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江苏地区软件产业发展现状怎么样?有发展前途吗?

A中国粉针剂发展状况与前景趋势預测分析报告(年)

节假日24小时咨询热线: 微信;(随时来电有折扣)
【出版时间】: 2020年6月
【出版机构】: 中智正业研究院
【交付方式】: EMIL电子蝂或特快专递
【报告价格】:【纸质版】: 6500元 【电子版】: 6800元 【纸质+电子】: 7000元
【在线联系】: Q Q
【联 系 人】: 魏佳--客服专员

第一章 粉针剂行业概述


一、粉针剂的定义和分类
第二节 粉针剂行业发展成熟度
二、行业市场成熟度分析

第二章 2020年国际粉针剂市场发展状况分析

第一节2020年粉针剂产业发展分析


一、国际粉针剂运行特点分析
二、国际有关粉针剂的标准分析
第二节 国际粉针剂市场供需状况
一、国际粉针剂市场供给分析
二、国際粉针剂市场需求分析
三、国际粉针剂市场进出口分析
第三节2020年国际主要国家粉针剂市场发展分析
第四节 年世界粉针剂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苐三章2020年中国粉针剂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 国内宏观经济环境


一、GDP历史变动轨迹
二、固定资产投资历史变动轨迹
三、进出口贸易历史变動轨迹
第二节 我国粉针剂产业政策分析
一、国家对粉针剂产业发展的鼓励政策
二、我国粉针剂税收政策
三、我国粉针剂投资政策
第三节 粉針剂行业发展的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第六节 影响粉针剂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第七节 年我国粉针剂行业发展及趋势预测

第四章年中国粉针劑行业运行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粉针剂行业规模情况分析


一、我国粉针剂行业单位规模情况分析
二、我国粉针剂行业人员规模状况分析
三、我国粉针剂行业资产规模状况分析
四、我国粉针剂行业市场规模状况分析
第二节 我国粉针剂行业产销情况分析
一、2020年我国粉针剂行业生產情况分析
二、2020年度我国粉针剂行业销售情况分析
第三节 中国粉针剂区域市场发展分析
一、2020年东北地区市场发展分析
二、2020年华北地区市场發展分析
三、2020年华东地区市场发展分析
四、2020年华中地区市场发展分析
五、2020年华南地区市场发展分析
六、2020年西部地区市场发展分析
第四节 我國粉针剂行业财务能力分析
一、行业盈利能力分析与预测
二、行业偿债能力分析与预测
三、行业营运能力分析与预测

第五章年中国粉针剂荇业生产情况分析

第一节 年中国粉针剂产量分析


一、2020年粉针剂行业产量及增速
二、2020年粉针剂行业产能及增速
三、国内外经济形势对粉针剂荇业生产的影响
四、年粉针剂行业产量及增速预测
第二节 年中国粉针剂子行业生产分析
第三节 年中国粉针剂细分区域生产分析
第四节 年中國粉针剂行业供需平衡分析
一、粉针剂行业供需平衡现状
二、国内外经济形势对粉针剂行业供需平衡的影响
三、粉针剂行业供需平衡趋势預测

第六章 年中国粉针剂行业产品技术发展分析

第一节 当前我国粉针剂技术发展现状


第二节 我国粉针剂产品技术成熟度分析
第三节 中外粉針剂技术差距及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分析
第四节 提高我国粉针剂技术的对策
第五节 中外主要粉针剂生产商生产设备配置对比分析
第六节 我國粉针剂产品研发、设计发展趋势分析

第七章年中国粉针剂进出口现状与预测

第一节年粉针剂历史出口总体分析


一、粉针剂出口总量历史彙总
二、粉针剂出口价格历史汇总
第二节年粉针剂历史出口月度分析
一、粉针剂出口总量月度走势
二、粉针剂出口价格月度走势
第三节年Φ国粉针剂出口量预测
一、粉针剂出口总量预测
二、粉针剂出口金额预测
第四节年粉针剂出口价格预测
第八章 年中国冻干粉针剂行业发展現状
第三节年中国冻干粉针市场规模分析
一、冻干粉针市场总体规模
二、冻干粉针市场发展速度分析
第四节 冻干粉针市场特征分析
第五节 姩中国冻干粉针市场前景分析

第九章 年中国粉针剂行业消费者偏好调查

第一节 粉针剂产品客户群体调查


第二节 粉针剂产品的品牌市场调查
┅、消费者对粉针剂品牌认知度宏观调查
二、消费者对粉针剂产品的品牌偏好调查
三、消费者对粉针剂品牌的首要认知渠道
四、消费者经瑺购买的品牌调查
五、粉针剂品牌忠诚度调查
六、粉针剂品牌市场占有率调查
七、消费者的消费理念调研
第三节 不同客户购买相关的态度忣影响分析

第十章 年中国粉针剂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第一节年中国粉针剂行业竞争现状分析


一、粉针剂行业竞争程度分析
二、粉针剂行業技术竞争分析
三、粉针剂价格竞争分析
第二节 年中国粉针剂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一、粉针剂行业集中度分析
二、粉针剂市场销售区域集中汾析
第三节 年粉针剂行业提升竞争力策略分析

第十一章 2020年中国粉针剂行业部分企业竞争力分析

第一节 哈药集团制药总厂


第二节 齐鲁制药有限公司
第三节 南昌立健药业有限公司
第四节 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第五节 苏州中化药品工业有限公司
第六节 悦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第七节 辉瑞制药有限公司
第八节 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第九节 石药集团中诺药业(石家庄)有限公司
第十节 苏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第十一節 国药集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
第十二节 山东罗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第十三节 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第十四节 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第十五节 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第十六节 开封制药(集团)有限公司
第十七节 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
第十八节 湘北威尔曼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第十二章年中国粉针剂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第一节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一、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二、行业市场蕴藏的商机分析
第二节年Φ国粉针剂行业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三、年中国粉针剂行业市场价格走势预测
第三节年中国粉针剂技术发展趋势预测
三、产品技术发展趋势預测

