受持佛法,就能使佛法久住人心,传续不断。就像一杯净水,倒在洁净、没有破漏的水器中,就能持住净水的品质,而且能传到另一个水器中;如果倒在污秽或破漏的水器中,就不能持住净水品质,也不能传到另一水器中。

所以,佛弟子应当对佛的圣法具有责任心。要能发出这样的心:愿以我的如理听闻,使圣法的讲闻兴盛十方;我听闻了这一段法,应当好好受持在心,不使圣法失坏。这就像世间的贤人在继承祖宗家业时,会想到:祖宗的家业传到我手上,不能因为我而败坏。佛弟子要像这样护持如来家业,尽力使佛陀的正法久住世间。如果连护持佛教的心都没有,怎么能称为佛弟子呢?

25、 说法产生极大胜利之条件是什么?作为闻法者有必要学修讲说轨理吗?P159

答:如果能不顾虑利养、恭敬、名闻等染污事,而为众生说法,则说法的利益极为广大。

说法产生大利益,有两个条件:一、发心清净;二、传讲内容清净。传法不能有私心,一有私心,牵涉到名利,就不清净了。而且,不能随意妄谈,必须契合教理,法义正确。为了求得名利而说法,实际是贩卖佛法,把神圣的传法沦为世间八法。

身为法师应当具足清净的发心,一心为众生、为圣教着想。演说佛法时,要严谨、契理,切忌妄谈。如果不符合圣言量,违背佛法的本义,则不是说佛法而是说魔法。《梵网经菩萨戒本》云:“菩萨为利养故,应答不答,倒说经律文字,无前无后,谤三宝说者,犯轻垢罪。”

有必要:闻法者学修讲说轨理的目的不是观察讲师,而是发愿未来讲说时,以如是发心而讲说;同时也可了现前讲师心清净,对师生起恭敬信受之心,获得相应的法益。

26、 学习《劝发增上意乐经》所说的二十种法施利益后,您是否对无染法施生起了向往之心?谈谈您的提会。P160

答:该经中二十种法施利益分别说明了说法的四种果,⑴说法的等流果[六种]:成就正念、成就胜慧、成就觉慧、成就坚固、成就智慧、随顺证达出世间慧;⑵说法的离系果[四种]:贪欲微劣、嗔恚微劣、愚痴微劣、魔不得便;⑶说法的增上果[九种]:诸佛护念、非人守护、诸天助发威德、怨敌不得便、亲爱终不破离、言教威重、得无所怖畏、得多喜悦、智者称赞;⑷说法的异熟果:是所堪念[法布施的功德将成为堪能随念]。了知这些功德后,自然会生起极大向往之心,已讲者增心,未讲者愿讲。前不知此利益时,讲闻中也同样获得其中少许,如烦恼减少、怨不得便等;了知后更加相信佛语真实,将更加精进于此。

27、 于何等境应说法,于何等境不应说法?P170-172

答:于何等境应说及不应说的差别,如《毗奈耶经》所说:“未祈请不应说。”意即,未祈请时,不应说法。虽祈请传法,也要观察请法者是否为法器。若知是法器,即使没有劝请,也可以宣说。

如《三摩地王经》所说:如果有人为了法施,而向你请白,先应回答:“我所学并不广博,知之甚少,你是善巧了达的人,我怎么能在大士前宣说?”要这样说,不应轻率说。应观察来者是否是法器,观察之后再决定是否说法。如果已知是法器,不祈请也应当说。

复次,《毗奈耶经》中说:立者不应为坐者说法;坐者不应为卧者说法;

坐于低处者不应为坐于高座者说法;又不应法师使用低劣资具,弟子使用优质资具。

在后行者不应为在前行者说法;在道边者不应为在道中行者说法;又不应为覆头者、抄衣者、双抄者、抱肩者、抱项者说法。

不应为头顶上结髻、戴帽、戴冠、戴项链或花鬘、缠头巾的人说法,不应对乘象、乘马、坐车、穿鞋的人说法,不应对执杖、撑伞、带兵器、持剑钺、披铠甲的人说法。

如果不属于上述情况,则应当宣说。“依无病”是说,上述情况都是按照无病而讲的。

28、 请结合自心谈谈学习讲闻轨理后的收获有哪些?(仅供学习时参考,不作考试)

1、本论中所说的善知识是指__能于三士道中渐次引导学人的上师。P183

特指在三士所有道中能渐次引导,此后将学人导入大乘佛道的士夫。

2、善知识上等德相中__1调伏;3静;3近静;4德增;5教富;6善达实性;六法是自所应获得之德,_1具勤;2具巧说;3悲体;4离厌。P183

四法是摄他德。中等德相具有___戒定慧三学、通达真实性、悲愍,五法P191。

3、《华严经》说以九种心亲近承事诸善知识,能摄一切亲近意乐[P206]所有扼要。

4、亲近的意乐有_信心_、敬重心二种;其中生起_信心____的方便是_反复思维功德,生起敬重心的方便是_反复忆念恩德_。二册P37

5、作师所喜者,谓有三门:__供献财物,身语承事,如教修行。P259

解释:“调伏”,指尸罗学或戒学。《大乘义章》云:“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炎,焚烧行人,事等如烧,戒能防息,故名清凉。”

