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想学手机摄影的吗 有网上买低价网课犯法吗

雅思考了2次,最后一次备考2个月60天,从5.5最后拿了7分!终于能拿得出手的成绩你以为时间还很多,可以慢慢耗?那你就错了你以为时间不多了,任性过几眼?那你更错了你以为备考的很好,结果一考却惊讶分数低,不要小看雅思好吗?这都是我考了2次的亲身感受…

准确的说,就是《做单》、《浮沉》、《圈子圈套》加上路加的帖子,支持我在销售这条路上坎坷前行。 后来,我发现销售手上缺少用于交换的资源,没有话语权,所以重新择业。 幸好我一直没有扔下技术,我才有机会…

历史摄影电影旅游马拉松爱好者,刘看山御…

英语世界的信息量比中文世界大。普通美国人可以汲取的信息比普通中国人多。 很多在国内要绞尽脑汁搜不到的东西,用英语一搜就出来了。 其实在知乎答史政题的我最能感受到这个差异。很多题目中文搜了老半天什么也没有,英语一查可能就有专门的维基百科页面。…

我们真的了解孩子吗?孩子眼里的学习该是什么样子的?孩子认为的世界,究竟是什么面貌呢?

12月2日,杭州的天气有些阴沉,但在第四届中国教育教育创新年会学生破壳峰会现场却热火朝天,一群来自全国各地年龄层次不一的孩子,以他们的视角诠释着在他们眼中的学习和世界。

陈奕恺:时间,请跟我来

来自深圳陈奕恺,今年九岁,是一个小书迷,个人藏书达到了一万册。他偷偷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我的妈妈什么都好,就有一个缺点——天天买书。

妈妈把整个屋子变成了“书城”,奕恺也有了自己的烦恼,那么多好书,如何才能看得更多?在妈妈的引导下,他学会了给时间“排排队”,在车上、在课间、在作业后……每个时段都与不同种类的书籍搭配,假期则成了他的小说创作乐园。为了更好的安排时间,每学期伊始,他都会和妈妈一起做好本学期的阅读与背诵计划表,列出详细的书目,分配到每一天。

如果这让您认为他的世界只有阅读与写作,那就错了,他还弹钢琴、吹葫芦丝、打篮球、学游泳、演童话剧、做主持……五彩缤纷的活动,令他的童年快乐美好,与众不同。

这一切,在奕恺看来,就像妈妈说的那样,只要你够勤奋,时间就可以穿成一条美丽的项链,它会乖乖地跟着你,听你指挥。

刘基昊:不懈努力是学习的唯一途径

埋头书中钻研每一个知识点,是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的学习。但学习是多元的,是广泛的。跳出传统学习的桎梏,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学习。这就是青岛二中刘基昊的学习,他展示了他学习生活的五个纬度:

1.自主合作——互联网时代的深度学习;

2.基于兴趣——学习的最强动力;

3.自主管理——学习的最高境界;

4.互相学习——学习的巧妙方法。

5.不懈努力——学习的唯一捷径

他强调,无论处在什么样的时代,无论拥有多么实用有效的方法,努力都是学习的必经之路。熬到凌晨四点撰写模联的决议草案,翘掉午饭晚饭商讨学生组织纳新结果,虽然感冒但为不辜负自己依然坚持在风中奔跑……他用行动实践着努力与毅力。

他也曾迷惑,究竟什么是学习?为什么要学习?在如今的他看来,学习是人格素养的全面提升,学习是为了去改变世界,让它变成越来越好的模样。他希望未来自己也能坚持做最好的自己,不断前行,不负青春。

向濛:在山城看桥,在生活中建“桥”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重庆崽儿,蔡向濛眼中最美的重庆不是美食,不是山城,也不是雾都,而是桥,是它作为桥都的那一面。

于是,他以桥为媒,向大家道出了他的成长、学习和交往。

在童年的吊桥上,因父母的放手与鼓励,他看到了截然不同的风景,领悟了勇气与爱,成为记忆里最初的教育。

当他学会欣赏那些蜿蜒盘旋的桥时,也开始渐渐发现生命中一些无形的“桥”。这些桥,有的将不同的学科联系在一起,将不同的学科联系在一起,让独立的事实变成完整的知识;有的,则是将我们彼此联系在一起,不让任何一个人成为孤岛。

而他的学习就是在山城看桥,在生活中建“桥”。无论是学科中的桥,还是连接人与人的桥,他愿意当一个建设者,沟通不同的学科,推动科技发展,沟通不同的人,将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人联系在一起。

他相信,自已无论面对任何困难,都能够坚持着下去。因为,他来自桥都——重庆。

曹乃心: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生活需要目标,学习也需要目标。漫无目的地学,效果会好吗?

