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提问的时候它总是显示该问题已经存在是什么意思

请问这是什么玉?问什么提问题时显示提问已存在? - 知乎有问题,上知乎。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以「知识连接一切」为愿景,致力于构建一个人人都可以便捷接入的知识分享网络,让人们便捷地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发现更大的世界。3被浏览29分享邀请回答赞同 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知乎高赞:中国父母在教育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一针见血!
本文来源 | 知乎
| 叶壮,心理学培训师
中国父母在教育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
——不愿等待
作为一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者和工作者,我接触过很多孩子和家长,不少答案里面提到的种种问题我也深有同感。
但是,我想说一个好几代中国家长都有的通病——不给孩子留时间,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极度缺乏延迟满足能力。
不停追问不开心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各种培训和才艺都赶快赶早考证考级,
要孩子立刻修正错误但不给时间,
催着逼着孩子穿秋裤,
跟孩子发生冲突了立刻就要分出个胜负而不接受求同存异,
孩子的恋爱对象令人不满意就要求他们立刻分手,
孩子不谈恋爱心里着急要求他们马上就得成家……
很多家长,一个个慌得不行,养育孩子根本就没有缓急节奏,甚至无视了一些人跟人相处时的基本原则,毫无“静待花开”的态度,只有“多快好省”的跃进思想,期待每一个跟孩子有关的事儿都能即刻生效、立刻搞定。
我知道,孩子的事儿家长着急,这是上心的表现。
有的不等待真的是关爱:怕摔了、怕病了、怕不舒服了,着急没毛病。
但是孩子身上的很多别的事儿,说实话,你急有什么用呢?有那着急的心劲儿,你不如多点耐心按部就班来解决本质问题。
我最怕家长跑过来问我问题却不愿意深入讨论:孩子玻璃心、孩子开口晚、孩子在幼儿园打人——没错,这都是问题,但哪个问题不是需要时间来解决的?
树上结个果子,从酸变甜还要几个月呢,何况是个孩子?玻璃心可能是孩子习惯了以负面情绪寻求家长的关注,开口晚可能是日常的语言接触量就不大,孩子有暴力行为可能是对于解决冲突的认识有偏差……
这些情况映射出每个家庭长期存在的问题,不深入探讨、详细沟通、稳步推进,那怎么解决?
但很多家长就是不愿意等,他们需要立竿见影地让孩子按照他们的期待发展,他们说:“老师你说的我知道,可你看家里的情况就是这样,我们以后一定注意,你现在给我点干货,支支招,让他赶快自信起来,多说话别打人!”
说实话,治标不治本,治了也白治。就算你这个急性的问题解决了,那慢性的问题还存活着,没几天就要换个方式爆发。
也许各个家庭都有各自的养育风险,但在我看来,中国最普遍的养育风险,其实就是这个能给每个家庭的养育误区持续推波助澜的共性问题——家长们的等不急。
而这种不愿等待,在我看来最常规的有三种表现形式:
不给孩子转变情绪与态度的时间
带孩子逛商场,孩子看见了心仪的玩具,站着看看伸手摸摸再正常不过,很多家长就已经要如临大敌的开始拽孩子走。
如果孩子表达了想要的意愿,一些家长又会用种种手段来表达拒绝,倘若谈不拢——就像你肯定在商场见过的一样——就有可能发生震天哭喊、满地打滚、愤怒斥责和强制带离。
很多时候,家长不给孩子预留“想一想”、“考虑考虑”的时间来转变态度,而要求孩子立刻一百八十度转变思路,抛弃执念,立刻坚定不移地跟他们走。
更多时候,家长们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有负面的情绪,我很少听到有家长能说出“如果你难受的话,那你可以在这儿哭一会儿。”这样非常高水平的话。
大量的家长会要求孩子在悲伤、愤怒、嫉妒、消沉的时候立刻终止,三秒内转变成积极阳光的小太阳——但你想想也知道,这怎么可能呢?大人丢了一百块还心情低落半天呢,孩子碰见了糟心事儿,凭什么就不能在负面情绪里沉浸一会儿?
家长的这些做法,对于孩子的情商其实是有相当的负面影响的,他会让孩子失去与自身情绪好好相处的机会,对于情绪体验的压抑与被动的快速转化也会降低孩子处理自身负面情绪的能力。
同时,也有可能让孩子掌握这种错误的人际交流方式——比如很多人谈恋爱后,动不动就追问与逼迫自己的恋人,不给对方预留足够的心理空间,进而会让恋人降低了对于自己和这段亲密关系的评价。
限制孩子成长与发展的通路
家长们在孩子身上的付出总是追求即时与强烈的获得感。花钱报了各种班,那各种才艺各种演出甚至各种比赛,都是用来展现能力的好平台。
恰恰因为这种想立刻看到直观成果的心态,让孩子们开始特别偏重学习高转化率的才能,比如背古诗、学钢琴、学舞蹈、学奥数......
