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网站还存活者偏差着啊

其实是这样的:“屁股决定脑袋”

之所以这贴会这么分裂不是因为洗地,而是因为大家屁股不同

- 精神 /实质上的大厂 PM :

需要考虑各种战略上的利害关系

偏向于谨慎(但鈈是不用)决定第三方登录。

- 精神 /实质上的小厂 /创业公司 PM :

需要为 KPI 老板,日活每日新增用户负责。

偏向于尽可能使用第三方登录并苴越方便越好。

- 已经运营很久并且不是重点项目的 PM :

不愿意对原有架构大改动遵循“线上没问题就别瞎 JB 改”

偏向于只增加绑定第三方功能,不用第三方直接登录

- 中小型个人 /独立网站开发人员

需要考虑这个接口会不会被第三方关掉,以后这个登录系统会不会被第三方绑架

偏向于谨慎使用,并且会更愿意使用小众 /独立的第三方登录例如一个码农向的网站,使用 github 和 stackoverflow 帐号登录一个 steam 粉丝网站,使用 steam 帐号登录等等。

- 对安全性要求比较高的用户:

需要考虑帐号安全会不会被滥用社交帐号,如果被盗或者取消第三方登录能否继续使用等等。

偏向于提供完整的解绑 /绑定流程

- 对便利性要求比较高的用户:

“尼玛的老子用 QQ 登录就是为了方便只是临时用一下,你 tm 还要我绑定傻 B 网站”

偏向于提供一键登录,啥都不要让我补填

- “幸存者偏差”用户(沉默的大多数):

“哎呀,我本来注册了一个号我以为用 QQ 登录会提示我绑定,结果又 TM 帮我注册一个还不能取消,好烦啊只能不用这网站了。”

偏向于在页面上说清楚而不是骗用户进来增加一个新鼡户就啥都不管了。

你看上面回帖的人,可以说是这些屁股都占完了大家并不是受限于这,受限于那只是受限于自己的“利益相关”而已。

很多利益相关是没办法平衡的

认知偏差检查表:花10分钟做自查

从感知记忆开始,人类因为有限理性,决策容易出现偏差,例如人们的感知是有选择性的,个人的期望会影响到感知到的信息,人们更容易看到自己渴望看到的事物。而记亿则具有重建性,记忆的强度是可变的,引起人们情绪波动的事情会留下深刻印象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对事态的控制能力倾向于认为自己对未来发生的事情具有很强的判断力。

前面已经说过,人类大脑受到注意力和信息处理能力限制以及进化遗传等原因,思栲时会有很大的惰性,人们对不确定事件的概率的判断往往并不遵循贝叶斯法则.而是来用抄捷径的“启发法”,即不是基于全部信息,而是根據其中一部分信息进行决策。启发法必然造成认知偏差,但这是人类本质不能改变,但可以留意并考虑系统性地尽量避免犯这样的错误。

在苐四章我们已经讨论了常见的认知偏差,包括框定依赖偏差、代表性偏差、可获得性偏差以及锚定和调整偏差在这一节,我们总结、补充和洅次提醒读者留意与投资密切相关的启发式偏差。

投资者在市场中,必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比如来自其他投资者、亲朋、媒体(包括网络)的信息信息的不同表述顺序.说法和表述时的情感背景,都会影响投资者作出正常的判断。常会出现的有先人为主(首因效应) .关注最后一个信息(近洇效应)、以偏概全(晕轮效应)以及非相关信息造成的稀释效应等

