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朋友圈里的朋友为什么那么多人关闭朋友圈,能聊的有几个

2K29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7908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精彩推荐:
查看: 11017|回复: 0
你每天到底花多少时间在刷朋友圈?
阅读权限20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微信之类的社交工具,对很多人的生活来说已是必需品;闲暇时刷刷朋友圈,亦是每日的常态。每当提示新消息的红点出现,出于强迫症或是好奇心,我们总是忍不住把朋友圈点开。朋友圈里有好友的点滴动态,有或鸡汤或干货的分享,而时间就在这手指滑动间流走。那么,80后每天会花多长时间刷朋友圈呢?朋友圈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他们对此又有什么思考呢?请看他们的回答。
1 一天N次(N大于等于10):只分享和自己同频和共振的内容哎哟,话说刚用微信的时候,当然是兴奋不已,一天到晚不定时地刷,老是要看看人家在圈里说了些啥,自己也当然想说着啥。有一段时间,朋友圈里的更新尽是成功学,吃喝玩乐,卖东西和鸡汤,恰逢自己抑郁发作,怨恨得不行。总觉得别人都过着努力奋斗的生活,家人和睦,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只有自己是一个残废,脑残加上懒惰无能,没得用了。于是朋友圈里我自己不再发出任何声音,只是刷刷看着,安安静静的。过了一阵子,我清理了一些微信好友,包括那些已经不在自己生活圈子的,和已经消失不见的,还有之前迫于面子加好友的,代购的。同时,又加了许多公众号和一些新的好友,这些在研讨我感兴趣的话题,例如心理学,宗教,禅修,花,茶,咖啡,书等等。不久之后,朋友圈里多了一些更真实的声音和分享,这些人不是完美的,天天正能量的,不是事业有成,吃穿不愁的,他们是真实而真诚的,有血有肉的,有喜有悲,有思考,有坚持的。现在,我还是会用一天N次(N大于等于10),一次5~15分钟的频率刷朋友圈,不过更多地是懂得了选择,不会花时间在自己暂时没有兴趣和需要的分享中,在别人的喜怒哀乐里面。自己也不会随意转发个心灵鸡汤,不会轻易评论人家,所有分享和互动都是和自己有同频和共振的,这让我感觉到自在自然,很舒服。我还是喜欢点赞,还是喜欢评论,还是喜欢被点赞,被评论。但是更多侧重在了自己,在了自己喜欢和关心的人,而不是所有人。当看到与朋友们的互动在微信朋友圈里是真实的,忠于内心的,我觉得好自在,好愉悦。
2 一个小时左右:番茄钟工作法
我对微信这一史上最快突破2亿用户的APP(从1亿到2亿只用了半年时间)一直有关“狭隘的偏见”:垃圾信息过载、各种莫名其妙心灵鸡汤和养生秘籍、舆论场过于封闭(国内外发生重大公共事件时公开的微博平台上已完成信息的自净循环而好友圈通常还在“传谣”),但当你老豆会发女孩子的照片问你喜不喜欢、老妈子过节做菜po朋友圈等你来点赞、领导发语音询问你工作时,这确实是个有意思的玩意儿,它既实现了交往,也实现了交易(刷朋友圈时你也在消费着注意力和时间)。这种“旁观者”的心态让我对微信保持了必要的距离。我平均每天花在朋友圈的时间总共在一个小时左右——碎片化的信息可以用碎片化的方式在碎片化的时间消费——在工作生活中应用番茄钟工作法,我会在大块的集中工作后享受短暂的休息,刷下微博或者朋友圈,发现需处理的信息,比如必要且短暂的留言可及时回复,比如推送的活动报名可通过发送至 Doit.im转为待办事项,或者感兴趣的文章可发送至Evernote,以上两个操作将信息同步到电脑或平板上,每日只需集中几个时间段(也是“番茄”)进行处理即可——每次短暂的刷朋友圈就保持在1分钟左右,避免了拖延或焦虑,当然你的朋友也收获了你及时的点赞和评论。