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非他人好友,为什么点他头像朋友圈看不到好友动态还显示朋友仅显示三天朋友圈看不到好友动态

把你最喜欢的栏目添加到这里来哦
小调查|当我将朋友圈设置成“三天可见”时,我在想什么?
14:50 来源:澎湃新闻
根据5月17日腾讯公布的第一季度业绩报告,微信全球月活跃用户总数达到了 9.38 亿。而朋友圈作为微信旗下的明星产品,自诞生起就俘获了大量粉丝,朋友圈内流传的只言片语,不仅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议论的焦点,而且常常会引爆社交网络。不过近半年来,大家有这样的感受,刷朋友圈和发朋友圈的人好像都越来越少了,点开一位微信好友的头像也是“仅显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那么,究竟是哪些人开启了朋友圈的隐私设置功能,他们又有哪些难言之隐呢?记者打开了自己的微信通讯录,发现将“允许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围”设置成“最近三天”和“最近半年”的总人数至少占到了好友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中以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居多。他们大多是互联网的原住民,所以每次一款社交软件推出新功能,总是最早在这群八零九零后中传播。“这也太不对等了!他们一个个把自己遮得严严实实,凭什么我要被这些人看穿啊?”上海就读的研究生丝丝言语中掩藏不住气愤,23岁的她是一个很爱发朋友圈的人,只要有好吃的好玩的好笑的都要发上朋友圈,而她的新朋友们却好像都很内敛,发的朋友圈不仅数量有限而且很少涉及自己的生活,“真搞不懂他们怎么忍得住”,于是,丝丝把“允许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围”设置为“最近三天”,以表示对这种不对等的反抗。本文图均为 微信朋友圈 截图 同样是一名朋友圈发送爱好者,24岁的程序员毛毛解释道:“人是会变的,当下我发的意思是这个,过段时间看这条朋友圈我又会觉得尴尬。”所以对他来说,设成三天可见比删除朋友圈要方便不少。采访过程中,毛毛还和记者分享了他最近在网上看到的一则小故事。说是一个生活在北上广的女孩有一天在朋友圈里发了一张自拍,她把自己P得美美的,但是几个小时过去了,一条评论都没有,接着,女孩自己在下面回复了一条“谢谢大家关心哈,我已经有男朋友啦!”朋友圈风靡已久,代购、微商、转发集赞、秀晒炫和伤春悲秋,人们越来越熟悉它的套路,再加上微信的普及度越来越高,朋友圈信息爆炸,人们也来不及仔细品味每一条状态,除非像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扔出一枚重磅炸弹”,一般性的内容确实很难引起大的反响。“女孩子嘛,朋友圈里无非就是自拍和吃喝玩乐,可是即便我很赞同一篇文章的观点,也很少分享。”“新动脉”直言,不是不喜欢发,更多的是不敢发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停地换环境,这种不安感在加重。她现在在一家媒体单位实习,加了不少单位上的老师和同事,她表示不喜欢让刚加的还不太熟的人翻自己以前发的朋友圈,像在被挖祖坟。自从知道了“仅展示最近三天”的功能,她就用上了,感觉比分组和一张张设私密简单许多。“有时候我也觉得自己挺奇怪的,现在我不想让实习单位的老师看我的朋友圈,但是一旦我离开了,我的朋友圈他们可以随便翻!”沉沉和丹丹同龄,今年22岁,在上海某高校读硕士,学的分别是语言学和哲学,作为曾经的“朋友圈设置私密”大军中的成员,她们都选择了大量删除之前的朋友圈而不是追逐这股“三天可见”的潮流。丹丹说:“回头看过去发的很多内容,半遮半掩欲拒还迎,现在想来动机非常浅薄,存在表演的成分,想得到的也无非是虚假的肯定。而那些过去看似真诚的话,其实并不那么真实。还留下一些是为了社交,这样别人加我不会一无所获,也不会觉得我太刻薄冷漠。”沉沉把2016年以前的朋友圈状态都删了,不是每个删除或者设置隐私的人都像网络上揣测的那样,有一段所谓不愿提及的感情经历,沉沉之前的朋友圈很日常,“有些是发给有共同经历的人看的,他们看过了,这条就没什么意思了,情感抒发过了目的就达到了,删了也没什么舍不得。”