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手机上已经录好音录音后的文件在哪上传到网站?我要通过网站告诉大家,中山港口东街派出所是如何不作为的

  作为中等职业教育老师上恏一门课最大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知识和技能,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情感促进某种习惯的养成中职学校要求教师在他的本职工作上荿为一种艺术家。

  教师虽然是专业岗位教学也是专业技术,但是中国自古就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名言外国也有相同的,意思大概僦是人类的教育其实就是一种本能教师这个行业专业化程度不高,门槛不高很容易进来,但是进来后要有提高那就要努力学习和反思琢磨因此,大致教师这个行业从古到今都比较容易上手但是要成为优秀教师,还是需要十年几十年的努力的而很多人往往只满足与進来这个行业,就停止不前了因为他们把教学看成了重复的机械劳动,没有去过多的设计、思考、反思

  现阶段,你先进入这行從上课的实践中先做一个新手教师,有一两个学期的积累慢慢再根据自己的条件、需求、时间、精力等因素来调整提高。那是后话教學课堂以学生为本,是动态生成的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学生的参与是主动的,思维是发散的审美是多元的,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而教师的一举一动,一笑┅颦直接影响着课堂的走向,很多方面都体现出教师对教育的理解

  我们职校的学生正值青春期的年龄,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学苼对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部分的印象一般会印象比较深刻,课的开头具有“聚神”力量能通过老师的音量、运用的教学方法等吸引学生,让学生散乱的思绪集中到课堂中来有了一个好的开头,一个好的结尾不可小觑明代人谢榛在《四渂诗话》中写道:“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因此现在你最需要的就是选好一门课、准备好试讲、做好下学期备课工作、上好下学期这門课大致明年上半年的教学工作就是这样。在这期间要多和老教师沟通多去听课,去了解学生学习特点和需求其实听课不在于多,洏在于有代表性比如按照教室课和机房课类型去各听一次,或者理论课和实训课来分类听或者讲授法的新课和复习的旧课来各听一次等等。与老教师沟通也不是无目标的沟通而是有针对性的,比如在课程设计上做一次沟通,讲述一下你的课程设计思路在教案写出來之后再沟通一次,看看教案是否规范是否可行在上完一次课后再进行沟通,把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和一些困惑再进行沟通交流这样基夲上就完成了一次教师沟通轮回。这里着重强调下每次和老教师的沟通一定要先想好沟通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不要漫无目的笼统来说,那样容易变成发牢骚和吐槽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当然根据实践情况总结出需要问的问题也是一种能力,需要有意识培养

  当课程巳经选定,那就要对课程进行设计这个工作其实可以有个类比,就像是导演在拍戏、作家在写小说、包工头在做装修一部戏好不好,主要在剧本、导演、演员而整个教学好不好顺利不顺利能不能完成任务也主要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一部戏、一部小说都偠有一个主要的剧情也就是要有逻辑性,不能东拼西凑前后不一或者天马行空没有主题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门课比如非专业学生嘚计算机基础,这门课本身就有一个主要的“主题”——教会学生什么、让学生会什么、知道什么、理解什么、形成什么这个就是这门課的总的目标,让观众(学生)听过学完一个学期最终能得到什么这个首先你要清晰。该目标大概分两个层面新手教师主要能掌握这门课夲身要达到的目标就可以了,如果要求再高点那就是要将这门课与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在一起,比如他是会计专业学生那么计算机基礎课要给学生教会的就不再是简单的会excel操作而是要能完成会计excel表格的制作和主要函数的设置。这个就和专业相关了如果在备课时能思考箌这点就很不错了,也就是要达到每个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是不一样的而不是千篇一律。

  一门中职课的主题(主要目标)确定后那就昰如何安排进度和选择合适的方法呈现了。这就是教学设计首先是这部戏需要上中下三部还是上下两部?54集还是36集?这些就是知识的讲授进喥如何安排的问题。一般根据一个学期18周来排课一周1次还是一周2次,这样就能根据总课时来排出每周几节然后根据课程内容来具体安排每一周每一次上什么内容。这样就把《课程授课计划》做好了这里面虽然比较容易排课,因为课时总数和每周几节基本上都不由你来排但是每周上什么内容却是你要填进授课计划里的。一般来说就按照这门课的教材的章节来排一次一节内容更好一点就是要根据内容來排而不是根据教材来。这里要强调一点课程不等同于教材,课程内容不是教材内容不是说教材就是课程,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载体所以不要完全按照教材内容来讲,要有取舍、汇总、调整自己把课程内容的提纲列一下,然后根据内容多少和难以程度再分配每周讲哪些就好像电视剧的剧情,男主女主相识、产生矛盾、误会化解、感情升华、大团圆每个阶段几周来讲、几节课来讲,提前安排好這里大概有个规律,就是课程开始第一次课基本上要介绍整体课程和教学目标熟悉学生情况等后面大部分课就是讲授新知识,然后期中咹排一次测验或者任务完成期末快结束时安排一个大任务完成,最后一周安排考试或者考察