初一的时候,曹乃心问一个成绩特别好的朋友,“我们为什么要好好学习呢?”

对方头也没抬,想都没想地就回答说,“为了考好成绩,上个好大学呗。”

她接着问,“那考上好大学之后呢?”

对方抬起头,张了张嘴巴,半天也没说出一个字,眼里只有迷茫

为了把握自己的人生,曹乃心选择做一个冒险者。

她放弃了初中努力学习争取到的保送名额,来到了一所年轻的,学习模式与普通高中差异巨大的,甚至当时还没有一届毕业生的学校——蒲公英泉源实验学校。

在这里,她经历了偏岩古镇游学、This is chongqing 、“泉源大选”、明人农庄等项目,这不仅让她重新认识了项目式学习,也重新认知了自己,甚至找到了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这让她清楚地知道了为什么要好好学习。虽然学习并没有因此变得轻松,但却充满动力。从职业目标,到相应的专业,到大学,再到目标成绩,梦想与现实间的距离一下子变得触手可及。她就像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光,奋力地向它狂奔而去,努力靠近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胡泽鋆:成全自己的梦想与疯狂

胡泽鋆用他在英华国际学校的这段经历告诉我们,在今天奔波忙碌的每一天里,如何继续造梦。

他的梦想与追梦之旅一点也不华丽,倒是分外琐碎。为了拉到赞助,打遍全天津市大大小小所有教育机构的电话,无数次地被拒绝,甚至被当成是电话诈骗;在高峰期的天津地铁和商场里做宣传;晚上十点半去查房,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没有人告诉我们要怎么做,或要求我们怎么去做,就一群高中生单纯的有着同样的梦想,并且愿意为了这个梦想去付出。

实际上,追梦的旅程占据了他很多的学习时间,有时候不得不面对白天上课,晚上刷题迎接考试,还要利用中午的间隙和熬夜的时间去筹备活动的窘境,但这些的确教会了他很多在课本当中学习不到的东西。

所以,他希望所有的学生能够在适当的时间合上书本,放下书包,去享受属于自己的青春时光;希望大家能够时刻记住,追梦与创造并不能因为日日奔波而被搁置。

2014年才开始第一届招生的密涅瓦大学,短短3年,已经备受全球关注,因为它太前沿了。没有实体的校园,四年时间将在不同国家的七个城市学习;没有面对面的老师,全部都是在线视频教学;没有考试,给予学生完全的主动和自由……

前沿的学校,吸引的是前沿的学生,这不,有一位在杭州外国语学校毕业,在美国顶尖大学读书的学生,居然中途退学,转而来到密涅瓦,她就是陈小树。

可能很多人不理解,但是陈小树觉得,她的选择无怨无悔。在这里,她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也得到了无穷的动力。她说,在密涅瓦最大的感受就是——在创造中学习。因为是创始届学习,她有机会参与到学校的各种变革当中,从2014年28个学生到现在的400多学生,密涅瓦经历了无数次的解构与重建,它是一个真正在挑战规则并重新建立规则,让大家去共建的地方。

密涅瓦从客观上打破学习的时空格局,教会了小树如何创造主观时空去学习,去面对自己的无知和未知,并且持续去创造。为此,小树谈了三点感受:

首先,是要接受自己所有的样子。其次,做一个有意思的且对这个世界上心的人。第三,大胆地猜想未来和你参与的方式。

最后,小树说,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其实是一个自主学习的人。知道学习目的的人,以及学会学习的人。所以,ta是一个自由的人。

