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北大荒国水黄了吗“黄棉袄”的歌曲吗?

社会化媒体
了解更多>>
桂ICP备 号
阅读下一篇
自媒体运营攻略
行业经验交流
Hi,在你登录以后,就可以永久免费的收藏任何您感兴趣的内容,关注感兴趣的作者!
手机注册或邮箱注册
点击按钮进行验证
请输入正确的邮箱
已有帐号请点击
帐号创建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验证邮件
请在48小时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验证邮箱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点击按钮进行验证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又想起来了?
你已成功重置密码,请妥善保管,以后使用新密码登录
邮件发送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邮件
请在5分钟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重置密码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对不起,你的帐号尚未验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意见与建议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 留下您正确的联系方式,以便工作人员尽快与你取得联系
转藏至我的藏点??北大荒知青歌曲《雪花飘飘》,每次听都忍不住要流泪
我的图书馆
??北大荒知青歌曲《雪花飘飘》,每次听都忍不住要流泪
一句口号造就一代知青,
一代知青改变一生命运。
知青们啊,
让我们一起听一听《雪花飘飘》,
这首只属于我们的歌。
(温馨提示:建议wifi环境下观看此视频。词曲:刘万超 领唱:苗丽媛 制作:大奔儿 视频来源:知青文化)
《雪花飘飘》歌词
雪花飘飘挂在眉梢,
寒冬腊月黄棉袄。
雪花飘飘岁月迢迢,
我的爱,情未了。
茫茫荒原地厚天高,
我的青春何处寻找。
几多苦难,几多荣耀,
我的生命曾为你燃烧。
雪花飘呀雪花飘,
吻我含泪的微笑。
雪花飘呀雪花飘,
梦中回到你怀抱。
知青们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留在了这块土地上,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付出给农村。
十年,有泪水、有汗水、有困惑、有彷徨,这些都深深地存在在我们的记忆里。
每一位知青朋友啊,请为自己感到骄傲吧,请为自己感到自豪吧!
我们是这个时代最伟大、最坚忍、最有贡献的一群人!
我们用青春与激情、用汗水与泪水、甚至用鲜血与生命写就了历史;我们这一代,为此付出得太多太多了。
这篇文章,送给自己,送给每一位知青朋友,纪念我们那最难以忘怀的十年知青时光!
[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北大荒知青之歌》首曲——雪花飘飘及解说词
《北大荒知青之歌》首曲,刘万超词曲、江逊之编合唱,
来自七台河的知青二代苗丽媛领唱、北大荒合唱团合唱。
雪花飘飘挂在眉梢,寒冬腊月黄棉袄,
雪花飘飘岁月迢迢,我的爱情未了。
茫茫荒原地厚天高,我的青春何处寻找。
几多苦难,几多荣耀,我的生命曾为你燃烧。
雪花飘呀雪花飘,吻我含泪的微笑,
雪花飘呀雪花飘,梦中回到你怀抱。
&纪念《北大荒风云录》《北大荒人名录》
出版发行暨北大荒知青回顾展二十周年
暗场,钟声起。视频画面:北大荒场景,最后定格在狗皮帽子、黄棉袄知青在雪爬犁上的画面。字幕打出“北大荒知青之歌”。
在祖国的东北方,有一片神奇的黑土地。这里,曾有过淘金者的惊喜,有过狩猎者的足迹,有过贪婪者的梦想,有过掠夺者的铁蹄。然而,他们谁也没能站住脚,都被那一场场肆虐的暴风雪一卷而去!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在那个史无前例的日子里,五十四万城市知青犹如一股狂潮、一声霹雳,打破了那片土地悠悠千载的沉寂!北大荒,就是这片神奇的黑土地;我们——北大荒知青,就是当年那群风华正茂的少男少女。我们用沸腾的热血染红了屯垦戍边的战旗,用虔诚的青春为中国知青的历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四十多年已过去,我们在眷恋中反思,在审视中回忆;我们在白桦林里追寻着失去的永恒,我们在永恒中一次次犁铧开血汗浇灌过的土地。我们怎么也说不清这片神奇的土地,为什么竟让一代人过了近半个世纪还在魂牵梦萦、苦苦寻觅。说不清啊,说不清,那就面对苍穹、面对血色的夕阳,问问天上有没有北大荒!(合唱:天上有没有北大荒)
生命是首诗,青春是抒情的开始。然而我们的青春是从那阴霾笼罩的、狂热的、哭泣的、喧嚣的、沸腾的站台开始。当我们的心为一个遥远而辉煌的梦想而兴奋时,母亲的心在震颤、在绞痛。撕裂心脾的汽笛,夹杂着朦胧美好的痴迷,呼喊着英雄远征的壮语,背负着沉重的离愁别绪……,几十万、上百万、成千万城市青年就这么义无反顾地离去,构成中国历史上一次青春、文化与生命的大迁徙。音乐起,(车站送别场景)合唱“到农村去,到边疆去。”伴舞。灯光打在最后造型上,一个女青年高喊:“再见了,妈妈!”齐声:“再见了,北京!”再次汽笛长鸣,灯灭。
车隆隆、旗猎猎、鼓喧喧。一批批的走,一批批的去,构成一曲曲并不协调的合奏曲。
从第一眼看见了你——“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五十四万北大荒知青的命运,就和你紧紧地连在了一起,黑土地的一年四季,有秋霜、冬雪、春融、夏雨;北大荒的年轮史上,有悲壮,有哭泣,有欢歌,有笑语。(音乐起,曲:北大荒人的歌。伴舞)
岁月如歌,凄美苍凉;岁月如诗,荡气回肠。你还记得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我们开垦拓荒?你还记得那长长的垄沟,真好似一头拴着兴安岭,一头牵着黑龙江?你还记得在那水天一色的日子里我们龙口夺粮?你还记得在那茫茫林海间的一声声“顺山倒”悠悠回荡?