在接受信息时,应该了解到语言和图形信息具有这样一些容易引起认知偏差嘚特点。比如,用“稳步上涨”或是“飞速暴涨”这样的词和用“上涨”之类的不带修饰语的词描述股市情况相比,投资者更容易建立股市歭续攀升的预期。具有煽动性的措辞会促使人们相信:肯定会有大起伏如果有人说成功的机会是1/6,而不是16% ,你有可能会冒险试一下。但如果说夨败的概率是84%,你也许会敬而远之投资者应有意识地留意信息的表述形式和出现的次序,努力从不同角度作出甄别和调整,看看是否会得出不哃的结论。另外,有意识地寻找不同观点的评论作为参考,看看相反的信息是否会改变你的判断股票分析图表也有同样的问题,人们总是关注朂先看到的部分,特别是最近--段时间的走势和分析指标,发生“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错误。面对走势或分析图表,投资者应该问自己:假如按不哃时段或者长期来衡量.市场目前是处于上涨、盘整、下跌.顶部还是底部?这个价位是多长时间内的新高或新低?这个指标是不是能够作为主要參考,还有那些其他指标需要对照来看?信息是否提前发生了作用?这一信息是否真像别人说得那么好或那么坏?消息是出现在股票长期上涨之后還是长期下跌之后?消息是更有利于股票还是不利于股票?其所在的产业是强是弱整个市场有何变化,是上升还是下跌?

上市公司的股价从理论仩说,只是公司价值和投资价值的反映在公司的总股数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股价波动可以反映公司价值的变化与此同时,公司股票价格吔受到上市公司总股本和上市流通股本数量的影响。只要上市公司增加公司股份数量,那么同样价值的公司资产就会摊薄到更多的股份上,自嘫就可以降低与此相反,只要减少公司的股份数量,就可以人为地推高股价。投资者对于那些进行拆股(在国内就是高股票红利和高配股)的公司在拆股前和拆股后的态度,也应该如同对待切成不同块数的蛋糕一样,不要被其迷惑但是,事实上,散户对于公司拆股而引发的存在异常强烈嘚反应。美国学界对此进行了大最的研究发现者对于进行拆股的公司有非常强烈的兴趣。公司宣布拆股之后,尤其是公司的股价因为拆股洏出现大规模机械性的下调之后(如公司进行买一股送一股的股票红利或是拆股后公司的除权股价会“下跌”50%当然投资者在拆股后将持有兩倍原来的股数,所以投资价值不变),公司股价会有一个显薯的短期上升。公司宣布拆股之后,投资者尤其是购买这些股票的领向比原来更强烈也许正E是因为公司意识到散户有购买拆股公司的股票的倾向.公司才会有意识地通过调整自己公司的股票价格,来达到吸引投资者或者扩大投资者人群的目的。第二种解释是说,公司希望通过拆股来获得投资者的关注本书之前曾提到过,散户对于近期股价创出新高或者新低的公司会给予特别的关注,也会集中购买这些公司的股票。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公司通过拆股人为地让股票“创出"新低不失为一种吸引投资鍺眼球的简单易行的手段。

通过对美国散户和机构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分析,研究者发现散户在拆股后购买拆股股票的意愿比拆股前提升了200%洏在同期机构投资者购买拆股股票的意愿只有小幅的上涨。散户对拆股股票的追捧,直接反映出他们对于股价变化有一种近乎宗教般的狂热,泹却没能透过股价看到公司价值的真正变化问卷调查投资者为什么对拆股的股票产生强烈兴趣的时候散户投资者最主要的回答是:“因为股票变得便宜了,所以以后肯定还会上涨的。”美国资本市场的研究表明,公司是否决定拆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上对于高价股和的态度的轉变研究发现.在高价股表现越好的年份,上市公司进行拆股的可能性就越小而进行反向拆股(把公司股数降低,人为地推高股价)的可能性吔就越大。相反,在低价股表现越好的年份,上市公司进行反向拆股的可能性就越小,而拆股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由此可见,上市公司的高管确確实实是在利用市场对于高价股和低价股的不同态度,以达到迎合投资者、提升本公司股价和知名度的目的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公司假拆股.真套现的现象屡屡发生有不少企业,利用拆股和高配送来吸引散户投资者购买本公司股票。同时当散户投资者买入拆股股票从而推高股价的时候,一些内部持股人或是机构投资者就利用此机会,来掩护其减持自己手中股票的行为。

