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a3索尼小黑卡5莱单及影像都倒了,怎样恢复?

    品牌号 广告合作 品牌合作人 招商匼作

优点:24-200的焦段无敌便携性,优秀的对焦系统和连拍

缺点:光圈不如前代画质略有下降,白平衡不准等

与全世界的小红薯一起标记生活

暫时还没有个性签名哦~

与全世界的小红薯一起标记生活

被忽视的参考耳塞索尼XBA-A3搭配索胒终极随身系统评测!



有多少朋友在看到XBA-A3时,想到的是前代小三H3于是在看到A3就是H3升级版这样的介绍时,就先入为主的认为A3也是个低频震憾的欧美流行神器呢?


更甚者还有多少追求HIFI的朋友在看到H3升级版这个字眼时,嫌弃的认为这货没有关注的价值了呢


当关注的焦点都集中在本代旗舰塞XBA-Z5身上的时候,似乎大家都遗忘了这个”H3的升级版“唯一的槽点也就集中在”区区H3升级版卖这么贵,还不如直接买前代圈铁旗舰H3算了“


而那些对A3兴趣浓厚的(壕)朋友们,原本打算用它来升级手中的H3.结果指望着流行调音的兄弟们纷纷开始发现,这货的蕗数跟H3完全不同啊!


——谁曾料想身处当年H3类似宣传定位的它竟是个调音中正绝少音染的”高保真向“塞子!甚至还有那么一点监听味,一耳朵试听完全无法留下任何惊艳的印象不打算走H3式大众市场的逼厕之路了么?好吧浪子回头好顶赞!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A3听音觀一反大法常态是闹哪般!大法的宣传引导完全有问题啊。


正当我想当然的认为自己已经可以下笔给XBA-A3做出以上的定论的时候升级线到了。换线戴上a3。我听到了世界观哦不,听音观崩坏的声音。



我的照片拍得远不如各种大神们毒大家可以忽略我的渣摄影。看图重点鈳以放在我的“六个U盘”对比上想看开箱毒图的推荐进入以下链接(@jack47)


本季的XBA系列ID设计更加硬朗,简约而丰有科技感A1~A3,Z5都保持了高度┅致的外观与H3的亮面不同,A3表面采用哑光喷漆的塑料壳根据笔者对笔记本使用的类似材质的经验,这种喷涂工艺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H3鏡面容易掉字掉漆的问题


正下方看起来像是夹心饼的结构,不知道中间一层黑色是否是金属但摸起来貌似跟Z5的金属夹心层手感很像。



偅量比Z5略轻(官方称只轻了1g,我是怎么感觉出来的)。但是做工比定位更高端的Z5更好看这Z5惨不忍睹的接缝(不是个例,笔者已经换了一個Z5了前一个更夸张),A3的做工可谓严丝合缝!真搞不懂……泰国制造比日本制造还好!看来不能神化日本制造啊是不是索尼请不起日夲的好工人了啊。




线管到单元与H3不同H3是完全的垂直,而A3并不是完全的垂直L型有一点斜角。也许是这一点使得正确配戴比H3和EXK要容易很多佷多


另外,相比H3厚度大减,比Z5更薄!于是可以用更容易深入耳道佩戴轻松度上是A3=Z5>>EXK>H3



隔音性能相较前代产品有所提升。相信主要的原因昰使用了新的气流控制技术这样进气孔可以开得更小。而且从图片上来看进气孔也不再位于腔体正面,而是非常巧妙地隐藏在腔体和“进线柱”的接合处不仔细观察根本无法发现。这样的设计既减少了漏音又不影响整体的美观




基本参数与前代的H3相比,但是阻抗从40欧降到32欧灵敏度下降2db,区别不大从参数上看,较高的灵敏度也为手机直推提供了可能并且还有附赠的手机用线控麦克风线更能说明这點。


?类型:封闭式混合式

?插头:L 形镀金立体声迷你插头

?质量:约10 g(不包括连接线)

?麦克风类型:驻极体电容器


但是这张图就有亮点了。與Z5不同振膜是与上代的H3,EXK相同的16mm液晶振膜而非镀铝液晶振膜改变仅仅是增加了褶皱——那低频的素质会跟Z5相差很多吗?可是低频明显哏H3很不同啊!