23岁的“平底锅”赞同沉沉说的珍惜当下向前看,她坦言自己过去就是一个特别爱挖坟的人,有事没事去翻翻关系很好的朋友的朋友圈,还时不时点个赞评个论,这时候就会“炸”出来一堆老朋友,说她是“怀旧小公主”。有一次点开一个好友的头像,下面弹出一句“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她觉得特别酷,认为这个功能简直是“装逼利器”。用久了越发体会到它的好处,“一方面节省了我翻看熟人和熟人翻看我朋友圈的时间,有这个闲工夫干嘛不把老朋友们叫出来聚聚呢?当然隐私设置之后我还是能看到自己发的,也足够自己‘怀旧’了哈哈。”张先生和张太太这对80后夫妻也都是“三天可见”的忠实粉丝。34岁的张先生说自己性格宅没什么社交需求,“这么一设,满足了我遮遮掩掩的心理”。张太太是一名初中教师,她常常要在朋友圈里发一些学校的通知给家长,生活上她又是一个六岁孩子的妈妈,因为工作和孩子,她加了很多的微信好友,有些是生活中的朋友,有些只有一面之缘,有些甚至素未谋面。她认为三天的时间已经足够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工作归工作,生活不需要分享。“我觉得老朋友只会翻翻最近几天的,时间再久的他们不会去翻。除非是刚加的好友想翻历史,而我恰恰不想被翻历史。”除了三天,用户还可以把展示朋友圈的范围设定在“最近半年”,这些今年24岁的猫太都尝试过,不过最近,她还是决定把自己的朋友圈全部公开。她认为现实生活中大家沟通交流得少,朋友圈是增加互相了解的一个途径,三天的内容太少不够看,再说朋友圈没什么坏人,大家都是亲朋好友同学同事,一句“仅显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把人拒之门外,很没有礼貌。“微信的初始设置下,陌生人都能查看十张照片,那我还费劲让我的小伙伴只看三天,也太不像话了!”猫太的朋友圈发得还是多的,不像Alexander, Alexander在香港读书,即将毕业的他正在忙着找工作。这半年,他只发了两条朋友圈,一条转发,一条春节的拜年祝福。对他而言,三天确实太短了。点开头像光秃秃的,感觉像把别人屏蔽了一样。再加上和三天党相同的保护隐私的考虑,半年的时间就刚刚好,是一种更温和更中庸的方式。全部公开或展示部分,对很多人来说,更像是一场礼貌和隐私的博弈,设成三天的张太太不觉得这么做不礼貌,“有什么想知道的,有其他途径”。没有设置的丹丹却坚信通过这么做来保护隐私一点也不靠谱,一旦发布到网络,就已经成为公共品,“三天可见”反而给人一种不可告人不够坦荡的感觉,“日记和信件才是真正私人的东西”。22岁的“知了”就把朋友圈当成了自己的日记本,她在上面记录下生活中的点滴,吐槽老师怼怼同学,不过这些都得是在“仅自己可见”的前提下。教师何先生是本次小调查中年纪最长的一位,今年刚好50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已经忘记自己曾经做过这样的设置了,他回忆道:“可能当时有几位不太熟悉的人要加我吧,防止身份泄露”。采访中他表示这不是什么大事,打算过一会就把隐私设置取消。确实,开与不开、看与不看、展示三天、半年还是全部,可能都只是脑袋一热的决定,像毛毛所说的,“归根到底不过是微信利用用户心理开发出来进行牟利的一项产品而已”。 去年9月,小杨到福州这座她完全陌生的城市开始读研,对新环境的不适应让她讨厌起了新同学,顺带连他们的朋友圈也不愿意看了,又懒得一个个去屏蔽,就干脆停了朋友圈,外人看到的效果和 “仅展示最近三天”的差不多,只是她自己的微信里没了朋友圈入口。一年过去了,即便对同学们的误会解除,彼此熟悉起来,小杨也没再打开朋友圈,“不发不看慢慢成了习惯,生活反而清静了不少”。不过她听别人讲,微信版本更新之后好像就不能再像她一样显示成“未开启朋友圈”了。既然是一项产品,网友们也希望有更好的用户体验。Hayley认为,朋友圈再也不像最初那种好朋友的圈子了,微信现在更像是一个网络版的电话簿,所以她希望点开一个人的头像时,只显示“发消息”、“视频聊天”这几项,不必出现这个人的朋友圈。 “新动脉”向记者透露了她的微信小号,上头加了六七个亲近的朋友,有的时候她会在上面发一些感受,内容比常用的微信账号要大胆很多。“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那么虚拟世界里也可以有不同的微信账号,要是腾讯能像新浪一样,几个账号可以切换自如就好了。”
