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被裁员工出路裁掉34以上的员工,35岁的你拿什么养家

大企业专裁40岁以上的普通员工,你该怎么办?
在大公司,年龄歧视是职场公开的秘密。「这些事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无人不知,而清退的真正理由和解释只有一个,那就是年龄。」
◎文丨老板管理思维
曾几何时,光鲜亮丽的高档写字楼成为很多高校毕业生内心向往的地方,他们无一例外地幻想着,有一天能够踏进这样的写字楼里,做着体面的工作,从此事业人生平步青云。
可惜我们只猜中了开头,却猜不到结局。这两年职场上历经的激荡与阵痛,比以往来得似乎更为猛烈一些。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2016年,亚马逊员工平均31岁,谷歌员工均龄30岁,脸书员工均龄28岁......
而均龄38岁的老牌公司IBM,不久前被ProPublica 报道说,2017年这家公司采用各种办法裁减40岁以上的员工。
15年HR的肺腑之言:在大公司,年龄歧视是职场公开的秘密。「这些事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无人不知,而清退的真正理由和解释只有一个,那就是年龄。」
当然,她也这样说:「我们都要为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我现在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自己,因为今天这些被劝退的人,很可能就是几年、十几年之后的你和我。」
现在的年轻人,有一个很大的思想误区。那些办公室的白领们,总是自以为自己的表现领先于父母,他们总认为父母落伍了……
其实,这不过是因为经济结构转型造成的误会而已。现在各种写字楼里格子间里哼哧哼哧做ppt的年轻人,和当年踩着缝纫机的女工们,其实没有本质区别。
同理,当年父母在菜场讨价还价,多一分还是少一分,和现在年轻人在群里争先恐后的抢红包的状态也都差不多。
父母当年非要给电视剧遥控器套个塑料袋,和现在年轻人非要给手机套个壳差不多。
当然,现在每天拿着手机刷朋友圈和微博的人,和当年蹲在墙角嗑瓜子的人,也没什么区别!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从未改变,它只是在不停的轮回,所谓的改变只不过是外在形式和工具而已!
35岁:你必须要面对的三大问题
人工智能的崛起,正在加速淘汰各个行业的白领!
35岁之前你必须明白这三个问题。
第一,能否担起家庭与责任?
如果你已经成家立业,你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你的职业到底该如何发展,才能确保让你支撑整个家庭的负担?这不仅仅包括你的爱人,还包括你的孩子及父母(尤其是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时候,你要承担的是双方四位老人的供养)。
到了这个阶段,你的压力是成倍增长的,但如果你在职场上的成长无法实现倍增,甚至还在以某种形式进行着倒退,那么,你以后的职业发展就会面临更多的压力。而这种压力,更多的时候,会使你没有余力去谋求更好的发展。
很多人在跳槽时,往往会有一个很大的顾虑:如果我跳了,收入没有现在的高,那么,现在的工作,我还会轻易再动吗?
所以,要想行动,就趁早。趁你还没有背上家庭的包袱的时候,轻装上阵,拼尽全力向前冲,这是你唯一的选择。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享受安逸,否则,你的后半生都将永远在碌碌无为中“被安逸”下去。
第二,你的能力与年龄是否匹配?
在我们的很多客户中,其中较为棘手的一种情况,就是能力与年龄不匹配的问题。很多工作3年、5年的人,甚至和工作一年的人在能力方面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所以当他们的职业想向上突破时,会遇到很多的阻力。
导致这种情况的产生有两种原因:
一种是频繁跳槽,没有在一个方向上积累,无一技之长;
二是虽然在一个方向上长期积累,但只是第一年是成长的,剩下的几年都是在做重复劳动,原地踏步。
所以,对于那些年龄30岁的朋友来说,从现在开始,你必须要慎重审视一个问题:从毕业到现在,我工作几年了?我身上所具备的能力是否与我的年龄相匹配?
如果不匹配,那么,你一定要及早树立危机感,并跑步前进,以弥补与那些先知先觉者之间的差距,确保自己不会在竞争的过程中被他人挤下马。
第三,你是否构建与提升了知识结构?
