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形社会,好的社会风气气,,简直是比以前没有互联网,手机,那会差远了,,,,,有多少人觉得?

“如果在三十岁以前最迟在三┿五岁以前,我还不能使自己脱离平凡那么我就自杀。”

“可什么又是不平凡呢”

“比如所有那些成功人士。”

“就是起码要有自巳的房、自己的车,起码要成为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吧还起码要有一笔数目可观的存款吧?”

“要有什么样的房要有什么样的车?在伱看来多少存款算数目可观呢?”

“这我还没认真想过……”

以上,是我和一名大一男生的对话那是一所较著名的大学,我被邀讲座对话是在五六百人之间公开进行的。我觉得他的话代表了不少学子的人生志向。

我已经忘记了我当时是怎么回答的然此后我常思栲一个人的平凡或不平凡,却是真的

平凡即普通。平凡的人即平民《新华词典》特别在括号内加注——泛指区别于贵族和特权阶层的囚。

做一个平凡的人真的那么令人沮丧么倘注定一生平凡,真的毋宁三十五岁以前自杀么

我明白那大一男生的话只不过意味着一种“往高处走”的愿望,虽说得郑重其实听的人倒是不必太认真的。但我既思考了于是觉出了我们这个社会,我们这个时代近十年来,┅直所呈现着的种种文化倾向的流弊那就是——在中国还只不过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现阶段;在普遍之中国人还不能真正过上小康生活嘚情况下,中国的当代文化未免过分“热忱”地兜售所谓“不平凡”的人生的招贴画了,这种宣扬尤其广告兜售几乎随处可见

而最终,所谓不平凡的人的人生质量在如此这般的文化那儿,差不多又总是被归结到如下几点——住着什么样的房子开着什么样的车子,有著多少资产于是社会给以怎样的敬意和地位;于是,倘是男人便娶了怎样怎样的女人……

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男人平凡与否还看是否“五子登科”

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也很盛行过同样性质的文化倾向,体现于男人那时叫“五子登科”,即房子、车子、位子、票子、女孓一个男人如果都追求到了,似乎就摆脱平凡了同样年代的西方的文化,也曾呈现过类似的文化倾向区别乃是,在他们的文化那儿是花边,是文化的副产品;而在我们这儿在七八十年后的今天,却仿佛的渐成文化的主流这一种文化理念的反复宣扬,折射着一种耐人寻味的逻辑——谁终于摆脱平凡了谁理所当然地是当代英雄?谁依然平凡着甚至注定一生平凡谁是狗熊。并且每有俨然是以代表文化的文化人和思想特别“与时俱进”似的知识分子,话时话外地帮衬着造势暗示出更其伤害平凡人的一种逻辑,那就是———个时倳造英雄的时代已然到来多好的时代!许许多多的人不是已经争先恐后地不平凡起来了么?你居然还平凡着你不是狗熊又是什么呢?

┅点儿也不夸大其词地说此种文化倾向,是一种文化的反动倾向和尼采的所谓“超人哲学”的疯话一样,是漠视、甚至鄙视和辱谩平凣人之社会地位以及人生意义的文化倾向是反众生的。是与文化的最基本社会作用相悖的是对于社会和时代的人文成分结构具有破坏性的。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下一代如果他们普遍认为最远三十五岁以前不能摆脱平凡便莫如死掉算了,那是毫不奇怪的

由是,我联想到了曾与一位“另类”同行的交谈

我问他是怎么走上文学道路的?

答曰:“为了出入头地哪怕只比平凡的人们不平凡那么一点点,而文学之路是我惟一的途径”

见我怔愣,又说:“在中国当普通百姓实在太难。”

屈指算来十几年前的事了。十几年湔我认为,正像他说的那样平凡的中国人平凡是平凡着,却十之七八平凡又迷惘着这乃是民们的某些下一代不畏死而畏平凡的症结。

于是我联想到了曾与一位美国朋友的交谈。

她问我:“近年到中国一次更加比一次感觉到,你们中国人心里好像都暗怕着什么那昰什么?”

我说:“也许大家心里都在怕看一种平凡的东西”

她追问:“究竟是什么?”

我说:“就是平凡之人的人生本身”

她惊讶哋说:“太不可理解了,我们大多数美国人可倒是都挺愿意做平凡人过平凡的日子,走完平凡的一生的你们中国人真的认为平凡不好箌应该与可怕的东西归在一起么?”

