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网贷查询平台平台出事,存管银行能免责吗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你好,目前主要存在3个问题:

一.银行意愿 :自从办法出台,银行完全占据了主动地位,许多银行明确要求取得ICP许可证

二.技术难度 :真正耗费时间的是双方系统技术对接,银行存管要求企业用户系统、充值提现系统完全与银行对接,涉及的众多的节点调整和信息接入,还有银行法律合规性等众多问题,而最为关键的是银行系统不是想接就能接,虽然P2P平台有自己的技术团队可以很快地调整自己的系统,但是银行系统的更改才是最耗费时间的。

三.时间问题:目前对还没有上线资金存管的P2P平台来说,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一年的整改期,对一般平台来说银行存管问题是他们难以跨过的门槛。据银监会不完全统计,目前对外宣称与银行签订直接存管协议的P2P平台共有130余家,占比不到5%,而实际上已经上线存管业务的只有55家左右。   上线之前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银行决策时间漫长。与普通的企业不同,银行多是大型国有企业,即使是已经签约,其从决策到行动也有一个较长的周期,这个周期首先就要1到3个月左右的时间。   综上所述,网贷平台面临银行存管困难还真是不小。对于P2P网贷行业来说,银行资金存管之路确实不太好走,但是既然监管已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又不得不做,目前各方还处在观望之中,在监管政策真正落地之前进展不会太快。

↗关注“零壹财经”,读懂新金融。

  来源:零壹财经专栏

  编者按:据零壹研究院数据中心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2月23日,上线银行资金存管的网贷平台共167家(不包含联合存管)。2016年8月后,存管系统上线明显增速,2016年8月至今上线银行直连或直接存管的网贷平台达到102家,即网贷办法出台后的半年多时间里上线的数量,是自2014年12月首家银行资金存管平台的系统上线到2016年7月的20个月间累计数量(47家;不含联合存管)的两倍多。随着整改期限愈加紧迫,网贷存管系统的上线还在加速。

  从具体数据来看,从2014年12月到2016年7月的20个月间,网贷行业月均有4.2家平台上线银行存管或联合存管,总量达到82家,其中有18家平台为联合存管模式;2016年8月以来上线资金存管的平台均为银行直连或直接存管模式,平均每月达到约14.6家。网贷平台资金银行存管明显增速。

  存管银行方面,目前接入平台较多的有恒丰银行、华兴银行、江西银行、徽商银行、浙商银行,均在10家以上,分别达到39家、36家、35家、15家、12家;值得注意的是,四大行中的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也已开展了网贷资金存管业务,对接的平台均有2家。民营银行华瑞银行也对接了一家平台资金存管,是首家从事网贷资金存管的民营银行。

  分地区来看,网贷平台接入银行资金存管系统最多的分别是广东、北京、浙江、上海、安徽,分别达到50家、48家、20家、20家、10家。除此之外,其他地区上线资金存管的平台数均不足10家。

  2月23日《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发布后,18家联合存管模式的网贷平台面临着整改的命运。


  P2P平台即使成功通过备案、资金的银行存管,也不等于拿到了免死金牌。长期看,绝大部分平台都会消亡,这对存管银行也有影响。会不会有用户起诉银行、找银行闹呢?好像不会,因为法律规定,P2P平台不是信用中介,不承担借贷违约风险,更不用说存管银行了。

  没那么简单。万一P2P平台出事,存管银行即使能在法律上撇干净责任,也会非常被动。存管银行事实上审核了平台资质,对平台业务了如指掌,知情就有责任。如果没有提前预警,操作上难免有瑕疵,用户就会挑理。中国老百姓可是得理不饶人。

  “出事的都是假P2P,真P2P不会出事。”这是外行话。钱钟书说:“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粒或者出骨鱼片里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假P2P出事,内行并不惊讶,因为是“一眼假”。用户投资以后,得知道钱去哪儿了。假P2P有的根本不提供债权列表,资金去向不明,有的提供债权列表,是去了平台及其关联方,也有的编造假的借款人……这都容易发现。

  理财用户(出借人)在真P2P平台投资,会拿到债权列表,借款人有名有姓,身份真实,分别欠出借人一定金额,加起来对得上。理论上讲,即使平台停业,出借人也可以找借款人要账,因为债权真实、一一对应。平台不是债务人,也不是担保人,法律上没有义务偿付。平台有可能欠员工工资、欠供应商费用,但不可能欠用户钱,毕竟借款、还款都是点对点的。

