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上饶煌固镇,煌固镇,沿坂村女孩子28岁。微信名叫小苹果。

     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自己教了几十年的小学语文,积淀了五句话: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简称“五重语文”。但是,这“五重语文”的正式出台,还是近几年的事。  

他为什么能在近几年正式提出“五重语文”的基本理念呢?我想,一方面是于老师执著地遵循母语教育规律,不断地实践、探索、反思、提炼、升华自己的语文教改历程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于老师注重与时俱进,及时用语文新课改理念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升华自己的教学理念的反映。“五重”教学理念的提出,推动他的语文课堂教学稳步进入华夏大师级的理想境界。  (一)重情趣━━“以人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  

 1、为什么要重情趣?  

 于永正认为,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实在太少,其中尤其缺的是情趣。因为知识是教不完、学不尽的。再说,今天该传授的知识假如缺漏了,明天还可以补,但是如果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没有兴趣,那么,明天就什么也没有了。所以,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又认识到,还有比知识、比能力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重情趣”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在于永正语文教学实践中的集中而生动地体现,其显著特点是“目中有人”,实质是对人的本性的  关注。正如 于 老师所说的:“我们的教育应该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一句话,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把学生培养成‘人’。”他的这一思想随着新课改的步步深入而不断得到升华。于老师认为,教学过程不只是认识过程、实践过程,更是人的发展过程、生命过程。因此,他最终将自己的关注点置于教育伦理的层面;他倾注博大的爱心,关照学生发展的全体性、全面性、差异性与持续性,自觉地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负起责任。  

人的本质意义在于“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的意志与意识对象”,教育的本质功能就是在于促进人的这种“意识”与“意志”的发展。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著名教学理论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于永正老师始终把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摆在重要的位置,把“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喜欢阅读”、“乐于表达”等语文课标理念真正列为自己语文教学的刚性任务,使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与享受语文密切联系起来。  

  2、怎样做到有情趣?  

(1)关于有“情”。于老师说的“情”,指的是情感。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语文教学有情,教师上课要有情。首先,教师对学生要有情、要有爱。人类生活需要在爱的孕育中充实,学生渴望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所以,几乎所有的教育家都认为“爱”是教育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还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四方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过一个空虚。”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师爱超过亲子之爱,因为它包蕴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些都是至理名言。每位老师都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崇高的神圣的师爱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如果老师真正理解学生,赋予其真挚、纯真的爱,就能使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信,激起他们的幸福、快乐、备发向上的主人公热情,产生强烈的内驱力,也就是产生“罗森塔尔效应”。于老师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和谐,是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受到教育。所以,他努力做到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并千方百计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一个个有特色的人。于老师有句名言:“蹲下来看学生。”他认为,蹲下来看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才能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蹲下来,才能容忍,而且能够理解学生的淘气、好动、好玩;好课应当是“教师配合学生”,尤其是差生,更需要教师很好地“配合”。所以,他始终以极大的宽容与耐心善待学生的错误与不足。一般语文课上,经常看到的是优秀生的表演,而于老师课上看到的却多是后进生由不敢到敢、由不会到会的艰难跋涉过程。  

其次,教师对语文教学要有情,特别是上课要有情。于永正认为,不爱语文教学就不可能教好语文,当然更谈不上去追求语文教学艺术。因此,他做到了对语文教学情有独钟,甚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于老师还认为,只做到对语文教学有情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做到上课有情,也就是既要关注教材又要关注学生。因此,课堂首先是生活,其次才是教学。同时,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所以,课前老师要和教材“对话”,把教材读懂,把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感情体会出来,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是课前的功夫;进入课堂,则是三者对话,更多的是在老师组织、引导下,让学生和教材对话,这时教师关注得最多的不再是教材、教案,而是学生。于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教学艺术首先是善待学生的艺术,是在师生之间的“情”中;在课堂上,教师的责任是组织教学,是引导、是点拨、是鼓舞、是激励。于老师对学生的“情”是通过“戴高帽子”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解惑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耐心与激励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期待、鼓励的眼神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抚摸与微笑传递给学生的……总之,他是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  

