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携带者dna阴性会传染吗可以用公共餐具在食堂吃饭吗

实施肝癌病因的一级预防措施是降低我国肝癌疾病负担的重要途径,包括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接种、清除相关病原体感染、避免致癌物质暴露以及改变高危致癌风险相关的生活方式等。我们一起来看《中国肝癌一级预防专家共识(2018)》关于肝癌的一级预防是如何推荐的?

慢性HBV感染是我国肝癌的最主要病因,约85%的HCC患者携带HBV感染标志。HBV感染与HCC发生的相关性在20世纪70年代末确立。在慢性HBV感染人群中,HBV基因型、血清HBV DNA高载量、HBeAg状态和病毒变异的存在等,以及感染者伴有肝硬化与HCC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我国HBV基因型分布主要为C型(68.3%)和B型(25.5%),其中C2型占58.0%,C1型占10.7%,B2型占27.3%。混合型占5.7%,D型占1.5%。HBV C型在长江以北所占比例高于长江以南地区,B型分布与C型相反。

HBV主要经血或血制品、性接触和母婴传播,母婴传播是慢性HBV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若母亲为HBeAg阳性,新生儿感染后的慢性化率可高达90%。儿童和成人通过破损皮肤、黏膜和性接触可导致水平传播,HBV感染的慢性化与低年龄感染密切相关,但5岁后发生HBV感染,仍约有5%~10%的感染者发展为慢性。目前,我国实施对献血人员严格的HBsAg和HBV DNA筛查,经输血或血液制品引起的HBV感染已较少发生;加强医源性感染控制后,因医疗器械侵入性诊疗操作和不安全注射引起的HBV感染极大降低。由破损皮肤、黏膜、性接触传播和公共服务行业等某些意外暴露仍可导致儿童和成人的水平传播。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国家卫生部(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199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付费的儿童计划免疫管理,2002年起实施乙肝疫苗免费,2005年起全部实施免费接种。新生儿需接种3剂乙肝疫苗,即出生24 h内尽早接种第1剂疫苗,间隔1个月和6个月分别注射第2、3剂。对于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24 h内尽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自2016年11月起,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更新了儿童免疫程序,建议对HBsAg阳性母亲所生儿童接种第3剂乙肝疫苗1~2个月后,进行HBsAg和抗HBs检测。若发现HBsAg阴性、抗HBs

HBV感染孕妇所娩婴儿接种乙肝疫苗联合注射HBIG后,仍有约5%~10%发生免疫阻断失败。孕妇外周血HBV DNA高载量是母婴传播及疫苗阻断失败最主要的高危因素。对高病毒血症孕妇在孕晚期口服核苷(酸)类似物进行抗病毒干预能进一步降低HBV母婴传播,提高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国内学者针对我国高病毒血症孕妇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表明,在孕晚期口服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妊娠B级药物)的抗病毒干预能进一步降低婴儿疫苗免疫阻断失败发生率。使用替诺福韦酯针对高病毒血症孕妇、随机对照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在妊娠30~32周开始服药,在婴儿出生后28周,服药组的母婴传播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并且服药母亲无明显不良反应,也未发现增加新生儿出生缺陷风险。尽管目前尚未获得在孕晚期口服核苷(酸)类似物进行抗病毒干预联合新生儿疫苗免疫预防肝癌发生终点的临床证据,推测通过降低HBV感染可降低肝癌发生风险。

① 所有新生儿应按0、1、6程序接种3剂乙肝疫苗,未完成全程接种的儿童应及早补种乙肝疫苗(A1)。

② 对于母亲为HBsAg阳性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 h内尽早(最好在出生后12 h内)接种乙肝疫苗,同时在不同部位注射HBIG,剂量应≥100 IU,在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肝疫苗(A1)。在接种第3剂乙肝疫苗1~2个月后进行HBsAg和抗HBs检测,若发现HBsAg阴性、抗HBs

③ 对高病毒血症孕妇,具体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最新制订的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育龄女性临床管理共识。

④ 在完成新生儿期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若母亲为HBsAg阳性,在抗HBs转阴后应再接种至少1剂乙肝疫苗,而母亲为HBsAg阴性者,抗HBs转阴后无需再接种(A2)。

⑤ 在保持新生儿和儿童高水平免疫接种率的基础上,如下人员需接种乙肝疫苗: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接受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受外伤者、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男同性性行为者、有多个性伴侣者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C2)。

