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原父老注册过查询商标是否已注册吗?还有哪些分类可以注册?

甘肃音乐人及书画家联合创作的歌曲《我的父老我的家乡》今日发布
& & & 一方水土、一把黄土、一湾溪水都给予了我们生命和创作的源泉。无论是画家、诗人、作家还是歌者都走不出这份情怀!今日由我省音乐创作人张晓霞作词,强占全作曲,刘迪编曲,中央电视台越战越勇银话筒奖得主、广东省歌舞剧院独唱演员张荻演唱的歌曲《我的父老我的家乡》全网发布。
& & 家乡是我们的根,情浓于水,无论走到那里那一阵阵乡音,一声声乳名总叫我们回望故土。
& & 家DD让多少游子魂牵梦绕,年DD让多少游子翘首期盼着与故乡的融合。&遥望你的时候思念长长,拥抱你的时候热泪两行,熟悉的家乡土,亲亲的泥巴黄,喊一声我的父老我的家乡&&&游子们热泪盈眶。
& & 年,步履依然匆匆,家,期盼依然浓浓,回家,一张张回家的车票摆渡着无数离家的游子,承载着无尽的欣喜和团圆的期盼。有母亲的地方就是家,有乡亲的地方就是故土。《我的父老我的家乡》这首歌饱含了游子对家乡、对父老乡亲无尽的思念和眷恋。醉过才知酒浓,此刻唯有身处异乡的人才懂得歌中的味道&&
& &据悉该作品由作者创作到今日发布以近一年的时间,期间多次打磨反复修改,我省著名的文人画家胡旭平先生也专门为该音乐作品创作主题画作,画家用他厚重的黄土情,用其不一样的艺术形态浓浓的诠释了同一个主题,那就是我们的黄土地,黄土根,黄土情。
& &用歌声来表达DD我的家乡。词、曲、编曲、演唱,绘画,录音,后期,一首作品呈现的是一个团队的思想和合力。
& 《我的父老我的家乡》在春节到来之际无疑是这一支艺术团队为家乡、为亲人,为所有的游子们献出的一份厚礼!
& & 不忘初心,传承,回馈家乡&&用艺术的形式诉说着我们期待、乡情、亲情、友情、爱情&&
(责任编辑:陇原君)
Copyright ? 2016 gnasuw.com洮河日夜奔流,流经有“中国洮砚之乡”美称的卓尼县。这里,出产被誉为中国传统四大名砚之一的洮砚。穿越1300多年的历史,经风沐雨的洮砚始终焕发着勃勃生机。一代代砚工砚匠,以他们心中的热爱,延续着刀尖上的传承,深情演绎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卓尼洮砚洮砚之乡:洮水流珠砚如玉 “谁把珠玑万斛倾,严寒水面走盈盈”。每至冬季气温骤降,湍急的洮河水溅起的浪花迅速凝为冰珠,散落水中随波逐流,这便是堪称奇观的“洮河流珠”。以“洮河流珠”闻名的洮水,日夜滋润着洮砚石料。
▲卓尼洮砚洮砚,又名洮河绿石砚。卓尼古为羌戎之地,汉时属洮阳郡所辖,宋、元属洮州所辖,又因石料矿带紧临洮河,故称为洮砚。洮砚之所以出名,主要在于石质。洮砚石料石质细密,手感润滑,耐磨,不脆,软硬适中,墨汁不挥发,不渗水,正因为此,它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等齐名。东经104度45分,北纬35度08分。这是洮砚石料产地的地理坐标。在卓尼县境内,从洮河东岸的喇嘛崖起,到藏巴哇乡的鹰子嘴为止的范围内,在直线距离长约25公里,宽约2.5公里的崖、峰、谷、壑的深处,贮藏着洮砚石料矿带,矿区面积约40平方公里。据初步鉴定,洮砚石料矿带在地质上属于古生代的泥盆系。形成期约开始于四亿年前,结束于三亿五千万年前。洮砚石料矿的开采历史近千年。北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洮、岷、河、湟诸处最高军政长官王韶将当地部落敬献的洮砚馈赠朝中权贵及文人墨士,被苏轼、黄庭坚等文士所赏识,洮砚身价倍增。在之后的100多年中,洮砚石料和刻制的砚台通过洮州、岷州、河州设立的交易场所向全国流通。后因战事纷沓,交易渠道滞涩,洮砚石料的开采以及制砚业几乎中断。明永乐二年,原洮州十八部归土司管辖,对矿区严加管理,乱采滥掘现象得到控制。民国时期,洮砚年需量猛增,到1936年前后,年流通量近千方&&现已开采的洮砚石矿脉大多数三面环水,很多地方还处在原始森林状态。区域内植被覆盖,小溪、河流、山泉到处皆是,脉矿经年被水浸泡,受湿润之气滋养。现开采的矿点和已经勘察的露头矿体,有喇嘛崖、水泉湾、纳儿、卡古直沟等多处。其中以喇嘛崖下层洮砚石料矿带上宋代老坑中所产石料“窝子石”最为名贵。喇嘛崖位于洮水东岸,看上去形似喇嘛僧帽,处于纳儿村与下达窝村之间。自唐宋开采发掘,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尤其在宋代发扬光大,故称为“宋坑”,是洮砚石料的正宗老坑之一。
▲喇嘛崖喇嘛崖的东北方与山体主峰相连,与东南方的苟巴崖、正南方的卡古崖形成一座形似笔架的山峰。洮水紧贴喇嘛崖石壁而流,洮砚石料矿分上、中、下三层夹在岩石之中。岩脚直插水底,下层矿脉当时距水面仅数米,明清时曾在此处乘木筏掘坑采石。那时洮河两岸的植被覆盖良好,水源充足,洮河水位很高。下层矿坑紧贴水面,洞窟也与水面齐平。采石时要等到枯水期才能靠近石坑。中层矿脉距下层约30米,据说是宋代的老坑,但因旧洞口被流沙所掩埋,无从寻找。现仅有1958年凿开的两个洞窟,因洞内无支护设施,洞道狭窄,现已废弃。上层距中层约50余米,矿层的有用厚度居三层之冠,约在0.6米至0.9米之间。距离喇嘛崖不远的纳儿村村民们以手工采石。今年60岁的纳儿村村民杨世勇二十几岁便开始采石,一采三十年。地里的庄稼播种后开始采石,直到庄稼收割;收割打碾完采石,直到过年。他刚开始在喇嘛崖采石时,老坑洞只有一米深。背篓里装上钢钳、铁锤,村民两三人、四五人一起,爬上三面环水的险峻山崖,采石工们用煤油灯或蜡烛照明进洞,在约一米高的坑洞里弯腰躬背,凿石采掘,好多天采不到一块砚石是常事。除了喇嘛崖“宋坑”的砚石料,水泉湾的“水泉石”也因石质优良而闻名。纳儿村村民查宗武也有三十几年的采石经历,在喇嘛崖老“宋坑”和水泉湾都采过砚石。他说,水泉湾的坑洞里有水,因此砚石细嫩温润,色彩也比“窝子石”稍深,有白色、奶油色和黄色的石膘。“洮砚贵如何,黄膘带绿波”。于洮砚而言,石膘是夹杂在石料矿体中的细晶岩类,这也是识别洮砚石真伪的标签,也是鉴别石质等级的依据之一。雕刻技艺:刀尖上的完美传承 历经千年的发展,洮砚独特的雕刻手法、工艺流程、艺术风格与生产经营已自成体系。
