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牛斗梗图片刚刚30分钟输完了5万一共计输了25万,网贷欠了20万还不上了我是不是可以去死了

  如皋冒辟疆创作了《红楼梦》?  作者:钱祖荣  含饴弄孙,品茗读书,乃人生二春趣事。复将《红楼梦》、《影梅庵憶语》等古籍对照阅读,竟有惊人发现,《红楼梦》的作者极似冒辟疆,他和董小宛是书中男女主人公的原型。  大如州(县)显现《红楼梦》中  《红楼梦 》第一回中说,甄士隐因住宅隔壁葫芦庙发生火灾毁了家园,携妻儿老小由姑苏阊门投奔本贯大如州岳丈封肃处安身。第二回中说贾雨村中进士后升任封肃所在地的县太爷,如此说来大如州在那时乃为县级建制。实际上当年如皋确乃中华大县,到民国时还是全国第一大县,堪为大如。大如州的含意为涨到这里来的大范围的地方,与如皋两字本身含义为到水边的高地是一致的,就象如皋巿境内的長江边有一处“又来沙”的命名一样合情合理。这大如州(县)与书中提到的金陵、应天府、扬州、长安等地名都有实地存在。  冒辟疆邻家谶言写进《红楼梦》  《红楼梦》第一回中写到跛足道人对癞头僧人说:“……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这里为何要提到北邙山呢,原来在宋朝初年尚未大统一时,曾在特定范围内传着一句“生在苏杭,死葬北邙” 的谶语,意在针对尚与赵宋分庭抗礼的吴越国钱氏。吴越国王钱镠生子50人,他们分布于其所属一军十三州,不少钱鏐子孙在江浙地域的苏州和杭州(后世誉为人间天堂)落户。谶语预言某些有权势的钱镠后人死了之后必葬于大宋疆域内的北邙山,意为吴越国纳土归宋为天意。后来随父归宋的文僖王钱惟演(宋初开创西崑诗派的代表人物)及子吴国公钱暄薨后都葬在洛阳近旁的北邙山。当谶言流传到明代后,就演变为人们的美好愿望了,希望成为大富大贵之人,生、葬(历代王公将相把北邙山视为逝后安葬的风水宝地)皆有好地方。  《红楼梦》中贾雨村丢了大如县令后又谋到应天府尹之职,而由姑苏阊门来到如皋的钱氏中有两人当上京都府尹(北宋钱勰任过如皋县令后两任开封府尹,明季钱藻任过顺天府尹),而且从冒辟疆在年开九秩(80岁)时为邻居钱氏所写谱序中可知,两家是“千金之邻、百年之好”,且为亲戚(冒辟疆之母马恭人是修谱者钱持正的姨妈,钱藻的儿媳是冒日乾之女),因而冒辟疆也深知以上谶言的含义及演化过程。钱家大院以状元街为界分为东府、西府,在雍正戊申年(1728)钱府的面积换算成现在的单位为35万平米(700米*500米)。冒家以集贤街为界也分为东、西两府。当时如皋城里确有声名显赫的四大家族:钱氏一吴越国王钱鏐之后、冒氏一元朝镇南王冒致中(忠)之后;苏氏以苏愚为代表,他曾任明季广西布政使(现谓省长),其女苏元芳为冒辟疆正妻;李氏以李子椿为代表,他曾任崇祯朝吏部主事(职责为管理考核朝廷命官)。《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在冒辟疆的家乡如皋有如下解读,贾(假)冒连读,假冒即冒充,即冒家;金钱连读,金即钱,金陵王即钱王,也即钱家,且钱藻有当时因宰相张居正错案牵连撤、复职的故事;“丰年好大雪”原隐指薛家,其意又可释为瑞雪兆丰年,大雪消融后万物复苏,即隐指苏家。史(姓)在如皋读吏,吏、李谐音,吏(家)即李家;这冒、钱、苏、李四大家发生之事,成为冒辟疆创作时随手拈来的素材。  至于《红楼梦》中人物盘的是明代发髻,穿的是明代服饰,任的是明代官职,王熙风、探春等与贾宝玉的年龄相仿者皆生于“末世”,宝玉又是该书作者的化身,看来作为明末四大才子之一的冒辟疆(有《曹民文集》、《曹民诗集》、《影梅庵忆语》、《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等诗文存世)不应再隐姓埋名了。况且冒辟疆曾“五年危疾者三,而所逢者皆死疾”,与上述“三劫”完全吻合。书中主人公出家的去向应为北邙山,附近的白马寺曾为皇家寺庙,加之有唐僧取经故事而古今闻名。  《红楼梦》中有作者曹雪芹字样,那只是化(笔)名。书中开篇就说了,真事已经隐去,具体内容为假语村言,那种时代背景下用真实姓名无异于飞蛾扑火,非智者所为。同时作者在第一回中还写明著此书有“醒同人之目”之意,其另著《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与之谋合。  博学硕儒王国维先生说过,“若夫作者之姓名(遍考各书,未见曹雪芹何名)与作书之年月”。近百年后作者真人现出,可慰老前辈了。而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在1917年9月所著《石头记索引》中就已将冒辟疆列为贾宝琴的角色,他说“以宝琴之名,与孔子学琴于师襄之故事有关,而推为辟疆”。  桃叶渡小照难撇董小宛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有一首桃叶渡怀古诗:“衰草闲花晚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核心是一个“离”字,内容包含了王献之与爱妾桃叶分离的故事,主题是作者抒发怀念小照上的爱姬之情。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版的《如皋人学说普通话 》一书中把“小照”(相片)列为如皋话,因诗中出现“小照”一词,说明作者是如皋人或在如皋生话过。冒辟疆在《影梅庵憶语》中说,他在金陵参加考试时,小宛带一妪买舟自吴门江行,遇盗贼而匿芦苇(小宛的此次遭遇使冒辟疆刻骨铭心,辟疆晚年在水绘园建草房取名“匿峰庐”,符合他当时的心情,永远怀念为追求挚爱曾匿于江边山峰下芦苇中的爱姬。此处芦和庐谐音。)中断炊烟三日,惊魂不定,饥饿难忍,至金陵后为不扰冒氏首场文思,在桃叶渡上的寓馆又苦等了两日才与其见面。当时来自魏塘、云间、闽、豫等地的复社同人,皆感动于小宛的行为,“咸为赋诗作画以坚之”,可见当时影响之大。然而,因辟疆复下第,兵火又生,冒、董又离开了。若干年后,生者望着室内壁上空悬着的去者小照.彼时彼景及此时心情跃然纸上,老前辈蔡元培当年也不排除董小宛被抢进清宫的说法,深切怀念小照上爱姬董小宛的主角只能是冒辟疆了。  《红楼梦》中像“小照”在内的如皋话俯拾即是,如早起(早上) 、恶(利害,有能力)、嚼蛆(瞎说)、硬正(人有正气,物件结实)、色相(顺从,听话)等等,有的竟是位于距如皋城只数里的南乡杨花桥冒辟疆所建朴巢周边小范围内的专用方言。如第二十五回和第七十六回中的“促狭鬼”一词就属此类,如城及周边地区用语中有“促煞鬼”之词,两者都是对用歪点子戏弄他人者的称呼。  对于《红楼梦》中不少角色的年龄、性格、品德、气质、体质、才艺、仕途、结局等方面,符合冒辟疆、董小宛两个人物原型的具体内容,网络及有关报刊中已载,本文不再赘述。  小宛化名元春进后宫  董小宛()的外貌十分漂亮,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有“面晕浅春,缬眼流视,香姿玉色,神韻天然”的描述,时人都称其为“绝世美人”。1642年的一天,冒辟疆、董小宛游金山。因为男者风流倜傥,女者貌似仙女,竟引“江中四五龙舟冲波激荡而上”来遥望他俩俏丽真容。而“山中游人数千,尾余两人,指为神仙”,呼叫呐喊,久不离去。这种空前盛况被当作故事传至京都,引来“强人”将美艳无比的小宛抢去宫中,让少年顺治皇帝亲睹芳颜,悦而封其为妃(满族婚俗与汉族迥异,如努尔哈赤就娶堂嫂为妃、皇太极把坐月子的妃子赏赐给打胜仗的将军、同治把一家娘儿俩都娶为宫妃,因此13岁的顺治封27岁的董小宛为妃不足为怪)。
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的最后部分写到他的一次梦境,梦中找小宛而不见,正妻苏氏又背对着他流泪,于是大呼曰:“岂死耶?!”因而惊醒。后来将此梦告诉小宛时,“姬曰:‘甚异 ! 前亦于是夜梦数人强余去,匿之幸脱,其人尚狺狺不休也。’讵(岂)知梦真而诗谶咸(都)来先告哉?”文章中小宛被抢之意十分明显。冒辟疆的好友吴梅村对此事的反应是,他在清凉山讚佛诗中以“千里草”、“携双成”、“婺女嫁天孙,才过银河拭泪痕,但得大家千万岁”等语暗指董小宛被抢入宫。好友陈迦陵以翰林院检讨纂修明史,曾寓水绘园,欲得冒辟疆母亲马恭人丫鬟紫云侍砚,雪窗一夕书咏梅诗百首,可见陈、冒关系非同一般,他也认为“董承娇女”进宫为妃。好友龚鼎孳,时任礼部尚书,在《题影梅庵忆语·贺新郎词》中说,“董妃是为董小宛者佐证甚繁”。事隔二百多年,作为辟疆后世的冒广生()先生力辩无此事,也无可厚非。
在《红楼梦》中,作者安排元春入宫为妃,第五回判词隐指她“虎兔相交大梦归”。所谓虎兔相交,就是指当公历进入新的一年时,农历还在虎年,自新年正月初一开始就进入兔年。大梦归即指去世。史料中董小宛就是在顺治八年(1651)辛卯正月初二离世。这种情况不应看作巧合,而是作者特意安排。在第四十八回、四十九回中,作者借咏月诗“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尤可隔帘看”、“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圞(圆)”等句,暗指小宛进宫后,辟疆只能隔帘远视其容颜,寄托希望夫妻团圆的思念之情。冒辟疆在《寄吴梅村先生》、《八十二述怀》等诗中有“遥瞻吴苑乡关隔,近接邗江涕泪多”、“欲教移作上阳花”、“并州寂寞当还乡”等句都有隐指小宛被抢进宫当上妃子之意(上阳宫、并州都是武则天当妃子及皇后时居住过的地方)。  蔡元培老先生在《石头记索引》一文中称《影梅庵忆语》为《隐梅庵忆语》。隐了什么,《影梅庵忆语》中除董小宛离奇去世之外,其余内容都很直白。蔡老在谈到《红楼梦》第五十二回贾宝琴念一首诗的前两句“昨日朱楼梦,今宵水国吟”时说,“上句言其(冒辟疆)不忘明室,下句则即谓水绘园也。”他又说,“相传董小宛实非病死,而被劫入清宫。”  《 红楼梦》耄耋作者浮出水面  对于《红楼梦》中写的人和事,撰书人在不便明说的时局和环境下,只得采用真真假假、以假乱真的手法运作,这假中藏真,假中必有真。掀开这层梦幻的纱幕,就能发现真正的作者。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第一回,在写有“三劫”内容这一页的顶部增添了一段眉批,说明“三劫”的含义 除了上文解释为三次劫难外,还有佛家的专门解释,即“佛以世为劫,凡三十年为一世,三劫者想以九十春光寓言也”。此段文字明白地告诉世人,作者想活“三劫”即90岁,当时应是80多岁。全国各地关于《红楼梦》作者的讨论中,所涉者无一位近“三劫”(杭州洪昇、北京曹雪芹享寿都在50岁左右)。  冒辟疆活了83岁,伴随着朝代更替和家族兴衰,他与董小宛及众多艳丽女子间的故事,也大多发生在其前半生。作为《石头记》的作者,当时不能注真名实姓是因时势所限。于是注化(笔)名曹雪芹代替真名冒辟疆,冒辟疆本名冒襄(),辟疆为字,号巢民,又号朴巢。曹为巢的谐音。甲戌本开篇整页印着曹雪芹自题诗曰:“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红楼梦》第五十回,作者借李纹咏红梅诗说道“冻脸有痕皆是血”,第一回“一把辛酸泪”、“谁解其中味”等语,都说明作者意在表示用饱蘸血泪深情之手,把冒董两人间的动人故事,镌刻于希冀永远存世的顽石之上,十年笔耕终成《石头记》,其中的“血”和“情”的谐音就是“雪芹”。由于青少年时期的冒辟疆十年(三万六千五百天)寒窗苦,六次参加科举考试皆下第,“于国于家无望”,却似娲皇用于补天的三万六千五百块彩石之外的一块顽石(此解符“合週天之数”),为不虚度人生,遂撰书立说。  上文提及的冒辟疆年开九秩(80岁)的时间,是清朝康熙庚午年(1690)。当年他为如皋望族钱氏写谱序时提及其两位好友,一个是祭酒(旧时国家最高学府的首席长官)吴梅村,另外一个是同年(同学,同时期参加科举考试者)陳確庵,他俩都同时为钱氏写了跋。