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老和尚预言2020年的作品有哪些?

任钦功艺术的日志
广大如法界 究竟如虚空——虚云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热2已有 6515 次阅读&
&&& 导语:虚云法师(),是近代著名佛门泰斗,与弘一、印光、太虚并称为“民初四大名僧”,寿命高达120岁,出家苦行百余年,毕生参禅,于末法之世重兴禅宗,他传法曹洞,兼嗣临济,中兴云门,匡扶法眼,延续沩仰,以一身系五宗法脉。中国佛教协会第一任名誉会长,规划修复大小寺院五十余座,重兴六大祖庭,法嗣信徒数百万众,是中国佛教界近千年最伟大的导师之一,在近代中国佛教界的地位和影响无人能及。
&&&&笔者在整理老法师事迹的过程中,一直怀抱着深深的辛酸和无比的敬仰。自古以来,佛教中苦行者不可谓不多,释迦佛割肉饲虎,米拉日巴深山静坐,玄装孤身求法,鉴真盲眼东渡……但是像虚云法师这样,苦行时间之久,修行成就之高,化度众生之广,表率作用之深远的人,可谓旷古绝今。
&&&&少年出家&&志怀高远
&&&&虚云法师,俗姓萧,祖籍湖南湘乡,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父名玉堂,母颜氏。据老和尚的《自述年谱》上说,他初生下来时是一个肉团,颜氏夫人骇恸,气壅而死。第二天有卖药翁来,剖开肉团,得一男婴,这就是后来的虚云和尚。
&&&&神奇的出生,注定了一生的不平凡。法师从小在泉州府衙从师读儒书,十三岁时,因祖母逝世,他随父送祖母及生母灵柩返湘乡安葬,家中作佛事,他见佛像经书、三宝法物,心生欢喜,从此佛法的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并逐渐有了更加远大的志向——出家。终于,在他十七岁时,他做出了一件“惊世骇俗”的事情,他竟然偷偷逃离了家乡,到南岳出家。但这是少年的虚云平生第一次独自出远门,因为道路不熟,不久就被家人追回来。法师的父亲哪能看着家中唯一的血脉舍俗出家,便绞尽脑汁地设法留住自己的儿子,于是,他为法师娶了两房娇妻,但少年的虚云并不买账,婚后与二女同居而无染,出家的心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愈加坚定了。到了清咸丰八年(1858),少年的虚云法师筹备好一切,再次实践了自己的出逃计划,便赋了一首《皮袋歌》,留别两房如花美眷,顺便拐带了自己的弟弟,一路逃至鼓山涌泉寺,投常渊开坐下出家,取法名古严,又名演澈,法号德清,就这样,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成为了一名身无挂碍的出家人了。
&&&&精进修行&&高旻开悟
&&&&法师虽然出了家,但是“麻烦事”并没有因为出家成功而减少,摆在眼前最大的问题,便是其父玉堂公,哪甘心让自己家族单传的宝贝就这样出家,于是,法师为了躲避父亲的寻找,决心隐居山后岩洞,这一躲就长达三年之久,直到后来听说玉堂公已告老返回湘乡,他才回到寺内,担任职事。
&&&&他在鼓山寺任过水头、园头、行堂、典座一类职事,过了四年之久,然后辞去职事,又回到后山岩洞中修苦行。在后山,居则岩穴,食则松果,渴饮涧水,髡发覆肩,衣不蔽体,如此又过了数年。后来受到一位行脚禅人的指点,便到天台山的华顶龙泉庵,参谒融镜老法师。融镜见他蓬首垢面、衣不蔽体,问其所以,他略述在岩洞中修行的经过。八十多岁的老法师责之曰:你的这种作为,近于外道,而非正路,枉费了十年功夫,就算你修行有成,证到初果,亦不过是个自了汉。发菩提心,上求下化,自度度人,才是修行的正途。老法师赠他衫裤衣履,令他剃发沐浴,留他在庵中住下来。他从老法师学天台教观,过了两年,老法师又命他到国清寺参学“禅制”,到方广寺习《法华》,他也常回茅庵与老法师作伴。到光绪元年,是年他已三十六岁。他到高明寺听敏曦法师讲《法华经》完毕,辞别融镜老法师下山,行脚天涯,参访学道。
&&&&他初渡海到普陀山,遍参各寺刹;继到宁波阿育王寺拜佛舍利,到杭州礼天朗和尚,到天宁寺礼清光和尚,到焦山礼大水和尚,到金山亲近观心、新林、大定等和尚,到扬州高旻寺礼朗辉和尚。到了光绪八年(1882年),他二度朝礼普陀,为报亲恩,再礼五台。是年七月一日,自普陀法华庵起香,三步一拜,一直拜到五台山。最初有四位僧人附香,渡海由宁波登陆,向北前进,过了苏州、常州,天候渐冷,四位附香者先后退出。他一个人礼拜前进,经南京渡江到浦口,经苏北入河南,经嵩山少林寺、洛阳白马寺,到了腊月,拜到黄河边的铁谢渡。渡过黄河,错过宿店,在路边一个茅棚中度夜。后半夜大雪纷飞,黎明后积雪盈尺,过往无人,他在茅棚中枯坐念佛,饥寒交迫,日复一日,到了第六日终至陷入昏迷,几近死亡。后来得一丐者相救,得继续前进,拜到豫北怀庆府,终于拜到五台山的显通寺。自光绪八年七月由南普陀起香,到十年五月到显通寺,途中足足跪拜了二十三个月,这种毅力,实不是常人所能及!这年下半年,他礼拜北岳恒山、西岳华山。翌年春抵西安,礼慈恩寺大雁塔、华严寺杜顺和尚塔、清凉国师塔,及兴国寺玄奘法师塔。然后入终南山,在南五台结茅修行。在终南结茅两年余,他下山后,在西安附近,礼道宣祖师塔,礼鸠摩罗什道场,然后越秦岭,入子午谷,经汉中,入剑门到了四川。第二年到成都,上峨眉山金顶进香。然后渡泸水,经打箭炉入西藏。到了拉萨,礼布达拉宫;到札什伦布,礼札什伦布寺,他这一年登山涉水,遍游川藏。
&&&&光绪十五年(1889年),这一年他年已五十岁。因不愿在西藏久留,开春南行,经不丹国,翻越喜马拉雅山,到了印度。朝礼圣迹后,又渡海到锡兰,然后又到了缅甸。这样兜了个大圈子,是年七月启程回国,由腊戌过汉龙关。入云南境,到了大理。他回国的初愿是朝鸡足山,礼迦叶尊者道场。七月底,他到了鸡足山,进香礼拜。又登山顶天柱峰,礼楞严塔。鸡足山全盛时,有三百六十庵、七十二大寺。而虚云和尚到时,全山不足十寺,都是子孙庙,不许外地僧侣挂单。他叹息不已,下山而去。
&&&&以后两年,他仍在各地参访,到了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扬州高旻寺住持月朗约他到扬州做法事,他渡江时失足堕水,在水中飘荡一昼夜,为渔者所救,把他送到宝积寺,醒过来时,七孔流血不止。后来到了高旻寺,月郎分派他职事,他不接受,只求在堂中打七,月朗以为他“慢众”,当堂打香板,他顺受不语。后来宝积寺僧到了高旻,说出他堕水获救那一段事,才免去禅堂职事,他得便专心修行。
&&&&他在高旻寺禅堂修行那段时间,万念顿息,昼夜如一,行动如飞。一夕,夜间放香时,他开目一看,见大光明如同白昼,内外洞彻,隔墙见香灯师小解,远及河中行船,岸上树色,悉皆了见。到腊月的第八个禅七中,第三天夜晚,六枝香开静时,护七照例冲开水,热水溅手,茶杯堕地,一声破碎,顿断疑根,如从梦醒,他开悟了!
&&&&述偈曰:
&&&&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字如其人&&真实不虚
&&&&近代国学大师南怀瑾说:想要达到释迦摩尼的成就,就要按照他走的路重新走一遍。虚云法师一生,就是不断在践行着佛陀最初的脚印,从早年舍弃娇妻美眷立志出家,到中年艰辛苦行寻觅真理,到晚年“狂心顿息”地看透大千世界,虚云法师在某些程度上,是在为这个末法时代的众生树立榜样,树立修行的榜样,成佛的榜样。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虚云法师用了几十年的苦行,成就了当下的觉悟,觉悟后的法师,依旧沉稳,安详,充满对众生深深的哀悯。虚云法师中年时的作品,刚劲而不失内敛,勇猛精进之势在出家人特有的洒脱气质映衬下具有独特的美感。法师晚年时的作品,少了早年时的意气,多了些许天真,些许自嘲,更充满了看透世事的大智大慧,圆润无争,平和自然,清凉洒脱,随心而写,随意而发,泼墨即是禅意,写字亦是渡人,不为自身抒胸意,但愿众生得清凉。
&&&&虚云法师十九岁出家,一百二十岁圆寂,参学弘法整整一百年。这一百年,正是中国发生急剧变化的一百年,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四次改朝换代,从封建统治到军阀混战,再到社会主义,中国一百多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他都是亲历者。正如法师自述所说:
&&&&坐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
&&&&日,虚云法师在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圆寂。在圆寂前,老法师嘱托到:我近十年来,含辛茹苦,日在危疑震憾之中,受谤受屈,我都甘心,只想为国内保存佛祖道场,为寺院守祖德清规,为一般出家人保存此一领大衣。即此一领大衣,我是拼命争回的。你们此后如有把茅盖头,或应住四方,须坚持保守此一领大衣。
&&&&随后,法师写下《辞世诗》一首:
&&&&少小离尘别故乡,天涯云水路茫茫。百年岁月垂垂老,几度沧桑得得忘。但教群迷登觉岸,敢辞微命入炉汤。众生无尽愿无尽,水月光中又一场。
刚表态过的朋友 ()(9)(11)(14)(10)(2)(2)(0)
中国女散文家数据库中国女诗人数据库诗&&书&&画
&&&&&&&&&&&&&&&&&&&&&&&&&&&&&&&&&&&
&近读王贤根、吴潮海合写的《千古长城义乌兵》一书,内心不由得为之一动。这部记述戚家军筑长城守长城及其后裔护长城的长篇报告文学告诉我,戚继光麾下的兵将竟是来自浙江的义乌人。原来,生长于山东的戚继光,先承其父登州指挥佥事之职,屡立战功,升任山东指挥佥事。后调往浙江海防前线,指挥招募的义乌兵平定沿海倭寇,安宁了东南沿海。随后又奉命北上,率义乌兵修长城,守长城,靖边保民。为了使官兵安心边境,长年守卫,他采取家属随军的办法,于是那些义乌兵就在长城脚下置家定居,繁衍生息,其子孙后辈一代代守望着长城。