啊,抹不掉的记忆,扯不断的思絮。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画面里,用青春热血描绘出的人生轨迹,黑白红绿、扭扭曲曲,和违背历史规律的这事、那事纠缠在一起……(布景:林海雪原,合唱:伐木小调&
串舞过场,表现麦收,锄地,抢场,龙口夺粮的场景。田间休息,田间标语:狠批“下乡劳改论”扎根边疆志不移、人定胜天,龙口夺粮;送饭时,由韩永明唱“喝汤歌”。台下互动,一起唱第二遍,分区域喊:“从北安,到嫩江,一直喝到建三江,兵团战士爱喝汤。”然后,台上喊:“宣传队来一个”。这时,样板戏的四段人物扮装出场,白毛女在“北风那个吹……”的音乐中先出;铁梅在伴乐中一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郭建光在伴乐中一段“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最后,杨子荣在伴乐中一段“甘洒热血写春秋”,合唱“甘洒热血写春秋”,在“哈哈哈”中灯灭。)
&风和雨,思与情,泪和血,悲与壮。理性的反思让活着的灵魂一次次追问,什么是愚昧与纯真?什么是冲动与悲壮?什么是盲从与惨痛?什么是顿悟与辉煌?只要我们对历史、对青春、对生命负责,我们就不会忘!
不会忘,不会忘!二十年前,在北大荒知青的回顾展上,人们久久伫立在虎林灭火的十四位知青的遗像旁;戎马一生的老将军紧紧握住烈士亲属的手不放,著名工笔画家为逝去的女儿泼洒出一幅“烈火中的凤凰”!不能忘,不能忘,战友的亡灵在远离故乡的荒原飘荡,魂去虽无声,但我们有责任为了曾经美丽过的青春与生命,永远记住那一年、那一月、那一个个痛苦而悲壮的晚上。(音乐起,舞蹈,造型定格,话外音“战友的青春呐,留在了黑土荒原,璀璨的生命,已化作凤凰涅槃。”音乐骤停,追光灯打在造型上,全场无声,无伴奏合唱:大地的回声)(合唱时,灯光暗,造型下,花环从天幕上方垂下,灯光打在花环上,台上、台下战友无声的把一朵朵白花系在花环上,屏幕上打出“风和雨,思与情,泪和血,悲与壮”,“葬青春的土地,岂不谓神圣的土地!殉土地的青春,正所言贞烈之青春!”)
(最终一句话外音:“长眠九泉之下的战友啊,我们永远怀念你!”灯光灭)
&生与死、爱与恨,是人生中永恒的主题;然而,生者对逝者的追思,乃是为了永恒的生、永恒的爱!
