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rface book 12 一些应用里字体很奇怪?

单片机、电路板
连接器、接插件
其他元器件
Surface Book更新2月补丁后出现键盘分离状态怎么办?_硬件教程
Surface Book更新2月补丁后出现键盘分离状态怎么办?_硬件教程
微软Win10终极笔记本Surface Book虽然有很多无可比拟的优点,但由于这是第一代产品,而且Windows10也并不完全成熟,因此有些小问题也是正常的事。在微软发布的2月更新补丁中,修复了很多之前的bug,不过却又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说Surface Book的键盘分离状态检测错误。简单说,就是在屏幕机身连接键盘后,依然显示键盘分离的状态。这虽然不影响键盘的正常使用,但如果你再想让键盘分离
微软Win10终极笔记本Surface Book虽然有很多无可比拟的优点,但由于这是第一代产品,而且Windows10也并不完全成熟,因此有些小问题也是正常的事。在微软发布的2月更新补丁中,修复了很多之前的bug,不过却又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说Surface Book的键盘分离状态检测错误。简单说,就是在屏幕机身连接键盘后,依然显示键盘分离的状态。这虽然不影响键盘的正常使用,但如果你再想让键盘分离,就得来硬的 && 按住键盘上的分离键10秒以上,然后指示灯变绿,随即听到分离的提示音成功分离。这种强行分离的方式会导致破坏重力感应系统,因为此时你单独使用屏幕机身时,重力感应将不再起作用,屏幕方向不会有任何改变。Win10对Surface Book键盘状态凌乱的感觉到底是什么引起的呢?貌似第三方杀软有一定责任。还有人说是Surface DTX进程出现问题,所以在任务管理器中重启该进程后,重启设备会解决问题。如果你不想自己折腾,可以等待微软发布新的固件更新来修复问题,从以往的时间来看,应该很快就会到来。
型号/产品名
华强网客服中心(TEST)
黄骅市亚新电器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众创联和电子
众创联和电子
众创联和电子「15 英寸版 Surface Book 2 」上手谈
去年 12 月底,我分享了 13.5 英寸版 Surface Book 2 的购买建议,其中大部分内容均适用于我这次所体验的 15 英寸版 Surface Book 2,当然,两者的区别肯定是存在的,为此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进一步和大家分享 13.5 英寸和 15 英寸之间的选购建议。
而在这之前,我想快速和大家回顾一下 Surface Book 2 的优劣。
一款旗舰笔电究竟应该满足哪些苛刻的条件才能算得上好?抛开系统层面不谈,个人认为,旗舰笔电应该至少具备这三点才能算得上好。
1、在追求极致性能的同时,尽可能做得轻薄,并拥有一流的设计和做工
Surface Book 系列的外观造型一直饱受争议,在此我不想反复谈论这个问题,我想每一位真正体验过的人都会重新认识它的独特之处和多形态优势,并为此而选择接受它在轻薄方面的不足。可以这么说,我个人是相当认可它的设计和做工。
不过在接口规格上,我是感到非常不满的,虽然 Surface Book 2 新增了一个 USB-C 接口,但是作为旗舰笔电,竟然不支持雷电 3 ,作为对比,新款 XPS 13 等旗舰笔电已经配备了多个传输速率高达 40Gbps 的雷电 3 。此外,15 英寸版 Surface Book 2 的两个 USB-A 接口存在供电不稳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我在其中一个 USB 接口插入了罗技 MX Anywhere 2 无线鼠标的适配器,在另一个 USB 接口插入了一个移动硬盘,此时我的无线鼠标必然会出现连接不稳定的情况。若要解决这个问题,我得额外购买一个 USB-C 转接器解决,因为它的 USB-C 接口是相当稳定的。