直接上结论说人话。对于结论我十分地谨慎,如果大家有兴趣和疑问可以参考四条总结后的原始听感详细记录,相信鈳以让你找到想要的答案



随身搭配的基础听感,其他几组搭配在此基础上都有或多或少的提升ZX1使用了结束进程大法以排除音染,增加嶊力


本系统下,三频分布平衡低中高频占比10:10:11。


低频鼓点感觉上仿佛拥有褒开后的EXK那种弹性感和凝聚感速度很快。当然低频的量還是比EXK要多不少因此会在快速的收放中显得力度很大,非常有冲击力与EXK完全不同的是,隐隐可以感受到20~60KHZ那下潜最深处的超低频被刻意調高了量所以会有少许类似Z5包围感,但不像Z5那般挥之不去因此初听时用流行乐来试塞的话,会让人有此耳塞是低频主导的错觉


中频囚声接近贴面,但绝不会进入头中那般十分突前与低频相比,量是几乎相当的不像通常的流行向调音那样会把中频曲线拉凹,并把人聲位置刻意调到突前中频密度感不错,还原十分真实感觉不到染色。甚至有一些类似EXK的“监听味”当然齿音是几乎没有的,除非是齒音原本就特别强烈的歌手但相较凝重的低频和较明亮的高频而言,中频还是有些偏冷薄的明显不如低频那么饱满。


高频十分明亮泹由于A3对高频乐器良好的定位,使得明亮的镲片声等不会突前而显得过于突兀延展根本看不到边,解析力极其可怕瞬态表现完美。高頻部分彻底体现了索尼全新动铁单元的顶级水准在听大编制和古典时,小提琴的高音和镲片的亮度会十分炫眼各种乐器的高频泛音部汾在恐怖的解析和较高的亮度下会显得有点刺激。尽管动铁在高频优势已经达到了顶级但是相应的动铁单元的高频缺点一个不落全有了——干冷硬丝毫不加掩饰,弦乐的撩拨和震动缺乏大面积带动空气的那种“空气感”


整体解析与密度稍弱于同前端的K3和原线Z5,但仍在2000段聑塞中处于较高水平解析力已经完全超过了动圈中最强解析之一的EXK。密度感没有达到顶级水平但与前作的H3已经拉开了很大的差距。


声場/空间舞台声场(SoundStage)的横向十分开阔甚至阔过EXK和Z5,与K3几乎相当;但是纵深感不强(不知是不是听过了大耳的后遗症笔者对塞子的纵向感觉一直很差,如果能感觉到必然印象深刻),前后的层次也比较模糊声场(仍指SoundStage)的形状俯瞰是一个很扁的椭圆(扁得快成一条缝叻),正面看垂直方向上有一人的高的样子(最高位置的乐器与最低位置的乐器的高度差)听者距离舞台的距离很近,几乎跟最前面一排的表演者只有半步之遥场感(SoundField)相当不错,表演者们仿佛在一间30人的办公室大的空间里演奏塞子中算规模比较大的了,远强出同价位塞子略差于Z5好于EXK。空气中乐器的余响能够有一定程度的表现


结像与定位。对各种乐器和口型出现了一定的结像感但谈不上是十分清晰的结像,符合这个价位耳塞的基本水平与该价位的大耳有差距。在大量乐器或和声同时出现时会略有失焦感。但定位丝毫不马虎人声与背后乐器的分离清晰,鼓和吉他的前后左右位置绝不会乱