爱,充满了梦幻激情;但知青的爱,却常与泪水、痛苦同行。那时候,我们朦朦胧胧中去爱,爱的羞涩,爱的含蓄,爱的凄美,爱的温馨。但,该扬花的时候,风吹落了花蕊;该结果的时候,扭曲的树干却已疤痕累累。在那冰天雪地的日子里,只有那飘飘洒洒的雪,映衬着烛光流下的泪,只有那牵牵挂挂的梦,萦绕在小马架里,又傻又美!(音乐风声起,女声小合唱:那时候。男女双人伴舞)
&有人说:手牵手,一路好走;心贴心,百年白头。然而,我们这一代知青,多少人,手没牵一下,人却已走;爱没说出口,人却已分手。
当日历翻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后期,千千万万知青大返城的潮水,如来时那般奔腾,退时也还那般汹涌。而立之年,又回到了年迈的妈妈身旁,整整一代人第二次面临无业就、无房住、无学上;不惑之年又赶上待业下岗,人生的道路有过心酸,有过迷茫,有过彷徨,甚至绝望。然而“上山下乡”的人生背景,反倒让我们的心灵无比刚强!北大荒人的脊梁,是压不垮的脊梁。北大荒知青的脊梁,挺起来便是高耸的山岗;躬起来,就是最美的桥梁;即便我们倒下去,那也将铺就成最坚实的路,虽然坎坷,但风雨交加中充满希望。(音乐在雷雨声中起,曲一:从头再来创业场景再现)(创业崛起的一代知青代表上台,加入合唱的行列,一起高歌“从头再来。”字幕上打出知青代表介绍)(孟凡贵讲的一段知青返城后,创业崛起的感人故事,结尾落在“在我们最困难、最迷茫的时候,只要喊一声北大荒,就能喊出勇猛,喊出顽强,喊出纯真,喊出坦荡,喊出血气方刚,喊出热泪两行,喊出从头再来的力量,喊出从头再来的希望!”(曲二:喊一声北大荒,无伴舞与场景再现)
&3分钟视频:回顾展、两书首发、画册发行、知青专列、9.15大型活动、后知青时代发行等,定格在北大荒雪原画面后,主持人上场。
一代人青春的热血,在广袤苍茫的土地上燃烧了十年。十年,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何其短,但在一代知青的心灵史上却又何其长!北大荒啊,北大荒,曾经激情地奔去,也曾经悲愤地逃离,曾经无数次地赞美过你,也曾经暗暗地诅咒过你;说想你,不愿想起你;说恨你,又无限依恋你,只因为我们的思念与思索,随着那纷纷扬扬的雪,穿越在梦幻般的时空里,只因为我们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这片曾经风雪弥漫的黑土地!(音乐起曲:雪花飘飘,伴舞)
&雪花飘飘挂在眉梢,几缕青丝风雨飘摇。当激情逐渐远逝,当绚烂归于平淡;当辉煌与壮烈已成为过去,当志向与梦想不再色彩斑斓;当“理想之歌”已成昨日“绝唱”,我们面对未来依然心胸坦荡。过去的,未必没有永恒;存在的,未必永远留世。历史的功与过、是与非,我们不必多说;但我们的爱与恨、思与情,我们不说,谁来说?!今天,我们自豪地面向未来,面向血汗耕耘过的黑土地,面向祖国——我们的母亲,问心无愧地说:特殊年代造就的一代知青,与民族共命运,与祖国同行,历史也永远不会忘记曾经为民族忍辱负重的一代知青!黑土地不朽,北大荒精神永存!
(音乐起 “兵团战士胸有朝阳”
各团团旗上台全场大合唱推向高潮,视频上不断打出字幕,字幕上渐进渐出的打出画有横线的话。)
(主持人宣布演出结束,谢幕曲:雪花飘飘)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北大荒麦收时节经公众号文史e家授权转载。1950年,一批曾经的中国远征军士兵奔赴北大荒,成了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一批北大荒的拓荒者,并在黑土地上终老一生&&只要谈到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上个世纪,1958年,王震将军率十万转业官兵奔赴北大荒,向亘古荒原宣战的壮举。毋庸置疑,这是新中国垦荒史上光辉的篇章。其实北大荒的开发建设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了,当时就有整建制的部队开赴北大荒,只不过人数没有王震将军率领的部队人数那么多,影响也没有那么大。以致在黑龙江农垦史上和一些地方志中竟未被提及,抑或提到也是“轻描淡写”,语焉不详。
