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头村哪有学电脑哪家好

&西滨中小学
西滨小学沧桑史 &1911年清朝灭亡,科举废除,旧学衰,新学兴,为了适应新潮流,1915年西滨于大祠堂内创办了“西林小学”。当时因各村没有统一的办学思想,又受私塾的干扰,所以西林小学不到一年就倒闭了。其后坊脚村的三民小学、大三房的西林小学、谭头村的碧潭小学先后成立,可是那时能教新学的老师不易聘请,不久这三所小学就相继关门,村塾继续抬头。 & 1924年由义英村后额、戆九、宫口村振东等人倡议,在义美小宗设立觉新小学,五年后学生数增加,义美小宗容纳不了。因此校址由义美迁入大词堂,校名仍叫“觉新”。 & 1940年行政区改变,校名改称三民乡中心学校,校长王洪涛先生,办学颇有成绩,得到振东先生的敬仰。 & 1944年校名又改为后坊保国民学校,校长陈敦炳。后田前林玉护、林秀昆先生得力任教。 & 1947年恢复旧名觉新小学。后由绅士林报东先生向旅菲华侨林嘉秉先生倡议,由林朝宝先生在菲奔波募捐,董事林孝宋、后榜等竭力筹建,囚此得以在词堂后沟中建水泥教室五间。 & 1949年秋,觉新小学人事大换班,王洪涛先生受林振东先生的重托,推荐德化师范三鼎甲毕业生且有数年教学、兼有行政经验的陈清池先生接任觉新小学校长。陈校长办学成绩斐然,获晋江县一中优准觉新可保送三名优等生免试入学。 & 1956年陈清池先生由县教育局提拔为中学教师,校长由李松涛先生接任,办学成绩优良如前,与陈清池先生同样受到海内外校友的钦敬。 & 1965年旅菲乡亲林梅信先生膺任同乡会理事长。倡议由林朝宝先生再次在菲奔波劝捐,得乡侨热烈响应,筹得可观款项,用于在故乡后店窟边(原金沟村旧址)建同字形的小学教学大楼一座,引起县教育局的重视。 & 1966年觉新小学收归公办,校名改为西滨小学,并调詹源鸿、黄廷水二位老师为正、副校长。 & 1977年十年动乱结束,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秩序,西滨小学猛增到三十二个教学班,师生员工达一千四百多人。至此,西滨小学正式步入上规模、正规化而结束了以祠堂、小宗、民房为教室的历史。最近二十多年由于国家经济急速飞跃,西滨小学在各方面更有巨幅进展。可由下段校方撰写的《西滨小学近况与前景》一文,窥其一斑。 & 西滨小学近况与前景 &创建于一九一五年的西滨小学《原名觉新小学》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西滨村中。 & 岁月蹉跎,沧桑巨变。八十多年来,在上级政府、海外志士、家乡贤达的鼎力创助下,这所具有悠久历史,倍受爱乡父老瞩目的人才摇篮,旧貌换新颜;经过重新装修的教学楼,宽敞明亮;旅菲西滨同乡会捐建的教师楼,幽雅舒适;平坦宽阔的水泥操场两旁,小草茵茵,花圃锦簇;两层水冲式“三化厕”的建成,改写了过去脏臭的历史;刚竣工的教师餐厅、活动室,解决了老师的后顾之忧;更令人欣喜的是,拥有六十台的电脑教学网络,它的建成,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素质的飞跃。 & 目前学校拥有一个勇于开拓、率先垂范的领导集体,一支丰富力强、积极进取的教帅群体,一千多名品学兼优、奋发向上的莘莘学子,一座初具规模、环境优美的校园,教学设施日臻完善,学校质量名列前茅,师生获奖层次上升至国家级,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 & 西滨小学办学成绩斐然,令世人刮目相看,海夕外华侨慷慨捐资的义举、爱国爱乡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美德,更是令乡人敬仰无比,有口皆碑。 & 展望未来,学校领导信心十足,新的蓝图正在他们手中绘画:拟建语音室、教师备课室,使学校办学条件日趋现代化;努力创设条件,争取在三年级以上班级开设英语、电脑课程、培养更具有竞争力、更为优秀的学生;美化学校环境、培植四季常青、长年飘香的绿化地带;改善教师待遇,大力引进优秀的教学骨干…… & 我们深信,有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海外华侨和家乡贤达的资助,教职员工的辛劝耕耘,西滨小学的未来一定更辉煌,这颗耀眼的侨乡明珠将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西滨中学创办经过一波一折得而复失 & 二十廿世纪五十年代,西滨有二个憧憬家乡办中学,出人才的校董,他们是谭头村的友叨和对门居村的孝宋。他们一有文化,看得远,二是养老的归侨,有时间。在他们的大力倡议,多方争取下,得到海内外的支持。 &1957年春,西 滨有史以来第一所只有二个教学班的私立中学——西滨华侨中学,终于开办起来了。校长聘施教雁先生担任,教室因陋就简设在大二房小宗,全校教职员工共九人,学生一百二十人,生源除来自西滨外,半数来自南露美,梧埭、南湖、罗山、花厅囗、江头等邻乡。 &1958年教学班增至四班,1959 年再增到八班,教室除设在大二房小家的以外,其余通过借用民房来解决。自1957年春至1959年底,这三年的办学经费,大部份来自学生的学费,小部分由反叨、孝宋争取旅菲西滨同乡会(以下简称菲乡会)的资助。值得一提的是,侨中三年,友叨老伯几无一日不到侨中巡视,及时解决校董应该解决的问题。 & 1960年西滨侨中由县教育局收归公归,改名晋江县第二十四中学,校址仍在西滨。 & 1961年因形势的需要, 二十四中迁至罗山改为“农中”,至此西滨又无中学。 & 1970年西滨划归陈埭镇,当局鉴于西滨乡大,学生多,故将中学布点到西滨,校名改为陈埭中学西滨分校,以西滨小学的旧校舍为校舍。没设校长,行政归分校“革导组”的领导,黄云龙先生主持。一共办了七年半,毕业或肄业的学生总数约一千五百多人(西滨约占几百人)。因当时初中学制为二年,故毕业生共有六届。 &1977年十年动乱已告结束。学校教学转入正规化。就在这一年西滨分校并入陈埭中学,西滨再次无中学。锲而不舍 &宿原终酬 &八十年代,智力投资热,席卷全球。西滨旅菲有识之士,深为故乡尚无永久性的正规中学而感叹不已。“菲乡会”乃将要求故乡尽快申请办中学的事授意顺雄先生专程返里料理。顺雄先生于 &1987年三月底返里后,先向其昔年同窗清珍,友储透风,并请清珍先生就申办中学多微求陈埭镇政府意见,承镇政府表示大力支持。顺雄先生继向乡中有关人等正式将“菲乡会”所提出二点。(一)若县教育局批准西滨开设公办侨助中学,我“菲乡会”可献三层教学楼一座。(二)西滨应速恢复校董会组织,以便与“菲乡会”联系。眼见“菲乡会”对桑梓兴学育人如此重视,爱由反储、后华、斯年会问后显等数人,在当地干部支持下,访镇政府、闯市教育局,得悉1987年上级决定在晋江市区增办两所初中。在这大好消息鼓舞下,从四月份起申请办中学的呈文,一份紧接一份地送给各有关部门。因西滨乡大,生源足,且有华侨的支持。不久,批准布点在西滨办公立中学的红头文件下达,并委任李銮炎、庄应端二同志为校长和教导。当年秋季假西滨小学暂办二班。越明年,“菲乡会”捐建的一座三层教学楼落成了,从此一所崭新的西滨中学就巍然屹立在西滨的大地上! & 西滨中学座落在西滨桂林和宫口两村之间(西滨中心点)前临“七一”大道背接西滨小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学电脑从哪开始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