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介绍下精彩家庭平台演讲口才与公众表达达力培训专家林铁成先生是哪位的呢?

Sina Visitor System||百姓网公众号微信扫码关注百姓网小程序微信扫扫立即体验扫码下载手机客户端免费抢油卡、红包、电影票您正在浏览信息,点击查看更多服务1967年茅台酒,67年茅台酒现在值多少钱??&服务内容:服务范围:所在地:北京上门回收礼品联系人:周先生联系:(北京)联系时,请一定说明在百姓网看到的,谢谢!见面最安全,发现问题请举报其他联系:1967年茅台酒,67年茅台酒现在值多少钱??北京&&回收750毫升800毫升贵州茅台酒价格高,回收;地方国营茅台酒回收;老飞天茅台酒回收;老五星茅台酒回收;老葵花茅台酒回收;375lm礼盒老茅台酒 回收;(拖拉机)一拖四的礼盒茅台酒回收;50lm毫升茅台酒回收;100lm毫升茅台酒回收;125lm毫升茅台酒回收; qq回收200lm毫升茅台酒回收500lm毫升茅台酒回收;750lm茅台酒回收;880lm毫升茅台酒回收; 上门回收1680lm毫升茅台酒回收;2斤茅台酒回收;诚信经营;价格第一;童叟无欺; 保密上门;全国各地-优惠上门回收新茅台1960-...1967年茅台酒,67年茅台酒现在值多少钱??北京&&回收750毫升800毫升贵州茅台酒价格高,回收;地方国营茅台酒回收;老飞天茅台酒回收;老五星茅台酒回收;老葵花茅台酒回收;375lm礼盒老茅台酒 回收;(拖拉机)一拖四的礼盒茅台酒回收;50lm毫升茅台酒回收;100lm毫升茅台酒回收;125lm毫升茅台酒回收; qq回收200lm毫升茅台酒回收500lm毫升茅台酒回收;750lm茅台酒回收;880lm毫升茅台酒回收; 上门回收1680lm毫升茅台酒回收;2斤茅台酒回收;诚信经营;价格第一;童叟无欺; 保密上门;全国各地-优惠上门回收新茅台年代老茅台酒高价求购;外地客户报销往返路费 专业回收烟酒~同行~酒店~及&个人收藏(闲置)烟酒礼品百姓网提醒您:1)接受服务前请仔细核验对方经营资质,勿信夸张宣传和承诺&
2)任何要求预付定金或付款至个人账号的行为,均可能存在诈骗风险,请提高警惕。小贴士:本页信息由用户及第三方发布,真实性、合法性由发布人负责。详情请阅读
信息设置为“搞定了!”状态后,其他用户将无法查看您的联系方式。您确认搞定了这条信息吗?重新发布后可使用“刷新”将发布时间更新为最新时间,并将信息排到第一页。商户推广合作加盟服务支持合作伙伴|&| 沪公网安备16号12&G:94&GM:157
描述:请填写描述手机号:请填写手机号请填写手机号上传图片:打开微信,扫一扫右侧二维码,即可完成绑定 -->绑定后,您可以:1. 立即在手机上收到用户给您的留言2. 使用手机快速完成付费推广的续费动作3. 第一时间了解到百姓网付费推广最新的促销活动,以及享受微信端独特的促销活动4. 更快速地将信息通过微信分享给好友、同事、朋友圈5. 如果您是招聘类目用户,还能够第一时间接收到新简历通知下载APP无需登录实时接受私信提醒,联系更便捷!或点击下方先登录再进入私信联系[转载]今日关注&心理学叙事疗法书籍
怀特和爱普斯顿其代表作《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
<img ALT="叙事疗法实践地图"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www.psychspace.com/space/attachments//17_371692k.thumb.jpg"
TITLE="[转载]今日关注&心理学叙事疗法书籍" />
本书是叙事疗法创始人怀特的经典著作,介绍了叙事疗法的理论、原理以及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的实践应用。书中所有的应用都是作者几十年来咨询经验的总结,对于初学者或者叙事治疗咨询师来说,尤其适合。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
作者:怀特
译者:李明
出版:重庆大学出版社
时间:2011年09月
定价:32.00元
丛书:心理咨询师系列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叙事治疗创始人之一迈克尔·怀特重要代表作品!
作者:(澳大利亚)迈克尔·怀特 (Michael White) 译者:李明 党静雯 曹杏娥
迈克尔·怀特,叙事治疗创始人之一。世界著名心理咨询机构多维奇中心(Dulwich&Centre)共同创办者。怀特在家庭治疗领域中因探索治疗的叙事隐喻而享有盛名。为进一步发展叙事的实务工作,他于2008年1月成立阿德雷德叙事治疗中心(The&Adelaide
Narrative Therapy Centre)。2008年4月他因心脏病过世。他出版的著作包括与大卫·艾普斯顿(David
Epston)合著的《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与艾莉丝·摩根合著的《说故事的魔力:儿童与叙事治疗》。以及过世前出版、总结过去二十多年来治疗探索的大作《叙事疗法实践地图》。
凸显特殊事件的对话
支撑性对话
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
<img ALT="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www.psychspace.com/space/attachments/_361.thumb.jpg"
TITLE="[转载]今日关注&心理学叙事疗法书籍" />
本书(繁体)针对叙事治疗提出多种实例,邀请并鼓励读者以反省的立场,在叙述和重说自己的故事当中,写作与重写自己的经验和关系。
书中针对叙事治疗提出了多种实例,邀请并鼓励读者以反省的立场,在叙述和重说自己的故事当中,写作与重写自己的经验与关系。在叙事治疗中,信函、文件、证书,变成了我们重新界定自己与问题关系的工具。简单地说,就是,将问题外化、质问,从问题中获得知识与力量。
在哪儿买《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
作 者:麦克·怀特 大卫·艾普斯顿
出版社:心灵工坊 2003-10
定 价:120元
原版链接:
本书以创新的理论为背景,对严重的问题提出殷切、有趣的处理方法。
作者之一麦克·怀特提出的「问题的外化」,在家庭治疗领域中是一项理论与临床的创新。
人和问题一旦清楚地分开,就能观察自己与问题的互动,提出关键问话:是问题对人的影响比较大,还是人对问题的影响比较大?