至于性能,我一直觉得 Surface Book 系列就应该和 MacBook 系列一样用上 28W TDP 的酷睿处理器,不过微软似乎对处理器性能的追求不是很感冒,反倒是在显卡性能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同样是 15 英寸,新款 MacBook Pro 配备的是 Radeon Pro 560,而 Surface Book 2 配备则是 GTX 1060,确实强劲了不少,毕竟 Radeon Pro 560 的性能基本等同于 GTX 1050 的性能。
2、配备一块专业级水准的屏幕
Surface Book 2 的屏幕表现让我极为满意,色彩精准,显示效果极为细腻,看文字时特别锐利清晰,这使得我特别享受在这块屏幕上完成文字工作。唯一的问题可能是它的屏幕比例,3:2 的屏幕比例在效率上可以说是相当有帮助,但在娱乐场景下就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游戏不支持 3:2 的屏幕分辨率,播放电影时有明显的黑边。
3、键盘手感优秀,触控板操作精准
Surface Book 2 的触控板体验极佳,是我接触过的所有 Windows 笔电中表现最好的,没有之一。不过正如我在之前多篇笔电文章中所谈到的,现在阻碍 Windows 旗舰笔电发展的已经不是硬件层面的好坏,而是软件层面的优化和适配,就拿触控板体验来讲,使用触控板滚动微信聊天列表时的体验真的相当糟糕,而像 Chrome 等应用,几乎和 macOS 毫无区别。
快速回顾完 Surface Book 2 在以上三点的综合体验后,接下来我将和大家聊一下 13.5 英寸和 15 英寸版 Surface Book 2 的选购建议,总结下来其实就两点。
是要便携性,还是要生产力……?
有别于之前的 13.5 英寸版,15 英寸版 Surface Book 2 拥有足够大的显示面积,日常办公时我连外接显示器都不需要了,因此对于注重生产力的用户来讲,15 英寸必然是最好的选择。
而如果你是注重便携性,那么当然就只能选择 13.5 英寸了。以下是微软官方网站提供的重量和尺寸数据,供大家参考:
不带独显的 13.5 英寸版:1.534 公斤,312 × 232 × 13.00–23.00 毫米
配备独显的 13.5 英寸版:1.642 公斤,312 × 232 × 15.00–23.00 毫米
配备独显的 15 英寸版:1.905 公斤,343 × 251 × 15.00–23.00 毫米
显卡性能的差异大吗……?
13.5 英寸版配备的是 GTX 1050 2GB GDDR5 独立显卡,而 15 英寸版则是配备了 GTX 1060 6GB GDDR5 独立显卡,从规格来看,很明显 GTX 1060 更适合游戏玩家,至于 Surface Book 2 是否适合用来玩游戏,我只想说 Surface Book 2 的官方宣传片中就有谈到它拥有强大的游戏性能。
事实上,它的游戏性能真的很强,至少主流的 3A 游戏没有一个是不能玩的,要知道它的显卡规格已经等同于一部 PS4 Pro,以《绝地求生:大逃杀》为例,在适当的特效和分辨率下,纹理甚至可以开到「超高」级别,并稳定 60 帧数,表现堪称完美。
说个题外话,借助 Surface Book 2 的完美吃鸡表现,我居然第一次在单人模式吃鸡了!嗯……苟到最后 1 杀吃鸡。
除此之外,我还玩了《最终幻想 XV》、《中土世界:战争之影》、《极限竞速 7》等游戏,这些游戏均可流畅运行在 30 帧或 60 帧,取决于游戏画质的高低。以《极限竞速 7》为例,它的动态优化做得非常出色,即使是在 2K 分辨率下,也可以实现稳定 60 帧的高画质。
因此,如果你想在工作学习之余玩一下游戏,并且对游戏体验非常在意,那么 15 英寸版将是你唯一的选择。而如果你的需求并不要求很苛刻的显卡性能要求,那么 13.5 英寸版也足够了。
另外有必要说明一点是,15 英寸版 Surface Book 2 使用了规格更高的 GTX 1060 独显,这使得它在散热表现上稍微逊色于 13.5 英寸版。以运行游戏为例,系统完全处于高负荷的运行状态,此时机器的温度开始出现明显上升,风扇噪音也会随之出现。通常情况下,它的键盘区域温度会达到 40 ℃ 左右,并没有出现发烫现象,而铰链部分则会高达 45℃ 左右,略有发烫现象,不过考虑到正常使用不会接触到此区域,影响也是相对有限。
说到这里,我认为还是有必要称赞一下微软。借助 Surface Book 2 的分体式设计,15 英寸版得以塞得进一块 GTX 1060 独立显卡,并且还保持了恰到好处的重量和厚度。作为对比,大家可以看看同等显卡规格的游戏本,反正我是没有找到比 15 英寸版 Surface Book 2 更加便携的。