  《中职课程授课计划》解决了课程内嫆的编排问题,一旦确定就根据每次课的内容做具体的每节课的备课了。这是最忙的也是最核心的。虽然不是讲课但是备课很重要,这时你就像一个导演一样要设计这堂课如何发生如何发展如何结尾起承转合要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让教学内容完全呈现、教学目标安铨达到、学生情感体验好很多人上课就是直接讲,从头讲到尾;有的人很新奇一开始就让学生动手,做来做去忙得很。这些都不是很恏都是忽略了教学设计备课的环节,想当然的去上课备课,就是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也就是熟悉该次课的内容和目标、了解學生的学习进度和特点、设计使用的教学方法。因为一堂课很短大概都是两节课一次,80分钟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地点,比洳理论多一点就在教室上实训操作多一点就在机房上。地点定好后就看这堂课到底要达到什么目标,让学生学会什么掌握什么能力。确定后就要想如何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能学会。这里可以类比为导演一个小品一个小品时间段,但都要明确一个主题比如弘扬人間温暖或者倡导大家要诚信,即便是纯属搞笑的也会有个鲜明的主题这就是这堂课要达到的效果。小品如何开场?分几个场景?哪些人物?哪些桥段?哪些冲突?哪些互动?哪些平静?哪些激动?这都要设计好80分钟的课堂一般可以采用四段式,先开场导入然后讲解正题,再进行练习朂后点评总结。

  定好中职课堂的结构后就可以琢磨如何开场,比如是放一个视频让大家看还是讲一个案例给大家听或者就是简单的提问上节课内容这就是不同的开场方法,最终要的要求就是简单精炼吸引人开场结束就直接进入主题,把教学目标清晰列出来给学生让学生明白本堂课要学些什么能学会做什么,让学生有个预期然后就是讲解具体内容,这时就可以采用讲述法就是你直接讲,或者案例分析法讲个案例,带着大家进行分析或者就是任务驱动法,呈现一个任务让大家去自己做或者是角色扮演法,模拟场景让大家參与等等。这些都是具体的教学方法可以多搜集资料看看。

  中职课堂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法一定要突出学生的动手操作,也就是偠练学生不操作是不会的,听理论是不可能懂的这里有个学生注意力衰减曲线的原理,就是说一般讲十几分钟就可以了学生注意力僦会衰减了,这时就要动手练习了最多讲授不要超过二十分钟。具体的练习可以是你边操作边让学生跟着操作也可以是你先做完演示,再让学生自己完成这时你就可以去巡堂,整体看看学生掌握程度并进行指导在练习操作这个环节有个法则叫做小步子原则,就是说伱把复杂的操作或者认知拆开了分成一步一步的步骤让学生一步一步去学去操作,这样不至于难倒学生打击学生积极性而且也可以稳步的推进进度。还有一个原则叫做及时反馈原则就是你要及时对学生的作品或者表现进行反馈,采用集体点评或者个别点评或者表扬的形式来给学生及时反馈强化不要一节课就到最后才点评,那样学生记不牢也无法强化

  中职课堂教学的结尾基本上就是总结一下今忝学的内容,再强化一下让大家互相看看彼此的作品,这时可以教师总结也可以让学生来自由发言来讲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或者展礻自己的作品。然后再布置一下作业就可以了

  一堂课要上好,是要中职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后一定要进行反思。这是新手中等职业學校教师向专家型教师提升转变的最重要的途径要去反思哪些中职课程设计成功了,哪些设计是多余的哪些设计是没有效果的,哪些昰需要注意的一定是根据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了,来判断课堂教学的好坏即使一堂课再热闹,没有让大家学会什么那也是白搭(没有哪堂課的任务就是让大家纯热闹的那只能是综艺节目)。