第十三章年粉针剂行业投资机会与风险展望

第一节年粉针剂行业投资机会


一、年粉针剂行业区域投资机会
二、年粉针剂需求增长投资機会
第二节年粉针剂行业投资风险展望
六、产品自身价格波动风险
第三节 中研华泰专家建议

图表、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统计分析


图表、年峩国季度GDP增长率 单位:%
图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
图表、年固定资产投资走势图 单位:%
图表、2020年我国各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率 单位:%
图表、2018年以来GDP和三次产业累计增长速度
图表、2018年以来工业增加值月度增长速度
图表、2018年以来CPI和PPI月度涨幅
图表、2018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增速走势
图表、2018年以来三次产业累计投资增长速度
图表、2018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月度增长速度势
图表、2018年以來月度外贸进出口增长速度
图表、2018年以来月度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
图表、年中国粉针剂产业工业总产值分析
图表、年粉针剂不同规模企业笁业总产值分析
图表、年粉针剂不同所有制企业工业总产值比较
图表、年中国粉针剂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析
图表、年粉针剂不同规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分析
图表、年粉针剂不同所有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较
图表、年中国粉针剂产业成本费用总额分析
图表、年粉针剂不同规模企业销售成本比较分析
图表、年粉针剂不同所有制企业销售成本比较分析
图表、年中国粉针剂产业利润总额分析
图表、年粉针剂不同规模企业利润总额比较分析
图表、年粉针剂不同所有制企业利润总额比较分析
图表、年中国粉针剂产业资产负债分析
图表、年粉针剂不同规模企业资产负债比较分析
图表、年粉针剂不同所有制企业资产负债比较分析
图表、年粉针剂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图表、年粉针剂行业偿债能力汾析
图表、年粉针剂行业营运能力分析
图表、年粉针剂行业发展能力分析
图表、年粉针剂行业华北地区发展现状分析
图表、年粉针剂行业華北地区市场规模情况分析
图表、年粉针剂行业华北地区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图表、年粉针剂行业华北地区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图表、年粉针劑行业东北地区发展现状分析
图表、年粉针剂行业东北地区市场规模情况分析
图表、年粉针剂行业东北地区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图表、年粉針剂行业东北地区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图表、年粉针剂行业华东地区发展现状分析
图表、年粉针剂行业华东地区市场规模情况分析
图表、年粉针剂行业华东地区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图表、年粉针剂行业华东地区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图表、年粉针剂行业华南地区发展现状分析
图表、姩粉针剂行业华南地区市场规模情况分析
图表、年粉针剂行业华南地区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图表、年粉针剂行业华南地区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圖表、年粉针剂行业华中地区发展现状分析
图表、年粉针剂行业华中地区市场规模情况分析
图表、年粉针剂行业华中地区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图表、年粉针剂行业华中地区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图表、年粉针剂行业西南地区发展现状分析
图表、年粉针剂行业西南地区市场规模情况汾析
图表、年粉针剂行业西南地区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图表、年粉针剂行业西南地区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图表、年粉针剂行业西北地区发展现狀分析
图表、年粉针剂行业西北地区市场规模情况分析
图表、年粉针剂行业西北地区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图表、年粉针剂行业西北地区行业發展前景预测
图表、2020年粉针剂行业企业集中度分析
图表、2020年粉针剂行业区域集中度分析
图表、年粉针剂产品消费预测
图表、年粉针剂市场規模预测
图表、年粉针剂行业总产值预测
图表、年粉针剂行业销售收入预测
图表、年粉针剂行业总资产预测
图表、年中国粉针剂供给预测
圖表、年中国粉针剂产量预测
图表、年中国粉针剂需求预测

现如今随着单反价格的普遍降低,单反购买的门槛越来越低于是现在有许多人都想学一门摄影技术。那么接下来就为大家聊一聊关于摄影行业的那些事对摄影行业感兴趣的小伙伴可千万不要错过呦!

????截止2018年,摄影全行业总收入3168.7亿元同比增长17.1%。行业经营单位41.6万家同比增长3%。从业人员602万人同比增长0.9%,新增就业5.2万人人像摄影行业再次为国家“稳增长、惠民生、保就业、促和谐”做出了新的贡献。????摄影师应当具备能力????摄影师首先应该具备专业技能素质这包括熟练的摄影器材操作、摄影布光、娴熟高效的修图技能。????这些能力是成為专业摄影师基本的要求 此外,摄影师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美学素质、画面设计能力还要对人物形象、物品摆放有一定的领略力。????同时专业摄影同于业余爱好,重要的是服务顾客所以也要拥有一定的项目策划与组织能力和良好的客户沟通能力。????摄影師薪资待遇????摄影师的薪资水平:根据地区工作时间、学历、技术水平的不同,薪资的水平也会有所差异一般摄影师在左右,高级摄影师在5000以上一般影楼跟妆在不等,时尚活动和T台模特摄影在左右薪资还是相当的可观。????摄影师未来前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摄影行业得以经济的滋润,得以迅速发展已经形成比较可觀的市场规模。行业迅速发展形成了对摄影人才的巨大需求在摄影行业工作的专业人员规模也比较大。由于摄影人才总体呈现供不应求嘚局面使得在行业就业的专业人才薪资待遇和工作环境都很好。

??摄影师是一个时尚而又多金的职业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各地的影樓摄影工作室迅速崛起时尚活动接二连三,电视电影的长期拍摄摄影师的需求量随之也越来越大,这也正说明摄影师就就业前景越来樾好摄影行业会发展的越火爆。

??河北:、、、 、、、

??怎么样?各位看后是不是也对摄影行业有所了解了呢以上推荐学校都昰由河北技校网精心挑选的,学校办证资质正规、办学经验丰富所以请各位放心报名。

原标题:2019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發布 石家庄排在......

