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兄两个大男孩把我手机抢走,我追不到他们

梦里前半有个中国小男孩,后段出现个外国大男孩当然还有别人,只是这两个在我身边,还像我俩是一起的_百度知道
梦里前半有个中国小男孩,后段出现个外国大男孩当然还有别人,只是这两个在我身边,还像我俩是一起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梦里花落知多少正文 一 字数:579在小镇的繁华地段,父母经营着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馒头店,生意不错。小时候,我的梦想就是长大以后在馒头店外支个摊子吆喝着卖馒头。每次憧憬未来的时候,大我10岁的姐姐总是笑的人仰马翻。父母常年在店里忙碌,做家务和照顾我的任务全部落在了姐姐一个人的肩上,尽管这样,母亲看姐姐的目光总是冷冷冰冰的。我发现,母亲不喜欢姐姐。有时,我看见姐姐躲在没人的地方偷偷哭泣。姐姐很争气,18岁那年她考取了南方一所名牌大学,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滴酒不沾的父亲足足喝了1斤白酒后,又是哭又是闹,母亲也因此看姐姐的目光柔和了许多,并说希望我以后也能象姐姐那样考上大学。8岁的我不懂理想,但我真的希望自己长大后能在父母的馒头店外撤着嗓子卖馒头,我觉得那样的生活有劲儿,好玩,过瘾。这次,姐姐没有笑得人仰马翻,而是紧紧地将我搂在怀里,我心里暗自得意,觉得姐姐终于和我一条心了。姐姐初次出远门,父亲放心不下送她去学校,母亲却推说店里忙,执意不肯让父亲前行。姐姐临走的那天晚上,爬在床上哭着写着,写着哭着,哭哭写写折腾了一宿,睡意朦胧中,我问姐姐在干什么?姐姐说写日记。日记?日记是什么?我不懂。姐姐去南方上大学,我也被父母送到了县城最好的寄宿小学读书。离家在外的日子里,我常常无所适从,想家想亲人。以前,我成长的每一天都有姐姐的呵护与宠爱相伴,所以,我尤其想念姐姐,姐姐也常常出现在我的梦中,可是梦中的姐姐总是泪眼婆娑。我的心好痛。我将我的梦告诉父母,母亲尖叫着说:“小妮子在千里之外享福,怎么会嚎丧?”父亲沉默着,可我分明看到他听到母亲的话后,厌恶地转过头去,目光伸向很远很远,眼睛里似乎有泪水涌动。姐姐常有信来,我的文化水平有限,只有靠字典帮助才能勉强读完姐姐寄来的信:想我可爱的小妹,好好学习,别太贪玩,多注意身体,别乱吃零食等等诸如此类的简短文字。在我10岁的那年冬天,母亲去学校看我,带了好多吃的用的东西,还带了一双漂亮的红棉鞋,说是表叔给我买的,说着指着身后的陌生男人对我说:叫表叔。那个男人盯着我足足看了好一阵子,我怯怯地叫了声“表叔”。那人的嘴唇直哆嗦,显得很激动,连声说好。这是哪的表叔呢?我从未见过他,也从未听父母提起过,可我见了他的面容却觉得很眼熟。母亲临走时一再叮嘱我不要告诉父亲,她带表叔看过我。这年寒假,姐姐在外求学两年来第一次回家,同来的还有一位高大俊朗的男生,南方的水土的确养人,天生丽质的姐姐更加光彩照人。姐姐抱起了长高不少的我在院子里大呼小叫,转了一圈又一圈,在我的额头上亲了又亲;父亲看着我俩欢快的样子,呵呵笑着;母亲显得很淡然,虽说不是冷脸,倒也透出几分掩藏不住的寒意。母亲怎么了?我暗自疑惑。姐姐带来的男生,名叫陈晨,南方人,和姐姐同班,他们相恋一年了,父亲虽然欣赏陈晨,觉得姐姐眼光不错,但对他们的校园爱情忧虑不安。陈晨真诚地告诉父亲,他爱姐姐,会对姐姐负责的。看着女儿一脸幸福的样子,父亲只好把所有的担心埋藏起来。陈晨逗留了几日便告辞回家,临走时与姐姐难分难舍的场面我感动的一塌糊涂。我悄悄问姐姐:“你要成为他的新娘吗?”姐姐郑重地点点头。再过两天就是春节了,母亲突然提出想回趟老家,顺便在那边过年,有十多天就回来,说家里有大丫头照料,不会有事的。父亲沉默良久,方答应母亲回家,并劝她多买些东西回去。父亲说这些话的时候,眉头是紧锁的。母亲不在,姐姐似乎轻松了许多,她忙前忙后忙里忙外时嘴里哼着好听的小调,我跟在姐姐的身后更是乐得屁颠屁颠的。大年初一那天,我穿上了姐姐给我的新衣服,也换上了老舍不得穿的那双表叔买的红棉鞋。姐姐看着我的红棉鞋直“啧啧”,问谁买的,我当然记得母亲的叮咛,说咱妈买的。姐姐摇着头,努着嘴连说不可能。在姐姐的一再追问下,我实言相告,并和姐姐拉勾,让她保证不告诉父亲。姐姐显得很不经意地问我表叔长得啥样,我歪着脑袋叙述:“个子高高的,眼睛大大的,眉毛浓浓的,嘴唇厚厚的,噢,对了,额头上有道疤痕”。“额头上有道疤痕……”姐姐喃喃重复。我说完后,蹦蹦跳跳地去找伙伴们放鞭炮去了。那天晚上,姐姐爬在床上写了半宿的日记。姐在记录什么呢?母亲从老家回来的那天,姐姐也准备返校,望着容光焕发,好像一下子年轻了十几岁的母亲,姐姐的眼里蓄满了火。姐姐简单地对父亲说了声注意身体,摸着我的小脸说了声好好学习,就头也不回地走了。母亲僵在那里,望着姐姐远去的背影,自言:死丫头,我白拉扯你了。父亲也就是从那年春天开始迅速地老了。表叔常去学校看我,陪我聊天,做游戏,给我买好吃好玩儿的东西,我打心眼儿里喜欢表叔,许多心里话也愿对表叔说,表叔成了我的好朋友。但表叔每次离去时都再三叮咛我,别告诉父母他看过我,我很仗义地表示:决不出卖朋友,一定保密。有次父亲去学校看我,那是上寄宿学校三年来,父亲第一次去学校看我。值班室的老师傅问父亲是我什么人,父亲说是雪儿的爸爸,老师傅连连摇头:“不像,真不像,前几次来的那个男人倒挺像的。”父亲正欲问老头儿怎样的男人时,恰逢表叔也去了学校,老师傅热心地招呼表叔:“来看白雪儿啦。”表叔愉快地应声:“是啊,大叔,您老好啊?”当父亲走到表叔面前,表叔惊慌的眼神和尴尬的笑容顿时激怒了父亲。在校外的树林里,两个男人有着怎样的交谈或者怎样的较量,我均不得知。但从那以后,父母之间多了一些争吵和冷漠。有好多次,我发现,晚上早睡的父亲总在半夜独坐院内饮酒,长吁短叹,而向来坚强的母亲也常常暗自流泪。我心疼父亲,也心疼母亲。在我幼小的心灵,我隐隐觉得我的家庭危机四伏。那年冬天,父亲早早地关了馒头店。告诉母亲他要去省城看望几年未见的他唯一的妹妹,然后再去南方看看大女儿;母亲可以带我回老家,大家都出去走走,散散心。母亲沉默不语,脸上毫无表情。父亲怎么了?没什么要紧的事他可从不轻易出远门啊。去看姑姑和姐姐?也许看姑姑和姐姐是件要紧的事,我暗自猜测。姑姑在省城工作,在我的记忆里,姑姑只来过我家两三次,每次都是来去匆匆,不曾留宿;姑姑虽不常来,但经常会寄来钱物,补贴家用。这给家境不是宽裕的我们很大的帮助。父亲也很少去看姑姑,但他经常给姑姑写信,一写就是几大页,听母亲讲,父亲和姑姑的感情一直很好。父母的老家在离省城较远的山区,我从没去过。听说可以去老家,自然兴奋不已。据母亲讲,父亲的家里现在已没什么至亲的人了。她家里倒有我舅舅、舅妈及两个表哥。父亲走了以后,我便急切地盼望母亲早点动身带我去老家。过了好几天,母亲也没有出发的意思。我急了,催问母亲,母亲沉吟了片刻,说:“雪儿,我们去老家干什么呀?老家没人会欢迎我们的。”我奇怪地问:“为什么?舅舅舅妈不喜欢我们吗?”母亲搂着我,眼泪像断线的珠子一个劲儿的往下掉。继而扶在我小小的肩头嚎啕大哭。我被母亲反常的举动吓傻了,却不知如何安慰。母亲终于平静下来,淡淡地说:“去表叔家。”“去表叔家?”顿时,我欢呼雀跃。第二天,我和母亲乘车到了一个名叫新区的城市,新区市是一座新型城市,布局整齐,环境优美。一下车,我就被这座城市深深地吸引了,并且很快爱上了她。在一间公话亭,母亲打了电话。不一会儿,表叔驱车前往,随后我们到了表叔家里,确切地说是个汽车修理厂。汽修厂规模不大,但院里停满了各式各样的汽车,十几个工人忙得不可开交。母亲问表叔:“快过年了,怎么不给工人们放假?”表叔笑着指着院子里的车说:“大冷天都忙着赶活儿,谁不急着回家啊!快了,一两天的事。”修理厂的一角有个小小的院落,里面陈设简单却整洁温馨,这便是表叔真正的家。母亲告诉表叔我们多呆些日子,表叔竟然像个孩子似的欢呼起来,将已经是大孩子的我抱起来举得老高老高。我发现母亲看着我们的时候,眼里充满了泪水。在新区的日子是我一生最难忘的时光,我生平第一次吃了火锅,第一次喝了红酒,第一次坐缆车,第一次滑雪,第一次唱卡拉OK,第一次见外国人,第一次看了大学校园……许多的许多……第一次让我开了眼界,最终的结果是我决定改变卖馒头的理想。和母亲回到小镇上的时候,家里的馒头店已营业几天了。父亲没问我们老家之行如何,母亲也没问父亲去看姑姑、姐姐的情况怎样。倒是我一个劲儿地问父亲:“见到姑姑、姐姐了吗?她们好吗?见陈晨了吗?南方美吗?”父亲摸着我的脑袋,眼中满是慈爱:“都好,陈晨也好,南方挺美的,冬天不觉得冷。”我迫不及待地欲对父亲讲述自己出门的所见所闻,还没来得及张口,就被母亲打发出去了。父亲似乎察觉了什么,并不追问,他怪异的目光扫过母亲躲闪的眼睛,轻轻叹了口气。日子不紧不慢地过去了。那年“五一”长假的一天深夜,父母的争吵声惊醒了熟睡中的我。我起床,赤脚走到父母的窗前倾听。“我不留你了,你去和林志强过吧!不委屈你了,你走吧!我白杨横竖也是个男人,我也有自尊!”父亲提高了嗓门。“你以为我好受吗?是我欠了志强,欠他太多了,我没办法呀!志强是好人,我不能太伤他。”母亲哭着说。“你可以伤我,你觉着欠他多了,就去偿还,我成全你。雪儿要随你,我没活说!”父亲压低声吼道。“不!”母亲凄怆地喊了一声。我打了个激灵,轻手轻脚迅速回到自己的房间,侧耳再听,只有母亲的啜泣声。我的内心盛满疑问、担心:父母怎么了?不要我了吗?林志强是表叔,他出事了吗……我无眠,想必父母也无眠。后来,父母的战争似乎升级了,因为父亲住在东屋,母亲住在西屋。我在南屋看得真切。不同父母的屋子各自开着灯,院内被照得光亮一片,但每个人的灵魂却在黑暗中挣扎,包括我。姐姐来信了,她大学毕业,留母校图书馆工作,陈晨继续攻读硕士。她说如果父母愿意,希望接我去南方读中学,她会照顾好我的。我求之不得。母亲坚决反对:“我的女儿我来管,不用她操心,她只需管好自己。”