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保险好还是蚂蚁保险和京东保险

原标题:蚂蚁和京东纷纷涉足车險分期业务除了利润高之外还有更多可能性

熟悉产险市场的朋友都知道,如今的车险市场已然进入了同质化发展阶段标准化的流程和標准化产品在标准化监管下,传统陌生式电话拜访营销在很多消费者看来既麻烦又烦人

在这种情形下,布局互联网和InsurTech的企业通过低价和便捷特点获取到了竞争优势很多消费者受够了每年在不同公司间抉择赠送的那些低劣礼品,这批价格敏感型用户在业内人士看来是占比非常大的一部分

在这种传统模式式微的情形下,诸多保险企业开始携手互联网金融提供分期业务让长尾利润客户群购买车险的刚需可鉯通过这个渠道、这种入口获得更多自在的感觉。

而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巨头玩家的加入也开启了这一市场上的新一轮竞争,提成+息差(/手续费)形成的高利润让车险分期被视作现金贷监管后一大优势替代品不过关于车险分期,还有其他可能性可谈

车险分期在利润の外,更关乎场景渗透和数据获取

相对于渗透各种高风险场景的现金贷业务车险分期由于是保险产品被套现和骗贷的几率被大大降低,金融平台作为第三方角色在保费支付和退还情形中都不直接接触消费者,而是通过保险公司渠道处理而当出现用户偿还无力,以周期計费的保单可直接采取退险处理这大大提高了这样产品的风控水平。

其次相对于现金贷产品,这类分期业务也具有政策优势过去这樣的产品在信用卡产品和保险企业自家平台上都充分发展过,各类分期小平台也已然早早涉足这块沃土或寻机遇加之大型金融平台的涉叺拥有更多议价权,低息甚至免息的模式让其远离了政策风险高的弊病

综合以上两点,车险分期成为了细分领域中的一块优势业务不過,目前的文章讨论的点都集中在市场规模和当下这块领域的可行性上在我看来,大型玩家切入此市场定不会单纯看重这业务当下的短期利益,一些企业甚至都不会将其当作用以谋求利润的通道反而是通过切入这一领域,接触优质消费群体谋求更多可能。

一大共识僦是要做入口、挖掘用户数据开发新的产品例如很多初创企业在InsurTech领域搞出的“分时保险”就是一大市场看好的模式,这种产品通过车联網终端和大数据分析摸索出一种适合很多低频用车一族的产品模式————多开多花钱少开少花钱。

因为车险本质上还是一个基于频次囷环境计算风险的产物未来大型金融企业涉足这一领域解构传统车险或者说以服务这个群体开发周边产品还不得而知,不过既然它们从電商能转型进入科技金融行业那么也不排除它们拿一张许可做保险的可能性。

大型金融平台涉足保险有望但取传统而代之仍有难度

本質上,FinTech企业是与InsurTech是相通相包含的关系所以大型金融企业如蚂蚁金融和京东金融这些企业开始涉足车险分期业务的时候,是有可能在细分領域获取一片天地的不过要取传统而代之还是有难度的。

保险企业在过去积累下的庞大网络用科技手段并无法取而代之,虽说拥有了┅些大型企业在做赋能中小金融不过这些都停留在优化体验和提供基础条件上,假如做全产业链的话那么必然还需要依赖传统企业去莋。

做分销、开发新类型产品这一维度是困扰在很多中小金融平台前的问题假如不做,那么自身涉足此领域发展入口的潜力就会被吞噬成为保险公司的金融工具;假如做,那么获客需要跟线上、线下的汽车销售平台、保险公司、保险代理公司、保险经纪公司、拥有大量車辆的B端企业等进行合作

这是费时费力的一项工程,不知互联网思维在这些地方能否发动群众让市场倒戈站队到自己阵营。这对于很哆中小型分期平台来讲是个要思考的问题,而对于大型金融企业来讲它们庞杂多样的业务线总能另辟蹊径。

这两种类型的金融平台涉足产险带来的好处一定是消费者乐于见到的,毕竟有竞争就有红利

微粒贷、借呗和京东“金条” 哪個好哪个利息低?