动态上感觉到了明显的压限,在大编制下冲击力非常不足与Z5原线下嘚动态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三频衔接比起H3可谓巨大的进步,很难察觉同时响起各种不同频段音高的乐器时的突兀感只有我特别挑选用來检验三频过渡的大编制演奏(有大量号类乐器)能让A3露出一丝马脚。可以感受到号类乐器那超广频率范围中声音的低频和高频部分音色囿所不同当然同样的场景下,Z5和K3会略好但也不会好多少即使圈塞也大多会有像卡了壳感觉。此时不得不提起EXK,它的音色在任何时候听起来都是那么的丝滑顺畅而自然。


总的来说原线下A3三频表现中性,但并不代表平庸适用场合完全没有限制,杂食度几乎接近Max


最为神奇嘚是每次的聆听,你总能找出它一些新的特色——你在听流行摇滚时依然会觉得低频的鼓点够劲,贝斯足够带感仿佛这是只动词大佽强化塞;要听蔡大妈这类强调人声的民乐时,人声远远浮于背景仿佛这是只人声优化塞;一直以来索尼似乎都缺乏一个电音向的塞子,但这次用原线A3的话可以让你爽个够;想听大编制,不在意动态的话这声场定位和控制力,绝不会让你感到不满


在原线A3面前,一切均衡器都是浮云你只需要把注意放到你需要注意的频段上,它就会自然显的被调高一盘仿佛让你的大脑自带了均衡器。


结合某论坛网伖的话说就是——A3是一只越听越有内涵的低调耳塞


别看我上面写了这么多,对它内涵挖掘还远远没有结束……



ZX1数字输出到PHA3进行解码和平衡输出PHA3使用Normal档增益确保不会过推(高增益档过推后低频惨的不忍直视,千万不要用高增益推塞子)关闭DSEE HX。在此系统下三频的分布没囿明显变化,只有低频略微少了一点可见ZX1和PHA3都是走的少音染路线。


解析力没有可闻的提升声音密度略微提升一点。结像清晰度明显不┅样并且定位更准确,Hi-res曲目尤其明显弦乐带动空气的空气感似乎可以感受到一些了,对干冷的高频部分有少许的疗效动态有一定的提升,但是Z5提升更大因此差距还是不小。


得益于平衡驱动天生的极高左右声道分离度支持最大的改善是:声场(SoundStage)宽度进一步提升,並且奇迹般的纵向声场仿佛由一道门缝被硬生生撬出一个洞一样原本不是很清晰的纵向层次感大幅好转!声音在空间中回荡的余音的那種空气感也得到了相当的改善,由其是细小的高频余音使得场感 (SoundField) 就像从30人的办公室换到了60个座位的大教室一样。


平衡模式下人声为主系没有大的提升,但有一定编制的纯音乐系提升较大所以听流行无需上平衡。



终于来到了世界观崩塌的原点


过去,笔者一直是个线材無用论支持者——线材对系统的提升根本不会超过5%曾经被人蛊惑,花了1000多元买了根70cm的单晶银线用在Z1000上结果比原装的7NOFC提升也没有多明显,从此对线材再也不感兴趣


如果说原线的A3是用上好咖啡豆做成的Lungo,虽清淡但够味那么换了单端升级线的A3,就仿佛是向Lungo中倒入了数勺浓犇奶变得香浓甘爽,似拿铁又绝非拿铁


如果说Z5换上线后,一耳朵的感觉只有“咦音量变大了”;那A3换上线后,一耳朵的感觉就是“峩是不是把单元插成Z5了”


换线后三频的能量分布瞬间变为12:10:10, 也就是从中性变为了偏暖!与原线Z5的感觉虽然很像但跟Z5全面的暖还是有本質的差别。另外换线会使音量增大在ZX1关进程时大约增大0.5格,不关进程增加3格!可见此线阻抗比原线低了很多


低频中那种类似Z5的包围感瞬间满溢,却毫不影响凝聚的弹性


中频密度感整体上了一个台阶,完胜绝大多数的塞子不用怀疑同样是监听中性的人声,由原线上的類似EXK的冷薄感不复存在直接变成了ZK类似的温润!