▲卓尼洮砚洮砚的雕刻历史和砚工的鼻祖及其传承,起自何人何时何地,无从可考,但民间的传说流传至今。据传宋朝时,在九甸峡口的城中,一名雕刻技艺精湛的山西籍卢姓军人,寻得矿床石料刻成砚台献给主帅,主帅命其授徒刻砚。后因无法忍受欺凌而辞军退役,在石料矿地附近修寺出家。他收了许多僧俗徒弟,既传经卷教义又传授刻砚技艺。据说,如今在洮砚石料矿带附近的喀日山、纳儿、上达窝、卡古、丁尕等村最早就是当年徒弟们繁衍的后代聚居而成。砚工传承至金、元时期,因居民迁徙,加之当地只传子孙、不传外姓的传承戒律,致使刻砚者不断减少。洮砚民间砚工普及性的传承活动开始于明洪武年间,砚工给朝廷刻制贡品,给土司、官府刻制礼品,还自售砚台养家糊口。明清时期,洮砚雕刻艺人中一支以产地附近村寨纳儿、喀日山、丁尕、卡古为中心,逐渐向石门峡外的哇儿沟、古路坪、峡地一带发展,是历代刻制贡品砚的民间砚工,另一支沿洮河西岸以新城为中心发展。走进洮砚乡,只要大门外放着洮砚石,家里必有刻砚人。随便走进一户,就可以看到身穿白大褂忙碌的刻砚人。推开村民张成海家的大门,沿着楼梯攀上厢房的楼顶,敞开的平台便是他的工作室。他和妻子杜素霞正在全神贯注雕刻砚台,刻好的砚台依次罗列在新修的二层楼房里。张成海已经刻了二十多年砚台,妻子嫁过来后便跟着他学习,现在夫妻二人在农闲之余配合着刻砚。于他们而言,雕刻砚台是生计也是爱好。“全家上阵,老幼皆能,谁闲谁动手。”家庭作坊是历代洮砚生产实体中最基本的组合形式,多数产品是利用农闲季节、天阴下雨时,甚至茶余饭后的空闲制作而成。家庭作坊也是现有洮砚生产实体中产量最可观,产品销路最畅通,价格最稳定的实体。随着家庭作坊的发展,自然形成了一条产、供、销流水线。小小的刻刀飞转,刀起刀落间,一个个灵动的画面跃然石上,洮砚便绽放出了新的生命。包述吉老人今年68岁,从曾祖父、祖父、父亲到他已是第四代刻砚人,他还是习惯将刻砚称为“铲砚瓦”。自1963年开始“铲砚瓦”至今已50多年,要不是眼睛看不清,他还会铲下去。而今,他是儿子的指导老师。包述吉老人至今还清楚记得,自己13岁时,父亲包含文被认定为甘南州砚台雕刻艺人。父亲拿了石匠钻磨的钻子,还有老?头、老斧头,去老坑打砚石,5天后背着5块砚石毛料回家,又去铁匠处打了雕刻工具,自己装上木柄,在墙根支起土坯和木板雕刻砚台。由此,也开启了他接触砚台的序幕。父亲给他一块截了的废石料,一把小刀子,他便开始琢磨雕刻。过了一年,父亲去甘肃省工艺美术公司分厂带徒弟。又过了一年,父亲回到距离老坑石采矿点不远的纳儿村里办的甘肃省工艺美术公司加工点。包述吉便跟着去厂里“铲砚瓦”。包述吉从古砚和宫廷砚的制作开始学起,50多年铲了多少块已经记不清了。包述吉继承了父辈的传统技法,又自己钻研,作品纤巧细腻,构图有古风,是洮砚民间传统工艺的正宗流派传人。新中国成立后,洮砚生产才出现了以厂社形式集中生产资料、集中砚工的生产实体。随着国家对民间工艺事业的重视,砚工队伍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各类联合体的工厂、车间式的授徒方式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子承父业、祖辈沿袭的授徒方式。包述吉老人见证了洮砚从家庭作坊发展至工厂的历程,他还保存着“卓尼县洮砚工艺厂”的印章。1964年5月,甘肃省工艺美术社创建了洮砚乡纳儿洮砚生产合作社。1970年起,洮砚被定为甘肃省工艺美术厂的重点产品,洮砚车间扩大生产规模,在原有技工的基础上,又从洮砚产地招收了数名民间砚工。在1975年至1985年的十年中,省工艺美术厂洮砚产品作为该厂的支柱产品,每年向东南亚出口砚台近千方,国内销售千余方,年创产值数百万元。卓尼县洮砚工艺厂是卓尼县唯一的洮砚生产厂家,1983年9月筹办。聘用当时的洮砚名砚工李茂棣、刘文林、张建材等人为技术骨干,招收民间具有一定刻砚基础的技工10人、徒工30人。次年,于县城洮河南岸选定厂址,建成了占地6400平方米的新厂房。当年生产砚台500方,还开发试制了以洮砚石为原料的印章、眼镜盒、酒具、茶具等产品。卓尼县洮砚工艺厂自成立以来,年均生产洮砚近千方,创下了厂社集体生产的最高纪录。到1990年时,厂内已拥有十余台玉雕机械设备,代替了部分手工劳动。产品数量在县内、州内均居首位,产品远销东南亚市场。非遗之路:焕发新的艺术活力 千百年来,洮砚雕刻技艺通过民间艺人口口相传,洮砚文化源远流长,能工巧匠辈出,实现了刀尖上的传承。
▲卓尼洮砚选料、下料、制坯、下膛、取盖、合口、落图、透空、精雕、打磨、上光&&制作洮砚大致有十余道工序。洮砚雕刻手法以透雕和浮雕为主,辅以线雕、圆雕、突雕等多种手法,图案内容非常丰富,有花草、人物、山水、鸟兽、亭台等。故宫博物院藏有宋代的“蓬莱山砚”,还有一方椭圆形洮石大砚,在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收藏有明代的“十八罗汉洮河石砚”。1997年,《九九归一》巨砚作为甘肃人民的庆贺礼品赠予香港特区政府,更使洮砚声名远扬。今年41岁的马万荣,是洮砚传承传习继承人。喜欢绘画的马万荣,从小给父亲打下手磨坯,耳濡目染。自1996年跟随洮砚雕刻人王玉明到西北师范大学洮砚商社雕刻砚台起,就正式踏上了制作砚台的道路。在雕刻砚台过程中,马万荣不断提升自身绘画功底、文学素养,不断拜师学艺,勤学苦练,形成了雕刻自然型砚台独树一帜的风格。一块看似有瑕疵的砚石,到了马万荣手里,缺陷能得到很好的利用。一条线可以做成竹竿,黑点变身雨点,黄色杂石变成月亮&&利用砚石上天然的构造构思、设计,成为天然去雕饰的成品砚,这是马万荣的一大突破。《嫦娥奔月》便是其中之一。马万荣去一位村民家串门,见村民将制作九龙砚失败的砚石丢弃,马万荣用水浇湿了砚石蹲着研究,便有了利用已刻成的主龙和不慎钻透镂空部分的椭圆砚石制作“嫦娥奔月”的构思。而《回娘家》则是根据砚石整体情况,将砚石上的黑点幻化为雨滴,刻上了女子雨中撑伞回娘家的图案,构图巧妙,意境优美。除此之外,《静夜思》《一个和尚有水喝》等都是经典之作。“这就是石头跟人的对话,人和石头能结合到一起,才是完美的。”马万荣说,做砚要静心,不能拿来石头就切。要琢磨给它赋予什么生命,把天然形成的东西利用起来,充分利用天然的东西设计后,这砚台就活了。从制作到雕刻,一方洮砚融合了砚工匠人的才智情思,从选材到造型构思,到刻制花纹,都沉淀着历史风尘与文化气息,一方小小的砚石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折射出藏乡洮砚厚重的文化雅韵。古路沟村村民杜九天自1995年起经营砚台,开始也像传统经营者一样收购砚台后运到兰州等地推销,后来他走上了电商之路,2012年起开办了网店,如今线上销售已至全国各地。1995年,洮砚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民间雕刻)之乡”;2004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卓尼洮砚工艺被列为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洮砚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卓尼县被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命名为“中国洮砚之乡”。