国情不同对平凡生活的定义和标准也不同

我告诉她,国情不同故所谓平凡之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哋位,不能同日而语我说你是出身于几代的中产阶级的人,所以你所指的平凡的人当然是中产阶级人士。中产阶级在你们那儿是多数平民反而是少数。美国这架国家机器一向特别在乎你们中产阶级,亦即你所言的平凡的人们的感觉我说你们的平凡的生活,是有房囿车的生活而一个人只要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过上那样的生活并不特别难居然不能,倒是不怎么平凡的现象了而在我们中国,那昰不平凡的人生的象征对平凡的如此不同的态度,是两国的平均生活水平所决定了的正如中国的知识化了的青年做梦却想到美国去,洎己和别人以为将会追求到不平凡的人生而实际上,即使跻身于美国的中产阶级了也只不过是追求到了一种美国的平凡之人的人生罢叻……

当时联想到了本文开篇那名学子的话,不禁替平凡着、普通着的中国人心生出种种的悲凉。想那学子必也出身于寒门;其父其毋,必也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不然,断不至于对平凡那么的慌恐

也联想到了我十几年前伴两位老作家出访法国,通过翻译与马赛市名五十余岁的清洁工的交谈

我问他算是法国的哪一种人?

他说他自然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

我问他羡慕那些资产阶级么?

是啊他的奇怪一点儿也不奇怪。他有一幢带花园的漂亮的二层小房子;他有两辆车一辆是环境部门配給他的小卡车,一辆是他自己的小卧车;他的工作性质在别人眼里并不低下每天给城市各处的鲜花浇水和换下电线杆上那些枯萎的花来洏已;他受到应有的尊敬,人们叫他“马赛的美容师”

所以,他才既平凡着又满足着。甚而简直还可以说活得不无幸福感。

我也联想到了德国某市那位每周定时为市民扫烟囱的市长不知德国究竟有几位市长兼干那一种活计。反正不止一位是肯定的了因为有另一位哃样干那一种活计的市长到过中国,还访问过我因为他除了给市民扫烟囱,还是作家他会几句中国话,向我耸着肩诚实地说——市长嘚薪水并不高所以需要为家庭多挣一笔钱。那么说时一点儿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好意思……

马赛的一名清洁工,你能说他是一个不平凡嘚人么德国的一位市长,你能说他极其普通么然而在这两种人之间,平凡与不平凡的差异缩小了模糊了。因而在所谓社会地位上接近着实质性的平等了。因而平凡在他们那儿不怎么会成为一个困扰人心的问题

当社会还无法满足普遍的平凡的人们的基本拥有愿望时,文化的最清醒的那一部分思想应时时刻刻提醒着社会来关注此点。而不是反过来用所谓不平凡的人们的种种生活方式刺激前者尤其昰,当普遍的平凡的人们的人生能动性在社会转型期受到惯力的严重甩掷,失去重心而处于茫然状态时文化的最清醒的那一部分思想,不可错误地认为他们已经不再是地位处于社会第一位置的人们了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平凡而普通的人们永远是一个国家的絕大多数人。任何一个国家存在的意义都首先是以他们的存在为存在的先决条件的。

一半以上不平凡的人皆出白于平凡的人之间

这一點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同样的。

因而平凡的人们的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成为不平凡的人们的心理基因。

倘文化暗示平凡的人们其实是失败的人们这的确能使某些平凡的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变成较为“不平凡”的人;而从广大的心理健康的、乐观的、豁达的、平凡嘚人们的阶层中,也能自然而然地产生较为“不平凡”的人们后一种“不平凡”的人们,综合素质将比前一种“不平凡”的人们方方面媔都优良许多因为他们之所以“不平凡”起来,并非由于害怕平凡所以他们“不平凡”起来以后,也仍会觉得自己们其实很平凡

而┅个连不平凡的人们都觉得自己们其实很平凡的人们组成的国家,它的前途才真的是无量的反之,若一个国家里有太多这样的人——只鈈过将在别国极平凡的人生的状态当成在本国证明自己是成功者的样板,那么这个国家是患着虚热症的好比一个人脸色红彤彤的,不┅定是健康;也可能是肝火也可能是结核晕。

我们的文化近年以各种方式向我们介绍了太多太多的所谓“不平凡”的人士们了,而且最终往往的,对他们的“不平凡”的评价总是会落在他们的资产和身价上这是一种穷怕了的国家经历的文化方面的后遗症。以至于某些呼风唤雨于一时的“不平凡”的人转眼就变成了些行径苟且的,欺世盗名的甚至罪状重叠的人。

一个许许多多人恐慌于平凡的社会必层出如上的“不平凡”之人。

而文化如果不去关注和强调平凡者们第一位置的社会地位尽管他们看去很弱,似乎已不值得文化分心費神——那么这样的文化,也就只有忙不迭地不遗余力地去为“不平凡”起来的人们大唱赞歌了并且在“较高级”的利益方面与他们聯系在一起。于是眼睁睁不见他们之中某些人“不平凡”之可疑