进一步说,这其实与你的朋友圈和对微信(博)的定位有关。套用《失控》(Out of Control: 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 Social Systems, and the Economic World)作者Kevin Kelly说的,“Web已死,Internet永生”, 微信(博)应该只是你个人“道术器”系统中的“器”而已,通过它,你能更便捷地实现交流、制造或消费信息,但你为什么或者如何使用它来交流、制造(消费)信息呢?在这个速生速死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没准下个月已经流行用别的社交APP了呢。简单的说,刷你屏的其实就是你自己,因为有共同的联结点,比如亲友关系、相同的爱好或职业,大家相互进行关注且不会屏蔽对方,而你最大的关注就是别人对你的关注。所以你的爱好、厨艺、美貌跟你的吃喝拉撒睡一起,告诉了大家你的牛逼装逼和逗逼——不是个个都会意识到这叫“个人品牌”。
3 一个小时左右: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说到朋友圈,我先简单谈谈朋友圈在我心目中的定位吧。朋友圈作为微信其中一项非常有趣的功能,首先能让我与不同阶段伴我成长的同学们,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亲密无间的男女闺蜜们还有最珍贵的家人们分享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些我希望与大家分享的信息以及一些平时没办法直接表达的想法与话语。其次我也能通过朋友圈了解到同学,朋友,闺蜜以及亲人的最新动态以及他们认为值得与大家分享的信息。随着智能手机以及网路的不断更新进步,越来越多的社交媒体开始渗透我们的生活,使用它们也从开始的尝新变成一种习惯,甚至变成一种难以戒掉的瘾。自己虽说不上上瘾,但多少有点依赖,总感觉哪怕自己不更新每天刷一刷看看别人的更新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我粗略地计算了下我每天花在各种社交媒体的时间应该平均在4-5小时左右。朋友圈的比例大概会占到四分之一,浏览关注的各种微信公众账号信息更新占了八分之三,最后的八分之三再被其他社交媒体,如微博,ins等瓜分掉。从号情人节开始到现在已经累计发布分享了240条讯息,平均朋友圈信息更新速度在每三天更新一条。
4 每天十分钟不到:没有营养的东西越来越多关于每人刷多少朋友圈的问题,我想说自从把朋友圈的红点功能去掉后,整个人都舒服了。我平均每天刷朋友圈10分钟都不到吧,忙起来会完全忘了看。深入思索其原因,我是一个比较喜欢吸收有营养东西的人。信息爆炸的今天,对信息的筛选显得尤为重要。正是因为朋友圈中微店刷屏的,各种非正能量,没有营养的东西越来越多,自己也就慢慢越来越不想看了,现在也没有了依赖。广告直接过,广告太多经常刷屏的好友我就直接把他拉到不看他朋友圈的名单里,算是半个黑名单吧。慢慢的,我转向了比较有营养的聊天群,比如三明治同行者,toastmaster 英语俱乐部等。当然,朋友圈可以记录我自己的生活,偶尔也会show一下,这个还挺不错的。
5 两个小时:学会定期做清理