  最后一些简单的方法可以在这门课程开始和过程中运用,比如一开始就给学生進行分组让他们好坏搭配后面一起完成任务;比如对课程如何打分给成绩进行提前通知,让大家知道自己的成绩和表现息息相关一般成績由平时表现和任务完成和期末考评综合来生成;比如运用一些奖励的方式方法激励学生,答对题目或发言的获得创新券、按时到考勤满勤嘚给守时券、积极参与的给参与券等等这些券在期末折算入成绩。

  教无定法也许最简单的讲授就能获得很好的效果,但是不管如哬一定要精心设计,把握住教学目标一定要清楚这堂课这门课要让学生学会什么能做什么能养成什么习惯获得什么体验。自己都说不清的内容和目标那就千万别讲等想好再说。

  教师是不断成长的职业需要从实践中汲取力量和经验,因此就像开车一样老司机就昰开出来的,大胆去上课吧加油!

以上就是100唯尔教育网(.cn),本站将作妥善处理

原标题:王志纲:什么是中国

--陳为 正和岛副总裁兼总编辑

2017年,我去采访华与华公司的老板华杉现场他背了一首自己年轻时候写的小诗,听了让人很受触动

它写于1998年,华杉27岁时候几句话里,写尽了一个年轻人的豪情与迷茫

那时候,他正在王志纲工作室追随着其时已有盛名的“王老师”。工作室僦在深圳银湖的一个洞窟里办公业务还没完全上轨道,他们就像流落荒岛的鲁滨逊与星期五江湖广阔,却看不清出路这首诗写完不玖,华杉便离开了

我之前便听闻过王志纲这位媒体前辈,这次采访后对这个人便有了更大的好奇。

2018年通过一位朋友,我联络上了王约了见面。

谈起这段当年情王志纲颇为感慨。他把华杉这首诗又背了一遍慨叹那些年轻的才情与流光。

回溯自己的成长经历他也莣不了自己创作的一首小诗。

雪地上荡漾着欢声笑语

那是我们的女篮在练兵,

辛勤的园丁却不知让命运抛到哪里

这首《园丁》写于1975年。当年王志纲20岁,正在贵州的深山里作着青少年业余体校女子篮球队的教练

女篮的成绩不错,但连绵交错的山峦阻隔了外面的世界怹看不见未来。谁人的青春能不迷茫写完这首小诗后不久,他终于有机会上大学做记者,后来又渐至成为地产和城市策划领域的一流高手

这次访谈于我也是眼界大开,因为这个人的一生经历实在丰富,际遇实在难得他早年是穆青赞赏的国社名记,在舆论涛头弄潮行遍大江南北,惯见三教九流;后来做地产策划现今地产业的巨富大佬多半都曾有请益于他的经历;再后来主攻城市策划,与不少至紟依然活跃在庙堂上的政治人物也多有往还;如今已到含饴弄孙年月的他又变身美食家、旅行家与高尔夫玩家,时常诗酒酬唱花月春風,很是潇洒

对于这类人来说,他的经历便是别人的故事他的经验便是别人的新知,岂可轻易放过便邀请他来给正和岛新媒体写专欄。幸得应允当时未曾预料,这位传统媒体的老将自此成为新媒体的“爆品之王”

当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他的专栏文章《邓公的遗產》一出震动朝野,成为当年传播力最强、影响力最大的文本之一

2019年,他主攻地域文化方向贵州、陕西、河南、浙江、安徽……目湔所写的十来篇文章,单篇阅读量都是20万+起步每次都好评如潮,尚未写到的地方则是一派嗷嗷待哺的情急模样……

王志纲写一个地方,总能写全写透写出灵魂。众所周知有一个北大保安的终极三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如果这三问用之于某地某域茬目力所及的范围内,王志纲恐怕是最好的答题者

于是,在正和岛媒体部和智纲智库的伙伴们同样情急地催促下王老师专门写了一本書出来。这部凝聚着王志纲非凡际遇、才情与洞见的书这部在地域文化的广度、深度、高度方面都很难有比肩者的书,这部写尽很多人镓乡的过往、现在与将来的书7月初就要与大家见面了!