作者一开始就假设:不论是自己发明或别人代替发明的,人的生活故事如果未能完整地呈现真实的生活经验,就会遭遇问题。于是写作或重写这些人的生活或经验的过程就成为一种治疗,叙事因此扮演了治疗的主角。
麦克·怀特(Michael White)
现任南澳阿德杜维曲中心副主任。杜维曲中心是进行心理治疗与社会活动的中心。怀特最先接受的是社会工作和家庭治疗方面的训练。不满此领域的传统想法和做法,因而发展了新的观念。
在叙事治疗的发展上,怀特是最多产且最有影响力的人,更是许多治疗专业刊物里被讨论的主角,即使到了海外,他的巡回教学亦吸引了大批的读者。2001年,怀特第一次在台北举行「叙事治疗工作坊」。
著作包括《论文集》、《重写生命》、《治疗者的生活叙述》,并和大卫·艾普斯顿合著《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经验、矛盾、叙事和想像》。
大卫·艾普斯顿
现任纽西兰奥克兰家庭治疗中心副主任,在发展叙事治疗的过程中,他早期所接受的人类学训练一直是个很重要的因素,他因此体会到仪式在治疗上的重要性,此外,他也特别重视文化对信仰与假设的影响。叙事治疗开始建立哲学与实际做法时,提出「叙事」这个隐喻的就是他。
本书以创新的理论为背景,对严重的问题提出殷切、有趣的处理方法。
作者之一麦克·怀特提出的「问题的外化」,在家庭治疗领域中是一项理论与临床的创新。
人和问题一旦清楚地分开,就能观察自己与问题的互动,提出关键问话:是问题对人的影响比较大,还是人对问题的影响比较大?
作者一开始就假设:不论是自己发明或别人代替发明的,人的生活故事如果未能完整地呈现真实的生活经验,就会遭遇问题。于是写作或重写这些人的生活或经验的过程就成为一种治疗,叙事因此扮演了治疗的主角。
前言—卡尔·汤姆
书之诞生〈原序〉—麦克·怀特
持续成长的疗法〈代序〉—吴熙绢
故事,知识和权力
文本类比与治疗
做为主流知识与权力单位的主流叙述
不同的故事与文化上可利用的论述
口说传统与文字传统的区别
问题的外化
相关影响力的问话
界定要外化的问题
独特的结果
人与问题关系的修正
最后一些想法
故事治疗法
逻辑科学模式与叙事模式的区别
特殊场合的信
反对性文件
授予自我证书
象征与叙事--现象学心理治疗
<img ALT="象征与叙事--现象学心理治疗"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www.psychspace.com/space/attachments/_081.thumb.jpg"
TITLE="[转载]今日关注&心理学叙事疗法书籍" />
《象征与叙事:现象学心理治疗》针对叙事与象征的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理论,从现象学、存在主义、诠释学、后结构主义(如拉康的精神分析)等理论思潮的分析入手,期望提出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论争的一些焦点问题。&
在哪儿买《象征与叙事--现象学心理治疗》.....
作 者:尤娜、杨广学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丛 书:心理治疗新思潮丛书
定 价:25.8元
本丛书是对当前国际范围内心理治疗与咨询领域最前沿的学术思潮进行探究的专著系列。作者是从事专业学术研究与临床实践的中青年学者,他们以开阔的视野和翔实的资料,准确而深入地梳理西方当代心理治疗的发展趋势,澄清学术流派和研究主题的内在关联,并针对中国的迫切需要做出了有的放矢的讨论和评价,展现了以现象学
- - 诠释学为基本思路推进心理治疗专业建设的广阔前景。
一、现象学的心理学研究
二、象征、叙事及其研究
三、象征、叙事与诠释学
第一章& 现象学的心理学
一、现象学及其特征
二、现象学的心理学
三、现象学与心理治疗
四、话语和叙事在治疗中的地位
第二章& 语言相对论及其超越
一、语言相对论
二、言说的多重维度
三、景观世界与文化差异的超越
二、弗洛姆的象征观
三、象征态度
四、接受象征
五、象征的体验
六、象征作用与心理治疗
第五章& 叙事与心理治疗
一、什么是叙事
二、叙事结构
三、叙事与关系世界
四、话语和叙事
五、叙事存在
六、叙事心理治疗
第六章& 故事式自我:一个基本隐喻
三、言说的真实性
四、由“外”到“内”的自我
五、叙事心理学中的自我
六、叙事:自我建构的整合性隐喻
第七章& 叙事与身体自我
儿童青少年叙事治疗
<img ALT="儿童青少年叙事治疗"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www.psychspace.com/space/attachments/_551.thumb.jpg"
TITLE="[转载]今日关注&心理学叙事疗法书籍" />
叙事治疗是当今风行于欧美的一种家庭治疗的流派。本书对叙事治疗的理论架构作了清晰的介绍,并且具体呈现了临床工作中各种生动的案例,以此展示如何运用叙事治疗的方法来帮助家庭和青少年解决他们所遭遇的种种问题和困扰。本书可以作为家庭治疗、社会工作和心理学等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以帮助广大社会工作者学习和掌握叙事治疗的方法,对于广大的家长和青少年朋友。阅读本书同样也有助于提高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在哪儿买《儿童青少年叙事治疗》.....