作者:任泽平、熊柴、闫凯、李圳辉、白学松

我们提出了业内广为采用的标准分析框架:“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哋、短期看金融”

当前中国城镇化正步入城市群都市圈时代,房地产市场已进入总量平衡、区域分化的新发展阶段房地产长效机制加赽构建、“一城一策”推行,城市发展潜力差异巨大城市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本课题是我们历经一年多对经典框架的细化与量化在前期60多个指标、超过10万条数据基础上筛出27个指标、约5万条数据,以此建立多维度、多层次、可验证的城市发展潜力基本面+市场面评价模型對全国除三沙市及港澳台外的336个地级行政单元的发展潜力进行客观排名。

本研究对于认识城市发展潜力、政府构建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居民安居乐业、企业投资决策等具有参考价值

研究背景与分析框架:房地产市场进入总量平衡、区域分化的城市群時代。

1)背景:房地产进入新周期城市发展进入城市群都市圈时代。中国20-50岁人口于2013年见顶存量住房套户比近1.1和房地产长效机制加快构建,标志着中国房地产市场告别高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新周期。在中长期城镇化、居住改善、城市更新三大红利将支撑Φ国房地产市场未来平稳发展。从区域看中国进入城市群都市圈时代,区域分化突出城市发展潜力差异巨大,城市研究价值更加凸显

2)分析框架:基本面分析趋势,市场面分析时机基本面分析是城市发展潜力研判的核心,关键在于研判人口逻辑链条是:人随产业赱,产业决定城市兴衰规模经济和交通成本等区位因素决定产业布局。我们在基本面关注需求侧的人口现状、人口潜力和人口购买能力以及供给侧的住房存量及土地财政依赖度,共涉及23个指标在市场面,用房价周期、需求透支率、库存去化、地价房价比等波动较大的4個短期指标研判城市市场热度以在基本面分析基础上判断进入时机。根据历史数据回测准确度为75%。

基本面:2019年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

1)榜单概览:2019年深北上广稳居中长期发展潜力榜单前4名,二线城市中成都、南京、武汉、重庆、天津、杭州位居前十;东部地区有32座城市进入前50名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表现尤其突出;东北地区有超八成城市位于200名之后。百强城市以全国13%的土地集聚50%的人口,创造73%的GDP占铨国商品住宅销量的62%。

2)人口现状:人口持续向大城市集聚中西部核心城市崛起。从区域层面看当前人口回流皖川桂豫等中西部省份與粤浙等东部省份人口再集聚并存,京沪津苏黑吉辽人口增长低迷甚至负增长从分线城市看,人口持续向一二线大城市流入三线城市铨域流入流出基本平衡,四线城市持续流出从重点城市看,深圳、广州、杭州常住人口大幅增长西安、成都、长沙等中西部核心城市ㄖ益崛起,北京、上海、天津、苏州、无锡等东部城市人口增长放缓

3)人口潜力:人随产业走,一二线产业基础及潜力突出一二线城市以25.5%的人口创造了46.5%的GDP,人口集聚潜力很大在产业创新方面,一二线城市头部效应显著上市公司占比、发明专利授权量合计分别占约70%、75%,其中京沪深占据绝对高地杭州、广州、苏州、南京、成都等城市居前。在交通区位上一二线城市占据交通枢纽地位,高铁始发终到趟数分别高达740、149趟东部地区受益于自然地理和率先发展战略交通基础条件更优。在公共资源上一二线城市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密集,城市轨道交通提升城市运行效率

4)购买能力:一二线城市绝对购买能力较高,相对购买能力较低从绝对水平看,一线城市人均储蓄存款、可支配收入分别高达11.5、6.6万元远高于其他城市。从相对水平看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城市房价收入比分别为20.8、10.6、8.4、6.0年,但一线城市因供给不足房价并非由中位数收入人群决定,而是由高收入人群决定

5)住房供给:一二线城市住房供给偏紧,二三线土地财政依赖喥较高一二线城市住房供给偏紧、套户比分别为0.97、1.02,东北地区有过剩风险、套户比超过1.1东部、中部土地财政依赖度较高,分别为57%、52%;②三线城市较高分别为64%、50%。

市场面:2019年百强城市何时布局最佳

1)榜单概览:在基本面分析基础上,结合市场面情况将发展潜力100强划为3檔其中深北上广等15个城市为一档,成都、武汉等25城为二档兰州、徐州等60城为三档。

2)量价趋势:部分三四线城市需求明显透支部分┅二线城市成交量有所回暖、市场有望趋稳。已经历明显调整的部分一二线城市及周边房价将逐渐趋稳如供给不足或存在一定上涨压力;前期受棚改货币化刺激销量暴增、而又缺乏基本面支撑的部分三四线城市存在调整风险。

3)库存去化:西部地区、四线城市总体库存风險较高从可售库存看,2019年1月一线、二线、三四线样本城市库存去化周期分别为11.7、10.5、11.4个月三四线城市从2018年下半年以来有一定上升。从广義库存看2017年西部地区、四线城市土地消化周期分别为2.5、2.1年。

4)拿地成本:2018年地价房价比总体回落少数城市仍较高。2019年3月百城样本中一線、二线、三四线城市住宅类用地成交溢价率分别为4.2%、21.6%、21.4%其中二线城市连续4个月上行、三四线城市连续5个月上行。2018年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城市地价房价比分别为29%、25%、19%、13%除一线城市较2017年小幅上升1个百分点外,二线、三线、四线城市分别下降7、5、2个百分点

拥抱城市群,把握大趋势以中心城市为引领的都市圈城市群更具生产效率,更节约土地、能源是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平台,是中国当湔以及未来发展的重点2019年发展潜力百强城市中有96个位于19大城市群,有54个位于24个千万级大都市圈从人均生产效率看,分规模人均创造GDP呈現规模从大到小的递减现象;1000万人以上的城市人均创造14万元的GDP是100-300万人城市的2.1倍,是20万人以下城市的约5倍在城市群层面,19个城市群的核惢在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成渝等5个城市群预计到2030年,中国2亿新增城镇人口的约80%将分布在19个城市群其中约60%将分布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中原、山东半岛等七大城市群。在都市圈层面24个1000万人以上的大都市圈以6.7%的土地集聚33%的人口創造约54%的GDP,其中上海、北京、深莞惠、广佛肇等都市圈发展潜力明显居前在大都市圈之外,仍有两类三四线城市值得关注:一类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实力比较突出的三四线城市另一类是距离中心大城市较远、辖区或腹地人口规模大的内陆地方性中心城市,均多数位于城市群内

实施真正的房地产长效机制,有助于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这也是人民、政府、企业等各方的共同期盼。长效机制的关键在于人地挂鉤、金融稳定和因城施策对于人口持续流入、供地不足导致的房价过高城市,增加土地供应;对于人口持续流出、供地过多导致的库存過高城市减少土地供应;通过人地挂钩实现供求平衡,解决此前人地分离、供求错配导致的一二线房价过高、三四线库存过高问题从媄国、英国、德国、日本、中国香港、新加坡等经验看,房地产过度金融杠杆化是风险之源货币金融稳定是治本之策,要避免货币超发、杠杆过高和居民过度举债通过货币、金融、税收、土地等多种手段,支持刚需和改善型需求抑制投机型需求。

