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行业的IT基础,游戏IT领域的能人是如何拥抱云计算的

寻找中国IT产业国产化的突破口

1 以龙芯为代表的国产基础软硬件为何过去难以取得成功突破?

国产CPU和操作系统过去无法取得成功市场应用的核心原因有三点,这三点恰恰对应了IT产业的三大特征:

1、摩尔定律驱动新技术指数级进步,强者恒强。国产芯片研发速度无法跟上国外技术指数

级发展的速度,新型号从诞生那天起性能就落后于主流产品。

2、安迪比尔定律,需要市场生态体系反哺技术持续升级,带来正反馈循环。安迪比尔定律意指软件的更新抵消了硬件性能的提高,微软为了维持在操作系统的垄断地位,不断地推出功能更丰富的新一代操作系统,这造成了系统软件不断升级,也对硬件的需求越来越高。安迪比尔定律成立的根源是微软和英特尔利益上的契合而形成的Wintel联盟:一方面,英特尔遵从摩尔定律生产的芯片性能不断提升,保证了微软的开发人员追求软件开发的效率而无需计较对硬件的消耗;另一方面,微软新一代的操作系统提升了对硬件性能的要求,淘汰了性能落后的硬件,保证了英特尔新一代芯片的市场需求。

从1985年第一代Windows OS发布以来,操作系统演化的同时对硬件要求的配置也越来越高。基本上,Intel研发的新的处理器在十年后都成为Windows OS要求的最低配置,最低配置实质上意味着流畅运行都无法保证。英特尔和微软之间相互照应,形成了一个螺旋向上的闭环,与相对弱势的Windows软件开发商和PC厂商共同打造了一个PC产业的市场和产品生态:Windows(操作系统开发商)+软件开发商->惠普、戴尔(整机商) -> Intel等(芯片、存储等硬件商)。而对于国产CPU和操作系统软件产品,受市场和技术的限制无法有效地实现国产CPU量产及商品化,进一步的研究经费不能保证,没有像国外CPU生产企业形成资金的循环。

3、普适性与耦合性高,一旦形成上下游产业生态,新进入者难以撼动。IT产品的普适性高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品而言的,传统工业品由于物理规律的限制,常常要在不同的功能之间权衡取舍,但是IT行业尤其是软件产品不受物理因素的限制,可以做到普适性的面面俱到,因而更容易垄断。

IT产品的耦合性高是指上下游具有很高的相互依赖性,例如Windows只支持x86架构,又如Windows上的应用软件不能在其他操作系统上运行。微软软件的易于使用是建立在达到耦合性的基础之上的,这要求用户必须牺牲掉一些个性选择来适应通用性。以Windows为例,与其耦合的应用软件、硬件很难兼容新出现的操作系统,因此其地位难以撼动。

除了上述微软的商业手段外,产业性质决定的紧耦合性也可以与普适性结合带来垄断。对IT行业的后进者或者弱势者来讲,普适性高意味着产品给用户带来的效用很难区别于先入者或强势者,而耦合性高决定了先入者或强势者凭借着已经建立起来的上下游生态优势,可以轻松抵御后进者的挑战,地位很难被撼动。这里最典型的就是Windows操作系统通过绑定IE浏览器轻而易举击败了如日中天的网景浏览器。

CPU芯片、操作系统等基础软硬件具有战略和市场双重属性,不但具有极高的技术门槛,更需要庞大市场生态的支撑,所以除非出现IT技术革命,否则很难颠覆传统产业体系。

2 IT产业史上每一次技术变革都是行业“洗牌”的机遇

过去的三四十年间,IT业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革,这包括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从大型机向小型机的转移、九十年代服务器/客户机架构的普及,以及21世纪初互联网和Web的兴起。历次IT技术革命有个共同的特点:无论原有的基础软硬件公司占据多么牢不可破的垄断地位,一旦不能适应新的IT技术变革,“洗牌”在所难免。