作 者:(美)克莱格·史密斯,大卫·奈仑德著,朱眉华,吴播 译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丛 书:家庭治疗经典译丛
定 价:38元
原版链接:
第一章 导言——叙事治疗和传统治疗和比较
第二章 “我是一只熊”——寻找新的发现
第三章 “抓小鱼”——运用故事、戏剧和表演形式对幼儿进行治疗
第四章 叙事治疗和家庭支持——为婴幼儿家庭进行治疗时重视母亲的心声
第五章 罗列事件
第六章 怜悯我们吧!——绝望中的声音
第七章 终点:暴躁车站——从暴躁车上下来
第八章 用心倾听——帮助青少年摆脱性侵害阴影的方法
第九章 从被迫接受到合作——激发能力的故事
第十章 与孩子的合作式交谈——乡村衣服和城市衣服
第十一章 多动症——一个粗劣的概念及其治疗
第十二章 从“漠然”到“关爱”——挑战母亲与青少年的谈话
第十三章 记忆的再思考——重新找回迷失的自我
第十四章 政治抵抗的声音
第十五章 性、毒品和后现代主义治疗——一个青少年说出了她的心声
第十六章 重新看待问题身份——对滥用药物的青少年所取得的小小胜利
第十七章 学校里的故事
用故事打开心扉 隐喻治疗案例示范
<img ALT="用故事打开心扉 隐喻治疗案例示范"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www.psychspace.com/space/attachments//17_0315jj4.thumb.jpg"
TITLE="[转载]今日关注&心理学叙事疗法书籍" />
隐喻治疗是国外心理治疗临床中广泛使用的有效方法,当前国内此类专业书籍很少,非常有必要将国外的权威作品在国内广大应用心理学人员中推介,并将故事心理干预技术推广于公众的生活实践。该书反映了当前国外运用故事进行隐喻治疗的最新成果,是一部具有较深理论与很强实用价值的作品,非常适合于从事心理治疗和应用心理学专业人员、学生和教师等,也适合从事助人工作者如教育学、管理学、医学、家庭和语言学人员等。
用故事打开心扉 隐喻治疗案例示范
作者:G.W.Burns波恩斯 刘新民
出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10
规格:大16开
ISBN:4 & R·14723
对象:医务工作者/医学院校师生/大众
丛书:心理学精品译丛
原书:Healing with Stories: your casebook collection for using
therapeutic&metaphors》, Wiley 出版
更为难得的是,本书兼具科普作品和文学鉴赏的魅力,能使广大公众解决普遍存在的情绪、行为、健康和人际沟通等问题,从而获得释疑解惑、放松身心和启迪人生的效果。原著乔治·彭斯是国际知名的临床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师培训专家。主要内容:&#9312;隐喻与治疗;&#9313;如何改善情绪;&#9314;如何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9315;如何改变行为方式;&#9316;如何提高健康水平;&#9317;如何培养生活技能。&4.特色:本书汇集了隐喻故事治疗领域最杰出的若干专业人士的成果,包括考虑周全、风格幽默和富有同情心的案例,深入浅出地阐释了隐喻故事在问题解决、赋予能量和自我动力激发上的作用。兼有理论研究、临床应用、科学普及和文学鉴赏等多重特色。
儿童叙事治疗
<img ALT="儿童叙事治疗"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www.psychspace.com/space/attachments/_331.thumb.jpg"
TITLE="[转载]今日关注&心理学叙事疗法书籍" />
这是一本出色的叙事治疗方式编年史,书中记录了如何运用叙事方式解决儿童及其家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儿童如何战胜严重问题。在这些作者的笔下,“叙事”激发出儿童自身的创造性解决方式,并将其置于关注的焦点,而成人们(包括家长、治疗师和广大的读者)则被儿童的承诺和聪明才智深深吸引。本书是关于儿童的,但是其中渴望摆脱情感痛苦和不适的奇思妙想同样也适用于许多成年病患。本书及案例中的儿童很有可能成为当代心理疗法的指南与顾问。
全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基本原理、观念及实践,说明在对儿童与其家人进行叙事治疗时,如何运用游戏式对话,其中还穿插着小图画与大段的案例故事;第二部分说明每位作者的特殊偏好:詹妮喜欢在充满美术材料、玩具屋、玩偶、沙盘和袖珍人物架的游戏室里和所治疗的家庭见面;她开发的游戏治疗与艺术表达方式应用在各种语言或非语言的交流中,这些方法有助于儿童的表达,并增加了在叙事治疗中实行游戏式交流的可能性;第三部分提供了五个拓展案例,并邀请读者融入特殊的叙事治疗对话之中。
在哪儿买《儿童叙事治疗》.....
作 者:(美)弗里曼,罗勃维兹,(新西兰)艾普斯顿 著,田文惠 译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定 价:39.00元
詹妮弗·弗里曼和迪安·罗勃维兹是加利福尼亚伯克利的婚姻、家庭和儿童治疗师。詹妮的著作和报告集中于游戏的叙事和表达艺术与家庭治疗的整合上。大卫·艾普斯顿是新西兰奥克兰家庭治疗中心的领导人之一。他与澳大利亚阿德雷德的迈克尔·怀特一起研究并最先提出叙事治疗方式,并撰写了《叙事治疗的力量》(Narrative
Means to Therapeutic
Ends)一书。詹妮弗、大卫和迪安均为加利福尼亚奥瑞达约翰·肯尼迪大学职业心理学研究院的教师。
第I部分& 游戏式交流
 1 家庭治疗中的游戏式交流
 2 抛开问题,认识儿童
 3 希望的故事
 4 父母在家庭治疗中的角色
 5 削弱情节,加强对抗策略
 6 通过信件建立叙事
 7 新闻发布
第&#8545;部分& 游戏的形式与意义
 8 美学治疗与文学价值
 9 无照的协同治疗师
 10 怪异能力
 11 家庭政治运作
 12 自己的想象
第&#8546;部分& 游戏治疗的案例故事
 13 “夜班守卫”战胜恐惧——乔纳森的故事
 14 “有勇气的男孩很棒!”——托尼的故事
 15 “现在我自己开灯了!”——詹森的故事
 16 软硬兼施与“痒”谈判——索菲亚的故事
 17 不完美的人生更自由——特里的故事
解释性交往行动主义:个人经历的叙事倾听与理解
<img ALT="解释性交往行动主义:个人经历的叙事倾听与理解"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www.psychspace.com/space/attachments/_431.thumb.jpg"
TITLE="[转载]今日关注&心理学叙事疗法书籍" />
  本书适用于那些打算用解释性方法进行研究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及想了解解释性方法,或愿意采用解释性方法进行学位论文写作的研究生们。
  解释:一种为理解奠定基础的行为。它可以是情感的、认知的,也可以是虚假的、审美的。解释按类型可以分为:浅度的、深度的、当事人的、旁观者的、分析性的、独白性的、对话式的、复调式的、情景描述型的、关系交往型的。
  心灵发现:个人遭遇问题并显露性格特征的时刻,这一时刻常常表明个人生活的转折点,它包括四种类型:重大的心灵发现、启示性的微小心灵发现、积累顿悟式的心灵发现、事后醒悟型的心灵发现。
  解释性交往行动主义:发表观点,以揭示并传达各种问题符号交往行动的意义,倾向于使用一种不受任何前在概念影响的话语模式,其所赖以形成的基础乃是从生活经历(叙事)中提取的生一手概念。
在哪儿买《解释性交往行动主义:个人经历的叙事倾听与理解(第2版)——万卷方法》.....
