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有一个道光豆青釉瓷盘款瓷盘想卖,做工精细,青花瓷,落款清晰,五福捧寿图案,很大气,盘延镂空精雕,很少见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A°`)╮╭(°A°`)╮发图过来看看

如果是自己喜欢的就选择收藏

拿去拍卖行,要知名的,看他们给你上拍与否。

哪家拍卖行好点,我是河北唐山的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A°`)╮╭(°A°`)╮发图过来看看

如果是自己喜欢的就选择收藏

拿去拍卖行,要知名的,看他们给你上拍与否。

哪家拍卖行好点,我是河北唐山的


    故事之一——瓷房子与天津摇篮三岔口。古瓷片上溯到宋元下至明清,从天津聚落的诞生到民国市井文化的繁盛,无不伴随着一片片晶莹的古瓷片延续发展。可以说,瓷房子的数亿片瓷片中,每一片瓷片都包含着浓郁的天津文化,包含着祖国悠久历史的脉络。


    说到天津就不能不提天津的三岔口,天津地区为退海之地,又是冲积平原。约在四千年前,天津市市区露出海底成陆。到了战国时期,天津市区的位置已有先民劳作生息。 

    宋辽时期,今海河当时称“界河”。海河以北属辽幽都府(后改析津府)武清县,海河以南属北宋高阳关路乾宁军和沧州清池县。宋朝在海河以南设立许多军事据点——“寨”、“铺”,如泥沽、双港、三女、南河、沙涡、独流等,以防辽军南下。 


    余贞佑二年(1214年)前,设“直沽寨”,派都统完颜佑、副都统完颜咬住戍守,“直沽”之名始见史籍。天津成为畿南军事重镇。 

    至元十九年(1282年)海漕开通,直沽成为漕运枢纽,为此在大直沽专设了接运厅和临清万户府,并修建了直沽广通仓等粮仓。至元年间(1264年到1294年)还在大直沽、三岔口分别建了天后宫(东、西庙)。1234年三岔口一代盐卤涌出,特许高松、谢实等十八户在此设灶煮盐,两年后,又专门设立“三岔沽司”,“大直沽司”,管理直沽盐场。 

天津人形象地称三岔口为“天津的摇篮”,也就是说三岔口是天津聚集的源头。这一说法虽不免带有感情色彩,但也并非毫无史实依据。同时,天津三岔口也是天津古瓷片的发源地。三岔口地名,始见于《辽史—太宗纪》,天显四年十一月“甲申,观渔三叉口”,又见于《金史—世宗纪》,大定八年“七月甲戌,秋猎,己卯,次三叉口”。辽太宗天显四年系公元929年,金世宗大定八年系1168年,这两条历史信息是见诸文字记载最早的天津地名,喻为“摇篮”,似无不可。 

    三岔口的地理环境特征是,潞卫二水交流顺海河直泄渤海,大河奔流,海潮往溯,烟霭渺渺,水天一色。放眼看去,只见帆影依依,鸬鹚潜水,海鸥旋飞,一派令人心旷神怡的的大自然风光。

    三岔口周边人文景观如林,有皇帝行宫香林院、望海楼,可以登临远眺;有佛教寺庙大悲院、大佛寺、望海寺,可以参禅膜拜;有道教宫观玉皇阁、天后宫、崇禧观,可以拈香祈福;有私家园林篆水楼、问津园、帆斋、七十二沽草堂,可以畅饮开怀;此外还有清真寺、集贤书院等等。诸多景观,散发着文化的气氛,而且多是文人名士雅聚兴会之所。   

    诗品甚多,仅举一首查曦的《登篆水楼》:“高楼插汉复临渊,面面霞窗开晓天。檐低云通三岛路,槛前风送九河船。银壶斟酒春如海,玉手凭栏客若仙。最见津门繁盛处,双桥雨水万家烟。”诗中意境直若神仙生活了。 

    古代诗人的闲情雅兴,早已被时代大潮席卷而去,成为历史陈迹。但海河女儿的“三岔口情节”依旧系于心灵深处,何不再造一个景观,借以保持三岔口的一片历史空间,引发某些返璞归真的情趣。 

   天津古瓷片来自三岔口。据史料记载,三岔口因河海漕运而繁盛,以水旱码头而闻名,殊不知也是人文荟萃之地。就目前所见元、明、清三代诗人的诗作,以三岔口为主题思想的吟咏不胜其多,数百年间三岔口景色始终为人文墨客所钟情:一是三岔口的自然景观,而是三岔口的人文景观。所以早期的天津文化既有漕运下的皇家文化又有民间文人的文人文化,更兼有天津独特的码头文化。 

天津三岔口的瓷片最早追溯到宋元时代漕运的兴起,宋代烧制的御用钧瓷是特贡皇家使用,一般人是无法接触到的。漕运虽然便利但也不是一帆风顺,轻巧易碎的瓷片经过长途跋涉到了三岔口卸船时基本上就已经破损了许多,不断的凑数更新使上好的钧瓷及其他如汝瓷,定瓷等进贡瓷器的破损件留在了三岔口,又由于御用瓷器的特殊性更无法让民间使用这些瓷器,所以监督皇家漕运瓷器的官员为了保平安只好就地掩埋,久而久之天津三岔口一带就积攒了大量的岁岁平安古瓷片。 


    瓷房子博物馆的瓷片主要来自于三岔口。张连志的父亲就因嗜好收集碎瓷片而名声远扬,只要从三岔口挖出了瓷片,便会有人第一时间告知他父亲,只要听说什么地方又挖出了瓷片,他父亲也会第一时间赶去,改革开放前,古瓷片在人们眼里像垃圾一样,一元钱能收一大堆。   

    后来,他父亲过世了,三岔口再挖出瓷片,人们就来通知张连志。而张连志收瓷的气魄比父亲更大,他已经不用到现场去了,而是让人把瓷片一箱箱打包送来,一箱能有上千片,这就是数亿古瓷片的主要来源。


    馆主为了保证瓷房子的质量和价值,他没有使用一片现代瓷,所贴的都是大大小小的被砸碎切割的瓷片,而且全部是货真价实的古瓷片。瓷片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好的有晋代青瓷、唐三彩,宋代钧瓷、龙泉瓷,元明青花、清代粉彩等各个时代的瓷器,其中还不乏钧窑、汝窑等五大名窑的瓷片,也有很多民国时期的普通产品。

    瓷房子故事之二——瓷房子的由来。瓷房子建在天津和平区赤峰道上。赤峰道东起海河,西到墙子河,横贯原来的法租界。因为曾住过直、奉、皖系等各系军阀的十五位督军,过去也叫督军街。

     瓷房子博物馆原貌一侧亭楼。瓷房子的前身是栋法式小洋楼,有100多年的历史,原来的主人是位中央财政大臣,大臣走后,它成了银号,解放后,它又成了天津市和平区工商局,它是赤峰道72号。

    左边的70号是"晋商"乔铁汉故居。乔铁汉旧居是清末民初时期山西祁县商业金融资本家乔氏家庭的后人乔铁汉在天津的旧居,始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坐落于当时天津法租界的丰领事路(今和平区赤峰道70号),也被人们称作天津的乔家大院或乔家洋楼。

    目前,该旧居原始风貌保存完好,为天津市和平区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

    右边的78号是张学良故居。张学良故居坐落法租界32号路(今和平区赤峰道78号院),是一所西洋集仿式楼房。张氏在二、三十年代来津常住此处。张氏故居有前后两幢砖木结构楼房,前楼建于1921年,为三层带地下室;后楼为二层,建于1926年。两幢共有楼房42间,建筑面积1270.4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401.65平方米,总占地面积1.495市亩。

    该所建筑造型豪华、美观、大方。室内宽大考究,内部楼梯、地板、门窗等均采用菲律宾木料;卫生设备具全,院内广植草坪。前楼正面二、三层设有屋顶平台;底层入口有带窗的三跨暖廊,中央为大厅,左右分别为客厅和餐厅。立面平台层层向后退缩,柱子、栏杆、柱墩上饰雕花盆,楼前为小花园。室内宽大考究,内部楼梯、地板、门窗等均采用菲律宾木料;卫生设备具全,院内广植草坪。

    瓷房子博物馆原貌一侧风光。后来工商局迁新址,就把它闲置了十多年。直到2000年张连志把它买下来,它才又开始了成为瓷房子的历史。 最初,张连志只是想着把屋檐贴上瓷片就够了。2002年9月,张连志斥资3000万元将一座百年小洋楼买下,决定将它改建成一座瓷楼,弘扬中华民族的瓷文化,建一座瓷文化的纪念碑。 


    瓷房子博物馆原貌法式铁门。2005年,张连志出席天津出席亚欧财长会议的的时候,到华蕴博物馆吃饭,被一面镶嵌了古瓷碎片的墙给震慑住了,受此启发,张连志于是想,如果把房子全部贴上古瓷,效果可能会更惊人。于是他把收藏多年的唐三彩、宋元官窑、明清珍品全拿了出来,变成了举世无双的建筑材料。 

    2007年9月3日,瓷房子正式对外开放,马上成为天津市的地标建筑。2010年9月23日,美国《赫芬顿邮报》评选出全球十五大设计独特博物馆,巴黎卢浮宫,美国丹佛美术馆,蓬皮杜艺术中心等悉数上榜,其中,瓷房子成为中国唯一上榜的博物馆。   


    瓷房子故事之三——双鱼跃龙门。法式大铁门的顶端有两只汉白玉鲤鱼围拱着青花大瓷罐一只,寓意“双鱼跃龙门。

    传说很早很早以前,龙门还未凿开,伊水流到这里被子龙门山挡住了,就在山南积聚了一个大湖。 

    居住在黄河里的鲤鱼听说龙门风光好,都想去观光。它们从河南孟津的黄河里出发,通过洛河,又顺伊河来到龙门水溅口的地方,但龙门山上无水路,上不去,它们只好聚在龙门的北山脚下。  

“我有个主意,咱们跳过这龙门山怎样?”一条美丽刚劲的大红鲤鱼对大家说。“那么高,怎么跳啊?”“跳不好会摔死的!”,伙伴们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红鲤鱼便自告奋勇地说:“我先跳,试一试。”只见它从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离弦的箭,纵身一跃,一下子跳到半天云里,带动着空中的云和雨往前走。   