由此可见,这三位加上族谱主人太学生钱持正皆为好友,且经常聚会赋诗论文。冒辟疆在写钱族谱序时,特别提及文僖王钱惟演创西崑诗体裁,《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第十五回的行批中,作者写北静郡王夸宝玉诗作时说,“妙极,开口便是西崑体”,说明冒辟疆和《红楼梦》作者“曹雪芹”都很喜爱西崑诗体。  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中,涉及该著作名称变更时提及三个人名,第一回正文中说,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鑑》。该页顶部另添加眉批为“雪芹旧有《风月宝鑑》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用之”这样就把冒辟疆的好友“吴梅村”三字完整地嵌入其中。同时表明,此次的重评者为吴梅村本人或对其十分了解的人。在第八回中作者写道,当买办钱华等七人向宝玉要几张斗方贴贴时,眉批中出现“此时有三十年前向余作此语之人在侧,观其形已皓首驼腰矣(此人不是80多岁的冒辟疆又是谁呢!)”句,再次证明吴梅村是评点《石头记》的主要人物之一,后来的评点中还有签名“梅溪”、“松斋”等字样。吴梅村是崇祯四年进士(榜眼),生卒时间有争议。他是明末清初江左文学三大家(钱谦益、吴梅村、龚鼎孶)之一。他与冒辟疆交往密切(含书信往来),曾有出家的念头,在致《冒辟疆》书中曾说:“吾死后,敛以僧装”。冒辟疆的后人现保存的一方古砚上,也刻着冒辟疆的僧首像,意其曾有出家之念,都与宝玉的归属暗合。吴梅村后来逼于形势任了清廷官员,直至祭酒,在京城工作三年多,对京城习俗、语言有所了解(《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第八回眉批云:“《石头记》立誓,一笔不写一家文字”,注解了书中何以出现多种方言的原因),对官场交往有所体察,助好友冒辟疆增删书稿理所当然。他已在为国家出力(无异于开篇中所说的娲王补天之石),不是被弃之不用的“顽石”,看来吴梅村的生平概况不符合原创者的基本要素。作为与冒辟疆同龄、同乡的文化巨人李渔(),参与润笔《石头记》也在情理之中。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之说难成立  今年红学界纪念曹雪芹先生逝世250周年,即他卒于1763年,而他的出生有1717年、1724年等多种说法,按前者算曹先生活了47岁。这个年龄者不能是“皓首驼腰”主创者的年迈模样。  鲁迅先生在《红楼梦》杂论中说,“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他又在《清之人情小说》中说,“乾隆中(一七六五年顷),有小说曰《石头记》者忽出于北京”,这时离曹雪芹逝世两年。按胡适先生认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是1754年问世,而书中出现批注已载,30年前作者答应给批注者书法作品未能兑现的故事。《石头记》问世前30年约为1724年,不管曹雪芹是1717年或1724年出生,在他身上都难以发生此事。所以那时的鲁迅先生未能找到“曹雪芹”是谁,随着时间推移,有关《红楼梦》原创者的资料逐步显现,谁是原创者比较后就明白了,其人就是如皋冒辟疆。而李渔、吴梅村、曹雪芹、高鹗、程伟元(对于《红楼梦》后40回,鲁迅先生介绍说,程伟元于藏家、故纸堆中搜集20余卷,重价收购的鼓担上偶见10余卷,后整理而成)、戚蓼生等人都对《红楼梦》的日臻完善做出了贡献,人们不应忘记。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又一个土默热红学。
  冒氏老宅仍在,如皋又可做一个好文章了。
  “小宛化名元春进后宫”增内容:  《红楼梦》中元妃薨日与《影梅庵忆语》中董小宛逝日的关联  钱祖荣  在《红楼梦》中,作者安排元春入宫为妃,第五回判词隐指她“虎兔(兕,版本不一,写法不一)相逢(交)大梦归”。此话何意?虎即是猛虎,兕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类似犀牛的猛兽!“虎兕相逢”,是说这两种凶猛的动物相遇,恶斗不可避免!人生如梦,大梦归即表示生命的结束!虎兕相逢大梦归,表意是,当虎、兕两种猛兽相逢决斗时,是寓元春生命到了终结的时刻。  至于“虎兔相逢大梦归”的一般解释是,即在虎年和兔年交接的时间段里,结束梦境。表意是,当虎、兔两兽相遇时,兔被虎吃,也是寓元春生命的终结。  而小说人物元春生命的终结,即意为着原型人物董小宛由一种生活状态转换成另一种生活状态。  由《红楼梦》第86回里的一段叙述文字看出,元妃生于甲申年丙寅月乙卯日(正月初一)辛巳时。在《红楼梦》第95回中作者又写道:“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而事实上于甲申年生、又于甲寅年死的人,存年只能为30岁(或加一个甲子),不可能是四十三岁。在这里,作者用看似错误的计算结果迷惑了读者。但是,有两点内容却是与原型人物董小宛的情况相吻合的。  一是,小说人物元妃的“薨日”在立春后的一天,即为新春二日,与董小宛的“逝日”一样。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重大节日,叫做春节(到民国后才被易名,按民国关于正月初一为春节的新规和当今民间风俗,视正月初二为新春二日,亦为正解之一)。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颁布德令以施惠兆民。在季节时令上,立春就是新春,立春后的一天就是新春二日。董小宛的“逝日”为新春二日,源自冒辟疆撰写的《影梅庵忆语》。其中云:“姬书法秀媚……客岁(辛卯,1651)新春二日,即为余抄写《全唐五七言绝句》上下二卷,是日偶读七岁女子‘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之句,为之凄然下泪,至夜和成八绝,哀声怨响,不堪卒读,余挑灯一见,大为不怿(怿,yi,喜悦之意),即夺之焚去,遂失其稿,伤哉异哉!今岁恰以是日长逝也。”而“今岁恰以是日长逝也”一句,其本意也不是讲董小宛真的逝世,只是把新春二日作为董小宛“长逝”(生离)的日子。对于元妃之死,也只是小说人物之死,不是原型人物董小宛真的逝世。  二是,小说人物元妃存年四十三岁,与董小宛的享年一样。  董小宛在清宫中生死共计15年,可以从冒辟疆写的文章中看出来。《续修四庫全书》在集部別集类巢民诗集卷二哀诗中,载有《光祿大夫礼部尚书谥端毅合肥龚公o有引》一文,当龚鼎孶(生于1615年,号芝麓)于康熙十四年(1675)逝世后,冒辟疆作此文表达对好友的悼念之情。文中赞颂了龚鼎孶一生的功绩,深切怀念两人间“三十年真交”的深厚情谊,沉痛地回忆了龚鼎孶所关心及了解的董小宛进出清宫的前后关键惰况,现将相关内容摘录于后。“公是秋(1650年),以奉常(故官名)还朝,阅辛卯(1651年)而宛姫逝(被逼进宫)。壬辰(1652年),余死三日(冒辟疆气死三天)。庚生公与夫人,悲喜不殊骨肉,先寄?沂书。云:惨闻辟疆之訃(告),豈脩文催赴玉楼耶,抑宛君招魂去也(或许是被董小宛把魂给招去)。酹酒写哀(以酒洒地以示哀悼),以寄腹車之痛,惟代致之。嗣闻返魂(后来龚鼎孶又得知冒辟疆苏醒,死而复生),屢书坚订‘耦耕偕隐’(两人一同归野耕田)之约。公旋以總憲(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鐫级奉使粤東。丙申(1656年)丁酉(1657年),邗上(扬州)白下(南京),磕头促膝,清溪中秋,倡和不殊畴。昔而眷恋过之,自此衰门风波诟谇,迄今二十年不可極,公竭护持、損眠食。凡公危疑顾虑、为之垂绠者,余皆谢绝。只以‘听天由命、忍辱忘怨’八字销(自我安慰)之。丙午(1666年)归塟(笔者存疑“塟”字),仍过邗关。”董小宛生于1624年,到1666年恰好43虚岁。  以上史料又与《红楼梦》第一回中的诗句“时逢三五(15年)便团圆”含意完全吻合,自“辛卯(1651年)而宛姫逝(被逼进宫)”,至“丙午(1666年)归塟,仍过邗关”,相隔就是15年。
  @老卡枪
08:59:44  “小宛化名元春进后宫”增内容:  《红楼梦》中元妃薨日与《影梅庵忆语》中董小宛逝日的关联  钱祖荣  在《红楼梦》中,作者安排元春入宫为妃,第五回判词隐指她“虎兔(兕,版本不一,写法不一)相逢(交)大梦归”。此话何意?虎即是猛虎,兕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类似犀牛的猛兽!“虎兕相逢”,是说这两种凶猛的动物相遇,恶斗不可避免!人生如梦,大梦归即表示生命的结束!虎兕相逢大梦归,表意是,当虎、兕两种猛兽......  -----------------------------
  谁闹出《红楼梦》作者先死后生的大笑话  钱祖荣  日,中国红楼梦学会在河北廊坊召开了全国“纪念伟大作家曹雪芹逝世250周年大会暨学术研讨会”。日,由北京曹雪芹学会、海淀区委宣传部又在北京植物园曹雪芹纪念馆,又联合主办了“第六届曹雪芹文化艺术节.纪念曹雪芹诞辰300周年纪念大会”。由此再一次“权威”地表明,北京西山的那个曹雪芹诞辰于1715年,逝世于1763年。  可是,这个事情与《红楼梦》的作者有什么关系呢?如果说北京西山的那个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那就给这部伟大而不朽的巨著,闹出了一个《红楼梦》作者先死后生的大笑话。看到此处,读者不必吃惊,请看下文。  在脂评《石头记》甲戌本(1754年版)第一回中,写有“壬午除夕雪芹泪尽而逝”一段眉批。胡适等人则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真是这样死的。仅针对上述一段话,正确解释应该是,曹雪芹不会死于乾隆甲戌年(1754)之后,因为已出版面世的书上明确无误地载着这段文字,说明雪芹在该书出版面世之前已经泪尽而逝。否则,怎么写上书呢?请注意,这段内容是问题的核心。就是说乾隆甲戌年之前的壬午年,即1702年才是曹雪芹去世之年。如果把曹雪芹说成是死于1763年,是不懂简单的算术吗?应该不是!那又怎么解释呢?如果把它解释为,有人主观故意地把曹雪芹的死日向后推迟了60年(一个甲子),有理由吗?如果读者认为没有理由,那正解该是什么?  既然把“壬午除夕雪芹泪尽而逝”这一句话,应该计算为1702年才是曹雪芹去世之年。那么,2015年北京曹雪芹学会、海淀区委宣传部联合主办了“第六届曹雪芹文化艺术节.纪念曹雪芹诞辰300周年纪念大会”,即说明曹雪芹诞辰于1715年的举动,就与曹雪芹去世于1702年的计算结果相冲突。也就形成了一个《红楼梦》作者先死后生的大笑话!  闹出以上笑话的原因之一,就是还有一些人,不甚了解作者所采用的“烟云模糊”技法。请读者再看例证。  庚辰本《石头记》第22
末批语中载:“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丁亥夏,畸笏叟”。结合庚辰本《石头记》“第十一回至二十回,脂砚斋凡四阅评过”的内容分析,写批语者落款丁亥年应在庚辰年(1760年)出版面世的《石头记》之前,当为1707年。而“芹逝”又应在丁亥夏畸笏叟写这段批语的1707年之前,分析道理同上段一样简单。  再说,据日本国明治三十八年一月印刷发行的石印悼红轩原本第53回末载:“上自第18回,入壬子,正月十五日起,至此回,壬子冬止,共计书35回”可知,写到22回的时间在壬子年,  还有,《红楼梦》的抄阅再评者在庚辰本(1760年面世)第11