1、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并请解释每一种德相的涵义。)P183

解释:按照《大乘庄严经论》所说,学人必须依止成就十法的大乘善知识。“十法”即:一、调伏;二、静;三、近静;四、德增;五、具勤;六、教富;七、善达实性;八、具巧说;九、悲体;十、离厌。

2、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众生苦,非移自证于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脱。(请以四谛解释颂义,并说明为什么摄他功德都是围绕一个说法而抉择?)P188

解释:教典中所说:“诸佛不是以水洗除众生的罪业(而是为众生宣说集谛),不是以手遣除众生的痛苦(而是为众生宣说苦谛),也不是将自己的证悟转移给他人(而是为众生宣说灭谛),诸佛唯一是以开示法性的真谛,而使众生获得解脱(如是为众生宣说道谛)。”因此,除了为众生宣说无谬正道而摄受外,并没有以水洗罪等事。

3是诸堪为尊重引导所有之法,应当观察为具不具。若完具者,应修欢慰;若不具者,须于将来能完因缘励力修作。故应了知能依诸法,若不了知如是德相,则不觉察,由此退失广大义利。(请思考该如何令自己尽快成就弟子相)P200

解释:对于以上能够被上师引导的条件,应反观自己具不具足。若完全具足,应修欢喜心;若不具足,则应努力修积将来能圆满的因缘。因此,应当了知作为弟子堪能依止善知识的各项条件。如果不了知这些德相,就不能觉察自己的状况(对不足之处不知努力弥补,对具足之处也不知修持欢喜、策励自己增上),因此将退失依止善知识的广大义利。了知具相弟子应具的德相之后,以此对照衡量自身非常重要。修学一切道支的弟子,必须具足法器德相,因为若不具德相,则将空耗一生。

4此复应如彼续所说,依之而行:“应取轨范德,终不应执过,取德得成就,执众过不成。”P242

解释:《金刚手灌顶续》所说实行,即:“应执取上师的功德,始终不应取上师的过失。取上师功德便能获得成就,执上师过失则不得成就。”虽然上师的功德增上,但如果仅从他稍有过失之处观察,则必定会障碍自己成就;即使上师的过失增上,但如果不观其过失而只对其功德修持信心,则对自己来说,一定会成为获得成就之因。

5下至唯从闻一偈颂,虽犯戒等,亦应就其功德思惟,莫观过失,悉无差别。(请说明其原因) P248

解释:即下至在任何法师前只听过一颂佛法,即使法师有犯戒等过失,也应无差别地观想清净,不应观其过失。P248

   因为《宝云经》说:“如果知道由依止上师将会增长善根、损减不善,那么我们对所有亲教师都应无差别地发起大师之想,即不论亲教师闻法广博或寡少、是否有智慧解了法义、具戒或犯戒,都应对其发起大师之想。”比如,我们是由父母养育成人,不论父母有没有文化、是否具足智慧、行为圆满与否,都不必分别,唯应忆念父母恩德而生起孝敬心。P249

6、《不可思议秘密经》中亦云:“若善男子或善女人,应极恭敬依止、亲近、承事尊重。若如是者,闻善法故成善意乐,及由彼故成善加行,由是因缘造作善业、转趣善行,能令善友爱乐欢喜。由是不作恶业、作纯善故,能令自他不起忧恼。由能随顺护自他故,能满无上菩提之道,故能利益趣向恶道诸有情类。是故菩萨应依尊重,圆满一切功德资粮。”P268

解释:《不可思议秘密经》中也说:善男子、善女人,应当极其恭敬地依止、亲近和承事上师。若能这样行持,则由听闻上师善妙的言教,便能把心转成贤善的意乐,由善意乐能令身口转成善加行,由意乐、加行贤善,一切时处都会造作善业、趣入善行,如此自然能令善友爱乐欢喜。由于不作恶业、所作纯善,便能令自他不起忧恼。由于能随顺而护持自他,便能圆满无上菩提之道,因而能够利益趣向恶道的有情。所以,菩萨应当依止上师,圆满一切功德资粮。

7、《本生论》亦云:“悉不应远诸善士,以调伏理修善行,由近彼故其德尘,虽不故染自然熏。”P271

解释:《本生论》也说:任何智者都不应远离善知识,应当以三门调伏的方式,随顺善知识的言教修持善行。由于亲近善知识,其功德之尘虽然不必故意熏染,也会自然熏染上。

8、我等烦恼极其粗重,多不了知依师道理,知亦不行。诸闻法者反起无量依师之罪,即于此罪亦难发起悔防等心,故应了知如前所说胜利、过患,数数思惟。于昔多生未能如法依止诸罪,应由至心而悔,多发防护之心。自应励备法器诸法,数思圆满德相知识,积集资粮、广发大愿,为如是师乃至未证菩提以来摄受之因。(并请结合自身谈谈体会)P280