周昕然:小“视”界,大视野

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小学部

周昕然说,他们学校就像一座神秘的城堡,有着超凡的魔力,每天都很新鲜,吸引着她去尝试,去挑战。

开学初的第一个“22”节(每月22日的学校活动),学校进行小特级教师评选活动。自认为画画不错的她,报名要当一回美术老师。没想到居然在层层选拔中胜出,最终在天马剧场给全校的老师同学们上了一堂公开课。

在学校,她当过工程师。利用废弃的水桶、储物箱和木板,成功制造了可载人的船。

也当过摄影师,组队参加了浙江省中小学微视频比赛。

还当过辩手。学校的第一届辩论赛,辩题是《共享单车对城市发展的利与弊》,一路过关斩将,杀到了最后的总决赛。

她参加了学校的童诗社,写下了她的第一首童诗《微风与小花》。

她还参加了汪洁老师的《寻找外星人》节目,让她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好奇。

她说,她希望和小伙伴们能一直像现在这样,带着好奇、快乐和自信,奔向未知的世界!

钱思衡:学海无涯“乐”作舟

最近钱思衡在上一门综合课——潮汐与月球,其中一个专题是钱塘江潮。

他们自己制作钱塘江游学手册,从设计、内容到排版。明年八月,他们会带着自己的游学手册亲临钱塘江,一览壮观的钱塘潮。

这样的方式,让他感到自豪和“炫耀”,从而产生兴趣,让他在学习中体验到了快乐。而唤醒这一切的,正是学校独特的课程和教学理念。

一二年级的时候,他们有“春天课程”,大家都走出教室,亲手种豌豆宝宝、黄瓜宝宝,一起等待着他们破土而出,观察记录他们的成长,或是诗或是画。

三四年级,开始上主题综合课,所有课程围绕着一个个主题展开,例如三年级上的石头主题课。简单的石头被老师们开发的淋漓尽致,垒石成塔,锻炼我们的合作能力;石头对对碰,开启疯狂大脑;奇妙的石头,让他们认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矿石研究,自己调研、自主讲解,一起分享研究成果。

就这样,一期期主题课、一节节综合课,在课本的基础上,延伸、拓展,融合了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等方方面面的知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钱思衡说,虽然每天忙忙碌碌于“研究”,却乐此不疲,原来还可以这样学习。

朱泽睿:蒙娜丽莎如是说

小的时候他想成为一个科学家,后来又想做一个侦探,再后来想做作家,想做哲学家……可是,他说,他终究成不了像达芬奇一样的百科全书式的大师,不仅是因为智力无法达到他的水平,更因为现代社会越来越细的分工,知识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而我们的生存压力的却日益增大,原本自由的灵魂也更被束缚在需要生存的肉体里,成为了肉与灵的矛盾。

两难之下,成为人才,或者说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是不是越来越难甚至没有可能了呢?

朱泽睿分析说,每个时代都会产生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19世纪有遗传学之父孟德尔;20世纪有经济学家凯恩斯,领导了经济学上的“凯恩斯革命”;杜尚以一己之力改变了西方艺术史的进程……

每个人生来注定有自己的天赋,天赋的方向同时决定了能力的方向。他以前有一段时间因为电视上的书法节目喜欢上书法,但随着学习中不断的受挫,我最终兴趣全无,选择了放弃。

寻找每个人的天赋,是极其不易的。宁波二中通过“时空拓展”,把课堂开到学校外边去。搭建学习研究平台等方式,让学生去寻找自己的兴趣和天赋,是朱泽睿喜欢的方式。

例如,化学他们尝试去调查月湖水质,物理去测量鼓楼高度,生物跟着老师一起编写《月湖植物志》,历史政治地理三合一研究月湖人文……

他认为,学术研究是一道检验是否真感兴趣的门槛,会拦住很多的人。真正有天赋的人,能产生兴趣的人,经过大浪淘沙,会成为留下来的熠熠生辉的金子。

石小秋:成为培训城市学生的农村学生

石小秋说,自己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初中学生,却在今年8月22日收到河南一所学校老师的邀请,去给他们学校的学生进行培训。这次培训主要是对小组合作学习,如何承担起一个小组长当中的角色,如何使自己具备组织、表达等能力,如何进行课前预习等交流。随后她还受邀了湖北和成都进行学生培训。可是从前怯懦害羞的她,为什么能锻炼这样的成就呢?这就要说到她所在的学校了。