第一次IT技术革命,大型机转向小型机和PC本地计算,基础软硬件由IBM垄断转向Wintel联盟的崛起。在计算机出现不久的年代,企业的数据中心最开始采用的是以主机为核心的计算方式。这是一种完全集中的方式,基础软硬件基本由IBM垄断。由于计算机的能力和计算需求都相对有限,能够拥有计算机的企业只需要部署一套主机系统就可以满足所有业务的需要。但随着计算需求的增加,一台主机逐渐就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了。虽然主机本身的计算能力和可靠性都比较高,但是它的价格也非常高。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市场上相对便宜的基于UNIX的小型服务器。

个人的活动则主要由PC完成,PC解决信息的本地处理问题,计算和存储主要在本地发生,这一时期处理器和操作系统逐步被Intel和微软垄断。

第二次IT革命的初始阶段以C/S(Client/Server,客户端/服务器)模式来实现本地PC和远端服务器的数据信息交互。前端PC仍然由WinTel联盟垄断,后端X86服务器、Linux开源操作系统、甲骨文数据库开始迅速崛起。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互联网使信息的交换变得非常便捷,改变了信息传播、娱乐、商业交易、工作、沟通甚至政府的运作方式,这导致了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第二次IT革命的发生。PC的功能虽然还在增强,但人们已经开始更多地将PC作为接入终端来使用互联网上的应用。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Web 1.0时代(由网站编辑产生内容,用户单向获取信息)、Web 2.0时代(由用户产生内容,信息双向互动),目前正在进入Web 3.0时代(互联网成为数字中枢,形成多维信息交互和语义网),信息量高速地增长。

第三次IT技术革命,前端转向多元化“瘦”终端发展,ARM架构处理器芯片和安卓/IOS操作系统打破了Wintel联盟的垄断,后端从B/S走向B/C(Cloud,庞大的服务器集群),公有云厂商开始吞噬传统IT厂商份额。这一IT变革从终端与后端同时推进:传统的用户终端开始分化,除了PC、笔记本电脑继续发展外,开始出现上网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更“瘦小”、更便携、可以随时随地接入网络的终端,同时,PC、笔记本电脑也从传统的以桌面应用为中心逐渐发展为以浏览器为中心,总的趋势是终端多样化、操作系统瘦小化、浏览器中心化、网络无线化、存储处理网络化。随着终端需要处理的数据越来越多,以及浏览器逐步成为信息交换中心,更多的存储和计算能力迁移到网络上,更多的软件Web化,后端的服务器开始演变为“云”(大规模分布式数据中心/服务器农场)。云计算技术使后端服务器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实现规模化扩展,满足海量数据的存储和并发处理需求。

3 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已经证明:重大技术变革是我国IT产业“弯道超车”的绝佳机遇

我国的移动处理器芯片已经处于全球领先梯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华为海思、展讯等中国厂商抓住了ARM开放架构崛起的机会,一方面通过取得ARM的架构授权,在ARM的架构基础上改造和对指令集扩展或缩减,进行手机SoC的设计;另一方面也积极开发能够兼容ARM架构和软件的自主架构。虽然中国企业在上游架构知识产权和下游生产技术上仍然有差距,但已初步构建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的产业链,国内厂商手机SoC的性能与国际巨头高通已并没有特别大的差距。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发布的2017 Q3全球移动处理器市场份额报告,海思、展讯分别占据了8%和5%的份额,跻身全球前六名。

人工智能带来计算模式的彻底变革,中国厂商成功“弯道超车”。传统计算机软件解决的是确定问题,人工智能解决的是欠定问题,即这些问题难以用固定的流程或者规律描述,所谓深度学习,简单说就是用数学方法模拟人脑神经网络,用大量数据训练机器来模拟人脑学习过程,其本质是把传统算法问题转化为数据训练和计算问题。所以对底层基础芯片的要求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人工智能芯片的设计目的不是为了执行指令,而是为了大量数据训练和应用的计算。中国厂商成功抓住这一历史性变革的机遇,在人工智能这一新的信息技术革命领域:从芯片到基础训练框架软件到上层应用算法,可以说每一个层次不但都能够实现自主可控,而且每一个层次都堪称处于世界领先的行列。