身在职场,不同职位等级的人,所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他们所具备的眼光与思维模式同样也有差别。
一个最基础的业务员,想着如何维护好终端,这是战术层面的东西,也是他的职责所在;但如果一个营销总监这样的角色,还和业务员一样天天想着如何去和终端老板打交道,那就是他的失职了。
每一个企业的运营,都会由战略与战术所构成。大的战略会细分成小的战略,小的战略会细分成一个一个的执行战术,由基层人员去付诸实施。不同层级的人,分别负责不同高度的工作,各司其职,这也是团队协作的意义所在。
同样,每一个不同层级的人,也存在不同的知识结构。层级越高,你看问题的眼光和思路就要越高,你的整体知识结构层次也要向上发展和突破。要不然,你的能力,永远只能停留在具体的基层操作层面上,不会有大的发展,职位上更不可能有上升。
35岁之前:如何打好基础
我建议你做两件事。
第一件,找准一个可以为之奋斗5年、 10年甚至更久的目标。
这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因为一个清晰的目标,可以让你的职业成长围绕着一个点去积累经验,而这种日积月累的经验积累,也是你日后升职加薪的筹码。虽然经验并不一定与能力相关,但如果没有经验的积累,你的能力也基本没有提升的可能。
Macolm Gladwell在他的著作《异类》中说:无论是最优秀的运动员,企业家,音乐家还是科学家,经调查,你都会发现他们至少都在付出了长达十年,每天不低于三小时的努力之后才崭露头角的。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马克西姆·文格罗夫出生在西伯利亚,4岁的时候,他接触到了第一把小提琴,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
并且,他的天赋和敬业度是成正比的。他每天练习7小时,5岁就举办了独奏会,15岁就获得了国际大奖,34岁就成了世界顶级小提琴家。
文格罗夫说:“我母亲每天晚上8点回到家,吃完晚饭之后就教我小提琴直到凌晨4点。对于一个4岁的小孩来说,这简直就是酷刑,但两年后我变成了小提琴手。”
很多人在抱怨没有机会。其实并非如此。
肯特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弗兰克·弗雷迪认为,有效投入很多时间去练习的人自然会拥有自己的运气:“他们近乎苛求地努力,当运气来的时候,他们早就准备好了。”
如果你没有遇到机会,不要抱怨,首先要反思:自己到底哪些方面准备不足?
根据我们的经验,只有你在一个方向上坚持至少5年以上,你才有可能得到回报,而且这种回报会对你以后的职业发展产生一个相对长期的影响。同时,也正是这么长时间的积累,让你的基础非常扎实和牢固,你的脚步也会站得更稳。
建议你要考虑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学会做人。
我甚至认为,会做人比会做事还要重要百倍。找到一个合适的职业目标,对于很多迷茫中的人来说可能并不是容易的事;但学会做人,则是你在任何公司、任何时候都可以修炼的一种职业素养。
在做人的修炼中,有四项要素,是能够对你以后的职业发展起到致命性影响的:
1、你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这其中包括与你的上司的关系,以及与你的同事的关系。
2、不断学习的能力
我曾经碰到一个客户,已经近40岁的人了,做会计做了14年,仍然只是一个基层主管的职位,在公司中也看不到晋升的机会,好多年没有加薪了。
我们问他:“在这14年中,你有没有进行过培训、进修或者任何其他形式的充电?”
“没有。”
“从来没有吗?”
“从来没有。”
这是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但这种现象在职场中却是非常普遍的。
没有学习,你的职业发展就会在原地踏步。你以为你没有退步,但实际上别人在进步,你与别人之间的差距在不知不觉中拉开了,就等于退步了。
3、树立职业化精神
不管你有没有目标,不管这项工作是不是你愿意做的,只要你在这个岗位上,你就应该把事情做好。
即便这份工作你不喜欢,也不要用消极的的方式去对待,因为你不仅在浪费公司的时间,更是在浪费你自己的时间。
身在职场,你能收获的无非是两种东西:一是回报,二是成长。在没有明确的目标之前,把眼前的事情做到极致,把所有你能够在这个职位上得到的东西,统统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争取。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工作,你会两手空空,什么也得不到。
4、要有强大的内心
我所遇到的很多人,其实内心里都很脆弱,无法经受漫长人生道路上所降临的各种苦难。要知道,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即便是耶稣,又何尝不会遭受苦难的洗礼?