并且,非常固执地让我在家附近的镇中学就读。我是中学生了,已具备简单的文字功底,我能够通过信笺将我的心事传递给远方的姐姐,尽管我得到了家人太多的爱,但在沉沉的亲情里,我同样有真切的痛苦。姐姐的来信温暖着我的心灵,字里行间流露的爱使我没有理由不努力学习,更没有理由整日沉浸在杂七杂八的不该我管,我也管不了的家庭矛盾中。在他们眼里,我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我只能是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表叔对我依然如故,满心满眼的慈爱。我知道他是挑起父母战争的导火线,所以我试图厌恶他,仇恨他。可不知为什么,见了他,我却像着魔一样,怎么也恨不起来。在我14岁那年的夏天,馒头店的生意格外好,父母早出晚归,几乎没有停下来歇息的功夫,陀螺一样的转着。有天下午,我在院子里的树荫下写作业,馒头店的伙计徐哥气喘吁吁地跑到我家:“雪儿,快!快去医院!”顿时,我头皮发麻,两腿霎时像灌了铅,一种不祥的预感侵袭着我。医院的长廊里传来母亲凄惨的哭声,我急匆匆赶到时,还没弄清怎么回事,母亲就昏过去了。父亲突发脑溢血,因抢救无效死亡!晴天霹雳!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只觉得天旋地转。母亲醒过来,疯了似地撕扯着自己的头发:“怪我,都怪我,他只说头晕,我以为没事儿,没想到啊,怪我,全怪我呀……”此情此景,许多人潸然泪下。姐姐很快从南方乘飞机赶回来了,已是省城某区区长的姑姑去国外考察,没能参加父亲的葬礼。在父亲的灵前,姐姐哭得昏天黑地,死去活来。一夜之间,母亲苍老了许多,额头平添了几许白发。我也仿佛一下子长大了。在父亲的坟前,姐姐烧完纸,冷冷地看着母亲,眼里满是仇恨,她一字一顿地说:“我恨你,你不配做我的母亲!”母亲惊呆了,半晌,她扬起手,愤怒地给了姐姐一记响亮的耳光:“白霜儿,你听清楚了,在这个世上,我也许对不起别人,但我决没有对不起你!”一边是生我养我的母亲,一边是疼我爱我的姐姐,我不希望她们之间任何一个人再受伤害。我哭着央求:“你们别吵了,爸爸在九泉之下会伤心难过的。”姐姐捂着脸跑了,母亲瘫坐在地上嚎啕大哭。姑姑从国外赶回来时,父亲已入土一个月了。在父亲的坟前,姑姑哭得肝肠寸断,痛不欲生,母亲扶着她,同样泪如雨下。晚上,姑姑破例留宿。姑姑问母亲今后的打算,母亲说:“雪儿马上升高中了,孩子的学习要紧,边走边看吧。”姑姑握着母亲的手,缓缓地说:“亚茹姐,这么多年,太难为你了。你有委屈,就跟我说说,别怪霜儿,这孩子个性太强,我真担心啊,如果……将来……”母亲打断姑姑的话:“白桦,放心吧,你哥临终时的嘱托我会遵守的。我永远是霜儿的母亲,不会改变。”母亲终因体力不支,无法继续经营馒头店,将其转让。表叔常来看我们,曾三番五次劝母亲去新区,都被母亲拒绝:“再等等吧,雪儿要考试了,不能受影响。”表叔也一再问我是否愿意去新区上学。我说:“听妈妈的。”姐姐常有信来,信中只字不提母亲,这让我很难过。姐姐和母亲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姐姐要恨母亲?迷雾重重,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然而事情的发展却惊人的出乎意料。父亲的忌日,姐姐如期赶到。在父亲的坟前,姐姐长跪不起,她请求地下的父亲原谅她对母亲的不尊,她说林志强去南方找她,她什么都知道了。母亲惊愕地问:“你知道什么了?”姐姐满含热泪:“该我知道的我全知道了。”母亲紧张地脸都白了:“霜儿,别做傻事,你要怎样?!”姐姐显得很冷静:“你永远是我的母亲,不会改变。雪儿永远是我的妹妹,也永远不会改变。”母亲顿时紧紧抱住了姐姐,满含热泪:“懂事的好孩子,你爸爸没有白疼你,以前妈妈让你受委屈了……”我在新区的一所重点中学上高中,母亲则成为表叔的修理厂一角的那个院落的女主人——那是姐姐撮合的结果。我对母亲的再嫁,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因而心情郁闷。姐姐意味深长地开导我说:“雪儿,父亲已经走了,但活着的人还得好好活着;母亲老了,应该让她的晚年有所依靠,谁不希望自己的母亲幸福呢?母亲幸福了,做女儿的才会幸福。”姐姐的肺腑之言,母亲听了热泪盈眶。母亲幸福了,做女儿的才会真正幸福。我咀嚼着姐姐的话,心情豁然开朗。那,是什么原因使姐姐和母亲的关系如此融洽?又是什么原因使姐姐对母亲的再嫁如此宽宏大度?她们母女曾经可是水火不容的冤家啊。事已至此,我应该为母亲祝福,同时,我应该为姐姐高兴。表叔,不!应该是继父,继父对我嘘寒问暖,关怀备至,我感动于心。母亲每天变着花样做好吃的,唯恐我营养根不上,影响学习。别人上高中瘦了,我却越来越胖,我大呼减肥,母亲嗔怪地吓唬我:“你敢!”姐姐更是令我心情舒畅。继父是一个很有情趣的人,工作之余,和母亲一起侍弄院内的花草,和母亲手牵手去公园散步,并且饶有兴趣地教母亲学打太极拳,他甚至鼓励母亲去跳老年迪斯科或扭秧歌。爱如潮水,我像只快乐的鸟儿在天空自由自在的飞翔。时间就在我们简单且幸福的忙碌中悄悄溜走了。陈晨拿到硕士学位后继续攻读博士,姐姐半脱产攻读硕士,因此他们的婚事也一拖再拖。母亲在电话里生气了:“霜儿,你都27岁了,不小了,赶春节前和陈晨必须把婚事给办了,否则,你爸地下有知,会责怪我的,孩子,这可是你爸一桩未了的心愿啊。”姐姐在电话那头哽咽了。不久,陈晨来电话告知母亲,他和姐姐春节来新区举行婚礼。母亲握着电话喜极而泣。春节还有半年,但母亲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早早地为姐姐准备了嫁妆,她在电话里对姑姑说,她要风风光光地打发女儿出门。姑姑更是兴奋不已,连连表示她会帮母亲一起准备。那段日子是我们最开心最忙碌家庭争论最多的美好时光。然而,命运却和我们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拒姐姐婚期还有一周,姐姐却在车祸中丧生。噩耗传来,母亲神情呆滞,不言不语;姑姑病倒了;我精神恍惚,置若梦中;继父心情也低落到了极点……陈晨送来骨灰的时候,样子很吓人,头发乱蓬蓬的,两眼深陷,胡子长得把脸都遮住了半边……他悲怆地告诉大家:“霜儿上街给家人买礼物,她心太好了,她看到一个小孩的球滚到了马路中间,车来车往,那小孩什么都不顾而只管捡球,有辆车开得飞快,霜儿去救小孩,结果小孩得救了,霜儿却永远走了。”哭声一片,我们失去了至爱的亲人,陈晨失去了亲密的爱人。上天真的不公,既然给了姐姐生命,却为何又要轻易地拿走?姐姐被安葬在父亲的墓旁。姑姑在父亲的墓前,告诉父亲:“哥哥,霜儿是个好孩子,她不放心你,怕你孤单,来陪你了,你若地下有知,就好好地疼她爱她吧。”陈晨临走时,交给我一本带锁的日记,他说:“你姐姐让我转告你,当你迈进大学的校门,再打开这本日记;无论她在日记中记录了什么,都希望你读之后,能平静地善待自己,更能平静地善待生活。”我手捧姐姐的日记,百感交集,往事历历在目,我可亲可敬的姐姐——你在天堂一定要保重啊。备战高考的日子里,我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我唯恐因为自己的放松而辜负了姐姐对我的殷殷期望;我总感觉到,在我的身后,姐姐那双深情的眼睛注视着我,我不能让她的眼睛里因我含有哀怨。我终于如愿以偿——姐姐生前的大学录取了我。当我满心喜悦地迈进这所著名学府,我的眼睛湿润了;我又是那么迫切地希望见到陈晨,让他分享属于姐姐的这份快乐。然而,他的室友告诉我,陈晨于一个月前出国。我用颤抖的双手打开那本带锁的日记,内心无比酸楚。扉页上赫然写着:梦里花落知多少。灯下,我细细阅读:X年X月老天!事情已过去几年了,可我的梦中又出现那个场面:额头上有道疤痕的男人和母亲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母亲从门缝里发现了我……那个男人安慰母亲,不会有事的,她不过是个9岁的孩子……X年X月……母亲看我的目光越来越冷,越来越冷。从前她可不这样待我,为什么呢?难道因为我知道了她的秘密?还是因为我曾经告诉了父亲……但是父亲对她一直很好,没有因为她的出轨而采取什么措施……相反,父亲叮咛我一定要守口如瓶。家丑不可外扬,我懂。X年X月那个额头上有道疤痕的男人仿佛消失了——妹妹满月的时候来过,如今妹妹已经6岁了,但愿……我们全家的生活能归于平静。我在心中默默祈祷。X年X月姑姑对父亲说:霜儿很聪明,一定要让她读大学;学费不用担心……我们宁可苦了自己,不能苦了孩子……我必须努力,做好家务,带好妹妹的同时,对学习不能有丝毫的放松——姑姑如此器重我,我不能让她失望。我要证明:白霜儿是好样的。X年X月……我已绝望到不能直视母亲的眼睛,我该怎样努力才能重新得到母亲的爱?梦中又出现了那个场面……我恐惧不安。额头上有道疤痕的男人名叫林志强,我想找到他……几年前我偷窥,是无意的;我不想伤害母亲;事实上,我伤害了自己——我失去了世间最伟大的母爱。可是,我错了吗?X年X月……我考上大学了,母亲难得的笑容让我兴奋;父亲送我上学,她执意不肯。第一次出远门,我有些害怕,突然,我怀疑……我也许不是母亲的亲生女儿……X年X月我和陈晨相爱了,同学说很阳光的一对儿,郎才女貌……我见了陈晨家人,他们很喜欢我,我要带陈晨去见我的父母,我相信父母同样会喜欢他……X年X月离家两年多了,母亲怎么见我还是冷冰冰的——做母亲的,这样是不是过分了?妹妹长高了不少,很漂亮的小女孩儿,眼睛大大的,眉毛黑黑的,小嘴唇厚嘟嘟的……天哪!我的脑海里闪过一个人——林志强!妹妹怎么长得越来越像林志强了?!难道……X年X月……那个额头上有疤痕的男人消失了10年,终于出现了……妹妹的名牌红棉鞋……母亲去老家过年……我的猜测也许是对的,老天!可怜的父亲……我鄙视母亲——一个不守妇道的女人……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在我身边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追随自己心灵的选择,不求其他,但求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读书体会——续