     (2)关于有“趣”。所谓有“趣”,是指教师要把课上得富有趣味性,达到让学生愿意学、乐此不疲的效果。当然,于老师所追求的有“趣”,不是简单地指把课上得热热闹闹,戴上头饰表演表演,做个“课件”演示演示等等,而是要在以下两个方面狠下功夫:  首先,要钻研好教材。于老师每次备课都是先埋头读课文,读呀、想呀、想呀、读呀,什么时候读出门道来了,什么时候兴奋起来了,什么时候才肯罢休。因为他认为,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就没有法。于老师讲的“备读”,一是指要读懂、读出文章的妙处,做到了有一种兴奋的感觉、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那就意味着教学的成功;二是要读出感情来,因为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也会使语文教学富有趣味性,声情并茂地朗读会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探究的需要和兴趣。于老师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炼成了范读的“绝活”,有的课文他能读得学生眉飞色舞,有的课文他能读得学生潸然泪下。  

       其次,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于老师认为,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要达到使教学具有新异性的境界;一节课哪怕只有一点、两点,哪怕是一个精当的有意思的提问,只要出其不意,就会使学生感到有趣味,因为“文如看山不喜平”,上课也是如此。  

情是互逆的,趣也是互逆的。老师爱学生,对学生有期待,必然赢得学生由衷的爱,学生也不会辜负老师的期待;老师的课上得有趣,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老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把课上得有情有趣,不单是观念的问题、方法的问题、学识的问题、艺术修养的问题,也不单是创造力的问题,而是人格的问题,是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的。这正如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老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代替老师人格的作用。”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可以培养,而人格靠影响。所以,于老师坚持把“少些理性,多些情趣”作为自己的教育座右铭之一。  

正是因为于老师在语文教学中重情趣,自身又有很强的综合素养和很高的人格魅力,才使他的语文课常上常新。比如:教学《小稻秧脱险记》,他出神入化地和学生联袂表演;教学《新型玻璃》,让学生以《玻璃的自述》为题,煞有介事地做着“推销自己”的广告;口语交际课《借铅笔》《压面条》,不动声色地“寓语言训练于交际活动之中”;《四毛趣事》《猪九戒》等画图想象作文课,学生充满童真童趣,无限惬意地进行着自己的言语创造……由于他上课有情有趣,善待每一个学生,尤其理解、关爱学困生,因而,他赢得了学生,也赢得了教育的成功、人生的辉煌。  

(二)重感悟━━“自读自悟”学法的的妙巧运用  

1、为什么要重感悟?  

重感悟是由语文教学的规律所决定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知识都不应该根据书本上的权威去给予,而应实际指证给感官与心智,得到它们的认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应用。”“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什么是学习语言的规律?很多语文教育专家都认为,无论学习什么语言都得背,背诵使人受益不浅。 朱作仁 教授曾说过:“大量读写,读写结合,这八个字是学习语文的规律,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于老师认为,学语文的主要目的是掌握语言这个工具的,课文内容不先于教学内容,我们不能把理解课文内容当作主要任务。而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必须读、背、悟,必须运用。也就是要在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去掌握,决不能依靠繁琐的内容分析和讲解。  

重感悟也是于永正语文教学的经验之谈。他在回忆自己的教学生涯时说过:以前我小瞧了学生,凡是书上标明的生字、词,我总是一个个地教,领着学生读,而事实上,不论哪课的生字,学生都有会认识的,有的学生甚至全认得;白话文学生基本能读懂,我却不放心,还要一段一段地讲,一句一句地分析,一节课下来不知要提多少个问题。这样做,实质是剥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权利,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为“告诉”只能使学生得到“兔子”,而得不到“猎枪”。通过实践、反思,于永正深感: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失误,就是重知轻感,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注重理性分析而忽视情绪体验;只让学生搞好知识和条文的“体外循环”,造成孩子“记忆力超群而感觉迟钝:只知记忆世界,不知体味世界;只知重复生活,不能创造生活。”  

2、怎样引导学生感悟?  

什么是重感悟?于老师认为,实质上就是要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去领会。“重感悟”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尊重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很明显,这是对繁琐分析、先生讲学生听、一问到底的教学模式的否定。“悟”什么呢?于永正认为,首先要“悟”其义,课文内容要读懂,至少要粗知大意;还要“悟”其情、“悟”其法,也就是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这些是最基本的要求。怎样“悟”呢?于老师认为,就是一个字“读”,做到一边读一边想。因为实践证明,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同时,学语文是一生的事,因此语文教学要留有空白,不要担心学生有些地方暂时感悟不出来,教师应尽管放心把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很多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只有通过多次会面才学得真切,记得牢靠;才不会翻来覆去老使唤那几百个词语,要不就生造、堆砌;各种章句结构,各种内容安排,也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见多识广,‘取之左右逢其源’。”他还说过:“看别人的文章就能悟出作文之道,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前后照应、口气软硬、何处要整齐、何处要变化,全部可以从别人的文章里学来。”可见,语文教学如果离开一个“读”字,就什么都没有了;反过来说,抓住了一个“读”字,什么语言能力、思想教育、情操的陶冶等等,便都在其中。古人说:“文贵自得,书忌耳传。”这是因为,凡是“告诉”的东西,都比不上“自得”的好。更何况语文教学决不单单是记住一个结论、一个个“知识点”,记住老师给每篇课文贴上的关于中心思想的“标签”,它的内涵太丰富、外延太广了。  