  千百年来,导致人群迁徙的,不外是自然灾害、兵燹战火、军队征战。世界上不少次军事远征总是把一部分军人世代留在了拼杀征战过的土地上。在我国,一些人躲避天灾或战乱,惜别祖居家园,成为另一地的客家人。宋朝南迁,使许多人从北方到了南方。成吉思汗马蹄西驰,他带领的一些人便定居在了欧洲。而义乌一直记着他们的一些乡亲跟随戚继光南荡倭寇、北筑长城的壮举,创造了也属于他们的一份光荣和骄傲,书写在代代相续的家谱上;他们还派人九次北上调查,寻找义乌兵的后裔。而长城脚下的义乌兵后裔也牢记着遥远故土,保存或补修着不全的家谱。两地都在追寻,情同此心,心系家谱。终于,作为记载一姓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家谱,把相隔千里的陈、叶、曹、骆、王、吴、孙、许、张等姓氏从家谱上对接起来,连起久远的祖脉关系,并开始了新的往来。
  毕竟是400多年前的事,风流云散,人去时迁,沙掩土埋,当年筑长城的细节已经十分渺茫难觅,这对于以真实为生命的报告文学来说是面临的极大难题。为此,作者不辞辛劳,多次亲自踏访,遍查史籍,吹拂历史烟尘,在搜索累集大量星散材料的基础上,通过长城上的点点遗痕,后裔们居住的村落,生活的习俗,提供的点滴信息,对照古籍、方志上的记载,求证曾经的存在。抚宁县石门村寨是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设立的石门路的所在地,那里残存的砖墙、老街及周围屯兵的操营镇、守卫的城子峪等处的关、堡,让人听到了久远的回音。辨析古墓群中石碑上的刻记,看到死者的义乌籍贯。椴木峪名字的来历,凝固着千里迢迢投奔丈夫的义乌妻子的忠贞和聪慧,“媳妇楼”因妻子们镇守御敌哨楼得到戚继光“忠义报国”题字的褒奖而久传。桲椤叶饼的美味是义乌兵炊事员艰苦中的有心创造。“清明祭”的盛大场面弥散着义乌的风俗……
  对生于长城脚下长于长城脚下的义乌兵后裔,作品做了倾情的描写,形象鲜明,生动感人。因为他们的身上有着义乌兵的基因,长城与他们尊敬的先祖直接联系在一起,他们就更懂得修长城的艰难和意义,因而也就从心里对长城多了一份发自内心的依依深情,也就自觉地把看护长城当成神圣的重托,庄严的天职,永远的守望。孙振元常年攀爬巡查,还要将此重任交付给儿子。许长福一人终日在崎岖山间穿行,风餐露宿,不怕孤独寂寞。张鹤珊为巡护长城,几乎隔两天就上一次山,巡视一遍长城,规劝制止有损长城的行为,一年竟穿坏了6双胶鞋……有了许许多多像他们这样敬慕祖先的后裔,进一步强固了长城与义乌兵的关系,也才使今日的长城依然雄伟壮观。
  从某种角度看,也可以说《千古长城义乌兵》是一部寻根的文学作品。寻根,就是追寻一段历史及其历史上的人和事。历史是远去的昨天的现实,不论屈辱疼痛,不论光荣绚丽,都是不能忘怀的,特别是后者,特别是直接关系到的地区和人群。这部作品更多地着眼于现实。今日的义乌人用义乌兵保家卫国、坚忍不拔的精神促进义乌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国际商贸名城的建设;长城脚下的义乌兵后裔则引进义乌的模式和经验,促进长城脚下经济的振兴。义乌、长城脚下,两地遥相呼应,携起手来,共同鼓张腾飞的双翼。作者殚精竭虑采访写作,就是在追寻长城的精神,义乌的精神。虽然形成这两种精神的是地域文化、氏族文化,但它同样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可以说,这部作品起到的影响和作用,必将更宽广更深远。(解放军报)
一,中国古代
 二,中国现代
  尝试派
 现代主义
 三,中国当代
新现代主义
 朦胧诗(今天派)
知识分子写作
现代禅诗派
第三条道路
四,欧美现代诗歌流派
 表现主义
法国超现实主义
德国超现实主义诗歌
 意大利奥秘主义(隐逸派诗歌)
英国运动派诗歌
英国集团派诗歌
英国极微派诗歌
英国利物浦派
美国黑山派
美国“垮掉派”诗歌
美国纽约派诗人
美国自白派诗歌
美国新超现实主义运动
 五,感言:诗歌流派,应该死,还是应该活,还真是个问题
(南北像,Stone摄影)
南北的现代禅诗5首
North and south of the modern Zen poem 5
★闲情
撒几粒鸟声
群山就围了过来。
☆Leisured&Feeling
Scatter a few grains of birdcall
the mountains will get together
★忘言
我或许说过什么
此时,都已忘记
僧在一棵老树下
☆Forgetting
Facing the green mountain
Maybe I Said something
Now ,I have forgotten
There is a temple in the mountain
and a monk in the temple
He is standing under an old tree
★沉默
其实,有许多的话
一块顽石,就是我
在风雨中默默修持的
☆Silence
Many words are the same
whether or not they are said
A stubborn stone is my &heart
which is insisting silently in wind and rain
★苹果
苹果说,我来自花朵
花朵说,我来自枝干
枝干说,我来自土地
土地什么也不说
她的语言就是
☆Apple
An apple said, I was born from a flower
The flower said, I came from a branch
And the branch said, I came from the land
The land said nothing
Her language is
★菊花菩提
其实,并非是我执意要拒绝春天和夏天
而是因为在那些个季节里
没有我开花的缘
对于开花的我来说
又有多大的关系呢?
我只需要一方心灵的净土
在秋风中禅定
在霜降下独立
☆Chrysanthemum Bodhi
In fact , it is not i who firmly refused those springs and
Just because in those seasons,
There is not any chance to bloom for me
Praising or cursing
How can it do for me , a flowering me
I just need a piece of clean earth for my heart
To meditate in autumn wind
And to stand independently under frost
南北简介:当代诗人、独立作家、素食主义者,出版有禅意散文、诗集、评论集等计十余部。现代禅诗研究会发起人,《现代禅诗探索》丛刊主编。
李艳敏简介:某高校讲师,目前正攻读博士学位。研究及专业方向:现当代文学。
世间人为什么会有苦恼?因为他们不知道应该把心放在什么地方,于是就用这颗心去寻找所谓可以依赖,并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人。我们会发现,当世间人对他所挚爱的人产生了爱恋,对方也愿意接受的时候,实际彼此就产生了一种依附,随之而来的就会产生一种痛苦。“你只能对我好,不能对其他人好。”因为爱有了范围,内心有了希求,所以就会导致种种的痛苦。这种爱看上去是乐,实际上导致的是苦。
我们修学佛法以后就会知道,要把众生当成自己的父母兄弟来对待、来慈爱。当你没有一个爱的范围,当你对众生产生无私的慈爱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心胸是如此地开阔自在,没有什么东西能把你障碍,你的心会自自然然得到自在。
我们在做过种种思惟之后,就应做出明智的选择。当世间人口渴难耐,没有淡水喝的时候,赶快喝一口海水,当下似乎解渴,过了以后才知道,嘴巴里的味道是多么地难受!我们宁愿不去尝那口海水,也要去寻找那属于我们自己的真正的快乐,这才称得上是最有智慧的人。
&后学沙门悟海----整理
昔日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灵山会上释迦拈花,将此禅门心印咐嘱迦叶尊者。迦叶尊者以后,直至菩提达摩祖师,西天二十八祖师师相承。达摩西来将禅风播于中国大地,六传至惠能大师,日后形成了五宗七家,禅风大盛,遍布天下。而提及当代的禅宗法脉传承,不能不提到被誉为“中国近代禅宗泰斗”的虚云禅师。禅师一生住世一百二十年,中兴六大祖庭,兼承五家法脉,一人受授禅门五宗之心印,承上启下,重开禅门五宗兴盛局面,乃近代禅门一代宗师。今天参究禅理的学人们,还在直接或间接地感受着禅师的不尽恩惠。本刊编辑根据《虚云老和尚全集》等资料整理编辑了禅师法脉在当代的(部分)传承情况,以追忆祖师,同时帮助今天的学人了解禅门法脉传承现状。
禅宗初祖菩提达摩祖师
禅门五宗次序谱&
马祖道一传百丈怀海,百丈怀海传黄檗希运,黄檗希运传临济义玄禅师,这是临济宗的传承源流。自从临济义玄禅师的最初法脉长沙楚圆大师以后,又分传出二个法系:一是传与南昌黄龙山的慧南大师,一是传与宜春杨岐山的方会大师。这二位大师都是禅门的宗匠,大弘法化,力阐宗风,盛极一时。因此黄龙和杨岐二家又成为二个小宗派,再加上原来的五家宗派,便成为“五家七派”。特别是临济宗法系的杨岐一派,最为兴盛,曾有“杨岐灯盏明千古”的佳话。临济一宗,可谓灯灯续焰,源远流长,现在中国许多名山的古刹,就属于这个法派。
虚云禅师于鼓山涌泉寺妙莲和尚处接临济宗法,受临济衣钵,法号性彻。作为妙莲和尚的法子,是按临济宗龙池系法派,为临济宗四十三世。按此派所传临济法嗣,禅师为嗣法人取法名均用“本”字。禅师从剃度方面是按临济宗智祖系的字派排辈,是妙莲和尚的曾孙,按剃派源流诀,其师常开法师为其取法名演彻,为五十四世。禅师收剃徒或俗徒,取名用“宽”字,其后按“宽宏,惟传法印,正悟会融……”的次序取用。
近代高僧虚云禅师传禅宗五大法脉
第四十三世(妙莲传)德清性彻禅师
龙池系法派源流偈
觉性本常寂,心惟法界同。
如缘宏圣教,正法永昌隆。
第四十四世本宗净慧禅师,本明海灯禅师,观本明一禅师,本焕乘妙禅师,本然传士禅师,本昭圣空(意昭)禅师,本达印玄(体光)禅师,本妙知定禅师,佛莹禅师,本湛青持禅师,本悟演遍禅师,本善禅师,本净禅师,本鉴禅师,本晖禅师,本定复兴禅师,本性禅师
第四十五世(观本传)&
常妙一诚、常慧戒晟,
(传士传)& 常道海音,
常亮瑞觉、瑞开、彻性,&
