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博汇科技骗子平台 大家注意 我被骗了 100多万 公司 名字:济源市西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跑过历史画轴——记西博汇之3.7三坊七巷漫跑活动
我的图书馆
跑过历史画轴——记西博汇之3.7三坊七巷漫跑活动
福州三坊七巷是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是中国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是福州的一张名片,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要。自晋唐形成起,这里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从这青瓦、白墙、朱门之内不知走出了多少仁人志士,尤其是在清代至民国,他们成群列队从这里走向了中国近代史的舞台,走向辉煌。对于这些历史人物,比邻三坊七巷而居的我们实际上并不是了解得很全面、真切;就是三坊七巷的坊巷,我们大部分人也没有完整的走过。总想着要找个时间,用跑步的方式来好好丈量三坊七巷,体会它所承载的历史底蕴、家国情怀,致敬们所居住着的这座历史古城。&&& 热爱跑步的人,总是喜欢为每次的活动找到一个恰如其分的理由。因为谐音的缘故,丈量三坊七巷活动就选定在3月7日,由于是工作日,为了不影响上班,大家商定从清晨5:50集合开跑。&& &三月的福州连绵细雨,清晨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也格外的阴冷,整座城市还在鼾睡之中,西博汇的小伙伴就已经离开温暖的被窝,身着群服热情洋溢的集结在省博物院的林则徐雕像前,也许因为这里是西博汇的发源地的原因吧,我们对林公有着特别深切的敬畏之情。我们仿佛听到林公开口说话了:“诸位年轻人,你们快开跑吧,三坊七巷在等着你们,我的许多家眷、好友都在那儿,他们都在巷子口等着你们呢,记得也到我家祠堂看看。”顺着林公眺望的方向,我们在晨曦的宁静中用脚步扣响了每一尺坊巷的地砖,领略着缓缓展开的历史文化。&杨桥巷:同一个宅子演绎出不同的人生&&& 穿过通湖路北段,我们来到了杨桥路。这条昔日的杨桥小巷虽已被拓宽成福州市区的主干道,但是它的灵动、豪情、精髓都还在。因为,这里走出了两位才女——冰心和林微因、两位兄弟——林长民和林觉民。&&&&&&&&我们跑过冰心老人的家门口,想起了她笔下的《我的故乡》:“我们这所房子,有好几个院子……几乎所有的厅堂和客室、书房的柱子的墙壁上都贴着或挂着书画……”她的文字让世人认识了这座屋子、认识了三坊七巷。&&& 目光穿过院墙,我们仿佛看到,在这座宅子的厅堂,有一位风华绝世的女子正在聚精会神的伏案设计着些什么,顺着她的笔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草图跃然纸上,她正是福州才女林徽因。细看她那紧锁的双眉,或是在思索设计方式,或是在思念着某一个人……&&& 忽的一间房屋的光亮吸引了我们。我们仿佛看到年轻时的林长民(林徽因的父亲),他正在起草题为《外交警报敬告国人》的文章,将一战后“巴黎和会”的内幕告知国人。一文既出,举国震惊,两日后“五四”运动爆发了。&&& 此刻,我们似乎听到一间房里传来了彻骨哀动,这是陈意映腆着大肚子抽泣着在灯下看她丈夫林觉民(广州黄花岗烈士)写给她的《与妻书》:“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当永别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的确,在陈意映看到此书时,林觉民已与其他71名烈士长眠广州黄花岗。我们只能通过林觉民当年参与应试时写下刚劲有力的“少年不望万户侯”几个字来揣测他的大志向,只能通过《与妻书》这样中国最著名的“情书”来揣测他对妻儿的不舍。