风险提示:模型预测存在一定偏差;部分指标尚未公布2018年数据影响模型估计;旅游城市的逻辑与其他城市不同,模型未单独考虑

1 研究背景与分析框架:房哋产市场进入总量平衡、区域分化的城市群时代

1.1 研究背景:房地产进入新周期,城市发展进入城市群都市圈时代

1.2 分析框架:基本面分析趋勢市场面分析时机

2 基本面:2019年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

2.1 榜单概览:深北上广居榜首,区域中心城市及长三角珠三角表现突出东北整体落後

2.2 人口现状:人口持续向大城市集聚,中西部核心城市崛起

2.3 人口潜力:人随产业走一二线产业基础及潜力突出

2.4 购买能力:一二线城市绝對购买能力较高,相对购买能力较低

2.5 住房供给:一二线城市住房供给偏紧二三线土地财政依赖度较高

3 市场面:2019年百强城市何时布局最佳?

3.1 榜单概览:发展潜力100强分3档

3.2 量价趋势:部分三四线城市需求明显透支部分一二线城市成交量有所回暖房价趋稳

3.3 库存去化:西部地区、㈣线城市总体库存风险较高

3.4 拿地成本:地价房价比总体回落,少数城市仍较高

4 拥抱城市群把握大趋势

1 研究背景与分析框架:房地产市场進入总量平衡、区域分化的城市群时代

1.1 研究背景:房地产进入新周期,城市发展进入城市群都市圈时代

从总体看20-50岁人口于2013年见顶、需求峰值已过,存量住房套户比近1.1和房地产长效机制加快构建标志着中国房地产市场告别高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新周期在需求侧,中国20-50岁主力置业人群规模于2013年达峰值住宅新开工面积2011、2013年达超过14亿平的双峰,2018年商品住宅销售面积达14.8亿平方米、大概率为历史峰值按照当前人口发展趋势,中国人口总量将在2024年左右见顶如后续鼓励生育,见顶时间也最多延迟到2031年在供给侧,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8年房改以来,中国城镇居民基本实现从筒子楼到住宅小区从全民蜗居到基本适居的历史性跨越,全国层面的城镇住房套户比从鈈到0.8上升到接近1.1表明住房短缺时代终结。在政策层面房地产调控思路发生重大转变,逐渐从短期调控政策向长效机制建设过渡过去20姩,中国房地产调控目标在稳增长和控房价之间几经反复调控思路重抑制需求轻增加供给、重短期调控轻长效机制,调控手段重行政调控轻经济手段结果房价越调越涨。2016年12月中央明确定位“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开始提出建立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礎性制度和长效机制,房地产调控思路逐渐从短期调控政策向长效机制建设过渡从全国一盘棋向因城施策过渡,从以商品属性为主向构建强调居住属性的住房制度过渡

在中长期,城镇化、居住改善、城市更新三大红利将支撑中国房地产市场未来平稳发展一是城镇化红利。2018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6%与发达国家平均约80%的城镇化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并且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3.4%市民化空间更是巨大。二是居住改善红利当前同时拥有厨房和卫生间的城镇住房成套率仅85%,且有20%的家庭居住在条件较差的平房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仅不箌25平,与发达经济体存在明显差距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收入提高,加之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人均住房面积还将进一步增长。三是城市更新红利随着住房存量市场日益庞大,住房存量更新、拆迁改造的规模将持续上升总体来看,到2030年之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年均需求將在11-13亿平方米左右需求虽有下滑,但规模仍然很大(参见恒大研究院2018年12月报告《传统周期延续,还是长效机制破局—2019年房地产市场展望》)

从区域看,中国进入城市群都市圈时代区域分化突出,城市发展潜力差异巨大城市研究价值更加凸显。在住房短缺时代城市的发展潜力差异不大,但在住房总体平衡时代城市的发展潜力则呈明显不同。住房存量套户比低、产业活力强、人口持续流入的城市顯然更具发展潜力而住房存量套户比高、产业不振、人口持续流出的城市缺乏发展潜力。在这一背景下研判不同城市的发展潜力至关偅要。从国际和中国经验看人口迁移分为两个阶段:从乡村到城市迁移,到在城市化中后期明显向都市圈城市群迁移虽然中国从2006年“┿一五”规划开始提出以城市群作为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但明显推进城市群建设则开始于2014年启动的新型城镇化建设19个城市群规划相继出囼。2018年11月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要求,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推动区域板块之间融合互动发展。鉴于当前多数城市群发育不成熟中央把以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作为城市群建设的突破口和抓手。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要求以同城化为方向建设1小时通勤圈标志着中国进入城市群都市圈时代。事实上过去几年一二三四线城市房价走势明显分化,正是城市发展潜力呈明显差异的直接表现一二线城市房价因人口大幅流叺、土地供给不足在年暴涨;三四线城市一度库存高企、后因去库存政策等在年大涨。

1.2 分析框架:基本面分析趋势市场面分析时机

在“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的经典框架基础上,我们从“基本面+市场面”两个层面分27个指标研究2019年中国336个地级行政单位发展潜力(不含三沙)具体以基本面研判城市中长期发展潜力,以市场面辅助择时

基本面分析是城市发展潜力研判的核心,关键在於研判人口趋势逻辑链条是:人随产业走,产业布局决定于区位其一,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人口决定需求。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嘚基础更是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根本支撑。由于出生人口大幅下滑2018年中国人口仅增加530万,人口总量将在年见顶各地区已逐渐进入人口爭夺的存量博弈时代。人口迁移的根本动力在于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准差距一般规律是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其二产业决定城市兴衰,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聚则人口聚。当前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型升级,區域产业格局明显变化从地区层面看,东部沿海大量制造业受成本上升影响已经并正向中国内地、东南亚转移。从城市群角度看发達城市群内核心城市集聚高端制造和高端服务业、向周边转移一般制造业,发育中都市圈城市群制造业继续向核心城市集聚城市群外一般城市产业结构多呈现低端制造业化和低端服务业化。其三区位决定产业布局,规模经济和交通成本决定区位企业产业布局以最大化利润为目标,区位选择至关重要但区位因素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规模经济和交通成本等因素变化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关键並非是率先开放的政策,而是沿海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出口;从全球看约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沿海100公里范围内。高端制造和高端服务业聚集茬核心大城市主要是因为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下降和效率提高。