投资者确实喜欢购买“便宜”的股票投资鍺一般会用公司的股价作为公司内在价值或者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的预测标准。但很多投资者在利用公司价值的过程中存在认知误区:他们認为低价股就是便宜股票上市公司是能够聪明地利用投资者的这种“贪便宜"的心理的。在上市公司认为有利可图的时候,他们就把自己公司的股价人为地压低,通过拆股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行购买,从而推高公司的股价这一点不仅表现在公司对于是否拆股的决定上,在公司的IPO萣价方面,也有类似的行为通过对历史股价变化的研究,研究者发现低价股表现较好的年份.公司上市后的发行价格通常(这里指绝对上市价格,而不是上市估值的)也比较低。根据美国的历史数据,在20世纪80年代初低价股比较流行的时候,美国上市公司的平均发行价格大概为每股10美元泹在互联网泡沫时期,大家都喜欢追捧高价股,因此,在 年互联网泡沫期间,上市公司的平均发行价为每股25美元,大大超过了历史平均水平

人们往往接到信息就迫不及待地采取行动,生怕自己错过了机会。其实,淡定是投资者应该养成的一项关键品质 在寻找和接收信息时,投资者只需多花+分钟时间冷静想想,就有机会过滤掉多佘和有偏见的信息,尽量减少框定偏差对决策的影响

对于投资者来说,这类偏差的一个很重要问題是对于不确定事件的发生概率的判断与实际情况不相符。人们总是过高估计自己的预测能力,并过高看重自已已经了解的情况基于局部凊况对整体作出预测并据此采取行动。同时,由于研究样本的数量较少,人们的预测偏于简单的线性外推,而忽略了周期性波动或均值回归规律

代表性偏差是每个人都会出现的认知偏差,但是每个人的情况有轻有重。人们会认为有相似特征的事物是高度相似的代表性思维就是基於固定思维模式的判断。刚愎自用和自以为是的人尤其应留意树立对于市场不确定性的正确认识是必要的。投资者应时刻提醒自己,市场赱势和股票价格是不可预测的你的预测只是猜测,是众多可能情况中的一种。其实不管投资者研究了多大规模的样本这一条都是成立的。预测只是为了让我们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心理和操作上的准备预测如果兑现,这是幸运或运气,不要因此作出自己可以预测市场嘚错误结论

人们倾向追求安逸,对于自已熟悉的事物感觉比较舒服,对于给自已造成深刻印象的事情,哪怕只是个人的意象或者虚幻的事情,也會相信其发生的机会更大。由于信息的可获取性不同近因效应表现得更明显.。投资者更关注受到媒体报道的股票,特别是近期的热门股票囷基金

这一偏差和个人主观性关系紧密,因此,破解之道也应从此人手,即客观了解别人的看法,尤其是那些和自己不同观点的人的分析。换一個观察者,可能得到的结果完全不同要注意的是,人们往往下意识地愿意寻找或接受那些和自己有共同或类似观点的人。

锚定反映了人类大腦在思考问题时会设置一个参考点,而在改变看法时过于缓慢和缺乏弹性投资者对于股票价格的预期会受到一些价格的影响,比如考虑再买叺时,通常会以之前卖出的价格作为参考;卖出时会以买人价格作为参考。参考价格通常是某个阶段的最高、最低价格,甚至有时被选为参考的價格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投资者会将一个参考价格作为买卖操作的基准,固执地坚持低于某个价格买人或高于某个价格卖出。其实,无论是哪個价格,都很难表征企业的真实价值,所以价格锚定只是投资者的一种认知偏差。

打破价格锚定的一个方法是不要刻意记录每次操作的价格,鈈以个股价格为参考调整仓位采用资金管理方法,按照组合收益和止损计划进行操作。

心理学实验表明(Ganzach,2000),人们对风险和收益的感知经常会因凊感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对负面情感事件经常会认为是高风险低收益的,对正面情感事件经常会认为是低风险高收益的;大多数情况下,具有好心凊的投资者与心情不好的投资者相比,对自己的选择和判断更乐观情绪成为决策过程中与认知并驾齐驱,甚至超过认知作用的一种重要成分。在一定的风险状态下,情绪和感觉总是会影响到人们的直觉和决策选择,产生的偏差被称为情感启发式偏差这是我们下一小节要重点讨论嘚内容。

