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ZIP一张电脑软盘的面积是1什么多少钱一张?

回答这个问题真是暴露年龄

楼仩各位说的挺多了,我来补充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顺便可以证明我最老 >_< )

1. 重复一下:盘符和软驱尺寸没直接关系两个盘符都可以接任意软驱,只要是软驱即可

为什么是两个?楼上很多人说了因为要方便磁盘对拷什么的这个方面只说明了为什么不是1个,但是没说明为什么不是更多原因是——硬件接口只能接上2个软驱。当然硬件接口的设计还是考虑到需求的,所以只设计了允许两个接口而不是更多在主板上有一个软驱接口,这个接口出来的线上可以接一主一从两个软驱主接口上的那个软驱为A,另外一个为B如果有看过这根线的,应该还记得两个软驱接口之间有几根线存在一个扭转那就是用来帮助区分主从的。所以就算你有钱买更多个软驱也没用主板上接不仩。

3. 软驱不止3.5寸和5寸之前还有更大的8寸版本。顺便说下决定不要8寸而要求改为5寸的人是王安,没错华人,他建立了王安电脑也是個挺传奇的人,和公司

3.5寸不等于1.44M,5寸不等于1.2M实际上每种尺寸的盘片都有单双面之分,以及磁道密度也有几种不同注意到磁盘外壳上囿一些奇怪的洞洞和凹口了么?都是用来帮助驱动器判断磁盘类型的基本的来说有单双面、高低密度的区别,有4种组合我们常说的1.44M和1.2M其实是双面高密度。对应的有单面高密度和双面低密度(容量减半)以及单面低密度(只有1/4),这些盘的实物比较常见在早期的5寸盘(360k囷720k)3.5寸的低容量比较少见,基本没有零售版本一般是一些体积不大的软件发售时使用的载体才会用到(成本能低一点是一点嘛)。另外3.5寸在后期有出现过2.88M的更高规格版本但未成为主流。这些是标准版本实际上dos还支持一些非标的方案(通过定义不同的磁道数和扇区数),那时候有很多软件支持这样玩但是所有这些无一例外兼容性和稳定性都不好,所以都只是geek们玩的东西

讨论里 提到了大容量一张电腦软盘的面积是1什么,稍微补充一点:

最常提到的大容量一张电脑软盘的面积是1什么是zip disk一开始是50M,后来是100M的版本(这个版本开始流行)然后有250M和750M的版本(后期,这时候已经不流行了)这个东西在国内并没怎么流行过,我只见过一次实物(100M的版本只是盘本身,驱动器則从未能见到实物)就我所知它和一张电脑软盘的面积是1什么不兼容,zip disk和一张电脑软盘的面积是1什么形状并不一样zip drive也不能读普通一张電脑软盘的面积是1什么。


另外有个叫LS-120的玩意容量120M,驱动器兼容普通一张电脑软盘的面积是1什么但是这货慢的可怜,基本上就没在市场仩真正出现过只在杂志里见过它。

还有些更加小众的什么jaz-disk(或者是jazz-disk)就更别提了。

说的不同以上这两种并不是被U盘干掉的。因为zipdisk最盛时期是在1999年前后而USB1.1(第一个真正进入市场的标准版本)正式发布已经是1998年9月,U盘这个产品最早应该是1999年提出来的主流产品达到128M这个級别,已经是更后面的事情了

真正干掉它们的,是光盘一开始,CD-ROM毕竟还有不能写入的硬伤让zipdisk多活了一阵子,后来刻录盘和刻录机的荿本降下来普及了之后zipdisk就彻底玩完了。

楼上的见解比较狭隘我来全面嘚解释一下。

一、目录表(TOC)与分卷(Volume)

抛开压缩算法不谈我认为zip、rar在文件格式上最大的差异就在目录表(Table of Contents,TOC):zip有TOC而rar没有。

TOC这个词其实是从出版界借用过来的指的就是每一本书正文前面的“目录”,它的作用地球人都知道:如果想快速找到书中某一内容可以先查TOC,然后按照TOC指明的页码直接翻即可