一团天火从身后追来,烧掉了它的尾巴。它忍着疼痛,继续朝前飞跃,终于越过龙门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山北的鲤鱼们见大红鲤鱼尾巴被天火烧掉,一个个被吓得缩在一块,不敢再去冒这个险了。这时,忽见天上降下一条巨龙说:“不要怕,我就是你们的伙伴大红鲤鱼,因为我跳过了龙门,就变成了龙,你们也要勇敢地跳呀!”鲤鱼们听了这些话,受到鼓舞,开始一个个挨着跳龙门山。 

    可是除了个别的跳过去化为龙以外,大多数都过不去。凡是跳不过去,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直到今天,这个黑疤还长在黄河鲤鱼的额头上呢。 

    后来,唐朝大诗人李白,专门为这件事写了一首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出处《埤雅·释鱼》:“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   


        瓷房子故事之四——九虎震华庭。瓷房子法式大铁门门梁上镶贴着9只斑点明清瓷枕猫,玲珑可爱。猫为老虎的师傅,9只瓷猫枕安在鲤鱼下,寓意“九虎震华庭”。

     《汉书·王莽传下》:"﹝王莽﹞拜将军九人,皆以虎为号,号曰'九虎'。"《后汉书·冯衍传上》:"﹝皇帝﹞破百万之陈,摧九虎之军,雷震四海,席卷天下。"后用以喻强悍之军。 

    瓷房子故事之六——瓷房子亿元瓷瓶被盗。瓷房子院子两端都高高悬挂着铁艺招牌:瓷房子珠宝(古董)。

    2010年12月30日晚,位于赤峰道72号的瓷房子,发生了一件怪事。本来悬挂在正门外的一个做工精致的官窑瓷器,不知是哪位“有心人”,用利器将其敲下了一大块碎片,并将这片珍贵古瓷片带走了。

     据笔者翻阅的历届苏富比拍卖图录介绍,这个瓷瓶为清代官窑福禄图纹双狮青花瓶,苏富比07年秋拍同类价格加佣金高达三千七百万。经过这番介绍,着实令人瞠目!


    古瓷片本身就是一种高档的奢侈品,今年年初北京瀚海弥珍专场拍卖会上,158件古瓷片拍获688万高价,最近北京,南京等地更有瓷片族为在工地挖掘数片古瓷丧失性命……想必这个贼,正是看好了瓷片的巨大价值,才想出了这个发财之道!       

        瓷房子故事之七——波浪形围墙。瓷房子最先引人入目的是它的外墙。近十米长的围墙全都是用瓷瓶垒起来的,一共用了六百三十多个瓷瓶。

    瓷房子所用瓷器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有晋代青瓷、唐三彩,宋代钧瓷、龙泉瓷,元明青花、清代纷彩等各个时代的精品,且大都以元青花为主。 为了寻找这些瓷器,馆主跑遍了 大江南北,有时他还远赴国外。

     围墙修得一波三折。开始时,城管说太难看了,说影响市容,说以后拓宽马路时肯定会被拆掉。张连志说,瓶子安在墙里,这是“平安墙”,“平安墙”是为了保护咱天津平安吉祥的,你把它拆了咱这天津还能平安吗?城管被他这“大帽”镇住了。后来,他又写承诺,盖章,签字,说如果国家要拓宽马路,他肯定无条件拆掉。他想,要是真的拆了,他就退后几米再重来。 

    瓷房子墙头设计成波浪形,有一种起伏的韵律美。《水尤经》说:“直来直去损人丁”,中国风水学理论认为煞气走直线,吉气走曲线,他相信这种中国古老的说法。如何“走曲线”呢?一些跳跃的音符出现在他脑袋里。那似乎是一支西方的圆舞曲,名字不记得了,应该是小时候跳舞蹈听过的,他记得那旋律。他把那旋律反复哼给工人们听,希望工人们能带着某种感觉来修这座“走曲线”的墙。


    瓶子之间是红色和紫色的天然水晶,象征着鸿运当头和紫气东来。

    瓷房子故事之——世界上最长的龙。最有特色、最为宏伟的是瓷房子上的瓷龙。穿过大门,来到院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条条令人眼花缭乱的瓷龙。整栋建筑被数条古瓷片粘贴的龙形浮雕缠绕,高大的洋楼楼体上全都贴满了碎瓷片。

    瓷房子共装饰有四条瓷龙,众多工匠历经160天呕心而成。盘旋在房子上的瓷龙,无头无尾,取义于《道德经》:“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最长的一条达768米,宽80厘米,蜿蜒飞舞,气势壮观,它活灵活现,瓷龙的各个部分都展示了中国民间舞龙的特定招式。瓷龙用掉800多万片古瓷,是世界上最长的古瓷龙。 

主楼两侧,还各有两条小龙,龙身分列两侧,房子左右两侧的瓷龙从屋顶盘旋到地面,再由地面蜿蜒至墙头,在楼顶蜿蜒出五个英文字母“CHINA”,字母之间首尾相连,造型独特,形态生动,曲线优美,如同巨龙在空中飞舞。张连志把这两条龙取名为“东方美人鱼”,给人一种童话的天真感觉。它们不仅是华夏民族的象征,更象征了今日中国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气魄!    

    瓷房子故事之九——最高贵的中国红。东南角上,100多个大号古瓷瓶,一层层筑起一座九级“宝塔”,塔端顶着一只大明的、颜色鲜红带有窑变的八棱瓷罐,瓷罐上方又是一只由蓝白两色碎瓷镶成的“宝葫芦”,“葫芦”顶端支起一颗用红色古瓷碎片镶拼出来的五角星。


    据说那只大明的八棱瓷罐是收藏家张连志的至爱,之所以会舍得把它放在那里,看着它遭受风雨侵蚀、太阳暴晒,是因为张连志让它在那里担负着一个“龙头”的角色。有人说瓷房子没有龙头,其实红五星就是龙头。说到这里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张连志为了给自己的瓷房子上的瓷龙做一个令自己满意的龙头,他斟酌了许久。后来郑重决定,以红五星作为龙头。“我是华侨,但我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所以我觉得没有比红五星更好的‘龙头’了。”但做这个红五星时,他着实犯了难,找遍了自己所有的瓷片,居然没有一片是红色的。有人劝他“就拿青花瓷贴好了”,被他斥之“胡闹”。情急之中,他想到了自己家中那两个价值数百万的“祭红”。

   在那个夜凉如水的晚上,张连志独坐卧室,却久久难以入睡。手中摩挲着心爱的祭红瓶,就像情人间亲密的爱抚。但刹那间,他紧闭双眼,然后猛地松开双手······祭红瓶碎了,但完整的红五星却诞生了。事后,此事在笃信佛教的张连志看来,这是祭红瓶前世的造化,在碎裂的涅槃中,得到的却是永远的完整与不朽。     

瓷房子故事之十——倦鸟归巢。瓷房子博物馆馆主大概是受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启发,楼顶特意安装了一个鸟巢,取意“倦鸟归巢”,叶落归根。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始终不离不弃地哺育我们、激励我们、搀扶我们走过一生,人类的历史就是文明传承和发展的一个实实在在的过程。在历史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文字。在古印度、古埃及、中国、古巴比伦这几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悠远绵长,辉煌灿烂。如果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没有造纸术和印刷术,我们现在的生活何等荒凉,如果没有文字,我们的走向何方?

说到字,古人造“写”这个字,有着深刻的寓意。它的上半部代表房子,下半部就是鸟。因此在古人眼中,“写”字最直接的意思就是“雀巢”。而雀巢做什么用呢?就是传承和延续生命,有了生命才有未来,文明才可以续写和延伸,历史才能发展和创造。张连志一样把瓷片赋予了生命,只有血肉相连才能传承文化内涵。         

     2011年8月8日恰逢立秋,张连志去瓷房子检查工作,走到院子时抬眼望去,树上瓷鸟巢里面居然住了一只喜鹊,叽叽喳喳的声音让张连志驻足了许久。他在想,喜鹊自古以来是深受人们喜爱的鸟类,是好运与福气的象征,叫声“喳喳喳喳,喳喳喳喳”,意为“喜事到家,喜事到家”。  

传说喜鹊能报喜,贞观末期有个叫黎景逸的人,家门前的树上有个鹊巢,他常喂食巢里的鹊儿,长期以来,人鸟有了感情。一次黎景逸被冤枉入狱,令他倍感痛苦。 突然一天他喂食的那只鸟停在狱窗前欢叫不停。他暗自想大约有好消息要来了。果然,三天后他被无罪释放。是因为喜鹊变成人,假传圣旨。今天喜鹊进驻瓷房子,正是吉祥喜庆的好日子啊!张连志灵感一现,决心要建筑“喜鹊巢”。 

    8月8日这天也是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3周年的纪念日,张连志的“喜鹊巢”就是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的缩影,它不仅承载了太多的中国历史,而且喜鹊还因为老吃“邻居”喂饲的饭食,对人起了感激之心,当主人落难的时候,不但亲自到狱楼上去传好消息,还化身为人,假传圣旨,帮助恩人脱难,这也是教育我们要感恩国家。

瓷房子楼顶边缘有龙盘绕着,把“喜鹊巢”建于此,不仅是恰到好处,而且寓意深刻。一互补关系建立起来,预示着“龙凤呈祥、国泰民安”。龙至则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凤来则国家安宁,万民有福。“喜鹊巢” 的正中央是一颗由祭红瓷拼出的五角星,周围环绕9个瓷娃娃。五角星象征着伟大的中国,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有九子这九个娃娃就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无论身在何处,心中流淌的是龙的血液,继承的永远是中国的文化。说到此,张连志激动的流下热泪。远在加拿大的他,无时无刻不在向往着祖国伟大的文明,满怀着一颗游子急切回归的赤诚之心。

     历史实在是厚重,文明也需要我们百折不回和昂扬向上的精神来续写。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张连志说:“人要有一颗坚定的心,学会微笑面对生活,敢于奋勇向前、披荆斩棘,总会留下拼搏的足迹。”喜鹊用勤奋铸就生命之巢,用知恩图报之心救恩人。我们就是中华文明的缔造者,就是历史前进的见证人。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祖国繁荣昌盛的使命寄托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       

“让世界了解我们中国天津的文化以及历史,这也是我作为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其实这些光环并不属于我个人的,是属于我们城市,我们市民的,没有我们政府、我们市民的支持,就不会有我张连志今天,所以我更爱这座城市,爱我的祖国,能做点贡献,是我作为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永远记得母亲常嘱咐我的话:“儿子,麦子熟了才能垂下来;一定听党和政府的领导,一定要懂得感恩祖国。”      