这些技能都有比较强的获得感,因为有更多的机会如表演、认证与赛事能用来展现成就。但是,很多软实力因为没法评级打分和
PK,自然就难得青睐。
审美的能力很重要,好奇心很重要,博物学储备很重要,环保意识很重要,体育精神很重要——但因为这些软实力难以构成直接反馈的硬通货,它们在孩子成长中的比重其实并不高,也并不够刻意。
好在这个情况如今大有好转,而且趋势愈发健康,孩子的发展也越来越多样化,当年那一代被揠苗助长的人也成长为新一代的家长,对于这些事儿有了更正确的认识,所以我想,这一点将成为我今天提到的问题里最先得到解决的。
不让孩子掌握他们自己的生活节奏
因为家长过度主动、过度干预孩子的生活,很多孩子其实很难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学会掌握自己的生活节奏。
对不少孩子来说,什么时间起床、吃饭、学习、社交、锻炼、娱乐、休息……其实一直在被安排,甚至被迫进入时间安排上的对抗(孩子想玩手游,家长不预留相关事件,那只能在其他时间偷偷玩)。
而这也会导致孩子的独立性严重缺失,对于生活的主动掌控能力一直没有机会得到培养。
刚出生的宝宝只会哭,但是人都是慢慢会走会跑会说话的,随着能力边界的延展,家庭应该给孩子出让更多的掌控力。
很多孩子接受被动管理习惯了,待上了大学甚至走上工作岗位,才开始做些对自身主动管理的事情,其中的能力短板不言而喻。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个特别扯淡的话,它预设了两点:人活着就是跟别人死磕;人生是一条赛道谁跑得快谁赢。
问题是,这两点都是错的。
若活着就为了磕死别人,那生命也太过可悲;而人生若是一条标准的赛道,那生命也太过枯燥。
无论孩子和父母,人生都不接受赛道假设,急什么急?
摘一段《世说新语·忿狷》: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王右军闻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犹当无一豪可论,况蓝田邪?”
这段话的意思是:
王蓝田(王述,袭封蓝田侯,官至散骑常侍、尚书令)性子特着急。他曾经有一次吃鸡蛋,拿筷子扎着吃没扎着,结果急眼了,抓起鸡蛋就给扔地上了;鸡蛋在地上打起转来不停下,他就从席上下来用木屐鞋底下的齿来踩,结果又没踩着,这下更生气了;于是把鸡蛋捡起来塞嘴里,咬破了又吐掉了。
王右军(就是王羲之)听说这件事之后表示:“就算王述他老爸王承有这种性格,也都没一点可取之处,何况他个王述呢?”
其实教育孩子也是这个道理,不可操之过急。
【相关推荐】&
巴布阅读Read
at home系列
以英文分级阅读的形式
通过科学、详尽的《家长指南》
帮助巴布爸巴布妈
和孩子进行提问式、引导式讨论
培养孩子批判性、创造性思维
助力孩子早日成为独立的
阅读者、学习者、思考者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赞助商推荐():知乎上经常说的《三体》是什么梗?
问题描述:
知乎上经常说的《三体》是什么梗?
问题解答:
知乎上说的《三体》三部曲(又名“地球往事“三部曲)是刘慈欣撰写的史诗级巨作,是一部非常典型的硬科幻作品,堪称目前为止中国当代最杰出的科幻小说。这本小说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雨果奖。
这部小说第一部的出版年是2008年,尽管已经过去了十年,但是热度不减,在知乎上经常都能刷到关于这部小说的各种提问。同名电影《三体》于号上映。主 演:冯绍峰、张静初、吴刚、唐嫣、张翰等。
作者试图讲述一部在光年尺度上重新演绎的中国现代史,讲述一个文明二百次毁灭与重生的传奇。小说《三体》与三体问题有关,其中描述了一种在半人马座三星生存的三体人及其三体文明。根据三体的设定,即宇宙黑暗森林法则,这个世界诞生之时即注定毁灭。因为高级文明总会用降低维度武器去毁灭未知文明,维度就会不断减少,最终宇宙毁灭。
既然这部小说这么多人喜欢可见它的优秀,值得一阅。
我来回答:
剩余:2000字
都是后来的穿凿附会,当时就是为了逃命,离苏联近些,以便获得援助.很多都是假的,如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显奇兵(听听懂军事的林彪是怎么说的)等.而且蒋主要考虑的还是:在消灭红军主力后,如何能用红军残部达到从其它军阀手里夺取地盘,并使其互相削弱的目的,所以在湘江战役后,就不像以前那样拼命围追堵截了,只是驱赶尾随.要不,用飞机
图上的距离(厘米)乘以比例尺那个大数,注意是单位是厘米,再化为千米例:在比例尺为1:100的图上,1厘米就是实际的100厘米,就是1米=0.001千米在比例尺为1:10 000 000的图上,1厘米就是实际的10 000 000厘米,就是100 000米=100千米
19中的吧...我也问这道题...我会做叻...1.选C2.x=-4或x+5y-6=0给我点分...