王震(左三)部长视察友谊农场这支部队的正式番号叫做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政治部解放一团,简称解放团。它比王震将军的大部队开赴北大荒整整早了八年。只不过由于多种原因,这支部队、这批人后来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其实把他们称作北大荒最早一批垦荒者应该是不容置疑的。消失的部队番号,背后隐藏着鲜为人知的秘密&&1947年,东北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之后,国民党部队节节败退,至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东北全境解放,有数十万投诚、起义、被俘人员急需安置。这给新成立的东北人民政府,特别是东北军区增添了一项新的艰巨任务。当时采取的做法是这样的:对普通士兵,经教育后愿参加人民解放军的,当即编入解放军参战;对自愿返家的,予以释放,并发给路费;对军官和少数伪官吏以及不愿参军又因家乡在“国统区”的人,则集中组建“解放军官教导团”,予以收容、审查、教育,并给以“出路”,这个特殊组织由东北军区政治部领导。这就是解放团组建的大背景。1948年8月,东北军区政治部召开会议,传达朱德总司令的电报指示,并宣布成立军区生产部,决定解放团要以北大荒为主要地区,创建机械化农场。于是就有了下面这样的画面:1950年4月,地处松花江北的偏远煤城鹤岗。一长列满载人民解放军的闷罐车开进了鹤岗站。车停稳后,陆续走下来一批军人。这批军人虽然统一着装,一色黄棉袄,可是有的佩戴八一帽徽和胸章,有的却没有任何标志。稍事休息,这批军人就背着背包,扛着军旗整队出发了。他们穿过行人稀少的矿区,往萝北县方向走去。这支特殊部队的番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政治部解放一团。团长兼政委是王世英。头上有“八一”帽徽、胸部有符号的是现役军人,约1700名,无任何标志的是在东北解放战争中起义、投诚和被俘的国民党军人3258名。这其中包括15名校级军官在内的各级军官1499名,士兵1759名。特别应该提到的是,这支部队中还包括了500多名曾经的中国远征军的军人。他们仍是部队编制,一律称之为“学员”。按现役军人供给制标准,相互之间以“同学”相称。关于解放团的历史功绩,只举一个例子就足以说明。当年鹤岗到宝泉岭没有公路,在团长王世英率领下,从8月19日到9月18日,共计31天就建成一条12米宽、43华里的鹤宝公路,到10月1日,全团人员排着八列纵队浩浩荡荡走过梧桐河大桥,到鹤岗参加国庆一周年庆祝大会。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能在那么短的时间,修筑一条够得上标准的沙石公路,确实是个奇迹。值得一提的是,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解放团的学员们还能承受。然而最令人纠结的是“转变政治身份”这件事。原来解放团的学员从一开始就被“打入另册”,并不在人民的行列。不少人认为,北大荒就是西伯利亚,在这里劳动就是流放。针对这种错误思想,经过党员干部的教育帮助,学员们逐渐转变了错误认识,团党委又传达了上级“变解放团为农场”的指示,在学员中开展“记功运动”。以个人在建场过程中的表现记功,并以此作为转变政治身份的主要依据。这一做法收到效果,在1951年3月召开的全团大会上,给60余名提前转变身份的学员戴上光荣花,欢迎他们回到人民的行列。据史料记载,截止到1952年6月,解放一团转为农场,先后有七批学员被批准转变了政治身份。全团原有3258名学员,除58名因死亡等原因,3200名全部成为国营农场职工。这里顺便说一下,解放团这支特殊部队在历史上总共存在了三年半。王世英率领的解放一团在开赴北大荒之前就使用这个番号,到日,按上级指示取消东北军区政治部解放一团的番号,正式命名为“国营宝泉岭机械农场”,归东北人民政府国营农场管理局领导,1955年又归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领导。从学员到场员的“转变”,不仅意味着“回到人民行列”,也标志着他们可以享受场员的待遇,告别供给制。一言以蔽之,在政治待遇方面应该有所改善。但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回到人民行列”并不表明“个人历史问题”可以一笔勾销。参加远征军,打过日寇,也当过国军打过内战。于是每当各种政治运动来临,这些曾经的解放团学员包括曾经的远征军士兵都心有余悸。