    瓷房子故事之十一——最神秘的影壁墙。瓷房子博物馆院中所建的影壁有别于传统意义上所分类的五种影壁类型(琉璃影壁,砖雕影壁,石制影壁,木制影壁,砖瓦结构或土坯结构影壁)。这面影壁可以说是双面的,从外看内是一座蕴含28尊残佛的的佛窟,从内往外看便是一面选用各个历史时期、各个窑址窑口的古瓷片做装饰的瓷片墙。根据构造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我们先看看影壁墙整体结构布局。影壁墙面向建筑的一面是用古瓷片粘贴的龙形浮雕,可看见数条腾龙,龙身如同老树盘根向上曲张,龙首为石雕,恭维着佛窟唯一的、高高在上的佛头。 

壁顶——祭天地。壁顶上方陈列的是两件唐代的石供果,石供果两旁是两条护法龙的造型。龙的形象不仅与佛教相关,还蕴含了道教、风水的观念,摆放石供果也有祭拜天地之意。《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最朴素的崇拜思想,同《齐物论》所阐述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一道都包孕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不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人类总要保持一份朴素、原始的崇拜。


    石雕龙首上贴的全部是瓷片。也许远看看不出门道,近看一下,所有贴的都是大大小小的被砸碎切割的瓷片,而且全部是货真价实的古瓷片。瓷片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好的有晋代青瓷、唐三彩,宋代钧瓷、龙泉瓷,元明青花、清代粉彩等各个时代的瓷器,其中还不乏钧窑、汝窑等五大名窑的瓷片,也有很多民国时期的普通产品,喜欢瓷器的朋友可以在这里寻觅探究。


    这是瓷龙龙体的一部分,可以清晰地看到贴满瓷碗底、瓷片以及盘旋迂回的形状。 

壁身——福财两全。壁身的中间是用中国传统的青瓷贴出的“福”字。青瓷是我国重要的瓷系,通俗来讲,釉色泛青色的瓷器都可以称之为青瓷。贴成福字的这些青瓷,大多是宋代的。宋代釉色泛青的瓷器最受皇帝的喜爱,这些碧中泛白、青中显蓝的瓷片凝聚了理学倡导的“格物致知”中“格物”层面的认知,从颜色这一层面中得以参悟山水的旷达,也得以理解瓷器中凝聚的先人们对于渺远的五行的探索——金的能量、水的盈润、木的朴素、火的刚烈、土的温厚。在壁身的左下方还有一个图案化的蝙蝠的形象,它的周围还有用黑釉瓷和白瓷贴出铜钱的形状,以喻福在眼“钱”之意。

    壁座——三阳开泰。这是壁座正面,以三只石羊的造型寓意“三阳开泰”,万物回春。两侧还用到明代汉白玉的鼓形门墩作支撑。

    再来看看影壁墙的另一面。对着正门这一面神秘的石窟墙,你可以站在瓷房子外的大街上,透过那道神秘的大门,看到的就是这个神秘的石窟。之所以说神秘,是因为佛窟里的28尊北魏、唐、宋、元代的佛造像都没有头。

无头源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四次大规模的毁佛灭佛运动(史称“三武一宗”灭佛。“三武”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一宗”指的是后周世宗柴荣灭佛),佛像最脆弱的部分就在于脖子,所以他们把佛像的头砍掉,只剩下了佛身。馆长收集了许多不同年代的佛身,佛窟里展示了28尊,跟天上的28星宿对应。加上后来文革期间的损毁,造成了今天佛像大多无头或者头身分离。这是因为古代人认为,佛之所以能够与人结缘,度人信佛,主要因为有佛头,那是佛的精华所在。所以他们灭佛,先要去除佛头。这个佛教墙把狮,龙,佛都融合在一起,寓意佛教之强大。

   石窟墙下面陈设着一盏香炉,共那些善男信女门上香。但残损的佛像连自己都不能保护,上香又如何呢?

    瓷房子故事之十二——奇特的八角莲花塔。一塔嵯峨窣堵坡,凌云倒影壮山河。能于楼阁亭台外,点缀神州胜景多。绕过影壁墙来到院子,你会看到院子中间,还耸立这一座4米多高的石塔,据说这是元代雕刻的佛塔,因其刻有莲花,又有八个角,也叫“八角莲花塔”。

    沈阳护国法轮寺塔。塔,源于古印度。相传佛陀在世时,王舍城的一位孤独长者为了供养佛陀的头发、指甲修建佛塔表达人们对佛陀的崇敬。最初的塔是用来供奉释迦牟尼佛舍利子的,因此塔也成为一种表达佛教精神的建筑——“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 

    古塔中的覆钵式塔又被称为喇嘛塔。源于印度窣堵坡,早期流入我国的西藏、青海和内蒙古一带。早在唐代既已传入中国,到了元代,由于统治需要大兴喇嘛教,因此在全国很多地方兴建喇嘛寺院,修建了许多覆钵式塔。覆钵式塔的每层结构都表达着一种宗教意义,因此它可以说是佛教意义的象征,喇嘛寺院的灵魂。覆钵式塔基本都是由四部分组成,从下向上分别是: 

    基座:有圆形、方形、八角形、多角形,其中圆形很少见,山西代县圆果寺里的覆钵式塔即是圆形几座。最多见的是方形,采用须弥座式建造,即通常是方形或亚字形折线式束腰。在基座半腰部位雕有伏莲或仰莲,有的还有狮子。多角形的基座是方形的折角,每个转交折五个尖角。基座上多有台阶,称为“金刚圈”,用以承托塔身。上图为沈阳 护国法轮寺塔。 

    塔身:也称为塔肚子、覆钵、覆钵丘,形如倒扣的钵,因此得名。有的塔在塔身上开有佛龛,称为眼光门。塔身多是圆肚,也有做出棱角,内蒙古无神奇乌审召塔就是八角形的,这种样式多见于尼泊尔。 

    塔脖子:又称为相轮,因叠成圆锥形的相轮最多有十三层,所以也叫“十三天”。塔脖子有的短粗,有的细长,一般都砌出奇数(七、九、十一、十三)条线条,也有的做成象征性的光面。 

    塔刹:由伞盖和宝刹组成。伞盖位于十三天的上部,通常包括华盖和流苏,也有采用天地盖的造型。宝刹的形制有三个系统:日月刹、金属高刹、宝珠刹。 

   塔脖子和塔刹象征着佛的头部,巨大的塔身蕴含着深厚的佛教内涵。上图为沈阳 护国法轮寺塔。该塔位于沈阳市皇姑区崇山东路路南,建于清崇德年间(1643年-1645年),为清太宗皇帝皇太极敕建的盛京(沈阳的旧称)城外东、南、西、北四座塔寺之一,也是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塔中现展出有《盛京图》等图片资料和沈阳古城沙盘模型,并辟有记载着沈阳历史的石刻碑林。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在东北的重要寺院,清乾隆皇帝东巡时曾驾临法轮寺礼佛,并亲书"金镜周圆"匾额。并由乾隆皇帝亲书"护国法轮寺"匾额,至今保存完整。

    北京妙应寺白塔。覆钵式塔主要是供奉舍利之用,这在汉语系佛教里相当于“真身舍利塔”。全国现存最大的覆钵式塔是北京的妙应寺白塔,它建于元代,是元世祖忽必列请尼泊尔的匠师阿尼哥设计并主持建筑的,是印度窣堵坡形式的代表作品。

    覆钵式塔还可以作为僧人的墓塔。明代以后,很多寺院都使用这种塔的造型建造墓塔,并发展成为了僧人墓塔的一种普遍形式。   

    妙应寺白塔位于阜城门内大街路北的妙应寺内。因寺内有通体涂以白垩的塔,故俗称“白塔寺”,是我国重点保护文物。  

    该寺建于元至元八年(1271年),初名大圣寿万安寺,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曾遭火焚,于明宣德八年(1433年)再建,改称妙应寺。

    因寺内有通体涂以白垩的塔,俗称白塔寺。现寺内的建筑大都为清代所建,仅白塔在火焚中幸免,为元代遗物,至今。

    扬州瘦西湖白塔。在蓟县城西南隅,独乐寺正南300米,旧称渔阳郡塔。建于辽统和年间,辽清宁四年(1058)重建,在明嘉靖、隆庆、万历和清乾隆年间重修。。 

    明嘉靖十二年(1533)在塔前修建观音寺,塔身白色,所以亦称观音寺白塔。塔平面呈八角形,由高大的束腰须弥座、八角重檐亭式塔身、硕大的率堵波和顶部的十三天相轮组成。

    通高306米,砖石结构。塔基下部砌花岗岩石条,上部的仿木砖雕须弥座,其壶门内浮雕舞乐伎,刻工精细,栩栩如生,是研究辽代音乐舞蹈的重要例证。  

    塔身南面设门,内置佛龛;东、西、北三面设砖雕假门;四个侧面凸雕碑形,上书佛教偈语。八个转角处作重层小塔。

    塔身上出三层砖檐,檐角系铜铎。檐上置塔座承覆钵形圆肚、十三天相轮。此塔下部为密檐塔型,上部砌作覆钵式,是中国辽塔造型奇特之一例。 

    素有“金峰平挂西天月,玉柱什擎北塞云”之誉。上层室内曾藏有辽清宁四年舍利石函一具和珍贵文物百余件。 

五台山圆照寺大白塔。圆照寺室利沙舍利塔,俗称圆照寺大白塔,简称圆照寺塔,座落于山西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圆照寺正殿后,为明宣宗(1398年-1435年)年代所建,是尼泊尔密宗高僧室利沙,.一译为室哩沙哩,,全名室哩沙哩卜得罗(1335—1426)的舍利塔。此塔形制为金刚宝座塔。它是中国和尼泊尔佛教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塔中藏有尼泊尔高增室利沙的舍利子。 

    室哩沙哩,全名室哩沙哩卜得罗,为尼泊尔的著名高僧。永乐十二年(1414)来到中国,觐谒了明成祖后,居于海印寺。永乐十五年(1417),奉命游礼五台山,住在普宁寺。还京后,授予“僧录阐教”,居于能仁寺。永乐二十二年(1424),仁宗加授“圆觉妙应慈慧普济辅国光范弘教灌顶大善大国师”之号。

    宣德元年(1426),复诏人京,广宣秘密。事后,辞上归山,但宣宗不许,忽于正月示寂。宣宗念其一生不慕名利,戒行弥笃,弘法度人数千,深受朝野僧俗敬佩,“御祭火化,敕分舍利为二”,一塔于北京香山,建寺日“真觉”;一塔于五台山普宁寺基,建寺日“圆照”,塔日“室哩沙哩”。  