强大的内心可以让一个人在绝望中看到希望,而消极悲观只会让你在希望面前错机良机。
《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一句台词:
“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你没有本事成为圣者,但一定要变成强者。
35岁之后:如何实现质的突破?
要想让你35岁以后的职业生涯实现比较大的发展,你应该从30岁开始,好好利用5年时间,着手准备以下3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1 、完成你的专业化品牌构建
“日本战略之父”大前研一在《专业主义》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你凭什么胜出?未来能够牵动世界大势的,是个人之间的竞争。能否独霸世界舞台,锻造他人无法超越的核心竞争力?你唯一的依恃,就是专业。”
你是一流的商务人士,还是一般的上班族?差别就在这里!给自己一个专业定位,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会为你以后的职业发展增加更多有价值的筹码。
为了支撑你“专业化”的品牌形象,你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就是前面提到过的知识结构问题。
要脱离具体的操作层面的问题,把你看待问题的眼光放得更高一些,更远一些,成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而不是“鼠目寸光”的人。
你要向这个行业里最优秀的人看齐,并以他们为目标,作为自己修炼成长的榜样,一步一步弥补与优秀之间的差距。这个时候,在职学习、进修等等都需要提上日程,学会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
第二,就是树立自己在行业内的影响力。
你要想成为优秀的职场人士,也必须向那些最优秀的人看齐,树立在这个行业内的影响力,用你的思想去影响别人。
我们去年遇到一个非常优秀的小伙子,至今印象深刻。
他是一个印刷专业的大专生,毕业之后去印刷厂做销售。正是这样一个看起来没有什么含金量的职位,他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构建着自己的影响力。
他给自己定了一个要求:每月都要写一篇文章,发表在这个行业内最具影响力的杂志上。当然,并不是每篇文章都能够达到发表的质量,但每个月必须要保证质量写一篇。
这样做的好处,第一是树立了你在这个行业内的影响力;第二,可以让你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2、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中层管理者
走上了管理者岗位,是你职业成长的关键一步。以后的发展空间,都与此次的晋升密不可分。但这个位子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坐稳。
盖洛普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基础员工之所以离职频繁,很多时候问题并不在于公司,而是在于其上司:公司的中层管理者。
正因为中层管理的不善,而对于下属员工的发展与成长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导致他们职业发展无论是在专业能力上,还是在职业修养上,均不能得到有效的成长。
你必须要意识到:你的管理,将有可能改变你的下属的终身命运,是你错误的管理方式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到你的下属,迫使他们离开公司。
当你的成长因为你的上司而受到阻碍的时候,这是你的不幸,你可以选择“用脚投票”;当你某一天也成为管理者的时候,我们不希望把这种不幸继续传递下去。
3、找一家成长中的公司,伴随其成长
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一是你可以亲眼目睹一家公司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成长历程,对于公司的运营也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你也能够体会到你的角色在公司成长中的位置和作用。
二是在公司成长的过程中,你的价值会有更大的发挥余地,会更容易展现出来。
很多人在找工作时都倾向于寻找大公司,这也可以理解,但是要想快速的成长,寻找规模不太大的成长中的公司,其实是更好的一种选择。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你的职位晋升也会更快。
三是你的忠诚度会为你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回报。
企业用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忠诚度。尤其是现在跳槽率、流失率在众多企业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忠诚就成为一种非常难能可贵的职业精神。
不论你现在已经“奔三”,还是正在“奔三”的路上,请始终告诫自己:不要虚度了大好年华,抓住所有能够抓住的时间,为自己的生命多积累一些厚度。
最后,借用我最喜欢的乔布斯语录,作为本文的结尾:
人这一辈子没法做太多的事情,所以每一件都要做得精彩绝伦。
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
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
文章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别羡慕华为人均工资58万,先看看华为优秀员工的16项标准!