  理论和现实往往有差距。绝大部分P2P平台卖的是固定收益理财,事实上刚性兑付,理财用户之所以敢投资,并不是因为信任债权列表上的借款人,而是因为信任平台。遗憾的是,平台与用户有利益冲突,可能导致道德风险,银行如果知情不报或不作为,就有可能承担连带责任。

  借贷难免有逾期,有坏账,假如平台是纯信息中介,出借人就会对逾期、坏账有感。比如,出借人投资100万元,期限1年,年化利率20%,平台匹配了100个借款人,每人1万元。每笔借款成交,平台收10%服务费,借款人实际到手0.9万元。借款到期,100人全部按时足额还款不太可能,如果90人还款,则回款金额为108万元,实际收益率为8%。

  当然,逾期不等于坏账,催收压力之下,逾期借款人会慢慢还款,出借人会慢慢收到回款。逾期后的一两个月,回款率较高,难免有些借款人会遇到特殊情况。越往后,回款率越低,半年、一年都未回款,基本上就成为坏账了。除非100个借款人最终都还款了,否则出借人实际收益率达不到20%。

  直接借贷就应该是这样:到期只能收到部分本息;回款进度不确定;如果出借给多人,实际收益率极有可能低于预期收益率。这才是纯正的P2P。这种模式的好处是:风险充分暴露,不容易导致系统性风险。如果逾期率、坏账率太高,出借人就会逐渐退出。新的出借人非要投资,也知道高收益伴随高风险,老的出借人遭遇了逾期、坏账,自己将来再遭遇,没什么可闹的。

  为了留住出借人,平台需要让利:在借款总成本给定的情况下,降低服务费费率,提高利率。借款人只关心到手多少钱、要还多少钱,不关心服务费、利息如何分配。服务费少了,平台能用来推广的钱也少了,交易规模自然收敛。即使未来逾期率、坏账率居高不下,影响的人、造成的损失也不会太多。


四、风险准备金模式利弊

  理财用户(出借人)厌恶不确定性,希望平台刚性兑付:“不管平台怎么倒腾,到期付我本息就行。”

  按照法律,平台不是信用中介,不能提供担保。引入担保公司、保险公司也有障碍,除非是关联方,否则难以判断资产质量,也难以对风险定价。大的P2P平台交易额过千亿,余额过百亿,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

  风险准备金模式应运而生(定性分析:风险准备金三问)。

  前面的例子,借款金额1万元,平台扣掉0.1万元服务费,借款人到手0.9万元,年化利率20%,1年后本息1.2万元。引入风险准备金以后,资金流就变了:借款金额1万元,平台扣掉0.1万元服务费,计提风险准备金0.1万元,借款人到手0.8万元,利率相应降到10%,1年后本息1.1万元。

  到手0.9万元还1.2万元,到手0.8万元还1.1万元,借款人的借款成本变化不大。但是,出借人用户体验却有明显改善。1年后借款到期,如果逾期率不超过9%,则风险准备金有盈余(10万>100*9%*1.1万)。风险准备金账户垫付,回购债权,出借人对逾期无感。平台继续对借款人催收,如果陆续回款,风险准备金盈余更大,后面的出借人权益更有保障。

  风险准备金模式的本质是:出借人牺牲利率(从20%到10%),换取确定性。这说得过去,但是也给平台以操作空间。

  对借款人来说,反正都是到手0.8万、还款1.1万,不关心0.3万是利息、服务费还是风险准备金。对平台来说,利息不能随便下调,否则无人愿意出借,但是服务费、风险准备金的比例可以自定。风险准备金留少了,无法覆盖坏账,留多了,又减少了平台收入。一家具有中等节操的平台,会让风险准备金恰好能够覆盖坏账。

  但是,逾期率高于坏账率,因为逾期用户多少能够还款。所以,每批交易到期,平台都可能用后几批借款人交的风险准备金垫付,然后用催收回款填补亏空。

  如果100笔交易到期,逾期率达15%,则风险准备金账户需要垫付16.5万元,而之前只计提了10万元,亏空6.5万元。这时,平台有两个选择:一是收缩业务,降低服务费比例,提高风险准备金比例,以覆盖未来坏账;二是扩张业务,提高服务费比例,用于推广,风险准备金比例虽然降低,但是因为交易金额扩大,计提的风险准备金反而增加了,虽然不足以覆盖未来坏账,但是应对当下绰绰有余。

  用别人的钱,替自己下注。赢了自己笑,输了别人哭。

  即使是一家风控极其糟糕的平台,只要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也能维持刚性兑付,风险准备金账户余额还能增加。这不可持续,亏空不断累积,新增交易放缓,风险准备金账户迟早会被掏空。