    此塔造型奇特,座为石砌方形基台,长12.2米,宽10.5米,高23米。塔基中央为一特别高大的覆钵式的砖塔,高达17余米。基台四隅各建一座覆钵式的小砖塔,形成了一个金刚宝座式的塔。大塔塔座为回字形的双层束腰须弥座,敦厚高大,装饰华丽,稳如泰山。

    上置上粗下细的瓮形覆钵,上为下粗上细的九级相轮和装饰精致、悬以风铎的华盖,上为一座覆钵式的小塔刹顶。其余四隅的小塔,形制一样,塔座为四角束腰须弥座,塔身为上粗下细的瓮形覆钵,塔刹由九级相轮和华盖、宝珠构成。五塔都是砖砌,通身均为白色。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银光闪烁,锃亮耀眼。

    该塔建于明宣德九年(1434),比北京真觉寺的金刚宝座塔早39年,亦高1.2米;且和印度佛陀伽耶的金刚宝座塔相似,座子较低,四隅小塔甚小,中央一塔硕大。相反,它却不同于真觉寺的金刚宝座塔的塔座特别高大,中央一塔略微高于其它四塔,更不是密檐式的塔身。

    所以说,圆照寺这座室哩沙哩塔更具有印度金刚宝座塔的特色,是中尼文化交流的标志,也是中尼友谊的象征,还是我国最早最高的金刚宝座塔,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西藏桑耶寺塔。桑耶寺位于山南扎囊县境内,始建于公元762年,建成于779年,是藏传佛教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庙。桑耶寺的寺基由莲花生大师测定,整个寺院的建筑由寂护设计,赤松德赞主持奠基。桑耶寺建成后,赤松德赞从内地、印度、于阗等地邀请高僧住寺传经、译经,鼓励贵族子弟出家到桑耶寺修行,并宣布吐蕃全民一律尊信佛教,从此奠定了桑耶寺的崇高地位。

    历史上着名的印度佛教与汉地佛教教义之争便发生在这里。桑耶寺是以古代印度婆罗王朝在摩揭陀所建的乌达波寺为蓝本而建造的。主殿建成以后,历代增修扩建,占地面积为4900多平方米,规模宏伟。

白塔建在大殿东南角,形制与北京北海的白塔略,皆用石块、石板砌成,因塔体全为白色故名"白塔"。在塔基的方形围墙上,立有108座小塔,塔身方形,在腰部以上逐层收分如阶梯,上有覆钵形塔腹。但覆钵扁平而宽大,没有龛门,宝刹上置十七环相轮。在转经道旁有十六罗汉石像,分别雕刻在边长为0.74米的方形石板上,极为精致。        

八角莲花塔是一种佛教覆钵式宝塔,上面刻有元代铭文,取意一塔镇八方,下面是一个莲花底,上面有八个角每个角上都趴着一个瑞兽,整座塔4米多高。元代统治中原的时间比较短,元朝皇帝大多信仰佛教,在元朝期间流行于印度的窣堵坡式的塔被再次引入中国,称为覆钵式塔。由于元代立国时间较短,上层社会没有机会充分地接受汉地文化,也很难做到不同文化的融合,因此元代的主要佛塔皆为覆钵式塔。

    瓷房子故事之十三——独特的丹陛石。绕过影壁墙,走过瓷片铺就的院落,就来到了瓷房子的正门。楼门口两侧各有一尊石狮、门口正中有一个丹陛。   

    房子入口设计仿照了皇帝上朝九五之尊的制式,左右甬道,中间是龙凤呈祥图案。共有三块,上面是凤傍牡丹,下面是龙生祥云。

    楼门口这块丹陛是张连志先生耗费巨资在世界各地拍卖购回的珍贵文物之一,如今终于回归了祖国。  

    丹陛上雕刻着二凤一龙,众所周知古代都是男权社会,女性是没有什么地位的,这个汉白玉的雕塑之所以颠覆了龙在下凤在上的定理,就是慈禧当政时期的用品了,上面的两个凤是慈禧和慈安两宫皇太后,下面的是当时没有实权的皇帝光绪的象征,这就是当时慈禧垂帘听政时候的用品。 

    该丹陛造型古朴敦厚,雕工精美,两边的护栏全用古瓷碎片贴成,以致看不出护栏的材质。   

    瓷房子主人把价值连城的"龙凤呈祥"石刻放在入口,图腾栩栩如生,层层台阶向上,这照应了中国典型的皇族集权,同时也不放弃周围由水晶和瓷片镶嵌的栅栏的线条,带着西方音乐感的灵动表达集权统治下的人性对于自由的渴望。

    旁边缠绕的这些都是天然的水晶石,博物馆所用40多吨水晶以红紫色系为主,红运满堂、紫气东来,均取吉祥如意之意。据说,水晶聚光以吸纳天地灵气,置水晶于宅内能镇邪避妖。而水晶产生的磁场能和来访者产生心电感应,不知不觉中使人洗尽铅华,心思纯净如孩童。 栅栏最上方的横梁上用紫色、红色、白色水晶编织成美丽的蝴蝶结,很有情趣,衬托得瓷房子既庄严肃穆,有情趣盎然。  

    瓷房子故事之十四——七年一求的石门墩。守在瓷房子地道入口有一对非常独特的石头门墩,它要比常见的门墩高出很多,最上面有一小狮子,墩的四面石壁上也都雕刻着各不相同的图案,有人物、树木,有花草、山水,分别组成一个个的场景。

    门墩是他在山东一个弥漫着刺鼻臭味的猪圈前发现的。它们比常见的门墩高出很多,最上面有狮子,四面石壁上雕刻着人物、树木,花草、山水等不同图案,一看就是官家用的。  

    第一次看到它们时,他就不想走了。他蹲在猪圈门口,守着门墩端详、抚摸,好像突然读懂了它们的身世。他说想买下这对门墩,但老农不卖,说是祖上传的。

    他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但从那以后,他只要一有空,便会往山东跑,往那猪圈跑,时间长了,他也与老农混熟了,他又忍不住问:“你跟我说实话,你为什么不卖这对门墩?”老农这才告诉他,“打安了这对门墩,俺家的猪就从来没有生过病。”  

    听了老农的话,他就在村子里调查,他发现真是每家都有猪死,就那家的不得病。他喜欢这非同一般的门墩,因为他相信有些东西是看不见的,但又是看得见的。后来,他继续一有空他就往山东跑,往那猪圈前跑。

    最后,他终于等到了那一天,老农说,“卖给你了,为看一门墩你这一趟趟往猪圈跑,真让俺觉得不落忍。”他喜出望外:“谢谢老哥,我就想看看有了它们,我这大猪会不会得病”。这对石头门墩,张连志花了整整7年的时间,从山东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一户老农手中淘来的。

    门墩后的地下通道通向街心花园。赤峰道上很多小洋楼都有自己的地下通道,那是当时很必要的设施。据说,有一次,张学良和赵四小姐来瓷房子前主人家里跳舞,有人要刺杀他们,他们便是就从这地下通道逃走的。现在,那个通道还通着,但因为下面有积水,他从来没走过。     

    瓷房子故事之十五——“裙裾”。看过瓷房子总是慨叹她的华美壮丽!其实细细品味,她的魅力在细节处早已悄然绽放。走进院子便能看见大多用青花碎片帖制成的“裙裾”,近处走走,你便能发现她的精彩。 

    瓷房子“裙裾”全用破碎的古瓷碗装饰,碗底朝外,构思精巧。 固定碗底、瓷片使用的是白色硅酸盐水泥混合石膏粉,然后加入强力胶水,一起勾兑后形成的白色胶状物进行粘贴,也有是用糯米与蛋清制成特殊胶水。  

    裙裾里星罗棋布的点缀着带款识的碎片,或是“大明洪武年制”“康熙年制”,或是“玉堂佳器”“(兆)庆堂清雅制”,再或是画着“八吉祥”······很多来到瓷房子的人都会被这些不同的款识吸引、驻足。

    明清青花瓷器上的款识大约有六大类——纪年款、堂名款、人名款、吉言款、赞颂款和图案款。馆内常见的是纪年款、赞颂款和图案款。“大明成化年制”“宣德年制”等都是纪年款,以官窑烧造的瓷器居多,民窑也有,但是书写凌乱并不规整;也有“道光丙午年制”一类的干支纪年款,多是民窑使用的。

    “玉堂佳器”“若深珍藏”等都是赞颂款。赞颂瓷器的质量精美、工艺高超。青花上的赞颂款较早见于明晚期,清代尤盛。 


    明代较多见到的是“富贵佳器”“玉堂佳器”“上品佳器”和“天禄佳器”,清代的时候“某某佳器”很少见,更多的出现了“某某珍藏”“某某雅制”等的款识。

    八吉祥”是常见的图案款。虽然明代就已经出现寓意吉祥美好的纹样图案作款识,但到清代才形式多样的兴盛起来。除了跟佛教相关的“八吉祥”图案之外还有八仙持物、植物花卉、龙凤瑞兽等等图案。

    古瓷上的款识一直是鉴别瓷器年代的一个重要参照。这也仅仅是参照而已,很多人被款识吸引不单纯因为年代,还因为款识上的字体、画风,还有那个年代匠人对自己烧造出来的瓷器的心境。

铜镜除具有饰面照容的功能外,古代还用于男女传情的信物,汉代铜境上就铸有“长相思,毋相忘”的句子,用以表达朝思暮恋的情感,铜境同时还是陪嫁,相互馈赠的礼品,是地方进献皇帝的贡品,也是皇帝赏赐臣下的,赏外国、外族使臣的礼品。另外一种作用是古人相信铜境能发光,具有辟邪消灾,降妖镇魔的功能,在民间办丧事的邻居常以镜悬门,以避不祥。古代寺庙建筑正脊和壁上嵌镜,以及武士胸前的护心镜,实为驱除鬼魅而设。

“破镜重圆”这句成语,更是蕴涵着一个美好的故事,唐人孟·所著《本事诗·情感第一》中记载,南朝最末的一位皇帝陈后主陈叔宝是一位风流天子,不理国事,整天醉生梦死的在喝酒吟诗,寻欢作乐,过着荒唐的生活。陈叔宝有一个妹妹,被封为乐昌公主,她姿容和才学超群,和陈国太子的下属徐德言结为夫妻。陈国日益衰微,一天徐德言对妻子说:“陈国日后必亡,以你的容貌,国破后必定要落在豪强的手里,如果我们还有情缘,我希望能再见面,但要有个信物作为凭证。“徐于是将一面铜境破为两半,自己留一半,另一半给妻子说:“你以后每年正月十五那天在集市上卖这半面镜子,如果我还活着,我也在这天来找你。

陈国后果亡,乐昌公主落入了隋朝大臣越公杨素家里,受到杨的宠爱。而徐德言流离颠沛,终于回到了京城。正月十五这天,他来到集市上,看到有人正在高价叫卖半面镜子,徐德言将那人领到住处,设食相待。那人所卖的半面镜子与自己的半面镜子正好合在了一起,徐于是写了一首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未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陈氏看到诗后,心中很悲痛。这事被杨素知道了,感念二人真情,令陈氏和徐德言团聚,还送给他俩财物。徐德言与陈氏回到了江南,白头偕老。

一面铜境能起到这么大的作用,由此可见古人对铜境的重视程度。

    瓷房子华丽的外衣。看罢瓷房子裙裾装饰,再让我们欣赏瓷房子美丽动人的外衣。瓷房子的外墙匠心独具。整面墙上首尾相接地整齐地镶嵌满了古瓷瓶,空隙处嵌满了各色水晶组成的图案,谁又见过如此豪华的墙壁?!这是主楼入口左侧的外墙风貌。

    地窗的窗框也是用钧瓷瓷片镶嵌而成,里面黑洞洞的,感觉很神秘! 