&& &紧闭的门内有着太多的故事,我们不忍再打扰,于是快步离去。&& 郎官巷:一少一老燃着了晚清思想解放的烽火台&&& 我们进入三坊七巷的中轴线南后街,没跑几步左端便到了三坊七巷中最短的巷子郎官巷(只有100多米,但据说在当年它是七条巷中最长的一条),我们仿佛看到一少一老携手从幽静古朴的巷子深处向我们走来。&&& &&&&年少之人便是“戊戌六君子”之一林旭。林旭家境贫寒,但是才智过人,被坊间称为“神童”。他16岁那年遇到了人生中的贵人沈瑜庆(晚清重臣沈葆桢四子),沈因偶然看过林旭的文章,就将女儿沈鹊应许配给他,并将其带在身边随任读书,林旭的一生也因而改变。后来,林旭来到京城,进入政治中心,深得光绪皇帝赏识,他将手中本来用来写诗作词的笔墨连同一腔鲜血,毫无保留的投身于“维新变法”。就这样,23岁的他因为变法而死,临刑前他仰天长啸“君子死,正义尽”。也因为他的死,让我们看到他与沈鹊应凄美的爱情故事,这位大家闺秀难得地向世人展示了她的才情:“伊何人,我何人,只凭六礼传成,惹得今朝烦恼;生不见,死不见,但愿三生有幸,再结来世姻缘。”而后,沈鹊应因林旭殉情。&&& 年老的那位比林旭长21岁,他就是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人”的严复。年少时的严复喜读书又家境贫寒,于是他选择了不要学费的马尾船政学堂,成为首届学堂学员。他并没有像他的同学们一样成为海军将领去海上浴血奋战,而是在甲午海战后开始以笔作战。日后,他发表了一系列的政论文章,篇篇激愤而犀利。他把眼光投向了国家的制度,提倡西学、提倡变革,并以《天演论》等西方资产阶段思想的译著为薪矩,引取西方进化的天火,唤醒国人的忧患意识和自强精神,被尊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家。&&& &&&&林、严二人颇有交集,不仅是因为家在同一条巷子,还因为在“维新变法”期间,林旭等人向光绪推荐了严复,严复还洋洋洒洒写下了《上皇帝万言书》,只是还未等到呈给光绪皇帝,“戊戌六君子”就已经慷慨就义了,严复曾在《哭林晚翠》一诗中表达了他对林旭的悼念及感慨。有人说严复命不该绝,否则那思想解放的烽火台又由谁来延续呢?&塔巷:给三坊七巷带来了几个世纪的“文运兴盛”我们正低头缅怀着先人,不觉已经出了巷尾来到了八一七路,没几步就进入了塔巷的巷尾,边跑边四下寻觅“镇巷之宝”——塔,可是一直没有得到答案,觉得巷名有些名不符实,我们带着这样的疑惑一直跑到巷口,才终于在坊门之上看见了半爿小塔。关于塔巷的由来还有着悠久的历史。塔巷的旧名叫修文巷,因为“开闽王”王审知的一个部属在此处建造了一座木塔,称育王塔,主‘文运兴盛’。于是,宋朝改巷名为兴文巷、文兴巷,这座育王塔在南宋时被毁了。因为巷里有过育王塔,所以到了清代被称“塔巷”,并在巷内砌造半爿小塔,直到解放后那小塔才被移至巷口的坊门之上。王审知入主福州后十分重视福州的城市建设,他尊崇“牢地养民”的理念,在福州建造了“罗城”。他仿照长安、洛阳等地经验,对“罗城”进行了整体规划,南面以安泰河为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区成为坊、巷之始,也就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斗转星移、一晃千年。王审知作为三坊七巷最早的设计师,我们猜想他一定非常欣慰和自豪,因为三坊七巷成为了当代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因为坊巷之内的文运世代兴盛、经久不衰。&& 我们回头又看了看那牌坊上的小塔,仿佛明白了三坊七巷文化的来源。&衣锦坊:真正能做到衣锦还乡的又有几人?离开塔巷,我们来到了三坊七巷中轴线右端的第一条坊——衣锦坊。&&&&这巷子得名于宋朝的陆蕴、陆藻兄弟二人。他们早年各自奔波宦海,多年没有聚首,于是告老了相约在此购置房产,颇有衣锦还乡之意。但是自古以来,真正能做到衣锦还乡的又有几人?我们似乎听到了坊内曾任伪满洲国总理大臣郑孝胥的声声叹息。