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互联网把互联网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挤垮了啊?

中国民企已溃散半壁江山:想挽救中国实体经济,先做到这7点吧!
前言:没有实体经济的崛起,中国的经济一定不会有未来。只靠房地产、金融支撑的经济是建立在沙土之上的,没有牢固的基础,必然会倒塌。而中国的实体经济,已经一步步下滑到了如此境地,再不想办法挽救,这一代企业家的家国情坏真的是快要凉透了!
中国民企已溃散半壁江山 剩下的半死不活!病因何在?
文/江濡山 香港环球经济电讯社首席经济学家
节选于中财智库报告《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国经济突围策略》
日前,中国官方公告的数据表明,民间投资增速在各个行业全线下滑,今年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速已由去年的10.1%下降到2.8%,而与之形成鲜明比照的是,今年上半年国有控股投资增速从去年的10.9%大幅拉升至23.5%。很多媒体都在热炒这一数据。
其实,这一现象不足为奇,因为过去几年来,整个中国民营企业已经溃散了“半壁江山”,该死的已经死了,不该死的也半死不活、苟延残喘,只有极少数民企通过业态创新“突围”到新的发展阶段。令人纠结和后怕的是,仍有相当一些质地良好的民企只能“坐以待毙”。
出现这种状况,既有国际国内市场环境疲软的客观因素,也有国家经济政策跑偏的原因,但根本原因还在于中国经济体制固有的顽疾一直在体内作怪,深层腐蚀着国民经济循环功能。比如:近年来,在全球性“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各大经济体,都 实施了持久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中国只有国企成为这一政策的主要受益者,而欧美日经济发达国家的货币量化宽松及超低利率,保护和支持的是其境内所有的企业。加之中国各级政府有“财政信用和行政手段”做隐性担保,银行更愿意将资金输出口对准国企。
因此,民企们最大的埋怨是:政府对民企只有冠冕堂皇的安抚性政策口号,却没有实质性举措及路径。
现在,整个中国经济运行格局大致是这样的:与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密切相关的各个生产及消费服务领域,被国际资本及其知名品牌和国内民营资本“分享”,并处于严重的产能过剩和残酷的竞争状态;创新类、科技类的企业被年轻人及民间投资大佬把控,但体量太小,尚不足以支撑国民经济大局;金融、投资、能源、城建、交通等领域,大都被国有资本高度把控并处于政策及资本保护下的高成本低效运营状态;房地产领域则是国有资本与民间资本“共融”发展状态,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也处于骑虎难下、进退两难的境地。
这种格局的背后是资源配置结构、利益分享结构的极大扭曲。
现在学界及体制内外争议很大的一个问题是:在市场环境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国家资本及政策要不要不惜代价首先支持国企和保护国有资产,如果是这样的策略,必然导致经济结构日益被扭曲。这种趋势若延续下去,未来几年则可能出现这样一种“由表及里”的经济恶化趋势:国有企业的持续低效率、房地产业的日渐低迷和民营企业大规模倒闭,直接导致两大危情:财政收入滑坡、就业压力加剧及资产泡沫破裂。现在,大家都明白,总理手里可打的经济牌只有两张而且边际效用越来越低:一是货币工具,二是行政权力及政策干预。很显然,这两张牌在明显失效,在危情趋势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到底如何力推中国经济有效突围,并保护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安全,已经是无法回避的相当严肃的课题。
要破解这道难题,还得从源头诊治——至少有下面两个问题需要结合当下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及中国现阶段的发展特征痛彻反思、明辨是非,然后优化调整改革的策略。
一是支撑国民经济安全运行和保障执政安全的“中流砥柱”真的是国有资本及其控制的国有经济吗?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真的还要给资本及企业形态注入“政治的阶级的属性”吗?