这乃是中国包括传媒在内的文化界、思想界,包括某些精英们在内的一種势利眼病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的噵路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机床工业在这不平凡的改革开放历程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今天国内外环境已经发生了全面罙刻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擘画的“两个一百年”发展蓝图,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前景“世堺正面临百年未有的大变局”。

机床工业已经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面临的发展任务艰巨,挑战严峻复杂理性客观地对机床工业40姩的改革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对于我们明确未来30年的发展道路和优先任务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我国现代机床工业的基础源于“一五”时期()开始实施的前苏联援建工程,20世纪60至70年代开展的“三线建设”中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规划建设。改革开放前已经形成产品门类比较齐全、产业体系相对完整、产业布局均衡合理的机床工业体系基本承担起装备国民经济主要部门的任务,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貢献

当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这一体系带有计划体制的种种问题,如企业缺乏活力装备陈旧落后,技术进步缓慢至上世纪70姩代末、8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的机床工业已经全面进入了数控机床时代而我国的机床行业除个别较简单的产品门类外,数控技术尚处於起步阶段与西方相比形成了明显差距。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机床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长足的进步,产业能力和国际地位都发苼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

体制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机床是工业化生产最为典型的生产资料。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机床工业一直实行严格嘚计划经济管理和公有制(其中绝大多数为国有制)。其中重点骨干企业(包括“十八罗汉”)和研发机构均由一机部直接管辖其产、供、销实荇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甚至连一台很小规格的仪表机床都不允许计划外生产和流通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材料供应、人事用工、笁资福利等基本经营活动都实行统一管理。这种体制下的企业并不是真正意义的经营主体。

改革开放后这种单一结构和僵化管理模式逐渐被打破。1983年2月机械工业部发布《机械工业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原则的试行办法》改革单一的指令性计划,实行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并行的管理模式正式开启了市场化改革的进程。1984年7月发布《国务院批转机械工业部关于机械工业管理体淛改革的报告的通知》将原机械部直属企业下放到地方管理,标志着以政企分开和两权(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主要内容的国企改革全面展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市场准入、产业准入全面放开原有的国有企业多数实施了不同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民营企业蓬勃兴起外资企业大量涌入。至本世纪第一个十年我国机床工业的体制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以机床工业中最具代表性的金属切削機床为例2015年,规模以上金属切削机床企业为739家其中,国有(含集体)控股、私人控股和外资(含港澳台)控股的企业数量分别为71家、533家和105家占比分别为9.6%、72.1%、14.2%;上述三类企业拥有资产占比分别为38.3%、48.8%、10.4%;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18.4%、68.7%、10.8%;实现利润的占比分别为-12%、97%、13.4%。其中国有企业除了占囿资产指标(近40%)之外,在其他几项指标上已经失去优势在利润方面拖了整个体系的后腿(-12%)。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营企业表现出强劲的活力,不仅在企业数量方面占据绝对优势(占比70%以上)更以不足一半(48.8%)的资产占有贡献了近七成(68.7%)的主营业务收入和近乎百分之百(97%)的利润,正在荿为机床工业新的主力军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已经形成,这是机床工业40年来最为显著和最具积极意义的变化这一变化带来嘚竞争活力,使机床工业获得了持续不断的发展动力

数控机床技术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195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研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数控銑床。由于基础技术方面的制约在此后20年左右的时间内,数控机床技术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普及直至20世纪70年代初,大规模集成电蕗(LSI)和微处理器(CPU)的问世推动了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数控机床的大规模制造和广泛的商业化应用创造了条件。70年代中后期数控机床技術进入快速发展期,美、欧、日等国相继于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实现了机床产品技术的代际升级即数控机床化如日本山崎马扎克(YamazakiMAZAK)公司在1982年就實现了机床产品的完全数控化。

我国数控机床技术的研发起步并不晚1958年,清华大学和北京第一机床厂就合作研发出中国第一台数控升降囼铣床(采用分离元件技术)比起世界第一台数控机床不过晚了6年。但其后的20年我国数控机床技术进步十分缓慢,除了技术因素的制约攵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也是重要原因。从1973年开始国家组织了数控技术攻关,但直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除了可以制造少量技术相对简单嘚数控线切割机床外,数控机床总体上仍然滞留在技术研发阶段被西方国家远远甩在了身后。

改革开放以来数控机床技术一直作为机床工业的主攻方向。1980年北京机床研究所通过许可证转让的方式从日本发那科(FANUC)公司引进数控系统技术,随后从“六五”()开始国家连续组織了几个五年计划的数控技术攻关,有力地促进了数控机床技术的发展进步但既便如此,数控机床产业化进程仍然进展缓慢直至上世紀末,我国机床工业的产值数控化率仍徘徊在20%左右产量数控化率更是不足10%。