他早年也曾是进步青年,与林旭一同被光绪帝召见,积极为变法出谋献策,可惜历史的阴风邪火将他刮进了历史的阴影之中,他为了帮助溥仪“复兴大清祖业”竟然把希望寄托在日本人手中,结果非但没帮上忙,反而把自己断送了,成为遭人唾骂的丑角。非旦没能衣锦还乡,还辱没了宗族声名。然而,抛开历史,郑家乃世代宦族,诗礼传家,四代浩浩荡荡还出过十个举人、五个进士;郑孝胥还是很有才能的,被为誉为“晚清诗坛第一人”,字、画也均有很深造诣。我们继续往里跑,路过欧阳宾家。这位生意人真是不简单,他能从社会最底层、白手起家、步步跋涉、小心翼翼拼得这份家业,定是精明能干、胆识过人、运势亨通、勤俭持家。欧阳宾还给他的子孙后代定下了家规:“此宅只许住、不许租、更不许卖。”在欧阳宾临死时还执意给14个儿子一一指定居住的房间。他的后人记住了他的话,所以欧阳家在三坊七巷中是保存的最为完好的。&&&&相比之下,小人物、小百姓的幸福其实很简单,不求衣锦还乡,只求家和万事兴。我们仿佛看到坊内岁月尘封沉寂多时的水榭戏台又焕发出它的英姿神韵,一群亲朋好友正围坐在花厅园林,正在此欢聚品茗、听曲看戏!&黄巷:用“黄”姓命名或是对儒者最大的肯定&&&&&从衣锦坊折返回南后街中轴线,我们又进入了与其相对的黄巷,一位黄姓跑友自豪的说:“这条巷子是用我的姓氏命名,看来我祖上的福分不小啊!”&&& 据乾隆年间《福州府志》载:“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陈、黄、郑、詹、邱、何、胡是也。”可三坊七巷里却只有“黄巷”,我们很是好奇。据说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进入福州经过巷内文学家黄璞家门口,对手下说:“此儒者,灭烛弗焚。”就这样,“双黄交臂,文武相安”成为一段美谈。我想相安无事,主要不是因为黄巢、黄璞同宗同族,而是因为黄巢深知“逢儒则辱,师必覆”的道理,这也是对儒者的极大尊敬。再后来,黄璞的房子又倒腾了好几手,陈寿祺、梁章钜都曾居住于此。梁章钜在此处建了一座别致的小楼,小楼建好之时,有人建议叫“梁楼”。他捻了捻胡须笑道:“不,叫‘黄楼’。”他的这一举动也为黄巷打了更加深刻的儒者标签,就这样“小黄楼”成了当时一道风景,梁章钜的老师陈寿祺仰慕于此也搬来同住,一起共享这稀缺的资源。就在梁章钜准备为此安享晚年时,万万没有想到道光皇帝想起他了,一道圣旨对他委以重任。可惜他在“黄楼”里没有享受几天就外出公干去了。作为林则徐的师兄兼好友,他极力配合林公抗击英军,并且第一个向朝廷提出“以收复香港为首务”。只是他这一去在也没有回来过,“黄楼”也就渐渐荒置冷落了。&&& 我们再向巷尾跑去,不一会就到了郭柏荫的家。他家被人称作“文曲星的窝”——五子登科——郭析荫5个兄弟全部高中,其中以郭柏荫最为出色。在郭柏荫68岁高龄之时向朝廷请辞告老返乡就住在这里继续发挥余热,为福州做了不少实事。我们一行人跑出黄巷,还一路感慨郭家真乃大儒也。&&&& 安民巷:老百姓的最大期许就是国泰民安不一会我们来到了安民巷,此处还与之前说的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有关。黄巢带领大军进入三坊七巷之后,见居民们对他们都敬而远之、紧闭家门、足不出户,于是他下令严明军纪,不得扰民,同时差人到巷子口张贴告示,安抚民心。“安民巷”由此得名。&&& 福州的老百姓是善良的,领情的。这张“安民告示”和之前他对待儒者的态度,让这位“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来百花杀”的“杀人魔王”黄巢,在福州留下了出奇的好口碑。福州当年张贴“安民告示”的巷子就是眼前的安民巷。&&& 我们跑进巷子深处,挂在“安民巷53号”门墙上“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旧址”的几个大字印入眼帘,把我们拉进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进行了第二次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我国南方8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陆军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开赴前线抗击日本侵略者。