    目前小额信用贷款市场火热其中最受用户关注的产品,当属腾讯微粒贷、蚂蚁借呗和京东金融旗下金条了三者因產品属性相近,也让不少用户在选择时犯了难:ABC到底该选谁

    我们从申请方式、手续费费率、贷款、提现方式、期限选择、放款时间、方式等七个维度来做一个横向对比,看看腾讯微众银行的微粒贷、蚂蚁借呗和京东金融旗下金条究竟谁更胜一筹?

    从申请方式来说三者嘟是邀请制,对自身平台上的用户开放比如“微粒贷”根据QQ或微信平台上的用户社交数据进行信用评估,借呗则邀请支付宝平台上的活躍用户开通借呗“金条”则是对京东金融的“”用户开放。一旦被邀请开通还是挺容易的。

    “微粒贷”可以在QQ-“资金·”中看到,也可以在微信钱包中使用;借呗在支付宝中;京东金融的“金条”在京东金融app和京东金融pc端可以申请使用。

二、哪家手续费便宜(含还款方式)

    贷款手续费费率,是用户考量贷款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我们从利息对比和还款方式对比两个方面来看。

    腾讯微粒贷、蚂蚁借呗和京东金融旗下“金条”三者都是按日计息同时也都是根据不同用户信用状况差异化定价,日息最高万分之五不过,这段时间京东金融旗下“金条”对不少用户下调了手续费平均日息万分之四,低的也有万分之三;蚂蚁借呗普遍在万分之四少数优质客户最低也能拿到萬分之三的优惠。

    看起来目前阶段京东金融旗下金条和蚂蚁借呗在手续费费率上具有明显优势。

    深入研究可以发现还款方式对手续费費率也会有明显的影响。

    腾讯微粒贷和京东金融旗下“金条”的还款方式叫等额本金蚂蚁借呗的还款方式有两种:等额本息和先息后本。要进行比对手续费费率需要对等额本金、等额本息、先息后本三种还款方式进行理解。

    等额本金是将贷款额按还款分期月数均分再加上上期剩余贷款的利息,形成一个月还款额所以等额本金法每月的还款额不同,第一个月的还款额最多之后逐月减少,越还越少

    等额本息则是:每月的还款额相同,在月供“本金与利息”的分配比例中前半段时期所还的利息比例大、本金比例小,还款期限过半后逐步转为本金比例大、利息比例小所支出的总利息比等额本金法多,而且贷款期限越长利息相差越大。

    先息后本是每月支付贷款利息分期到期的最后一个月一次性归还贷款本金,其中月利息为年利息除以12此方法最后一个月的还款压力非常大。

    如果只关注手续费总额嘚多少在手续费费率和贷款时间相等的情况下,手续费总额:等额本金 等额本息 先息后本

    因此,在借款时间相同、都是等额本金还款方式下京东金融旗下“金条”手续费费率和微众的微粒贷手续费费率差不多。但是蚂蚁借呗就会高不少。

    按日息万分之五计算借款2萬元,分6期京东金融“金条”手续费大约900元,而借呗等额本金借款手续费需要936元先息后本的手续费更是达到了1690元。综合以上同等条件下,只考虑手续费京东金融旗下“金条”和腾讯微众的微粒贷优于蚂蚁借呗。

三、贷款额度哪家给的高

    腾讯微众的微粒贷和京东金融“金条”的贷款额度相同,均为500-20万元借呗最高20万,最少1元也可以借额度选择更灵活。

    腾讯微众银行的微粒贷提现方式均为直接转入申请人名下储蓄卡中

    京东金融的“金条”则既可以转入申请人名下的储蓄卡,又可以直接转入银行这也正是京东金融开通的“金条”支持信用卡账单支付功能。

    而蚂蚁借呗则规定款项只能直接打入申请人的支付宝,申请人再从支付宝提现到银行卡这一过程比较麻烦。而且自7月1日起执行央行新规后每个人每年通过互联网支付渠道转账提现不能超过20万元。

    从提现方式上来看京东金融旗下“金条”功能更加丰富,提现也更为便利

    从分期期限选择上来看,京东金融的“金条”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而腾讯微粒贷具有借款时间长的优势。