云变:对传统IT产业五位一体的全面革命

回顾国内传统IT产业的基本形态,可以用三个层次来描述:后台是大型机、UNIX服务器、大型存储、大型数据库构成的成本高昂的数据中心,由IBM、甲骨文、思科、惠普、EMC等跨国企业占据;前端是PC、笔记本电脑构成的人机界面,由微软和英特尔厂商占据;中间层是各种行业应用,主要由国内大型集成商和应用开发商瓜分。

传统的IT产业发展到今天,已经日益显示出它的弊端。由于安迪比尔定律的存在,计算机硬件的价格始终高居不下,这使得各大公司在开展业务之前都需要花费一大笔资金配置IT软硬件以及寻求系统集成厂商的帮助,并且还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时刻维护。加之各类应用程序都有兼容性的问题,这台设备正常使用的程序不一定能在另一台设备上运行。而这些传统IT产业的缺陷,也正是云计算得以蓬勃发展的原因,云计算带来了对传统IT产业五位一体的全面革命。

1 后端硬件从高性能通用产品转向大规模定制化

IaaS的出现,使用户获取硬件产品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用户不需要投入大量成本购买、部署、维护、升级硬件,而是通过使用服务的方式来获得硬件资源能力,更灵活,可扩展性更高,也更经济。新型硬件服务提供商本身的硬件资源可能是闲置资源(如Amazon的云计算与其庞大的电子商务业务可以共享基础设施资源),是低廉的定制化通用硬件,而不是商业化的高性能硬件,因此在成本上极具优势。传统高毛利的硬件厂商难以从新型硬件服务提供商处获得高利润的订单,这些硬件厂商将面临“洗牌”。

服务器:互联网巨头主导大规模定制化趋势

云计算带来服务器市场的变革不同以往,小型机取代大型机、X86取代小型机都是硬件技术创新驱动的,由硬件厂商发起,而云计算变革则是软件和应用创新驱动的,由互联网运营商发起,逆硬件产业链上行,从数据中心,到服务器,到处理器。云计算对于服务器的改变沿着两个方向在演进:1、针对数据中心的物理特性的改变,包括可部署性、密度、功耗、可管理性等,比如多节点服务器等创新云服务器以及移动式数据中心等新形态的出现和发展;2、针对具体云应用逻辑特性的改变,比如计算、存储、网络三类资源配比,扩展性等。

互联网巨头主导的开放计算项目推动了服务器大规模定制化趋势。大型CSP(云服务商)掌握着全球规模最大的服务器部署量,也掌握了全球规模最大、创新程度最高的数据中心。但是在数据中心创新的整体策略上,全球的CSP都希望高集成、模块化、面向应用的设备定制化。然而现有传统品牌厂商的标准满足不了业务需求。Facebook 为什么能够成功发起开源硬件联盟OCP ?一方面认识到自身对硬件的掌控能力有限,另一方面作为软件开源的受益者,深知开源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定制化的需求亟需作为标准落地以实现量产降低采购成本。因而当他振臂一呼,具有相同诉求的其他CSP应声而起,这些相同的诉求总结来说就是:定制化需求与成本。

2010年后,Facebook一反硬件行业关于专利、商业机密的常规操作,大方共享其服务器和数据中心设计方案。同时与英特尔和Rackspace,高盛和Andy Bechtolsheim共同推出了开放计算项目(Open computing project,OCP),并成立了开放计算项目基金会,以期在硬件领域引领一场同开源软件般富有创造力和协作精神的运动。经过7年时间的发展,OCP联盟吸引了200多个会员,包括微软、谷歌等互联网巨头及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惠普、戴尔等品牌服务器厂商,广达等代工厂,VMware等软件厂商,中国的华为、阿里、京东、浪潮也位列其中,形成了一个协作社区,专注于重新设计硬件技术,以有效地支持对计算基础架构不断增长的需求。在服务器领域,OCP标准现已囊括OpenRack、OpenRack