在中国投资发展的任何渠道的民间资本,其本性是追求利润并承担经营风险,而这个过程对国家带来的最大贡献是创造了社会财富、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政府税收,同时维持了良性经济循环和政局稳定。这是亚当-斯密高度概述经济运行规律的思想精髓,国民经济的运行只要是基于市场化公平的交易行为,这一规律放之四海而皆准。
作为一个21世纪大国的执政集团及政府,有理由有这样的自信心:每一位勤劳的中国公民的生产劳动、每一个中国民营企业家、每一个外来资本的投资者,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必然会优化国民经济健康的循环机能,必然强化国家治理的经济基础,必然给中国创造了更多的社会财富、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增加更多更持久政府税源。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全部“自己来扛”,不会像国有企业那样给政府制造很多负担和麻烦,政府只需要专注于法律和规制的监管即可。
有人说, 中国国有企业一旦“被民间资本挤垮”,就会大大动摇执政党的执政基础。这显然是一个悖论。说白了,中国执政党的执政基础一是民意,二是财政,三是国家机器。这三点跟企业属性、资本属性有几毛钱干系?连这个问题都整不明白、连这点自信都没有,还怎么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还拿什么跟美日叫板?其实,体制内很多明白人都知道这个道理,只是处于某种原因不愿明说而已。
当然,对于国有企业的发展命运,不必太多纠结,一个最简单的思维就够了:对于基础良好的、尚处于优势竞争地位的国有企业,实施基于资本层面市场化条件的“混合制+供给侧”改革即可;对于已经半死不活、缺乏竞争力及发展后劲的国企,则应加速让其“安乐死”,不要再为其输血、不必再让其消耗宝贵的资源。
二是在市场环境持续低迷,经济运行处于低谷时期,通过政府有形的手,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通过投资持续支撑经济发展,这样的投资思维真的能消解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抵御经济下滑吗?
千百年来,任何社会形态下的经济运行的核心规律是:民众终端消费需求结构及需求能力,牵引经济投资价值取向及投资结构。当下,政府扭曲的投资体制和持久过度的行政投资作用,不仅投资边际效用下降,而且不断加剧经济结构的扭曲,并抑制市场元气的恢复。这种现行投资体制的最大特点是:自上而下的投资由各级政府自主把控,因此导致无论国企还是地方政府,想法设法攒项目、套投资。无效的基础设施投资、产能过剩领域的投资、背离市场规律的投资比比皆是。
这种政府把控经济资源和主导投资行为的体制,不仅吊高了下级政府和国有企业用项目套取投资的“钓鱼胃口”,而且也怂恿民企以不轨手段跟政府核心部门套近乎。总之,在一个畸形投资体制上构建起来的,必然是畸形的利益链和供给链。
想挽救中国实体经济,政府先踏踏实实做到这7点吧!
来源:米筐投资(ID:mikuangtouzi) 米大宝
中国是集权型经济,国外是市场型经济,挽救中国实体经济,不应该和国外硬碰硬,应该击中其软肋,发挥我们之优势,才是更有效的办法。
中国不应该盲目的学习国外,而应该只取其精华,大力发展我们的优势,国外的不一定都是好的,以前的我们,盲目的照搬学习,其实是误国误民。
比如:国外有完善的劳工保护体系,甚至有强大的工会,我们以前也把人家的劳动合同照搬过来,但外国企业简单啊,只需要做好产品就行了,中国呢?作好产品也没用,还要维护政府关系、还要面对行业的恶性抄袭和竞争,不考虑中国国情,其实是把中国很多企业架到了虎背上。
而在未来,如何挽救中国实体经济,作为一个在实体经济第一线奋战的我,作为一个一直以来研究中国经济的我, 作为一个一直在研究全球经济的我,拿出以下7点意见,希望高层领导能够看到,引起重视,逐步实施,相信,中国实体经济一定可以再创辉煌!
