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里有做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什么两大类处理的吗

万炮轰鸣 人造地震
原标题:万炮轰鸣 人造地震
昨日,成都商报记者从中石化西南石油局获悉,近日,该局将调集旗下3支物探队伍、上万石油工人,在绵阳6个区市县及德阳罗江县部分地区共1540余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绵阳规模最大的一次油气勘探。技术工人将利用炸药激发,人工产生2级以下的地震波,探测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震感不明显炸药爆炸后将激发2级以下地震波。激发点附近几十米的地方可能会有轻微震动,但不明显,不会对建筑物造成损害居民不要慌40000余炮会分时段引爆,居民无需恐慌。附近的机械在工作时产生的震动,可能会影响信号接收,这就需要一定区域内的机械在一定时间内停止震动和夜间作业。中石化绵阳找气规模最大涉及1540余平方公里昨日,中石化西南石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中石化西南油气田的主力天然气田为川西气田,位于成都、德阳、绵阳区域,所产天然气全部供应给成都、德阳、绵阳等地。由于这一地区经济发展快速,天然气需求猛增,中石化部署了此次勘探方案。据介绍,这是中石化迄今在绵阳市规模最大的一次勘探举措,涉及绵阳市的游仙区、涪城区、高新区、北川羌族自治县、安县和江油市以及德阳市罗江县部分地区共30余个乡镇,施工涉及面积1540余平方公里。目前,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野外勘探工作预计2013年一季度完成。地震勘探人造2级以下地震波此次勘探,中石化西南石油局调集了旗下的第二物探大队、第五物探大队、云南物探公司等3支王牌物探队伍、上万石油工人作业,将采用地震勘探方式。该负责人介绍,所谓地震勘探,即常采用炸药作为震源,通过对距离、深度和炸药量的控制,人工产生地震波,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岩层中的传播路线和时间,探测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其主要内容就是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传入深部地层,在地面利用接收设备接收从深部地层反射回来的微弱震动,来寻找油气资源的藏身之处,为后续开发提供技术支持。“根据实验,放炮激发时所产生的地震波,相当于2级地震所产生的地震波。但是,由于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是不同类型,因此地面产生的震动非常微弱,绝对安全。”该负责人介绍,地震勘探方法可以用来寻找石油、天然气,煤,金属矿等。放炮4万余发一定区域内需“静音”“地震勘探主要由野外地震数据资料采集、室内地震数据处理、地震资料解释研究3个环节组成。”该负责人介绍,届时,主要工作流程为测量、钻井、下药、放线、激发。首先,技术工人使用GPS定位系统,将设计点位放样在实际位置,点位误差≤10厘米。点位布设采用网格化布局,根据一定距离均匀分布,实现人工激发产生的地震波覆盖数十平方公里,同时也确保地面地下设施绝对安全。然后,根据测量放样炮点,用口径110毫米的钻机,先在地面钻一个深度18~22米的钻孔,将2~6公斤勘探专用震源药柱和2发勘探电雷管制作成的药包,下到钻井底部,最后埋置土堆做好标记。最后,根据测量放样的震动信号接收点,放置接收仪器(检波器),用接收线缆接通后连接到仪器中心。仪器中心根据资料采集的计划安排,在排除外界机械干扰后,使用遥爆系统依次激发,接收油气信息形成记录。该负责人介绍,人工产生的地震波,激发点附近几十米的地方可能会有轻微震动,不会对建筑物造成损害。此次根据网格化布局,将放40000余发炮,但会分时段放,居民无需恐慌。“由于地震波很微弱,时间短,而激发点附近的机械在工作时产生的震动,可能会影响信号接收,这就需要一定区域内的机械在一定时间内停止震动和夜间作业。”该负责人希望相关单位和广大干部群众给予充分理解和支持。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26 09:49
04/23 08:47
04/23 08:57
04/23 09:14
04/23 09:22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翟明磊&:汶川地震预测真相