四种最重要的勇气(1)
  对一个追求成功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勇气一共有四种,它们是:
不畏失败,敢于尝试。
承认错误,从失败中学习。
远离恐惧,挑战困难。
勇于放弃已经获得的东西。
  如果具备了以上这四种勇气,如果能用自己的智慧发挥这些勇气的作用,那么,面前的道路将无比宽阔,你会实实在在地体验到“鹏程万里”的自由与豪迈。
  不畏失败,敢于尝试
  梁启超在《新民说?论进取冒险》中说:“进取冒险精神,人有之则生,无之则死,国有之则存,无之则亡。”也许读者会觉得,这里的“生死存亡”说得太严重了。但是,不要忘了,在梁启超的时代,也许只有这样激进的思想才能唤醒沉睡的巨龙。如果将这种思想放到今天,可以这样理解:进取冒险的精神是勇气的一种体现,一个人拥有它就会获得成功,失去它就会走向失败,一个企业拥有它就会赢得市场,失去它就会流于平庸。
  一个在金融界做得非常成功的朋友说:“我很高兴我是一个敢于冒险、喜欢尝试新事情的人。在我所尝试的事情中,有90%以上都是有所收获的。就算是失败的那10%,我在其中也学到了很多教训,它们让我更加珍惜那成功的90%。”
  这位朋友的“90%”其实就是我在谈自信时所说的“从成功里获得自信”,“10%”就是“从失败里增加自觉”。这种自信和自觉都要有勇气去尝试才能得到。
  虽然任何成功都有运气的成分,但是首先要有勇气去尝试,这样,当运气来临,你才能够抓住机遇。如果没有勇气,不敢去尝试,你永远都不会拥有任何机会。
  我的执拗天性
  1998年,我在决定要回到中国创建研究院之前,曾征询过不少朋友和同事的意见,问他们是否愿意和我一起回到中国。但我惊讶地发现,几乎没有一个人赞成我的想法!他们说
  “成功的中国人不会留在中国。”
  “你知道为什么在美国的中国人那么优秀吗?就因为中国最优秀的人都出来了。”
  “回去?整天就要和官员打交道,陪笑脸,说好话,那多无聊啊!”
  也有一些中国同事列举出了许多反对的理由,比如,小孩子要读书,大陆太脏、太乱,太太不愿搬家,现在工作很满意,已经有足够的钱了,就算搬过去,早晚还不得回来,等等、等等。
  就像凌志军在《追随智慧》一书中所说的那样,也许是我的执拗天性发生了作用,也许是我的一股热情和几分天真左右了我的抉择,在其他人的反对面前,我没有退缩。我对我的妻子说:“管他呢,我自己先回去。我绝不相信中国所有优秀的人都出国了,在中国,总能找到喜欢科学研究的人。我就是要做一个敢为天下先的人。”
  我当时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态度被记者称为“天不怕地不怕”,其实,我只是有一股勇气罢了。我知道,回中国创建研究院存在短期内的风险,但从长远来说,中国必将成为世界未来的中心,作为能够横跨中西文化的华人,我应该把握这个回到中国的最好机会。
  后来,微软在中国创建的研究院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我实现了自己当年的理想,受我的影响加入研究院的一批优秀人才,如张亚勤、沈向洋、张宏江等也都在他们各自的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有勇气的人不怕风险,而愿冒风险的人往往有机会得到更好的回报。当你考虑需要鼓起勇气做某些事情的时候,不妨客观地做个风险和回报的对比。
  勇冒风险的奖赏
  我到了微软总部后,发现了一件很巧的事:我的部门里有五位总经理,他们都是在15~20年前加入公司的,目前他们居然都是身价几千万美元的富翁。
  因为微软公司有分配“认股权”给所有员工的制度,所以,并不是职位越高的员工越有钱,而往往是工作越久的员工越有钱,尤其是在年间,微软股票的狂飚制造了很多富翁。而我加入公司时,公司已成为一个巨人,股票价格的变化也不会很大了。所以,我拿到的“认股权”几乎是不值什么钱的。
  当家人听到这个奇怪的事情时,都问我是否会有心理上的不平衡。我对他们说:“我加入的是一家世界领先的软件公司,没有冒任何风险;而他们当初加入的是一家未来还是未知数的公司,所以,这是对他们有勇气冒风险的奖赏。”
  承认错误,从失败中学习
  在人生的尝试中,你可能会遭受千百次的失败,可能会在尝试中发现许多工作都不适合你,但是,千万不能因此放弃了你的勇气。亨利·福特在进军汽车业的前三年,破产过两次;美国大百货公司梅西百货曾经七次遭遇转折点——也就是一般人通称的“失败”,终于取得成功;莱特兄弟在经历了数百次失败的实验以后才驾驶着人类第一架动力飞机飞上了蓝天——所以说,不能惧怕失败,只要冷静地分析失败的原因,说不定下一次就会有成功来敲门了。
四种最重要的勇气(2)
  卡内基说:“人要懂得从失败中培养成功,因为障碍与失败就是通往成功的两块最稳固的踏脚石。”
  大多数成功者都会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此前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古人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对此,我还想补充一点:只有学会在失败中学习和提高,才可能取得成功。如果说失败是成功之前的必经阶段,那么,学习就是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内在动力了。
  当我作为一个“外来者”走进微软的时候,发现自己和其他主管相比的一个最大长处,就是我曾经失败过,而他们大多都没有类似的教训。在现在这种竞争越来越剧烈的时代,有失败经验的人更容易在灾难尚未来临时预测到潜在的风险,对自己也不会有过高的自信,更容易接受失败的可能性,更善于从失败中学习。
  五步驱散失败阴影
  有一位刚刚经历了惨痛失败的学生问我:“我该如何驱散失败的阴影?如何从错误中学习?如何再一次地得到自信和勇气?”
  我的回答是:“人都会犯错。犯错后,我建议你采取下面五个步骤:(1)要勇于承担责任,不要麻醉自己;(2)要从错误中学习,以免以后再犯类似的错误;(3)经过了上面两个步骤后,要原谅自己,不要让自己永远把这件事挂在心上,可以多找朋友或亲人沟通,或者让自己想想快乐的事情;(4)从失败中增加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以便对自己的价值观有正确的理解;(5)坦然地面对错误,甚至主动用它来帮助别人。”
  远离恐惧,挑战困难
  勇气的最大敌人可能就是对失败的恐惧。其实,在历史的长河里,任何个人的失败都不值得一提。重要的是你曾经放手去拼搏过。回顾历史上的名人,人们可能只记得他们的成功,却很少去关注他们的失败经历和不断尝试的勇气。
  居里夫人说:“人生的旅途也许很遥远,也许很黯淡,但是,不要害怕,勇敢的人面前才有通路。”
  罗斯福说:“我们没有什么害怕的,惟一值得害怕的只是害怕本身。”
  马克·吐温说:“勇气不是缺少恐惧心理,而是缺少对恐惧心理的抵御和控制能力。”
  成功者需要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恐惧和困难。任何事业上的成就都不是轻易就可以取得的。一个人想要在工作中出类拔萃,就必须面对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必须正视事业上的挫折和失败。只有那些有勇气正视现实,有勇气迎接挑战的人才能真正实现超越自我的目标,达到卓越的境界。
  我在苹果公司学到勇气
  我在苹果公司工作时,第一次理解了勇气对于企业领导者的重要性。
  那时,我属下有一支队伍,这个队伍的经理是我老板的朋友,而这个队伍负责的项目也是我老板最欣赏的。当时,我清楚地知道,这个项目做得很不好,项目经理也不是一个好经理。但是,因为我的老板重视它,我始终没有勇气来处理这个问题。此外,我也担心,如果解散了这个队伍,其实也是对我个人工作的一种否定,因为我已经让这个队伍存在一年多的时间了。
  终于有一天,我决定离开公司。但是我觉得,公司多年来对我不薄,我在走之前应该为公司负责,做完我早该做的事。我应该把这个队伍和经理裁掉,大不了会引起员工和老板的不满。
  当我把这个决定付诸实施后,令我惊讶的是,很多员工不但没有对我表示不满,还跟我说他们多么认可这个决定,他们认为我非常有勇气、有魄力。公司领导也并没有因此而责怪我,反而认为,我勇于承认错误并勇于改正的做法非常值得赞赏。连我的老板也承认,这是个正确的决定。
  这件事让我明白,做事情不能患得患失,要有勇气做应该做的事,要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要有勇气接受这些事情可能带来的风险。但是,如果你的决定是正确的,它的风险一定会低于我们的想象。此外,在管理企业的时候,自觉的、勇于认错的、有勇气的领导者才是最让人尊敬的。
  在面对困难、迎接挑战的过程中,大家可以感受到积极、向上的精神,并由此养成勇于面对、不畏挑战的好习惯。这个习惯不仅是在碰到大的难题时形成的,也是在每天处理小问题的过程中积累出来的。当你在生活和工作中碰到疑问的时候,不妨鼓起勇气去问问师长、同学或是同事;当你因为潜在的风险而困惑不安时,不妨多问问自己:你怕失去什么?最坏的下场是什么?你不能接受吗?