常广印恭、常真印空、常彻惟觉、常参界明、常成明贤、净一、有明、圣修、仁德、觉仁、海灯、妙灵、慧明、光慧、印融、印惠、辉禅、真道、道明、性妙、新成、健钊、印朗、印觉、能修、印严、常若广照、明澈,
常绍明奘、常如明海、常演觉乘、常愿明啟、常仁明恕、常观无用、常毅寂仁、常严界让、常辉明续、常思明憨、常普学贤、常善净仁、常法惟圣、常体海素、常化明舟、常相道极、常用如正、常益真修、常量真广、常君明润、常敬明思、常闻明基、常蕴明馨、常应智悟、常解达诠、常融门富、常尊明仰、常通照力、常坚贤志、常证性空、常修悟证、常悔大痴、常岳存海、常安宽祥、常契圣哲、常依明来、常一贤纯、常敏法振、常柔素闻、常瑄静法、常佺持中、常得中慧、常津妙一、常臻妙行,
(本湛传) 常本慧青,
常源、常妙
第四十六世(一诚传)&
寂融觉明,
(有明传)& 戒忍、本权、印乐、志宗、正刚、允观,
(印恭传)& 妙侠、妙空,
(新成传)& 寂群法众、明生,
(仁德传)& 圣君、慈光、圣辉,
寂靖惟贤、寂妙
(明舟传)寂如悟海
第四十七世(圣修传)& 传灯芳振禅师
第五十四世(常开传)演彻古岩禅师
智祖系法派源流偈
智慧清静,道德圆明。真如性海,寂照普通。
心源广续,本觉昌隆。能仁圣果,常演宽宏。
惟传法印,正悟会融。坚持戒定,永继祖宗。
第五十五世宽宗禅师,宽印(圆)佛慧禅师,宽素素根禅师,宽性安性禅师,宽佛佛果禅师,宽照佛光(惠光)禅师,宽心佛慧(定慧)禅师,宽鉴佛渊禅师,宽律佛行禅师,宽明佛愿禅师,宽慈佛愿禅师,宽敬佛成禅师,宽法佛忍禅师,宽远禅师,宽定禅师、宽敬佛成禅师、宽能佛纬禅师
第五十六世(宽印传)&&
宏妙灵源禅师,
(传)&&&&
第五十七世(灵源传)&&
惟柔知刚(圣严) 、惟觉知安 、惟慎知光(文晟)、见性、惟定、知觉,
(宽鉴再传) 惟源,
(灵妙传) 惟因知果
第五十八世&(惟因传)&
(传)&&&&
传显见密(继程)
百丈怀海传灵佑禅师,师住潭州伪山;沩山灵佑传慧寂禅师,师住袁州仰山,这是伪仰宗的传承源流。沩仰宗从仰山禅师开始只传到第四代,宋朝初期时这个宗派已经不大闻名了。
据虚云禅师自述,甲戌(1934)年夏在南华时,曾有长沙郭涵斋宽慧居士、南岳宝生长老与九成了照首座相继由大沩山来恳请兴修大沩密印寺,以“祖庭息焰”、“尽遭匪焚”之故,礼请虚云老和尚恢复沩仰一脉。老和尚以此因缘,查阅典籍,确定沩仰法脉传承为沩山灵佑、仰山慧寂、西塔光穆、资福如宝、报慈德韶、三角志谦、兴阳词铎,共七世,以后无考据,故自续演为第八世。并以词铎与虚云和尚各摘一字,继演五十六字(即下文所说)。
第八世(遥承词铎) 德清虚云禅师
虚公继演本宗字派56字
词德宣衍道大兴,戒鼎馨遍五分新。慧焰弥布周沙界,香云普荫灿古今。
慈悲济世愿无尽,光昭日月朗太清。振启拈花宏沩上,圆相心灯永昌明。
第九世宣化度轮(安慈)禅师,宣玄圣一禅师,宣扬性福禅师,宣明海灯禅师,宣云满觉禅师,宣成达定禅师,宣传月川(传印)法师,宣慧禅道禅师,宣德绍云禅师,宣法自寿禅师,宣道净慧禅师,宣航晚融禅师,宣灵禅师,宣圣法亮(心明)禅师
第十世(性福传) 衍心一诚、衍妙戒全、衍彻果圆 ,
(满觉传) 衍悟悟圣禅师,
(圣一传) 衍行、衍威、衍祥、衍亮、衍空、衍健、衍嵩、衍隆、衍智、衍淳、衍光(大悲法师)、衍严、衍申,
(海灯传) 衍明寂融、衍智寂超、寂(济)平,
(传印传) 如禅、衍真、性妙、真广,
(宣化传) 化来、恒持、恒道、恒佳、恒律、恒实,
(传)&&&&
济群、德禅、衍和圣越、衍辉辉华、衍彻彻光、衍慧照禅、衍成净行、衍养纯愿、衍善守初、衍妙戒全、寂心妙性禅师
(绍云传)衍能悟海
第十一世(一诚传)&
妙华、开起、宏端、道开妙虚、因尼、照禅、道笈明贤、道安养航、道源纯闻、纯源法师、纯一法师、道空辉悟、道弘纯非、道云通能、道慈延可、道慧闻静、道持养空,
道真圣海禅师,&
第十二世(开起传)&
示如、淳法、法流、大显心明禅师,&
(明道传)& 能寿禅师
洞云宗(曹洞宗)
石头希迁传药山惟俨,药山惟俨传云岩昙晟,云岩昙晟传良介禅师,师住瑞州洞山;洞山良介传本寂禅师,住抚州曹山,这是曹洞宗的传承源流。曹洞宗法系由唐代的洞山良介禅师与曹山本寂禅师师徒两位联合创立,在南宋时代开始兴旺起来,道风远播,盛极一时。对于法脉传承的盛况,曹洞宗仅次于临济宗。
虚云禅师于鼓山所接曹洞宗法,属寿昌系法派。禅师到云居山后,考虑到曹洞宗自二世道膺禅师起法道大兴,有力地继承和发展了曹洞宗,故易名“曹洞宗”为“洞云宗”。
第四十七世(耀成传)德清古岩禅师
江西寿昌系法派源流偈
慧元道大兴,法界一鼎新。
通天兼彻地,耀古复腾今。
后鼓山系续法派源流偈
今日禅宗振,宏开洞上传。
正中妙挟旨,虚融照独圆。
第四十八世复彻宽贤禅师,复性净慧禅师,复兴宽净禅师,复定宽照禅师,宽法佛忍禅师,贞训修圆禅师,复仁宽志禅师,复堪传士禅师,佛莹禅师,复耀禅师(佛耀恍然),本明禅师,复仁法宗禅师,复华圣扬禅师,复圣维贤禅师,宽定复耀禅师,复振妙峰禅师,妙禅复振禅师,妙空禅师,复性宏超禅师,复本禅师,性果禅师,复本禅道禅师
第四十九世(净慧传)&&&
宏法、明海、明憨、道智、利生、腾思素闻、腾悲道慈、腾照华忍、腾峰印觉、腾实明虚、腾浩法青、腾果明因、腾波觉海、腾智果慧、腾理印正、腾如学贤、腾朴大缘、腾海妙山、腾性纯空、腾俊明杰、腾愿妙胜、腾广明仰、腾义能修、腾然宗慧、腾怀悟性、腾应佛祥、腾戒正修、腾观中慧、腾性果玄、腾超妙光禅人、腾睿宗舜、腾契寂静、腾庵如性、腾震戒毓、腾庆明勇、腾嘉明影、腾昭宽成、腾畅崇珮、腾帆定明,
(宽贤传)&&&&
腾生宏清禅师,&
(传士传)&&&
腾了海音禅师,
(复仁传)&&&
腾智海灯、腾钦道源,
(宽照复定传)灵妙腾清(宏清)
第五十世(宏清传)&
今果惟因禅师,
(海音传)& 明贤
第五十一世(惟因传)&
日明传正、日弘清远、日新传开、日中继光、日永传昌、日圆宽敬、日天宏满、日遍有学、日性心印、日观宏林、日广清林、日开又果、日法果正、日智弘澈、日定隆严、日光智楠、日耀演成、日圣光镇、日辉圆净、日净继迪、日禅宏悟、日灯惟振、日彻光辉、日慧新琳、日道澄观、日光能如、日满惟铭、日真传辉、心灵、传远、惟聪惟真、惟禅、惟素、宏务、宏通、宏害、成果、宽静
石头传天皇,天皇传龙潭,龙潭传德山,德山传雪峰,雪峰传文偃禅师,师住韶州云门,这是云门宗的传承源流。到南宋时期,这个宗派开始逐步地趋于衰微,最后传承就越来越隐微了。
虚云禅师承嗣云门宗的因缘,禅师自述云:“余在南华,因悉云门祖庭香灯断续无定,勉为兴复。查此宗起于文偃祖师,十一传到南宋末温州光孝己庵深净禅师止,后失典籍。原派是偃祖下八世优鸿曾演二十字,后不知谁又出二十字。古派分三,今欲重继,不知从何字起。故惟从己庵净公与余各摘上一字,继演五十六字,期之后贤,传灯无尽。”禅师确定云门宗派法脉传承为云门文偃、香林澄远、智门光祚、雪窦重显、天衣义怀、慧林宗本、长芦崇信、慧林怀深、灵隐慧光、中竺元妙、光孝己庵,共十一世,自续为第十二世。
第十二世(遥承深净) 演彻古岩禅师
虚公继演本宗字派56字
深演妙明耀乾坤,湛寂虚怀海印容。清净觉圆悬智镜,慧鉴精真道德融。
慈悲喜舍昌普化,宏开拈花续传灯。继振云门关一旨,惠泽苍生法雨隆。
第十三世妙宗净慧禅师,妙心佛源禅师,妙道朗耀禅师,妙定宽度禅师,妙慈法云禅师,妙虚宽能禅师,妙慧戒轮(慧定)禅师,妙性佛云禅师,佛莹禅师,幻齐妙正禅师,妙心如云禅师,妙真嗣云禅师,妙悟续云禅师,妙智继云禅师,妙通心妙(玄通)禅师,妙定佛慧(宽定)禅师,妙和广妙禅师,妙如佛智(宽如)禅师,妙荣佛慧(宽荣)禅师,妙慧佛慈(宽慧)禅师,妙纯佛智(宽纯)禅师,妙慈法慧禅师,妙禅愿云禅师,妙门继云禅师,妙云佛宝(绍门)禅师,妙法能宏(得众)禅师,妙觉佛心(觉民)禅师,妙常慈藏禅师,妙净杨智禅师
第十四世(朗耀传)明圆寂祥、明宗仁智、明悟演成、明静象性、明禅藏智、明戒融忠、明照光湛,
(佛源传)明空惟升、明贤隆德、海长、明向、明良、明舒、明海、明选、明严、明静、明醒、明禅、灵化、明瑞、来光、冯学成、性妙、永国、明照心觉、计开、明真,
(妙法传) 明果、明白,
(净慧传) 明夷崇照禅师,
(传)&&&&
第十五世 
(传)&&&&
雪峰传玄沙,玄沙传罗汉,罗汉传文益禅师,师住金陵(南京)清凉院,南唐中主李璟谥师为“法眼大禅师”,这是法眼宗的传承源流。法眼宗自从永明延寿大师以后,也只再传了两代,传承就逐渐式微。
虚云禅师承嗣法眼宗的因缘,是因为福建长汀青持明湛法师之请。青持明湛禅师()是福建长汀人,俗姓卜,1937年创建长汀八宝山峻峰寺,1942年赴南华寺拜虚云禅师为师,希望绍隆法眼一宗。禅师嘉其志,查阅典籍,确定法眼宗法脉传承为法眼文益、天台德韶、永明延寿、圆照宗本、智者嗣如、宝林文慧、祥符良庆,共七世,自续为第八世。并从良庆禅师与自己各摘一字,继演五十六字(见下)。
第八世(遥承良庆) 佛慈虚云禅师
虚公继演本宗字派56字
良虚本寂体无量,法界通融广含藏。遍印森罗圆自在,塞空情器总真常。
惟斯胜德昭日月,慧灯普照洞阴阳。传宗法眼大相义,光辉地久固天长。
第九世本湛青持禅师,本性净慧禅师,本智宽志禅师,本观慧果禅师,本宽慧果禅师,本禅禅师,本智信清禅师
第十世(本观传)&
寂照灵意禅师
(本智传)& 寂乐心澄、,寂心妙性、寂悟素闻,
(本宽传)& 寂照宏如禅师
(本湛传)& 寂照慧瑛、寂本慧青
第十一世(灵意传)&
(慧瑛传)& 光良
(传)&&&&&
续佛慧命 正法眼藏
过去庄严劫第九百九十八尊毗婆尸佛
过去庄严劫第九百九十九尊尸弃佛
过去庄严劫第一千尊毗舍浮佛
现在贤劫第一尊拘留孙佛
现在贤劫第二尊拘那含牟尼佛
现在贤劫第三尊迦叶佛
现在贤劫第四尊释迦牟尼佛
天竺初祖摩诃迦叶尊者
二祖阿难尊者
三祖商那和修尊者
四祖优婆掬多尊者
五祖提多迦尊者
六祖弥遮迦尊者
七祖婆须蜜尊者
八祖佛陀难提尊者
九祖伏驮蜜多尊者
十祖胁尊者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
十二祖马鸣大士
十三祖迦毗摩罗尊者
十四祖龙树尊者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十七祖僧迦难提尊者
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
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
二十祖阇夜多尊者
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尊者