作 者:(美)诺曼·K·邓金 著,周勇 译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4-7
定 价:15元
诺曼·K·邓金,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教授,传播学、社会学及人文学科领域的资深研究员,已出版过许多专著,包括《解读种族:好莱坞与种族暴力电影》、《解释性民族志:21世纪的民族志实践》、《电视社会:偷窥的目光——后现代社会的形象》、《好莱坞——枪接着一枪》、《康复的酗酒者》、《酗酒者的自我》。由于在符号交往中行动行动领域的学术贡献,他1988年获得查尔斯·库利奖,1997年获得乔治·赫伯特·米德奖。
1 第七时刻的解释标准
 何时使用解释性的方法
 研究者与社会世界
 第七时刻的解释标准
 表演民族志
 表演转向
 里德洛奇、蒙大拿:经历与表演
 表演蒙大拿
2 解释性的观点
 表演种族记忆
 个人传记
 解释性方法的发展
 为了解释而敞开世界
 主体的经验与心灵发现
 什么是解释性交往行动主义
 解释与科学
 历史、权力、情感与知识
 解释的标准
 议事日程
3 搜寻生平经历
 叙事时刻
 自我、叙事与神圣之地
 解释传记
4 解释过程
 通往解释的步骤
 评价解释材料
5 解释的场景定位
 时间、历史与场景描绘
 学习语言及其意义
 作为新成员的研究者与求知主体
6 深度描述
 双重危机
 作为表演性写作的深度描述
 作为记载的深度描述
 作为记载的浅度描述
 深度描述的类型
 优秀的与糟糕的深度描述
 描述、记载与解释
7 进行解释
 解释与理解的重要性
 解释范例
 解释做些什么
 解释的类型与范例
 表演与再现解释
8 结论:解释性交往行动主义
 人生经历
 阅读与写作解释
 虚构与解释
 后现代时期的解释性交往行动主义
叙事心理治疗导论
<img ALT="叙事心理治疗导论"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www.psychspace.com/space/attachments/_261.thumb.jpg"
TITLE="[转载]今日关注&心理学叙事疗法书籍" />
  本书对最近20年叙事研究和叙事心理治疗的发展趋势和主要思想作了系统的梳理和全面的评析。讨论了心理治疗领域的“叙事”新思潮,利用许多成功的叙事心理治疗案例说明了叙事心理治疗的理念、叙事心理治疗的一般过程及特征,还涉及了心理治疗的价值评判。本书不仅说明了为什么叙事心理治疗和咨询会对人的心理状态的改变有更好的帮助,还反思了这种治疗取向在理论上存在的困境、存在的理论和实践的各种问题及可能的出路。
在哪儿买《叙事心理治疗导论》.....
作 者:李明 杨广学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6
定 价:28.8元
第一章 走进叙事治疗时代
   一、心理治疗的三个时代
   二、本书的研究范围与运用
   三、小结
第二章 叙事心理治疗的理念和主题
   一、叙事心理治疗的基本理念
   二、叙事心理治疗的主题
第三章 叙事心理治疗的实践技术
   一、例外性事件
   二、解构
   三、丰富新故事
   四、见证
   五、仪式和庆祝
   六、通信和文档记录
   七、合作评估
   八、反电团体
第四章 叙事心理治疗的元理论问题
   一、叙事心理治疗的理论定位
   二、叙事心理治疗的伦理问题
   三、诊断的问题
   四、叙事心理治疗的条件
   五、叙事心理治疗的原则
第五章 从叙事治疗到生活叙事
   一、体验与表达
   二、生活叙事
   三、生活诗性叙事心理治疗
   四、叙事治疗的超越和回归
   五、小结
第六章 本真的言说与文化的创新
   一、叙事的深度
   二、当事人与他们的叙事
   三、创造生活的本真叙事:不...
叙事心理学
<img ALT="叙事心理学"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www.psychspace.com/space/attachments/_541.thumb.jpg"
TITLE="[转载]今日关注&心理学叙事疗法书籍" />
  本书心理学新进展丛书之一,作者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探讨了叙事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和渊源,阐述了叙事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介绍了叙事心理学在心理治疗等到领域的应用研究,还讨论了叙事心理学的贡献、学界的批评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本书结构清晰,观点明确,资料翔实,文字流畅。相信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可以开阔眼界,了解心理学的新动态、新方向,增进知识,奠定心理学创新的理论基础。
  叙事心理学提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生活故事。故事本身反映了个体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人格与自我也是在述说生活故事的过程中得以存在的。当我们想要告诉别人自己的内心感受时,我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当我们想要了解他人的内心感受时,我们倾听他人的故事。如果你要了角一个人,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了解他的人生故事。人生在故事中展开,人性在故事中表征。
在哪儿买《叙事心理学/心理学新进展丛书》.....
作 者:马一波,钟华 著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年12月
定 价:19元
第一章 叙事心理学的兴起
 一、心理学的两种文化
 二、后现代心理学思潮
 三、叙事心理学的研究
第二章 叙事心理学诞生的故事
 一、角色理论
 二、对想象与社会认同的研究
 三、叙事心理学的诞生
第三章 从实体自我到叙事自我
 一、传统心理学的实体自我
 二、社会建构论的自我
 三、叙事自我
 四、三种自我之能动性比较
第四章 故事与人格:人格叙事理论
 一、情感与故事:汤姆金斯的剧本理论
 二、认同与故事:麦克亚当斯的同一性人生故事模型理论
 三、对话与故事:赫曼斯的对话自我理论
 四、过程与故事:胡克的人格六焦点模型理论
 五、音乐和故事:格里格的音乐人生
第五章 叙事的研究传统
 一、主题分析
 二、生活史研究
 三、解释学
 四、心理传记
第六章 叙事研究法
 一、叙事研究的基本特征
 二、访谈
 三、对访谈资料的分析
 四、撰写研究报告
第七章 叙事分析法
 一、整体-内容分析
 二、整体-形式分析
 三、部分-内容分析
 四、部分-形式分析
第八章 叙事心理治疗
 一、什么是叙事治疗
 二、叙事治疗的过程与技术