责任编辑:李丹澎湃新闻报料:9 &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朋友圈
评论(31)
澎湃新闻APP下载朋友圈那些从不点赞的人_槽值_网易新闻
朋友圈那些从不点赞的人
点赞是最容易且成本为零的互动社交,带给被赞者的快乐阀值却不低。
本文系网易沸点工作室《槽值》栏目(公众号:caozhi163)出品,每天更新。现实生活中,交情分三种:亲人密友,普通朋友,数面之缘;朋友圈里,交情也分三种:评论之交,点赞之交,不赞不评之交。上下三种,可以交叉融合,任意搭配。至亲好友或许从不点赞,但经常私聊;普通朋友或许不常聊天,但积极活跃在你的每个动态评论区。前者是因为随意,后者是想要靠近。朋友圈最怕遇到哪种人?——认识而已,从不点赞。也许是数面之缘,你们交换了微信名片,结果好友越加越多,能说上两句的,却越来越少。微信好友不都是“好友”,朋友圈也缺“朋友”。对不联系的人,置之不理是大多数人的做法。△从不点赞,也许是因为对你的生活并不感兴趣。晒出萌娃九宫格的宝妈,浑身散发着母性光辉,见面聊天生怕她三句不离娃。爱美人士乐于分享护肤美妆心得,偶尔po一po精心找好角度的自拍,日常想必离不开“今天去哪儿买买买?”“明天去哪儿吃饭?”“最近某家新出的包包你看了没?”爱炫的加班狂魔总是带你看凌晨3点半的公司大楼和办公室唯一一台亮着的电脑,聚个会还要担心被问及“最近在忙什么项目?”“工作如何?”“接下来有什么计划?”朋友圈状态纵然经过修饰加工,素材还是源于个人生活。恐婚恐育一族理解不了每天晒娃的宝妈,苦逼加班族看不惯日常坐飞机的旅游达人,说白了,大家就不是一路人。中国传媒大学进行过一项“受众心理视角下的朋友圈点赞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刷朋友圈时, 70.8%的用户会因为读到让自己开心的内容而点赞;64.2%的用户会因为读到让自己感动的内容而点赞;54.7%的用户会因为读到让自己钦佩的内容而点赞。你po出的生活,从未让朋友圈另一端的人心情泛起涟漪。合理推测,你建构的人设,他也欣赏不了,强行交往也是尬聊。交朋友,最重要的是臭味相投,三观不同,不必强融。△从不点赞,也许是因为你不是他需要迎合的对象。赞按钮的发明者、前Facebook首席执行官阐释过,按钮诞生的根源在于:用户既想认可某人做的事或说的话,但又不想说太多。所以点赞并不意味着真的“喜欢”,而仅仅是对“哦”或“酷”等词的代替。基于此,朋友圈的点赞被不少人概括为“朕已阅”,“嘿我在关注你”,“喜欢你这条内容”,“挺赞同的”等意思。但在中国,只要和人有关的事,往往容易变得复杂。有组织曾发起过调查“点赞,是喜欢朋友发布的内容,还是受更复杂的因素影响?”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会跟风点赞、会迫于人际压力点赞、点赞更针对人而不是内容……看过一则新闻,有个领导干部是微信达人,经常发朋友圈,后来突然停发了。被问起原因,领导说,“发一张自写书法的照片,被表扬得自己脸红;晒一次跑步健身的成绩,收获点赞无数。实在受不起那么多跟帖颂扬和点赞,不如沉默是金吧。”感同身受的一定有老师。每发一次朋友圈,家长们就齐刷刷地点赞刷屏。有报道说,家长们担心加了老师没有备注,纷纷将自己的昵称改成张三妈妈、王五爸爸,点赞时老师一目了然。“天天点赞,老师对娃的印象一定更加深刻。”同一个社会同一种理念:现实中套不上近乎的人,就在朋友圈刷刷存在感。于是,朋友圈里的点赞还被赋予了更深入的意思:送人情、套近乎、怒刷存在感。不与这部分人推心置腹,因为你知道他们的夸赞大多是虚与委蛇,并非出自真心。△从不点赞,却总在给别的共同好友点赞。网络上的情感树洞和心理咨询中,和“他为什么不爱我”并驾齐驱的问题是“他为什么老给别人点赞,却从不给我点赞”。碰见过不少这样的事儿,有朋友说,高中同学经常给别的朋友点赞,哪怕是逛超市和图书馆这种无聊的状态也不会放过,而自己的旅游自拍生活等等,却从没被赞过。更可气的是,这位同学某天把她的自拍发给共同朋友,说,“我放大仔细看了看,觉得她这个包像假的。”一个在乎你的熟人,不会吝啬举手之赞。刻意地不点赞,才是动过心思的。爱点赞,唯独不给你点赞,你们俩之间多半有问题。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有三:他屏蔽你了;他不咋喜欢你;他嫉妒你。