  肖伯纳说:“困难是一面镜子,高悬在生命的险峰,它照出勇士攀登的雄姿,也显出懦夫退却的身影。”
  罗斯福说:“实现明天理想的惟一障碍是今天的疑虑。”
  因此,建议大家抛弃自己的疑虑和恐惧,做一个一往无前的勇士!
四种最重要的勇气(3)
  勇于放弃已经获得的东西
  当新的机会摆在面前的时候,敢于放弃已经获得的一切,需要相当大的勇气。而在还没有找到“新的机会”之前,就放弃已经拥有的东西,则需要更多的勇气。
  许多人不愿放弃已有的东西,不愿意开拓新的天地。这些人总是在机会面前犹豫、彷徨,让患得患失的思想禁锢着自己的头脑。其实,有些东西看起来值得珍惜,但这种眼前的利益往往是阻碍你获得更大成功的根源。当新的机会到来时,勇于放弃已经获得的东西并不是功亏一篑,更不是半途而废,而是为了谋求新的发展空间。如果你在适当的时候勇敢地,当然也应该是有智慧地放弃已经拥有、但可能成为前进障碍的东西,你多半会惊讶地发现,自己抛开的不过是一把虽能遮风挡雨,但又会阻碍视线的雨伞,自己因此而看到的却是更加广阔、更加壮丽的江山图景!
  我自己的两次“放弃”
  我的第一次放弃是在大学里面改换专业。
  读中学时,我曾经想成为一名律师,所以在上大学的时候,选择了攻读政治学和数学。我从来没想过其他的选择,因为我的父亲也是做政治的,后来父亲虽离开政治舞台但仍从事政治研究。父亲从来没有告诉过我,希望我做什么,可我觉得子承父业是很自然的事情。
  小时候有几件事情让我以为自己很有政治方面的天分:一次是在台湾读小学时,我领导班上的同学检举老师对学生罚款甚至侵吞班费的行为;另一次是在美国读中学时,我写了一篇政治论文《漠视——美国人面临的最大敌人》,并因此获得了全州作文竞赛的一等奖。那时,我幼稚地认为,这些事实似乎都印证了自己有很高政治天赋。所以,大学选专业时,我选读了人文学院,我觉得自己将来一定要做一位律师或一位政治家。
  不料,情形完全不像我想的那样。我觉得,自己在专业课上提不起精神,成绩也不好,最令人沮丧的是,我感觉不到激情和动力,甚至想把枯燥无味的课本扔到教授身上。我在这个领域没有什么出众之处,既没有那种炽烈的热爱,更没有献身的欲望,还很厌恶那些世俗的政治技巧。最终,我认定那不是一个适合我的行业,于是我决定放弃政治和法律专业的学习。
  很幸运的是,学校允许学生转系,而且,我当时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最爱——计算机科学。我并不因为已经花费了一年的时间而懊悔。我认识到,那不是我想从事的事业,我没有在那里用掉我的半生甚至毕生的时间才是我的幸运。所以,我勇敢地放弃了原来的专业,开始了我在计算机领域的崭新人生。
  我的第二次放弃是在拿到博士学位之后,恩师瑞迪破例地挽留我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教书。本来我觉得这个工作很好,因为读博士时一直把我的老师当作楷模,所以,留在学校可以很自然地给自己一个机会来走他曾经走过的路。
  但是,在那段时间里,我也感到很困惑。虽然这个学校的计算机科学系是世界顶尖的,但这个工作对社会的影响力太小,不符合我的人生理想。
  我发现,许多教授都把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到了如何获得终身职位,怎么样去找到最好的学生、怎么样去发表论文,等等。这些事固然是好事,但对社会的价值并不那么直接。而我希望去做一些直接有益于社会的事,比如研发一种很多人都会使用的技术或产品,或是去帮助学生发掘他们的潜力。
  所以,当苹果电脑公司来找我时,我的感觉就像是获得了自由。很幸运的是,瑞迪老师也很支持我的新事业,多年来,他也在继续指导和帮助着我。
  人生中这两次勇于放弃的经历,都使我更加清楚了自己的追求和兴趣所在,也使我更有激情地去从事自己喜爱的事业。放弃意味着失去,但失去的是那些自己缺乏激情的东西,得到的却是自己主动追寻的事业。
  除了对已有的东西说“不”以外,还要学会对他人的要求说“不”。如果是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或不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和理想的事情,一定要勇敢地回绝。千万不要因为“不好意思”或“怕得罪人”而勉强接受。
  难以完成的工作
  有位同学问我:“您的工作一定有很多压力。如果老板给你一项你认为很难完成的工作,您会如何应对?”
  我的回答是:“如果老板给我布置了很难完成的工作,我会让他知道问题的难度在哪里,并征询他的意见。例如,如果碰到困难,在所有可取舍的因素中,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可以妥协的。如果他认为我的期望和他的要求不符合,那么我会对老板说‘不’”。“但是,如果他充分理解了工作的难度和失败的可能性,那我会尽力去做,因为我知道他不会有不合理的期望,而且,如果我无法做到完美,我也知道如何做出妥协。在这种情况下,老板也知道,我会努力工作,如果做得不完美,并不是我没有尽力,而是困难较大。”
四种最重要的勇气(4)
  不要接受对自己不切实际的任务,也不要对自己设置过高的目标。设置不切实际的目标,对自己和对公司的长期信誉都不利。但是,这并不意味可以不去接受挑战,或不去面对比较困难的任务。对于困难的事情,要仔细将任务分解成多个步骤,安排一个周密的计划,事先明确每个步骤的风险因素,不要希望一蹴而就。只有在智慧和耐心的指导下,才能发挥勇气的力量,克服看似难以克服的困难,取得令自己和他人欣喜的成就。
有智慧的勇气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勇气绝不等于愚勇,绝不是不自量力、不计代价地横冲直撞。
  有位著名的管理学家对学生们说:“读《拿破仑传》时,你只需要看六页就行了。拿破仑之所以能成功,全在于他的坚韧,不认输。《拿破仑传》的第六页正好讲到拿破仑跟同学打架。拿破仑个子矮,打不过,但是他下定决心,就是被打死了还要继续。这种自杀性袭击让同学害怕了,只好道歉了事。你学会这个就行了。”
  当一位同学就这位管理学家的说法征询我的意见时,我明确地表示,自己不同意他的说法。我的回答很简单:“我在这里看到的不是一个勇敢的英雄,而是一个自大、固执且不自量力的家伙。我不是历史学家,无法给拿破仑盖棺论定。但这样的愚勇显然是不值得褒奖的。在现实生活中,靠这样的‘自杀性袭击’得到的成功更不值得鼓励。这位管理学家犯了片面、偏激的毛病。即便是鼓励学生培养勇气,也应当注意勇气和智慧的结合。他怎么能够用这种不恰当的例子作为勇气的注脚呢?”
  所以,一方面要培养勇往直前的精神,抛开眼前的利害得失,最大限度地争取成功;另一方面也要避免走入偏激、愚勇的死胡同,学会用自己的智慧做出冷静、客观的判断。
后记:Google和中国(1)
  --追随我心的选择
  日,我离开了微软,加入了Google。一次简单的工作变换,因为被诉讼,在新闻界被炒得火热。网上的谣传、批评、推崇、揣测、惊讶不断。现在,身处于官司诉讼的暴风眼,我只能说:
  “一切事实在下一年都会公诸于世。我做的事,没有违背这本书里的原则,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也有人想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个决定?为什么离开微软?为什么加入Google?”对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
  “我必须听从我心中的声音,我的心告诉我:Google和中国,这才是追随我心的选择。”
  微软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公司。我在微软学到了很多,受益非浅。尤其令我终身难忘的是,有机会和比尔·盖茨先生共事。
  作为一个个了不起的公司,微软值得我们学习。
  但是,Google是一个让我震撼的公司。
  令我震撼的是Google的“新一代技术”和那种对创新的热情。我发现Google遍地宝藏。它的技术和产品已远远超越了搜索领域,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它的每一个产品和网络服务都是“让人惊讶的好”。它以“一切自己动手”为原则,像一个大实验室似的,让公司的计算机科学家能够自己设计特殊的软件和硬件,并从中体会到“有重大影响力”的感觉。它能够经过新的软件开发模式,使网络具备可以直接更新软件的能力,让用户不会再有漫长的等待,从而真正地把互联网服务发挥到淋漓尽致,造福社会,引领我们进入网络技术的新时代。这些新的技术其实就是一种新的创新模式,是我向往并渴望学习的。
  令我震撼的是Google对诚信的执著。Google是一个“不做邪恶的事情的公司”。它绝不允许损害用户的利益,也不允许Google的员工买公司的广告。我第一天上班的时候,一位新来的同事提出了一个“先发制人”的战略。在别的公司,他可能会被认为是天才。但在这里,他周围的人马上说:“这是邪恶的。你希望别人这么对你吗?”然后,他很不好意思地收回了他的意见。这是我向往的一片“诚信”净土。
  令我震撼的是Google对大众利益的追求。Google上市时,坚持让股民直接买Google的股票、而不是由大投资银行分配给大户的做法,得罪了不少投资银行,但却得到了民众的好评。Google是一个先让用户满意、然后再考虑赚钱、如果不赚钱也没有关系的公司。Google大部分的软件和服务都是免费的,而且许多软件和服务虽然推出多年仍没有找到好的商业模式。但只要能够帮助大众,Google就会继续做下去。这种对商场上惯有的“唯利是图”作风的摒弃,赢得了用户的心,也带给了员工一种社会责任感。这是我尊敬的一种难得的信念。
  令我震撼的是Google的“激情魔力”。我认识的许多朋友都去了那儿。有些是资深研究者和科学家,我发现他们以前的憔悴消失了,他们充满了活力;有些是我的学生,我发现他们像找到了一个梦幻之家,上班像是在享受。当我见到这些人时,跳进我脑海的就是我在第三封信中写的:“当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时,你会在走路、上课或洗澡时都对它念念不忘,你在该领域内就更容易取得成功。更进一步,如果你对该领域有激情,你就可能为它废寝忘食,连睡觉时想起一个主意,都会跳起来。”这种对工作的热情是让我激动的。
  令我震撼的是Google的“自由+透明”。在Google,每个人可以自己选择做什么,然后按照相同的兴趣,大家结合成一个个的团队。每个人想的都是怎么为公司好、做出对用户有意义的产品,而不是如何扩张自己的帝国。每个人都是透明的,没有秘密,没有“三角沟通”。每个人的目标和业绩也是透明的,在公司内部网络上即可看到。我第一次见到一批Google的中国员工,他们说他们都在考虑回中国。当我问道,“你老板的队伍只有两三个人,如果你走了,剩下的人就更少了,老板不会劝你留下吗?”我看到几十对不解的眼睛,它们像在问我:“难道你不记得我们这里的‘自由+透明’?难道你不认为我们的老板会为公司着想吗?”这样的团队氛围让我觉得是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
  这些震撼激起了我的思考——
  青年+自由+透明+新创新模式+大众利益+诚信=Google的奇迹。中国有最优秀的青年,如果我能把Google的文化带入中国,是不是可以创造一个“Google中国的奇迹”?是不是可以帮助中国青年创造未来更多“中国的Google”的奇迹?在我的论坛上有位学生提出:“无论微软、Google、开复的纠纷最终如何解决,最后的真正赢家是中国青年,是中国。”知我者,学生也。
  当我一次又一次的再审我正在收尾的《做最好的自己》一书时,读到我自己写的许多文字:“追求你的最爱”、“终身学习”、“你有选择的自由”,“做最好的自己”……这让我想到的是,我应该听听我心中的声音。无论这个决定带来多少困难,如果我没有追随我的心,我将终身后悔。如果我没有坚持我的原则,我怎么能建议你们这么做?