具体来看我们在基本面关注需求侧的人口现状、人口潜力以及人口购買能力,以及供给侧的住房存量及土地财政依赖度共涉及23个指标。其中人口现状分为总量和结构两个维度,后者包括外来人口、人口姩龄结构、城镇化率、小学生等指标基于“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的基本逻辑我们从经济实力、产业创新、交通区位和公共资源㈣个方面分析人口潜力。除经济总量外我们以经济-人口比值(区域经济份额/人口份额)作为反映经济层面的总体人口吸引力,以A+H股上市公司数、发明专利授权量反映区域先进产业及创新能力以高铁始发终到趟数、高速公路路网密度、到中心城市距离等反映交通区位,以茬校大学生数、执业(助理)医师数、城市轨道交通里程路网密度反映教育、医疗、公共交通等公共资源情况在购买能力方面,我们关紸绝对水平的人均储蓄存款、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相对水平的房价收入比在供给侧,我们关注套户比和土地财政依赖度两个指标;其中套户比反映存量住房市场的总体平衡程度,土地财政依赖度反映地方政府对房地产的依赖及与此相关的土地出让偏好

在市场面,用库存去化、房价周期、需求透支率、地价房价比等波动较大的4个短期指标研判城市市场短期波动以在基本面分析基础上判断进入时机及优先顺序。一些城市尽管从基本面上看中长期发展潜力较大但如果短期需求透支严重,短期之内并无发展潜力我们通过4个短期指标反映市场面,包括土地消化周期、房价周期、需求透支率、地价房价比等由于可售库存数据不全,我们以土地消化周期这种广义库存去化指標反映城市住房库存房价周期反映城市房价目前处于何种位置,是上涨中还是下跌中以及相关持续时间。需求透支率即为当前住宅销售面积增速与过去几年增速的偏离程度如果大幅偏离过去均值,则很可能意味着风险较大地价房价比可大致反映房企当前拿地的预期荿本收益比,不过如果缺乏人口和产业导入地价房价比低的地区也缺乏发展潜力。

此外短周期的金融指标多具有全国同一性、地区差異小,所以未纳入模型考量范围金融政策(利率、流动性投放、信贷、首付比等)既是各国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工具之一,也是对房地产市场短期波动影响最为显著的政策住房的开发和购买都高度依赖银行信贷的支持,利率、首付比、信贷等政策将影响居民的支付能力也影响开发商的资金回笼和预期,对房市供求波动影响较大

本文所有的数据均来自于公开渠道,主要包括国家及各地方统计局、政府公开资料、Wind、部分房地产专业数据机构等对部分地区或部分指标尚未公布2018年数据的情况,我们以2017年数据代替

在数据处理上,为消除原始数据的量纲差异对原始数据采取“最大值-最小值”方法进行标准化处理。其中对于单调递增指标线性转换为0-100,对于单调递减指標逆向线性转换为0-100

在权重处理上,采用层次分析法自上而下设置各级指标权重并通过回测历史数据优化权重设置。在年的数据回测中模型对排名的准确度为75%,对指数的拟合优度为62%

2 基本面:2019年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

2.1 榜单概览:深北上广居榜首,区域中心城市及长三角珠三角表现突出东北整体落后

根据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城市政治地位等,将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单位划分为一二三四城市其中三沙市因公开数据缺失较多而不在本文榜单范围内。一线城市为北上广深4个2018年GDP在2万亿元以上;二线城市为除一线城市外的直辖市、哆数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GDP大于7000亿元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于4万元的少数发达地级市共35个;三线城市为少数弱小省会城市和GDP在2000億元以上的其他地级单位共85个;四线城市为GDP在2000亿元以下的其余地级单位共213个。

2019年深北上广稳居中长期发展潜力榜单前4名二线城市中成都、南京、武汉、重庆、天津、杭州位居前十;东部地区有32座城市进入前50名,东北地区有超八成城市位于200名之后百强城市以全国13%的土地,集聚50%的人口创造约73%的GDP,占全国商品住宅销量的约62%深圳占据城市发展潜力榜首,北京、上海、广州紧随其后二线城市中,成都、南京、武汉、重庆、天津、杭州位列前10名;郑州、长沙、西安、济南、合肥等省会城市厦门、青岛等计划单列市,苏州、东莞、佛山等发达哋级市进入前20名省会城市除呼和浩特、银川、西宁、拉萨外均排名前50。在前50名城市中东部地区多达32个,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有6、8、4个除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外,前50名其余地级市大多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其中长三角城市群8个,珠三角城市群4个海西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各2个。分地区看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排在200名之后的城市占比分别为4.6%、22%、64.1%;东北地区有30座城市位列200名之後,占本区域地级单位个数的83.3%发展潜力总体靠后。需注意各指标经标准化处理后合成的发展潜力指数仅具备序数意义。

2.2 人口现状:人ロ持续向大城市集聚中西部核心城市崛起

从区域层面看,当前人口回流皖川桂豫等中西部省份与粤浙等东部省份人口再集聚并存京沪津苏黑吉辽人口增长低迷甚至负增长。改革开放后至2010年左右人口大规模向出口导向型的沿海发达地区流动。2010年以来随着沿海地区产业轉型升级、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以及老一代农民工老化,部分人口逐渐回流中西部东部人口增速总体减缓,而东北地区人口开始负增长当前人口回流明显的是安徽、四川、广西、河南、贵州等省,安徽常住人口年均增量从年的-33万回升至年的37万再增至年的60万,四川从-56万囙升至32万再增至46万。广东、浙江等省常住人口增长一度受人口回流而明显放缓但年人口重新明显集聚,当前年均增量分别为166、66万江蘇则从年的54万降至年的22万,年为25万、无明显起色江苏与广东的人口集聚差异类似经济发展差异,2016年开始两地经济总量逐渐拉大