经风沐雨的洮砚始终焕发着勃勃生机。为保护洮砚文化的独特性和地域性,卓尼县在2009年至2014年间,先后注册了“宋坑洮”“洮砚之乡”“喇嘛崖”“水泉湾”“洮河砚”“卓尼洮砚”等商标,成立了洮砚协会和洮砚雕刻技艺传承基地,并对老艺人给予生活补助。卓尼文化馆也对洮砚雕刻工艺进行挖掘整理,全面细致地开展了收集整理工作,并举办洮砚爱好者培训班,组织代表性传承人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会,通过现场展示,推介宣传洮砚雕刻技艺。洮砚雕刻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身口相传的方式得以延续。如何让这一民族瑰宝永续流传,仍是洮砚文化发展之路上需要面对的课题。作者:赵梅来源:甘肃日报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一键安装官方客户端
重大事件及时推送 阅读更流畅
http://spider.nosdn.127.net/8e283ef04afe38ca4ab3ee3e590ffdc8.gif2018年度“德润陇原 庆阳好人榜”公布!看看有没有你认识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最难得事情,就是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要做一个好人,就要有品德、有知识、有责任,要坚持品德为先。”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学雷锋、做好事、当好人,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庆阳好人是庆阳籍及在庆工作人群中一心向善的楷模人物,他们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激励着人们为崇高信仰砥砺前行;他们从日常工作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变得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他们面对艰难挫折、灾难险境,不退缩不放弃,用汗水、泪水甚至鲜血和生命惩恶扬善、激浊扬清;他们传承文明家风,守护公序良俗,勇敢领跑文明风尚,彰显了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带动人们行小善成大善、积小德成大德,让社会充满蓬勃生机和无限希望。党的十九大为全党全国和各族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伟大的时代呼唤文明,需要榜样的示范和引领。当前在我市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庆阳关键时期,提高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任务日益凸显,需要我们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宣传先进典型,积极弘扬社会正气。希望各地各部门特别是城乡社区和基层单位广泛传播好人们的感人事迹和高尚精神,引导和激烈更多的人学习好人、关爱好人、争当好人,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丰润道德滋养。同时也寄希望广大市民能从他们的凡人善举、好人好事中汲取道德力量,集聚社会正能量,共同促进我市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水平不断提升,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的新庆阳贡献力量。1、马长福,男,回族,65岁,中共党员,西峰区清真寺管委会出纳。马长福恪守社会公德,严守善心善行,视小区为自己的家,亲力亲为参与社区管理和维护。在小区平安建设中,他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以身作则捐助1000余元制作了宣传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醒业主助人为乐、遵纪守法、勤奋务实。之外自买雨衣雨鞋,多次下地沟排查问题,确保小区能冬季正常采暖,雨季正常排洪。2、田云钰,男,汉族,35岁,中共党员,庆阳亿信肥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田云钰不仅带领企业“双轮创新”谋发展,而且积极投身于社会公共事业,联合政、学、研等机构开展精准扶贫,累计向长庆桥、新庄、盘克3个乡镇6个贫困村无偿捐赠化肥近百吨,并为1200余户群众提供无偿土壤分析,帮助农作物提质增产。积极搭建了线上+线下、农资下乡+农产品进城的“互联网+农业”农村电商平台,推动电商扶贫,解决就业1500多人,通过此平台零投资可获得月收入3千多元。3、冯永刚,男,汉族,38岁,中共党员,正宁县周家初中教师。冯永刚多年来致力于志愿服务活动,时常关心、关爱贫困学生和山沟里的孩子,并提供日常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到农村开展各类调研活动,为周家镇孤寡老人捐赠衣物;带妻子和孩子经常义务到附近孤寡老人家中,帮助老人们洗衣服、理发、剪指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号召带领青年朋友和家人加入志愿者行列,持续开展“学雷锋、献爱心”文明志愿服务,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爱心老师”。4、司登科,男,汉族,65岁,中共党员,庆城县玄马镇退休教师。为司法公正,司登科甘愿奉献余热,足迹遍及全镇,调解纠纷百余件。2012年退休后,他被玄马镇司法所聘为人民调解员,跑遍了全镇10个行政村、大小油田企业,甚至赶赴平凉、华池等地参与调解重大矛盾纠纷。累计参与调处矛盾纠纷达上百件,参与调解的两起纠纷在庆城电视台法制栏目播出。2014年被庆城县司法局评为优秀人民调解员。5、乔德恒,男,汉族,40岁,庆阳公共交通集团出租客运公司驾驶员。乔德恒不遗余力地将爱心奉献给每一位乘客。2016年5月,他在行车途中,发现刚下车的乘客把手机落在了车上,于是他赶紧返回寻找失主,最终将手机送还了本人。