虽然回到人民行列,但是总有一种纠结,不愿意谈过去谈历史,就连对自己的家人也闭口不提。今天,走在宝泉岭美丽的大街上,你随便采访一些路人,十人之中九个人都没听说过解放团、远征军。有听说过的,也讲不出什么。正如笔者在前面提到的,这批抗日的英雄,这批宝泉岭建场的功臣,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这种状况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有了根本转变。根据党的政策,给原起义投诚人员152人,其中包括了79名远征军老兵落实了政策,他们或离休,或退休,在宝泉岭安度晚年,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岁月无情,至今健在的老兵不足十人&&当年做为解放团的学员来到北大荒,也就二三十岁。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些远征军老兵年纪最小的也将近90岁了。笔者此次专程来到宝泉岭,寻找这批最后的中国远征军老兵,想为他们拍张照片留个纪念。有幸在宝泉岭农场研究中国远征军的专家纪万凌先生的帮助下,采访了四位远征军老兵,了解到他们的基本情况。
——刘洪君刘洪君,四川三台人,1944年参加中国远征军在印度受训,1945年入缅甸与日军作战,后到新7军军部卫士班。1948年投诚到解放一团,1950年到宝泉岭开发建场,在农场23队退休,现生活在宝泉岭农场场部。
——李洪顺李洪顺,原名李培顺,今年88岁,湖南新化县人,15岁当兵,参加了中国远征军第二次入缅作战,1948年随38师一同在长春起义。当时的东北军区将国民党的起义投诚部队编成“解放团”,于1950年春开赴宝泉岭,在宝泉岭农场被安排在五分场工作。
——何福臣何福臣,四川剑阁人,1944年参加中国远征军在印度受训,新6军14师通信营1连。1948年投诚到解放一团,1950年到宝泉岭开发建场,在农场23队退休,现生活在宝泉岭农场场部。
——郑怀银郑怀银,四川邛崃人,1941年参加中国远征军,在新1军30师师部军需处少尉军需,1948年投诚到解放一团,1950年到宝泉岭开发建场,在农场25队退休,现生活在宝泉岭农场场部。献了青春,再献终身......当年这批中国远征军军人踏上北大荒的黑土地时,绝没想到自己可能在此终老一生。但命运就是这样,他们和后来的十万转业官兵当中的大部分人一样,献了青春献子孙,献了子孙献终身,最后把自己完全融入了黑土地。由于历史原因,在墓碑上竟然不能刻上中国远征军抗日老兵的字眼,更遑论墓志铭了。但历史毕竟是公允的,凡是为国家做出过贡献的人,都值得后人纪念。这批中国远征军老兵有不少都长眠在黑土地,他们是:陈子良、冯炳权、顾绍鸿、何云峰、贺云、黄向权、黄秀生、黄延芳、蒋朝科、李伯清、李敬忠、李玉霞、李长龙、梁技福、林海明、林文初、刘建奎、刘清云、龙宝廷、卢寿新、陆继兴、罗光荣、吕妈阶、欧方少、欧阳文、司徒阳、苏国树、唐华清、王伯超、王文超、王正玉、夏桂明、夏明彪、肖济才、谢永贵、颜英德、杨登昌、余吉品、余渊、张发良、张松奎、赵光明、周昌惠、朱伯廉、何炳贵、曾振光、许海、杨菊莆、付金城、俞德才、黄让芳、廖占云、徐永珍、赵树云、谢时彬、张新桥、王锡珍&&走进北大荒的中国远征军抗日老兵,不少人是“南方人”,最终未能魂归故里,而是选择留在第二故乡终其一生。这就是一种感情,仅凭此就应该理所当然地受到后人的尊敬。囿于诸多条件所限,这里披露的只能是一部分在宝泉岭故去的远征军老兵资料。结束采访回京之前,抽空去了一趟名山口岸。站在黑龙江边,看着江水静静向东流去,不禁思绪万千。过去一提到远征军就想到“国民党反动派”,只能顾左右而言他。如今时代变了,政策不同了,原来讳莫如深的话题不仅可以放在桌面上自由讨论,甚至还公开举办了《走进宝泉岭的中国远征军老兵》图片展,历史终于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责任编辑:安梁_NN2061)
http://cms-bucket.nosdn.127.net/catchpic/4/44/44c34dfb1ddd90.jpeg《北大荒知青之歌》创作始末
我的图书馆
《北大荒知青之歌》创作始末
《北大荒知青之歌》创作始末
作者:佘时箭