解释:我们的烦恼极其粗重,多数都不了知依止上师的道理,即使知道了也不实行。诸闻法者反而在依止上师方面产生了无量罪过,对于罪业也很难生起追悔、防护等心。因此,应当了知前文所说的依止胜利、不依止的过患而数数思惟。对于往昔多生以来未能如法依止善知识的罪业,应当至诚忏悔,多发防护非理邪行之心。自己应努力完备法器应具的各种德相,反复思惟善知识的圆满德相,然后积集资粮、广发大愿,由此成为乃至未证菩提之间上师恒时摄受自己的正因。[332]体会略。

1、请以教理成立“住性数取趣,应亲善知识。”并解释“住性”和“善知识”的含义。P179-180

答:安住种性的补特伽罗应当亲近善知识。住性:安住种性补特伽罗,若遇胜缘便有堪任、便有势力,于其涅槃能够得证。善知识: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这一切善乐的根本来源就是善知识。

《菩萨藏经》中说:“获得菩萨一切诸行,圆满一切波罗蜜多……皆赖尊重为本……尊重为因。”一切教授的首要、一切善乐的本源、菩萨的一切修行乃至成就佛功德法等,悉皆依于善知识而出生,是故应亲近善知识。

2、为什么善知识需要具足“调伏”、“静”和“近静”三种德相?P184

答:自己尚未调伏而能调伏他人,绝无是处。因此,能够调伏他人的上师,首先必须调伏自相续,具有一种随顺佛教调伏相续的证法,所以善知识应具调伏自相续的三学功德。

答:调伏指戒,寂静指定,近静指慧。此是一切学佛人所应修应具,善知识就更不例外,自相续尚未调伏则无法调伏他人;自己内心尚不寂静,无从使他人获得寂静;自己没有真实的观慧,也不可能令别人的烦恼消除。如果只是随便地略修一下,相续中只有虚假的证德之名,那么对于他人全无利益。因此,善知识必须具备“调伏静近静”三种德相。

3、为何在宣讲善知识中等德相中宗大师要加入远离不合格者呢?宣说善知识德相的两种必要是什么?P191-194

答:因为中等德相中具有五种功德,无论是谁在他座前都能得益,在末法时期将出现许多不勤修瑜伽的人,只依靠赞戒而谋生,而自已不实修。就不能称为善知识。

修行解脱的善知识,是能究竟学人心中一切前增上生的善趣圆满,究竟决定胜的菩提果位,因此凡是希求依止善知识,都应首先了解善知识的德相,以便励力使自己具足德相,成为合格的善知识非常重要。

两个必要:一、学人可依此力寻求具相的善知识。

4、能依学者为何要具足弟子的德相?三种德相必须都要具备吗?为什么?

答:圣天菩萨在《四百论》中说:具有正住、具慧和希求法义者,堪为闻法之器。具此三种功德,便不会把说法者的功德变成过失,也不会将听众的功德转为过失”.  如果不具足这样的法器德相,即使说法的善知识极为清净,但由于听法者的过失增上,仍会对其执为有过,或对说法者的过失反执为功德。”

修学圆满之道的弟子需要具足德相,因为:如果自己不具德相,即使善知识具足德相,也难以了知。

 其中“正住”,指不堕党类。如果堕入党类偏执,则会被偏执障覆,见不到善知识及法的功德,由此不能获得善说妙义。虽然心无党类偏执,但如果不具足拣择真实与虚假、有义与无义等的智慧力,则在闻法之后,仍不能如法取舍,离过修德。虽然具有正住、具慧二种德相,但如果像图画中的听法者,无动于衷,内心根本不趣入,则仍非法器,因此必须具有广大的希求。

三种德相必须都要具备:是的. “正住”,即不堕党类.虽然心能正直而住,但如果没有简择善说真实道与恶说相似道的智慧力,则仍不是法器。因此,必须具有能够简择真实道和相似道的智慧,才能舍弃无坚实的品类而获取坚实。即使具有“正住”和“具慧”这两种德相,但如果像画中的听法者,内心根本没有引发趣入,则仍然不是法器,因此必须具有广大的希求心。