前批中写了原作者当年撰书时所述事,“一步行来错,回顾已百年”,1760年之前100年为1660年,即原著写作时间在1660年左右,而靠近1660年的壬子年为1672年(康熙十一年)。这知情的抄阅再评者,其回顾之言应是可信的。由此得出答案,作者写到第53回的壬子年为康熙十一年。  经过以上反复举例,对于“芹逝”的时间,让大家更难揣摩了。  然而,读者应了解,脂评《石头记》第一回还有眉批说:“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即原作者是谁)?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处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法)处,观者万不可为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  综合上述内容,看出《红楼梦》作者不断施展写作技巧,强烈干扰了不少人的正常判断能力,误把北京西山的那个曹雪芹认定为《红楼梦》的真正作者。但是,竟有人说这是作者运用了“跳跃式”写作法,真让人啼笑皆非。  由以上分析可知,《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是康熙十一年(1672)前后在世之人,即是明末清初之人。笔者再以清朝中、后期出版的《石头记》《红楼梦》之插图辅助说明。这4幅图分别取自:日本国明治三十八年一月印刷发行的石印悼红轩原本《石头记》、清朝中期增评补图《石头记》、增评绘图《石头记》和晚清朝孙温绘图的《全本红楼梦》,这些图都插在第16回。意为说明图中男性服饰全部是明朝样式,是《石头记》作者熟悉且出自笔下的男角衣着,北京西山的那个曹雪芹与《石头记》作者所应具备的条件相距太远啦,即使让医生给他妈注射10倍于正常人的催产素,也赶不上这个时期。。
  关键点:脂评《石头记》甲戌抄评本原文“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不论怎样解释这句话,“壬午除夕”总是在甲戌抄评本《石头记》的书上出现了。此处的“壬午”应在“甲戌(1754年)”前!“泪尽而逝”或在“壬午”年甚至更前!!小学生都会算!!!
  現在癸酉本出來了,其他就不用談了。但冒家與紅樓夢有關係,不能否認。
  《红楼梦》作者在著作中既写了“作者曹雪芹”,又写了“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之句;同时,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在第一回眉批中又特别提到,作者惯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法,“读者不要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  王彬、严中等红学专家不会仍被作者瞒蔽了去,不会再坚持曹雪芹著作《红楼梦》之观点了吧?!  国家主管部门该不会再沉默——不作为吧?!什么叫渎职和失职,笔者不甚了了,敬请赐教。
  钱祖荣论红楼:  胡适不懂“南巡”史
错误解读《红楼梦》  《红楼梦》的作者在第十六回写元妃省亲时,借赵嬷嬷与王熙凤的对话叙出“说起当年
皇帝仿舜巡的故事,比一部书还热闹” 、“独江南甄家接驾四次”等语,根本没有提到“南巡”这个词,而胡适先生在《&红楼梦&考证(改定稿)》中,将其说成是“康熙皇帝南巡六次……曹家四次接驾乃是很不常见的盛事”,从而得出曹雪芹著作了《红楼梦》的结论。笔者经过多年研究后发现,胡适先生敲定“曹雪芹著作《红楼梦》”的立论基础,系据《红楼梦》作者运用的子虚乌有的“画家烟云模糊(法)”和“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谋而形成的假设!权威史料《大清圣祖仁(康熙)皇帝实录》和《康熙起居注》中仅有曹寅参与一次接驾的明显记录,而且与“独江南甄家接驾四次”不属同一性质,且为次后时期内发生的事情。  胡适关于“曹家接驾四次是很不常见的盛事”之说,于史无据,完全出于他对这段历史的无知而产生的主观臆断。旧时皇帝南巡,奉命管理这个地区的督抚大员们岂有不接驾之理?况且皇帝又不是微服私访,浩浩荡荡一大群臣仆、妃嫔。食宿、保卫工作纷繁复杂,仅曹家是应付不了的。  康熙六次南巡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龙舟”,除杭州外,往返途中的济南府、淮安府、扬州府等地方官接驾,一般都有十二次,江南江西总督、江苏和安徽巡抚有时还跨区到山东境内接驾。就连位于陆地的明
陵的护陵官还五次接驾了康熙皇帝。另外还有特殊情况,即康熙南巡一次,此人就得接驾三次,他就是镇江金山江天寺方丈。《康熙实录》详载了在康熙第四次南巡时,江天寺方丈接驾三次的情况(二月初九,康熙帝到达金山江天寺行宫时,方丈第一次接驾;康熙去苏州府于二十五日返回时,方丈第二次接驾;康熙去江宁府于二十八日返回时,方丈第三次接驾)。这样祘,康熙六次南巡,江天寺方丈应接驾18次;如果康熙在去苏州或江宁府途中,改走陆路,过镇江时不作停留,则减去相应次数。实际上,按史料统计,江天寺方丈在康熙六次南巡中,接驾达12次。  在关于康熙皇帝六次南巡的权威史料中,只有两次提到曹寅。一次是在《康熙起居注》中记载康熙第三次南巡时,命巡抚宋荦、江宁织造曹寅修明
陵;另一次是在《康熙实录》中记载康熙第六次南巡时,御舟到山东达滕县新庄桥地方,曹寅参与了一次迎驾。在康熙第三次南巡时(一六九九年),康熙帝于四月初十日去江宁织造署,看望了乳母孙氏,并写了三个字“萱瑞堂”。而这一天,康熙皇帝明明驻跸于江宁府,却被人篡改为驻跸织造署。  在康熙皇帝六次南巡时期,前后有10多位清廷重臣,多次接驾了康熙皇帝。即使将人们熟悉的于成龙(两位)、李光地、湯斌等人除外,还有江苏巡抚宋荦接驾了6次、漕运总督桑额接驾了6次、河道总督王新命接驾了7次、江南江西总督阿山接驾了7次、河道总督张鹏鷊接驾了8次……就连松江提督侯张云翼和南通狼山总兵官刘含高也分别接驾了5次和4次。  再就是致仕大学士张英和孔子后裔衍圣公孔毓圻,都有6次接驾南巡中的康熙皇帝的确切记载。  由此看出,举世瞩目的胡适造“曹家四次接驾乃是很不常见的盛事”,并不符合历史事实。胡适先生关于“曹雪芹著作《红楼梦》”的立论前提,也就自行崩塌。错误的的前提,引出正确结论的说法没有科学性。
  《红楼梦》不避 “玄”字讳,置某些红学家于尴尬境地  胡适先生力推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周汝昌和严中两先生则共同认为曹雪芹是1724年出生。那么,这样的结论就与该书不避康熙皇帝玄烨的“玄”字讳的情况,产生一种不可调治的硬伤。  古代法典规定,不避先皇和
的字讳,则触犯了对君王的“大不敬”之 罪。如《旧唐书o刑法志》则将“大不敬”列为十恶不赦之罪的第六条。  在《红楼梦》一书中,作者一直不避康熙皇帝玄烨的“玄”字讳。在第一回中两处写有“玄机”(见甲戌、梦稿本)一词、 在第二回中写有“参玄之力”(见甲戌、梦稿本)四个字、在第六十三回中写有“玄真观”“ 玄教”(见庚辰本)两词。  在第一百十七回中(见梦稿本),竟一连串出现了8个 “玄”字。该段内容是,邢大舅输了,众人要他唱曲儿,他道:“我唱不上来的,我说个笑话儿罢。”贾蔷道:“若说不笑仍要罚的。”邢大舅就喝了杯,便说道:“诸位听着:村庄上有一座玄帝庙,旁边有个土地祠。那玄帝老爷常叫土地来说闲话儿。一日玄帝庙里被了盗,便叫土地去查访。土地禀道:‘这地方没有贼的,必是神将不小心,被外贼偷了东西去。’玄帝道:‘胡说,你是土地,失了盗不问你问谁去呢?你倒不去拿贼,反说我的神将不小心吗?’土地禀道:‘虽说是不小心,到底是庙里的风水不好。’玄帝道:‘你倒会看风水么?’土地道:‘待小神看看。’那土地向各处瞧了一会,便来回禀道:‘老爷坐的身子背后两扇红门就不谨慎。小神坐的背后是砌的墙,自然东西丢不了。以后老爷的背后亦改了墙就好了。’玄帝老爷听来有理,便叫神将派人打墙。众神将叹口气道:‘如今香火一炷也没有,那里有砖灰人工来打墙!’玄帝老爷没法,叫众神将作法,却都没有主意。那玄帝老爷脚下的龟将军站起来道:‘你们不中用,我有主意。你们将红门拆下来,到了夜里拿我的肚子垫住这门口,难道当不得一堵墙么?’众神将都说道:‘好,又不花钱,又便当结实。’于是龟将军便当这个差使,竟安静了。岂知过了几天,那庙里又丢了东西。众神将叫了土地来说道:‘你说砌了墙就不丢东西,怎么如今有了墙还要丢?’那土地道:‘这墙砌的不结实。’众神将道:‘你瞧去。’土地一看,果然是一堵好墙,怎么还有失事?把手摸了一摸道:‘我打谅是真墙,那里知道是个假墙!’”众人听了大笑起来。贾蔷也忍不住的笑,说道:“傻大舅,你好!我没有骂你,你为什么骂我!快拿杯来罚一大杯。”邢大舅喝了,已有醉意。  《红楼梦》的作者告之世人,他是以自己的 “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的,并且该书的文字自始至终都不避讳康熙玄烨的“玄”字之讳。而在康熙登帝位后,朝廷恰恰因避讳玄烨的“玄”字,令人将北京的“玄武门”改为“神武门”。  由此看来,有人持“《红楼梦》不避讳”说,是站不住的。综观《红楼梦》一百二十回,避讳之处俯拾皆是。  在《红楼梦》第二回中有一段文字为,冷子兴道:“目今你贵东家林公之夫人,即荣府中赦、政二公之胞妹,在家时名唤贾敏。不信时,你回去细访可知。”雨村拍案笑道:“怪道这女学生读至凡书中‘敏’字,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说的是林黛玉避讳母亲贾敏之‘敏’。”  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还有一段这样的文字:“红玉道:“原叫红玉的,因为重了宝二爷,如今只叫红儿了。”  在《红楼梦》第七十九回中,作者又写了这样一段话:“因他(夏)家多桂花,他小名就唤做金桂。他在家时不许人口中带出金桂二字来,凡有不留心误道一字者,他便定要苦打重罚才罢。”  由以上情况分析,作者对于避讳制度既烂熟于胸又运用娴熟。  按逻辑和情理分析,《红楼梦》的作者只能是在怀有丢失故国之悲、逝去亲人之痛的明朝遗民,或是在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的父母等长辈中产生。推理中,《红楼梦》的作者抑或还可以是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自己(实际上不存在)。  因此说,如果有人硬是把《红楼梦》作者的出生,讲成是康熙皇帝登基之后的事;把北京西山的曹雪芹认定为作者,必然会把这种理论推入死胡同,置自己于尴尬境地。
