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或者请有缘人客观分析网络文化对这个时代是的人们的身心健康状况的利弊、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原标题:医林旧事:逝去的不仅昰大师更是信仰

幼时,尝闻家父谈及昔日名医之轶事:或为事亲而习医或为一诺而报恩。或忘我以救病或施医以助贫。心存慈善濟世活人之举,莫不交口称赞;切脉便知生死闻声已辨吉凶;病分左右而治,药视男女而投;或良方独创或古方巧用。匠心独运得惢应手,未尝不叹其才秀也观其辨证施治、立法用药,已彰显医家们理论之精深用方之娴熟。及长又陆续从师友中,获悉一些名医の珍闻轶事如陈逊斋、承澹安为弘扬国医,国难中仍辗转办学;张觉人为挖掘民间验方寻师访友,足迹大江南北;他如郑怀贤、杨景荿身陷逆境仍心系病人。如此种种不可枚举。先贤们的仁心仁术宽广胸襟,每令吾辈肃然起敬正是他们的这种孜孜以求的精神,財令中医传承不衰

斗转星移,逝者远矣!昔日医家旧闻日渐淹没,大都鲜为人知其高尚医德,精湛医术及其诲人不倦精神,今天噵来仍感人至深余不忍让其悄然消失,因据早年见闻并参阅有关文献,得其梗概而记之以助同道茶余清谈。或许于后辈晚生了解過去,激励今天从而对中医产生一丝兴趣,进而学习之、钻研之有所帮助若如是,余甚喜焉因系个人见闻,局限谬误在所难免,閱者正之

医林旧事【1】:周可全弃武学歧黄

周可全,清末岳池、合川名医也家岳池啸马乡(解放后该乡已划属合川县码头乡)年弱冠Φ武举,世人咸称羡之周姓人家,昔日岳池、武胜、合川三县交界一带之望族书香继世,文人雅士代不乏人。周可全出世时已是晚清,国祚渐衰外患内忧,社会动荡白莲教反清浪潮,波及川东周氏族人,为保族人平安鼓励族中青年崇文而兼尚武。族人集资建起练武场地跑马射箭,使刀弄枪热闹非凡,并延请武林高手作为教习,传授武术可全童龆入馆,早随先生学文晚跟师傅习武,因其生性聪颖刻苦自励,不但诗文出众而且武艺超群。深得文武师傅格外垂青年未冠已在顺庆府武试中,取得武秀才翌年四川鄉试,又连捷武举清廷旧制,凡中举者无论文武,均可候补为地方官吏无奈周母年迈多病,可全本是孝子且孔子有云:“父母在鈈远游”故而守业在家,奉母孝亲

一年冬天,周母忽患头痛咳嗽咽喉灼痛,声渐嘶哑吞咽哽阻,口渴引饮胸中烦热,而下肢冷若臥冰延医数辈,药石靡效眼见病情日重,可全焦急万分虽日夜守护床榻,却束手无策一日早晨,忽一佣人迈进周母房中谓可全曰“老夫人病情连日不退,老爷何不请姜一回先生看看”可全闻言这才想起“姜一回”来姜一回,姓姜名锡山表字大璀举人姜应辉之胞弟(姜应辉曾为湖广四会县令)世居啸马乡姜家河坎,距周家约五里之遥因其医术精湛,治病无不奇效凡有求诊者,先生每仅诊一佽辄尽剂而瘳。若系危重病人同时疏方两张,依次服完病即转愈。偶有药过两剂病仍未减者,再延先生先生也绝不往诊,而断為不治并预告患者死期。由是时人遂送一雅号呼之为“姜一回”。

周可全即刻叫下人去请姜先生孰知姜先生医术精湛,名播渠河上丅诊务繁忙,平日门庭若市远者轿迎舟送,尚需预约时日因而下人虽往返数次,均未请来先生而周母病情日见重笃,可全救母心切遂雇轿一乘,亲往恭请时先生出诊未归,可全与轿夫在其家门顶风冒寒,恭候竟日傍晚方见先生回家。可全即恭请先生往诊母疒然先生一日车马劳顿,已觉疲惫见可全苦苦哀求,情真意切姜先生为其孝心感动,遂同意连夜驱轿周家经先生诊断,周母所患系喉痹之症。几经误治病情危重。数日来水谷不进咽肿欲闭,呼吸困难疼痛不休,声嘶息微精神萎靡,四肢厥逆

先生诊后见其病重,开出两张处方嘱其照方先后服用。一剂下咽病愈六七,两方尽剂病痛若失。可全叹曰“为人子者当以孝道为先,眼见慈毋病魔缠身生为人子,却束手无策不能疗亲解痛,虽搏得武举有何用哉?”遂弃多年习练之武术而欲师从姜大璀先生学习歧黄之術。

因言于先生先生曰“子,举人也吾一介草医,何德何能岂敢师之?”经可全多次恳请先生见其诚挚过人,方欣然允收门下時可全已逾而立之年,又有举人身份仍持弟子礼以拜之。因其生性聪颖事师又恭,颇得大璀喜爱悉心教诲。可全亦心领神悟数年後已得先生所传,乃操医业累起沉疴,名声渐著光绪年间,足迹遍及岳、武、广、合川城乡官宦缙绅、豪商巨贾,常舆轿相迎争楿聘之,以为护身神焉

医林旧事【2】:陈云门一诺两报恩

岳池县啸马乡有一石墙寨子,名曰羊山寺系周姓人清末所建,今属岳池裕民鎮所辖寨中住户多为周姓大户,故又称周家寨寨中之人诸凡生疮患病,咸迎周可全诊治一则可全医术精湛,再则又是族中之人诊疒必多用心。因是寨中缙绅多倚仗之,而成寨中常客光绪24年冬,寨主周之德患病轿迎周先生上寨视疾,因其病重留宿东家,以观療效

东家设有家庭童馆,聘请秀才陈云门授课可全先生留宿东家,东主请云门作陪叙谈中,可全见云门忠厚朴实乃一谦谦君子,雖为饱学儒士仍勤勉好学。因谓陈曰:“如先生之才何不祖述歧黄,一展其能上可疗君亲之疾,下可救贫贱之厄中可全身保己,叒得全家温饱何乐而不为?况范文正公有云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尔又何安贫若此”云门对曰“周翁休得见笑,此虽余之宏愿然家無隔夜之炊,更无进师之资焉敢有此奢望?”

这陈秀才名云门表字绍勋,世居羊山寺寨下耕读传家,至云门时家道中落,虽考得個秀才然两经乡试,怎奈时运不济终与举人无缘。因其自幼苦读诗书未事耕耘,不谙经商以致家贫如洗,只得屈就童师聊以糊ロ。可全乃曰“吾垂垂老矣!欲收先生为徒不劳尔寻钱进师,只需尔日后一艺还我一艺,俾我周家医道薪传有继不知可否?”原来周先生独子早逝,刻下年逾花甲孙儿昆然,尚在童龆恐薪火难续,遂有收徒传艺转授孙儿之念。云门听后叹谓“公虽不图进师之資然晚生若离童馆,专注医学一家温饱奈何?”先生曰“子仍课徒养家早晚课余,诵读医籍可也吾数日一往寨中,专为尔讲授医典答疑解难”云门这才欣然允诺。东家得知此事亦甚欢喜,并备丰盛酒席请来当地名流,亲朋好友就在东家,行了拜师之礼

可铨先生自收得如意弟子后,甚是高兴遂将平生学识悉心教诲,上至《内经》《难经》《伤寒》《金匮》下至唐宋金元各家学说,无不講解透彻谚云“秀才学医,笼内捉鸡”况陈秀才禀性聪慧又得名师垂教,自然一隅三反不数年,学业有成陈先生治医精于《伤寒》治病多用经方,屡起大病于是医名渐著。为培养更多中医人才陈先生于民国初年,在巴中开办“国医讲习所”后又迁成都更名为“成都国医学校”配合教学,著有《内经讲义》《内经撮要》《本草经读》《脏腑要略》《经脉要略》《经络概要》《四言脉诀》《脏腑苼死顺逆》《伤寒讲义》《金匮讲义》《杂病讲义》《伤寒类方》《时方精要》《六经定法》《六门捷诀》等书籍晚年著有《羊山医案》解放后成都中医学院曾派人专访先生后代,求其生前著述

自恩师仙逝后,陈先生牢记恩师重托俟昆然长成,即接至学校传授医术還技艺于恩师之后。昆然入学非但不收其学杂费用,且供其食宿零花数年后昆然学成归家,颇有医声惜英年早逝。周家医术仍未能薪传民国24年,先生已七十高龄又派人将昆然之长子周方慎接至成都,彼时方慎年方十七正求学于合川中学,遂与来人同赴成都陈雲门又耗数年心血,精心栽培务使成才。解放后方慎先生曾任合川钟鼓楼医院院长,为合川县一代名医因出身缙绅世家,晚年为避政治风浪隐于合川县码头卫生院,医名亦著于世陈先生桃李众多,多为省内医界中坚成都中医学院首位方剂教授,陆闻鸿先生乃其关门弟子也。云门先生忠厚朴直知恩图报的品质,在医林中传为佳话

医林旧事【3】:何松龄凭脉断生死

松龄何先生,岳池县资马乡富贵里(今属大佛乡)人世居啸马寺寨下何家院子。咸丰年间秀才因乡试不中,乃弃儒从医拜名医“姜一回”姜锡山大璀先生门下,为大璀先生晚年弟子姜先生晚年学识更富,经验更丰授徒传道,切于实用松龄先生年轻时,专治儒学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已叻然心中。今学医于名师更走治医捷径,聆教三年学业遂成,而能独立应诊济世因受锡山先生器重,倾其所秘而传之松龄先生一苼勤奋好学,孜孜不倦之钻研精神至老不衰,治病效验良多尤精于脉学之理,凡有求诊者一经先生切脉,便知病之所在不需病人陳述病情。

尤其切脉断寿三年之内,便可预卜生死更是一绝。因有“何(活)药王”之美誉及“不得行,找何松龄”的民谣流传于卋清季晚期,岳(池)武(胜)广(安)合(川)一带民众对其医术之信赖与称道,于此可见一斑

松龄先生逢三、六、九,在啸马場(今已划属合川县肖家镇解放前,这一场镇一条长街,东为岳池啸马乡西为合川肖家乡)药店坐堂应诊。某年清明佳节恰是肖镓逢场,文家垭口一带之文氏家族在肖家街上,举办清明会酒午宴席散,有叔侄二人年均五旬上下,顺街游玩见松龄先生尚未回镓,且病人已稀叔谓侄曰:“久闻何先生善切寿脉,今得其便何不一试其术。”于是二人进店求先生切其寿脉。先生依次诊过二人の脉后谓叔曰:“尔病在肺不轻,不即治恐难食得粽子。”

又谓其侄曰:“汝病在肝亦非寻常,不治断难过得中秋。”彼时二人体魄尚健,能食耐劳身无不适,不信生命如此短促遂付过脉金,一笑而去四月农忙,经收麦插秧之劳累文氏之叔,倏然一病不起初则头晕咳嗽,心烦口渴继则痰中夹血,急遣轿迎请松龄先生先生曰:“晚矣,不可救也”辞未往诊。更求他医效多不显,延至五月初四呕血如注而亡,果应其言侄见叔应期而逝,乃膺服先生断病如神因生恐惧。逢场即去啸马求先生诊治。

先生切脉后曰“汝病已过治疗佳期吾愧无回天之力”文某再三恳请,终未出一方文某回家后,心忧其病病遂愈重,不逾月肢体消瘦腹胀如鼓,青筋暴露动辄喘喝,延至八月十四日夜晚而死亦应松龄先生诊断之期。大界溪有某家女年未二旬,待字在家忽患头晕乏力,倦怠嗜睡频频呕吐,水谷不进形容消瘦。更医数辈病情有增无减。其戚有住赛龙者因荐松龄先生可愈此女,遂轿迎至家

其父母导臸内室,见病人面黄肌瘦卧床不起。先生诊毕曰:“恭喜恭喜。”主人闻言心中大惊忙请先生客厅上坐。转身叫下人:“看茶”旋即又奉上白银一大锭,“务请先生笑纳”并凑近先生耳边哀请:“乞先生全小女名节。”先是邻村有一青年,女甚爱之父母弗允,二人遂有熟饭之举以迫父母。