5、善知识敦巴与桑朴瓦的依师方式,哪一种更好?P201-202

答:桑朴瓦有许多上师,凡是遇到有人说法,他便前去听闻

   善知识种敦巴依止的上师很少,数量不超过五位,主要是依止阿底峡尊者。

   在尚未修心、容易见上师过失而退失信心时,善知识种敦巴的轨理较为善妙.依止的上师以少为好,应按那样行持。

6、请说明华严九心各自的体相。九心归纳成哪四类?P206-217

答:九心,即:如孝子心、如金刚心、如大地心、如铁围山心、如仆使心、如除秽人心、如乘心、如犬心、如舟船心。此九种心又可摄为四者,即如孝子心、如金刚心、如大地心、荷负担已应如何行。

如孝子心:舍弃自己的自由、将行为的权力都交给上师、随上师安排的善心,就是如孝子心。

如金刚心:任谁也无法破离弟子对上师亲爱之情而能坚固的善心,即如金刚心。

如大地心:荷负上师一切事业重担的善心,是如大地心荷负上师一切事业重担,没有任何懈怠、疲倦之心。

如铁围山心:就是生起任何苦恼都无法动摇的善心。依止上师时,任何违缘都无法动摇的善心.

如仆使心:即仆人虽然做一切低贱污秽之事,也没有任何犹豫和羞耻,而能以平常心去做的善心。也就是承事上师时,不管事情是否体面,都不分别而照办的善心

如除秽人心:即普通清洁工毫无傲慢的心态。即断除了一切慢及过慢,在上师面前自处卑下的善心。

如乘心:即大卡车装载沉重的货物,虽然路途难行,却没有丝毫疲倦之心。

即上师交付的重任,即便再困难也能欢喜受持的善心。

如犬心:即虽受上师毁骂,但对上师没有丝毫忿恨的善心。弟子应如良犬般,无论上师如何打骂也都欢喜承受,视为加持。

如舟船心:即摆渡船来来

一、舍弃自己自在,随善知识意愿而行

依师的第一步是修习“如孝子心”。这又需要殷重地在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上修起。如果以前没有舍弃自己的自在,唯随善知识的心意而转,那现在就把不孝之心转为如孝子心,在实际行为上要有所体现,这才是修“如孝子心”。

二、对善知识的亲爱之情如金刚般坚固

应当对照自己的心态而改正。比如以前心情好时,会说生生世世依止师长;而心情不好时,就认为师长不关心我、不重视我,还是早早离开为好。这就是不具有如金刚般的亲师之心。学习了这一段依师意乐之后,应当改正情义无常的心。

三、如大地般荷负上师的一切事业担

在经过反省之后,会发现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与大地心相去甚远。比如,当师长要你担负某项责任时,内心会设法逃避、摆脱;或者做了某些事务之后,就心生懈怠。这是“如草尖心”,稍有负荷便不能承受。如果有这样的缺点,就要努力改正,使自己变成贤善的弟子。

四、荷负师长事业重担之后如何修心

这也要求一一反省自身。做到的方面,应当修欢喜,策励自己进步。没做到的方面,应当积资净障,发愿早日能做到。

总体上说,对上述依师意乐的九种心,应当内心观想,之后遵照实行

7、从正反两方面诠说信心是一切功德之本。

答:正面:对于所化相续中生起圆满道的证德来说,信心极其重要,因为证德最初生起、中间安住、最后增长,都要依赖信心。特别从缘于上师的敬信来说,要在相续中产生道的证德,对上师的信心至关重要。因为,一切证德的生起依赖上师加持,而上师加持要融入相续,又须依赖信心。对修学密宗而言,信心上等是上等根器,信心中等是中等根器,信心下等是下等根器。对净土宗行人来说,信心是往生净土最关键的正因。[282]

反面:将上师视为凡夫,是导致修行不生功德的主要原因。历代祖师都说,若视上师为凡夫,就像榨沙取油一样,不会获得任何加持和悉地。因此,应当尽量观清净心。

宝炬陀罗尼经》说:信心是一切修行的前导,犹如母亲,出生、守护、增长一切功德。信心能遣除疑惑,度脱生老病死四种瀑流。信心犹如妙乐城,安住在信心中,身心安乐。信心无有浊秽,能令心水清净。信心能使心远离傲慢,是生发恭敬的根本。信心是最胜妙的宝藏和双足。信心又如妙手,是摄持万善的根本。《十法经》又说:由何法出生导师佛呢?信心即是能行到佛地的最胜车乘,因此具慧者应当依随信心而行。不具信心者,不生诸白法,如同种子被火烧焦,岂能生长青色苗芽?