A潘正权,德阳地震局的预报员,仅仅因为他正确预报了汶川地震,并通过壹报向外界公开了汶川预报的真相,受到领导报复,于上月被逼提前四年退休,离开了心爱的地震预报岗位。&
国家地震局与四川地震局称汶川地震没有预报,很难预测,这个谎言被一个小小的德阳地震局预报员所打破。
潘正权是一位成功预报过汉旺地震(被写入官方的《中国震例》)有三十五年地震预报经验的老预报员。日,潘正权得知下面什邡马井镇万兴社区去年十二月份之后出现井水变色。而且水里有青霉素味。潘正权立即在现场调查,并警觉地回想起松潘地震时同样的事情发生过。得出初步结论:隐藏断裂活动引起地下物质渗溢,引起水变色变味,属于地震宏观异常。
潘正权向省地震局报告这一异常后,省地震局置之不理。情急之下,4月16日潘正权打破阻挠用德阳地震局的名义正式下发文件,宣布德阳地面出现地震宏观异常。这份德阳地震局十八号文件送到市府市委三十个部门,并同抄送给省地震局。
省地震局没有任何反应,没有上报,也没下来核实。
左等右等。4月30号德阳地震区金河台数字倾斜,GL值马尔康小金间出现异常。潘正权明白这不是开玩笑了。当天他填写了正式的标准会商卡。
'确定小金南地区为震区。震级五级。依据为水井,电磁波,倾斜,小震活动分析。时间为5月'。
这是汶川地震中从龙门山地震带发出的唯一一张地震会商卡,也是龙门山带唯一的短临预报。这也是事后四川省地局反思材料中确认的唯一报宏观异常的两个台站之一。也是四川省地震局唯一的一份三要素齐全的预报。
这个预报时间准确:五月,震级偏小,汶川实际发生为8级地震,报的区域与实际震源相交,小金南地区也是受灾区。这样的预报如果及时防范可大大减少地震损失。这样的预报被中国地震预报权威,地震局局长陈建民的老师汪成民称为正确预报。(不精确,但判断正确)
令人吃惊的是,四川省地震局没有任何反应。
5月6日,就是在汶川地震前六天,潘正权发现金河台数据增加三倍,确定无异的地震前征,潘正权又一次上报四川地震局。
省地震局同样不做任何反应。一场死亡八万余人的大地震就发生了。5月12日。
四川地震局失职!
四川省局的人在反思会上说'潘正权你是提过意见,但你说的是五级和八级相差两级。'潘正权大声说'总比你们不划圈圈,连个龙门山监视区都不画好些吧!我是黑屋子摸门,起码说有地震,你们连有都没有。'
听了潘的话。总结时,四川省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程万正哭了,而且哭了好几回。
原来地震局发现唯一在局里龙门山地震带提出三要素的只有潘正权,唯一报异常的是潘正权。可是一切都迟了,迟了!
2009年5月,潘正权不顾不明人士的威胁,(威胁是手机匿名短信,原文公布如下:' 这里面牵涉到上面对整个地震预报的处理,你一定不要开腔,要小心。 ')勇敢地接受了我的采访,在公民网络媒体壹报公开汶川地震预测真相。称四川省地震局不上报不核查是不作为行为。
文章发表后,潘正权受到极大压力。德阳地震局局长警告潘正权,'我们已经调查过了,翟明磊不是记者,你私自接受他采访是非法行为!'并且要潘正权停职检查。一天,潘正权面前坐着德阳市地震局正副五位局长,逼迫潘打电话给我要求撤下文章。我拒绝无理要求,并称,在网络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世界范围内的众多文明国家,任何公民都有权对公共事务进行调查,不需要记者证。我是博客不归中宣部管,你们无权要求我撤稿。
最后为了保护潘正权免受开除失业的命运,我做了部分退让,删去德阳地震局局长装修办公室买轿车等三句话,以免潘得罪顶头上司。
让步后,德阳地震局局长得寸进尺,要求全文删除。我让潘正权转告,你局长没有权利要求一个公民撤回他的博客文章。并且这个文章是事实的报道。我要求与局长直接通话,他拒绝。我只有请潘转告我的一句话:局长先生,潘正权正确预报汶川地震是国宝。保护国宝,你就是有功之臣,迫害国宝你就是有罪之人。请权衡之。
由于潘正权告知是在国家地震局邀请的全国会议上接我的采访。所以德阳地震局没有贸然开除潘。
但自从我汶川地震预测真相系列文章在壹报发表后,局里实际让潘正权处于无事可干的'停职'状态(没有停职的名义,实际上却靠边站)。不能做地震预测分析,甚至不能参加县里的会议,各种参观也不允许。潘,这样一个资深的预报员竟无事可干。
这样的状态持续三个月后,德阳市地震局于九月份打了报告,10月29日批准,强迫潘正权退休。而潘正权正常退休应当在2013年,整整提前了四年。这样一个经验丰富的地震守望者离开了他的岗位。
'这是不公正的,与我揭开了汶川地震预测真相有关!我们的一位副局长,就是那位嘲笑我地震预报有什么用,就是他,擅自撤掉了德阳地震局一个关键台站,导致地震预测困难。这样的副局长竟然升一级当调研员!而我一个国家地震局被认为是有功之人被提前退休!这公平吗?'