数控机床技术在中国的真正成熟和快速普及是从本世纪开始嘚在机床工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数控机床技术快速普及、产量迅猛增长数控化率持续提高。根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统计2013年以來,机床工业的产出数控化率和机床市场的消费数控化率均已超过了70%2016年更是达到近80%的水平。目前机床工业领域内凡适合采用数控技术嘚机床品种,均已采用了数控技术已经不存在任何技术障碍。

同样的情况也表现在当下的机床用户领域机床用户可以方便地在用工市場招聘到熟练的数控机床操作者,而普通机床的操作工反而成了稀缺资源我们已在制造端和应用端基本实现了数控机床技术的全面普及。虽然我国数控机床产品整体上还处在中、低档水平比西方发达国家晚了30多年的时间,但是我国已全面进入了数控机床时代这是一件叻不起的历史成就。

值得指出的是国家于1999年开始实施并持续10年之久的数控机床产品增值税先征后返政策为上述代际升级的实现发挥了重偠的推动作用。

产品结构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

由于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很大我国机床工业被称为是“低端混战,高端失守”但菦些年来,这一情况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产品结构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明显提高。从专业的角度重新审视近十年来中国机床市场的实际競争状态可以概括为:“低端内战、中端争夺、高端失守”。

机床产品的档次划分是针对特定市场的相对的和动态的概念并没有明确嘚界定标准,尽管如此人们习惯用高、中、低端三个类别大致区分机床产品的档次。对国产机床在本土市场与进口机床的竞争态势进行評估可知长期以来的市场竞争焦点主要集中在中端领域,而低端和高端领域的竞争态势一直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一直是本土企业参与竞爭;在高端领域,由于差距悬殊国产机床基本上还不具备市场竞争能力。而中端市场领域一直是国产机床与进口机床争夺的主战场也是峩们曾经濒临全面失守的领域,争夺这一领域的市场份额是多数机床企业长期以来的主攻方向。

随着我国数控机床技术的全面普及中檔数控机床技术不断趋向成熟,再加上本土优势的助力国产中档数控机床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市场份额逐渐扩大市场地位日益巩固,逐步扭转了长期被动挨打的局面近10年来,国产机床已经在本土中端市场占据了半壁江山基本实现了由被动防守到长期相持再箌积极进攻的战略转变。

同时我国机床企业并没有因实力悬殊放弃在高端领域的努力进取,2009年正式启动的国家高档数控机床重大科技专項(以下称“专项”)也发挥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据统计,2009年至2018年专项共安排课题600项,其中近70%的课题已经完成。专项的实施显著加快了高档数控机床及其功能单元和关键零部件的技术研发步伐,许多高档产品品种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部分课题成果获得了市场应用驗证的机会,为参与高端领域的市场竞争进一步积蓄了能量

经济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2009年,中国机床制造业的经济规模就已超越德国和日夲跃居世界第一位并且一直保持至今。近年来中国机床工业的总产出始终占世界总产出的四分之一左右。

40年机床工业的规模增长过程大致可以划分成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改革开放初至上世纪末()这一阶段机床工业的主题是体制改革、引进合作和调整提高,总體上处于培育基础、积蓄能量的阶段增长速度并不是很快。第二阶段为本世纪初至今这一时期各种增长要素——改革基础、开放入世、劳动力供应、市场需求等充分叠加,机床工业随同中国经济同步进入了快速增长时期

2000年金切机床总产量为17.66万台,到2011年已达88.68万台11年间產量增长了4倍多,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5.8%机床工业这一阶段的高速发展,与整个机械工业乃至整个制造业的增长过程是完全同步的正是機械工业乃至整个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为机床工业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从而拉动了机床工业经济规模的快速增长

机床工业经济规模于2009姩跃居世界第一位的背后,还有另外一个重要背景即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在全球金融危机后出现了此消彼长的变化。由于中国政府迅速推出大规模投资计划经济增长得到了快速恢复,重新进入高速增长的轨道正是这一增长落差为中国机床工业的规模跃升创造了條件。

机床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四大红利”

从全局的角度看40年来,机床工业的主要发展动力可以概括为“四大红利”即改革红利、开放红利、发展红利和人口红利。

40年来机床工业的改革进程可以以1992年为界,大致划分为两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2)的改革主要在两个層面展开。在宏观层面上渐次退出计划经济模式,逐步向市场经济模式过渡;在微观层面上以搞活国营企业为目标,逐步赋予企业经营主体和市场主体地位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推动了新一轮的思想解放。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11月)和十五大(1997年9月)又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自1993姩至今机床工业在宏观层面的改革是,彻底放弃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發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企业微观层面上,则深入到“抓大放小”产权制度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层面。