慢性乙肝、慢性丙肝患者的抗病毒治疗建议

慢性乙肝治疗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复制,减轻肝细胞炎性坏死及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偿、HCC发生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慢性丙肝抗病毒治疗的目标是清除HCV,获得治愈,清除或减轻HCV相关肝损害,阻止进展为肝硬化、失代偿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癌。临床实践中已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不论是核苷(酸)类似物,还是干扰素,长期抗病毒治疗均可减少慢性乙肝患者发生HCC的风险,多个临床指南均将抗病毒治疗作为防治乙肝相关性肝癌发生的重要手段。对于慢性丙肝,抗病毒治疗且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可显著降低HCC发生。我国台湾的一项共纳入157 570例慢性乙肝患者和61 823例慢性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方案的大样本队列研究显示,抗病毒治疗可显著降低肝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HBV基因型B与C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效果上未发现显著性差异。

目前,大部分慢性乙肝和慢性丙肝抗病毒治疗降低肝癌发病率的报道来自我国台湾地区和其他国家地区,尚缺乏我国大陆地区的研究证据,亟需建立大型、多中心研究队列评估慢性乙肝和丙肝抗病毒治疗对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

推荐意见:慢性乙肝和慢性丙肝患者的抗病毒治疗,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制订的相关指南进行正规抗病毒治疗。

AFs是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的呋喃香豆素衍生物,热带和亚热带的湿热气候有助于霉菌生长。AFs主要污染粮油食品、动植物食品等,主要为花生和玉米,此外,大米、小麦、豆类、坚果类、肉类、乳及乳制品、水产品、干制食品(如干辣椒)和发酵食品(如豆豉、酱油等)等均可能存在AFs污染。由于气候温暖湿润,我国华东、华南、西南、华中地区食物中AFs污染较为严重,而其他地区污染相对较轻。

① 粮油中AFs水平监测应作为食品监测的常规项目,特别是对重点地域和重点食物(A1)。重点监控地域为华东、华南、西南和华中等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区域;重点监控和监管的食物为花生及花生油、玉米、散装食用植物油等。

② 在当前我国食品中已规定AFB1的限量标准中,增加AFs总量限制标准的食品卫生标准体系(A1)。

③ 防范AFs暴露的个体行为,在温暖潮湿的南方地区,注意粮油食品的干燥和通风保存与储存,并尽量减少储存时间。避免厨房竹木制厨餐具的霉变,特别是竹木制菜板、筷子、筷笼、饭勺等厨餐具的清洗和干燥储存,避免AFs产生,减少个体暴露风险(A1)。

④ 在AFs既往高暴露人群,可考虑口服西兰花等化学预防食物(B2)。

避免其他环境因素和相关行为危险因素的建议

① 饮水质量监控:建议对水源为地表水的饮用水将MC-LR的监测列入水质常规指标(B1)。

② 淡水水产食品质量监控:在蓝藻水华易暴发的夏秋季节,将淡水水体生产的水产品(鱼、虾、食用藻等)或水生禽类(鸭、鹅等)的MC-LR监测作为食品监测的常规项目(B1)。

③ 防范MC暴露的措施:在蓝藻水华暴发地区,当地自来水厂可增加活性炭吸附和膜处理工艺以强化深度净水工艺;对于居住在水华频繁发生区域的家庭,可使用家庭终端净水器保证水质安全(B1)。

④ 防范MC暴露的个体行为:避免食用水华发生水域的水产品;家用饮水机和桶装水避免阳光直射,防止绿藻生长;避免桶装水长时间储存(B1)。

⑤ 吸烟者应戒烟:包括心理辅导、尼古丁替代疗法、口服戒烟药物等(A1);不吸烟者应避免被动吸烟(B1);在人群中推行综合性控烟措施,提高民众对烟草危险性的认知。

⑥ 酗酒者应戒酒:饮酒者的饮酒量应

⑦ 有肝癌发病风险者应定期检测血糖,糖尿病患者应通过合理服药、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炼等方式严格控制血糖水平(A1)。

⑧ 保持健康体重:超重肥胖者应通过良好饮食习惯、增加身体运动等措施减轻体重(B1)。

⑨ 提倡以蔬菜为基础的膳食模式,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适量补充芹菜、蘑菇类、葱属类蔬菜、豆类及豆制品等单个食物或食物组以及膳食来源或补充剂来源的维生素E(B1)。

以上内容摘自:中华预防医学会肿瘤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感染相关肿瘤防控学组,中华预防医学会慢病预防与控制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中国肝癌一级预防专家共识(2018).中华肿瘤杂志):550-557.