二十二祖摩弩罗尊者
二十三祖鹤勒那尊者
二十四祖师子比丘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尊者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
天竺第二十八祖
震旦初祖菩提达摩尊者
震旦二祖慧可大师
震旦三祖僧璨大师
震旦四祖道信大师
震旦五祖弘忍大师
震旦六祖惠能大师
南岳怀让禅师
马祖道一禅师
百丈怀海禅师
黄檗希运禅师
临济义玄禅师
传临济正宗
兴化存奖禅师
南院慧顒禅师
风穴延沼禅师
&首山省念禅师
&汾阳善昭禅师
&石霜楚圆禅师
&杨岐方会禅师
&白云守端禅师
十& 世五祖法演禅师
一世昭觉克勤禅师
二世虎丘绍隆禅师
三世天童昙华禅师
四世密庵咸杰禅师
五世破庵祖先禅师
六世无准师范禅师
七世仰山祖钦禅师
八世高峰原妙禅师
九世中峰明本禅师
十世千岩元长禅师
第二十一世万峰时蔚禅师
第二十二世宝藏普持禅师
第二十三世东旵禅师
第二十四世海舟永慈禅师
第二十五世宝峰明暄禅师
第二十六世天奇本瑞禅师
第二十七世无闻明聪禅师
第二十八世笑岩德宝禅师
第二十九世幻有正传禅师
十世天隐圆修禅师
第三十一世玉琳通秀禅师
第三十二世茆溪行森禅师
第三十三世形山超宝禅师
第三十四世
第三十五世
幻住实靖禅师
第三十六世
慧天际觉禅师
第三十七世
智山了愿禅师
第三十八世
印照达听禅师
第三十九世
照千悟亮禅师
&佛海真觉禅师
第四十一世福经空印禅师
第四十二世妙莲觉华禅师
第四十三世虚云性澈禅师
《读出的禅意:2017年度禅意诗选读》
清风吹拂,一番恬淡
写禅意诗是一种修炼,是一个修炼的过程。张首滨这一组诗正可解读为这么一种修炼,而且他把这写诗修炼表达得极形象、可感。
“进入花朵想事的四月,塘的青苇/&做闲逸,在有一下无一下地摇曳/幽了十里清寂”(《用雨洗着雨》)。诗意,禅境,仿佛一下子进入心底,只有在人的心底,这“花朵想事的四月”,才能够“幽了十里清寂”。离开人心,没有人心的介入,这花朵又如何“想事”,如何“十里清寂”呢?所以,话又可以反过来说,这诗意,这禅境,仿佛是从人心底化将出来的,心境洇染了物境,使之灵气跃动,鸢飞鱼跃,机趣盎然。诗人进一步以心象濡染物象,把物境化作心境:“早来的景,闲晾轻岚,味道恬淡/如岸的柳烟;鱼们大小都寸丝不挂/在波浪中,不碰一颗尘埃/只食落下的虫鸣,自是一番恬淡”(《用雨洗着雨》)。这“不碰一颗尘埃/只食落下的虫鸣”的诗句,如此“走心”,读之,让人真的想“洗洗心”呀!诗人还真来事了,他又“化来”一场雨,那是“心雨”。诗人说:“这时风小无影,在水塘的空白处/出现一支莲,不知谁看见了没有/它在四月的柔软里,正用雨洗着雨”&(《用雨洗着雨》)。用雨洗着雨,也就是用“心雨”洗着“心雨”,就是用心洗着心!诗人最后说:“看不懂的是:一会儿用左边的雨/洗右边的雨;一会儿用右边的雨/洗左边的雨”&(《用雨洗着雨》)。何须看懂?这洗心还真不容易看懂,我们就用这诗句,用这诗句里的雨洗洗心就是了!惟愿这心从此“不碰一颗尘埃/只食落下的虫鸣”,“自是一番恬淡”!
张首滨另一首诗还写雨,但一个人不在雨中而在雨外。如果在雨中,会怎样呢?“雨中除了雨,还有孤独,/在返着一股看不见的霉味”&(《一个人在雨外》)。那么,就站雨外吧!在雨外又会怎样呢?“一个人在雨里,和一个人在雨外,/一样有迷朦”&(《一个人在雨外》)。这样的诗句,自然仍是以心象濡染物象,把物境化作心境——诗人似乎无法使这沥沥心雨停歇下来了。你看:“但雨就是不停/我不知该咋办,只好看着天,/看着氤氲,呆呆地数着/雨落在雨里的声响,一滴一滴”&(《一个人在雨外》)。诗人以这磨人的雨,磨着自己,让人不禁想起佛禅那个著名的“磨心如磨镜”比喻,磨镜所以镜明,以此“心雨”磨心,惟愿磨出一颗“坐稳静安”的明镜似的心。
诗人张首滨磨心之后,还真可谓“坐稳静安”、“一番恬淡”。所以,他能够这样感受吹过来的风,吹着他的风:“这风,远离粘稠,柔软而干净/不像来自俗世里面”(《这风》)。呵,这简直是一股“得道”的风呀,而道不远人啊!这样“不来自俗世”的清风吹拂着谁,谁便“柔软而干净”呀!谁便会心一笑,灵明不昧地从心底生起智慧与悟性,了了分明:“这风,带着紫色云朵的味道/对我耳语:路的另一头/也有一个人,孤独不孤独不晓得”(《这风》)。诗人由己及人,再由人及己,惟愿“这风,与我这般近/一缕一缕,是在吹散着/缠绕我体内的烟”(
《这风》)。清风一拂,吹散缠绕肉身俗体里的尘烟,自是另一番恬淡与清净,成佛或许都可以了呀!(少木森)
附:张首滨《答在问处》(组诗)
《用雨洗着雨》
进入花朵想事的四月,塘的青苇&
做闲逸,在有一下无一下地摇曳
幽了十里清寂
拾春而来是一朵云,名叫声声慢
一步一韵走得水绿如蓝;后面的梦
也是一样,
一举一动都在涟漪里
早来的景,闲晾轻岚,味道恬淡
如岸的柳烟;鱼们大小都寸丝不挂
在波浪中,不碰一颗尘埃
只食落下的虫鸣,自是一番恬淡
这时风小无影,在水塘的空白处
出现一支莲,不知谁看见了没有
它在四月的柔软里,正用雨洗着雨
看不懂的是:一会儿用左边的雨
洗右边的雨;一会儿用右边的雨
洗左边的雨
《一条水》
这条鱼不做波浪,只在水底柔软。
无声无息,从不参与,
荡漾的任何动作。
谁唤它也不答应,这鱼非一般鱼,
谁看见过?
只有一个垂钓者,不用饵钓上一回。
但只钓上一条影子,很虚空,
有鱼名无鱼形。
这条鱼怎能钓得到?
来无影去无踪,只是一条水。
月在莲边坐一会儿,
已不是来时的那轮月,
有了一个清寂。
摇桨的还是那般摇桨,上一桨,
与下一桨不一样。上一桨已出水,
下一桨正入水。
入水鸭子,叫与不叫还是鸭子。
叫的鸭子是让水知晓,还有个声音在;
不叫的鸭子,是在试探水的冷暖,
两只鸭子取向不同。
熟识涟漪,不只是扑通一声入水的蛙,
还有蜻蜓。那一道道荡漾的波纹,
想要展示什么?生起前是一静,
消失后是一平。
在一片风雨过后,
莲把水放入水的里头,
水便没了深浅。
《一个人在雨外》
雨中除了雨,还有孤独,
在返着一股看不见的霉味。
故我在屋子里,向窗外看了看,
希望雨暂停一会儿,或小一些,
容我打开半扇窗,透一透气。
一个人在雨里,和一个人在雨外,
一样有迷朦。但雨就是不停
我不知该咋办,只好看着天,
看着氤氲,呆呆地数着
雨落在雨里的声响,一滴一滴
这风,吹拂我头发时
感觉与去了的那风,大小
这风,远离粘稠,柔软而干净
不像来自俗世里面
这风,带着紫色云朵的味道
对我耳语:路的另一头
也有一个人,孤独不孤独不晓得
这风,与我这般近
一缕一缕,是在吹散着
缠绕我体内的烟
《答在问处》
需要你来,你没有来,我恨你;
不需要你来,你来了,我更恨你。
这是谁在说?
田野了,是秋。谁会说这个话?
木叶萧萧下,远处的寒滚滚来,
霜的厚薄,究竟谁说了算?
有花不紫,有虫不慌,有鸟无事一样,
天下地上,用早晨和黄昏飞。
向火的,闲散的乡俗渴的不是水,
问的也不是水,要的却是一个东西,是酒。
豪爽,在这里从来都不稀少,捉着用碗喝,
浇不透的情怀,悲欢离合也在里面。
俗间炊烟难直,风有路众多,四面来,
可进可出。大多纤细的民,喜背着风做事,
为之整齐弯下腰,这个样子古来已有,
这里不做议论。
放下累,小隐的人会现身,坐稳静安,
以虚为境:看云起云落,视苍茫为不苍茫。
也会拿孤独做稻谷,咀嚼几颗,
佐一壶普洱入腹。
墙内一个桃花女,没有了粉红,
仍柔软,在窗下守一盏青灯,
这时寂寞和寂寞悄来,都不出声。
呢喃是南下燕子留下的,就那两句:
该来的没有来,不该来的来了。
谁是那个该来没有来的?
原载《中国诗人》2017年4期
诗人简介:张首滨,居北海。作品散见于《诗刊》、《大家》、《诗选刊》、《中国作家》、《人民文学》、《青年文学》、《十月》、《山花》、《汉诗》、《星星》等重点报刊,有诗作入选《读出的禅意:2015年度禅意诗选读》《读出的禅意:2016年度禅意诗选读》等多种选本,并获得官方文学奖多次。(最近几次是2015年获《大家》“大航海原创诗歌征文大赛·远征奖”,2016年获2016年昆明文学年会奖,2016年获《诗选刊》·中国诗歌网杯“美丽河北,名村古镇”网络诗歌大奖赛一等奖。2017年获“第五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创作特别推荐作品”)1993年出版个人诗集《孤独的声音》(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至2008年期间搁笔。
诗人诗观:以味取味,不执着语言文字表面意义,直入内心的体验,皈依诗的悟性。
以味取味& (组诗)
&&&&&&&&&&&&&&&&&&&&&&&&&&
我这地方是边城,一般把茶馆叫茶室,
“室”字上还有盖,那就是说喝茶还在屋里,
屋里还有茶,茶还有味。
当下喝茶不再是为了治渴,是为了聊天。
喝茶讲究嗑点瓜子,吃点豆粒。
农副产品在口腔里,虽有一些异味,
但没有俚语的口气冲。俚语口气直来直去,
外人一般消受不了。
我来这里有十年多了,已见怪不怪,
每天要做的是在壶与杯之间,寻得一丝隙,
——那就是在炎凉之间,不碰左右人就是好人,
茶便喝到了味的妙处。
喝茶时抬头看一眼,每一位茶客都不陌生,
在闹中取静,每一张嘴都在眼睛下噏动,
不是喝茶就是说话,风俗十分亲近,
是非有时不是是非,云腾霞蔚在头顶上空。
我刚来时,为此现晕感和咳嗽,
后来适应了,两耳不闻窗内事,
笑声骂声皆在脑后面。
我平时不爱说茶事,因为一个搞书法的哥们儿,
为我挥毫了一张条幅,词叫“禅茶一味”,
现在就悬挂一面墙上,那张条幅不能被戏谑了。
爱茶的人取茶之味有道,默语就是理。
所以我把语言摆弄成文字,在茶室内开口,
我只是喝茶;离去不愿张口,
是茶香满腔,舍不得放出去。
人生能得一味,苦涩尽甘甜回,
是多么快乐的事啊,我这地方是边城,
喝茶,总是要以味取味。
2015·2·3
《茶有意》
水入壶里,有去有回,
还需要多长时候;
壶有容,乃无私欲,
水满自流去。
当下品茶,茶粗分有两味:浓和淡。
细分也不多,只有三味:苦,涩,甘。
这个就不多说了。今日来一人,莫落座,
即拿一壶,左右手各执一杯,自斟自饮,
举止异样,周围的人见之,惊奇。
但还是各守个的静。
这里是城郊结合部,一间小茶馆。
这间小茶馆,距离“春来茶”不远,
却叫“秋雨轩”,二十几平方,四张小桌,
古时开张,今时照常。外面高悬的茶旗,
有时是风动,有时是自动,有时是心动,
啥时不动,没有谁问之。
来的这人,茶饮至半,便指杯问:
茶入腹半杯,茶剩半杯,茶味也有半吗?