 三、叙事治疗的心理体验
 四、叙事治疗师的督导
第九章 生活体验与叙事
 一、生活的时间取向
 二、艾滋病患者的时间取向
 三、生活体验
第十章 叙事心理学的评价
 一、叙事心理学的贡献
 二、批评
 三、回顾与展望
&&&&&&&&&&&&&&&&&
&&&&&&&&&&&&&&&&&&&&
叙事疗法工作坊学习记录(林铁成)
&&&&&&&&&&&&&&&&&&&&&&&&&&&&&&&&&&&&&&&&&&&
叙事治疗工作坊学习记录
导师:台湾程子芸(师从中国叙事治疗第一人吴熙娟)
参加时间:-18日
记录时间:日
今天刚结束为期两天两夜的叙事疗法工作坊,趁热打铁回忆一下,也当为以后再次回顾做个备忘录。
1。后现代心理学与现代心理学最大的区别是对人的充分尊重和信任:
(1)传统的心理学通常会对人进行分类定性、贴标签,如诊断某些人有焦虑症、某些人无焦虚症,治疗师与被治疗者等,而后现代心理学对人是一视同仁,也许不用“个案”(这称呼很容易物化,象文件夹或者很多档案中抽出一个),而用“案主”或者说主人,也许不用“问题”,而用“状态”。
(2)传统的心理学通中咨询师通常想扮演专家甚至救世主的身份,认为能给别人帮助,对方无法自己处理“问题”,而后现代心理学相信人是有力量,有能力解决自己问题的,而且也只有他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心理咨询师的任务就是帮他找到力量,自己去解决“问题”,而非直接替他解决“问题”。
2。后现代心理学主要四大流派:合作语言系统、回响理论、焦点解决、叙事治疗。
3。与其说叙事是一种疗法、技术,倒不说是它是一种精神,一种哲学观。
4。不仅要讲叙事,更要活在叙事,真正做到身心合一,言行一致。
5。叙事认为语言不仅能传达信息,更能带来力量。
6。没有受害者一说,只有“生存者”。
7。任何时候都能找到案主积极的一面,哪怕你想当然地认为是负面的内容和事情,如案主说到焦虑有9分,而且是压了自己十几年,此时的反馈不是同情、可怜或其他,而是肯定,“我知道这么大的焦虑和您共同生存了十几年,确实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如果换成是我早就趴下了,我很好奇您是怎么照顾自己到现在的”
8。叙事要学会充分尊重和理解,不预设立场,对任何再简单的事情,都有可能你的认为与对方的认为不一致,而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用想当然去沟通,造成的结果是两个人在对白(自说自话),而不是交流。而不预设立场也不是让自己中立,而是多种偏爱,让自己好奇对方是如何想,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好奇除了自己的理解外还有的其他的哪些可能性。
9。叙事看似平淡无奇,在一两个小时的沟通中,咨询师只有谈话方向性的引导,却没有任何一句观点引导,没有任何一句建议和评价,可是却能在很温柔的、无条件信任、充分理解的对话空间中,让对方找到力量,找到解决的办法,找到看事情的其他面。因此叙事会让对方说故事,但说故事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媒介,重要的是让他重写生命的故事,找到其中的宝贝。让人们有新的故事出来,不只是重复。
10。叙事中让案主发现以前自己不曾发现的内容(包括力量、观点、情绪等),让他对很多的情绪有更全方面更深入的剖析。
11。为什么快乐不是病,而抑郁却是一种病。
12。要理解别人那个时间点的感受。我们无法完全真正地理解对方,但我们可以尽最大努力去达到理解。
13。很多人情绪的产生是源于对问题的自我认同,发生问题是会认为自己也是有问题,如做错事情就认为自己笨,叙事要让人和问题分离,最后达到人是人,问题是问题,人不等于问题,问题也不等于人,好比问题是与自己挨着的一个东西或离开自己的东西,它不是没有把人吞噬掉,类似于妖怪(代表问题)变成人。
14。叙事好比是陪朋友晒被子,看是不是这条该晒了,如果是就拿出来晒,如果不是就再换一条看看。
15。叙事既不是推着对方,也不是拉着对方,而也像和对方散步,步调一致,对方想停下来看看草,你就陪他停下来看看,对方想走,你就跟着一起走,有时候对方也不知道要做什么,那你可以了解下她想不想看木棉花,如果不想那好奇下是不是还要做其他。
16。当对方谈到情绪的时候,可以让他多谈谈情绪。如果是什么让你有这样感觉?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你要活的?
17。与案主的关系是,当一个好主人,邀请客人来家。
18。用对方的语言来承上启下。
19。“问题”的了解不是目的,而是一个工具,让我了解受访者在面对“问题”时难得的地方,即找到宝贝,找到力量。
20。基本功有:欣赏功(包括欣赏自己和他人)、好奇心功、听功、问话功、外化功、解构功。
21。欣赏功:对话方式如“我很谢谢您在有很多感受的时候也能够清楚表达”“能感觉到这里有很多的辛苦和难受”“我很好奇那段时间是什么力量陪着你度过的”修练:任何事情(记住,是任何事情)都尝试着去看到他积极的意义。
22。好奇心功:叙事的好奇心与孩童的好奇心有些不一样,小孩子的好奇心更多是没有自己的判断立场,而叙事治疗师会有自己的立场,只不过不表达出来,否则会影响对方,而是希望看看除了自己的立场以外还有没有更多的可能性。而当对方的观点中带有危险的意图(如我要杀了他)的时候,咨询师需要表达自己的立场(即担心),除此之外,一般不表达或暗示自己的立场。好奇心对话方式如“你觉得那带给你什么”“我很好奇地想了解你所说的门当户对是什么”“能多说一点吗”“我想需要了解更多的细节,这样能有更多的好奇和你反馈,能再多谈谈担心吗?”修练:要做到荣辱不惊,不因为对方谈到“我要死”“我要杀了**”“我是同性恋”“我很容易和初次认识的网友发生关系”等问题吓到,而有很惊讶甚至不可理喻的表情、语言或情绪出现。
23。问话功:邀请人们去丰厚不被听到的特殊意义和故事,进而逐步和较期待的自我认同接近。有两种方式:
(1)收集资料式问话,如用奇迹化问题问出对方的渴望,表达方式如“今天晚上回去睡着了,半夜你睡得正香时,有个仙女在你的床头挥了一下仙女棒,然后奇迹发生了,你希望醒来后是什么样子的?”(2)影响式问话:问话的背后有其哲学观、脉络、思考及动机,希望可以带来影响。
24。外化功:问题是问题,人是人,人没有问题。出现问题可以理解为人需要去面对挑战,人还是有力量的人。
(1)形象化:让对方去想某种情绪(如恐惧)像什么?(记住,不说像什么东西?因为东西二字容易引导别人往物品去想),如果对方想不出来,就提醒他“也许是物品或者人、动物或一种场景或者其他可能”,如果对方还是想不出来或者有阻抗时,则可以换另一种方式,也可以跳到下一步,那就是问“大小/颜色/质地/速度/成长/年龄/时间/变化/什么时候放假”等内容。
(2)拟人化:让自己对自己的情绪(如自己的担心)说话或写信,也可以反过来,扮演成自己的情绪对自己说话或写信。
(3)他人化:如果有朋友也是这样,你会怎么看或怎么跟他说。
(4)抽离:您怎么看“我觉得这是一种事实”这一句
(5)迁移:未来的自己问现在的自己“当您活到80岁时,这个时候的你想对现在的你说什么?”以前的自己问现在的自己“小时候的你来看看现在这么努力的你,会说些什么话?”