之前是朋友圈控,每天花在刷朋友圈的时间真的花费很多,可能有两个小时。其实仔细回想起来看的那些大多是碎片信息,如果说耗费在上面的时间100%的话,可能对自己有意义的内容也就10%(意义包括启示收获以及娱乐)。所以花很多时间在这上面其实很不值得,就像一个时间黑洞,但有时候一刷起来就停不下来,跳脱的看到这件事情其实很重要,虽然我现在还是没有这种跳脱的觉察,还是会陷在这种时间黑洞中,但感谢这个同题问答让我重新审视这个事情。现在也开始学会定期做清理,只看有营养的朋友和非常亲密朋友的朋友圈,其他的会屏蔽。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和景仰的人分享的内容是很有价值的,会有一些对自己的启示甚至机会;然后就是亲密朋友的朋友圈,关心他们的生活最近都发生了写什么;当然也不能太严肃,生活需要娱乐,所以逗逼的文章也会挺喜欢看的,如果有价值的信息能通过豆逼的方式传播也很好玩。自己在朋友圈原创和转发也是尽量有价值的内容,希望不为别人带去垃圾信息,自己的朋友圈也是代表了自己的思想和定位,别人通过你的朋友圈相册展示能了解你是怎样的人,是不是志同道合值得结交的朋友。另外最近发现的一个玩法是通过微信群参加一些社会化的学习活动,在一个群的朋友以某一主题一起进行学习和交流,创造一种氛围大家共同前行,最近参加的分别有运动和写作的群,这种团体的方式能更有效的获取主题相关信息,也更能激励我这种行动力不太强的人行动。还有就是通过同类朋友的群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例如中国三明治同行者群就是很好的交朋友的地方。
6 不再看朋友圈:无法只通过几张图片就了解一个人的全部生活
曾经,使用过朋友圈功能,当时感觉这是一种很新鲜的交流方式,平时没有太多时间和朋友在一起,觉得在这里可以通过各种碎片了解到朋友的最新动态。圈里是各种晒生活,摆幸福,秀恩爱,还有就是各类的心灵鸡汤(现在想来大多数都不是土鸡,毫无营养)。每天认真负责地刷着,评论着,赞着每一条……圈里的每个人都生活得特别特别极致的幸福,时间好像就是用来旅游,吃饭,买奢侈品的。我会为他们精致的生活喝彩,但有时累了也确实会拿自己的生活和别人对比一下。有次和老公抱怨起来,老公说,人总是期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赞扬,所以呈现给别人看的一定是光鲜亮丽、自己最漂亮的时刻,谁会把自己不好的一面给你看?谁又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你根本无法只通过别人的几张图片就企图能了解一个人的全部生活。听后释然,反思一下,确实也没有得到太多有用的信息,反而影响了自己的一些价值观。既然自己在朋友圈里没有学会取之精华、弃之糟粕,那就控制自己尽量少去打开朋友圈。再后来有一阵子很多微商出现,便干脆取消了朋友圈功能。其实,我还是认为只要不过度依赖就可以了,也没有必要完全拒绝。曾经刷新朋友圈占用了自己很多的时间,现在最直观的改变是早上睁开眼第一件事和闭眼前最后一件事都不会再是摸手机了,这点对我来说很重要。
7 不超过半小时:采铜法则平均下来,每天刷朋友圈的时间不超过半小时,而且会不定期停用朋友圈的功能,以减少分心源。这里,我还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关于个人时间投资的理念,叫采铜法则——我们在决定一件事值不值得做的时候(PS:“需要完成以换取生活所需的任务”以及“不会带来任何收益但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不属于这个法则的讨论范围),可以综合考虑两个维度:1.是这件事带来的收益值,收益可以是感官的愉悦、关系的增进、知识阅历的增长等生理或心理层面的收获。2.是收益值随时间衰退的速度,称为“半衰期”。有这两个维度进行排列组合就可以划分出:高收益-长半衰期事件,比如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方法、完成一次带有观念冲击意义的旅行或壮游等;高收益-短半衰期事件,比如买一件时髦的衣服、吃一顿大餐等;低收益-长半衰期事件,比如每天背10个单词,反复练习同一种技能等;低收益-短半衰期事件,比如漫无目的地刷微信或朋友圈、参与或围观网络热门话题等。