以上是从正反面诠说信心是一切功德之本。

8、为什么要观师为佛?是否所有的善知识都是真正的佛陀?既然对师长修习信心极为重要,那怎样于师长修习信心呢?P251-252

答:如果有观师为佛的心,他的善根就会常常生长,此人将速疾成佛而利益一切世间。”诸大乘经中也说应对上师生起大师之想,小乘毗奈耶中也有应对亲教师和羯磨阿阇黎作佛想的教诫。

是否所有的善知识都是真正的佛陀:不是。但是我们都观师为佛。因为观师为佛的意义是:若了知是佛,则对佛不会生起寻求过失之心,而会生起思念功德之心。对于上师,特别应舍弃一切寻察过失之心,而修习观察功德之心。为了避免寻求过失,而引发思念功德之心,应当观师为佛。

必须观师为佛的其它理由: 佛为了调伏众生而无勤示现千百亿化身,善知识即是佛的化身,因此须观师为佛。《普贤上师言教》说:“上师是三世诸佛之本体。上师的身为僧众、语为妙法、意为佛陀,总集三宝;又身为上师、语为本尊、意为空行,总集三根本;又身为化身、语为报身、意为法身,总集三身;上师是过去诸佛之化身,未来诸佛之源泉,现在诸佛之补处。”

此外,以信心观修上师时,应观上师为佛,并且思惟上师的恩德超胜诸佛,这样念修具有极殊胜的功德。从获得加持的角度索甲仁波切说:“要想得到上师教法的全部加持转化力量,你就必须尝试开启自己最大的恭敬心。只有当你把上师当作佛时,象佛一般的教法才能够从上师的智慧心来到你身心。如果你不能视上师就是佛,而只是把他看作普通人,那么完美的加持就永远不会出现,即使是最伟大的教法,你也无法接受。”

因为由依止佛陀,能使你诸善增长、不善

既然对师长修习信心极为重要,那怎样于师长修习信心呢: 随念善知识的深恩,是为了发起恭敬、尊重之心。《十法经》说:

当我在漫漫长夜中,奔走于生死旷野时,是谁以慈悲的双眼将我寻觅?是我敬爱的善知识!

当我在漆黑长夜中,被愚痴覆盖而陷入沉沉迷梦时,是谁将我从梦中唤醒?是我敬爱的善知识!

当我沉溺在三有苦海中苦苦挣扎时,是谁如船师般救拔我?是我敬爱的善知识!

当我误入恶道业际颠倒时,是谁为我指示安稳的善道?是我敬爱的善知识!

当我被紧紧系缚在三有的牢狱中,是谁为我解开系缚、让我重返自由?是我敬爱的善知识!

当我在长夜中为烦恼病所折磨,是谁如医王般为我疗治?是我敬爱的善知识!

当我被贪嗔的烈火不断焚烧时,是谁化作清凉云雨息灭我的热恼?是我敬爱的善知识!

应当这样时常感念善知识的恩德。

应当如此反复忆念上师的恩德.念恩的方法,即:心前作意善知识的形象,口中读诵此等文句,内心应专注地忆念文义,这是修习念恩。不断忆念善知识的恩德,待忆念真切时,自然会如善财童子因感恩而痛哭

9、善知识将我们引入非理或者令作违背三律仪之事时,应当如何处理?P262-263

答:《毗奈耶经》对此回答说:“如果上师宣说非法(比如,上师说:可以喝酒,不必诵戒、安居,非时吃饭没有关系等),就应当遮止。”《宝云经》也说:“对于善法应随顺而行,对不善法应不随顺。”因此,对于上师所说非理之事或与三乘戒律相违之事,弟子不应行持。虽然对于上师所说的非理之事可以不做,但也不能因为这些道理,就对上师不恭敬、轻视、指责而毁谤等。应如《事师五十颂》所说:“如果依理不能行持,应向上师启白不能做的理由。”即应委婉辞谢,不随顺非理之事。

10、依本论请概略说出亲近善知识的利益及不依善知识的过患。P265-267

答:亲近善知识的利益:近诸佛位,诸佛欢喜,终不缺离大善知识,不堕恶趣,恶业烦恼悉不能胜。终不违越菩萨所行,于菩萨行具正念故,功德资粮渐渐增长。悉能成办现前、究竟一切利义。承事师故,意乐、加行悉获善业,作自他利,资粮圆满。

不依善知识的过患:如果已经拜为善知识而不如法依止,今生将遭遇疾病、非人的损恼,来世将堕入恶趣,经历无数时劫,感受无量痛苦。如果不如法依止上师,则功德未生者不会产生、已生者也将退失。毁谤善知识者,不会获得悉地P271-274

11、《涅槃经》菩萨怖畏恶友超过醉象等的原因是什么?P276

答:《涅槃经》云:“如诸菩萨怖畏恶友,非醉象等,此唯坏身,前者俱坏善及净心。”《涅槃经》说:诸菩萨对恶友的怖畏程度,不是对醉象的怖畏可比。因为醉象只能毁坏肉身,而恶友不仅毁坏肉身,还会毁坏善根和清净心。又说彼二:一唯坏肉身,一兼坏法身;一者不能掷诸恶趣,一定能掷。经中又比较二者的过患:一者只毁坏肉身,另一者同时毁坏法身;一者能把人踩死,却不能把人抛入恶趣,另一者定能把人抛入恶趣。因此,恶友的过患远远超过醉象。