我问潘正权:'你后悔吗?后悔向壹报公开汶川预测真相吗?'
潘大声说:'我绝不后悔!汪成民说:八万人的死应当换来几句真话,我不过是说了真话而已。我不后悔,因为我说的都是实话,我没有一样东西是编造的。2008年2月就发出警告了,地震带我都是圈出来的。'
更可笑的是,被迫退休后,德阳市地震局局长还让潘正权写保证书,不要上。访,不要上告。潘告诉我,面对这种屈辱,'我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被迫签了这个保证书,这也是他退休后没有及时向外界公布的原因。
然而他的地震界的朋友们为他打抱不平:'你怕什么。地震预测三十五年,他们还让你做一个主任科员,好比乞丐再沦落也不过是叫花子!'于是潘正权鼓足勇气向壹报诉说。
他一口气说了下去!
'官方太黑了,不想干了,是真的。我养老算了,不要管地震了。在这个环境下,地震预测没办法干。干事的人太艰辛了。现在地震局开一个研讨会没人来,开一个有发礼品的会局长副局长都会来。我以地震局名义发布的防震文件,宣布有宏观异常,局长看了非常生气,要求我删了,而且要我把电脑里的也删了。96年以后就给我穿小鞋,2009年五月,我接受你采访揭发汶川预测真相后,他们就实际上停了我的职,也就是不让参与业务活动,甚至连下面的县的地震会议都不让我参加,甚至连参观的会都不让我参加,我等于没事干。
1999年我就成功预测了汉旺地震。我们的局长是原来政协副秘书长。两个副局长一个以前是武装部部长,一个是管理科科长都不懂地震。咋个搞。啥子都不让你干,怎么干?只有退休,退休还能提一级,副县级,多拿几百元。'
我问'你家里人怎么看?'他的回答出乎意外。
'我夫人非常欢迎我退休,她说你老得罪人,哪一天被杀了都不知道。'
512地震,德阳市做得非常完美,这里有一份我的功劳,他们做得太过分。我的功劳是有证可查,有史可查的,我尽了力,国家地震局与四川省地震局的反思材料写得清清楚楚。德阳是报了宏观异常的。'
最后他用绝望的声音反复地说:' 我下课,我没有办法,我下课,我有什么办法?'