在纸质书里TOC是印刷出来的一张表,而在电子文件里则是由结构化数据构成的一张表它的目的同样是為了快速定位:如果想找文件中的某一内容,可以先查TOC知道感兴趣的内容在文件的什么位置,直接跳过去就行了最常见的运用就是avi、rm等多媒体文件:播放的时候经常有人在播放条上点来点去跳着看(即“随机访问”),如果没有TOC在长达几百兆的文件里来回定位会慢死。

具体到zip文件里TOC是放在文件尾部的一张表,里面列出了zip包中每一个文件的属性(文件名、长度等)和在zip包中的存放位置如果需要随机訪问zip包中的某一个文件,只需在TOC里找到这个文件的存放位置直接跳过去即可。

而RAR文件里则没有TOC在文件头之后所有文件按顺序连续存放。

这种差异造成的结果就是:随机访问时zip比rar快而顺序访问时rar比zip快。

所谓随机访问就是前面说过的随机访问压缩包中某个指定的文件。舉一个简单的例子:一本反编译或下载到的网页电子书有大量HTML、图像、css、js,然后打成压缩包现在要求在不解包的情况下访问其中的页媔:可以想象,打开每个HTML页面的时候它所附带的图像、css、js等文件可能随机分布在整个压缩包里,如果没有TOC查找每个文件的时候都要从頭开始找,将会有多慢 所以各位可以理解为什么jar包就是标准zip包,而我也只用zip格式保存反编译出来的电子书、漫画、PDG书等一切可能需要随機访问的东西

所谓顺序访问,就是将整个压缩包从头解到尾在这方面RAR具有天然的优势。而且为了节省WinRAR列文件的时间对于单个RAR我一般嘟直接通过右键菜单解压缩,很少双击压缩包打开再解压

由于rar的原作者已经去世,造成这种差异的确切原因我相信已不可考但我个人猜测可能与DOS时代的备份软件之争有关:在DOS时代,电脑硬盘不像现在这样奢侈20MB就算很大了。这样的容量用两盒一张电脑软盘的面积是1什么 即可备份备份成本相对数据本身的价值来说非常低廉。因此在DOS时代很多公司和机构都制定有定期硬盘备份政策,以免因为人为或非人為的因素 (早期硬盘可没有如今可靠)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数据损失在备份软件方面,虽然微软已经随DOS提供了BackupRestore工具但是他们基本不具备數据压缩能力,因此在压缩软件中提供备份功能就成为DOS时代的一个时尚。由于DOS时代的备份介质多为一张电脑软盘的面积是1什么因此压縮 软件的备份功能其实就转化成如今很常见的一个功能:分卷压缩功能,即按照一张电脑软盘的面积是1什么容量进行分卷压缩然后将分卷压缩文件备份(Backup)到一张电脑软盘的面积是1什么,需要的时候再解压或恢复(Restore)到硬盘。

DOS时代最有名的zip工具是pkzip出现得比DOS版的RAR早。在汾卷压缩时pkzip按照zip文件规范,将TOC存放在最后即存储在最后一卷,由此带来如下问题:

1、恢复时每解压一张盘,都要先将最后一张盘插進去一次读一次TOC。

2、只要最后一张盘上的TOC坏了就算其它盘都是好的,也不能正常解压

这两个缺点,尤其是第一个缺点实在是太臭名昭著了因此当时出现了非常强烈的改革呼声。在这个关键时刻DOS版的RAR出现了:不仅压缩率比pkzip高(这点在DOS时代非常重要,毕竟一张电脑软盤的面积是1什么又贵容量又小)而且由于吸取了当时对zip格式的批评,取消了TOC因此:

1、在恢复分卷压缩的备份文件时,不需要频繁插入帶有TOC的分卷按顺序换盘即可。

2、即使某个分卷损坏也可以跳过,从完好的分卷再开始解压

由于这些原因(当然还有其它原因),RAR推絀后迅速取得了成功pkzip在DOS时代就开始流失用户,到Windows时代基本消声匿迹在Windows时代推出的Winzip,则彻底放弃了分卷压缩功能(zip格式永远的痛)。 洏从我看到的源自WinRAR的UnRAR源代码来看现在WinRAR的解压思路明显还是把文件按顺序从头解到尾,看来当年备份恢复工具之争的影响还真是深远。

②、固实(solid)压缩方式

RAR的压缩更根本一些说白了就是压缩得更多一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张电脑软盘的面积是1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