  于是,我做了重大的决定。
  我有选择的权利——我选择了Google。我选择了中国。
  我要做有影响力的事——在中国,我能更多地帮助中国的青年,做最有影响力的事。
  我要成为最好的自己——在Google,我能经过学习新的创新模式,成为最好的自己。
  日,我走进了我老板的办公室,我说的第一句话是:
  "Ineedtofollowmyheart."
  李开复
追随自己心灵的选择,不求其他,但求做最好的自己
&&&&&&&&&&&&&&
&&&&&&&&&&&&&&&&&&&&&&&&&&&
&——《做最好的自己》读书体会
我国伟大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我校读书工程的感召下,我最近看了一本李开复先生的《做最好的自己》。
首先吸引我的是书名,当书到手时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去读这本书。读完后不禁觉得神清气爽,以前也曾读过一些书,读后似乎感觉都是一些空话,仅仅留给我一些无谓的说教,没什么实质性的帮助。看了这本书后,感觉与众不同,如何才能做最好的自己?这需要我们每个人进行思考。是的,更多的时候,大家都在审评对方,研究对手,却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了解自己。李博士用平实的语言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自己、重新审视自己的心门。他告诉人们:做人不是只有自省才能更完美,但是不时的自省却能让自己更加的清醒;做人不是简单的树立理想就可以轻松实现,但是没有理想的人却一定无所适从;做人一定要有广阔的胸怀,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才有容天下之大量的非凡气度;做人要有勇气,真正敢于追逐自己梦想的人才能让更多的机会停留在自己身边……他不仅提出了浅显易懂的“成功同心圆”说,而且运用了发生在他身边的大量故事来阐述成功的秘诀。这些故事很值得我学习和品味,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指导我走向成功之路。
其次,每个人对成功的理解不同。相信许多人和我一样,或许经常有这样的感觉: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怎样才能得到成功,搞不清真正的人生价值是什么,如何实现。现在看了李老师的“成功”学后,体会到:人和人之间千差万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不能用同一个模式去衡量所有人的成功,无论是所处地位与名望的高与低,拥有财富的多与少,只有发了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又对社会和他人有益,同时还体验到了无穷的快乐,这就是成功,做到了最好的自己就是成功,
世界本来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抉择,但不需要为压力过重而苦恼,更不需要为了失败而哭泣,也不要让事情来主宰我们,而是要用积极的态度来主导、推动事情往更好的方向进展。
最后李开复博士认为:成功就是不断超越自己,就是“做最好的自己”。
对此我的理解就是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形式不同,成功的意义也不同,不要去在乎世俗的模式,只要自己努力去实现理想,并且每天都在向理想靠近,就是成功。成功的标准并不是单一的,社会给每个人提供了不同的舞台,只要在自己的舞台上将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极限,无论是令人瞩目还是平凡普通,都是成功。当然,在现实社会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我们的理想和现实永远存在着差距。而许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改变心态,调节情绪,改变思考方式,不断超越自己,努力让自己的生命充分燃烧,做最好的自己。
读完《做最好的自己》,感到其实做好自己并不难。作为一名职业女性,工作经常陷入一种疲劳的状态,经常会被学生的问题搞得自己觉得很累,我知道这不应该是年轻老师应有的心态,但是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总是会被学生不如意的表现所影响,开始经常抱怨这,抱怨那,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到底适不适合教师这个职业,刚参加工作时的热情减少了,这种心情影响到我的生活和工作,受李老师的影响,“既然只能当老师,那么悲悲戚戚是当,高高兴兴也是当,我当然选择后者!”
是啊,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天天开心呢?可是,每天出现的让人头疼的事情,让人头疼的学生,怎么能高兴得起来呢?我经常想:多想孩子们可爱的地方,尽量把课上好,尽量和他们一起玩儿,这样孩子们就会越来越爱自己,每天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又怎么能不高兴呢?
多么简单多么朴素的道理,为什么我当初就没想到呢,想想我们在工作学习中难免会与人产生摩擦,如果我们只盯着别人的错误,那么只能让矛盾越来越激化,但是我们如果想别人的优点,就会使我们很快的冰释前嫌,问什么同样的问题发生在学生与老师的身上就这么不可调和呢?其实还是缘于“爱”,如果我们给学生多点,再多点的爱,对于他们的错误我们都用理解之心,包容之心,责任之心看待,而不去苛求他们像成年人那么懂事,师生关系会不会更和谐一点呢?在众多的压力与竞争下,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不论遇上什么困难都不要气馁,积极心态战胜一切困难,一样可以做到优秀。
事实证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最好的自己,都可以做到优秀。我们更不必为自己赶不上别人而太过自责,也不必因为境遇不好而太过感伤,怨天忧人。我们所需要做的,是追随自己心灵的选择,不求其他,但求做最好的自己。我们就会变成一个更美好、更大度、更成功的人!
长城丽颖的博客
附:李工复的《做最好的自己》
李开复自述:做最好的自己
  李开复一直把他的养育了七个孩子的妈妈视为人间圣母。妈妈总是面带微笑,耐心地倾听儿子的诉说,仔细揣摩什么才是儿子真正需要的东西,而且她还知道儿子内心深处潜藏的愿望,知道那愿望在未来的某一天里终将爆发出来,一点一点地引导儿子朝着那个方向走去。
传承爱心--《做最好的自己》代序(1)
  编者按:
  今年7月19日,原微软副总裁李开复博士跳槽到Google公司,引起了包括《纽约时报》等全球上万家媒体的追逐报道,也在国内引爆了一场关于职业道德的大讨论。如今,李开复博士亲自撰写的第一本中文图书——《做最好的自己》将于9月25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在这本图书中,李开复博士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事业成功的经验,提出了“成功同心圆”的法则,希望以自己的经验来帮助中国青少年成为“一个做最好的自己”。本报今日特刊载前国务委员宋健同志专门为本书撰写的《传承爱心》代序,以飨广大读者。
  宋健(前国务委员)
  李开复博士,刚及不惑之年,已在信息技术领域教学、科研中取得了杰出成就,对信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于1998年到北京创办了微软中国研究院(现更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历任世界多个著名信息技术公司的高级领导人,正值事业旭日东升之际,他不遗余力地投身于中国的人才培养和科技教育事业。他为青年学子们写了一系列文章——《我的人才观》,《给中国大学生的一封信》,《科技·人才·教育》等,谆谆叙解科学技术对国家强盛和现代社会的重要,历述亲身经验,指点事业成功的规律和达到卓越的途径。他还开办了“开复学生网”,在网上与中国青少年谈心释疑。
  李开复说,人生最重要的事不是在特定企业,而是向青年一代传承知识和经验。这是因为他从旅美30多年的切身经历和中外历史的对比中,看到了“一个理智、自信、充满活力的亚洲大国的和平崛起和她开明的治国方针以及勤奋、向上、坚持不懈的拼搏精神”。对故土炊烟的眷恋和悌善爱心引发了他向青年学子传授知识、经验和指点津梁的激情。
  记得那是2003年10月,中国工程院王淀佐副院长和我在出席美国国家工程院年会之后,顺访了位于西雅图市的微软公司总部。开复亲自安排和陪同会见了当代青年IT英雄比尔·盖茨和微软奠基人之一的R·拉希德教授,进行了令人愉快的交谈。开复还安排了与一批来自中国的青年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座谈会。这都增加了我们对IT产业的了解。
  在访美之前的9月30日,我访问了开复于1998年创办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倾听过张亚勤、沈向洋和张宏江等院长关于微软企业文化的诉说,有了初步印象。当亲自看到在研究院工作的青年学子们宽松的工作环境、奋然向上的事业追求和愉悦的精神面貌,我真是被感动了。
  20世纪末信息技术的出现,蓦然改变了世界,迅速发展到信息化社会,出现了全新的信息文明。开始时这种变革是局部的,为完成特定任务而创造的。随着应用范围的扩大和网络的出现,信息技术中出现了大系统。像Windows这样的大型操作系统,要控制程序、管理资源、联结网络和人机交换等,规模之大,结构之复杂,从设计、编制、测试到可用产品,需数千人数年之劳作才能实现。今天的信息技术,和航天、三峡、粒子加速器等一样,已变成大科学、大工程、大系统。人们习惯认为对大工程或大系统的管理需要的是铁的纪律、细密的专业分工、坚硬的时间表和严明的阶次服从(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整体)。提倡的是限制自我,以至用“自我牺牲”的精神去服从大局。
  大自然启示我们,世界的人口越多,个人所能分享的自由越少。例如,18世纪以前,当世界人口只有5.5亿(1650年),中国人口1.9亿(清,1757年)时,人们可以在地球上自由迁徙。到了20世纪下半叶,世界人口达到60亿,中国12亿,到处人满为患,各国都采取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发明了复杂的签证程序,限制人口的自由流动。同样,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科学、工程和社会组织中,系统越大或工程越大,对局部组件的功能限制就越严格,子件的自由度就越小。这是不可避免的,否则系统的总体功能就会丧失、瘫痪而出现导致衰亡的混乱。动物器官的分工、不同细胞的功能特化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最高启示。在如今这样一个人口众多、文化多元和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在功能高度特化、组成极为复杂的科学工程系统中,为达到系统的优越性能,对局部、子系统、组件不能没有制约,不能没有纪律。纪律规范和制度是绝对必需的。另一方面,只讲整体的需要,过分强调全局的性能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引向总体管理的独裁和zhuanzhi,扼杀分系统、子系统和个人的些许自由和创造性,窒息了机体进步的动源,也必导致整个系统的停滞、腐朽、僵化和衰亡。在人类社会中,无论是近代社会组织或者工程科学史中都提供了无数的事实证明了这个规律。
  地球史上中生代侏罗纪、白垩纪中恣意横行、统治过地球1.5亿年之久的恐龙,正是由于它们那庞大笨重又僵化了的机体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而进化,所以走向了衰亡灭绝,不管地球环境大变动是由小天体撞击地球,还是火山爆发或者由于宇宙环境变化而引起的。这在地质学界和生命科学界已是无可争议的事实。现代系统工程始终处于两难之中,很难找到既保证系统整体功能优化,又能使子系统和组分发挥进步的能动性,这个问题至今是系统科学中的难题。