  钱祖荣论红楼  孟森著《董小宛考》结论偏颇  《红楼梦》研究大受波折  历史学家孟森(,字莼孙,号心史,武进县人,清史学科奠基人)在《董小宛考》一文中,把冒辟疆著《影梅庵忆语》中的关键字句,作了远离事实的结论,使《红楼梦》研究受到人为波折。  孟森先生在其考文中说:“忆语又曰,客岁新春二日,即为余抄写《全唐五七言绝句》上下二卷,是日偶读七岁女子‘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之句,为之凄然下泪,至夜和成八绝,哀声怨响,不堪卒读,余挑灯一见,大为不怿,即夺之焚去,遂失其稿,伤哉异哉!今岁恰以是日长逝也云云。所云客岁,即是庚寅。所云今岁,即是辛卯(1651年)。新春二日长逝,其确证如此。”  《影梅庵忆语》中有关原文如下:“姬书法秀媚,學鐘太傅稍瘦,後又學曹娥。余每有丹黃,必對泓潁,或靜夜焚香,細細手錄,閨中詩史成帙,皆遺跡也。小有吟詠,多不自存。客岁新春二日,即为余抄写《全唐五七言绝句》上下二卷,是日偶读七岁女子‘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之句,为之凄然下泪,至夜和成八绝,哀声怨响,不堪卒读,余挑灯一见,大为不怿(yi,悦之意),即夺之焚去,遂失其稿,伤哉异哉!今岁恰以是日长逝也。”  我们只要联系本段文字的开头内容,董小宛学书法、抄写唐诗及摘录诗句等内容,再结合“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叹息人不如大雁重情义,致使全家人不能一起归去)”的语境,不难看出,董小宛当时和诗抱怨冒辟疆,叹息自己落单独行的极度悲哀凄凉的心情。只是在今岁,冒辟疆正处于创作《影梅庵忆语》的时候,回忆客岁新春二日情景,即董小宛在冒辟疆身旁学书法、抄写唐诗及摘录诗句抒发嗟叹心情的影迹,感叹:恰恰是这样夫唱妇随的日子,恐怕永远不会再有了,即长逝了。  上述内容,哪里有孟森先生认为的董小宛“新春二日长逝,其确证如此”的含义呢?这种结论既武断又偏颇。  其实,那时董小宛已经处在进入清宫前夕,之后还在清宫中生活了10年(见首都师范大学邓小军教授著《董小宛入清宫考》和《古宫词一百二十首集唐笺证》)。  鉴于《红楼梦》中隐写了不少董白、青莲(董小宛的字、号)思念与丈夫团圆的文字,使《红楼梦》的原作者比较容易浮出水面。然而,由于孟森先生将董小宛错误考证成,已经在辛卯(1651年)新春二日去世,使人们对《红楼梦》中女主角林黛玉原型的研究大受波折,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  孟森先生还在其考文中说:“顺治八年辛卯,正月二日,小宛死。是年,小宛为二十八岁,巢民为四十一岁。而清
则犹十四岁之童年。盖小宛年长以倍,谓有入宫邀宠之理乎?”  孟森先生在此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自己的唯心推理与历史事实,不完全是一回事。小皇帝顺治的亲身行为,给出了答案。请看事实:这位小皇帝(生于日)自6岁半不到就喜欢找美女玩乐。《清初 内国史院满文档案 译编》(中)第22页载,1644年六月初一日,顺治从前线战将获得的两批“出众女人”计73名中选取了6名入宫;第197页载,1645年十一月十五日,“和硕德豫亲王从江南战场获得‘才貌超群汉女’103人,呈皇上10人”进入内宫。这10位‘才貌超群汉女’,都成为皇上爱新觉罗o福临的人。当时,福临尚不足8周岁,还不到“十四岁之童年”。这就是历史事实,不是人为编造的传奇故事。  但是,总有一些人,不去查阅文史,不经过自己大脑的缜密思索,盲目信从专家。自己误信后,还去误传。2015年元月,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唐博先生在“百家讲坛”上,承袭孟森先生的说法,讲述仅因董小宛与顺治的年龄差,而否定董小宛入宫的观点值得商榷,理由不够充分,缺乏有力佐证。  (附文:  七岁女子“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之句,出自一个典故。  骆宾王是中国古代有名的神童,他七岁时就写下一首《咏鹅》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同样在唐朝,也是在武则天执政的时期,有一位奇异的七岁小女孩,她吟的诗比骆宾王的《咏鹅》诗还好,名声传到了朝廷。有一天,武则天召见了这位来自广东的七岁小女孩,并出了个题目《送兄》让她当场吟诵。这女孩子不假思索,马上脱口而出,她连曹植踱七步都不需要。《送兄》云:“别路云初生,离亭叶正飞。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  这首诗译成白话文就是:“哥哥啊,这就是我们要分手的大路了。云彩飞起,路边有供人休息送别的凉亭。亭外,是秋叶在飘坠。而我最悲伤叹息的就是,人,为什么不能像天上的大雁呢?大雁哥哥和妹妹总是排成整整齐齐的“人字”或“一字”队形,一同飞回家去的啊!”  董小宛读了此诗后,“为之凄然下泪,至夜和成八绝,哀声怨响,不堪卒读”。看来,当时董小宛与冒辟疆已有了分别的意向,而且抱怨冒不把她一起带走,连禽鸟都不如。冒辟疆看了董小宛和成的八言绝句,“大为不怿,即夺之焚去”。  此句还有第二解,即冒辟疆拿起案上的诗稿,阅后“大为不怿”,董小宛看见冒的不悦之色,“即夺之焚去”。但此解有三点顾虑,一是 “大为不怿”与“即夺之焚去”之间,无人物转换关系;二是董小宛自小受“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熏陶,有内涵型女性不会莽撞而“夺”;三是董小宛天性温柔,到冒家多年,“上下内外大小,无忤无间”,与冒辟疆因生病而经常气恼发火,形成鲜明的性格对比。因此,董小宛难以对诗稿产生既夺又焚的行为。)
  钱祖荣论红楼  孟森著《董小宛考》结论偏颇  《红楼梦》研究大受波折  历史学家孟森(,字莼孙,号心史,武进县人,清史学科奠基人)在《董小宛考》一文中,把冒辟疆著《影梅庵忆语》中的关键字句,作了远离事实的三点偏颇结论,使《红楼梦》研究受到人为波折。  一是对董小宛“新春二日长逝,其确证如此” 之句中的“长逝”解读。  孟森先生在其考文中说:“忆语又曰,客岁新春二日,即为余抄写《全唐五七言绝句》上下二卷,是日偶读七岁女子‘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之句,为之凄然下泪,至夜和成八绝,哀声怨响,不堪卒读,余挑灯一见,大为不怿,即夺之焚去,遂失其稿,伤哉异哉!今岁恰以是日长逝也云云。所云客岁,即是庚寅。所云今岁,即是辛卯(1651年)。新春二日长逝,其确证如此。”  《影梅庵忆语》中有关原文如下:“姬书法秀媚,學鐘太傅稍瘦,後又學曹娥。余每有丹黃,必對泓潁,或靜夜焚香,細細手錄,閨中詩史成帙,皆遺跡也。小有吟詠,多不自存。客岁新春二日,即为余抄写《全唐五七言绝句》上下二卷,是日偶读七岁女子‘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之句,为之凄然下泪,至夜和成八绝,哀声怨响,不堪卒读,余挑灯一见,大为不怿(yi,悦之意),即夺之焚去,遂失其稿,伤哉异哉!今岁恰以是日长逝也。”  我们只要联系本段文字的开头内容,董小宛学书法、抄写唐诗及摘录诗句等内容,再结合“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叹息人不如大雁重情义,致使全家人不能一起归去)”的语境,不难看出,董小宛当时和诗抱怨冒辟疆,叹息自己落单独行的极度悲哀凄凉的心情。只是在今岁,冒辟疆正处于创作《影梅庵忆语》的时候,回忆客岁新春二日情景,即董小宛在冒辟疆身旁学书法、抄写唐诗及摘录诗句抒发嗟叹心情的影迹,感叹:恰恰是这样夫唱妇随的日子,恐怕永远不会再有了,即长逝了。  上述内容,哪里有孟森先生认为的董小宛“新春二日长逝,其确证如此”的含义呢?这种结论既武断又偏颇。  其实,那时董小宛已经处在进入清宫前夕,之后还在清宫中生活了10年(见首都师范大学邓小军教授著《董小宛入清宫考》和《古宫词一百二十首集唐笺证》)。  七岁女子“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之句,出自一个典故。  骆宾王是中国古代有名的神童,他七岁时就写下一首《咏鹅》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同样在唐朝,也是在武则天执政的时期,有一位特别聪明的七岁小女孩,她吟的诗比骆宾王的《咏鹅》诗还好,名声传到了朝廷。有一天,武则天召见了这位来自广东的七岁小女孩,并出了个题目《送兄》让她当场吟诵。这女孩子不假思索,马上脱口而出,她连曹植踱七步的时间都不需要。《送兄》云:“别路云初生,离亭叶正飞。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  这首诗译成白话文的大意就是:“哥哥啊,这就是我们要分手的大路了。云彩刚刚生成,路边供人休息送别的凉亭外,是秋叶正在飘舞翻飞。而我最悲伤叹息的就是,人,为什么不能像天上的大雁呢?大雁哥哥和妹妹总是排成整整齐齐的“人字”或“一字”队形,与家人一同飞回去的啊!”  董小宛读了此诗后,“为之凄然下泪,至夜和成八绝,哀声怨响,不堪卒读”。看来,当时董小宛与冒辟疆已有了别离的约定,而且董小宛和诗抱怨冒辟疆不把她一起带走,连禽鸟都不如。冒辟疆挑亮油灯后,看到董小宛和成的八言绝句,大为不满,即夺之焚去,遂失其稿,让人伤痛啊!当时为何有焚稿的怪异行为呢?一般人都应该认为,其下言所叙是生离而非死别。  二是对“顺治八年辛卯,正月二日,小宛死” 之句中的时间认定。  孟森先生还在《董小宛考》中说:“顺治八年辛卯,正月二日,小宛死”。  在中国,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重大节日,叫做春节。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京都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赏赐群臣,颁布德令以施惠兆民。在季节时令上,立春就是新春,立春后的一天就是新春二日。  处于明末清初时期的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写的“新春二日”,不可能指为正月二日。而处于清末民初时期的孟森先生,或许只认可当时的习俗,春节为正月初一日。据资料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这个时期的“新春二日”,才可能认为是正月二日。所以说,“顺治八年辛卯,正月二日”,与“顺治八年辛卯,新春二日”的说法,前者为错误,后者才是对的。  三是对“小宛年长以倍,谓有入宫邀宠之理乎?”之句中的小宛入宫否定。  孟森先生在《董小宛考》中还说:“是年,小宛为二十八岁,巢民为四十一岁。而清
则犹十四岁之童年。盖小宛年长以倍,谓有入宫邀宠之理乎?”  孟森先生在此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自己的唯心推理与历史事实,不完全是一回事。小皇帝顺治的亲身行为,给出了答案。请看事实:这位小皇帝(生于日)自6岁半不到就喜欢找美女玩乐。《清初 内国史院满文档案 译编》(中)第22页载,1644年六月初一日,顺治从前线战将获得的两批“出众女人”计73名中选取了6名入宫;第197页载,1645年十一月十五日,“和硕德豫亲王从江南战场获得‘才貌超群汉女’103人,呈皇上10人”进入内宫。这10位‘才貌超群汉女’,都成为皇上爱新觉罗o福临的人。当时,福临尚不足8周岁,还不到“十四岁之童年”。这就是历史事实,不是人为编造的传奇故事。  但是,总有一些人,不去查阅文史,不经过自己大脑的缜密思索,盲目信从专家。自己误信后,还去误传。2015年元月,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唐博先生在“百家讲坛”上,承袭孟森先生的说法,讲述仅因董小宛与顺治的年龄差,而否定董小宛入宫的观点值得商榷,理由不够充分,缺乏有力佐证。  鉴于《红楼梦》中隐写了不少董白、青莲(董小宛的字、号)思念与丈夫团圆的文字,使《红楼梦》的原作者比较容易浮出水面。然而,由于孟森先生将董小宛的经历,作出错误考证,认定她已经在辛卯(1651年)正月二日去世,对《红楼梦》中女主角林黛玉原型的研究大受波折,使人们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  而胡适先生在批驳《红楼梦》索隐派提出的,“《红楼梦》是写清顺治与董鄂妃之事”为谬说的依据,就是孟森先生的《董小宛考》。然而,孟森先生的《董小宛考》之结论是偏颇的。
  十首懷古詩是曹雪芹亲撰的家谱,冒牌也太不要脸了。
  人要不要脸,连祖宗都不要了,我祖写的《红楼梦》竟然成了冒牌家的。哈哈哈哈哈哈哈!