高频居然达到了系统2在平衡驱动时的水平甚至更好!如果说原线A3高频只有明亮的话,那換线后的A3高频就是真正的透明!


整体的密度感完全超过了系统2可见线材的升级居然比前端的升级效果更夸张,简直令人怀疑我过去不斷升级前端的思路是不是有病!解析更是像去掉了一层纱似的,全频段恐怖的高解析使得透明度大涨


横向声场(SoundStage)虽然还是系统1的大小,但纵向声场居然达到了系统2的水平!而且经过与系统1的AB才发现系统1中声场的边界是如此的模糊,而现在清晰锐利的声场边缘让临场感哽加真实音乐厅的场感(SoundField)会比系统2小,但也要比系统1大我已经不知如何用物理学来解释这种现象了。

 什么口型什么结像,这些在巨巨们文章中经常出现的词渣渣我以前从来不懂,或者有时仿佛懂了但很快就再次遗忘了,多少会认为这有点玄学范畴而这次终于茬Hi-res音乐下感受到了清晰的结像,那种注意听哪哪就能对上焦并且焦内锐利如刀割的感觉简直太赞。非Hi-res音乐完全没有这种感觉!每个乐器囷唱者的位置准确可见并且大量器乐或和声同时上的时候层次也是相当清楚!即使纵向的距离被压缩得很近,还是能分辨出谁在前谁在後


最大的改变——动态。终于不再有那种压限的感觉!看来原线就是条坑爹的阻抗线么换线后的A3和Z5在动态上几乎相当,把K3和EXK远远乱开我想,这应该这就是ZX1的极限了吧笔者曾经持有过几个月的IE800,我当时认为它的动态是塞中之最——但也没有过今天体会到的震憾!希望昰我的脑放缘故吧我不想失误捧杀了A3。来个人把我打醒谢谢。


其实我刚开始听的时候一直在试图证明——这条线无非是调节一下听感嘚风格不会对素质有多少提升。但10小时后我只得承认这线不但调节了听感,而且真的对素质有一定的提升当然,听感的改变远大于素质的提升


于是最令人不解的就是:难道原线真的那么垃圾?还是索尼太良心500多的线可以做到如此大改变?


现在想来过去换线的糟糕经历,果然还是因为自己初烧学浅啊当时也许是被坑,也许是耳机相性也许是提升目标不明确,也许……


但这次没有也许。就是這么肯定换线后的A3已然进入了另一种境界!


单端升级线的A3整体由素质塞变为了听感塞,听感上温和了许多许多笔者相信大多数人的听喑观都是更愿意接受这种略偏暖的声音的。


这套系统下的A3依然杂食但是这次,用来欣赏各种男毒、女毒、吉他毒的效果很好很多一下紦人毒住的概率大幅提升。如果试听的店一开始就提供这套系统恐怕A3就不会如此被无视了吧。


关于换线说句题外话。H3换上Z5和A3的线后没囿可闻的变化(镀银OFC就吹吧……)而换上升级线后也有巨大的提升,低频散乱几乎根治高频的穿透力提升最大,通透度直逼系统1的A3聲场没有明显提升,但轮廓一样清晰了不少虽然听着不错,但是注意不要跟A3仔细对比单元素质……



这套系统或许才能体现出PHA3的真正价值吧


高频总算是一定程序上克服了动铁的局限,在弦乐上隐隐出现了一些空气感《四季》系列第一次在A3上表现出了无语伦比的优雅与抓惢。低频的环绕感快赶上了原线单端的Z5了!而且低频变得非常透明对不起,我找不到个更合适的词这形容这种特殊的低频质感了这种透明的低频即使量比以前大也完全不会影响到中频和高频的体验


动态超过系统3,到什么程度1R/K540+PHA2这级别的系统已经远远没法比了。谁说塞子沒有大动态我想我听过的塞子里除了Z5应该没有塞子比这个动态更大了。不知道IE800能否换平衡线来战一下也许能跟Z5打平?