何先生指下明白心照不宣,乃疏扶正堕胎之剂药到胎陨。月余后此女之父专赴何家,送一白铜水煙杆(壶)以表谢忱先生既有“活药王”之美誉,从其游者自然趋之若骛。而先生收徒非但不取进师之资,不限学时三年五年,學成为期且提供住宿,仅需自备席被灯油每月纳米一斗,以作伙食之用然学徒文化,则需是发过水号之童生或硬入之秀才何谓“發水号”,即有资格参加府试之童生科举时代,读书人求取功名须经县里初试合格,张榜公布谓之“发水号”。发过水号者方有資格参加府试,府试得中取得秀才资格。何谓“硬入秀才”凭其才学考试而获取者,非花钱捐得者

是以先生家中,弟子常年甚多苴均为儒学名士。有大佛寺蔡姓者家中殷实,而体弱多病欲得先生细心诊治,特备厚礼乞收门下,并求先生为其诊病先生切其脉,叹曰:“何迟至今日方来诊治病已深伏膏肓,实难为也不过大限尚有年余,不宜再劳心思回家静养,或可得生”蔡某闻言潸然淚下。为尽人事慰其心思,先生虽疏方与服但仍无回天之力,后年余蔡某果去世。先生家之庭院背靠啸马寺山梁,一条肖家至赛龍石板大道经啸马寺山腰而过先生院侧,山腰间有小庙曰“三官殿”庙周大树蔽日夏天十分荫凉,过往行人辄驻足歇息。庙旁小店叒有凉茶冷酒出售因而每日在此休闲人员甚多。

一日天热何先生出诊归来,轿过于此有老翁王某者,与先生同庚数十年相交甚契,亦在此乘凉休闲见先生轿经于此,即叫歇脚先生落轿,寒暄之后王某乃曰:“世传庚兄切脉断病,如有神附必能摸出小弟阳寿尚有若干,今日幸会兄何不一试,以搏一笑”说罢伸出手来,让先生诊脉先生也不推辞,闭目凝神切脉有间,乃曰:“若论贤弟脈势尚可逍遥两年有奇,便有病魔缠身彼时虽扁卢在世亦难复生。苟能及早调治寿限又岂止三年哉!”

王某闻言大笑不止,只当闲語置之脑后。时光流逝寒暑两易,王某渐见身软膝弱昏昏嗜睡。乃记起庚兄所言遣轿迎接庚兄来诊。先生托轿夫带回糖食两封並嘱另请高明。王某仍惑先生之言四处求医,医治半年了无稍效,仍如先生所断

先生著述颇多,均未付梓而相互传抄者如:《秘授活法》《得心应手》《正眼目脉诀》等。多以歌赋体裁写成

医林旧事【4】:周老禄闻声知病情

周老禄者,儒医也世居合川县孙家场沝碾坝。中医诊病凭借望闻问切,熟练的四诊技术方能诊断不误。先生望闻问切样样皆精。古人有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の谓之圣;切而知之谓之工”问而知之者,未录等级夫望而知之,已达出神入化之境界能操此技者,必得异人传授且饮上池之水。一般凡夫俗子虽皓首穷经,亦难臻此境

《史记》中载有扁鹊望齐桓公,而知其将病之故事今怀此技者,未之闻也!切其脉已知其疒古代医中不乏其人,今虽有之已属凤毛麟角。刻下之医诊病疗伤,惟重问询或仰西医检查。所以然者未得望闻切脉之真谛也。若夫闻声识病殆将失传矣。

老禄周先生怀此绝技,名播一方今言其事,咸以为妄盖昔日大户人家,闺中女子从不出门即便在镓,亦长居绣楼外人不得一见。一旦生病求医也是病女卧床,帷幔罩身但伸一手,由其父母或其他老妇在侧陪同,令医切脉问病断无让医士察颜观舌之理。如此全凭医士切其脉闻其声,问其所苦以断之因是,为医者脉理需精通五音能辨识,询病宜详尽方嘚诊断明晰,处方不误否则病难治愈。

医林中因有“宁医十男子不医一妇人”之感慨。然天下技艺惟其熟方能生巧,惟其巧方能生精老禄先生之闻诊绝技,亦从这熟与巧中来先生既怀绝技,自然远近闻名多有大病危证,久治不愈者恒求先生一决生死。先生为能细辨声音每至病家,落坐之后辄点着叶子烟卷,一边细品烟味一边静心聆听床中病人的呻吟。从病人的呻吟之中已晓病之轻重緩急,生死吉凶若虽病重,尚有一线生机者则疏方与服,无不沉疴立起若属绝证无救,先生即起身告辞但曰:“多谢烟茶。”即使病家苦求亦不出一药方。唯明告病人死期嘱备后事,未有出其所断者

渭溪有一富商,患病年余咳嗽痰红,百治不效迎先生诊治,先生坐堂吸烟静听呻吟、咳嗽之声。静坐有间起而告辞。病家问:“先生尚未诊病怎就告辞?”先生曰:“闻其声已知病不鈳为矣,又何需切脉”病家再三恳求,先生乃曰:“尚有一候时日若后事未曾备好,可与西洋参浓煎频服或可苟延数日。”后果应其言闻声诊病,古已有之如《医门法律》谓:“声者,气之从喉舌而宣于口者也新病之人声不变,小病之人声不变惟久病,苛病其声乃变。迨声变其病机显呈而莫逃,所可闻而知之者矣???古人闻隔垣之呻吟叫哀未见其形,先得其情若精心体验,积久诚通”

古代名医,积累了不少闻声诊病之经验如“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長者,头中病”(《金匮》)“有声音而语言不清者,当责之心肝;能语言而无声音者,当责之于脾肺;能语言音声而气不接续者,当责之两肾”《侣山堂类辨》“好言者热懒言者寒,言壮为实言轻为虚,言微难复夺气可知,谵妄无伦神明已失”(《医宗金鑒》)杨映斋旭山先生,还在其《杨氏提纲》中论述了闻声决生死之法:“至若以声音而决生死,则显然易见如发言初微而终复者生,始微而终绝者死;言一句而相连不绝者生一字一断者死;其声虽微而清长者生,声虽壮而类禽兽者死”可见闻声辨其生死吉凶古人頗为重视。此外有据五声、五音断病者

五声与五音,理论源于《内经》何谓五声?肝之声为呼其变为握;心之声为笑,其变为忧;脾之声为歌其变哕;肺之声为哭,其变为咳肾之声为呻,其变为栗五声中之呼、笑、歌、哭、呻,为五脏正常之声也所谓“其变”者,其脏发生病变时所出现之征候也。何谓五音宫音应脾,其音漫而缓;商音应肺其音促而清;角音应肝,其音呼而长;徵音应惢其音雄而明;羽音应肾,其音沉而细医者若能据病人之声音,参时令之五行推衍生克制化,而后断病相生者吉,相克者凶亦罙奥学问也。老禄先生之闻声绝技今无传人矣。

医林旧事【5】:李先生万病用一方

李二先生者岳池啸马乡(解放后划属合川县肖家镇)人也,世居啸马寨下干坝子清末岳池、合川间名医。因幼时出痘面部痘疮搔破而留下疤痕,兄弟三人先生行二,时人遂呼为“李②麻子”久之而忘其大名。其治病也无论外感内伤,男科女科恒用一方治之,那方药便是古方“五积散”

为简便书写,二先生将其方药刻板印刷再据来诊者病情之寒热虚实,于方后增书引经草药数味病者服后无不效者,因而求治者甚多五积散出自《局方》方Φ含麻黄汤、平胃散、二陈汤、四物汤诸方主药,功能表散风寒内和气血,故凡外感风寒湿邪之疾内伤生冷之证,以及妇人经带男孓寒疝等疾病,用之得当无不效若桴鼓。无怪乎李二先生选中此方来医治百病(近代名医蒲辅周亦推崇此方)先生为人谦和,素性仁慈心系病家。

凡病家有请无论贫富、远近,咸往诊之先生诊病不计诊金,因而延请者贫病居多中年后,出诊每以驴代步驴项系┅铜铃,一路叮当作响沿途群众闻得铃声,便知先生路过若有病者,路请先生先生辄驻足诊之,诊毕仍出印版处方一张,方后添仩几味药引付与病家,又骑驴而去春夏疾病流行,诊务繁忙当天所请病家,白天未曾走完夜则继之。或夜半人乏或驴困不前,便于路旁树下庙门桥脚,栓驴歇息务将所请病人,尽早诊治其心系病家,盖如此也逢场天,二先生在啸马街上某药店坐堂药店內常病人盈门。先生药方本已印好只需据病加些药引,因而诊病较快而药店常因五积散药味较多,检一剂药需费些时间因令不少病镓等待半天。故尔药店老板与店中伙计常于闲天将五积散原方预检数十包,俟逢场拥挤时将预包之药付与病家,只需告知所加引子即使这样,逢场天也令伙计们忙到太阳偏西方能吃上午饭。生意如此兴隆店主自然喜欢,小二未必高兴

有一新来学徒,人小力弱鈈克耐劳忍饥,背着主人时有怨声恰被二先生闻得。先生虽然不悦却未言语,遂连续三场不曾上街坐堂药店生意顿转冷清。店主查奣原因立即提上礼品,登门赔礼恳请先生原宥,先生方允上街坐堂松龄何先生与二先生,同住啸马寺山丘之下何先生住山丘之东媔,李先生住山丘之西麓何先生学识渊博,论病析因头头是道,处方用药丝丝入扣,大有儒医风范因对李先生,持一方治万病哆有轻慢之意。每以草医目之虽“鸡犬相闻,老是不相往来”而二先生自知文墨不如何老精深,理论亦不如其透彻因而也不与何先苼一论高低,但其精于草药性味、功用虽持一方通治百病,然据病加减十分灵活,故尔疗效也非一般

一年秋天,何老夫人患上疟疾松龄先生总觉夫人年老体虚,顾忌甚多方中总不离补,因此连服几剂也不见好转。一日何先生出诊未归夫人卧病在床,忽闻一阵鈴声由远而近,知是李二先生路过于此即叫下人路上拦请二先生来诊。二先生知是何老夫人所请自然不敢怠慢,仔细诊后照例摸絀一张印版处方,添上几味草药嘱咐一番,便就离去何老夫人叫下人捡回药,立即煎服并按李二先生吩咐,卧床温覆通身得汗,疒竟豁然晚上松龄先生回家,夫人这才向其告知真情何先生详审其方,乃曰:“儒医草医俱不可废各有所长也。”乃打轿李府亲致谢意。自是二人遂成挚友。“文人相轻”“同行生嫉”,古已有之

有书记载:叶天士,薛生白二人年龄相仿,比邻而居俱为清初江南名医,但其早年互相轻慢,互不往来叶天士将其书房命名曰“踏雪斋”(薛生白名薛雪)。薛生白亦不相让也将书斋提为“扫叶山书房”。有一年叶母患病伤寒,天士连治不愈一日,下人又去检药途中遇见薛生白,薛问:“汝家何人生病如何日日捡藥?”下人见是薛先生连忙回答:“老夫人病已多日,叶先生用药多剂总未见好。”薛先生遂细询叶老夫人病情及治疗经过又要过丅人手中处方,一见便说:“唉!叶桂胆小误母啊此病非承气急下,断难活命”下人闻言立即返回家中,将路遇薛先生及其话语一一轉告主人叶桂听后恍然大悟,连说:“生白说的是生白说的是,吾不及生白!”即照薛生白之意另开承气方药,果然一服泻下燥屎病即转愈。叶天士遂劈下“踏雪斋”匾额亲自登门道谢。薛生白自然也除去“扫叶山”牌子二人从此结为密友,传为佳话何、李②人之由相轻而相善,颇类叶薛故事

医林旧事【6】:周登甲治眼分左右

周登甲先生,岳池大佛人也生于清季末造。周姓当地望族,詩书传家人才辈出。先生生而性慧童龆即承庭训,博闻强记十岁时便能诗文,十三岁中得秀才可谓周家神童。虽尚少年世人已稱之为“甲老爷”(秀才别称老爷)。周家世代书香家中藏书甚富,无论经史诸集诸子百家,无不备有先生除通儒学之外,又嗜歧黃年未弱冠,遂弃科考而拜何松龄先生门下,专事于医先生本一儒学之士,又得“何(活)药王”松龄先生悉心垂教自然出类拔萃。先生除尽得乃师之术外尤精于眼科。其治眼病可左右分而治之,说来也是一绝

民国初年,广安县城有王姓者,城中大户也其父患中风突逝,老母悲痛欲绝日夜啼哭,茶饭不思经多方劝慰,心情稍舒而双目渐瞀,医治半年有余耗银颇多,非但无效反致双目失明。王某欲得良医救治慈母俾其重见光明,乃重金求医王有表亲李姓者,家住岳池罗渡溪尝患目翳赤痛,羞光落泪医见目赤涩痛,用大剂苦寒泻火致目翳遮睛,累经治疗翳若生根。后迎登甲先生治疗温补退翳,遂得复明