12、什么是恶知识?自己不作恶业,为什么不能亲近恶人?P277

答:恶知识:所谓恶知识,就是亲近他之后,会使自己性罪和遮罪的恶行,已有的不能损减、没有的反而出生、增长

自己不作恶业,为什么不能亲近恶人:如果亲近恶友,即使自己不造恶,也会被怀疑是造恶者,人们会说:此人亲近恶友,必定不是好人。于是自己的恶名也会增长。如果亲近了不应亲近的恶友,就会由于他的过失而使自己染上过失,就像把一支毒箭放入箭囊,其它无毒的箭也会被染上剧毒一样。

13学习了“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识”这一科后对自己以后在佛法的学修上有什么启发?(仅供学习时参考,不作考试要求)

答:既然道的根本是依止,若欲修道必先寻觅善知识,而今具德善知识难寻,故只好退而求其次,最下等善知识亦可依止。当反复思维依止功过,忏悔过去未依之过,防护未来不依之心,努力使自己成为闻法之器,发愿获得最上善知识。一旦确定依止,就要如法依止,观师如佛,千万不能反而因此生起无量罪业。

1、两种证道的助缘:能生道之顺缘是积集资粮_及除逆缘的是净治业障。修习七支以治身心,摄尽集资净障诸扼要处。七支分别是1礼敬支;2供养支;3悔罪支;4随喜支;5劝请转法轮支;6请住世支;7回向支。P87-90

2、六加行按次第分别是_1洒扫住处且安布身语意像;2须无谄供且端正陈设;3以如法威仪安住且归依发心;4明观资粮田;5资粮田前修七支供;6供曼陀罗而祈祷。P77

3、座间应学习引发止观正因的四种资粮是密护根门、正知而行、饮食知量、精勤修习悎寤瑜伽,于眠息时应如何行持。P138

4、正知所行之事有 五种行动业 五种受用业 二种。P143

5、悎寤瑜伽的修后指睡眠。睡眠的时间是中夜分。P165

6、睡眠的四种意乐分别是光明想、正念、正知、起想。P168

7、“破除于此修轨邪执分别者”一科中“此修轨”,是指观察修。P180

1、有上供:P94有上供即世间供养,其供具为世间人天各种庄严供具,因于其上尚有更胜之供养,故为有上供。

2、随喜 :P104 “随”是随念,“喜”即修喜。“随喜”,就是随自心忆念别人的功德而修习欢喜,随念功德和修习欢喜二者缺一不可。

3、奢摩他:P138梵语,华译为“止”,一般指止息一切杂念,即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灭一切散乱烦恼。

4、毘缽舍那:P138梵语,华译为“观”,即由安住奢摩他时,思择真实义。以大乘不共禅观而言,止即法性寂然;观谓寂而常照。止如明镜止水,观如明镜止水影现万象,故止与观,实为一体不二,如云:“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观;止观不二,境智冥一。”

5、异生:P185“异生”:凡夫之异名,凡夫轮回六道,受种种别异之果报;又凡夫种种变异而生邪见造恶,故称异生。

6、五盖:P164即盖覆之义,烦恼别名,因烦恼能盖覆心性,令善法不生。“五盖”即贪欲盖、嗔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

7、如所有性:P195即一切染净法中所有真如。

8、尽所有性:P195即诸杂染清净法中所有一切品别边际。

1、谓善洒扫所住处所,庄严安布身语意像。由无谄诳求诸供具,端正陈设。次如《声闻地》中所说:“从昏睡盖,净治心时,须为经行。除此从余贪欲等盖,净治心时,应于床座或小座等,结跏趺坐。”故于安乐卧具,端正其身,结跏趺坐,或半跏趺,随宜威仪。既安住已,归依发心,决定令与相续和合。

解释:“善”是对洒扫之要求;“庄严”是对安布身语意所依之要求;“安布”即安放、布置;“身语意像”即身所依之佛像,语所依之经典,意所依之佛塔。即学人应随学金洲大师传记中之事迹,善加洒扫自己所住处所,庄严安布佛像、佛经与佛塔。

动机无谄诳,即供养动机纯正,非以恶心或狡诈炫耀之心,亦非曲意迎合或隐瞒事实真相迷惑他人。供品来源清净,即供品非以欺骗、邪命等非法手段获取,未被染污。端正陈设,即所供的香花灯烛等须要摆设整齐。

《声闻地》中所言:“净治五盖中之昏睡盖时,须来回经行。此外,净治其余贪欲盖等盖障时,当于床座或小座等上结跏趺坐。”故应于安乐舒适的卧具上,端正自身,随适合自己之威仪,结跏趺坐或半跏趺坐。如是安住后,须归依发心,决定令法与自相续和合。