都知道华为的薪水高,但是更让人吃惊的是2015年华为的人均工资竟高达58W;人人都羡慕华为优厚的待遇,但是华为铁一般的管理纪律也不是吹的,来看看华为优秀员工的16项标准吧!
华为的优秀员工16项标准:
重在参与,敢于向自己挑战
任正非告诫员工,做一件事无论是否成功,你都要找到自己的那份感觉。只要你参与并与之拼搏过,你就是成功了,胜负无定数,敢搏成七分。
重视向别人学习,取长补短
任正非说,做人要积极吸收别人的优点,对伙伴则应积极指出他的缺点。别人指出你的缺点,批评你的缺点实际上是在帮助你,希望你进步,如果你把这种帮助也放弃了,那就太亏了。
要善于归纳总结
任正非与员工座谈时说,现在给你一把丝线,你是不能把鱼给抓住的。你一定要将这把丝线结成网,这种网就有一个个网点。
人生就是通过不断地总结,形成一个一个的网点,进而结成一个大网。如果你不善于归纳总结,就会像猴子掰玉米一样,掰一个,丢一个,你将没有一点收获。大家平时要多记笔记、写总结,不想进步的人肯定就不会这么做。不进步还不安分,牢骚怪话满腹,这样的人我们不接受。如果你不善于归纳总结,你就不能前进。
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史。如果没有平时的归纳总结,结成这种思维的网,那就无法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不归纳你就不能前进,不前进你就不能上台阶。人是一步步前进的,你只要一小步一小步地前进,过几年当你回头总结时,就会发现你前进了一大步。
实事求是地做职业生涯设计
强调员工要“爱一行,干一行”,你不爱就别干。同时“爱一行,干一行”也要实事求是,要结合自己的专长和专业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
员工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自我职业生涯设计之后,就要用设计的目标去严格地要求和约束自己,使自己朝着目标走。例如你设计要当总统,那你就得用总统的标准去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否则人言可畏,禁不起人家的攻击、揭底,自己是很苦的。
培养专家,不要“万能将军”
要求每一个人要对自己从事的一行热爱、精通、超越,在条件许可、有充沛精力的情况下,可以多了解一些与工作相关的周边的其他业务的运作状况与技能。华为强调,没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人不能提拔,学历只是选拔干部的参考因素,主要依据实际才干选拔干部。华为希望员工爱一行,干一行;干一行,专一行。
君不见用户板测试组,持之以恒数年如一日盯在一块板上,已产生了巨大的成绩。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是专家,而不是万金油式的通才。焊接专家、插件专家、线缆及机框组装专家、包装专家、货运专家、仓库专家、打字专家等各种各样的专家组合在一起,这就是一个极有战斗力的联合兵团。
试想一个炮兵团,人人都是全面手,软件会搞一下,网络也会一点,芯片也懂设计,财务还明白,成本糊糊涂涂地能说一通,就是“炮”打不准,全团都是这样高学历的人才,什么都懂,就是没人打得准“炮”,上“战场”这个团有什么战斗力,非垮不可。如果真充满了这种“万能将军”,华为非垮不可。(1996年)
要宽容好心犯错的员工
任正非认为,员工都是在犯错中成长,对于由于经验不足犯错的员工要宽容,鼓励大家改进工作。
思想不经磨炼就容易钝化。那种善于动脑筋的人,就越来越聪明。他们也许以身尝试,惹些小毛病,各级领导要区分他们是为了改进工作而惹的病呢?还是责任心不强而犯下的错误?是前者,你们要手下留情。我们要鼓励员工去改进工作。(1996年)
员工要热爱工作
希望员工将做工作当成一种热爱,当成一种献身的驱动,是一种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应该好好珍惜。每个员工要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大家目光要远大,胸怀要开阔,要富有责任心,不计较个人的得失。