  如果风险准备金账户持续出现亏空,有办法粉饰么?有,在债权列表上做文章。风险准备金账户之前有过代偿,从出借人手中回购逾期债权,部分清偿,部分变成不良债权。不良债权形式上仍然是债权,平台可以通过债权转让,让新的理财用户(出借人)受让不良债权,其投资款将全部转为风险准备金。出借人虽然拿到债权列表,但是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研究,只能相信平台。

  问题来了:新的理财到期,显然不良债权难以产生回款,如何兑付呢?找更新的理财用户,让其受让不良债权。这不是击鼓传花,而是击鼓传渣。

  P2P平台套路太深,平时不出事,一出事就是大事。注册资本、股东背景、团队、模式……这些都是浮云。存管银行怎样才能免责呢?

  最根本的一条,要求平台打破刚性兑付,充分暴露风险。每天都有借款人逾期、赖账,每天都有出借人抱怨,但是平台稳如泰山。简单粗暴,行之有效。平台做到这条,银行就省心了。

  可是,现阶段打破刚性兑付有难度。还保留风险准备金的话,又该如何?

  一言以蔽之:银监会怎样监管银行,银行就怎样监管P2P平台。

  银行是名正言顺的信用中介,刚性兑付的P2P平台是事实上的信用中介。存管银行法律上可免责,但是操作上最好确保P2P平台具有可持续的刚性兑付能力,以免惹祸上身。

  1、前几批交易不允许平台收取服务费,或者只收取极少服务费,从而计提较大比例的风险准备金,确保前几批交易到期时,风险准备金有较多盈余,还可补贴之后的出借人。

  2、动态监控平台逾期率、坏账率。交易到期较长时间(比如半年)之后,如果发现对应的风险准备金不足以覆盖坏账,就意味着出现了亏空,需要平台追加风险准备金,以覆盖已到期、未到期交易的坏账。这时,银行需要公告,提醒平台用户注意风险。依照法规,平台不能将自有资金转为风险准备金。变通办法是:平台将自有资金存入押金账户,新增交易不收取、少收取服务费,超额计提风险准备金。当风险准备金充足时,银行解冻押金。如果平台没有能力支付押金,或不愿追加风险准备金,就有拿用户的钱赌一把的倾向,银行应该及时叫停,以保护新用户。

  3、严禁平台以名义价格将不良债权转让给出借人。债权转让本来不是问题,如果双方知情同意、愿赌服输。但是,平台将不良债权匹配给新的出借人,到期后让更新的出借人接盘,就是庞氏骗局。不良债权的正确处置方式是,以公允价格转让给专业机构。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是金融,收益在前,损失滞后。我们不能假装没有风险,给用户以错觉。银行也得长点儿心。


从这三大疑问中全面解读网贷资金存管指引

  2月23日,银监会下发《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下称《指引》),整改期为半年,这一期限与网贷暂行管理办法整改期限到期日一致,即最迟到今年8月24日。

  据零壹研究院数据中心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23日,已上线资金银行存管的网贷平台为167家,占截至2月23日1605家正常运营平台的10%。仍有1400多家平台须在未来6个月内完成资金存管上线。依据行业经验,一般资金存管系统的开发周期在3个月-9个月左右。

  2016年8月网贷管理办法发布至今,上线银行直连或直接存管的网贷平台达到102家,即网贷办法出台后的半年多时间里上线的数量,是自2014年12月首家银行资金存管平台的系统上线到2016年7月的20个月间累计数量(47家;不含联合存管)的两倍多。随着整改期限愈加紧迫,网贷存管系统的上线还在加速。

  但洗牌也正在加速。


《指引》正式稿与意见稿有何不同?

  据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观察,与征求意见稿不同的地方主要是:

  第一,把之前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明确为商业银行;第二,强化了存管人免责条款,不对借贷行为保证、担保,不承担借贷违约责任;第三,增加了非银行机构开展存管业务的处罚,整改期改为6个月;第四,将担保人相关资金纳入存管范围。

  此外,与2016年8月网传的意见稿相比,《指引》明确要求:存管银行不对网络借贷交易行为提供保证或担保,不承担借贷违约责任,以及对存管资金账户提出明确要求;一家平台只能委托一家存管机构,即委托人开展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应指定唯一一家存管人作为资金存管机构,多头存管被叫停。同时,存管人很明确地限定在了商业银行。