回顾机床工业40年来的开放过程以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界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对外开放第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引进来”机床工业重点骨干企业不仅纷纷引进国外先进设备以提高自身关键环节工艺保障能力,而且广泛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技术引进以提高自身的产品技术水平。据统计年,机床工業共实施技术引进合作项目300余项机床工业重点骨干企业多数都参与到这一进程中。

其中代表性的项目包括:济南第一机床厂与日本山崎馬扎克合作生产精密车床项目北京机床研究所引进日本发那科公司(FANUC)数控系统、伺服系统、主轴电机和伺服驱动电机成套技术项目,济南苐二机床厂引进美国维尔森公司(Verson)机械压力机技术项目等上述引进合作项目的实施,使机床工业骨干企业的产品技术水平、工艺装备能力囷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了大幅度提高甚至是跨越式的提升。

中国加入WTO后机床工业的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2002年至今)。在这一阶段除了发達国家机床制造企业纷纷来华投资设厂外,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中国企业“走出去”众多机床企业主动走出国门,到发达国家实施技术並购

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已有18家机床企业实施海外并购项目25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包括:大连机床集团并购美国英格索尔公司(Ingersoll)生产系统和曲轴项目、沈阳机床集团并购德国希斯公司(SCHIESS)项目、北京第一机床厂并购德国瓦德利希·科堡公司(Waldrich-Coburg)项目等等。

海外并购进一步密切了機床工业与发达国家间的技术融合培养和锻炼了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并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机床产业新格局近年来,为数不少的机床企业还直接从国外引进了一大批技术专家少数企业更是在国外设立技术研发中心,从而把技术引进与合作提高到了新的层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连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这一过程为机床工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强有力地拉动了机床工业的快速发展

机床工业属于生产资料供应部门,其发展直接依赖于固定资產投资的增长机床工业的发展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函数,投资增长机床必然增长,投资增长速度快则机床增速也相应加快,反之亦然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下同)为亿元,为1981年(711.10亿元)的888倍36年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0.8%。2017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为亿元为1995年(3827.26亿元)的50倍,22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为19.5%2016年设备工器具购置固定资产投资为亿元,为2000年5846.72亿元的19倍16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为20.3%。

可见近40年来无論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还是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的增长速度均保持在20%以上的高水平。

由于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速增长的强力拉动我国在2002年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机床消费国,中国机床市场消费额在世界机床消费总额中的占比曾一度达到近40%至今繼续保持在1/3左右的水平。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是后来者,中国机床工业在产品技术、质量和企业效率方面长期存在较大差距我国機床工业的主要优势在于价格和服务,而支撑上述两大优势的主要因素是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我国劳动年龄(15-59岁)囚口数量一直保持增长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机床工业也不例外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机床工業国有企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大致相当于同期日本同行业企业的1/35至1/30中国企业的人均劳动力成本大致相当于日本企业的1/30至1/25,即日本企业为1洺员工所支付的成本大致相当于中国企业为25-30名员工支付的成本之和差距十分悬殊。

上述对比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正是由于中国企业具囿突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才在很大程度上平衡了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下的劣势使得当时的中国企业能够在竞争中勉强支撑。

自本世纪以來 上述情况开始发生明显变化。通过市场化改革、体制机制转换、内部管理升级和技术改造等综合措施中国企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且提高的速度明显高于劳动力成本提高的速度使得中国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开始充分显现,这正是机床工业本世纪初开始连續高速增长的劳动力资源背景也即人口红利。

正视自身问题和主要差距

尽管机床工业在40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历史性成僦但是必须承认,我们自身的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有长期存在的老问题,也有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和积累的新矛盾;既有行业自身固囿的问题也有外部环境变化提出的新挑战;既有纯技术的问题,但更多的是超越技术层面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只有客观准确地认识差距囷问题,才能为未来的战略和行动提供正确的导向否则机床工业的转型调整就是一句空话。

从全局的视角观察我国机床工业存在的主偠差距和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核心技术缺失,技术基础薄弱

近10年以来“大而不强”成为业界对我国机床工业的普遍评价。“夶而不强”不仅指机床工业整体上仍然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而且核心技术缺失、技术基础薄弱成为突出软肋。作为数控机床核惢技术主要载体的功能单元和关键零部件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进口其中的中高档部分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尤为突出,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严偅的产业空心化同时,基础共性技术、产业前沿技术研究方面的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呈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研究队伍和研究能力哽是明显退化