对于体制,改变其实很难,我们不要再去讨论这个话题,只讨论,在当下,如何做,才能做到最好。
1、必须给房地产降温,让投资房地产赚不到钱
中国的钱太多了,往哪里去?当然是往赚钱的行业里去,当大家都感觉房地产比实体经济更安全、更赚钱时,老板的关注点、资金、人才都会从实体经济移向房地产,那样,实体经济只会一步步被掏空,如同实体经济是一个企业、房地产是一个企业一样,一个企业的人、钱、资源全被挖到了另一个企业,这个企业肯定是越来越差,直至关门。
所以,如何给实体经济这个企业更多的未来、希望?只能是从政策上让房地产这个企业更难赚钱。
1、没办法,2016年涨幅超过10%的城市全部分别对待,把去年增加上去的杠杆再减下来,比如首付30%,二套60%,三套不能贷。比如二套房计算标准是看房又看贷(去年改成了不看房只看有无贷款,有10套房子没贷款也算首套)。
2、使用金融政策去改变房地产行情,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比什么限购、限地价靠谱多了。
最近和银行的一个朋友聊天,他的一句话,让我心塞到无语:现在,我们银行有规定,除了政府和房地产,其它行业一律不准发放贷款。
看到了吗?在这样的信贷环境中,房价如何降?实体经济如何活?这TMD是多么打脸的现实!要不要马上重视并改变!?
2、必须规范当前浮躁、赚快钱的商业模式,才能给实体经济让路
什么意思呢?我们用现实来说话。
为什么P2P在中国一下子涌出来数千家,然后99%的全部关闭,要么卷钱跑、要么破产倒闭。
为什么互联网+、O2O在中国一下子这么火,因为好忽悠人投资啊,融不到VC就卖股权啊,反正忽悠到钱就是王道。如今互联网+和P2P一样都快成了过街老鼠了。
为什么今年直播又火了,还是因为是风口上的模式,钱好忽悠,但最终一样难逃99%倒闭,最后留下三家,然后合并成一家,其它全死的结局。
为什么?因为违法成本太低,守法成本太高!
如何通过法律、社会教育让大家认识到经济的本质,去除浮躁的心理,去除赚快钱的心理,盯紧中长期投资的回报,把更多的创新、资金转向实体,这样子,在资源支撑下,实体经济才有希望。
这要靠法制!让违法的人、造假数据骗钱的人付出昂贵的代价,这才是王道!
3、改革目前实行的劳动合同
给企业更多的自主权和主动权,咱的实体经济都这样了,咱就别在这方面学习国外民主国家的劳工保护了,人家的国家福利、社会保障咱能学到吗?毕竟我们还是这样的初级阶段,大企业都快跑完了,长三角、珠三角的企业都快倒闭完了!
改革的目的是企业愿意去签订,企业和员工都能接受并愿意主动去签订,而不是被绑架,而不是被困住,就这么简单。
给企业更多的自由,让劳工可优胜劣汰,让能者多得,让多劳者多得,让不劳者不能有所获。让企业有更多的自主权。
这年头,做企业到一定级别的,谁不想合理合法?谁想一直在犯法?谁愿意一直扛着棺材上路?
4、降低企业社保缴纳基数
如今,一个企业,如果按规定交纳五险一金,这项金额占到了总工资的30-40%左右,这已经占到了企业工资成本的很大一部分,有多少企业能够承受?这也是逼着企业在变相违规。
试想,如果每个员工的缴纳社保成本可以控制在每月500元,所有的企业都会愿意主动全部缴纳,还是那句话,做企业的没有谁就天生愿意犯法违规,谁都愿意与员工共存,但成本太高,企业经受不起啊!
如果缴纳基数小了,会不会影响社保总额呢?其实不然,如今整个社会缴纳社保的员工比例总体上不超过30%,如果降低了基数,但提高了总数,比如达到90%的时候,其实总缴纳金额数是不减反增的。
年初的两会上,有代表向总理提议降低企业社保缴纳基数,以减轻企业负担,总理也答应,并说一定要按步实施,毕竟总理发话了,后来也确实是跟进了。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由原来的20%调整为19%,失业保险单位缴费比例由原来的1%调整为0.8%,个人缴费比例不变……日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下发通知,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
对于如此没有诚意、纯属欺上瞒下来忽悠的跟进政策,只能TMD表示一下无奈的呵呵。
5、降低个人所得税
还是那个道理,因为税负太高,全国人民从上到下都在犯法,没有几个企业是真正的按规定交个人所得税的,你也别拿国外来说事,人家交税的都是爷,我们交税的都还是孙子,社会保障呢?医疗教育保障呢?住房保障呢?