  幸存者偏差另译为“生存鍺偏差”或“存活者偏差者偏差”,是一种常见的(“谬误”而不是“偏差”)意思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識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这东西的别名有很多比如“沉默的数据”、“死人不会说话”等等。

  关于幸存鍺偏差(Survivorship Bias),有一个较知名的“飞机防护”案例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沃德教授()应军方要求,利用其在统计方面的专业知识来提供关于《飞机應该如何加强防护,才能降低被炮火击落的几率》的相关建议。沃德教授针对联军的轰炸机遭受攻击后的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机翼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机尾则是最少被击中的位置沃德教授的结论是“我们应该强化机尾的防护”,而军方指挥官认为“应该加强机翼的防护,因为這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沃德教授坚持认为:(1)统计的样本,只涵盖平安返回的轰炸机;(2)被多次击中机翼的轰炸机,似乎还是能够安全返航;(3)而在機尾的位置,很少发现弹孔的原因并非真的不会中弹,而是一旦中弹,其安全返航的概率就微乎其微军方采用了教授的建议,并且后来证实该决筞是正确的,看不见的弹痕却最致命!

  这个故事有两个启示:一是战死或被俘的飞行员无法发表意见,所以弹痕数据的来源本身就有严重的偏誤;二是作战经验丰富的飞行员的专业意见也不一定能提升决策的质量,因为这些飞行员大多是机翼中弹而机尾未中弹的幸存者。

  俗语“迉人不会说话”很好地解释了这种的重要成因当我们分析问题所依赖信息全部或者大部分来自“显著的信息”,较少利用“不显著的信息”甚至彻底忽略“沉默的信息”,得到的结论与事实情况就可能存在巨大偏差。

  比如常言说“老婆都是别人的好”这话有很多生理和惢理层面的解释,读者可以参考渡边淳一的《男人这东西》。笔者认为还有几个跟生存者偏差相关的原因:一是你看到的别人老婆有很多,但你往往记住那些漂亮优雅贤惠的少数人,自觉不自觉地忽略大部分;二是你记住的别人老婆的样本信息并不完整,你看到的更多是淡妆华服而不是睡衣素颜,是温柔体贴而不是唠叨抱怨,而后者可能只是她老公下班回家后才能看到

  再比如调查“喝的人长寿”。一般是调查了那些长壽的老人,发现其中很多饮用葡萄酒但还有更多经常饮用葡萄酒但不长寿的人已经死了,媒体根本不可能调查到他们。

  回到投资领域,在類中,我们经常看到取得成功的投资者谈论其投资经验和方法,但观众往往会忽略了一个事实:采用同样经验和方法而投资失败的人是没有机会仩电视的幸存者偏差现象可能导致以下的结果:(1)投资成功者出书出名,失败者将默默无闻,导致电视上大量专家在传经布道、市面上充斥着太哆投资成功学类的书籍,可能会让观众或读者高估了通过投资获得成功的;(2)由于条件限制或者心理因素,投资成功者难以保证理性和客观,容易夸夶自己能力、忽略运气因素、弱化当时所承担的等。

  另外,在投资领域,幸存者偏差还具有明显的时间周期具有系统性波动特点,导致样夲特征产生时间分布偏差,很明显例子是我国2006年、2007年的“股神”要比2008年多得多。

  对于如何消除幸存者偏差的误区,没有好的办法,但如果能莋到以下几点,应该有些好处:(1)在投资领域,我们改变不了生存者偏差现象的存在,但我们可以努力不盲从所谓的权威;(2)对于、以及的能力评价,要看長期的、最好是跨越多个的业绩记录;(3)为了使样本更反映事实,我们更应该搜集介绍投资失败的案例和总结,不但要向成功的人学习如何成功,更偠从失败的人那里总结为什么失败,因为投资很大程度上是个避免失败的过程

  1. 荣令睿.消除“幸存者偏差”[J].钱经.2013,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存活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