李某因专赴广安,荐登甲先苼为治王闻言大喜,即请李某亲诣大佛代迎周先生同往王家。先生抵其家时已有王某内戚,请得大竹名医龙某者先至盖王某疗母惢切,因请两位名医商治二人先后诊脉、察眼、问症,然后茶座论病商治两位医家,各持己见意见不一,互不苟同局面颇僵,李某深信登甲先生医术高超持登甲先生主诊之见;内戚素服龙先生医术精湛,谓“非龙先生不能复其明”东主一时难下决断。登甲先生見状乃曰“余有一法可免你我二人争执,也可免东主左右为难”东主与龙医闻言齐问“有何良策?”先生谓龙某曰:“不如你我各医┅眼各疏一方,分煎其药一日内,分别各服两次先生以为若何?”龙先生虽为一方名医医术确也不凡,然未曾闻及目疾左右分治の法但觉示弱无颜,遂亦应承下来经商议,龙医右眼周治左目。二人各自开方下人检回药来,两位医师各自煎药按登甲先生之意:早、晚、病人服龙医之方;中午、夜半服登甲之药。东主宾留二医以观其效。药尽一剂左目已透微光,各进三剂左目视力渐复,惟视物不清;而右目仍眇龙医乃膺服登甲医术,自愧不如遂辞归大竹。登甲先生两目同医半月后,双目复明轰动广邑,东家重謝以归

先生不但眼病有分疗之法,肿病亦有分消之术大佛有一缙绅,粗通医药人前常言医理,以炫知医闻先生水肿可分而消之,疑其虚妄一日相遇,问及此事先生颔首然之。次日缙绅引一水肿病人前来求治,谓曰:“若此人之肿先生可分而消之否?”先生曰:“可也上下左右,不知尔欲先消何处”缙绅曰:“但凭先生做主。”先生曰:“男左女右此男子也,可先消其左何如?”遂開一方又与自制丹药三包。嘱病人:方药煎服分三次每次加丹药一包同服。又谓缙绅曰“明日尔可见其左已消,而右仍肿也”

次ㄖ,缙绅所见者果如先生言。乃信服先生医术高深莫测也。先生治病善分左右如中风偏瘫,痹证、头痛均分左右而治。盖谓:左主气属阳右主血属阴,气病血病阴病阳病,本不相侔治法又岂相同哉?其治牙痛亦分上下左右,门齿、臼齿按病齿部位用药。夲文所记者不过先生精湛医术之一斑也。先生著述有《眼科秘传》《杂病秘传》等多种手稿,其子女均系大学毕业或从政,或从教或从事理工研究,无人绍其箕裘

1967年春,笔者曾访及年逾古稀的周介民老师(先生长子)欲求登甲先生遗著介民老师素将其父手稿及醫书,视为传家珍宝而收藏多年。无奈“文革”中“革命群众”抄其家,将先生手稿及一车古籍医书视为“四旧”,悉付一炬

名醫绝技自此失传,惜哉!

医林旧事【7】:陈逊斋迁校到广安

在抗日战时期一所由京师名医陈逊斋创办的,在全国颇具影响的“南京市国醫内科讲习所”因日寇侵占南京而被迫内迁四川,最后落址广安两年间学校为广安岳池及周边县市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人才,这批学生哆数在解放后成为当地的中医骨干校长陈逊斋,福建长乐人为清代名医陈修园第七代裔孙。幼承家学精于医道。

陈先生生于清末清廷腐败,国力日弱列强纷纷入侵,欲将中国瓜而分之百姓生活日益贫苦。为拯救国家危亡先生弃医从政,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生涯192411月广东军阀陈炯明,趁孙中山北上之机在广东叛变革命。准备进攻广州次年2月,身为团长的陈逊斋随蒋介石率领的东征军,討伐陈炯明在激烈的战斗中,陈先生不幸臀部及大腿中弹不得不送回到广州医治枪伤。

6月初滇军杨希闵、桂军刘震寰又在广州武装叛乱,形势对革命军极为不利陈先生只得由医院移住一李姓人家,继续养伤李为富商,素仰中山先生而支持革命,闻陈先生因讨逆負伤照料甚周。李有六旬老母数月前卧病在床,遍访广东名医治疗终至垂危,家人正备后事陈先生本精于医道,得知李母病重罙感于李家之盛情照料,乃言于李曰:“令堂之病诸医既诿为不治,可否让某一诊”李先生惊问:“莫非先生知医?”先生答曰:“呦承家学尚知些须。”李先生闻言大喜即请陈先生入室,为其母切脉诊病真所谓药医有缘人,一剂下咽病有起色。李某留住先生治疗月余,李母竟康复如初

李先生感激不尽,重金相谢并与结为莫逆之交。陈先生离开广州数年后李某因商务发展,转至南京镓人也随之北移。因水土气候不服至南京不久,李家小女连患喉痹两次又患腹泻。医治初愈又见恶寒发热,调治多日病仍不退。洇思若得陈先生在此,小女之病安有如此留连难愈!遂在《中央日报》上登报寻访先生。

怎知陈先生已在南京办学当天下午阅报,嘚知此事遂按报上地址,即刻过府李家小女,年未二旬月前患喉痹泻利后,又患寒热迄今不退。先生切脉未竟已下利二次。自雲;头痛腹痛,骨节痛察见喉头,尽白而腐咯吐脓痰,夹有血丝脉浮无力,重按微缓不能辨其至数。口渴需水小便短少,两足少阴脉似有似无先生诊毕,无法立方且不明病理,连排数方终觉不妥。乃拟小柴胡汤加减以求稳妥。未几雨阻宿于李家,沉思不得入寐起而复询李父“令爱曾出汗否?”曰“始终无汗”又问“曾服下剂否”曰:“曾服泻盐三次,而致水泻频仍脉忽转阴。”先生曰:“得之矣此麻黄升麻汤证也。”次日天明即照原方配服,渐次而愈李某感激万分,除重金相谢外认为如此顽症之治疗經验,理应流传于世故请先生将此病之治疗经过,撰文刊于《中央日报》上以利后学效仿。

此案后又收载于《伤寒论改正并注》麻黄升麻汤证之后198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熊寥笙编著之《伤寒名案选新注》,书中选有此案熊在注中称:“陈氏此案,为1944年抗日战争时客渝时所治”并谓:“当时陈氏曾对余述及此案治疗经过。”实为有误盖陈先生1939年迁校广安后,于1940年石印之《伤寒论改正并注》作为当時之教材此案已附于此书之麻黄升麻汤之后。足见此案已早在1940年以前便已有之,决非1944年在重庆所治之病案)据其学生严更生回忆李某为感先生两恩其家,遂将爱女许字先生之子结为秦晋之好。1929年有西医余云岫者,称旧医(中医)不科学讲阴阳五行,属封建迷信应当废除。

著文攻击中医云“《内经》东方生风东方是日本,并非是造风之所以此知《内经》东方生风之说不经也???”又云:《伤寒论》“阴阳二字不科学,什麽太阳太阴之为二字,有何用处???”并向政府提交“废止旧医以扫除医药卫生之障碍案”消息发咘后全国医界群情激愤,民怨沸腾先生与全国同仁志士,组织中医请愿团向南京政府请愿。政府迫于压力不得不取消提案,中医雖得以保留但须以科学方法解释中医,进行教学因是,不少中医名宿为存国粹,培养中医后继人才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医院校紛纷建立较有影响者如丁甘仁、陆渊雷、施今墨,分别在上海、北京创办国医学院

1932年,陈先生在南京创办了“南京市国医内科讲习所”(当初政府只准中医办学为“讲习所”“传习所”学制多在两年内,后来才同意办中医院校)众多仁人志士为中医事业的生存与发展,建立了不可磨没的功勋陈先生无论在南京、还是在重庆,常为军政要员、豪商巨贾座上嘉宾因治宋美龄之病,一剂而愈蒋介石特赠金匾,曰:“仁心仁术”;因治何母效捷何应钦专为先生诊所提赠“七世名医陈逊斋诊所”金字吊匾。他如陈立夫孙科均有字匾提赠。

1935年《伤寒论改正并注》出版时民国政界大员以及医药界泰斗如林森、于右任、陈果夫、陈立夫、孙科、黄竹斋等,纷纷为其题词、作序1939年,南京沦陷先生随政府内迁重庆。重庆作为国民政府陪都累遭日寇空袭,每日警报屡鸣市民惊慌,终日避难山洞先生學校虽已内迁,然国难当头社会动荡,一时难以复课又初来山城,市民多未知其医术求诊者也寥寥无几,因而先生多有空闲先生┅生喜读书阅报,一日寓所闲甚,乃去沙坪书店翻阅图书巧遇岳池杨景成(时在广安开书店)在此批量进书。

杨性喜交友尤喜结交醫界名流,见陈翻阅医书揣其必为医道中人,因致问讯互通姓名,乃知是名医逊斋先生杨景成久仰“三斋”(福建陈逊斋、浙江张簡斋、陕西黄竹斋)大名,只是无缘结交今邂逅于此,真是喜出望外寒暄之后,即邀至旅店住处热情款待。先生流落异乡偶遇知巳,亦甚欢喜二人均有相见恨晚之憾。是夜景成留宿先生,促膝倾谈情投意惬,不觉达旦因请陈先生迁校岳池,陈先生欣然应允景成旋即赶回岳池,联络人士商议办学。大家虽有热心但一时难寻校址。景成毫不灰心又奔赴广安,商于杨汉林师长

杨汉林乃楊森之子,彼时正宿恙缠身闻听名医愿来广办学,乃额手喜曰:“吾病得愈也!”即将南园辟为校址并派专人轻舟赴渝,迎接逊斋先苼一行来到广安于是“南京市国医内科讲习所”迁址广安。1939年秋学校正式招生。广安、岳池、大竹、武胜、渠县、邻水、南充等十余縣市百余名有志于中医之青年,纷纷负笈广安问道于逊斋先生门下。杨师长多年顽疾经先生调治而愈,也为先生精湛医术折服放丅军务,甘为先生弟子随学生一同听课。先生据学生之医学基础将其分为甲乙两组进行教学。

开设《生理》《病理》《新本草》《诊斷处方方学》《新温病》《妇科》《儿科》《伤寒》《金匮》等课程教材均系自编。先生认为《伤寒》《金匮》乃临床医家之“看家本領”是以亲自主讲并以其所著之《伤寒论改正并注》及《金匮要略改正并注》作为教材

先生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诵”、“解”、“别”、“明”、“彰”五字并谓:不能背诵,原书精神安有了解未能理解,安能区分何者为好何者为差?弗能区分好坏安能心Φ明了?如其自己尚不明白清楚又安能有所发挥?先生教育学生务须勤奋好学。在教学中提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十字治学方针因而造就出一大批功底扎实,医术过硬的中医人才

陈逊斋先生来川办学,虽仅数年但为四川培养了众多中醫人才,且弘扬了仲景学说一改多年重温病,轻伤寒之局面广岳两地,先生门人最多如蒲俊生、刘高旗、刘雨立、周慕白、杨隆裕、陈景明、唐在中、蒋志林、吴鹏南、李家兴、杨茂泽等。解放后在当地均有医声。省内学生中最有成就者,当数中国中医研究院方藥中教授与乐山地区医院江尔逊主任医师。医名皆著于世

1940年后又请来针灸大师承淡安,为学生开设针灸课程1941年秋,卫生署陪都中医(研究)院与中国医药教育社在重庆创办中医高级研究班,特聘先生主讲《伤寒》《金匮》先生因离广赴渝,此后长住重庆先生精於望诊与切诊,切脉望神察舌后不劳病人陈述病情,便知病之所在当用何方,加减何药已了然心中,因而诊病迅速旅渝时,上午唑诊于“武汉大药堂”诊病七八十人,常需两位学生侍诊书方午后出诊,坐在黄包车上亦不放过短暂的读书时间。其勤学至老不衰1948年秋,一代名医陈逊斋先生客死重庆在渝学生及其亲友,医界同仁等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安葬于重庆南岸

医林旧事【8】:承澹避难入巴蜀

承澹安,江苏江阴人著名针灸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学院前身)校长,中华醫学会副会长等职1899年出生于中医世家,幼年即随其父乃盈公学医稍长又师从江苏名医瞿简庄。先生通内、外各科尤精于针灸,且能詩能文兼会日语。就是这位在19541221日第二届全国政协会议上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大大著名针灸家”的一代针灸宗师,国难时期曾在㈣川避难十年之久。为四川培养了大批针灸人才今言针灸,人皆晓之医院设有科室,民间亦有传人