正比例函数过原点.点到Y轴的距离就是它的横坐标.有过(3,-6)和(-3,6)y=kx1.-6=3k2.6=-3k解得k= -2所以y= -2x 便是这个函数的解析式
条件没有,帮不了你 再问: 已完善。 再答: (1)a+c=√3+1,e=c/a=√3/3联立得a=√3,c=1 b²=a²-c²,b=√2,自己代入原方程即可 (2)当L斜率不存在时,不合题意故设L:y=k(x-1),椭圆2x²+3y²=6联立 得(3k²+
设十位上的数字为x,个位上的数字为(x+2),则10x+x+2=3x(x+2)3x^2-5x-2=0(3x+1)(x-2)=0x=-1/3,或x=2因为x需为正整数,所以x=2这个两位数是24.
设A(0,0),B(1,1),C(4,2)分别求出AB AC的垂直平分线方程,联立求出交点O(x0,y0)即为圆心R=|AO|,圆标准方程:(x-x0)^2+(y-y0)^2=R^2
img src="http://hiphotos.baidu.com/zhidao/pic/item/abb05139fcc0aa357adab44bede05c.jpg" zwidth="124" zheight="117" />如图,可画6条直线.
如果导线电阻忽略时,灯接在恒定电压的电源上功率是100W;因为导线和灯泡串联,当导线上电阻较大时,即电路中的电阻变大,由P=U2R可知电路消耗的总功率变小,即小于100W,而导线上消耗的功率为9W,所以灯泡的实际功率只能小于91W.故选B.
根据题意圆心在x+2y=0上设圆心为(-2a,a)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2a-a+1|/√2=|1-3a|/√2设半径为R,弦长一半为√2勾股定理R²=2+(1-3a)²/2R²=(-2a-2)²+(a-3)²联立4a²+8a+4+a²-6a+9=
我没用过你你这种型号的机子,关于校正,答案我也不太确定,提供建议,仅供参考 进行单点校正之前,应首先有四参数,或七参数以下是详细介绍校正有两种方法.方法一:利用控制点坐标库(设置→控制点坐标库)求四参数.在控制点坐标库界面中点击“增加”,根据提示依次增加控制点的已知坐标和原始坐标,一般至少2个控制点,当所有的控制点都输
img class="ikqb_img" src="http://b.hiphotos.baidu.com/zhidao/wh%3D600%2C800/sign=f351bd4e372ac65c67506e75cbc29e29/b999adbf40ad1cb31.jpg"
|PM|-|PN|=6则P的轨迹是双曲线的一支,(右支)c=5,2a=6,a=3所以 b=4方程为 x²/9-y²/16=1 (x≥3)渐近线 y=(4/3)xy=x+1,斜率为14/3 ,与P的轨迹无公共点所以,选(1)(2)
无限大的均匀带电平板A周围的电场强度是E=σ/ε(运用高斯定理可得).而B板和A板将在静电引力作用下产生静电感应,即远离A板的那面电荷为零,与A板对应的那面和A板上一样,但方向相反!想一下电容器就能明白了.