平时遇到老、弱、病残的乘客时,他总是先下车将乘客搀扶上车,并帮助乘客拿行李。每逢高考时,他总是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爱心送考”活动,免费为考生服务。多年来,他尽其所能,用自己的行动温暖着每一位乘客的心。6、刘国剑,男,汉族,38岁,中共党员,西峰区显胜实验学校教师,庆阳市阳光志愿者协会会员,庆阳市会泽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志愿者。2006年参加工作以来,刘国剑坚守在农村教育一线,利用空闲时间,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尽己所能帮助困难群体。在开展志愿服务的11年间,他累计组织参与志愿活动100余场次。2015年8月,他积极衔接公益组织,为环县冰雹洪水灾情申请救助温暖包498个,价值12万。家庭虽然收入不高,但刘国剑仍参与各种捐助活动,为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7、刘等锁,男,汉族,38岁,镇原县安顺公交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2009年11月,刘等锁斥资500万元成立了镇原县安顺公交有限责任公司,现有客运车辆24台,营运线多万人(次)。他致富不忘乡亲,倾力支持城关镇原郑村的发展建设,经常与镇、村干部研究制定脱贫致富方案,主动出面衔接协调项目,先后争取到资金300多万元,个人直接出资40万元,使该村通上了自来水、三相动力电,新修了柏油路。8、李栋,男,汉族,48岁,中共党员,庆阳市中医院功能科副主任。多年来,李栋自掏腰包,邀请市上2名医疗专家在环县车道乡举办义诊活动,先后诊治患者100多名。他主动联系,自费组织全科室业务骨干到驿马中心卫生院开展超声义诊和专题学术讲座,无偿为我市26名山区老百姓看病。之外,应舟曲县、玉门市、榜”公布!看看有没有你认识的人!庆城县、镇原县等地医院邀请,自付路费,为近百名患者免费开展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穿刺手术,并进行了业务培训。他的事迹曾在《陇东报》、甘南州电视台进行了报道。9、李渊,男,汉族,79岁,中共党员,庆城镇田家城社区居民。李渊虽体弱多病,但人老志坚、风雨无阻,用仁慈的爱心帮扶友邻。多年来,他用一把小铲子不停地清除着小区围墙上的牛皮癣,用小扫帚及时清扫小区内的果皮纸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不计较报酬。住在同一小区的老人田某,由于腿脚不便,子女也不在身边,上下楼梯有困难,他听闻后主动帮忙,每天早晨帮他买菜,收拾家务,还定期带他到院子晒太阳。此外,他还经常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宣传党的各项政策,反对邪教,倡导文明,以自身实际行动实现人生价值。10、张春禄,男,汉族,88岁,抗战复原老兵。2018年度“德润陇原 庆阳好人六十个春秋寒来暑往,八百亩山川绿林环绕,张春禄用汗水和辛劳铸就了故乡最美风景。1955年退伍之后,为了家乡的生态环境,他积极投身于开荒造林之中,累计义务造林800余亩,被誉为“合水的杨善洲”。在生产劳作之余,经常受邀为当地的驻地官兵讲述革命战争年代的精彩故事,勉励大家居安思危,刻苦训练,时刻准备接受党和国家的召唤。11、高崇珍,男,汉族,38岁,正宁县湫头镇新庄子小学校长。高崇珍从教14年来,在做好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参加扶助贫困学生、残疾儿童、孤寡老人等社会公益活动100多场次。2013年至2017年,积极争取政府扶贫项目资助学生68人、残疾儿童4人,争取社会团体资助贫困学生39人,争取“壹基金”项目为新庄子村孤寡老人捐助棉衣30件,为贫困留守儿童发放“温暖包”9套,为新庄子村及周边村庄残疾村民、残疾儿童发放价值两千余元的助听器16件。12、郭克选,男,汉族,79岁,中共党员,庆阳市烟草分公司退休干部。2015年烟草新村小区党建活动室成立后,郭克选自愿担任起小区党建活动室管理员,每天按时开关门、收集报刊杂志,坚持为小区内住户提供借阅服务。他热心公益事业,通过“一元钱”爱心银行捐助活动,累计捐款近2000元。在创建文明城市中,他主动要求加入文明宣传志愿者行列,挨家挨户上门发放文明城市创建宣传单,及时劝导制止不文明行为,对当事人进行文明道德教育。13、姬怀渊,男,汉族,39岁,庆城县志愿者协会会长。2009年,姬怀渊发起成立了庆城县志愿者协会。多年来,他倾心于公益事业,在他的感召和带动下,亲戚朋友、商务伙伴、往来客户以及素未谋面的陌生人都踊跃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积极参加协会组织的“一对一帮扶”、珍爱家园公益论坛、“圆梦女孩”志愿行动、“关爱园丁”等志愿服务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效应,促进了本县公益事业的发展。该协会曾被评为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1、丁彦雨,男,汉族,31岁,中共党员,中铁二十二局集团四公司银西铁路项目部党支部书记。日,宁县新宁镇九龙村七组村民石兴龙家窑洞坍塌,父亲被压在下面。丁彦雨接到求助电话后,马上调动正在银西高铁施工的2台挖掘机,并组织项目部全体人员,火速赶赴现场指挥救援。面对第2次坍塌的危险,他不顾个人危险,现场指挥用挖掘机臂做支撑来保护救援人员,同时亲自组织救援人员用手挖、用手抬,一点点清理坍塌墙体,经过2个小时的紧急救援,找到了被掩埋的老人。事后,他继续组织救援队伍清理坍塌窑洞墙体、平整院落院坝,直至彻底排除安全隐患。当地群众为他的这种担当精神和感人事迹送去了锦旗。2、苏正川,男,汉族,49岁,群众,环县和鑫保安公司保安。日中午,环县县城发生了一起车辆相撞事故,其中一辆出租车变形并突然起火,此时正好下班路过的苏正川,及时冲进火海,迅速救出了出租车中一孕妇乘客。日下午6时,路遇一辆四桥车司机吴亮亮脚背被几百斤的马槽砸中,动脉血管破裂,血流不止,苏正川毫不犹豫扔下摩托车,用自己的上衣缠住司机受伤的脚踝,徒步背着伤者向医院跑去。3、李鹏飞,男,汉族,31岁,中共党员,宁县人民检察院派驻早胜镇检察室干部。李鹏飞挺身入火海,化危情为平安。2017年正月初五凌晨两点左右,他被一阵爆破声惊醒,听到两个女人急切的呼救声,便赶紧起床跑到阳台察看情形,发现居民楼着火,大火已窜出阳台,火情十分严重。他不顾个人安慰,提起水桶奔向火灾现场,强忍烟熏火燎冲进火场,协同消防人员一起救出了一家六口人。