一个赞确实算不上什么,可作为朋友,总在给别人送赞,却无视你的生活。这样的交情,只适合渐行渐远。“世界上最脆弱的关系,叫加好友之交。”交换了微信名片,你们躺在彼此的微信通讯录上,看起来很近,一个聊天框就能开启一场对话,说不定能发展出一段新的情谊:你开始期盼发生点什么。没想到,对方加完好友,就变成了朋友圈里的僵尸,没聊天,没动态,没点赞。而你在朋友圈分享着喜怒哀乐,恍惚中有种被视奸的错觉。△在朋友圈,点赞是一种美德。人民日报的调查显示,30%的人把点赞看做很好的感情维系方式、情感表达工具,还有25%的人,认为点赞的存在即合理。《继承者们》热播时,观众津津乐道的是剧里展现的贫富差距和不对等的爱情,但接近尾声时有个细节:尹灿荣发了条班上成绩排名的动态,同学们的点赞多达数排。相当温暖的剧情设置了:现实里再怎么互怼,朋友圈里的点赞也很积极。加州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凯利·凯贝尔说,“人需要感情的支持和社会的支持”,而美国的一项最新研究也显示,“赞”让人获得的愉悦感,类似于吃巧克力或赢钱。点赞是最容易且成本为零的互动社交,带给被赞者的快乐阀值却不低。不和那些从不点赞的人做朋友,是远离吝于对你付出温暖的人。△说实在的,现在的朋友圈,越玩越无趣。点开大部分人的头像,动态划拉两下就没了:“该朋友仅展示三天的朋友圈。”好一点的,“该朋友仅展示半年的朋友圈。”总看不见的,也许是朋友的动态都分组可见,而你不在彼列。分组能见的,除开微商代购和各种鸡汤文分享链接,正儿八经的生活动态,真是没几条了。珍惜那些还能被看见的动态,动动手、给个赞,至少不辜负相识一场。至少对小妹来说,你的每个赞,我都当成了认真的喜欢。关注公众号“槽值”,回复关键词“文章”,查看更多精彩:《伊能静全裸了,你也被活剥视频骗了》《多少女孩在过着性冷淡的生活》《被奶茶祸害的中国人》《被“少女脸”毁掉的中国女人》《恶臭女孩实录:这些细节让人好感全无》想要在第一时间收到槽值文章的推送,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搜索“槽值”或者“caozhi163”就可以啦。微博@槽值,有态度的情感吐槽,等你来撩。槽值已入驻简书专栏,下载简书app阅读更多。
扫一扫关注槽值 更多有趣内容
情感八卦 槽值爆表 不吐不快
扫一扫关注槽值 更多有趣内容【朋友圈】点进相册可以看照片,但朋友圈里看不到是为什么【肩上的脚丫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52,495贴子:
【朋友圈】点进相册可以看照片,但朋友圈里看不到是为什么
微信好友,我点他的头像进去,可以看到最近发了很多照片和文章但在我的朋友圈里却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些照片和分享我确定我没有设置不看他的朋友圈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解惑
我好像也遇到过这问题,就是那个人发的东西不推送,我必须点他的朋友圈才能看到
你设置了不看其动态。。。
因为他把你分标签了,他发朋友圈的消息能根据标签分组让谁看到或不让谁看到。另外我觉得他没屏蔽你 还能让你看他朋友圈说明他没恶意,可能只是不想烦到你
而且还总是会出现明明提醒朋友圈有新动态了,点进去却什么都没有
可能只是你平常刷朋友圈的时候没有看到而已吧,人家可能只是偶尔发一发
我也遇到过,后来就把他给删了
因为你和他太久没联系了吧
一般不让我看动态的不是删就是我也不让他看我的 虽然我也不怎么发朋友圈
朋友圈的焦点是谁
屏蔽你了噜
我之前评论过一个照片,进入她朋友圈就看不见了,但从回复那里点进去,那朋友圈的照片还在
答案很简单,之前她把你屏蔽了,后来又把你放出来了,所以你看不到她屏蔽期间得朋友圈更新,但是能在相册看到她的照片。我亲身经历。
我也想问下,如果你想屏蔽又不想给某人看自己做的朋友圈要怎么办?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为什么“朋友圈仅展示三天”比拉黑更可怕?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非好友可以看十条朋友圈,好友只能看最近三天朋友圈,请问,我加你们好友是为了什么呢?