她说,虽然这是一所农村学校,却进行的是前沿的学习方式。学校采取小组合作学习,课堂里是通过网络上课。甚至他们学校让学生当“老师”,向全国提供网课直播。现在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学生网络直播团队“凉水井小讲师团”,她就是其中的一员。

她说,从初一她就开始当小老师给大家上课,很多能力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锻炼。

学校的学习很多采用多学科融合课,例如语文+生物+美术的融合,历史+地理的融合以及体育+化学的融合等等,现在他们的课堂不再受地理的约束、时间的限制,从教室到操场到田野到家庭到网络,任何地点和时空都可以成为学习活动的场所。

她说,她喜欢网络,喜欢有这样的学习环境,使她获得知识的来源变得更广,通过网络,对于外面的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与认识。

秦脯诏:只要是我感兴趣的,喜欢的,再难,我都能学会

三岁就能在钢琴上自弹自唱,从小就被周围人烙上音乐神童的称号。秦脯诏这位来自重庆的小男孩,从巴蜀幼儿园到南岸珊瑚实验小学,从6岁的个人钢琴演奏会到香港国际钢琴艺术大赛特等奖,从全球华人少年演奏家选拔赛到重庆市青少年钢琴大赛金奖,从“追梦李云迪”夏令营到“寻找下一个莫扎特”夏令营,秦脯诏展现出自己特有的音乐天赋。

演讲中的小脯诏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讲述着关于他的世界,在他的世界里,音乐似乎是与生俱来的,2岁半的时候只要听到曲子,就能在钢琴上找到对应的音,跟着自己的感受将它演奏出来。“现在我听到一首曲子,我就可以即兴给它配上伴奏,我特别喜欢创作曲子,无论是听到小鸟鸣叫,看出蚂蚁排队,甚至想到风雪相加的场景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把曲子创作出来。”

除了热爱音乐,秦脯诏还热爱大自然,家里的鱼池里养成着他从个市场淘来的小金鱼等动物,每天都会去看一看乌龟的生活场所,是不是该喂食了,是不是该换水了,是不是有新的故事发生?

“家里还有一只小狗,它叫做球球,它才两个多月大,在家里一直没有学会爬梯子,这次去旅游我们带上它,酒店有梯子,球球为了和我们在一起克服了对梯子的恐惧。因此我得出了一个结论,只要是我们感兴趣的,我们迫切需要的,自己愿意学的,再难的我们都愿意学,再难的我们也能学会,狗亦如此,更何况我们人类。”在9岁秦脯诏的世界,他不是天才,也不是刻苦,他只是一个热爱生活,愿意去学习自己感兴趣事物的孩子。

何文骏:拥有一个有趣的灵魂

“小时候到16岁,从参加的足球队到奥数课、论语社,再到现在的di。我发现我正在经历着一个有趣的过程……”

带着一副框架眼镜,略有羞涩的何文骏以这种自我论述的方式开始了他的演讲。这个喜欢制作一些小发明来延展兴趣的少年,在别人认为他是傻子的时候,他执迷于自己的兴趣,并坚持下了下去,也因此获得了第32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第31届全国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并有幸代表中国参加了在哥本哈根举行的第29届丹麦青少年科学家竞赛。他把发明出来的饮水机带到了全国乃至世界,并在这个暑假也有幸成为了北京大学高校科学营中的一员。

在何文骏看来,随着互联网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网民”的队列。如何让青少年健康上网,成了家长们关心的问题。

于是,他便做出了一款中小学生手机上网监控软件。

何文骏坦言,做这款软件是因为有一段时间自己沉迷游戏,学习成绩有所下滑。他意识到,这样浪费时间,也影响身体和学业,于是产生了想做一款软件控制上网时长和频率的想法。

这款软件能远程查看并控制手机上网状态。同时,这款软件还具有护眼功能,能够实时监测使用者眼睛与手机屏幕距离,保护视力,何文骏说:“很适合家长监督孩子上网。”