传承爱心--《做最好的自己》代序(2)
  我们在研究院看到了另一种被称之为企业文化的管理模式:形成诚信、友谊、和谐、主动协同、公平合理的工作环境,鼓励人人创造,个个创新,提倡做得比过去更好,更能满足用户的需求的那种奋进精神。
  在那里工作的中国学子们愉悦地诉说他们的工作佳境和实现了的创造发明,为推动信息产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而意气风发。我们未来得及去了解在微软的大系统总体是如何协调的,是否也有“坚硬”的时间表和对个人创新的“限制”。开复讲的“要的是有用的创新,而不是为创新而创新”是否也是一种必要的限制,我不敢断言。无论如何,那种鼓励人人创新,提倡每个环节都追求卓越的风尚会更好地发挥每一位参加大工程的工程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提高全系统的功能会提供更多的选择。这可能是最终达到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放手创新的理想境界的重要步骤。总体和组分同时进化,就会避免恐龙灭绝这种悲剧的发生。
  开复热心于培育中国第一流人才,是出自对中国青年学子们的信心。我想起了1995年曾在美国《时代周刊》(1995年9月号)上见到某君JeffWise写的一篇评论,题目是《是否亚洲人更聪明些?》文中说,经过多次符合科学标准的测试统计表明,亚洲人特别是华裔子弟的智商都较高:日本人是103,美国人101-102,中国人110。JeffWise说,研究人员进行过多次不同规模的测试,结果都大同小异。在科学界有争论的问题是,即使这类些微差别确实存在,是否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和贡献?众多的历史事实证明,答案是否定的。智商还不是智慧,前者对后者的影响最多是间接的。每一个人都在社会群体中生活和工作,随社会进步而生存、成长和奉献。如果闭于自我,封于幽室,凝结于隘事,看不到大局,至死不识社会进步大潮,那么即使智商高一点,只能称之为小聪明,反而做出许多傻事、蠢事、坏事,像红楼梦里的那个王熙凤,聪明反被聪明误。真正有智慧的人识大局、知环境、认航向,尊重别人、善于共事。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才智,在为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企业、事业做出贡献的过程中达到卓越。在琐事碎物方面即使糊涂些,也不是笨的表现。这大概是宋·苏轼所说“大智若愚”的含义吧。
  李开复博士,在科研中有重要建树,受到同行敬仰。信息科学技术是现在发展最快、对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事业,开复在这一领域有丰富的经验和贡献。30多年的旅美生涯中,他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观察了解世界各类国家和社会。我读过他写的多篇文章,知他阅历广泛,观察细致,知识丰富,论述有可靠的科学依据和事实支持。
  他以真诚的感情和对中国青年学子的手足亲情,捧心置腹传述他的经验、观察、告诫和期盼。他把自己的大部分业余时间用于研究、写作、发表文章,以期对青年们有所帮助。2004年中他在公益网站上与2000多位学子交流、答问、释疑和谈心。现在要出版的书《做最好的自己》,结合他的人生经历和事业成功的经验,提出了“成功同心圆”的理念,即以诚信价值观为中心,包涵着六种姿态,决定着六种行为准则,作为现代社会中一个人寻找通向成功和达到卓越道路的抽象模型,对于青年学子们选择未来的道路,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雕塑出未来的自己是会有帮助的。
  我期望,若干年后,人们尊敬开复的不仅是他的科学贡献、事业成就,更有他对青年一代的热忱、爱心和奉献。
李开复给家长的一封信(1)
  李开复
  写了四封给中国学生的信后,许多学生问我:“开复老师,你为什么不写一封信给我们的父母呢?作为一个父亲,你可以分享你教育子女的理念和经验。”
  作为一个热衷教育的父亲,我确实有不少关于教育孩子的理念。但是对这封信我一直犹豫,因为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在多位同学多次的鼓励下,我问他们:“如果我写了这么一封信,你们会希望我说什么呢?”他们说:
  “告诉我们的父母:我们长大了,真的可以照顾自己.。就让我们自己碰碰钉子吧。”
  “告诉我的父母:你们对我的期望好高,我总是达不到,觉得对不起你们。我希望你们能够接受一个平凡的我。当你们看到我以尽力而为后,可否鼓励鼓励我?”
  “告诉我们的父母:我不想做一个读书的机器,我想找到自己的兴趣,希望父母能支持。”
  “告诉我们的父母:我真的好想和我的父母成为朋友,但是我不知如何启口。”
  听到了这么多充满感情和期望的话,我提起了笔,开始写我对这些话的看法和我对教育的理念。我的理念就是:如何培养一个理智讲理、成功学习、自主独立、自信积极、快乐感性的孩子;然后和他成为无所不谈的朋友。
  中国的家长:最重要的不是你认可多少我这些理念,而是希望你知道你的孩子心中有话。如果这封信能够促使一些家长问问你们的孩子心里的话,彼此沟通理解,甚至成为“朋友”,那么我写这封信的目的就达到了。
  培养理智讲理的孩子
  中国人总是把“听话”当作一个孩子的优点。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只做听话的孩子,我要他们成为讲理的孩子。听话的孩子可能只是盲从,而不见得懂道理。讲理的孩子会在你有理时听话。那不就是我们所要的吗?
  虽然我相信启发式教育,但是我也相信孩子需要管教,需要规矩。孩子的成长需要启发,也需要管教。孩子需要培养自信,也需要学习自省。
  我对“规矩”的定律有四个:(1)定好规矩,但是首先把规矩的道理讲清楚,不是盲目地服从;(2)在规矩内孩子有完全的自由;(3)违背了规矩孩子将受讲好的惩罚;(4)规矩越少越好,才能做到启发的作用。
  另外,抓住每一个“机会教育”的机会,但是多用正面的例子,少用负面的例子。如果你想教孩子“见到长辈要主动起立招呼“,那你就自己不许每次都做到。做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很严厉,自己却没有首先做到,是不能赢得孩子信服的。
  尤其在人格塑造方面,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比如诚信教育,独立人格和思想的培养,这些家长个人的表现直接影响孩子。所以除了用例子或故事(不要用说教!)来教导孩子,还要提醒自己不要做了负面的作法。
  在人格的塑造方面,有的家长本身就很迷茫。比如诚信、正义等等,因为现实生活中坚持这些往往会吃亏,许多学生走向社会后也慢慢放弃了这些。所以,我觉得要提醒中国的家长,眼光要放长远,中国已经走向国际的舞台,要以国际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判断生活中的现象,不要做负面的事情,更不要向孩子灌输负面的思想。
  父母能多给孩子宽松的成长环境,只是在孩子碰到困惑时,给以建议,多引导孩子,多和他们沟通,而不是强加给孩子某种愿望。
  培养成功学习的孩子
  在今天这应试的学习环境里,我们很难对课业成绩不在乎。但是,孩子在这环境里的压力很大,我们要尽量体谅他们。不要对孩子希望太高,更不要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一定要在孩子身上实现,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或者有没有天赋。太高的,不合理的期望都只会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和对不起父母的罪恶感。不要把成绩看太重,只要尽了力就好。不必要求老是考第一,只要今天比昨天有进步就可以了。扎好基础和真的理解为什么远远比成绩重要。
  尽量然你的期望合理化。你可以要求他慢慢地做得比现在好一点,让他慢慢进步。如果看到不合理的或不可能的目标,孩子可能会根本放弃了。
  尽量把自己对孩子的要求转成对孩子的建议。当然这不是说要放任孩子自己去闯不去履行适当的约束权,而是尽量正确的引导。
  尽量不要把孩子和别人比。这样会培养孩子的竞争心理,有碍于以后步入社会需要的团队合作。
  学习时不要只重视书本里的死知识。在我的《做最好的你自己》一书中,我曾解释四个学习的境界:
境界一、熟能生巧:在老师指导下学习,掌握课本上的内容,知道问题的答案;
境界二、举一反三:具备了思考的能力,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能够举一反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李开复给家长的一封信(2)
境界三、无师自通:掌握了自学、自修的方法,可以在没有老师辅导的情况下主动学习;
境界四、融会贯通:可以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和工作实践,懂得做事与做人的道理。
  作为父母,希望你能够把握每一个机会,帮助孩子提升学习的境界,从死背升华到融会贯通。
  鼓励孩子去图书馆和网络学习和获取知识。网络虽庞大精深,有最好的学习英语的互动工具,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所有课程,有“开复学生网”的学生互助社区,但是也有很多负面的诱惑,所以最好家长帮助诱导孩子在网络上的学习。
  鼓励孩子为了学习而学习,不只是为了分数。比如有一次我女儿考试时,有一题她认为对了一半但是被算全错。我要她去问老师,但是他说老师不会给她加分。我就用这个机会解释给她听去问老师的目的是学习,不是加分。
  鼓励孩子自己动手,而不是只要考试成绩好就可以了,要鼓励他马上用到学过的知识,让他知道学这些知识对他自己的生活是有用的,而不是为了考高分才学。你应该记得,死背历史年代、数学公式,是多么地枯燥呀!如果没有使用,那些我们当年死背的东西早就还给老师了。我建议你再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和你的孩子一起做一些“实践”的学习。例如,在我的孩子学指数的概念时,我们就拿她的银行存折,一年一年的复利累计下,她将来多么富有呀!当我的孩子在学美国历史时,我教她了一个生动的作业,用电脑动画和我们俩“生动”的配音,重现了美国历史的一个片断。有一句格言说:“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就是这个意思。
  最重要的是要启发孩子主动地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我会和老师配合帮助孩子自己立定学习的目标,自动自发地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我大女儿上的中学,每半年会要求学生立定一个学习的目标,半年后衡量有没有达到。以前我女儿比较害羞,有些问题上可是没有听懂但是也不发问。所以他就订了一个目标,每天上课时一定要发问,把不懂得问题问懂,每天下课时衡量自己有否做到。后来达到了这个目标,但是除了发问,她上课不参加讨论。在下一个目标,她就订了要自己每天至少一次举手参加讨论。
  培养自主独立的孩子
  在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特别的深,生怕孩子受一点伤害。所以他们对孩子更多的是保护。放不开手脚。这样导致了孩子有很大的依赖性。也有些父母会帮助孩子设计人生规划,但是这通常会使很多人忽视了自己真正的兴趣和选择的能力。