    正门左侧根基部凹进去的地方立了一尊石佛像,像高约3米,顶冠。除了头的大部分,通身包括基座都是用古瓷片和瓷碗底拼接而成。只有左脸颊、嘴、下巴及脖子,用白色的碎瓷片镶嵌。乍看这尊佛略显矜持和拘谨,但那碎瓷下神秘而肃穆的躯体让人回味无穷、浮想联翩。从帽子样式、脸型、眉眼的雕刻方式来看,大约是魏晋时代的石雕吧。

   瓷房子主人欣赏残缺,保留着石像每一处历史的伤痕;却又力求完美,用瓷片修补石头,瓷衣瓷帽,斑斓的色彩与古朴形体合二为一。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形上归一的文化态度。石像头后方窗户上还贴着水晶环绕的佛像头,个人认为是一尊菩萨,从帽子样式得出的结论。 

    这些来自南半球的精灵,巧妙的与东方的古老融合,两种独特、两种代表,一南一北,一透亮一莹润,一刁钻一朴实...... 

    接着向上观看,二楼的窗户顶端也有一尊用水晶玛瑙围绕的佛头。 

    拉近一下,佛头的眉眼、口鼻以及帽子雕刻的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再往上看,就是由粗细不同的水晶、玛瑙柱子族拥的瓷经阁的匾牌了。 

    右侧也立着一石俑,只是华美程度不及左侧的瓷大夫,其两边还立着两尊无头佛像。坐相端庄,服饰纹理清晰,只是缺少了佛头,令人感到遗憾。

耐人寻味的馆主签名。在石俑的右边,落水管的正下方,是馆主张连志的签名。南方人讲究以水为财,落水管却是破财的象徵。所以用瓷猫枕装饰,取猛虎下山,猫能守财的寓意。将自己的名字粘贴在落水管的正下方,也有“接财”的象徵。尽管瓷房子主人张连志先生很低调,把他的名字贴在瓷房子左侧根基部很不显眼的立面上,但是只要游客稍加留意,就会牢牢记住这个用深浅两种瓷片贴成的最值钱的“签名”,更何况,“签名”的周围还用碎瓷和各色水晶包了一圈儿。这是欲擒故纵的章法,有一种欲罢不能的留恋。像这样有着主人签名的地方还有多处。

    瓷房子的主人,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瓷盘上,镶在正面的墙上。

瓷房子博物馆后楼的墙体上用古瓷片拼贴了世界上最大的瓷葫芦,葫芦有“护禄”、“福禄”的谐音,寄托着美好的祝愿,象征着幸福和谐。葫芦的枝蔓(音同“万”)象征着子孙万代,繁茂祥瑞。葫芦也是风水学中常用之物,《飞星赋》有:“七有葫芦之异,医卜兴家。”“七”指的就是兑卦,在洛书里兑卦在西方,所以一般医家会在西方悬挂葫芦,除了有驱邪平安之意外还可以有医卜星相方面的发展。在葫芦与枝蔓之间有馆主的签名。寓意馆主子孙万代福禄。

妙趣横生的瓷猫枕。谈罢馆主的签名,我们不能不说说瓷枕猫。似虎能缘木,如驹不伏辕。但知空鼠穴,无意为鱼餐。薄荷时时醉,氍毹夜夜温。前生旧童子,伴我老山村。这是宋代陆游对猫非常形象的描写。古瓷博物馆一共有700多只瓷猫,其中大多是猫型瓷枕。头向下,取“猛虎下山”之意。这些瓷猫枕并不一定都要真的放在床上做枕头用,可以放在家里做摆设。我们看到的瓷枕猫大多数被房主装饰在门的边框或墙边缘,或立柱之上,活泼灵动,让古色有了生机。上图是装饰在瓷房子落水管上的瓷枕猫。

瓷枕是中国古代瓷器造型中较为流行的一种,始于隋而兴于唐,在宋代进入繁华时期。最开始作为陪葬的冥器,后来成为寝具和诊脉之用。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很著名的词作《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这里提到的玉枕就是青白釉瓷枕。以瓷器作为枕头很难进入深度睡眠,容易惊醒,古人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警醒,在很多瓷枕上常会题写名言警句。除了文字修饰也有将瓷枕的造型作为婴戏及动物形状。上图是瓷房子大院外一侧铁艺招牌处一字向下排开的瓷枕猫。

   磁州窑是宋代北方兴起的重要窑场,以富有乡土气息与民间色彩见称,特别是它的白底黑花瓷多取材于民间喜闻乐见的生活小景,展现民俗民风。这是大铁门门梁上镶嵌的瓷枕猫。 

    瓷房子之所以有该物的大量藏品,是因为在清末民国时期民窑大量生产平民代、大众化陈高瓷,出现了很多寻常百姓婚嫁必备之物。猫枕在北方民间多为女儿出嫁的陪嫁品;把它们头朝下放在排水管道上也是有来历的。因为在南方人的观念里排水管道通常会把财气排走,猫有镇宅聚财之意,这样可以把财气聚拢回来了。上图可以看到门框上也装饰了许多瓷猫枕。

    墙面上贴的古瓷猫枕造型别致、色彩素雅,头皆朝下,呈疾速扑向目标状,强烈的动感让观者冲动不已。   

    不仅如此,与瓷房子相得益彰的还有院子右手边两棵百年大树,树荫浓密茂盛,凤吹来飒飒作响,可爱的是,两只树身都没闲着,每棵树身上都攀爬着八九只色泽各异的瓷猫,或是上树状,或是下来状,憨态可掬。 

    看,几棵枯死的树干顶部都站立着一只只瓷猫枕,这每一只都是古瓷藏家眼中价值不菲的宝贝啊!

        中西结合的奢华窗户。我们接着向上看,就是一楼的窗户了。瓷房子的窗户别具一格,大部分是西洋式样的窗户,在天津很常见,但用瓷器做成就不常见了。

    单就一张窗户的护栏而言,奢华得让人咋舌:由粗壮的若干个连接在一起的贴满瓷片的大圆环构成,熠熠之辉昭示着富贵的气质!

    窗框是用瓷碗底装饰,窗棂是用瓷片镶嵌,由多个椭圆形圈圈连接而成。

    多姿多彩的墙体装饰。彩绘古瓷瓶和古瓷孩儿装饰成墙面,瓷瓶口朝上,瓷孩儿跟墙面成90°角立着仰视,妙趣横生。类似以上的墙面装饰比比皆是,但没有一处雷同,丰富多彩,气象万千。 

    正门边墙面的装饰更为奇妙,瓷片贴成了盘接的绳扣状,像一幅很养眼的立体装饰画。 

从瓷房子的外观可以发现,唐、宋的石造像紧贴墙壁,形成了三楼特有的景观。平面理性的几何形体,乃西方文化的象征,因此西方善于用雕塑展现力度和美感;而由笔墨或者肌理构成具有东方直感的自由形体,则属于东方的文化态度。张连志把佛像搬上了展示台,用西方的形式展现东方从容含蓄的内涵。两者既冲突又结合。在此种情境中,他着眼于对人的生存进行超越传统理性规范的审美观照,既呼唤理性的人生,又呼唤审美的人生。这是瓷房子主楼入口上方和三楼的外墙,依次排列着人物石雕,环绕以晶莹剔透颜色丰富的水晶石。两边是用瓷猫枕以及水晶石装饰的落水管,最下面是寓意“石”来运转的石雕。

    千变万化的檐内风光。三楼檐内巧妙地安放着古代石雕。

   精美绝伦的八角亭楼。看过主楼入口两侧外墙的装饰,我们不要忘了右手边的八角亭楼,楼身全用钧瓷瓷片、水晶和玛瑙贴满,是瓷房子装饰最华丽,也最具观赏性一个地方 。

    地下室外墙部分的装饰和主楼入口处差不多,最下部安装有透气窗,每个拐角处装饰有装满水晶的瓷瓶,墙裙上部用各种各样的瓷盘、瓷碗装饰成不同的造型。

    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三楼平台可以俯瞰瓷房子大院的无限风光。由于以后还要专门介绍,我们就简单谈到这里。 

    价值连城的主楼门厅。欣赏过瓷房子华丽的外墙,我们来到瓷房子主楼门厅,顿觉眼前一亮,比起外墙来其奢华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门厅的立柱全部用灰蓝色的瓷片、碗底装饰而成,顶端用黄色的饰物点缀。显得古朴大气。

    门框两侧的墙面全部用多种颜色的瓷片、碗底镶嵌,摸起来非常光滑,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门厅左侧是一面价值不菲的珍宝墙,是整个瓷房子的镇馆之墙,也被称为瓷房子的文化墙。墙上任意一件都是珍品。 墙面上贴了不少钧瓷瓷碗,对钧瓷的价值,中国人是这样说的,“家有黄金万两,不如有钧瓷一片”,钧瓷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除此之外,墙壁上还有水晶观世音、唐三彩陶器、恐龙蛋化石以及均瓷整器等。