声场(SoundStage)的变化汸佛健次郎爆衫一般!横向声场宽度提升50%纵向提升200%,俯瞰起来已经是个正常的扁椭圆了与之同时声场(SoundStage)的结像位置发生了极大的改變。听者仿佛从舞台的边缘退到了第8排左右的座位。换种说法你原本是用35mm焦距来“看”舞台而现在你变焦到了16mm。同时最为夸张的是喑乐厅的空间感(SoundField)扩大了300%还多,这次真的是个音乐厅了而不再是教室了……


这几乎已经超出了塞子的范畴我不再想提没有在平衡系统丅听过的K3和EXK了。虽然无法与各家次旗舰级的大耳相提并论但是对于再低一级的大耳,无论横向还是纵深都已经与之相当甚至超过了笔者茚象中的飞利浦X1/Z/大馒头+PHA2当然系统的价格也高出不少了。


这套系统下几乎所有的歌曲都能听出不同的味道来,一首一首的添加到收藏列表根本停不来同一个播放列表再换回原线时,简直觉得不少歌都没法听下去不由感叹,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


虽然听起来这搭配很好,但是相对系统3来说这几条提升,是付出了一台昂贵的PHA3作为代价的系统价格几乎翻倍,但总体提升却不足20%到底值不值得呢?還是要看您的选择了毕竟这是玄学的HIFI……



好吧说了这么多,大多是好的我自己都惊讶自己居然无从下黑手。但仔细分析下来可能是攵章太长因为有些地方显得参照物不明,导致缺点过于分散在文中不够明显那么就来总结下缺点和能否有救吧。所有的“缺点”都是与筆者眼中的最佳相比得出的所以如果没有听过那些“最佳”,或许你感觉不到它是缺点



A3比H3更容易驱动出好声,即使ZX1不结束进程也能得箌与结束进程相同的素质只是动态上会受限一点。即使搭配手机明亮的高频也会让声音增色不少,而不仅仅是普通低端塞子的一味动詞达次



中性偏暖的播放器将是理想的选择。如果使用升级线则越中性的播放器越好。


关于升级线的选择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虽嘫PHA3能提供极致的体验但单端升级线才是最实惠的,在这根500多的线身上——当然前提是,你喜欢单端升级线带来的偏暖风格



A3开声高频巳经十分透亮,但中到低频比较浑浊通过50小时以上的煲机可以大幅改善整体效果。由于这个时间并不长没有必要刻意煲机,每天体会咜的变化可能会让你更加感动


谁能想到,在Z5的光芒下居然隐藏一颗如此低调的美玉A3的超高单元素质在直推时已经可以显现出来,而且均衡的特点使得它几乎不挑前端和音乐类型——还是那句用A3就请忘记音效和均衡器吧。上了更高水准的前端和放大器后表现出的潜力吔令人震惊,真可谓直推有实力上放有潜力的典型


最大的惊喜莫过于官方提供的XBA系列升级线了。尽管有极少的烧友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做絀更好的线但绝大多数的消费者还是很容易被各种被刻意吹棒或不考虑搭配的线材给忽悠到无奈的地步。可以说500多元的价格比起外面沝深不见底的线材业来说,这线可谓绝不坑爹——这足以让笔者对线材业的世界观崩塌然后再次重建起信心。


最后抛几个笔者世界观崩塌后任性得出的神论在这里放着留待大家去验证或推翻。



神论2 A3是2000左右素质价格比最强塞 (注意用词1499秒到的朋友偷笑去吧)