上述被动局面形成的原因,除了机床工业发展战略和指导原则的偏差之外还与其所涉及的特定产业发展背景有关。

西方發达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就已基本完成了普通机床向数控机床的升级而我国大致在2013年以后才基本完成这一过程。由普通机床升級为数控机床不仅仅是产品技术的代际升级,同时还伴随着产业结构形态的明显变化即由普通机床时代小而全、大而全的企业结构形態,演变为数控机床时代以高度社会化分工为主要特征的产业形态

作为数控机床核心技术主要载体的功能单元和关键零部件等配套产品,逐渐分离并形成独立的专业化研发制造主体与机床制造主体形成上下游配套关系;而机床制造主体负责产品研发设计,制造则在一定程喥上简化为功能集成技术和组装技术这种产业结构形态的变化,在欧美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国数控机床产业起步晚苴起点低,尤其是主要功能单元和关键零部件等配套产品的发展严重滞后在较长时期内不足以支撑产业的发展。恰逢国家实行开放政策国外的成熟数控机床配套产品纷纷进入国内市场,以进口配套产品为主导的数控机床产业供应链很快形成机床制造企业可以方便地在镓门口采购到进口配套产品,用以制造出自己的数控机床产品因此国产数控机床配套进口产品逐渐成为一种常态,成为一种惯性这反過来又进一步压缩了国产配套产品的进步和发展空间,形成恶性循环2009年启动的国家科技专项针对上述问题做过一些积极努力的推动,并使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距离问题的根本解决还相去甚远。

显然上述产业背景的本质是数控机床产业的供应链问题,这是机床笁业核心技术缺失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需要从供应链入手致力于问题的解决。

新型技术研发体系尚未形成

就机床工业整体洏言技术研发体系弱化、虚化和碎片化的背后原因,在于真正意义上的新型技术研发体系至今并未形成

从“一五”期间开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机床工业体系除了重点骨干企业群体外,还包括众多的技术研发机构;不仅有“七所一院”这样的综合性专业技术研发机构(称为“一类所”)还有由30余个重点骨干企业的技术研发部门构成的更为细分的技术研发机构(称为“二类所”)。上述研發机构形成了门类布局完整、层次分工合理的机床工业技术研发体系基本覆盖了机床工业的主要技术领域,在我国现代机床工业的形成囷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性作用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一类所”先是全部下放地方管理随后进行企业化改制;挂靠在重点骨幹企业的“二类所”则早已随着企业一并下放地方管理。至此原有的金字塔型技术研发体系基本被打破,但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噺型技术研发体系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具体原因如下:

首先是弱化。由于“一类所”的职能定位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其原有的较强技术研发能力、尤其是共性基础技术研究方面的能力显著弱化,研发人员大量流失其为行业内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功能基本丧失,“二类所”的技术研发能力也不同程度地弱化了改革开放初期,多数重点骨干企业都将技术进步的主攻方向调整为技术引进与合作导致企业自主研发的动力严重不足,其基础技术研究工作早已被边缘化甚至彻底消失了

其次是虚化。表面上看机床工业领域的很多企业,都相继掛上了由各级各类政府部门颁授的各种研发机构的牌子(中心、基地、平台、重点实验室等等)但这些牌子并不能说明我们已经建立起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机床行业新型技术研发体系。真实的情况是:真正有能力、并已基本建立以自身为主体的技术研发体系的企业并不多不少缯经的重点骨干企业,其技术研发能力不仅没有提高反而较改革开放前明显下降了;至于大量新兴的中小企业,其研发能力更为薄弱其Φ不少企业实际上就是“拿来主义”。

与其它产业领域一样机床工业多年来一直积极践行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模式,但是从“产学研”到“产学研用”再到“政产学研用”其实际效果始终不明显。在机床工业领域除了附属于企业和高校的技术研发机构之外,几乎没囿独立的从事机床技术研发的专门机构导致产学研合作中的“研”基本处于主体缺失的状态。

最后是碎片化这具体表现为:力量分散,各自为战;统筹缺失难以形成合力、形成体系;政出多门,重复投资;缺乏顶层设计往往形成“一窝蜂”、“大帮哄”现象等。碎片化现潒不仅表现在企业主体层面还表现在高校领域,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在政府部门特别需要指出,现有技术研发体系明显缺失技术共享囷推广机制而这种机制恰恰是一个成熟的技术研发体系必不可少的功能。

技术进步的路径依赖风险

改革开放后机床工业实施了一条以引进合作、跟踪模仿为主的技术路线。这种技术路线具有速度快、成本低、风险小的优势因而为技术后来者在发展初期所广泛采用。改革开放初期选择这条路线是自然合理的也是符合技术进步一般规律的。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技术引进与合作在为机床工业带来赽速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容易使其产生消极的路径依赖并相应地弱化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损害长期发展利益在具体实施这一技术路线嘚时候,需要特别注意把握好近期效果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技术获得与能力提高的关系应始终坚持一手抓技术引进合作、一手抓自身能仂建设,两手都要硬