墙的上端镶嵌了许多钧瓷瓷碗。钧瓷的烧制是复杂的高难技术,还原程度很难控制;加上由于过去使用的是松木窑,窑温难以达到均衡,从而影响到钧瓷釉彩的成色,在烧制过程中有70%的产品会报废掉,而其中的上品则更为罕见,再加上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钧瓷,自古就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的尊贵名声,唐玄宗曾下令“钧不得随葬”;宋徽宗时又成为御用珍品,诰封“神钧宝瓷”,每年钦定生产36件,禁止民间收藏,所以现在墓葬出土的钧瓷文物也甚为稀少。目前世界著名的博物馆虽有收藏,为数也寥寥无几。 

    而这一堆瓷器中的亮点在中间那个圆乎乎的东西,最中间棕色球形物品为一颗据今2亿年前的恐龙蛋化石。

恐龙蛋化石的下方镶嵌着一只水晶蟾蜍。水晶蟾蜍通体晶莹剔透,约手掌大小,而武士俑则是一件大型文物的残件,被装饰在瓷房子外墙,这尊武士俑高越8厘米,神态威严,呈坐姿,身穿明光甲,腰部以下有夸张的长钓鱼护甲,头盔有典型的唐代特征,出现吹返式样,武士面孔立体感强,眼眶深陷,高鼻虬髯,是典型的胡人武士面孔,与唐代民族融合的历史特征所吻合。唐黄釉又是唐代典型的低温瓷代表,其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与秦皇兵马俑并列齐驱。 

    中间镶嵌着水晶赤脚观音。据说这是请某大师开光过的,所以不能拍照。品相完美丰满,仪态端庄祥和。线条流畅清晰。水晶特有的质地硬密,触手顺滑冰凉。灯光打上去,光晕均匀四散,宛若笼罩在一层佛光之中。真的是太美了!看到眼抽筋也不舍得离开!

    佛像近照。面容部分是磨砂效果,衣冠部分是光滑透亮,机理的区别使观音像更加的漂亮,更加清晰!

   水晶观音像的左上方镶嵌着装满水晶、玛瑙的唐三彩陶罐。

唐三彩实际上是唐代彩色釉陶的总称,并不属于瓷器,但陶乃瓷源,瓷是陶流,两者共同担负着华夏文明起点的物质载体。“三”在古汉语中意指多,唐三彩的颜色也的确丰富,有翠绿、浅绿、黄、褐、赭、白等多种颜色,故而称“三彩”。唐三彩一般要经过两次烧制,第一次以1000℃到1100℃左右的温度将胎体烧坚,取出后施釉,再入窑经800℃到900℃的高温使各种金属元素还原出不同颜色。工匠们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将各种金属矿料比列调配,烧造出丰富的色彩。一部分精美的唐三彩也成为外销品,远渡重洋活跃在世界的贸易市场上。这是瓷房子入馆墙上展示的唐三彩罐  

唐三彩陶罐。唐代最重要的产品是驰名中外的唐三彩,一直到文明的今天还受到广泛的喜好与收藏。唐三彩是陪葬的陶器,色彩亮丽有黄、绿、青三色铅釉,故名唐三彩,但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但可利用三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术来制造出美丽的花朵,以及先在坯体上刻花成暗色图案,变化无穷,彩色斑斓。唐三彩分布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在长安的称西窑,在洛阳的则称东窑。唐代盛行厚葬,不仅是大官贵族,百姓也如此,已形成一股风气。这是瓷房子入馆墙上展示的唐三彩罐。

唐三彩埋在地下,历经千年,受到土壤中化学物质的侵蚀,釉色变的莹润温和,釉面的开片细小均匀,像蝇翅一样纹路浅薄,片与片之间有锈蚀的银沁,类似于汉代绿釉陶壶的泛铅现象。经过高温烧融,釉彩流窜形成了奇幻的图画,仿佛中国古代的泼墨山水画,意蕴丰富,含义杳然。这是瓷房子墙体展示的唐三彩上的开片。    

    门厅左墙下端镶嵌着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的粉彩瓷瓶。粉彩工艺使所要描绘的对象,无论人物,山水,花卉,鸟虫都显得质感强,明暗清晰,层次分明。采用的画法既有严整工细刻画微妙的工笔画,又有渗入淋漓挥洒,简洁洗练的写意画,还有夸张变形的装饰画风。 

    抬眼望去,门庭上方被钧窑,汝窑等大名窑烧制的碎瓷片包围的佛头。嘴角含笑的俯视着每个即将走进门去的游客。她在笑,这一切究竟是对文化的追求,还是对财富的炫耀呢?佛头立于门楣之上,寓意“入世即是出世”。瓷房子主人在每一道门上方安置一个佛头,旁边是瓷柱缠绕,构成虚拟的肢体。使得那些残损的头颅仿佛重获新生,并且是另一种人生;开门与关门,进与出,佛入凡尘抑或人入空门,这是一种关于人生意义上的神秘的佛学阐释。 

    仰头望向天花板,宋、元、明、清的古瓷盘以圆形图样被粘连在顶棚上,周围是色彩斑斓的瓷片,整齐划一,甚为壮观。

     刻意营造每一处异乎寻常的细节,让这些细节充分彰显与众不同的氛围,这是瓷房子最令人叹服之处。对了,门厅的左侧还有一块貌似从华表上移过来的祥云石雕,右端固定在墙上,围绕装饰着水晶石带。    

    千姿百态的石狮子。踏过汉白玉石雕砌成的台阶,右侧迎门而立的是一个墨绿色瓷狮子。据说它烧制于明末清初,通体墨绿色,华贵的金黄色过渡,是目前为止保存最完整、最大的琉璃狮子。它胡须丰裕,鼻翼翕动,看上去老态龙钟。狮子左前爪抚摸幼狮,可见这是母狮,寓意子孙昌盛,俗称“太狮少狮”。

    辨别雄雌狮子很简单:雄狮放在门口左侧,右前爪玩弄绣球或者两脚之间有绣球;雌狮子放在门口右侧,做前爪抚摸幼狮或两脚之间卧一幼狮。据说,这个瓷狮子曾经有一对,在段祺瑞府前站过岗。现在,另外一只在战火中香消玉殒,只剩下这一只孤品。同时它也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三彩琉璃狮子,称它是镇宅之宝。为了便于了解我把各处的石狮子集中向大家介绍!

    除却瓷器、汉白玉石雕,瓷房子还有一组不能忽略的文物,那就是大小不等300多处狮子,它们按照各自大小据守在瓷房子各个角落。这些石狮年代横跨东汉、唐、宋、清各个时期,每一个都极具价值。楼顶上各个角落都有狮子的身影,或仰天长啸,或低头沉思,形状各异,仿佛在诠释一段段绵长的历史风云故事。这是厢房上装饰的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石狮子。

    瓷房子屋顶的一只石狮子,看似年代久远,历尽沧桑,仰天怒吼!! 


    院子大门左右各雄踞一只神兽石狮子,线条流畅形态威猛形象逼真,亦是明清真品。 

    这只蹲在阳台的边缘的狮子,眺望着渐渐落下的夕阳。
    这只狮子蹲伏在瓷片、瓷碗底镶嵌的瓷墩上,注视着瓷房子前的大街和行人。与旁边现代化的建筑形成鲜明对照。

主楼入口两侧各站立一只石狮子。

    眼花缭乱的楼内景观。沿着古木楼梯,来到一楼,墙壁上形式各样的瓷瓶错落镶嵌,取谐音“瓶”来寓意“平安吉祥”;瓷瓶中间穿插的是样式纷呈的石造像和汉白玉石雕,更是锦上添花,取谐音“石”来,寓意“时来运转”,不禁令人眼前一亮。

    无名的描金牌位。一进门,迎面而来的是一个供桌,桌子材料应是紫檀,花梨之类的吧。上面供奉着一块盘龙围绕的红地描金排位。上面的漆字已经随岁月消磨掉了,但是敢于用龙形,则毫无疑问是皇族了呗。可不论这块牌匾的主人当年如何显要,如今也是尘归尘,土归土啦。

    室内恰到好处地配置了许多历代木质和其他材质的器物,与古风古韵的壁画和其他风韵四溢的装饰物相映成趣。这是友人给瓷房子主人张连志先生题赠的“瓷王”条幅,摆放在瓷房子一楼门正对的地方。

    吉祥的元代青铜鹿。门内的一对铜鹿则是慈禧太后的旧物,经鉴定此对鹿为青铜所制,为元代青铜鹿,距今700多年。人们已经被“摸摸鹿的嘴,摸摸鹿的背”之类的说法忽悠的谁都想摸,看它的身体已经被搞得色泽不均。 

    带来好运的许愿缸。一楼的大厅内中央是中空到穹顶的天井,瓷片贴膜的底池里面嵌有一只龟,龟的背上放置一口八卦缸,据说赵匡胤能坐上宋朝皇帝的宝座是它保佑的。

    相传,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年仅七岁的后周皇帝柴宗训接到北汉与契丹联合进军的紧急边报,连忙命令统帅禁军的赵匡胤前去抵抗。 

    赵匡胤带着他的大军出征了。在走到离京城开封四十里远的陈桥驿时,西边滴太阳落山了。赵匡胤命令,全军休息,便与众将士喝个酩酊大醉。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和谋士赵普策动发动兵变,把一件黄袍披在了佯装醉酒的赵匡胤身上。

第二天清晨,也就是公元960年正月初四的清晨,宿酒未醒的赵匡胤被军营中突然暴发出的惊天动地的鼓噪之声惊醒,呼喊万岁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欲拥立赵匡胤为皇帝。此时,营地外的这口道教法器大缸灵光闪现,犹若一条巨龙腾空而飞,众将士伏地跪拜,高呼:“真龙再现,愿策立太尉为天子!”于是,赵匡胤当了皇帝,改朝为宋,结束了五代十国中原地区常年混战的分裂局面。 

    这口大缸吸收日月天地之灵气,辗转落入了张连志手中,参观的络绎不绝,游人不时向缸内投币许愿,祈求家人平安!我觉得它现在倒成了聚宝盆。我也禁不住投了纸币,虔诚的许下自己的祈愿!这个缸是宋代的法器,有八九百年历史了,吸收了天地之灵气,这个缸又叫做许愿缸。它现在处于整个博物馆的最中央,就是希望它能驱走邪气,给大家带来吉祥和平安。  

    瓷缸上方的楼房是通透的,可以抬头望见四楼顶层,圆形灯柱的左右两边,有两个酷似三指龙爪的装饰物。透视感强烈,效果非常魔幻,我从一楼仰头看着有些晕。

   装饰华丽的室内卫生间。一楼楼梯右手边也有一处卫生间,其奢华程度不亚于院子里的卫生间。天蓝色的门框、门扇上镶满了白色、蓝色、青色瓷片,贴成精美的图案,旁边洗手盆也用瓷片贴成用黑色瓷片清晰地标明了WC以及性别。红色的墙上镶嵌了古代故事画面。

    洗手池的支架也全部由瓷片贴制而成,还特地用瓷片镶嵌两个红嘴唇呢!