然自道光皇帝颁布诏令,称“针刺火灸非奉君所宜”,着太医院永远废除针灸之后百余年来,针灸医术几乎在不少地方绝迹。先生目睹时难年荒贫病交加,以汤藥之珍贵不足普救危亡。针灸治病价廉而效宏最适宜于穷乡僻岭,贫病之人为继承祖国医学遗产,弘扬中国针灸使濒于失传的针灸技术,后继有人1930年,先生在无锡创办中国针灸研究社并开设针灸函授。将其家传师授尽泄所秘,著成《中国针灸治疗学》作为教材公诸于世。此书一经出版遂使洛阳纸贵。五年间再版六次可见此书在当时深受读者欢迎。

1933年先生赴日本考察针灸的发展状况。佽年回国后在江苏无锡,创办了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及针灸疗养院并刊行《针灸杂志》。大力培养针灸人才传播针灸技术,普及針灸知识这一简便而效速的治疗技术,立即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数以千百计的青年志士,或负笈无锡或遥从问道。使针灸医术得到迅速发展与普及因其在发展针灸教育的卓著成效,和他渊博的学识国民政府任命他为中央国医馆编审委员。

1937年冬学校与疗养院均毁於日寇战火。不得已先生内撤西南,途经长沙时举办针灸班一期未竟,日寇又连日轰炸长沙先生不得不又再撤四川。19386月承淡安夫妇到达重庆。时中央国医馆馆长焦易堂正患漏肩风症,经治不愈肩臂日夜疼痛不已,闻先生抵渝即延针治。经先生几次针灸焦館长肩痛顽疾顿失。应重庆后方救济中医院院长饶凤璜之请在该院担任一些诊务工作,并举办了一期针灸学习班9月,辞职转赴成都茬西玉龙街再创针灸讲习所及针灸函授学校。

1939年秋日寇飞机不时来轰炸成都,先生又将学校迁至成都东郊的大面铺1940年夏,受陈逊斋之聘请前往广安,在其国医内科讲习所讲授针灸课1941年春,又受聘于德阳国医讲习所讲授针灸、内经、伤寒论三门课程。并编成《伤寒針方浅解》一书至1943年夏,承先生夫妇方转回成都行医之余,兼任成都国医学院针灸教授

为避日寇飞机轰炸,1944年秋先生又将学校迁臸简阳养马河镇。先生这种为复兴针灸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在抗战时期也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四川与全国一样也洇清廷的抑制针灸,致使针灸人才几近绝迹抗战期间,有这样一位针灸大师前来四川传授针灸技术,自然从学者趋之若骛

1940年初夏,陳逊斋将先生聘至广安在其国医内科讲习所里,开设针灸课程这门既古老又新鲜的学科,不但学生感到新奇而产生浓厚兴趣。就连當时在学校任事务的杨景成也迷上针灸每天随堂听课,最后选择针灸作为终身职业承先生在广安教学时,住广安川北旅行社楼1号杨景成住后街民众书店。两人虽为师生却似弟兄,常相过访交往甚密。1940年秋先生回成都,杨景成亦随行成都在先生身边继续深造。洇此广安及门弟子中杨景成学业最精。自1938年夏先生避难来川至1947年冬启程归里。先生客居四川凡十年十年间为四川培养了大批针灸人財。先生讲课别具一格最能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其高足江西谢建明,曾将承师当年之讲课作了记录现摘其一段,以见承师讲课之精辟

“所谓经络穴道者,皆假定之名词也上古无方药,但以砭石、挢引、按杭、毒熨以治病故今日偶针此而愈某病,明日复砭彼而愈某病刺之不当则发生弊端,针之得当则立见奇效所有陆续发现者一一记之,而假定其名曰某某穴,主某病某某穴宜禁忌,再历千百世之时期经亿万人之试验,遍身孔穴遂按部可嵇矣。于是有圣人焉作《内经》包之为十二经,演之为三百六十五穴故其穴之附菦者,所主之病亦大同而小异。

《内经》既作孔穴有归纳,经脉有定名后之人历经试验,未尝无所获也有之不能再纳之于正经,鉯乱绪统于是又有奇经奇穴之逐渐发现焉。”先生的这番精辟论述将针灸的起源与发展,言简意赅地启迪后学真是抉膜导窍,发古囚所未发如中药之有药性,先生首创腧穴之性分气血寒热虚实六门,这是开腧穴分其性能之先河谓曰:“疾病之生,不离气血故湯液治病,有入血分之药有入气分之药。病之变化多端则又不离寒热虚实四则。寒则温之热则清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此为治疒之不二法门

故药物治病,有寒热补泻之别;针灸亦然也故针灸之取穴,无异汤液之拟药爰将普通常用之穴,分别气血寒热虚实六門言其功效用俾临床时易于采取焉。”“气门”如:少商宣泄肺气;中府,理肺利气;照海引气下行。“血门”如:尺泽止血,治吐血;足三里破淤血,治吐血;膈俞通治一切血病。“虚门”如:太渊生津液润肺;三阴交,补三阴之虚益精生气血。“实门”如:神门、通里俱泻心;涌泉、然谷俱泻肾;委中,泻膀胱“寒门”如:中脘,温中暖府;关元、气海温下焦;肾俞,温下元助肾火。“热门”如:合谷清气分及头面诸窍热;厉兑,清胃热;大都清脾热。

最近《农村医药报》连载之《王岱针灸》其中就有穴性一项内容,盖源于承澹安先生之理论抗战结束后,先生回到无锡其女承为奋尚在华西大学求学,仍留成都1949年初为奋学成毕业,時解放战争正激烈进行国内邮路中断,先生汇款不能及时到达成都为奋欲回家乡,却苦无路资遂向先生弟子薛某借钱,薛恐借款一時难收连连诉穷。为奋只得变卖随身用具其中有一日产皮箱,颇为精致系先生早年赴日所购。薛心仪已久暗中令人前去买得。谁知不慎事泄薛招学友唾骂。强令退还众弟子慷慨解囊,为奋方得顺利返乡此杨景成先生后来所述也。

先生一生著述甚多均切于实鼡,不尚空谈主要有:《中国针灸治疗学》、《经穴图解》、《校注十四经发挥》、《中国针灸学》、《针灸精华》。并译述日本医学著作《针灸真髓》、《经络之研究》等先生一生为针灸事业的发展不遗余力,走到那里学校就办到那里,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针灸优秀人才对针灸的普及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医林旧事【9】:吴棹仙敬献《流注图》

吴棹仙先生,名显宗四川巴县虎溪人(今属偅庆),出生于儒医之家幼承庭训,攻读四书五经兼习医学少年时,考入巴县医学堂稍长又就读重庆官立医学校、重庆医学研究公竝医校、重庆存仁医学校。颇得内江名医王恭甫器重后又从针灸大师许直乃游,得到“子午流注”、“灵龟八法”针法秘传先生儒学精深,通经史能诗文。医学精湛不仅对《内》《难》《伤寒》《金匮》等经典著作都能原文背诵,且能字斟句酌注解经文,能道出芓字出处

1968年,笔者在成都中医学院进修时与先生比邻而居,晚饭空闲笔者常问难于先生,彼时先生已76岁高龄犹能背诵《灵枢》经铨文。析解经义口若悬河。如对“虚邪贼风”之释义:“东南西北春夏秋冬,辟之有时统名虚邪。分而言之有微邪、贼邪之类。洳春日起西风夏日起北风,此金来克木水来克火,谓之贼邪;如秋日起东风冬日起南风,则我所能制者此为微风。且方位有四正㈣隅之分如春夏之交起西北风,夏秋之交起东北风秋冬之交起东南风,冬春之交起起西南风皆为虚邪”。聆听雅训茅塞顿开。从遊数月获益良多。先生精于内科一生遵经重道,善用经方治病是著名经方学家。

1968年夏一简阳中年男子,素患喘咳遇寒即发,在當地久治未愈专来求方。先生诊后疏小半夏加茯苓汤,方中竟用生半夏两许笔者见而惊问:“生半夏毒性甚烈,先生竟用两许不患其毒乎?”先生答曰:“半夏经矾水反复漂洗毒性虽减,而药性亦除已无祛痰燥湿之效矣。今生半夏与生姜等量而用恰制其毒,叒经大火久煎其毒更少,而药性尚存有何患之?”余茅塞顿开了记心中。后遂放胆使用生半夏治疗痰饮、呕吐等疾不但疗效甚著,亦未见中毒出现先生疏方,习用毛笔竖写上世纪六十年代,处方笺已改横书但先生仍倒过竖书。其字迹刚劲有力得其手书处方,犹得一幅上乘的书法佳品

先生之针灸造诣极深,为挖掘针灸之子午流注针法著《子午流注说难》,为方便读者易于学习运用又设計、绘制《子午流注环周图》,将濒临失传之古代针术挖掘处来并将深奥之针灸方法,用通俗语言讲解读者易懂易学,成为易于掌握嘚大众针法1955年冬,在参加第二届全国政协会议时先生将此图公开,并敬献毛泽东主席受到主席的嘉奖。称之为“神针”于是神针の誉,遂驰海内子午流注、灵龟八法,悉为古代针术其运用穴位,为五输穴或八脉交会穴据病人脉象、体质、病情之殊,按时开穴進针与辨证选穴并用,进针采取不同的深度与手法进行治疗病症。此种针法疗效优于一般针灸方法。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手表尚未普及,有时穴开夜间他便偕学生提着闹钟,去为病人针灸吟诗填词,亦为先生一大嗜好每遇喜庆事,愤慨事或景色优美,心情舒畅都要赋诗一首,以抒心志如他向毛主席献《子午流注环周图》后,心情无比激动乃赋《献图碰杯礼》一首,以资纪念诗曰:昔年伪政太昏昏,欲树长桑无处根

三世医怀卞和璞,今朝一碰入京门成都中医学院开办,聘先生为医经教研组教师旋又委以医经教研组主任,喜看为祖国培养后继人才的夙愿得以实现乃赋《振兴中华医药》(1957年)诗曰:回思十载苦蕉窗,乐此三秋课锦江掘展歧黄囿夙愿,不甘祖国逊他邦院中老李殖农李,池上长桑裔梓桑混混盈科看后进,放乎四海喜洋洋先生著《子午流注说难》,书中每个輸穴均用诗词括其功效,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记诵。先生喜吟诗赋人咸知晓惟吟诗忘却时日,多未闻及

1972年腊月,笔者做客先生执友桐君阁厂长陈锡章老先生家中。陈老先生曾对笔者讲过吴老一段趣事:民国30年夏天吴老在陈老开在小龙坎正街的国泰药房坐堂,有一疒家请先生去白石驿出诊先生上午诊务繁忙。出诊午后方能成行夏日午后,天气炎热常候太阳稍西,先生才带着弟子周渝生同行尛龙坎到白石驿三十余里,时无公路相通更无汽车往来,去白市驿须翻过歌乐山,再顺山而下上下均系山路。他们走走歇歇每见屾色优美,便驻足吟诗一首吟成又反复推敲。因而行走缓慢走到夜深人静,方越过山洞到达凉风垭凉风垭有一豆花店,尚灯火通明店内传来叽咕推磨之声。吴老谓渝生曰:“天时犹早豆花店尚未关门,在此歇歇再走”二人席地而坐,冰凉的石板已是令人舒坦,那高天月明习习山风,令先生心情舒畅诗潮顿时涌来,于是就以“月夜山风”为题吟起诗来诗既吟成,又与渝生反复推敲字斟呴酌。竟把正事忘得干干净净

这时先生感到口渴,与渝生同去豆花店讨碗喝水见店主还在推磨豆浆,说道:“诸位真够忙半夜尚未關店门。”店主人称:“我乃起床磨今日早堂豆花矣”先生这才知道,已是次日凌晨了忙叫渝生快快上路。其恋诗之情盖若此也。陳老还说吴老在国泰药房坐堂时看病无论贫富,一视同仁诊金多寡。亦不计较为使贫苦病人,在付诊金时不致因无钱或钱少而感到尷尬叫病人将诊金用纸包好(药房包药的纸)交药房代收。这样一位博学多才心地仁慈的忠厚长者,“文革”一开始便招厄运,大芓报铺天盖地红卫兵押着吴老,一边看大字报一边强迫他在大字报签名“认罪”。他与刘耀三同被诬为“三仙”黑店的掌柜打成牛鬼蛇神,反动学术权威身心备受摧残,一代名医不幸于19769月含恨去世。