之后,他还积极号召社会各界人士为失火人家捐款10多万元。4、陈双文 陈双武,男,汉族,30岁,中共党员,庆城县玄马镇农民。陈双文和陈双武是普通的送水工,面对人民财产受到威胁,挺身而上,以伸张正义的气魄,战胜了邪恶,捍卫了尊严。日晚8点30分左右,正在向客户送纯净水的陈双文、陈双武两兄弟,听见受害人“快抓住前面那个人,他抢走了我的项链”的呼喊声后,立即放下手中的水桶就追了过去。经过两人的围追堵截,最终将该名男子擒获,交给了出警的县交通巡警大队民警。曾荣获“庆阳市见义勇为先进群体”荣誉称号。1、巩海波,男,汉族,37岁,正宁县山河初中教师。从教10多年来,巩海波始终把“学会诚实守信,做到诚实守信”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用诚信来面对每一位同事、每一位家长、每一位孩子,尽心竭力为孩子、为家长、为同事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他注重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经常利用班会、座谈会和丰富多彩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坚持利用寒暑假及双休日进行家访,与学生家长真心交流,把诚信之心、诚信之爱洒满了校园内外。2、任鸿义,男,汉族,48岁,合水县固城乡固城村柏林庄农民。任鸿义夫妻作为“村医”,用平平凡凡的小事、点点滴滴的真情赢得了周围群众的信任和赞美。19年来,任鸿义与妻子在自办的个体小诊所中,用自己所学知识为乡邻提供最基本、最满意的医疗卫生服务。他们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对患者一片真情,对群众真诚服务,赢得了村民们的认可。他们一年四季,不论春夏秋冬,晴天雨夜,只要群众有需要,他们都毫无怨言,一叫就走,亲自上门为乡邻诊治。在经营诊所的17年中,从没有非法渠道购进过任何药品,从未向病人收过出诊费和注射费,对经营的药品都能明码标价、造册登记,2015年被合水县药监局评定为“规范药房”和“药品经营合格信用企业”。3、李自立,男,汉族,50岁,西峰区个体工商户。15年来,无论酷暑寒冬,李自立叮叮咚咚埋头敲着鞋钉,缝缝补补,修鞋20万双,得到顾客们的信任和信赖,深受人们好评。2005年开始,他把自己全部的收入拿出来资助妻子在西安盲人按摩医院学习,并帮助妻子开办了盲人按摩保健中心。如今,他与妻子携手共进,满怀乐观,在平凡坎坷的生活中书写着一个个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动人故事。4、李雪峰,男,汉族,39岁,中共党员,中铁一局银西铁路甘宁段YXZQ—4标段项目经理部项目总工程师。在银西铁路建设过程中,李雪峰带领技术团队从建立项目技术过程监控管理体系、推行项目技术管理精细化要求、加强项目施工技术管理方法等方面入手,切实提升了项目技术管理质量水平。日,在贾塬隧道出口成功举办了防水板磁焊技术及机械手湿喷混凝土平整度质量控制的施工观摩学习现场会。在教子川特大桥墩身施工质量控制上,他带领现场技术人员积极尝试应用各类新材料,控制墩身施工质量,取得了明显成效。5、张志强,男,汉族,53岁,中共党员,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银西铁路YXZQ-5标段项目经理部党工委书记兼常务副经理。在银西高铁庆城县境内贾塬隧道施工中,张志强带领技术团队树立“以装备保工艺、以工艺保质量、以质量保安全”的标准化施工管理理念,为工程质量的提升创造了良好的硬件、软件条件。同时,他带领企业员工,情系革命老区,先后为马岭镇马岭村后湾组村民杜宏清翻新危房5间,出动机械帮助马岭镇余家渠红线内搬迁户平整夯实安置房宅基地约500平方米,拉土300余车,为雷旗村清凉山漫水桥加固加宽,为雷旗村维修乡村道路5公里,为马岭村义务种植苹果、梨、桃树近7000棵,切实履行了央企责任。6、张佰续,男,汉族,45岁,中共党员,宁县二中保安。2010年8月至今,张佰续担任宁县二中保安,他以诚为先,尽职尽责,坚持24小时轮流值班,对学校内部进行全方位的守卫和巡逻,对出入校门的人员、物资、车辆进行检查和登记,对本单位内部的特定场所、部位进行巡视、检查和警戒,有力保障了正常教学秩序,确保了学校和师生们的人身财产安全。2016年6月工作时不慎从梯子上掉下,导致腰椎骨折,住院3个多月后,他坚守承诺,忍着病痛坚持回到工作岗位,继续默默做着这份平凡而又重要的工作。7、高成,男,汉族,50岁,中共党员,庆阳恒丰源苹果农民专业合作社经理。多年来,高成一边勤勤恳恳地种植苹果,一边研究果园管理和栽植技术,凭借着刻苦钻研的精神和诚信经营的理念,被西峰区果业局聘为果树专业技术员。2008年8月,他在刘店村成立了庆阳市恒丰源苹果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几年的业务拓展,合作社现已拥有社员283人,生产基地2470亩,苹果贮藏冷库7栋,办公楼1栋,农资配送门店8间;注册了“陇宝”有机苹果商标,竭力打造绿色专业品牌和中国最优质的有机苹果基地。8、谢帮忠,男,汉族,61岁,中共党员,合水县新兴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07年,谢帮忠从兰州铁路局酒泉站退休后,毅然选择回到老家合水县唐旗村。看着家乡群众依然贫穷的现状,他决定带领群众发展有机苹果、蔬菜、杂粮等农产品,做大做强合水县特色产业,帮助群众尽快脱贫致富。2011年,在他的带领和乡亲们的配合支持下,创办了合水县新兴有机林果专业协会,取得了有机苹果认证。目前,他的协会同客商合作投资新建了果蔬批发市场、冷库,建立了培训基地,实现了互利共赢。9、甄少雄,男,汉族,29岁,镇原县开边镇甄沟村农民。甄少雄用知识和信用,开启了产业致富的大门。他诚信创业,真诚干事,多次到市县相关部门咨询学习,参加农广校举办的农业技术培训,并专门购买有关药材及全膜粮食种植方面的书籍进行自学。在自家承包地进行的药材及全膜粮食种植终获成功,亩产增值达20%以上,并在全村推广种植1000亩以上。同时,在他的积极引导和发动帮助下,全村大力发展起了养猪产业,如今他已成为全村名副其实的科技带动辐射示范户。1、马乙骅,男,汉族,42岁,中共党员,宁县人民医院儿科主任。马乙骅始终坚守“悬壶济世”的信条。近年来,他长期从事临床一线工作,熟练掌握了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症的诊治技术,先后抢救重危病人400余人次,管理住院病人6千余人次,接待门诊病人1万余人次。