手机的信息瀑流往往在不知不觉中绑架了我们的内在时间,将它转化为外在的比特,同时用一种与世界(起码是自己的社交圈)同步的幻觉来麻痹我们。而采铜法则就是一道破解这种致幻剂的猛药。同时,我也时常用一句话来告诫自己:算一下,你有多少时间花在消费在他人制造的东西上(比如看电视,听音乐,玩游戏,浏览网页;但发人深省的内容不算在此列)而不是自己去创造一点什么?只有你创造的东西才能为你这个人增值。 所以,在浏览朋友圈的时候,我也尽量去捕捉有价值、长半衰期的内容,把它内化成自己思考方式的一部分,再变成文字的形式输出。如果发现有的微信好友经常会发一些吃吃吃、买买买的东西,我会果断屏蔽TA的朋友圈。
8 关闭了朋友圈:关心在意的友人
前几月,有关闭朋友圈的想法,立刻手指动动,从那一别,直到现在。也许是厌倦了反复的广告,也许是不想看到别人的“晒”与“秀”,觉得做作和可笑,也许是被那些所谓“不转就不是朋友,不转就不是中国人,不转就有霉运”等一列的壮烈豪言“吓”怕,也许也许就是不想得知太多他人的信息,我只想安安静静过自己的日子。我一直认为朋友圈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人质量的表现形态。刚认识一个人,我会翻阅此人朋友圈,便大致心里有数,从这方面讲,朋友圈有辨别功能。通过朋友圈也看到某友人的分享的有趣有料的链接,这又是一个功能,分享和传播等。通过朋友圈,还会看到一些有用的知识从而获益,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之为学习功能。我关闭了朋友圈,但不代表我完全不看朋友圈,有些自己关心在意的友人,自己还是经常会点进去看看。总之,朋友圈,就是一个信息平台吧,弊利相对,可关,可开,自己权衡。开,好。关,好。生活是自己过,自己判断,自己选择,心安即可。
9 少于半小时:利用好碎片化的时间不久之前,我在朋友圈花的时间加起来应该有一两个小时。当自己不知道要做些什么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随手拿起手机,点开朋友圈,然后像是着了魔似的,开始刷消息。等再次恢复意识后,恍然发现大半个小时已经过去,而这些时间都被浪费掉了,刚才的阅读几乎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然后渐渐明白,低质量的阅读只是自我消遣,给我开怀一笑而已,信息一闪而过不留痕迹。意识到了这点之后,现在我每天在微信朋友圈花的时间已少于半小时,公众号看的比较多,朋友圈就在早午晚休息的时间看一下。虽然各种应用使我们的时间碎片化了,但我还是挺提倡多尝试,毕竟我们置身于这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可以利用好碎片化的时间。我的朋友圈主要是朋友们的生活分享和文章转发。关于如何减少朋友圈花费的时间,提高时间质量,我现在是这么做的。1、关闭更新红点提示,让自己看不到更新,不去点开朋友圈。2、选择不看谁/不让谁看我的朋友圈:不看被迫加他微信的人的朋友圈,不看经常琐碎念,信息比较消极的人的朋友圈,让自己在朋友圈里开心、自在。3、少看长文链接:不看消极的人发的链接,不看带有“必看、求转发”字眼的链接,从标题判断链接内容有无益处,可看可不看,选择不看。4、让自己少发朋友圈。给自己定个目标,每周大概发多少条。发之前延迟1分钟再看是不是真的想发,考虑“维惠”的力量,即考虑内容有没价值,别人会想看我发的链接吗?我是不是在传播负面消息?另外,多点给朋友们点赞,多发些正面的消息,让朋友圈温馨些阳光些,自己也开心。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精彩推荐:
信息产业部备案: 经营性ICP许可证: Powered by ,&
All Right Reserved.