只有全身心的投入、潜心钻研,才会成就自己。人只要热爱它,终会认识它,在严格的、大量的实践中,看出破绽,产生新的突破。没有实践的创造发明越来越难。长期不懈的做实,最终将创造奇迹,这是历史的启示,也是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我们必须有所作为,一切有志于献身事业的人,都应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不管两旁的鲜花、荆棘。(1997年)
员工应从小事开始关心他人
培养员工从小事开始关心他人。华为要求员工要尊敬父母、帮助弟妹、对亲人负责。在此基础上关心他人,支持希望工程、寒门学子、烛光计划……并且平时关心同事以及周围有困难的人。
鼓励员工把本职工作做好,本职工作做好了,公司发展了,对国家的贡献就变大了。
对基层员工注重专长培养
华为对基层主管、专业人员和操作人员实行岗位相对固定的政策,提倡“爱一行,干一行;干一行,专一行”。“爱一行”的基础是要通得过录用考试,已上岗的员工继续这一行的条件是要经受岗位考核的筛选。
去年我们动员了两百多个硕士到售后服务系统去锻炼。我们是怎样动员的呢?我们说,跨世纪的网络营销专家、技术专家要从现场工程师中选拔,另外,凡是到现场的人机会和待遇可能会更好一点。一年后,他们有的分流到各种岗位上去,有的留下做了维修专家。他们有实践经验,在各种岗位上进步很快,又推动新的员工进入这种循环。这种技术、业务、管理的循环都把优良的东西带到基层去了。(1998年)
提倡“干一行爱一行”
华为允许员工适当地挑选工作岗位,但不鼓励员工频繁地更换工作岗位。鼓励员工“干一行爱一行”,在干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兴趣,最终成长为专家。
公司允许员工有挑选岗位的机会,不过首先在工作中要先服从分配,尽快磨合,让思想火花在本职工作中闪烁出来,慢慢爱上这个岗位。如果发现很不合适,还有调换机会。但万不可这山望着那山高,结果哪座山也爬不上,最后被公司淘汰了。“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干一行”是相对的,不能无限地乱爱下去,也不能无限制地调换岗位。(1999年)
由“抬石头”变成“修教堂”
华为要求员工了解公司的奋斗大目标,要以企业发展大目标来牵引日常工作,这样工作的意义不同了,工作的质量也更高了。
我曾经给市场部的人讲过一个故事:五十年前有两个青年在抬石头修教堂,一个智者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一个青年告诉他:“我在抬石头”,另外一个青年则说“我在修教堂”。五十年过去以后,大家回过头来看一看,说抬石头的人还在抬石头,说修教堂的已成了哲学家。这个故事谁告诉我的呢?
是一个朋友到我们公司访问的时候,他跟我谈到这个故事。他讲华为公司现在每天都在“修教堂”,为什么?我们瞄准了一个发展大目标,做的事情是天天在“抬石头”,但是总目标是为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所以我们每天都在“修教堂”,五十年后你们可能就修成了,大家都能成为哲学家、企业家,或成为一个很好的管理者和专家。大家想想,在公司里你的工作总目标是修教堂,而你的人生目标不是也在变化吗?(1999年)
员工要长期坚持自我批判
任正非认为,青年人要长期具有自我批判精神。一个人只有坚持自我批判,才能不断进步。在公司内部,一定要打掉好面子的思想。
大多数人走上工作岗位后会变成小心眼的人,如果你们的那种小心眼不克服掉,对华为公司的发展不仅不是动力,反而可能是绊脚石,不仅不能使公司壮大,反而会削弱公司的竞争力。真正能使华为公司更快、更大发展的就是依靠每个员工开放自己,要加强对自我的批判。
我唯一的优点是自己有错能改,没有面子观,这样的人以后也容易找,所以接班并没有什么难。千万不可以把一个人神化,否则就是扭曲华为的价值创造体系,公司就会垮掉。因为,员工认为自己在创造价值,积极性就会很高,如果员工认为只是某一个人在创造价值,积极性就会丧失。(1999年)