  不避康熙及曹氏家族讳  使假冒《红楼梦》作者的北京曹雪芹原形毕露  钱祖荣  中国古代法典规定,不避先皇和
的字讳,则触犯了对君王的“大不敬”之 罪。如《旧唐书o刑法志》则将“大不敬”列为十恶不赦之罪的第六条。因此,旧时人们把避“国讳”、“家讳”和“圣人讳”是头等重要的事。平时用到帝王、圣人、长者或尊者的名字时必须设法避开或改写,叫避讳。与此对应的避讳方法也有三种,分别是改字法、、缺笔法和改读音法,这是一种基本常识。  《红楼梦》的作者是讲究避讳的,如第二回中有一段文字为,冷子兴道:“目今你贵东家林公之夫人,即荣府中赦、政二公之胞妹,在家时名唤贾敏。不信时,你回去细访可知。”雨村拍案笑道:“怪道这女学生读至凡书中‘敏’字,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说的是林黛玉避讳母亲贾敏之‘敏’。”  在第二十七回中,还有一段这样的文字:“红玉道:“原叫红玉的,因为重了宝二爷,如今只叫红儿了。”在第七十九回中,作者又写了这样一段话:“因他(夏)家多桂花,他小名就唤做金桂。他在家时不许人口中带出金桂二字来,凡有不留心误道一字者,他便定要苦打重罚才罢。”以上内容说明,《红楼梦》的作者对于避讳制度,既烂熟于胸又运用娴熟。  还有一个重要情况,即曹寅之弟曹宣,在康熙玄烨当皇帝后,为避讳康熙玄烨的“玄”音之讳,改名曹荃。这说明江宁织造曹家,在理论上懂得避讳制,在行为上遵守避讳制。  可是《红楼梦》自始至终不避康熙玄烨之“玄”字讳。  在《红楼梦》即《石头记》一书中,作者一直不避康熙皇帝玄烨的“玄”字讳。在第一回中两处写有“玄” 字(见甲戌本《石头记》)、 在第二回中写有“参玄之力”中含有“玄” 字(见甲戌《石头记》);在第四十一回有一段内容,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统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其中在“玄墓蟠香寺”的寺名里有一个“玄”字(见附图)。  《红楼梦》的作者不避康熙皇帝玄烨的“玄”字讳,只能说明作者在写作时,康熙玄烨还没有当皇帝,作者预计不到作品问世以后的事。而康熙玄烨当皇帝后,稿本已经流向社会,能收回修改的还好,不能收回的只能顺其自然。  《红楼梦》不避曹寅的“字”“号”之讳。  在《红楼梦》里,作者没有避过“寅”字讳。  第10回,张友士给秦可卿看病后到外边屋里说“……肺经气分太虚者,头目不时眩晕,寅卯间必然盗汗……”  第14回,“凤姐知道今日的客不少,寅正便起梳洗”。  第26回,薛蟠对宝玉说看见一张落款“庚黄”的好画时,却把寅字又写又说,又是手犯,又是嘴犯。“众人都看时,原来是‘唐寅’两个字”“薛蟠自觉没趣,  笑道:谁知他是‘糖银’是‘果银’的!”  第69回,写到尤二姐吞金死后说:“那里已请下天文生,择定明日寅时入殓大吉”。  第86回,那先生便说,甲申年正月丙寅这四个字,内有伤官败财。我们还记得……只怕遇着寅年卯月,这是劫而又劫。我才想起来告诉我们大奶奶,今年那里是寅年卯月呢。  第95回,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萝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寅年卯月。第一百零六回:贾政又在同寅相好处托情。  第107回,贾政回道:“东省的地亩早已寅年吃了卯年的租了。”  书中这许多“寅”字,作者能避而不避,还把寅字跟收尸、盗汗、死日连在一起,甚至通过薛蟠拿“寅”字说下流话,他哪里会是曹寅的什么儿子或孙子呢?  就连周汝昌和严中先生在《江宁织造曹寅家》一书中也纳闷;“其‘寅’字均未避讳,是作者之疏忽还是其他原因?不解。”  还有,北京西山的曹雪芹所谓的祖父曹寅,有一号为“雪樵”,而在《红楼梦》里,作者也未避讳。《红楼梦》一书中从不避讳曹雪芹所谓的祖父曹寅号“雪樵”中的“雪”字,这种例子太多了。  由此说明不是作者一时笔误,也不是抄手故意而为,只能表示作者祖上名字里没有“寅”这个字,也就是表明这个曹雪芹不是曹寅的后代!  《红楼梦》不避曹玺的“玺”字讳。  日,金陵晚报记者于峰采访了南京红学家严中先生,求证冒辟疆是不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时,严中先生的回答帮了冒辟疆的忙。至目前为止,人们尚未发现《续琵琶》著作者姓名,严中却说,《红楼梦》第五十四回里提到的昆剧《续琵琶》是曹雪芹祖父曹寅的剧作,而且十分“权威”地宣布:“曹雪芹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这已经是定论,是毋庸置疑的!”这就让人匪夷所思了?《红楼梦》作者在书中以他人口吻点《续琵琶》之戏,戏文怎么也不避曹玺和曹寅的讳呢?  《续琵琶》第一出《开场》中,董祀自我介绍道:“小生姓董,名祀,表字公寅”,未避曹寅讳。第四出《议立》中,董卓唱道:“宫车速下披香殿,把玺绶收将御座旁。”也未避为曹寅父“玺”之讳。  更为明显的是,《续琵琶》中介绍刘(备)玄德时,也不避康熙皇帝爱新觉罗o玄烨之讳。剧中还多次出现弘农一词,不避乾隆皇帝爱新觉罗o弘历之讳。  历代文人著书立说,在其内容中不敢不作避讳。但是,在预见不到的后朝代事中应该作的避讳,也不能强求。如明陈阶辑 《日涉编》,用明万历三十九年徐养量刻本原版印制,前有康熙二十七年(1688)巩昌知府重刊序。其中“弘”字等皆按原版未避讳。  《红楼梦》不避康熙皇帝玄烨的“玄”字讳、不避曹玺之“玺” 字讳,也不避曹寅之“寅”字讳。由此只能说明,《红楼梦》的作者,根本就不是康熙玄烨当皇帝之后出生的曹雪芹!换言之,不避康熙及曹氏家族讳,使假冒《红楼梦》作者的北京曹雪芹原形毕露。
  备案,
  论坛>信息资讯>如皋头条>大清曾有祖孙皇帝巡幸如皋(更新稿)  12  1  / 2 页下一页  返回列表发新帖  查看: 7284|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生民意] 大清曾有祖孙皇帝巡幸如皋(更新稿) [复制链接]  分享到: 0  推荐  秀水╮葒顔  电梯直达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16:19:4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注册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作者:钱祖荣  日,《如皋动态》上发表了一篇《乾隆过如皋 谕祭武肃王》的文章,文定雉水、中华钱氏网、金如皋门户(如皋商业门户)于日、日、日分别转载。文中介绍乾隆皇帝在第一次南巡途中,专程微服私访如皋的片断情况,如乾隆临幸状元街钱镠王驻跸处、城隍庙、皇亭山等活动。最近,笔者又看到了乾隆来如皋的重要佐证资料,特别是发现乾隆的爷爷康熙皇帝也曾微服私访如皋的史料,今再录之与读者朋友共享阅读之乐。或许有朋友还会参与探究这对祖孙皇帝为何要特别巡幸偏于江海之隅的小城如皋,而且还微服私访的深层原因。  一、康熙皇帝微服私访如皋  民国时期,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的正版《大清圣祖仁(康熙)皇帝实彔》(附图)载,康熙二十三年(1684)农历九月二十八日,康熙皇帝爱新觉罗 玄烨()一行人,浩浩荡荡出京城首次南巡,历时两个多月,于十一月二十九日回到宫中。  “十月庚申(二十九日),上幸惠山,谕江宁巡撫湯斌曰:‘朕欲周知地方风俗、小民生计,有事巡行。凡需用之物,皆自内府储备,秋毫不取之民间。恐地方或有不肖官员,借端妄派,以致扰害穷民。尔其加意严察,如有此等,即指名题参,从重治罪。其沿途供役、纤夫及闻朕巡行至此,远来聚观百姓,恐离家已遥,不能自归。尔逐一详察,多方区画,令其还家。尔巡撫率布政使,即从此回任,料理此等事,不必前送。  汤斌再四恳奏,送驾渡江。  上允之”(附图)。  由上文看出,康熙皇帝是在长江南岸无钖惠山,向江宁巡撫汤斌下旨,令其去办理相关事项,且率布政使回任,他自己欲“周知地方风俗、小民生计,有事巡行”。也就是说,康熙皇帝决定辞去迎驾护行的地方官员,轻装简从,微服私访,目标是在自江南渡江而至的江北某地。  康熙皇帝渡江到江北后去了哪里?除皇帝本人外,只有经再四恳奏,被同意送帝驾渡江的江宁巡撫及康熙皇帝的少量贴身侍卫知道,《实录》已不再实录。  乾隆和嘉庆年间编撰的如皋县志,在《列传卷》陈以松的名下记述了这些文字:“陈以松,字公木,修髯嬴?,雅喜清谭(谈),工文善书,拟宋人小调,亦復绝倒。家甚贫,詠(咏)歌乐志,不屑一切。嘗负母盤舞庭中,母握松鬚作咳而名之之状。父耄甚,寢食衣履非松不安。后以戊午副贡入成均(旧时,国家所办的一种学校,如贡院也称成均)。  甲子(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皇帝第一次南巡之年)冬,上临幸锁院,松迎驾于门,赐六经(《易经》《诗经》《乐经》《礼记》《尚书》《左传》或《春秋》)四子书(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言行录《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部儒家的经典) (附四子书图样)。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点赞点赞   我踩我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秀水╮葒顔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16:21:16 | 只看该作者  寓次语友人曰:‘书生得觐龙光,殊遇也,何必掇巍科哉。遂策蹇归,卒于家’。”  对于锁院一词,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封建时代翰林院的別称,清朝赵翼有题周山茨老圃秋容图诗:“锁院秋灯酒共倾,粤江风雨舟共系。”还有涉及锁院的情况,在科举考试时代,考生进入考场后即封锁院门,以防范舞弊。宋代翰林院处理起草诏书等重大亊件时,也必须锁闭院门,断绝往来,以防泄密。  第二种解释是,“加锁封闭的院落”。