技术支持:你的朋友圈那么有趣,一定很无聊吧 - 简书
你的朋友圈那么有趣,一定很无聊吧
1我的一个微信朋友,我称她为“三高”朋友(学历高,身材高,颜值高),每天打开朋友圈,都会或多或少的被她的动态刷屏。比如,她会粘贴网络上的一些幽默搞笑段子,“下雪了,普及一下知识,知道雪花总共分几种吗?有雪花原汁麦,雪花金纯,雪花银纯,雪花干啤,雪花淡爽...雪花勇闯天涯。”“那些拧不开瓶盖的女生其实都是装的,你让她拆个快递看看,连撕带咬,都不带用剪刀的。”比如,她会转载一些网络上的有关爱情的鸡汤段子,“真爱不是一时的乍见之欢,而是久吃不厌的柴米油盐。”“我做过的最好的事,就是爱你。””最好的爱情,配得上最好的等待。”比如,她会上传各种卖萌各种逗的自拍,然后配上心情文字,于是经常看到这样的告白,“准备下乡当知青啦(她戴了一顶复古的帽子)。”“出门接妹妹过周末咯,别忘了戴着眼袋和黑眼圈(不知用什么东西把眼圈弄的很黑)。”比如,她会上传全世界各地的风景图片,并配文介绍一些有关当地旅行的攻略路线和美食乐事,末尾加上一句:“有愿意一起的吗?我带着你,你带着钱。”比如,用指甲油在指甲盖上画画,发个光彩夺目的手po到朋友圈里;不开心了,发个狗狗卖萌的表情po到朋友圈里;闺蜜过生日了,拍个涂满奶油的脸po到朋友圈。.....她在朋友圈里的活跃度和出镜率让我咂舌,她给我传递的人生如此丰富有趣,真是让我自叹不如,反观我的生活,为了工作、家庭、前程整日奔波,只是偶尔才能偷得浮生半日闲刷刷朋友圈,所以有时我会很好奇,那些不经常发朋友圈的人在做些什么。2朋友圈里一个参加工作不久的同事,她极少在朋友圈里发消息,也很少更新动态,一次上班的时候碰到她,问她最近在忙什么。“除了上课就是在准备考试,”她说,“是关于职称英语和计算机的考试。”我突然想起来了,新老师工作三年后要评职称,问她,不是还有很长时间才评吗?怎么现在就开始准备?“早作准备,英语都忘记的差不多了,计算机也有些东西不懂,论文需要三篇,压力很大。”过了一段时间,再见到她,她已经顺利通过了职称英语和计算机考试,论文已经写完了两篇,还差一篇没写完,而此时距离她评职称的时间还有一年多,她已经提前把要准备的事情做的差不多了。后来一次去图书馆,又见到她,她说,她最近每天下课就来图书馆查资料,把还落下的那篇论文润色修饰完整一些。我真为她对待事情的认真折服,问她,休息时间做什么,也没见你在朋友圈发过几条消息。她大概是这么和我说的:“我平时不怎么玩微信,也不会花很多时间看朋友圈,总觉得现在刚工作趁年轻多学习一些知识和技能,将来肯定用的到。有时看到朋友发的动态,转载的各种段子,无非是想博得同情或者赞美,自己过的好不好自己知道就好,没必要把精力浪费在无关痛痒的朋友圈世界里。没有课的时候,更喜欢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打打羽毛球锻炼锻炼身体,看看书提高一下素养,内心丰富就好,没必要像商品一样展示在橱窗里让大家品头论足。”我突然就明白了她为什么很少刷朋友圈,是因为她把更多的时间和兴趣花在了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真实人生上。后来学期末快要放暑假,我问她假期怎么安排的,她说她报了一个辅导班,准备把专业再巩固巩固。她一直在做让自己人生变得精彩的事情,而不是在虚拟的朋友圈里勤奋有趣的活着。3前几年,我有过一段在朋友圈异常勤奋的时光。那时我正在读研,课不多,微信刚刚普及,很快的我就对这种新颖的社交媒体产生了兴趣,闲的无聊的时候,在朋友圈里更新个状态或者发几张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的有趣图片,然后就是等着大家的点赞或者评论,等有了新消息,第一时间跟帖回复,在虚拟的人生里玩的不亦乐乎。日子就在这样一天天麻木的生活中度过,后来别人介绍了一份工作给我,于是我的生活节奏就变成了起早贪黑、朝九晚五的忙忙碌碌,微信玩的少了,也不会每天一遍遍的翻看别人的新动态,也很少发表状态,久而久之,有朋友问我,最近怎么不见你更新动态了,怎么变得木讷了,你最近都忙什么了。