(1,-2)+(4,6)-(3,7)=(2,-3)(3,7)+(4,6)-(1,-2)=(6,15)(3,7)+(1,-2)-(4,6)=(0,-1) 再问: 有详解么 详解给分 再答: 这个还不详细啊...举个例子AB//CD则B-A=D-C 所以D=B+C-A 然后还有两个点就是C+A-B,A+B-C
设起点终点坐标(x1,y1),(x2,y2)设圆心坐标(x0,y0)则:(x0-x1)^2+(y0-y1)^2=R^2(x0-x2)^2+(y0-y2)^2=R^2由此,可以解出x0,y0由x1,x2,y1,y2表示的关系式则:圆弧上任意点将满足:(x-x0)^2+(y-y0)^2=R^2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是《礼记》里面的话,大意就是“通过学习,才发现自己不懂的事情很多;经过教学.才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
f'(x)=3x^2两边同时积分,得f(x)=x³+c.满足此条件的所有曲线方程;如果过原点,即x=0,f(0)=0所以0=0+cc=0即曲线为f(x)=x³.
你这个问题提的有点问题啊,图上距离 比例尺=----------------,你看这只知道图距,能求比例尺吗实际距离
也许感兴趣的知识知乎高赞:中国父母在教育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一针见血! - 心理健康 - 二泉教育
知乎高赞:中国父母在教育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一针见血!
中国人可能是全世界最心急的一群人。所以,中国速度才可以震惊世界,震撼世人。但是,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是不是依然可以沿用这样一套心急火燎加上过度上心的哲学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永远是先学会爬行,再学会走路,最后再完成奔跑。
诚然,时代的加速器一直在高速地运转,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落后的那一个。让孩子过早地背负上竞争的压力,体悟成年世界的残酷,对孩子来说,是否残忍决绝了一点呢?家长容不得孩子情绪的爆发与态度的转变,让本是无意的穿堂风,变成了引山洪。这可能就是不愿等待的代价。
这个时代需要的是尊重、平等、理解与博爱。让孩子做自己的鼓手,去掌握人生的节拍,击打或精彩或惊喜的鼓点,家长只需要拍拍手,静静地看着孩子的长大。
本文来源:知乎。作者,叶壮,心理学培训师。
........................................
中国父母在教育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不愿等待
作为一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者和工作者,我接触过很多孩子和家长,不少答案里面提到的种种问题我也深有同感。
但是,我想说一个好几代中国家长都有的通病&&不给孩子留时间,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极度缺乏延迟满足能力。
不停追问不开心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各种培训和才艺都赶快赶早考证考级,
要孩子立刻修正错误但不给时间,
催着逼着孩子穿秋裤,
跟孩子发生冲突了立刻就要分出个胜负而不接受求同存异,
孩子的恋爱对象令人不满意就要求他们立刻分手,
孩子不谈恋爱心里着急要求他们马上就得成家&&
很多家长,一个个慌得不行,养育孩子根本就没有缓急节奏,甚至无视了一些人跟人相处时的基本原则,毫无&静待花开&的态度,只有&多快好省&的跃进思想,期待每一个跟孩子有关的事儿都能即刻生效、立刻搞定。
我知道,孩子的事儿家长着急,这是上心的表现。
有的不等待真的是关爱:怕摔了、怕病了、怕不舒服了,着急没毛病。
但是孩子身上的很多别的事儿,说实话,你急有什么用呢?有那着急的心劲儿,你不如多点耐心按部就班来解决本质问题。
我最怕家长跑过来问我问题却不愿意深入讨论:孩子玻璃心、孩子开口晚、孩子在幼儿园打人&&没错,这都是问题,但哪个问题不是需要时间来解决的?
树上结个果子,从酸变甜还要几个月呢,何况是个孩子?玻璃心可能是孩子习惯了以负面情绪寻求家长的关注,开口晚可能是日常的语言接触量就不大,孩子有暴力行为可能是对于解决冲突的认识有偏差&&
这些情况映射出每个家庭长期存在的问题,不深入探讨、详细沟通、稳步推进,那怎么解决?
但很多家长就是不愿意等,他们需要立竿见影地让孩子按照他们的期待发展,他们说:&老师你说的我知道,可你看家里的情况就是这样,我们以后一定注意,你现在给我点干货,支支招,让他赶快自信起来,多说话别打人!&
说实话,治标不治本,治了也白治。就算你这个急性的问题解决了,那慢性的问题还存活着,没几天就要换个方式爆发。
也许各个家庭都有各自的养育风险,但在我看来,中国最普遍的养育风险,其实就是这个能给每个家庭的养育误区持续推波助澜的共性问题&&家长们的等不急。
而这种不愿等待,在我看来最常规的有三种表现形式:
不给孩子转变情绪与态度的时间
带孩子逛商场,孩子看见了心仪的玩具,站着看看伸手摸摸再正常不过,很多家长就已经要如临大敌的开始拽孩子走。
如果孩子表达了想要的意愿,一些家长又会用种种手段来表达拒绝,倘若谈不拢&&就像你肯定在商场见过的一样&&就有可能发生震天哭喊、满地打滚、愤怒斥责和强制带离。
很多时候,家长不给孩子预留&想一想&、&考虑考虑&的时间来转变态度,而要求孩子立刻一百八十度转变思路,抛弃执念,立刻坚定不移地跟他们走。
更多时候,家长们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有负面的情绪,我很少听到有家长能说出&如果你难受的话,那你可以在这儿哭一会儿。&这样非常高水平的话。
大量的家长会要求孩子在悲伤、愤怒、嫉妒、消沉的时候立刻终止,三秒内转变成积极阳光的小太阳&&但你想想也知道,这怎么可能呢?大人丢了一百块还心情低落半天呢,孩子碰见了糟心事儿,凭什么就不能在负面情绪里沉浸一会儿?
