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注册管方网,顺风车车主分摊油费分摊油费,那个网站好

  安全问题从来就不是小问题,从空姐到乐清女孩,一而再发生的滴滴事故让全国网友愤怒。面对国人的舆论压力,相关部门的约谈调查,滴滴方面暂时下线了顺风车业务,但整顿真的能让顺风车变得安全吗?

  何谓顺风车?它的本意显然是指车主和乘客目的地相同,乘客顺路搭个便车,这样一来车主的油费可以和乘客分摊,而乘客的车费相比打车也会更少,可以说是很美好的一种设想。

  但从目前的状况上看,滴滴似乎是借顺风车之名,行非法约车之实,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不妨来看看滴滴顺风车的宣传海报,什么“早晚都是你的”,“我们约会吧,顺风车就该这么玩”等都猛打擦边球,表现出滴滴公司有意用情爱关系来模糊司机与乘客之间的雇佣关系,给予了司机或乘客暗示。同时此前的顺风车软件中还存在司机对乘客的评价和标签,将乘客信息暴露在外,第一眼看到这个你会认为这是一款打车软件吗?所以滴滴如果真想整顿顺风车,请首先将你的宣传姿态摆正。

  另一方面,滴滴在监管、运营方面也存在不小的问题,此类事件的一再发生,可以说是滴滴给予了他们条件。首先顺风车司机申请门槛低,导致了司机鱼龙混杂,存在隐患。从目前网络流出的顺风车司机群聊天截图上看,他们开车就是为了约妹子,聊天用词污秽不堪,可以说他们就是图谋不轨,本心都歪了难道还值得信任吗?而事实也的确如此,据海淀法院网统计,因滴滴出行引发的强奸、猥亵案件基数较大,其中多数集中在顺风车车主上。

同时滴滴的运营模式也给了这些人作案的机会,因为他们的顺风车根本就不顺风。从国外平台的顺风车业务来看,每个顺风车司机一天仅有去程和回程两趟路线,是真正意义上的顺风车,同时平台不会赚取差价,乘客支付的仅是路程中的油费,司机没有其他任何收益,是不是很好地避免了“不顺风车”的存在呢?

所以滴滴需要整顿的第二点,是将顺风车司机申请资格收紧,同时改进运用模式,将别有用心的不良司机抵制在外。

  第三点,从此次女孩求救、家人好友报警、警察与滴滴沟通的过程来看,滴滴客服以及安全保障也存在问题。

  据乐清市公安局民警描述,滴滴客服最开始与他们沟通时表示查询相关信息需要3-4个小时,在民警说明事态严重性后他们表示会加急处理,但中途却又回复说需要警官证和介绍信,最后民警拿到顺风车车牌和驾驶员信息时已经是18点13分了,这距离民警打电话与滴滴客服已经过去了92分钟。  处理事件的拖沓,对警方的不配合,严重影响了警方调查和救援,甚至愚蠢到去询问犯罪嫌疑人是否接到乘客,我们是否可以说滴滴客服就是帮凶呢?另一方面,警方迟迟拿不到需要的信息也是滴滴的一大失职,从国外顺风车软件上看,乘客可以一键911报警,届时警方会第一时间拿到车辆和驾驶员的讯息,同时得到乘客位置,更利于乘客自救。可见滴滴要整改和提升的,不仅有客服人员的素质和智商,还有自身的APP功能。

总结:每个新兴事物的兴起都会伴随着阵痛,但这些血的代价是否过于沉重了?我们需要道歉,但更需要的是改善和此类事件不再发生,真心希望,此次滴滴顺风车下线整顿不再是一次表面功夫。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车业杂谈。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赵艳萍 HF094)

滴滴宣布从 8 月 27 日零时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下线顺风车业务。

如果说五月郑州空姐乘坐滴滴顺风车遇难是万分之一的偶然,那么距离滴滴公开道歉并整改顺风车平台仅仅不到 100 天,顺风车又出一条人命,就不仅仅是“偶然”和“低俗宣传”能概括的问题了。

本月 24 日,女孩赵某某于 13 时乘滴滴顺风车从温州乐清出发前往永嘉,60 多公里的路走了三小时还没到。失联前,赵某某曾发出求救短信,留下的最后一条信息是“救命”。16 时 22 分,赵某某的朋友朱某到永嘉县上塘派出所报案称其失联。

受害者家属稍后向乐清警方报警,后者在 10 小时内抓获了犯罪嫌疑人——顺风车司机钟某。但这一切都来的太晚了。

然而就在事发三个月前,河南郑州刚刚发生一起滴滴顺风车杀人案,女性受害人深夜乘顺风车,次日被发现身中数十刀身亡并有被强奸迹象,作案者同样是顺风车司机。

时隔不久,又一起恶性案件,发生在同一个滴滴顺风车业务上。

无疑,钟某作为犯罪嫌疑人,是本案的罪魁祸首。据网民提供的信息,钟某多次创业失败,曾在银行和贷款机构有过多笔贷款,怀疑有反社会情结。

上次郑州命案后,大家曾把顺风车奸杀事件归咎于滴滴在顺风车产品中的“情色擦边球”设计。比如,滴滴不仅在广告中使用“约”、“顺眼”等文字,还堂而皇之的公开乘客资料,给乘客贴标签。