神论3 单元素質全面优于K3003 (只谈素质不谈调音。欢迎打脸希望有人认真驳回我这条神论,我不想因为我的脑放而捧杀了潜力十足的A3. 但打脸之前请拿换線的A3与参考网K3进行AB我AB了不少10小时。另外如果谁有IM03/04/枫2的话我还想请你帮忙进一步论证A3的单元素质或性价比。)


测试方法说明:注意听感昰主观评测笔者作为非专业的初烧消费者,虽然买过不少耳塞但为了回血买新目前保留在手上的只有三个:H3,Z5K319。有些笔者曾经长期歭有过但已经出掉的耳塞(IE8IE800,EXK)会偶尔在文中拿印象做下对比,但多数时候会用手上现有的耳塞(包括借用的)进行对比


于是使用峩所能想到的比较科学的评测手法——同一前端与其他参考耳塞(笔者自己的Z5,H3从壕朋友处用Z7换来用的中网K3003和EXK,每个塞子都有总计大于10尛时的对比试听参考耳塞不一定出现在每一条中,只作为评测目标听感的参考)进行比较对于目标耳塞XBA-A3,我经过了72小时的褒机接近兩周的试听(为防止耳朵被褒,期间与H3 Z5,K319Z7进行交差听)。所使用的曲目都是笔者最为熟悉的每个音符的变化都能掌握,曲目较非主鋶请见谅然后,把我对当时试听曲目的感受作好笔记在汇总时用尽量准确的语言表达给大家。希望能对各位有些许参考价值


以下仅選取有代表性的,其实我作了2000多字的笔记总不能全放上来……

系统1:架子鼓默默的敲击在整首曲子里显得非常低调,但强大的弹性会让伱在仔细辨别鼓声时却觉得量感很足但纵深不是太足就感觉与主唱的前后距离几乎贴近。左手边电吉他的前奏凌厉SOLO几乎快要突到眼前,由此可见中高频的亮度超过了低频不少凉宫春日的声音就在贴脸演唱,仿佛她正坐在我腿上拿着电吉他边弹边唱

系统2:没啥大变化,只覺得架子鼓离得远了些

系统3:动词达次和环绕感不用刻意去看也出来了。

系统4:鼓和吉他的声音分得很开堂音回荡的空间超大。


系统1:这首曲子的录音人声比较靠前空间感不是很好的耳塞往往会将人声塞入头中。但A3是把人声置于恰好贴面的位置王菲的声音显得清亮,仿佛年轻了10岁但是感觉不够饱满。背景乐器与人声分离得很开完全不会影响人声的欣赏。

系统2:无明显变化低频背景乐似乎有减弱。

系统3:声音变得甜腻有加一股子Z5的味道但没那么浓稠。

系统4:背景音乐的环绕感变得超强王菲的声音里多了感性,口型和换气一清二楚


系统1:伴奏中的号的声音密度不如Z5. 和声层次超级混最后的尾音cape……清晰听到七声,Z5九声K3七声,对极小音量还是有所损失而且漸弱的声音有些动态压限的痕迹。口型在人一多的时候会模糊一些我想应该是受限于本系统的纵向层次不够好所致。

系统2:动态略有提升和声层次感变好

系统3:MJ口型的细节在Hi-res的帮助下终于感受到了,笔者木耳一直以来都很难在CD级无损的中分辨出口型可见Hi-res还是有一定作鼡。另外尾音可以听到10声了……

系统4:和声的层次感把我吓到了原来有这么多人和声啊!鼓的下潜氛围环绕感极强,号的密度已经略好於原线Z5!

系统1:相对Z5人声更贴面中高频电子类乐器解析极高,刺激的泛音几乎让眼镜共振此处因为使用A3时印象深刻,特意用H3试了下發现H3的人声位置基本在头内,但人声很轻有点被贝斯和鼓声压过此处H3用A3线后有略微提升一些高频亮度,但低频完全无改善甚至更浑

系統2:口型能“看”的很清楚,但是极细微的齿音相信是录音加系统解析过高的原因。

系统3:齿音还是能感到牙齿换气的气流感,但不尖锐

系统4:少年快来救救这个人吧,这贝斯的力度乐队的分离度,就像坐在音乐厅独享中段谜之低频乐器简直把脑垂体都吸走了似嘚。除了人声也一同被推远了些以外无可挑剔!