我深深感到一个地震基层工作者的屈辱,辛酸,虽然在电话里看不到潘的面孔,但从他有些梗咽的话语知道,他已心灰意冷了。
我请他尽最后的努力为中国地震预测的未来做建言。潘说:'中国地震系统是上下脱节。国家地震局眼里看不起地方上的群测群防,对基层专家深入认识程度不够。强祖基院士的一个女研究生在我这儿学习了一个月。反而是院士还尊重我一些。为什么说四川省地震局有严重的责任要追查呢?汶川震后,我收集龙门地区36个县材料,全部存在气象上的宏观异常。
2月14日,都江堰出现了二百多群震有的达到三级可感。成都市地震局副局长洪时中在都江堰电视台反复地播:'都江堰不会发生唐山这样的大地震!'地震局应当负责任。首先四川省地震局是收到我宏观异常的,他们既没有往上报,也没有下来查。你如果来查了,上报了,没查出来,或没人管,那是水平问题,而不是态度问题。'
我说一句最后的实话:现在的人还把持着领导岗位,汶川这样的悲剧还要出现。'
采访中一位地震界的权威预测者向壹报提出质疑,国家地震局四川地震局不是最迷信小震闹,大震到。这会怎么打马虎眼说是没有大震?这二百多次都江堰小震也被死死掩盖,四川省地震局对外称汶川地震没有一点前震,无法预测。
是的,这些判断失误,不作为的领导者没有受到任何处置,反而让有功之臣受过。四川省地震局黑白颠倒。历来是先进工作者的潘正权,因为预报了汶川地震,得罪了四川省地震局,2008年没有评上先进工作者。2009年被迫提前退休。
唐山地震一幕仿佛又重演了。预报唐山要地震的耿庆国,汪成民被审查,靠边站,主张华北无大震的某负责人反而脱离责任,青云直上。在地震界这种劣币淘汰良币的现象已不止一次发生过了。
做为全程报道地震预测的公民记者,我认为四川省地震局与德阳地震局需要一场人事地震,撤换在汶川预测中不负责任的官员。古人将震卦写成上中各两小横,最下一长横,(相同的两个符号叠加)意为阴气太重,阳气压在下面不得抒发,小人得重位,君子被挤下台。古人认为地震是与政治有关的。这一震卦作为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标识。起码在中国地震界,这一震卦名符其实。
另有北京专家向壹报反映,汶川地震后,四川省地震局本应彻底反思寻找原因,当时中央组. 织北京专家来四川考察现场。四川省地震局不出面,迎接他们的竟是旅行社导游,在一些点上是走马观花拍照,并不能与当地百姓深入了解实情。有一些专家愤怒地脱开这种走形式的考察团留下来自己调查。
在这些专家中,潘正权是唯一用脚走完考察全程的人。
楼主邀你扫码
参与上面帖子讨论
发表于:15-01-22 19:26
& & 如果写出来是一个很好的电影剧本――有灾难、有官僚、有正气、有斗争,当然还有迫害……
& &不过即使有人写、有人拍(电影)也不会通过审查,在伟光正的年代这样的事多了去了,不足为奇。
& & 还是洗洗睡吧。
发表于:15-01-22 20:46
回复 第2楼 的 @仰天南笑:言之有理,中国特色。要是现在给我交三金,我现在也愿意提前退休。
你尚未登录或可能已退出账号:(请先或者
【敬请阅读】
亲爱的网友们,、有更新哦!
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特别是免除或者限制责任的条款、法律适用和争议解决条款。免除或者限制责任将以粗体标识,您应重点阅读。
【特别提示】
如您继续使用我们的服务,表示您已充分阅读、理解并接受《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全部内容。阅读《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过程中,如果您有任何疑问,可向平台客服咨询。如您不同意《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任何条款,可立即停止使用服务。
南京西祠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我已阅读并同意、中的全部内容!科技委论坛第2期:防震减灾中的人与自然关系问题
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 科技委论坛第2期:防震减灾中的人与自然关系问题
科技委论坛第2期:防震减灾中的人与自然关系问题
09:10:36.0 来源:
作者: 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
防震减灾中的人与自然关系问题
吴& 忠& 良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
摘& 要基于对目前围绕地震预报问题的公众理解的思考,本文讨论了防震减灾中的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提出应正视现阶段地震预报的困难和科学能力的限度,按照&预防为主&的现代防灾理念,学会&与地震的不可预测性共处&,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关键词地震预报& 防震减灾& 人与自然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近年来工程科学及其交叉学科研究中讨论较多的问题之一。