1938年2月至1939年5月,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就驻在此,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办事处官兵们穿着灰色军装,挂着“抗敌”臂章在此忙碌的身影。他们组织重建福建共产党组织、开展抗日宣传教育、输送青年武装上前线、保护抗属和红属、创办进步刊物、教唱革命歌曲等一系列抗日救亡工作。办事处又提出成立“民先”组织,团结更多的进步青年开展抗日救亡工作。跑出安民巷。我想在当年那个特殊的年代,福州的老百姓又是有血性、有报负的。因为有新四军的官兵镇守在此,让他们坚定中国军民抗日必胜的信念;因为在总人数只有10300余人的新四军中,福建籍的子弟兵就占了一半以上。文儒坊:“文儒”二字注定此坊是众星云集&&&&不觉来到了文儒坊,我们不禁放缓了脚步来慢慢品读它的与众不同。文儒坊的出众在于它保留下来纪念金榜题名的御赐牌匾是三坊七巷中最多的,一大批文儒是出自于此,多得让我们无法一一详具,只能略举一二。最有名望的当属陈承裘陈氏家族了,陈氏家族世代簪缨、官运亨通,家中第一位进士可追溯到明年嘉靖年间,他的爷爷便是闽剧《陈若霖斩皇子》中的主人公陈若霖。到了陈承裘之时虽有所不济,但他做了一件足以光宗耀祖的事,他悉心培养的六个儿子皆登科第,或许当年高挂正门大厅上的“六子科甲”御赐牌匾便是对他最大的安抚和回报了。陈承裘的六个儿子中最有出息的当属长子陈宝琛。在文学成就上,《中国近代文学史》给予“独步诗坛”40年的高度评价。在仕途之上,他因敢言敢谏、不惧权贵,收获了“枢廷四谏官之一”的美誉;也是因为敢言敢荐、触犯圣威,被以“荐人失察”为由断崖式连降五级,郁闷的他回乡“丁忧”了20年;到了他花甲之年却又多了个“末代帝师”的头衔,可即使是他肝胆涂地倾尽所能,这份差使干得并不那么称心如意,正如他的诗中所说的那“不须远溯乾嘉盛,说着同光已恍然”;在他临退休之际还做了一件错事,就是把自己的同乡郑孝胥引荐入宫,不由卷入了是非之中。&&&&坊间还有一位才华横溢诗人,他便是“同光体”诗派的代表人物陈衍。陈衍的《石贵遗诗话》旁征博引、洋洋洒洒、风靡一时。他曾自豪地说:“海内诗人寄之集,已阅过者殆满间一屋。”足见他在当时诗坛的威望。他还是一个感爱感恨的快意诗人,当年他的挚友郑孝胥出任伪满洲国总理,他立马与其绝交;当年袁世凯称帝,有人将他列入“硕学通儒之首”,他愤而告老还乡。他的还乡对于福建而言是一件幸事,他后来主持编纂《福建通志》,呕心沥血,历时五年,600余卷,约1000万字,至今仍是福建省志中最完备的一部。文儒坊的出众还在于此坊走出了数位守疆卫国、叱咤风云的赤血男儿。年代最久远的就是明代抗倭名将张经,他曾在处理广西少数民族矛盾中发挥重要作用,稳定了广西局势,官拜兵部尚书;更在浙江一带大破倭寇,被称为“军兴以来战功第一”,但因他为人正直、不怕权势,得罪了当时奸臣严嵩,张经抗倭胜利之时确成了他被斩于马下之日,他没能告老回到这悠悠老巷,实在令人唏嘘。他死后“京师震惊,罢市者累日”,史称“冤同武穆”。在张经故居斜对面的便是清代名将甘国宝的宅子,他戎马一生、屡立战功,尤其在任台湾总兵期间,使“兵安其伍、民安其业”,巩固了清廷对台湾的统治,深受百姓爱戴,让朝廷和百姓都十分满意。,乾隆皇帝御赐“福”字匾褒奖其功,台湾百姓为其建祠设祀,他的传奇一生也被一再搬上舞台,经久不衰、代代相传。距离甘国家老宅不远处还有一幢宅子格外醒目。这里是林则徐生母陈氏的故居,中国海军将领陈季良也是从这里向大海的。我们的思绪来到了1937年9月江阴的海面上,陈季良率部抱着决死的信念,破釜沉舟、浴血博杀,顽强阻击了日军两个月零一天,彻底粉碎了日本计划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念。