所以,很多的企业不得不做两套账,就是为了减小员工的个人所得税。
1、继续提高0缴税基数,比如提高到元。
2、降低税率,比如我们的边际税率是45%,这在全世界也是比较高的,新加坡的边际税率是22%,而且起征点远高于我们。
3、把税率改革到90%以上的企业都能接受并愿意主动全额实报去缴纳,这才是目的。
4、房贷利息抵个税是一个好事,赶紧实施!
6、降低企业所得税
以前的企业所得税是33%,自2014年起降成了25%,这是一个大进步,但还是居高,建议分类对待,比如实体企业的可以再降至10-15%,先把实体企业振兴起来再说。
如果以上措施只针对制造业,而对房地产、金融业却可以提高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那么,就可以加快资源向实体转移,但这样政府是不是耍流氓?是的,我们就是要耍流氓,因为我们本来就一直在耍流氓,又不多这一回,而且,这又是为了国计民生。
如果大家不明白,我可以举一个直接的例子,就是我朋友的科技企业,以前的增值税是17%,以前就不得不到月末四处想办法买票,后来克强上台后改成了6%,他就再也不找票了,按实际金额照常纳税,因为什么?因为交得起了!因为去买票也省不了钱!所以,一切改革的目的就是,让大家发现违法成本更高时,就会自然而然的开始全部守法!这才是改革的真正目的!
7、不要给钱,给个公平的环境最重要
动不动的这个基金,那个定投,这个扶持,那个补贴的,都会转嫁成腐败的寄生虫。
科技厅、工信厅、商务厅、发改委等每个系统每年都有大量的国家扶持资金,动则几个亿几十个亿,养着一大帮蛀虫公司,每年就是赚一年拿到的几百上千万的补贴,国家扶持什么我就做什么。
国家说要大力扶持外包产业,好,我赶紧把公司包装成外包公司。
国家说要大力扶持动漫产业,好,我赶紧把公司包装成动漫公司。
国家说要大力扶持电子商务,好,我赶紧把公司包装成电商公司。
国家说要大力扶持农业科技,好,包装。
国家说要大力扶持新能源,好,包装。
格力的董明珠曾在一次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对总理说,不要给钱,我们也不要扶持政策,我们要的是一个公平、透明、平等的环境。
给了我们这个环境,我们会做的更好,比给钱更好。
虽然也理解国家的初衷是好意,而就是因为这些乱七八糟的钱,把企业的竞争环境破坏了,大家不去搞创新搞研发,而是竞相搞关系,拿补贴。
不搞科技创新的靠拿补贴比苦逼做研发的赚的还多,这不是逼着老实人骂娘吗?
中国想要真正强大,必须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单单靠房地产和金融泡沫,是不可能撑得起中国真正的强大的!这都是虚幻的!
只有企业家,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脊梁!
只有让企业家对未来有信心,只有让企业家都在踏踏实实做企业,这个国家的经济才能长久,才能真正强大,就像德国,抗风险能力极强,为什么?德国有强大的工业基础!日本和韩国也是!