本文来自公众号:我们心里都有病(ID:staynormal) &作者:大将军郭微信推出&仅展示最近三天朋友圈&这个功能后,立刻有人尝鲜了。点开他们的头像,只能看到这三天里零零星星的一点内容,三天前发生了什么再也找不到蛛丝马迹。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朋友圈成了我们了解一个人最快最便捷的渠道。看看他分享了什么文章、音乐,去了哪,发表了什么心情,好像就能看到一个人的性格面貌了。如果探究欲强一点,或是抱持着尽量抓取更多数据以便研究结果更准确的心态,翻遍他的朋友圈,就相当于了解他的成长史和心路历程,算是做到知己知彼了。可以说,看朋友圈还是有点帮助的。但是现在,当你只能看到三天的朋友圈内容,想了解一个人难度加大,压力也加大,如果你在三天前没来得及去关注一个人,便很难间接地知道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想关注一个人,开始变得有期限了。这种期限背后,有很多兜兜转转的小心思。当一个人选择去勾选只展示三天的朋友圈,心里是有波澜的。1.引起关注,获得存在感无论是只展示半年,还是选择展示最近三天,甚至是彻底关闭朋友圈,都是一种改变。这种风吹草动看起来是不想暴露太多信息,不想被关注,但实际上却可以通过改变来引起别人的注意。&真正关心你的人一定会来问你为什么只展示三天朋友圈&,一位朋友这样告诉我。的确,这种改变成功地唤起了别人的好奇和猜测,他们要么主动询问,要么会下意识地主动留意你的朋友圈内容。这种状态好似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少了全部铺陈的乏味,多了撩人的神秘感。在每天繁复的朋友圈内容里,缺失反而成了一种珍贵,留白倒成了一种新意。2.找补安全感正如前面所说,朋友圈是了解一个人的快速通道,只要对方展示朋友圈内容,就意味着你自愿公开你的信息,不管手机另一端的那个人是谁。但这种全面暴露并非是真正坦诚和让人感到安全的,尤其是面对那些我们并不熟络甚至是刚加上好友的人,我们并不确定把自己的生活双手奉上是否合适。如果选择了朋友圈不可见,又显得矫情小气,那么索性就只展示最近三天的内容,找补了安全感,又体面。有些人自嘲说,有了这个功能之后,再也不担心自己的&黑历史&被挖坟了,心里踏实多了。从全面开放朋友圈到只展示三天,这是一个收紧的过程,这种收紧也是内心层面的折射。我们在信息过度溢出的时代,终于能抓住一块保障安全感的浮萍。3.减少羞耻感并非每个人都有稳定的人格,即便再稳定,也会有那么些时刻是冲动的,在冲动之下我们选择用朋友圈来宣泄情绪,虽然即刻得到了放松,事后来看,却总会有一种不适感,这种不适就是内心的羞耻。我们不能面对那时那刻的心情,连同那时那刻的自己也想一起否定。平静下来,你会觉得某一条朋友圈是幼稚的,是矫情的,是负能量的,是充满了愤怒的,你不能接受自己有这样一个部分,删掉或许是最眼不见心不烦的方式,既不让看客再有凭据去捕捉你的冲动,也不会让心头的羞耻感萦绕。
[责任编辑:冯媛媛 PJT003]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新媒体 讲堂频道互动邮箱:官方微信:孺子牛XID:ifeng_jiangtang微信我把对方删除了但我发的朋友圈里,还是能看见他点的赞,但看不到他的朋友圈,是不是对方也把我删除了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var sogou_ad_id=731547;
var sogou_ad_height=160;
var sogou_ad_width=69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朋友圈看不到好友动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