总的来说,13.5 英寸和 15 英寸是有很明显的不同,从字面上来看,可以归结为是便携性、生产力与性能三者的差异,但是从实际体验来看,选购时所需要考虑的因素可不是那么简单的,比如你的背包能不能收纳得下 15 英寸是一个问题,1.9 公斤的重量对于你而言是否适合出差旅行,也是一个问题。
至于生产力,同样也是这个道理,比如我用 13.5 英寸就会有想用外接显示器的想法,可考虑到外接显示器的屏幕效果还不如 Surface Book 2,于是就放弃了,然而……在使用时又仍然会觉得 13.5 英寸偏小,这多少有些尴尬。而当我在用 15 英寸时,我压根就没有产生过想要使用外接显示器的想法,因为它的可视面积真的完全足够了。
到这里,我想该聊的也聊得差不多了,希望这篇文章多少能够给那些准备选购 Surface Book 2 的朋友一点参考价值。如果你还有其它问题,可以直接在评论中提出。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分享一些 Surface Book 2 的购买建议丨数字尾巴
请绑定手机号
亲爱的尾巴用户:根据相关法律法规,需要绑定手机才能发布内容,感谢你的理解
去年 1 月,我第一时间入手了 Surface Book,并在深度使用了 5 个月后分享了一篇 Surface Book 的体验文。这次,我将结合自己对于 Surface 系列的理解,帮助更多朋友正确选购 Surface Book 2 。
考虑到 Surface Book 2 在设计上相比前代产品没有明显的变化,因此在这篇文章中将不会谈及设计方面的信息,有意购买 Surface Book 2 的朋友们,建议看完本文后再浏览我前不久写过的快速上手体验文,以及 Surface Book 深度体验文,三篇文章进行综合参考,相信你会更加清晰的看懂这款产品。
「Surface Book 2 适合哪类用户……?」
在我看来,Surface Book 2 最适合那些对显卡性能有一定要求的用户。
例如注重游戏体验的玩家,Surface Book 2 几乎是最好的选择,为什么?正如我在上手体验文中所谈到的,13 英寸版本的 Surface Book 2 配备了一块 GTX 1050 独立显卡,相比一般笨重的游戏笔电,它拥有更轻薄的机身,续航更长且不会发热,确保你可以稳定畅玩所有主流游戏。
▲ 以「吃鸡」正式版为例,适当调整好画质与分辨率可稳定 60 帧
默认「高」画质约为 30~45 帧默认「中」画质约为 40~55 帧默认「低」画质约为 55~60 帧
另外,15 英寸版本的 Surface Book 2 还配备有 GTX 1060 独立显卡,它的性能等同于一部 PS4 Pro ,完全是性能怪兽。
正是因为有如此强劲的显卡性能,Surface Book 2 同时也成为了极佳的移动工作站,无论是视频剪辑还是 3D 渲染、设计,都可以拥有极佳的体验。它还采用专业级的屏幕,搭配 4096 级压感的 Surface 触摸笔甚至可以作为专业绘图板使用。
有鉴于此,对于看重显卡性能的用户而言,Surface Book 2 展现出了巨大的优势。当然,劣势也有不少,请接着往下看。
「我几乎不看重显卡性能,那我还要买吗?」
显卡性能之外的,我想可能还会有一部分朋友看重 Surface Book 2 的可拆卸设计,想要实现一种在公司接上底座使用「笔电」形态,下班取出「平板」带回家的美好愿景。在我看来,这个想法确实挺不错,可是否切合实际,这真的很难说。
反正我是不会这么做。
我在入手第一代的 Surface Book 时曾经这么设想过,后来由于平板端续航太弱就放弃了。要我说,Surface Book 2 的可拆卸设计意义还是在于某些特定场景下,比如旅途中打发时间,它的续航比一般的多形态笔电长得多,屏幕又大,无疑是看片神器。
因此对于经常需要出差或旅游的人而言,Surface Book 2 还是有一定的价值。
「你确定它真的适合出差?」
如果你让我回答这个问题,我会告诉你,我宁愿带着 Surface Laptop 出差。原因是我出差时从来不会看视频,纯粹就是用来完成文字工作,比起带上 Surface Book 2 ,我更愿意选择一部没有独显,极致轻薄便携的笔电。
当然肯定也有不少人出差不只是完全为了工作,还想在业余时间「吃鸡」和「煲剧」,想要所有的需求都用一部设备去完成,那么这个时候 Surface Book 2 又成为了让人纠结的种草对象。
纠结的重点 Surface Book 2 的重量并不便携,出差难道不应该是包袱越少越好吗?什么?你说你平时带着一部外星人出差。好吧,你咋不换一台 Surface Book 2 呢?