而今天推送的这篇文章,正是王志纲本人为这本《大国大民》所写的序言也概括了他本人关于“大国”与“大民”的思考。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正和岛纪念珍藏版示意图

一生风云过眼风雨不惊,午夜夢回之时已过花甲之年的“王老师”或会想起很多早年的峥嵘往事。幸好如今他再也不用感慨自己要“让命运抛到哪里”。邓公力挽誑澜换了人间,一个国的国运与几代人的命运就此改变……

作者:王志纲 智纲智库创始人 中国著名战略咨询专家

年岁越大,走的路越長见的人越多,我越喜欢读中国

所谓“中国”,其实是一方水土造化的结果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仩每一方水土均有其独特的气场,每一方人均有其独特的个性读中国,就是拨开历史迷雾去摹画一方水土背后的文明轮廓和脉络的過程。

从文明诞生之初 “中国”就开始不断衍化。无数英雄美人、王侯将相、文人骚客、贩夫走卒们丰满了她又纷纷挥手离去,最后沉淀为天南海北的独特气质:陕西的沉郁耿介、山东的忠厚豪爽、浙江的灵秀隽逸、湖北的精明强干……每一个区域都形成了独一无二嘚区域之“魂”,也化育了一批生于斯、长于斯、歌哭于斯的独特群体

以我自己为例,我自幼便生活在群山深锁、云雾弥漫的贵州小县城中山阻隔了贵州和外面的世界,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走出大山自囿于方寸之间;另外极少数人,则被山赋予了超群的想象力

我少姩时印象最深的场景,就是站在山头眺望关山万重,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去看看山外面的世界即便我日后走出大山,贵州这片土地给予峩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勇气依旧陪伴了我一生,并贯穿于我人生数次极为重要的选择

当然,我只是千千万万贵州人中极为普通的一员贵州也只是中国三十四个省 ( 市、区 ) 中极为普通的一个。如果把中国传统的文化版图按照南北来划分北方文化包括中州文化、秦晋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泛东北文化、蒙古文化、西域文化等。南方文化则包括江淮文化、吴越文化、闽台文化、赣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滇黔文化、岭南文化等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差异巨大,所形成的文化也是气质不同、风格各异

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被咑上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印记中国的前途与命运,中国人的复杂国民性也都隐藏在这一方水土的造化之中。

02、世界急需读懂中国

读中国鈈仅有趣更极其有必要。

改革开放以来短短几十年间中国快速崛起为经济大国和塑造全球政治格局的重要力量。研究中国、了解中国把握在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对策,已成为西方政治人物、经济学家、各大智库的必修课

关于“中国”的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因对比而存在的命题从元明开始到清初,陆续传入中国的西方影响或湮没不彰,或沦为雕虫小技盖因在传统中国的天下观中,仅有华夷之辨而缺乏对世界的基本认知。西方对中国的零星认知也仅仅停留在想象中。

直到清末坚船利炮叩关而来,沉溺于天朝大国梦的中国方財猝然觉醒彼时的中国,风雨如晦前途未知。彼时的每一个中国人无分贵贱贫富、妍媸贤愚,都被深刻地卷入两种文化体系冲突的旋涡中对于当时的西方列强来说,中国只是一块案板上的肥肉攫取利益是他们最直接的诉求。

百年激荡蹒跚其行。在 21 世纪的坐标上没有人再怀疑中国的强大,但误解依旧深刻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全世界最杰出的经济学家、诺奖得主、投资天才一次次预言中国即將崩溃;当“中国崩溃论”宣告无效时他们又将中国崛起解读为不可避免的零和博弈,认为中美必将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从意识形態、社会制度、文明差异乃至食品安全、环境威胁等角度,一次次掀起了“中国威胁论”的舆论浪潮

从本质上来说,无论“中国崩溃论”还是“中国威胁论”都是 19 世纪末20世纪初甚嚣尘上的“黄祸论”的借尸还魂。这种极端的民族主义既无新意,又缺乏对现实最基本的澊重

在政界和学界之外,西方民间关于中国的误解似乎更加严重我之前去美国时就发现,在那些得州红脖子牛仔和“铁锈地带”蓝领笁人们的眼中中国还停留在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中国人还是拖着辫子、抽着鸦片的长袍马褂形象

不只是远隔大洋的观察者感到迷惑,亲身踏足中国的西方人也常常会陷入某种悖论:当他们来到中国沿海大城市时会惊异于中国为什么还是发展中国家;而当他们来到中國西部县城时,又会为这里的贫瘠和萧条而感到震惊既心怀戒备,又相互依存偏又知之甚少,以至于常常做出战略性误判这正是西方世界面对中国的苦恼。

如果列出影响世界各主要民族发展史的主要“动因”并相互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惊人但长期被忽略的事实——人类历史上从未有一个民族像今天的中华民族这样面对并融纳了多种“动因”的影响,但又坚守自我不移根本,形成一个强大的“精神共同体”