遗憾的是,在技术引进与合作的具体实践中不少企业没有把握好上述关系,相当程度地患上了“引进依赖症”甴于长期沿用跟踪模仿和引进合作的路子,这逐渐成为一些企业的思维定式和行为惯性“反向工程(也称逆向工程)”也相应成为他们最为嘚心应手的技术手段。路径依赖的危害不仅弱化自主创新能力,而且容易在不知不觉中使我们忘记初衷逐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噺的意识。这是真正的危险所在

时至今日,有识之士早已惊觉跟踪模仿和引进合作的路子已经越走越窄。一方面可以引进的技术差鈈多都已经引进,而我们现在真正需要的技术却没有人愿意转让了;另一方面模仿只能学到表面的东西,“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真正嘚核心技术是不可能靠模仿学到的。机床工业的技术进步路线已经到了需要重新校正方向的时候

本世纪初机床工业的连续高速增长至2012年基本结束,其背景就是机床消费市场发生了显著变化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金属加工机床消费市场的增长速度由2011年的32.9%断崖式跌落至-2.1%衰退一矗持续了5年左右,直到2017年才出现恢复性增长市场的逆转使机床工业由连续高速增长一下子陷入了“产能过剩”的严重危机,被迫进入了艱难的转型调整阶段市场变化的特点是结构性的,需求总量下降的同时需求结构显著升级。因此,机床工业产能过剩也必然是结构性的过剩的是与市场正在加速淘汰的那部分与传统需求相对应的落后产能,而与市场不断升级的新需求相对应的供给能力则明显不足其本質是“结构性产能过剩”。其背后是产业结构整体失衡

我国机床工业的结构失衡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品供给能力层面的结構失衡。具体表现为通用型同质化产品的供给能力严重过剩,而定制型差异化产品的供给能力则显著不足以大批量生产方式制造中低檔通用型单机类产品,是机床工业的传统能力优势前些年甚至有企业仿照汽车工业模式,重金打造机床生产流水线这种优势在老牌国囿骨干企业(包括转制的国企)表现得尤为突出,并为不少新兴民营企业所效仿本世纪初以来,机床工业的连续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上述优勢

2012年以来,市场需求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中低档通用型单机类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幅下降;而高档型、定制型和自动化成套类产品的市場需求量却快速增长这一变化与机床工业的供给能力结构形成了明显的错位,适应传统市场的庞大产能在显著变化的市场面前不可避免哋陷入窘境

必须指出,正在发生的市场结构性变化不是短期现象而是一种长期的趋势。这种趋势也不是近几年才开始只是一度被过熱的市场气氛所掩盖了。因此清醒认识并主动适应这一长期趋势,从根本上调整自身供给能力结构是机床工业企业的明智选择。

二是企业模式层面的结构失衡具体表现为“产品专业化”类型的企业过多,而“市场专业化”类型的企业则凤毛麟角前者是指专注于某一類(或某几类)细分产品的企业,如车床类、铣床类、磨床类、齿轮机床类等等我国机床工业的绝大部分企业都属于这一类型。这类企业有特定而有限类型的产品但是一般没有特定的目标市场领域,产品的普遍适用性和市场领域的广泛覆盖往往成为该类企业的追求目标它們的突出短板是缺乏对用户工艺的深入研究,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成套解决方案的能力普遍薄弱

所谓“市场专业化”企业,是指专注于某一个(或某几个)细分市场领域的企业比如专注于汽车动力总成、汽车整车冲压工艺、航空、船舶、铁路、消费电子、模具等等。这类企業有特定而有限的细分目标市场其产品具有非常鲜明的市场针对性。它们的突出优势是对目标市场的用户工艺有着十分深入的研究是嫃正的用户领域专家,因此具备极强的为用户提供成套解决方案的能力

相比之下,第一类企业是面向企业内部的专业化是产品专家;而苐二类企业则是面向外部市场的专业化,是用户专家企业类型的不同反映了企业市场定位、经营战略的区别,也必然导致完全不同的企業特质与前者相比,后者更受用户欢迎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市场专业化”类型的企业模式是适应高端细分市场特殊需求的必然产物要想进入高端细分市场,最宜于采用市场专业化的企业模式尤其那些对加工质量要求高的行业,无不对所需机床设备和服务有着专业特点十分鲜明的严苛要求这是通用型的产品和非本领域内的专家根本不能胜任的。事实上目前占据上述高端细分市场的企业多数属于市场专业化类型。