茶杯一左,茶杯一右,茶味也有左右吗?
茶味一出,即在缭绕,是在以味寻味吗?
茶有炎凉,最先知是壶;壶从不说炎凉,
常计较炎凉的是饮者。把什么叫做茶了。
茶不取闹,要的是一个寂。
无人以对。此时并不在夏,在秋冬之交。
说完,独具一格的这人,推门而去:
路上落叶缤纷,有茶一叶独飞,如梦蝶,
色同,形同,情同。
这正是:壶有盖,
并不是盖,茶熟香自出;
茶有意,有大义,
回味得之便是禅。
2015·1·31
壶水相连追一脉;落叶翻飞来一茶,
得之是一幸。茶馆有说唱,
人生不便唱着说。
来这里,我一直喜欢独坐,寻一角,
不管是那一角,不烦即是安静。
有凳坐凳,无凳立着,更多时,
我还是要找能让悬着的事放下的凳,
否则不说也都明白,立久了太累,
这累不止是立着,也叫竖着,
是活着的累。
这个,在茶馆里提到的人有多少?
到这里喝茶讲究自我行事,讲究放下,
讲究慢,做到有一下无一下啜之,
便有了细雨润无声的妙境。
对此我感同身受,喝到情至时,
也不聊渴字。聊渴会心慌,
可以顺嘴说一说,干或燥,
这指的是喉,从不在肝上注解。
今日我来茶馆小坐,是久没来了。
到该来时自会来。这句话我说过,
不是在这里说过,但意思差不离。
来是让茶馆别忘了我,去是叫我记得茶。
有一叶茶,曾经一路小走入一壶中,
把里面的乾坤悟了个遍,
味道没有馊。
有些东西在喝茶时不便反复谈起,
的确是,旧的旧着去,新的新着来。
不管啥世界,能够入壶里的,
都不会是别的,一是茶,二是茶,
三还是茶。
壶结空相,从其里得真味不易,
易之,谁会在茶馆里一坐,
就问上半天的茶。
2015·2·3
《怎么走是自己一个人的活计》
大道通前门,小路达后院,
怎么走是自己一个人的活计。
有前门有后院,正房在哪里?
正房正处,看不见,捂住眼睛就看见了,
正房不但在正处,还在正等着一个人。
这一个人不是别人,是主人,
主人无宾客,乌鸦一二,算是老熟人,
一年来几回,来时又不多语,
只是三四下咳嗽,听懂便是话,
听不懂等于没说。
人都讲,帘卷西风,花香也去,
在正房窗下,却有一簇临寒不病的菊,
不避霜白,也不避娇羞,一日三味,
自有一番玄意。
路宽为大道,路窄为小径,
大道通车马,小径行闲人,
各有各的走法,通即为畅。
正房有正门,打开有正坐直对正门,
这是老式青砖灰瓦屋,坐的主人,
从不见,在案前斜身打瞌睡,
但常见,提笔水墨一下过往的春秋。
称得上主人,即熟知中正,
走大道,行小路,选择只是图方便
迈左脚是一个人,投右足还是一个人,
无偏斜,进的都是一个院。
2015·5·4
《雪上画影子》
刚落地的雪平整,白如纸,
在这样的雪上画点什么,
还是不错的。
我要画影子,影子简单。
画谁的影子?画自己的影子,
自己的影子,因为最熟悉。
再者画自己的影子,没有说道。
我开始用手,准确的说,
是用一根食指。
松软洁白的雪上,画出的线条,
粗细均匀。这时我背着光,
影子没有面目,我画出的也是。
画画讲究笔韵,我勾勒的影子,
没有动用修辞,轮廓还是清晰。
我退开两步,仔细端详,
自叹还真有几分像,
然而影子的黑没能画出来。
2015·11·22
尘埃纷纷,如拈拿起一颗,
还真不易得手;地上满目蚂蚁,
熙熙攘攘,也难记住这只是哪只。
一捧等于一捧,一捧等于多少粒米?
谁能准确讲出?差几粒无妨,无答音。
这个问题可以放几年,后来者中,
会有持珠子,念口诀,算计的。
闪电动几下,雷打几声,
仰望天空的一只蛤蟆,是在看云。
闪电和雷鸣不是它要的,它的心内,
只装柔软的雨滴,滴滴要大头长尾。
人是做事的,做好事是好人,
做坏事是坏人,在事上分人的好坏,
这是什么方法论?民间都这么分,
分的十分清楚。
俗世夏夜,不时有花香徐来,
顺时针捋出一股,缠绕梦的指头上,
夜刚过半已不见,谁解去了?
2015·9·24
《这莲就叫莲》
这莲就叫莲,不叫别的。
只在水里不去他处,只洗根不洗枝叶;
只说默语,自己和自己在一起。
这莲千年结一籽,不叫籽叫一实。
实并非实有,也是一转念。
只有在风雨处,才能触摸得到。
这莲高不在于仰望,只在水之上;
这莲低不在于俯视,只在脑袋里。
这莲无远近无左右,只看白云,
其余都视而不见。
这莲不暗,没有迷途的时候,
自己照得见自己。这莲的叶子,
不是被西风吹黄,是自己黄给西风。
这莲不是在枯寂,是在枯寂里看枯寂。
破败全部出来了,心里已无破败。
寒来迎其寒,霜来随其霜,
波浪在怀,这莲坐着比卧着平稳。
2015·11·16
树下自在:有风,有声,有阴凉,
还有一个七月,无奈尽是一人。
吃茶,看山,有云朵,从雨后三俩来。
清闲之愉,不做客套事。
想起梅子,附近的酸甜就近来,设座上茶,
空聊而聊不空,仍是不多一个人。
搔痒是俗,但还没有到不可耐,我当然也做,
不用眼目,只手一抓,啊!好大一个,
还是鲜活的。不说了,蝉这个东西,
怎么称叫知了,就遛跶到我的背上。&
树下茶香,没有柏树子,也没有菩提子。
我随手捡几粒小石子,摆棋,问答,
回身一看,无一人不是自己。
2014·8·3
以味取味呈现本真之美
&&&&&&&&&&&&
  &&&&&&&&&&&&&
——张首滨的现代禅诗读后
&&&&&&&&&&&&&&&&&&&&&&&&&&&&&&&&&&&&&&&&&&&
&&&&&&&&&&&&&&&&&&&&&&&&&&
&&&&&&&&&&&&&&&&&&&&碧青
自唐以来,以禅入诗或以诗呈现禅思理趣和禅境,一直是中国诗人追求的最高诗美境界。融入天人合一思想呈现生命自性和禅境的东方诗美,亦是有别于西方诗美的重要特质。五四滥觞的中国现代诗,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从形式上的西化逐渐呈现了其内在的灵魂丰盈、灿烂和强大,亦是因为被移植的西方诗体形式,已经成为承载中国人诗意心灵的形式,呈现了中国现代新诗的独特价值和美学意义。本世纪出现的现代禅诗流派,是以现代诗的形式承接和融通中国千年诗美主潮的诗人群体,展现了以心灵为创作主体的超越的诗美追求。优美的诗歌风度,清新的诗风,为中国当代诗坛注入了一股清流,并产生广泛的影响。张首滨作为现代禅诗流派的重要成员,其诗呈现直觉思维观照和体悟的本真之美,独树一帜。
张首滨青年时代就开始写诗,早在1993年,安徽文艺出版社就推出了他的个人诗集《孤独的声音》。由于多种原因,1992年至2008年期间搁笔了十几年。这期间,他的工作履历写满了丰富二字。他曾任一家中央媒体驻某省记者站站长,近年来,又倾心古今艺术品,对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物及相关传统文化典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当他2009年再次拿起笔来,便以一位禅者与诗人合一的形象,出现在诗坛。相继推出了系列组诗《说鸟》《话莲》《茶语》等代表作。几年来,他的诗作出现在《诗刊》《大家》《诗选刊》《中国作家》《人民文学》《中国诗人》《青年文学》《诗潮》《十月》《诗林》《边疆文学》《山花》《汉诗》《滇池》《鸭绿江》《星星》《绿风》等重点报刊,并两次入选《诗选刊》年度大展。诗作被编入《中国诗歌年选》(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编)、《中国诗歌精选》(中国作协创研部选编)等多种权威年度选本。多次获得官方文学奖。2015年9月,又获《大家》“大航海原创诗歌征文大赛&远征奖”。
张首滨的创作成果,格外引人注目,已经有多名评论者和诗人撰文评价其诗。本文只是尝试着以张首滨的组诗《以味取味》为例,浅谈几点读后感。不妥之处,还望首滨和方家指正。
一、 体味的本真之美
美学家皮朝刚在《中国美学沉思录》一书中收录的《论“味”——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与中国古代美学的本质特征》一文指出: “‘味’,是一个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孕育、产生和形成它的深厚土壤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它鲜明地体现出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特性,表现了中国古代人的审美意识(《中国美学沉思录》第70页)。”
“中国古代美学有很多重要范畴……从作用和地位看,‘味’是一个核心范畴,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主体审美活动(观照、体验);二是指客体的美感力量(滋味、韵味),‘味’的两个方面的基本内涵融为一体……因而它在中国古代美学逻辑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举足轻重(《中国美学沉思录》第71页)。”
从古至今,诗歌美学中的“味”,则重在“体味”。我认为,所谓的体味,就是指诗人对其心灵观照、体验的对象深度醒悟之时呈现的审美境界。
自古以来的禅茶一味,亦是从“茶饮之味”直接合禅,融通的只不过是“清”和“醒”二字。首滨把他的一组诗的题目称之为《以味取味》,自然是“体味”的极品之味。
“以味取味”,亦是不二思维的诗意呈现,诗人不再以其他分别心去取舍茶之外的味道。禅茶一味,茶之本味,亦是禅的本味。取本味入诗,其诗意和诗境所呈现的自然是本真的美境。
清醒,来自禅家的醒悟。而醒悟从不离本性,只在自性本处显现。觉悟的阳光照见的,亦只是事物本来的样子。首滨的诗,最明显的特征,即是心灵体味的本真之美。他的《茶事》一诗,以云南边城的一座茶室为生存和诗歌现场,用舒缓发散又融合着几分淡泊的语言韵调,道出了在凡尘世间觉悟的美好诗意和禅境。
我来这里有十年多了,已见怪不怪,
每天要做的是在壶与杯之间,寻得一丝空隙,
——那就是在炎凉之间,不碰左右人就是好人,
茶便喝到了味的妙处。
这样喝出的茶之“妙味”,分明是诗人所体味出的做人的妙味之道。
在这首诗中,诗人甚至运用口语和散文化的叙述方法,恰好地呈现了生活本来的状态:
我平时不爱说茶事,因为一个搞书法的哥们儿,
为我挥毫了一张条幅,词叫“禅茶一味”,
现在就悬挂一面墙上,那张条幅不能被戏谑了。
爱茶的人取茶之味有道,默语就是理。
禅茶一味,但只有取茶之味有道,方能获得。默语就是理。静默而获得的禅茶一味,才是生命的真味:
人生能得一味,苦涩尽甘甜回,
是多么快乐的事啊,我这地方是边城,
喝茶,总是要以味取味。
诗的品格与人的品格是想通的。至此,我便知诗人“喝茶,总是要以味取味”的境界,正是其做人的境界,正是其自性呈现的生命本真的大美之境。
最近几十年来,消费主义盛行导致人们物欲泛滥,人们的心灵在痛苦挣扎的同时,亦在被遮蔽或扭曲着本真之美。放眼中国当代诗歌,大多仍以抒怀言志为主。只有现代禅诗流派的诗人群体和主动引禅入诗的少数诗人,在艰难地探索着用诗歌呈现生命的本性之美,追求着大千世界的本真之境。首滨,即是先锋者之一。首滨以“茶”为喻体,从日常饮食中悟入真味,诗语皆道禅语,显禅境。很显然,诗人的诗歌创作,已经完成了由“情境”转入“禅境”的升华过程。