日至28日,《北大荒知青之歌》在北展剧场进行了三天四场的演出,一万多名北大荒知青及他们的亲属、朋友,还有曾在内蒙、山西、云南等地插队的知青观看了这几场演出,震撼、感动、感人成为演出后使用频率最多的词。这是上山下乡四十年来,北大荒知青对那段蹉跎岁月的回顾,也是对知青坎坷经历的赞歌。2008年参加哈尔滨之夏活动时,石肖岩、邹小霏和我曾经提出了一个设想:以《长征组歌》的模式搞一台北大荒知青的组歌如何?北大荒知青里有那么多作家、诗人、作曲家,并且有不少知青歌曲已经传唱起来,如果再创作一些新的作品,经过几年的不断充实完善,完全是可以搞出一部《北大荒知青组歌》。2009年是建国60周年大庆的日子,《知青组歌》的议题只好先放一放。但是已经有许多北大荒知青开始搞庆祝上山下乡四十周年的纪念活动,有的团演出了整台的节目。60团人才济济不仅有文艺演出还制作了视频,把他们的庆祝活动提升了一个档次。北大荒知青组委会经过挑选,组合了各团形式多样的节目,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排练,在北展剧场进行了演出,这就是后来大家俗称的北展“9.15”演出。2010年年初北大荒知青成立知青文艺组,负责人是张建民、邹小霏、李秀人,5月下旬在西直门内35团排练场地,编导组对北大荒部分舞蹈人员进行了初次考察。7月初的一天,邹小霏、李秀人和我一起讨论《知青组歌》,除了现有的几首歌曲如“天上有没有北大荒”、“喊一声北大荒”、“北大荒人的歌”再加上“兵团战士胸有朝阳”,还缺少一些反映知青生活、劳动、爱情的歌曲。邹小霏已经写好几首歌词,但苦于找不到作曲者,经石肖岩的介绍找到了“天上有没有北大荒”的作曲家王黎光,这位曾经深受知青老师影响的北大荒人,不仅有着深厚的北大荒情结,而且也在思考策划与北大荒、北大荒知青相关的音乐。但此时的他因承担多个国家重大题材的作曲任务而无法分身,于是便推荐了两位知青战友,一位姓王一位姓刘。李秀人通过四师演出队的孙晓末找到了刘先生,听说此人是原来四师演出队的队长,很有才华,他的名字叫刘万超。意外重逢—刘万超说起刘万超的名字,我的脑海里有些模糊的印象,高高大大个子,标准的国字形的脸庞,脸上永远是一幅严肃认真的表情。那是1974年的冬季,我所在的63团5营因为试制成功“五七2.2收获机”正式成立兵团收获机厂。兵团派遣四师40团、41团、42团施工队到收获机厂进行建厂施工。为了表示感谢,收获机厂高副厂长、政治部主任带领厂宣传队到四师各团进行了慰问演出。演出休息期间我们还特地观摩了四师师直演出队乐队的排练:15个人的小乐队几乎每人都能玩转两样乐器,清脆活泼的木琴声还未散去,嘹亮雄壮的小号声又瞬间响起。真是了不起!让我们看到了专业级的高水平。可是那位乐队指挥还是不满意,一脸严肃的表情时常让排练停下来,听说他叫刘万超。1975年5月我参加兵团组织的歌曲创作学习班,作曲家戴于吾讲授和声学,《乌苏里船歌》的词作者胡小石讲述他创作这首歌词的背景和故事,还有就是四师演出队的刘万超讲授歌词写作的特点、要领。在我当年的笔记本里发现还有这样的笔记:日下午:刘万超解剖歌词1、 塑造英雄人物。2、 主题要深。3、 典型环境、典型情节、典型人物。刘万超所讲述的三个典型记忆我深刻。学习班结束时我写的一首《我当锻工多荣光》歌词被评选上,歌谱则由另外一位知青薛鞍谱写,发表在兵团内部发行的刊物上。35年过去了,难道王黎光推荐的刘万超就是当年那位严肃认真的乐队指挥吗?就是那位给我们讲解歌词创作的老师吗?我心里在默默揣测着。当邹小霏从清河把刘万超接来时,我急切地迎了上去,没错,就是他。我们紧紧地握着双手说:“咱们见过面、面熟、还没老。”真是难得的巧遇,35年后我们的重逢了。万超大哥确实还是当年的样子,高大魁伟的身材,谈笑风生充满激情,唯一的变化是少了许多严肃,多了会心的微笑。我们从下午三点一直“唱”到深夜,万超把这些年来他创作的歌曲一一向我们作了介绍。宋丹丹有句台词:“你太有才了!”放在万超大哥身上非常合适,他的歌曲富有厚重的北大荒、黑土地的情结,也带有强烈的知青色彩:“雪花飘飘挂在眉梢,寒冬腊月黄棉袄,雪花飘飘岁月迢迢,我的爱情未了。莽莽荒原地厚天高,我的青春何处寻找。几多苦难几多荣耀,我的生命曾为你燃烧。”“巍巍群山红日高照,莽莽雪原分外妖娆。兵团战士穿林海,山山回荡着伐木谣。顺山倒,顺山倒,顺山倒……”一曲曲优美动人的歌声飘进了我们的耳朵,感动着我们的心灵,好像产生了一种久未找到的一种感觉,一种冲动,我们沉浸在当年知青岁月回顾、追忆之中。从这天起万超大哥就成了我们编导组的成员了。在《雪花飘飘》合唱和舞蹈排练的过程中,万超大哥多次到现场进行指导,讲述他对这首歌曲的理解:“《雪花飘飘》歌词表现了一个时空相互转换的过程,时而是现实的雪花飘飘洒洒,时而是青春岁月朦朦胧胧飘然逝去,时而是当年我们的黄棉袄,时而是雪花染白了眉梢,寓意着我们已经步入老年。