25。解构:很多时候我们都被主流文化所捆绑,有时有自己个人需求也是生命中能尝试被接纳的重要内容。通过解构,让我们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26。每个人的声音都要被听到,自己的生命故事,不需要别人认同,每个人的故事都不尽相同,都有独一无二的力量。
27。操作叙事疗法时可以根据情况适时地运用总结性暂停,让对方谈“现在谈到这边你有什么感受”,可以确认一下对方想谈的方向,因为很多时候,谈了一段时间,有很多点可以往下深谈,但不知该朝哪个方向发展,这时可运用总结性暂停了解当事人的意愿或自己根据他的回答综合判断。
28。让问题给人力量,而不是剥夺力量。
29。叙事是能过咨询师与案主的故事陪伴,重写案主的生命故事,让其找到力量,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离开咨询师后,这力量依然存在,而且可能会长越大。一种看似平淡无奇,实则神奇的温柔杀手式疗法。
补充摘录子芸老师的经典对话:
(1)“您说喝酒是为忘记烦恼,目的是为了达到平静,那么是不是理解为您喝酒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方式,最终的目的其实是平静?”(注:在之前对话中提到忘记烦恼时没有立即转到忘记烦恼是否还有其他方式,而是从忘记烦恼再往下解读,目的是寻找积极的内容,因为忘记烦恼相对消极,如果在这个地方转停问其他方式,案主可能说“抽烟也能忘记烦恼”等,那就是让案主从另一个坑跳到另一个坑,就没有真正引到积极面上)
(2)“那以前还有哪些情况发生会让您觉得平静”
(3)哦(好奇心的升调)
(4)听起来,*****对您来说还是蛮重要的。
(5)我能感受到***是您渴望的。
(6)你的这种“被允许”在与男朋友的互动中有没有这种经验。
参考书目:叙事治疗在学校中的应用(心理出版社)、从故事到疗愈:叙事治疗入门(心灵工坊)、说故事的魔力:儿童与叙事治疗(心灵工坊)、叙事治疗:解构并重写生命的故事(张老师文化)、儿童叙事治疗-严重问题的游戏取向(张老师文化)、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心灵工坊)
以上都是台湾书籍、繁体字看得比较累耶,第一二三本比较容易读。
吳熙琄老師老师课程及演讲资料:
&&&&&&&&&&&&
&&&&&&&&&&&&&&&&&&&
最新又潜力无穷的疗法《叙事治疗》序&&&&&&&&
在校订这本书的过程里,心中充满了兴奋和感动。兴奋的是,叙事治疗法终于可以用中文呈现在国人面前,大家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学习,并带着一份不同的世界观,运用此疗法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感动的是张老师文化出版社、张老师中心,有感于台湾的需要,一直努力寻找、引进有用的疗法来滋润谘商辅导界,让大家有更多的资源去帮助更多的人。
  在美国十多年,从做学生、在医院实习、在社区工作,到研究所教书,一直经历着家族与婚姻治疗的活泼发展与成长。心中常想到台湾若没有机会接触这些好东西,会很可惜。从早期的系统疗法理论到近十年热烈发展的后现代疗法理论,亲身经历自己和许多美国家庭婚姻治疗师沉浸在不同理论中的蜕变与转化,更加深我介绍多种疗法给台湾的愿望。系统疗法理论主要包含结构家族治疗、策略家族治疗、原生家族治疗、米兰家族治疗等。后现代疗法理论则包含焦点式治疗、合作语言式治疗、回馈式治疗和叙事疗法。希望将来有机会能一一介绍给台湾想学家族婚姻治疗的人士,也希望台湾能有机会透过不同的刺激,进而创造适合本土的疗法。
  在我教授的家族婚姻治疗研究所入门课时,我总是鼓励学生和不同疗法接触,最后再选择适合自己的个性与风格的学派,最重要的是自我能呈现出来,进而更发挥自我。今年春天我邀请了结构家族大师米纽庆博士在我的班上和大家交流,学生们都开心的不得了,米纽庆博士的临床经验和深度再此感动了学生。
  叙事疗法是家族婚姻治疗新的一支,可说是目前在欧美纽澳非常受欢迎的一个学派。感谢张老师文化出版社能支持翻译这本书,当然这本书并不是唯一的叙事疗法书籍。在国外每一个学派之下,往往还有几个不同的大师在同时发展此一理论,之中有许多的共通性,也有少许的差异性。
叙事疗法主要是澳洲的麦克怀特(Michael White)和纽西兰的大卫艾普斯顿(David
Epston)所发展出来的,在美国、加拿大有不同的分支,这些分支大都是怀特和艾普斯顿的学生。在美国主要有东岸的凯西温加顿(Kathy
Weingarten)、雪丽恩罗斯(Sallyann Roth)、比尔麦得森(Bill Madson)、提恩尼可拉斯(Tim
Nicoles)。西岸的维多利亚迪克森(Victoria Dicherson)和杰弗瑞纪默曼(Jeffrey
Zimmerman),芝加哥附近的吉尔佛瑞德门(Jill Freedman)和金恩康姆斯(Gene
Combs),以及加拿大多伦多的史提芬麦迪根(Stephan Madigan)。
  前几年麦克怀特来波士顿举办二天的工作坊,他正巧之前出了一次脚踏车车祸,挺严重的,还拄着拐杖来美国演讲。大家都好感动他竟然没有取消演讲。当时有三百多人从新英格兰州不同的地方慕名来听他演讲,会场充满一片愉悦、兴奋。结束时大家都带着一份满足和感动离开,感受到麦克乐于和大家分享临床的心得,纵使在他身体不适时。
  之后大卫艾普斯顿也来波士顿办工作坊,我督导的波多黎各学生自愿邀请接受他治疗的一位单亲黑裔妈妈和她12岁左右的儿子,来接受David的现场咨询顾问(live
consultation),大卫用叙事疗法的方式进行顾问,我们学员则坐在另一会议间观看大卫如何访谈,真是活泼生动。事后大卫请我的学生送给这家人“如何驯服脾气”这一本书作为小礼物,以资感谢。
  这里介绍“叙事治疗”(Narrative Therapy)则是由吉尔佛瑞德门(Jill Freedman)和金恩康姆斯(Gene
Combs)联手写的书,他们是一堆非常有创造力的夫妻,最近刚认养一个大陆的小女儿,夫妻俩好开心。他们知道我们计划将这本书翻译成中文,很是兴奋。这本书写得完整而细腻,已被许多西方大学及训练中心当作教科书使用。如果大家喜欢叙事疗法,欢迎大家也去接触别的叙事疗法的著作。