在诗人的眼里,生活本身就是道场。《茶有意》一诗,即是诗人宁定的心灵从饮茶的生活现场感悟并呈现的禅意美境。“当下品茶,茶粗分有两味:浓和淡。”而在茶馆里,即使有人饮茶“举止异样”,“周围的人见之,惊奇。但还是各守各的静。”在这样人心守静的“道场”里,在昆明城乡结合部那一座名叫“秋雨轩”的小茶馆,诗人领悟了风、茶旗和人的心灵自动、被风吹动与不动的境界:
古时开张,今时照常。外面高悬的茶旗,
有时是风动,有时是自动,有时是心动,
啥时不动,没有谁问之。
《坛经》云:“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此诗中的意境,诗人亦已经了然茶旗之动和心动的奥秘,不外乎“有时是风动,有时是自动,有时是心动”。而心不动,则没有谁问之。诗中清晰地呈现了“不动”的本味,“茶不取闹,要的是一个寂。”
佛家认为,“无诸相曰空,无起灭曰寂。”“寂”,其实是与“空”为一体的境界。而这样的境界,自然只有禅家能悟入。所以,诗中“独具一格的人”推门而去,身已经从茶馆移步他处,走在“路上”,心却仍不离禅境:
路上落叶缤纷,有茶一叶独飞,如梦蝶,
色同,形同,情同。
独飞的一叶茶,无疑是诗人心灵的喻象。这样的茶韵,可谓是抵达了极美之境的茶……
而《问茶》一诗,亦是诗人独自品咂茶之真味的诗意呈现。问茶,即是在问心。诗中的茶馆,更像是一种庙堂般的象征性的存在。诗人来这里,其实就是修行。是要找到那个能放下悬着的事的凳子,放下那些活着的累。“来这里,我一直喜欢独坐,寻一角,不管是哪一角,不烦即是安静。”虽然,“有些东西在喝茶时不便反复谈起”,但是,诗人的心还是在有一下无一下地慢啜着,“旧的旧着去,新的新着来。”世界万物,本来如是轮回着更迭变幻。“问”入真味时,诗人当即顿悟:
不管啥世界,能够入壶里的,
都不会是别的,一是茶,二是茶,
三还是茶。
这里,惟有一把结空相的禅之壶了。所以,万物入壶皆是禅。问茶的诗人问入禅茶一味,自然明了不管啥世界,能够入壶里的,亦都是茶。
心性、茶和壶,就这样合一了。
茶禅的味道,便是诗人心灵的真味了。
首滨的《霜才到》一诗,让人感到一种透过沧桑寒凉的清寂里的宁定和灿亮如阳光的明澈:
才见霜,草就草黄了。
寒鸦一只,沉重地从霜上走过,
没有踩痛霜,却踩痛霜下的嘎吱声。
寒鸦沉重落爪的一个“踩”字,踩踏的不是霜的痛,而是自身生命的痛,是行走尘世的痛,带着“嘎吱声”。而在诗人的心里,“荒凉是一瞬间的事。眼前的这只虫,怀里还揣着一个翅膀的想法,在这空旷中颤动,孤单,悲苦,比草还零乱。”这是诗人在生存现场感知到的某种生命存在状态,亦是心生慈悲的源头般的存在。诗人虽然面对着眼前的事物,又似乎隐身在所有事物的背后,只有心灵的思维在默默观照:
霜才到,草就草去了,沉默的一只寒鸦,
蹲坐在一片凡俗上,在看霜的白,
是怎样的一个白。
霜才到,草就草草的去了,只有一只寒鸦沉默着蹲在一片凡俗上,在看霜的白,是怎样的一个白。这样的时刻,仿佛,鸦本身的黑,已经不重要了,甚至消失了。诗人心灵的追问和观照,透过一只寒鸦的眼睛,亦滤净了霜的寒凉之色,只剩下了一种白。霜本真的白,瞬间就明亮起来,定格为一种物我合一的白,永恒的白……
诗人是一位追问事物存在本相的思想者,是一位面对世界探知本意的禅者,时刻注视着眼前的事物思索着,醒悟着。呈现在诗里的便是凡圣一体同观的境界。如《远,真的有那么远吗?》:
远,真的有那么远吗?
迷蒙,在我这里除了迷蒙还是迷蒙,
这不是因为我在路上,遇到的凸凹太多,
是碰见不属于路的东西太多。
诗人看到在路上有那么多路本身之外的石头般存在着的障碍之物,阻隔着人的前行,远,才出现了。亦是因为这些路本身之外的障碍堆积在路上,造成延误,一个人,可能永远在路上,难以抵达生命的目的地,所以,“要见的最终未必见得到。”这样的发现,正是诗人洞明世事的觉悟或曰醒悟。
世上的每个人,都要经常面对和感知着远和近。远,在物理时空里,是一种真实的存在。而直接用心灵面对或悟解世间所存在着的事物的禅者,则可用一念破掉远的存在。首滨发出的诗意问询本身,亦做出了回答:
在途中的人,远字前面总有个永字在吗?
远究竟有多远,蹒跚和迟疑无传奇,
不要老想它,就不远了。
不想“远”,它在心里就不存在了。
人心里很多事物的存在,亦如是。谁能否认,人心里堆积的森罗的事物影像或乱线般纠缠着难以理清的思绪,都是自生的“想”的存在物。它们没有实体,但又水波般难以平复。空掉这些纷杂冗沉的“想”,恢复心灵无碍的本来面目,是禅者的终极目的。所以,诗人告诉世人,对于远,“不要老想它,就不远了。”不反复去想,那些内心的影子就会自然生灭。不想,远亦在心里,它就是近了。远和近没有了实质区别,心灵便空透如初了。
首滨的诗,不仅从观照身外的存在物,洞见其本质存在,更善于在感悟自身的过程中,直抵生命存在的真意。禅者追求明心见性,目的是找到自己。首滨亦在诗里呈现了一种寻找到的答案。如《怎么走是自己一个人的活计》。这是首滨非常重要的一首诗:
大道通前门,小路达后院,
怎么走是自己一个人的活计。
有前门有后院,正房在哪里?
正房正处,看不见,捂住眼睛就看见了,
正房不但在正处,还在正等着一个人。
正房有正门,打开有正坐直对正门,
这是老式青砖灰瓦屋,坐的主人,
从不见,在案前斜身打瞌睡,
但常见,提笔水墨一下过往的春秋。
称得上主人,即熟知中正,
走大道,行小路,选择只是图方便
迈左脚是一个人,投右足还是一个人,
无偏斜,进的都是一个院。
没有分别思维,即一元思维,是禅者实现明心见性的不二法门。心,没有了分别思维,主人自然会自己主动现身,他更是熟知中正,无须任何引领。诗中的主人,喻自性。在这座院子里,主人是一直醒着的。从不见他在案前斜身打瞌,而前生如水墨般的春秋过往,却被他携带着,常呈现于现世。所以,前院和后院,都是主人的院子。人,回到了本心,心,就自然回到了本然的状态。便没了生命的异乡,没了此岸或彼岸。一切,皆和主人一体同存。诗的结尾一段,抵达了“欲辨已忘言”的绝妙深美之境:
称得上主人,即熟知中正,
走大道,行小路,选择只是图方便
迈左脚是一个人,投右足还是一个人,
无偏斜,进的都是一个院。
生命存在的本真之美,就这样被首滨形象而诗意地呈现出来。
  这样的本真之美,是诗人心灵在禅定的宁静状态才可获得的。
《坛经》云:“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首滨诗中表现的正是禅者守住本性的生命大美境界。
二、超越之美
超然世外,是中国历代高品格的哲人和艺术家追求的人生境界。置身于消费主义盛行所导致的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诗人以心灵醒悟的力量和智慧,超越着凡尘,超越着自身,乃至超越着佛家生命轮回的思想。
禅者的真正心灵出离、解脱和超越,是在回归本性的过程中实现的。平常心是道。以平常心面对眼前的一切,才是见真功夫和袒露真见地之处。
《雪上画影子》一诗,首滨运用了平白如话的语言,通过雪、影子和手指等几种简单的意象和一种画影子的动作,就勾勒出一幅心灵的图谱,一幅本性的洁白。
松软洁白的雪上,画出的线条,
粗细均匀。这时我背着光,
影子没有面目,我画出的也是。
诗人本想在平整如白纸的雪地上画点什么,最后决定画自己的影子,简单,熟悉,且影子没有面目。没有面目,亦是影子的本来面目。人自身之外的世间万物,亦如是。除去自性,世间万事万物,皆为如露亦如幻的影子,是没有本来面目的幻影般的存在。所以,诗人最终仔细端详自己勾勒出的自己影子,“还真有几分像,然而影子的黑没能画出来。”画不出影子的黑,是因为画者心中无黑啊。诗人画出的自己的影子,是自性的洁白,亦是雪的洁白,呈现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超越美境。
诗人的另一首诗《谁在梦外远眺》的结尾,与《雪上画影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且禅意相通,揭示着诗人内在的世界灯火灿亮,毫无暗黑,实为光明的居所。
山横山中,水卧水里,
谁在梦外远眺,远眺也眺不远,
夜黑如幕,暧昧不止是一层。
看不到的,都是想看清的;
看清的,又都不是要看的。
在禅家看来,灯,是自性光明的象征。是觉悟的生命燃尽黑暗的写照。超越了凡俗尘埃的心不再暗淡,自然拿出什么也不黑了。禅者超越的智慧自现,人的生命就是如此的干净美好。
而在禅者首滨看来,超越现世凡尘的思想束缚还远远不够,还要超越“生命轮回”本身的界限,认识人一世又一世轮回的本然。这种思想在《没有先后》一诗里明确地表达出来了:
轮回是不照面的,一轮一轮向一方向走,
还是向两个方向走,没谁来告知,
既然这样就不要固执了。
不该问不要问,看什么是什么,
只要不觉得孤独,不觉得惆怅,
一人就一人,没有先后。
轮回,是佛家揭示的大千世界的生命最基本的存在方式。活在当下,肯定现世,则是中国禅宗的智慧和要义。诗人首滨,对人的生命轮回的思考和醒悟,见解恰好落在禅者的心地。“一人就一人,没有先后。”诗人肯定轮回,亦对作为一个人出现于现世有着独特的理解和醒悟。每个人的自性,在此世此身都具足圆满。不固执生命的轮回,放下生命的轮回,才能很好的活在当下,呈现自性,获得轮回的解脱,这是禅者诗人张首滨对生命彻悟般的诗意表达。诗的超越之美,像点燃的灯盏,瞬间照亮人的生命本身。
三、空灵之美
“在世界各主要宗教中,佛教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学传统。佛教在中国的流传与发展中,更形成了辉煌璀璨的佛教文化。禅宗是中国人在接受、消化了外来佛教的基础上,在中国思想文化土壤上创立起来的完全中国化的佛教。中国禅宗文化更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它的浓厚的文学性质就是这种特色之一(孙昌武《禅思与诗情》一书《代序:禅的文学性质》)。”中国禅宗的创立者六祖慧能就是以呈送五祖的一首诗偈,被认定为其已经开悟,可承担如来大业。可以说在中国禅诞生之际,诗禅就已经融为一体。亦是因为诗禅结合,诗语禅境呈现的优美的空灵意境,成为中国诗歌乃至中国艺术所追求的极美境界。空灵的境界、优美的风度,亦成为中国诗歌美学最高的价值尺度。
自唐始禅诗结合出现的诗的空灵美,一直是中国古代诗人追求的至美之境。五四以来中国的现代新诗,亦是因诗禅合一,才呈现出空灵的意境。空灵之美,亦成为现代汉语新诗所抵达的大美之境。
我认为,诗的空灵意境,是诗人自性的直觉思维抵达顿悟状态呈现的其所觉悟的事物本质性存在的境界。亦可以说,空灵的境界,是诗人心灵极美的禅悟境界。
禅家讲“明心见性”。“性”,就是自己的本性。本性至“空”,人本性自然含蕴的万法,便自然呈现。首滨的诗,时常呈现自性空灵的禅美诗境。诗人的自性灵光自如显现,像闪电瞬间照彻生命的天宇,出现在诗人采撷的喻象里,深藏禅思机锋。如《二两半春秋的滋味》一诗,就呈现了如此的空灵诗美:
虚空是有还是无,有,见谁把虚空捉起;
无,又谁凭什么说虚空。把一节竹砍成两段,
两头长短相等,两头都空,请问虚在哪一头?