与此同时,国内成立ODCC联盟,前身为与OCP同年成立的天蝎联盟,由阿里巴巴、百度、腾讯、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英特尔联合发起,现已公开发布天蝎整机柜技术规范2.5。2016年底,LinkedIn又发起了OPEN19。OPEN19定义的是基于传统技术标准19英寸宽的整机柜服务器,适合于任何规模的数据中心,提供Open Compute Project以外的选项,特别是为小型数据中心提供标准化解决方案。该基金会最初的硬件贡献之一将 Open19平台行业规范,该规范定义了跨行业通用服务器外形,为各种规模的运营商创建灵活,经济的数据中心和边缘解决方案。

三大组织使得服务器组件模块化,同步扩展部署弹性与生命周期,量身定制整机柜形态实现高密度部署、成本优化。三大组织标准均规范了独立的计算、存储、电源等模块,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的具体需求,可轻松配比最优计算与存储资源,提升部署效率。根据官网数据,如浪潮整机柜服务器SR在百度数据中心的部署速度是惊人的1万节点/日,提升十倍。模块化组件可以轻松重复使用和更换,从而实现更高的生命周期成本效益。

存储和网络设备:软件定义的通用硬件平台成为趋势

云计算的逐步成熟与发展,颠覆了数据中心的生态系统,存储作为云计算中心的数据载体,也将面临新的挑战。传统数据中心的形态是一个个独立的数据孤岛,每个业务系统之间独立运转,互不干扰,传统的磁盘阵列集中存储架构也比较适合。因此,长期以来传统磁盘阵列的存储形态占据了数据中心绝大部分的存储市场份额,但是云计算时代的到来却对存储系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云计算中心环境中,云存储系统开始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比如海量存储的虚拟化、简单方便易用以及更低的建设、使用和维护成本。简单说,云计算时代迫切需要在新一代搭载在通用硬件平台下,可实现大规模横向扩展的、软件定义的统一架构的分布式存储产品,以满足其数据可靠性、灵活性、扩展性、可管理性以及成本控制需求。

软件定义存储成为存储厂商竞争的关键。前不久进行的浪潮信息软件定义存储AS13000模拟真实业务环境的测试震撼了业界,整个集群裸容量达到72PB、288节点,其中元数据集群128节点,系统实测性能达到380万IOPS、324GB/s聚合带宽,性能可随节点规模的增加而呈拟线性增长。IDC正式公布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企业级存储系统市场调查数据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存储出货容量达4,097.9PB,同比增速102%。浪潮信息存储出货容量389.4PB居中国市场第一,出货量增速162.7%,以六倍业界的增速引领市场。

互联网巨头先后开始力推软件定义的白牌交换机,硬件门槛大幅降低,有望成为浪潮等后发厂商全面进入网络设备市场的战略机遇。实际谷歌很早就启动专门针对交换机的研发自制的B4项目,硬件制造由ODM厂商代工。后续谷歌推出Jupiter项目,自研芯片支撑的通用的硬件平台,能够运行所有的软件系统,最终成为了谷歌第五代数据中心的架构基础。HP收购3Com后成立了OPS(Open Platform System)项目,构建开放的交换机操作系统。2013年,Facebook成立ON(Open Network)项目,进一步规范定义白牌交换机硬件、软件、操作系统、芯片等等,这进一步使得白牌生态链在硬件上可以完全进行替换。2016年,Facebook和多家电信运营商共同参与TIPProject计划,白盒交换机正式具有进入电信市场的资格,这是白牌产业链的重要标志。