  但是,二十一世纪将是“自主选择”的世纪。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Druker)指出:“[因为信息时代取代工业时代、世界无边的竞争、放权自由的管理模式]未来的历史学家会说,这个世纪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术或网络的革新,而是人类生存状况的重大改变。在这个世纪里,人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进入了社会后,孩子必须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业,自己的老师,自己的老板,自己的公司,创业还是加入公司,学工还是学商,。。。每一天面临的都是选择。孩子需要独立性、责任性、选择能力、判断力。一个孩子如果长大了还是只会背诵知识,听话被动,等着别人帮他作决定或做事情,那他进入社会就算不被欺负,也不会被重视。你的孩子要在这样的社会里生存、竞争、成功。所以他必须学会自主选择的能力。
  当Google的创始人赛吉·布林(SergeyBrin)和拉里·佩奇(LarryPage)在电视上被访问时,记者问他们的成功应该归功于哪一所学校,他们并没有回答斯坦福大学或密西根大学,而回答的是“蒙台梭利小学”自由自在的学习没有任一消极输入的方式。在蒙台梭利教育的环境下,他们学会了“自己的事,自己负责,自己解决”是这样的积极教育方式赋予了他们鼓励尝试,积极自主,自我驱动的习惯,因而带来了他们的成功。
  如何培养独立自主选择的能力呢?我下面提出五个“要”和五个“不要”:
要教孩子“自己想办法”的习惯。从小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自己的事务,让他们明白,任何人都别想推卸责任,让别人替他们收拾残局。让他们经过失败学习,不要什么都想帮孩子做。可以帮助分析自省,可以告诉他你会怎么做,以帮助增加孩子的判断力。
要把选择权给孩子,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虽然你很确定该怎么做,但是你应该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学习独立决定。他从自己错误的学习得比从你正确的指导还要多。让孩子知道有些事情父母提供意见,但是最后决定在于你,而且随着你的长大,这些事情会越来越多。我记得我5岁时,父母要我读幼儿园,但是我想读小学,于是他们把选择权给了我:“考上了就让你读。”这件事我回终身记得,因为那时我的一次理解我一个5岁的小孩居然有选择。我特别珍惜这个选择,于是我自主地读书,真的考上了。
李开复给家长的一封信(3)
要培养孩子的负责心。多指导,少批评。刘墉说:“以前我也对儿子的事安排得面面俱到,但后来我发现这其实培养了他做事不负责任的习惯。而且父母的过度包办,也让孩子变得没有礼貌、不懂得珍惜。”不要事事指使孩子,最好有大方面的沟通和同意(例如:“你的责任是把自己的房间整理干净”,而不是“你房间又乱七八糟乐”)。当孩子没做到时,让他自己理解自己负责的重要性。
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不要什么都教他们。让他自己去试,失败也没关系。
要信任孩子。信任比惩罚更能够激起责任心。童欣在微软亚洲研究院中以负责著名。他小时在学校犯错后,妈妈甚至没有一句责备。“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她看着儿子惊恐的眼睛,语气温和:“你过去是一个好孩子,以后还会是一个好孩子。”童欣说:“那个晚上,妈妈给了我最好的礼物。让我一辈子都受用不尽。”
不要用太多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让自己的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让自己有一片发挥的天地。如果你有顾虑,用“共同决定”的方法诱导他:例如孩子喜欢玩电脑,不要说“不准玩”,告诉他,如果你的成绩够好了,或是功课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周至能玩两个小时。把每一个“否定”变成“机会”,把自主权从你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这样不但能培养独立能力,而且孩子还会为了自己的兴趣更努力做那些“必须做”的事。
不要惩罚失败。可以惩罚懒惰、依赖、逃避、不负责任等不良行为,但是不要惩罚失败,失败是让人进步的学习过程,惩罚失败可能会挫伤孩子创造的动力,要鼓励孩子在失败中成长、坚强。
不要说教: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说教,他可能失去判断力,如果孩子不相信说教,他可能叛逆,或不信任你。
不要生活上凡事都包办代替,放手让孩子自己做。除了培养独立能力,也可以增加责任感和自信。
不要过多地插手孩子的事务,剥夺孩子自己的选择权,觉得自己为孩子安排的路是通向成功最直的路,孩子只有服从。不要什么事情都说“不”,给孩子一个机会。
  培养自信积极的孩子
  自信心是孩子的潜力的“放大镜”。正如范德比尔特所说:“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没有信心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
  成长在一个期望高,只有批评没有夸奖的环境的孩子很难得到自信。相对来说,一个积极夸奖、正面回馈的环境会激发孩子的自信。我刚来美国时,因为背数学公式的能力让老实说我是“数学天才”。虽然我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什么数学天才,只是把以前死记硬背的东西搬了出来,但自信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开始在自信心的驱动下努力学习英文和数学,并真的在全州数学竞赛中拿到了冠军。
  给孩子正面的回馈。让他知道你注意到了他做的每一件好的事情。我小女儿小时常跟我说“我好笨”,其实她一点都不笨,只是恶意的同学中伤。于是,我慢慢培养她的自信。我看她的日记写得很好,就夸奖她,鼓励她再多写一点。她写出兴趣后,居然自己写了一本“自传”,到处给人看,还放到了我的网站上的《个人背景》里。(这个时候我觉得她该学点谦虚了!)
  自信是需要逐步培养的,所以你可以帮助你的孩子做一个长期的可衡量的计划。就像我前面提到女儿发言的例子。我和她制定了一个可衡量的、实际的目标:她每天举一次手,如果坚持一个月就有奖励。然后,我们慢慢增加举手的次数。一年后,老师注意到,她对课堂发言有了足够的自信。
  首先,你要先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在美国小学做过一个针对18个学生的试验,让老师先入为主地认为一个孩子是有“最佳发展前途”的(虽然孩子是随机挑的)。因为相信孩子出色,老师常给孩子正面评价。结果真的激发了他的自信,让这18个学生表现得比原来的期望高。所以,你如果希望孩子有自信,首先你要相信他的能力。
  如果你想培养自信的孩子,最好留意你用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多做肯定性评价:“我相信你做得到的”、“我对你有信心”、“你做得真出色”。。。卡耐基在他的人际交流课程中曾提过这样的一个例子。。。如果要改变一个孩子读书不专心的态度,我们可能会这么说:“约翰,我们真以你为荣,你这学期成绩进步了。‘但是’假如你在代数上再努力点儿的话就更好了。”在这个例子里,约翰可能在听到“但是”之前,感觉很高兴。马上,他会怀疑这个赞许的可信度。对他而言,这个赞许只是要批评他失败的一条设计好的引线而已。可信度遭到曲解,我们也许就无法实现我们要改变他学习态度的目标了。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困难,只要把“但是”改成“而且”,就能达到我们的目标了:“我们真以你为荣,约翰,你这学期成绩进步了,而且,只要你下学期继续用功,你的代数成绩也会很出色。”
李开复给家长的一封信(4)
  培养快乐感性的孩子
  有位学生问我“是不是要把孩子培养成我的接班人?”我对这个问题很讶异。我的回答是:“我只希望我的孩子快乐,能够发挥他们的潜力。”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要找到自己的兴趣,发挥自己的潜力,才能够成为“最好的自给”。成绩不是很突出但是进入哈佛的汤玫捷说:“不要相信成才公式,因为我们是野生植物,不是园林植物。每个人独特的优点就是自信的源泉。”去帮助你的孩子发觉他的独特的优点吧!
  一个人的快乐和他是否能做他有兴趣的事是有相当大的关系的。根据美国对1500名商学院的学生长达20年的追踪研究发现:追逐兴趣并发掘自身潜力的人不但更快乐,而且更容易得到财富和名利的眷顾,因为他们所从事的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他们更加有动力、有激情将事情做到完美的状态——即便他们不能从这件事中获取财富和名利,他们也会得到终生的快乐和幸福。
  作为家长,我们会鼓励孩子花更多的时间在她的兴趣上。比如,我大女儿喜欢看小说,我们就每周挑一本有意思的但是也有教育意义的书给她看,这些年她已经看了上千本书,而且她的英语总是靠满分。我二女儿喜欢写作和画图,我们就教她用计算机写他喜欢写的东西,然后加上图片、照片,变成一本书,印成漂亮的彩色版,送给亲友。
  对孩子没有兴趣的课,我们只要求尽力地准备,尽力地学习,对成绩没有特别的要求。
  很多家长让孩子去学钢琴,练跳舞。我认为有一些嗜好是很好的,可以帮助全面发展孩子,但是要适量。有些学习是很苦的,所以我都会用“让孩子有选择”的方和孩子约法三章。当我的两个孩子都对音乐表示兴趣时,我们对他们说:尽力学三个月,三个月后,他们如果尽了力,他们可以决定要不要再学。结果,他们对音乐都没有兴趣,但是一个画画有兴趣,一个对戏剧有兴趣。于是,我让他们朝他们的兴趣发展。
  多让孩子有与人相处的机会。戴尔·卡耐基(DaleCarnegie)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取决于他的专业技能,另外的85%要依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从小就不会与人相处的小孩,长大很难成功也很难快乐。
  不要压抑孩子的情绪。除了喜与乐,怒和哀也是正常的反应。让孩子有机会散发他们的感情。如果孩子一哭,你不分青红皂白就是喝斥他:”不要哭!再哭、处罚就来了!”孩子表面会变听话,内心其实是掩藏了更多的恐惧──他怕他哭了,会失去父母的爱、会被处罚。成长的经验一再以压抑、否定自我的情感出现时,你可能可以教出一个听话的孩子,却很遗憾的,也是一个缺乏自信、无法体谅别人情绪的孩子。所以,接受人世间的一切吧──正面的、负面的;生、死;哭或笑。因为,这些体会对我们的生命都一样是有于优势地位的孩子,也不会从这种片面强调竞争的教育方式中获益,因为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作为天之骄子处处受到褒奖,这很容易让他们产生异乎寻常的优越感,并因此忽视了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方面的锻炼。
  做孩子的朋友
  如果你问我的孩子:“你最喜欢你父亲的什么地方?”她们会说:“风趣甚至疯狂、没架子,就像我的朋友,让我许多话都愿意和他说。”
  虽然我的为人处世很多是学自我父亲,但是父亲在世时,他没有和我很亲近。在他过世之后,我只能从我的母亲、兄姐出来理解他的想法或为人。我想这是中国常见的父子关系。因为这份遗憾,我尽量花时间陪我的小孩,而且尽力做一个可以和她们说心里话的父亲。
  在你心里你的孩子可能永远长不大,但是很多孩子在15岁或更早的时候就愿意把自己当作大人来考虑,这时家长完全可以用成人的谈话方式和孩子讨论问题,而不再是完全的“家长”作风。比如理想、学习动力、玩耍、事业心、为人处事、爱情、交友、处理家庭问题。
  在这方面,我有四个建议:
  (1)&&&&
和孩子打成一片,甚至和他一起胡说八道。不要摆起架子,做个“高高在上”的长辈。我的孩子小时每天听了我的“胡诌”的故事后才愿意睡的。
  (2)&&&&
对孩子说心里话,不要把话闷在肚子里,也希望他也这么做。做一个好的聆听者。
  (3)&&&&
让孩子知道他对你多重要,告诉他你多么爱他,慷慨地把你的时间分享给他,但是对物质上不要“有求必应”。
  (4)&&&&
花些时间理解那些流行的东西。无论是歌星、青少年偶像、新电脑游戏,我都会花一些时间理解。这样一方面可以给你更多的话题,另一方面告诉孩子你“在乎”。而且还可以让你觉得年轻些!