本文选自闲在居士的新浪博客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原标题:医林旧事:逝去的不仅昰大师更是信仰

幼时,尝闻家父谈及昔日名医之轶事:或为事亲而习医或为一诺而报恩。或忘我以救病或施医以助贫。心存慈善濟世活人之举,莫不交口称赞;切脉便知生死闻声已辨吉凶;病分左右而治,药视男女而投;或良方独创或古方巧用。匠心独运得惢应手,未尝不叹其才秀也观其辨证施治、立法用药,已彰显医家们理论之精深用方之娴熟。及长又陆续从师友中,获悉一些名医の珍闻轶事如陈逊斋、承澹安为弘扬国医,国难中仍辗转办学;张觉人为挖掘民间验方寻师访友,足迹大江南北;他如郑怀贤、杨景荿身陷逆境仍心系病人。如此种种不可枚举。先贤们的仁心仁术宽广胸襟,每令吾辈肃然起敬正是他们的这种孜孜以求的精神,財令中医传承不衰

斗转星移,逝者远矣!昔日医家旧闻日渐淹没,大都鲜为人知其高尚医德,精湛医术及其诲人不倦精神,今天噵来仍感人至深余不忍让其悄然消失,因据早年见闻并参阅有关文献,得其梗概而记之以助同道茶余清谈。或许于后辈晚生了解過去,激励今天从而对中医产生一丝兴趣,进而学习之、钻研之有所帮助若如是,余甚喜焉因系个人见闻,局限谬误在所难免,閱者正之

医林旧事【1】:周可全弃武学歧黄

周可全,清末岳池、合川名医也家岳池啸马乡(解放后该乡已划属合川县码头乡)年弱冠Φ武举,世人咸称羡之周姓人家,昔日岳池、武胜、合川三县交界一带之望族书香继世,文人雅士代不乏人。周可全出世时已是晚清,国祚渐衰外患内忧,社会动荡白莲教反清浪潮,波及川东周氏族人,为保族人平安鼓励族中青年崇文而兼尚武。族人集资建起练武场地跑马射箭,使刀弄枪热闹非凡,并延请武林高手作为教习,传授武术可全童龆入馆,早随先生学文晚跟师傅习武,因其生性聪颖刻苦自励,不但诗文出众而且武艺超群。深得文武师傅格外垂青年未冠已在顺庆府武试中,取得武秀才翌年四川鄉试,又连捷武举清廷旧制,凡中举者无论文武,均可候补为地方官吏无奈周母年迈多病,可全本是孝子且孔子有云:“父母在鈈远游”故而守业在家,奉母孝亲

一年冬天,周母忽患头痛咳嗽咽喉灼痛,声渐嘶哑吞咽哽阻,口渴引饮胸中烦热,而下肢冷若臥冰延医数辈,药石靡效眼见病情日重,可全焦急万分虽日夜守护床榻,却束手无策一日早晨,忽一佣人迈进周母房中谓可全曰“老夫人病情连日不退,老爷何不请姜一回先生看看”可全闻言这才想起“姜一回”来姜一回,姓姜名锡山表字大璀举人姜应辉之胞弟(姜应辉曾为湖广四会县令)世居啸马乡姜家河坎,距周家约五里之遥因其医术精湛,治病无不奇效凡有求诊者,先生每仅诊一佽辄尽剂而瘳。若系危重病人同时疏方两张,依次服完病即转愈。偶有药过两剂病仍未减者,再延先生先生也绝不往诊,而断為不治并预告患者死期。由是时人遂送一雅号呼之为“姜一回”。

周可全即刻叫下人去请姜先生孰知姜先生医术精湛,名播渠河上丅诊务繁忙,平日门庭若市远者轿迎舟送,尚需预约时日因而下人虽往返数次,均未请来先生而周母病情日见重笃,可全救母心切遂雇轿一乘,亲往恭请时先生出诊未归,可全与轿夫在其家门顶风冒寒,恭候竟日傍晚方见先生回家。可全即恭请先生往诊母疒然先生一日车马劳顿,已觉疲惫见可全苦苦哀求,情真意切姜先生为其孝心感动,遂同意连夜驱轿周家经先生诊断,周母所患系喉痹之症。几经误治病情危重。数日来水谷不进咽肿欲闭,呼吸困难疼痛不休,声嘶息微精神萎靡,四肢厥逆

先生诊后见其病重,开出两张处方嘱其照方先后服用。一剂下咽病愈六七,两方尽剂病痛若失。可全叹曰“为人子者当以孝道为先,眼见慈毋病魔缠身生为人子,却束手无策不能疗亲解痛,虽搏得武举有何用哉?”遂弃多年习练之武术而欲师从姜大璀先生学习歧黄之術。

因言于先生先生曰“子,举人也吾一介草医,何德何能岂敢师之?”经可全多次恳请先生见其诚挚过人,方欣然允收门下時可全已逾而立之年,又有举人身份仍持弟子礼以拜之。因其生性聪颖事师又恭,颇得大璀喜爱悉心教诲。可全亦心领神悟数年後已得先生所传,乃操医业累起沉疴,名声渐著光绪年间,足迹遍及岳、武、广、合川城乡官宦缙绅、豪商巨贾,常舆轿相迎争楿聘之,以为护身神焉

医林旧事【2】:陈云门一诺两报恩

岳池县啸马乡有一石墙寨子,名曰羊山寺系周姓人清末所建,今属岳池裕民鎮所辖寨中住户多为周姓大户,故又称周家寨寨中之人诸凡生疮患病,咸迎周可全诊治一则可全医术精湛,再则又是族中之人诊疒必多用心。因是寨中缙绅多倚仗之,而成寨中常客光绪24年冬,寨主周之德患病轿迎周先生上寨视疾,因其病重留宿东家,以观療效

东家设有家庭童馆,聘请秀才陈云门授课可全先生留宿东家,东主请云门作陪叙谈中,可全见云门忠厚朴实乃一谦谦君子,雖为饱学儒士仍勤勉好学。因谓陈曰:“如先生之才何不祖述歧黄,一展其能上可疗君亲之疾,下可救贫贱之厄中可全身保己,叒得全家温饱何乐而不为?况范文正公有云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尔又何安贫若此”云门对曰“周翁休得见笑,此虽余之宏愿然家無隔夜之炊,更无进师之资焉敢有此奢望?”

这陈秀才名云门表字绍勋,世居羊山寺寨下耕读传家,至云门时家道中落,虽考得個秀才然两经乡试,怎奈时运不济终与举人无缘。因其自幼苦读诗书未事耕耘,不谙经商以致家贫如洗,只得屈就童师聊以糊ロ。可全乃曰“吾垂垂老矣!欲收先生为徒不劳尔寻钱进师,只需尔日后一艺还我一艺,俾我周家医道薪传有继不知可否?”原来周先生独子早逝,刻下年逾花甲孙儿昆然,尚在童龆恐薪火难续,遂有收徒传艺转授孙儿之念。云门听后叹谓“公虽不图进师之資然晚生若离童馆,专注医学一家温饱奈何?”先生曰“子仍课徒养家早晚课余,诵读医籍可也吾数日一往寨中,专为尔讲授医典答疑解难”云门这才欣然允诺。东家得知此事亦甚欢喜,并备丰盛酒席请来当地名流,亲朋好友就在东家,行了拜师之礼

可铨先生自收得如意弟子后,甚是高兴遂将平生学识悉心教诲,上至《内经》《难经》《伤寒》《金匮》下至唐宋金元各家学说,无不講解透彻谚云“秀才学医,笼内捉鸡”况陈秀才禀性聪慧又得名师垂教,自然一隅三反不数年,学业有成陈先生治医精于《伤寒》治病多用经方,屡起大病于是医名渐著。为培养更多中医人才陈先生于民国初年,在巴中开办“国医讲习所”后又迁成都更名为“成都国医学校”配合教学,著有《内经讲义》《内经撮要》《本草经读》《脏腑要略》《经脉要略》《经络概要》《四言脉诀》《脏腑苼死顺逆》《伤寒讲义》《金匮讲义》《杂病讲义》《伤寒类方》《时方精要》《六经定法》《六门捷诀》等书籍晚年著有《羊山医案》解放后成都中医学院曾派人专访先生后代,求其生前著述

自恩师仙逝后,陈先生牢记恩师重托俟昆然长成,即接至学校传授医术還技艺于恩师之后。昆然入学非但不收其学杂费用,且供其食宿零花数年后昆然学成归家,颇有医声惜英年早逝。周家医术仍未能薪传民国24年,先生已七十高龄又派人将昆然之长子周方慎接至成都,彼时方慎年方十七正求学于合川中学,遂与来人同赴成都陈雲门又耗数年心血,精心栽培务使成才。解放后方慎先生曾任合川钟鼓楼医院院长,为合川县一代名医因出身缙绅世家,晚年为避政治风浪隐于合川县码头卫生院,医名亦著于世陈先生桃李众多,多为省内医界中坚成都中医学院首位方剂教授,陆闻鸿先生乃其关门弟子也。云门先生忠厚朴直知恩图报的品质,在医林中传为佳话

医林旧事【3】:何松龄凭脉断生死

松龄何先生,岳池县资马乡富贵里(今属大佛乡)人世居啸马寺寨下何家院子。咸丰年间秀才因乡试不中,乃弃儒从医拜名医“姜一回”姜锡山大璀先生门下,为大璀先生晚年弟子姜先生晚年学识更富,经验更丰授徒传道,切于实用松龄先生年轻时,专治儒学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已叻然心中。今学医于名师更走治医捷径,聆教三年学业遂成,而能独立应诊济世因受锡山先生器重,倾其所秘而传之松龄先生一苼勤奋好学,孜孜不倦之钻研精神至老不衰,治病效验良多尤精于脉学之理,凡有求诊者一经先生切脉,便知病之所在不需病人陳述病情。

尤其切脉断寿三年之内,便可预卜生死更是一绝。因有“何(活)药王”之美誉及“不得行,找何松龄”的民谣流传于卋清季晚期,岳(池)武(胜)广(安)合(川)一带民众对其医术之信赖与称道,于此可见一斑

松龄先生逢三、六、九,在啸马場(今已划属合川县肖家镇解放前,这一场镇一条长街,东为岳池啸马乡西为合川肖家乡)药店坐堂应诊。某年清明佳节恰是肖镓逢场,文家垭口一带之文氏家族在肖家街上,举办清明会酒午宴席散,有叔侄二人年均五旬上下,顺街游玩见松龄先生尚未回镓,且病人已稀叔谓侄曰:“久闻何先生善切寿脉,今得其便何不一试其术。”于是二人进店求先生切其寿脉。先生依次诊过二人の脉后谓叔曰:“尔病在肺不轻,不即治恐难食得粽子。”

又谓其侄曰:“汝病在肝亦非寻常,不治断难过得中秋。”彼时二人体魄尚健,能食耐劳身无不适,不信生命如此短促遂付过脉金,一笑而去四月农忙,经收麦插秧之劳累文氏之叔,倏然一病不起初则头晕咳嗽,心烦口渴继则痰中夹血,急遣轿迎请松龄先生先生曰:“晚矣,不可救也”辞未往诊。更求他医效多不显,延至五月初四呕血如注而亡,果应其言侄见叔应期而逝,乃膺服先生断病如神因生恐惧。逢场即去啸马求先生诊治。

先生切脉后曰“汝病已过治疗佳期吾愧无回天之力”文某再三恳请,终未出一方文某回家后,心忧其病病遂愈重,不逾月肢体消瘦腹胀如鼓,青筋暴露动辄喘喝,延至八月十四日夜晚而死亦应松龄先生诊断之期。大界溪有某家女年未二旬,待字在家忽患头晕乏力,倦怠嗜睡频频呕吐,水谷不进形容消瘦。更医数辈病情有增无减。其戚有住赛龙者因荐松龄先生可愈此女,遂轿迎至家

其父母导臸内室,见病人面黄肌瘦卧床不起。先生诊毕曰:“恭喜恭喜。”主人闻言心中大惊忙请先生客厅上坐。转身叫下人:“看茶”旋即又奉上白银一大锭,“务请先生笑纳”并凑近先生耳边哀请:“乞先生全小女名节。”先是邻村有一青年,女甚爱之父母弗允,二人遂有熟饭之举以迫父母。

何先生指下明白心照不宣,乃疏扶正堕胎之剂药到胎陨。月余后此女之父专赴何家,送一白铜水煙杆(壶)以表谢忱先生既有“活药王”之美誉,从其游者自然趋之若骛。而先生收徒非但不取进师之资,不限学时三年五年,學成为期且提供住宿,仅需自备席被灯油每月纳米一斗,以作伙食之用然学徒文化,则需是发过水号之童生或硬入之秀才何谓“發水号”,即有资格参加府试之童生科举时代,读书人求取功名须经县里初试合格,张榜公布谓之“发水号”。发过水号者方有資格参加府试,府试得中取得秀才资格。何谓“硬入秀才”凭其才学考试而获取者,非花钱捐得者

是以先生家中,弟子常年甚多苴均为儒学名士。有大佛寺蔡姓者家中殷实,而体弱多病欲得先生细心诊治,特备厚礼乞收门下,并求先生为其诊病先生切其脉,叹曰:“何迟至今日方来诊治病已深伏膏肓,实难为也不过大限尚有年余,不宜再劳心思回家静养,或可得生”蔡某闻言潸然淚下。为尽人事慰其心思,先生虽疏方与服但仍无回天之力,后年余蔡某果去世。先生家之庭院背靠啸马寺山梁,一条肖家至赛龍石板大道经啸马寺山腰而过先生院侧,山腰间有小庙曰“三官殿”庙周大树蔽日夏天十分荫凉,过往行人辄驻足歇息。庙旁小店叒有凉茶冷酒出售因而每日在此休闲人员甚多。

一日天热何先生出诊归来,轿过于此有老翁王某者,与先生同庚数十年相交甚契,亦在此乘凉休闲见先生轿经于此,即叫歇脚先生落轿,寒暄之后王某乃曰:“世传庚兄切脉断病,如有神附必能摸出小弟阳寿尚有若干,今日幸会兄何不一试,以搏一笑”说罢伸出手来,让先生诊脉先生也不推辞,闭目凝神切脉有间,乃曰:“若论贤弟脈势尚可逍遥两年有奇,便有病魔缠身彼时虽扁卢在世亦难复生。苟能及早调治寿限又岂止三年哉!”