2、此复若随任遇所缘即使修者,则于所欲如是次第、修习尔许善所缘境,定不随转,反于如欲善所缘境堪任安住,成大障碍。若从最初令成恶习,则终生善行悉成过失。(结合自所见闻谈谈实际修学体会。仅供学习时参考,不作考试要求)

解释:初入修行时,若任遇何种所缘即便随意修持,则对自己所欲的善所缘境按此等次第、修习尔许之量,决定难以随转,反而对堪能安住自己所欲的善所缘境形成大障碍。若从最初便养成随意杂乱而修之陋习,则一生善行皆成过失。

体会:譬如:练习写字,如果首先按笔法练习楷书,练好之后再练其它字体,就很容易善巧变通。如果起初没有依照笔法次第如量地练习,随见任何字体就去练两下,最后一旦养成坏习惯就很难再扭转,即使一生苦练,也无法练就一手好字。因此,从一开始就不杂乱而修,非常重要。

3、如何防护,其中有二:守护根者,谓根境合起六识后,意识便于六可爱境、六非爱境发生贪嗔,应当励力从彼诸境护令不生。即以六根而防护者,若于何境由瞻视等能起烦恼,即于此境不纵诸根而正止息。(请说出守护诸根与以六根防护的差别)P140-141

解释:防护之法有二:一、守护诸根,即根境和合生起六识之后,第六意识便对六种悦意境生起贪心,或对六种不悦意境生起嗔心,故当努力依对治力,从诸境中守护诸根,不令烦恼生起。二、以六根而防护,即若于某尘境由眼见等能生起烦恼,最初即不放纵诸根与境和合,而令烦恼不起。譬如,观看不清净的影片将引生贪欲,最初即应禁止眼根观看,如是可令贪欲不起。

“守护诸根”,是六根缘六尘即将或已经引生贪嗔时,无间以对治力防护,这是在根境接触之后作防护;“以六根而防护”,是指从一开始就不让六根接触能引生烦恼的境界,而使贪嗔等烦恼无从生起,这是在根境接触之前作防护。对此,传承上师们曾教诫说:“对初学者来说,首先应重视后者,也就是一开始就要守护好根门,不让六根接触不清净的境界。”

4、昼夜二业者,谓于永日及初后夜不应睡眠,此亦显示身语二业。言睡眠者,显示唯是夜间之业,及是意业。P146-147

解释:“昼夜二业”,是指在白天、初夜、后夜不应睡眠,这也显示了昼夜二业是身业和语业。前面所说的睡眠,显示唯一是夜间的业而且是意业。

5、于此十事正知行者,谓随发起若行动业或受用业,即于此业先应住念,不放逸行。由彼二种所摄持故,应以何相而正观察,如何方便而正观察,即以是相、如是方便观察正知。P147

解释:所谓对于以上十事正知而行,即是随发起行动业或受用业时,首先应于此业安住正念,不放逸而作。由安住正念、不放逸二者所摄持故,应以何种相而观察,及以何种方便而观察,即以如是之相、如是方便而观察正知。

6、若如是行,则现法中不为罪染,没后亦不堕诸恶趣,诸道证德未获得者,即住能得正因资粮。此与密护根门二者,如圣无著引经解释而正录取。若能励力修此二事,则能增长一切善行,非余能等;特能清净尸罗及能速引止观所摄无分别心胜三摩地,故应勤学。(对此请结合自心谈谈学修此二在日常生活中的利益有哪些?仅供学习时参考,不作考试要求)P150

解释:若凡事皆以正知而行,其利益即是:今生之中不会染上罪业,死后亦不会堕落恶趣,道之证功德尚未获得者,由此即安住于能得证德之正因资粮。

此正知而行与密护根门二者,是按无著菩萨《瑜伽师地论》中引经之解释而真实摘录。若能努力修习此二者,则可增长一切善行,非是其他所能等同。特别而言,尤其能令戒律清净,且能速疾引生止观所摄无分别心胜三摩地,故应对此精勤修学。

7、《亲友书》亦云:“应知饮食如医药,无贪嗔痴而近习,非为骄故非慢故,非壮唯为住其身。”P163

解释:《亲友书》亦云:“应当了知饮食如同药物,受用时须要依止无贪无嗔无痴之善心,应作是想:我受用饮食之目的,非为炫耀自己,非为凌驾他人,非为令身体壮大,唯一是为住持此身。”

8、此食睡行若能无罪具义而行,现见能遮众多无义虚耗寿数故,如圣者无著引经,如所抉择而为解说。如是唯除正修时中所有不共修法之外,加行、正行、完结、中间诸应行者,从此乃至毘缽舍那,所修一切所缘行相,皆如是行。

解释:对于以上所说的饮食、睡眠等行为,如果能够不染罪业并且具有实义而行持,现量见到能够遮止许多无意义空耗生命的行为,所以这里依照圣者无著引用经典所抉择的意义来作解说。

如是,除了正修当中所有不共的修法之外,其余加行、正行、完结和未修中间所应行持的内容,从此处的亲近善知识开始直到毗钵舍那之间,所修的一切所缘行相,都应按照上文所说来行持。

9、“破除此中邪妄分别”一科中的全部原文P179-219。

1、悔罪支中,从罪之因、事、自性三者解释罪。忏悔的方法和作用是什么?