地震安全问题关系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在地震安全问题上反映现代科学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是近年来人们隐约感到无论如何应该给予一定的重视,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的一个问题。讨论这一问题对于具体的科技和工程未必有直接的帮助,如同那些宏大而抽象的哲学概念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对科技发展和工程实践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帮助或&指导&一样。然而,2004年印度洋地震海啸后从&敬畏自然&的角度讨论地震和海啸灾害的文不对题的哲学思考(http://www.acca21.org.cn/news/2005/news01-05.html),2008年汶川地震后认为水库对汶川地震具有&诱发&作用的说服力不足的研究、以及基于对这些本来就说服力不足的研究结果的误读而外推出的一些南辕北辙的舆论(Kerr and Stone, 2009),特别是汶川地震后关于地震和地震预报问题的媒体误导和对这些误导的近乎非理性的公众反应,都提醒我们有必要用未必更为深入、但不得不更为切合实际的思考,来填补这一&思想真空&。这种思考,对于增进地震安全科技的公众理解,从而提升全社会的防震减灾能力,也许还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20世纪后半叶以降,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人对自然的改变能力,只能在自然规律和现实科学能力所约束的限度之内。同样,人对自然界的一些过程的预测能力,也只能在自然规律和现实科学能力所约束的限度之内。地震在这个问题上并不特殊。本文的基本观点是:把人与自然关系的现代思考应用于地震安全问题,我们应该正视现阶段地震预报的困难和科学能力的限度,在学会&与地震的不可预测性共处&的前提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众所周知,人们在20世纪50到60年代,是首先把&准确预报地震&锁定为直接的科学目标的。但是,如果将半个世纪以来的地震预报研究成果,参照其他研究领域的情况进行外推,那么在未来的一段比较长的时间里(比如,两三个十年的时间),除非出现奇迹性的转折(这当然不是不可能的,但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尚难于预测),&实现(基本)准确的地震预报&这个目标看来是很难达到的。
地震预报问题的研究迄今进展不大,决不是像中国媒体所误传的因为科学界放弃了地震预报研究的努力。目前,地震预报研究的确不能说是当代科学研究的&热点&。但是,国际主流科技界也决不是像中国媒体所说的&不关注地震预报研究,也不搞地震预报&。实际上,地震预报问题从来是国际科技界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一些国际组织中设有与地震预报相关的专门委员会或工作组(commission/WG),一些国际学术会议中设有讨论地震预报问题的专题(session/workshop)。21世纪以来,&地震可预报性研究合作实验(CSEP)& 项目(http://www.cseptesting.org/)、亚太经合组织(APEC)&地震模拟合作&(ACES)项目(http://www.aces.org.au/)、&全球地震模型(GEM)&项目(http://www.globalquakemodel.org/)等国际性的合作研究项目,都反映了国际科技界对地震预报问题的关注。在与地震预报直接相关的地震机理研究方面(国际上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家常常并不认为自己是在从事地震预报研究),近年来从应力测量、地震引起的应力变化的计算与强余震预测、地震发生前后震源区介质性质的变化,到地震断层的&性能&、用钻探方法进行地震断层直接&采样&、辐射地震波很少的&静地震&在地震孕育过程中的作用等,都有科学认识和方法技术上的显著进展。有些关键科学问题现在还不清楚、争议很大,例如地震孕育过程中地下流体的作用、地震断层的&润滑&机制,等等。一些新技术,例如主动源探测、GPS、INSAR、遥感等,开始显现出值得注意的发展前景。传统的&地震危险性&(seismic hazard)研究一般不涉及时间尺度,或者涉及的时间尺度很长,但近年来科学界也开始考虑&与时间相关的&地震危险性(time-dependent seismic hazard),并开始和|&中期-中尺度&地震预报(intermediate-term medium-range earthquake forecast)&接轨&。在地震短期预报方法和地震前兆研究方面,与30年前相比,目前的发展趋势是,国际地震研究领域更加关注地震前兆和预报方法的严格检验。即使被很多人所误传和误解的&地震能否预报&(Cannot earthquakes be predicted?)问题的辩论,辩论双方也都是在严肃地讨论地震预报的物理问题,其讨论的两个焦点是:地震具有什么意义上的&可预测性&(predictability),要用观测证据说话;地震前兆和地震预报方法具有什么意义上的&有效性&,要用统计数据说话()。