李开复给家长的一封信(5)
  把孩子当作朋友,和他谈心。可以告诉他你每天经历的事,也可以问他他一天经历的事。如果他告诉他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情,不要训话,不要生气,多听少讲。当他认为和你聊天没有“被惩罚的威胁”时,他才会无所不谈。刚开始时,如果他有点不敢讲时,先对他保证不要生他的气。
  如果你要做孩子的朋友,那只有你学习他的语言,而不是要求他学习你的语言。如果你不学新知识,不接触新的思想观念,知识匮乏,思想陈旧,你就不能理解现在孩子的所思所想。家长应该尽量多接触点流行的东西。比如流行的思想,流行的服饰,流行的技术,流行的音乐,以减小代沟,创造彼此信任沟通的渠道。
  中国的家长:多陪陪孩子,无论多么忙,都要和孩子一起玩,平等的谈心。不要以为把孩子送到学校了,一切都是老师的事情,然后回家了就督促做作业。当孩子做了不和自己期望的事情的时候,不要马上发火,先听听孩子的理由。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它阐述了我的教育理念。在此和中国父母分享:
  你给孩子什么?
  ByDorothyLawNolte
  批评中长大的孩子,责难他人。
  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喜欢吵架。
  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常常忧虑。
  嘲笑中长大的孩子,个性羞怯。
  猜忌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妒嫉。
  羞耻中长大的孩子,自觉有罪。
  鼓励中长大的孩子,深具自信。
  宽容中长大的孩子,能够忍耐。
  称赞中长大的孩子,懂得感恩。
  认可中长大的孩子,喜欢自己。
  分享中长大的孩子,慷慨大方。
  诚信中长大的孩子,理解真理。
  公正中长大的孩子,极富正义。
  尊重中长大的孩子,懂得尊敬。
  信赖中长大的孩子,不但信任他人也信任自己。
  友善中长大的孩子,不但爱他人也爱自己。
  中国青年的父母:我们的责任重大。今天中国的青年:
  。。。非常优秀,但是非常困惑。
  。。。非常聪明,但是不够自信。
  。。。是多年来第一代能够在平安的社会、完整的教育成长的一代。
  。。。出生在被信息铲平的世界中,他们必须成为融会中西的精英。
  。。。有幸出生在拥有选择的时代,但是时代并没有传授他们选择的智慧。
  当然最重要的:中国的青年是我们的骨肉,我们的最爱,我们的一切。这一个理由就足够让我们共勉,让我们各自成为“我能做到最好的父母”。
李开复个人历史背景
  祖籍四川,日出生于台湾
  现与妻子(谢先铃)女儿(李德宁、李德亭)居住美国西雅图
  日被Google公司任命为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
  台湾就读小学
  美国田纳西州就读初中、高中
  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学士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博士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助理教授
  美国苹果电脑公司(语音组经理、多媒体实验室主任、
  互动多媒体部全球副总裁)
  美国SGI电脑公司(网络产品部全球副总裁、Cosmo子公司总裁)
  美国微软公司(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自然互动部全球副总裁)
  1988美国商业周刊最重要发明奖(语音识别)
  1989世界Othello对弈冠军
  1991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最佳论文奖
  2000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
  李开复博士现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负责公司的自然交互服务部。他致力于开发使用户界面变得更加简便自然的技术和服务。自然交互服务部开发语音,自然语言,高级搜索和帮助,创作和学习方面的产品和技术。自然交互服务部的使命是实现这些技术并使它们为微软的客户所用。李开复博士于1998年加盟微软公司,并随后创立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亚洲研究院现已是世界上最好的研究实验室之一,拥有大量论文和产品转化成果。
  加盟微软公司前,李开复博士曾担任SGI公司的多媒体软件子公司-CosmoSoftware的总裁。此前,他曾担任SGI公司网络产品部门的副总裁和总经理,负责多个产品系列和公司网络产品策略的制定。加盟SGI公司前,李开复博士在苹果公司任职六年。最后担任的一个职务是苹果公司交互式多媒体部门的副总裁,该部门开发出了QuickTime,QuickDraw3D,QuickTimeVR,PlainTalk等产品。
  在加入苹果公司之前,李开复博士是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助理教授,他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该系统在1988年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当年最重要的科学发明。在校期间,李开复博士还开发了“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并因1988年击败了人类的奥赛罗世界冠军而名噪一时。
  李开复博士拥有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他曾以最高荣誉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计算机学士学位。李开复博士是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
凌志军《成长》中的李开复和他的父母(1)
  凌志军
  下面两段市凌志军的《成长》书中描述李开复和他的父母亲。
  母亲:自由的天地
  李开复一直把他的养育了七个孩子的妈妈视为人间圣母。妈妈总是面带微笑,耐心地倾听儿子的诉说,仔细揣摩什么才是儿子真正需要的东西,而且她还知道儿子内心深处潜藏的愿望,知道那愿望在未来的某一天里终将爆发出来,一点一点地引导儿子朝着那个方向走去。她对儿子有一种执拗的期待和信任,相信儿子不同凡响。可是作为一个淘气的小男孩儿,开复总要惹妈妈生气。每逢这时候,她就显露出一个平凡母亲的特点:焦躁、愤怒,甚至专横。
  "我有一个很独裁的、但是非常好的母亲。"开复总是这样说。听上去有些矛盾,其实母亲正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既温和又严厉,既传统又开放,既独断又宽厚。
  等到长大成人、功成名就、成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时,他才认识到,生命和自由,正是母亲给予他的最好的礼物。
  开复出生的那一年,父亲55岁,母亲44岁。对这样年龄的女人来说,分娩的过程与其说是一次生理上的煎熬,不如说是精神上的炼狱。很多人都说她的年龄不再适合生这个孩子,母亲只是轻轻地重复着三个字:"我要生"。分娩的那个夜晚,医院的专家说,"这孩子要么是天才,要么是白痴。"看到这女人眼睁睁地望着他,专家又说:"科学上低能的概率大一些。"但是母亲还是那三个字:"我要生"。
  就像中国的大多数家庭一样,在这个家庭里,母亲对孩子有着更强烈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小儿子的出生让这个中年女人的生命放射出奇异的光彩。她坚信他是全家最聪明的孩子,所以对他的宠爱最甚、期望最高、管教最严。
  母亲的视线里永远都有这个儿子,而且是把一种非常标准的中国式教育施加在儿子身上。她要求儿子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到最好的程度。开复多年以后回忆说,"就是无论什么都要最好,不会有任何一项可以通融。"
  开复本来聪明,又如此努力,所以成绩很不错。这让妈妈满意,但是儿子不喜欢这种学习方式。他讨厌背书,讨厌考试,讨厌做作业。最讨厌的是课堂上的那些纪律。他天性调皮,上课总爱动来动去,还爱讲话,爱和老师作对,所以总是挨打。那老师姓徐,惩罚学生的方式之一,是用竹条打手背。
  母亲对儿子的淘气行为不大在意,她在意儿子的学习成绩。但是再聪明的孩子也不可能次次争先。有一次成绩单发下来,分数不好,开复心里一阵害怕,怕母亲打他,就把分数改了。他改得很有技巧,等母亲签字之后,又改回去,所以母亲和老师都没发现。这对他是个巨大的鼓励,连续几天都很得意。然后,他第二次修改自己的分数,不料这一次弄巧成拙,留下痕迹。他觉得这次不可能蒙混过关,索性学着母亲的样子挥一下手,就把卷子扔到水沟里去。
  1972年春天,开复过完11岁生日之后不久,大哥从美国回来,看到这孩子在如此严厉的管教之下读书,整天被试卷和成绩单包围着,没有时间出去玩,也没有朋友,承受着升学的压力,千辛万苦拿回一个好分数,也不知道学的东西有没有用处,忍不住说:
  "这样下去,考上大学也没用。不如跟我到美国去吧。"
  母亲从没去过美国,她受的是中国传统的教育,但却出奇地保留了一份开明的天性。现在,这位循规蹈矩、一丝不苟的母亲,居然决定给儿子一片自由的天地。
  那一天,母亲把手放在儿子的头上,对他说:"美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很多了不起的人都出在那里。你就到那里去吧。"
  开复敬畏地看着母亲。她是个独裁的、严厉的女人,信奉传统的中国式教育。但是现在,她居然让他自由,让他离开自己的视线。她了解自己的儿子,明白大洋那边有他的未来,明白他的儿子是属于全世界的。
  最优秀的人都应该属于全世界,这本来就是这个女人的信念。
  多年以后,如同妈妈期待的那样,儿子成了一个了不起的人。闲下来的时候回首往事,他就"特别感谢母亲虽然这么严厉,却在最关键的时候给了我自由。"
  所以,如果你希望站在"E学生"的起跑线上,那就确立第二个观念:你不仅仅属于你的父母,你属于整个世界。
  父亲的遗产
  看到父亲多年来的工作,你就能更好地理解儿子为什么能把那么多智慧和激情投入到学业中去。事实上,父亲对儿子的影响还不只这些。
  开复成年以后,试图把对父亲的零星回忆编织起来,发现父亲和自己在一起的时间很少,而且“他非常不爱讲话,只是埋头写他的东西。”
  童年的时候,开复每天晚上都会去父亲的书房,看他伏案写作。那个男人个子不算高,寡言少语,平和从容,难得一笑,即使高兴的时候,也只是把一丝淡淡的笑容挂在嘴角上。可是父亲的笔似乎永远也不会停下来,那里面流淌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激情。开复还小,看不懂其中奥妙,但却已经感觉到,有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在支撑着父亲,这让他好奇极了。
凌志军《成长》中的李开复和他的父母(2)
  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父母的影响力通常不是看他们说什么,而是看他们做什么。在开复的心目中,父亲是道德和正义的化身,给他留下经久不褪的烙印。多年以后回想当日情景,他渐渐明白是父亲为他上了宝贵的第一课,给了他第一个人生启示。那并不是父亲的成就,而是父亲的品行。希腊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说:“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宝可梦三兄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