  叙事疗法所以能在欧美纽澳掀起一阵热潮,是因为它的世界观摆脱了将人视为问题,而去看问题对人的影响,以及人可以如何去影响困扰已久的问题。对语言和故事的运用充分发挥了创造性与人本性,此疗法已感动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治疗师和被治疗者。透过这本书的中译,很希望能了解未来在台湾的适用性。
  希望这本书能带给台湾的家庭辅导界一套最新又有无穷潜力的疗法。
吴熙琄,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婚姻与家族治疗博士,一直在美国从事家族治疗和叙事治疗的研究和实践。2005年回台定居,多次举办叙事治疗的演讲及工作坊,在台湾掀起学习叙事治疗的热潮,受到台湾专业人士和心理咨询师的推崇。
<font COLOR="#FF年11月和2007年4月,吴熙琄老师应华夏心理教育中心之邀,两次来到北京,开办叙事治疗工作坊,把叙事疗法带到中国内地。
为期一周的工作坊结束后,熙琄老师特意留出一天,与她的先生一起游览长城和十三陵。对她的采访就安排在了随行途中,我有幸分享了熙琄老师的人生故事。
找到自己最喜欢的东西
熙琄在台湾上的是师范大学,台湾大学里的专业是按分数来划分的,熙琄懵懵懂懂地就被划到地理系去了,但她对地理却兴趣不大。大学期间,她参加了两个社团,“道德重拯合唱团”、“山地服务队”。“山地服务队”是一个帮助原住民的团体,参与这个社团的活动时,她发现自己喜欢跟人直接相关的东西,于是开始旁听心理系的课。犯罪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各种咨询辅导,她听得津津有味,本份里的地理课都不想听了,天天盼着去听咨询。她觉得那符合她的天性,她也喜欢那些老师,每一个都知性、温和,对人性有深刻的洞察力,在台湾业内有很重要的地位。
毕业后去中学教地理,白天做导师,业余时间她参加义务助人工作者的培训,持续了一年,每周的团体辅导里学到不少技巧。对心理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她心里想着“不能一辈子教地理”,于是开始思索怎么改变人生轨道。
在这个踯躅阶段,人生中的另一大主题也适时出现,她遇到了能够相伴一生的人,这人成为她的先生。婚后一年,顺利度过磨合期,两人循着各自的目标,一起出国留学。
1985年到1987年,熙琄在美国度过最辛苦的两年。她开始系统学习自己最喜欢的心理学,但一开始她几乎听不懂英文,把老师讲课都录了音,回家还是听不懂,笔记更无法记,老师找一个同学每个礼拜copy笔记给她,给予了极大的帮助。“那个时候,看书手边就放着字典,边查边看,看一章书要花7、8个小时,”她轻言慢语地说&
着,仿佛现在回首看去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苦事,“也许是因为这样吧,老师觉得我很认真,考试都拿到了A,只有一门拿B+。”
到实习时,英文还是不够好,于是去外国学生中心,那里不很计较英文好坏,一直为英文不好而紧张的熙琄才放松下来。专心地工作,为外国学生服务,做访问,写报告,跟之前学到的理论相结合。那时候熙琄经常熬夜访问,有时到凌晨2、3点。“也不觉得苦,因为喜欢从人身上去学习,”一个外国人要学心理学、学辅导是非常艰辛的,但她却一直没放弃,因为“就是那么爱,做人的工作就是那么好玩”。
在这艰苦的两年里,先生一直都在旁边支持鼓励,最后熙琄拿到辅导心理学硕士学位。走不平顺的路也有好处,熙琄重新认识自己,“觉得自己也蛮能吃苦,蛮有生命力的,还不大容易被击倒。”?
爱上叙事疗法
叙事心理治疗是后现代心理治疗方法,通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形成积极有力的自己观念,让当事人重新定义生活的意义,实现心理成长,也让咨询师对自我角色重新整理反思。叙事疗法的创始人是澳洲的临床心理学家麦克-怀特和新西兰的大卫-爱普斯顿,他们的著作《故事、知识、权利&#8213;&#8213;叙事治疗的力量》1990年引进到北美。正在爱荷华州立大学攻读婚姻与家族治疗博士的熙琄在91、92年时接触到了这种疗法,感觉很特别,?“当时觉得它是通过一些很不一样的问话来帮助人”。
爱荷华州立心理学会邀请麦克-怀特来讲座,熙琄听了后觉得跟自己的理念很接近,心里很喜欢,很震撼,觉得这种疗法里的语言特别精致。
念完博士,熙琄在医院里实习,接触到了各种个案,体会到了对生命的尊重,体会到跟人交流时语言讲究的必要性,“有一句话说的好:人不是问题,人和问题的关系才是问题,要通过一系列语言和问话才能找到问题解决之道”,而在这个过程中,个案的知识比咨询师的知识更重要。
从一开始就不太喜欢诊断和分析的熙琄,却喜欢听别人讲故事,这种骨子里的感性气质让她在心理咨询中一直暗暗倾向后现代学派。
1993年毕业后熙琄在波士顿工作,希望在叙事这条路上多下工夫,当时,只要有好老师,她就去参加工作坊。有几年,她曾到其他州去工作,但“911事件”过后,受到很大的影响,终于回到波士顿,跟先生厮守。“医院,非赢利的服务孩子的学校,兼职,全职,做实务,做督导,服务机构的主管,那时经历了很多形态的服务工作,”熙琄回忆,“一直在体会什么叫困难,用什么方法去处理自己的困难和个案的困难”。
人生历练多了,熙琄觉得叙事治疗是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从1998年开始,台湾的机构开始邀请熙琄回台做叙述训练,每年一次,熙琄用一个月时间在台湾做工作坊,传播叙事治疗的种子。随着口碑相传,这种回台的活动在2003年后密集起来,增加到每年回台两次,每次持续两个月。那时,熙琄和先生已经在美国生活了将近20年。
“回台湾玩吧”
2005年,先生带回一个消息,台湾物理界的人找他回台湾。他问她愿不愿意回。
熙琄心里那时大概是起了波澜的吧,脑子里一时间大概涌起了好多念头和画面,家人,老父,中文的世界,也许还有当年离开时那个年轻女子的形象,要回去了么?
结婚多年,也许是因为一直没有孩子,夫妻俩还保持着年轻的心,喜欢生活里有变化。最初的沉吟过后,两人并没有过多地权衡和商讨,相互说一句“在美国玩得差不多了,人到中年叶落归根,回台湾玩吧!”