    近看一下非常美呀,让你出卫生间后洗洗手都是很舒服的!

    瓷房子的门把手都是用古瓷瓶和水晶做的,以致我不忍用手去拉动它。 

    楼梯的折转处赫然立一尊浑身贴了瓷碗底和瓷片的佛像,妙相庄严,藏而不露。

    琳琅满目的明清家具。瓷房子里现在已经没人在此居住,各种老式家具摆满了从一层到四层的所有空间,瓷房子内收藏了数百件古代木质家具和其他木质器具,都有很高的鉴赏价值,俨然就是一座中国民间文化的博物馆,难怪它会以博物馆姿态出现在美国《huffington post》评选出的“设计最为独特的博物馆”名录中,这是唯一入选这一名录的中国博物馆,全球也仅仅15家而已!这是一楼摆满了明清旧家具。为了方便了解,我把各楼层的古家具集中做一介绍。

    二楼也摆满了明清家具。中国古代的家具同中国古代文化一样源远流长,经历了历朝历代的发展,家具的功能细化成六大类,其中最常用的有桌、椅、床、箱、柜、橱等。

瓷房子馆藏不同时代的三组八仙桌。八仙桌就是指桌面四边长度相等的、桌面较宽的方桌。方桌四边,每边可坐二人,四边围坐八人,犹如八仙,故民间雅称八仙桌。到了明代,八仙桌的造型已基本完善,分为有束腰与无束腰两种形式,有束腰的工艺是,在桌面下部有一圈是收缩进去的,而无束腰的即四腿直接连着桌面。至清代时,八仙桌大部分改成带束腰的,腿有的也改成了三弯腿,牙板加了很多如拐子龙、浮雕吉祥图案等装饰性的部件,美观性很强,做工很精巧。

    瓷房子馆藏的这件清代红木方桌,桌面嵌大理石,其纹路呈现天然的山水画形象,桌边镶嵌螺钿装饰。    

    这种镶嵌贝壳的家具恭王府就有几套,也是和珅赐死的罪行之一,理由是家具太过奢华。

    瓷房子博物馆馆藏清代红木嵌螺钿红木桌椅。

古家具专家张德祥先生曾说过:断定家具的年代,靠家具本身携带的各种符号来判断。比如雕饰的花纹。根据某一种符号出现的频率推测定年代。因为断代与其他文物断代是共通的,即根据家具本身所携带的符号来判断,符号与某一年代的同类器物身上的符号重叠的层面越多,它越接近那个年代。的确,历代家具在造型比例、结构榫卯、木质纹理、雕镂装饰、款式风格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风格和特点,熟悉这些特点是我们鉴定古典家具的原则。 

    瓷房子博物馆馆藏清早期嵌大理石红木家具。

著名的德国明式家具专家艾克先生早在40年代出版的《中国花梨木家具图考》一书中就对鉴定明式家具的年代提出了系统的标准。其一是用料的规格情况,其二选用木材纹理的好坏情况,其三因岁月流失和人为抚摸使家其表面所表现出的光泽情况,其四家具上配件五金饰件质量的精劣状况,其五家具所携带的某些典型的时代技术特征,其六家具设计比例的优劣感,其七家具结构、装饰、功能统一结合情况,其八家具所携带的某些装饰纹样所表现出来的典型时代特征等。

    瓷房子博物馆馆藏多种太师椅。在中国古典家具中,有一种以官衔命名的家具称为“太师椅” 

   有关“太师椅”名称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张端义的《贵耳集》。文中提到当时任太师的大奸臣秦桧坐着一仰头,无意中头巾坠落,恰巧被一个叫吴渊的官员看见,赶紧把头巾捡起来给秦桧戴上。随后便命人制做了一种荷叶托首,由工匠安在秦桧的椅圈上。“太师椅”由此产生,当时的“太师椅”就是带有荷叶托首的圈椅。这种拖首的功用类似于现代汽车、飞机靠背椅上的头枕。  

   明代时,“太师椅”之名仍很流行,但椅形已不是指带荷叶托首的交椅了,而是将下部框式方座、上部安栲栳样椅圈儿的圈椅称为太师椅了。而到了清代一种屏背式扶手椅称为“太师椅”。

    瓷房子博物馆馆藏清早期核桃木太师椅——“五福捧寿”

妻妾椅。在古代家庭中,虽然妻与妾的职责都是侍奉丈夫、治内管家以及生儿育女,但是,妾对于家主来说近似奴隶,只是对于婢女和仆人来说,妾应该算主子。同时,妾在家庭中的权利也是很受限制,十分卑微的。首先,妾不能参加家族的祭祀,妾被排除在家庭之外。妾的亲属根本不能列入丈夫家的姻亲之内,就连妾所生的子女(即庶出),也必须认正式妻子为“嫡母”,而生身母亲只能为“庶母”。这样,妾所生的子女是少爷、小姐,而妾的身份是奴隶;妾称自己的子女为少爷、小姐,她的亲生子女只呼其为“姨娘”。即便是一把小小的椅子,也体现出尊卑来。

    让我们看看下面两把椅子有什么不同,这个牛角形的,据说是大老婆才能坐的椅子,椅子靠背也比其他椅子略高一些,显示大老婆在家不可比拟的当家位置,椅子靠背形如牛角,形容大老婆当家气势如牛!两把椅子上雕刻了相同的福字和祥云图案,这个无区别,而在牛角椅子的左右两边分别刻着的是康宁、安静;

    而这把椅子,按现在话就叫“小三椅”,也就是偏房和小老婆坐的,椅子靠背比大房坐的略低,也形容家里地位不可超越大房,椅背上像绵羊角,告诫偏房和所有妾室,做事恭谨,像小绵羊一样,
听从当家夫人的统领和安排。

    绵羊角椅子也就是妾做的椅子两边则刻着澄心、见性。

    林林总总的箱柜橱。我国最常用的储物类家具可划分为箱、柜、橱。箱属于便于存贮家具。古代的箱与现代意义上大相径庭,它指的是车内存放东西的地方。汉代的箱子与战国前的柜子相同,多用于存贮衣被,称巾箱或衣箱,形体较大。唐代以后至明代,箱的形体不大,有盖有底。    

    瓷房子“有记”馆藏清代保险箱。上书“有记”为银号名称,为了达到坚固的目的,保险箱棱角处以铁叶包镶。

    瓷房子馆藏四条腿保险箱。此件保险箱有四条腿足,为了方便绑在马背上使用,因此也被形象的称为“长腿的箱子”。     

   瓷房子博物馆馆藏衣箱。衣箱基本为长方体,上有盖,箱身两侧安装粗大提环。外皮饰有花鸟纹饰,箱体颜色黑红交汇,高贵端庄。


    瓷房子博物馆馆藏明代官皮箱。官皮箱是明代家具中特有的品种,用于外出旅行的存贮用具。形体较小,内设多层抽屉,正面对开两门。柜门上沿有子口,箱盖放下时正好扣住两门,关上柜门,盖好箱盖,即可将四面板墙全部固定起来。两侧有提环,正面有锁匙。

    瓷房子博物馆馆藏明代药箱。药箱为明代皮胎漆器,体积是药箱中相对较大的。门内设多个小抽屉可以存放不同的药材,中间可供奉药师佛。箱子两侧安装铜质提手便于提携。


    瓷房子博物馆馆藏清代冰箱。清代的冰箱又叫冰桶,就是由冰鉴发展而来的。清代中期时冰箱已经是皇室必备之物,据说乾隆皇帝利用冰箱制作羊肉鲜香肠,味道极佳。

冰箱盖板装饰铜钱。每当暑热来临,可将盖板取下,箱内放冰块并将时新瓜果或饮料镇于冰上,随时取用,用后清凉惬意,暑气顿消。馆藏冰箱造型似斗,口大第小,共分三层,上两层放置食物,最下层暗藏机关,其内部包裹着铁皮,底部开有小孔,原来这里是放置天然冰块的地方,铁皮防止冰块融化的水滴腐蚀冰箱外壳,小孔用来放掉融化的水。腰部设四个提手,上下设木箍,使造型简洁不失单调。            

    瓷房子博物馆馆藏明代黑漆大柜。柜子的使用大约始于夏商时期。当时称作“椟”, 周朝时就有了“柜”的名称。古人把匣、柜并称, 是因为匣和柜从外形上看, 仅有大小之别, 通常小者称匣, 大者称柜,《六书故》:“今通以藏器之大者为柜, 次为匣, 小为椟。”匣和柜除大小的区别之外, 没有严格的界限, 有的甚至还把匣、柜混称, 这种现象自两汉一直沿用到隋唐。唐代有了较大的柜, 能放置多件物品,而且已有了专门存放书籍的书柜。


    瓷房子博物馆馆藏明代黑漆大柜。明代为适应生活需要, 又创造出许多柜的新品种来。顶竖柜, 由底柜和顶柜两件组成, 又称为“顶箱立柜”。这类大柜大多成对, 合起来共四件, 因此又名“四件柜”。这种柜底柜两门、顶柜两门, 也有称其为“四门柜”的。

瓷房子博物馆馆藏圆角柜。所谓圆角柜就是柜顶转角呈圆弧形,柜柱脚也相应的做成外圆内方,四足“侧脚”,柜体上小下大作“收分”,一般柜门转动采用门枢结构而不用合页,是一种很有特征的明式家具。圆角柜全部用圆料制作,顶部有突出的圆形线脚(柜帽),不仅四脚是圆的,四框外角也是圆的,故名圆角柜,也可称为“圆脚柜”。两门中间有活动立栓,因立栓与门边较窄,故配置条形面叶, 北京人俗称“面条柜”,也有人称其为“A字柜”。

    面条柜的设计很科学,很好的利用了物理学中的重心偏向力。因为柜子不是垂直的,柜门打开后可以不用关,手一松,门就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关上了。这也是气死猫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会自动关门,一点漏洞都不让猫儿钻。

    面条柜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很好的迎合了人类视觉的特性,具备很好的视觉稳定感。普通的柜子,上下的大小是一致的,人走到柜子下面时,会觉得柜子好像变成了上宽下窄。面条柜很好的利用了这种视觉差,走近它时,原本上窄下宽的柜子就变得方方正正了,不会给人压迫感,这是一种很细腻的心理感受。