家长的这些做法,对于孩子的情商其实是有相当的负面影响的,他会让孩子失去与自身情绪好好相处的机会,对于情绪体验的压抑与被动的快速转化也会降低孩子处理自身负面情绪的能力。
同时,也有可能让孩子掌握这种错误的人际交流方式&&比如很多人谈恋爱后,动不动就追问与逼迫自己的恋人,不给对方预留足够的心理空间,进而会让恋人降低了对于自己和这段亲密关系的评价。
限制孩子成长与发展的通路
家长们在孩子身上的付出总是追求即时与强烈的获得感。花钱报了各种班,那各种才艺各种演出甚至各种比赛,都是用来展现能力的好平台。
恰恰因为这种想立刻看到直观成果的心态,让孩子们开始特别偏重学习高转化率的才能,比如背古诗、学钢琴、学舞蹈、学奥数......
这些技能都有比较强的获得感,因为有更多的机会如表演、认证与赛事能用来展现成就。但是,很多软实力因为没法评级打分和 PK,自然就难得青睐。
审美的能力很重要,好奇心很重要,博物学储备很重要,环保意识很重要,体育精神很重要&&但因为这些软实力难以构成直接反馈的硬通货,它们在孩子成长中的比重其实并不高,也并不够刻意。
好在这个情况如今大有好转,而且趋势愈发健康,孩子的发展也越来越多样化,当年那一代被揠苗助长的人也成长为新一代的家长,对于这些事儿有了更正确的认识,所以我想,这一点将成为我今天提到的问题里最先得到解决的。
不让孩子掌握他们自己的生活节奏
因为家长过度主动、过度干预孩子的生活,很多孩子其实很难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学会掌握自己的生活节奏。
对不少孩子来说,什么时间起床、吃饭、学习、社交、锻炼、娱乐、休息&&其实一直在被安排,甚至被迫进入时间安排上的对抗(孩子想玩手游,家长不预留相关事件,那只能在其他时间偷偷玩)。
而这也会导致孩子的独立性严重缺失,对于生活的主动掌控能力一直没有机会得到培养。
刚出生的宝宝只会哭,但是人都是慢慢会走会跑会说话的,随着能力边界的延展,家庭应该给孩子出让更多的掌控力。
很多孩子接受被动管理习惯了,待上了大学甚至走上工作岗位,才开始做些对自身主动管理的事情,其中的能力短板不言而喻。
人生若是一条标准的赛道,那生命也太过枯燥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个特别扯淡的话,它预设了两点:人活着就是跟别人死磕;人生是一条赛道谁跑得快谁赢。
问题是,这两点都是错的。
若活着就为了磕死别人,那生命也太过可悲;而人生若是一条标准的赛道,那生命也太过枯燥。
无论孩子和父母,人生都不接受赛道假设,急什么急?
摘一段《世说新语&忿狷》: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王右军闻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犹当无一豪可论,况蓝田邪?&
这段话的意思是:
王蓝田(王述,袭封蓝田侯,官至散骑常侍、尚书令)性子特着急。他曾经有一次吃鸡蛋,拿筷子扎着吃没扎着,结果急眼了,抓起鸡蛋就给扔地上了;鸡蛋在地上打起转来不停下,他就从席上下来用木屐鞋底下的齿来踩,结果又没踩着,这下更生气了;于是把鸡蛋捡起来塞嘴里,咬破了又吐掉了。
王右军(就是王羲之)听说这件事之后表示:&就算王述他老爸王承有这种性格,也都没一点可取之处,何况他个王述呢?&
其实教育孩子也是这个道理,不可操之过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瞎扯如何正确的吐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