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追悼衣瑞龙追悼鲁迅先生的挽联一副挽联。

原标题:一副独特的 悼念鲁迅挽聯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病逝于上海,由宋庆龄、蔡元培、沈钧儒等组成的治丧委员会决定于上海万国殡仪馆举行瞻仰活动并依照鲁迅先生生前的遗嘱“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一分钱”,宣布只接受表示哀悼的挽联、花圈在众多的挽联中,最为独特的要属上虞人徐懋庸敬献的挽联了

  徐懋庸是鲁迅晚年的一个弟子,鲁迅为徐懋庸的杂文集《打杂集》写过序但毋庸讳言,鲁迅晚年与一些文学青年囿过不愉快的交往而且是同一营垒中的战友,譬如夏衍、田汉、周扬等时为“左联”宣传部长的徐懋庸夹在鲁迅与所谓“四条汉子”の间,围绕“两个口号”与鲁迅发生误会而其时才26岁的徐懋庸年少气盛,对鲁迅多有不恭鲁迅写有《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題》的公开信,这中间的是非一句话说不清楚

  鲁迅先生逝世后,徐懋庸悲痛之余在鲁迅灵堂敬献上一副挽联语曰:敌乎,友乎餘惟自问。知我罪我――公已无言。

  这一挽联被治丧处工作人员取下抛掉了认为这是讥讽死者。徐不服以为曲解了他的意思,便撰文申辩上联是说:“我到底是追悼鲁迅先生的挽联敌人呢还是朋友?这只有问我自己了”对鲁迅先生遽死而两人的是非不能泯灭感到惋惜,又有自勉的意思;下联是说:“先生生前看到我的好处和坏处都不吝批评可是现在他无言了,我不能再受教诲了”他痛切哋说,他的挽联十六个字是寄托了“我在我和鲁迅先生私人关系上所感觉到的哀痛”

  不久,徐懋庸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新中國成立后担任武汉大学党委书记、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等职。

(责编:张丽玮、戴谦)

为了纪念鲁迅先生逝世的四周年郭沫若于当年创作了《写在菜油灯下》一文。在此文末尾郭沫若写了一副对联作为结束语以此纪念鲁迅先生:

鲁迅是奔流,是瀑布昰急湍,但将来总有鲁迅的海;

鲁迅是霜雪是冰雹,是恒寒但将来总有鲁迅的春。

上联的前半部分用激流奔腾而又曲折奋进的景象,形象地比喻鲁迅先生生前的不妥协的倔强性格与明快的文风;下联前半部基本上是上联前半部的映衬、加深以霜雪、冰雹、恒寒,含蓄地说明鲁迅对当时社会的恶势力的斗争像秋冬那样地肃杀而又酷冷,是鲁迅追悼鲁迅先生的挽联人格的写照是鲁迅精神的体现。挽聯的上下两联的后半部相承相衬,预示着鲁迅的再当时社会的影响日益广泛而又深远后继者必然日增。

作者:编辑整理 来源:中华勵志网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11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追思挽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