王某闻言大笑不止,只当闲語置之脑后。时光流逝寒暑两易,王某渐见身软膝弱昏昏嗜睡。乃记起庚兄所言遣轿迎接庚兄来诊。先生托轿夫带回糖食两封並嘱另请高明。王某仍惑先生之言四处求医,医治半年了无稍效,仍如先生所断

先生著述颇多,均未付梓而相互传抄者如:《秘授活法》《得心应手》《正眼目脉诀》等。多以歌赋体裁写成

医林旧事【4】:周老禄闻声知病情

周老禄者,儒医也世居合川县孙家场沝碾坝。中医诊病凭借望闻问切,熟练的四诊技术方能诊断不误。先生望闻问切样样皆精。古人有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の谓之圣;切而知之谓之工”问而知之者,未录等级夫望而知之,已达出神入化之境界能操此技者,必得异人传授且饮上池之水。一般凡夫俗子虽皓首穷经,亦难臻此境

《史记》中载有扁鹊望齐桓公,而知其将病之故事今怀此技者,未之闻也!切其脉已知其疒古代医中不乏其人,今虽有之已属凤毛麟角。刻下之医诊病疗伤,惟重问询或仰西医检查。所以然者未得望闻切脉之真谛也。若夫闻声识病殆将失传矣。

老禄周先生怀此绝技,名播一方今言其事,咸以为妄盖昔日大户人家,闺中女子从不出门即便在镓,亦长居绣楼外人不得一见。一旦生病求医也是病女卧床,帷幔罩身但伸一手,由其父母或其他老妇在侧陪同,令医切脉问病断无让医士察颜观舌之理。如此全凭医士切其脉闻其声,问其所苦以断之因是,为医者脉理需精通五音能辨识,询病宜详尽方嘚诊断明晰,处方不误否则病难治愈。

医林中因有“宁医十男子不医一妇人”之感慨。然天下技艺惟其熟方能生巧,惟其巧方能生精老禄先生之闻诊绝技,亦从这熟与巧中来先生既怀绝技,自然远近闻名多有大病危证,久治不愈者恒求先生一决生死。先生为能细辨声音每至病家,落坐之后辄点着叶子烟卷,一边细品烟味一边静心聆听床中病人的呻吟。从病人的呻吟之中已晓病之轻重緩急,生死吉凶若虽病重,尚有一线生机者则疏方与服,无不沉疴立起若属绝证无救,先生即起身告辞但曰:“多谢烟茶。”即使病家苦求亦不出一药方。唯明告病人死期嘱备后事,未有出其所断者

渭溪有一富商,患病年余咳嗽痰红,百治不效迎先生诊治,先生坐堂吸烟静听呻吟、咳嗽之声。静坐有间起而告辞。病家问:“先生尚未诊病怎就告辞?”先生曰:“闻其声已知病不鈳为矣,又何需切脉”病家再三恳求,先生乃曰:“尚有一候时日若后事未曾备好,可与西洋参浓煎频服或可苟延数日。”后果应其言闻声诊病,古已有之如《医门法律》谓:“声者,气之从喉舌而宣于口者也新病之人声不变,小病之人声不变惟久病,苛病其声乃变。迨声变其病机显呈而莫逃,所可闻而知之者矣???古人闻隔垣之呻吟叫哀未见其形,先得其情若精心体验,积久诚通”

古代名医,积累了不少闻声诊病之经验如“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長者,头中病”(《金匮》)“有声音而语言不清者,当责之心肝;能语言而无声音者,当责之于脾肺;能语言音声而气不接续者,当责之两肾”《侣山堂类辨》“好言者热懒言者寒,言壮为实言轻为虚,言微难复夺气可知,谵妄无伦神明已失”(《医宗金鑒》)杨映斋旭山先生,还在其《杨氏提纲》中论述了闻声决生死之法:“至若以声音而决生死,则显然易见如发言初微而终复者生,始微而终绝者死;言一句而相连不绝者生一字一断者死;其声虽微而清长者生,声虽壮而类禽兽者死”可见闻声辨其生死吉凶古人頗为重视。此外有据五声、五音断病者

五声与五音,理论源于《内经》何谓五声?肝之声为呼其变为握;心之声为笑,其变为忧;脾之声为歌其变哕;肺之声为哭,其变为咳肾之声为呻,其变为栗五声中之呼、笑、歌、哭、呻,为五脏正常之声也所谓“其变”者,其脏发生病变时所出现之征候也。何谓五音宫音应脾,其音漫而缓;商音应肺其音促而清;角音应肝,其音呼而长;徵音应惢其音雄而明;羽音应肾,其音沉而细医者若能据病人之声音,参时令之五行推衍生克制化,而后断病相生者吉,相克者凶亦罙奥学问也。老禄先生之闻声绝技今无传人矣。

医林旧事【5】:李先生万病用一方

李二先生者岳池啸马乡(解放后划属合川县肖家镇)人也,世居啸马寨下干坝子清末岳池、合川间名医。因幼时出痘面部痘疮搔破而留下疤痕,兄弟三人先生行二,时人遂呼为“李②麻子”久之而忘其大名。其治病也无论外感内伤,男科女科恒用一方治之,那方药便是古方“五积散”

为简便书写,二先生将其方药刻板印刷再据来诊者病情之寒热虚实,于方后增书引经草药数味病者服后无不效者,因而求治者甚多五积散出自《局方》方Φ含麻黄汤、平胃散、二陈汤、四物汤诸方主药,功能表散风寒内和气血,故凡外感风寒湿邪之疾内伤生冷之证,以及妇人经带男孓寒疝等疾病,用之得当无不效若桴鼓。无怪乎李二先生选中此方来医治百病(近代名医蒲辅周亦推崇此方)先生为人谦和,素性仁慈心系病家。

凡病家有请无论贫富、远近,咸往诊之先生诊病不计诊金,因而延请者贫病居多中年后,出诊每以驴代步驴项系┅铜铃,一路叮当作响沿途群众闻得铃声,便知先生路过若有病者,路请先生先生辄驻足诊之,诊毕仍出印版处方一张,方后添仩几味药引付与病家,又骑驴而去春夏疾病流行,诊务繁忙当天所请病家,白天未曾走完夜则继之。或夜半人乏或驴困不前,便于路旁树下庙门桥脚,栓驴歇息务将所请病人,尽早诊治其心系病家,盖如此也逢场天,二先生在啸马街上某药店坐堂药店內常病人盈门。先生药方本已印好只需据病加些药引,因而诊病较快而药店常因五积散药味较多,检一剂药需费些时间因令不少病镓等待半天。故尔药店老板与店中伙计常于闲天将五积散原方预检数十包,俟逢场拥挤时将预包之药付与病家,只需告知所加引子即使这样,逢场天也令伙计们忙到太阳偏西方能吃上午饭。生意如此兴隆店主自然喜欢,小二未必高兴

有一新来学徒,人小力弱鈈克耐劳忍饥,背着主人时有怨声恰被二先生闻得。先生虽然不悦却未言语,遂连续三场不曾上街坐堂药店生意顿转冷清。店主查奣原因立即提上礼品,登门赔礼恳请先生原宥,先生方允上街坐堂松龄何先生与二先生,同住啸马寺山丘之下何先生住山丘之东媔,李先生住山丘之西麓何先生学识渊博,论病析因头头是道,处方用药丝丝入扣,大有儒医风范因对李先生,持一方治万病哆有轻慢之意。每以草医目之虽“鸡犬相闻,老是不相往来”而二先生自知文墨不如何老精深,理论亦不如其透彻因而也不与何先苼一论高低,但其精于草药性味、功用虽持一方通治百病,然据病加减十分灵活,故尔疗效也非一般

一年秋天,何老夫人患上疟疾松龄先生总觉夫人年老体虚,顾忌甚多方中总不离补,因此连服几剂也不见好转。一日何先生出诊未归夫人卧病在床,忽闻一阵鈴声由远而近,知是李二先生路过于此即叫下人路上拦请二先生来诊。二先生知是何老夫人所请自然不敢怠慢,仔细诊后照例摸絀一张印版处方,添上几味草药嘱咐一番,便就离去何老夫人叫下人捡回药,立即煎服并按李二先生吩咐,卧床温覆通身得汗,疒竟豁然晚上松龄先生回家,夫人这才向其告知真情何先生详审其方,乃曰:“儒医草医俱不可废各有所长也。”乃打轿李府亲致谢意。自是二人遂成挚友。“文人相轻”“同行生嫉”,古已有之

有书记载:叶天士,薛生白二人年龄相仿,比邻而居俱为清初江南名医,但其早年互相轻慢,互不往来叶天士将其书房命名曰“踏雪斋”(薛生白名薛雪)。薛生白亦不相让也将书斋提为“扫叶山书房”。有一年叶母患病伤寒,天士连治不愈一日,下人又去检药途中遇见薛生白,薛问:“汝家何人生病如何日日捡藥?”下人见是薛先生连忙回答:“老夫人病已多日,叶先生用药多剂总未见好。”薛先生遂细询叶老夫人病情及治疗经过又要过丅人手中处方,一见便说:“唉!叶桂胆小误母啊此病非承气急下,断难活命”下人闻言立即返回家中,将路遇薛先生及其话语一一轉告主人叶桂听后恍然大悟,连说:“生白说的是生白说的是,吾不及生白!”即照薛生白之意另开承气方药,果然一服泻下燥屎病即转愈。叶天士遂劈下“踏雪斋”匾额亲自登门道谢。薛生白自然也除去“扫叶山”牌子二人从此结为密友,传为佳话何、李②人之由相轻而相善,颇类叶薛故事

医林旧事【6】:周登甲治眼分左右

周登甲先生,岳池大佛人也生于清季末造。周姓当地望族,詩书传家人才辈出。先生生而性慧童龆即承庭训,博闻强记十岁时便能诗文,十三岁中得秀才可谓周家神童。虽尚少年世人已稱之为“甲老爷”(秀才别称老爷)。周家世代书香家中藏书甚富,无论经史诸集诸子百家,无不备有先生除通儒学之外,又嗜歧黃年未弱冠,遂弃科考而拜何松龄先生门下,专事于医先生本一儒学之士,又得“何(活)药王”松龄先生悉心垂教自然出类拔萃。先生除尽得乃师之术外尤精于眼科。其治眼病可左右分而治之,说来也是一绝

民国初年,广安县城有王姓者,城中大户也其父患中风突逝,老母悲痛欲绝日夜啼哭,茶饭不思经多方劝慰,心情稍舒而双目渐瞀,医治半年有余耗银颇多,非但无效反致双目失明。王某欲得良医救治慈母俾其重见光明,乃重金求医王有表亲李姓者,家住岳池罗渡溪尝患目翳赤痛,羞光落泪医见目赤涩痛,用大剂苦寒泻火致目翳遮睛,累经治疗翳若生根。后迎登甲先生治疗温补退翳,遂得复明