2 后端基础软件转向定制化的开源软件

开源Linux是云计算操作系统的基石,根据Linux基金会2017年公开报告显示,Linux操作系统运行着90%的公有云负载量。我国云计算厂商更是与Linux密不可分:一方面,腾讯云和阿里云采用的虚拟化技术KVM就是基于Linux内核的开源虚拟化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云计算管理平台管理的虚拟资源主要搭建在Linux系统的虚拟机上,所以Linux是云计算管理平台运行的基石。

Linux逐步主导服务器操作系统。自1993年至今,各种Linux的发行版几乎均可用作服务器的操作系统,Linux在服务器操作系统领域逐渐占据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其中Linux的发行版Ubuntu Server、CentOS等在服务器领域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在服务器的各具体应用分支中,Linux表现最为亮眼的是web服务器领域,自1995年Apache正式推出以来,开源、稳定、高效的特性使运行Apache的Linux服务器成为全球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构建 Web 服务器的首要选择,LAMP(Linux操作系统,Apache,MySQL,Perl / PHP / Python)成为最强大的网站解决方案,提供了互联网70%以上的流量。在其他服务器应用分支,如数据库服务器,集群服务器等,Linux最初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不过由于各方面性能的提升,Linux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金融、交通、电信等对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较高的行业,也逐渐愿意采用开源的Linux作为服务器操作系统。

Linux已占领全部Top500超级计算机的操作系统。1998年,Linux第一次开始被TOP500的超级计算机采用为操作系统。从2000年开始,采用Linux系统的超级计算机数量开始爆发增长。2004年,世界最快的500台计算机中采用Linux操作系统的比重超过了Unix,并且达到了50%以上。2010年,Linux在世界最快的500台计算机操作系统中占据了90%的份额。目前,全世界最快的500台超级计算机运行的全部都是基于Linux内核的操作系统。

国产桌面操作系统基本都是基于Linux开发。截止2018年7月,根据Netmarketshare的统计数据,Windows的市场份额保持绝对领先,为88.31%,mac os以9.02%的市场份额居第二名,而Linux的市场份额仅为2.20%。不过由于Linux开源的特性,所有代码已知,具有国家安全层面的战略意义,巴西、法国、葡萄牙等国家政府均大力支持本国的基于Linux内核的操作系统在桌面客户端领域的发展。我国的国产操作系统如深度Linux、中标麒麟、红旗Linux等也都是以Linux内核为基础开发的,由国家主导在政府、企业、OEM等领域逐步应用。同时,为获取技术独立,掌握完全知识产权的设计,我国自主研发的芯片的龙芯排他性地只适用于Linux。

Linux广泛应用于嵌入式设备,基于Linux的Android统领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市场。由于具有移植性和可定制性强的特点,Linux被众多嵌入式设备选中作为操作系统,占据了62%的嵌入式市场,目前广泛应用在路由器、游戏机、电视、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中。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等智能终端上广泛使用的Android操作系统就是基于Linux内核编写的。Android已经是全球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的领导者,根据Statcounter统计,截止2018年7月,Android占据了80%的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在包含PC在内的所有终端设备操作系统中,Android自2012年开始迅猛增长,如今力压windows,以42.20%的占有率排行第一。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将随着智能物联网的普及更加大放光彩。

此外,不仅仅是Linux操作系统,NoSQL(如BigTable、Cassandra、Dynamo等)、DFS(分布式存储)等云计算基础软件也对传统的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软件造成了颠覆性的冲击。

开源数据库正在强劲冲击传统商业数据库市场份额。虽然从数据库产品收入上看,大部分市场都由像Oracle和Microsoft SQL Server这样的商业数据库所占据。但是,Gartner最近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开源数据库市场占有率占关系型数据库的25%,开源数据库与商业数据库的市场占有情况并不像收入显示出的差别那么大,在DB-Engines发布的数据库流行度统计中也可以看到,前10名有一半都是开源数据库,且过去一年流行度增长的大都是开源数据库。2016年,数据库市场仅增长了7.7个百分点,而开源数据库市场增长了50%,达到了26亿美元,最近两年,开源数据库的年复合增长率更是高达75%,这预示着开源数据库服务的增长仍将持续,并将压缩商业数据库的市场份额。