既然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一个“读”字,那么于老师是怎样把这个“读”字落实在教学之中的呢?一是备课先备“读”,做到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妙处,达到“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的程度为止。二是在课堂上围绕“读”推进教学,就是在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读出感情完成“保底工程”的基础上,着力指导学生品味赏读,在微观上探究,实现学生与教本、学生与老师、老师与教本之间的对话,组织朗读的交流、见解的交流和评价的交流,最后还要求学生把精彩之处熟读成诵。  

【案例片段】于老师与徐州同仁一道,创造性地运用“以读导悟、读中见悟”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经历有指导的读书实践,实现“自主建构,内化生成”。请欣赏于老师教学《倔强的小红军》的片断:  

师:伸出手指跟我一道写课题。围绕课题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①:“倔强”一词是什么意思?  

生②:这个小红军是怎样的一个小红军?  

师:会提问题的人才最会学习。我们应尽量通过认真读书来自己解决

先把课文读得正确、连贯,我想你的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  

(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教师检查落实。先后读书时间长达近20分钟)  

师:请再把课文读一遍。这次要求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学生读书,思考问题。)  

师:现在谈谈你对“倔强”一词是怎样理解的?  

生①:“倔强”就是要和陈庚的马比赛。  

生②:就是让他骑马他偏不骑。  

生③:就是不服软,不愿意让人照顾他。  

生④:就是很刚强,不服输。  

师:我们通过读书,联系上下文,已经由具体到抽象、由片面到全面地

把“倔强”的词义概括出来了。下边再说说这是怎样的一个小红军?  

生①: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红军。(从年龄上看)  

生②:是一个面黄肌瘦的小红军。(从外貌上看)  

生③:是一个倔强的小红军。(从性格上看)  

生④:是一个又饿又累、疲惫的小红军。(从生理状况看)  

生⑤:是一个掉了队的小红军。(从处境上看)  

生⑥:是一个宁肯牺牲自己也不愿拖累别人的小红军。(从品质上看)  

学生就是这样通过自己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思考,细心捕捉,逐步由浅入深地经历阅读实践过程,通过“自悟”获得答案。由于于老师对阅读教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对读的作用有着深刻的感悟,所以在他的阅读课上,把读作为主线,把读贯穿始终。  

这是一个看起来很朴实的教学课例,但却是真正的语文课。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是既得意又得文,就是既要读懂课文的意思,又要掌握课文当中的语言文字。这就启示我们:不能把阅读课上成单纯的理解课,要在读中进行字词句的训练。 

(三)重积累━━“语言工具”掌握的基本策略  

1、为什么要重积累?  

重积累是学习语言、掌握语言这个工具的需要,也是一种最基本的策略和方法。于老师认为,学习语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那么,语言从哪里来呢?学生走进校门之前是听来的,是在“听说”的实践中“习得”的;进了校门以后则主要是从书本中读来的。在读、写的实践中“学得”的。所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要求“丰富语文的积累”。这是因为,小学是学习语文的最佳期,是记忆的最佳期。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儿童在三岁左右就基本掌握了本民族语言的发音和基本的语法结构,儿童习得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在语言发育的关键期,脑结构的可塑性特别强,因此儿童有很有强的语言能力。”所以,于老师尖锐地指出,我们过去对儿童学习语言(特别是母语)的潜能明显地估计不足,我们的语文教学“重课内轻课外、重结论轻过程、重理性轻情感、重理解轻积累”的现象特别严重,其中,该记的没记住,该积累的没积累是最大的失误之一;在孩子们的记忆的高峰期不让他们读、背,我们是有愧的,而且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无法挽回的。他还形象地指出:“只有会攒钱,家底才厚,才有后劲。以往,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偏重于教学生怎样花钱━━怎么说,怎么写,而忽视了攒钱━━语言的积累。不读不背,脑子里没有丰富的词汇,用什么去说去写去思呢?”于老师的这些论述,实在是真知灼见,值得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学习借鉴。  