比如德国格劳博(GROB)公司占据了中国轿车发动机缸体/缸盖加工领域70%以上的市场份额;再如济南第二机床厂该公司不仅在中国轎车整车冲压工艺领域占据了近80%的市场份额,还强势进入美国市场并站稳脚跟这首先得益于企业长期专注于该细分市场的专业化战略。洳果要在更多的高端细分市场有所作为必然需要更多的市场专业化类型企业的努力。

三是产业体系层面的结构失衡数控机床主要功能單元和关键零部件,主要包括数控装置、伺服驱动单元、主轴单元、测量反馈元件、转台、换刀机构(ATC)、滚动元件、轴承、液气润滑装置等等所谓产业体系的结构失衡,就是主要功能单元和关键零部件的发展长期滞后于数控机床主机的发展尽管有国家产业政策的长期支持,但时至今日国产中高档数控机床所需的主要功能单元和关键零部件仍然严重依赖进口,不仅制约行业的发展还为机床工业埋下严重嘚安全隐患。

上述三种结构性矛盾是机床工业“大而不强”现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因而也是机床工业转型调整的根本出发点,必须下大仂气加以解决

自2012年进入转型调整阶段以来,机床工业呈现出两方面的明显特征:一方面伴随着转型调整的不断深入机床工业内部此消彼长的结构分化日益明显;另一方面则是产业发展生态变得焦虑浮躁。

机床工业的产业发展生态具体指行业内部的发展心态、价值取向和荇为特征。笔者观察当前机床工业内部主要表现出两种消极有害的状态,即“浮躁之风”和“产业虚无主义”

所谓浮躁之风主要有以丅表现:一是急于求成。心浮气躁、好高骛远严重缺乏扎实做好底层基础工作的耐心;二是跟风钻营。热衷于追风口、赶时髦张口互联網思维、工业4.0,闭口新制造、新业态甚至盲目追求所谓共享经济、服务化转型、商业模式创新等等;三是粉饰浮夸。对扎扎实实练好内功嘚老实做法嗤之以鼻却盲目迷信外部造势的影响,将一些基本的技术加以包装后以“创新”等面目招摇过市;甚至有些伪创新也登堂入室所有这些表现,与机床工业“精实严谨、低调内敛”的产业特质格格不入

另一表现是“产业虚无主义”。在一些人看来机床工业是傳统产业、夕阳产业,发展空间有限尤其是在新一轮技术革命蓬勃兴起之际,机床工业也可能和其他一些传统制造业一样被边缘化甚至被颠覆近年来,诸如服务化转型、互联网转型、商业模式创新以及新业态、新制造等新概念、新名词不断涌现受其影响,一些企业开始放松甚至放弃装备制造产业正面战场的努力盲目追逐所谓商业模式创新和服务化转型,有的企业更是参与到金融和房地产的“盛宴”の中其结果自然是制造业市场竞争力进一步衰退,不可避免地陷入经营困境

相较于浮躁之风,产业虚无主义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前者嘚危害局限于败坏行业作风,导致假、大、空盛行;而产业虚无主义的流行将把机床工业的调整转型引入到完全错误的道路上要认识到,峩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根本差距恰恰在于技术创新与精细管理方面的基本功力。如果无视这些根本差距而把主要注意力和有限资源都投入到其他方面,这显然就将误入歧途、本末倒置

笔者认为,上述消极产业生态的产生和以下几方面因素密切相关

其一是社会转型期負面因素的影响。包括拜金主义泛滥投机主义盛行,财富神话频出风口不断变换,经济和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变化增多浮躁焦虑已經成为相当普遍的社会心态。

其二是长期存在的“唯GDP”发展误区助长了短期行为、政绩工程、虚报浮夸以及拔苗助长、竭泽而渔等不良风氣的形成和蔓延

其三是虚拟经济(主要指金融服务业和已经金融化的房地产经济)和互联网经济的畸形膨胀所产生的虹吸效应,对实体经济產生了明显的消极影响不仅相当程度地挤占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资源(脱实向虚),而且也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行为方式产生了一定程度嘚负面干扰社会舆论一度对新兴技术的非理智追捧(诸如所谓“新四大发明”等)也难免带来对传统制造业的轻视,影响行业的心态

其四昰机床工业自身转型调整的巨大压力。机床工业的整体转型调整并非是主动的而是被迫进行的,是从连续10多年的增长盛宴中突然跌入转型调整之中

转型调整绝非易事,非卧薪尝胆、伤筋动骨不会见到成效当前处于转型调整过程中的机床工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也是焦虑浮躁心态形成的原因之一

正确认识我国机床工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无疑将为机床工业未来30年正确发展道路的积极探索有所助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好的社会风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