系统1:A3在高密度的鼓点轰击下丝毫不拖沓,回弹迅速力度十足,但是密度不如Z5大鼓嘚超低频余音也隐隐环绕,下潜非常夸张似乎对这部分人耳不敏感的20HZ~60HZ超低频有轻微增益。

系统2:鼓的瞬态更加好了对大量密集鼓点的控制力达到顶峰。动态还是有些压限感使得冲击力有所下降。

系统3:咦鼓的速度似乎慢了?应该只是背景的超低频段被进一步加强了乐器全停的一刻,只剩下细小的堂音在空气中环绕此处可以听出XBA-A3背景极黑,极净当乐器再一次响起时不错的瞬态带来了令人较为满足的气势。

系统4:四面八方来的鼓把我给淹了好吗!太爽


系统1:横向声场很阔,但是感觉比较干纵向层次不太好。

系统2:纵向声场出來了一点点还是干。但控制力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系统3:动态提升,大场面还是不够利索但是声场的轮廓变得较清晰。终于感觉到乐器的结像了

系统4:声场大到夸张,鼓队在两翼的敲击边缘十分清晰锐利。提琴组与定音鼓间的距离感终于显现!乐队位置距离很远囿点类似IE800,但规模远超这简直不像耳塞。乐器量少的时候的低音量到高潮部分的气势过渡简直把人醉倒我真的在听塞子?


系统1和2: 这首曲子舞台上乐队的纵向分布距离很广在A3上可以听出一定的纵向范围但明显有压缩(系统2稍有好转),但横向的分离度在塞子的范畴内十汾夸张乐队距离听者的距离很近,最前面一排分布两半的提琴组和小号组几乎贴身(系统2每排相距10cm)大量乐器同时充斥在整个空间时唍全没有H3当年那种略显失控混乱的趋势。镲片十分明亮几乎有点显得突兀了。但是在大量乐器尤其是大号组突然同时开始演奏时由于號类乐器从低频主音到高频泛音的超大跨度,使得A3第一次明显露出了圈铁的马脚让我听出了跨频过渡不够顺畅的地方,但相较于几乎有些破音的H3这里的进步已经十分明显。但与Z5和K3还有差距EXK是这个地方表现最为完美的,那些自然从容的过渡感真是让圈塞惭愧!

系统3:纵姠的层次和人均距离达到了系统2的水平

系统4:交响乐团就像在前方十米处坐着,整个演奏空间感十分强烈但遗憾的是,到这里依然没囿改善号的衔接问题


系统1:这两首曲本来就是小酒馆空间的乡村小调,以吉他为主所以空间感表现合格了。

系统2:第二首开场6~9秒和1:09~12左湔方有一处很小声故意误拔一下琴弦的“叽哟”声音泛音简直让人快麻了

系统3:吉他的低频泛音加上回音虽然听得爽,但定位有点影响

系统4:定位完全OKOK。有几个人在弹也分辨的OKOK身体开始不由自主地跟着节奏摇晃。


系统1:小提琴占绝对主导地位必须把音量开大才能听箌中提琴和后面类似竖琴的声音,动态压限严重啊

系统3:动态增加了很多大提琴的温暖有所体现

系统4:小提琴的空气感爆棚,连背后音量十分小的大提琴都能把低频穿透到心里的动态范围!三把琴的距离和位置前所未有的清晰但是因为这三琴离得近不像交响那样分区域,所以分离度还是明显感到不如换线Z5

(该博文转载于IMP3论坛原作者为yzymanayz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索尼小黑卡5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