  在资料存档方面,存管业务的相关数据资料和业务档案在合同到期后保存5年以上,比意见稿要求的15年大大缩短。

  《指引》正式稿将意见稿中的“自主开发……技术系统”改为“自主管理……技术系统”,意味着允许银行将技术系统的开发进行外包,但仍需具备管理和运营的能力。

  《指引》强调:网贷平台不得用存管人(存管银行)营销宣传。

  确认了银行存管模式。存管银行应对客户资金履行监督责任,不应外包或由合作机构承担,不得委托网贷机构和第三方机构代开出借人和借款人交易结算资金账户;联合存管模式确认出局。但《指引》并不禁止存管人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展支付业务合作,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市场机会仍在。实际上,包括汇付天下、易宝支付都已开始对银行实施技术输出。

  《指引》要求,网贷平台应指定唯一一家存管人作为资金存管机构。实际上,多家网贷平台存在多套存管/托管体系并行的情况,这一情况在未来6个月内面临整改。

  确定存管人为商业银行。目前,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商业银行均具备开展网贷资金存管业务的条件和资质,对商业银行特别是城商行是大利好。

  商业银行作为存管人,不承担资金运用风险,出借人须自行承担网络借贷投资责任和风险,消除了银行的顾虑。银行的利益点则诸多:包括资产托管费、支付结算费率、系统服务费等。其他隐性受益包括增加银行用户数,资金沉淀量等。

  《指引》将担保人相关资金纳入存管范围,这意味着让行业的业务模式可以有更多创新的空间,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担保。

  资金存管的要求,一是可以降低平台跑路风险,存管实现了用户资金与网贷平台有效隔离;二是可有效防止网贷平台出现设立资金池。

  《指引》要求存管银行对申请接入的网贷平台——“应设置相应的业务审查标准”。资金存管是道硬性门槛,对小平台来说成本较大。且银行对网贷资金存管业务设置了一定的门槛,包括注册资本、股东背景、风控模式、团队金融从业背景、技术实力及业务量等因素,那些四处碰壁、达不到银行存管要求的平台怎么办?大量不合规平台或技术能力无法实现资金存管的平台将会退出。

  对于网贷平台来说,要想成功在银行存管,还有备案和ICP证两座大山,而且这两座大山还可能是银行存管的前提条件,郑海阳表示,有消息认为今年824是网贷整改的大限,要翻越这两座大山,留给网贷平台的时间其实并不多。

  人人贷联合创始人杨一夫认为,未来P2P平台的风险点将是资产质量。目前一些规模化的平台,为追求资产规模忽视资产质量,其自身的风控体系和技术相对薄弱甚至没有,当这部分资产进入还款期后,质量较差资产的违约率将高企,很多平台甚至还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风险周期,预料未来还会有平台陆续出现经营危机。

零壹财经2016年中国网贷行业年度报告

潮流汹涌!2016年这八大动向决定了网贷的未来

2016年互金监管盘点:政策、自律、专项行动三位一体

重磅报告 | 2016年资产证券化市场年报

独家 |《消费金融技术驱动洞察报告》 附完整版PPT

独家 | 北京已对62家P2P下发整改通知 风险准备金并未一刀切

2017零壹财经新金融年会:行业高管、学者齐发声 发布四份重磅报告

为打破P2P平台数据孤岛 首个网贷协会主导信息共享系统上线

只因这三起事故、四大风险,央行对第三方支付动手了!

证监会等动手整治各类交易所 起底互金平台嫁接金交所模式


P2P平台出事,存管银行真能免责吗?

↗关注“零壹财经”,读懂新金融。

  来源:零壹财经专栏

  编者按:据零壹研究院数据中心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2月23日,上线银行资金存管的网贷平台共167家(不包含联合存管)。2016年8月后,存管系统上线明显增速,2016年8月至今上线银行直连或直接存管的网贷平台达到102家,即网贷办法出台后的半年多时间里上线的数量,是自2014年12月首家银行资金存管平台的系统上线到2016年7月的20个月间累计数量(47家;不含联合存管)的两倍多。随着整改期限愈加紧迫,网贷存管系统的上线还在加速。

  从具体数据来看,从2014年12月到2016年7月的20个月间,网贷行业月均有4.2家平台上线银行存管或联合存管,总量达到82家,其中有18家平台为联合存管模式;2016年8月以来上线资金存管的平台均为银行直连或直接存管模式,平均每月达到约14.6家。网贷平台资金银行存管明显增速。

  存管银行方面,目前接入平台较多的有恒丰银行、华兴银行、江西银行、徽商银行、浙商银行,均在10家以上,分别达到39家、36家、35家、15家、12家;值得注意的是,四大行中的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也已开展了网贷资金存管业务,对接的平台均有2家。民营银行华瑞银行也对接了一家平台资金存管,是首家从事网贷资金存管的民营银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p2p网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