江阴海战是抗战前期罕见的以少抗多且战损基本持平的战役,当时的德国顾问也不禁感慨:“中国军人如此无畏,中国必胜。”中国的确胜了,只是陈季良将军在此役中身受重伤,再也没能回到老宅看看他亲自设计建造的六角“怡亭”。&宫巷:几栋深宅大院之间弥漫着温馨的亲情我们来到了宫巷。之所以叫宫巷,是因为这里曾经有一座道观紫极宫,据说当时的香火是相当旺。当年客居福州的郁达夫笔下的宫巷也说道:“毗连的大宅,都是钟鸣鼎食之家……两旁进士匾额,多如市上招牌,大约也是风水好的缘故。”林则徐的二儿子和三个女婿的家都安在了宫巷,他们在此落脚生根、繁衍生息。因为他们共同的先人,因为他们后代之间盘根错节的姻亲关系,使得这个家族亲情联系得更加紧密。翻看林家的家谱,我们发现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他们的子孙后代“近亲成婚”现象非常严重,但是居然没有发现低能弱智之辈,这用当今科学实在无法解释。所以有人笑言:“宫巷的风水、香火似乎都被林则徐一个家族给独占了。”今天我们且先说说林公两位女婿的家族史。林公的大女婿刘齐衔,当年与其兄长刘齐衢同榜中进士,“一胞双进士”成为当年坊巷的一段佳话,他的孙子辈更是把刘家推向巅峰,他的孙辈几乎全部漂洋过海到外国留学,特殊的求学经历给刘氏家族的血液中注入了许多新知识、新思维、新理念。他们以祖上留下的资本为基础,留学归国后陆续进军电气、电话、电铁、煤矿、钱庄等诸多行业,刘家用电灯渐渐把福州城给照亮了,也让银子像潮水般涌入宫巷刘家,他们成为了福州的首富,福州人民送了个“电光刘”绰号给刘家。这个“电光刘”成为首富后并没有为富不仁,并没有只想着自己家,而是倾其所有造福百姓。他们办企业让老百姓享受到现代工业的成果;他们兴办教育让老百姓接受了新知识;他们支持抗日,其中有两位刘家子弟为之献出宝贵的生命。正如一位刘家子弟所说的“吾之生命,当有所偿而付诸国家耳。”林公的二女婿沈葆桢,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这个官衔仅次于直隶总督,但沈葆桢却是一位丝毫没有官瘾的高官。早年在江西巡抚任上时,他就以“丁忧”为由请求在籍终制,当时正值福建船政大臣空缺,他的好友左宗棠曾“三顾茅庐”也不为所动,最后朝廷降旨“不准固辞”,他才不得不走马上任。他为官一生,做了不少实事,可谓忧国忧民、鞠躬尽瘁。他作为福建船政创始人,在这个被誉为“近代中国工业与海军人才摇篮”的地方,先后建造出40艘商、兵船舰,培养了一批造船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熟悉西方的海军军官,为建设和巩固海防作出突出贡献;在任台湾最高行政长官一年多时间里,对保卫台湾、建设台湾、发展台湾起到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四年多时间里,他兢兢业业、积极作为,积极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整顿盐务、救灾赈灾,让他颇得民心,就在他弥留之际,让儿子草拟遗疏说到的仍是“铁甲船不可不办,倭人万不可轻视。”&&& 吉庇巷:状元府见证了福州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离开官巷,我们来到了三坊七巷最南端的巷子吉庇巷,它与光禄坊相连,在唐代这里是罗城的正南门,门外的护城河安泰河畔素有“秦淮风月”的美誉。民国初这条坊巷被扩建为马路,据说路面是用当年南门古城墙拆下的石块铺设而成。&&& 吉庇巷曾经有许多名字,原名魁辅坊,又称为魁辅里,宋代以后又有“橘皮巷”、“急避巷”等名,最后衍变为“吉庇巷”,寓意里巷人家平安祈福之心愿。&&&&巷名的不断演变,与宋代一位状元郑性之有关。他在朝为官30年,官至丞相,为南宋朝廷做出不少贡献;辞官后又回到吉庇巷居住了18年,为福州做了一些好事,曾主持修缮了闽安镇的迥龙桥,至今风雨不动。里人为纪念他,在吉庇巷修了一座“耆德魁辅坊”,宋理宗皇帝还为他的故居“清风堂”题写了“拱极楼”匾额。