不要有打工仔心态
希望员工不要认为“这公司跟我没关系,我就是打工的”。如果总以这种“打工仔”观念来想问题,就没有跟公司建立起一种生死与共的命运观念。华为号召员工学习他人那种一丝不苟、踏踏实实的实干精神。
加强自我培训,超越自我
接受培训是重要的,但自我培训更重要。要真正想成为一个高级人员,就要自己培训自己,只有自我培训才能实现超越。人生苦短,青春宝贵,不要蹉跎了岁月。梦想成大事,就一定要有“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有自我培训的机会。要开放自己,广泛地吸收别人的营养,珍惜时间,珍惜机会,找到你自己的人生切入点,加强自我培训,超越自我。
技术培训主要靠自己努力,而不是天天听别人讲课。其实每个岗位天天都在接受培训,培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功者都主要靠自己努力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者,而不是被动的被灌输者,要不断刻苦学习提高自己的水平。1999年。
在一次与员工谈话中,任正非提到了自己是如何争分夺秒地自我学习:
我不知道你一天学习多少个小时,你能否拿一个你一天的作业时间表给我看看?我可以告诉你我是怎么学习的,如果是坐两个半小时到北京的飞机的话我至少是看两个小时的书。我这一辈子晚上没有打过牌、跳过舞、唱过歌,因此我才有进步。(2000年)
给敬业的员工更多的机会
认真负责和管理有效的员工是华为最大的财富。尊重知识、尊重个性、集体奋斗的员工,是事业可持续成长的内在要求。
华为希望每一个员工都要立足本职,有所作为。那些一心想做大事而本职工作做不好的员工要下岗。要给那些敬业的员工更多的成长和发展机会。
我们要创造更多的机会,给那些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工作高度投入,追求不懈改进,时而还会犯小错误和不善于原谅自己的员工。只有高度的投入,高度的敬业,才会看破“红尘”,找到改进的机会,才能找到自身的发展。敢于坚持真理,敢于讲真话,敢于自我批判,在没有深刻认识事物的时候不乱发言,不哗众取宠的员工是我们事业的希望。(1999年)
茶壶里倒不出的饺子等于没饺子
华为不以学历、知识作为确定收入的标准,而是以贡献和业绩评定薪酬。有知识没业绩就好比茶壶里有饺子但是没倒出来,没倒出来就等于实际上没有饺子。
我认为一个人文凭如何并不重要,一个人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很重要。拥有学历的人他们曾受到很好的基础训练,容易吸收新的技术与管理。但是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很好的技能。我们要以贡献来评价薪酬。如果这个人很有学问,“里面装了很多饺子,倒不出来,倒不出来就等于实际上没有饺子”。
企业不是按一个人的知识来确定收入,而是以他拥有知识的贡献度来确定的。我们强调使用一个干部时,不要考虑他的标记,不能按他的知识来使用,我们必须要按照承担责任、他的能力、他的贡献等素质来考核干部。
重庆理工大学物业管理mini-MBA卓越项目经理班,致力于提升物业管理行业服务无水平,提高物业管理高级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塑造物业管理项目精英打下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当前位置: &
  京刚说:分钱,分权,分名,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员工的激励。分多少,怎么分,个中尺寸要好好把握。
  任正非曾经说过,企业管理最难的工作是如何分配利益,说白了就是分钱。在他看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人才,而是培养和保有人才的能力。而维持企业发展的动力也是利益分配。
  分钱的基本动因是什么?