医生回答 拇指医生提醒您:以下问题解答仅供参考

不会 ,乙肝病毒通过血液和性传播,不通过唾液传播。在食堂吃饭,除非乙肝患者的嘴破了流了血在食物上,而你恰巧吃了这口食物,恰巧你嘴里也有伤口,才有可能传染。这种情况恐怕不会发生吧? 如果你有抗体,那就更不用怕了。乙肝没那么可怕的传染力,安心吃饭吧,你更应该注意的反而是不要传染上感冒。

山东省济宁市传染病医院

不会传染的。乙肝主要是通过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和性传播的疾病,不会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一般的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染,如一块吃饭、共用餐具、握手、拥抱、共用生活用品和卫生间等。.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年龄:

网友回答 拇指医生提醒您:网友回答仅供参考

不会 乙肝病毒通过血液和性传播,不通过唾液。在食堂吃饭,除非乙肝患者的嘴破了流了血在食物上,而你恰巧吃了这口食物,恰巧你嘴里也有伤口,才有可能传染。这种情况恐怕不会发生吧? 如果你有抗体,那就更不用怕了。乙肝没那么可怕的传染力,安心吃饭吧,你更应该注意的反而是不要传染上感冒。。。。

主要是血液传播。。。。。别太恐惧了

乙肝传播途径中就有一条、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如同用一个牙刷、毛巾、茶杯和碗筷)、食堂一般有紫外线消毒柜、可以灭病毒、不过还是担心停电了、灯坏了、也要看看乙肝患者的传染性能否达到极高水平、体液、血液等等传染是不可能、病毒没得血是不能存活的、我们国家有几亿的乙肝携带者、想你这样害怕的话、大家都在食堂吃过饭、应该都得了乙肝了、

病毒多的话,如果清洗消毒不彻底,有可能被传染

* 百度拇指医生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

在外面聚餐使用公共餐具会不会被乙肝病毒传染呢?

大家在外面聚餐使用公共餐具的时候最担心的是乙肝病毒传染。会不会呢??某同事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日常交往会不会被传染呢?实际上,无论是急性乙肝感染、慢性乙肝携带者,或是大三阳、小三阳,乙肝病毒均不会从口传播。消化道尚且不是乙肝传染的通道,就更别说是身体触碰,甚至使用相同的日常用品这些方式了。据有关资料显示,乙肝患者的唾液、血液、尿液、乳汁中确实可以检测到乙肝病毒。但是一同吃饭,即使将乙肝病毒吃进体内,乙肝病毒也不会通过消化道传染,因为消化道内没有可传染的受体。简单来说就是它没有钥匙打开这把锁。而且,完整的消化道表面拥有自己强大的免疫系统,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乙肝病毒从消化道进入血液循环。

血液和体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才是乙肝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一些会损伤皮肤或黏膜的行为,如共用剃须刀、牙刷,使用了被乙肝病毒污染了的针具,还有性生活等是可能传染乙肝病毒的(使用避孕套或接受正规的免疫阻断可以有效阻断乙肝病毒的传染途径)

在外面聚餐使用公共餐具真正值得我们担心的传染性疾病有哪些呢

感染幽门螺杆菌是众多胃病的罪魁祸首(胃癌也在其中),其感染途径主要是口口和粪口传播,且具有家庭聚集性的特点,即家人如果有一人感染,其他人感染的几率也会相对较高。提倡家庭分碗分筷分勺使用公共筷子叉子或勺子。

很多人谈肝炎色变,却不分甲乙丙丁戊型,事实上,不同肝炎的传播途径是不同的。甲肝和戊肝的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传播,因此如果与患者共用餐具,病毒有可能通过唾液等传染健康人。新闻中常有甲肝集体性爆发的报道,应得到重视,而不是天天注意着乙肝乙肝。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其感染途径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及接触传播。6岁以下孩子处于“生理性免疫功能低下状态”,所以相对于成年人来说,更易因共用碗筷等受到病毒交叉感染。因此,家里如果有手足口病的患儿,家长应注重饮食及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多开窗通风,在幼儿园时应专碗专用,防止儿童间相互传染。不提倡带患病的孩子继续上学,以免传染其他孩子。

大家对伤寒病比较陌生,它实际上是发展中国家的常见病。它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也以“病从口入”的方式传播。有些病情痊愈的患者,因体内病毒未排清,仍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伤寒病发病有地区性的特点,偏远山区、贫穷落后地区等地区高发。饮食卫生状况差,水源受污染等情况都有可能传播该病,因此,伤寒病患者的生活用品应与家人分开使用。

肝癌能传染?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但它不是人传染人。由于清洗方法不当、使用时间过长,都会让入口的筷子,成为嘴边最大的危害,甚至会滋生一级致癌物——黄曲霉素。这就是病从口入的肝癌。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划定为1类致癌物,进入人体后,在肝脏中存留最多(是其他组织器官的5~15倍),因此对肝脏的损害也最大,可诱发肝癌。竹制、木制筷子应该3~6个月更换一次,使用期限超过6个月以的筷子,可能会滋生黄曲霉素。建议筷子变色、霉斑;刮痕、磨损;异味赶紧更换。

通过公共餐具传染的疾病还有很多很多,这里不能一一尽数。到了文章的结尾,大家知道真正让我们担心的能通过公共餐具传播的疾病有哪些了吗?在这里提倡大家尽量减少在外面聚餐,提倡家庭分碗分筷分勺使用公共筷子叉子或勺子。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乙肝病毒携带者dna阴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