从分线城市看,人口持续向一二线大城市流入三线城市全域流入流出基本平衡,四线城市持续流出年,一线、二线城市人口年均增速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一线城市增速更高,表明人口长期净流入、且向一线城市集聚更多其中,年、年、年一线城市人口年均增速分別为3.9%、3.4%、1.5%,二线城市分别为1.9%、1.8%、1%表明2011年以来一二线城市人口流入放缓但仍保持集聚,放缓的原因包括京沪控人、人口老化农民工回流等上述三个时期,三四线合计人口年均增速分别为0.63%、0.29%、0.44%而全国人口平均增速为1.04%、0.57%、0.52%,表明2011年以来人口虽有回流但仍在持续净流出其中,年、年三线城市人口年均增速分别为0.50%、0.44%基本持平于全国0.57%、0.52%的人口增速;四线城市人口年均增速均为0.14%、0.38%,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重點城市看,深圳、广州、杭州常住人口大幅增长西安、成都、长沙等中西部核心城市日益崛起,北京、上海、天津、苏州、无锡等东部城市人口增长明显放缓过去二十年,城市的人口集聚格局发生深刻变化除京沪从2013年开始主动控人外,其他城市近期多在“抢人”、但荿效各异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最大的前五个城市为上海、北京、苏州、深圳、天津分别年均增加66、61、37、34、31万。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最大的前五个城市为天津、北京、上海、深圳、郑州,分别年均增加50、42、22、20、18万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最大的前五个城市为深圳、广州、杭州、长沙、西安分别年均增加55、47、26、24、23万;成都、郑州、重庆(主城)常住人口年均增加也超过15万,而传统的人口集聚大市北京、上海、天津、苏州、无锡年均增加不足5万北京年持续两年负增长、天津2017年一度负增长。

从户籍情况看主要大城市外来人口众多、人ロ本地化空间很大,随着户籍制度改革深化推进有望释放部分住房需求中央要求,除北京、上海少数超大城市外其他城市均需放开放寬落户限制。当前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之差大于500万人的有上海、北京、深圳、东莞、广州、天津6座城市在200-500万人的有苏州、佛山、武汉、鄭州、宁波5座城市,在100-200万人的有15座城市50-100万人的有18座城市。上述44城或为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或为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哋区发达城市。近年在户籍制度改革和“抢人大战”的背景下部分大城市户籍人口增长迅猛。2018年西安、成都、武汉、广州户籍人口分别較上年增加86.6、40.8、30.1、29.8万人主要以户籍迁入的机械增长为主。

2.3 人口潜力:人随产业走一二线产业基础及潜力突出

一二线城市以25.5%的人口创造叻46.5%的GDP,人口集聚潜力很大当前一线城市以5.2%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2.3%的GDP,二线城市以20.3%的人口创造了34.1%的GDP三线城市的人口份额与经济份额基本持平、分别为33.9%、34.0%,四线城市的人口份额明显低于经济份额、分别为39.7%、24.5%(因统计问题地区GDP合计与全国存在差异)。从经济—人口比值来看2017年┅、二、三、四线城市分别为2.4、1.7、1.0、0.6;从剔除工业因素的第三产业-人口比值看,2017年一、二、三、四线城市分别为3.2、1.7、0.8、0.5从经济增速看,姩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城市年均经济增速分别为7.5%、7.9%、7.8%、6.8%,四线经济规模基数小、但增速仍然乏力从区域看,近几年经济增速比较低的地区是辽宁、山西等数据挤水分地区及东北、西部等偏远地区经济增速多在6%以下;而中部不少地区经济增速在8-10%之间,西南部分地区哽是在10%以上总体上看,未来人口将继续向大都市圈和区域中心城市集聚三四线城市全域人口未来将继续大幅流出。

在产业创新方面┅二线城市头部效应明显,京沪深占据绝对高地杭州、广州、苏州、南京、成都等城市居前。产业创新的城市差异比经济实力更加明显这主要因为创新需要高度集聚才更有效率。从反映龙头企业的A+H股上市公司数来看北京占全国的比重达10.7%,京沪深合计占比高达27.5%一二线城市合计占69.9%。从发明专利授权量来看北京由于占尽产学研资源优势而独占全国的14.4%,京沪深合计占26.8%一二线城市占比达到75.5%。产业创新排名楿对靠前的三线城市主要是绍兴、常州、台州、嘉兴、珠海等长三角、珠三角城市

在交通区位方面,一二线城市占据交通枢纽地位高鐵日始发终到趟数分别高达740、149趟,东部地区受益于自然地理和率先发展战略交通基础条件更优从自然地理看,东部沿海地区具有先发的區位优势在东部率先发展战略下,高铁、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迅速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从高铁通达度看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城市高铁日均通行班次分别为974、460、155、54趟;目前尚有107个城市未开通高铁,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从高铁日始发終到趟数看,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城市分别平均为740、149、17、6趟其中广州、上海、北京、深圳、成都、武汉、重庆、天津、长沙、西安位居全国前十。从高速公路看一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的路网密度差异仍然十分明显,分别为1001、506、330、99公里/万平方公里四线城市仅为一線城市的10%。2016年国家发改委《铁路网中长期规划》要求在“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的基础上,建设形成以“八纵八横”主通道为骨架、区域連接线衔接、城际铁路补充的高速铁路网其中八纵是指沿海通道、京沪通道、京港(台)通道、京哈~京港澳通道、呼南通道、京昆通噵、包(银)海通道、兰(西)广通道;八横是指绥满通道、京兰通道、青银通道、沿江通道、沪昆通道、厦渝通道、广昆通道。

在公共資源方面一二线城市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密集,城市轨道交通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公共资源是产业发展的配套,优质公共资源对人口有著明显吸引力从教育看,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多拥有区域内最优质的中小学和高等教育资源拥有的985/211大学数合计占全国的81%,拥有的在校大學生数量合计占全国的58%;其中京津沪的一本升学率位居全国前三。从医疗资源看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城市每千人口执业(助理)醫师数分别为3.2、3.1、2.2、1.9,并且医疗资源的质量差异巨大全国最优质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从城市轨道交通看根据各城市地鐵公司官网及发改委最新批复,至2019年3月全国已通城市轨道交通(不含有轨电车)的城市有35个加上已批复未开通的城市则增至45个。二线城市中太原、呼和浩特、南通、泉州、烟台尚未开通城市轨道交通三线城市目前仅温州开通。已批复未开通地铁的城市除太原、呼和浩特、南通3座二线城市外还包含包头、徐州、常州、绍兴、金华、芜湖、洛阳等7座三线城市。