给企业减负,给企业家尊严,给实体经济活力,我们期待着!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详情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实体+互联网将是今年消费主流_网易新闻
实体+互联网将是今年消费主流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实体+互联网将是今年消费主流)
近日,在西安举办的联想科技创新大会上,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再次发出了自己关于实体经济和互联网经济的观点。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互联网经济取代不了实体经济,互联网经济的作用不能过分夸大。  
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统计数字也印证了杨元庆的这个观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560亿元。其中,全国网上零售额45990亿元,占比15.3%,实体店仍是消费的主流,这点一直未曾改变。  实体模式正在重新获得重视  
实体经济和互联网经济之争早已存在,近两年随着天猫“双11”营业额的持续增长,很多业内人士担忧实体经济是否会被互联网经济挤垮,对此各方人士都有不同说法。12月28日,在西安举办的联想科技创新大会上,杨元庆就认为,实体经济无法取代互联网经济,两者最好的方式是互相结合起来,不能忽视互联网的作用,但也不能过分夸大它。  
众所周知,联想是做实业起家的企业,实体渠道是联想在PC时代高速发展的最大功臣。对此,杨元庆表示,我们的体会是实业是绝对不能放的。为什么坚持认为实体零售店将来依然有前途,就是因为高精尖的科技创新产品如果不通过人与人的直接对话、直接体验,用户很难感受到它的优势。例如,联想去年发布的Moto Z手机,使用过的人都觉得这个手机非常不错,这是亲自体验之后才有的感受,如果只在网上看是无法体验到的。因此总结起来就是两点:一是互联网经济取代不了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如果衰落了,整个经济都会下滑;二是实体经济也少不了利用互联网作为手段、作为工具来发展自己。所以我们既不能小瞧了互联网这个手段,同时不能过分夸大它。  
实际上,杨元庆所表达的观点在去年已经得到了印证。以手机行业为例,OPPO和VIVO正是靠大量发展线下实体店做到了国内手机行业的第一,而靠互联网起家的小米在去年也在全国各大城市开设小米之家实体店,华为、乐视、魅族等国内手机也同样加大了实体店面的铺设。一切都在表明,实体模式正在重新获得重视。  电商与实体更多的是共生共荣关系  
可以看出,进入2017年,新的商业消费模式既不是互联网经济唱独角戏,也不是实体经济卷土重来,无论是科技新贵还是商业大佬,给出的解决方案都是“实体+互联网的模式”,两种方式进行互补,实现融合,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便利。  
最早推出这种模式的是阿里巴巴,通过收购银泰百货实现了实体+互联网模式,这是最早的实践,随后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大佬也通过收购线下实体店的模式实现互联网和传统实体的合体。在传统商业领域内,万达百货旗下的飞凡联盟也提出了全开放大平台思路,通过打通线上线下的商业场景,为消费者提供新的消费模式。  
类似这种实体和互联网相互融合的方式,既可以把实体商业带出困境,实现转型升级,也能够提升线下实体的运营效率。
互联网专家洪波表示,O2O固然是大势所趋,但电商与实体并非竞争对立的关系,更多的是共生共荣关系。通过融合互联网技术,将原先传统实体业态进行升级,以弥补电商体验不足的先天缺陷。在新经济模式下,没有企业能够单打独斗完成整个商业布局或对抗全产业链竞争。例如,以后消费者在实体店面购物时,通过全新的线上线下结合的消费方式,从停车、找店、排队、购物等服务均可实现互联网接入。同时,通过消费者的大数据资源,更精准的消费需求也会应运而生。
华商报记者 杨刚
(原标题:实体+互联网将是今年消费主流)
本文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转变观念,让互联网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核心观点: 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谭浩俊认为,互联网带给实体经济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如果能够正确回应互联网带来的挑战,顺应互联网发展的要求,做出积极的改变和调整,互联网就会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一个机遇。
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16日开幕,全球的目光也再次聚焦乌镇。此次大会,以&创新驱动造福人类&&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围绕互联网经济、互联网创新、互联网文化、互联网治理和互联网国际合作五个方面上演头脑风暴。
显然,创新和造福是此次互联网大会的关键词。也就是说,通过创新,造福人类;通过创新,让更多的人享受互联网带来的福音。就目前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和巨大影响力而言,不重视互联网,不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就有可能在新一轮发展中处于被动地位。反之,如何才能有效发挥互联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对政府、企业以及每个普通人也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互联网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深远,如刚刚过去的&双十一&,就让无数消费者为之疯狂。但是,如何更好地发挥互联网在经济发展,特别是实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需要转变思路和方法。因为,在相当一部分人的眼里,互联网是与实体经济&相克&的,他们认为,正是因为有了互联网,才使那么多的实体企业倒下了。
显然,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点。互联网带给实体经济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如果能够正确回应互联网带来的挑战,顺应互联网发展的要求,做出积极的改变和调整,互联网就会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一个机遇。
事实也是如此。目前做得比较成功的实体企业,大多充分运用了互联网的成果,获得了互联网提供的各种机会,包括原材料采购、市场信息、成本控制、人才流动等,都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得最好的选择、最优的组合、最快的结合。比如阿里构建的全球电子商务平台,就能够给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带来极大的方便。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对互联网的特性、内涵等了解不够,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常常被搞错。而一旦把实体经济利用互联网错误地理解成互联网+实体经济,就会导致很多企业不知道如何去与互联网嫁接,误认为要用互联网来替代实体经济。实际上,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上,更多的应当是实体企业+互联网,亦即实体企业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发挥其在材料采购、市场信息捕捉、成本核算、人才招引、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作用,从而有效压减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如果生搬硬套地把互联网凌驾于实体企业之上,就有可能扭曲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并产生互联网挤垮实体经济的认识。