我们认为,开源数据库崛起的原因在于以下方面:1、消除了原本商业数据库的维护/支持成本和未来升级成本;2、各大科技公司在处理数据的绝对数量和不同结构方面开始遇到了SQL数据库存在的限制,由于数据的数量和种类迅猛增长,适合NoSQL的使用场合其数量很快就会远远超过适合SQL的使用场合;3、摩尔定律促使处理能力、内存容量及速度、存储容量及速度以及网络吞吐量都得到了提升,这使得用户越来越不需要僵硬的SQL标准和写时模式方法;4、开源数据库项目可以迅速针对固态硬盘优化代码。

亚马逊计划两年内彻底“去甲骨文”,或宣告传统商业数据库软件的“黄昏”。目前,亚马逊已经将公司大部分内部基础设施转移到亚马逊网络服务(AWS),并计划于2020年第一季度彻底移除甲骨文的专有数据库软件。亚马逊此次宣布去甲骨文的核心意义在于三个方面:

第一,为自有的数据库产品“背书”。亚马逊云服务自有的数据库服务功能日渐完善,将自身的业务转移到自有的数据库服务上有助于提升自身云服务的形象。

第二,甲骨文专有数据库技术无法满足亚马逊的性能需求。随着亚马逊云服务的持续增长,亚马逊不断发展完善自身的开源数据库服务,而基于甲骨文数据库的新技术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更新了。

第三,有助于亚马逊降低云服务成本。购买甲骨文公司的数据库软件成本高昂,ORACLE 11G 标准版单用户价格在,单CPU价格更是高达14万,而各大云计算厂商为了尽快抢夺市场份额都采取了“价格战”策略。目前,各厂商的价格水平差别都很小,而现阶段数据库市场潜力巨大,根据Gartner预测,全球数据库市场规模将突破500亿美元的规模。若能继续降低成本,就能在价格战中取得优势。

亚马逊“去甲骨文”的底气:跟随云计算趋势发展完善的开源数据库服务将是亚马逊占据数据库市场的关键。亚马逊云服务开发的开源数据库产品形成了完整的数据处理服务链,主要包括数据迁移工具AWS Database Migration Service,关系型数据库Aurora,关系型数据库服务Amazon RDS,数据仓库Amazon

3 传统中间层厂商积极捆绑云服务巨头

传统的企业IT市场需要规划、咨询、集成服务,而进入云计算时代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用户不再需要传统的IT服务,但传统业务和云业务的协同与集成可能会带来新的需求,特别是在向云计算转型的时期,这方面的需求会比较旺盛。腾讯、阿里今年先后入股长亮科技、东华软件、润和软件、常山北明、卫宁健康五家计算机上市公司,成为这一变革的标志。

4 前端硬件从PC转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IOT等多元化“瘦”终端

传统的用户终端也开始分化,除了PC、笔记本电脑继续发展外,开始出现上网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更“瘦小”、更便携、可以随时随地接入网络的终端,同时,PC、笔记本电脑也从传统的以桌面应用为中心逐渐发展为以浏览器为中心,总的趋势是终端多样化、操作系统瘦小化、浏览器中心化、网络无线化、存储处理网络化。

企业级PC因安全和管理等问题,成为瘦客户机/桌面云首先突破的市场。办公场景下传统PC模式每个用户PC基于自身硬件,应用场景的增加使得新机器部署、用户主机维护等安全管理问题愈发困难。瘦客户机分为传统瘦客户机ECD和新兴的基于桌面云的VDI瘦客户机。通过使用专业嵌入式处理器和精简的操作系统而具有管理使用集中、高效等特性,逐渐用于银行柜台、政府部门服务窗口、教育行业电子教学等场景。