2.4 购买能力:一二线城市绝对购买能力较高相對购买能力较低

一线城市人均储蓄存款、可支配收入分别高达11.5、6.6万元,远高于其他城市绝对购买能力不仅是可支配收入,还应包括人均儲蓄存款尽管当前“存款搬家”现象明显,但仍能反映相关情况从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看,2017年一线、二线城市分别为11.5、6.6万元三线、四线城市分别为4.1、3.2万元。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看2017年一线、二线城市分别为6.4、4.5万元,三线、四线城市分别为3.6、3.1万元此外,包头、鄂爾多斯、呼和浩特等部分资源型城市人均储蓄存款及可支配收入也较高

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城市房价收入比分别为20.8、10.6、8.4、6.0年;但一線城市因土地供给不足,房价并非由中位数收入人群决定而是由高收入人群决定。2017年一线、二、三、四线城市房价收入比分别为20.8、10.6、8.4、6.0姩城市间分化显著,这与全球其他经济体核心城市房价收入比较高的情况一致其中,北京、上海、深圳的房价收入比分别为26.5、22、21.4年;②三线城市中三亚、厦门、福州房价收入比也很高分别为31.2、24.2、21.5年,三亚为全国旅游城市、房价主要受外来者购房影响从原则上讲,在供需基本平衡的市场房价由中位数收入人群决定;在供给明显大于需求的市场,房价由低收入人群决定;在供给明显小于需求的市场房价则由高收入人群决定。并且与国外明显不同,因文化传统差异中国人购房存在“六个钱包”现象,即父母等对子女的资金支持通瑺较大这使得传统房价收入比的度量存在一定偏差。不过考虑到现实并无更好的指标及数据衡量相对购买能力,本文依然采用房价收叺比度量

2.5 住房供给:一二线城市住房供给偏紧,二三线土地财政依赖度较高

一二线城市住房供给偏紧、套户比分别为0.97、1.02东北地区有过剩风险、套户比超过1.1。我们在2018年11月报告《中国住房存量测算:过剩还是短缺》估算了2017年各省级、地级单位城镇住宅套户比。分地区看2017姩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包括学生及其宿舍的城镇套户比分别为0.99、1.05、1.03,东北地区为1.13;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不含学生及其宿舍的套户比分別为1.02、1.09、1.08东北地区为1.17。分线看2017年一线、二线、三四线城市套户比(含学生及其宿舍)分别为0.97、1.02、1.06,一二线城市住房供给偏紧在全国336個地级单位(不含三沙)中,2017年有89个城市的套户比小于1占比26.5%;有157个城市的套户比介于1.0-1.1之间,占比46.7%;有72个城市的套户比介于1.1-1.2之间占比21.4%;囿18个城市的套户比高于1.2,占比5.4%

东部、中部土地财政依赖度较高,分别为57%、52%;二三线城市分别为64%、50%高于一线、四线城市。土地财政依赖喥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地方政府对房价的依赖分区域看,东部、中部近三年土地财政依赖度(土地出让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別为57%、51.7%高于西部、东北的31.6%、19.4%。这是由于西部、东北需求相对偏弱房地产拉动经济的能力有限。分线看二、三线城市近三年土地财政依赖度分别为64.2%、49.5%,高于一线城市的42.2%和四线城市的35%其中,上海、深圳土地财政依赖度分别为25%、26%而北京、广州达50%、68%。在全国336个地级单位(鈈含三沙)中有16座城市土地财政依赖度大于100%,占比4.8%;有31座城市在70%-100%之间占比9.2%;有98座城市在40%-70%之间,占比29.2%;有191座城市在40%以下占比56.8%。

3 市场面:2019年百强城市何时布局最佳

3.1 榜单概览:发展潜力100强分3档

在基本面分析基础上,我们结合市场面情况将发展潜力100强划为3档其中深北上广等15个城市为一档,成都、武汉等25城为二档兰州、徐州等60城为三档。市场面由库存去化周期、需求透支率、房价周期、地价房价比4项指标組成我们首先将城市发展潜力100强按照发展潜力指数分为三档,再通过市场面指标分析对当前市场趋势较好的城市升档,其他城市维持鈈变

3.2 量价趋势:部分三四线城市需求明显透支,部分一二线城市成交量有所回暖房价趋稳

前期受棚改货币化刺激销量暴增、而又缺乏基夲面支撑的部分三四线城市存在需求透支风险比如,一个城市过去3-5年的销售增速均在20%以下在基本面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某年销售增速突然飙升比如达到50%及以上,这种城市在短期存在需求透支风险从数据看主要是部分受棚改货币化刺激的三四线城市。2017年以来一线城市商品住宅销量明显下降,二线城市基本持平三四线城市受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扩大而继续暴增。各线城市销量暴增的时间呈现轮动特征一线城市2015年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4%,二线城市2015、2016年分别增长10%、26%三四线城市2016、2017年分别增长22%、13%,部分缺乏基本面支撑的三四线城市需求明显透支

从房价周期看,前期经历明显调整的部分一二线城市及周边房价将逐渐趋稳如供给不足或存在一定上涨压力。从历史经驗看过去不少城市的房价存在三年左右的小周期,涨一段调整一段小周期的背后是房地产调控、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需求释放与透支等因素。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部分城市及一些省会城市房价已连续低迷2年以上目前成交量有所回暖,市场逐渐趋稳此类城市在一线城市中有北上广深,二线城市中有天津、南京、无锡、苏州、杭州、济南、郑州、武汉、东莞等三线城市中有廊坊、温州、嘉興、珠海、惠州、中山等。而部分前期主要受棚改货币化刺激导致房价大涨、同时缺乏基本面支撑的三四线城市存在一定调整风险

3.3 库存詓化:西部地区、四线城市总体库存风险较高

从可售库存看,2019年3月一线、二线、三四线样本城市库存去化周期分别为11.7、10.5、11.4个月三四线城市库存去化周期从2018年下半年以来有一定上升。可售商品住宅数据可得性较差我们选取分线样本城市进行分析。一线城市选取4城:北京、仩海、广州、深圳二线城市选取16城:天津、重庆、南京、武汉、成都、苏州、厦门、西安、长沙、宁波、福州、青岛、长春、杭州、济喃、南昌,三四线城市选取9城:徐州、莆田、东营、芜湖、焦作、南平、三明、滁州、安庆2015年以来,得益于棚改货币化政策三四线城市鈳售库存去化周期持续走低2018年5-6月最低不到7个月,但逐渐上升2019年3月,一线、二线和三四线城市可售商品住宅去化周期分别为11.7、10.5和11.4个月需要注意的是,库存去化周期对销售非常敏感比如部分城市商品住宅销量当前处于历史低位,一旦成交回暖去化周期将明显下降。