明弘治《八闽通志》记载:郑性之尝登进士第一人,时呼其巷为“及第”,后因其音相近,转为“急避”;明嘉靖间,里人恶其名,改为“吉庇”,沿用至今。&&&&在吉庇巷60号还有一处建筑叫作谢家祠,也叫状元第。这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革命纪念意义,是福州学生反帝、反封建的历史见证。谢家祠始建于明代,系龙岩适中谢姓人氏在福州购地所建,除了供奉先贤与祖先外,主要用于家族子弟读书住宿。1919年北京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福州青年学生迅速响应声援,在谢家祠成立了“福建学生联合会”,组织全省进步青年罢课,上街示威游行。时任联合会会长谢翔高就居住在谢家祠,他反帝爱国信念坚定,不畏反动军阀和亲日奸商,不断组织学生游行示威抵制日货,成了军阀卖国者的眼中钉,最终被反动军阀暗害在谢家祠大门附近,时年22岁。他的离去没有停止福州学生运动的脚步,学联会相续开办了《学术周刊》和“新民剧社”,把福州反帝爱国运动推向高潮。这里也是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宣传革命思想的地方,他曾在此创办了阅报社,组织进步人士学习《苏报》、《警示钟》、《天书》、《天讨》等书刊,开启民智。&光禄坊:福州兴盛了千百年的文脉就起源于此我们来到了与吉庇巷相对的光禄坊,据说坊内有处刻有“光禄吟台”的摩崖石刻。都说三坊七巷不缺摩肩接踵的人群,但会到“光禄吟台”一探风雅的一定是有心之人。今天我们这群有心人,就是来探个究竟的。在历史上,“光禄吟台”一直是个热闹的地方。相传宋朝名宦程师孟以光禄卿身份出任福州郡守时,常到附近的玉尺山游览吟诗,并在一处巨石上题写“光禄吟台”,此处成为福州历代名士显宦、才子佳人雅聚吟咏、切磋文才场所,现仍存有宋至民国一些文人雅士的摩崖题刻10余处,光禄坊也因此得名。宋朝末年起陆续有学者儒生在玉尺山附近建造民居,不知不觉此处形成了一个读书人的圈子,孕育出了福州千年不衰的文脉。清朝嘉庆年间学者叶敬昌在此处居住,并把宅子起名为“玉尺山房”,后来山房历经沧桑、几易其主,主人多为当时闽中著名文学家或学者,这点也暗合了闽中文学史的时代特征。我们所熟知的同光体闽派诗风就诞生于此,当时的山房主人是沈葆桢的两个外甥李宗言、李宗祎,他们志趣相近,热衷藏书与赋诗。说到二李藏书之多,可谓是积书连楹、浩如烟海。这一点当时的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林纾可以为证。林纾少时家贫,但喜读书,曾以“读书则生,不则入棺”为座右铭,当年他频繁出入李府就为借书,几年间在此借阅的书籍多达三四万卷之多,这对他的才情培养产生了深远影响。后来他以文言文翻译了近两百部外国小说,成为中国介绍西方文学的先驱及译界之王,留下“译才并世数严林”的佳话。说到二李爱诗之深,可谓是如痴如醉、独乐其中。他们召集10余名高朋密友成立了一个诗社,成员包括先前介绍是陈衍、郑孝胥,每月都要在山房聚会数次,互为唱知,坚持活动达十年之久,他们的诗稿后来结集为《福州支社诗拾》。我们跑遍光禄坊的支巷仍未见到目标,问了周围的人才知道附近景区改造工程围垱施工,支巷已无法通到“光禄吟台”处,必须得从南后街“泔液境”的楼牌遗址进去。于是,我们又折回到南后街宫巷对面的“泔液境”的楼牌遗址,楼牌后的小广场清新恬静,与身后南后街浓厚的商业气息形成了鲜明对比。小广场左边一处精致小巧的山包便是传说中的“玉尺山”,它集池、台、亭、石、花、木、井之胜,保留有清代曲池、石桥、小亭等景观,有如一位知书达理、轻盈婀娜的名门闺秀。我们顺着小路走上玉尺山,终于找到了用篆书刻写的“光禄吟台”的巨石,虽饱经侵蚀,但仍苍劲有力。我们饶有兴致的登上吟台,耳畔仿佛传来昔日的琅琅书声,仿佛感受到这块石头散发出的文化气息,不禁感叹“于今诗派无光禄,留此吟台孰主持?”&南后街:三坊七巷中轴线好似福州人民挺立的脊梁从“光禄吟台”出来,我们一行人又跑回到三坊七巷的中轴线南后街上。沿街两旁是古香古色的木楼,集结了福州的传统特产、百年老店。有别于白天的人头接踵,清晨的石板路上传来自己哒哒哒的跑步声,难得的安静。