VDI产品快速占领企业级PC市场,市场规模正在不断扩大。根据IDC数据,2017年上半年中国瘦客户机总出货量突破72.4万台,同比增长16.2%。2017年,中国瘦客户机出货量将突破203万台。其中,传统瘦客户机(ECD)出货量将超过113万台,同比增长4.5%;VDI出货量将突破90万台,同比增长超过51%,市场规模预计达27亿元。与此同时,2017年中国PC市场销售量约5360万台,市场规模达千亿元,随着瘦客户机不断侵蚀并扩大自身市场份额,据中国智研数据中心预测,中国桌面云市场规模之后五年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9.4%,其中VDI瘦客户机在未来五年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23%。

智能教育、金融保险、政府服务等瘦客户机应用场景需求旺盛,零售医疗等场景不断发力。目前,教育行业在VDI瘦客户机产品市场的行业分布占据主流,渗透率高、产品升级换代需求旺盛、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在政府及金融证券、保险、零售、医疗等应用场景,瘦客户机也在不断发力。

5 前端软件向服务模式转型,传统软件厂商“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微软以Windows统领传统终端软件,是PC时代绝对的垄断者,但在前端软件向云服务模式转型过程中,微软传统强势领域的神话被逐个击破:

1、微软处于垄断地位的办公软件领域面临多家云服务模式公司冲击,直到转型为office365云模式才挽回颓势。国内WPS借助移动云服务模式迅速占据国内移动端办公软件第一的市场份额,2017年金山WPS已经拥有超过2.45亿的用户,付费会员数量增长近4倍,在手机终端月活用户超过1.12亿。Google先后推出免费的Gmail、Google Docs、Google Calendar等大受欢迎的基于互联网的日常办公应用,使得微软在这一领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并在2011年6月29日正式发布Office 365,提供在线Office服务,微软的这一行动,确认了软件向服务转型的大趋势。

2、Salesforce在CRM上通过云服务与微软竞争传统取得了巨大成功,传统软件巨头几乎全军覆没。随后其仿效者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分别在商业管理、协同工作、办公等领域异军突起,Zoho、NetSuite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6 PaaS成为云计算生态博弈的焦点

Google、Salesforce不约而同地选择构建PaaS平台就是基于对新型互联网软件应用生态系统进行培育的目的,微软则推出“云+端”战略予以应对。软件业的重量级企业纷纷推出PaaS的目的之一就是让更多的SaaS应用依赖于PaaS平台,只要在某个PaaS平台上的SaaS软件足够多,能够更便捷、更经济地满足用户的大部分需求,它就会被更多的用户使用,也会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加入,从而成为主流PaaS平台,其实质就是创造新的IT生态系统、颠覆传统的IT生态系统。

为什么说云计算变革是中国IT产业国产化的突破口

1 云计算使得后端基础软硬件市场高度集中

传统IT生态中,核心芯片和基础软件市场是由一个个终端用户来选择的,而云计算时代算力高度集中,IT 产业从消费级市场产业变为以企业级市场为主的国家战略性产业。这一转变避免了国产基础软硬件与国外产品在消费级市场上的直接竞争,庞大国家市场的支持将可以使国产基础软硬件的市场化和商品化得到充分的发展。目前我国也已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云计算领域国内厂商自主可控发展的政策。

这种集中化的趋势体现在两个方面:1、全球IT基础设施市场逐步向云计算厂商集中;2、由于大规模定制化的特点,云计算厂商的IT基础设施也逐步向少数龙头供应商集中,市场集中度远高于传统市场。

2 云计算操作系统并不直接面对终端客户,设计核心由“以人为本”转向“以计算效率为本”

云计算时代,用户并不直接接触云计算中心操作系统,也不用关心云上的问题。相比于以Windows为代表的用户端操作系统,云操作系统的设计核心将由“以人为本”转向以“计算效率为本”,可以将计算资源更多投入到与计算本身相关的模块中。在云操作系统重要性日益凸显的背景下,阿里云、腾讯云、浪潮云等国内云计算巨头的基础软件基本均实现了国产化自研。