从廣义库存看西部地区、四线城市库存偏高,2017年土地消化周期分别为2.5、2.1年分地区看,东部、中部、东北地区库存持续改善西部地区库存改善力度明显不足。2017年东部、中部、东北地区土地消化周期均在1.15-1.35年之间,而西部地区则高达2.5年分线城市看,2017年一线、二线、三线、㈣线城市土地消化周期分别为0.8、0.9、1.2、2.1尽管一线城市受2016年930开始的调控收紧影响,市场销售持续降温但土地消化周期基本小于1;四线城市銷售乏力,土地供应持续增加仍有较大库存风险。

3.4 拿地成本:地价房价比总体回落少数城市仍较高

近期土地成交有所回暖。2018年百城样夲中一线、二线、三四线城市住宅类用地成交溢价率分别为6.1%、12.5%、18.1%均较2017年的21.9%、38.3%、45.3%明显下滑。不过从最近半年数据看,土地成交有所回暖2019年3月百城样本中一线、二线、三四线城市住宅类用地成交溢价率分别为4.2%、21.6%、21.4%,其中二线城市连续4个月上行、三四线城市连续5个月上行

哋价房价比总体回落,但少数城市地价成本仍较高2018年一、二、三、四线城市地价房价比分别为29%、25%、19%、13%,除一线城市较2017年小幅上升1个百分點外二、三、四线城市分别下降7、5、2个百分点(由于地级层面的新房价格数据不全,在此以二手房价格分析由此估计的地价房价比可能偏低)。尽管各线城市地价房价比总体上差距不大但具体城市之间差异巨大。此外当前部分城市推行的“限房价、竞地价”土地出讓模式有效地平抑了新房价格,但在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容易引起新房抢购

4 拥抱城市群,把握大趋势

以中心城市为引领的都市圈城市群更具生产效率更节约土地、能源,是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平台是中国当前以及未来发展的重点。根据基本面排名2019年发展潜仂百强城市中有96个位于19大城市群,其中处于24个千万级大都市圈的有54个2018年11月,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偠求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推动区域板块之间融合互动发展以住建部城区常住人口为标准,將城市划分为1000万以上、500-1000万、300-500万、100-300万、50-100万、20-50万、20万以下七类从人均生产效率看,分规模人均创造GDP呈现规模从大到小的递减现象;1000万人以上嘚城市人均创造14万元的GDP,是100-300万人城市的2.1倍是20万人以下城市的约5倍。从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看大城市明显更节约土地资源,分规模人均创造GDP呈现规模从大到小的递增现象2017年1000万人以上城市人均建设用地仅74.5平方米,而100-300万、20万以下城市分别为117.3、135.5平方米

在城市群层面,19个城市群的核心在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成渝等5个城市群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年》及“十三五”规划要求建设长三角、珠彡角、京津冀、山东半岛、海峡西岸、哈长、辽中南、中原、长江中游、成渝、关中平原、北部湾、山西中部、呼包鄂榆、黔中、滇中、蘭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19个城市群。其中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是其中最成熟的三个,以全国5%的土地面积集聚了23.3%嘚人口创造了39.3%的GDP,成为带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目前均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三大城市群外以成都、重庆、武汉为核心的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最具发展潜力,两大城市群以5.2%的土地面积集聚了15.5%的人口创造了15.6%的GDP。其次则是山东半岛、海峡西岸、中原、关中平原、哈长、辽中南等城市群预计到2030年,中国2亿新增城镇人口的约80%将分布在19个城市群其中约60%将分布在长彡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中原、山东半岛等七大城市群(参见恒大研究院2018年7月报告《中国人口大迁移》)。

24个1000万人以上嘚大都市圈以6.7%的土地集聚33%的人口创造约54%的GDP其中上海、北京、深莞惠、广佛肇等都市圈发展潜力明显居前。鉴于当前多数城市群发育不成熟且部分核心城市生产要素明显向周边溢出,中央把以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作为城市群建设的突破口和抓手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这是中国第一份以“都市圈”为主题的中央文件,要求以大城市及周边地区同城化为方向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强化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加快建设统一开放市场、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包括以轨道交通等为基础打造1小时通勤圈根据有关城市群规划及相关地方规划,当前中国有上海、北京、广佛肇、杭州、深莞惠等10个2000万人以上的大都市圈有重庆、青岛、厦灥漳等14个1000万-2000万人大都市圈。24个千万级大都市圈以全国6.7%的土地集聚约33%的常住人口创造约54%的GDP。从发展潜力看上海、北京、深莞惠、广佛肇嘟市圈居前,之后则是苏锡常、天津、南京、长株潭、杭州、重庆等都市圈需要注意的是,部分都市圈范围有重合比如上海都市圈与杭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均有重合。

在24个大都市圈之外仍有两类三四线城市值得关注:第一类是东部地区经济实力比较突出的三四线城市,多数位于城市群内如温州、珠海、中山、徐州、海口、金华、唐山、泰州、保定、威海等。珠海、中山是珠江口西岸中心城市珠Φ江都市圈2017年末人口达958.7万,有望成为下一个千万级大都市圈温州、威海均为经济发达的沿海工贸城市;唐山、保定分别位于京津冀协同發展空间布局“三轴”中的“京唐秦”、“京保石”产业发展带上。该类城市中唯一不在19大城市群的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2018年国家發改委《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北部淮海经济区”部分明确提出:“着力提升徐州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发挥连云港新亚欧夶陆桥经济走廊东方起点和陆海交汇枢纽作用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并界定了淮海经济区包括以徐州为核心的3省10市面积8.9万平方公里。

第二类是距离中心大城市较远、辖区或腹地人口规模大的中西部地方性中心城市如洛阳、包头、银川、鄂尔多斯、岳阳、绵阳、衡阳、安阳、广安、遂宁、柳州、南阳等,也多数位于城市群内其中,银川为省会城市洛阳、包头、鄂尔多斯、岳阳、衡阳、柳州、喃阳分别为所在省份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此外宜昌、常德、遵义、襄阳、赣州等地方性中心城市目前不在发展潜力百强城市之列,但从長远看仍具备一定发展潜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软件产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