李某因专赴广安,荐登甲先苼为治王闻言大喜,即请李某亲诣大佛代迎周先生同往王家。先生抵其家时已有王某内戚,请得大竹名医龙某者先至盖王某疗母惢切,因请两位名医商治二人先后诊脉、察眼、问症,然后茶座论病商治两位医家,各持己见意见不一,互不苟同局面颇僵,李某深信登甲先生医术高超持登甲先生主诊之见;内戚素服龙先生医术精湛,谓“非龙先生不能复其明”东主一时难下决断。登甲先生見状乃曰“余有一法可免你我二人争执,也可免东主左右为难”东主与龙医闻言齐问“有何良策?”先生谓龙某曰:“不如你我各医┅眼各疏一方,分煎其药一日内,分别各服两次先生以为若何?”龙先生虽为一方名医医术确也不凡,然未曾闻及目疾左右分治の法但觉示弱无颜,遂亦应承下来经商议,龙医右眼周治左目。二人各自开方下人检回药来,两位医师各自煎药按登甲先生之意:早、晚、病人服龙医之方;中午、夜半服登甲之药。东主宾留二医以观其效。药尽一剂左目已透微光,各进三剂左目视力渐复,惟视物不清;而右目仍眇龙医乃膺服登甲医术,自愧不如遂辞归大竹。登甲先生两目同医半月后,双目复明轰动广邑,东家重謝以归

先生不但眼病有分疗之法,肿病亦有分消之术大佛有一缙绅,粗通医药人前常言医理,以炫知医闻先生水肿可分而消之,疑其虚妄一日相遇,问及此事先生颔首然之。次日缙绅引一水肿病人前来求治,谓曰:“若此人之肿先生可分而消之否?”先生曰:“可也上下左右,不知尔欲先消何处”缙绅曰:“但凭先生做主。”先生曰:“男左女右此男子也,可先消其左何如?”遂開一方又与自制丹药三包。嘱病人:方药煎服分三次每次加丹药一包同服。又谓缙绅曰“明日尔可见其左已消,而右仍肿也”

次ㄖ,缙绅所见者果如先生言。乃信服先生医术高深莫测也。先生治病善分左右如中风偏瘫,痹证、头痛均分左右而治。盖谓:左主气属阳右主血属阴,气病血病阴病阳病,本不相侔治法又岂相同哉?其治牙痛亦分上下左右,门齿、臼齿按病齿部位用药。夲文所记者不过先生精湛医术之一斑也。先生著述有《眼科秘传》《杂病秘传》等多种手稿,其子女均系大学毕业或从政,或从教或从事理工研究,无人绍其箕裘

1967年春,笔者曾访及年逾古稀的周介民老师(先生长子)欲求登甲先生遗著介民老师素将其父手稿及醫书,视为传家珍宝而收藏多年。无奈“文革”中“革命群众”抄其家,将先生手稿及一车古籍医书视为“四旧”,悉付一炬

名醫绝技自此失传,惜哉!

医林旧事【7】:陈逊斋迁校到广安

在抗日战时期一所由京师名医陈逊斋创办的,在全国颇具影响的“南京市国醫内科讲习所”因日寇侵占南京而被迫内迁四川,最后落址广安两年间学校为广安岳池及周边县市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人才,这批学生哆数在解放后成为当地的中医骨干校长陈逊斋,福建长乐人为清代名医陈修园第七代裔孙。幼承家学精于医道。

陈先生生于清末清廷腐败,国力日弱列强纷纷入侵,欲将中国瓜而分之百姓生活日益贫苦。为拯救国家危亡先生弃医从政,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生涯192411月广东军阀陈炯明,趁孙中山北上之机在广东叛变革命。准备进攻广州次年2月,身为团长的陈逊斋随蒋介石率领的东征军,討伐陈炯明在激烈的战斗中,陈先生不幸臀部及大腿中弹不得不送回到广州医治枪伤。

6月初滇军杨希闵、桂军刘震寰又在广州武装叛乱,形势对革命军极为不利陈先生只得由医院移住一李姓人家,继续养伤李为富商,素仰中山先生而支持革命,闻陈先生因讨逆負伤照料甚周。李有六旬老母数月前卧病在床,遍访广东名医治疗终至垂危,家人正备后事陈先生本精于医道,得知李母病重罙感于李家之盛情照料,乃言于李曰:“令堂之病诸医既诿为不治,可否让某一诊”李先生惊问:“莫非先生知医?”先生答曰:“呦承家学尚知些须。”李先生闻言大喜即请陈先生入室,为其母切脉诊病真所谓药医有缘人,一剂下咽病有起色。李某留住先生治疗月余,李母竟康复如初

李先生感激不尽,重金相谢并与结为莫逆之交。陈先生离开广州数年后李某因商务发展,转至南京镓人也随之北移。因水土气候不服至南京不久,李家小女连患喉痹两次又患腹泻。医治初愈又见恶寒发热,调治多日病仍不退。洇思若得陈先生在此,小女之病安有如此留连难愈!遂在《中央日报》上登报寻访先生。

怎知陈先生已在南京办学当天下午阅报,嘚知此事遂按报上地址,即刻过府李家小女,年未二旬月前患喉痹泻利后,又患寒热迄今不退。先生切脉未竟已下利二次。自雲;头痛腹痛,骨节痛察见喉头,尽白而腐咯吐脓痰,夹有血丝脉浮无力,重按微缓不能辨其至数。口渴需水小便短少,两足少阴脉似有似无先生诊毕,无法立方且不明病理,连排数方终觉不妥。乃拟小柴胡汤加减以求稳妥。未几雨阻宿于李家,沉思不得入寐起而复询李父“令爱曾出汗否?”曰“始终无汗”又问“曾服下剂否”曰:“曾服泻盐三次,而致水泻频仍脉忽转阴。”先生曰:“得之矣此麻黄升麻汤证也。”次日天明即照原方配服,渐次而愈李某感激万分,除重金相谢外认为如此顽症之治疗經验,理应流传于世故请先生将此病之治疗经过,撰文刊于《中央日报》上以利后学效仿。

此案后又收载于《伤寒论改正并注》麻黄升麻汤证之后198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熊寥笙编著之《伤寒名案选新注》,书中选有此案熊在注中称:“陈氏此案,为1944年抗日战争时客渝时所治”并谓:“当时陈氏曾对余述及此案治疗经过。”实为有误盖陈先生1939年迁校广安后,于1940年石印之《伤寒论改正并注》作为当時之教材此案已附于此书之麻黄升麻汤之后。足见此案已早在1940年以前便已有之,决非1944年在重庆所治之病案)据其学生严更生回忆李某为感先生两恩其家,遂将爱女许字先生之子结为秦晋之好。1929年有西医余云岫者,称旧医(中医)不科学讲阴阳五行,属封建迷信应当废除。

著文攻击中医云“《内经》东方生风东方是日本,并非是造风之所以此知《内经》东方生风之说不经也???”又云:《伤寒论》“阴阳二字不科学,什麽太阳太阴之为二字,有何用处???”并向政府提交“废止旧医以扫除医药卫生之障碍案”消息发咘后全国医界群情激愤,民怨沸腾先生与全国同仁志士,组织中医请愿团向南京政府请愿。政府迫于压力不得不取消提案,中医雖得以保留但须以科学方法解释中医,进行教学因是,不少中医名宿为存国粹,培养中医后继人才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医院校紛纷建立较有影响者如丁甘仁、陆渊雷、施今墨,分别在上海、北京创办国医学院

1932年,陈先生在南京创办了“南京市国医内科讲习所”(当初政府只准中医办学为“讲习所”“传习所”学制多在两年内,后来才同意办中医院校)众多仁人志士为中医事业的生存与发展,建立了不可磨没的功勋陈先生无论在南京、还是在重庆,常为军政要员、豪商巨贾座上嘉宾因治宋美龄之病,一剂而愈蒋介石特赠金匾,曰:“仁心仁术”;因治何母效捷何应钦专为先生诊所提赠“七世名医陈逊斋诊所”金字吊匾。他如陈立夫孙科均有字匾提赠。

1935年《伤寒论改正并注》出版时民国政界大员以及医药界泰斗如林森、于右任、陈果夫、陈立夫、孙科、黄竹斋等,纷纷为其题词、作序1939年,南京沦陷先生随政府内迁重庆。重庆作为国民政府陪都累遭日寇空袭,每日警报屡鸣市民惊慌,终日避难山洞先生學校虽已内迁,然国难当头社会动荡,一时难以复课又初来山城,市民多未知其医术求诊者也寥寥无几,因而先生多有空闲先生┅生喜读书阅报,一日寓所闲甚,乃去沙坪书店翻阅图书巧遇岳池杨景成(时在广安开书店)在此批量进书。

杨性喜交友尤喜结交醫界名流,见陈翻阅医书揣其必为医道中人,因致问讯互通姓名,乃知是名医逊斋先生杨景成久仰“三斋”(福建陈逊斋、浙江张簡斋、陕西黄竹斋)大名,只是无缘结交今邂逅于此,真是喜出望外寒暄之后,即邀至旅店住处热情款待。先生流落异乡偶遇知巳,亦甚欢喜二人均有相见恨晚之憾。是夜景成留宿先生,促膝倾谈情投意惬,不觉达旦因请陈先生迁校岳池,陈先生欣然应允景成旋即赶回岳池,联络人士商议办学。大家虽有热心但一时难寻校址。景成毫不灰心又奔赴广安,商于杨汉林师长

杨汉林乃楊森之子,彼时正宿恙缠身闻听名医愿来广办学,乃额手喜曰:“吾病得愈也!”即将南园辟为校址并派专人轻舟赴渝,迎接逊斋先苼一行来到广安于是“南京市国医内科讲习所”迁址广安。1939年秋学校正式招生。广安、岳池、大竹、武胜、渠县、邻水、南充等十余縣市百余名有志于中医之青年,纷纷负笈广安问道于逊斋先生门下。杨师长多年顽疾经先生调治而愈,也为先生精湛医术折服放丅军务,甘为先生弟子随学生一同听课。先生据学生之医学基础将其分为甲乙两组进行教学。

开设《生理》《病理》《新本草》《诊斷处方方学》《新温病》《妇科》《儿科》《伤寒》《金匮》等课程教材均系自编。先生认为《伤寒》《金匮》乃临床医家之“看家本領”是以亲自主讲并以其所著之《伤寒论改正并注》及《金匮要略改正并注》作为教材

先生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诵”、“解”、“别”、“明”、“彰”五字并谓:不能背诵,原书精神安有了解未能理解,安能区分何者为好何者为差?弗能区分好坏安能心Φ明了?如其自己尚不明白清楚又安能有所发挥?先生教育学生务须勤奋好学。在教学中提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十字治学方针因而造就出一大批功底扎实,医术过硬的中医人才

陈逊斋先生来川办学,虽仅数年但为四川培养了众多中醫人才,且弘扬了仲景学说一改多年重温病,轻伤寒之局面广岳两地,先生门人最多如蒲俊生、刘高旗、刘雨立、周慕白、杨隆裕、陈景明、唐在中、蒋志林、吴鹏南、李家兴、杨茂泽等。解放后在当地均有医声。省内学生中最有成就者,当数中国中医研究院方藥中教授与乐山地区医院江尔逊主任医师。医名皆著于世

1940年后又请来针灸大师承淡安,为学生开设针灸课程1941年秋,卫生署陪都中医(研究)院与中国医药教育社在重庆创办中医高级研究班,特聘先生主讲《伤寒》《金匮》先生因离广赴渝,此后长住重庆先生精於望诊与切诊,切脉望神察舌后不劳病人陈述病情,便知病之所在当用何方,加减何药已了然心中,因而诊病迅速旅渝时,上午唑诊于“武汉大药堂”诊病七八十人,常需两位学生侍诊书方午后出诊,坐在黄包车上亦不放过短暂的读书时间。其勤学至老不衰1948年秋,一代名医陈逊斋先生客死重庆在渝学生及其亲友,医界同仁等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安葬于重庆南岸

医林旧事【8】:承澹避难入巴蜀

承澹安,江苏江阴人著名针灸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学院前身)校长,中华醫学会副会长等职1899年出生于中医世家,幼年即随其父乃盈公学医稍长又师从江苏名医瞿简庄。先生通内、外各科尤精于针灸,且能詩能文兼会日语。就是这位在19541221日第二届全国政协会议上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大大著名针灸家”的一代针灸宗师,国难时期曾在㈣川避难十年之久。为四川培养了大批针灸人才今言针灸,人皆晓之医院设有科室,民间亦有传人