应用截图中的标签和司机评价,其软色情性暗示程度,几乎让人不敢相信这是个打车软件。

然而事实给所有人抽了狠狠的一巴掌。又一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在顺风车上离开了我们,对于蓄意谋害乘客的司机来说,这种程度整改只是形同虚设的表面工夫。

如果顺风车真的像字面意那样是人与人之间的互惠行为,而滴滴只在其中充当了媒介的角色,那我相信再苛刻的人也没法鸡蛋里挑骨头。但怪就怪在滴滴顺风车其实并不是“顺便载你一程”。

这件事司机知道,乘客知道,滴滴也知道,但就是谁也不说。

目前,滴滴顺风车司机只需填写了身份证信息和行驶证信息,并上传行驶证照片和驾驶证照片,就可以开始载客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打顺风车打到了金杯,甚至是大货车,因为顺风车对车型没有任何要求。

顺风车的注册条件如此宽松,价格却远远超出了分摊油费的初衷。举个例子,从国贸打顺风车到天通苑需要 42 元。极低的准入门槛,不错的收入水平:很多“全职顺风车司机”就这样上线了。

从国贸到天通苑,顺风车收费 42 元

然而如果摘掉顺风车的面具,就会看到一群信用状况和背景几乎全部未知、又不像常规出租车一样受公司平台监督和管理的司机——其实所有人都知道它和之前的黑车并无太大不同。

顺风车是一颗雷,迟早要爆,这次事故中被牵连到的三方都心里有数。

顺风车的理想形态是什么样?

也因此,滴滴顺风车不受《网络预约出租车经营服务暂行管理办法》的约束,一直游走在灰色地带,成了藏污纳垢的温床。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妨看看其他国家怎么做。

此外,该平台本身不从车费中抽成,盈利完全靠广告。

虽然限制收取的费用会降低司机加入顺风车平台的热情,但是也把那些居心叵测的“黑车司机”拦在了门外。

再看这次事件中争议最大的滴滴和警方互相踢皮球问题。在一些成功的共享出行软件里,对于用户隐私的保护和披露都是有明确规定的。比如 Uber 的一键呼叫 911 功能。只要一键,就可以和最近的 911 调度员共享所在地,而且司机不会收到任何通知。

Ride Austin 在隐私条款中说明,会在警方的要求下,依法透露包括车牌号和姓名在内的驾驶员信息。

与其全面下线这个业务,不如让顺风车回归“顺风”本质。降低乘车价格,维持它的非盈利性;再加强背景审核和准入,让乘坐顺风车的人,真的能一路顺风。

需要明确的是,这些都是滴滴以及任何一家中国互联网公司在快速增长的获客阶段都惯常具备的特征,是可理解的——但并不意味着可接受。那么,是继续循序渐进地进行整改,隔不久就爆一个雷;还是看清未来顺风车非营利化和严格管制的趋势,大刀阔斧改革?这都是滴滴需要作出的选择。