我突然发现,当真的有事情需要做的时候,我真的没有时间和精力消耗在朋友圈的虚拟世界里,于是我明白了,那段时光之所以在别人眼中我显得是那么的有趣,只是因为生活平凡枯燥,无事可做,只能在网络上寻找乐趣。所以,如果你发现在朋友圈有一些出镜率很高的好友,也许是他们真实生活百无聊赖的写照。4也许有人会说,只关注朋友圈,你不了解别人真实的生活,那些在朋友圈里展示出来的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也许真实的生活比朋友圈里的生活更精彩,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就拿我那位“三高”朋友来说,我发现她真实的人生很让人唏嘘。她已经接近而立之年,还没有结婚,按说她的硬性指标相当好,可是她连处的对象也没有,她的朋友圈心情告白里曾写过这么一段话:“一段爱情如果是错误的开始,未必不能走到完美的结束,人生没有什么事是一定的,都是在碰,在等,在慢慢寻找。”只是她一直在寻找在等待,却像飘飞的蒲公英没有方向。她对待工作的热情和上进心不够,只求干好本职工作即可,她曾因领导多派任务给她而心情郁闷,还在朋友圈里写下“为什么领导总是派任务给我,我只是初来乍到的一个小孩”一句话就可见端倪,后来听她说,领导对她有意见,有事也尽量的不打扰她了。她对未来的发展很麻木,有段时间她的单位组织一次考试,领导说可以参加也可以不参加,她在朋友圈里寻求大家的意见,后来她没有参加,她的一位同事参加了考试并拿到了奖励,随后她在朋友圈抱怨说其实那个奖励没啥了不起,后又补刀说,你再牛,不也是和我一个单位吗?在她真实的生活里,我看到了一个对爱情不肯定,对工作不热情,对未来无规划的人,透过她真实的生活,再看看她在朋友圈里自导自演玩的不亦乐乎乐此不疲的状态,一切都有迹可循了。5不能说,那些在朋友圈里展示出来的都是颓废的人生,还是有那么一些人,在朋友圈里分享他们的读书心得,展示他们的人生奋斗历程,转载正能量的鸡汤段子,虽然有炫技的成分,也算是一种积极生活的态度。也不能说,那些在朋友圈玩的不亦乐乎的人在真实的生活中就不精彩,也有这么一种人,真实的生活很精彩,朋友圈里的生活也充满了快乐和趣味,但只是把这些当成真实生活的辅助物和调剂品。但如果只是在朋友圈里卖萌耍酷换不同风格,在真实生活里得过且过,无关乎梦想和生存,只是无关痛痒的活着的人,就不得不说有点low了。就像我的那位“三高”朋友,在朋友圈世界里那么有趣,真实的生活却一塌糊涂。我们需要朋友圈,它不仅仅是一种沟通和交流的方式,更是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透过这个平台,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同时也可以把最新潮的资讯和动态传递给大家。不过你要知道,朋友圈不是真实的人生,一味的沉醉于虚拟的朋友圈世界,就如同痴迷于虚拟的电脑游戏中,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你玩的不亦乐乎,不如在真实的人生战场上一展拳脚。我更愿意看到,在朋友圈里千般有趣的你,在现实生活里同样活的有滋有味。而不要成为那个,只是在朋友圈里圈圈点点,而在真实的生活中举步不前的人。
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师
211大学硕士研究生
中国建筑学会会员
业余撰稿人
微信公众号:韫贝勒
转载请简信
1.容易影响心情。因为西藏行,有点精神恍惚,而且真的有点追求完美,不做完就不想放下,即使明天有很多事要做。
1.室友丢钱,急于摆脱自己的嫌疑,反而显得很有嫌疑。 2.情绪化。精神恍惚,影响打工,影响学习,影响工作。 3.要想成为朋...