阿里飞天平台:打响国内去“IOE”第一枪

研发自主可控的飞天系统是阿里业务发展的自然需求。阿里巴巴在发展过程中发现,IT预算的增长远远超过业务增长的速度(IBM的小型机、Oracle的数据库、EMC的存储耗费巨大),如果没有自己的IT解决方案,花的钱总有一天会超过赚的钱。另一方面,阿里对自建平台的需求还不仅仅止于预算,对于阿里而言,现有的商用产品有三大技术问题:1)产品性能上限。如Oracle数据库等商业产品,本身有性能上限,无法实现水平扩展;2)黑盒子。由于阿里的业务是属于新场景新应用,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在商家提供的原有技术手册中查找不到的异常,而使用外部提供的商业产品,使得这些问题不在阿里自己可管理的范围内,将会影响到阿里的长远发展;3)技术支持服务低效。在与售后支持的联系过程中,阿里的团队发现这种咨询过程效率很低,一个问题往往要一个月才能得到答复,这种方式远远无法满足阿里的需求。正是因为自身业务已经触碰到了商业系统的边界,阿里在2009年启动了“飞天”项目,打响了去“IOE”第一枪。同年,阿里同时启动了阿里金融,并且马云要求阿里金融必须在阿里云上运行。这在后来被戏称为“一边盖房子,一边搞装修”,两个同时启动的项目成了“难兄难弟”。这一要求固然是出自项目安全可靠性的考量,但也为阿里云的核心底层技术——飞天系统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速度和质量的要求。

  企业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

  什么是决定企业是否需要数字化的决定性因素?

  蒋烁淼表示,是企业的技术选择和企业的形态。“当企业依靠人力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则考虑用系统去解决问题。”他认为,数字化转型是对业务的追求时所决定,如果数字化转型不为业务服务,则是本末倒置。明确企业的核心价值和发展目的,选择正确地合作伙伴和服务,是数字化转型的先决条件。

  以传统购物中心为例,在没有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时候,对各个店家的管理仅仅是通过人工录入数据表来记录商家的营销数据。由于商家的营收和租金是相关联的,因此数据的核查和同步均需要人工操作。随着如今移动支付的进一步普及,这份“数据”的稳定性会越来越差,则会导致商家的管理效率变低。

  企业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最大优势之一是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在蒋烁淼看来,企业要进行数字化,则必须将行业理解翻译成对业务的理解,要高效地翻译成计算机的语言。

  “IT层面与商业层面的语言体系是不一样的,如何两种进行有效融合是个困难。”他指出,商业和技术之间是有鸿沟的。如何把商业的内容翻译成技术,需要企业与技术提供方进行充分的沟通和验证。此外,技术提供方还需要把业务需求抽象起来,并把抽象与技术相结合。

  拥抱新技术带来的改变

  对新技术的追求成为企业进步的源动力。广州知名购物中心——正佳广场,为了摆脱传统收租模式的局限,在驻云CloudCare团队的帮助下,上线了一套运营管理系统,让商圈大数据来指导经营行为,诸如品牌引进、新店选址、营销策略等等。

  “我很讨厌一句话——‘不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世界上真正成功的企业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这句话恰恰意味着丢掉了自身最有价值的东西——忽略了时间成本。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都是最先吃到红利的人。”

  在蒋烁淼看来,企业发展正在从粗放型向到精细型转变。“我们接触到数字化的能力在增强。从过去使用200万像素的手机摄像头,到现在能通过摄像头进行人脸识别。这意味着,随着数字分辨率越高,可以收集到数据越多。”

  而这个过程是恰恰不断累进的,在合适的时间点上一套合适的系统,让合适的系统驱动新业务或更快地发展旧业务。

  “整个社会的趋势是在理解和进一步推动中行进的。旧的技术是必然要被淘汰的,新的技术最终会成为时代的主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IT领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