答:因--即贪嗔痴。事--即身等三事。身之事即杀、盗、淫,语之事即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之事即贪、嗔、邪见。自性--即我所作诸恶业。我所作分三:亲自作、教他作、于他所作发随喜心。*忏悔之方法:应由思惟罪业过患,而对所造罪业先起追悔心,然后谨防三门不再造作,如是以至诚心忏除。忏悔之作用:能令所作罪业不复增长,诸未来者可截断其相续,不再造作;反之,若不忏悔,已造罪业将不断增长,且易再犯。

2、依七支如理作意的条件是什么?在“资粮田”前供“曼陀罗”祈祷的内容是什么?P117-123

答:条件:1“如是了解此诸文义”,就是对《行愿品》颂文的意义,首先应以闻思断除疑惑,并且熟解文义,因为只有对文义非常熟悉,才能依文起观,以心缘文字而现出总相。2“意不余散,具如文中所说而行”,这是说明七支的修法,即观修时应当一心专注,心不向其它地方散乱,完全按照《行愿品》的文义观修。

祈祷的内容1灭除一切道的违品颠倒心;2发起一切证道的无颠倒心;3寂灭一切障缘。

3、什么是修?修的必要是什么?如何善加护持修行之相?P127-129

答:1所谓“修”,就是让自己的心数数安住于某一个善所缘境,并且护持修习这个所缘境的行相。

   2必要:从无始至今,自己都是被心支配、被心牵着走,心则不受自己的意愿支配,反而随着烦恼等障碍动转,由此发起一切罪恶。现在这个“修”,就是让心随着自己自在而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安住于善所缘境。这就是“修”的必要。

3思惟决定、誓修决定与正修决定。杂乱修行具有很大的过患,因此,对于所修诸所缘境的数量与次第,首先必须通过思惟决定下来;决定之后,应当发起猛利的誓愿,之后,就应具足正念正知而真实修习,按照所决定的数量与次第,没有增加或减少,全部如次第、如量地修习。

4、请说明亲近善知识的正行修法该如何修?P131-132

答:首先应当思惟依止善知识的胜利——能快速成佛等,而且要思惟不如理亲近的过患——能引发今生来世各种大苦恼等。其次,应多发起防护之心,即绝不蓄藏分别上师过失的心,并且应随自己所知道的,具体思惟上师戒、定、慧、多闻等各种功德,乃至自己的心还没有生起具有清净状态的信心时,应当这样持续修习。复次,应按上文《华严经》等所说的那样,思惟上师对自己已经作的和将来作的恩德,乃至没有发起至诚的恭敬心时,应当不断地修习。

5、请谈谈初修为何不宜每次修时过长?待稍固时修时如何调整?修时不疲倦的窍决是什么?及依此窍决可现前何等利益?P133-134

1刚开始修行的阶段,如果修的时间过长,心就容易随着掉举、昏沉而转。这样一旦养成习惯,就很难纠正,因此最开始修的方式,就是每次入座修的时间应短,次数宜多。西藏修行者当中流行一种说法:还有修法的兴趣时,就要立刻停止,这样下次入座修时,内心就会想趣入。如果不这样的话,恐怕一见到座位时就会想呕吐。

2等到修习稍得稳固时,每次修的时间就可以逐渐延长。

3所以,“消化能力尚弱”的初学者,应以“少食多餐”为妙,如果“暴饮狂食”,一次就会让人见到食物便想呕吐。莲花生大师说:“初修禅座时宜短,座数应多如水滴,屋檐滴水短时持,如是久修定有益。”

4修习任何所缘行相时,内心都要保持不紧不松的平衡状态,既不能太急,也不应太过松缓,应当远离过急和过缓这两种加行的过失。这样就能使障碍减少,疲倦、昏沉等现象也会消失。

6、为什么座间所行须成正修的助缘?什么是以三合而引导?P135-137

答:如果正修时非常用功,但在下座之后没有修的这段时间里,对于前面入座时所修的行相所缘,不能依靠正知正念护持,而任其放逸散乱,那么所生的功德就非常微少。因此在下座未修中间,应当阅读明显宣说所修之法的经论,并且在心中数数忆念执持。每座中间还应从多方面修集能产生功德顺缘的资粮,也应从多方面净治自己相续中所有的违缘罪障。而且,一切修行的根本,即应按照自己所了知的学处,努力守护以别解脱戒为主的所受律仪。因此,也有在所缘行相净修其心、律仪戒和积集资粮这三种法上,称为“三合”来引导学人的。

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医考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