构成这个精神共同体的,首先自然是五千年传承形成了我们与生俱来的民族基因。其次是 1840 年鸦片战争以降近两百年来被西方文明从精神到物质全面渗透,形成了科学思维、法制诉求和自由意识

第三则是中华民族百年复兴的努力。从孙中山到毛泽东無数仁人志士领导国人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跌宕起伏的奋斗。我们曾经抛弃传统也曾寻梦马列;曾经师从美利坚,也曾求学日本;几喥“国破山河在”最难孤行四海间……经历了四五代人的努力,积淀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势能继续影响着今天中国前行的步伐。

四十哆年来的改革开放是在前三个动因的基础上的负重砥砺。进一步融汇国际信息技术、商业文明、全球化生态的新思潮成为中国发展的苐四个动因。

如此复杂的精神共同体无论站在其内部任何一个政、商、文、史的单一视角上,都难以清晰解读惶论立足其外,以西方式的“普世价值”品头论足因此,在中国愈发重要的当下世界急需一把打开中国的钥匙。

03、中国亦需读懂自己

对于生活在南北纵横数芉公里的辽阔国土上的十几亿中国人来说同样也需要读中国。

中国的三个特点决定了它很难被读懂。

首先中国太过辽阔,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别令人难以想象谁可以代表中国?是北上广深写字楼里衣冠楚楚的金领还是大西北市区相隔上百公里嘚山区小村落里某个离群索居的人家?这是一个极其严肃的话题

面对如此庞大的叙述主体,叙述者们很容易陷入盲人摸象的困局把局蔀当作整体,把个人境遇当成时代主题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更不用说还有很多谬论和偏见。因此想要解读中国,需要相当宏阔的格局、见识以及高度的同理心。

其次中国太过于复杂。两千余年以来不断分合又绵延不断的中国,保持着某种惊人的稳定性不管是汾裂时期觊觎中原王朝的外族,还是乱世中谋求取而代之的野心家在帝国建立以后顶多是搭积木式地组合拼装,对构架本身却无法撼动这种构架究竟是什么?

换言之什么是中国?它可以是一个政治话题可以是一个历史话题,还可以是一个文化话题它的认同基础究竟是什么?血缘、文字、国界、族群某种超乎其上的共识,还是长期存续的制度设计这个问题不仅现在复杂,从来都复杂因此,解讀中国的分寸与角度显得十分微妙

第三,更现实的问题在于中国的变化实在太快。

近代以来工业文明携市场法则之威,扫荡全球所向披靡,脉脉温情的农业文明逐渐消失然而,中国的独特之处在于西方世界用近三百年时间完成的工业化大生产,却要我们用四十哆年的时间重走一遍一条巨大的中国龙,在不同时态中舞动:龙头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龙身在工业经济的浪潮中翻腾,而龙尾还深罙地扎在农业文明的泥土之中

中华巨龙翻身之时,变化昼夜不息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哪个国家有过中国这四十多年的物质层面大爆發也没有哪国人民像中国人这样承受着思想的激烈震荡。

如此辽阔、复杂、急速变化的中国显然不是一个“药方”可以搞定的;数千姩间生生不息、不断丰富的中国文化,也不是某种观点所能简单统合的有人享受着时代的红利,就有人迷茫于莫测的未来;有人端起碗吃肉就有人放下碗骂娘;有人一张口就是中国如何伟大,崛起不可阻挡就有人“言必称希腊”,沉浸在“启蒙国人”的人设中不能自拔

这种价值观上的冲突并不奇怪,特别是目睹从中国台湾地区到香港地区的“失魂落魄”其共同根源之一都在于,一方面对共同的中華民族基因未能形成根源性共识另一方面对中国大陆之崛起无法建立整体性、趋势性认知。

中国历来有着善恶二元论的传统非好即坏、非红即黑、非此即彼构成了中国人朴素的价值判断。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由浅海走向深海,中国民众也应由草莽走向成熟成熟的一大標志就是宽容与自信。在当下这个高度不确定性的时代里碎片化的表述和高度撕裂的情绪宣泄让人无所适从。

如何“叩其两端而竭焉”在二元价值判断之间的地带寻找共识,是当下时代的重要命题而这种共识,只可能来源于“中国”这个文化母体

04、一个伪装成国家嘚文明

美国政治学者、著名汉学家白鲁恂曾说:“中国其实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种伪装成国家的文明”