所以,必须转变观念,更好地发挥互联网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真正把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增长动力,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效率。(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理事、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谭浩俊)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Huanqiu.com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李文瑶
环球时报系产品互联网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而非替代它_网易科技
互联网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而非替代它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谭浩俊:互联网可促进而非替代实体经济)
◎谭浩俊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11月16日在浙江省乌镇开幕。此次互联网大会的主题——以“创新驱动,造福人类——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大会将围绕这一主题,在互联网经济、互联网创新、互联网文化等五个方面上演头脑风暴。显然,创新和造福是此次互联网大会的关键词。也就是说,通过创新,造福人类,通过创新,让更多的人享受互联网带来的福利。因为,按照目前互联网发展的趋势,以及互联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重视互联网,可能寸步难行,不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就有可能在新一轮发展中处于被动地位。反之,如何更有效发挥互联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对政府、企业和民众来说,也是严峻的考验。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互联网对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深远和广泛,如刚刚过去的“双11”,再次让人们再次感受到了互联网带来的冲击和享受。但是,如何更好地发挥互联网在经济发展、特别是实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却是一个需要更加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因为,在相当一部分人眼里,互联网是与实体经济“相克”的,认为互联网带给实体经济的,只有破坏性冲击,甚至是灾难。这种观点认为,正是因为有了互联网快速发展,导致不少实体企业倒下。显然,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互联网带给实体经济的,与许多自然科学一样,既有冲击和挑战,也有机会与机遇,实体企业既要面对压力,也应具有动力。如果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互联网带来的冲击与挑战,顺应互联网发展的要求,及时做出改变和调整,互联网对实体经济发展就是很好的机遇,就会像前三次工业革命一样,把实体经济带到新的发展阶段。反之,还真的有可能成为压垮少数实体企业的那根稻草。事实也是如此,目前在市场上做得风生水起的企业,大多成功与互联网进行了有效衔接,全方位运用互联网技术和由其带来的各种机会及便利。如原材料采购、市场信息运用、成本控制、人才信息捕捉、员工管理等,都能通过互联网获得最好的选择、进行最优最快的组合。阿里构建的全球电子商务平台,就能给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带来极大的方便,让这些企业在这一平台上拥有更宽广的眼界、更灵活的经营方式、更有效的采购和营销手段。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对互联网的特性、内涵等了解不够,在如何发挥互联网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方面,存在一些误区。其中,错配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是最大的误区。很多人误认为,互联网将替代实体经济,企业的转型升级,也必须用互联网来替代。殊不知,中国经济的发展,还是要靠实体经济,靠制造业,以及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互联网只能与实体经济结伴而行,只是对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管理效率提升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是全面替代实体经济。
换句话说,互联网的作用再巨大,也要围绕实体经济而展开,而不是实体经济围着互联网转。互联网能够做的,就是按照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在材料采购、市场信息捕捉、成本核算、人才招引、市场开拓、内部管理、资本运作等方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有效压减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如果生搬硬套地把互联网凌驾于实体企业之上,就有可能使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扭曲,并产生互联网挤垮实体经济的错觉。令人忧虑的是,正是基于目前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被颠倒和错配,从而造成一些地方和企业盲目将互联网推广和运用到实体企业。结果,不仅没有达到提升企业运行效率的目的,反而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必须对互联网有清醒和准确的认识,及时转变观念,理顺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使两者有机融合,并发挥最大效能,有力促进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并推动实体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本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谭浩俊
责任编辑:李德雄_NT202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互联网实体经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