  这个一定要回到人性底层的动因来讨论。
  我给大家总结成三个词:动机、动力、动作。并且一定要串起来理解,首先我们要深刻理解员工的动机,然后再去激发他们的动力,最后让他们表现出来的动作符合企业的期望。
  现在90后的工作动机跟以前70、80后是不一样的。70后以前生活比较艰苦,所以用钱来激励可能就管用。
  但是现在的90后呢,他们没吃过苦,并且普遍是独生子,从小到大基本没吃什么苦,因此钱对他们的激励就没那么明显了。
  那么90后的工作动机是什么呢?他们希望得到表扬,得到肯定。所以,要把90后的工作动机跟华为的愿景价值观进行链接,通过一些工具和方法,让他们感觉就跟打游戏一样,要有娱乐化的思维,还有相应的荣誉激励,这样的激励可能就更有效。
  还有,华为一直强调,基层员工要有饥饿感,中层员工要有危机感,高层员工要有使命感。这里面实际上就是对人性底层的动机的深刻洞察。
  一定要把动机、动力和动作串起来,而且不要错配。现在确实有很多年轻的创新性人才,他们真的对钱没有那么重视,所以企业在吸引这些人的时候,要去理解他们工作的动机。
  分钱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经常有企业创始人跟我说,我们公司不像华为那么有钱,他们能分的东西太多了。我们给不了员工那么多钱,那么我们这个激励如何做呢?
  其实,如果大家把思维打开的话,能分的东西不仅仅是钱,还可以分权和分名。钱是分配资源,权利也是分配资源,荣誉也是分配的资源。
  从时间上延展,我们还可以分未来的钱。记得有一次,我在深圳大学研究院讲课,有个学员,企业规模做得挺大,年收入30个亿,但是刚好赶上行业转型,近两年公司都是亏的,但是他坚信未来两三年会赚钱。他说,如果不分,留不住员工;就算想分,现在也没钱分。怎么办?
  我告诉他,如果你对未来这么看好的话,为什么不把未来的钱拿来分,给员工发股权、发期权呢?很多创业公司在招揽人才的时候,是拿不出很多的钱的,但是他们经常就是那股权来吸引人才。所以,只要你的思维打开,其实就会有很多的激励资源。
  那么,权利是怎么分的呢?例如,华为就有各种各样的委员会,例如战略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等等。中国一直都是官本位的,有个一官半职对于员工来说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激励。
  而且,华为连总裁都给分,华为的轮值CEO大家应该都知道吧,今年开始还有轮值的董事长。当然,这同时也是一种培养接班人的方式。
  分钱的基本导向是什么?
  首先是战略导向。
  战略是什么,战略就是业务。华为公司有一个干部配置模型,就是各个部门的一把手一定是懂市场,从一线调回来的。
  为什么呢?因为只有从市场回来的,才真正知道客户需要什么,才知道如何去配合前线的同事去满足客户的需求,才能做到快速的响应。
  华为反对烟囱式的领导。所谓烟囱式的领导,就是直接一条线升起来的,例如人力资源的一把手,可能就是从HR一路做起来,他们不懂业务,不懂技术,也不懂供应链,所以配合起来效率非常低。
  后来,华为为了快速的响应一线作战,规定所有的中后台的一把手必须出自市场。
  其次,是奋斗者导向。
  华为的核心价值观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
  华为把员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普通劳动者,第二类是一般的奋斗者,第三类是有成效的奋斗者。
  对于普通劳动者,要按法律相关的报酬条款,保护他们的利益,并根据公司经营情况,给他们稍微好一点的报酬。这是对普通劳动者的关怀。
  对于一般的奋斗者,我们要允许一部分人不是积极的奋斗者,这种人是可以理解的,也是人的正常需要。只要他们输出贡献,大于支付给他们的成本,他们就可以在公司存在,或许他的报酬甚至比社会稍微高一点。
  而对于有成效的奋斗者,这才是公司真正需要的人。华为要让他们分享公司的剩余价值,而分享剩余价值的方式,就是奖金与股票。
  在一个激励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必须区分清楚哪些是劳动者,哪些是奋斗者,并且通过激励,让奋斗者一起冲锋上阵,才能保证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一个导向是内在激励。
  我们不希望因为分钱,搞得大家斤斤计较。所以要通过分钱,综合分名和分权,来达到员工内在的、自我的激励。
  华为将员工区分为奋斗者和劳动者,就是在打造这种无需扬鞭自奋进的“千里马”,尤其是对于奋斗者而言。华为通过分名、分权,更好地导向员工的内在激励,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分钱。