在最近刚刚结束的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大会(南非开普顿)上,IASPEI通过一项决议,支持地震预测预报的基础研究,同时强调对地震预测预报研究的成果要进行严格的科学检验(http://www.iaspei.org/resolutions/resolutions_2009_cape_town.pdf)。因此,事实是,科学界从未放弃、也不可能放弃对地震预报问题的科学探索。唐山大地震后的30多年来,关于地震问题、特别是地震预报问题的研究,有诸多实质性的进展,呈现出与30年前很不相同的面貌。检索一下《地球物理研究》(J. Geophys. Res.)、《地球物理研究通讯》(Geophys. Res. Lett.)、《国际地球物理杂志》(Geophys. J. Int.),以及《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物理评论》(Phys. Rev.)等杂志上的相关文章,这一点就会看得十分清楚,至少不会由此得出&国际上并不关心地震预报问题&、&一些科学家认为&地震不可预报&、主张不可知论&这样轻率的结论。
地震预报的科学探索尽管取得很多科学认识上的进展,但眼下实际进行地震预报的能力,却仍是十分有限的。而且,这种现状在短期内出现转折性变化的趋势,目前还很不明显。用地震科学界一个说法,近年来地震预报研究的最重要的进展,是充分认识到了地震预报问题的复杂和困难。如果把地震预报分成长期、中期、短期和临震预报,那么目前科技条件下地震的&不可预测性&表现为科学界已具备有限的中、长期预报的能力,但还存在许多问题;短期和临震预报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还基本上做不到。这是我们在讨论地震安全问题时必须正视的一个(残酷的,但必须正视的)客观事实。对某次地震(例如汶川地震)的预报问题的讨论,也不得不以这一大的科学背景为基础。
讨论地震预报,就不能不谈到1975年海城地震。海城地震预报的成功,客观地说,有着很强的幸运成分:不多见的显著的前震序列、不多见的显著的宏观异常、以多次虚报为代价的预报发布决策(Wang et al., 2006)。也正因为如此,用同样的方法和思路,没能做出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预报。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海城的幸运落在中国人的头上,也有着历史的必然,因为那时只有中国人用&那样的&方式来进行地震预报的尝试,而如果换成别的国家,即使有了&那样的&机会,也未必能把&那样的&机会转化成&那样的&幸运。同样是历史地分析,这种预报方法是不是长期有效呢?30多年来国际、国内的科学实践已经表明,它在比例很低的一些情况下,对一些类型的少数地震,的确可能是有效的,也的确取得过一些实效;但总体说来,这种实效是极其有限的;用陈颙院士的话说,中国地震学家不抛弃、不放弃这比例很低的机会,是为了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地拯救生命,这种努力,应该得到社会的理解;但另一方面,过于强调这种实效,甚至因为过去曾经遇到过的比例很低的幸运(现在已经十分清楚,类似于海城地震前出现的典型的&前震性震群&的情况,最多占全部地震的10%)来指责为什么对汶川地震这种幸运没有再现(比如,汶川地震前,没有出现类似的&前震性震群&),也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海城地震后,在世界范围内,30多年来再没有能够重复类似的成功预报。IASPEI曾两次组织对可能的地震前兆进行科学评估,结果是,通过评估者寥寥无几(Wyss, 1991; Wyss and Dmowska, 1997)。即使采用主流地震科学界最乐观的估计,目前能够做出的&一定程度的&预报,最多也只有30%左右的成功率。而这就意味着,即使采用这一最为乐观的估计,在从现在开始起算的一代工程设施的平均寿命的时间尺度上,在思考地震安全问题的时候,我们还是不得不首先把那70%不可预知的风险作为考虑问题的基础。地震学家出于自己的责任感在地震预报研究中坚持进行探索和尝试,这无疑应该得到理解和鼓励。但问题是,一个理性的现代社会在支持地震学家的进行科学探索的同时,在对待一个关系千百万人生命安全的重大问题时,不可能把还处在科学探索阶段的地震预报作为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正如一个国家不能不发展新型武器,但一个国家的国防战略无论如何不应该、也不可能建立在一种尚处于研制阶段的新型武器的基础之上。