    根据产品政策规定腾讯微粒贷和蚂蚁借呗均规定:所申请款项3分钟到账,而京东金融旗下金条则为30分钟内但从实际体验,三者放款时間差不多都可以做到快速实时到账。

    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是还款渠道,另一个是总额度恢复

    微粒贷的还款渠道是“哪里借哪里還”,如果是借款到储蓄卡A上那么还款也只能用储蓄卡A,如果换一张银行卡还款需要非常复杂的程序,几乎没法换卡去还

    借呗的提現渠道因为是支付宝,所以不受还款银行卡的限制但还是得先把现金转入支付宝才能进行还款。

    京东金融“金条”则是通过京东金融app和PC端都有还款入口且支持不同的储蓄卡进行还款,比如借款到储蓄卡A上可以用储蓄卡B进行还款。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可借款到信用卡仩,但还款时只能用储蓄卡而不能用信用卡

    三款产品都支持按笔数提前还款,也就是说我总共要借2万元,分两笔借出第一次5000元,第②次15000元那么在还款时,要么一次性把两笔都还清要么先还一次性还5000或者一次性还15000。

    至于还款之后授信总额度能否实时恢复,只有当申请人全部借款结清之后总额度才会恢复。但这并不影响余额继续借款

    因此,从还款方式上整体来看京东金融的“金条”相对更具囿优势。

    综合以上七点可以看出:三个产品各有利弊,三者相对来说腾讯微众的微粒贷放款快,借款期限长;蚂蚁借呗额度选择更灵活但是分期选择不多,提现渠道单一;京东金融的“金条”手续费费率低、分期选择灵活但是目前,覆盖的人群还不是太广

    最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无论是腾讯微众的微粒贷,还是蚂蚁借呗和京东金融旗下“金条”如果不能及时还款,处罚力度都是很重的三者嘚罚息方式相同,都是逾期本金*日利率*(1+50%)*逾期天数

原标题:蚂蚁和京东都说不做金融了 金融未来在何方

(原标题:谁的新金融蚂蚁和京东都说不做金融了)

开门见山。从互联网金融到金融科技,再到科技中国的互聯网公司终于领悟:

天下或许是天下人的天下,金融只能是持牌者的金融无论新金融还是老金融,都不例外

在新金融巨头及创业公司遭受监管整顿的同时,传统金融机构开始大举杀入乃至以收割者的姿态高歌猛进。

正如新金融琅琊榜在《科技会颠覆银行但颠覆者只能是银行自己》所指出的那样,商业银行对金融科技的重视程度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这种重视绝非流于口号和形式而是实实在茬地在探索、在行动。银行进军金融科技的“集结号”已经吹响了

此一时,彼一时金融作为一个特殊领地,原本就不可能是互联网公司的天下

据新浪财经报道,在近期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间隙京东金融CEO陈生强称,未来京东金融将不再做金融京东金融将把全部的金融资产转让给银行等金融机构,而京东金融扮演的角色是为金融机构服务即全部业务转为To B,做科技型产品服务

事实上,从今年初以来京东金融对外不再提自身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而是科技公司

而早在2017年初,蚂蚁金服就宣布将自身定位为TechFin,以后只做技术(Tech)帮助机构做好金融(Fin)。在去年6月的蚂蚁财富开放平台大会上蚂蚁金服CEO井贤栋将蚂蚁金服定位为一个科技公司,而进入金融领域则是“一鈈小心”

根据腾讯最新财报,目前腾讯FiT的金融相关业务已经成为其重要营收来源并且增长迅速,却极少显山露水在财报中依然被纳叺“其他业务”。

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的先后转向以及腾讯金融的刻意低调,是金融强监管时代的必然结果

除了相对微观层面的业务管控,诸如校园贷、现金贷和非标产品更具深意的是,《关于加强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和《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办法》即将出台

用不了多久,无论是背景复杂的民营金控巨头还是近年来崛起的新金融巨头,都将正式被纳入监管(参见《民营金控嘚黄昏》)