我们环顾四周,对这一片三坊七巷承载的厚重历史肃然起敬,正所谓“一片福州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就近代中国而言,从三坊七巷走出了一批仁人志士,虎门销烟、甲午海战、维新变法、黄花岗起义,都有八闽男儿的泪痕与血迹。福州有两条内河,一条安泰河、一条金斗河,它们是当年唐朝时罗城的护城河,两条河常年奔流不息,浇灌着三坊七巷的每一寸土地,它们在通湖路与光禄坊交叉处交汇在一起,书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如果说三坊七巷是福州人的几根肋骨,那么坊巷的中轴线南后街便是福州人那根挺立的脊梁,它的延伸段澳门路上林则徐纪念馆则是福州人永远昂着的头颅。我们顺着南后街继续向下奔跑,来到了我们此行的最后一个目的地——林则徐纪念馆。林则徐,清朝政治家、思想家、诗人,官至一品,历任湖广、陕甘、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世,以虎门销烟奋力抗英而闻名中外,成为一代名臣、民族英雄,被史学界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我试着从他的诗句中细细品读。“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展现了他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不计个人境遇的形象。“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则增其过。”表达了他对财富的态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显示了他宽广的胸怀。《十无益格言》:“存心不善,风水无益;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作事乖张,聪明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时运不济,妄求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不惜元气,医药无益;淫恶肆欲,阴骘无益。”这既是自己的修行标准,也是教育孩子的原则。站在赫红的纪念馆围墙外,我们仿佛看见他在虎门销烟现场临阵一呼的磅礴场面;体会到他临危受命、挺身而出、几进几出、屡升屡降的艰难处境;感知到他正瞪大那双深邃刚毅、炯炯有神的双眼在看着世界……林则徐堪称三坊七巷的领军人物,他与坊巷许多名人或是至亲、或是同年、或是至交。也正是在他的带领下,一批批仁人志士从坊巷走向全中国、走向全世界,他们传播新思想,引进新事物,改造国家积弊;他们为开发民智,为改变国运,无所保留地贡献着自己的智慧、青春乃至生命;他们谱写并传播着一曲为挽救民族危亡的慷慨悲歌;他们将人杰地灵,有福之州一再证明。&&& 跑完三坊七巷,大家都感到无比的畅快,又都觉得意犹未尽。三坊七巷宛如一本发黄的历史老书,它的厚重与沧桑不是一时就能读懂的,需要我们慢慢回味。继3-7活动之后,跑友们又先后组织了多次三坊七巷晨跑活动,我们穿行于坊巷历史间,激荡于今世风云,立志做个有追求、有情怀的跑者。今天我们跑过一路又一路,奋斗一程又一程,只为更好的明天。&结语:此次丈量三坊七巷漫跑活动受到西博汇广大跑友的大力支持,图片全部来自跑友活动现场采集。回望我们跑过三坊七巷的轨迹图,就像一个巨大的脚印,这就是西博汇跑团坚定执着的脚印。我们期待着西博汇跑团跑过一个又一个福州地标,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会成为众多跑团的一张名片!&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600966博汇纸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