“其实,我不会编程,零基础。” 何文骏说,我是利用课余时间,在Android集成开发工具Android Studio上,一边学一边做,最终用java编程语言开发出了这款应用,还获得了两项国家专利。他说:“现在Android能下载到这款软件的更新版本,目前软件的下载量已经超过1.3万个了。”

勇于创新,动手能力强,是何文骏的一大特征。在他看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坚持自己的兴趣,并坚持下去,总有收获。

李雨晗:发现另一种可能——三江源

关于李雨晗,除了知道她是北大PPE(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专业毕业的女生,放弃了牛津等三所全球一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关于她的信息其实非常少。

很想知道会是什么样的一个姑娘会有这样的勇气,放弃本来舒适的成长环境,放弃在大多数人眼中的充满诱惑的出国深造的机会,而选择去一个偏远的地区做动物保护的工作。

视频上听她娓娓道来:2017年5月4号是北京大学的119周年庆典,在那一天作为学生代表上台分享我大学四年的经历以及毕业后即将要来三江源做一线动物保护的决定,演讲之后一个老爷爷到台前很认真地跟我说,姑娘你的决定是错的,你将来一定会后悔的。

如今我到三江源已经四个月了,而在这里的每一天我都在感慨来到三江源是一件多么多么正确的决定,因为在这里的每一天都在让我有着新的感悟和认识,而与此同时,我也有一种深深的归属感,觉得这里像家一样。

至于为什么我来到这里,其实是一件看起来很意外,但我觉得冥冥之中串珠成线的事情,我小的时候就对动物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现在我是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研究生,管理三江源内的第一个科研工作站。我们会与牧民一起上山放相机,去了解当地的物种分布以及动物们那些不为人知的一面。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幸运的人,无论是从十一学校还是到了北京大学,我都可以有无数的机会去尝试新鲜的事物,都会有无数的挑战摆在我的面前,而通过这些挑战,我终于认识了自己,也发现了,自己而最终我发现了自己的热爱,践行了自己的热爱,并至今依旧热爱着我的热爱,我相信这样的环境培养下,每一个孩子都会是有勇气去追寻他所喜欢的那个东西,去选择人生自己想走的那条路。三江源让我明白了大学本科毕业可以不是直接读研究生或者是读博士生,它让我发现了另一种可能,去一线尝试你所喜爱的事业。

万礼畅:当梦想来到我的身边

马丁路德金曾说过的一句话“我有一个梦想,我希望有一天会怎么样”,其实每个人都有梦想,不是吗?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梦想是当一名科学家,我不知道为什么似乎所有小朋友小时候的梦想都是要当一个科学建,而我希望当一个有家的人,当一个家长就够了。

我现在在写一本小说,名字叫《麦田》,这本书我从很早就打算写了,在写书的因为有一个灵感突然来袭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澎湃的,于是我的脑子里就蹦出了这么一个概念“放一放再做吧”,我是一个重度的拖延症,我很开心一整天写了很多出来,然而到现在都没有什么进展。等到我们说我们将它放一放,就会发现越放越不想做,越不想做你就会觉得要不换一个吧,因为实在太难了。

梦想最大的敌人就是拖延,所以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第一,觉察自己的目标。你可以想一下五年之后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五年是长期目标,一个月是短期目标,而在长期目标中要选一个你自己最难实现的,我们将这些目标分成三小步走,然后再将最难实现的小步中再分成几步,直到你认为是自己可以完成的就好了。

第二,谨慎的第一步。第一步可以是小的,或者是微不足道的一个动作,比如我想写小说,第一天我就可以先把我的小说开头打出来,然后保存到电脑上。

第三,每天都有进步。每天的进步是必须的,从少变到多,一个阶梯式的行进并不会对你带来太大的关系。

第四,让旁人做一个“监督者”,“监督”这个词并不是很准确,我更喜欢将它称之为“陪伴者”,我小学的时候有一群非常好的朋友,每当我说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们不会问我为什么,甚至不问我做什么,他们就会说“好,你做吧,我陪你。”所以旁人的鼓励是实现梦想的最大的动力。

梦想是一个积少成多的事情,梦想是我们生存下去的必需品,是我们存在的意义,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我说因为我想要考一个好的大学。他又问我你为什么想考一个好的大学?我说因为我的梦想就是进那个大学,我并不知道我考进之后要做什么,但我想说的是考进去就是我的目标。