于老师讲的“重积累”,从内容上讲是丰富多彩的,不仅包括语言的积累,还包括生活的积累和感受(含情感)的积累。于老师认为,这三者缺少了任何一点,都教不好语文。语言学家周振甫先生曾说过:“教会学生认字造句和篇章结构,懂得每课课文中的字句和段落大意,懂得句子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懂得段落中重要的话的含义……这是平面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法,让孩子在记忆力好的时候,把当时认为必读的古书让孩子熟读背诵,还要反复温习,使他们确实记住……孩子第一次读到一个词,不是孤立地认识这个词,而是连这个词的整句话都记住了;当他们第二次读到这个词时也这样。如此,他书读得越多,跟这个词的接触越多,他所记得这个词的不同句子、不同上下文也越多。这样理解一个词的意义,就懂得这个词在不同的句子里具有不同的用法,在不同的上下文里具有浅深轻重的含义。这时候的感觉就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了。”所以,我们要把传统教学经验与新课程理念结合起来运用于指导语文教学实践,绝不能就课论课搞平面搬移运动,也不能将课文任意肢解搞“散装零售”式的分块教学,更不能关起门来教学,而应该注重整体感悟和科学有效、生动丰富的积累。  

2、怎样指导学生积累?  

关于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于老师认为要抓住两个关键:一是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读和背,要按照学习语文的规律进行教学。对那些“不必解”的东西坚决“不饶舌”;对那些小学生目前还“不可解”的就让其“粗知大意”,“先吞咽”后“反刍”;对那些对学生一生都用得着的东西就想方设法让他们快记、牢记。目的就是要学生在应该积累的时候,尽可能多地、愉快地记下他们应该记住的“精品”,切实为他们打好“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底子。二是要特别重视课外阅读,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积累。因为实验已证明,只有当学生的阅读量达到课本的4.5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的自学能力。著名小学语文教育家张庆先生说过:“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学语文是‘无序’的,就是今天读一篇,明天读一篇,今天记住一个字,明天学会一个词,日久天长,积累多了,这个工具就有了,说话、写文章,就越来越自如了,就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了。”他还做了形象的比喻:“学语文好比在天上布云,云布得越厚,雨下得就越大;又好比在口袋里攒钱,钱攒多了,就不愁花不出去。”三是要让学生养成勤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关于对生活和感受的积累,于老师认为,由于现在的孩子对大自然、社会接触得太少,活动也太少,所以他们的生活单调、感受不多、情感不丰富,再加上书读得少,因此他们的“心理词典”所储存的“词条”就少得很。这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理解能力的发展和良好情感的形成。于老师的方法是,经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带到博物馆去、带到工厂去,经常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学生的生活丰富了,感受自然就增多了。于老师这样做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要给每个孩子一个金色的童年,给每个学生留下美好的记忆。是为了把孩子教出灵性来。“灵性”是什么?于老师认为,就是丰富的语言、丰富的经验、丰富的积累和善于用脑子所产生的智慧。  

为了帮助学生增加积累,增强语文素养,于老师做到了千方百计、绞尽脑汁。课堂上,他有意增加背诵的分量,尽可能让学生多积攒一些美文佳句;他指导学生多做笔记,他经常告诉学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本是我们第二大脑储存库,”所以他教的学生大都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他大力倡导并督促学生多买书、多读书;他给语文成绩差、不会作文的学生专门布置的家庭作业便是:每天读课外书不少于20分钟;他建议每位家长为学生买或者做一个书架,给孩子们买一枚图章,上刻“某某藏书”。他曾说过:“现代人家庭少了书架,少了书籍、报纸、杂志,就像人贫血,这样的肌体是不健全的。”他教的学生,大都有自己的书架和藏书,有的到了六年级藏书已达400余册。书多了,读的也多了,语言乃至文化素养也就自然慢慢厚实起来了。他曾教的一个班,到六年级人均背诵古诗文130首(篇),多的达到200多首(篇)。“钱”攒多了,就不愁不会花出去。听了他班学生的即席发言,看了他班学生的临场作文,你一定会赞叹不已;你也一定会深感他的主张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六项防汛责任制的通知

  各村、镇属镇办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各项防汛责任制,做到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实现防汛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全面提高我镇防汛工作水平。根据有关规定,防汛责任制主要有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责任制、包干责任制、岗位责任制、技术负责制、值班责任制等六项制度。

  一、行政首长负责制

  我镇的防汛工作行政首长责任人为:徐华军(党委副书记、镇长)。行政首长负责制主要内容为:

  (1)贯彻实施国家有关防洪法律、法规和政策,组织制订本地区有关防洪措施;

  (2)建立健全本镇防汛指挥机构及其常设办事机构;

  (3)按照本镇的防洪规划,加快防洪工程建设;

  (4)负责督促本镇各项防汛准备工作的落实和重大清障项目的完成;

  (5)制订本镇防御洪水预案,并督促各项措施的落实;

  (6)贯彻执行上级防洪调度命令,做好防汛宣传和思想动员工作,组织抗洪抢险,及时安全转移受灾人员和国家重要财产;

  (7)组织筹集防汛抗洪经费和物资;

  (8)组织开展灾后救助,恢复生产,水毁工程修复,保持社会稳定。

  沿坂村及沿坂水库(小一型)由章加光、章仕岳负责;

  樟宅桥村及沙塘坞水库(小二型)由章华伟负责;

  后田村及白沙水库(小二型)由徐德泉负责;

  麦埂坞村及周坞水库(小二型)由方书德负责;

  黄塘村及黄彩塘水库(小二型)由徐红炉负责;

  五村村及汪塘山水库(小二型)由王树平负责;

  观上村及西龙尾水库(小二型)由林上谷负责;

  八都村由徐略涛负责;煌固村由徐心龙负责;岭下村由祝泽清负责;

  彭宅村由李长春负责;丁宅村由蒋学仁负责;塘里村由杨秀生负责

  东山村及肖家弄水库(小二型)由缪儒根负责、蒋家坞水库(小二型)由缪儒寿负责;

  汪村村及童家源水库(小二型)由史利坤负责;

  山底村及西源尾水库(小二型)由陈卫华负责。

  沿坂村及沿坂水库(小一型)由徐华军(党委副书记、镇长)、邵怀坦(党委委员、常务副镇长)负责;

  八都村由吴道福(人大主席)负责;

  塘里村由潘晓林(党委副书记)负责;

  黄塘村及黄彩塘水库(小二型)由徐华(党委副书记)负责;

  五村村及汪塘山水库(小二型)由徐华(党委副书记)负责;

  汪村村及童家源水库(小二型)由周建铭(纪委书记)负责;

  煌固村由周建铭(纪委书记)负责;

  后田村及白沙水库(小二型)由沈小苏(党委委员、副镇长)负责;

  麦埂坞村及周坞水库(小二型)由廖龙兴(党委委员、武装部长)负责;

  观上村及西龙尾水库(小二型)由陈龙清(党委委员)负责;

  樟宅桥村及沙塘坞水库(小二型)由陈兰英(人大副主席)负责;

  山底村及西源尾水库(小二型)由郑增乐(副镇长)负责;

  彭宅村、丁宅村由姜永强(副镇长)负责;

  岭下村由周瑞文(科技副镇长)负责;

  东山村及肖家弄水库(小二型)、蒋家坞水库(小二型)由胡达有(维稳信息员)负责;

  为管理好大坝的安全渡汛,各村山塘水库必须对工程受理售货员以及护堤员、防汛员、抢险员等所制定岗位责任,明确任务和要求,定岗定责,落实到人。哪个岗位因失职造成损失的,将追究其相关责任。各村各小(二)型以上水库单位,必须按各水库防汛预案所规定的各项目标落实到位。

  水库安全管理员必须按合同规定执行责任落实到位,发现离岗按不称职处理,并追究其相关责任。

  沿坂村、沿坂水库(小一型):徐协春、谢东明;

  八都村、煌固村、后田村、白沙水库、汪村村、童家源水库、五村村、汪塘山水库、观上村、西垅尾水库、山底村、西源尾水库由水管员徐协春具体负责。

  彭宅村、丁宅村、东山村、肖家弄水库、蒋家坞水库、岭下村、黄塘村、黄彩塘水库、塘里村、樟宅桥村、沙塘坞水库、麦埂坞村、周五水库由水管员谢东明具体负责。

  为确保我镇今年防汛工作及各水库山塘能安全渡汛,在汛期期间(我省规定4月1日至9月30日)应严格执行值班制度,及时掌握和传递雨情、水情、工情、灾情等情况,加强上下联系和各方协调,保证24小时在岗在位及保证联络畅通。

  二〇一二年三月十四日

  主题词: 防汛 建立健全 六项责任制 通知

  抄 报:县水利局、县防汛抗旱指挥部

  抄 送:镇党政班子成员

  煌固镇党政办 2012年3月14日印发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饶煌固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