「换之前,总得告诉我几个 Surface Book 2 的优劣吧?」
要说优劣,Surface Book 2 作为一部售价不菲的旗舰笔电,自然有不少很棒的体验,当然也有不少值得改进的。
可能是最好用的触控板
Surface 的触控板体验是 Windows 笔电阵营里最好的,从最初的 Surface Book 开始,到让我无比惊艳的 Surface Laptop,现在,Surface Book 2 又再一次进化了触控板体验,我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除了玩游戏外几乎不用鼠标进行操作。
不过遗憾还是有的,只不过不是硬件层面,而是有些软件对于触控板的滚动体验适配得不是很理想,这些我曾经在 中提到过:
然而,硬件优秀是优秀,极少数软件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也是蛮让人遗憾的。以桌面版和 UWP 版微信、QQ 举例,桌面版用触摸板滚动查看聊天记录和聊天列表时很明显是不如鼠标滚动来得舒服,作为对比,两款软件的 UWP 在触摸板操作的表现则非常完美,这要得益于 UWP 现代化的应用框架。
至于其它软件,我现在用电脑除了 Chrome 和 Firefox 外就是 QQ 和微信了,少数情况下用 Adobe 系列大型软件和 Office ,在这些软件当中也就只有腾讯系做得不够好,希望这两者的未来版本能够在触摸板的滚动体验上也越做越好吧!就目前而言,如果你恰好看重这方面,其实触摸屏也是一种操作方法呢。
除了触控板外,Surface Book 2 的键盘体验依然保持在极高水准。
极佳的屏幕体验
Surface 系列一贯保持着 Windows 阵营中最好的屏幕体验,其初代产品的屏幕体验曾经是所有笔电中最好的,这一代也丝毫不逊色,依然保持了极高的水准,高对比度、色彩准确、亮度饱满,完全是顶级旗舰笔电的表现。
如果你对于一些专业数据非常关心,可以,根据其测试结果,Surface Book 2 的屏幕表现可能是 Windows 阵营中表现最好的,没有之一。
令人惊讶的续航表现
Surface Book 系列的独特设计注定它在续航上可以匹敌所有对手,它的元器件几乎都在平板端,底座则是独显和电池,这使得其续航表现非常出色。以我的工作习惯为例,Surface Book 2 在推荐亮度下完全可以支撑一整个工作日。
以下为 Surface Book 2 实测的续航时间※,作为对比的是新款 和:
小米笔记本 Air 持续播放了 4 小时 34 分钟
小米笔记本 Pro 持续播放了 5 小时 52 分钟
Surface Book 2 持续播放了 8 小时 59 分钟
※ 测试方法是开启最高亮度并关闭声音,播放同一部 4K 片源。考虑到 Surface Book 2 的分辨率和亮度级别更高,其续航表现可以说是相当不错了。
不过倘若你是用来玩游戏,那么你可能需要注意一点:由于 Surface Book 2 采用分离式的电池设计,当底座电池耗尽后将无法使用独立显卡,所以玩游戏时最好是连接电源边充边玩。
没有配备雷电 3 接口
作为一部旗舰笔电,缺失雷电 3 接口可以说是非常让人遗憾的。雷电 3 的设备非常多,硬盘、显卡扩展坞、显示器等等,雷电 3 高速的传输速率对于专业用户而言非常重要,在这点 Surface Book 2 作为一部面向专业领域的产品,我觉得用上硬伤来形容其严重性都不为过。