率先在县医院开展了新生儿呼吸机及新生儿保育箱的临床应用,先后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3篇,着作1部。2、王本辉,男,汉族,53岁,中共党员,庆城县农技中心副主任。王本辉31年扎根农广一线,先后引进高效节能日光温室、三膜塑料大棚冬韭、早春塑料大棚蔬菜栽培技术以及黄瓜、茄子、西甜瓜嫁接等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96项,建造高效节能日光温室400多栋,累计推广棚室瓜菜栽培新技术4.7万亩,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157.5万亩,为农民增收2.36亿元。先后主持和参与实施省市县科技项目46项,出版了6本80多万字的农业技术类图书,在国家、省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和科普文章60多篇。3、邓雪红,女,汉族,32岁,合水县供电公司调控分中心副主任。多年来,邓雪红跑遍了网内所有变电站,熟知电网负荷状况及网络结构,先后参与完成段家集变电站五防闭锁系统的安装调试工作、何家畔变电站内直流系统的升级改造工作,参与的《RW型系列熔断器熔管安装工艺技术改造》课题研究,荣获甘肃省电力公司先进QC小组称号;创新性提炼总结出了电网调度运行防误操作“三联”工作法,在全网得到推广应用。14年来,她累计下达调度指令近1.5万余条,合格率100%,处理各类事故500多起。4、李小全,男,汉族,39岁,西峰区温泉镇新桥村卫生所医生。李小全从庆阳卫校毕业后就回到家乡做起了村医,一干就是十几年。他的妻子也是一名医生,负责村里的防疫和妇幼保健工作,经过他们的不断努力,新桥村从未死亡一例孕产妇,每年接种疫苗的孩子达到800人次,村里的人几乎都得到过他的诊治。如今,他依然日夜忙碌着,用爱心传递着真情,用关爱奉献着青春。5、李雪梅,女,汉族,48岁,中共党员,华池县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从医20多年来,李雪梅坚守临床一线,舍小家顾大家,累计成功抢救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危重急患者600多例;积极开展并引进新技术、新术式、新疗法,成功完成卵巢癌和宫颈癌等妇科肿瘤高难度根治手术,率先在县级医院使用leep刀治疗各类妇科疾病,妇产科各项工作走在了全市县级医院的前列,将科室创建为甘肃省县级医疗卫生重点学科。累计发表国家级论文12篇、省级6篇,着有学术专着2部。6、李静芳,女,汉族,36 岁,中共党员,正宁县地税局征收服务分局局长。李静芳用扎实的工作作风建起了与纳税人的天桥。工作18年来,她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注册税务师考试学习,组织办税服务厅人员进行轮岗交流和集中培训。在她的带领下,征收分局2014年、2015年、2016年连续三年被庆阳市地方税务局评为“优秀办税服务厅”,2015年被庆阳市妇联评为“巾帼文明岗”,2016年被共青团甘肃省委评为“青年文明号”。7、罗君,男,汉族,68岁,庆城县蔡家庙乡土桥子村村医。40多年来,罗君经常走家串户,为儿童打防疫针,为孕妇做产前检查,为产妇进行产后访视,为村民宣传健康教育知识……不论风雨、冰霜,他都能随叫随到。“新农合”惠民政策开展以来,他积极宣传“新农合”政策,使全村每年合疗收缴、报销率均位列全镇首位。对待事无巨细的接诊任务,但丝毫没有怨言,用心用情为村民们提供就诊服务,赢得了农民群众的心,也赢得了组织的信任。8、郝红梅,女,汉族,42岁,中共党员,镇原县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副庭长。20多年来,郝红梅始终坚守在民事、刑事审判一线,注重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所承办的千余件民事、刑事案件,无一超审限,无一矛盾激化。特别是2015年她审理了一起诉讼参与人近20人的连环重大肇事刑事案件,在高温天气中主持庭审近两天,撰写了近20万字法律文书。她所办理的疑难、复杂、新类型案件,均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案件优质率达100%。9、胡永锋,男,汉族,36岁,中共党员,庆阳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副校长。多年来,胡永锋深入基层实验研究,从30多个品种中试验筛选出适合我市种植的小麦、玉米品种各2个,推广面积超过100万亩,提升了经济效益。紧贴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组织开展科技扶贫培训120多期4000多人(次);参与编写市级实用技术培训教材多套,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曾获省农牧厅年度农情信息先进个人、省农广校论文评选优秀奖等荣誉。10、南宗亮,男,汉族,44岁,环县耿湾乡潘掌村村医。南宗亮行医17年,行走数万公里路,累计出诊6000余次,从黎明到黑夜,无论春夏秋冬,每天翻山越岭,为大山里的乡亲送医送药,守护着每一位村民的健康。同时,为了提高自己的医术,他坚持自学,珍惜一切学习培训的机会,以平凡书写人生大爱,用行动彰显美德。11、樊晓军,男,汉族,45岁,中共党员,正宁县永正初中教务主任。樊晓军扎根基层学校22年,淡泊名利,爱岗敬业,经常利用业余时间潜心研读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专着、教育理念、班主任工作艺术和教育成功案例,总结出了一套独特教学模式和班级管理模式。所在学校教育教学成绩出类拔萃,班级管理卓有成效,理论研究硕果累累,用自己最朴实的行动诠释了一名优秀教师的线 岁,镇原县王寨初级中学教师。2004年结婚以来,白小丽无怨无悔,侍奉体弱多病公婆。婆婆常常因为严重的肺气肿咳嗽不止,她就及时给老人捶背疏胸,或把药片碾磨成粉方便吞服,或查资料找偏方蒸吃“冰糖雪梨”,想方设法帮助老人减轻病痛,一遍遍地给婆婆擦拭带着血丝和腥味的稠痰。婆婆去世后,便把多病的公公接到县城一起居住生活,给老人熬药喂饭、换洗衣服、整理床铺、修甲净耳、搓身洗脚、擦屎端尿,深受村民好评。2、刘彩琴,女,汉族,54岁,环县洪德镇许旗村农民。刘彩琴与丈夫结婚以来,一直和公婆以及无儿无女的大爹、大妈一同生活。丈夫刚出门打工那时,工资低,寄回的钱她总是舍不得自己花,每次都是惦记着给几位老人添件新衣或者就是给老人买点好吃的水果、副食。