按清制,皇帝到过的人家,出入过的大门必须封闭。   现在回答关键问题,甲子冬,“上临幸锁院,松迎驾于门”。这句话中的含义说明,陈以松在如皋自家门前而不是在翰林院迎驾皇上。为此,有四点理由可以佐证。  1、进入翰林院的人物,至少是进士出身,一般有大学士的头衔。清代科举,沿袭一甲进士直入翰林之成法;二、三甲进士则通过考庶吉士才得以进入翰林院,称为朝考,由皇帝亲自主持,合格者由皇帝亲笔勾定,称“钦点翰林”。连进士都未考上,只有副贡生身份的陈以松难以进入翰林院。但是,由于他属于那种“不屑一切”、敢于直言的人物,幸而成为被康熙皇帝选中的私访对象。  2、如果陈以松已经成为翰林院人物,他就不可能自寓居地说走就走,而且因其甚贫,只骑着劣马或跛驴,靠鞭策其前行约2500里回如皋老家。  3、如果陈以松当时身在京城的锁院,而迎驾皇上于门的主要人物就应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其他要人。查阅相关史料,甲子冬康熙南巡回宫后,直到除夕夜,沒有临幸京中锁院的记录(附图,顺序由右至左)。  4、既然皇帝临幸的行为属于微服私访,在一定时期内,被访者是不会将其真相公诸于众的。  看来,“上临幸锁院,松迎驾于门”和“遂策蹇归”,是两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陈以松根本不具备在京城锁院迎驾皇上的主观和客观条件。  还是采用第二种解释符合情理,按清制,康熙皇帝到过陈以松之家以后,出入过的大门必须封闭,到了后来的乾隆、嘉庆时期,自然会称陈以松迎驾康熙皇帝临幸过且“加锁封闭的院落”为“锁院”了。  康熙皇帝在如皋期间,还到北门外大街作了停留,並御书宋朝朱熹《和城南张栻诗》一首,名为《濯zhuó、zhào清亭》(濯清亭位于长沙市)。诗曰:“涉江采芙蓉,十反心无斁(斁yì,厌倦)。 不遇无极翁(原指北宋理学家周敦颐,他提出"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论),深衷竟谁识。”  此后,如皋也像镇江、常州一样,因皇帝到过也建造了一座皇华亭。即在康熙巡访故址垒土成山,山名三台山;山顶建造了一座亭阁,山旁建了一座御书院,御书雕刻于玉石之阳供奉在寺院内。  嘉庆如皋县志,在《建置卷》载:“御书院在皇华亭北,康熙三十七年(1698,距康熙首次南巡临幸如皋已历经14年)知县周鼎鑑建。按县治北境平衍,烏家谓龙脉不振,公因垒土为山,环抱御书亭,榜(旁)曰三台,复穿池作沼,杂树松杉榆柳,遂为皋邑名勝。”至今,虽经时代变迁,大部分古迹已不复存在,但原寺庙前的老银杏树仍青翠迎风,随时向世人诉说着那段历史佳话。  上文说到嘉庆如皋县志载陈以松“嘗负母盤舞庭中,母握松鬚作咳而名之之状。父耄甚,寢食衣履非松不安。后以戊午副贡入成均。”这一段话说明陈以松已有一大把胡鬚之后,才成为副贡而入成均的。  乾隆时期刊刻的《东皋诗存》第10集第31卷,载有陈以松的诗文,现将其全部拍照附图如下(附图顺序由右至左)。其中《送别熙载孝基两弟回里》一首说:“客邸欢相聚,天涯有弟昆,从兹一挥手,特地欲销魂,两两镫前舞,依依掌上恩,秋风双白发,愁绝在蓬门。几日重阳节,归期不后期,忍倾彭泽酒,为诵辋川诗,紫塞宁无雁,黄花此一时,良辰怀孤往,只是鬚成丝”。从诗中“秋风双白发”、“忍倾彭泽酒”、“只是鬚成丝”等句看出,陈以松的两个弟弟到京城客邸与其欢聚时已是满头白发,以酒倾地说明父母已逝,而陈以松的胡鬚也已经像蚕丝一样雪白如霜了。由此说明长寿的陈以松一生,经过了康熙甲子年和乾隆甲子年(即乾隆九年)。若康熙甲子年陈以松为18岁,到乾隆甲子年他则为78岁。  陈以松在《乾隆九年十月二十七日
圣驾巡幸贡院恭纪六首》云:  “供帐如云列几层,疏星点点杂红灯,金貂扈拥三千仗,扇影遥连晓日升。”  “一字班联玉筍齐,两行分列院东西,翠华行处音声寂,鸞尾光中听马蹄。”  “御炉香袅玉墀风,身在蓬瀛阆苑中,日绕龙鳞天尺五,由来尧舜与人同。”  “明远楼高结彩闉,楼前万瓦碧鳞鳞,天心只有憐才切,亲傍风檐念苦辛。”  “睿藻新颁墨瀋香,泥金字字有辉光,詠歌不尽旁求意,续得菁莪又四章。”  “複道沙明玉辂廻,龙旂日暖霁颜开,中官走马亲承旨,却为观星更上臺。”  紧接着的《三十日
观女优演剧即席呈主人》诗中说:“小部新翻最出群,满酬三爵已微醺,却嫌狂态惊红粉,不敢当筵问紫云。”  笔者从上述诗中,看不出在乾隆甲子年(即乾隆九年),“上临幸锁院,松迎驾于门,赐六经四子书”的情景。就是说《东皋诗存》中根本没有《乾隆赐书如皋陈以松》的记述,只有乾隆巡幸贡院的场面描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秀水╮葒顔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16:22:0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秀水╮葒顔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16:24:31 | 只看该作者  二、乾隆皇帝微服私访如皋  在继康熙皇帝六次下江南巡察之后,其孙子乾隆皇帝弘历()也仿爷爷行为,进行了六次南巡,到过淮安、扬州、江宁、苏州、杭州、徽州等好多地方,同样微服私访了位于江尾海滨,且安谧而美丽的古城金如皋。  乾隆也像康熙一样在第一次南巡时(乾隆十六年,1751,)就私访了如皋,其时间可从《大清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实录》卷之三百八十三中看出来。当年正月十三日离京,一行人有皇太后、皇帝、皇后、嫔妃、随驾大臣汪由敦等,还有太监、宫女、护卫兵丁、杂役等共计二千余人,巡行百余日,于五月初四日回到京城。二月丁亥日,皇帝的御舟驻跸迎龙桥(在无锡黄埠墩以北16里),请读者注意!《实录》中用的文字是“御舟”驻跸,而不是“上”驻跸。  戊子日,乾隆遣官祭海神庙並吴越王钱镠祠(位于杭州西湖东麓),赐钱镠祠扁,曰:“忠顺贻庥”(忠诚和顺,泽及后人)。  乾隆一行后来于三月份到达杭州,而且驻跸于西湖孤山的圣因寺行宫多日。为何在二月戊子日先遣官祭祀位于杭州的海神庙並吴越王钱镠祠呢?  原来他也学爷爷康熙微服私访了如皋。在如皋时临幸了位于小纪庄的吴越王钱镠后裔之舍,在其大门上题写了“记得乾坤大,皇道远路伸”的对联。在状元街南宋殿前点检(即都指挥使,曾中武状元)钱仲达故舍,留下墨宝“真石流芳”。同时还为明万历年间因贤相张居正错案牵连继而纠正的顺天府尹(级别略高于现今的省、部职)钱藻御赐了“正大光明”扁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秀水╮葒顔  5楼  楼主| 发表于
16:25:36 | 只看该作者  乾隆皇帝还亲临钱氏建造的城隍庙(附参考图)头门(现如皋初级中学南大门近旁)二楼,瞻仰了古代长寿之星彭祖篯铿、西周钱府上士(相当于今财政部长)钱孚、吴越王钱镠等先贤的神像、神位。嗣后到钱镠王驻跸处故址(原状元街两侧,现如师附小操场及以西范围,附图)谕祭一番。  全文如下:“高宗纯皇帝谕祭武肃王
乾隆十六年  惟尔钟灵天目,表异余杭,石鑑潛踪,光气早占牛斗。金戈转战,威震江淮。裘马锦袍,貢篚而志存王室。水犀强弩,射潮而患禦生民。歌三节以还乡,父老相忘于兵革。历五朝而归命,子孙永保其宗祊。功德懋昭,馨香式贲。兹以时廵吴越,驻跸河山,管传衣锦之名,英风未冺,灵其歆格。鑒此苾芬,如新时,遣耑官,用将祀事”(附图)。此后,在状元街钱镠王驻跸处朝东的大门上的门联,就成为“威震江淮,驻跸河山”了。  另外,乾隆皇帝还特给吴越钱王御赐了封号,事后雕刻成龙纹碑额组成的御赐玉石碑。封号原文是:“高宗纯皇帝勅封
宁民顯佑運德海潮神誠應武肅王”。鉴于钱镠的王后原配夫人如皋黄氏辅佐丈夫、教育子孙有功,赐联一副:“衍遗泽杯,芳流彤贻”,后刻于石,现仅存“芳流彤”三个字。(附图:碑文、龙纹碑额及“芳流彤”断石)。  乾隆到过如皋的佐证史料,见嘉庆如皋县志。该志《列传卷》吴廷爕条载:“吴廷爕,字梅原,美丰度。八岁能诗,成童补博士弟子员,屡困省闈,入成均,应顺天乡试,文典贍薦而不售,以疾归。卒前,于乾隆辛丑(丑字系错刻,应为未字)?逢圣驾南巡,迎鑾献赋。有迎鑾集楓香阁诗古文集若干卷”(附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秀水╮葒顔  6楼  楼主| 发表于
16:26:49 | 只看该作者  乾隆在如皋期间,因品尝了美味可口的白蒲茶干,趁兴御书“只此一家”。他还登上如城北门外的皇亭山顶,俯瞰古邑全景,在当地百姓中传为美谈。日寇侵占如皋后,皇华亭被毁,三台山土丘成为兵家打靶场。上世纪60年代,土山被平,原址地面上建造了如皋肉联厂食堂,现又建成市民新居。  至于如皋现存的下驾原、迎驾巷、救驾桥等地名,究竟缘起于哪位皇帝,盖由史学家考定。  三、祖孙皇帝巡访如皋的原因  清朝康熙和乾隆,这对祖孙皇帝为何对如皋情有独钟,在各自第一次南巡中都首先来了如皋?从总体上看,他俩都作了六次南巡的重大举措, 有着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虽然康熙南巡是在滿汉战争结束不久,而乾隆南巡时已相隔两代人,但总体目标是相同的。  第一、民族战争结束,天下一统,但要保证滿清的统治永不动摇,就必须争取中国南部汉族广大群众的民心。为达既定目标,既要朝廷制定正确的策略,又要皇帝本人尽量展示其亲民的行为。这一方面,两位皇帝都做到了,而且卓有成效。譬如乾隆在如皋钱镠王驻跸处谕祭武肃王钱镠时,就表现的非常虔诚。本来,隔数日他就将到达钱镠故乡杭州,但乾隆帝却预先谴官祭祀杭州海神庙(当年,江浙人民因国王钱镠治理水患有功,尊称吴越王钱镠为海龙王,从浙江沿海到山东蓬莱,各地建海神龙王庙,塑钱镠像祀之)和吴越钱王祠,並赐“忠顺贻庥”扁,让人提前到浙江办理相关事宜。乾隆皇帝的这种行为,确实能感动当时的汉族民众。大家都知道,钱镠王的伟大历史贡献,在于他的“善事中国”的临终嘱咐促使后世孙第三世吴越国王钱弘俶,将吴越国一军十三州的地盘,纳土归宋,实现了南北和平统一,使数以千万计的民众免于生命涂炭。  就在当年的古邑如皋,因那时的盐贩子钱镠娶的正妻黄氏是赤岸乡人,她不愿离开故土,致使钱镠成为国王后,前后驻跸如皋几十年,也经营如皋几十年。钱镠作古后,其后人始终遵循祖训,“保境安民”,为建设金如皋不遗余力,成为颇有影响的家族。