汶川大地震后,关于地震预报的媒体报道和公众舆论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严重偏差,这一偏差反映出一些媒体和公众舆论对防震减灾相关的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考,还停留在30年前的认识水平。尽管无论是从国际科学界的反映来看(例如从很多国际学术会议的情况看),还是从一些民间舆论(例如http://xys.xlogit.com/dajia/wenchuan.html)的反映来看,专家和公众对地震和地震预报问题,还是有比较清楚和比较客观的认识的,主流官方媒体(例如《人民日报》)也坚持了科学的、客观的舆论导向,但是,地震后,也有相当多的出现于一些颇有影响的媒体的关于地震预报的科学问题的报道,其内容和思想认识,甚至表述这些思想认识的方式,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还停留在唐山地震前乃至更早的&人定胜天&时代。汶川地震后,不仅出现了大量指责地震部门&为什么没有做出预报&这样可以理解、但思路已然陈旧的意见,而且开始相信一些主流科学之外的&专家&实际上掌握了地震预报的能力、实际上预报了汶川地震却受到地震部门的&忽视&或&压制&&&这些&专家&同时声称他们曾预报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他们的悲情修辞进一步在公众中起到煽情的作用;网络上不仅出现&应该枪毙几个地震局长&这样的极端言论,而且公然出现用&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对一些坚持说真话的地震学家实施迫害的恐怖行为;不仅出现&谈地震只谈预报、谈预报只谈前兆、谈前兆必谈动物&这种20年前在其他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就已很少出现的情况,而且出现指责专家和政府&高调宣传地震预报的困难&(以推卸责任)、把研究和讨论地震&可预报性&的物理问题的专家指为&宣传不可知论&的泛政治化言论。值得一提的是,在抗震救灾最关键的阶段,关于地震预报问题的媒体报道和公众舆论出现这样的严重偏差,这种情况不仅是罕见的、而且是令人深思的。然而,从建国60年来中国公众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演进这个维度来考虑这一问题,倒也不难理解为什么目前中国公众在地震问题上的想法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相比竟如此&特殊&,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媒体报道和公众舆论对地震问题的议程设置(agenda setting)和语言风格竟与中国1950年代后期-1970年代早期的一些试图&征服自然&的做法和思路有着惊人的相似。这些情况表明,在地震安全问题上,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认真清理一下我们的思路,也许真的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正确认识目前科学发展阶段中地震的不可预测性,既不等于不支持地震预报的科学探索,也不等于在防震减灾方面无所作为,正如客观认识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的限度,既不等于不支持试图&改造&自然的科学探索,也不等于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无所作为一样。从实际应用的角度看,防震减灾的现实主义的策略是:在科学上,要通过探索,尽可能地拓展现有的科学认识的疆土,尽可能地扩大地震的&可预测性&;在技术上,要通过研发,尽可能地使现有的关于地震和地震灾害的科学认识得到最大限度的应用;在工程上,要通过设计,尽可能地考虑所有的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因素,以实现防震减灾工作的&全局最优&。
根据中国地震局的资料,汶川地震的震害调查显示,尽管地震科学对龙门山地区的地震危险性估计不足,尽管对这次地震未能做出预报,是否采取设防措施,结果还是完全不一样的。凡是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并严格按照设计进行施工的工程,抗震能力都明显高于未经抗震设计的建筑,震害都轻很多。对比重大建设工程和一般工民建,经过地震安全性评价,进行了严格的抗震设防的重大建设工程,均经受住了大震的考验。灾区内的1996座水库,495处堤防不同程度出现险情,但由于这些工程都采取了专门的抗震措施,虽出现沉降、错位等险情,却并未产生大的破坏而导致严重后果。一般建设工程则破坏程度明显高得多。从城市和农村的对比来看,未设防的农村房屋损毁比例明显偏高。抗震设防,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工程结构设防,二是工程选址。工程选址中,有两件事情同样关键:一是工程场地要有效避让断层,二是要有效防止次生灾害。汶川地震中,很多被彻底摧毁的建筑都与断层有关,滑坡和泥石流则造成重大伤亡。血的教训再一次警示我们,&预防为主&、&科学减灾&的现代减灾理念,对于减轻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比期待奇迹有着更为现实的实际意义。