与先生携手回到台湾后,熙琄老师做督导,做家族治疗和叙事训练,在台湾掀起学习叙事治疗的热潮。熙琄老师写下归国感言:“这次回来,也许是个五年十年的缘份,我最大的愿望是能帮助治疗师整合所学并深化后现代理论哲学于实际治疗中;更关怀弱势并做到高度同理心的细致疗程;解构权威与病理的迷思,培养合作尊重之真诚态度;身心灵融合以带动助人者与求助者的整体疗愈;完成个人成长,发掘生命韧力于任何看似无望的情境。”
叙事疗法对语言很讲究,熙琄老师认为语言的表达会影响心情。在台湾做咨询的咨询师,常常会遇到很多原住民和一些越南的移民。他们有自己的语言,熙琄老师会建议先让他们讲自己的语言,然后再翻译。“我觉得这样子比较人性化。因为说自己熟悉的语言,才能表达真正内心的思想,”?熙琄老师说,“身体和脑子的连接,是很宝贵的。”
在美国时,熙琄老师每年抽时间回台湾,回台湾后,熙琄老师又每年抽时间去美国,在剑桥医院的婚姻与家庭临床中心做督导和顾问。熙琄老师笑说,“每年能回去讲几个礼拜英文也蛮快乐的。”
婚姻家庭专家的幸福生活
很遗憾没有听过熙琄老师讲课,但听很多学员谈起她时,眼神里都有笑意,语气里都是欣羡,熙琄老师在他们心目中,是一个特别幸福的女人,这种幸福,通过她柔和优雅的举止透露出来,通过她娓娓道来的故事传达出来,在工作坊,她聆听学员们的故事,也讲述自己的故事,学员们不仅亲近了她,也熟悉了她的家人,上海的妹妹,台湾的老父亲,还有一直形影相伴的先生。
熙琄老师介绍她的先生,“他比较传统,但也蛮讲道理的。”
“比如我抱怨,都上班,为什么我要洗厕所。这些他自己可能想不到,但我说出来,他想一想,也会认同,那好嘛,大家一人一次好了。还有啊,为什么我做饭,然后又是我洗碗,先生也会体谅说‘那我来洗’。但是婆婆来的时候他不洗,老人家会心疼。”
先生是学物理的,却也欣赏太太所爱的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已可把熙琄老师一些惯常用语“活学活用”。熙琄老师妹妹的孩子曾为成绩不好而困扰,先生跟熙琄说,“你跟他说,‘失败也是宝贵的,你下次千万不要考过60分哦,不然就失去宝贵的失败经验了’。”她讲述时,他在旁偷笑。
台湾老父却一直不知道熙琄在做什么,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心理咨询”这个东西。直到有一次,家里因装修房子,与邻居起了龃龉,熙琄老师运用“专业绝学”沟通交涉,“摆平”了一桩差点闹上法庭的纠纷后,吴爸爸才模糊意识到女儿学的东西还挺厉害呢!
谈到吴爸爸,熙琄老师还讲了一件有意思的事件。父亲渐老,其他的儿女受中国传统的教育影响,表达感情时严厉多于温情,在美国生活20年的熙琄却总想直接地表达出对老父的爱&#8213;&#8213;她想亲爸爸一下。这个念头酝酿了很多天,一直也不得实行,搞的她自己每天也焦躁不安。某天,她终于受不了,问自己“有那么难吗?”,她决定当天吃过晚饭就行动。吃过饭,大家正在闲聊,熙琄突然“发难”,凑过去亲了爸爸一口,吴爸爸吓了一跳,差点摔一跤。
“之后呢。”
“之后,我就经常会亲爸爸一下。他也慢慢习惯了。”
大陆讲学之旅
2006年11月,华夏心理教育中心邀请熙琄老师来北京开办叙事治疗初中级工作坊。这是熙琄老师平生第一次来到祖国大陆,第一次来到首都北京。她说觉得中国好大,北京好大,站在这样有千年历史的土地上,觉得很感动,也很想说感谢。
2007年的4月,熙琄老师再次应邀前来,在开设工作坊的同时,也商定了今后更广泛深入的合作,将国外和台湾先进的咨询理念和咨询方法带到大陆,帮助国内的心理咨询师不断成长,为推动中国心理咨询业的发展共同努力。
参加工作坊的学员来自各地,有的要乘坐20多个小时的火车,熙琄老师说受到了很大的震动,“这么多热爱这个事业的人,不怕辛苦,从四面八方聚集起来,让我感到了一种很强大的力量。”
这次行程特意留出一天,圆熙琄老师爬长城的愿。她80岁的老父亲年轻时来过大陆,周游过很多地方,但没有登过长城,“如果爸爸知道我登上了长城,一定会很开心的。”
早晨出发时,熙琄老师就很兴奋,一直在问有关长城的各种事情,还说要在长城上给父亲打电话,又担心没信号。
熙琄老师身着样式简单的黑色棉服,牛仔裤,短发清爽,面容柔和。眉目俊朗的先生伴在她的身边,穿着中式对襟衫,两种颜色拼搭的牛仔裤,星星白的半长发束成时髦的小辫子,不像是研究物理的,倒像艺术家。
爬长城时,两人牵着手四处远眺,不停地发出“Wow!Wow!”的感叹,交换彼此不算丰富的中国历史知识。长城风大,先生为熙琄老师整理帽子,熙琄老师替先生把围巾围好。在一个僻静处,熙琄老师盘膝静坐,说要感受一下古长城的气场,先生护在她身边,并不打扰,只在她睁开眼睛,絮絮述说打坐感受时,轻轻颌首倾听,听完摸摸她的头表示了解和鼓励。
爬上好汉坡,我提醒熙琄老师打电话,她看见电话有信号,像孩子似地雀跃开心。猎猎风声里,听见她跟远在海峡那边的老父说:“爸爸,你猜我现在站在哪里&#8213;&#8213;我爬上了八达岭长城哦!这里好壮观!”
吴熙琄资历简介:
????美国哈佛大学教学剑桥医院「婚姻与家族临床中心」顾问与督导?(2003至今)
????美国剑桥家族训练中心董事?(Family Institute of Cambridge) (2004?至今)
????美国婚姻与家族协会认可督导执照
????美国婚姻与家族协会临床会员?(1993?至今)
????美国麻州婚姻与家族治疗师之州立执照?(1993至今)
曾任数所大学家族与婚姻治疗研究所兼任教授
康州圣约瑟大学(99-2005)
????康州州立大学(2005)
????麻州专业心理学院(2004-05)
????麻州波士顿州立大学?(1998-99)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精彩公众号 开拓视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