这样的诗境,是非心灵思维即直觉思维直接契入悟境而难以呈现的,是伴随着自性灵光显现所呈现的事物本来面目和真义。
这首诗中呈现的明显的是禅者的心灵悟证,而不是解证的诗意表达。贾题韬先生在《机锋、棒喝、话头及其他》(《坛经的智慧》174页,凌书军主编,)中,对解悟和悟证曾有过这样的阐释:“解悟是什么呢?那是顺着理路来的,依据佛的经教,穷究苦习而有所悟人,一般经论的注疏,大体都属于解悟。证悟则不然,证悟虽不离开思维之路,但实悟的那一刹那必然是言语道断。所悟之境,又不离思维路数,但又非思维路数所能范围。”在首滨的诗里,时常可见到诗人自性显现的智慧灵光的美韵。
禅悟,就是直截了当用本心体悟大千世界的万物和自己,别无它途。这样置身世间的觉悟,才是真正的觉悟。首滨的《尘世》一诗,每一句都蕴含禅思妙义,意象纷繁,又诗意清新浓郁,灵光璀璨:
尘埃纷纷,如拈拿起一颗,
还真不易得手;地上满目蚂蚁,
熙熙攘攘,也难记住这只是哪只。
俗世夏夜,不时有花香徐来,
顺时针捋出一股,缠绕梦的指头上,
夜刚过半已不见,谁解去了?
本诗最妙的是结尾一段。“夜刚过半已不见,谁解去了?”,仅这一句深奥妙美的诗,便呈现了悟性智慧和终极意义的诗境。
过半的夜已经不见,谁解了去?
它自身解了去。亦被诗人首滨解了去了。
诗人的直觉思维之光直接照彻了夜的本来面目。
那么,剩下正在延续的夜,又如何?答案不言自明。
剩下的夜,自然也被它自身解去了。
这时的夜,亦是醒悟和光明的母体,或者,亦如醒悟和光明本身。在诗人的心里,夜,已经无碍……
“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那直接来自自性本源的当下顿悟,亦瞬间就接通了大千世界的本源,归于一元。像这样直彻本心的空灵诗境,在《这莲就叫莲》中亦诗意地呈现:
这莲就叫莲,不叫别的。
只在水里不去他处,只洗根不洗枝叶;
只说默语,自己和自己在一起。
自己和自己在一起,自然不离本性。所以:
这莲不暗,没有迷途的时候,
自己照得见自己。这莲的叶子,
不是被西风吹黄,是自己黄给西风。
这莲不是在枯寂,是在枯寂里看枯寂。
破败全部出来了,心里已无破败。
没有破败之象的心灵,便具足完美的本性。诗人以莲语道觉悟之境,以莲的意象喻佛性,最后,平复波浪的是平稳坐着的莲相庄严美丽的形象:
寒来迎其寒,霜来随其霜,
波浪在怀,这莲坐着比卧着平稳。
诗中结尾句的一个“坐”字,蕴含的一朵莲内在的静默力量可宁定波荡的世界。《坛经》云:“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诗人用一朵莲花呈现了心念不起、自性不动的禅之诗意的空灵大美。
四、安宁自在之美
首滨的诗,呈现出淡泊、安宁自在之美。
心灵的安宁和自在,即是生命的大自在。《坛经》云:“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首滨的诗中呈现的心灵舒展和自在之美,正是源于心灵的安静和对世界直觉的静默观照和领悟。
而首滨在《树下》一诗中所表现的自在,并不是空寂的无物无声,而是:
树下自在:有风,有声,有阴凉,
还有一个七月,无奈尽是一人。
吃茶,看山,有云朵,从雨后三俩来。
诗人自在的心自在地观照着自然天地,亦是在观照和表达着自己:
清闲之愉,不做客套事。
想起梅子,附近的酸甜就近来,设座上茶,
空聊而聊不空,仍是不多一个人。
搔痒是俗,但还没有到不可耐,我当然也做,
不用眼目,只手一抓,啊!好大一个,
还是鲜活的。不说了,蝉这个东西,
怎么称叫知了,就遛跶到我的背上。&
蝉与禅谐音。中国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由“意”而生化为“形”的艺术品或日用器物很多。古往今来,出现在诗人画家作品中的蝉的形象,大多为禅的喻体。诗人首滨亦通过蝉的意象,表现了心灵的醒悟。蝉,在民间被称为“知了”。禅悟为“知”,亦为“了”。面对纷繁的事物,只有醒悟的心灵,才能知而了之。在首滨的诗中获得鲜活生命之体的蝉,被称叫知了,遛跶到了诗人的背上。蝉自来,蝉自己显现。蝉,仿佛在自身之外,实则是与自身融为一体。背负着“知了”的诗人禅者,有什么不能知而了之呢。所以,我们看到了这样的诗境:
树下茶香,没有柏树子,也没有菩提子。
我随手捡几粒小石子,摆棋,问答,
回身一看,无一人不是自己。
心灵的安宁自在之美,在首滨的诗中亦是随着诗意思维自然呈现于诗中的,这不仅需要娴熟的表现技巧,更体现着一种心灵的智慧境界和表达能力。
在此,我还想略谈一下首滨的诗歌艺术手法。
首滨现代禅诗的艺术表现手法,体现在多方面。
首先,最突出的是比喻手法的运用,完美地实现了以象喻禅、诗禅融合。首滨深谙中国传统文化,骨子里有着中国士大夫忧国忧民的情怀,且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修炼得心性高洁。其创作的现代禅诗,大多以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色彩的意象和喻体如茶、壶、莲、竹、鸟、雨、雪、江河等入诗,以现代诗人禅者的智慧,呈现了古典和现代相融合的意象之美。如《说鸟》《话莲》《茶语》等系列组诗代表作和《玉壶春》《这莲就叫莲》《二两半春秋的滋味》等等诗作,都表现着诗人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禅者超越的心灵智慧,使他的诗抵达了中国历代诗人追求的永恒的本真之美!。
其次,善用动词,以动显静,是首滨惯用的另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如《霜才到》中的“踩”和“坐”,《盘龙江散曲》中的“跃”和“爬”,《树下》中的“遛跶”,《谁在梦外远眺》中的“横”和“卧”等等,都因一字或一词而使全诗鲜活生动,丰沛了内在的情感和气韵。
叙事的表现手法,亦被首滨运用得自如娴熟。在首滨的诗,叙事的表现手法,犹如禅问对答的诗写形式,在喝茶叙谈般闲适的情调中,慢慢道出禅的机锋和理趣。如《秋正黄》等。
而以心灵思维为原点的发散式语言表达方式,亦呈现着首滨诗歌的语言审美特色。他的诗歌语言自由舒展,呈现本真的形象之美和意境之美。即使平白如话或带有散文化的语言,亦蕴含万千气象。
  只是,仅凭我浅薄的阅读和悟性,还不能恰如其分地解读首滨的诗作。所以,只好就此打住。期待在未来的阅读和思考中,能更深的领悟首滨的诗美真谛。
&&&&&&&&&&&&&&&&&&&&&&&&&&&&&&&
&&&&&&&&&&&&&&&&&&&&&&&&&&&&&&&
《读出的禅意:2016年度禅意诗选读》初选作品(35)&&&
& & &现代禅诗六首
【读稿手记】禅悟是一种难以言传的生命体验。难以言传,却又必须言传,怎么办?用诗歌这一感性的艺术来传达只可意会的禅悟呀!这,似乎是古之及今人们所找到的传达禅悟的最佳办法、最智慧的办法。于是乎,或禅者以诗寓禅,或诗人以禅入诗,禅与诗也就获得了相得益彰的效应。于是乎,金人元好问对此给予了激情点赞:“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心地待渠明白了,百篇吾不惜睂毛”
(《元遗山诗集》卷十《答俊书记学诗》)。
碧青的诗,可谓是主动走以禅入诗的创作路子,她或寓禅理,或蕴禅味,使朴素如话的诗句平添了禅意禅趣,颇具玄妙之韵。“清晨/被夜洗过的天空/霞光喷薄//醒来了/黑夜坐过的椅子/还在原处空着//啊夜色/原本不染万物//窗外的梧桐/站立/碧绿蓬勃”(《夜色&
不染万物》)。清新纯净的诗句,空灵虚静的禅意,和谐统一于一首短诗中,诗意加理趣,拓展了诗的深度与厚度,甚至是宽度,细读,有明显的弹力弹性在其中。
碧青的另一首诗这样写:“悄然/我在阳光下闭起了双眼/瞬间/觉见的黑/是世界的弥漫/也像来源于自身的暗淡//我在阳光下睁开了双眼/瞬间/大地上的事物和天蓝/又全部复原//这时万物的光泽辽阔/深邃的一幕时空/底色淡远/最高的一盏/是太阳的/光源”(《光明与黑暗》)。从这些诗句中可以读出诗人碧青对诗歌已具有举重若轻的操控能力,她对“光明与黑暗”这样的大课题进行着高屋建瓴的俯视与观照,却在其眼睛的一闭一睁之间,似乎就引人洞彻了“深邃的一幕时空”,获得了某种理性的启迪。然而,仅读到这一层显然不够,诗人的指向,应是禅的“无心之说”,她继续说:“它现身/好像只为在空中演示一遍/不会——被眼睛闭合的黑暗遮蔽/不会——被眼睛睁开的明亮/瞬间点燃”(《光明与黑暗》)。这——也就是唐代庞蕴大士所言的境界:“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妄心俱息,何害外境。我们只要也只有息却妄心,无妄心于万物,人生就洒脱,就得大自在,就“不会——被眼睛闭合的黑暗遮蔽/不会——被眼睛睁开的明亮/瞬间点燃”。(少木森)