李颖:我的不一样的世界

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我为什么要受作业的束缚?我为什么要完成别人所要求我做的事情?他们又凭什么要求我这么做?我为什么要学习呢?行动始于思想。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我认为学习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选择,而不是被选择,被推着走,学习可以让我们有更高品质的生活,更精致的生活,而不是每天为了生存而烦恼。学习可以满足我们的好奇心,让我们对自己所在的大世界,对这个社会有更多的了解,而不是只活在周围的小世界里。

我就有自己的五个原则。当大家在陷入课本埋头做题不知天昏地暗时,我更喜欢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在大家被一道道不会的错题,一个个模糊的知识点干扰时,你一定要将每一个点搞清楚弄明白,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疑问。当大家在因为对自己的认知没有信心,害怕独自承受不被团体接纳的压力时,我有自己的观点,敢于质疑权威,敢于说出内心的想法,从不从众负荷,当大家在作业堆积如山时只求量,而忽略了质疯狂刷题时,我坚持要保证质量,不做无用功,绝不赶作业。

当大家只顾着一味地超前,起早贪黑地上课外班,甚至本末倒置时,我更注重学习的深度,绝不依赖课外班。

我还认为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内,知识还应该来源于丰富的生活。我喜欢学习,各种课外知识和活动扩大了我的视野。我学习还因为我想一步步靠近,最终变成那些我所仰慕的人,作为第72届联合国大会中国青年代表团中年龄最小,也是唯一一名初中生,我常常以仰视的目光看着团中的其他人,这种仰视的目光不仅仅是因为我的身高不够,其中还包含了我对他们的崇敬之意。 英国登山家乔治马洛里在被问及为何要攀登珠穆朗玛峰时为什么要登山?因为山在那里;为什么要学习?因为世界就在这里。

黄雨篱:告诉你我的世界

“我们生活在一个客观的世界,但每个人的感知都是非常不一样的,我的身体在这个物质的世界里面穿行,但灵魂却行走于用记忆编织的这个人的世界,而我只是这个世界的善意好奇者。”

说这段话的人叫黄雨篱,一名美国华盛顿西雅图分校国际关系专业的大三学生,如今处于一年休学时间中,他的另外一个身份是一名独立音乐人,从11岁开始写歌,从去年到今年发行了两张个人独立专辑,

什么是一个人的世界?在黄雨篱看来,这纯粹是他DIY的概念并不是标准的学术定义,他认为的世界可以有很多东西,它可以是这个由人组成的世界,它可以是我们一生的体验,它可以是一个人,它甚至可以是一个人身上的一种味道,一种回忆,它是一种集合,是人,也就是我们,我们与这个客观的世界所接触产生的一切事物的集合。

他今天带来了三个小小的片断,都是他觉得人生中非常重要,让他感知到自己的世界的时刻,三首自己的歌,其实就是他人生,他世界的片断。

关于《贪食蛇》,第一次那么清晰地意识到原来我以为我一个人写着玩的歌,我一个人的故事竟然可以真正打动到其他人,一个人的故事最后可以成为一群人的故事。那一边那一个礼堂的演出会成为一群人的回忆。

关于《硬币》,里面有一段歌词“直到我的手心,爬满疯狂的苔藓;直到我的手掌锈迹斑斑……”我觉得那个时候我不知道未来我会去向哪里,我不知道我后来去到美国华盛顿西雅图分校,我不知道我会学国际关系,我更不知道会成为一为音乐人,我这么多年写的歌会一首一首地收录进我的专辑,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我的歌曲,这一切都是不知道的,我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可以再相见,有多少人我可能再也没有办法见到了。

关于《东三环》,北京的那一段时间里每天有很多人从我身边经过,但更多的人向我走来,我很愿意倾听他们的故事,我也很愿意唱给他们听,如果我们可以创造更多的故事和回忆那就更好了。所以我的世界就在这样一次一次地和其他人交互交流,通过音乐或者别的什么方式去创造共同回忆的时候,开启新的故事的时候显得越发清晰了。

歌手许巍《曾经的你》有这样一句歌词:“总想起身边有多少路上的朋友,有多少正在醒来”,黄雨篱始终不明白朋友怎么会醒来,什么是醒来,也许他写这句话有他的意思,但现他似乎明白了,他说,因为我的世界就是一种寻找自我,然后慢慢醒来的过程。

话题一:“移动学习时代,我该拥有随时保有的手机吗?”