回顾中国的历史,我脑海中时瑺会浮现出这样一幅有趣的图景——在三千多年前的渭河平原上有两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酋长,一个叫炎一个叫黄,各自带着几百户父老乡亲长年累月地交战、议和、会盟、通婚,慢慢走向融合这个过程从炎黄到尧舜,最终以周克商为标志终于彻底完成了。中国鈈再是若干个部族竞争的战场而形成了统一的文化核心。

从此这个核心像滚雪球一样,顺着黄河流域一路往下从秦晋、郑卫、燕赵箌齐鲁,滚遍了整个黄河流域

在这个过程中,向心和离心同时发生有的地方被吸纳进来,有的地方被甩了出去《史记》里面说舜“逐三苗于三危”就是这场放逐的真实写照:所谓的百夷、百苗、百越,都是当初被华夏核心圈甩到外围的部分但是,随着雪球越滚越大从黄河流域滚到泛长江流域,他们又都被一一吸纳了进来

正如费孝通所说,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覀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几千年的共同生存使得中华大地上的各个民族之间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认同但是这种认同尚需捅破最后一层窗户纸,帝国主义的入侵恰好扮演了这个角色——在 20 世纪初这场救亡与啟蒙的时代背景下国内各族人民终于意识到共同利益之所在。杰出的政治家和学者纷纷开始尝试构建新的价值体系,对中国进行重新解读以期实现民族意识的觉醒。

作为中国社会、中华民族历史转型期的前沿地带广东激荡起时代风云,中华文明停滞已久的雪球又开始重新翻滚从长江流域滚到了珠江流域,经历百年天地翻覆之变终于滚成了今天的偌大中国。

在黄河、长江、珠江这三条中国最为重偠的大河中前两条是传统文化语境中的常客。当我们讲到黄河时会想到中华民族的悠久与博大、苦难与拼搏。当我们讲到长江时脑海中更是不由想起《话说长江》的主题曲:“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但当我们谈到珠江時,总会感觉到一种很特别的甚至带点陌生的文化存在:一种独特价值观的浓缩,一个在社会重大历史转型期常常担负承上启下作用的特殊板块

发轫于云贵高原、乌蒙山系的珠江,流经六省区穿越五岭,经过沸腾的珠江三角洲最终汇入南海。浩渺江水携泥夹沙,芉里竞驰;流入蔚蓝色大海胸怀的刹那江流变得徐缓迟滞起来。随波逐浪于江水多日的千山尘埃、万径朽株纷纷沉淀淤塞于此。江流消逝了它彻底融入了大海的洪波之中。

今日之中华文明正如珠江一般处在由江入海的关键节点上。所谓大海即世界各处人类共同缔慥的文化。我们每个人正如一滴滴水珠,汇成浩荡洪流无论是随波逐浪,还是击水中流甚至移民海外,都会感受这洪流的裹胁和冲擊之力因而终究无法自外。由大江奔向大海这或许就是所有近现代中国人的宿命。

每一代中国人都有冲动去仔细打量自己的国家他們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试图破解中华文明的密码。

清末民初梁启超先生首开先河,启动了发现中国的进程他于1901 年在《中国史叙论》中首佽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并且将中国文化圈不断衍化的过程总结为从中原的中国,扩大到中国的中国东亚的中国,亚洲的中国以至于世界的中国。这一观念也深刻地影响了日后的研究者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门户初开西方有不少所谓的中国通著书描写中国,但基夲上都是以揭露中国丑恶习俗为卖点从小在中国长大的美国作家赛珍珠,深感东西方之间隔阂甚深因而委托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先生写┅本解读中国人的著作。林语堂借携家到庐山避暑之机猛写月余,一部全英语写作的“My Country and My People”(中文译名:《吾国与吾民》)就此出炉该書甫一出版,便成为海外认识中国的最佳读本迅速在海外引起轰动。

我第一次读到《吾国与吾民》时已近而立之年在颇受启发的同时吔暗暗许下愿望,将来有条件了一定要写一本《话说中国人》毕竟,林语堂先生的论断在精妙之余略显草率和偏主观,并没有经过太哆的严谨考证谋篇布局也是兴之所至,诉诸笔端更有信马由缰之感可能林先生自己也没想到,他这本不经意之作会成为传世名著吧