此外,Surface Book 2 改用 Type-C 接口传输视频信号,因此你必须要配备一根 Type-C 转 HDMI 或 DP 的视频线。
诡异的电流声
在最高性能的电池模式下,Surface Book 2 会出现非常诡异的电流声,只有调整电池模式才能解决。
说起来我用了很长时间都没注意到电流声的存在,直到后来有一次深夜码字时才察觉,好在这个问题并不严重,毕竟只有玩游戏或运行大型软件时才需要开启最高性能模式。
略显尴尬的屏幕比例
Surface Pro、Surface Laptop、Surface Book、Surface Studio,所有的这些 Surface 产品现在都全面采用 3:2 屏幕比例,这一结果是你用来观看照片、处理文档和浏览网页都非常棒,可是当你用它来看视频时就会略显尴尬。
再以「吃鸡」这款游戏为例,它并没有原生支持 3:2 屏幕比例,这意味着你只能选择 16:10 屏幕比例,代价就是会有轻微拉伸现象,好在并不明显。
Surface Book 2 的优劣并不仅限于上面所提到的,以下我再简单分享几点供大家进一步参考:
+ 相比 Surface Book 的虹膜识别体验,全新的人脸识别更加先进和迅速,识别范围更大,体验提升明显
+ 平板部分采用无风扇设计,在独显没有被调用的前提下,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不会有任何声响
+ 做工极为优秀,多形态设计可满足不同的使用场景
+ 配备有全尺寸的 SD 卡插槽
- Windows 生态的一些客观因素仍然不容忽视,例如某些软件对触控板不友好,部分软件仍然不思进取没有匹配视网膜屏幕
- 笔电模式下,耳机孔的位置非常尴尬
- 独立显卡运行时会有明显噪音
「我应该选择无独显的版本还是带独显的版本?」
我想在这篇文章中,Surface Book 2 的好与坏已经全部展现给你。因此,究竟是要选择带独显的版本,还是不带独显的版本,我认为还是要结合需求。
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我买 Surface Book 2 肯定是直接选带独显的版本,为什么?因为独显版本是 i7-8650U 啊,而不带独显的版本虽然轻了 108 克,可是它的处理器是七代 i5-7300U 啊……
当然你要是对性能和便携性不敏感,更加看重 Surface Book 2 的多形态设计、屏幕、键盘、触控板和续航这几大方面的出色表现,那么不带独显的版本依然还是值得入手的,毕竟足足省了 4100 元。
另外,某宝在售的 Surface Book 2 已经有渠道批发价格,比官网足足便宜了好几千元……
「这年头真的还需要购买一部笔电吗……?」
不知从哪一年开始,笔电不再是人们娱乐的中心,也不再是人们交流的中心,取而代之的是以智能手机为首的移动设备,这些即时唤醒,时刻在线,拥有超长续航的设备才是人们真正的中心。
「有少数媒体发表高论,声称笔电领域是一个夕阳产业。」
「也有不少消费者认为,无需笔电,有手机就够了。」
「还有的人认为,笔电就是工作才会用到。」
几乎整个业界都普遍不看好笔电领域的未来,消费者们甚至对笔电产生了一种排斥感,认为有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后,便不再需要一部笔电。
笔电该如何走出困境,重新吸引用户的关注?