后生说VS先生说,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和家长以及老师之间的对话。

本次后生代表团队:陈小树、蔡向濛、李颖,与先生代表团队:陈文艳、郑英、江正芳,就“移动学习时代,我该拥有随时保有的手机吗?”进行了“唇枪舌剑”的辩论。

陈小树对此持中立态度。她认为,科技本身是中性的,应该设立边界。只有经历过自由,才知道自由的边界在哪里。除外,社交也应该有学术边界或私人边界。当然,如何让教育类软件变得更有趣,也相当重要。

同为后生的李颖认为:持有手机让我们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与他人交流讨论,资源共享。而蔡向濛倾向于陈小树的观点,认为教育软件需要一场大的变革。

先生方的郑英表示,提倡孩子们拥有手机,但反对将它带进校园。提倡是因为希望孩子们保持好奇心,反对带到校园是基于安全和自控力角度考虑。

作为一名学霸的家长江正芳则开明地表示:孩子可以拥有一部手机,但有前提:第一,给予手机不等于放任手机; 第二,培养甄别力和控制力;第三,保证安全;第四,手机是亲子关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经过几轮辩论下来,大家最终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面对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完全避开手机是不显示,必须主动利用科技的正面,提升自我,并不被其束缚,还要不断推动优质教育软件的研发,让孩子们能充分利用移动端进行有效学习,碎片化学习。

话题二:“以爱的名义,我想说”

进行第二轮话题时,后生们明显情绪激动,堆积内心多年的压抑和郁闷都集体爆发。有趣的是,先生们普遍展现出了同情。

李颖认为,学生们渴望与家长好好相处,渴望与家长交流谈心,渴望能得到家长的理解。以爱之名,爱应该成为孩子们飞翔的助力,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控制欲让我们身受其害,就不应该让这样的痛苦传递给孩子。以爱的名义,放手,尊重孩子,信任孩子,以爱和自由的名义尊重自己。

陈文艳也认可李颖的观点,她认为,只要把他们的手放开,那个世界就属于他,要了解并相信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他都有一种自然的禀赋,他会发现自己生存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对于后生来讲,一定要有好奇心和行动力,要成为一个充满好奇心和行动力的学习者和建设者。

所谓先生对后生说,先生只是一个传说,在这样一个对话当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学习者,虔诚地去学习,满怀善意地去告知大家,我们在未来的探索的过程当中,在面对未来世界时,我们应该拥有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和什么样的勇气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江正芳这位学霸妈妈也在辩论中阐述了她的“七野为圣”。

第一是野望,每个人都为希望而活,给孩子制定大框架大方向。第二是野生,你需要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才可以推动自己前行。第三是野心;第四是野性,我愿意让他做在森林里奔跑的会受伤的老虎,我们包容你的错误,在后面作支持。

第五是野合,聚合,整合。我们注定要走向社会,我们需要有合作伙伴,需要资源共享。打开心胸和视野,我们的路能够走多远。

第六是野战,人生就是一场战争,怎么样去打赢这场战争?要用野望确立目标,野生去建立信念,野心去规划舞台,野性去迸发热情,再用野生整合资源将这一场仗打起来。

最后一个是野圣,“圣”是高人了。回归到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状态。同理,父母之爱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这样的爱才可以让孩子们在自然的状态下萌生发芽。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三星产品使用咨询服务支持

手机相机使用技巧可以参考以下介绍:

1.掌握光线及模式调节,尽量避免在逆光的情况下拍摄,有的手机支持闪光灯功能可以有效补充光线,不过有效距离比较短,适合近距离拍摄时使用。

2.协调手的把持度及拍摄姿势,在拍摄时,右手握机对准拍摄对象,然后用左手托住右手,保持平稳。

3.注意手机与景物的平行。

4.部分手机支持许多模式拍摄,可以根据具体拍摄场景进行模式选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网上买低价网课犯法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