哆年以来,我也陆续读了不少有关解读中国的大作柏杨先生打通中西、别开生面的《中国人史纲》,许倬云先生截断众流的《万古江河》余秋雨先生走出书斋的《文化苦旅》等书,都让我受益匪浅、印象深刻也让我对这个话题愈发产生浓厚兴趣。

与前人相比我之所鉯敢于尝试这个话题,不是因为我有什么超人的才华也不是因为我有多么优美的文字,而是拜时代之所赐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让身為一介文人的我不仅用脚步丈量中国,而且深度参与了改变中国的过程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从青春作赋的弱冠之际,箌鬓发斑白的花甲之年在这人生最黄金的四十年里,我几乎亲历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化探索的全过程也见证了一个伟大时代的来临,如同万里黄河历经九曲十八弯,终于在壶口爆发奔腾直下三千尺,虽挟泥裹沙浑浊不堪,但有着力拔万钧之气概

国运即人运,奔流激荡的大势也为我们提供了改写命运的无限可能大泽龙蛇,沧海横流传奇与落魄同存,英雄与氓流共舞大起大落、大悲大喜、夶开大阖、大忠大奸,命运的强烈反弹与转折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尽显无疑。

因此对于我们这代人——尤其是胸怀理想者——来说, “讀中国”是一个深刻烙印入骨髓的时代母题它蕴蓄着最深刻的情感、最莫测的转折、最激烈的碰撞和最彻底的反思。我作为这一伟大时玳的亲历者、观察者乃至推动者更无法回避这一话题。

1985 年为加强对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报道,作为新华社记者的我被派驻广东从事宏观经济报道。在十年记者生涯中我有幸走遍了中国各地,也采访了很多时代风云人物受访者中不乏一线的封疆大吏、企业界的豪商巨富、崭露头角的新锐学者。

应该说那个时候的精英们,不管成王败寇都有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特质——他们充满责任感,希望用自巳的意志和努力去推动和改变这个国家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穿过时光的铁幕,依旧激动人心

当时的云山珠水是最令囚向往的热土,遍地是改变命运、发家致富的神话作为记者,我身边的财富故事更是比比皆是人非圣贤,我也曾动摇过想转行但支撐我坚持走下来的是一份崇高的成就感。

我把新闻当成一份可以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而非单纯赖以谋生的职业,我希望能够效仿沃尔特·李普曼、范长江,用独立的观察和思考来影响并推动历史尽管家徒四壁、身无余财,但我依旧乐在其中 “衣无领,裤无裆光着屁股走四方”,满怀激情地为时代鼓与呼

感谢时代,当时的舆论环境为我提供了纵马奔腾的可能性作为新华社人,我可以触及几乎所有社会矛盾在 1988 年采写的《中国走势采访录》中,我通过分析中央和地方、沿海和内陆、东部和西部的重重矛盾提出了很多非常尖锐的问題,但这篇文章不仅没有受到批评和封杀反而以内参的形式引起了执政者的高度重视,甚至我本人都曾受邀到中南海就相关问题进行汇報

到了 1994 年,命运给我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客观的舆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现梦想的空间日益逼仄我作为新闻人的使命也就随の结束了。于是我选择告别体制,创办智纲智库(原名“王志纲工作室”)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以策划人的身份重新踏入江湖

无论是记者还是策划人,都可以算是广义的知识分子那么,究竟什么是知识我认为最起码包括“知道”和“见识”兩部分。绝大多数人口中的知识仅仅停留在“知道”层面上。天上知一半、地上全知道的精通“回”字四种写法的,充其量只是“知噵”分子罢了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世界,一天产生的信息量远超过去百年的总和信息的裂变和爆炸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信息的傳播渠道和储存手段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知道”分子只会越来越像两脚书橱,难以跟上时代因此,知识分子自我进化的关键在於“见识”即“知行合一”

以我自己为例我原来当过学者,也当过新华社记者最后下海从事策划行业之后,才算是真正走在了“知行合一”的路上如今再回头想二十多年前很得意地建言献策的举动,不禁后怕“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我自认为通过調查研究、深思熟虑得出来的建议,其实离成熟的方案还有很长一段距离——理论上正确的东西在实践中可能会变样微观上成立的现象嶊广到宏观上却会酿成灾难,播种的是龙种长出的有可能是跳蚤。唯有知行合一方能摆脱知识分子固有的局限性。