只能希望,这不是又一次天真的表面工夫。

原标题:全面下线顺风车?不如让它回归“顺风”本质

楚天都市报讯图为:在武昌区友谊大道上班的朱女士,下班后经常顺路带人到地铁站
□楚天都市报记者徐蔚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刘中灿
顺风车因省钱方便成为很多都市人的选择,这一出行市场也成为巨头们争相入局的领域,就在上周二高德地图宣布推出顺风车业务,与滴滴、美团、嘀嗒等割据市场。然而,对于顺风车主一旦发生交通事故该如何理赔、出现赔付纠纷该怎么办等问题也越发引人关注。
近日,杭州临安的叶先生发生交通事故,找保险理赔的时候被拒绝,理由是“他注册了顺风车”,虽然当时车上并没有载客。叶先生的遭遇引发网友讨论,也有不少武汉的顺风车主致电本报,咨询保险理赔问题。
车主担忧:注册过顺风车会遭拒赔?
家住沙湖路的占小姐,每天早上七点都要开车去关谷金融港上班,来回的油费开销不少,于是她在一家网约车平台上注册了顺风车车主,在上班途中顺道带别人一脚,分摊油费。“说得高大上一点,顺风车减少了车辆出行,低碳环保,缓解了高峰期打车难的困境。说得实在一点,顺风车乘客少花钱,车主能挣油费,而且上班路上有人聊聊天,结识了新朋友,何乐而不为呢?”占小姐说道。
不过最近由于工作调动,占小姐改坐地铁上班,看到顺风车车主理赔遭拒的新闻,她有些担忧,“注册过顺风车,以后如果车子被撞,保险公司会不会拒赔?”
而仍在跑顺风车的周先生更加焦虑,“我就上下班带两趟人,有时不太顺路也会绕一脚。”周先生告诉记者,“顺风车明明是一个公益行为,国家也鼓励的,我们跟专业跑快车、专车的司机不一样,怎么出事时就成营运车了?”
周先生告诉记者,看到网上的消息,一些跑顺风车的车主都不敢带人了。“如果有了‘黑历史’,得不偿失啊。”
参考先例:是否赔付判决不一
记者了解到,对于顺风车发生事故后的保险纠纷案例,法院判决结果并不一致,有法院判决保险公司赔偿的案例,也有无需赔偿的案例。
2017年3月5日,成都市民钟先生在跑完一天快车后,回家途中接了单顺风车,途中发生交通事故,事故责任认定其负全责,钟先生找到保险公司索赔却遭到拒绝。对此,法院予以了支持。因为事发时,钟先生正是处于从上一单快车业务的目的地返回至家的途中,交通事故的发生,与驾驶网约车业务有直接因果关系,故造成被保险机动车的损失和费用,保险人不负责赔偿。
后者案例也有,去年7月19日,李先生在一次顺风车业务中,不慎发生交通事故,保险公司认为他在事发时从事运营行为,依据保险条款应免赔。就在近日,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保险公司的拒赔理由于法无据,应在保险责任范围内赔偿损失。
争议性质:营运还是互助
其实,不难发现,保险公司和车主主要就车辆使用性质产生了分歧。
记者了解到,交通部曾出台了《关于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车辆准入和退出有关工作流程的通知》,其中明确网约车车辆投保交强险、第三者责任险等相关保险时,适用于营运客车类保险费率。
但是交通部的网约车新政对于顺风车没有规定为营运车辆。顺风车基本就只是收取燃料费和道路通行费,乃是与乘客分担出行成本、节省费用,并非是以营利性质为目的。
由于保险公司投保只有家庭自用车和营运用车两种,因此如果车主要去投保,要么投家庭自用,要么投运营用。
记者采访多家保险公司,对于顺风车的使用性质有基本一致的观点:车辆投保时,使用性质为家庭用车,但事故发生时车辆处于运营状态,属于车主擅自改变车辆用途,导致车辆危险程度加剧,且未通知保险公司,根据相关保险条款,保险公司可以予以拒赔。
记者在多家公司保单合同里的“重要提示”中看到,“被保险机动车因改装、加装、改变使用性质等导致危险程度显著增加等情况,应书面通知保险人并办理变更手续”。也就是说,根据以上规定,保险公司有理由对网约车的车损进行拒赔。
争议风险:顺路带乘客会增加车辆使用风险?
此外,顺风车是否比自用增加了风险?这也是保险公司是否会进行赔付的一个重要因素。
上述保险公司人士表示,虽然车主的主张都是顺路,但是顺风车行驶过程中,乘客与司机的路线不可能完全重合,是否改变路线需要依据乘客的要求而定,属于不确定状态;此外,一般家庭自用性质的车辆都是搭乘家庭人员或者朋友,顺风车搭乘人员为陌生人,难免增加使用风险。“私家车和营运车的费率是不同的,既然增加了车辆的使用危险,保险公司是可以拒赔的。”
而车主周先生不同意此观点,“顺风车搭载的都是顺路的乘客,顺风车的行驶路线和行驶里程没有变化,无论带不带顺路的乘客,自己本来就会去那个地方,并没有增加行驶风险。”
对此,北京盈科武汉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吴良涛认为,如果顺风车长期顺带乘客,与纯粹自用相比,车辆危险程度可能会有所增加;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即便私家车不与拼车乘客合乘出行,其也有可能搭载亲朋好友或不熟识人士出行,所以顺风车是否比家庭自用增加风险,很难作出认定。
破解难题:平台须再建保险体系
记者了解到,目前包括顺风车以及网约车如何投保,在现实操作层面,各地做法不一。
虽然网约车在我国已确立了合法地位,符合条件的私家车可以转化为网约车,但现有的车险产品并不适合网约车,保险公司与交通委等部门所界定营运车辆的方式并不一样。业内人士建议,网约车平台可以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专门针对网约车的险种,在车辆自身保险之外再建立一定的保障体系。顺风车也是如此。
记者了解到,目前一些拼车、顺风车平台也在做类似的尝试。比如嘀嗒拼车为加入平台的顺风车都提供了公众责任险,由平台统一购买,拼车过程中的车主和乘客均能得到保险保障,同城拼车每车最高赔偿30万元,每人最高赔偿10万元。
另一顺风车出行平台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车主一旦遭遇交通事故,在参与方依法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出于社会责任,平台会对合乘行程中事故相关的车主、乘客和第三人提供先行垫付,保障速度优于传统保险公司的赔付速度。
上述保险人士认为,司机与平台之间存在着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公司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在乘客支付的费用中,平台与司机之间会有一个比例的分成,双方是运行利益分配的共同体,应当共同承担责任。他建议:“保险行业应当区别用于短途营运的私家车与普通营运机动车辆,细化评估此类私家车的风险,制定出合适的险种。”
吴良涛表示,“顺风车”在国外早已司空见惯,在德国、新加坡,赶上交通高峰期,私家车空车上路甚至会被罚款。美国也有类似规定,车中有两三个人就可在专用车道行驶。而中国在这块法律是空白,需要政府、平台、保险公司等多方努力,保护顺风车车主的权益,从而才能真正让这样的环保之举继续推行下去。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顺风车分摊油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