  企业一定要将员工导向自我激励、内在激励,而不能导向处处谈钱,不给钱,不干活。
  如何分钱确实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任正非曾经说过,华为发展到今天,他自己没做什么实质性的贡献,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贡献的话,就是华为在分钱的问题上他没有犯大的错误。
  我希望我们所有团队和各级主管要有卓越追求和王者之气,这是我们未来能走向更高发展的核心。
  我们不管做什么领域,都要对标业界标杆,超越所有竞争对手,甚至超越满分。如果没有这样的追求,我们不可能取得更突出的成绩。
  如果只订立一个低目标,我们会比目标做得更差。因为每个人都打折,每个部门和每个链条都打折的话,几个零点几乘起来我们就会非常差,三个零点八乘起来一半都没有了。
  我们希望每个人都变一点几,哪怕只有1.05,n个1.05乘起来数字也会非常大,所以我们要对自己有更高的追求和要求。
  最主要的是,希望用户体验的质量概念可以贯穿到每一个主管和员工的心中,大家都能重视。
  3、增长的重要基石是质量,这个质量不是狭义的产品质量,而是整个用户体验的质量。
  我们不是一个狭义的质量,是广义的质量。以前我们理解的质量是狭义的质量,就是我们产品不坏。“不坏”只是及格线,不可能因此成为行业领导者,要成为领导者,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我们要达到优秀。
  “优秀”不单纯是指产品,硬件和整机的低维修率是最基本的。我们还要围绕整个用户体验来做质量。软件好不好用,用户用得爽不爽,在当下的重要性甚至可能超过了硬件体验。
  4、提升软件和云服务,是我们在高端市场腾飞的关键。
  我们目前在硬件上的创新力量,包括摄像头、续航、通信和芯片,已经开始走到行业的领先地位,与业界标杆最大的差距在于软件和云应用生态。软件和云服务需要大力提升,这是我们在高端市场腾飞的关键。
  今年大质量概念围绕用户体验,所有的质量围绕体验的质量。不断超出用户期望,不断做出超出用户期望的产品,会帮助我们迅速成长。我们从2018年开始走向腾飞之路,要实现用户体验的提升。
  5、全流程环节要有“大质量”概念。
  我去年做了一个比喻,质量没做好,相当于从长江源头到下游都被污染了。如果我们管理团队的战略没做好,相当于问题出在了长江源头。
  在全流程质量中,战略质量是源头,如果用长江来比喻我们质量的全流程,我们的战略质量就好比沱沱河之于长江,沱沱河是长江源头,它决定着整个长江生态的健康和繁荣。沱沱河没规划治理好,整个长江下游就污染了;如果我们的战略质量不好,方向错了,全流程的下游质量就都有问题。
  我们每年发货好几亿台,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哪怕只是个器件问题,都会放大好几亿倍。希望我们各级团队和各级主管都要追求卓越,对标各个领域最优秀的玩家,要成为所有我们参与领域的真正王者。
  在华为,质量的概念是全流程质量的概念。从战略规划和需求挖掘开始,包括产品规划、设计、供应链管控、来料质量把控、硬件研发和创新、软件开发、生产、营销、零售、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都要严守质量底线。
  总之,质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产品质量,它体现在全流程的细节中,我们需要通过全流程的质量管理,给消费者带来拥有卓越品质和价值的产品。
  6、安全隐私是我们生存的底线。
  日益严峻的全球贸易环境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欧盟今年出台了GDPR(通用数据保护条例),我们需要做到合法合规无懈可击。
  希望各位主管不要忘记,安全隐私保护是我们生存的底线。法务部门需要支持做好IPR(知识产权)专利保护和隐私保护。
  除了每年一度的质量大会,消费者 BG今年还启动了“质量年”,以消费者为中心,立足“喜爱”、“信赖”,以NPS(净推荐值)和FFR(市场返修率)为牵引,以产品与解决方案、用户经营为主线持续构建质量优势,强化用户生态和产业链质量共建,系统推进大质量建设,成为行业高质量的代名词,激发消费者因高质量选择华为品牌和荣耀品牌的产品和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为裁美国员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