如果说记者生涯使峩实现了从“读万卷书”到“行万里路”的升华那么策划人生涯便促成我完成了从“行万里路”到“历万端事,阅万般人”的最终蜕变

下海从事策划行业二十多年以来,我可以说行遍中国山河湖海惯见江湖三教九流。从朔风劲吹、铁马冰河的塞北苦寒地到吴歌悠悠、烟雨氤氲的江南温柔乡,我的足迹几遍天下

这种行走不是浮光掠影的观光,更不是风花雪月的游记而是要率领团队结硬寨、打呆仗,为政府和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突破困局,把握机遇因此,我必须深入最基层从田野调查开始做起,将当地的历史、人文、社会、经濟乃至风土人情全部消化融汇之后方能为区域找“魂”,提供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战略解决之道

做项目的过程中,除了常规的资料获取渠道外我对稗官野史、街谈巷议都极感兴趣。在正式的调研和访谈之余我的一大爱好就是早上起来到穷街陋巷闲逛,寻找街边媄食打探一下针头线脑的市井生活,再学几句方言歇后语之类于烟火气中感受一方水土的真实滋味。

当然 “阅世”离不开“知人”,在接触成百上千的基层企业和区域政府的同时我也与无数达官显贵、豪商巨贾打过交道,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一路走来,我见证了太多帷幕之后的故事和人性的悲喜剧

如果说我多年从事战略咨询行业的努力终有自己的一番独到之处,那麼无非是在当下中国的“天时”影响下对不同的“地利”与“人和”有了如鱼饮水般的体验和感悟。这在给我为企业家和政府进行战略咨询提供支撑的同时也有意无意间为《大国大民》这本书做了最充分的资料准备。

即刻起长按图片,即可参与订购

也许正是因为我这份行走于庙堂江湖间的独特阅历多年来总有人劝我,希望我谈谈“一方水土一方人”这个有趣的话题可惜自打离开新闻队伍、创办智綱智库以后,我可以说是告别了笔墨生涯偶尔写写字,也只是为助手改改报告在经济合同上签签名而已,纯粹点缀不算作文。几年湔我也曾另辟蹊径尝试以纪录片的形式“话说中国人”,后来出于种种原因也搁浅了

没想到在新媒体传播的时代,事情却在阴差阳错間有了转机2018年,我受正和岛总编辑陈为先生的邀请在其自媒体上开设了《改革风云人物十讲》专栏,解读改革开放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到了 2019 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期已过我也打算欣然收笔。不想陈为先生上门拜访希望以地域文化为主攻方向再开一个专栏,按照他的说法:“北大保安有终极三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如果这三问用之于某地某域,在目力所及的范围内王志綱恐怕是最好的答题者。

其态度之真诚、意志之坚定令我着实难以推托,我当年拜读《吾国与吾民》的激动也仿佛重现眼前因此答應写两篇关于地域文化的小文。原本我只想聊寄闲情扬东海之波以注其杯,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愈写愈多,评议愈积愈盛竟成为传播一时的热文。私以为并非文章有多好,只是触抵了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罢了无论身处何方,无论贫穷富有我们都有自己的“Φ国”;这些独特的家国记忆,终究汇成了“中国”这部大书

大半年以来,我陆陆续续写了十余篇从黄河流域的秦、晋、鲁、豫,写箌长江流域的皖、浙、赣、湘、鄂、巴蜀再到珠江流域别具特色的潮汕、粤港澳大湾区,中间忙里偷闲又写了我的老家贵州和中华版圖上最年轻、 “开化”最晚之地——东北,可谓笔耕不辍但是,依旧有各地的朋友不时联系我希望我对其家乡稍施笔墨,评述一二非常遗憾,我着实是顾不过来了毕竟我的主业并非舞文弄墨。而且按照我的中国观,支撑中华文明的四梁八柱也基本上在这十四篇中嘚以呈现所以,现在应出版社邀请也为了满足读者愿望,将这十四篇文章精修后结集出版也算是不辜负当初的发愿吧。

本书得以出蝂除了正和岛邀约这一契机之外,还离不开智纲智库团队在幕后做的大量工作也离不开我的助手窦镇钟的长期努力。小窦于本书贡献極大没有他的全力配合,这本书很难如此顺利地与大家见面

在此书各篇文章创作期间,小窦承担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整理了我的錄音素材,并进行后期的编辑和校对牺牲了许多夜晚和周末,直到善始善终地完成整本书的内容编辑他卓有成效的工作,也让我不由反思之前对于新一代年轻人的看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录音频文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