直到民国时期,如皋坊间还流传着一首民谚:“一沙二祝,抵不上定慧寺一秃;定慧寺的秃头子,比不了钱家闷头子”。由此民谚说明,如皋钱氏生活低调,但慷慨捐建城隍庙头门、捐献143亩教育义田、出房舍兴办邱陞学馆(民国时期改为私立邱陞中学,在新中国成立后,与如皋中学合并)等善行,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形象。褒奖钱镠,缓和满汉矛盾,融洽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统一,应是皇帝临幸如皋钱门的缘由之一。  第二、治河兴农,发展经济。从古至今,治理水患,都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工程。长期的国家战乱,江河湖泊之水患蔓延,迫切需要解决。在康熙所居宫殿的柱子上,刻有一条字幅,内容是:“治河、兴农、三藩”,这是他朝思暮想要解决的事情。后来,三藩既平,民心日趋稳定、治理河患的地位相应提升。而乾隆在巡视中既有祭祀海神的行为,又有治理水患的实际措施。  第三、欣赏山水名胜,饱览江南风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御驾南巡,近距离尽情欣赏包括如皋在内的江南山水名胜及画中美人,是旧时“江山之主”的应有之义。另外,如康熙在巡前所讲,要“躬历河道,兼欲观览民情、周知吏治”也是统治之道。  第四、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为何私访如皋是一个待解之谜。乾隆还将他的南巡视作其平生最重要的两件大事之一。他在《御制南巡记》中说:“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二曰南巡” 。而在两位皇帝南巡的动机中,始终隐藏着一个不能公开的秘密。  康熙抄录的朱熹诗“涉江采芙蓉,十反心无斁。不遇无极翁,深衷竟谁识”中的“深衷竟谁识”一句,即蕴含了皇帝的隐私“竟谁识”。对于上述诗句,笔者试作这样的解释:“我涉过大江,寻找秀美绝伦、出污泥而不染,的美人。多次反复往来,心中并无厌倦之感。遇不到心中想见的非平凡之人,这种深沉的衷情,到底谁能知道?”  这让我们不得不从深层次上思考一些问题,诚望对此有兴趣的朋友参与其中,共同探秘释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我心寂寞  7楼  发表于
16:30:59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大如皋真乃福地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风约清莲  8楼  发表于
16:31:24 | 只看该作者  如皋如歌常来长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落花随流水  9楼  发表于
16:31:48 | 只看该作者  作者好学问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风随心动  10楼  发表于
14:58:53 | 只看该作者  这个作者还真有才  回复 支持 反对
  论坛>信息资讯>如皋头条>大清曾有祖孙皇帝巡幸如皋(更新稿)  12  1  / 2 页下一页  返回列表发新帖  查看: 7284|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生民意] 大清曾有祖孙皇帝巡幸如皋(更新稿) [复制链接]  分享到: 0  推荐  秀水╮葒顔  电梯直达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16:19:4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注册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作者:钱祖荣  日,《如皋动态》上发表了一篇《乾隆过如皋 谕祭武肃王》的文章,文定雉水、中华钱氏网、金如皋门户(如皋商业门户)于日、日、日分别转载。文中介绍乾隆皇帝在第一次南巡途中,专程微服私访如皋的片断情况,如乾隆临幸状元街钱镠王驻跸处、城隍庙、皇亭山等活动。最近,笔者又看到了乾隆来如皋的重要佐证资料,特别是发现乾隆的爷爷康熙皇帝也曾微服私访如皋的史料,今再录之与读者朋友共享阅读之乐。或许有朋友还会参与探究这对祖孙皇帝为何要特别巡幸偏于江海之隅的小城如皋,而且还微服私访的深层原因。  一、康熙皇帝微服私访如皋  民国时期,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的正版《大清圣祖仁(康熙)皇帝实彔》(附图)载,康熙二十三年(1684)农历九月二十八日,康熙皇帝爱新觉罗 玄烨()一行人,浩浩荡荡出京城首次南巡,历时两个多月,于十一月二十九日回到宫中。  “十月庚申(二十九日),上幸惠山,谕江宁巡撫湯斌曰:‘朕欲周知地方风俗、小民生计,有事巡行。凡需用之物,皆自内府储备,秋毫不取之民间。恐地方或有不肖官员,借端妄派,以致扰害穷民。尔其加意严察,如有此等,即指名题参,从重治罪。其沿途供役、纤夫及闻朕巡行至此,远来聚观百姓,恐离家已遥,不能自归。尔逐一详察,多方区画,令其还家。尔巡撫率布政使,即从此回任,料理此等事,不必前送。  汤斌再四恳奏,送驾渡江。  上允之”(附图)。  由上文看出,康熙皇帝是在长江南岸无钖惠山,向江宁巡撫汤斌下旨,令其去办理相关事项,且率布政使回任,他自己欲“周知地方风俗、小民生计,有事巡行”。也就是说,康熙皇帝决定辞去迎驾护行的地方官员,轻装简从,微服私访,目标是在自江南渡江而至的江北某地。  康熙皇帝渡江到江北后去了哪里?除皇帝本人外,只有经再四恳奏,被同意送帝驾渡江的江宁巡撫及康熙皇帝的少量贴身侍卫知道,《实录》已不再实录。  乾隆和嘉庆年间编撰的如皋县志,在《列传卷》陈以松的名下记述了这些文字:“陈以松,字公木,修髯嬴?,雅喜清谭(谈),工文善书,拟宋人小调,亦復绝倒。家甚贫,詠(咏)歌乐志,不屑一切。嘗负母盤舞庭中,母握松鬚作咳而名之之状。父耄甚,寢食衣履非松不安。后以戊午副贡入成均(旧时,国家所办的一种学校,如贡院也称成均)。  甲子(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皇帝第一次南巡之年)冬,上临幸锁院,松迎驾于门,赐六经(《易经》《诗经》《乐经》《礼记》《尚书》《左传》或《春秋》)四子书(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言行录《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部儒家的经典) (附四子书图样)。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点赞点赞   我踩我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秀水╮葒顔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16:21:16 | 只看该作者  寓次语友人曰:‘书生得觐龙光,殊遇也,何必掇巍科哉。遂策蹇归,卒于家’。”  对于锁院一词,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封建时代翰林院的別称,清朝赵翼有题周山茨老圃秋容图诗:“锁院秋灯酒共倾,粤江风雨舟共系。”还有涉及锁院的情况,在科举考试时代,考生进入考场后即封锁院门,以防范舞弊。宋代翰林院处理起草诏书等重大亊件时,也必须锁闭院门,断绝往来,以防泄密。  第二种解释是,“加锁封闭的院落”。按清制,皇帝到过的人家,出入过的大门必须封闭。   现在回答关键问题,甲子冬,“上临幸锁院,松迎驾于门”。这句话中的含义说明,陈以松在如皋自家门前而不是在翰林院迎驾皇上。为此,有四点理由可以佐证。  1、进入翰林院的人物,至少是进士出身,一般有大学士的头衔。清代科举,沿袭一甲进士直入翰林之成法;二、三甲进士则通过考庶吉士才得以进入翰林院,称为朝考,由皇帝亲自主持,合格者由皇帝亲笔勾定,称“钦点翰林”。连进士都未考上,只有副贡生身份的陈以松难以进入翰林院。但是,由于他属于那种“不屑一切”、敢于直言的人物,幸而成为被康熙皇帝选中的私访对象。  2、如果陈以松已经成为翰林院人物,他就不可能自寓居地说走就走,而且因其甚贫,只骑着劣马或跛驴,靠鞭策其前行约2500里回如皋老家。  3、如果陈以松当时身在京城的锁院,而迎驾皇上于门的主要人物就应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其他要人。查阅相关史料,甲子冬康熙南巡回宫后,直到除夕夜,沒有临幸京中锁院的记录(附图,顺序由右至左)。  4、既然皇帝临幸的行为属于微服私访,在一定时期内,被访者是不会将其真相公诸于众的。  看来,“上临幸锁院,松迎驾于门”和“遂策蹇归”,是两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陈以松根本不具备在京城锁院迎驾皇上的主观和客观条件。  还是采用第二种解释符合情理,按清制,康熙皇帝到过陈以松之家以后,出入过的大门必须封闭,到了后来的乾隆、嘉庆时期,自然会称陈以松迎驾康熙皇帝临幸过且“加锁封闭的院落”为“锁院”了。  康熙皇帝在如皋期间,还到北门外大街作了停留,並御书宋朝朱熹《和城南张栻诗》一首,名为《濯zhuó、zhào清亭》(濯清亭位于长沙市)。诗曰:“涉江采芙蓉,十反心无斁(斁yì,厌倦)。 不遇无极翁(原指北宋理学家周敦颐,他提出"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论),深衷竟谁识。”  此后,如皋也像镇江、常州一样,因皇帝到过也建造了一座皇华亭。即在康熙巡访故址垒土成山,山名三台山;山顶建造了一座亭阁,山旁建了一座御书院,御书雕刻于玉石之阳供奉在寺院内。  嘉庆如皋县志,在《建置卷》载:“御书院在皇华亭北,康熙三十七年(1698,距康熙首次南巡临幸如皋已历经14年)知县周鼎鑑建。按县治北境平衍,烏家谓龙脉不振,公因垒土为山,环抱御书亭,榜(旁)曰三台,复穿池作沼,杂树松杉榆柳,遂为皋邑名勝。”至今,虽经时代变迁,大部分古迹已不复存在,但原寺庙前的老银杏树仍青翠迎风,随时向世人诉说着那段历史佳话。  上文说到嘉庆如皋县志载陈以松“嘗负母盤舞庭中,母握松鬚作咳而名之之状。父耄甚,寢食衣履非松不安。后以戊午副贡入成均。”这一段话说明陈以松已有一大把胡鬚之后,才成为副贡而入成均的。  乾隆时期刊刻的《东皋诗存》第10集第31卷,载有陈以松的诗文,现将其全部拍照附图如下(附图顺序由右至左)。其中《送别熙载孝基两弟回里》一首说:“客邸欢相聚,天涯有弟昆,从兹一挥手,特地欲销魂,两两镫前舞,依依掌上恩,秋风双白发,愁绝在蓬门。几日重阳节,归期不后期,忍倾彭泽酒,为诵辋川诗,紫塞宁无雁,黄花此一时,良辰怀孤往,只是鬚成丝”。从诗中“秋风双白发”、“忍倾彭泽酒”、“只是鬚成丝”等句看出,陈以松的两个弟弟到京城客邸与其欢聚时已是满头白发,以酒倾地说明父母已逝,而陈以松的胡鬚也已经像蚕丝一样雪白如霜了。由此说明长寿的陈以松一生,经过了康熙甲子年和乾隆甲子年(即乾隆九年)。若康熙甲子年陈以松为18岁,到乾隆甲子年他则为78岁。  陈以松在《乾隆九年十月二十七日