年后的第一个周末,空气冷寂,北京市西直门外上园大厦B座4层2#电梯内走出一位拎着灰色行李箱的年轻小伙子,他来到401室外用右手合拢的食指与中指敲了敲淡红色的木门,伴随着门被打开时发出的“嘎吱”声响,一位身材魁梧、目光犀利身穿黑大衣与黑皮鞋约莫四十五岁的中年男人出现在门框内。...
集成中文分词器 a) 将ik分词器的jar包, 放入tomcat/webapps/solr/WEB-INF/lib下 b) 在tomcat/webapps/solr/WEB-INF下创建classes文件夹 c) 将ik的核心配置文件, 扩展词典, 停用词典拷贝到tomca...
我现在住的房子,原本买来是打算出租用的,所以装修时只是简单铺了地砖、刷白了墙。临时决定自己住以后,先从原来的家里搬了一半的旧家具过来,然后又根据房间的布局和自己的喜好添置了一些。而如此简朴的房间,也慢慢地被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品味浸润后,有了自己的味道。 作为家庭主妇,我喜欢洗...
渭南市在“十三五规划”中计划招商一家大型专业市场,以便丰富渭南市的商业品类和消费环境,目前此目标依然没有实现。但是大荔实现了——轻工小商品入驻万象城市广场,全面覆盖渭南地区轻工业品的批发业务。从此,大荔、蒲城、澄县、白水、合阳、韩城、华州、华阴、潼关等县的轻工小商品批发再也...
我们先来定义一下渣男。 首先他一定有一个非常吸引人的特质,帅,高,有钱,暖男。但是,他也一定有一个善良温柔美丽单纯的前女友,或者一个开朗大方阳光可爱的女性朋友,甚至一群具有上述特点的女孩子,围绕在他身边,星星伴着一轮喜笑颜开的月亮,大致如此。 可是他手机里的暧昧短信,兜里的...
快乐是会传染的你朋友圈里的朋友那么多,能聊的有几个?你朋友圈里的朋友那么多,能聊的有几个?七件爱情百家号曾经在知乎看到一条高赞话题: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开着车子回家,到了楼下却宁愿坐在车里发呆,也不愿意早早回家呢?话题引来很多跟帖,其中一个男子的回复点赞最高,他说:很多时候不愿下车,是因为那是一个分界点。推开门你就是柴米油盐,你就是老公、父亲,唯独不是自己,而车里那刻,你还可以一个人静静想点事情,做回自己。当然他有家,只是回去以后角色太多,只想留一点属于自己的空间。然而这个城市还有太多的人不愿回家,是因为回去以后没有一个人可以说话,要面对独自的空间、吃饭、睡觉,看着别人的万家灯火闪烁,而留给自己的是来自灵魂的苍凉无依。也许只有在临进家门的那一刻,还可以感觉自己和这世界有着牵连,没有被遗忘吧?这是一种蔓延的病,是你身处喧哗,依然寂寞,是你找遍了朋友圈,还是找不到一个可以深聊的人,是你坐在地铁上咬着早餐,忽然泪流满面,或者蹲在楼道里一支一支地抽着烟,却不知道该往哪里去?无奈是孤独的墓铭志,深埋在城市的夜色里,留下无人能懂的彷徨。或许每一个成年人的生活都过得不那么容易吧?或许每一个独自留在大城市里奋斗的年轻人都不如他表面活得光鲜亮丽和不堪一击,有时脆弱敏感才是他们真正的心声。就如朋友小李来自四川,在上海读的大学,毕业后留在这座国际魔都工作,几年打拼已是一家中型企业的行政主管,白天他穿着合身的西服,穿梭办公室游刃有余,但一到下班就会慌张,因为没有地方可以去啊。所以他常常用加班来麻木自己,业绩越做越好,内心却越来越孤寂。就在前阵子,早上醒来的他咬了一口月饼去上班,直到深夜才做完一套方案拖着疲惫身子回家,可是打开门,除了一股气流扑鼻而来,再也没其他。那种感觉就是你看着灯很亮 ,墙壁很白,床铺很美,然而却感苍凉,桌上放着的是自己吃剩的半个月饼,窗外是闪烁的城市霓虹,鼻子一酸忽然他好想远在四川的老家,好想两鬓染白的父母,好想弄堂里的玩伴,也好怀念儿时那留下的一串串笑声。