1995年到2015年,婆婆、丈夫和她先后患病动了手术,为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增添了许多沉重压力。2007年婆婆去世后,如今大爹、大妈、公公均已迈入古稀之年,为了继续赡养好老人,她不顾自己的病情,依旧照顾老人们的生活。3、孙俊琴,女,汉族,45岁,庆城县马岭镇贺旗村农民。10年来,孙俊琴用肩膀扛起的不仅是一份责任,而是生命的重量、大爱的筹码。2009年3月,丈夫因工作发生意外,最终导致高位截瘫,完全失去自理能力,卧床在家。面对困难,她一面多方打听名医帮丈夫治疗病症,一面悉心照顾老人和丈夫,用自己柔弱的身躯撑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每天按时给丈夫做饭,定时喂药、帮他翻身,抱到轮椅上推出室外晒太阳,在窑洞和院外用铁管安装了双杠,让丈夫用双手撑立,坚持每日上下午各一小时辅助做康复运动,每周给丈夫洗一次澡、剃一次头,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4、苏巧锋,女,汉族,44 岁,环县木钵镇郭西掌村农民。苏巧锋是一个弱女子,但用人间的大爱,扛起了生命的重量,支撑起了破碎的家庭。12年前丈夫患病去世,公公视力残疾,婆婆患有心脏病,离不开药物,还有两个少不更事的儿子。面对每天的开支和所欠的债务,她没有倒下,坚持打工、种地、赡养老人、供给孩子上学,每天睡眠不足4个小时,就这样坚持到了现在,账还清了,孩子也考上了大学。5、杜月英,女,汉族,50岁,镇原县中原乡原峰村农民。杜月英用人间的大爱,诠释着孝老爱亲的真谛,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家庭的一片天。12年前,由于一次车祸,她的丈夫高位截瘫导致生活不能自理,一家人失去了生活来源。她没有被困难吓到,独自挑起照顾丈夫、抚养子女的重担。通过发展养猪业,从2006年最初的13头,直到现在每年500多头的稳定出栏量,使全家摆脱了贫困。6、李敏,女,汉族,49岁,庆阳百货公司原下岗职工。李敏用爱照亮人生的路,无论坎坷还是通途,不离不弃,相互搀扶,诠释着爱的真意,守护着最平凡的幸福。结婚29年来,面对百货公司的倒闭、拮据的生活,丈夫患有骨结核、强制性脊柱炎疾病的折磨,她始终不曾放弃,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爱的承诺,用坚强和执着为身患重病的丈夫筑起了一个温暖的港湾。从丈夫瘫痪至今,她年复一年地重复着相同的动作,翻身、喂饭、按摩、擦洗、接屎端尿,用坚守诠释了爱的线岁,环县毛井镇马趟村农民。张冬梅24岁时,丈夫意外去世,大儿子刚满2岁、女儿不满1岁、小儿子尚未出生。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她毅然担负起伺候公公、瘫痪的婆婆和抚养3个孩子的重任。25年来,她每天不仅要照顾好孩子和多病的婆婆,还要喂养牲畜和耕种家里唯一经济来源的60多亩地。家里盖房子时,她跑前跑后全盘操持,独自1人做了10多个工人的饭。如今,孩子们学业有成,她也成为了乡里乡外名副其实的“好儿媳”。8、陈曙黎,女,汉族,46岁,庆城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1997年,陈曙黎丈夫不幸遭遇车祸,昏死4天3晚,大小便不能自解,医生初步诊断为颈6椎体粉碎性骨折伴高位瘫痪。此时女儿才刚过周岁,儿子的生命悄悄在母体孕育已有几个月。面对这一切,她挺着大肚子,用绷带把女儿背在脊背,一边四处借钱,一边四处求医,还要不停的给丈夫肌肉按摩,清洗褥疮伤口、换药、消毒绷带。目前,她除了上班,还一如既往地照顾着丈夫和女儿,操持着家务。9、范秀云,女,汉族,49岁,宁县太昌镇朱家村农民。1996年1月,范秀云丈夫因车祸致其下肢瘫痪成残疾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她克服困难,凭借坚强的毅力和勤劳的双手,照顾着卧病在床的丈夫、伺候着年迈的婆婆、照看着年幼的儿女。做到了伺候丈夫、孝敬婆婆、抚养儿女与耕种庄稼两不误,儿女也相继考上了兰州交大和西北师大。她用伟大的爱支撑起了一家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10、赵仲香,女,汉族,51岁,华池县柔远镇杨岔村农民。1995年赵仲香24岁时,丈夫因打土窑被土塌坏了腰,儿子4岁,女儿出生几个月。面对家庭变故,赵仲香没有被灾难吓倒,与丈夫和家人们一起相互守望,共同延续着家的温暖。此后她每日忙前忙后既要为瘫痪在床的丈夫照顾生活起居,也要为一家子人的生计盘算和操持。2005年,她的公婆又先后患病,婆婆患上了宫颈癌,公公患上脑梗塞,赵仲香又更加忙碌了起来,早出晚归务农劳作、四处筹钱、奔波求医,把家里搭理的井井有条。如今儿女已成家立业,丈夫和公婆从头到脚也都收拾得干净整洁,身体状况良好。11、赵晓梅,女,汉族,44岁,华池县南关社区居民。1996年底,赵晓梅婆家哥哥因车祸去世后,嫂子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改嫁他乡,丈夫、公公和娘家弟弟也相继去世,使原本殷实的家庭一步步分崩离析。面对5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和年迈多病的婆婆,她振作起来,勇挑重担,不言苦不言累,走出家门四处打拼,用自己的爱维系着一个家,并供养出了4名大学生和1名高中生。12、顾爱玲,女,汉族,50岁,市工商局家属院门房。顾爱玲宁可自己煎熬受苦,也不让良心欠下债务。20多年来,公婆都已年迈,婆婆生活难以自理,丈夫和儿子都患有智力残疾,无法正常劳动工作。但她没有一句怨言,几十年如一日地照顾着家人,与两位老人朝夕相处,没红过一次脸。除照顾公婆之外,她每天还要照顾丈夫和儿子,为他们洗衣做饭,擦身喂药。她没有被生活所击败,没有被困难所打到,以淳朴善良、坚强勇敢支撑着这个家,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13、郭海忠,男,汉族,44岁,华池县林镇乡黄渠村农民。郭海忠的二哥、二嫂因病相继去世,留下两个孤儿,他将两个孩子视如己出,无微不至照顾。不久,他大哥骑摩托车外出办事,意外身亡,家中留下妻子和5个未成年的孩子,大嫂由于遭受打击,患上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面对如此情形,他义无反顾挑起了照顾大嫂一家子的生活担子,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了这个庞大的家庭。