中国古代早有大禹治水的经验,避免与大自然进行&正面对抗&,是千百年来人与自然关系中最为重要的经验教训之一。实际上,在防震减灾的长期实践中,公众和工程师早已总结出若干&与地震共处&的实实在在的办法。例如,由于需要平衡&经济承受能力&和&地震安全需求&这两个因素,对所有的工程进行&百分百不破坏&的设防,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是不必要的。工程师的办法是&以人为本&,设防的思路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甚至&小震不坏、中震不倒、大震不死人&也是一种现实的设计思路。结构设计上,近年来发展了很多聪明的办法,比如,不是与地震强地面运动&正面对抗&,追求&经历强震而不损&,而是顺应地震强地面运动和工程结构破坏的规律,以结构中一些&保险丝&性质的部件的&主动&破坏,来&保全&整个结构不受损坏。这些经验,也完全可以、并且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推广到宏观层面的防震减灾的基本思路上。最近刚刚通过的修订的《防震减灾法》(http://www.snweb.com/rm//article_32397.html),其基本思路也是通过提升整个社会的防震减灾工作的各个环节的能力和科技含量,来实现综合性的防震减灾能力的提高。从更长的时间尺度看,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从单一的地震预报,到地震监测和地震预报相结合,再到地震监测预报和震害防御相结合,再到&监测预报、震灾防御、紧急救援三大体系&&三位一体&,再到现在的&&三大体系&加科技创新的&3+1&体系建设&,这一发展路径所反映的,是从实际出发的防震减灾基本思路的演进。但令人不安的是,汶川地震以来,在一些媒体报道和公众舆论中,一度出现试图动摇这一思路的极端想法。一些专家和媒体认为,近年来的中国地震科技出现了&停滞&或&倒退&,主张回到60年代末&群众运动&时代的发展战略。这些极端想法的出现提醒我们,从人与自然关系的现代思考的角度,进一步转变我们的观念,看来也许并不是一项无足轻重的工作。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灾害是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严重威胁。汶川大地震再次警示我们这一严峻事实。如果说在地震安全问题上需要有一种从&征服自然&的思路到&顺应自然&、&与自然共处&的思路的转变的话,那么眼下最需要进行的(也许是痛苦的)思路转变,应该是客观承认目前科学认识条件下地震预报的能力的限度,学会&与地震的不可预测性共处&。
这种思路决不是反对开展地震预报研究。恰恰相反,针对一个挑战性的科学难题,对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科学探索给予不计实效的长期支持,不仅是为未来的科技突破创造条件的富有远见的长线投入,而且从探究自然、挑战人类科学能力极限的角度,也应该是一个有文化的民族的一种&缺省性&(default)的选择,况且地震预报的基础科学探索中还有若干&副产品&,早已在防震减灾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对科学界来说,面对着一个比原来预想的复杂得多的科学难题,更应该采用的,则应是一种脚踏实地的、有长远打算的研究路线和发展战略,至少不应有过多的急功近利。同时,社会也必须明白,在基础研究(fundamental research)&发展研究(development research)&应用研究(applied research)&应用(application)&服务(service)这一链条里,地震预报目前还仅仅处在第一阶段。相应地,至少在一代工程设施的平均寿命的时间尺度内,我们必须、也只能承认地震预报的能力的限度,在学会&与地震的不可预测性共处&的前提下,通过&预防为主&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如同当年主张保护环境的思路曾受到科学界和产业界的全面抵制,如同当年倡导控制人口的主张曾受到公众和政府的猛烈抨击,本文也很可能受到严厉的批评、甚至激烈的指责。但是,汶川地震后,笔者几度入川,真切感受到灾区人民什么都需要,就是不需要&忽悠&。中国人民的地震安全,不应建立在不可预知的奇迹和对这种奇迹的期待的基础上;中国社会对地震安全问题的公众理解,不应建立在已然落后于时代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基础上;对尚待科学界进行&认证&的地震预报方法,应该像对待新药那样,保持必要的谨慎;已经形成的符合现代社会的人与自然关系思考的防震减灾基本思路,不应因为基于落后观念的糊涂认识、极端意见和感情用事而出现历史倒退,特别是在国际上很多国家和地区事实上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经验的情况下。
A human trigger for the great quake of Sichuan? Science, 323: 322, DOI: 10.1126/science.323..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单位备案号 京ICP备号
www.cea.gov.cn 中国地震局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地震后几小时内救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