瓷房子馆藏明代“气死猫”柜。若上部或周身以棂格攒接的透格门柜造型的圆角柜又叫“鸡笼橱”、“气死猫”。南方人跟北方人在柜类的名称上有些区别。南方人愿意叫橱,北方人愿意叫柜。这种有窗棂的圆角柜南方人叫它“鸡笼橱”,北方人起的名字很幽默,叫“气死猫”。这种家具最早是为厨房设计的,过去为了延缓食物变质,就要把食物搁在通风处,于是就设计了这种通风性很好的橱柜,一般情况下食物搁上半天甚至一天都不会变质,就是这种极为特殊的带有窗棂色彩的柜子。

瓷房子馆藏明代“气死猫”柜局部。但是为什么叫鸡笼橱、气死猫呢?因为视角不同。鸡笼橱是南方人的视角,他是站在屋里向外看,说鸡笼给关在里头了,这个是鸡笼橱;北方人的视角是由屋外向里看,猫想吃你那点儿剩饭,又吃不着,只能在外头,就叫“气死猫”、“憋死猫”。足以看出古代人想象力的丰富、幽默。但后来由于古代人的书籍都是宣纸制作,甚怕发霉,并且古人用书都是堆叠,不是现在书籍的立放,所以通风很重要。这种“气死猫”柜子不但透气性好,还透视,很容易看到里面,所以它很早就被挪为书柜,不再是能够气死猫的食品柜了。 

    瓷房子博物馆馆藏黑漆刻金大柜。尽管这个柜子正面的漆层已经脱落,麻层已经显露,但柜两边的明代皇家五彩纹饰仍然清晰可见,这是明朝某位皇帝挂朝服的柜子。世界的孤品。


    瓷房子博物馆馆藏金丝楠木书柜。馆藏的金丝楠书柜世界上仅存两对,另一对存放在故宫博物院。馆藏这对柜子是末代皇帝溥仪带到天津的,几经辗转由馆长父亲收藏,后放在瓷房子展出。金丝楠木“水不能浸、蚁不能穴”,不腐不蛀,不易开裂,使用寿命长。馆藏的这对柜子呈现天然的纹理,散发阵阵幽香。  

    瓷房子博物馆馆藏书柜。此书柜还有一个别名叫做“状元柜”,因为此件书柜在清代当时只能是状元使用,书柜采用工字卧蚕型装饰,取义“工字卧蚕步步棉”。

    书柜门上装饰共十朵梅花取义十全十美,也意在提醒状元经历了十年寒窗苦读,才换来今日“福禄寿喜财”都俱全的幸福生活。  

    这件金丝楠木衣柜历经多少年,依旧光洁如新。

瓷房子馆藏清代家具。字形圆的,称为“圆寿”或是“团寿”。团寿的线条环绕不断,寓意生命绵延不断。清代的家具上多雕刻寿字纹表示吉祥长寿之意,清代制度中皇帝诞辰日的“万寿节”,元旦、冬至并称为“清廷三大节”,其中尤以庆祝万寿节最为隆重。万寿节这天,参加贺寿的人均须向皇帝贡献寿礼,每年以万寿节为主题的家具也是层出不尽,从镶嵌、雕刻、大漆等各种工艺的寿字纹家具更是包罗万象。在清朝这种大肆宣扬的“寿”文化影响下,民间的“寿”文化更是普及流行。因此,民间家具上也离不开“寿”文化,各种各样的“寿”字纹在清代家具上大放光彩,很多流传到今天,如今的很多红木家具也喜欢以寿字装饰。

    瓷房子馆藏百寿图。“百寿图”从宋代以来就已作为稀世之宝、广为传颂。特别是南宋时期,从事拓印、装裱“百寿图”作坊久盛不衰。朝廷显贵、书香世家,百姓士庶都以拥有一幅“百寿图”而自豪。古时商人远行或浮游宦海者更是把“百寿图”作为护佑身家平安的宝贝。

   瓷房子馆藏的百寿图就是用一百个不同形体的“寿”字所组成的图像。不同形体的“寿”字排列整齐,中间最大的楷书书写端正,笔画平直,堪称楷模;篆书字形修长,线条匀净,上密下疏的布局带来一种延伸的视觉效果。楷、篆兼用能够产生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带来一种意蕴深长的审美情感。

    古瓷片贴成了圆形“寿”字墙面装饰画,吉祥和谐,清新宜人。 

瓷房子馆藏椅子上的圆寿字。一个单字能够有如此巨大的使用量,与寿字本身包孕了人们对于生命的热爱和吉祥的追求有关。在千百年来的使用中,寿字所蕴涵的丰富意境逐渐被图案化、艺术化,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吉祥符号——寿字纹。这一寿字纹被广泛应用在家具、陶器、瓷器、漆器等上面,既有多字构图的,也有单字构图的。据《吉祥物在中国》统计,寿字一共有300多种字形。    

    瓷房子博物馆馆藏红酸枝木琴几。红酸枝木做成的琴几,是用来放琴的,已有600多年了。这个琴几利用到了整木加温制造弯度的工艺,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创作技巧。

许多现代人看到这样三圈拱式琴几都会认为是古人镂空雕刻而成,实际并非如此。此架琴几采用上好的软木先用火烤,之后放在冷水中浸泡,再重新用火烤、再浸泡,这样反复两次之后木质会天然卷曲,虽然听起来很简单,但是要让这些软木达到弯曲程度一样是很困难的。并且古时没有胶水,卷曲的木板拼接而成的琴几,是用动物的筋腱熬成的胶拼接,粘性非常的大,才可以经历500年依旧完好如初,足以见得古人的智慧了。

    瓷房子博物馆馆藏清代书箱。制作工艺精美,里外共四层包裹,防水防潮防虫,相当于现在LV级别的背包了,是当时少爷才能够用得起的物件儿。清代人进京赶考时所用,长60CM,宽34.5CM,高76.5CM。

    这张椅子是不是有些不寻常,座位是菱形的,据说是古代青楼女子常用的椅子,不可以分开腿坐,要两腿放在一边,坐出风雅来 。 

    瓷房子馆藏清代独木龙舟。一叶距今两百多年的独木龙舟,用整棵树雕凿而成,舟首龙头雕工异常精美,望着它仿佛听到众人奋力划桨、群情激奋的呐喊声、欢呼声。

    制作精致的壁画。顺着楼梯向上,你会发现,连楼梯的楼梯扶手也是瓷片贴制的, 楼梯被瓷片包裹得华丽而光滑,从二楼往上望去,晶莹得宛如童话世界。墙上还有各种画作。        

    在瓷房瓷 房子的墙壁上,通过颜色各异的瓷片组成了不同年代、不同国度的名人字画。


    这幅画是张大千的《荷花图》。据说这幅图是由两个关系不和闹离婚的小夫妻前来贴制的,贴完画后小夫妻二人关系融洽了,这幅画预示着夫妻二人和和美美。张大千爱荷,一生画荷无数,他以“君子之风,其清穆如”喻荷,盛赞其高洁。每当花开时节,大千都要四处赏花、写生。与齐白石井有“南张北齐”之誉。红色的荷花部分,就是用万分珍贵的祭红拼凑合成的。

元代张舜咨、雪界翁的《鹰松图》。细致入微的壁画是贴瓷工艺的巨大挑战,比如《鹰松图》,鹰的羽毛蓬松舒展,瓷片要按照原画的笔锋细腻展现。这就需要在上万片瓷片中寻找合适的,棱角锋利了点,就需要将它磨圆。最难的是,要表现一根根羽毛,那就要在一个瓷片上再用机器磨出一条条粗细分明的线条,手心大的瓷片往往会刻上十余条线。一块小瓷片将其打磨成能入画用的材料,要耗费工匠们半小时时间! 

    唐代张萱的《捣练图》。画作原属圆明园收藏。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捣练图》卷是一幅工笔重设色画,表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

    木刻的漆了大红漆的对仗工稳的木质楹联,阐明了“品节详明”、“事理通达”的“中国式哲学”。 

    无人破译的钧瓷挂屏。钧瓷挂屏——也叫无字对联,这对是溥仪的堂弟溥佐捐赠张连志的。“雅堂无钧不可自夸富”,富贵人家所用上好木材为框内镶钧瓷瓷片。这些全部是宋元时期完整的钧瓷碗。钧瓷始创唐代,兴盛于北宋,复烧于金元,延至明清仍继续仿制,历经千年而盛烧不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它在宋徽宗时被定为御用珍品,诰封 “ 神钧宝瓷 ” ,每年钦定生产36件,禁止民间收藏。因朝廷命民间优秀工匠在禹州城内“古钧台” 附近设官窑烧造宫廷用瓷,故名“钧瓷”。

钧瓷造型以端庄、浑厚、古朴、文雅为特色,釉透,釉活,胎质精纯,坚实细腻。叩之声圆润悦清脆动听,釉色丰富独具特色,每一个钧瓷的釉色并非人工绘制而成,而是窑变形成。在人与自然的合作之下形成了“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天然效果,恰似“月夜望星空,晖晕自然成”。中国传统的造物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自然即改造又适应,这种造物思想正是道家所说的‘虽由人做,宛自天开’‘既雕既琢,复归于朴’。钧瓷的旨趣显然包含了道家的审美思想。“黄金有价,钧无价”表明了当时钧瓷的价格用黄金计算。因此地位显赫的收藏家都以拥有钧瓷藏品为幸。据称这幅与上一幅挂件是一副至今无人破解的象形对联。   

看罢壁画,我们不得不说一下二楼那张古旧的梳妆台,造型大气沉稳,四方而端正,枪黑色的漆皮,纹饰精美,飞凤游龙,只是嵌在中间的镜子已经斑驳,却也能清晰照出人像。据说这是溥仪的皇后婉容使用过的梳妆台,遂令人感慨万千。倒不是说这梳妆台有多贵重,关键是可怜的婉容皇后,在高墙封锁的锦锈成堆的后宫里,从来得不到皇帝的怜爱与宠幸,寂寞无依,孤苦伶仃的走完自己的残生,不知这个曾经对皇室生活憧憬的苦命女人,面对形单影只的生活,独自对镜流过多少苦涩的泪水。

    豪华二楼可以说是整个瓷房子最精彩的部分。室内虽也有不少展品,但最“吸引眼球”的是建筑本身。来到这里,观众往往会有“眼睛不够用”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光瓷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