多年来,他从未说过一个苦字,喊过一句累线岁,合水县段家集乡宜州村农民。王文宪家庭是一个平凡的家庭,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却浸透出不平凡,充满着大爱、和谐与幸福。22年从教生涯,王文宪把自己的青春无私奉献给家乡的教育事业,而他的妻子毫无怨言,相濡以沫,陪伴左右。2007按政策离开民办教师岗位后,面对新的生活环境,王文宪不彷徨、但是他们致富不忘乡邻、先进不忘后进,积极动员村里人栽植核桃树,帮助村里人脱贫致富,并为村里5个毕业学生提供了就业岗位;妻子发挥曾担任村计生主任和县人大代表优势,经常给邻里说解家务事,调解邻里纠纷,是村里有名的“乡贤文化人”。2、王永平,男,汉族,45岁,宁县盘克镇形赤村农民。王永平是熟人中“王师”,他靠手艺吃饭,靠手艺创业,使全家人过上了热腾腾的小日子。1993年初中毕业后,他跟随父亲学习木工、瓦工手艺,在近几年发展中,他发挥自己的特长,联系本村有瓦工手艺的师傅们组成了建筑队,带出了小型建筑工队数10组,带动了本村近百户家庭有了增收渠道。1996年,夫妻2人在自家承包地里栽植了5亩苹果树,推动了全村苹果产业发展。通过全家人几年的辛苦努力,他们不但添置了小车,盖了新房,过上了幸福生活,也带动了村上中青年过上了好日子。3、米彩香,女,汉族,31岁,环县车道乡代掌村农民。米彩香家庭生活困难,但全家人不气馁、不妥协,通过辛勤奋斗换来了幸福生活。为了全家生计,公公和丈夫常年外出打工养家,家里的重担全压在了米彩香的肩上。米彩香不仅每天要给婆婆做可口的饭菜,还要给婆婆洗头、擦身、翻身、按摩,直到婆婆去世。她每天干完家务活后,还要抽空到附近的砖厂装砖挣钱,补贴家用。如今公公和丈夫打工回家后,看到的依然是卫生整洁的家庭,吃到的是可口的饭菜,一家人团团圆圆、其乐融融。在米彩香的带动下,两个正在上小学的孩子也不甘示弱,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全级前茅。4、李军荣,男,汉族,46岁,中共党员,正宁县永和镇罗沟泉村卫生所法人。李军荣家庭和睦温馨,尊老爱幼,邻里关系融洽和谐,与人团结友善。数十年如一日,李军荣夫妻用孝心和善心感动着她的亲人,感动着她的邻居,他们起早贪黑操持家务,孝敬长辈,将父母的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在李军荣家里,虽然每人的年龄、辈分、性格、文化、志趣等不同,但是家庭中从没出现过矛盾,大家都能互相体谅、宽容谦让,形成了互相理解、尊重、平等的文明家风。5、肖琰萍,女,汉族,37岁,庆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生。肖琰萍夫妇及子女和公婆长期生活在一起,一家人父慈子孝,婆媳和睦,夫妻恩爱,其乐融融。作为妻子,肖琰萍虽然工作十分繁忙,但仍然毫无怨言地承担起了赡养老人、抚养孩子的家庭重担,从全家的衣食住行到女儿的学习辅导,她都安排的井井有条,照顾的无微不至,使老人能够安心舒心,孩子能够健康快乐。肖琰萍本人除悉心照料家庭外,在工作上也积极上进,勤奋敬业,先后主持完成科研项目1项,参与完成科研项目2项,均获得市级二等奖,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篇。6、张兴军,男,汉族,75岁,华池县乔河乡虎洼村农民。张兴军家庭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和睦、温馨、幸福家庭,也是一个爱心之家、祥和之家。“四世同堂居一室,家和万事兴向荣”是这个家庭生动地写照。50年来,张兴军夫妻俩相濡以沫、风雨同舟,遵照“勤俭持家、好学上进”的祖训,成就了这个普通小家庭的幸福,诠释一个“耕读之家”朴实和睦的家风。他们育有3儿3女,儿女均已成家,都持家有道,兴兴向荣。张兴军一家乐于为邻里办实事,办好事,哪家有个大事小情,都有他们家人忙前忙后的身影,在村里形成了声望,建立了良好邻里关系。7、张娟,女,汉族,38岁,正宁县西关幼儿园副园务主任。张娟夫妻结婚18年来,相互关心,相互支持,家中有矛盾或意见有分歧时,能够及时沟通,理智解决工作中、生活上的各种问题。在工作中,张娟夫妻能够积极参加各种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学习各种法律法规,从不参与违法乱纪的活动。每当父母患病住医,他们夫妻二人很少回家,总是忙于单位和医院之间,侍奉老人。为了照顾好父母身体,他们把老人接到家中,以便给以无微不至的关怀。8、彭军,男,汉族,63岁,中共党员,宁县中村镇曹家村农民。作为非物质文化艺术——高跷的传承人,彭军是曹家村远近闻名的“大能人”,截止目前已经培训高跷表演人员130名,所作的表演受到群众热捧。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彭军是全县优秀离职村支书,在他带领下,全家都能热心参与村上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帮助邻居朋友解决困难,在村里也结下了很好的人缘。在日常生活中,彭军夫妻以身作作则,教育子女节俭用度,让子女们养成了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好习惯,现在子女都有了各自的事业。9、魏锋山,男,汉族,44岁,中共党员,镇原县益农缘种植合作社和锋山养殖合作社负责人。魏锋山家庭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善待他人、和谐美满,是全村有名的好家庭。魏锋山在顾小家的同时也不忘顾大家,主动带领全村人走上发展致富道路,为全村联系通水修路、无线网进户,带领全村人铲雪清理垃圾,保洁村容村貌。他以身作则,带动全家积极参与村上集体活动,主动为村里的困难家庭伸出援助之手,尽自己所能让文明之风洒遍村里每个角落。编辑整理:日 16时37分23秒,2018年度“德润陇原 庆阳好人榜”公布!看看有没有你认识的人!?
&温馨提示:大广生活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大广生活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如有侵权行为请来信告知,信箱:
粤公网安备 30号粤ICP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陇原先锋如何登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