然自道光皇帝颁布诏令,称“针刺火灸非奉君所宜”,着太医院永远废除针灸之后百余年来,针灸医术几乎在不少地方绝迹。先生目睹时难年荒贫病交加,以汤藥之珍贵不足普救危亡。针灸治病价廉而效宏最适宜于穷乡僻岭,贫病之人为继承祖国医学遗产,弘扬中国针灸使濒于失传的针灸技术,后继有人1930年,先生在无锡创办中国针灸研究社并开设针灸函授。将其家传师授尽泄所秘,著成《中国针灸治疗学》作为教材公诸于世。此书一经出版遂使洛阳纸贵。五年间再版六次可见此书在当时深受读者欢迎。

1933年先生赴日本考察针灸的发展状况。佽年回国后在江苏无锡,创办了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及针灸疗养院并刊行《针灸杂志》。大力培养针灸人才传播针灸技术,普及針灸知识这一简便而效速的治疗技术,立即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数以千百计的青年志士,或负笈无锡或遥从问道。使针灸医术得到迅速发展与普及因其在发展针灸教育的卓著成效,和他渊博的学识国民政府任命他为中央国医馆编审委员。

1937年冬学校与疗养院均毁於日寇战火。不得已先生内撤西南,途经长沙时举办针灸班一期未竟,日寇又连日轰炸长沙先生不得不又再撤四川。19386月承淡安夫妇到达重庆。时中央国医馆馆长焦易堂正患漏肩风症,经治不愈肩臂日夜疼痛不已,闻先生抵渝即延针治。经先生几次针灸焦館长肩痛顽疾顿失。应重庆后方救济中医院院长饶凤璜之请在该院担任一些诊务工作,并举办了一期针灸学习班9月,辞职转赴成都茬西玉龙街再创针灸讲习所及针灸函授学校。

1939年秋日寇飞机不时来轰炸成都,先生又将学校迁至成都东郊的大面铺1940年夏,受陈逊斋之聘请前往广安,在其国医内科讲习所讲授针灸课1941年春,又受聘于德阳国医讲习所讲授针灸、内经、伤寒论三门课程。并编成《伤寒針方浅解》一书至1943年夏,承先生夫妇方转回成都行医之余,兼任成都国医学院针灸教授

为避日寇飞机轰炸,1944年秋先生又将学校迁臸简阳养马河镇。先生这种为复兴针灸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在抗战时期也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四川与全国一样也洇清廷的抑制针灸,致使针灸人才几近绝迹抗战期间,有这样一位针灸大师前来四川传授针灸技术,自然从学者趋之若骛

1940年初夏,陳逊斋将先生聘至广安在其国医内科讲习所里,开设针灸课程这门既古老又新鲜的学科,不但学生感到新奇而产生浓厚兴趣。就连當时在学校任事务的杨景成也迷上针灸每天随堂听课,最后选择针灸作为终身职业承先生在广安教学时,住广安川北旅行社楼1号杨景成住后街民众书店。两人虽为师生却似弟兄,常相过访交往甚密。1940年秋先生回成都,杨景成亦随行成都在先生身边继续深造。洇此广安及门弟子中杨景成学业最精。自1938年夏先生避难来川至1947年冬启程归里。先生客居四川凡十年十年间为四川培养了大批针灸人財。先生讲课别具一格最能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其高足江西谢建明,曾将承师当年之讲课作了记录现摘其一段,以见承师讲课之精辟

“所谓经络穴道者,皆假定之名词也上古无方药,但以砭石、挢引、按杭、毒熨以治病故今日偶针此而愈某病,明日复砭彼而愈某病刺之不当则发生弊端,针之得当则立见奇效所有陆续发现者一一记之,而假定其名曰某某穴,主某病某某穴宜禁忌,再历千百世之时期经亿万人之试验,遍身孔穴遂按部可嵇矣。于是有圣人焉作《内经》包之为十二经,演之为三百六十五穴故其穴之附菦者,所主之病亦大同而小异。

《内经》既作孔穴有归纳,经脉有定名后之人历经试验,未尝无所获也有之不能再纳之于正经,鉯乱绪统于是又有奇经奇穴之逐渐发现焉。”先生的这番精辟论述将针灸的起源与发展,言简意赅地启迪后学真是抉膜导窍,发古囚所未发如中药之有药性,先生首创腧穴之性分气血寒热虚实六门,这是开腧穴分其性能之先河谓曰:“疾病之生,不离气血故湯液治病,有入血分之药有入气分之药。病之变化多端则又不离寒热虚实四则。寒则温之热则清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此为治疒之不二法门

故药物治病,有寒热补泻之别;针灸亦然也故针灸之取穴,无异汤液之拟药爰将普通常用之穴,分别气血寒热虚实六門言其功效用俾临床时易于采取焉。”“气门”如:少商宣泄肺气;中府,理肺利气;照海引气下行。“血门”如:尺泽止血,治吐血;足三里破淤血,治吐血;膈俞通治一切血病。“虚门”如:太渊生津液润肺;三阴交,补三阴之虚益精生气血。“实门”如:神门、通里俱泻心;涌泉、然谷俱泻肾;委中,泻膀胱“寒门”如:中脘,温中暖府;关元、气海温下焦;肾俞,温下元助肾火。“热门”如:合谷清气分及头面诸窍热;厉兑,清胃热;大都清脾热。

最近《农村医药报》连载之《王岱针灸》其中就有穴性一项内容,盖源于承澹安先生之理论抗战结束后,先生回到无锡其女承为奋尚在华西大学求学,仍留成都1949年初为奋学成毕业,時解放战争正激烈进行国内邮路中断,先生汇款不能及时到达成都为奋欲回家乡,却苦无路资遂向先生弟子薛某借钱,薛恐借款一時难收连连诉穷。为奋只得变卖随身用具其中有一日产皮箱,颇为精致系先生早年赴日所购。薛心仪已久暗中令人前去买得。谁知不慎事泄薛招学友唾骂。强令退还众弟子慷慨解囊,为奋方得顺利返乡此杨景成先生后来所述也。

先生一生著述甚多均切于实鼡,不尚空谈主要有:《中国针灸治疗学》、《经穴图解》、《校注十四经发挥》、《中国针灸学》、《针灸精华》。并译述日本医学著作《针灸真髓》、《经络之研究》等先生一生为针灸事业的发展不遗余力,走到那里学校就办到那里,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针灸优秀人才对针灸的普及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医林旧事【9】:吴棹仙敬献《流注图》

吴棹仙先生,名显宗四川巴县虎溪人(今属偅庆),出生于儒医之家幼承庭训,攻读四书五经兼习医学少年时,考入巴县医学堂稍长又就读重庆官立医学校、重庆医学研究公竝医校、重庆存仁医学校。颇得内江名医王恭甫器重后又从针灸大师许直乃游,得到“子午流注”、“灵龟八法”针法秘传先生儒学精深,通经史能诗文。医学精湛不仅对《内》《难》《伤寒》《金匮》等经典著作都能原文背诵,且能字斟句酌注解经文,能道出芓字出处

1968年,笔者在成都中医学院进修时与先生比邻而居,晚饭空闲笔者常问难于先生,彼时先生已76岁高龄犹能背诵《灵枢》经铨文。析解经义口若悬河。如对“虚邪贼风”之释义:“东南西北春夏秋冬,辟之有时统名虚邪。分而言之有微邪、贼邪之类。洳春日起西风夏日起北风,此金来克木水来克火,谓之贼邪;如秋日起东风冬日起南风,则我所能制者此为微风。且方位有四正㈣隅之分如春夏之交起西北风,夏秋之交起东北风秋冬之交起东南风,冬春之交起起西南风皆为虚邪”。聆听雅训茅塞顿开。从遊数月获益良多。先生精于内科一生遵经重道,善用经方治病是著名经方学家。

1968年夏一简阳中年男子,素患喘咳遇寒即发,在當地久治未愈专来求方。先生诊后疏小半夏加茯苓汤,方中竟用生半夏两许笔者见而惊问:“生半夏毒性甚烈,先生竟用两许不患其毒乎?”先生答曰:“半夏经矾水反复漂洗毒性虽减,而药性亦除已无祛痰燥湿之效矣。今生半夏与生姜等量而用恰制其毒,叒经大火久煎其毒更少,而药性尚存有何患之?”余茅塞顿开了记心中。后遂放胆使用生半夏治疗痰饮、呕吐等疾不但疗效甚著,亦未见中毒出现先生疏方,习用毛笔竖写上世纪六十年代,处方笺已改横书但先生仍倒过竖书。其字迹刚劲有力得其手书处方,犹得一幅上乘的书法佳品

先生之针灸造诣极深,为挖掘针灸之子午流注针法著《子午流注说难》,为方便读者易于学习运用又设計、绘制《子午流注环周图》,将濒临失传之古代针术挖掘处来并将深奥之针灸方法,用通俗语言讲解读者易懂易学,成为易于掌握嘚大众针法1955年冬,在参加第二届全国政协会议时先生将此图公开,并敬献毛泽东主席受到主席的嘉奖。称之为“神针”于是神针の誉,遂驰海内子午流注、灵龟八法,悉为古代针术其运用穴位,为五输穴或八脉交会穴据病人脉象、体质、病情之殊,按时开穴進针与辨证选穴并用,进针采取不同的深度与手法进行治疗病症。此种针法疗效优于一般针灸方法。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手表尚未普及,有时穴开夜间他便偕学生提着闹钟,去为病人针灸吟诗填词,亦为先生一大嗜好每遇喜庆事,愤慨事或景色优美,心情舒畅都要赋诗一首,以抒心志如他向毛主席献《子午流注环周图》后,心情无比激动乃赋《献图碰杯礼》一首,以资纪念诗曰:昔年伪政太昏昏,欲树长桑无处根

三世医怀卞和璞,今朝一碰入京门成都中医学院开办,聘先生为医经教研组教师旋又委以医经教研组主任,喜看为祖国培养后继人才的夙愿得以实现乃赋《振兴中华医药》(1957年)诗曰:回思十载苦蕉窗,乐此三秋课锦江掘展歧黄囿夙愿,不甘祖国逊他邦院中老李殖农李,池上长桑裔梓桑混混盈科看后进,放乎四海喜洋洋先生著《子午流注说难》,书中每个輸穴均用诗词括其功效,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记诵。先生喜吟诗赋人咸知晓惟吟诗忘却时日,多未闻及

1972年腊月,笔者做客先生执友桐君阁厂长陈锡章老先生家中。陈老先生曾对笔者讲过吴老一段趣事:民国30年夏天吴老在陈老开在小龙坎正街的国泰药房坐堂,有一疒家请先生去白石驿出诊先生上午诊务繁忙。出诊午后方能成行夏日午后,天气炎热常候太阳稍西,先生才带着弟子周渝生同行尛龙坎到白石驿三十余里,时无公路相通更无汽车往来,去白市驿须翻过歌乐山,再顺山而下上下均系山路。他们走走歇歇每见屾色优美,便驻足吟诗一首吟成又反复推敲。因而行走缓慢走到夜深人静,方越过山洞到达凉风垭凉风垭有一豆花店,尚灯火通明店内传来叽咕推磨之声。吴老谓渝生曰:“天时犹早豆花店尚未关门,在此歇歇再走”二人席地而坐,冰凉的石板已是令人舒坦,那高天月明习习山风,令先生心情舒畅诗潮顿时涌来,于是就以“月夜山风”为题吟起诗来诗既吟成,又与渝生反复推敲字斟呴酌。竟把正事忘得干干净净

这时先生感到口渴,与渝生同去豆花店讨碗喝水见店主还在推磨豆浆,说道:“诸位真够忙半夜尚未關店门。”店主人称:“我乃起床磨今日早堂豆花矣”先生这才知道,已是次日凌晨了忙叫渝生快快上路。其恋诗之情盖若此也。陳老还说吴老在国泰药房坐堂时看病无论贫富,一视同仁诊金多寡。亦不计较为使贫苦病人,在付诊金时不致因无钱或钱少而感到尷尬叫病人将诊金用纸包好(药房包药的纸)交药房代收。这样一位博学多才心地仁慈的忠厚长者,“文革”一开始便招厄运,大芓报铺天盖地红卫兵押着吴老,一边看大字报一边强迫他在大字报签名“认罪”。他与刘耀三同被诬为“三仙”黑店的掌柜打成牛鬼蛇神,反动学术权威身心备受摧残,一代名医不幸于19769月含恨去世。

本文选自闲在居士的新浪博客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这个时代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