圣驾巡幸贡院恭纪六首》云:  “供帐如云列几层,疏星点点杂红灯,金貂扈拥三千仗,扇影遥连晓日升。”  “一字班联玉筍齐,两行分列院东西,翠华行处音声寂,鸞尾光中听马蹄。”  “御炉香袅玉墀风,身在蓬瀛阆苑中,日绕龙鳞天尺五,由来尧舜与人同。”  “明远楼高结彩闉,楼前万瓦碧鳞鳞,天心只有憐才切,亲傍风檐念苦辛。”  “睿藻新颁墨瀋香,泥金字字有辉光,詠歌不尽旁求意,续得菁莪又四章。”  “複道沙明玉辂廻,龙旂日暖霁颜开,中官走马亲承旨,却为观星更上臺。”  紧接着的《三十日
观女优演剧即席呈主人》诗中说:“小部新翻最出群,满酬三爵已微醺,却嫌狂态惊红粉,不敢当筵问紫云。”  笔者从上述诗中,看不出在乾隆甲子年(即乾隆九年),“上临幸锁院,松迎驾于门,赐六经四子书”的情景。就是说《东皋诗存》中根本没有《乾隆赐书如皋陈以松》的记述,只有乾隆巡幸贡院的场面描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秀水╮葒顔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16:22:0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秀水╮葒顔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16:24:31 | 只看该作者  二、乾隆皇帝微服私访如皋  在继康熙皇帝六次下江南巡察之后,其孙子乾隆皇帝弘历()也仿爷爷行为,进行了六次南巡,到过淮安、扬州、江宁、苏州、杭州、徽州等好多地方,同样微服私访了位于江尾海滨,且安谧而美丽的古城金如皋。  乾隆也像康熙一样在第一次南巡时(乾隆十六年,1751,)就私访了如皋,其时间可从《大清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实录》卷之三百八十三中看出来。当年正月十三日离京,一行人有皇太后、皇帝、皇后、嫔妃、随驾大臣汪由敦等,还有太监、宫女、护卫兵丁、杂役等共计二千余人,巡行百余日,于五月初四日回到京城。二月丁亥日,皇帝的御舟驻跸迎龙桥(在无锡黄埠墩以北16里),请读者注意!《实录》中用的文字是“御舟”驻跸,而不是“上”驻跸。  戊子日,乾隆遣官祭海神庙並吴越王钱镠祠(位于杭州西湖东麓),赐钱镠祠扁,曰:“忠顺贻庥”(忠诚和顺,泽及后人)。  乾隆一行后来于三月份到达杭州,而且驻跸于西湖孤山的圣因寺行宫多日。为何在二月戊子日先遣官祭祀位于杭州的海神庙並吴越王钱镠祠呢?  原来他也学爷爷康熙微服私访了如皋。在如皋时临幸了位于小纪庄的吴越王钱镠后裔之舍,在其大门上题写了“记得乾坤大,皇道远路伸”的对联。在状元街南宋殿前点检(即都指挥使,曾中武状元)钱仲达故舍,留下墨宝“真石流芳”。同时还为明万历年间因贤相张居正错案牵连继而纠正的顺天府尹(级别略高于现今的省、部职)钱藻御赐了“正大光明”扁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秀水╮葒顔  5楼  楼主| 发表于
16:25:36 | 只看该作者  乾隆皇帝还亲临钱氏建造的城隍庙(附参考图)头门(现如皋初级中学南大门近旁)二楼,瞻仰了古代长寿之星彭祖篯铿、西周钱府上士(相当于今财政部长)钱孚、吴越王钱镠等先贤的神像、神位。嗣后到钱镠王驻跸处故址(原状元街两侧,现如师附小操场及以西范围,附图)谕祭一番。  全文如下:“高宗纯皇帝谕祭武肃王
乾隆十六年  惟尔钟灵天目,表异余杭,石鑑潛踪,光气早占牛斗。金戈转战,威震江淮。裘马锦袍,貢篚而志存王室。水犀强弩,射潮而患禦生民。歌三节以还乡,父老相忘于兵革。历五朝而归命,子孙永保其宗祊。功德懋昭,馨香式贲。兹以时廵吴越,驻跸河山,管传衣锦之名,英风未冺,灵其歆格。鑒此苾芬,如新时,遣耑官,用将祀事”(附图)。此后,在状元街钱镠王驻跸处朝东的大门上的门联,就成为“威震江淮,驻跸河山”了。  另外,乾隆皇帝还特给吴越钱王御赐了封号,事后雕刻成龙纹碑额组成的御赐玉石碑。封号原文是:“高宗纯皇帝勅封
宁民顯佑運德海潮神誠應武肅王”。鉴于钱镠的王后原配夫人如皋黄氏辅佐丈夫、教育子孙有功,赐联一副:“衍遗泽杯,芳流彤贻”,后刻于石,现仅存“芳流彤”三个字。(附图:碑文、龙纹碑额及“芳流彤”断石)。  乾隆到过如皋的佐证史料,见嘉庆如皋县志。该志《列传卷》吴廷爕条载:“吴廷爕,字梅原,美丰度。八岁能诗,成童补博士弟子员,屡困省闈,入成均,应顺天乡试,文典贍薦而不售,以疾归。卒前,于乾隆辛丑(丑字系错刻,应为未字)?逢圣驾南巡,迎鑾献赋。有迎鑾集楓香阁诗古文集若干卷”(附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秀水╮葒顔  6楼  楼主| 发表于
16:26:49 | 只看该作者  乾隆在如皋期间,因品尝了美味可口的白蒲茶干,趁兴御书“只此一家”。他还登上如城北门外的皇亭山顶,俯瞰古邑全景,在当地百姓中传为美谈。日寇侵占如皋后,皇华亭被毁,三台山土丘成为兵家打靶场。上世纪60年代,土山被平,原址地面上建造了如皋肉联厂食堂,现又建成市民新居。  至于如皋现存的下驾原、迎驾巷、救驾桥等地名,究竟缘起于哪位皇帝,盖由史学家考定。  三、祖孙皇帝巡访如皋的原因  清朝康熙和乾隆,这对祖孙皇帝为何对如皋情有独钟,在各自第一次南巡中都首先来了如皋?从总体上看,他俩都作了六次南巡的重大举措, 有着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虽然康熙南巡是在滿汉战争结束不久,而乾隆南巡时已相隔两代人,但总体目标是相同的。  第一、民族战争结束,天下一统,但要保证滿清的统治永不动摇,就必须争取中国南部汉族广大群众的民心。为达既定目标,既要朝廷制定正确的策略,又要皇帝本人尽量展示其亲民的行为。这一方面,两位皇帝都做到了,而且卓有成效。譬如乾隆在如皋钱镠王驻跸处谕祭武肃王钱镠时,就表现的非常虔诚。本来,隔数日他就将到达钱镠故乡杭州,但乾隆帝却预先谴官祭祀杭州海神庙(当年,江浙人民因国王钱镠治理水患有功,尊称吴越王钱镠为海龙王,从浙江沿海到山东蓬莱,各地建海神龙王庙,塑钱镠像祀之)和吴越钱王祠,並赐“忠顺贻庥”扁,让人提前到浙江办理相关事宜。乾隆皇帝的这种行为,确实能感动当时的汉族民众。大家都知道,钱镠王的伟大历史贡献,在于他的“善事中国”的临终嘱咐促使后世孙第三世吴越国王钱弘俶,将吴越国一军十三州的地盘,纳土归宋,实现了南北和平统一,使数以千万计的民众免于生命涂炭。  就在当年的古邑如皋,因那时的盐贩子钱镠娶的正妻黄氏是赤岸乡人,她不愿离开故土,致使钱镠成为国王后,前后驻跸如皋几十年,也经营如皋几十年。钱镠作古后,其后人始终遵循祖训,“保境安民”,为建设金如皋不遗余力,成为颇有影响的家族。直到民国时期,如皋坊间还流传着一首民谚:“一沙二祝,抵不上定慧寺一秃;定慧寺的秃头子,比不了钱家闷头子”。由此民谚说明,如皋钱氏生活低调,但慷慨捐建城隍庙头门、捐献143亩教育义田、出房舍兴办邱陞学馆(民国时期改为私立邱陞中学,在新中国成立后,与如皋中学合并)等善行,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形象。褒奖钱镠,缓和满汉矛盾,融洽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统一,应是皇帝临幸如皋钱门的缘由之一。  第二、治河兴农,发展经济。从古至今,治理水患,都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工程。长期的国家战乱,江河湖泊之水患蔓延,迫切需要解决。在康熙所居宫殿的柱子上,刻有一条字幅,内容是:“治河、兴农、三藩”,这是他朝思暮想要解决的事情。后来,三藩既平,民心日趋稳定、治理河患的地位相应提升。而乾隆在巡视中既有祭祀海神的行为,又有治理水患的实际措施。  第三、欣赏山水名胜,饱览江南风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御驾南巡,近距离尽情欣赏包括如皋在内的江南山水名胜及画中美人,是旧时“江山之主”的应有之义。另外,如康熙在巡前所讲,要“躬历河道,兼欲观览民情、周知吏治”也是统治之道。  第四、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为何私访如皋是一个待解之谜。乾隆还将他的南巡视作其平生最重要的两件大事之一。他在《御制南巡记》中说:“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二曰南巡” 。而在两位皇帝南巡的动机中,始终隐藏着一个不能公开的秘密。  康熙抄录的朱熹诗“涉江采芙蓉,十反心无斁。不遇无极翁,深衷竟谁识”中的“深衷竟谁识”一句,即蕴含了皇帝的隐私“竟谁识”。对于上述诗句,笔者试作这样的解释:“我涉过大江,寻找秀美绝伦、出污泥而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牛斗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