弥漫着夜色
空荡而柔软的黑
时间的牙齿
它却嚼不动
蟋蟀鸣叫的清脆
殿堂里的灯火
星辰的光辉
一片梧桐叶在飘落
那些还不曾面世的种子
葱绿的河岸上
开满三月的紫丁香
那些还不曾面世的种子
却像等待最高的圣旨
在河岸的深处
尘埃般隐藏
光明与黑暗
我在阳光下闭起了双眼
是世界的弥漫
也像来源于自身的暗淡
我在阳光下睁开了双眼
大地上的事物和天蓝
又全部复原
这时万物的光泽辽阔
深邃的一幕时空
最高的一盏
好像只为在空中演示一遍
不会——被眼睛闭合的黑暗遮蔽
不会——被眼睛睁开的明亮
白水河流不走自身的本源
这一条季节河
围绕着一座青山
流过每一年
雨水或沙尘里的时间
也许 站满草木的山峦
不是所有岁月的岸
白水河却永远流不走自身的本源
若画一幅青山
若画一幅青山
根本无须铺开一张白纸
早就蘸满了
云雾的远山&
小路隐没的丛林
无人的舟船&
矮小的背影&
在古寺之外
坐长了彼岸
高处的虚空
被夜洗过的天空
黑夜坐过的椅子
还在原处空着
原本不染万物
窗外的梧桐
原载于香港《当代汉诗》2016年5月&
作者简介:碧青,本名张书琴。现居河北省迁安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北滦河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唐山市作家协会、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现代禅诗流派成员。出版诗集《告别一个季节》《母亲的诗》;出版散文集《谁会送我一双香草鞋》《近处有多近》《守着老边》。文学理论随笔主要有《中国现代禅诗的重大美学贡献》《禅对世界现代诗的影响初探(中国部分)》等。其诗文作品被选入《守望大地》《菩提树下—现代禅意散文选》《镜中之花—中外现代禅诗选》《世界现代禅诗选》等多种诗文集。散文、诗歌和评论曾获得多项省级以上奖。
个人诗观:追求以心灵为创作主体的诗歌境界。希望以诗的方式,回到人自身。
《现代禅诗探索》选刊
(2016年10月号,总第78期)
主编:奥冬
【诗歌作品】
◎朱枫
双休日,还是想着如何休息
我还是不是我的
太阳是太阳,月亮是月亮
秋天,一朵花高兴地
枯萎了自己
推荐者:奥冬
推荐语:我一个同事曾说过:“手机就是个栓狗的绳子。不管双休日还是节假日,老板一个电话,你就得乖乖过来。”所以双休难休是个很普遍的现象。往深了想,工作时的你,娱乐时的你,打坐冥思的你,以及睡熟的你,是不是同一个?而“太阳是太阳,月亮是月亮”,秋天到了,花儿也“高兴地枯萎了自己”。有几人能想通呢?
◎东方明月
那个不停地对着空椅子诵诗的人
把空椅子搬上了屋顶
夜幕下的空椅子
一整夜都在听他朗诵
推荐者:也牛
推荐语:这一切都在自自然然发生着,而空椅子能听。主要的,还因为诗人本身的象征!
◎空也静
他眼里装着一湖水
轻轻地抬起头
仿佛有无数支箭
一起射过来
他坐在佛堂上
被数不清的油灯照着
推荐者:古石
推荐语:清澈,通透。“他坐在佛堂上/被数不清的油灯照着”,这是一种生命禅境,是对灵魂的一种洗礼,是对生命境界的一种提升。
◎古石
阳光轻柔,金色的叶子飘向大地
风吹过来,像一只蚂蚁
爬上微凉的身体
一个人可能胜过两个人、三个人、十个人
他的心比蚂蚁小比天空大
一个人在孤独中行走
他穿过草原穿过大海穿过天空
如一朵昙花穿过自己短暂的一生
浩瀚无垠的星空下
一个人在落叶上行走的声音
推荐者:古剑
推荐语:意境深远,空旷深邃,禅意之声渐行渐远,给人一种高远的感觉。让人心为之一动,并充满无限的想象与思味。
◎古剑
推荐者:古石
推荐语: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从日常场景中呈现禅意。“天阴了/就/阴了呗",很简单的一句话却富含禅意,这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人生哲理,也是一种生命觉悟。
路口的石匠
◎胭脂茉莉
四月末的日子已恍惚夏日
穿过浓荫遮蔽的小径
有鸟鸣,有馥郁的桐花香气
在黄昏的路口
年老的石匠坐在一堆顽石中
顽石在老人手中
忽而变成狮子 忽而变成莲花......
她不知道是这鸟鸣、花香
还是石匠敲击石头的声音
让暮晚的钟声由苍凉突然变得悠扬
推荐者:奥冬
推荐语:读这首诗,不由得又想到多位诗友提过的“现代禅诗写自然,能不能写社会、人生、城市等等?”回答当然是肯定的,此诗的后三行,却是用诗的语言来回答这个问题:鸟鸣、花香、石匠敲击石头的声音本无区别,所谓天人合一,所谓平常心是道,所谓生活禅。
◎小勺子
一只蚂蚁爬过去了
两只蚂蚁爬过去了
三只蚂蚁爬过去了
一片夕光,洒在落叶归家的路上——
推荐者:奥冬
推荐语:如果没有末尾,只是废话不是诗。最后一行一出,便是自然呈现、诗禅合一的好诗。这已不仅仅是画龙点睛,而是点铁成金了。
◎胡有琪
看到我活着出门
朝霞的眼睛一下子红了
推荐者:小勺子
推荐语:生活中,禅是一种智慧。故有“生活禅”之说。个人的觉悟是:到了该吃饭时吃饭,到了该睡觉时睡觉,人生本该如此,在喧嚣中安静度过,少些虚妄,尽量活得简单——此诗虽有自悯,但实在是:活之不易!
◎苦李子
彩虹是我的同事
和我一样教着数学
每天一样接孩子,做饭,洗衣
吃越来越小的菜夹馍
下雪了,也穿大红棉衣
孩子样打几把雪仗
用镜头把红与白一同定格
她坐我的身后
背对背半尺距离我们谈
点线面体的风云变幻
谈校园里桂树金黄的花朵
如破碎的米粒
它郁结的香气穿过楼前的空旷
和不知多少个轮回的浮华,穿过
逝去的,现在的,将来的
我们无法停下的粉笔生涯
没有谈到的是,我们满身羽翼
却永远在原地打转
愈来愈接近矮小的桌椅
而孩子们在矮矮的桌椅上
一点点长高,一点点绽开,
如桂花浓浓的香
终要转身,或高翔
并迅速卷走我们
推荐者:南北
推荐语:生活,本就是如此的具体和生动。虽然有不满足时的感慨,但毕竟看到了付出后的收获“如桂花浓浓的香”。现实生活中的修行,是最真实的修行,也是最不易成功的修行。而一旦醒悟,以禅的观照面对一切,所有,你的面前,便是亮的了。
◎碧青
此刻——我就站在家山
不高也不低的
在这里——拥抱着泥土的原始叠加密码
独自生长的
都是火红的
被风吹出的时间
站立起来的菩提林金黄金黄的
蓬勃的色泽
此刻——山颠之上的四面八方
都是浩荡的云空
那一幕眼帘低垂的静默
这一座自然身躯之上的
推荐者:南北
推荐语:碧青的现代禅诗写作,已经进入到一个语言现代化且十分优美典雅的境界中,安静而保有丰富的想象空间。禅意如林,如绿色和花朵,自然而生发。
◎怯情
一行浅浅的脚印……
去,亦是来过
门前插花轻颤
马龙峰萦云载雪
推荐者:冰河入梦
推荐语:在看似不经意的描写中,包含生活的感悟和禅意,深得禅之精髓,读后让人回味无穷。
◎雨浓
我喜欢秋天
因当下我正在秋天里
色彩斑斓的叶子
黄橙橙的柿子
推荐者:冰河入梦
推荐语:活在当下,把握当下。禅其实并不神秘。只要我们用正心、正念对待生活,禅也是处处“触手可及”。
◎古石
足球场空空的
没有人踢球
不像昨天,一场球赛
让这里满满的
现在,球场空空的
除了我,和一只小狗
我们在球场里随意奔跑
我在前面跑,它在后面追
我就像是一只足球
被一只小狗踢着
我们停了下来
静静地坐在球场边的椅子上
有微风吹过
球场空空的,一点也看不出
我们刚才跑过的痕迹
我只听见,坐在身旁的小狗
静静地喘着粗气
推荐者:奥冬
推荐语:日常生活的直接呈现,淡而有味,平常心是道。
秋天:一切安好
◎也牛
叶子落光了。梧桐树上什么都没有
老霜说:挂一丝风声
也是不错的
昨天踩上去的脚印
也被风扫去
池塘里。长养一尾金鱼就好
旁边的莲蓬
在篱笆边挖一块地种萝卜
你的两只手
像缠绕锄柄的两团白云
割草。早年为了盖茅屋
今天仅仅是为了看一场雪落
就让它今夜
推荐者:奥冬
推荐语:在日常生活的场景中掺入新颖出奇的想象力,在诗境中涌出禅境。
◎王海云
请允许我,藏于花枝间
再偷偷地,细碎地,芬芳一回
沾满春天的味道
给乏味的日子添一些清香和妩媚
如果,我爱的人在这个春天离开
我相信,她只是赶赴一场桃花的盛宴
所有的雨声,都会为春天忘返,流连
所有的人间情事,都会在春天静静绽放
这样多好啊。我的一生
和花朵们一起含苞,盛开,凋零……
春天来了,也没有人惊动我们
推荐者:奥冬
推荐语:整首诗意境优美,很有古典韵味。最后一节“这样多好啊。我的一生/和花朵们一起含苞,盛开,凋零……/春天来了,也没有人惊动我们”,有浓浓的禅意荡漾。
◎雨浓
一扇窗口的灯
她看到了月亮
推荐者:南北
推荐语:语言朴素干净,但韵味悠长。
【主编手记】
代奥冬整理,奥冬如写了主编手记,可补上。(古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虚云大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