他拿起半个月饼吃了,可是眼泪也唰唰流了一脸。他打开手机,点击通讯录,查看朋友圈,有多少列在名单里的人是空无需有的。特别无助。上海很美,理想很丰满,然而背井离乡的独自奋斗里,啃噬着内心的不是打拼的辛苦而是来自灵魂的孤独。这种孤独里有太多的辛酸。缓缓是我的一个女友,一个人在深圳工作,早些年出租在一间不到50平米的老公寓里,听说那里经常有老鼠和蟑螂光临,她常常半夜被悉悉索索的声音吵醒,看到舞动翅膀飞来的蟑螂,吓得半死。后来她搬家,住进了一个比较大的老小区,每天看大门处来来往往的人群,总算觉得有一点生气,房间里也没有老鼠和蟑螂,但是经常会遇见下水道堵塞和灯泡坏了的小麻烦。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孩,说起从前在父母处被呵护的往事,再说到现在独自一人学会了疏通管道和换保险丝灯泡的能力,有时候说着说着就哭了。她一直觉得内心强大,一个人可以在深圳过得很好,也可以独立到像一个女王。但很多时候,一个人走到水果摊前,都不知道苹果该买几个,怕买多了坏了,回到家里,也是面对着冰冷的墙壁,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于是听一首伤感的老歌,听着听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天亮了。蜷缩着身体也最怕深夜里忽然想起敲门声,才发现自己多么能干,也需要身边有一个人陪伴着。都说低质量的婚姻,不如高质量的单身,但是很多时候,望着万家灯火闪亮,看着小区进出的幸福家庭,每一个独在异乡的人也不想单身,也渴望有一个伴侣有一个家,有一个充满孩子欢笑的港湾。是灯泡坏了时,有一个人站在你身后说:我来!是下水道堵塞时,有一个人堆着笑脸说:别担心!是你夜里噩梦醒来时,有一个人轻声柔语地说:别怕,有我在!还有很想与你立黄昏,与你深夜粥可温的期盼。是啊,每一个人都有故事,每一个人都有脆弱,每一个人都有渴求,在失去的快乐里,打拼和奋斗能够填补的空虚里,或许丰盈灵魂才是终其一生的渴望。在那些迷茫、彷徨、孤独、无助、煎熬的时刻,扎在内心的痛楚会有人懂。很多时候,真的怕的不是来自工作的艰辛,也不是畏惧生活的不易,也不是缺失了金钱的支撑,而是你明明有时间,有金钱,却找不到一个愿意陪你聊陪你疯陪你看世界的人。在光鲜亮丽的驱壳下,暴露出来的都是人性中一个个简单而孤单的心灵。就如先生的朋友经常所言,他一个人在北京做到公司高层,薪水和事业都不是特别担心的事情,但是却不知除了工作以外还能做些什么?不知道下班吃什么,看什么电影,听什么歌,有什么朋友可约,有什么地风景可看,有时候很想喝一杯红酒,打开瓶塞要倒时,又忽然不想喝了。因为寂寞、无趣,因为没有爱!是啊,谁也活得不容易,每一个孤独奋斗在城市里的人,都是世界遗失在一角的战士。战士无所不能,却依然无法抵挡来自孤独的排山倒海落寞。才那么渴望有一个朋友一个爱人一个家,一份不被遗忘的关注和理解。而不是在不知不觉的时光里成了留在这些城市里的空巢青年。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七件爱情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最撩心的话题、最真挚的情感、最有故事的你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朋友圈微商那么多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