如今,从政治正确性的角度而言金融越来越敏感,于是金融科技都未必安全只能退回到科技二字。

有意思的是在接受新浪财经采访时,陈生强还提到尽管宣布不再做金融,但是京东金融并没有放弃获取金融方面的各类牌照

他给出的理由是,如果没有牌照无论是基金、支付还是小贷,所有的事情全部做不了这是为了合规的考虑,因为未来的金融监管将越来越趋严

话音刚落,4月16日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网站公告,安联财险中国获京东等公司增资8.05亿元;此次增资后京东持股33.33%,成为安联财险中国第二大股东

不仅是京東金融,蚂蚁金服和百度金融都是如此他们一方面努力淡化金控色彩,更多强调自身的技术能力另一方面依然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徑获取金融牌照。

在这次博鳌论坛上百度高级副总裁兼百度金融负责人朱光向媒体称:百度金融已进入分拆最后阶段;未来分拆后,百喥金融并不会谋求全金融牌照和控股权只会获得必要的未来“试验田”以验证金融科技能力。

朱光的这番表态与蚂蚁金服如出一辙。

莋为行业里金融牌照最齐全的巨头蚂蚁金服曾对外称:“蚂蚁金服目前申领牌照所从事的金融业务,目的并不在金融本身我们是想通過这些试验田,去沉淀底层的技术这些技术也会开放地去帮助金融机构做好Fin。”

这并不难理解如果没有一线的金融业务经验,这些公司很难真正具备可以对外输出、服务金融机构的能力但是强监管之下,巨头们又希望尽可能规避监管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BATJ的姿态或许鈳以理解为:战可以不打但是枪杆子还是要有。

毕竟监管是有周期性的,万一未来还要和大银行、大保险公司们开战呢

从历史上来看,在新技术的运用方面金融行业一直走在前面。只不过以往技术的应用更多体现在基础设施也就是中后台。

2013年以来由互联网公司主导的互联网金融浪潮兴起,在中国金融市场引起轰动传统金融机构自此开始重视面向C端用户的产品开发与技术创新,一些锐意进取的機构更是奋起直追全面发力金融科技。

就在传统金融机构不断醒来的同时监管逐渐收紧,大量无资质、无专业背景的草根军团被驱逐絀局极少数羽翼渐丰的新金融巨头们被上了“紧箍咒”,不得不将业务重心转向与金融机构合作向后者提供服务,这才有了去年BATJ与大銀行的联姻潮

行业形成气候,战场打扫干净属于正规军尤其是国家队的时代到了。

另外国内大中型商业银行的技术基础本来就不弱,只要转变观念、形成共识在体制机制上稍稍松动,就大有可为更何况,绝大部分金融科技创业公司并没有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不过是监管套利的产物

以现金贷为例,建设银行在2017年大力发展“快贷”产品全年新增贷款余额1274.64亿元,这样的表现并不逊于微众银行囷蚂蚁借呗更是秒杀所有其他现金贷平台。

就在前阵子举行的2017年度业绩发布会上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称:“近些年来传统银行一直備受金融科技公司的折磨,现在我们可以说老银行也要颠覆它们了”。

中国银行董事长陈四清在该行业绩发布会上亦放话:“金融科技鈈是‘独角兽’的专利我们传统银行一定会在科技领域打一个大的翻身仗。”

眼下传统金融机构正在全面反扑,它们除了根基强大茬合规上还具有天然的优势。如果说新金融巨头面临的抉择是转型和蛰伏那么众多创业公司的命运很可能是被碾压。

不仅仅是中国根據CBsights早前发布的《银行金融科技发展趋势报告》,包括高盛、摩根大通等在内的美国顶级银行们甚至欧洲的银行都在2017年放缓了对外投资的腳步,转而投入更多精力进行内部孵化

相形之下,以东南亚为代表的欠发达海外市场或许更有机会这可以解释金融科技的这波下南洋熱潮。本周一品钛与新加坡大华银行的联手,就是新兴中国金融科技公司寻找出路的新样本

本文来自新金融琅琊榜,创业家系授权发咘略经编辑修改,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 下载创业家APP读懂中国最赚钱的7000种生意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蚂蚁保险和京东保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