Apple 选择将笔电做得更极致,藉此和移动设备产生本质上的区分。而 Windows 阵营则在微软和英特尔的带领之下,不断提升用户体验,从最初的超极本到 2in1 笔电,再到借助电竞而大规模爆发的游戏笔电,以及明年即将登场的骁龙笔记本电脑等等,笔电行业在悄悄的酝酿着大动作,它试图重新夺回用户的关注。
毕竟,多数人的工作始终离不开笔电,它依然是生产力工具的首选,绝非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所能替代的。
正是因此,以微软为首的 Surface 系列不断推动着笔电行业的变革,这些产品试图在这个移动设备成为人们中心的大环境下,模糊掉移动设备和笔电的界限,从而让笔电更好的适应人们的生活。
至于它们能不能成功,我们只能说拭目以待。而身为消费者的我们,认清自身需求去选购适合的产品,才是最重要的。
快给朋友分享吧!
请先登录再评论...当前位置: >
> Surface Book 2屏幕到底有多好?快来听听微软怎么说
Surface Book 2屏幕到底有多好?快来听听微软怎么说
& & & 2合1微软的Surface Book 2是今年获得升级的Surface阵容的最新和最后一个型号。上个月,微软正式发布了第二代Surface Book,这款15英寸和13.5英寸的设备也可以购买。
& & & 微软的Panos Panay最近解释说Surface Book 2比前一代更稳定,因为铰链是完全重新设计的。 &我们重新设计了连接机制,我们去了陶瓷,我们减轻了整个产品,&微软Panos Panay,Surface的创造者在接受采访时说。
& & & 微软的表面硬件设计技术研究员Stevie Bathiche现在已经解释了为什么Surface Book 2具有非常好的显示效果。他解释说,微软投入时间为Surface设备设计显示器。 &微软方面的许多工程进入显示器,机械集成,背光设计,像素布局,格式,甚至是液晶的使用,甚至有时我们会进入晶体管结构,如果我们需要改变, &巴西奇说
他还解释了为什么微软不为Surface提供显示器,他说微软&实际上是设计驱动显示器本身的电子设备&。
& & & 虽然第一代和第二代Surface Book之间在设计上只有微妙的差别,但它仍然是一个很好的硬件,签名铰链仍然存在,但为了更加稳定,已经得到了改进。 15英寸Surface Book 2的分辨率为像素,260 PPI,拥有八代英特尔四核i7-8650U芯片,配备16GB GM内存和1TB SSD。较小的变体具有像素分辨率和267PPI。Surface Book 2怎么样?Surface Book 2对比Surface Book有什么区别
不久之前,在万众期待之下,微软悄无声息地发布了 Surface Book 2,谁也不会想到这么一款年度重磅产品会在微软一次低调的媒体沟通会上与世人见面,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它甚至只是伴随着微软的新闻稿而来。
低调的背后是微软微软淡定的态度,那么淡定的态度对于 Surface Book 2 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我们今天把它与第一代 Surface Book 进行对比,来看看它有哪些改变。
整体厚度不变,键盘更厚了
上:Surface Book 2 下:Surface Book
从三围尺寸来说,二者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大小、厚度基本一致,但是 Surface Book 毕竟是当前二合一市场最特殊的存在,定义它的尺寸不应该仅仅局限在长宽高三个维度,位于转轴部分的凸起也非常重要。
相对于第一代 Surface Book 来说,它的凸起更加明显,键盘底座从中心部分(键盘A行)开始向上凸起,一直延伸到转轴,形象点的比喻就像是此前著名的暖男大白的肚子。
这部分凸起的原因也很简单&&性能更强大的显卡。
上:Surface Book 下:Surface Book 2
配备更强大的显卡需要更好的散热设计,厚度增加的原因可不是因为 GTX 1050 的芯片比 GTX 965M 更厚,风扇、铜管、风道都需要更大空间才能保证整体的性能不会因为散热而打折。
您可能也感兴趣:
官方微博/微信
每日头条、业界资讯、热点资讯、八卦爆料,全天跟踪微博播报。各种爆料、内幕、花边、资讯一网打尽。百万互联网粉丝互动参与,TechWeb官方微博期待您的关注。
↑扫描二维码
想在手机上看科技资讯和科技八卦吗?想第一时间看独家爆料和深度报道吗?请关注TechWeb官方微信公众帐号:1.用手机扫左侧二维码;2.在添加朋友里,搜索关注TechWeb。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60517号/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76号
TechWeb公众号
机情秀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surface book2 i5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