所以她既是对青春的赞美,也有对那个年代许多无奈的叹息‘我的青春何处寻找?’雪花是个载体,表现了我们知青到了这把年纪的一种心态,一种情感,一种寄托。《雪花飘飘》舞蹈排练时,万超大哥不仅讲解歌词的意境,还亲自示范动作,《雪花飘飘》歌曲和舞蹈都提升了水平,演出现场的观众也给予这个节目由衷的赞美。我想说《北大荒知青之歌》最大的亮点就是推出了一首具有广泛影响、深受广大荒友们喜爱的歌曲《雪花飘飘》——好听、好唱、好美、好温馨。天籁“知音”——江逊之北大荒合唱团担负着这台晚会的歌曲、音乐的创作,没有音乐舞蹈不能排练,没有歌曲情景表演也无从谈起。如何把这些歌曲、音乐完美地表现出来,如何用最美的声音去打动人心、激励人心,成为北大荒合唱团团长江逊之心中最大的困惑。在奔赴北大荒巡回演出的路上,江逊之就把《雪花飘飘》这首独唱歌曲改编成混声合唱,反反复复曲曲折折,几经改编几易其稿。从北大荒演出回到北京马上就开始排练, 8月22日进行了第一次试唱。江逊之原是1师7团的知青,后来成为中央民族歌舞团的一级专业独唱演员,兼任北大荒合唱团团长已十几年了,还曾经担当过某个晚会节目总导演在人民大会堂演出,有着丰富的演出经验和精益求精的专业素质。面对这台为北大荒知青演出的节目,江逊之调动自己全部力量和智慧。他说:“我作的歌曲、音乐必须首先感动自己,然后才能感动别人。”绝不能马虎也绝不能掉以轻心,每一个细节都要精致。江逊之说:“为了改编好《雪花飘飘》这部合唱,我把歌曲唱了不下二百遍”。由此可见他的认真态度。有一天夜里,收到江团长发给我一条短信:“‘雪花飘飘’又录了一个版本,已发到你的邮箱请提意见。”我马上打开计算机把歌曲下载下来,把同是北大荒知青的爱人叫过来,一起静静地听着:“雪花飘飘挂在眉梢,寒冬腊月黄棉袄……”,一个天籁般的声音飘然而至,是那么清亮、透彻、甜美,一下子就把我的心抓住了:这个“声音”不就是我们青年时心中向往“她”的声音吗?我们心被感动了,眼泪流下来了。《北大荒知青之歌》的串联词是整台节目的灵魂,而与之相配合的伴奏音乐也一直困扰着我们。一个周日的晚上在北大荒合唱团结束了排练之后,江逊之提着收录机赶到“丰源包子铺”开碰头会。他打开收录机播放着一段音乐:一个低沉充满回忆、思叙的乐曲娓娓道来,好像寓意着一位老人在回首坎坷不平的人生;之后出现的是一段优雅的小提琴乐声,似乎又把我们带回到那个青春朝气的年代,再后来的变奏曲部分的乐段把整段音乐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富于人们内心深处一种强烈的感染力。优秀的音乐会感人肺腑、触及我们的灵魂。此时编导组成员们都沉浸的这段音乐之中,被感动着、被感染着、被感慨着……35团排练的《烈火中的凤凰》感动着所有观众的心,接下来是合唱团演唱的无伴奏合唱《大地回声》,表现我们知青对那些逝去战友的怀念之情。一个充满“烈火”激情的舞蹈,一首充满“怀念”战友的合唱,来表现同一个事件,应该说在节目安排上已经有足够分量,但江逊之认为还不够,还不足以把观众的情绪进一步推向高潮。于是他又推荐了一首《鲜花曲》,经过大家精心设计和排练,在《大地回声》的余音之中,“知青花环”从天幕上徐徐降落,知青们依次献上一朵朵洁白的花束,当音乐高潮时画面上三次出现牺牲烈士的照片和知青们回访北大荒时扫墓的画面,感人肺腑、感天动地、催人泪下。神来之“笔”—李秀人正式演出前我们组织了三次联排,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断完善,以保证节目的质量。在林业大学进行第一次排练后,李秀人提出建议:在《大海航行靠舵手》这段音乐中,应该表现家长为知青送行的场面,要有工人的家庭、知识分子家庭、军人家庭等组合,于是李秀人和60团的召集人叶继红一起紧急磋商并马上组织人员参加排练,尽管这段音乐就一分钟左右,但是当年送行的场面却是所有知青难以忘记的。叶继红的母亲是军人,当年她妈妈就是身着军装送她去火车站的,今天叶继红又把当年妈妈的军装穿起来再现妈妈送女下乡的情景。演出时工人、知识分子、军人家庭的组合依次上场,送行老奶奶撕心裂肺的一声:“孩子,来信啊!”打动了全场观众的心,真是神来之“笔”。11月18日进行第三次彩排后,编导组和视频组成员一起对视频进行审查,原先作为主题画面的“白桦林”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照片。然而“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在此之前李秀人就与37团的李可可设计了一个以白桦林和人像剪影的图案,并与一家单位制作了一个演出的主题LOGO的视频文件,在白桦林和人像的剪影为背景中伴随着朗诵的主题音乐,以手写文字的形式写出“北大荒知青之歌”的字样。李秀人的这个创意方案被编导组接受了。现场演出时,主题LOGO以白色、浅灰色为基调,红色的文字在舒缓地写着:北大荒知青之歌,一横一竖,一撇一捺,就像书写着我们知青苍凉的人生,大屏幕两边是高耸的白桦林,一白一绿,一虚一实,红色文字犹如画龙点睛,又是一个神来之“笔”。“包容之舍” ——邹小霏北京市北三环有一家“丰源包子铺”,以经营手工制作的包子和北京著名小吃卤煮、肥肠而颇有名气,这家店铺就是邹小霏为儿子开的。准确地说是从日起,丰源包子铺就成为编导组经常碰头的场所了。刚开始是邹小霏、李秀人和我主要是讨论邹小霏写的朗诵词,研究布置各个节目的排练情况。之后张建民、刘万超、江逊之参加进来,形成了六人组成的编导组,再后来是60团及视频组的战友们参加进来,大家对节目的讨论研究就更加细化和具体了。有一天晚上八点多了,包子铺里依然还有不少客人在用餐,这时大家正在讨论《那时候》舞蹈的编排,需要腾出一块场地来表演,于是李秀人当起了“说客”:“不好意思,我们要用这块儿地方练节目,请您挪挪地方行吗?”年轻的客人眨眨眼睛好像有些好奇,但还是痛快地答应了,于是大家一起动手把桌椅挪开腾出一块小场地。当音乐响起的时候,两位年近六旬的王艳懿和王昶翩翩起舞,脸上带着一片深情,眼睛闪动着泪花,无论是在场的北大荒知青还是在就餐的客人无不为之感动,一曲结束引来一片掌声。有时候包子铺里经常有几拨人同时在讨论节目,这边有张建民、王明明和邹小霏在听《烈火中的凤凰》音乐,那边有巩德友和我在商量宣传队如何表演。一天晚上,视频组的荒友们把他们辛辛苦苦制作的视频播放着,看完一遍大家就各抒己见热烈地讨论起来,引得几位来就餐的客人也跑过来一睹为快。邹小霏这边参加着视频的讨论,那边又与张建民请来的摄影、摄像的荒友研究演出现场如何拍摄的问题。为了这次《北大荒知青之歌》的演出,在丰源包子铺究竟开了多少次碰头会、吃了多少包子谁也说不清。几个月下来邹小霏消瘦了许多,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这台节目的创作、组织、协调上来,有时还要耐心细致地做知青是思想工作。可以说《北大荒知青之歌》演出的成功,“丰源包子铺”功不可没。在茫茫人海中北大荒知青就像一颗颗沙粒散落在人间,普普通通悄无人息,而当需要开展活动时只要一声呼唤,荒友们就会自觉地凝聚起来形成一个有力的拳头,在这个特殊的团队里没有地位高低之分、没有贫富贵贱之分,有的是各尽所能、无私奉献。许多荒友下乡时分在各个团、营、连队原本素不相识,也是后来参加北大荒知青活动时才相互认识彼此熟悉起来,共同的爱好、共同的经历像一把金锁把荒友们连接在一起,成为知青人生道路上新的群体、新的朋友。万超大哥创作的一首歌曲《荒友情》,道出北大荒知青的友谊和真谛:(一)在我的记忆里不曾见过你,相逢一笑却是那么熟悉。真诚的目光牵回远去的往事,青春的风采都在这块黑土地。啊荒友,北大荒的战友,你不会忘记我,我也不会忘记你。生命中融进了北大荒血液,无论走到哪里,心潮总会涌在一起。(二)当年的歌儿飘在白桦林里,当年的足迹印得那样清晰。回旋的年轮梦绕情思万缕,岁月铸就了地久天长的友谊。啊荒友,北大荒的战友,你默默祝福我,我在默默祝福你。心灵中经受了北大荒的风雨,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开出芳草地。啊荒友,北大荒的战友,你默默祝福我,我在默默祝福你。我在默默祝福你。来源:北大荒之情网关注红色边疆荒友家园微信公众号微信页面通讯录→公众号→右上角“+”→搜索HSBJHYJY文章页面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号→添加关注文章分享给朋友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查看往期微信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号→查看历史消息点击以下“阅读原文”进入“北大荒之情网”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大荒国水黄了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